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dering Chinese Uddānas of Ekottarika Āgama (T125), (2010),...

70
1 《增壹阿含經》攝頌初探 "The Uddānas of Zeng-Yi-A-Han-Jing (T 125) " 蘇錦坤 摘要 本文首先檢視現存《增壹阿含經》的經文、攝頌與晉朝釋道安法師〈增壹阿 含經序〉,探討其間的差異與這些差異所呈現的意涵。 其次,標示《增一阿含經》攝頌所指稱的各部經文,檢討兩者之間的差別, 並且綜述《增一阿含經》攝頌的特點。 接著探討《增一阿含經》品名、攝頌與經文之間的錯落不一致的現象,推究 漢譯品名的來源,最後筆者提出一個建議,藉以解釋此一現象的可能發生原因。 It examines in this article the uddānas of Zeng-Yi-A-Han-Jing (Ekottarikāgama, T 125), their correspondent texts and The Preface of Zeng-Yi-A-Han-Jingby Shih Dao-An. Major differences among them and their meanings are explained. Next to it, each sutta is identified against the existing udd āna if any. By highlighting differences among them, characteristics of uddānas in Zeng-Yi-A-Han-Jing are explored. Finally, it examines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the title of each vagga and its correlated uddāna(s).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sources of these titles, there is a proposal from the author to explain it. 關鍵詞:1.增壹阿含經攝頌 2.增壹阿含經序 3.釋道安 4.增壹阿含經品名

Transcript of Rendering Chinese Uddānas of Ekottarika Āgama (T125), (2010),...

1

《增壹阿含經》攝頌初探

"The Uddānas of Zeng-Yi-A-Han-Jing (T 125) "

蘇錦坤

摘要

本文首先檢視現存《增壹阿含經》的經文、攝頌與晉朝釋道安法師〈增壹阿

含經序〉,探討其間的差異與這些差異所呈現的意涵。

其次,標示《增一阿含經》攝頌所指稱的各部經文,檢討兩者之間的差別,

並且綜述《增一阿含經》攝頌的特點。

接著探討《增一阿含經》品名、攝頌與經文之間的錯落不一致的現象,推究

漢譯品名的來源,最後筆者提出一個建議,藉以解釋此一現象的可能發生原因。

It examines in this article the uddānas of Zeng-Yi-A-Han-Jing (“Ekottarikāgama”, T

125)”, their correspondent texts and ‘The Preface of Zeng-Yi-A-Han-Jing‘by Shih Dao-An.

Major differences among them and their meanings are explained.

Next to it, each sutta is identified against the existing uddāna if any. By highlighting

differences among them, characteristics of uddānas in Zeng-Yi-A-Han-Jing are explored.

Finally, it examines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the title of each vagga’ and its

correlated uddāna(s).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sources of these titles, there is a proposal

from the author to explain it.

關鍵詞:1.增壹阿含經攝頌 2.增壹阿含經序 3.釋道安 4.增壹阿含經品名

2

目次 一、前言

二、道安法師的〈增壹阿含經序〉 三、《增壹阿含經》攝頌與對應經典 四、《增壹阿含經》攝頌的特點 五、《增壹阿含經》的品名 六、《增壹阿含經》品名與攝頌的探討 七、《增壹阿含經》的「內攝頌」 八、結語 九、謝詞

〈附錄〉

3

一,前言

漢譯或巴利佛教文獻的部分經、律、論都含有「攝頌」1,本文所指稱的攝頌

僅指「四阿含」和「五部尼柯耶」的攝頌。現今存世的漢譯四阿含中,《長阿

含》的譯本沒有攝頌2,《中阿含》的攝頌涵蓋全部 222 經,沒有遺漏。以《雜阿

含》來說,各版本藏經收錄單卷本、二十卷本(或十六卷本)、五十卷本等三種

《雜阿含經》,其中二十卷本(或十六卷本) 雜阿含經,各版藏經例稱為《別譯雜

阿含經》。單卷本《雜阿含經》無攝頌,五十卷本《雜阿含經》僅五卷有攝頌,

十六卷本《別譯雜阿含經》有三十一首攝頌,二十卷本《別譯雜阿含經》遺佚其

中一首而僅有三十首攝頌3。至於巴利五部尼柯耶,除了《小部尼柯耶》與《增支

部尼柯耶》之外,各部尼柯耶均保存有完整的攝頌4 。

本文稱「含攝數部經文,用以『見名憶本』的偈頌」5為「攝頌」,稱「含攝

一經內容,或者『在單一經中重宣此義』6」的偈頌為「重頌」或「結頌」。一般

1 與「攝頌」相當的其他譯語,如「錄偈」、「結頌」、「總頌」、「欝陀南」等等,請參考蘇

錦坤,(2008a),第三節,9-10頁。 2 Hartmann(2004)指出新近發現的梵文《長阿含經》殘卷有攝頌,並且藉由攝頌「辨識」殘卷所缺

的經文,見該文 1.2.1(124 頁)與 1.2.6(125 頁)。依據 Hartmann 此文,梵文《長阿含經》有 47

經。相對於漢譯《長阿含經》有 30 經,巴利《長部尼柯耶》有 34 經,三個版本並非完全相

同。《善見律毘婆沙》卷 1〈1 序品〉「四十四修多羅,悉入《長阿鋡》」(CBETA, T24, no.

1462, p. 676, a2)。《善見律毘婆沙》紀錄的《長阿含》(《長部尼柯耶》)經數,與現存的巴利

《長部尼柯耶》、梵文本《長阿含經》、漢譯《長阿含經》不同。 3 現存的《雜阿含經》只有十四首攝頌,而《別譯阿含經》則保留三十一首攝頌。現存的《雜阿含

經》攝頌都在「五陰誦」之中,對應的巴利經典除了兩部經以外,都相當於〈蘊品

Khandhavagga〉〈蘊相應 Khandhasaṃyutta〉的經文。不巧的是,《別譯雜阿含經》的攝頌沒

有相當於《雜阿含經》的攝頌,我們也失去了互相核對的機會。 4 五部《尼柯耶》為《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與《小部》。《增支部》的

篇章依次為〈一法集〉到〈十一法集〉,各〈法集〉之中,約十經為一〈品〉,雖然大部分

的〈品〉都有攝頌,除了〈一法集〉完全沒有攝頌之外,其他部分也有某些〈品〉沒有攝

頌。除了含攝十經的攝頌之外,《相應部》有含攝各〈相應〉的攝頌,《增支部》還有含攝

品名的攝頌。《小部尼柯耶》中,例如《法句經》無攝頌;《經集》則除第五品〈彼岸道

品〉無攝頌外,前四品均有攝頌(但是《小部尼柯耶,小義釋》的攝頌,可以當作〈彼岸道

品〉的某種程度的攝頌);《長老偈》有攝頌;《長老尼偈》無攝頌。PTS 出版的各部巴利

《尼柯耶》,並未完整轉寫其攝頌,PTS 的部分英譯本對攝頌也忽略不譯。攝頌的巴利原語是

“uddāna”,與九分教的或十二分教的「udāna 優陀那」讀音相近,而音、義都不相同。請參考

蘇錦坤,(2008a),第四節,14-20頁。 5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32, b2-5)。因為攝頌不一定代表「經名」,所以此處

「見名憶本」,並不一定就是「經名」。參考蘇錦坤(2008a),第九節,66-75頁。 6 例如《雜阿含 265經》「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有為

行長息,永得清涼處。』」(CBETA, T02, no. 99, p. 69, a16-b3)。

4

而言,攝頌不具備完整的意涵,只是一種「打油詩」式的「提詞」7 ,在漢譯經典

中,通常位於一經結束的定型句之後(例如,在經文「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

說,歡喜奉行」8之後 ),而且在此偈頌之前不會有「即說偈言」的字句,意味著此

頌本來就不含在經文之中。「重頌」為重複偈頌前面「長行」宣說過的重點,具有

完整的詩頌格律9,整首偈頌表達完整的意涵,通常位於一經的「流通分」之前,

部分「重頌」之前有「即說偈言」10的字句, 意味著此頌在經文之內。

本文所指稱的「內攝頌」,其特性近似攝頌,位於經文結束的定型句之後,

不過此攝頌只含攝一部經的經文。例如《雜阿含 58 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

佛所說,歡喜奉行。『陰、根、陰即受,二陰共相關;名字、因、二味,我慢、

疾漏盡』」11,此一攝頌在經文結束的定型句之後,顯然未宣說某種法義,而只含

攝《雜阿含 58 經》一經的要項。印順導師的註解為:「此頌是『內攝頌』,攝一

經十問之義,與攝十經為一頌不同。」12本文依循印順導師此項「內攝頌」的稱

呼。13

7 例如 Bucknell,(2007),page 28,line 24-25, & note 73. “Most Pāli uddānas barely satisfy even the

minimal metrical requirements and therefore well deserve the description ‘doggerel’. 大多數攝頌甚

至未符合最基本的詩韻要求而被稱為「打油詩」”。 Rhys Davids 與 William Stede ,(1925),解

釋 uddāna時,稱此為「一種(類似)打油詩的偈頌 in a sort of doggerel verse」(page 135)。但是在

與筆者的私人通訊中,也有當代學者主張「攝頌遵循 anuṭṭhubha 或 śloka 詩韻」,並非「完全

不符詩韻」。 8 例如《雜阿含 68 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之後,為攝頌「受與生及

樂,亦說六入處;一一十二種,禪定三昧經」(CBETA, T02, no. 99, p. 18, a21-25)。此一「定型

句」,漢地講經者一般稱為「流通分」。如印順導師(2000),20 頁:「略分序、正、流通三

分。敘述一期法會的因由,名序分。正式開顯當經的宗要,名正宗分。讚歎或囑累流通到未

來,名流通分。」 9 通常漢譯的「重頌」(或「結頌」)並未依漢詩的詩韻翻譯,而只譯為「字數整齊的句式」,各句

並未講究平仄與押韻;而巴利對應經典中的「重頌」,則帶有詩韻。漢譯經論有稱結頌或偈頌

為「祇夜」者,如《大智度論》:「諸經中偈,名祇夜」(CBETA, T25, no. 1509, p. 306, c25)。

當代學者則認為《中部尼柯耶註》主張「兼有偈頌與長行的文體為祇夜」,並不稱此文體中的

偈頌為「祇夜」,例如 Jayawickrama (1959:12): ‘commentary of Majjhima-nikāya Ps II 106,

sabbampi sagāthakatakaṃ suttaṃ geyyan’ti veditabbā.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that all discourses

with verses are “geyya”.’ 他在文中建議「『geyya 祇夜』或許是一種古印度的文體,偈頌是固定

不變的,長行可以是即興增減的」。也就是說,並非為了「重宣此義」而說此偈,這是「長行

為主、偈頌是附加的」;而是長行依「偈頌」而隨宜講說,這是「偈頌為主、長行是彈性變動

的」。他在文中也建議「在佛教長期的口誦傳承過程中,或許『geyya 祇夜』的本義已經被遺

忘了」。Jayawickrama 認為祇夜可能與 ākhyāna 有關,ākhyāna 是一種從吠陀時代以來的文

體,這種文體有固定的偈頌,而伴隨著一些敘述,但是這些敘述的長行(散文)是比較即興式而

自由發揮的。就像我們見到的巴利本生故事的結集,原本只是偈頌(《本生經》),然後在稍後

的年代附加上一個故事(《本生經》的註釋書)。筆者以為,Jayawickrama (1959) 所指稱的與

ākhyāna 文體相仿的 geyya,與漢譯佛典中「重宣此義」的「重頌」,兩者的意涵並非完全相

同。 10

例如《雜阿含 470經》「世尊即說偈言」(CBETA, T02, no. 99, p. 120, b24-25)。 11

例如《雜阿含 58經》 (CBETA, T02, no. 99, p. 15, a29-b3)。 12

印順導師,(1983),《雜阿含經論會編(上)》,179頁。 13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 3,提及「總攝頌」及「內攝頌」:「總攝頌曰:『自取於

地上,或在空中墮…總收於十事。』內攝頌曰:『自取不與取,盜心他掌物…斯皆據重物,隨

處事應知。」(CBETA, T23, no. 1443, p. 918, c10-18) 。

5

在《中阿含經》21 卷末有一首偈頌位於《中阿含 86 經,說處經》「聞佛所

說,歡喜奉行」之後:

「陰內外識更,覺想思愛界;因緣念正斷,如意禪諦想;

無量無色種,沙門果解脫;處根力出要,財力覺道頂。」14

這也是一首「內攝頌」,扼要敘述《說處經》列舉的四十一項法數。

本文為行文方便,遵循各大藏經版本而一致稱為《增壹阿含經》,在一般著

作中,學者與作者經常隨宜稱之為《增壹阿含》或《增一阿含》,兩者的意涵與

指稱的對象沒有差異。為尊重原文,仍有部分引文保留其用字作《增一阿含》。

本文為繼〈《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藉助巴利《尼柯耶》解讀四

阿含攝頌〉、〈《雜阿含經》攝頌初探—兼談印順導師在《雜阿含經》攝頌研究

的創見〉等文之後的攝頌研究15,《中阿含經》攝頌的討論已涵蓋在第一篇之

中,漢譯《長阿含經》未留存攝頌的翻譯,本篇論文的範圍為《增壹阿含經》攝

頌,也完成筆者對漢譯四阿含全部攝頌的探討。

二,道安法師的〈增壹阿含經序〉

要理解《增壹阿含經》的攝頌,除了經文與攝頌的異同之外,晉朝道安法師

的〈增壹阿含經序〉也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資料。〈序〉文有關攝頌的描述為:

「有外國沙門曇摩難提者,...武威太守趙文業求令出焉,佛念譯傳,曇嵩

筆受,...為四十一卷,分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

錄偈也。」 16

檢校經文,在卷二十六之前,仍有「卷五、壹入道品第十二」、「卷八、安

般品第十七」、「卷九、慚愧品第十八」、「卷十一、善知識品第二十」、「卷

十九、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卷二十一、苦樂品第二十九」、「卷二十二、

須陀品第三十」、「卷二十六、等見品第三十四」等八品缺攝頌,而卷二十七之

後,有「卷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卷三十六及三十七、八難品第四十

二」、「卷三十八及三十九、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卷四十、九眾生居品第

四十四」、「卷四十二、結禁品第四十六」等五品有攝頌。17

14

《中阿含經》卷 21〈2 長壽王品〉(CBETA, T01, no. 26, p. 565, c27-p. 566, a1)。

15 依次序為蘇錦坤,(2008a) ,(2008b) ,(2009a) 。

16 《出三藏記集》(CBETA, T55, no. 2145, p. 64, b6-13)。

17 印順導師,(1993),《華雨集第三冊》,277~278 頁:「依安公說,似乎全部完整的誦出,只是

下部(以全經五十一卷來說,下部約為後十八卷)沒有「錄偈」而已。但現在所見到的,沒

有所說那樣的完整。前三十二卷、三十八品中,有十二品沒有「錄偈」,這能說「全無遺

忘」嗎?反而與下部相當的十四品中,卻有五品是有「錄偈」的。經文的錄偈不全,也就是

誦出者對經文次第的記憶不全,經文就有顛倒錯亂的可能。」《佛光大藏經》《增壹阿含

經》〈增壹阿含經題解〉,14 頁第 10 行:「然而,今本前十分之六,三十卷三十七品中十

二品失錄偈,下部(後十分之四)二十一卷十五品中五品有。」《佛光大藏經》所說的「三十

卷三十七品中,十二品失錄偈」,應為「十一品」失錄偈,所缺的為 1, 13, 18, 20, 27, 29, 30,

34, 35, 36, 37 等十一品,其中本文編號 11 的攝頌判屬第十七品,如將此攝頌判歸第十八品,

仍是只有十一品缺失錄偈。

6

〈增壹阿含經序〉稱經文為「四十一卷」、「四百七十二經」,而今本經文

雖為五十一卷,經典數量卻仍然為「四百七十二經」18 。依據序文,道安法師對

於當時之《增壹阿含經》僅作新的目錄,目錄中保存原來的舊經目,只在舊經目

上附註曇摩難提原譯的得失,並未提到經文次序有變動19。如果仿照巴利《增支部

尼柯耶》將經文分列為〈一法集〉至〈十一法集〉20 ,缺攝頌的「卷五、壹入道

品第十二」位置相當於〈一法集〉、「卷十九、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位置相當

於〈四法集〉,理應在原譯本的前二十六卷之中,如此一來,序文所稱的「上部

二十六卷全無遺忘」,已有攝頌遺漏。在今本二十六卷之後,部分卷數仍然有攝

頌,例如,「卷三十三的〈等法品第三十九〉」,此攝頌與《中阿含》〈七法

品〉攝頌相近,位置相當於〈七法集〉;「卷三十六及三十七的〈八難品第四十

二〉」與「卷三十八及三十九的〈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位置相當於

〈八法集〉;「卷四十的〈九眾生居品第四十四〉」,位置相當於〈九法集〉;

「卷四十二的〈結禁品第四十六〉」位置相當於〈十法集〉,如此一來,序文所

稱的「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也」,卻還有攝頌存在。

就前半部而言,已譯出的攝頌有可能因戰亂或輾轉抄寫而遺失;就後半部而

言,原來未譯的攝頌,不可能憑空多出來,如果有所依據而增補攝頌,也不應該

只增補《增壹阿含經》的「三十九」、「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

「四十六」等五品的攝頌。

關於《增壹阿含經》的卷數也值得探討。現存各版藏經的《增壹阿含經》雖

然均為五十一卷,但是各經錄也記載了不少差異。例如,道安法師序文稱為「四

十一卷」,《出三藏記集》〈僧伽羅剎經序〉稱「《增一阿含》四十六卷」21,

又稱「《增一阿鋡經》三十三卷、二十四卷(宋、元、明版藏經的異寫為「三十四

卷」)」22 ;法經法師《眾經目錄》稱:「《增一阿含經》五十卷(前秦建元年沙門

曇摩難提譯)」23 ;靜泰法師《眾經目錄》稱「《增一阿含經》五十卷(七百九十五

18

如果將《增壹阿含經》〈序品〉算為一經,則為「四百七十三經」。

19 《出三藏記集》:「今為二阿含,各為新錄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見經尋之差易也。

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經。」(CBETA, T55, no. 2145, p. 64, b20-22)。

20 現存《增壹阿含經》計分為五十二品,並未依〈一法集〉至〈十一法集〉分章節。四阿含中只

有《雜阿含 52 經》提到一次〈四法集〉:「《鬱低迦修多羅》,如《增一阿含經》〈四

法〉中說」(CBETA, T02, no. 99, p. 12, c2-3)。其他如《阿毘曇毘婆沙論》:「如《增一阿

含》〈六法〉中說,經久遠故,而有亡失」(CBETA, T28, no. 1546, p. 65, a2-3),「於《增一

阿含》〈五法〉中說」(CBETA, T28, no. 1546, p. 182, a15-16)。

21 《出三藏記集》〈僧伽羅剎經序〉(CBETA, T55, no. 2145, p. 71, b21-22)。

22 《出三藏記集》卷 2:「《增一阿鋡經》三十三卷(秦建元二十年夏出,二十一年春訖定,三

十三卷,或分為二十四卷)」(CBETA, T55, no. 2145, p. 10, b21-22)。接著敘述「《中阿鋡經》

五十九卷(周建元二十年出)。右二部凡九十二卷」(CBETA, T55, no. 2145, p. 10, b23-24)。顯然

「三十三卷」不是出自抄寫訛誤。

23 《眾經目錄》(CBETA, T55, no. 2146, p. 127, c29)。

7

紙)」24 ;靖邁法師《古今譯經圖紀》稱《增壹阿含經》為「五十卷」與「五十一

卷」25 ,圓照法師《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一處稱:

「增壹阿含經五十卷(第一譯建元二十年甲申夏出,至來春訖為四十一卷,佛

念傳譯,曇嵩筆受,見安公經序,僧叡、僧祐、寶唱錄並載。祐云三十三及二十四

卷,恐誤。)」26

另一處則稱:

「《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或五十卷、或四十卷、或三十二卷五帙),東晉

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第二譯(兩譯一闕)。右此部經凡有五十品,總四百七十

二經別(僧肇〈長含序〉云謂《增壹阿含》四分八誦)。」27 。

又如唐朝智昇《開元釋教錄》:

「《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或五十卷、或四十二卷、或六十卷、或三十三

卷。五帙八百二十紙)」28 。

綜合以上所述,各本經錄記敘的卷數參差不齊,計有二十四卷、三十二卷、

三十三卷、三十四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六卷、五十卷、五十一

卷、六十卷等十一種說法,也有同一經錄而登錄不同的卷數,顯得相當紛亂。雖然

卷數的差異也許只是抄寫時每一紙的行數、每行的字數不同29 ,不見得內容就不一

樣。即使如此,五十一卷的經帙抄錄成二十四卷(或三十四卷)、三十二卷或三十三

卷,而內容完全相同,如無文物實證,也是相當難以想像。

就成書於西元 795 年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而言,不僅兩處所稱卷數不

同,而且列舉二十四、三十二、三十三、四十、四十一、五十與五十一等七種卷

數,並未明白指稱手邊的《增壹阿含經》為幾卷;經錄此處稱《增壹阿含經》為

五十品,與現存的五十二品不同,也是有多處疑點。30

雖然各本經錄對於《增壹阿含經》卷數記載有多達十一種的差異,可是現存

的各版藏經,居然一致地都是「五十一卷、四百七十二經」,沒有任何不同卷數、

經數的版本出現,也是咄咄怪事。

24

《眾經目錄》(CBETA, T55, no. 2148, p. 186, b14-15)。

25 《古今譯經圖紀》(CBETA, T55, no. 2151, p. 356, c18),(CBETA, T55, no. 2151, p. 358, b22)。

26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CBETA, T55, no. 2157, p. 808, a21-22)。

27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CBETA, T55, no. 2157, p. 944, a19-22)。

28 《開元釋教錄》(CBETA, T55, no. 2154, p. 715, a11-12) 。

29 主持《高麗藏》的韓國僧人守其,在《佛說彌勒下生經》卷末按語:「又按孤山智圓重校〈金

剛般若後序〉云:『古德分經皆用紙數者,一紙有二十五行,一行十七字。』」(CBETA, T14,

no. 453, p. 423, b20-22),此說值得商榷。實際上,依據李際寧,(2002),書中陳述:現存敦煌

寫本為「每紙為 25行,行字視不同時代略有不同,大體為行 17字」(14頁,24-26行);宋本

《妙法蓮華經》為每紙 10行、每行 22字(5頁);《開寶藏》為每版 23行、每行 14字(56頁,

15行);北宋寫本《金粟山大藏經》每紙 30行、每行 17字(56頁);《遼藏》每紙 30行、每行

20字(100頁)。雖然,無法見到各本《增壹阿含經》每一紙的行數與每行的字數,眾多不同的

卷數記載,有可能與每一紙的行數、字數有關,但是,這也不應該是卷數差異的唯一原因。

30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CBETA, T55, no. 2157, p. 944, a19-22)。關於《增壹阿含經》的品名,請

參考本文第五節:「《增壹阿含經》的品名與攝頌」。

8

在《增壹阿含經》卷末,宋、元、明版藏經都有一段附註:「十一法竟,二

十五万首盧,其有八十万言,五百五十五『聞如是、一時』也」31 ,依據此文,則

另有一部「五百五十五部經」的版本。水野弘元教授解說:「『二十五萬首盧』

應為『二萬五千首盧(śloka)』,二萬五千頌有八十萬言(25000 x 32= 800000)。」32

此一解說有四個問題,一是每一首盧(śloka)有三十二音節,能否被稱為「三十二

言」尚待考究。二是現存漢、巴文獻《增壹阿含經》都是「長行」文體,如果稱

此為『二十五萬首盧』或『二萬五千首盧(śloka)』,如此,《增壹阿含經》的文

體就成為偈頌,與今本的現狀不符。三是今本 472 經約 366,400 字,而此附註談

及有 555 經,卻達八十萬字,雖然梵漢所用字數一定會有差異,所錄的經數差異

相當懸殊。四是在《房山石經》、《金版高麗大藏經》與重編收在《中華大藏

經》的《趙城金藏》版的《增壹阿含經》,並無此一「附註」33,「附註」是誰

依據什麼文獻資料所加,均一無所知,各本經錄也未提及此一記載。況且,各本

《增壹阿含》譯本並未提及「一法集」、「二法集」、以至「十一法集」等等名

目,此附註提到「十一法竟」,可能也不是原本的譯語。基於以上四點理由,筆

者認為,此段附註應該是後來附加的,與現今存世的《增壹阿含經》譯本無關。

除了卷數的記載參差不齊之外,寶唱《經律異相》所引的《增壹阿含》經文

也出現多處差異,例如,一、《經律異相》引文所指稱的《增壹阿含經》卷數常

與今本不合。二、《經律異相》列「難陀得柰女接足」、「婆羅醯馬王為轉輪王

寶」、「驢効群牛為牛所殺」三事引自《增壹阿含》,而今本《增壹阿含經》並

無此記載。三、《經律異相》所列的「地大動有八種緣」、「舍利弗目連角現神

力」、「鴦崛鬘暴害人民」、「波斯匿王請佛解夢」、「優填王請求治化方法」

五事引自《增壹阿含》,而今本《增壹阿含經》內容與引文不同。34

道安法師序文與今本《增壹阿含經》有重大差異,原因可能有兩種:一為出

自序文陳述的錯謬,另一為今本與道安法師據以作序的原本有差異。《出三藏記

集》推崇道安法師為「序致淵富,妙盡玄旨,克明經義」35 ,他並且「總集名目,

撰為經錄」,Nattier (2008) 也認為,道安法師配得上高學術水準的聲譽;36 因此,

31

《增壹阿含經》卷 51(CBETA, T02, no. 125, p. 830, b25-26, 頁底, 註 24)。宋、元版藏經在「十一

法竟」之前,有「增壹阿含」四字。「万」字,《乾隆大藏經》作「萬」字。

32 水野弘元(1989),578 頁。

33 《金版高麗大藏經》,36册,86頁。《房山石經》,「斯馨如松之」函,425頁,此經石刻起

於正隆二年(1157),完成於大定四年(1164)。《中華大藏經》,32册,508頁,此處為由《趙

城金藏》照相製版。 《中華大藏經》編輯於 613頁下欄,註明《徑山藏》與《清》版(意指

《乾隆大藏經》)有此「附註」。

34 蘇錦坤,(2007),第六節,115-147頁。

35 《出三藏記集》〈道安法師傳〉「安窮覽經典,鉤深致遠。其所注《般若》、《道行》、

《密迹》、《安般》諸經,並尋文比句,為起盡之義及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淵富,

妙盡玄旨,條貫既敘,文理會通,經義克明,自安始也。又自漢暨晉,經來稍多,而傳經之

人名字弗記,後人追尋莫測年代。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銓品新舊,撰為經錄。眾經有

據,實由其功。」(CBETA, T55, no. 2145, p. 108, a14-21)。

36 Nattier (2008),p. 11, line 25-26:” Sengyou incorporated the earlier catalogue compiled by Daoan into

9

他所作的序文應該不會有太多誤謬。在序文與今本的差異之外,如果「考量經錄記

述卷數或品數的差異」、「攝頌的有無」、「《經律異相》引文與今本的差異」,

筆者認為較合理的推論是,道安法師作序所依據的《增壹阿含經》與今本不同。

這些因素值得重新考量「另有一本《增壹阿含經》存在」的議題。

現存《增壹阿含經》51卷,作曇摩難提譯的有《毘盧藏》、《磧砂藏》、

《高麗藏》、《洪武南藏》、《永樂北藏》、《嘉興藏》、《乾隆藏》,作瞿曇僧

伽提婆譯的有《房山石經》、《開寶藏》、《趙城金藏》、《日本大正藏》。《佛

光大藏經,阿含藏》的〈增壹阿含經題解〉也如此敘述:「今佛光版《增壹阿含

經》所依據之『麗本』屬僧伽提婆譯正之第二譯。」37關於《增一阿含》的譯者,

印順導師則認為:僧伽提婆只作譯正,並未改譯,《增一阿含》為曇摩難提所闇

誦,佛念譯傳,曇嵩筆受,道安與法和共同考正。「從來只此一部 ──曇摩難提

所出,僧伽提婆重治改定。」38,但是,道宣的《大唐內典錄》(卷 3)提到:「《增

一阿含》五十卷(隆安元年正月出,是第二譯,與難提本小異,道祖筆受。卷或四

十二、三十三無定,見《道祖寶唱錄》)」39,既然說是「與難提本小異」,應該是

見到兩個譯本而略加比較同異。《大唐內典錄》(卷 7)另一處卻說:「《增一阿含

經》(五十卷,七百九十五紙)。東晉前秦建元年曇摩難提於長安譯」40 ,根據方廣

錩《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所引的敦煌殘卷,「伯 3807號」登錄「《增一阿含

經》五十一卷」41,「北敦 14676號」登錄「《增一阿含經》五十卷」42 ,可見確

有「五十一卷」與「五十卷」兩種寫本存在。經筆者查閱《廣品歷章》,玄逸的紀

錄是「《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或五十卷,或五十卷,或四十二卷,或六十

卷,或三十三卷,供城九百二十七紙,蒲城八百一十紙)」43。方廣錩「復原」的

「《開元錄、入藏錄》擬目」則為「《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810紙」44 ,與

《大唐內典錄》(卷 7)的紀錄不同,與《廣品歷章》的紀錄之一相符。

本文的主旨不在於論證《增壹阿含經》譯者是誰,僅止於提出「歷史上,可

能存在過不只一本譯本」的可能,此項議題仍然有待深究。45

關於擬議《增壹阿含經》譯者的論文或著作,光是依據歷代經錄所作的推斷

與討論已經數量夠多了,下一個突破點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下手。例如水野弘元,從

his work, and these two scholar-monks share a well-deserved reputation for high scholarly standards. “ 37《佛光大藏經》,阿含藏,〈增壹阿含經題解〉,4頁。 38

印順導師,(1978),91-93頁。 39

《大唐內典錄》(卷 3),(CBETA, T55, no. 2149, p. 246, b23-24)。 40

《大唐內典錄》(卷 7),(CBETA, T55, no. 2149, p. 296,c13-14)。 41

方廣錩(2006),170頁,編號 244。 42

方廣錩(2006),358頁,14行。 43

《廣品歷章》全名為《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歷章》,唐朝釋玄逸纂。《增壹阿含經》登錄在卷十

八,《趙城金藏》98册,367頁。目前已知的存世藏經,只有《趙城金藏》收錄《廣品歷

章》,原書三十卷,目前僅存 17卷。供城紙與蒲城紙,請參考方廣錩(2006),479頁。 44

方廣錩(2006),604頁,編號 641。

45 筆者指的是道安法師據以作序的《增壹阿含經》,與寶唱法師《經律異相》所引的《增壹阿含

經》;不是指所謂的「《雜經四十四篇》二卷(安公云:『出《增一阿鋡》。』既不標名,未

詳何經,今闕。)」(《出三藏記集》卷 2,CBETA, T55, no. 2145, p. 6, a13)或「《增一阿含經》

一卷(抄增一阿鋡)」(《出三藏記集》卷 4,CBETA, T55, no. 2145, p. 29, b24)。

10

寶唱《經律異相》所引的《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作探討,從單譯經與《增

一阿含經》的重出經作探討,從經文與攝頌的差異作探討,從曇磨難提與僧伽提婆

的譯經以「佛典語言學」的角度作探討。最基本的,應該是廣泛地比較或論列現存

《增壹阿含經》所有經文,而不是浮光掠影地以其中的十部、二十部經文下結論。

三,《增壹阿含經》攝頌與對應經典

五十一卷本《增壹阿含經》共有二十七首攝頌。46 為了敘述簡潔,本文依

《大正藏》《增壹阿含經》的卷次將現存攝頌編號,以方便稱引,同時也依《大正

藏》的《增壹阿含經》經號來附註對應的《增壹阿含經》攝頌。

1. 《增壹阿含經》卷 1:「佛(2.1)法(2.2)聖眾(2.3)念,戒(2.4)施(2.5)及天(2.6)念;

休息(2.7)安般(2.8)念,身(2.9)死(2.10)念在後」(CBETA, T02, no. 125, p. 553, c2-

3)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2.1 經》到《增壹阿含 2.10 經》,屬〈十念品第二〉。

攝頌中「聖眾(2.3)」,《增壹阿含 2.3 經》只提及「所謂念眾」47。

2. 《增壹阿含經》卷 2:「佛(3.1)法(3.2)及聖眾(3.3),乃至竟死(3.10)念;雖與上

同名,其義各別異。」(CBETA, T02, no. 125, p. 557, a8-9)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3.1 經》到《增壹阿含 3.10 經》,屬〈廣演品第三〉。

3. 《增壹阿含經》卷 3:「須倫(8.1)益(8.2)一道(8.3),光明(8.4)及闇冥(8.5);道品

(8.6)沒盡(8.7)信(8.8),熾盛(8.9)無與等(8.10)。」(CBETA, T02, no. 125, p. 562,

a5-6)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8.1 經》到《增壹阿含 8.10 經》,屬〈阿須倫品第

八〉。

4. 《增壹阿含經》卷 4:「二斯(9.1, 9.2)及二心(9.3, 9.4),一墮(9.5)一生天(9.6);

男女想受樂(9.7, 9.8),二欲想(9.9, 9.10)在後。」(CBETA, T02, no. 125, p. 563,

c8-9)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9.1 經》到《增壹阿含 9.10 經》,屬〈一子品第九〉。

二斯(9.1, 9.2),「斯」字可能指經文中的「優婆斯」。「想受樂」,《中華大

藏經》提及《房山石經》與《磧砂藏》作「想愛樂」48,如此則呼應經文「便

46

本文將〈弟子品〉、〈比丘尼品〉、〈清信士品〉、〈清信女品〉的偈頌當為「內攝頌」,所

稱「二十七首攝頌」,並未將此四品的「內攝頌」計算在內。如果包含此 22 首「內攝頌」,

則總共為 47 首「攝頌」。關於《增壹阿含經》的內攝頌,請參考本文的〈附錄〉。

47 《增壹阿含 2.3 經》(CBETA, T02, no. 125, p. 552, c28)。

48 《中華大藏經》,32 册,33 頁,上欄,18 行。

11

起想著,意甚愛敬」49,應是較為合適。

5. 《增壹阿含經》卷 4:「無慢二(10.1, 10.2)念檀(10.3),二施(10.4, 10.5)慳(10.6)

無厭施福(10.7);魔波旬(10.8)惡趣(10.9)及一人(10.10)。」(CBETA, T02, no. 125,

p. 566, a22-23)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10.1 經》到《增壹阿含 10.10 經》,屬〈護心品第

十〉。請參考<表一>。

<表一>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10.1 ---- 5.1

10.2 ---- 5.1

10.3 ---- 5.2

10.4 ----

10.5 ----

10.6 ---- 5.3

10.7 ---- 5.4

10.8 ----

10.9 ----

10.10 ----

[附註]:

5.1 《增壹阿含 10.1 經》經文「無憍甘露跡,放逸是死徑;無慢則不死,慢者

即是死」50 ,宋、元、明版藏經作「無慢甘露跡,放逸是死徑;無慢則無

死,慢者則是死」,攝頌「無慢二」應該是指《增壹阿含 10.1 經》與

《增壹阿含 10.2 經》,但是《增壹阿含 10.2 經》全篇經文並未提及「無

慢」,而僅有「無放逸行」51 ,用「無慢」作為《增壹阿含 10.2 經》的

攝頌字詞似乎不合適。其實,此偈頌相當於巴利《法句經》21 頌:「不

放逸是不死徑,放逸是死徑。不放逸的人不死,放逸的人與死一樣。」52

相當的漢譯是《法句經》「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

道為自喪。」53 ,《增壹阿含 35.4 經》引用此譯文「戒為甘露道,放逸

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54如依漢譯字句,攝頌用詞應為

「不貪」而非「不慢」。《增壹阿含 10.1 經》的譯文顯然是比較接近巴

49

《增壹阿含 9.7 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3, a16-17)。

50 《增壹阿含 10.1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3, c28-29)。

51 《增壹阿含 10.2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4, a8) 與(CBETA, T02, no. 125, p. 564, a10)。

52 譯文引自:釋淨海,(2000),7 頁,21 頌。巴利《法句經》此偈為“Appamādo amatapadaṃ

pamādo maccuno padaṃ, appamattā na mīyanti ye pamattā yathā matā”, Dhammapada, PTS, 7 頁。 53

《法句經》(CBETA, T04, no. 210, p. 562, b21-22)。 54

《增壹阿含 35.4 經》(CBETA, T02, no. 125, p. 699, b17-18)。

12

利偈頌的字義,如果兩者是源自同一偈頌,則「無慢」應該是相當於巴

利「appamādo 不放逸」的漢譯,而攝頌的漢譯者是認為《增壹阿含 10.2

經》的「無放逸行」譯文為「無慢」。如此,攝頌的譯詞與經文不一

致。

5.2 攝頌「念檀」意指《增壹阿含 10.3 經》「觀檀越施主」55。

5.3 《大正藏》為「堅」字,宋、元、明版藏經為「慳」字,應以「慳」字為

是56。

5.4 攝頌「無厭施福」相當經文「為福莫厭」57 。

6. 《增壹阿含經》卷 5:「四種阿那含(11.1, 11.2, 11.3, 11.4),二心(11.5, 11.6)及二

食(11.7, 11.8);婆達二契經(11.9, 11.10),智者當覺知。」(CBETA, T02, no. 125,

p. 567, c27-28)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11.1 經》到《增壹阿含 11.10 經》,屬〈不逮(還)品第十

一〉。請參考<表二>。

<表二>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AN 1.29

11.6 AN 1.30

11.7 SN 17.11~20 6.1

11.8 SN 17.11~20 6.1

11.9 ----

11.10 ---- 6.2

[附註]:

6.1 《增壹阿含 11.7 經》與《增壹阿含 11.8 經》經文差異不大,《增壹阿含

11.7 經》作「於此眾中若有一人而作是念,我悉知之。然後此人不以飲

食,在大眾中而虛妄語。」58 而《增壹阿含 11.8 經》相當的經文則為

55

《增壹阿含 10.3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4, a19-20)。

56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66, a22) 。

57 《增壹阿含 10.7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5, c12)。

58 《增壹阿含 11.7 經》「於此眾中若有一人而作是念,我悉知之。然後此人不以飲食,在大眾中

而虛妄語」 (CBETA, T02, no. 125, p. 566, c23-25)對照對應的《SN 17.11~20》經文,筆者懷疑

漢譯經文次第有錯置,建議應為:「於此眾中若有一人而作是念『我終不以飲食,在大眾中

而虛妄語』,我悉知之」。

13

「於此眾中而作是念,正使命斷,不於眾中而作妄語。」59 前者有提及

「食」,後者未提及「食」。事實上,對應的《相應部尼柯耶》SN

17.11~20 都未提到「食」60。

6.2 攝頌「婆達」呼應經文「提婆達兜」61 , 《增壹阿含 11.10 經》譯為「提

婆達兜」與「調達」62 ,顯示同一經前後經文譯詞不一致。

7. 《增壹阿含經》卷 6:「調達及二經(12.7, 12.8),皮(12.9)及利師羅(12.10);竹膞

(13.3)孫陀利(13.5),善業(13.7)釋提桓(13.6)。」(CBETA, T02, no. 125, p. 576,

a5-6)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12.7 經》到《增壹阿含 12.10 經》屬〈壹入道品第十

二〉以及《增壹阿含 13.3 經》,《增壹阿含 13.5 經》到《增壹阿含 13.7 經》

屬〈利養品第十三〉。請參考<表三>。

<表三>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12.7 SN 17.36 7.1

12.8 ---- 7.1

12.9 SN 17.28

12.10 ----

13.1 ---- 7.2

13.2 ---- 7.2

13.3 MN 87, MA 216

13.4 SN 22.1, SA 107 7.3

13.5 MN 7, MA 93, SA 1185 7.4

13.6 SN 11.16

13.7 ---- 7.5, 7.6

[附註]:

7.1 卷五的〈壹入道品〉無攝頌,卷六〈利養品〉的攝頌反而含攝〈壹入道

品〉的四部經;以攝頌與經文內容來評判,現存的《增壹阿含 12.7 經》

59

《增壹阿含 11.8 經》「於此眾中而作是念:正使命斷,不於眾中而作妄語。」(CBETA, T02, no.

125, p. 567, a5-6) 對照對應的《SN 17.11~20》經文,筆者懷疑漢譯經文有遺漏,建議應為:

「於此眾中若有一人而作是念『正使命斷,我終不以飲食,在大眾中而虛妄語』,我悉知

之」。如此,攝頌「二食」才與經文呼應。

60 Bodhi, Bhikkhu, (2000), SN 17.11~20, 687 頁。此處經文提及,不為「金缽盛銀粉、銀缽盛金粉、

若干金幣、美女」而作妄語,並未提及「食」。

61 《增壹阿含 11.9經》「提婆達兜」(CBETA, T02, no. 125, p. 567, a16)與《增壹阿含 11.10經》

「提婆達兜」(CBETA, T02, no. 125, p. 567, c7)。

62 《增壹阿含 11.10 經》「提婆達兜」(CBETA, T02, no. 125, p. 567, c7)與「如來記別調達」

(CBETA, T02, no. 125, p. 567, b6)。

14

到《增壹阿含 12.10 經》應屬〈利養品〉,經文與分卷有明顯的錯亂。

《增壹阿含 12.7 經》與《增壹阿含 12.8 經》經文均為「提婆達兜」63,

攝頌為「調達」,現象與《增壹阿含 11.10 經》相同。攝頌「調達及二

經」可能是「調達等二經」,「等」字訛寫為「及」字。

7.2 攝頌沒有《增壹阿含 13.1 經》與《增壹阿含 13.2 經》的對應字詞。

7.3 攝頌沒有《增壹阿含 13.4 經》的對應字詞。

7.4 攝頌「孫陀利」,經文為「孫陀羅江水」,經文與攝頌用字不同。64 此經

的對應經典《中部 7 經,布喻經》,經文稱此江為 “Bāhukā”、婆羅門為

“Sundarika Bhāradvāja”,《中阿含 93 經》則為「多水河」、「妙好首梵

志」65 ,在《增壹阿含 13.5 經》則梵志為「江側婆羅門」、江水為「孫陀

羅江水」66 ,《增壹阿含 13.5 經》經文與《中部 7 經,布喻經》、《中阿

含 93 經》不同。但是在對應經典《雜阿含 1185 經》與《別譯雜阿含 98

經》則稱此河為「孫陀利河」67 ,可見《雜阿含》與《別譯雜阿含》的

傳承在此經與《增壹阿含》相同,而與《中部尼柯耶》、《中阿含》不

同。此處經文「孫陀羅江水」與攝頌「孫陀利」在音譯上有差異,如果對

應的原文確實是 Sundarika,那麼攝頌的譯音比經文準確,其原因頗難理

解。

7.5 攝頌「善業(13.7)釋提桓(13.6)」,與經文的次序相反。

7.6 印順導師對此「攝頌(文中稱之為『錄偈』)」的評論:

「依經中的『錄偈』,可以指出次第錯亂的,有一、(卷七)〈一入道

品第十二〉與〈利養品第十三〉間的錯亂:〈利養品〉末『錄偈』說:

『調達及二經,皮及利師羅,竹膊,孫陀利,善業,釋提桓』。比對經

文,『調達……師羅』,是〈一入道品〉的『七、八、九、十』四經;

『竹膊……提桓』,是〈利養品〉的『三、五、六、七』四經;『竹

膊』與『孫陀利』間,有〈四、那憂羅經〉:全偈有九經。」68

印順導師此文將攝頌「皮(12.9)及師利羅(12.10)」解讀為「皮(12.9)及師利

(12.10)羅(13.4)」,筆者以為《增壹阿含 12.10 經》與《增壹阿含 13.3

經》之間已經缺了兩經,無須勉強將「師利羅」解讀為「師利(12.10)羅

63

《增壹阿含 12.7經》 (CBETA, T02, no. 125, p. 570, b23)與《增壹阿含 12.8經》 (CBETA, T02, no.

125, p. 570, c8)。

64 《增壹阿含 13.5經》(CBETA, T02, no. 125, p. 574, c11)。

65 《中阿含 93經》(CBETA, T01, no. 26, p. 575, c23)。”Bhāradvāja” 在漢譯經文被譯為「婆羅豆婆

遮」,如《雜阿含 98經》(CBETA, T02, no. 99, p. 27, a13-14);或「豆羅闍」,如《別譯雜阿

含 264經》(CBETA, T02, no. 100, p. 466, b19)。

66 《增壹阿含 13.5經》「江側婆羅門」(CBETA, T02, no. 125, p. 573, c3)、「孫陀羅江水」(CBETA,

T02, no. 125, p. 574, c11)。

67 《別譯雜阿含 98經》「孫陀利河」(CBETA, T02, no. 100, p. 408, b26),《雜阿含 1185經》「孫

陀利河側住止婆羅門」(CBETA, T02, no. 99, p. 321, a25-26)。《雜阿含 1185經》「婆休多」

(CBETA, T02, no. 99, p. 321, b4)有可能是《中部 7經》的 “Bāhukā”。

68 印順導師,(1993),《華雨集第三冊》, 278頁。

15

(13.4)」,同一句相鄰的兩詞所代表的經文相隔太遠,在攝頌中是比較罕

見的,《雜阿含經》和《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類似狀況,都是發生在

次序錯置的經文。

8. 《增壹阿含經》卷 7:「第五地獄經,此名不善行(14.1, 14.3, 14.5, 14.7, 14.9);

五者天及人(14.2, 14.4, 14.6, 14.8, 14.10),令知次第數。」(CBETA, T02, no. 125,

p. 577, a12-13)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14.1 經》到《增壹阿含 14.10 經》,屬〈五戒品第十

四〉。

9. 《增壹阿含經》卷 7:「二見(15.1, 15.2)及二施(15.3, 15.4, 15.5),愚者有二相

(15.6);禮法(15.7, 15.8)如來廟(15.9),正見(15.10)最在後。」(CBETA, T02, no.

125, p. 578, a10-11)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15.1 經》到《增壹阿含 15.10 經》,屬〈有無品第十

五〉。請參考<表四>。

<表四>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15.1 ----

15.2 ----

15.3 AN 2.13.1

15.4 AN 2.13.2 9.1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9.2

15.10 ----

[附註]:

9.1《增壹阿含 15.4 經》「有此二業。云何為二業?有法業、有財業」69 ,

「業」字可能是「施」字的異譯,而是《增支部尼柯耶, AN 2.13.3》的

對應經典。《互照錄》列《增支部尼柯耶, AN 2.13.2》為此經的對應經

典70,而著錄《增壹阿含 15.4 經》的經名為「施」,顯然也是認為「業」

字應為「施」字。此處經文與攝頌有差異。

9.2 攝頌「如來廟」,《增壹阿含 15.9 經》經文為「如來寺」,《增壹阿含

15.8 經》經文為「如來神廟」,經文與攝頌用字不同。71《增壹阿含 48.3

69

《增壹阿含 15.4 經》(CBETA, T02, no. 125, p. 577, b21-22)。

70 赤沼智善(1929),p.126,第六行。《增支部》此 AN 2.13.2 經與 2.13.3 經意思相近。

71 《增壹阿含 15.8經》(CBETA, T02, no. 125, p. 577, c28)與《增壹阿含 15.9經》(CBETA, T02, no.

16

經》有經文:「或於釋迦文佛所,起神寺廟」72 ,《增壹阿含經》有時

將「塔廟」譯為「神廟」或「神寺廟」。玄應《一切經音義》「佛塔:

他盍反,或云塔婆、或作偷婆,此云方墳,亦言廟,一義也。」73 以

「方墳」(指方形塔基上有覆缽形狀主體結構的舍利塔)而言,譯為「如來

寺」為罕見的譯法。《一切經音義》在另一處的解釋為:「制多:(古譯

或云『制底』,或云『支提』,皆梵語聲轉耳,其實一也。此譯為

『廟』,即『寺宇』、『伽藍』、『塔廟』等,是也)。」74 雖然早期

寺、廟兩字用法不大分別,與今日不同,但是仍然屬於用字不同之一

例。

10. 《增壹阿含經》卷 7:「難陀(16.1)涅槃(16.2)烏(16.3),驢(16.4)不善有二(16.5,

16.6);燭(16.7)及忍思惟(16.8),梵志(16.9)及羅雲(16.10)。」(CBETA, T02, no.

125, p. 581, b27-28)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16.1 經》到《增壹阿含 16.10 經》,屬〈火滅品第十

六〉。請參考<表五>。

<表五>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16.1 ----

16.2 ----

16.3 ----

16.4 AN 3.81, SA 828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6.10 ---- 10.1

[附註]:

10.1 攝頌「羅雲(16.10)」,宋、元、明版藏經作「羅云」75。在下文則為「羅

云(17.1)」,攝頌用詞前後不一致。

11. 《增壹阿含經》卷 10:「羅云(17.1)迦葉(18.4)龍(18.5),二難(18.6, 18.7)大愛道

(18.8);誹謗(18.9)非(18.10)梵法(19.1),二事(19.2)最在後」(CBETA, T02, no. 125,

125, p. 577, c21)。

72 《增壹阿含 48.3經》 (CBETA, T02, no. 125, p. 789, b13-14)。

73 《一切經音義》 (CBETA, T54, no. 2128, p. 536, a10)。

74 《一切經音義》(CBETA, T54, no. 2128, p. 321, a24)。

75 《增壹阿含 16.10經》(CBETA, T02, no. 125, p. 581, b16) 。

17

p. 593, c11-12)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17.1 經》、《增壹阿含 18.4 經》到《增壹阿含 18.10

經》、《增壹阿含 19.1 經》到《增壹阿含 19.2 經》,共十經。請參考<表六

>。

印順導師認為「安般品第十七」、「慚愧品第十八」、「勸請品第十九」三品

之間有錯亂:

「〈勸請品〉二經下,有『錄偈』說:『羅云、迦葉、龍,二難

(陀)、大愛道,誹謗、非、梵請,二事最在後』。依偈比對,『羅云』是

〈安般品〉一經;『迦葉……非』,是《慚愧品》的『四、五、六、七、

八、九、十』七經;『梵請、二事』,是〈勸請品〉的前二經。以上十經,

成一偈一品。〈勸請品〉『三……十一』九經,別有錄偈,自成一品。〈安

般品〉除了第一經,還有十經,也自成一品。〈慚愧品〉僅剩前三經,一定

有所脫落了。」76

<表六>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17.1 MN 62 11.1

18.4 ----

18.5 ---- 11.2

18.6 SN 21.8, SA 1067

18.7 ----

18.8 MA 116

18.9 AN 2.3.5, AN 2.3.6

18.10 AN 2.12.6 11.3

19.1 SN 6.1

19.2 SN 56.11

[附註]:

11.1 《大正藏》有兩個「《增壹阿含 17.1 經》」編號,一處在卷七的最後一

經,另一處是卷八的第一經。此處是指前者77 。

11.2 攝頌「龍(18.5)」,經文主要敘述的是「象」(「阿闍世有象,名那羅祇

梨」)78 ,經文中的偈頌「汝莫害於龍,龍現甚難遇;不由害龍已,而得

生善處」79 ,相當的巴利偈頌為:Ma kuñjara nāgaṃ āsado, dukkhaṃ hi

kuñjara nāgaṃ āsado; na hi nāga hatassa kuñjara sugati hoti ito paraṃ

yato. nāga 有「象」、「龍」兩個意義,此處則意指世尊80,相對於

76

印順導師,(1993),《華雨集第三冊》, 278~279頁。

77 《增壹阿含 17.1經》(CBETA, T02, no. 125, p. 581, b29-p. 582, c19)。

78 《增壹阿含 18.5經》(CBETA, T02, no. 125, p. 590, a9-10)。

79 《增壹阿含 18.5經》(CBETA, T02, no. 125, p. 590, c23-24)。

80 巴利偈頌出自 Vin. II 195。《鼻奈耶》相當於此的偈頌,則直接譯為「如來」:「汝莫起嗔

18

kuñjara象,偈頌在此稱世尊為 nāga 龍。此故事與偈頌也出現在《增壹阿

含 49.9 經》「象莫害於龍,龍象出現難;不以害龍故,得生於善處。」81

《增壹阿含 18.5 經》與《增壹阿含 49.9 經》不僅在此偈頌顯出「同一偈頌

有兩種不同翻譯」的現象,在敘事細節也有幾處不同。82

11.3 《大正藏》攝頌「非梵法」,宋、元、明版藏經作「非梵請」83,印順導

師解讀為「誹謗(18.9)非(18.10)梵法(19.1),二事(19.2)」84 ,筆者認為也有

可能是「誹謗(18.10)非法(18.9)梵(19.1),二事(19.2)」,呼應《增壹阿含

18.9 經》「非法當言非法」85,而且《增壹阿含 19.1 經》為「梵天請

法」,也與「梵法」無關。

12. 《增壹阿含經》卷 10:「斷愛(19.3)及師子(19.4),無智(19.5)少於財(19.6);家

貧(19.7)須深女(19.8),迦旃(19.9)法說(19.10)女(19.11)」(CBETA, T02, no. 125, p.

596, c13-14)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19.3 經》到《增壹阿含 19.11 經》共九經,屬〈勸請品第

十九〉。請參考<表七>。

<表七>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19.3 MN 37, SA 505

19.4 AN 2.6.8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AN 2.4.7, SA 547 12.1

恚,害心向如來;其嗔恚向佛,終不生善處。」(CBETA, T24, no. 1464, p. 872, b8-9)。

81 《增壹阿含 49.9經》(CBETA, T02, no. 125, p. 803, c10-11)。竺佛念筆受的《鼻奈耶》有相當的偈

頌:「汝莫起嗔恚,害心向如來;其嗔恚向佛,終不生善處。」(CBETA, T24, no. 1464, p. 872,

b8-9)。《鼻奈耶》譯於西元 382年,現存的《增壹阿含經》如為曇磨難提翻譯、竺佛念筆受

的話,則譯於西元 384年,兩年之內,三次翻譯此頌,前後用字略有差異。

82 例如,《增壹阿含 49.9經》中,勸阻佛陀的是四眾弟子,在《增壹阿含 18.5經》則是阿難;

《增壹阿含 18.5經》「彼醉象身中刀風起,身壞命終,生四天王宮」(CBETA, T02, no. 125, p.

591, a5-6) ,在《增壹阿含 49.9經》中,醉象則是「心不自寧,即便命終,生三十三天。」

(CBETA, T02, no. 125, p. 803, c13-14),而且多了「提婆達兜誣指沙門瞿曇殺象」的情節

(CBETA, T02, no. 125, p. 803, c15-16)。

83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93, c12)。

84 印順導師,(1993),《華雨集第三冊》, 278~279頁,「『迦葉……非』,是《慚愧品》的

『四、五、六、七、八、九、十』七經;『梵請、二事』,是〈勸請品〉的前二經」)。

85《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93, a6)。

19

19.10 ---- 12.2

19.11 DN 16, DA 2

[附註]

12.1 攝頌「迦旃(19.9)」,經文「摩訶迦遮延」為獨見的「摩訶迦旃延」譯

詞,《增壹阿含 19.9 經》的對應經典為《雜阿含 547 經》與《增支部尼

柯耶, AN 2.4.7》,經中所敘述的確實是「尊者摩訶迦旃延」86,此處經

文與攝頌用字不同,而攝頌的用字是比較合適的。

12.2 攝頌「法說(19.10)」,相當的經文為「能說法人」87、「當學說法」88 。

13. 《增壹阿含經》卷 12:「第一德(21.1)福業(21.2),三因(21.3)三安(21.4)瞿

(21.5);三夜(21.6)病(21.7)惡行(21.8),苦陰(21.9)不牢要(21.10)。」(CBETA, T02,

no. 125, p. 606, c27-28)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21.1 經》到《增壹阿含 21.10 經》共十經,屬〈三寶品第

二十一〉。請參考<表八>。

<表八>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21.1 AN 4.34, SN 45.139, SA 902~904

21.2 AN 4.32

21.3 MN 38

21.4 AN 3.75

21.5 SN 6.10, SA 1278 13.1

21.6 AN 3.16 13.2

21.7 ---- 13.3

21.8 ----

21.9 MN 13, MA 99 13.4

21.10 ----

[附註]:

13.1 攝頌「瞿(21.5)」,呼應經文「瞿波離比丘」89 。

13.2 攝頌「三夜(21.6)」,呼應經文「初夜…中夜…後夜」。90

13.3 攝頌「病(21.7)」,經文為「三大患」。91

86

《雜阿含 547經》 (CBETA, T02, no. 99, p. 141, c17) 。

87 《增壹阿含 19.10經》「能說法人」(CBETA, T02, no. 125, p. 596, a2)。

88 《增壹阿含 19.10 經》「當學說法」(CBETA, T02, no. 125, p. 596, a5)。

89 《增壹阿含 21.5經》 (CBETA, T02, no. 125, p. 603, b3),瞿波離比丘相當於巴利 SN 6.1.10 的比丘

Kokālika (SN i 149-150)。

90 《增壹阿含 21.6經》 (CBETA, T02, no. 125, p. 604, a16-18)。

20

13.4 攝頌「苦陰(21.9)」,《增壹阿含 21.9 經》經文並未出現「苦陰」。對應

的《中阿含 99 經》,不僅經題為「苦陰經」,攝頌也是「苦陰」92,經

文也是「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93 《增壹阿含 21.9

經》在此對應的文字為「是謂欲為大患,緣此欲本,不至無為」。94 也就

是經文與攝頌的用字出現了耐人尋味的差異。

14. 《增壹阿含經》卷 12:「供養(22.1)三善根(22.2),三痛(22.3)三覆露(22.4);相

(22.5)法(22.6)三不覺(22.7),愛敬(22.8)春(22.9)無足(22.10)。」(CBETA, T02, no.

125, p. 609, a5-6)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22.1 經》到《增壹阿含 22.10 經》共十經,屬〈三供養品

第二十二〉。請參考<表九>。《中阿含 215 經》之後,誤竄入此一攝頌:

「供養、三善根,三痛、三覆露;相、法、三不覺,愛敬、無厭足。」

(CBETA, T01, no. 26, p. 800, b26-27)

<表九>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22.1 ----

22.2 ----

22.3 SN 36.3, SA 468

22.4 AN 3.129

22.5 AN 3.47

22.6 AN 3.2~9

22.7 ---- 14.1

22.8 AN 3.39

22.9 AN 3.127 14.2

22.10 AN 3.104

[附註]:

14.1 攝頌「三不覺(22.7)」,宋、元、明版藏經作「三不學」。95 《增壹阿含

22.7 經》經文為「有此三法,不可覺知」96 ,因此以「三不覺」較為合

適。

14.2 攝頌「春(22.9)無足(22.10)」,宋、元、明版藏經作「無厭足」。97 《大

正藏》攝頌「春」字可以呼應《增壹阿含 22.9 經》「猶如春時天雨大

91

《增壹阿含 21.7經》 (CBETA, T02, no. 125, p. 604, a29)。

92 《中阿含經》「二苦陰」(CBETA, T01, no. 26, p. 578, b5) 。

93 《中阿含 99經》 (CBETA, T01, no. 26, p. 585, a17-18) 。

94 《增壹阿含 21.9經》(CBETA, T02, no. 125, p. 605, a27-28)。

95 《增壹阿含 22.7經》 (CBETA, T02, no. 125, p. 609, a6)。

96 《增壹阿含 22.7 經》(CBETA, T02, no. 125, p. 608, b5-6)。

21

雹」的經文98 ,而《中華大藏經》則作「貪」字

99,呼應「貪欲是惡法」

100,兩者都比「無厭足」合適。《中阿含 215 經》之後,誤竄入此一攝

頌,與宋、元、明版藏經相同,作「無厭足」。

15. 《增壹阿含經》卷 13:「地主(23.1)婆拘(23.2)耳(23.3),婆提(23.4)逆順香(23.5);

愚(23.6)世(23.7)三不善(23.8),三聚(23.9)觀(23.10)在後」(CBETA, T02, no. 125, p. 614,

c29-p. 615, a1)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23.1 經》到《增壹阿含 23.10 經》共十經,屬〈地主品第

二十三〉。請參考<表十>。

<表十>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23.1 ----

23.2 ----

23.3 AN 6.55, MA 123, SA 254

23.4 SN 3.20, SA 1233

23.5 AN 3.79, SA 1073

23.6 ----

23.7 AN 4.68, SN 17.36, SA 1064 15.1

23.8 ----

23.9 ----

23.10 ----

[附註]:

15.1 攝頌「世(23.7)」呼應經文「阿闍世」101。

16. 《增壹阿含經》卷 16:「幢(24.1)毘沙(24.2)法王(24.3),瞿默(?)神足化(24.5);

齋戒(24.6)現在前(24.7),長壽(24.8)結(24.9)三昧(24.10)」(CBETA, T02, no. 125, p.

630, b15-16)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24.1 經》到《增壹阿含 24.10 經》共十經,屬〈高幢品第

二十四〉。請參考<表十一>。

<表十一>

97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609, a6) 。

98 《增壹阿含 22.9 經》(CBETA, T02, no. 125, p. 608, c4-5) 。

99 《中華大藏經》32 册,123 頁,上欄,此處所收為《趙城金藏》。

100 《增壹阿含 22.9 經》(CBETA, T02, no. 125, p. 608, c16) 。

101 《增壹阿含 23.7 經》(CBETA, T02, no. 125, p. 614, a19)。

22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24.1 SN 11.3, SA 981

24.2 ----

24.3 ----

24.4 SN 22.97 16.1 24.5 ----

24.6 AN 3.36, AN 3.70, MA 202

24.7 AN 3.41 16.2

24.8 MN 48, MN 128, MA 72, MA 185 24.9 ----

24.10 AN 3.163

[附註]:

16.1 攝頌「瞿默」,筆者找不到任何對應文字,也無法確認「瞿默」是否指對

應的《增壹阿含 24.4 經》。

16.2 攝頌「現在前(24.7)」,宋、元、明版藏經作「神現前」。102 《增壹阿含

24.7 經》經文為「有三事現在前」103,因此以「現在前」為較合適。

17. 《增壹阿含經》卷 17:「諦(25.1)饒益(25.2)阿難(25.3),重擔(25.4)四生(25.5)結

(25.6);四果(25.7)隨嵐風(25.8),四鳥(25.9)雷(25.10)在後」(CBETA, T02, no. 125,

p. 635, b3-4)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25.1 經》到《增壹阿含 25.10 經》共十經,屬〈四諦品第

二十五〉。請參考<表十二>。

<表十二>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25.1 SN 56.21

25.2 SA 843, SA 1125

25.3 AN 4.128 17.1

25.4 SN 22.22, SA 73 25.5 ----

25.6 MN 5, MA 87

25.7 AN 4.105

25.8 SN 17.9 25.9 ----

25.10 AN 4.102

102

《增壹阿含 24.7經》 (CBETA, T02, no. 125, p. 630, b16) 。

103 《增壹阿含 24.7 經》 (CBETA, T02, no. 125, p. 626, a26) 。

23

[附註]:

17.1 在佛光版《增壹阿含經》列此經的對應經典為《增支部,AN 4.127》與

《中阿含 32 經》104,實際上,《中阿含 32 經》除了提到「未曾有法」之

外,內容並不相關。《增支部,AN 4.127》提到世尊處胎等「未曾有

法」,為《中阿含 32 經》的對應經典。此處筆者參考無著法師與白瑞德

教授的未刊稿〈四部尼柯耶對照目錄〉,將《增支部,AN 4.128》列為

《增壹阿含 25.3 經》的對應經典。

18. 《增壹阿含經》卷 19:「四意斷之法(26.1, 26.2, 26.3, 26.4),四闇(26.5)老耄法

(26.6);阿夷(26.7)法本末(26.8),舍利(26.9)婆迦梨(26.10)」(CBETA, T02, no. 125,

p. 643, a23-24)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26.1 經》到《增壹阿含 26.10 經》共十經,屬〈四意斷品

第二十六〉。請參考<表十三>。

<表十三>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26.1 SN 3.17, AN 4.13

26.2 SN 3.17, AN 4.13

26.3 SN 3.17, AN 4.13

26.4 SN 3.17, AN 4.13 26.5 SN 33.1, AN 4.85, SA 1146,

26.6 SN 3.3, SA 1240

26.7 SA 1227, SN 3.22 18.1

26.8 SA 972, AN 4.185 26.9 SA 638, SN 47.13

26.10 SA 1265, SN 22.87

[附註]:

18.1 攝頌「阿夷(26.7)」,經文未出現相當的文字,巴利對應經典為《相應部

尼柯耶, SN 3.22》,經題與攝頌都是「祖母 Ayyakā (或作 Ayyikā)」,105

與攝頌十分接近。不過,《增壹阿含 26.7 經》譯文為「波斯匿王母命

過」106 ,而不是巴利經文的「祖母 Ayyikā去世」107。由此可見,攝頌的譯

者無視於經文的翻譯內容,逕自譯為「阿夷」。

19. 《增壹阿含經》卷 20:「修陀(30.1)修摩(30.2)均(30.3),賓頭盧(28.1)翳(28.2)手

104

佛光版《增壹阿含 217 經》,595 頁,註 3。 105

《相應部尼柯耶 SN 3.22》,( S i 96),註 14 說明緬文版本作 Ayyikā 。

106 《增壹阿含 26.7 經》(CBETA, T02, no. 125, p. 638, a4-5)。

107 Bhikkhu Bodhi,(2000),188頁 。

24

(28.3);鹿頭(28.4)廣演義(28.5),後樂(28.6)柔軟經(28.7)」(CBETA, T02, no. 125,

p. 654, a8-9)

印順導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解說:

「〈聲聞品第二十八〉七經,有『錄偈』說:『修陀修摩均,賓頭盧翳

手,鹿頭廣演義,後樂柔軟經』。『賓頭盧』以下,是〈聲聞品〉的七經;

『修陀修摩均』一句,卻沒有著落。然〈須陀品第三十〉,只有三經,這三經

就是『修(須)陀須摩均』。可見〈須陀品〉的別立,是不對的;應提前到

〈聲聞品〉以上,合為一品一0經。從部分的『錄偈』去研究,可見曇摩難提

的誦出,是多有遺忘錯失的!」108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28.1 經》到《增壹阿含 28.7 經》與《增壹阿含 30.1 經》

到《增壹阿含 30.3 經》共十經,屬〈聲聞品第二十八〉與〈須陀品第三十〉。

請參考<表十四>。

<表十四>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30.1 ---- 19.1

30.2 ---- 19.2

30.3 ---- 19.3

28.1 ---- 19.4 28.2 AN 4.50

28.3 AN 3.34

28.4 ----

28.5 AN 4.180, DN 16, DA 2 28.6 ----

28.7 AN 4.88 19.5

[附註]:

19.1 攝頌「修陀(30.1)」,《增壹阿含 30.1 經》為「須陀沙彌」109 ,兩者用字

不同。

19.2 攝頌「修摩(30.2)」,呼應《增壹阿含 30.2 經》「修摩那沙彌」110 。

19.3 攝頌「均(30.3)」,呼應《增壹阿含 30.3 經》為「均頭沙彌」111 。此三經

攝頌都取沙彌的名字。

19.4 攝頌「賓頭盧(28.1)」,大正藏作「賓頭塵」,也許是「賓頭(28.1)、塵翳

(28.2)」,以「塵翳」含攝《增壹阿含 28.2 經》。112

108

印順導師,(1978),759 頁;也可參考《華雨集第三冊》,(1993), 279頁,有同樣的敘述。

109 《增壹阿含 30.1 經》(CBETA, T02, no. 125, p. 659, a8) 。

110 《增壹阿含 30.2 經》(CBETA, T02, no. 125, p. 659, c3-4)。

111 《增壹阿含 30.3 經》(CBETA, T02, no. 125, p. 661, b7)。

112 《增壹阿含 28.1經》(CBETA, T02, no. 125, p. 654, a8)。

25

19.5 攝頌「柔軟經(28.7)」,宋、元、明版藏經作「柔軟音」。113

《增壹阿含

28.7 經》有經文「柔軟沙門」114 ,而未出現「柔軟音」詞句。

20. 《增壹阿含經》卷 23:「增上(31.1)坐(31.2)行跡(31.3),無常(31.4)園觀池

(31.5);無漏(31.7)無息禪(31.8),四樂(31.9)無諍訟(31.11)」(CBETA, T02, no. 125,

p. 673, c11-12)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31.1 經》到《增壹阿含 31.11 經》(缺《增壹阿含 31.6

經》與《增壹阿含 31.10 經》)共九經,屬〈增上品第三十一〉。請參考<表十

五>。

<表十五>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31.1 MN 4

31.2 ----

31.3 AN 4.162

31.4 ----

31.5 DA 30 20.1

31.6 SN 35.197, SA 1172

31.7 ----

31.8 MN 12

31.9 SN 1.11, SA 576

31.10 ---- 20.2

31.11 SN 16.6, SA 1138

[附註]:

20.1 攝頌「園觀池(31.5)」,宋、元、明藏都作「園觀地」,《增壹阿含 31.5

經》經文談及眾多浴池,仍應以「園觀池(31.5)」為合適。

20.2 《增壹阿含 31.10 經》在攝頌沒有對應字句,檢校經文,並沒有與「四

法」對應的經文,所以位於〈四法集〉中是否合宜,也應列入考慮。115

21. 《增壹阿含經》卷 24「善(32.1)不善(32.2)禮佛(32.3),天使(32.4)歲(32.5)五瑞

(32.6);文荼(32.7)親(32.8)瞻病(32.9),五施(32.10, 32.11)隨時施(32.12)」

(CBETA, T02, no. 125, p. 681, c7-8)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32.1 經》到《增壹阿含 32.12 經》共十二經,屬〈善聚品

第三十二〉。請參考<表十六>。

113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654, a9)。

114 《增壹阿含 28.7經》(CBETA, T02, no. 125, p. 653, c14)。

115 《增壹阿含 31.10 經》(CBETA, T02, no. 125, p. 672, c22-p. 673, b1)。

26

<表十六>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32.1 AN 5.2

32.2 AN 5.52, SA 767

32.3 ----

32.4 MN 130, MA 64

32.5 SN 8.7, SA 1212, MA 121

32.6 ----

32.7 AN 5.50

32.8 ---- 21.1

32.9 AN 5.123~124

32.10 AN 5.34

32.11 AN 5.37

32.12 AN 5.36

[附註]:

21.1 攝頌「親(32.8)瞻病(32.9)」,宋、元、明版藏經作「觀(32.8)瞻病(32.9)」116。《增壹阿含 32.8 經》經文有「親近」117 ,而無「觀」字,所以應該以

「親」字為合適。

22. 《增壹阿含經》卷 25:「五王(33.1)及月光,尸婆(33.2)二種鬪(33.3, 33.4);二掃

(33.5, 33.6)二行法(33.7),去住有二種(33.8, 33.9);枯樹(33.10)最在後」(CBETA,

T02, no. 125, p. 689, c4-6)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33.1 經》到《增壹阿含 33.10 經》共十經,屬〈五王品第

三十三〉。請參考<表十七>。

<表十七>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33.1 SN 3.12, SA 1149

33.2 ----

33.3 AN 5.75

33.4 AN 5.75

33.5 ----

33.6 ----

33.7 AN 5.221

33.8 ----

116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681, c8)。

117 《增壹阿含 32.8經》「親近醫藥」(CBETA, T02, no. 125, p. 680, b26)。

27

33.9 ----

33.10 AN 7.68, MA 5 22.1

[附註]:

22.1 攝頌「枯樹(33.10)」,《增壹阿含 33.10 經》為「大樹為火所燒」。118 經

文並未出現「枯樹」詞句,對應的《增支部 7.7.8 經》,攝頌為 “Aggi 火”、經題為 “Aggikkhandha 大火聚”,也與枯樹無關。《出三藏記集》

卷 4:「《積木燒然經》一卷(與《枯樹經》大同小異)」119 ,似乎此經與

「枯樹」的稱呼很早就有關聯。此經的對應經典《增支部 7.68 經》在「七

法集」,《中阿含 5 經》則位於〈七法品〉,整品的經文都與「七法」有

關,因此,此經似乎應該在〈七法集〉中,而不是現在相當於〈五法集〉

的位置。《增壹阿含經》攝頌的形式十分整齊,都是五言四句的形式。120

唯獨此攝頌為五言五句,最後一句對應的經典又不該位於〈五法集〉,

《趙城金藏》並無此句「枯樹最在後」,因此,有可能此經為誤編入此

處。(《房山石經》此處有第五句。)

23. 《增壹阿含經》卷 33「等法(39.1)及晝度(39.2),水(39.3)及城郭喻(39.4);識

(39.5)均頭(39.6)二輪(39.7, 39.8),波蜜(39.9)及七車(39.10)」(CBETA, T02, no.

125, p. 735, b11-12)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39.1 經》到《增壹阿含 39.10 經》共十經,屬〈等法品第

三十九〉。此攝頌與《中阿含》〈七法品〉攝頌相近121。請參考<表十八>。

<表十八>

增一阿含 攝頌 巴利對應經典 中阿含對應經典 中阿含攝頌 附註

391 等法 AN 7.64 1 善法 23.1

39.2 晝度 AN 7.65 2 晝度樹

39.3 水喻 AN 7.15 4 水喻

39.4 城郭喻 AN 7.63 3 城

118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654, a9)。

119 《出三藏記集》 (CBETA, T55, no. 2145, p. 29, b12)。《佛說枯樹經》(CBETA, T17, no. 806, p.

751, a20-b7)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三冊》:「《 佛說枯樹經》,經上所說的,是僧伽尸自移

塔的事緣,與經名『枯樹』不合。《出三藏記集》(卷三)〈新集安公失譯經錄〉,有《枯樹

經》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增一阿含經》(三三)〈五王品〉末,確有名為『枯樹』

經的,但古譯已佚失了。這不是『經』,可以編入『史傳部』。」(p273 )。印順導師指出現存

《大正藏》十七冊,經號 806 的《 佛說枯樹經》並不是《道安錄》與《出三藏記集》指稱的

《枯樹經》。

120 蘇錦坤,(2008b)。

121 《中阿含經》卷 1〈1 七法品〉:「善法、晝度樹,城、水、木積喻;善人往、世福,日、

車、漏盡七。」(CBETA, T01, no. 26, p. 421, a10-11)。

28

39.5 識 AN 7.41

39.6 均頭 SN 46.16

39.7 輪 SN 46.42 58 七寶 23.2

39.8 輪

39.9 波蜜 MN 23 23.3

39.10 七車 MN 24 9 七車

33.10 枯樹 AN 7.68 5 木積喻

[附註]:

23.1 攝頌「等法(39.1)」,經文唯一出現的「等」字為列舉「十二部經」時的

「方等」122,因此,以「等法」代表此經顯得有些怪異;對應的《中阿含

1 經》經題為『善法經』,「等法」或許是「善法」的訛寫。

23.2 《互照錄》列《雜阿含 721 經》與《雜阿含 722 經》為《增壹阿含 39.7

經》的對應經典。123

23.3 攝頌「波蜜(39.9)」124 ,宋、元、明版藏經作「婆蜜」,檢校經文,並沒

有與「波蜜」或「婆蜜」對應的經文,從對應經文得知,此經為《中部

尼柯耶 23 經》(‘MN 23 Vammika-sutta’)的對應經典125,攝頌「婆蜜」顯然

是相當於巴利 ‘Vammika’ 一字的音譯,此字經文作「舍」字126。由此可

見,攝頌的譯詞與經文未取得適當的協調,而有「一字兩譯」的現象。

《別譯雜阿含經》的攝頌也有同樣的狀況,《別譯雜阿含 18經》攝頌

「拔彌」,在經文中並未出現。此一相當於「vammika」的字,在《蟻喻

經》翻譯為「蟻聚」127 ,在《雜阿含 1079 經》翻譯為「丘塚」128 ,而

《別譯雜阿含 18 經》翻譯為「巢窟」129 。攝頌的「拔彌」顯然也是

「vammika」的音譯。

24. 《增壹阿含經》卷 37:「非時(42.1)泥犁(42.2)道(42.3),須倫(42.4)天地動

(42.5);大人八念(42.6)眾(42.7, 42.8),善男子施(42.9)道(42.10)」(CBETA, T02,

no. 125, p. 755, c26-27)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42.1 經》到《增壹阿含 42.10 經》共十經,屬〈八難品第

122

《增壹阿含 39.1 經》 (CBETA, T02, no. 125, p. 728, c4)。

123 赤沼智善,(1929),72 頁,第 5-10 行。

124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735, b12),請參考蘇錦坤(2008a),32頁 16行-33頁 3

行。

125 赤沼智善,(1929),145 頁,〈9. 婆蜜〉。也可參考《佛光大藏經》《增壹阿含經》,第 1275

頁,註 1。

126 《增壹阿含 39.9經》「此舍夜便有烟」(CBETA, T02, no. 125, p. 733, b15),請參考高明道

(1991)。

127 《蟻喻經》(CBETA, T01, no. 95, p. 918, b26)

128 《雜阿含 1079經》(CBETA, T02, no. 99, p. 282, a26)

129 《別譯雜阿含 18經》(CBETA, T02, no. 100, p. 379, c6)。

29

四十二〉。請參考<表十九>。

<表十九>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42.1 AN 8.29, MA 124

42.2 DA 30 24.1

42.3 DN 16, DA 2 24.2

42.4 AN 8.19, MA 35

42.5 AN 8.70, DA 36

42.6 AN 8.30, DA 74 24.3

42.7 AN 8.69

42.8 AN 2.4.4

42.9 AN 8.37, MA 127, SA 992

42.10 ----

[附註]:

24.1 攝頌「泥犁(42.2)」,《增壹阿含 42.2 經》經文為「地獄」130 ,經文與攝

頌譯詞不一致。《增壹阿含 42.10 經》經文倒是「泥犁」131。

24.2 攝頌「道(42.3)」呼應經文「賢聖八品道」132,《增壹阿含 42.10 經》的攝

頌對應字句也是「道」,同一攝頌中,不是緊鄰的兩經用同樣的詞句作

為攝頌,這是十分罕見。《增壹阿含 42.6 經》相當於《長阿含 2 經,遊

行經》而內容繁簡各有不同。

24.3 攝頌「大人八念(42.6)」,《增壹阿含 42.6 經》經文為「八大人念」133 ,

經文與攝頌譯詞不一致。

25. 《增壹阿含經》卷 39:「馬血(43.1) 齋(43.2)難陀(43.3),提婆達(43.4)船筏

(43.5);牧牛(43.6)無根信(43.7),世法(43.8, 43.9)善八人(43.10)」(CBETA, T02,

no. 125, p. 764, c11-12)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43.1 經》到《增壹阿含 43.10 經》共十經,屬〈馬血天子

品第四十三〉。請參考<表二十>。

<表二十>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43.1 AN 4.45, SN 2.26, SA 1307

130

《增壹阿含 42.2 經》 (CBETA, T02, no. 125, p. 747, c6)。

131 《增壹阿含 42.10 經》「泥犁」(CBETA, T02, no. 125, p. 755, c9)。

132 《增壹阿含 42.2 經》 (CBETA, T02, no. 125, p. 747, c6)。

133 《增壹阿含 42.6 經》 (CBETA, T02, no. 125, p. 754, a25-26)。

30

43.2 AN 8.41

43.3 SN 35.200, SA 1174

43.4 MN 29 43.5 ----

43.6 MN 34, SA 1248

43.7 DN 2, DA 27 43.8 AN 8.5 43.9 ----

43.10 AN 8.59~60 25.1

[附註]:

25.1 攝頌「善八人(43.10)」,《增壹阿含 43.10 經》經文為「此八人流轉生

死,不住生死」134。

26. 《增壹阿含經》卷 40:「九止(44.1)嚫(44.2)孔雀(44.4),繫縛(44.5)法之本

(44.6);病(44.7)供養(44.8)槃特(44.9),梵行(44.10)若干想(44.11)」(CBETA, T02,

no. 125, p. 769, b6-7)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44.1 經》到《增壹阿含 44.11 經》共十一經,但是缺《增

壹阿含 44.3 經》,屬〈九眾生居品第四十四〉。請參考<表二十一>。

<表二十一>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44.1 AN 9.24

44.2 ----

44.3 ---- 26.1

44.4 ---- 44.5 AN 8.17

44.6 ----

44.7 ---- 44.8 AN 9.10 44.9 ----

44.10 SN 45.2, SA 726, SA 768 26.2

44.11 AN 9.24

[附註]:

26.1 攝頌未含《增壹阿含 44.3 經》。

26.2 《增壹阿含 44.10 經》135經文與「九法」無關。

134

《增壹阿含 43.10 經》(CBETA, T02, no. 125, p. 764, c7)。

135 《增壹阿含 44.10 經》(CBETA, T02, no. 125, p. 768, c6-p. 769, a4)。

31

27. 《增壹阿含經》卷 42:「結禁(46.1)聖賢居(46.2),二力(46.3, 46.4)及十念

(46.5);親國(46.6)無罣礙(46.7),十輪(46.8)想(46.9)觀想(46.10)」(CBETA, T02,

no. 125, p. 780, c4-5)

此攝頌含《增壹阿含 46.1 經》到《增壹阿含 46.10 經》共十經,屬〈結禁品第

四十六〉。請參考<表二十二>。

<表二十二>

增一阿含 對應經典 附註

46.1 AN 10.31

46.2 AN 10.20, SA 71

46.3 SN 12.21, SA 348

46.4 AN 10.21, MN 12, SA 684, SA 701 46.5 EA 2.1~10

46.6 AN 10.45

46.7 ---- 27.1 46.8 AN 10.27, SA 486~489 27.2 46.9 AN 10.56~57 27.3

46.10 ----

[附註]:

27.1 攝頌「無罣礙(46.7)」,筆者無法確認是否「無罣礙」為指稱《增壹阿含

46.7 經》。

27.2 攝頌「十輪(46.8)」應為「十論」,呼應經文「十論」136。

27.3 攝頌「想(46.9)」,宋、元、明版藏經作「相」137。依據《增壹阿含 46.9

經》「其有修行十想者,…云何為十?所謂白骨想、青瘀想、膨脹想、食

不消想、血想、噉想、有常無常想、貪食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是謂,比丘,修此十想者」138,應以「想」字為合適。

四,《增壹阿含經》攝頌的特點

在上一節《增壹阿含經》與其攝頌詳細比對之後,兩者有一些重大差異值得

探討:

1. 「經文與攝頌對字詞的解讀不同」:

136

《增壹阿含 46.8 經》(CBETA, T02, no. 125, p. 778, c12)。

137 《增壹阿含 46.9經》 (CBETA, T02, no. 125, p. 780, c5)。

138 《增壹阿含 46.9經》(CBETA, T02, no. 125, p. 780, a17-21)。

32

如《增壹阿含 21.9 經》攝頌為「苦陰」,經文並未出現「陰」或「苦

陰」,《增壹阿含 21.9 經》的漢譯對應經典為《中阿含 99 經》139 ,此經

的漢譯經題、經文與攝頌都是「苦陰」140 ,顯示攝頌的「譯者」正確掌握

字義,此處攝頌與經文的翻譯沒有適當聯繫。又如《增壹阿含 26.7 經》攝

頌「阿夷」,對應的巴利經典為《相應部尼柯耶,SN 3.22經》,經題與

攝頌都是「祖母 ayyikā」141 ,可是漢譯經文為「母」,顯示漢譯經文可能

為誤譯。第三個例子為《增壹阿含 39.9 經》攝頌「波蜜」,對應的巴利

經典為《中部尼柯耶 23經,Vammika Sutta》,對應的漢譯經典為《別譯

雜阿含 18經》,此處攝頌為「拔彌」,兩部漢譯經典的攝頌「拔彌」與

「波蜜」都是 vammika 的音譯,而此字在《增壹阿含 39.9 經》則譯為

「舍」,經文與攝頌之間失去應有的呼應。又如《增壹阿含 15.9 經》經

文為「如來寺」,攝頌是「如來廟」;《增壹阿含 30.1 經》經文為「須陀

沙彌」,攝頌是「修陀」;《增壹阿含 42.2 經》經文為「地獄」,攝頌

「泥犁」,兩者用字不同。又如《增壹阿含 10.2 經》經文為「無放逸

行」,全篇經文並未提及「無慢」,攝頌卻是「無慢二(10.1, 10.2)」;

《增壹阿含 15.4 經》經文為「二業」,攝頌為「二施(15.3, 15.4)」,等

等。經文與攝頌有不同的譯文。

2. 「經文與攝頌的次序不同」:如「善業(13.7)釋提桓(13.6)」、「無漏(31.7)

無息(31.6)」,經文次序與攝頌不同。

3. 「抄寫訛誤」:《增壹阿含經》攝頌中,有一些差異可能是出自抄寫訛

誤,如攝頌「等法(39.1)」應為「善法」、攝頌「十輪(46.8)」應為「十

論」。《增壹阿含 11.9 經》共出現十七次的「摩訶迦遮延」,參考其對

應經典《雜阿含 547 經》與《增支部尼柯耶, AN 2.4.7》,在此經說法的

尊者應為「摩訶迦旃延」,《增壹阿含經》在其他經文也是譯為「大迦

旃延」142 ,抄寫訛誤的是經文,攝頌在此反而是正確的。

4. 「有經文而無對應的攝頌詞句」:如《增壹阿含 31.10 經》,攝頌含攝前

後經文,如「四樂(31.9)無諍訟(31.11)」,但是無對應此經的詞句。又如攝

頌(26):「九止(44.1)嚫(44.2)孔雀(44.4),繫縛(44.5)法之本(44.6)」,並未含

攝《增壹阿含 44.3 經》。

5. 「攝頌的詞句沒有適當的對應經文」,卷 16 的攝頌(在本文為編號第十六

首攝頌)「瞿默」位於「法王(24.3)」與「神足化(24.5)」之間,但是無法確

認「瞿默」為含攝《增壹阿含 24.4 經》。

此類特點與《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相似,143 只是例子數量較少。就漢譯攝頌

139

巴利對應經典為《中部尼柯耶 13 經,苦陰大經》(MN 14, Mahādhakkhakkhandha Sutta)。 140

《中阿含經》攝頌「二苦陰」(CBETA, T01, no. 26, p. 578, b5)。 141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0, c3)。 142

例如《增壹阿含 4.2 經》:「善分別義,敷演道教,所謂大迦旃延比丘」(CBETA, T02, no. 125,

p. 557, b14-15),即 Mahā-Kaccāna。 143

請參考蘇錦坤,(2008a),第八節,57-66頁。

33

的形式而言,《增壹阿含經》的 27 首攝頌與 22 首「內攝頌」都是「五言四句」144,相對於《雜阿含經》與《別譯雜阿含經》的攝頌,翻譯的句型更為整齊了,請

參考<表二十三>。

<表二十三>四阿含攝頌的句式

攝頌

格式

雜阿含 中阿含 增ㄧ阿含 別譯雜阿含

五言 14 19 49 20

七言 0 2 0 3

四言 1 0 0 0

其他 --- --- --- 8

附註 五言四句 14首 五言四句 12首

五言六句 5首

五言十句 2首

五言四句 48首

五言五句 1首

五言四句 3首

五言五句 7首

五言六句 8首

五言七句 1首

五言十句 1首

五,《增壹阿含經》的品名

巴利《增支部尼柯耶》的篇章依次有〈一法集〉到〈十一法集〉,各〈法

集〉之下有品145;約十經為一品,但是也有一品多於十經的。 《增壹阿含經》雖

然隱約有依「增一法」的編輯次序146 ,但是並未有類似〈一法集〉到〈十一法

集〉的篇章名目。雖然在五十卷本《雜阿含 52 經》提及「《鬱低迦修多羅》,如

《增一阿含經》〈四法〉中說」147 ,但是在現存《增壹阿含經》中,尚未有任何

著述能確認所謂「鬱低迦修多羅」所指稱的經文。

《增壹阿含經》各品列表如<表二十四>。《高麗藏》在第四十三品〈馬血

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四品〈九眾生居品〉之後,又編〈馬王品〉為第四十三

144

「攝頌(22)」為「五言五句」,不過,《趙城金藏》並無第五句「枯樹最在後」,請參考本文

〈第三節〉,「攝頌(22)」與附註(22.1)。22 首「內攝頌」請參考文末[附錄]。

145 依據 CSCD,《增支部尼柯耶》〈一法集〉到〈十一法集〉,各集之下有品 (vagga),有時各

品之後的,還有「peyyālaṃ教說」,Gethin (2007) 383 頁,22-23 行,解釋此字的原意為「重

複 repetition」。

146 「增一法」並非專屬《增壹阿含經》,也出現在《長阿含》的《眾集經》、《十上經》、《增

一經》;在《律藏》也有同樣的編輯法則,可參考印順導師,(1978),440 頁。《佛光藏》

《增壹阿含經》〈增壹阿含經題解〉:「為了方便憶念,易於持誦,以增一法數持誦佛法,

早在佛世時已通行,稱為『一問、一說、一記論…乃至十問、十說、十記論』為外道所不能

說、不能答。」此處《佛光藏》將各品編列為〈一法集〉依次到〈十一法集〉。(2 頁) 。

147 《雜阿含 52 經》(CBETA, T02, no. 99, p. 12, c2-3)。

34

品、〈結禁品〉為第四十四品,高麗僧守其依據《開寶藏》與《契丹藏》來開版

重雕《高麗藏》,以他校對精嚴的態度,卻未能更正此編號重複之漏失,令人難

以置信。檢校現存的《趙城金藏》,卷三十八為第四十三品〈馬血天子問八政

品〉,卷四十的〈九眾生居品〉佚失,卷四十一又編〈馬王品〉為第四十三品、

卷四十四編〈結禁品〉為第四十四品,與《高麗藏》同樣在第四十三品、第四十

四品重複編列,西元 1236 年至 1251 年在韓國雕版的《高麗藏》與約西元 1179 年

在中國山西雕版的《趙城金藏》發生同樣的失誤,這或許不是巧合,應該是兩處

都見到五十品《增壹阿含經》的版本,而存疑不予更正。148 《房山石經》的《增

壹阿含經》石刻起於正隆二年(1157),完成於大定四年(1164),則編為五十二品,

沒有此類的編次失誤。

《增壹阿含經》品名的翻譯也有與經文或攝頌不一致的現象,這些差異,有

些可以歸咎於抄寫訛誤,如〈等法品第三十九〉之可能為〈善法品〉;有些則明顯

是譯者「一詞兩譯」149,前後的譯文失去了協調。《增壹阿含經》品名的差異,請

參考<表二十四>。

<表二十四>

大正藏品名 附註 趙城金藏

品名編號

大正藏品名 附註 趙城金藏

品名編號

1. 序品 27. 等趣四諦品 9 27

2. 十念品 28. 聲聞品 10 28

3. 廣演品 29. 苦樂品

4. 弟子品 1 30. 須陀品 11

5. 比丘尼品 31. 增上品

148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或五十卷、或四十卷、或三十二卷五

帙),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第二譯(兩譯一闕)。右此部經凡有五十品,總四百七十

二經別(僧肇〈長含序〉云謂《增壹阿含》四分八誦)。」(CBETA, T55, no. 2157, p. 944, a19-

22)。《高麗藏》與《趙城金藏》的「五十品」(實際上仍然是五十二品)對此經錄的記載提出

一個佐證。筆者無法確認《趙城金藏》《增壹阿含經》的雕版年代,西元 1179 年為估計值。

149 早期漢譯經典有一詞兩譯,或在一部經裡,偈頌前後漢譯不同的現象。前者如《雜阿含 379

經》的翻譯「憍陳如」與「拘鄰」。「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復告尊者憍陳如:『知

法未?』拘隣白佛:『已知,善逝。』尊者拘隣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隣。」(CBETA, T02,

no. 99, p. 104, a11-13)。後者如《雜阿含 551經》的偈頌翻譯前後不一致:「斷一切諸流,亦塞

其流源;聚落相習近,牟尼不稱歎;虛空於五欲,永以不還滿;世間諍言訟,畢竟不復為。」

(CBETA, T02, no. 99, p. 144, b4-7)。與「若斷一切流,亦塞其流源;聚落相習近,牟尼不稱

歎;虛空於諸欲,永已不還滿;不復與世間,共言語諍訟。」(CBETA, T02, no. 99, p. 144, c13-

16)。《雜阿含 1274經》(CBETA, T02, no. 99, p. 350, b2-c10)世尊重述天女的偈頌,前後譯文也

不相同。《增壹阿含 11.10經》「調達…提婆達兜…」(CBETA, T02, no. 125, p. 567, b5-11)。

《別譯雜阿含 50經》「拔利婆婁支…拔利毘婁支」(CBETA, T02, no. 100, p. 390, a23-26)。其

中的現象與原因值得探討,似乎不是一句「抄寫訛誤」就可以完滿地解釋。

35

6. 清信士品 2 32. 善聚品

7. 清信女品 3 33. 五王品 33

8. 阿須倫品 34. 等見品

9. 一子品 35. 邪聚品

10. 護心品 36. 聽法品

11. 不逮品 4 37. 六重品

12. 壹入道品 38. 力品 38

13. 利養品 5 13 39. 等法品 12 39

14. 五戒品 40. 七日品 40

15. 有無品 41. 莫畏品 41

16. 火滅品 6 42. 八難品 42

17. 安般品 7 43. 馬血天子問

八政品

43

18. 慚愧品 8 44. 九眾生居品

19. 勸請品 19 45. 馬王品 14 43

20. 善知識品 20 46. 結禁品 44

21. 三寶品 21 47. 善惡品 45

22. 三供養品 48. 十不善品 46

23. 地主品 49. 放牛品 15 47

24. 高幢品 50. 禮三寶品 48

25. 四諦品 25 51. 非常品 49

26. 四意斷品 26 52. 大愛道涅盤

50

[附註]

1. 〈弟子品第四〉150 :此品的經文並未出現「弟子」兩字,因為第二十八品為

〈聲聞品〉,顯然此處「弟子」的原本語詞不是「聲聞」,合理的解釋是對應

於「比丘」的譯詞。

2. 〈清信士品第六〉151 :此品的經文並未出現「清信士」,經文中相當的譯詞為

「優婆塞」152 。《增壹阿含經》有兩經譯為「清信士、清信女」,一為《增壹

阿含 26.8 經》「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153,《增壹阿含 28.1 經》

「夫清信士之法應持幾戒?犯幾戒非優婆塞?」 154,「若比丘欲授清信士、女

150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57, a16)。

151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59, c8) 。

152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59, c19)。

153 《增壹阿含 26.8 經》(CBETA, T02, no. 125, p. 639, a2-3)。

154 《增壹阿含 28.1 經》(CBETA, T02, no. 125, p. 649, c10-13)。

36

戒時」155。《增壹阿含 28.1 經》中,在接連的兩句經文中,並存「優婆塞」與

「清信士」兩種譯詞。

3. 〈清信女品第七〉156 :此品的經文並未出現「清信女」,經文中相當的譯詞為

「優婆斯」157 。

4. 〈不逮品第十一〉158 :此品的品名,宋、元、明版藏經作「不還品」,依經文

「阿那含」159 ,應以〈不還品〉為合適。但是,不僅整品經文只譯為「阿那

含」,整部《增壹阿含經》也都未曾譯為「不還」。

5. 〈利養品第十三〉位於卷六,但是此卷的攝頌為「調達及二經(12.7, 12.8),皮

(12.9)及利師羅(12.10);竹膞(13.3)孫陀利(13.5),善業(13.7)釋提桓(13.6)。」160 ,並未包含帶有「利養」法義的《增壹阿含 13.1 經》,造成攝頌與品名不符

的現象。《增壹阿含 12.7 經》到《增壹阿含 12.10 經》均與「利養」的主題有

關,而且「世尊告諸比丘。受人利養甚重不易」的經文結構,與《增壹阿含

13.1 經》相同,所以,位於卷五〈壹入道品第十二〉的經,反而應該列入〈利

養品第十三〉。

6. 〈火滅品第十六〉161 :此品的經文僅出現「觀此婬火之坑」162、「從火坑之欲

乃至毒果」163、「解了婬坑之火」164、「已解了知婬火所興」165 ,並未出現與

「火滅」有關的經文。

7. 〈安般品第十七〉:《大正藏》有兩個「《增壹阿含 17.1 經》」編號,一處

在卷七的最後一經,另一處是卷八的第一經。前者的經文與「安般」有關,166

後者則為「二法集」中的一經。實際上,卷八〈安般品第十七〉的十部經,很

難指出那一經與「安般」的法義有關,也未出現「安般」兩字。

8. 在卷十〈勸請品第十九〉有兩首偈頌,一首是位於《增壹阿含 19.2 經》之後的

(「攝頌(11)」):「羅云(17.1)迦葉(18.4)龍(18.5),二難(18.6, 18.7)大愛道(18.8);

誹謗(18.9)非(18.10)梵法(19.1),二事(19.2)最在後」167;另一首是位於《增壹阿

含 19.11 經》之後的(「攝頌(12)」):「斷愛(19.3)及師子(19.4),無智(19.5)少於

155

《增壹阿含 28.1 經》(CBETA, T02, no. 125, p. 649, c27-28) 。

156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0, a28)。

157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0, a29)。

158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6, b5)。

159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6, b9)。

160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76, a5-6)。

161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78, a12)。

162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78, b20)。

163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78, b26)。

164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78, c3)。

165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78, c5-6)。

166 《增壹阿含 17.1經》(CBETA, T02, no. 125, p. 581, b29-p. 582, c19)。

167 《增壹阿含經》卷 10, (CBETA, T02, no. 125, p. 593, c11-12),請參考本文〈第四節、《增壹阿

含經》攝頌與對應經典〉,「攝頌(11)」。

37

財(19.6);家貧(19.7)須深女(19.8),迦旃(19.9)法說(19.10)女(19.11)」168

。因為關

於梵天勸請的《增壹阿含 19.1 經》位於「攝頌(11)」的含攝範圍,顯然此一攝

頌比較適用〈勸請品第十九〉的品名;如此一來,不但「攝頌(12)」沒有對應

的品名,而且「攝頌(11)」含攝的十部經,既不適合列入〈慚愧品第十八〉,

也不適合〈勸請品第十九〉。此一問題將在下一節進一步細論。

9. 此品的經文並未出現「等趣」,經文中雖出現「四諦」169 與「四等心」170 ,但

是仍然不能理解「等趣」的意涵。

10. 〈聲聞品第二十八〉只有七經,大都與「四法」有關,似乎在「四法集」的

範圍中。

11. 此品的經文出現的為「須陀」,不過對應的攝頌字詞是「修陀」171 ,印順導

師認為〈須陀品〉不應該別立為一品,而應該是併入〈聲聞品〉172 。

12. 〈等法品第三十九〉,《增壹阿含 39.1 經》的對應攝頌為「等法」,漢譯對

應經典為《中阿含 1 經,善法經》173 ,此經的攝頌也是「善法」174 ,呼應《中

阿含 1 經》經文「善知法」175,所以此品也可能是「善法」的訛寫。

13. 此品,宋、元、明版藏經作「馬血天子品」,沒有「問八政」三字。

14. 《趙城金藏》與《高麗藏》在第四十五品〈馬王品〉的地方標為「第四十三

品」。此後的品名編號都比其他藏經少了二,而只有五十品。

15. 此品,宋、元、明版藏經作「牧牛品」。

在各品的經數方面,理想的狀況似乎應該是每一首攝頌對應的經典為一品,各

品的經數為十經;但是,現存各品,除了〈序品〉與列舉人名的〈弟子品〉、〈比

丘尼品〉、〈清信士品〉、〈清信女品〉之外,有三經的,如〈須陀品第三十〉;

有五經的,如〈聽法品第三十六〉、〈莫畏品第四十一〉;有六經的,如〈十不善

品第四十八〉;有七經的,如〈利養品第十三〉、〈聲聞品第二十八〉、〈馬王品

第四十五〉;有九經的,如〈大愛道涅槃品第五十二〉;有十一經的,如〈安般品

第十七〉、〈勸請品第十九〉、〈增上品第三十一〉、〈九眾生居品第四十四〉;

有十二經的,如〈善聚品第三十二〉、〈力品第三十八〉;有十三經的,如〈善知

識品第二十〉。另外,卷十〈勸請品第十九〉在同一品名之下有兩首攝頌,共十

九經,分屬三品。比對巴利《尼柯耶》,如果有攝頌,一定是一品一攝頌,尚未

發現有分散在兩品的經文收攝在同一攝頌的現象,漢譯攝頌與此不同,也不符合

攝頌的設計功能。

168

《增壹阿含經》卷 10, (CBETA, T02, no. 125, p. 596, c13-14),請參考本文〈第四節、《增壹阿

含經》攝頌與對應經典〉,「攝頌(12)」。

169 《增壹阿含 27.1 經》「四諦」(CBETA, T02, no. 125, p. 643, a28)。

170 《增壹阿含 27.8 經》「四等心」(CBETA, T02, no. 125, p. 646, b6-7)。

171 《增壹阿含經》卷 20:「修陀」(CBETA, T02, no. 125, p. 654, a8)。

172 印順導師,(1978),759 頁;也可參考 (1993),《華雨集第三冊》, 279頁,有同樣的敘述。

173 赤沼智善,(1984),144 頁。

174 《增壹阿含 27.8 經》「四等心」(CBETA, T02, no. 125, p. 646, b6-7)。

175 《中阿含經》卷 1:「善知法」(CBETA, T01, no. 26, p. 421, a25)。

38

六,《增壹阿含經》品名與攝頌的探討

今本《增壹阿含經》有五十二品,與巴利《增支部尼柯耶》的品名大多不

同。《成實論》也提及〈如來品〉的品名:「《增一阿含》〈如來品〉中,自說

我是人中師子、人華、人象,於沙門中第一沙門,婆羅門中亦是第一,眾聖中

王」176,今本《增壹阿含經》五十二品當中,並沒有與此相當的品名。漢譯的品名

究竟是出自《增壹阿含經》所翻譯文本的傳承,還是漢譯團隊的隨宜命名,值得深

思;在此,我們嘗試從各品的經文內容與其對應的攝頌來作考察。

《增壹阿含經》〈利養品〉卷末的攝頌為「調達及二經(12.7, 12.8),皮(12.9)

及利師羅(12.10);竹膞(13.3)孫陀利(13.5),善業(13.7)釋提桓(13.6)。」177

此攝頌含

《增壹阿含 12.7 經》到《增壹阿含 12.10 經》屬〈壹入道品第十二〉的四經,以

及屬於〈利養品第十三〉的《增壹阿含 13.3, 13.5, 13.6, 13.7 經》等四經。實際上

就經文內容而言,《增壹阿含 12.7 經》到《增壹阿含 12.10 經》均與「利養」的

主題有關,而且「世尊告諸比丘。受人利養甚重不易」的經文結構,與《增壹阿

含 13.1 經》相同,178 《增壹阿含 12.7 經》到《增壹阿含 12.10 經》四經,與其列

入〈壹入道品〉,不如列入〈利養品〉;而對應〈利養品〉的攝頌則未包含《增

壹阿含 13.1 經》。逐經閱讀〈利養品〉的各經,《增壹阿含 13.1 經》「受人利養

甚為不易」179 ,符合〈利養品〉各經的基本構造;《增壹阿含 13.2 經》「當滅一

法,我證汝等成果神通」180 ,卻是和〈不還品〉《增壹阿含 11.1 經》「當滅一

法。我證卿等成阿那含」181 的結構相當,《增壹阿含 13.2 經》有可能是屬於〈不

還品第十一〉的。

從第十五品〈有無品〉到第二十品〈善知識品〉相當於〈二法集〉,第十五

品〈有無品〉與第十六品〈火滅品〉二十部經中,大都是與「二法」有關的說

法,唯獨《增壹阿含 16.1 經》「尊者難陀」、《增壹阿含 16.9 經》「尊者阿那

律」、《增壹阿含 16.10 經》「尊者羅雲」與法數「二法」無關182 ,似乎應列入

第二十八品〈聲聞品〉中。

176

《成實論》(CBETA, T32, no. 1646, p. 243, a25-27)。

177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76, a5-6)。

178 《增壹阿含 12.9 經》(CBETA, T02, no. 125, p. 570, c27-28),《增壹阿含 12.10 經》(CBETA, T02,

no. 125, p. 571, a6-7),《增壹阿含 13.1 經》(CBETA, T02, no. 125, p. 571, a28-29)。

179 《增壹阿含 13.1 經》 (CBETA, T02, no. 125, p. 571, a28-29)。

180 《增壹阿含 13.2 經》(CBETA, T02, no. 125, p. 571, b18-19)。

181 《增壹阿含 11.1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6, b7-8)。《增壹阿含 11.2 經》「當滅一法,

我證汝等成阿那含」(CBETA, T02, no. 125, p. 566, b15-16),《增壹阿含 11.3 經》「當滅一

法。捨離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CBETA, T02, no. 125, p. 566, b23-24),《增壹阿含 11.4

經》「當滅一法。捨離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CBETA, T02, no. 125, p. 566, c2-3)。 182

《增壹阿含 16.1 經》(CBETA, T02, no. 125, p. 578, a14),《增壹阿含 16.9 經》(CBETA, T02, no.

125, p. 580, c10),《增壹阿含 16.10 經》(CBETA, T02, no. 125, p. 581, b16)。

39

在卷七末後,位於第十六品及其攝頌之後,為〈安般品〉第一經,在卷八另

有〈安般品〉的另外十經。卷八(〈安般品第十七〉)與卷九(〈慚愧品第十八〉)無

攝頌,在卷十〈勸請品第十九〉含有兩首攝頌,第一首攝頌位於第二經與第三經

之間,包含散落在三品的經文:「羅云(17.1)迦葉(18.4)龍(18.5),二難(18.6, 18.7)大

愛道(18.8);誹謗(18.9)非(18.10)梵法(19.1),二事(19.2)最在後」183 。這一攝頌顯示

了一些問題:因為關於梵天勸請的《增壹阿含 19.1 經》位於「攝頌(11)」的含攝

範圍,顯然此一攝頌比較適用〈勸請品第十九〉的品名,可是《增壹阿含經》的

品名一般都依據此品的第一、第二部經命名,以第九部經為此品命名,這是「絕

無僅有」的情況。如果《增壹阿含 17.1 經》在此攝頌中,則此經既位於〈安般

品〉(卷八〈安般品〉的另外十經與「安般」的法義無關),又位於〈勸請品〉,

這和體例不符,一部經不應該同時隸屬於兩個品名。因此,此一攝頌無法判定究

竟是歸屬〈安般品〉、還是〈勸請品〉。在卷八的卷末有第二首攝頌:攝頌(12)

「斷愛(19.3)及師子(19.4),無智(19.5)少於財(19.6);家貧(19.7)須深女(19.8),迦旃

(19.9)法說(19.10)女(19.11)」184 ,此一攝頌所含攝的各經均與「勸請」無關,如果

〈勸請品〉指的是前一攝頌,此一攝頌就成為沒有對應的品名。而第十八品〈慚

愧品〉第三經到第十經如果歸屬〈安般品〉或〈勸請品〉,剩下的《增壹阿含

18.1 經》與《增壹阿含 18.2 經》,只有兩部經也不足以構成一個品(〈慚愧

品〉),因此這三品的品名留下頗多疑點。

印順導師還指出,《增壹阿含經》有一部分經文應該隸屬別品,顯示此類經

文位置錯亂:

「《增一阿含經》的次第倒亂,實由於誦出者的遺忘。除『錄偈』外,還可

以從次第去發見倒亂。《增一阿含》是增一法,從一法到十一法(說一切有部本,

以十法為止)的次第,是結集者依據的原則。然(四五)〈馬王品〉是九法,而第

五經說『聲聞部』,辟支佛部,佛部──三乘行,而稱歎(佛的)慈心最勝;第六

經說三三昧耶,而以空三昧為王三昧;第七經說佛、法、眾(僧),三寶的沒有三

毒。這三經都是三法,卻編在九法中,顯然是錯亂了!《撰集三藏及雜藏傳》說:

『難(問)答一一,比丘念佛,以是調意,故名增一。……十一處經,名放牛兒,慈

經斷後,增一經終』。一法以念佛為始,十一法以〈放牛兒品〉的慈經為最後,這

一次第,與《增一阿含經》是大體相近的。如(四九)〈放牛品〉,以放牛十一法

為第一經,慈心十一功德為最後。但〈放牛品〉第八經,說沙門、婆羅門行,沙

門、婆羅門義;第九經說五逆──調達的事緣,都與十一法不合。反而〈放牛品〉

後,(五0)〈禮三寶品〉的一──三經,說禮佛、禮法、禮僧,當念十一事,倒

是應該編入〈放牛品〉的。〈禮三寶品〉第四經以下,(五一)〈非常品〉,(五

二)〈大愛道品〉,都不是十一法,與增一法的編次原則不合!可說是誦出者忘失

了次第,一起編在後面而已。」185

經文所屬品次的不協調一致,又如在《增壹阿含 10.10 經》,經文為「爾時世

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云何為一人?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

183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93, c11-12)。

184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96, c13-14)。

185 印順導師,(1993),279-280頁。

40

此謂一人出現於世,…是故,諸比丘,常當專精一心念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

學。』」186 經文稱一人出現於世,饒益眾生,此人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此經與

《增壹阿含 10.1 經》、《增壹阿含 10.2 經》的「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187 、

《增壹阿含 10.8 經》的「若有承順一法、不離一法」188 、《增壹阿含 10.9 經》的

「若有比丘修行一法」189 的「主題類別」不同,而與《增壹阿含 8.2 經》到《增壹

阿含 8.10 經》的「若有一人出現於世。…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

三耶三佛」190 相同主題,很有可能《增壹阿含 10.10 經》與《增壹阿含 8.2 經~8.10

經》位於同一品,而背誦次序錯落了。在《增壹阿含 12.3 經》也是同樣的狀況,

經文「若有一人出現世時。…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191

此經有可能是與《增壹阿含 8.2 經~8.10 經》位於同一品。192

反觀《增壹阿含 8.1 經》193 ,經文的格式與內容完全和 《增壹阿含 8.2-8.10

經》不同,這九部經處於〈阿須倫品第八〉反而顯得有些突兀。

再回頭檢驗《增壹阿含經》〈10 護心品〉的十部經,10.1, 10.2, 10.8 與 10.9 的

格式大致上是:「修行一法」194 ,與《增壹阿含 10.10 經》的「若有一人出現於

世」的格式不同。

同樣地,《增壹阿含 12.3 經》「若有一人出現世時」195 的格式與《增壹阿含

8.2-8.10 經》的九部經相近,〈壹入道品第十二〉並未顯現有任何特別的格式。筆

186

《增壹阿含 10.10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6, a13-21)。 187

《增壹阿含 10.1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3, c12-13) ,《增壹阿含 10.2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4, a5-6)。

188 《增壹阿含 10.8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5, c15-16) 。

189 《增壹阿含 10.9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6, a3-4) 。

190 《增壹阿含 8.2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1, a9-12),《增壹阿含 8.10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1, c25-29)。

191 《增壹阿含 12.3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9, b20-23)。

192 在此,我們也可以發現相當於 “Tathāgata, arahat, sammāsambuddha”的經文,一處譯為「如來、

至真、等正覺」,一處譯為「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另一處則譯為「多薩阿竭、阿羅呵、

三耶三佛」,有「一詞數譯」的現象。《增壹阿含經》中此一譯詞還有多處不一致,如《增

壹阿含 19.1 經》「如來、至真、等正覺」(CBETA, T02, no. 125, p. 593, b5),《增壹阿含 26.9

經》「世尊、無所著、等正覺」(CBETA, T02, no. 125, p. 639, b9-10),《增壹阿含 50.4 經》「如

來、無所著、等正覺」(CBETA, T02, no. 125, p. 806, c24-25),《增壹阿含 20.6 經》「多薩阿

竭、阿羅訶、三耶三佛」(CBETA, T02, no. 125, p. 600, a23) 等等。又如《雜阿含 379 經》

「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拘隣白佛:『已知,善逝。』」(CBETA, T02, no. 99, p.

104, a11-12),此類一詞兩譯的現象,尚待考察。

193 《增壹阿含 8.1 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0, c6-p. 561, a7)。

194 《增壹阿含 10.1 經》「當修行一法」 (CBETA, T02, no. 125, p. 563, c12)),《增壹阿含 10.2

經》「當修行一法」(CBETA, T02, no. 125, p. 564, a5),《增壹阿含 10.8 經》「若有承順一

法」(CBETA, T02, no. 125, p. 565, c15),《增壹阿含 10.9 經》「若有比丘修行一法」(CBETA,

T02, no. 125, p. 566, a3-4)。 195

《增壹阿含 12.3 經》「若有一人出現世時」(CBETA, T02, no. 125, p. 569, b20-21)。

41

者大膽地假設,如果最初的〈一法集〉約十到十一經結集時,同一品的經文格式會

類似的話,《增壹阿含 8.2-8.10 經》可能會與《增壹阿含 10.10 經》和《增壹阿含

12.3 經》位於同一品,那麼就有可能〈阿須倫品〉的品名是譯者所編的,或者是

〈阿須倫品〉與《增壹阿含 8.1 經》應該不屬於〈一法集〉,而是卷帙混亂錯置,

誤移到前面來。品名與攝頌之間的差異,請參考<表二十五>。

<表二十五>品名與攝頌、經文內容

品名 攝頌([本文所編的攝頌編

號])

值得探究的現象

利養品

第十三

[7]調達及二經(12.7, 12.8),

皮(12.9)及利師羅(12.10);竹

膞(13.3)孫陀利(13.5),善業

(13.7)釋提桓(13.6)

「竹膞(13.3)孫陀利(13.5),善業

(13.7)釋提桓(13.6)」隸屬〈壹入道

品〉,《增壹阿含 13.1 經》與〈利

養品第十三〉相近,卻未含入此攝

頌。《增壹阿含 13.2 經》與〈不還

品第十一〉相近。

勸請品

第十九

[11]羅云(17.1)迦葉(18.4)龍

(18.5),二難(18.6, 18.7)大愛道

(18.8);誹謗(18.9)非(18.10)梵

法(19.1),二事(19.2)最在後

[12]斷愛(19.3)及師子

(19.4),無智(19.5)少於財

(19.6);家貧(19.7)須深女

(19.8),迦旃(19.9)法說(19.10)

女(19.11)

〈勸請品第十九〉含有兩首攝頌,

第一首包含散落在三品的經文,此

攝頌如屬〈勸請品第十九〉,則〈慚

愧品第十八〉只剩兩經,不足以構成

一個品。此攝頌如屬〈勸請品第十

九〉,第二首攝頌的九部經就位於

〈勸請品〉可是沒有隸屬的品名。

馬王品

第四十

45.5 經談及三部,45.6 經談及三三

昧,45.7 經談及三毒,此三經應歸

在相當〈三法集〉之處,與此處

〈九法集〉不符。

郭忠生(1997)文中提到,今本《大正藏》《大智度論》的分品(與〈序品〉所

分的五十二章),《房山石經》與《聖語藏本》與此不同196 。文中敘述:

「關於《大論》的分品, Lamotte﹝1949﹞在序文說(p. XVI) :『本册的分品

仍按照鳩摩羅什漢譯本的分法,不過他的分法很不合理』。Demiéville 則認為,

這樣的『指控』是不合理的;實際上,敦煌寫本可以看到許多的分品,都與現行版

本並不一樣,甚至完全沒有分品。」197

196

郭忠生(1997),140 頁,註 13。

197 郭忠生(1997),78 頁,6-9 行。

42

由於《大智度論》只有鳩摩羅什的譯本,因此分品的不同,顯然不是出自印

度語系文獻的不同,也不是出自譯者對分品有不同的處理,最合理的解釋是,後人

在抄錄整理時,在分品的過程中有不一樣的結果。這也呼應了以上的討論,《增

壹阿含經》的品名有可能是譯者所分,也有可能是譯後的抄錄者所增訂的。

在費長房《歷代三寶紀》提到南朝僧人將舊譯的《大般涅槃經》改訂卷數、

添加品名的狀況:

「《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見《寶唱錄》及《高僧傳》):右一部三十六

卷。元曇無讖,晉末於姑臧為北涼沮渠氏譯,本有四十卷,語小朴質不甚流美。宋

文帝世元嘉年初達于建康,時有豫州沙門范慧嚴、清河沙門崔慧觀,共陳郡處士謝

靈運等,以讖涅槃品數疎簡,初學之者難以厝懷,乃依舊翻泥洹正本加之品目,文

有過質頗亦改治,結為三十六卷。」198

此一(南本)《大般涅槃經》雖然添加品名,但是並不像《增壹阿含經》一品

中約略含有十經,因此不會引起上述的「品名」與所含各經的內容不合轍的現

象。

《增壹阿含經》的品名,如果是「文本或背誦傳承」原有的品名,品名應該

要與附隨《增壹阿含經》的攝頌一致,但是現貌並非如此。如果是類似《大智度

論》品名的現象,是譯者或是後來整理篇帙的編輯者所隨宜「安立」的品名,或許

是因為一則攝頌難以判讀,二則攝頌的誦出與譯出也不完整,無法搭配攝頌編列品

名,也就造成今本各品所含經數多寡不一,位置紛亂的現象。

《佛光大藏經》〈增壹阿含經題解〉提到「今《佛光版》本為僧伽提婆依據

曇摩難提闇誦誦出、竺佛念傳譯本而更正。…顯然,第二譯不止(只)改正譯語之錯

失而已,對法數品目之編次,應當有所訂正。」199關於《增壹阿含經》經次、品名

的紊亂,學者一般歸諸於曇摩難提闇誦的錯亂,其間是否有經僧伽提婆訂正,尚

無定論;如果有此訂正,而且僧伽提婆是依據「文本」而非「闇誦」來訂正,次

第應該不至於如此混亂。因此,《佛光大藏經》〈增壹阿含經題解〉此段文字有

待商榷。

總結來說,今本《增壹阿含經》的現狀,這些混亂那些是是出自於闇誦的錯

失次第、那些是出自漢譯文稿的次第混亂,甚或是如《雜阿含經》與《別譯阿含

經》一樣的卷次錯置、散置所造成的,都有待進一步深究,而品名、攝頌與現狀的

混亂都有不少疑點留待澄清。200

七,《增壹阿含經》的「內攝頌」

今本《增壹阿含經》卷三共有〈弟子品第四〉、〈比丘尼品第五〉、〈清信

士品第六〉、〈清信女品第七〉、〈阿須倫品第八〉等五品,除〈阿須倫品第

198

《歷代三寶紀》(CBETA, T49, no. 2034, p. 89, c27-p. 90, a6)。

199 《佛光大藏經》《增壹阿含經》〈增壹阿含經題解〉,14 頁,7-12 行。

200 無著比丘,(2008b),此文的第二節提及《優陀那》的品名,巴利《優陀那》為帶有長行敘述的

經文,品名主要是來自第一經,梵文《優陀那》的品名則以各品的「主題字」為品名,顯示

「品名」是後起的,也與結集的情況有關。

43

八〉之外,各經末後的偈頌均只含攝此篇經文所提的人名,並未意涵任合法義,

本文仿照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稱「攝一經十問之義」為「內攝頌」201 ,

將〈弟子品〉、〈比丘尼品〉、〈清信士品〉、〈清信女品〉四品各經末後的

「偈頌」稱為「內攝頌」。各首內攝頌的比對探討列於文末的[附錄]。

在詳細比對之後,可以注意到此四品「內攝頌」有四個特點。一是「實際人

數與經文所列人數不同」,如稱各種「聲聞中第一比丘」為一百人(「此百賢聖悉

應廣演」202 ),而經文與《釋迦譜》詳列為「一百零一人」;「內攝頌」僅有一百

人,缺「小陀羅婆摩羅比丘(19)」(「安造房舍,與招提僧,所謂小陀羅婆摩羅比

丘是」203 )。經文稱「聲聞中第一比丘尼」為五十人(「此五十比丘尼當廣說如上」204 ),但是經文、「內攝頌」與《釋迦譜》都列了「五十一人」。經文稱「弟子中

第一優婆塞」為四十人(「四十優婆塞盡當廣說如上」205 ),與經文、「內攝頌」

與《釋迦譜》的人數是符合的。經文稱「弟子中第一優婆斯」為三十人(「此三十

優婆斯廣說如上」206 ),經文與《釋迦譜》詳列「三十二人」,「內攝頌」僅有

「三十一人」(缺「婆修陀優婆斯(8)」)。雖然《釋迦譜》指出特出的「比丘尼」

與「優婆夷」人數比經文所說的各多一人207 ,但是實際上與《釋迦譜》陳述的人

數仍然不符。二是「〈清信士品〉、〈清信女品〉品名與經文不符」,經文中的

譯語是「優婆塞」208 與「優婆斯」209 ,而非品名的「清信士」與「清信女」。抄

錄《增壹阿含經》的《釋迦譜》也是「優婆塞」210 與「優婆夷」211 。三是經文有

「內攝頌」所無的弟子,如比丘中的「小陀羅婆摩羅比丘(19)」與優婆夷中的

「婆修陀優婆斯(8)」。四是「聲聞中第一比丘尼的描述與《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有明顯的差異」,如「持戒無犯」的波羅遮那比丘尼212 ,在《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為「行頭陀行」213 。《增壹阿含經》提及「行頭陀法」的是「機梨舍瞿曇彌比丘

尼」214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裡,這位比丘尼是「持律無虧」215。顯然兩位比丘

201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此頌是『內攝頌』,攝一經十問之義,與攝十經為

一頌不同。」( 179 頁,註 4 )。 202

《增壹阿含經》「此百賢聖悉應廣演」(CBETA, T02, no. 125, p. 558, c19)。 203

《增壹阿含 4.2 經》(CBETA, T02, no. 125, p. 557, b12-13)。 204

《增壹阿含經》「此五十比丘尼當廣說如上」(CBETA, T02, no. 125, p. 559, c7)。 205

《增壹阿含經》「四十優婆塞盡當廣說如上」(CBETA, T02, no. 125, p. 560, a27)。 206

《增壹阿含經》「此三十優婆斯廣說如上」(CBETA, T02, no. 125, p. 560, c4) 207

《釋迦譜》「(比丘尼、優婆夷數各長一人)」(CBETA, T50, no. 2040, p. 13, b25)。 208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59, c19)。 209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0, a29)。 210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3, a14)。 211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3, a19)。 212

《增壹阿含經》「奉持律教,無所加犯,所謂波羅遮那比丘尼」(CBETA, T02, no. 125, p. 559, a3-

4)。《增支部尼柯耶》AN 1.14,巴利《增支部》為「善於持戒的 Paṭācārā」。 213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少貪知足,行頭陀行,鉢吒左囉苾芻尼是」 (CBETA, T02, no. 126, p.

833, c12)。 214

《增壹阿含經》「行頭陀法,十一限礙,所謂機梨舍瞿曇彌比丘尼是」 (CBETA, T02, no. 125, p.

44

尼的特色是對調了,巴利《增支部》的描述雖然簡略,仍可以讀出是與《增壹阿

含經》較為相似。《增壹阿含經》提及「天眼第一」的為「奢拘梨比丘尼」216,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於所修持善得天眼,蘇摩苾芻尼是」,似乎是指另一位比

丘尼。

在《增壹阿含經》〈比丘尼品第五〉所列舉的五十一位名德比丘尼,並未完

全涵蓋《雜阿含經》〈比丘尼相應〉的十位比丘尼,尚有阿臈毘、尸羅、毘羅、

尸利沙遮羅四位並未出現在〈比丘尼品第五〉之中,似乎有點美中不足。請參考

<表二十六>。217

<表二十六>

《增壹阿含 5.1

經》敘述的次序

《增壹阿含 52.1

經》的次序

《雜阿含經》〈比丘尼相應〉的

次序(數目字代表經號)

1.大愛道瞿曇彌 1.大愛道(品名) 大愛道(經名)

2.讖摩 2.差摩 4. 讖彌 Khemā

3.優鉢華色 3.優鉢色 1201 優鉢羅色 Uppalavaṇṇā

4.機梨舍瞿曇彌 4.基利施 1200 吉離舍瞿曇彌 Kisā Gotamī

5.奢拘梨 5.舍仇梨

6.奢摩 6.奢摩 1199 蘇摩 Somā

7.波頭蘭闍那 7.鉢陀闌柘 1206 優波遮羅

8.波羅遮那 8.婆羅柘羅 1205 遮羅 Cālā

9.迦旃延 9.迦旃延

10.最勝 10.闍耶 1204 毘闍耶 Vijayā

1198 阿臈毘 Āḷavikā

1202 尸羅 Selā

1203 毘羅(Vīr(y)ā?)

1207 尸利沙遮羅 Sīsupacālā

八,結語

558, c24-25)。《增支部尼柯耶》AN 1.14,(A i 25),巴利《增支部》為「穿著粗陋僧袍的「機

梨舍瞿曇彌 Kisāgotamī」。 215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善能持律,軌範無虧,訖哩舍苾芻尼是」(CBETA, T02, no. 126, p. 833,

c16-17)。 216

《增壹阿含經》「天眼第一,所照無礙,所謂奢拘梨比丘尼是。」(CBETA, T02, no. 125, p. 558,

c25-p. 559, a1)奢拘梨=奢拘利【宋】【元】【明】。《增壹阿含 34.5 經》「我聲聞中第一弟子

天眼第一者,所謂舍鳩利比丘尼是」(CBETA, T02, no. 125, p. 696, b10-11),《增支部尼柯耶》

AN 1.14,(A i 25),巴利《增支部》為「天眼」的「舍拘拉 Sakulā」。 217

請參考蘇錦坤(2009c)。

45

現存《增壹阿含經》的攝頌與品名所呈現的風貌,有如上文所敘述的等等問

題。在此只略舉其中的四項,如:

甲、第二節「前半部有攝頌、後半部無攝頌」;

乙、第三節「攝頌與經文之間的差異」;

丙、第五節「品名與經文譯詞或內容不一致」

丁、印順導師指出的「攝頌對應的經文散落在不同〈品〉中」。

甲和丁兩項,或許可以歸諸於曇摩難提的闇誦失誤(當然,仍有待更多文證

坐實其原因);乙及丙兩項就純粹是漢譯的問題。218

雖然乙、丙兩項的差異可以簡單地歸諸於「譯人的疏失」,可是今本《增壹

阿含經》如為曇摩難提譯本,擔任「筆受」任務的漢譯者是竺佛念219,《出三藏

記集》稱他為:

「二《(阿)含》光顯,念之力也。至姚興弘始之初,經學甚盛,念續出《菩

薩瓔珞》、《十住斷結》及《出曜》《胎經》《中陰經》,於符、姚二代為譯人

之宗,。自(安)世高、支謙以後,莫踰於念,關中僧眾咸共嘉焉。」220

翻譯此二《阿含》之前,竺佛念又曾參贊僧伽跋澄翻譯《婆須蜜經》胡本、

協助曇摩難提翻譯《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221 竺佛念通曉西域方語,能於胡華

之間作翻譯溝通。因此,竺佛念既無語言障礙,又有譯經的經驗,應該不致於留

下這麼多差異222。

即使接受僧伽提婆再譯或訂正今本《增壹阿含經》的假說,以《中阿含》譯

文的詳實與攝頌的完整,似乎同樣的一組譯人,不應該有如此的差異。

其次,可以假設是經文與攝頌出於不同翻譯團隊。筆者設想譯場情景,曇摩

難提闇誦,各有專人負責傳譯與筆受,如果不摘取(或依據)譯成的經文來翻譯攝

頌,反而另有譯人來進行攝頌的翻譯,實在不合情理;因為攝頌出自闇誦,所以

日後也難以根據文本再另行翻譯。即使有人根據文本另行補譯,也不應該補譯得

不完整。

218

《增壹阿含經》的品名,有可能是出自翻譯之後,譯者編列時所附加的品名,也有可能是後人

整理篇帙時所隨宜安立的。此處不是僅僅指稱譯者。 219

關於現存的《增壹阿含經》與《中阿含經》的譯者是誰,有三種見解,一是兩者都是曇摩難提

所譯,持此說的是水野弘元(1989)。二是兩者都為僧伽提婆所譯,持此說的為《房山石經》、

《大正藏》、《佛光藏》。三是前者是曇摩難提所譯,後者為僧伽提婆所譯,持此說的為《開

寶藏》、《趙城金藏》、《磧砂藏》、《毘盧藏》、《高麗藏》。此處本文為依第三種見解立

論。

220 《出三藏記集》 (CBETA, T55, no. 2145, p. 111, b20-24)。

221 《出三藏記集》 (CBETA, T55, no. 2145, p. 111, b13-18)。

222 《出三藏記集》 (CBETA, T55, no. 2145, p. 99, b24-27)。

46

第三個可能是譯者先誦出攝頌,將攝頌「粗譯」為提詞,再依此提詞順序譯

經223,因為只是單純作為提詞的「粗譯」,所以也未刻意維持前後譯詞的一致。

這樣的假說顯然也不適用於漢譯《增壹阿含經》,因為譯主曇摩難提「下部十五

卷失其錄偈」,仍然完成翻譯,並不依賴錄偈(「攝頌」)作為提詞;更何況這樣的

解說也無法圓滿解釋「內攝頌」譯詞的差異,以「內攝頌」緊貼在經文之後來審

查,實際上沒有先「粗譯」再「寫定」的必要。另外,本文〈第四節、《增壹阿

含經》攝頌的特點〉提到,《增壹阿含 21.9 經》攝頌為「苦陰」,《增壹阿含

26.7 經》攝頌「阿夷」,反而比經文的譯詞「精確」,也無法完全將攝頌判為

「粗譯」。

第四個可能情況是,在曇摩難提與竺佛念翻譯之後,有人將個別的舊譯經典

抽換為新譯,這過程當中只更替了經文,並未去修改攝頌,所以造成彼此不符的

現象。這個假設雖然沒有正面的文證,由《經律異相》「難陀得柰女接足」引

文,聲稱出自《增壹阿含經》第 39 卷224 ,而現存《增壹阿含經》並無此文,這一

事證,可以考量為出自「編纂『合集』」的可能。

筆者傾向支持第四種原因,認為此類錯亂為出自《增壹阿含經》「新譯」、

「舊譯」合編的結果。不過,仍然有待更多的文證來檢驗這一個假設;筆者此一

假設與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的敘述不同。225

本文僅敘述有關《增壹阿含經》漢譯文獻所顯示的諸多疑點,尚不足以提供

充分的解答,更不是結論。這些議題,有待教界、學界諸長老與先進予以指正。

九,謝詞

本文承蒙無著比丘指正初稿部分疑義,筆者在此致謝。當然,本文仍有不少

缺失,這些文責應由筆者負責。

筆者也要向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與福嚴精舍及印順文教基金會全體工

作人員致謝,沒有 CBETA 提供的全面而高效率的電子資料與工具,本文勢必無

法完成必要的資料核對,也無法讓本文的部分構想成型;而後者所提供的《印順

導師佛學著作集》的光碟,讓筆者能夠更有效率地查索與引用印順導師的著作。

本文執筆期間,經常出入「福嚴佛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圖書館參考重要

的佛教文獻,感謝校方與常住的慈悲協助。

223

蘇錦坤,(2008a),《正觀雜誌》45 期,59 頁。

224 《出三藏記集》 (CBETA, T55, no. 2145, p. 99, b24-27)。

225 印順導師,(1978),「曇摩難提原譯本,僧伽提婆改正本,可能曾同時流行,但只是初譯本與

重治本,而決沒有異部別本的差別。如現經僧伽提婆改正本,共四七二經;而道安序所說,

曇摩難提譯本,也是『四百七十二經』。道安說『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今本的『錄

偈』,也是參差不全的。所以即使有兩本流行,也只是『小異』而已。梁代所集的《經律異

相》,引有《增壹阿含經》一五則,但不足以證明曇摩難提本,更難以證明為說一切有部

本。」93頁。

47

參考書目

一 佛教經典與工具書

《趙城金藏》,(2008),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北京,中國,照相製版本。

《金版高麗大藏經》,(2004),中國,宗教文化出版社,全國圖書館文

獻縮微複製中心。

《中華大藏經》,(1987),北京市,中國中華書局。

《房山石經》,(1989),北京市,中國佛教協會。

《大正新修大藏經》,(1983),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佛光大藏經》《阿含藏》,(1983),台北市,佛光出版社。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2008),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漢譯南傳大藏經》,(1995),高雄市,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e, CSCD, version 3, Dhammagiri, India.

Davids, T. W. Rhys and Stede, William, (1925), ‘Pali-English Dictionary’

(PED),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二 英文或英文著作翻譯

Anālayo, Bhikkhu, and Bucknell Roderick S., (2006), ‘Correspondence Table for Parallels to the Discourses of the Majjhima Nikaya: Toward a Revision of Akanuma’s Comparative Catalogue’, Journal of the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 Sri Lanka, Volume IV, pp. 215-243.

Anālayo, Bhikkhu, and Bucknell Roderick S., (draft), “Correspondence

table for parallels to the Discourses of the Four Nikayas: Toward a

revision of Akanuma’s Comparative Catalogue.

Anālayo, Bhikkhu, (2008b),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āli Uādna Collection,

巴利《優陀那》的結集’, 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 Nan-

Hwa University Pāli Research Center, Taiwan. Anesaki Masaharu, (姉崎正治), (1908), ‘The Four Buddhist Agamas in

48

Chinese’, Transaction of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35/3), page 1-138,

Japan.

Bodhi, Bhikkhu, (1999),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n Anthology of Suttas from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Lanham, Maryland: AltaMira Press.

Bodhi, Bhikkhu, (2000),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

Hartmann, Jens-Uwe, (2004), ‘Contents and Structure of the Dīrghāgama of the (Mūla-)Sarvāstivādins’,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pp. 119-137.

Jayawickrama, N. A., (1959), ‘Buddhaghosa and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s of the Pali Canon’, University of Ceylon Review, vol.

XVII Nos. 1 & 2, page 1-17.

Salomon, Richard, (2000), The Uddāna, “A Gāndhārī Version of the

Rhinoceros Sūtra”, page 33-37,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eattle,

USA and London, UK.

三 中文著作

印順導師,(1971),《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市,正聞出版

社。

印順導師,(1983, 1994),《雜阿含經論會編》,台北市,正聞出版

社,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再版。

無著比丘,(2006),〈巴利口誦傳統的形式與功能〉,《第一屆巴利

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嘉義縣。

無著比丘,(2008b),〈《優陀那》的結集〉,《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

學術研討會》,台北縣中和市,放生寺,嘉義縣南華大學協辦。

方廣錩,(2006),《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上

海,中國。

李際寧,(2002),《佛經版本》,《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南京市,江

蘇古籍出版社。

蘇錦坤,(2007),〈寶唱《經律異相》所引之阿含經〉,《福嚴佛學

研究》2 期,91-160 頁,新竹市。

蘇錦坤,(2008a),〈《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正觀雜誌》

45 期,5-80 頁,南投縣。

49

蘇錦坤,(2008b),〈藉助巴利《尼柯耶》解讀四阿含攝頌〉,《第二

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縣中和市,放生寺,嘉義縣

南華大學協辦。

蘇錦坤,(2009a),〈《雪山夜叉經》—漢巴經典對照閱讀〉,《正觀

雜誌》48 期,69-142 頁,南投縣。

蘇錦坤,(2009b),〈《雜阿含經》攝頌初探—兼談印順導師在《雜阿

含經》攝頌研究的創見〉,《福嚴佛學研究》4 期,89-139 頁,

新竹市。

蘇錦坤,(2009c),〈再探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馬德偉教授

〈《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的回應〉,《正觀雜

誌》51 期,1-30 頁,南投縣。

赤沼智善,Akanuma, Chizen, (1929, 1984 reprint at Taipei),《漢巴四部

四阿含互照錄,The Compa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Agamas & Pali Nikayas 》,台北縣,華宇出版社。

〔附錄〕:《增壹阿含經》的內攝頌

筆者將各「內攝頌」編號以方便稱引,各經以英文字母 A、B、C、D 分別代

表〈弟子品〉、〈比丘尼品〉、〈清信士品〉、〈清信女品〉,接下來的阿拉伯

數字依次編列此經在該品的經次。攝頌內各人名之後附加阿拉伯數字,用來標示

該品的人數。

下文為各偈頌的判讀:

A1. 《增壹阿含 4.1 經》:「拘隣(1)陀夷(2)男(3),善肘(4)婆(5)第五;牛跡(6)及善

勝(7),迦葉三兄弟(8, 9, 10)」(CBETA, T02, no. 125, p. 557, b2-3)

請參考<表二十五>。

<表二十五>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阿若拘鄰 拘鄰

優陀夷 陀夷

摩訶男 男 A1.1

善肘 善肘

婆破 婆

牛跡 牛跡 A1.2

善勝 善勝

50

迦葉 優留毗迦葉

迦葉 江迦葉

迦葉 象迦葉 A1.3

[附註]:

A1.1 經文為「摩訶男」,《分別功德論》作「摩訶曇」226 ,《釋迦譜》引文

作「摩呵男」227 。

A1.2 經文為「牛跡」,《分別功德論》作「牛腳」228 ,《釋迦譜》引文作

「牛跡」229。

A1.3 《分別功德論》未解說「象迦葉」。或許是《佛說阿羅漢具德經》所敘

述的「復有聲聞能於智慧善破愚迷,惹伽迦葉苾芻是」。230

A2. 《增壹阿含 4.2 經》:「馬師(11)舍利弗(12),拘律(13)耳(14)迦葉(15),阿那律

(16)離曰(17),摩羅(18)吒(20)旃延(21)。」(CBETA, T02, no. 125, p. 557, b16-17)

請參考<表二十六>。

<表二十六>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馬師 馬師

舍利弗 舍利弗 A2.1

大目揵連 拘律 A2.2

二十億耳 耳

大迦葉 迦葉 A2.3

阿那律 阿那律

離曰 離曰 A2.4

陀羅婆摩羅 摩羅 A2.5

小陀羅婆摩羅 --- A2.6

吒 羅吒婆摩 A2.7

大迦旃延 旃延 A2.8

[附註]:

A2.1 《分別功德論》稱舍利弗為「身子」,又稱「憂波坻舍」231 。與經文稱

226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0, c15)。 227《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0, c19)

228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0, c21) 。

229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0, c22)。

230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CBETA, T02, no. 126, p. 832, c7-8) 。

231 《分別功德論》「身子」(CBETA, T25, no. 1507, p. 41, b11)「優波坻舍...坻舍同學本有要誓,...

51

「舍利弗」不同。「身子」為舊譯232

,唐朝玄應稱此為「誤譯」233

A2.2 經文為「大目揵連」,《分別功德論》作「拘律陀」,《中本起經》也

是譯為「拘律陀」234 ,《釋迦譜》引文作「大目乾連」235 。

A2.3 《分別功德論》於此處缺與「大迦葉」相關的註解。

A2.4 經文為「離曰」,《分別功德論》作「離越」236 。《釋迦譜》引文,

《大正藏》作「離曰」,宋、元、明版藏經此處作「離越」237 。

A2.5 經文為「陀羅婆摩羅」,《分別功德論》作「他羅婆摩」238 ,《釋迦

譜》作「陀羅婆摩羅」239 。

A2.6 經文為「小陀羅婆摩羅」,攝頌無對應字詞,《分別功德論》作「小陀

羅婆者,主立房室,與招提僧,共成其功,不復別稱也。」240 《增壹阿

含經》經文「安造房舍,與招提僧,所謂小陀羅婆摩羅比丘是」241 ,顯

然不是《分別功德論》所說的「不復別稱」,那麼最合理的解釋是「不

復別稱」指的是在此「內攝頌」中不再列舉「小陀羅婆摩羅」的名字。

如果這樣的說法成立的話,《分別功德論》成立的年代就比此「內攝

頌」來得晚。

A2.7 經文為「羅吒婆羅」,《分別功德論》作「賴吒婆羅」242 ,《釋迦譜》

作「羅吒婆羅」243 。

A2.8 經文為「大迦旃延」,《分別功德論》僅為「迦旃延」244 。

A3. 《增壹阿含 4.3 經》:「軍頭(22)賓頭盧(23),識(24)鵬(25)拘絺羅(26),堅牢

即辭馬師至拘律陀所。」(CBETA, T25, no. 1507, p. 41, b2-5)

232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 4:「舍利弗者,秦言身子」(CBETA, T23, no. 1440, p. 528, c11),

233 玄應《一切經音義》卷 23:「舍利弗(...舊翻為『身子』者,謬也。梵本中呼『身』為『設利

羅』,故知懸別)。」(CBETA, T54, no. 2128, p. 450, b23-24)

234 《分別功德論》「優波坻舍...坻舍同學本有要誓,...即辭馬師至拘律陀所。」(CBETA, T25, no.

1507, p. 41, b2-5)「并優波提舍、拘律陀師徒二百五十人」(CBETA, T25, no. 1507, p. 52, b25-

26),但是也稱「目連」,《分別功德論》「目連所以稱神足第一者」(CBETA, T25, no. 1507, p.

41, b16)。 《中本起經》也相同:「一名優波替,次曰拘律陀。」(CBETA, T04, no. 196, p. 153,

c4) 235《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0, c29)

236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2, a15) 。

237《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1, a4)。

238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2, b1) 。

239《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1, a5)。

240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2, b15-16) 。

241 《增壹阿含 4.2 經》(CBETA, T02, no. 125, p. 557, b12-13)。

242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2, b17)。

243《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1, a7)。

244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2, c21) 與(CBETA, T25, no. 1507, p. 42, c29)。

52

(27)及難提(28),今毘(29)施羅(30)彌(31)」(CBETA, T02, no. 125, p. 557, c1-2)

請參考<表二十七>。

<表二十七>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軍頭婆漠 軍頭 A3.1

賓頭盧 賓頭盧

讖 讖

鵬耆舍 鵬 A3.2

摩訶拘絺羅 拘絺羅 A3.3

堅牢 堅牢 A3.4

難提 難提

今毗羅 今毗 A3.5

施羅 施羅

浮彌 彌 A3.6

[附註]:

A3.1 《大正藏》經文為「軍頭婆漠」,宋、元、明版藏經此處經文作「軍頭

婆漢」,《增壹阿含 30.3 經》作「君頭波漢」245。《分別功德論》作

「君頭波歎」246 ,僧祐《釋迦譜》引《增壹阿含》作「堪任受籌,不違

禁法,即軍頭婆嘆比丘」247 ,對照《增支部尼柯耶,AN 1.14》,

Kuṇḍadhāna 248 ,似乎以《釋迦譜》所引的「軍頭婆嘆」的讀音為最近

似。

A3.2 經文為「鵬耆舍」,《分別功德論》作「鵬耆奢」249 ,《釋迦譜》作

「鵬耆舍」250 。

A3.3 經文為「摩訶拘絺羅」,《分別功德論》作「拘絺羅」251 。

A3.4 「堅牢」,《大正藏》依《高麗藏》作「善牢」,元、明版藏經作「堅

牢」,《分別功德論》與《釋迦譜》也是作「堅牢」252 。《分別功德

245

《增壹阿含 30.3 經》「君頭波[6]漢」(CBETA, T02, no. 125, p. 662, a14)[6]漢=歎【聖】*。 246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3, a11) 。 247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1, a8-9)。 248

《增支部尼柯耶》AN 1.14,(A i 24)。 249

《分別功德論》「鵬耆奢」(CBETA, T25, no. 1507, p. 43, c5),《大正藏》作「朋耆奢」 。 250《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1, a14)。

251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4, a18)

252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4, b25)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1,

a16)。

53

論》列於「難提」、「今毗羅」、「施羅」之後,253此處經文、內攝頌、

《釋迦譜》引文的次序都與《分別功德論》不同。

A3.5 「今毗羅」,宋、元、明版藏經作「金毗羅」,《分別功德論》與《釋

迦譜》均作「金毗羅」254 ,《分別功德論》列於「施羅」之後,此處

《分別功德論》次序與經文不同。

A3.6 經文為「《增壹阿含經》「守持三衣,不離食息,所謂浮彌比丘是」255 ,《分別功德論》「浮彌比丘者,守持三衣,不離食息」256 ,兩者一

字不差,完全相同。

A4. 《增壹阿含 4.4 經》:「狐疑(32)婆蹉離(33),陀蘇(34)婆(35)優多(36),盧醯

(37)優迦摩(38),息(39)曇摩留(40)淚(41)」(CBETA, T02, no. 125, p. 557, c14-15)

請參考<表二十八>。

<表二十八>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狐疑離曰 狐疑 A4.1

婆蹉 婆蹉離 A4.2

陀素 陀蘇 A4.3

尼婆 婆

優多羅 優多

盧醯甯 盧醯

優鉗摩尼江 優迦摩 A4.4

刪提 息 A4.5

曇摩留支 曇摩留

迦淚 淚 A4.6

[附註]:

A4.1 經文與《釋迦譜》為「狐疑離曰」257 ,《分別功德論》作「狐疑離越」258 ,《分別功德論》列於「婆蹉」之後。此處《分別功德論》次序與經

文不同。此處佛光版《大藏經》註為:「及前文之離曰比丘。」259 ,在

「離曰比丘」處,則註為:

253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4, b25)。 254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4, b16),《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1, a18)。 255

《增壹阿含 4.3 經》(CBETA, T02, no. 125, p. 557, b29)。 256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4, b28-29) 。 257《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1, a21)。

258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4, c11) 。

259 《佛光藏》《增壹阿含經》,77頁,註 3。

54

「離曰 Revata (巴),又作離婆多,哩(口*縛)多,全名為『狐疑離曰

Kaṅkhā-Revata (巴)』,譯為室星、星宿。...」260

《分別功德論》一則說「離越比丘坐禪入定,所以稱第一者。」261 ,一

則說:「所以稱『狐疑離越』常處樹下者,...前離越者,樂遊禪定,行

止不異,樂習事殊,故各稱第一。」262

《分別功德論》特別註解這是兩位不同的比丘。對照《增支部尼柯耶,

AN 1.14》,則明顯列為兩位比丘263 ,所以,應該依《增支部尼柯耶》與

《分別功德論》作為兩位比丘才合適。

A4.2 經文為「婆蹉」,《分別功德論》作「婆差」264 ,內攝頌作「狐疑、婆

蹉離」疑為抄寫訛誤,應作「狐疑離、婆蹉」265 。

A4.3 經文為「陀素」,《分別功德論》作「陀多索」266 ,內攝頌作「陀

蘇」,三者均不相同。《釋迦譜》作「陀素」。267

A4.4 經文為「優鉗摩尼江」,《分別功德論》作「優鉗摩」268 ,內攝頌作

「優迦摩」,三者均不相同,《釋迦譜》引文作「優鉗摩居江」269。

A4.5 經文「刪提」,「宋本」與「聖本」作「那提」。《分別功德論》作

「一心」270 ,「內攝頌」作「息」,此處三者均不同。佛光版《增壹阿

含經》此處的註解作「刪提(Sandita)(巴),憍薩羅國人,毗舍種,長者之

子。」271,《釋迦譜》引文作「那提比丘」272 ,「那」字似乎應為「刪」

字,是抄寫訛誤。

260

《佛光藏》《增壹阿含經》,73頁,註 7。

261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2, a15)。

262 《分別功德論》「所以稱狐疑離越常處樹下者,在凡夫地,欲求禪定,處在樹下,依倚繫意,

以除縛結。餘比丘亦在樹下坐禪,所以不稱者,以其不能一聞而自專思。此比丘一聞佛教,即

能履行專意不捨,六年盡結。前離越者,樂遊禪定,行止不異,樂習事殊,故各稱第一。」

(CBETA, T25, no. 1507, p. 44, c11-16)。 263

《增支部尼柯耶》AN 1.14,(A i 24), Dutiya vagga,第 10 行「(善)住於森林的為離婆多

Āraññakānaṃ yadidaṃ Revato Khadiravaniyo 長住森林的為森林修道者離婆多」,第 11 行

「Jhāyīnaṃ yadidaṃ Kaṅkhārevato 已得禪定的狐疑離婆多」,《增支部尼柯耶》中,兩位離

婆多是在同一經相鄰的兩行,漢譯的「離曰」在《增一阿含 4.2 經》,「狐疑離曰」在《增

一阿含 4.4 經》。 264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4, c6) 。 265

《佛光藏》《增壹阿含經》,77 頁,註 11 。 266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4, c17) 。 267《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1, a23)。

268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5, a24) 。

269 《釋迦譜》「優鉗摩居江」(CBETA, T50, no. 2040, p. 11, a27)。

270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5, b3) 。

271 《佛光藏》《增壹阿含經》,77 頁,註 8 。

272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1, a28)。

55

A4.6 經文為「迦淚」,《分別功德論》作「迦渠」273

,宋、元、明版大藏經

此處作「伽渠」、內攝頌作「渠」,與《分別功德論》近似,《釋迦

譜》引文作「伽架」274 ,依字型近似而言,此比丘的名字應依照宋、

元、明版《增一阿含經》及《分別功德論》作「迦渠」或「伽渠」。

A5. 《增壹阿含 4.5 經》:「婆拘(42)滿(43)波離(44),婆迦利(45)難陀(46);陀(47)

尼(48)須菩提(49),難陀(50)須摩那(51)」(CBETA, T02, no. 125, p. 558, a5-6)

請參考<表二十九>。

<表二十九>

經文 對應的攝頌文字 附註

婆拘羅 婆拘

滿願子 滿

優波離 波離

婆迦利 婆迦利 A5.1

難陀 難陀

婆陀 陀

斯尼 尼

天須菩提 須菩提

難陀迦 難陀 A5.2

須摩那 須摩那

[附註]:

A5.1 內攝頌「婆迦利」,《分別功德論》同樣作「婆迦利」275 ,佛光版《增

壹阿含經》作「娑迦利」276 。

A5.2 《增壹阿含 4.5 經》敘述「常好教授諸後學者,難陀迦比丘是。善誨禁

戒比丘尼僧,所謂須摩那比丘是」277 , 《分別功德論》與此相同:「難

陀迦比丘教授第一者,...故言教授後學最為第一也。須摩那比丘所以善

誨比丘尼僧者,...是故言善誨禁誡比丘尼僧最為第一也。」278 ;但是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卻說難那哥為善於警誡比丘尼:「復有聲聞言直

273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4, c17) 。 274

《釋迦譜》「伽架」(CBETA, T50, no. 2040, p. 11, b1)。 275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6, c23) 。 276

《佛光藏》《增壹阿含經》,78 頁及「79 頁,註 14」 。 277

《增壹阿含 4.5 經》「常好教授諸後學者,難陀迦比丘是。善誨禁戒比丘尼僧,所謂須摩那比丘

是」(CBETA, T02, no. 125, p. 558, a3-4),《大正藏》此處註難陀迦為 Nandaka.78 頁及「79 頁,

註 14」 。 278

《分別功德論》 (CBETA, T25, no. 1507, p. 47, c23-p. 48, a22) 。

56

無隱警誡諸苾芻,劫賓那苾芻是。復有聲聞常行警誡諸苾芻尼,難那哥

苾芻是」279 ,對照《增支部尼柯耶,AN 1.14》,則列難陀迦比丘

Nandaka 為善於教誡比丘尼,摩訶劫賓那則為善於教誡比丘280 ,與《佛說

阿羅漢具德經》完全相同,而與《增壹阿含 4.5 經》、《分別功德論》

的記載不一致。

A6. 《增壹阿含 4.6 經》:「尸婆(52)優波先(53),婆陀(54)迦延那(55);優頭(56)

王(57)迦葉(58),羅雲(59)二般兔(60, 61)」(CBETA, T02, no. 125, p. 558, a18-19)

請參考<表三十>。

<表三十>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尸婆羅 尸婆

優波先迦蘭陀子 優波先 A6.1

婆陀先 婆陀

摩訶迦延那 迦延那

優頭槃 優頭

拘摩羅迦葉 迦葉 A6.2

面王 王

羅雲 羅雲 A6.3

般兔 般兔 A6.4

周利般兔 般兔 A6.5

[附註]:

A6.1 經文為「優波先迦蘭陀子」,《分別功德論》作「優波先」281 。

A6.2 經文次序為「拘摩羅迦葉比丘、面王比丘」,「內攝頌」為「王、迦

葉」,《分別功德論》此處作「拘摩羅迦葉比丘、面王比丘」282 。

279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復有聲聞言直無隱警誡諸苾芻,劫賓那苾芻是。復有聲聞常行警誡諸

苾芻尼,難那哥苾芻是」(CBETA, T02, no. 126, p. 831, c4-7)。《佛光藏》《增壹阿含經》,79

頁,註 12:「難陀迦 Nandaka (巴),又作難那哥。《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引文如上)」 。 280

《增支部尼柯耶》AN 1.14,(A i 25), Catuttha vagga,第 10 行「(善於)教誡比丘尼為難陀迦

Bhikkhunovādakānaṃ yadidaṃ Nandako 」,第 13 行為「Bhikkhu-ovādakānaṃ yadidaṃ

Mahākappino (善於)教誡比丘為摩訶劫賓那」,《增支部尼柯耶》中,兩位離婆多是在同一經

相鄰的兩行,漢譯的「離曰」在《增一阿含 4.2 經》,「狐疑離曰」在《增一阿含 4.4

經》。 281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49, a14) 。 282

《分別功德論》「拘摩羅迦葉」(CBETA, T25, no. 1507, p. 50, b12),「面王比丘」(CBETA, T25, no.

1507, p. 50, c19) 。

57

A6.3 經文為《大正藏》作「羅雲」,宋、元、明版藏經作「羅云」,各版

《分別功德論》此處均作「羅云」283 。

A6.4 經文《大正藏》作「般(少/兔)」,宋版作「槃菟」,元、明版作「般

特」,各版《分別功德論》此處均作「般(口*他)」284 。《釋迦譜》,

《大正藏》作「般兔」, 宋、元、明版藏經作「般(少/兔)」。285

A6.5 經文《大正藏》作「周利般兔」,宋版作「周利槃菟」,元、明版作

「周利般特」,各版《分別功德論》此處均作「祝利般(口*他)」286。

A7. 《增壹阿含 4.7 經》:「釋王(62)婆提波(63),羅婆(64)鴦迦闍(65);阿難(66)

迦(67)月光(68),輸提(69)天(70)婆醯(71)」(CBETA, T02, no. 125, p. 558, b5-6)

請參考<表三十一>。

<表三十一>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釋王 釋王 A7.1

婆提波羅 婆提波 A7.2

羅婆那婆提 羅婆

鴦迦闍 鴦迦闍

阿難 阿難

迦持利 迦

月光 月光

輸提 輸提

天 天

菓衣 婆醯 A7.3

[附註]:

A7.1 《分別功德論》譯文到「釋王比丘」為止。287

A7.2 《釋迦譜》引文作「婆提婆羅」。288

A7.3 經文為《增壹阿含經》「自憶宿命,無數劫事,所謂菓衣比丘是」289 ,

《釋迦譜》作「果衣」290 ,此位比丘可能是《佛說阿羅漢具德經》的

283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51, a23) 。 284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51, c2) 。 285《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1, b22)。

286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52, a5) 。

287 《分別功德論》(CBETA, T25, no. 1507, p. 52, c13) 。

288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1, b26)。

289 《增壹阿含 4.7 經》(CBETA, T02, no. 125, p. 558, b3-4)。

290 《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1, c7)。

58

「復有聲聞於宿命智具足,獲得所有往昔種種之事悉能解說,輸毘多苾

芻是」。291 對照《增支部尼柯耶,AN 1.14》,也列蘇比大比丘 Sobhito

為知宿命。292 「內攝頌」為「婆醯」,如果是「娑醯」,讀音會更接近

Sobhita。

A8. 《增壹阿含 4.8 經》:「鴦掘(72)僧迦摩(73),質多(74)善(75)那羅(76);閱叉

(77)浮盧遮(78),善業(79)摩難(80)炎(81)」(CBETA, T02, no. 125, p. 558, b20-21)

請參考<表三十二>。

<表三十二>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鴦掘魔 鴦掘

僧迦摩 僧迦摩 A8.1

質多舍利弗 質多

善來 善 A8.2

那羅陀 那羅

鬼陀 閱叉 A8.3

浮盧遮 毗盧遮 A8.4

須菩提 善業 A8.5

耆利摩難 摩難

炎盛 炎

[附註]:

A8.1 經文為「僧迦摩」,《釋迦譜》作「僧迦魔」293 。

A8.2 經文為「入火三昧,普照十方。所謂善來比丘是」294 ,「內攝頌」,

《大正藏》為「婆」,在此依宋、元、明版藏經及經文作「善」字。

A8.3 經文為「降伏鬼神,改惡修善,所謂鬼陀比丘是」,《釋迦譜》作「鬼

地比丘」295 ,「內攝頌」為「閱叉」,似乎是 yakkha 的譯音。

A8.4 經文為「毘盧遮」,「內攝頌」為「浮盧遮」。《釋迦譜》引文,《大

正藏》作「盧遮」,宋、元、明版藏經作「毘盧遮」。296

291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CBETA, T02, no. 126, p. 831, c19-20) 。 292

《增支部尼柯耶,AN 1.14》,第 9 行, Pubbenivāsaṃ anussarantānaṃ yadidaṃ sobhito 。 293

《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1, c9)。 294

《增壹阿含 4.8 經》(CBETA, T02, no. 125, p. 558, b11-12),《大正藏》此處註善來比丘為

Sāgata 。 295

《釋迦譜》「降伏鬼神,改惡修善。即鬼地比丘」(CBETA, T50, no. 2040, p. 11, c14)。 296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1, c15)。

59

A8.5 經文為「須菩提」297,「內攝頌」為「善業」,一為音譯,一為意譯

298。

A9. 《增壹阿含 4.9 經》:「梵達(82)須深摩(83),娑彌(84)躍(85)曇彌(86);毘利

陀(87)無畏(88),須泥(89)陀(90)須羅(91)」(CBETA, T02, no. 125, p. 558, c5-6)

請參考<表三十三>。

<表三十三>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梵摩達 梵達

須深 須深摩

娑彌陀 娑彌 A9.1

躍波迦 躍

曇彌 曇彌

比利陀婆遮 毘利陀 A9.2

無畏 無畏

須泥多 須泥

陀摩 陀

須羅陀 須羅

[附註]:

A9.1 經文「得喜行德,無若干想,所謂娑彌陀比丘是」,《釋迦譜》作「得

喜行德,無若干相,即娑彌陀比丘」299 ,宋、元、明版藏經兩處都作

「婆彌陀比丘」。《佛光藏》《增壹阿含經》此處的附註認為此為比丘

是「三彌離提 Samiddhi」300 ,如接受此說,則經文以「娑彌陀」較為接

近。

A9.2 《大正藏》經文為「比利陀婆遮」301 ,「內攝頌」為「毘利陀」,宋、

元、明版藏經作「比利陀」。《釋迦譜》引文作「比利陀婆遮」302。所以

似乎「比利陀婆遮」為較完整的譯名。

A10. 《增壹阿含 4.10 經》:「那伽(92)吒(93)舍(94)那(95),彌奚(96)尼拘留(97);

鹿頭(98)地(99)頭那(100),須拔(101)最在後。」(CBETA, T02, no. 125, p. 558,

297

《增壹阿含 4.8 經》「須菩提」(CBETA, T02, no. 125, p. 558, b16) 。 298

《一切經音義》「善業(梵言須菩提,或云藪浮帝,或言蘇部底,此譯云善實,或云善業,或云

善吉,皆一義也。」(CBETA, T54, no. 2128, p. 364, b1)。 299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1, c22)。 300

《佛光藏》《增壹阿含經》,85 頁,註 18。 301

《增壹阿含 4.9 經》(CBETA, T02, no. 125, p. 558, b28) 。 302

《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1, c25-26)。

60

c17-18)

請參考<表三十四>。

<表三十四>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那伽波羅 那伽

婆私吒 吒

須夜奢 舍 A10.1

滿願盛明 那 A10.2

彌奚 彌奚 A10.3

尼拘留 尼拘留

鹿頭 鹿頭

地 地

頭那 頭那

須拔 須拔

[附註]:

A10.1 經文為「須夜奢」303 ,「內攝頌」為「舍」,可能是對應「奢」字的譯

音。

A10.2 經文為「恒行忍辱,對至不起,所謂滿願盛明比丘是。」304,「內攝

頌」為「那」,《佛光藏》在此的註解為「『那』即指滿願盛明比丘,

因『滿願』之巴利語 Puṇṇa 又譯作『富樓那』,本偈取其一字以作代

表,但此處非指說法第一之富樓那比丘」305 。筆者推測,此位「滿願盛

明比丘」可能是《佛說阿羅漢具德經》所敘述的「復有聲聞修歡喜行具

忍辱力,布蘭拏苾芻是」306 。

A10.3 經文為「彌奚比丘」,應該是《中阿含 56 經》曾為佛陀侍者的「尊者

彌醯」307。《佛光藏》308在此的註解為:「《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復有

聲聞而能止息未生煩惱,彌企哥苾芻是』309 」。

B1. 《增壹阿含 5.1 經》:「大愛(1)及讖摩(2),優鉢(3)機曇彌(4);拘利(5)奢(6)蘭

闍(7),那羅(8)迦旃 (9)勝(10) 」(CBETA, T02, no. 125, p. 559, a8-9)

303

《增壹阿含 4.10 經》(CBETA, T02, no. 125, p. 558, c10) 。 304

《增壹阿含 4.10 經》(CBETA, T02, no. 125, p. 558, c10-11)。 305

《佛光藏》《增壹阿含經》,89 頁,註 10 。 306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CBETA, T02, no. 126, p. 832, b3-4) 。 307

《中阿含 56 經》「尊者彌醯」(CBETA, T01, no. 26, p. 491, a18)。 308

《佛光藏》《增壹阿含經》,87 頁,註 16 。 309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CBETA, T02, no. 126, p. 831, c28-29)。

61

請參考<表三十五>。

<表三十五>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大愛道瞿曇彌 大愛

讖摩 讖摩

優鉢華色 優鉢

機梨舍瞿曇彌 機曇彌 B1.1

奢拘梨 拘利 B1.2

奢摩 奢

波頭蘭闍那 蘭闍

波羅遮那 波羅

迦旃延 迦旃

最勝 勝

[附註]:

B1.1 經文為「機梨舍瞿曇彌」。《釋迦譜》《大正藏》作「機梨舍瞿曇

彌」,宋、元、明版藏經作「機利舍瞿曇彌」310 。

B1.2 經文《大正藏》作「奢拘梨」,宋、元、明版藏經作「奢拘利」,《釋

迦譜》作「奢拘利」311 。

B2. 《增壹阿含 5.2 經》:「拔陀(11)闍(12)輸那(13),曇摩那(14)優多(15);光明

(16)禪(17)檀多(18),天(19)與及瞿卑(20)」(CBETA, T02, no. 125, p. 559, a21-22)

請參考<表三十六>。

<表三十六>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拔陀迦毗離 拔陀 B2.1

醯摩闍 闍

輸那 輸那

曇摩提那 曇摩那

優多羅 優多

光明 光明

310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2, a16)。 311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2, a17)。

62

禪頭 禪

檀多 檀多

天與 天

瞿卑 瞿卑

[附註]:

B2.1 經文為「拔陀迦毘離」,《釋迦譜》《大正藏》作「拔陀毘離」,宋、

元、明版藏經作「拔陀迦毘離」312 。巴利《增支部 1.14.5 經》有拔陀迦毘

蘭尼(Bhaddā Kāpilānī) 為能憶過去宿命 313 。

B3. 《增壹阿含 5.3 經》:「無畏(21)多毘舍(22),拔陀(23)摩怒訶(24);檀(25)須檀

(26)珕(27)奢(28),優迦(29)離(30)阿奴(31)」(CBETA, T02, no. 125, p. 559, b7-8)

請參考<表三十七>。

<表三十七>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無畏 無畏

毗舍佉 多毗舍

拔陀婆羅 拔陀 B3.1

摩怒呵利 摩怒訶 B3.2

陀摩 檀

須陀摩 須檀

珕須那 珕

奢陀 奢

優迦羅 優迦

離那 離

阿奴波摩 阿奴

[附註]:

B3.1 《大正藏》此處內攝頌作「婆陀、阿奴波」,宋、元、明版藏經作「拔

陀、摩怒訶」314 。此處依經文改從後者。

B3.2 經文為「摩怒呵利」,內攝頌作「摩怒訶」315,《釋迦譜》作「摩怒呵

312

《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2, a23)。 313

《增支部 1.14 經》:pubbenivāsaṃ anussarantīṇaṃ yadidaṃ bhaddā kāpilānī . 314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59, b7) 315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59, b7)

63

利」316

B4. 《增壹阿含 5.4 經》「優迦(32)明(33)素摩(34),摩陀(35)迦(36)提婆(37);日光

(38)摩那婆(39),毘摩達(40)普照(41)」(CBETA, T02, no. 125, p. 559, b20-21)

請參考<表三十八>。

<表三十八>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優迦摩 優迦 B4.1

清明 明

素摩 素摩

摩陀利 摩陀

迦羅伽 迦

提婆修 提婆

日光 日光

末那婆 末那婆

毗摩達 毗摩達

普照 普照

[附註]:

B4.1 經文《大正藏》作「優迦摩」,宋、元、明版藏經作「為「優伽摩」,

《釋迦譜》作「優伽摩」317 。

B5. 《增壹阿含 5.5 經》「曇摩(42)須夜摩(43),因提(44)龍(45)拘那(46);婆須(47)

降(48)遮波(49),守迦(50)拔陀羅(51)」(CBETA, T02, no. 125, p. 559, c5-6)

請參考<表三十九>。

<表三十九>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曇摩提 曇摩 B5.1

須夜摩 須夜摩

因陀闍 因提 B5.2

龍 龍

316

《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2, b7)。 317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2, b15)。

64

拘那羅 拘那

婆須 婆須

降提 降

遮波羅 遮波

守迦 守迦

拔陀軍陀羅拘夷國 拔陀羅

[附註]:

B5.1 經文《大正藏》作「曇摩提」,宋、元、明版藏經作「曇摩摩提」。

《釋迦譜》作「曇摩提」318 。

B5.2 經文為「因陀闍」,《釋迦譜》作「因提闍」319

,依「內攝頌」作「因

提」而言320 ,應採用後者。

C1. 《增壹阿含 6.1 經》:「三果(1)質(2)乾提(3),掘(4)波(5)及羅婆(6);勇(7)闍利

(8)須達(9),泯兔(10)是謂十」(CBETA, T02, no. 125, p. 559, c17-18)

請參考<表四十>。

<表四十>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三果商客 三果

質多 質

犍提阿藍 乾提 C1.1

掘多 掘

優波掘 波

呵侈阿羅婆 羅婆

勇健 勇

闍利 闍利

須達 須達

泯兔 泯兔 C1.2

[附註]:

C1.1 經文《大正藏》作「犍提阿藍」,宋、元、明版藏經作「乾提阿藍」,

《釋迦譜》「乾提阿藍」321 。「內攝頌」作「乾提」322 ,與《釋迦譜》

318

《釋迦譜》「曇摩提」(CBETA, T50, no. 2040, p. 12, b25)。 319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2, b27)。 320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59, c5)。 321

《釋迦譜》「乾提阿藍」(CBETA, T50, no. 2040, p. 12, c9)。

65

引文一致。

C1.2 經文與「內攝頌」,《大正藏》作「泯兔」,宋、元、明版藏經作「泯

逸」,《釋迦譜》作「泯逸」323 。《佛光藏》在此的註解為「『泯兔

Meṇḍaka』(巴),又作『旻茶』、『民大』,鴦伽國之長者。《佛說阿羅

漢具德經》『能於信心中常行慈悲行,蜜茶哥長者是』324。」如接受此

說,則「泯兔」比「泯逸」接近。

C2. 《增壹阿含 6.2 經》:「生漏(11)梵摩俞(12),御馬(13)及聞琴(14);毘裘(15)優

波離(16),殊提(17)優(18)畏(19)摩(20)」(CBETA, T02, no. 125, p. 560, a3-4)

請參考<表四十一>。

<表四十一>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生漏 生漏

梵摩俞 梵摩俞

御馬摩纳 御馬

喜聞琴婆羅門 聞琴

毘裘 毘裘

優婆離 優波離

殊提 殊提

優迦毗舍離 優 C2.1

最上無畏優婆塞 畏

頭摩大將領毗舍離 摩

[附註]:

C2.1 經文為「優迦毗舍離」,此位優婆塞有可能是《中阿含經》敘述的住於

毘舍離的郁伽長者325 。《佛光藏》《增壹阿含經》認為他也有可能是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中「於眾僧中常施飲食,最首長者是,住於廣嚴

城」的「最首長者」。326 此處翻譯的體例與《增壹阿含經》〈清信士

品〉其他各處不同,既未稱「居士」或「婆羅門」,而如《佛說阿羅漢具

322

《增壹阿含經》「乾提」(CBETA, T02, no. 125, p. 559, c17)。 323

《釋迦譜》「泯逸」(CBETA, T50, no. 2040, p. 12, c16)。 324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CBETA, T02, no. 126, p. 834, a7-8)。 325

《中阿含 38 經》「佛遊鞞舍離,住大林中。爾時郁伽長者唯婦女侍從,在諸女前從鞞舍離

出。」(CBETA, T01, no. 26, p. 479, c13-15)。《中阿含 39 經》「眾多上尊長老比丘遊鞞舍離,在

獼猴水邊高樓臺觀。爾時郁伽長者施設如是大施」(CBETA, T01, no. 26, p. 481, b15-17) 326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CBETA, T02, no. 126, p. 834, a3-4)。《佛光藏》《增壹阿含經》,99 頁,

註 12 。

66

德經》中,註記其住地。

C3. 《增壹阿含 6.3 經》「毘沙王(21)光明(22),波斯匿(23)闍王(24);月(25)祇桓

(26)優填(27),師子(28)畏(29)雞頭(30)」(CBETA, T02, no. 125, p. 560, a14-15)

請參考<表四十二>。

<表四十二>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毗沙王 毗沙王 C3.1

光明王 光明

王波斯匿 波斯匿

王阿闍世 闍王

優填王 優填

月光王子 月

造祇洹王子 祇洹

師子王子 師子

無畏王子 畏

雞頭王子 雞頭

[附註]:

C3.1 經文為「毘沙王」327 。《釋迦譜》,《大正藏》作「毘沙王」,宋、

元、明版藏經作「瓶沙王」328 。此王應該是《佛說阿羅漢具德經》敘述

的「珍寶具足,庫藏豐盈,廣聚人民,多聞第一,摩伽陀國頻婆娑羅王

是」329 。在《長阿含 22 經》與《雜阿含 1074 經》是譯為「瓶沙王」330。

C4. 《增壹阿含 6.4 經》:「不尼(31)摩訶納(32),拔陀(33)優多羅(34);師子(35)毘

舍(36)難(37),優多(38)天(39)摩羅(40)」(CBETA, T02, no. 125, p. 560, a25-26)

請參考<表四十三>。

<表四十三>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327

《增壹阿含經》「毘沙王」(CBETA, T02, no. 125, p. 560, a5-6),【聖】本作「瓶沙王」。 328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2, c27)。 329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CBETA, T02, no. 126, p. 834, a19-21)。 330

《雜阿含 1074 經》:「摩竭提王瓶沙」(CBETA, T02, no. 99, p. 279, a16)。《長阿含 22 經》:

「瓶沙王」(CBETA, T01, no. 1, p. 94, c23)

67

不尼長者 不尼

摩訶那釋種 摩訶那

拔陀釋種 拔陀

毗闍先優婆塞 毗闍先 C4.1

師子大將 師子

毗舍佉優婆塞 毗舍 C4.2

難提婆羅優婆塞 難 C4.3

優多羅優婆塞 優多

天摩優婆塞 天

拘夷那摩羅 摩羅 C4.4

[附註]:

C4.1 經文與《釋迦譜》均作「毗闍先」331 ,「內攝頌」,《大正藏》作「優

多羅」,宋、元、明版藏經作「毘闍先」332 。《大正藏》「內攝頌」的

「優多羅」應該是抄寫訛誤。

C4.2 此處經文,《大正藏》作「毘舍御」,宋、元、明版藏經作「毘舍佉」333 ,《釋迦譜》作「毘舍御」334 。應以「毘舍佉」為正確。

C4.3 經文作「難提婆羅」,《釋迦譜》作「難提波羅」335,「內攝頌」,

《大正藏》作「毘舍難」,宋、元、明版藏經作「毘舍離」336,「毘舍」

指「毘舍佉優婆塞」,所以下一個字應該是代表 「難提婆羅」的「難」

字,而非「離」字。

C4.4 經文「拘夷那摩羅」337 ,《釋迦譜》作「拘夷那竭摩羅」338 ,「內攝

頌」作「摩羅」339 。

D1. 《增壹阿含 7.1 經》:「難陀(1)陀(2)久壽(3),須(4)毘(5)鴦竭闍(6);須焰(7)及

無憂(9),婆羅陀(10)須頭(11)」(CBETA, T02, no. 125, p. 560, b9-10)

(經文有 11 位,內攝頌僅有 10 位,缺第八位「婆修陀」。)

請參考<表四十四>。

<表四十四>

331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0, a19) ,《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3,

a11)。 332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60, a25)。 333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0, a21) 334

《釋迦譜》「毘舍御優婆塞」(CBETA, T50, no. 2040, p. 13, a13)。 335

《釋迦譜》「難提波羅」(CBETA, T50, no. 2040, p. 13, a14)。 336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0, a26)。 337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0, a24),【聖】本作:「拘夷那竭羅竭摩羅」。 338

《釋迦譜》「拘夷那竭摩羅」(CBETA, T50, no. 2040, p. 13, a17)。 339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0, a26) 。

68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難陀 難陀 D1.1

難陀婆羅 陀

久壽多羅 久壽

須毗耶女 須

毗浮 毗 D1.2

鴦竭闍 鴦竭闍

跋陀娑羅須焰摩 須焰 D1.3

婆修陀 --- D1.4

無憂 無憂 D1.5

婆羅陀 婆羅陀

須頭 須頭

[附註]:

D1.1 經文為「難陀難陀婆羅」340 ,《阿毘曇毘婆沙論》「是時村主有二女

人,一名難陀,二名難陀婆羅,給侍菩薩。」341 「曾聞菩薩修苦行,...受

難陀難陀婆羅門姊妹十六種乳糜,令身有力,從吉人邊受草,詣菩提樹

下。」 342 。佛光版《增壹阿含經》認為此句代表兩人,可以信從。343

D1.2 經文為「毘浮」,應將內攝頌「須毘」344代表「須毗耶女」與「毘浮」

兩人,而非「須毗耶女」一人。

D1.3 經文《大正藏》作「跋陀娑羅須焰摩」,宋、元、明版藏經作「跋陀婆

羅」。「內攝頌」作「須焰」345 。《釋迦譜》,《大正藏》作「跋陀娑

羅」,宋、元、明版藏經作「跋陀婆羅須焰摩。如<表四十五>,可見

兩者互有抄寫訛誤。

<表四十五>

《大正藏》 宋、元、明版《大藏經》

《增壹阿含》經文 跋陀娑羅須焰摩 跋陀婆羅

《釋迦譜》 跋陀娑羅 跋陀婆羅須焰摩

340

《增壹阿含 7.1 經》「難陀難陀婆羅優婆斯」(CBETA, T02, no. 125, p. 560, a29-b1)【元】【明】版

無第二個「難」字,作「難陀陀婆羅優婆斯」。 341

《阿毘曇毘婆沙論》(CBETA, T28, no. 1546, p. 174, b27-29)。 342

《阿毘曇毘婆沙論》(CBETA, T28, no. 1546, p. 384, b25-28),引文中「受難陀難陀婆羅門姊妹十六

種乳糜」,應為「難陀、難陀婆羅姊妹」,「門」字當為繕寫人誤增。 343

《佛光藏》《增壹阿含經》,103 頁,註 17。 344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560, b9)。 345

《增壹阿含經》「須焰」(CBETA, T02, no. 125, p. 560, b10)。

69

《增壹阿含》攝頌 須焰 須焰

D1.4 經文為「婆修陀優婆斯」346 ,內攝頌無對應字句。

D1.5 經文《大正藏》為「無優」,依宋、元、明版藏經作「無憂」。

D2. 《增壹阿含 7.2 經》:「摩利(12)須賴婆(13),捨彌(14)月光(15)雷(16);大光

(17)毘提(18)陀(19),難陀(20)及照曜(21)」(CBETA, T02, no. 125, p. 560, b19-20)

請參考<表四十六>。

<表四十六>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摩利夫人 摩利

須賴婆夫人 賓頭盧

捨彌夫人 捨彌

月光夫人 月光

雷電夫人 雷

摩訶光 大光 D2.1

毗提 毗提

拔陀 陀

難陀母 難陀

照曜 照曜

[附註]:

D2.1 經文《大正藏》為「摩訶光」,宋、元、明版藏經作「摩訶先」。「內

攝頌」作「大光」347 。《釋迦譜》作「摩訶先」348。如果此處是《佛說阿

羅漢具德經》敘述的「修治湯藥施病苦者,大軍長者婦是,住波羅奈

城」349 ,「大軍 Mahāsena」可能音譯為「摩訶先」或「大先」,因此上

述的「光」字應改為「先」字。

D3. 《增壹阿含 7.3 經》:「無憂(22)毘讎先(23),優那(24)無垢(25)尸(26);鴦竭

(27)雷焰(28)勝(29),泥(30)脩摩(31)藍女(32)」(CBETA, T02, no. 125, p. 560, c2-3)

請參考<表四十七>。

346

《增壹阿含 7.1 經》(CBETA, T02, no. 125, p. 560, b5) 。 347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0, b20)。 348

《釋迦譜》「摩訶先」(CBETA, T50, no. 2040, p. 13, b5)。 349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CBETA, T02, no. 126, p. 834, b5-6)。

70

<表四十七>

經文 對應的內攝頌文字 附註

無憂 無憂 D3.1

毗讎先 毗讎先

優那陀 優那

無垢 無垢

尸利夫人 尸

鴦竭摩 鴦竭

雷焰 雷焰

最勝 勝

泥羅 泥

修摩迦提須達女 修摩 D3.2

藍 藍女 D3.3

[附註]:

D3.1 此「無憂優婆夷」與《增壹阿含 7.1 經》的「無優優婆斯」350 同名。

D3.2 經文為「脩摩迦提須達女」。《釋迦譜》,《大正藏》作「修摩迦

提」,宋、元、明版藏經作「修摩迦那」351 。

D3.3 經文為「我聲聞中最後取證優婆斯者,所謂『藍』優婆斯是」。《釋迦

譜》「最後取證優婆夷者,即藍優婆夷」352

。「內攝頌」作「脩、藍摩

女」353 ,「藍摩女」很難理解,如作為「脩摩女、藍」,「脩摩女」代

表「脩摩迦提須達女」,「藍」代表「藍優婆夷」,比較適合一般攝頌

的用語。

350

《增壹阿含 7.1 經》「無憂優婆斯」(CBETA, T02, no. 125, p. 560, b6)。 351

《釋迦譜》(CBETA, T50, no. 2040, p. 13, b19) 。 352

《釋迦譜》 (CBETA, T50, no. 2040, p. 13, b21)。 353

《增壹阿含經》 (CBETA, T02, no. 125, p. 560, 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