南宋临安节日活动的时空结构研究

18
第23卷第4辑 2008年1O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Historical Geography Vo1.23。No.4 0ct.,2008 南宋临安节 日活动的时空结构研究 张晓虹 牟振宇 陈 歼『 J 丁雁南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提 要]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由于缺乏有关历史城市物理空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及受研究资料所限等原因, 关 于历 史 时期 的城 市 居 民 生 活 空 间方 面 的研 究较 少 开 展 。 本 文 选择 南 宋 时期 的 临安 作 为 城 市 空 间研 究对 象 ,在 全 面梳 理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尝试结合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功能分 区法和时间地理学两种方法,对南宋临安节日活动 空间进行剖析,揭示其城市节 日活动的时空间结构特征。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机制,提出物理空 间奠定了临安节日活动空间的基本格局、都城地位是临安节日活动空间形成的控制因素、城市经济主导了临安节 日活 动 的空 间分 异 过 程 等 结论 。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 活动空间 临安 南宋 [中图分类号]K92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08)04—0005—18 [收稿 日期]2008—04—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56),国家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子课题 “长江三角洲城 镇体系研 究”。 [作者 简介] 张晓虹 (1965一),女 ,河北景县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 究中心 副教授 ,历史 学博 士,主要从事历 史文化地理学、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 对城市地域的研究 ,地理学主要是从形态与 景观、经济职能以及居民生活三个方面进行。相 较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景观及职能等专题研 究①,目前历史地理学对历史时期 的城市居 民生 活空间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②。原因显然是两 个方面:一是有关历史城市物理空间的基础研究 还有不少工作需要完成 ,尚无法进一步开展城市 社会空间的研究 ;二是现有的历史文献中关于城 市社会生活空间的信息有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 研究决非易事。不过,无论是从 目前学术研究的 取向,还是实际的城市物理空间研究需要 ,加强 历史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都是一项急迫的工作, 因为城市居民活动的空间表现 ,或通俗一些 ,城 市社会中鲜活的 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矛盾都影响到 城市空间的建构过程 ,并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对城 市 物 理 空 间 结 构 产 生 深 刻 的 影 响 。因 此 ,研 究 历 史时期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空间,同时也标志着历 史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深入与提高 。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本文试选取南宋临安进 行城市活动空间的研究。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个 案 ,一方面是考虑到经过唐宋变革 ,到了南宋时 期,城市在社会 、经济等诸多方面 日益显现出重 ①张萍:《唐长安官、私庙制及庙堂的地理分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 4辑,第 28—37页; 余蔚 、祝 碧衡 : 《唐 代长安城 内土地利 用形式 的转换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 4辑,第 38—42页; 任云英、朱士光: 《从隋唐长安城看中国古代都城空间 演变的功能趋向性特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 年第 2辑,第 48—56页;李瑞 :《唐长安商业空间形态 分析 》,《中国历 史地理论丛 》,2005年第 2辑 ,第 57— 66页;史红帅 、吴宏岐 : 《明代西 安城 内皇 室宗族府宅 相关 问题研究 》,《中国历史 地理论丛 》,2001年第 1辑 , 第 69—78页。 ②王均:《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初步研 究》,《地理学报》,1999年第 1期,第 69—74页。 · 5 ·

Transcript of 南宋临安节日活动的时空结构研究

第 23卷第 4辑

2008年 1O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Vo1.23。No.4

0ct.,2008

南宋临安节 日活动的时空结构研究

张晓虹 牟振宇 陈 歼『J 丁雁南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提 要]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由于缺乏有关历史城市物理空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及受研究资料所限等原因,

关于历史时期的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方面的研究较少开展。本文选择南宋时期的临安作为城市空间研究对象,在全面梳

理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尝试结合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功能分 区法和时间地理学两种方法,对南宋临安节日活动

空间进行剖析,揭示其城市节 日活动的时空间结构特征。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机制,提出物理空

间奠定了临安节日活动空间的基本格局、都城地位是临安节日活动空间形成的控制因素、城市经济主导了临安节 日活

动的空间分异过程等结论。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 活动空间 临安 南宋

[中图分类号]K92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08)04—0005—18

[收稿日期]2008—04—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40771056),国家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 目子课题 “长江三角洲城

镇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张晓虹 (1965一),女,河北景县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历

史文化地理学、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

对城市地域的研究,地理学主要是从形态与

景观、经济职能以及居民生活三个方面进行。相

较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景观及职能等专题研

究①,目前历史地理学对历史时期的城市居民生

活空间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②。原 因显然是两

个方面:一是有关历史城市物理空间的基础研究

还有不少工作需要完成,尚无法进一步开展城市

社会空间的研究 ;二是现有的历史文献中关于城

市社会生活空间的信息有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

研究决非易事。不过,无论是从 目前学术研究的

取向,还是实际的城市物理空间研究需要,加强

历史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都是一项急迫的工作,

因为城市居民活动的空间表现,或通俗一些,城

市社会中鲜活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矛盾都影响到

城市空间的建构过程,并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对城

市物理空间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 ,研究历

史时期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空间,同时也标志着历

史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深入与提高。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本文试选取南宋临安进

行城市活动空间的研究。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个

案,一方面是考虑到经过唐宋变革,到了南宋时

期,城市在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日益显现出重

①张萍:《唐长安官、私庙制及庙堂的地理分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 4辑,第 28—37页;

余蔚、祝碧衡: 《唐代长安城内土地利用形式的转换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 4辑,第 38—42页;

任云英、朱士光: 《从隋唐长安城看中国古代都城空间

演变的功能趋向性特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

年第 2辑,第 48—56页;李瑞 :《唐长安商业空间形态

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 2辑,第 57—

66页;史红帅、吴宏岐:《明代西安城内皇室宗族府宅

相关问题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 1辑,

第 69—78页。

②王均:《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初步研

究》,《地理学报》,1999年第 1期,第 69—74页。

· 5 ·

要性,城市逐渐从农业社会的据点蜕变出来,成

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立社会特质的空间形态①;另

一 方面,前人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南宋临安城市生

活记录,尤其是 《梦粱录》中记载了大量的临安

城市居民的生活细节,使我们复原其城市社会活

动空间成为可能。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研究的开

展,能够对传统中国城市居民活动空间格局及其

特征,甚至研究方法产生一些新的认识。

研究方法及研究资料

所谓的城市活动空间,是指以城市居民的日

常活动为中心,形成对城市休闲、社交诸种生活

活动的空间认知,在此空间认知的基础上,分析

城市居民各种生活活动在城市区域开展的时空间

过程 。

对城市活动空间进行研究,目前应用最广泛

的方法是功能分区法和时间地理学方法。功能分

区法是传统的,也是最为常用的研究城市空间的

方法。它是以城市活动为中心,通过分析城市活

动的空间分布特点,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功能的区

域;时间地理学方法是近年来在人本主义思潮影

响下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具体方法是以城市居

民活动为中心,围绕着城市中个人的空间活动进

行分析、归纳,以获得城市居民活动的空间特

征。这两种方法在研究城市活动空间上各有优

势,但又都有所偏废:功能分区法反映的是社会

的、集体的活动在空间上的静态表现,因此在表

达城市物理空间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但不足之

处是这一研究方法忽视了城市中个人的空间行为

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空间的动态特征 ;时间地理

学方法则侧重对个体的人的空间行为进行研究,

从城市居民的出行特征、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及

其地域差异性等方面人手,反映在一定时间范围

内城市活动空间的动态变化,但对城市内部大尺

度的社会空间特点的描述能力却受到限制。本文

试图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或许在

表达城市社会活动空间方面会有所突破。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应用时间地理学

方法对城市社会空间进行研究 ,主要是探讨工业

化以后的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结构②。因此,以一

日为时间单位,分析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

· 6 。

特征,虽然在表现工业社会中的城市居民生活方

面十分恰当,但对于研究历史时期的城市居民生

活空间来讲却并不可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然

是研究资料不支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用一日

作为研究时段也存在很大问题。因为在传统的中

国社会中,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一样,日常生活

的活动安排,尤其是娱乐休闲活动的节奏仍是以

农时为基本时间单位。也就是说,主要的城市休

闲活动,甚至包括国家礼仪都是按以农时为基础

的岁时节日进行安排,这一特点在 《梦粱录》中

表现得十分明确 。

《梦粱录》二十卷,为钱塘人吴 自牧在南宋

灭亡前后所作。作者追忆了南宋时期行在临安的

繁华盛景,并从节令风俗、宫廷礼仪制度、店铺

商品、建筑园林、人物事迹以及各种游乐活动

等,分门别类地进行了系统地叙述,因而也被认

为是研究南宋临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城市生

活的重要史料。而 《梦粱录》在描述城市居民的

主要活动时,首先记录的是节令风俗,这暗示了

在南宋时期临安城市居民的活动安排,是以岁时

节令为计时单位的。尽管我们从 《梦粱录》的只

言片语中也能看出,临安城市居民也有以一日为

时间段的出行活动安排,但无法获取较为全面的

信息。因此,我们以为对南宋临安城市居民活动

空间进行研究与表达,以一年为时间段可能更为

恰切,并以孝宗乾道五年 (1169年)作为标准

年,以农历为记时单位,对这一年临安城市居民

的活动内容、空间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南宋临

安城市居民节日活动的时空间特征。

本文以 《梦粱录》和 《武林旧事》作为研究

的基本文献资料,尤其是第三部分应用时间地理

学的方法对两书中的有关记载进行统计,是因为

相比起其它有关南宋临安的历史文献,如 《都城

纪胜》、《西湖老人繁盛录》以及临安三志等,它

们关于节日的记载有更为丰富的空间信息,并且

可以互为参照,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就称

《梦粱录》“要其措词质实,与 《武林旧事》详略

互见,均可稽老遗闻”。但是,考虑到为了使这

①[日]斯波义信,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

济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柴彦威:《中日城市结构比较》,(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0年。

一 研究更为翔实与完善,在整个研究中我们仍然

参考了其它大量南宋时期的相关文献资料。在全

面梳理了南宋临安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建立临安

城市居民活动的时空间分布图,进而分析临安城

市居民在不同节日中的时空间行为特征,以期揭

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城市,尤其是都城居民活动

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 。

二 南宋临安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依据南宋时期临安城市居民活动的相关文献

记载,我们首先提取出其中的时空间信息,建立

南宋临安城市活动空间数据库;其次,将每一具

体空间所发生活动的次数,按一定等级进行分

级,再应用 MapInfo软件将其落实到斯波义信

所绘的南宋临安城市地图上①,从而得出临安城

市节日活动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 1);最后,

我们分解出一些地域特征明显的节日,做具体的

时空间分析 。

围 1 南宋临安节日活动分布示意图

1.元旦

一 年中的首项活动就是元旦, “正月朔 日,

谓之元旦,俗 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

首”②。临安的元旦活动在空间上可分为两个

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临安全体居民以临安城为空间

范围的庆贺活动。《梦粱录》中如是说:

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

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

动使、冠梳、领抹 、缎 匹、花 朵、玩 具等

物,沿门歌叫关扑。

从这段记载来看 ,迎新年的活动首先 以临安

城内的住宅与街巷为中心展开;临安城内男女老

幼、士族庶民,身着华美的新衣相互祝福,祈求

一 年吉祥如意;其次,遍布临安城市内外的宫观

寺院也成为临安居民庆贺新年的重要场所,“不

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 日不绝”③,就连皇

室也在正月初二日到明庆寺、灵隐寺等寺庙里烧

香祈愿④。

第二个层次则无论是参与人群还是空间范围

都大大局限。临安作为南宋行在,其最具有象征

意义的元旦活动,是 “元旦”大朝会。参加元旦

大朝会的人员是以皇室为中心的中央官员及外国

使节,庆典活动则分别在三个空间中展开:元旦

清晨,天尚未亮时,百官就已冠冕朝服在宰相率

领下等候在皇城南门丽正门外,“宰执百僚待班

于宫门之次,犹见疏星绕建章”⑤;随后,景阳

钟敲过,皇帝向上天焚香祷祝后,宫门开启,各

部卫士与百官依次按辔进入宫城。皇帝在大庆殿

接受文武百官、各州进奏吏及外国的贺正使祝

贺;次 日,皇帝 在使馆处 赐宴,宴请外 国使

者⑥。由此看来,元旦大朝会的活动是围绕着丽

正门、大庆殿及使馆三个空间举行的,前两个空

间都在皇宫内部,后一个空间是在皇城北门和宁

门外不远处的御街西侧的四方馆。

但是,元旦大朝会并非每年都举行,在没有

①[日]斯波义信,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

济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 366

页。

②[南宋]吴 自牧撰,傅林祥注: 《梦粱录》卷 1

《正月》,(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 (后引文出

自同一版本,不再另注)。

③《梦粱录》卷 1《正月》。

④《梦粱录》卷 1《元旦大朝会》载:“翼日,(皇帝)

至明庆、灵隐等寺烧香。”

⑤《梦粱录》卷 1《元旦大朝会》。

⑥《梦粱 录》卷 1《元旦 大朝会 》。

· 7 ·

大朝会的年份,皇室的庆典活动则只在皇宫内展

开:先是,皇帝到福宁殿龙墀及圣堂上香,然后

至天章阁祖宗神御殿前行礼献祭,再到东朝奉

贺。之后,皇上回到福宁殿受皇后、太子以下内

官贵戚贺拜。在内廷的贺拜活动结束后,皇帝的

车驾始过大庆殿御史台合门,再分别接受文武百

官的贺拜。午后修内司在庆瑞殿举行晚宴,燃放

烟花爆竹①。

显然 ,无论是否举行大朝会 ,临安官方或是

皇室的庆典活动是以皇城为中心。如果再考虑到

第二日的一些例行娱乐,“翼 日,至明庆、灵隐

等寺烧香。次至玉津御园射弓,朝家选能射武臣

伴射,就园赐宴”②。则新年元旦期间皇室的活

动主要局限在皇城、皇家寺院与城南的玉津御园

三个场所 。

2.元宵节

正月中可与元旦相比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是

十五El的元宵节,在道教中被认为是天官赐福的

“上元节”。元宵节的活动一般 自正月十五开始,

到十六晚结束,持续两天。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分

为两个时间段:白天,临安城内各衙司设上元

醮,各监狱修净狱道场③;入夜时分临安市民在

街市上观赏灯烛④。此夜,临安城内万头攒动,

· 8 ·

游人如织,竞夕不眠,“终夕天街鼓吹不绝”。临

安府组织的规模可观的元宵舞队表演,将节日气

氛推向高潮,“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

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

振作,耳目不暇给”⑤。由于元宵节的主要活动

是夜晚的观灯活动。因此 ,灯火的布设限定了元

宵节活动的空间范围。

虽然元宵节之夜临安城内各处均悬挂灯烛进

行庆贺,但形成规模的赏灯活动主要集中在三

处:一是在皇宫内。由修内司操办,在宫内的复

古、膺福、清熙、明华各殿张挂各色灯饰,主要

是供皇室成员观赏;二是在宣德门、梅堂、三间

台或每年由皇帝临时指定的某处修建鳌山,供临

安百姓观赏⑥。所谓的鳌山,是用灯烛堆成巨鳌

形的灯山,其上布设机关、木偶,制作成各种故

事;三是在西湖诸寺布置灯火,其中以三天竺寺

的灯烛最盛,因有宫禁所赐或是贵官所赠送的华

美灯饰,吸引了不少临安居民前往观赏⑦。除此

之外,兵营和酒库也以独特的方式参与节庆:

“诸营班院于法不得与夜游,各以竹竿出灯球于

半空,远睹若飞星。”⑧

除在公共场所举行各种赏灯活动外,临安市

民在私宅也举办形式不一的庆典,“更兼家家灯

①[南宋]周密,傅林祥注: 《武林 旧事》卷 1《四

孟驾出》(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中声称此 日

宫中还在后苑清熙殿举办御筵。

②《梦粱录》卷 1《元旦大朝会》。

③《梦粱录》卷 I《元宵》, 《武林旧事》卷 2《元

夕 》。

④《西湖老人繁胜录 -街市点灯》([宋]孟元老等:

《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载:

“庆元间,油钱每年不过一百会,巷陌爪札,欢门持灯,

南到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城内外有百

万人家,前街后巷,僻巷亦然,持灯或用玉栅,或用罗

帛,或纸灯,或装故事,你我相赛。州府杞山栅,三狱

放灯,公厅设醮,亲王府第,中贵宅字,奇巧异样细

灯 ,教人睹看。”

⑤《武林旧事》卷 2《元夕》。

⑥《武林旧事》卷 2《元夕》及 《灯品》。

⑦《武林旧事》卷 2《元夕》载: “西湖诸寺,惟三

竺张灯最盛,往往有官禁所赐,贵 所遗者。都人好

奇,亦往观焉。”

⑧《梦粱录》卷 1《元宵》,其又云:“诸酒库亦点灯

球,喧天鼓吹,设法大赏 ,妓女群坐喧哗,勾引风流子

弟买笑追欢。”

火,处处管弦”,甚至 “深坊小巷,绣额珠帘,

巧制新装,竞夸华丽”①。不过,令临安市民啧

啧称奇的还是清河坊的蒋检阅家、新开门的内侍

蒋苑使家的灯会。

元宵节的赏灯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夜收

灯方散。

3.清明节

清明节是兼及慎终追远与踏青郊游两项内容

的节 日。因此 ,节 日活动也分为两种 :

首先 ,临安市民在这一 日要到郊外祭祖 ,缅

怀先人:“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

尤多。”② 皇室在此前五日就派遣宫人往绍兴攒

宫朝陵,宗室随行朝礼。清明当日,宫中再派车

马赴临安近郊的赤山,向各个攒宫及各位宫妃、

王子的坟堂等处行享祀礼③。

图 3 南宋临安城滑明重要活动分布示意 图

同时,清明正值临安一带春暖花开之际,故

节日活动的第二个主题踏青郊游:“公子王孙富

室骄民踏青游赏城西。店舍经营,辐凑湖上,开

张赶趁。”④临安市民往往在郊外上坟祭拜祖先

之后,趁此天清气朗之际顺便踏青赏景。他们或

在郊外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饮,或在西湖

中乘彩舟画舫游览,“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

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⑤

由此,清明节活动的主要范围是临安近郊及

西湖地区,如图 3所示。

4.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为端午节。此时正当初夏时节,

临安市民以家庭为中心庆贺这一节 日。人们从市

场上买回桃、柳、葵、榴、蒲叶、伏道、五色瘟

纸等节 日物品供养在家中。同时,一些特色节日

食品,如茭、粽、五色水团、时新蔬果也是从街

市中购得。宫中庆贺方式略有不同,而是用一些

节日礼品,如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缎等物

分别赐给官员与亲王们⑥。也就是说有一些互动

活动。而民间的互动较少,只是一些道观的道士

们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作

为礼物送给有着长期关系的官宦之家。

《梦粱录》中记载的端午节的节庆活动是以

家庭为中心展开的,而在 《武林旧事》中记载了

临安居民于此日前往西湖泛舟,“湖中是日游舫

亦盛”⑦。两书互补,则我们认为临安端午节的

活动分布空间是以私宅与西湖为中心。

5.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临安市民除了家家户户置

办酒席、品酒玩月外,钱塘观潮其实是这一节日

中颇为紧要的内容。

临安城正地处喇叭口形的杭州湾顶端的钱塘

江畔,每年中秋节前后因太阳与月亮引力叠加形

成的钱塘大潮,在临安城南即可观赏。因此,一

入八月中旬,因 “潮怒胜于常时”,钱塘江沿岸

即有人观潮,“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

①《梦粱录》卷 l《元宵》。

②《武林旧事》卷 2《祭扫》。

③《梦粱录》卷 2《清明节》。

④《西湖老人繁胜录 ·清明节》。

⑤《梦粱录》卷 2《清明节》。

⑥《梦粱录》卷 3《五月 ·重午附》载:“杭都风俗,

自初一 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

道,又并市茭、棕、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

供养。”皇家的节 Et内容也基本相同,只不过更精致排

场:“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 [录上皿下]子,以菖蒲

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为五色染菖蒲悬围于

左右。又雕刻生百虫铺于上,却以葵、榴、艾叶、花朵

簇拥。内更 以百索彩钱 、细巧镂金花朵,及银样鼓儿,

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

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

⑦《武林旧事》卷 3《端午》。

· 9 。

十六、十八日时,临安百姓 “倾城而出 车马纷

纷”。观潮活动虽然一直持续到二十 日以后,但

其高潮是在八月十八 El这一天。《梦粱录》中直

称观潮活动是 “十八 日最为繁盛”,盖因此 日

“帅座出郊,教习节制水军”①。

八月十八日,临安市民倾城出动,从庙子头

直至六和塔一带的钱塘江岸,各家的楼屋都出租

作为观潮的看位, “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

处”②,形成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壮观场景。

甚至皇帝此 日也不甘寂寞,从位于凤凰山上的禁

中居高临下观看涌潮及水军操练。此日,民间则

有一些弄潮儿,披发文身,手执彩旗或各色小

伞,饰以彩缎,侍潮而动,争先奋勇,溯潮而

上。他们以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

不湿以矜夸自己的水性技艺高超③。

当日,在钱塘江上还有一些祭祀活动:“帅

司备牲礼、草履、沙木板,于潮来之际俱祭于江

中”;而普通市民则 “多以经文投于江内”④。《梦

粱录》与 《武林旧事》中虽没有挑明祭祀的内

容,但从钱塘怒潮形成的神话传说来看,则应是

祭奠江神伍子胥。

6.腊月与除夕

进入腊月,也就意味着一年已临近尾声,人

们利用这段闲暇时间准备各种活动,期待着新年

的来临:

考之此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如天

降瑞雪,则开筵饮宴,⋯⋯或遇晴明,则邀

朋约友 ,夜游天街 ,观舞队以预赏元夕⑤。

尽管整个腊月中,人们都在为迎接新年而忙

碌着,“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

秽,净庭户,换 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

牌,祭祀祖先”,为辞旧迎新做充分的准备。但

也有一些特别的活动,如腊八节、祀灶和除夕值

得探究 。

腊八日实际上是佛教的一个节 日,故这一日

的活动就以佛寺为空间展开 :“大刹等寺,俱设

五味粥,名日:‘腊八粥’。”⑥ 不过,《梦粱录》

中又缀一句,“(佛寺)亦设红糟,以麸乳、诸

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也就是说,这一活动呈现出以佛寺为中心,辐射

范围涉及部分临安市民。据此空间特点,我们依

临安佛寺的地域分布,制成图 4,示意出临安腊

· 】O ·

八节活动的空间范围。

图 4 南宋临安城腊 八节活动 空间分布示意图

临安市民祭祀灶神是在腊月二十四 日。此

日,临安居民 “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

这一欢度节日的方式全国皆然,不足为奇。但临

安稍有特色的是,祭灶的活动空间还扩展到街

市:“此日市间及街坊叫买五色米食、花果、胶

牙饧、箕豆,叫声鼎沸。”⑦

腊月中真正的高潮是除夕之夜。这也是一年

中最后一个节日,当晚临安市民 “备迎神香花供

①《梦粱录》卷 4《观潮》。详细过程亦可参见 [明]

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余》卷 3《偏安佚豫》(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关于淳熙十年八月十八 日

关于钱塘观潮的记载。

⑦《西湖老人繁胜录 -钱塘江》,其又云:“中秋日,

使府教水军并战船打阵子,于江内安抚,在浙江亭上观

潮,弄潮人各有钱酒犒设。”

③《梦粱录》卷 4《观潮》,另见 《武林 旧事》卷 3

《观潮》。

④《梦粱录》卷 4《观潮》。

⑤《梦粱录》卷 6《十二 月》。

⑥《梦粱录》卷 6《十二月》。

⑦《梦粱录》卷 6《十二月 》。

物,以祈新岁之安”①。实际上,这一夜临安城

内最为热闹的场所是宫城大内,活动内容也最为

丰富:首先,在宫内举行驱傩仪式。由各部司值

日者戴上面具,身著各色衣装,手执兵器,而以

教乐所伶工装扮为将军、符使、判官、钟馗等鬼

神形象。这一队人物在夜幕降临后,从禁中开始

鼓吹游行直到东华门外,寓意将瘟神疫疠驱除出

宫城。然后队伍绕过龙池湾,“谓之 ‘埋祟”’后

而散去②;其次,宫中举行宴火晚会,燃放大量

的烟花爆竹,声震云霄。当晚,整个临安城内都

能听闻到从城南大内燃放的爆竹声,感受到只有

都城才有的年节气氛。

三 南宋Il缶安节日活动的时空间结构特征

上文我们主要是依据关于南宋时期临安各种

节日活动的记载,复原出临安城市节日活动空间

的分布状况。但是,这一表现手法也有明显的不

足:比如端午、祭灶与除夕这样的节 13活动,在

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并不显著,更多是

以家庭为主要活动空间展开,故无法用示意图的

方式表现其活动空间范围。但在临安市民的实际

生活中,这些节日以及我们在上文中没有具体分

析的中元节地位非同一般,对临安城市活动空间

格局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其一;其二,用功能分

区法进行研究,在表现哪些空间有活动内容方面

有其长处,但是却无法表达在这一空间都发生过

哪些活动。因为每个节 日的活动都由许多类型组

成,不同类型的城市活动所发生的空间也有一定

的差异;其三,用功能分区法表现一年之中节日

活动的时间特征更是勉为其难。所以,我们认为

要想表达南宋临安城市节 日活动的时空间特征,

还必须用其它方法进行弥补校正。而时间地理学

的研究方法,即用出行特征、活动节奏、时间利

用特征来分析,恰好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有着不

可比拟的优点。

1.南宋临安居民节 日活动出行特征分析

现代城市地理学分析居民出行的基本指标有

停留数、出行数、停留目的、停留目的链、移动

交通手段、同伴者等③。但我们对南宋时期临安

城市居民出行的研究不是建立在详细的问卷调查

基础上的,而是以 《梦粱录》、《武林旧事》等文

献中的相关记载为研究样本,因此无法获得停留

数、出行数和同伴者等详细信息,也无法分析停

留目的链和移动交通手段 ,因此只能通过对居民

活动类型的分析,复原出临安居民节13活动的出

行特征。

在对临安居民活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

需要对临安节日活动进行分类,并建立活动类型

、 分类体系。而根据 《梦粱录》中的相关记载,我

们对各节日中的活动内容进行统计,确定其活动

类型及其分类体系:

表 1 南宋临安居民的主要节日活动类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民间 典礼 观灯 购物 游湖 观潮 踏青 佛寺 道观 在家 游行 拜贺 祠寺

依据这一活动类型分类系统,我们以 《梦粱

录》中记载的 28个节 日为主要线索,用 《武林

旧事》及其它文献作为补充,摘录出节日活动类

型的相关信息,制成表 2。不过,在分析这些数

据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说明:

1)由于一些节 日活动是在一 日以上的时间

段完成的,故我们分别按节日的次数与活动所发

生的实际日数进行统计。其中括号内的数据是活

动日数,节日数 ≤ 活动日数;

2)在节 日活动中存在着明显的人群差异。

按当时临安的社会构成以及南宋临安各志书中的

相关记载,我们在统计时大致分为皇室、官府、

士绅和庶民四类 。

从表 2中可以看出,南宋时期临安城市居民

节日活动的出行类型大致有以下两个特点:

(1)在所有的节日活动中,居家度节的总数

最多,为各种活动类型之首。这是因为在大多数

节日中,人们虽然会参与其它类型的活动,但仍

有相当部分人选择居家过节。还有一个原因是,

在一些重要的节 日活动中,如中元节 、冬至等节

13,祭祖是其首要的内容,人们更愿意在家祭奠

先祖 ,缅怀亲人 :

(中元节)此日都城之人,有就家享祀

①《梦粱录》卷 6《十二月》。

②《梦粱录》卷 6《十二月》。

③柴彦威:《中日城市结构比较研究》,(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 51页。

者 ,或往坟所拜扫者①。

最是 冬至 岁节,士庶所重 ,如馈 送 节

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裎,加于常节②。

表 2 临安居民节日活动类型统计表

停留目的地 皇室 官府 士绅 庶民 小计

典礼 12 (12) 6(6) 18(18)

观灯 2 (2) 2 (2) 1 (2) 1(2) 6(8)

购物 1(1) 7(8) 7(8) 15(17)

游湖 1 (1) 3(3) 3(3) 7(7)

观潮 1 (1) 1 (1) 1 (10) 1(10) 4 (22)

郊外 4 (5) 1 (1) 4(4) 4(4) 13(14)

佛寺 3(4) 2(6) 5(5) 3(3) 13(18)

道观 1(1) 2(2) 7(7) 5(5) 15 (15)

民间祠寺 5 (6) 1 (2) 4 (4) 4(4) 14(16)

在家 9(9) l1(11) 9(9) 29(29)

游行 6(6) 4(5) 2(2) 12(13)

拜贺 4(4) 8(8) 5(5) 17(17)

(2)节日活动出行类型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差

异。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全然属某一社会阶

层的活动,如典礼活动。尽管典礼活动中有庶民

的身影③,但是真正的参与者却只有皇室与官

员;另一种是活动类型在各阶层中分布有差异。

如各阶层对宗教寺庙的利用就不相同,显然士绅

对宗教场所的利用频率高于庶民甚至皇室,因为

有许多宗教场所在特定的节日中,只与士绅阶层

发生联系:中元节 “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

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 日建盂兰盆

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④。

2.临安居民节 日活动节奏与时间利用特征

为了说明南宋时期临安居民节 日活动的时间

节奏,我们应用在时空间轴上连续表示一年的节

日活动这一方式来表达。具体的方法是,设定横

轴是时间轴,以一年为时间段;纵轴表示活动的

类型,用带数字的点圈表示在某一节日中不同人

群所从事的活动类型,其中①皇室,②官府,③

士绅,④庶民。然后对南宋临安居民的节日活动

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制成图 5。

根据图 5所示 ,我们发现南宋时期临安居民

节日活动的时间安排有以下两个特征:

(1)全年都有节 日活动的分布,但有一定的 · 1 2 ·

季节差异:从图5中我们发现,每个月都有节日

活动,如果我们再按月对节日进行统计制成表

3,那么从表 3中我们可以看出临安一年中各月

都有节 日发生。

表 3 南宋临安城市居民活动时间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O 11 12

节日次数 4 3 3 2 1 1 3 2 1 4 1 3

活动次数 30 21 20 8 6 5 18 12 8 1O 9 13

l

胨蒜 嚣节日次数 ■话动敬数 但是,无论是图 5还是表 3都清楚地显示

出,节日次数与节 日活动次数并不是平均分布在

各月之中:在年初的三个月中,节日次数较多,

但更为突出的是,节 日活动十分频繁;第二等级

的是年中的7、8月与年末的 12月,它们的节日

次数与上一个等级差别不大,但节日活动分别是

18次、12次和 13次,与第一个等级有明显的降

低;而其余的月份无论是节日次数,还是活动数

量都较少,反映出参与人数有限或节日活动相对

简单的特征。

(2)节日活动类型有明显的时间节律:从活

动类型来看,居家度节不受季节限制,但户外类

型的活动则有明显的季节性。如西湖游览集中在

①《梦粱录》卷 4《解制 日·中元附》。《武林 旧事》

卷 3《中元》亦载 :“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

酱、冥衣、时果、彩段、面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

门为之罢市焉。”

②《梦粱录》卷 6《十一月冬至》。

③如四孟朝飨礼活动中,参加典礼的皇室及官员需

要从城南端的皇城出发,沿御街到位于城北景灵宫去举

行祭祀仪式。虽然在 《武林旧事》卷 2《四孟驾出》中

讲到有普通市民沿途观看,但他们并不是这一活动的真

正参加者。

④《梦粱录》卷 4《解制 Et·中元附》卷 6《十二月》

载 :“此月八 日,寺院谓之 ‘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

味粥,名日 ‘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

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n - ‘Ⅱ m 一 ∞ 一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一

■ - - - - - ●

- -

. . .

H m m

■ 口 已 a 皿

●-

■ . . ●● . .

出 蚰 母 m

- - - -

. . . .

m n】 n】 n 】

. . . -

- - -

- - -

- -

●B m m 皿 皿 ●

皿 皿 口 a a ∞

-

- -

一 - - - -

_ l l - I - I l I l I l I _ _ I l l l l l l l lI _ I l l I _ l l l l l l I _ I l I _ I l I l l I l

图 5 南宋临安城市居民节日活动时间列表

表 4 南宋临安节日活动场所分类

拜贺

游行

在家宴

民祠

购物

典仪

空间 市区 (C) 混合区域 (R) 郊区 (S)

类型 公共场所 C 居住场所 C 街市 c3 宗教场所 R1 游览场所 S

典礼 在家 拜贺 购物 游行 观灯 民祠 道观 佛寺 游湖 观潮 郊外 活动 C

l1 C21 Cz2 C31 C32 C33 Rl1 R12 Rl3 Sl1 S12 Sl3

二月至六月上旬①,舞队游行主要分布在十二月

至元宵节期间。这或许与临安地处亚热带地区,

盛夏炎热褥湿有关:“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为

玩”②,不宜出行。而钱塘观潮活动只出现在八

月中旬,并与中秋节合并,成为其节日的主要活

动类型。

3.居民节 日活动时空间结构

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出南宋临安城市居民节日

活动的时空间特点,我们首先需要对主要节日活

动类型所发生的场所进行分类:

现有的时间地理学研究一般是用时空间三维

图表达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即以活动种类和

活动场所的组合为横轴,以一 日的主要活动时间

带 (6—24时)为纵轴,用粗细不同的各种柱状

图表示不同的时空间下进行各类活动的人数占各

时间利用类型总人数的比率④。但由于我们所研

究的南宋临安城市节日活动,在时间轴上是不连

续的,而且所研究的人群社会属性也比较明确,

同时因资料原因无法进行人数比率的统计。因

此,我们对这一表示方法做些许修正,即仍以活

动种类和活动场所的组合为横轴,时间为纵轴,

但是时间轴是以一年为时间段,轴上按农历日期

用实心点分别标出各个节日,制成图6。其中,

①《武林 旧事》卷 3《西 湖游幸 ·都人游赏》载:

“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 ,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

游,而春游特盛焉。⋯⋯都城 自过收灯,贵游巨室,皆

争先出郊 ,谓之 ‘探春’,至禁烟为最盛。”

②《梦粱录》卷 4《六月 ·崔真君诞辰附》。

③柴彦威:《中日城市结构比较研究》,(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 66页。

· 】3 ·

口 q q 口 口 口 口 口 一 I乐

● ■ ● 一祭

■ :腊

● ■ ● ● ● ● ● ● ● :冬

● ● 一 ● ● O :孟

o o o o 一十

● ill - - lIB i i - :重

O o a o 0 0 0 0 o :中

● ● ● :秋

- - - ● ● - ● - - - 宅 ● ● ● ● ● ● 一 立 ● ●

- - - - O :崔

● ● ● ● ● ● :端

o 口 o :皇

o a 口 0 o a :皇 0 -孟 O

D 0 D o o o o 0 o D o o o 0 :东 一 清

● - - :佑

o o o o o o o

● ● ● ● ● ● ● 一祠 ● ● ● lip ● ● 二中

o 0 a :春 ● ● ● O ● - 一元 }

:上 ● ● ● ● ● 一

- ● i - m -

1 2 3 1 2 3 11 21 22 31 32 331 2 3 1 2 3 11 21 22 31 32 331 2 3— 2 3 '1 21 22 31 32 331 2 3 1 2 3 11 21 22 31 32 33

S R C S1 R1 C1 S2 R2 C2 S3 R3 C3

图 6 南宋临安节 日活动时空间分布示意围

说明:纵轴上的节 日分布状况可参照图5横轴所注

活动种类与活动场所按表4进行分类,而 S,R,

C代表庶民阶层节 日活动的空间范围,S ,R ,

C 代表士绅阶层活动空间范围;S ,R ,C。,

代表官府活动空间范围,S。,R3,C。代表皇室

活动空间范围。

从图6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南宋时期临安城

市节日活动的时空间分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所有节 日活动仍以临安城为主要活动

空间。

从图6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尽管三种空间

类型中都有节日活动产生,而且不同社会阶层的

临安居民对这几种空间类型的利用率也不同。但

是,几乎各个阶层的节日活动都是以临安城市内

部空间,也就是本文空间分类体系中的市区为主

要活动空间。为了更明确,我们再对各个阶层不

同类型空间利用比进行统计,制成表 5如下:

表 5 临安城市各阶层居民对不同空间类型利用比统计

居民社会阶层 皇室 官府 士绅 庶民

C/R/S 27/14/5 11/5/3 26/18/8 24/11/8

C/R+S (%) 58.7 57.9 5O.O 55.8

表 5的统计显然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节

· 14 ·

El活动空间尽管也扩展到临安城郊,甚至远至绍

兴,但是一半以上的活动仍然是以临安市区为主

要场所展开的,如果加上混合区域的宗教场所,

那么比例更高。

2.节日活动有冬半年和夏半年之分。

如果把图6与表 3结合起来看,我们就会发

现有三个节El及其活动比较密集的时期,分别是

年初的一一三月,年中的七、八月和年末的十

、 十二月。但考虑到我们是以一个完整的农历

年作为统计时间段,则表明年末与年初的节日实

际上是相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 ,在临安居民的

实际生活中,年末与年初的节 日共 同组成冬半年

的节 日活动 ,即从冬至节开始 ,临安居民进入到

节日活动频繁期,节 El较为密集。这一时期大致

到三月二十八日的东岳圣帝诞辰为止;紧接着,

从四月初的孟夏朝飨礼开始,直到九月九El的重

阳节是为夏半年。这段时期的特点是节 日活动相

对稀疏,间隔时间较长。尤其是在端午节至立秋

之间,也就是五月上旬到七月上旬期间,只有一

个崔府君圣诞较为重要。

3.临安城市节 日活动空间有一定的阶层

差异。

首先,我们从图6中可以发现,皇室的活动

空间范围明显大于普通市 民。如在 清明、中元

节、十月节和冬至到郊外祭祀祖先的活动中,普

通市民只是在杭州近郊完成这一活动,“官员士

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①。而皇室则

在近郊的皇妃王子坟茔前祭拜的同时,还需要提

前几 日远赴绍兴攒宫举行朝享礼:

禁中 (清明)前五日,发宫人车马往绍

兴攒宫朝陵。宗室南班 ,亦分遣诸陵,行朝

享礼。⋯⋯至日,亦有车马诣赤山诸攒,并

诸宫妃王子坟堂,行享祀礼②。

这一特点的形成,表面看来是由于皇室陵园

地处绍兴,在敬祖追思的各个节 日中,必须远至

绍兴祭拜。但事实上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皇室赀财

雄厚,并能以车马作为交通工具,才可以在一年

之中多次完成这种远距离的活动。

图 7 南宋临安不同阶层节 日活动分布示意 图

同样,不论是统计表中,还是所绘制的图 7

中,官员活动的时空间都相对集中,主要是在一

一 四月间,并局限在临安城内。只有二月八日的

祠山圣诞,二月望的劝农桑③和八月十八 日的操

练水师,需出城举行活动。换言之,尽管临安作

为行在,官府在居民日常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

的组织与管理作用,但是在节 日活动中,尤其是

大型的节日活动中,其组织与管理工作却侧重在

公共场所发挥作用。这或许就是官府活动集中在

城 内的原 因。

其次,在具体的活动类型与活动场所的选择

上,各个社会阶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从图

6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士民在典礼活动中缺席,

而只有皇室与官府参与。但我们从其它的文献中

却发现,在典礼中普通临安百姓并没有完全缺

席,只是典礼活动的主体为皇帝与官员,普通居

民只能通过观看被动地参与其中,如皇室在举行

四孟朝飨礼时,《武林旧事》中是这样记载的:

先期禁卫所阁门牒临安府约束居民,不

许登高及衩袒观看。男子并令衫带,妇人裙

背。仍先一日封闭楼门,取责知委,不许容

著来历不明之人。殿步三司,分拔统制将官

军兵六千二百人摆龊诸巷 。至日五鼓 ,地分

头项沿门驱逐杂人外④。

显然,在这一活动中普通临安居民完全处于

失语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典礼的举行是大多是以皇宫

为中心,这同样也意味着普通的临安居民对这一

空间无法利用。换言之,假设我们请当时的临安

普通居民绘制一幅城市意象图,那么很有可能皇

宫这部分空间在意象图中处于缺失状态,或者即

使绘出,也仅有一个模糊的、难以辨别的空间。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一些活动基本上由典

礼构成的节 日中,如皇室的两节——皇帝圣诞、

皇太后圣诞和四孟朝飨礼中,只有皇室与高级官

员出场,而普通临安居民则无缘于此。

同样,对于宗教场所的利用也明显表现出阶

层差异。从上述各图表中看出,皇室与官府对民

间祠寺利用较多,这一方面当然与我们的分类系

统有关,因为我们把皇帝举行典礼的宗教场所,

如太乙宫、景灵宫以及崔府君祠寺等都归于民间

祠寺,即把与普通道观不完全相同,但又难以归

类的神祠,在统计时都归于民间祠寺。但是总的

来看,无论是皇室还是下层的庶民,对佛寺的利

①《梦粱录》卷 3《清明节》。

②《梦梁录》卷 3《清明节》。

③《梦粱录》卷 1《--Yl望》载:“此日帅守、县宰,

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奉

行虔恪。”

④《武林旧事》卷 1《四盂驾出》。

· 】5 ·

用频度都低于士绅:如中元节 “宗亲贵家有力

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

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亡”q)。腊八节也

同样是这样,“(佛寺)亦设红糟,以麸乳、诸

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

家”②。这些记载显然表明,中元节与腊八节中

佛寺与临安居民中的上层发生了一定的互动,而

下层百姓则参与程度较低。这也反映了对临安城

市空间利用方面,庶民不及士绅的特点。

四 南宋临安城市活动空间结构特征

在应用功能分区及时间地理学研究法对文献

中所有关于南宋临安节日活动的时空间信息进行

了认真的梳理与分析后,我们就南宋临安节日活

动的时空结构特征建立了以下一些基本的认识:

1.宫城为南宋临安节日活动空间的重心

从表 2的统计来看,临安节 日活动中,如果

按各个人群的单项活动类型统计来看,皇室举行

的典礼发生的次数位居第一,达 12次之多。在

这些典礼中参与人数众多,同时又多与两个以上

的空间有关联,故往往会出现大规模的空间移

动,并对南宋时期临安的城市活动空间产生重大

影响。我们试以元旦大朝会为例叙述之。

南宋承袭北宋的文物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

元旦大朝会,参加者为皇室成员与文武百官、各

国使者。在举行大朝会的年份,元旦当El的官方

活动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清晨, “宰执百僚,待班于宫门之

次”。这里的宫门就是位于凤凰山南麓的大内正

南门丽正门。随后,宫门开放,“百僚联辔人宫

城,簇拥皆从殿庑行”。

其次,皇上 “驾坐大庆殿”,而 “殿西庑皆

列法驾卤簿、仪仗”,“百官皆冠冕朝服,诸州时

奏吏各执方物之贡。诸外国正副贺正使随班入

贺”。事实上,据 《武林旧事》中记载,皇上之

前先后到福宁殿、天章阁以及东朝,或祭拜或接

受拜贺后,才 “始过大庆殿御史台阁门,分引文

武百寮追班称贺”③。

再次,“宰执百僚听召宣,领班蹈舞,皆称

寿再拜,声传折槛边”。随后, “枢密臣候称寿

毕,登殿,立折槛侧,百僚俱鞠躬听制”。

· ]6 ·

最后,“朝贺毕,就殿赐燕宰执、百僚”④。

从记载中我们发现,在大朝会中举行典礼的

空间,随仪式的进展而发生相应的移动;在第一

阶段中,活动空间的重心随着百官由开始时的丽

正门转向大庆殿,也就是从宫城外部转移到宫城

内部;第二阶段中,活动重心因皇帝在宫殿区内

部不同的空间接受拜贺而发生空间转移;在后两

个阶段中,活动一直是以大庆殿为中心,并没有

发生空间位移,而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进入到下

一 个活动程序。

如果从更大尺度的空间范围来看,元旦大朝

会是以皇城为中心举行的。同时,又由于这样的

大型典礼参加人数众多,据 《武林旧事》中称,

除皇室、百官外,元旦大朝会中仅黄麾仗就有

3350人⑤,规模十分可观。因此,这些典礼活动

的举行,往往使得整个城市活动重心向典礼发生

的空间倾斜。也就是说,皇宫成为这一节 日活动

空间的重心所在。以皇城为中心的大朝会典礼可

以说是临安元旦活动空间的重中之重。

2.宗教场所是居民节日活动的基本空间

自唐代以来,宗教场所一直承担着中国城乡

社会生活中部分公共场所的职能。在临安节日活

动中,宗教场所同样执行了一部分公共空间的功

能,并成为临安节 日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

在我们对南宋临安节 日活动进行梳理时发

现,相当数量的节日活动都与不同的宗教场所发

生关联。如在元旦中,临安居民 “不论贫富,游

玩琳官梵宇,竞 日不绝”⑥。皇帝也在元旦大朝

会的次日, “至明庆、灵隐等寺烧香”⑦。事实

上,从表 2的统计中就可以看出,宗教场所是临

安居 民节 日活动的重要 目的地 。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 《梦粱录》所记录

的节 日中,与宗教直接相关的节日就有二月初八

的祠山圣诞、三月初八的佑圣真君诞辰、三月二

十八日东岳圣帝诞辰、六月初六的崔真君诞辰、

①《梦粱录》卷 4《解制 日·中元附》。

②《梦粱 录》卷 6《十二月 》。

③《武林旧事》卷 2《元正》。

④《梦粱录》卷 1《元旦大朝会》。

⑤《武林旧事》卷 2《元正》。

⑥《梦粱录》卷 1《正 月》。

⑦《梦粱录》卷 1《元旦大朝会 》。

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和十二月的腊八节 6个。如果

我们再把以宗教性场所景灵宫作为目的地的四孟

朝飨礼也纳入其中,那么宗教性的节 日即多达 9

个 (孟秋朝飨因为天气炎热一般不举行大型活

动,故不计人①)。而相关的记录说明了这些节

日已成为临安全城居民的重要庆典。如佑圣真君

圣诞节,尽管这一日的活动是以佑圣观为中心开

展,但临安居民都深度参与,形成了一个全社会

的节 日:

此 日正遇北极佑圣真君圣诞之 日。佑圣

观侍奉香火,其观系属御前去处,内侍提举

观中事务,当日降赐御香,修崇醮录。午时

朝贺 ,排列威仪 ,奏 天 乐于墀 下,羽流整

肃,谨朝谒于陛前,吟咏洞章陈礼 。士庶烧

香,纷集殿庭。诸宫道宇,俱设醮事,上祈

国泰,下保民安。诸军寨及殿司衙奉侍香火

者,皆安排社会,结缚台阁,迎列于道,观

睹者纷纷④。

显然这一节 日几乎吸引了临安各个阶层,不

仅皇室及各中央部门组织大型活动,就连普通百

姓也不满足仅做观者,除了纷集佑圣观内烧香观

礼外, “贵家士庶,亦设醮祈恩。贫者酌水献

花”③。

在各种宗教性节日中,皇帝到景灵宫行春孟

朝飨礼最为隆重。景灵宫是宋代新设立的皇室祭

祀场所,内中供奉皇室的列祖列宗,是皇室表达

奉先敬祖的场所④。南宋时期孟春朝飨礼一般是

在元宵节翌日的正月十七日举行,由于随行官员

人数众多⑤,卤簿、仪仗花团锦簇,并且需要从

城南皇城穿过整个 临安城 到达位 于城北 的景灵

官。换言之,这一天的活动虽以景灵宫为 目的

地,但 “车驾所经,诸司百官皆结彩门迎驾起

居”⑥。因此,也成为临安节日活动的重要事件。

而另外一些节日表面看来与宗教并没有直接

的关系,但其主要的活动却发生在寺庙空间中。

如皇太后圣节与皇帝售仟 秋节都在明庆寺举行数

日的庆典⑦。同样,官府往往也在节日活动中组

织一些宗教活动,如元宵节 “(杭州)州府设上

元醮,诸狱修净狱道场”⑧。

除了临安市民到寺庙举行各种节 日活动外,

僧人道士也通过特定的节日活动,与市民积极互

动。如端午节中,为迎合人们初夏时节驱邪祓除

的心理 ,“诸宫观亦 以经筒、符袋、灵符 、卷轴、

巧粽、夏桔等送馈贵宦之家”⑨。而如前所述,

腊八 日也有同样的活动0。

3.街市构成临安节 日活动空间的基本框架

杭州自唐代以来,形成了发达的城市经济,

商业活动在城市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体

到临安节日活动中,就表现为商业要素已占到相

当的比重。

从表 2的统计来看,在临安节 日活动中,与

购物相关的活动达 8次 9日之多。这些与节日有

关的购物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临

安市民所消费的节日物品以购买为主,如端午节

中所需的粽、癸等物和中元节祭祖的各色物品均

购自市场@;另一种是购物行为本身即为节日活

①《梦粱录》卷 4《七月 ·立秋附》载:“七月秋盂,

例于上旬内车驾诣景录宫行孟享之礼,以秋阳正炎,上

命宰执分诣。”

②《梦粱录》卷 2《三月 ·佑圣真君诞辰附》。

③《梦粱录》卷 2《三月 ·佑圣真君诞辰附》。

④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 367页。

⑤《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载:“车驾诣景灵宫朝拜祖

宗,外百司迎驾。”随后胪列各部司名 目,有三省六部、

太常寺等中央各部门以及临安府。并称: “激赏诸酒库

并三学学官、前廊诸僧及在城寺观僧道、两县耆老,各

立起居幕次、香案、花瓶、麻炉、香烛,迎圣驾起居”。

可知这一活动人数之众。

⑥《武林旧事》卷 1《四孟驾出》。

⑦《梦粱录》卷 3《皇太后圣节》:“初四El枢密院率

修武郎以上,初六 日尚书省宰执率宣教郎以上,并诣明

庆寺满散祝圣道场,次赴贡院斋筵。帅臣与浙西仓宪及

及两浙漕,率州县属官,并寄居文武官,就千顷广化寺

满散祝圣道场,出西湖德生堂放生,然后 回府治,锡宴

簪花,其礼仪盏数,与御宴 同也。”同卷 《皇帝圣节》

所载大致相同。

⑧《梦粱录》卷 1《元宵》。

⑨《梦粱录》卷 4《五月 ·重午附》。

⑩《梦粱录》卷 6《十二月》在腊八 Et下载: “大刹

等寺,俱设五味粥,名 日 ‘腊八粥 ’;亦设红糟,以麸

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

家。”

⑩《梦梁录》卷 3《五月 ·重午附》载:“杭都风俗,

自初一 日至端午 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

道,又并市茭、棕、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

供养。”同书卷 4《解制Et·中元附》载:“家市卖冥衣,

亦有卖转 明菜花、油饼、酸馅、沙馅、乳糕、丰糕 之

类。买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

· 】7 ·

动的有机组成。如中秋节之夜,“此夜天街卖买,

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①。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作为主要商业活动空间的街

市,都因此成为节日活动的重要场所:

(元宵节)街 市扑卖,尤多纸灯,不计

数目。清河坊至众安桥,沙戏灯、马骑灯、

火铁灯、进 [ 追]架儿灯、象生鱼灯、一

把蓬灯、海鲜 灯、人 物 满堂红灯 ,灯 火盈

市。扑卖到元宵、小春 ,盆花奇巧果儿②。

(端午节) 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

满街不绝③。

(立秋)都城 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

妇人女子及儿童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

边,以应时序④。

(腊月 中) 其各 坊巷 叫 卖苍 术、小枣

不 绝⑤。 ,

然而,街市空间不仅仅只在节日的商业活动

中被使用,一些公共性的庆典也常常利用这一空

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使之变相为临安的公共

空间。

在非商业性的节日活动中,对街道的利用也

有两种情况,一是街道本身作为节日活动展开的

主要空间。如元宵节之夜, “终夕天街鼓吹不

绝”⑥。另一种是把街道作为典礼活动的空间转

移通道。不过,后者在我们的统计中归类为游

行。在表 2的统计中,皇室组织的游行有 5次,

而临安府组织的游行有 6次 (7日)。这两种不

同部门组织的游行活动,对临安节日活动空间建

构过程的贡献有些许差别。

皇室组织的游行,我们仍以四孟朝飨礼为

例。在这些节日里,皇室成员与文武百官需要从

城南的皇宫到达城北的景灵宫举行祭祀典礼。作

为连接这两个场所的通道,御街在这一空间转移

过程中,由于活动参与人数众多⑦,并且 “车驾

所经,诸司百官偕结彩门迎驾起居”⑧,因此成

为节El中重要程度仅次于景灵宫的活动空间。

相对而言,临安府组织的游行规模较小,且

较为开放、自由,因此更受临安居民的喜爱。临

安府点校所在每年清明前举行的各酒库开煮仪式

中都有游行项目,其游行的线路大致是从杭州州

治出发,到鹅鸭桥北酒库,或俞家园都钱库纳牌

解散。游行队伍的主体是各酒库所雇的官私妓女

· 1 8 ‘

以及社队鼓乐,他们装扮成神话及民间故事中的

人物,沿途表演。临安市民也乐在其中:

最是风流 少年,沿途劝酒,或送点心。

间有年尊人,不识羞耻,亦复为之,旁观哂

笑。诸酒肆结彩欢门,游人 随处品尝。追欢

买笑,倍于常时⑨。

显然,街市空间在南宋临安节日活动空间的

构成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位置,并因其特有的空

间结构,形成临安节日活动空间的网络格局。

4.独特的自然条件影响着临安节 日活动 的

时空间格局

在对临安城市节 日活动出行类型的统计中,

钱塘观潮与西湖游览虽然出现的频率并不算高,

且有着较为鲜明的季节性,但它们的意义在于使

临安居民的节日活动空间扩展到了近郊。而这一

特点的形成与临安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

观”⑩ 的地理形势密切相关。

西湖为天下至景, “朝 昏晴雨,四序总

宜”⑩。因此,临安人几乎是无时不游。不过,

总的来看,西湖游览是以春游为主,“都城自过

收灯,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 ‘探春’,

至禁烟为最盛”@。因此,在临安的各个节 日中,

以二月初八祠山圣诞和三月下旬清明节的游湖活

动最为盛大:

(二月)初八 日,西湖 画舫尽开。苏堤

游人,来往如蚁。其 日,龙舟六只,戏于湖

中。其舟俱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神

①《梦粱录》卷 4《中秋》。

②《西湖老人繁胜录 ·预赏元宵》。

③《梦粱录》卷 3《五月 ·重午附》。

④《梦粱录》卷 4《七月 ·立秋附》。

⑤《梦粱录 》卷 6《十二月》。

⑥《武林旧事》卷 2《元夕》。 《西湖老人繁胜录》

云:“预赏元宵,诸色舞者,多是女童,先舞于街市。”

⑦据 《武林旧事》中的不完全统计,仅与此典礼玉

接相关的人员计有人数 2300余人。同时,还分拔统制

将官军兵6200人在沿途街巷进行戒严。

⑧《武林旧事》卷 1《四孟驾出》。

⑨《梦粱录》卷 2《诸库迎煮》。 《西湖老人繁胜录》

中亦称:此 日 “官员子弟沿路用人托诸 色果木蜜煎劝

酒,后因搭滞禁之”。

@《梦粱录 》卷 4《观潮》。

⑩《武林旧事》卷 3《西湖游幸 ·附都人游赏》。

@《武林旧事》卷 3《西湖游幸 ·附都人游赏》。

鬼、快行、锦体浪子、黄胖,杂以鲜 色旗

伞、花蓝 (篮?)、闹竿、鼓吹之类①。

(清明节)宴于湖者,则彩舟画坊,款

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

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

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②。

其中,祠山圣诞之日的游湖活动因为帅守弹

压而更为隆重:“帅守出城,往一清堂弹压。其

龙舟俱呈参州府,令立标竿于湖中,挂其锦彩、

银碗、官楮,犒龙舟,快捷者赏之。”③

与祠山圣诞和清明节不同,六月初六的崔府

君诞辰虽有游湖记载,但却称:“是日湖中画舫

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饮挹荷香,散

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

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④分明是一幅夏日

纳凉消暑的景象。入秋之后的中秋夜,临安市民

一 般也会在西湖上安排聚会宴饮:“(中秋)是夜

城中多赏月排会,天气热,宿湖饮酒,待银蟾出

海,到夜深船静,如在广寒宫内。”⑤

临安不仅有西湖胜景,更有钱塘怒潮。尤其

是 “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⑥。因此,杭

州形成了每年八月中旬观潮的风俗。虽然,钱江

怒潮只是中秋节的一项活动,但因社会各阶层人

士都积极参与,故对临安节El活动空间的影响亦

不可小视 :

十八日盖因帅座 出郊,教习节制水军,

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

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⑦。

达官贵戚纷纷赁屋观潮,皇帝也不甘寂寞。

宫城恰位于钱塘江边,且居高临下,正是观潮的

最佳位置。因此,每当八月十八 日水军在钱江上

操练,“车驾幸禁中观潮,殿庭下视江中”。因有

皇帝临场观阵,因此水军操演也格外认真,“但

见军仪于江中整肃部伍,望阙奏喏,声如雷

震”⑧。

5.居民节 日活动空间存在着明显的阶层

差异

南宋时期,作为行在,临安人口中不仅有数

量众多的皇亲国戚,庞大的官僚机构,还有人数

可观的普通市民。在官僚机构中,又可分为中央

机构与地方政府。因此,临安城市人口存在着明

显的社会阶层差异,这一特点对其节日活动空间

的形成也有深刻的影响。

首先,由于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责不同,在节

日活动中不同的人群往往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

例如同样是元宵观灯,皇室与官府一方面是组织

者:“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遇舞队照例特犒。

街坊买卖之人,并行支钱散给。此岁岁州府科额

支行,庶几体朝廷与民同乐之意”⑨;另一方面

也是观赏者: “至二鼓,上乘小辇,幸宣德门,

观鳌山。”@。处于社会 下层的庶 民则更多扮演着

被动的观赏者的角色,士绅则介于两者之间,有

力者如蒋检阅,“奇茶异汤,随索随应。点月色

大泡灯,光辉满屋,过者莫不驻足而观”⑩,自

己组织一个小型的灯展。需特别注意的是 ,蒋检

阅家的情况在临安并非特例,新开门里牛羊司前

的蒋苑使家,也在其宅院内 “装点亭台,悬挂玉

栅,异巧华灯,珠帘低下,笙歌并作”,引得

“游人玩赏,不忍舍去”@。当然,更多的士绅也

只是作为元宵活动的被动参与者: “公子王孙,

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

游赏。”@

再如二月初八日祠山圣诞,启杭州一年游湖

之始。此 日,官府是 “帅守出城,往一清堂弹

压”。同时,参与活动的龙舟需 “俱呈参州府,

令立标竿于湖中,挂其锦彩、银碗、官楮、特龙

般,快捷者赏之”。甚至一些低级的武官还参与

到表演之中。但大部分市民则是被动的游览者:

“湖山游人,至暮不绝”,以至人人都不肯错过这

明媚仲春景色,“正是公子王孙,五陵年少,赏

①《梦粱录》卷 1《八 日祠 山圣诞 》。

②《梦粱录》卷 3《清 明节 》。 《武 林 旧事 》 中也 称

“至禁烟为最盛”。又称此 日 “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

于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

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

③《梦粱录》卷 1《八 日祠山圣诞 》。

④《梦粱录》卷 4《六月 ·崔真君诞辰附》。

⑤《西湖老人繁胜录 ·钱塘江》。

⑥《梦粱 录》卷 4《观潮》。

⑦《梦粱 录》卷 4《观潮》。

⑧《梦粱录》卷 4《观潮》。

⑨《梦粱录》卷 1《元宵》。

⑩《武林 旧事 》卷 2《元 夕》。

⑩《梦粱录》卷 1《元宵》。

@《梦粱录》卷 1《元宵》。

@《梦粱录》卷 1《元宵》。

· 】9 ·

心乐事之时,讵宜虚度?”甚至 “至如贫者,亦

解质借况,带妻挟子,竞日嬉戏,不醉不归”①。

其次,在与宗教场所有关联的节 日活动中,

阶层差异表现得更为突出。如以景灵宫为目的地

的四孟朝飨礼中,只有皇室与高层官员参与。再

如,端午节中,虽然临安居民普遍过节,道观也

置办节日物品,但只馈送贵宦之家②;腊八节的

施粥活动也与后世施于贫民不同,而是寺庙僧人

与贵戚士绅家之间的互动活动③。另外,在一些

节 日中,也有士绅专门请僧道做法事,如中元

节,“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

拔孤魂”④。

由此可见,临安的社会阶层差异对其节El活

动空间建构的影响不可忽视。

五 南宋临安节日活动空间建构的驱动因素

在对南宋临安节日活动的时空间特征进行了

分析论证后,随之而产生的问题就是,临安是如

何发育了如上所述的内容丰富且结构复杂的城市

节日活动时空间结构?这样的城市活动时空间格

局是在怎样的社会与空间背景下产生的?在对南

宋社会及临安城市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认

为南宋临安城市节日活动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

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首先,物理空间奠定了临安节日活动空间的

基本格局。

位于钱塘江注入杭州湾三角洲上的杭州/临

安 ,因隋代大运河的开通 以及唐宋时期杭州湾沿

岸湿地的开垦,城市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北宋时

期,杭州就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都市,柳永

《咏钱塘》词中有 “参差十万家”之誉。靖康之

难后,大量北方人口的人居,使得杭州/临安的

城市不断扩张,人户蕃息,几近百万余家。南宋

末年曾对临安有这样的描述:“城之南西北三处,

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 日经行不

尽。”⑤尽管这一叙述中有明显夸张的部分,但

临安已然成为一规模宏阔、人烟稠密的大型都市

应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是斯波义信还是阙维民的研究,都指出

南宋时期临安城市空间并不局限在城墙以内⑥。

而我们从前面的临安节日活动示意图中也明显看

· 2O ·

出,这一物理空间格局对临安节 日活动空间产生

了直接的影响 ,即临安市民节 日活动有相当部分

是在城墙之外的区域完成,如元旦次日皇帝到灵

隐寺、明庆寺等地的祭拜,再如元宵节中,临安

居民到西湖三天竺寺的赏灯等等,均是越出城门

到城外的空间进行的。实际上,我们从宋代笔记

小说中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西湖及其附近的寺

庙也是临安市民El常休闲的主要场所⑦。

但对临安节 日活动空间影响至关重要的物理

空间特征,还属临安周围的自然地理形势。如前

所述,临安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

兼之城周环以群山,这样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得临

安节 日活动中形成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活动空间:

一 是西湖,二是钱塘江。西湖不必赘言,钱塘江

虽然只在中秋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因为持

续长达十El左右,同时上至皇帝,下到普通百姓

均参与其中,更兼有水师操演,气势恢宏,因此

构成了临安节日活动中的重要事件与场所。

当然,临安街市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布局,同

①《梦粱录》卷 l《八日祠山圣诞》。

②《梦粱录》卷 3《五月 ·重午附》中载: “兼之诸

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桔等送馈

贵宦之家。”

③《梦粱录》卷 6《十二月》载: “大刹等寺,俱设

五味粥,名 日 ‘腊八粥’;或设红糟,以麸 乳、诸果、

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④《梦粱录》卷 4《解制日·中元附》。

⑤《都城纪胜 ·坊院》。

⑥[日]斯波义信的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的

“城市化的局面和事例”部分和阙维民的 《南宋行在l临

安府的地图再现——历史地图学个案研究》 (《历史地

理》,1995年第 12辑,第 247—259页)。

⑦洪迈在 《夷坚 甲志》卷 1《韩郡王荐士》中讲述

了这样一个故事: “绍兴年,韩郡王既解枢柄,逍遥家

居,常顶一字巾,跨骏骡,周游湖山之间,才以私童史

四五人自随。时李如晦晦叔自楚州幕官来改秩 ,而失一

举将 ,忧挠无计。当春 日,同邸诸人相率往天竺,李辞

以意绪无聊赖,皆日: ‘正宜适野散闷可也。’强挽之

行,各假僦鞍马。过九里松,值暴雨,众悉进避。李奔

至冷泉亭,衣枷沾湿,愁坐良叹。遇韩王亦来,相顾

揖,矜其憔悴可怜之状,作秦音发问日: ‘官人有何事

萦心,而悒快若此?’李虽不识韩,但见姿貌魁异 ,颇

起敬,乃告以实。”后因韩世忠为之写荐书,李终得京

秩。可知,西湖及其周围群山并诸寺已成为临安人度假

休闲之地。

⑧《梦粱录》卷 4《观潮 》。

样对临安节日活动空间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不再详论。

其次,都城地位是临安节日活动空间形成的

控制因素。

靖康之难后,赵宋王室经过在江浙一带辗转

后,最终将都城确定在唐宋时期的区域经济中心

杭州。这一决策不仅保证了南宋小朝庭得以偏安 一 百五十余年之久,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杭州/

临安城市发展。

都城地位的确定,当然不只是促进了临安城

市的快速发展,对其城市空间的营塑也居功至

伟。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在城市南部兴修宫

城,并进而将其构建为临安城市活动空间的重

心。此外,各种代表国家、朝庭的礼仪式建筑的

出现,在使杭州从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成国

家的首位城市——临安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

临安城市活动空间的内容。

城市地位的转变,还使得杭州/临安社会结

构改观。皇室及中央政府的迁入,以及大量汴京

人口的涌进,在临安形成了结构复杂、阶层分明

的城市社会,并因各自不同的社会属性及生活方

式,在临安节El活动中留下烙印,进而影响到城

市活动空间的营建。比如,正是由于皇室的存

在,使得临安节 日活动不仅在内容上形成了典礼

众多、规模宏大的特点,甚至在节日数量上也有

所反映。在我们统计的 28个节日中,与皇室直

接相关的节 Et就有 5个。不仅如此,典礼活动

中,皇室在皇城、景灵宫、太乙宫、太庙等场所

举行的大规模仪式以及对御街空间的利用,以及

频繁出现在节 日中的钱塘江、西湖的水师操练,

都只有在都城这样的空间中才可能发生。

再次,城市经济主导了临安节El活动的空间

分异过程 。

自宋高宗驻跸杭州,杭州/临安城市经济获

得 了长足进步 ,出现了所谓的 “人烟生聚,民物

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的景观①。南宋时

期临安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

拓展,人口规模的扩大,更引人注目的是城市商

业的发达。万物所聚,诸行百市,无所不货,商

铺组成的街市遍布全城,以及众多的行商贩夫,

一 起构成了南宋临安重要的城市景观特征②。

兴盛的商业活动,深刻地影响到临安居民的

生活方式。当时人们对此已有认识:

杭 州城 内外,户I:l浩繁 ,州府广阔,遇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盖人

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譬醋茶。或稍丰

厚者,下饭羹汤,尤不可无。虽贫下之人,

亦不可免。盖杭城人娇细故也④。

正是因为临安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反映在节

IEi活动中,购物活动占据了较高的比例;体现在

节Et活动空间中,街市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御街之所以成为整个临安城市节日的重要活动空

间,就是因为这里 “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

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

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至朝天门、清河坊、中瓦

前、灞头、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

人烟浩穰”④。南宋临安城市活动空间之所以形

成以御街为主干、以遍布全城的街道为基本框架

的空间格局,正是因着商业活动的勃兴,带动了

城市活动空间的地域分异,导致了临安得以区别

于当时其他地域和城市的一个特色。

六 余 论

对城市活动空间的研究,虽在国内地理学界

早已经开展 ‘但 可惜的是,其中的研究理论与研

究方法,还没有被历史城市地理学所完全吸纳。

随着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深入,对历史时期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的特点、形成机制也开始受到重

视,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作为对历史城

市社会空间研究的个案,希望通过对南宋时期临

安节El活动空间进行剖析,揭示其城市节日活动

空间的特点,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机制,以

期能够全方位、多视角地复原出南宋时期临安城

市社会空间的结构特征。

另外,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单纯应用功能分

区法研究历史时期的城市,显然有些城市活动很

难表达,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端午节。由于此节

中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家庭展开,用示意

图的方式无法表达,功能分区法的局限性在这里

①《梦粱录》卷 19《塌房》。

⑦《梦粱录》卷 13《团行》及 《都城纪胜 ·诸行》。

③《梦粱录》卷 16《鲞铺》。

④《都城纪胜 ·市井》。

· 21 ·

凸显出来。应用时间地理法研究城市活动空间,

其优点从上面的研究中一 目了然,但缺点也比较

突出,即城市活动空间的演变过程无法展现,我

们只能对某一特定时段中的城市活动进行空间特

征的研究与复原。但是由于城市活动空间随着城

市的不断发展而演变,其空间特征变动不居,仅

仅用一个时间断面的城市活动空间来反映整个时

代或时段的空间状况,当然是捉襟见肘。故如何

对历史城市活动空间进行详实而准确的复原,如

何用最恰当地将城市活动空间的时空间过程展现

出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努力。

在对南宋临安进行研究之后,我们还发现,

相比起妹尾达彦依据 《李娃传》所研究的长安城

市生活空间来看①,南宋临安情况已大为不同。

受到当时都城制度的影响,唐代长安居民的生活

空间基本上局限在城墙之内,即便是上巳节的曲

阳宴游或者是新科进士的雁塔题名,长安居民的

户外活动大多仍限于外城之内。但是,南宋临安

不同,如本文所示,其居民的活动空间早已溢出

城墙。更为可叹的是, 《李娃传》及 《任氏传》

中所反映出的长安城墙内仍有不少无人居住的空

旷区域,在南宋临安城市中已成为不可再现的场

景。因此,所谓的 “唐宋革命”在城市活动空间

中的表现正在于此?或可言之。

① [日]妹尾达彦: 《唐代后期的长安与传奇小说:

以 (李娃传)的分析为中心》,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

年学者论中国史 ·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年,第 509--544页。

The Study on the Spatial and Timing Structure of Festival Activities

in Lin’an City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Period

Zhang Xiaohong,M ou Zhenyu,Chen Li,Ding Yannan

(Center for Historical Geograph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Abstract:In urban geography studies,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ical urban living

space for lack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basic studies on urban physieal space.This paper chooses Lin’

an City,the capital of the Southern Song period,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festival activity 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ing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bout fes—

tival activities by combining the methods of function division with the time-geography.Besides,the

evolutional mechanism of the urban social spatial structure is discussed as wel1.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festival activities’spatial structure,the physical space of the city laid the foun—

dation of the pattern,the status as a capital was a controlling factor,and the urban economy led the

process of spatial variation.

Keywords: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activity space;Lin’an City;the Southern Song period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