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的鍊金術: 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30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翻譯的鍊金術: 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顧德曼 (李冠南 譯) 經濟學是一門以十九世紀歐洲特殊歷史背景為市場交換模式的社會 科學。其後,此種模型被建立為普遍的經濟學知識。為了闡述此觀點, 蒂莫西・米歇爾(Timothy Mitchell)在幾年前曾經特別強調歐洲殖民主 義在經濟學發展過程中所引起的作用, 1 而本文所關注的則是此一外來學 科在中國的應用與重塑,以及其所展現出來的地方特性。在特定的歷史 時刻,為何以西方模型為基礎的經濟學與經濟機構會被引進中國?此一 過程又是如何發生的?本文以 1921 年到 1922 年間上海地區的「信交風 潮」事件為背景,旨在討論當時中國理解金融資本主義所遇到的一系列 問題。 作為一門新科學,經濟學在中國的創建廣受知識分子的關注。當嚴 復翻譯的《原富》(1901)和梁啓超對經濟學的介紹〈生計學說沿革小 史〉發表時,時人已認知到中國羸弱的國際地位,因而激發出一股對於 儒教政治經濟學的重新思考風潮。當時,英國縱橫世界的霸權形象激發 俄勒崗大學 1 Timothy Mitchell, Rule of Experts: Egypt, Techno-politics, Moderni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 7.

Transcript of 翻譯的鍊金術: 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年

翻譯的鍊金術: 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顧德曼(李冠南 譯)

經濟學是一門以十九世紀歐洲特殊歷史背景為市場交換模式的社會

科學。其後,此種模型被建立為普遍的經濟學知識。為了闡述此觀點,

蒂莫西・米歇爾(Timothy Mitchell)在幾年前曾經特別強調歐洲殖民主

義在經濟學發展過程中所引起的作用,1 而本文所關注的則是此一外來學

科在中國的應用與重塑,以及其所展現出來的地方特性。在特定的歷史

時刻,為何以西方模型為基礎的經濟學與經濟機構會被引進中國?此一

過程又是如何發生的?本文以 1921 年到 1922 年間上海地區的「信交風

潮」事件為背景,旨在討論當時中國理解金融資本主義所遇到的一系列

問題。 作為一門新科學,經濟學在中國的創建廣受知識分子的關注。當嚴

復翻譯的《原富》(1901)和梁啓超對經濟學的介紹〈生計學說沿革小

史〉發表時,時人已認知到中國羸弱的國際地位,因而激發出一股對於

儒教政治經濟學的重新思考風潮。當時,英國縱橫世界的霸權形象激發

俄勒崗大學 1 Timothy Mitchell, Rule of Experts: Egypt, Techno-politics, Moderni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 7.

180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了中國人對於亞當・史密斯的興趣。嚴復認為,史密斯的學說理論正是

促成英國富強的原因;而梁啓超也同樣認同歐洲經濟理論的實用性,而

欲以此理論為基礎,進行融通修改,再運用於中國。2 嚴復和梁啟超皆強

調更經典的經濟理論,而非當時新興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因為後者更

著重微觀的經濟計算,似乎較不適用於中國。同時,兩人均不認同史密

斯著作中的反重商主義,甚至還有所拒斥。在梁啓超 1902 到 1910 年的

經濟著作中(梁的經濟思想在極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經濟學家的影響),

他強調德國的國家經濟學派,並將其視為當代的表率,表現於德國和日本

的崛起上,是對放任經濟學的偏離。3 這一新社會科學的名稱之所以被稱

為「經濟」,源於十九世紀日本人援引中國「經世濟民」一詞的縮寫。不

過,因其原有意涵另有所指,而使得「經濟」一詞在中國並沒有馬上得到

廣泛認同。直到 1896 年,一本中文刊物才針對此詞重新加以譯介。4 在世紀之交,中國譯者更喜歡使用其他詞彙,以便將此概念與經世濟民區

分開來。他們所採用的詞彙包括計學、富國學、生計學與理財學等。5 翻

2 Benjamin Schwartz,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 114; Cheng-chung Lai, ed., 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xxxi, 24.

3 梁啟超,〈生計學說沿革小史〉(1902),《飲冰室文集》第 12 冊,《飲冰室

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頁 1-61;〈敬告國中之談實業者〉(1910),

《飲冰室文集》第 21 冊,《飲冰室合集》,頁 113-122;Mori Tokihiko, “Western Economics and Liang Qichao,” 15 January 2013, <http://www.asia-europe.uni- heidelberg.de/fileadmin/Documents/Events/091027_Mori_Tokihiko.pdf>

4 Wolfgang Lipper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rm ‘Political Economy’ in Japanese and Chinese,” in Michael Lackner, and Natascha Vittinghoff, eds., Mapping Meanings: The Field of New Learning in Late Qing China (Leiden: Brill, 2004), p. 124.

5 Wolfgang Lippert, “Language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tegration of Western Concepts and Terms into Chinese and Japanes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Michael Lackner, Iwo Amelung, and Joachim Kurtz, eds., New Terms for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Leiden: Brill, 2001), pp. 57-66; 李長莉,〈梁啓超論新民德與國民生計〉,《近代史研究》,期 3(2004),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181

譯者與改革者對於這一新經濟科學的說明也常伴隨著對一些中國古典經

濟觀念的重新啓用,甚至可視為某種程度上的重新發明。6 然而,對於新

科學本身的倡議仍然居於主要地位,並通過翻譯,將之與一種稟有西方

富強特質的理想化現代性聯繫在一起,而使得自由經濟學與民主亦緊密

地聯結在一起。7

一、民國時期的經濟學和新興的交易所

晚清時期,經濟學的譯介著重於國家之救亡圖存與再造新生方面,

這一思想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對於中國的改革者和革命者來說,鞏固

國家經濟的任務在當時可怖的經濟狀況下更增添了一種時間上的急迫

性。為了完成經濟再造的迫切任務,中國人必須理解經濟學原理,並建

立起金融機構,從而促進資本的流通與增長。康有為說:「苟得其道而

善用之,一年而規模立,三年而成效著,五年而國計民生裕,十年而富

力無敵於天下已」。8 此種「理財之道」的根本,便是迅速建立起國家財

富。 康有為與時人對於股票交易能夠迅速增加資本的能力感到非常吃

驚:「何以設股票交易所也,……股票流通則可化一為萬。」9 另外,很

多學者也已注意到孫中山對於資本金融業的關注,以及蔣介石在 1921 年

頁 21-60。

6 梁啟超,〈管子傳〉(1910),《飲冰室專集》第 28 冊,《飲冰室合集》,頁 1-85; Huan-chang Chen, 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Longmans, etc. 1911).

7 Schwartz, In Search of Wealth, p. 114. 8 康有為,《理財救國論》(上海:長興書局,1912),頁 4。 9 康有為,《理財救國論》,頁 60-61。又見梁啓超,〈再論籌還國債〉(1910),

《飲冰室文集》第 21 冊,《飲冰室合集》,頁 70-78;〈敬告國中之談實業者〉。

182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做過股票交易員的經歷。10 然而,學者對於上述經濟活動的理解並沒有

與民國初期更廣泛的政治與經濟環境聯繫起來,對於後者的研究更是少

之又少。在新的時期,財政問題不僅具有更大的緊迫性,而經濟學也關

係著一種新的政治想像。1911 年過後,在革命成功的餘響下,時人對於

經濟學的理解開始與民國的觀念結合在一起。這些觀念包括了新國民所

具有的權利和新民國所具有的主權。 此外,對市場的討論,在五四時期的科學和民主觀念中亦佔有重要

的地位。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雜誌對經濟學展現出一種烏托邦式的想

像。重要的知識分子將資本主義的市場關係和新文化運動中關於個體權

利、自由和民主的觀念聯繫在一起。《科學》雜誌在創刊宣言中提到,

「自科學大昌,明習自然之律令,審察人我之關係,則是非之見真,而

好惡之情得。人苟明於經濟學之定理,知損人之終於自損也,必不為以

鄰為壑之行」。11 文中認為,對於經濟原則的理解將防止人們自損,從

而有助於整合世界為一個共同體:陳獨秀這位新文化運動的偶像破壞者

也將經濟學描述為「現代生活之命脈」,並將個體獨立和私有財產聯繫

在一起:「現代生活,以經濟為命脈,而個人獨立注意,乃為經濟學產

生之大力。……故現代倫理學上之個人人格獨立與經濟學上之個人財產

獨立互相証明」。12 上述兩種說法都表達出一種道德上的期望,這一期望正是源於對新

譯介知識和政治合法性的強調。經濟學不是被理解為一種特定的實體或

者學科,而是現代性項目的一個內在部分,包含了經濟和政治自由主義

與大眾統治。

10 Marie-Claire Bergère, Shanghai: China’s Gateway to Moder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施惠群編,《舊上海的交易所》(上海:上海市政協文

史資料編輯部,1994)。 11 〈發刊詞〉,《科學》,1.1(1915 年 1 月),頁 6。 12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1916),《獨秀文存》(蕪湖:安徽人民

出版社,1988),頁 82‐83。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183

與經濟學聯繫在一起的這一想像也可以從當時的社會大辯論中略見

一二。此次大辯論起源於 1921 年到 1922 年間的金融危機,新文化運動

時期的報刊仍然保存相關內容。通過印刷品所進行的討論或許可被稱做

轉變時期的通俗經濟學(vernacular economics),而當時關於經濟學的觀

念非常不穩定。我所引用的材料包括廣告、新聞報導、評論、銀行和金

融雜誌、專業經濟學譯著和論文、股票交易小說、以及報紙漫畫。 關於早期中國交易所的一些有限研究主要著重經濟史的論述,忽略

了政治、意識形態或者文化語境等方面,這些研究試圖表明,相對於一

種有法可循的經濟軌道來說,1921 年的上海股票交易顯得相當混亂。這

些論述認為,中國的制度是對西方模式不成熟的移植。13 1920 年代早期,

中國和西方人都發表了一些相似的觀點,例如著名的經濟學家馬寅初試

圖以全球資本主義的現代性來理解中國制度的特質。14 其他,如著名的

13 馮子明,〈民元來之交易所〉,朱斯煌編,《民國經濟史》(上海:銀行學會

銀行週報社,1948);劉志英,《近代上海華商證券市場研究》(上海:學林

出版社,2004);洪葭管、張繼風,《近代上海金融市場》(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9);朱蔭貴,〈近代上海證券市場上股票買賣的三次高潮〉,《中

國經濟史研究》,期 3(1998),頁 58-70;Bryna Goodman, “Things Unheard of East or West: Colonialism, Nationalism, an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Early Shanghai Stock Market,” in Bryna Goodman and David S.G. Goodman, eds., Twentieth Century Colonialism and China: Localities, the Everyday and the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關於近代中國的經濟學史,既有的研究是透過翻譯史(特別關

注清朝的最後十年)或學科形成史,以及對於 1930 年代知識份子的跨國流動所進

行的。但它們都未曾論及經濟學知識的日常生產。例如:Cheng-chung Lai, ed., 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Yung-chen Chiang, 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and Paul B. Trescott, Jingji Xue: The Histor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Economic Ideas into China, 1850-1950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7); Margharita Zanasi, Saving the Nation: Economic Modernity i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14 馬寅初,〈上海交易所前途之推測〉,《馬寅初全集》,卷 1(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1999),頁 415-418。

184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實業家聶雲台則制度的弊端歸咎於中國物質不足的狀況與商業道德,因

而將商業股票交易視為「國家之經濟自殺」。他的結論是,魯莽地移植

經濟制度而不考慮地方情況和時代背景是非常有害的:「應知凡一事業

之建樹。必合夫一國經濟之情狀。……不求時宜。強事移植。則非徒無

益。抑又害之矣」。15 為了理解影響 1921 年上海股票交易的各種時代和地方因素,我們有

必要考察當時報紙的報導。當這些股票交易機構出現在市面上時,新聞

報導都試圖強調股票交易所具有的外來性與新興性。竹枝詞是當時新上

海流行時尚的文學載體,我們同樣可以在上面找到以股票交易為主題的

詩詞。比如《禮拜六》雜誌記載:16

從來貧富本由天,幾見憑空可賺錢,最是害人交易所,傾家蕩

產有誰憐(交易所)板聲必剝響連天,個個爭呼四五錢,笑語

喧嘩如拇戰,唇枯舌敝也堪憐(市場)關神台下鬧喧天,高舉

拳頭唱九錢,霹靂一聲驚拍板,許多虧折問誰憐(拍板員)終

朝酒地與花天,不惜揮來億萬錢,記否鑽營忙運動,逢人說項

我猶憐(理事長)粉筆圈兒畫一天,問他月俸幾多錢,終朝獨

立危樓里,辜負青春我見憐(練習生)有人搔首問青天,底事

回回不賺錢,可嘆投機圖致富,巨資空擲實堪憐(投機家)今

朝昨日又一天,漲落誰知僅二錢,即轉原為圖搶帽,傭金暗耗

辦堪憐(搶帽子)黑幕迷漫遮滿天,假名招考騙金錢,堪嗟寒

士謀衣食,如此遭逢倍可憐(招考所員)

15 聶其傑,〈論交易所之利弊與吾國企業家今後應有之覺悟〉,《上海總商會月

報》,2.4(1922 年 2 月),頁 1-7。 16 李繡斧,〈交易所竹枝詞八首疊韻〉,《禮拜六》,140(1922 年 1 月 19 日),

頁 34。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185

此外,登在報紙上的幽默故事也強調這些嶄新的金融機構與應運而

生的相關詞彙所具有的新奇性。17 一則關於上海泡沫事件的漫畫表現出

的是股票交易所對於上海投資者所具有之不可抗拒的魔力。投資者被描

畫為小孩,手中玩的東西則寫著「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等字樣。18

與此相反,有的漫畫家則用更矛盾的筆調,將新的經濟機構刻畫為

外國的和具變化性的。比如,在上海「今昔」這幅漫畫中,交易所被描

畫成西式的建築,建築上的旗子則是對新和現代的宣告:19

17 〈交易所三字之利用〉,《新聞報》,1921 年 7 月 15 日;〈經理信託〉,《晶

報》,1921 年 6 月 27 日;〈信託私司〉,《晶報》,1921 年 6 月 27 日。 18 《晶報》,1921 年 10 月 27 日;《申報》,1921 年 7 月 6 日。 19 《申報》,1921 年 8 月 23 日。

186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於經濟危機過後關於交易所的表現就更不乏黑色的負面描寫。其中

一則漫畫裡面畫的是自殺者的骷髏頭;另一本描述上海交易所「黑幕」

的書皮封面也以骷髏頭為裝飾。20 雖然,漫畫只是表明人們理解新的經

濟概念和機構的一種方式,但是它們確實呈現出其背後的一些文化與歷

史意義。

民族主義是 1914 年促使中國創立第一部證券交易所法背後的真正原

因。在民國初期形成的政治氛圍中(尤其是北洋政府失去合法性之後),

要建立起一個能夠同時受到農商部官員和上海當地商人所接受的創立交

20 《晶報》,1922 年 9 月 18 日;江紅蕉,《交易所現形記》,范伯群編,《交易

所真相的探秘者-江紅蕉》(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1922〕)。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187

易所的程式,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同的政府考量,加之商界利益

的獨立性,使得建立交易所的過程變得非常複雜。為了協調交易所商家

和北洋政府之間不同的利益需要,中國第一個正式的交易所拖延了好幾

年才得以成立。日本於 1918 年在上海成立了商業取引所,為中國金融圈

帶來了恐慌,進而促成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也是第一個交易所)的

批准。21 此外,政府部門的干預和商業獨立性之間持續不斷的緊張關係

21 Bryna Goodman, “Things Unheard of East or West.”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187

易所的程式,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同的政府考量,加之商界利益

的獨立性,使得建立交易所的過程變得非常複雜。為了協調交易所商家

和北洋政府之間不同的利益需要,中國第一個正式的交易所拖延了好幾

年才得以成立。日本於 1918 年在上海成立了商業取引所,為中國金融圈

帶來了恐慌,進而促成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也是第一個交易所)的

批准。21 此外,政府部門的干預和商業獨立性之間持續不斷的緊張關係

21 Bryna Goodman, “Things Unheard of East or West.”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187

易所的程式,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同的政府考量,加之商界利益

的獨立性,使得建立交易所的過程變得非常複雜。為了協調交易所商家

和北洋政府之間不同的利益需要,中國第一個正式的交易所拖延了好幾

年才得以成立。日本於 1918 年在上海成立了商業取引所,為中國金融圈

帶來了恐慌,進而促成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也是第一個交易所)的

批准。21 此外,政府部門的干預和商業獨立性之間持續不斷的緊張關係

21 Bryna Goodman, “Things Unheard of East or West.”

188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為中國民族經濟領域的建構帶來了挑戰,特別是如何在政府控制與商家

自主之間達成協調。建立(與監控)一個強有力的中國民族經濟之必要

性必定會與自由的概念產生衝突;而此種概念正是起源於與傳入中國之

現代性息息相關的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政府體制。 證券物品交易所於 1920 年 7 月成立後所造成的投資激增現象,主要

是由於歐洲貿易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打擊,而造成中國資本過剩的緣

故。在這一意義上來說,上海交易所泡沫也同樣源自於全球觀念交通和

金融資本主義制度的結果,這反映出中國與全球市場的緊密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海交易所泡沫又是非常獨特的。當股票價格

上漲時,中國的其他資本家亦迅速套用此種交易所與股票交易的新模

型。到 1921 年時,僅在上海一地就有大約 150 所股票交易和信託公司。

事實上,上海「信交風潮」是一個雙重泡沫,同時反映了價格的上漲和

交易所數量的上升。這些中國交易所進行的股權買賣,並非是商品或者

上市公司股權,而大多是交易所自身的股權。此外,上海交易所還試圖

切斷其全球聯繫:外國人不允許在交易所內工作,而交易者也幾乎完全

是中國人。這使得人們認為它是為中國民族經濟服務的。 這一特殊機構對於本地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很快便聞名於上

海社會中。不僅商人、政府官員、來自社會各個層次的婦女、「娼優隸

卒屠狗販夫之流」,22 甚至於周邊農村的農民,都想成為投資人。上海

總商會為此感到擔憂,「今日之紛紛擾擾,使販夫走卒,鄉曲小民,無

日不營營於交易所之股票」。23 上海夜市物券交易所也在「大世界」內

開張,以吸引下班後的職員進行交易。一則來自法國領事館的資料描述

了一所夜間交易所的情形,這間交易所同時也經營當鋪業務,婦女可以

先將珠寶典當為現金,再來進行投資。某人士如此寫道:

22 馮子明,〈民元來之交易所〉,頁 148。 23 〈總商會為交易所忙〉,《商報》,1921 年 9 月 7 日。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189

當時人心若狂,聽說辦交易所,就千方百計,輾轉想法,來預

購股票。股票到手,就是錢財到手。各業風起雲湧,不管他們

本業的商品,是否合於交易所營業標準都來效尤……就是沒有

業的,憑空亦設交易所。好在那時沒有交易所法。24

根據另外一個報導,上海交易所鼎盛時期的總資本額高於上海所有

外國和中國銀行資本總和的兩倍。25 最終,當金融泡沫於 1921 年末破裂

時,其影響涉及社會的多個層面,根據《銀行週報》的說法,「鄉村農

民以為大利可圖……投資於交易所股票。甚至因投資股票之故。竟有出

售其田屋為嘗試。」26 到 1922 年初,除了僅存幾家交易所外,其餘的幾乎都破產了。江紅

蕉的社會小說《交易所現形記》在結尾時描述了一幅殘破的景象:「這

時市面上一百餘家交易所同歸於盡,只剩三四家罷了,也是風雨飄搖。

那些辦事的所員, 有的棄了小學教員。棄了店夥,都來投身,沒有半年,

那失業而返,卻變得奢華慣了,鬧了一批虧空,再要謀舊事……可是上

海的市面,被交易所這樣擾亂,已是凋敝得不少,大非昔比了。正是:

一場浩劫化曇煙,無人不說交易所。」27

二、報紙與經濟資訊的流通

報紙做為一種特殊的媒介,在日常經濟資訊的流通方面顯得舉足輕

24 俞寰澄,〈民元來我國之證券交易〉,朱斯煌編,《民國經濟史》,頁 142。 25 Public Record Office, FO 228/3175. G. Gramada (pen name), “Gambling in Produce

Exchanges,” North China Daily News, December 6, 1921. 劉志英,《近代上海華商

證券市場研究》,頁 19。 26 滄水,〈我國今日經濟上之病源〉,《銀行周報》,卷 6 輯 7(1922 年 2 月 28

日),頁 1-2。 27 江紅蕉,《交易所現形記》,頁 159。

190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重,其中,對於每日股票價格的報導更為關鍵,是存繫著股票交易所存

在的根本。上海的商業報紙很快與城市的這一新興經濟機構發展出一種

特殊的關係,來自股票交易的廣告收入以及公眾對於每日股票交易價格

的關注,使得報業獲利頗豐,並成為了此一時期日報迅速擴張的基礎。 報業龐大的廣告收益,使人們基於報紙與股票交易的共生關係,針

對報社的道德與客觀性提出了質疑:

就以上海的各大報館而論,平添了無數的告白,這筆告白費,

多則每月增添一二萬元,少的也有千餘元,向來不大能支持的

報館,此刻也靠著交易所恩惠,居然支持過去了,所以明知道

交易所將來必為恐慌的媒介物,但是報館裡人,卻還希望交易

所一天增加一天,最好出五張紙的,有四張半都登交易所的告

白,留半張紙,登登新聞,那時各報館的收入,還要增多咧。28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廣告透露出所謂「商品地方化」的一些根本特

徵,這一現象與經濟學和股票交易所的商業化息息相關。 股票交易所在當時的城市與報章中仍然是一種新奇事物,雖然人們

對此並不是一無所知。為了吸引投資者,支持股票交易所的人花了很大

的心思從經濟和利潤角度來說服投資者。廣告:(1)定義了新興的經濟

機構;(2)將這一機構當做是現代西方潮流的一部分,(3)採納了新

的全球金融制度以適應於特定的中國環境。廣告上出現的中國交易所名

目與這一時期更廣泛的市場策略相對應,只要使用中西混合的名稱(比

如中美信託公司或者華洋交易所),就能像神奇的長生不老藥一樣,在

為交易所賺取銷售利潤方面屢試不爽。29

28 〈各大報館與交易所〉,《晶報》,1921 年 8 月 9 日。 29 (廣告),《新聞報》,1921 年 7 月 26 日。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191

報紙努力讓讀者獲悉,這些新的經濟機構將會對國家經濟發展和新

的公民與全球秩序做出巨大貢獻。比如,中華信託公司的一則廣告就宣

稱這些新機構有助於維持舊有的道德(「勸導社會克儉之風氣」),可

將人們聚攏到一起(「使遠來旅客得賓至如歸之樂偏僻商號有興生鬻財

之利」),並且有利於國家及其公民:「推廣國產」,「鼓舞國民自治

自立之精神」。30 這一類的廣告經常出現在上海每日報刊的首頁,讓讀

者對於這一新出現的金融機構有了最初的認識,雖然內容似乎並不解釋

其中的經濟原則,對於股票和信託公司的運作也不做任何起碼的介紹。 除了廣告之外,城市中突然湧現的股票交易所也衍生出各種各樣的

相關產業與從業人員,包括股票交易和信託公司的知識普及所、股票交

易訓練中心、學術經濟學家、記者和商人。報社通過報導持股人會議、

行情估價、社論、漫畫、甚至連載的股票交易小說,讓人們對此種市場

產生日常的認識。此類信息讓人們瞭解這一新興機構的抽象原理及其運

作程序,並解釋如何進行投資。讀者得以理解在交易所的投資,有助於

中國在全球競爭下建立起國家經濟。

三、經濟民族主義、投機與道德焦慮

在報紙文章、社論和評論中可以找到關於交易所的大量資訊,那些

更狹窄針對專業讀者的銀行和商業雜誌亦是如此。《上海總商會月報》

在 1921 年 7 月的創刊號中發表了一篇小林丑三郎關於日本、中國和世界

股票交易的文章。31 一些報紙(例如《商報》)則有針對金融消息和評

論的專門性副刊。另外,許多報刊和雜誌也都重新刊登了馬寅初關於上

30 〈中華信托公司廣告〉,《商報》,1921 年 3 月 23 日。 31 Kobayashi Ushisaburo 小林丑三郎,〈交易所概論〉,《上海總商會月報》,1.1

(1921 年 7 月),頁 20-26,1.2(1921 年 8 月),頁 39-50;1.3(1921 年 9 月),

頁 20-34;1.4(1921 年 10 月),頁 9-14。

192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海股票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講演。 這些刊登在不同媒介上的文章都提到了一些共同的問題,包括:經

濟民族主義的必要性、如何克服賭博的負面影響和投機的懼怕心理、提

倡普遍的經濟科學、與在中國特殊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下提倡通用經濟科

學時所面臨的阻力。中國的特殊性雖然時常被提到,但是總的來說卻缺

乏具體的內容。1921 年初期,第一間股票交易所建立之後,股票價格迅速

飆漲,此種現象使得報紙評論員開始表達出對投機的擔憂。對於那些認為

交易所代表了中國所需要的經濟現代性的人來說,交易投資與賭博之間的

相似性確實產生了一些問題。因此,其支持者認為有必要一方面強調民族

經濟的必要性,而另一方面則需要在新經濟科學的語境中對投資活動重新

加以定義。比如,從哥倫比亞畢業的經濟學家馬寅初最初對中國交易所抱

持支持的態度:「交易所非像其他,外國人可以辦的。銀行可以容許外國

人辦,交易所要是被外國人辦了,他就可以操縱市面。」32 馬寅初根據經

濟學原理對「交易所的真相」進行解釋:

今天要講的就是交易所是不是一個大賭場。……怎麼可以說是

賭呢?他們在經濟上是有一定地位的。……所以說交易所是賭

博,交易的人是賭客,真是大錯而特錯。做生意的人最怕材料

價值有極大的變動。……但就目下經濟的組織而論,物價一定

要有變動的。既有變動而做生意的人,入營造公司不要有變動,

試問有甚麼方法可以使營造公司不冒危險呢?我想只有一種方

法,就是將變動的危險推在交易所經紀人的身上。……沒有了

他們,大生意不能做了,世界就無進步。所以世界愈文明,經

紀人與交易所愈不能省,各種交易所,或系合辦活系分辦,都

32 馬寅初,〈中國的交易所〉,《馬寅初全集》,卷 1,頁 384。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193

是要緊的;因其在經濟界有一定的地位不能以賭客視之。 33

當經濟泡沫發生的時候,交易所數量也成倍增加,主要是由於執法

的不一致和存在於上海的半殖民地法律架構。因為有治外法權的存在,

中國商人便將新的交易所登記註冊於外國領事區以逃避中國政府的管

轄。34 這些行為得以讓我們思考中國商人是如何認識他們與中國民族經

濟的關係,以及中國法律和經濟主權的問題。在 1921 年經濟泡沫發生時,

中國的經濟學家、商業組織、官員和記者試圖尋找描述這一危機的詞彙

以及解決危機的方案。 在日益迫近的危機面前,銀行業變得躁動不安,認為「舉國若狂。

社會資為談助」,使中國偏離了理性的全球經濟模型。有鑒於「各國之

設立交易所……然一地一業。均有限制。決非如我國之濫設無度。」35 於是有些人號召法律監管,視政府干預為中國經濟存活的關鍵。

中國政府也確實想要限制非法的交易所,但是在有眾多交易所和信

託公司的上海租界卻沒有管轄權。《時事新報》於 1921 年 8 月 13 日發

表了一篇社論,討論了在複雜的上海半殖民地管轄情況下,公眾對於解

決上述問題的關注:

其採列邦恐慌預防策中最有力量之普通先例。由中央銀行提高

金利……則吾國尚無此種中央銀行……抑恃政府為法令上之取

締乎……各交易所之設立。曾不絲毫受其束縛。自由組織如

故……農商部不予批准。省長竟允設立。滬軍使署抑可以備案。

華界雖能依法取締。而租界足以託庇。營業自由。頭頭是道。

防無可防……還請求於一般執銀行錢莊業者。聞諸金融界言。

33 馬寅初,〈中國的交易所〉,《馬寅初全集》,卷 1,頁 390-391。 34 Bryna Goodman, “Things Unheard of East or West.” 35 〈交易所信託公司雜感〉,《錢業月報》,1.6(1921 年 6 月),頁 8。

194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信交之所有發達。賴皆銀行錢莊中人……脫令銀行錢莊頓生覺

悟。具大決心。一致聯合。將前投信交之資金悉數收回。經營

則種種固事業。所有股票。不予抵押貸款。減少流通額數……

因此而少受損失。其影響金融社會。亦必不大。36

這一評論對於建立一種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是有先見之明的。文章也

強調了存在於國家主權與經濟生存,以及商業自由與個體利益之間的衝

突。

四、國家主權和新民國時期經濟自由的觀念

國家經濟主權與個體經濟自由(尤其是中國商人的經濟自由)這一

對民國初期的孿生子間一直存在著緊張關係,二者的衝突在 1921 年 8 月

和 9 月的討論中變得更加激化。這次討論以個別商人和上海總商會會長

聶雲台的通信方式展開,雙方都將信件發表在上海的報紙上。 《商報》在 8 月 31 日的報導中說,上海總商會對於市場穩定深表關

心,因此向當地官員提交了一份請願書,建議政府採取嚴厲措施打壓那

些未在農商部註冊的股票交易所。總商會建議,「該〔交易〕所發起人

等。究有出入華界之時。應由行政司法官廳。隨時偵查以法罰辦。」37 商界報紙則對總商會的言行不一加以斥責,因為總商會在過去主持

了各種各樣的交易所成立大會,並且對於各交易所是否已向農商部註冊

並不加以過問。是故,批評文章譴責總商會不過是政黨所雇傭的偵探,

並用虛假證據誣蔑競爭對手。另一評論文章則指出,總商會不過是針對

那些在租界中的交易所發難,但其他有權有勢住在華界的商人也同樣公

36 〈恐慌之防止〉,《時事新報》,1921 年 8 月 13 日。 37 〈總商會取締交易所條陳之懷疑〉,《商報》,1921 年 8 月 31 日。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195

開違抗註冊法。另外,《新聞報》的一篇評論也同樣批評了總商會,不

過作者也指出打壓在租界內註冊的交易所是非常困難的。此篇評論同時

也提到,即使是向中國政府合法註冊的交易所,在組織和程序上也存在

著大量不合法行為。38 總商會會員與領導人之間就商會的請求於 9 月 3 日爆發了衝突。39 當

天,醫藥商人黃楚九發表了攻擊總商會領導人的公開信。黃經營了至少

一家股票交易所,他認定上海交易所一半以上的發起者都是總商會的領

導人或成員,並嘲笑總商會向中國政府卑顏屈膝。他認為,這是典型的

舊式皇民行為,對代表商人的現代商會來說極不合適。「不謂堂堂共和

民國之總商會。其趨承官廳。乃甚於前清。」黃懷疑總商會領導的誠信,

並警告說,如果中國官員一旦開始抓捕那些在租界工作的中國商人,這

一違反管轄權的行為可能會引發國際衝突,將對中國主權產生真正的威

脅。40 由此信件所引發的公憤迫使總商會領導人以公開的方式進行回應,

他認為應當維持中國法律監管中國交易所的權力。總商會的回信指責黃

自私自利,並斥責他維護外國而非中國的主權:「台端如此條。不便於

已。欲有所質問。則首應質問者。即國家何為而定此條例。次應質問者

即公司何為而有此違背條例之事實。……至關於團體主權事大云云。敝

會以為即在外國官廳註冊。未知所謂主權者。是否系外國主權。抑系本

國主權。」41 支持黃的商人接著在報刊上發表一系列公開信,認定商人所應享有

的利益。黃尤其明確指出,他願意在中國領土上與外國租界和平共處:

「至主權云云。敝所謂設租界。註冊納捐。勢有不得不然。……試問貴

38 〈交易所問題〉,《新聞報》,1921 年 9 月 3 日。 39 《上海總商會議事錄》,卷 3,1921 年 9 月 3 日,頁 146-147。 40 〈黃楚九質問總商會函〉,《民國日報》,1921 年 9 月 3 日。 41 〈總商會與黃楚九筆戰〉,《民國日報》,1921 年 9 月 4 日。

196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會為中國堂堂之上海總商會。何以亦釘工部局門牌乎。」42 這一爭執突顯中國商人及其代表機構所採取的矛盾行動,其背景正

是由於當時上海存在著多管轄權,以及中國政府本身法律不一致所導致

的漏洞,使不肖份子可藉機鑽營。但是這也表示,對於個體商人來說,

他們所表達的經濟和政治自由願望,並非一定要接受中國法律的約束,

或是認可經濟系統中法律的約束作用。中國商人認為總商會「倚官壓

商」,並提出自己所應享有的自由、平等和代表等權利。「照事實上。

則貴會於官廳獻媚趨承。於會員則顯分厚薄。公論具在。萬物可逃。……

至來函所稱貴會代表社會。按貴會此種行動。在本會會員猶紛起贊問。

是尚不能代表本會。遑論代表社會。」43 憤怒的總商會領導人則認為,民國的法律體系較之前清時代仍是一

個進步,「公司律罰。與近日文明各國之罰刑無異。」44 總商會領導人

夾在會員與商會保護商業環境的責任中間,不得不為中國法律辯護,而

中國商人在實踐中卻時常對此法律進行規避:

為保障社會利益計,決不可無相當之制裁,此言殆無論何人不

能否認,在此種制裁,與其授權於外官廳,又毋寧授權於本國

官廳,吾輩既為本國商人,決不能不如此主張,至農商部至能

能否善用其制裁,又系另外一問題……故本會不得不以其正當

之主張公示於國民云云。45

經濟危機以及那些相互矛盾的論調也影響到了經濟學的地位和分析

的可靠性。不久後,馬寅初開始質疑交易所是否對中國有用。他注意到

42 〈總商會與黃楚九筆戰〉,《民國日報》,1921 年 9 月 4 日。 43 〈黃楚九與總商會書〉,《民國日報》,1921 年 9 月 5 日。 44 〈黃楚九六致總商會書〉,《民國日報》,1921 年 9 月 9 日。 45 〈總商會為交易所忙〉,《商報》,1921 年 9 月 7 日。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197

「經濟與法律,道德,政治,宗教,風俗,習慣,歷史有連帶關係」,46 並認為抽象的經濟觀念(比如市場決定價格和供需)並不足以成為分析

的工具。其中,部分因素是源於中國對此知識的無知:「社會中無知識

之階級,雖不知信託為何物,然咸以為無盡之金藏」。47 甚至那些具備

經濟知識的人也辜負了他的信任:

投機之事業,不但擾亂金融,且亦引起恐慌。倘不竭力抑制,

議弭隱憂於無形,吾恐一旦爆發,勢必束手無策,商務事業同

歸於盡,為害之烈,將十倍,百倍於橡皮風潮也。靜而思之,

能勿寒心,乃有一二研究經濟學之人,竟為提倡之文章議鼓吹

之。48

馬的觀點受到了廣泛的接受。當泡沫經濟更加迫近時,商界領導者

甚至對自身從屬的階級也痛加斥責,痛惜商業的腐敗和商業道德的淪

落。49 在報紙上,批評者咒罵中國人的「惡根性」,說他們只顧眼前利益,

而違害了家庭和民族的福祉。評論者希望使用通俗的詞彙來描述交易所投

資,而拒絕使用含有外國意味的艱澀經濟術語。這樣一來,股票交易便成

為了「買空賣空」;市場投資因而亦具有欺騙性,是一種「虛業」。50 採用多種多樣論調的公眾討論也出現在股票市場的支持與反對爭論

46 馬寅初,〈信託公司〉,《馬寅初全集》,卷 1,頁 488。 47 馬寅初,〈吾國信託公司前途之推測〉,《馬寅初全集》,卷 1,頁 497。 48 馬寅初,〈吾國信託公司前途之推測〉,《馬寅初全集》,卷 1,頁 497。 49 穆藕初,〈論交易所之利弊〉,《上海總商會月報》,1.1(1921 年 7 月),頁

1-2。〈論交易所之利弊與吾國企業家今後應有之覺悟〉,《上海總商會月報》,

2.4,頁 2。 50 〈惡根性〉,《新申報》,1921 年 2 月 19 日。〈吾之『虛業』觀〉,《商報》,

1921 年 8 月 11 日。

198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中。這些爭論在《時事新報》與《商報》之間進行,前者反對交易所,

而後者甚至在泡沫破裂之後仍然對股票市場具有信心。《商報》的社論

反對「虛業」與製造業之間的區分,而運用普遍經濟進步的論調反對那

些堅持道德經濟的批評者:

時賢以其非生產的也。創為虛業之說以示裁抑。……經濟上之

所謂生產。其義非指造物而為造財。故凡能增加財之效用者。

不問其增加之方法若何。均可名之曰生產。……夫企業之本質。

所以增加財之效用。而藉以充足世人較大的慾望。是故一切企

業。皆具生產之效能。以其皆具生產之效能。故以經濟之全體

言。實業虛業。其剖析頗屬難能。51

作者指出,批評股票交易的人不懂科學的經濟學理論,而批評者則

聲稱交易者不道德,從別人的損失中獲益:「交易所及信託公司。無論

在學理上有如何的效能……我只見他們已經造出許多罪惡。不見於經濟

社會上有何種利益。如因投機失敗而潛逃自殺也是有的。」52 在交易所崩盤的情況下,報紙推出誇張的股票交易系列小說,描繪

那些貪婪的人,不顧為人子女的責任。專業雜誌則發表訓導故事,希望

員工不要參與股票交易。從這一點上看,專業雜誌(包括報紙)用多種

不同的題材對股票交易進行文學與道德上的反思,而且也報導相關的新

聞和分析。 在投機泡沫破裂過後,這些故事所主張的道德主義就顯得不足為奇

了。一個與中國本質有關的具體觀念也得以發展起來:中國在經濟發展

道路上的挫折反映出中國所具有的餒弱特。即便如此,在危機之下,隨

51 〈吾之『虛業』觀〉,《商報》,1921 年 8 月 11 日。 52 〈為交易所及信託公司問題答養初君〉,《時事新報》,1921 年 8 月 17 日。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199

之出現的道德反思並未能替代西方的經濟模型。相反,對於泡沫的理解

開始在兩條平行邏輯下同時進行:一條繼續強調西方的經濟觀點,另一

條則不斷指向文化餒弱及其問題所反映出的中國特徵,並同時譴責西方

經濟給中國所帶來的危害。 《銀行周報》於 1922 年 1 月和 2 月分別提供了兩種分析模式:一種

是外來輸入的,另一種則是土生土長的。1 月刊對金融危機的西方式分析

進行了概括。53 如果對於充滿新詞彙的西方文本無能為力,讀者們則可

以在下一期找到歸宿,此期徐滄水用本國語法為讀者提供了一種諷刺性

分析,標題是「吾國今日經濟上之病原」。通過分析「吾國今日經濟上

之變遷」,徐對三種疾病做出了診斷:其一,上海的「流行感冒」導致

了銀行、信託公司和交易所的升溫。這種發燒比瘟疫更加厲害,吞噬了

交易所,並吸乾了銀行的元氣;其二,「消化薄弱」使得中國無法有益

利用資本;最終,「頭熱足寒」導致了這場「安得謂為經濟發達富力增

進乎」54 的災難。

五、反思經濟自由主義與自由民主

1921 年,泡沫經濟所引發的公共討論表明了二十世紀早期的人們對

於市場資本主義的通俗理解。從嚴復於 1902 年對亞當・史密斯的翻譯開

始,中國人對於市場經濟學的理解便被打上了這樣的烙印:「經濟自由

主義、政治自由主義、法治、走向民主之路,都是同一個有機體不可分

割的各個部分」。55 在民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中,這些聯繫被重新表述

為一種新烏托邦主義,並且更增添了一種個體主義的色彩,可由本文所

53 羲農,〈恐慌之原因〉,《銀行周報》,卷 6 輯 2(1922 年 1 月 10 日),頁 15-16。 54 滄水,〈我國今日經濟上之病源〉,《銀行周報》,卷 6 輯 7,頁 1-2。 55 Benjamin Schwartz, In Search of Wealth, p. 114.

200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引用陳獨秀的斷言中窺見一斑。 現代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其發展與一段剝離的過程緊密相關,在

過程中,「經濟」此一概念從有機的社會現實裡逐漸被抽象出來。如果

確實如此的話,那麼 1921 年上海交易所的金融泡沫所引發的文化討論表

明,被理想化的西方現代性對中國仍然具有持久的吸引力。這些相關討

論,不論是關於成功或是失敗的經濟發展歷程,都以一種喻意的方式指

向了一個更大的社會政治總體。 正是在這一觀點下,我們可以理解邵力子於 1921 年 7 月 24 日發表

在《民國日報》上的文章,對於資本主義所做出的辯護,他認為市場具

有解放和自我修正的功能:

中國人別的不能自由,只有弄錢的方法自由,環境有在在與這

種人以便宜。就使官廳真真有心防遏,尚且困難,何況未必是

真心呢!我看,這是沒法避免的了。不過從又一方面看,不必

悲觀。資本主義底自由競爭,或者反因此自行淘汰,促進經濟

改造的機運。56

對於個人,甚至對於整個經濟制度來說,市場都具有一定的公民道

德基礎,但這樣的信心並不能持久。從長期來看,股票交易會受到經濟

危機的破壞,而人們所想像的惡魔也同樣會對自由主義的其他因素加以

玷污。 投機風氣在上海這座城市中變得更加猖獗之時,造成了人們道德上

的恐慌和對崩盤的不良預感,評論者們便不再可能僅僅從市場資本主義

中獲得信心。股票交易的崩盤仍然回響在西方引入的自由經濟學和民主

的字眼之中。在此之際,「選舉交易所」的說法開始出現在上海各大報

56 力子,〈沒法避免的刦運〉,《民國日報》,1921 年 7 月 24 日。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201

紙文學副刊的報紙評論和幽默故事中。這一新奇的說法並非來自西方,

而是中國人的發明,藉此表明外來經濟與政治制度之間的緊密聯繫。這

一短語或許今天聽起來非常奇怪,但在彼時卻非常自然,表明了中國人

對民主選舉的懷疑,就像一種充滿投機的買票機制:

選票買賣之機關。交易所也。包攬之鄰里。經紀人也。漲落有

有市價。奔走有扣用。交易所之通例也。情票之貢獻猶之紅股。

利益之朋分猶之紅利。……凡交易所之能事。選舉買賣。無不

具備。所異者交易所買賣之票為一種物品。而選舉買賣之票則

為多數公民之人格耳。57

另一篇文章則將股票交易與中華民國的各種社會弊端聯繫在一起:

今日之各種事業。可假交易所之美名以利進行者。……公司牌

掛十萬元資本跨雄。包辦人來。幾百票大家掙買。視民意幾如

生意。……此選舉交易所不可不建設也。……應有賄賂交易

所,……私舨交易所,……人口交易所,凡此種種皆可應時而

發生集股。58

六、結論:不斷變化的民國輪廓,泡沫之後的經濟學和

統治

本文追溯了 1921 年上海「信交」風潮過程中,新經濟學的文化鍛造

過程,以及經濟學觀念的傳播。上述事件中,股票交易在社會上非常流

57 〈選舉交易所〉,《申報》,1921 年 7 月 12 日。 58 〈交易所三字之利用新聞報〉,《新聞報》,1921 年 7 月 15 日。

202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行。如果沒有報紙作為經濟信息的傳播媒介,這樣的事情是不可想像的。

關於股票交易的日常信息通過廣告、新聞、經濟文章、漫畫、小說和幽

默小品在市面上流通,也讓上海市民認識了資本主義金融(和投機)的

新工具,並刺激了投機者的慾望和恐慌,更散播了有關日本人和外國人

蓄意破壞的種種謠言。 1921 年到 1922 年間,正是經濟學學科在中國形成的一個時期,對中

國加以「統計化」仍舊是一個還未實現的願望,此時「經濟」領域也仍

在建立當中。那些可以算做經濟信息的東西具有多種形式和種類,其中,

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學有關的概念及其孿生物「股票交易所」,因為與

西方現代性之間的聯繫而受到膜拜。這些抽象的觀念,與它們時髦的外

國名字和術語一起成為被理想化的新制度和新觀念,與本地的現實相結

合之後,成為標示著進步與發展的印記。它們不僅預示著新的財富,而

且彷彿允諾了整個自由的民主制度。基於同樣的原因,它們的解體也就

成為了中國病症與外國侵害的標誌,並使得中國文化資源和與之相關的

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現代性同時被予以否認。 在歷史的這一時刻,「經濟學」在中國仍舊是一個不穩定的概念。

經濟新聞和信息並沒有通過社會科學的表現和理解模式而得到清楚的界

定與過濾。如果當時馬寅初也加入這場爭論的話,從短期來說,他從國

外學科教育獲取的權威便會受到挑戰,而對其挑戰的正是抽象學科與中

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 對於一些親歷者來說,上海金融泡沫事件激發的並非是對中國差異

性的認知,也不是外國對中國的侵害,而是一種全新的政治普遍主義對

於市場經濟學的批判。作為中國共產黨創立人之一的陳公博於 1921 年 7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上海交易所的分析文章。他認為,交

易所不過是一些根本問題的表面現象,其癥結應在於資本主義這一剝削

制度本身的不穩定性:「我以為現在的經濟制度如不改善,無論政治如

何良好,終生不出什麼好的效果。要知今日社會仍舊建築在資本主義下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203

面,一切制度也都從這主義產生出來」。59 陳一直想要調和中國與西方

「經濟學」之間的問題,他於 1922 年離開中國去美國學習經濟學,於 1925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其目標是學成回國後著手解決中國的

經濟病症。這時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名國民黨左派的代表人物,欲推行一

種由國家所主導全新的工團主義式的民族經濟,因為「中國經濟中的民

族和民族主義無法與帝國主義勢力進行合作」。60 這一觀點認為,中國

民族生存力的根本便是經濟,對此,曾瑪莉(Margherita Zanasi)進行了

詳細的論述。這一觀點在全球語境中承認中國的半殖民主義地位,將「民

族」經濟的支持者與那些支持帝國主義的人區分開來,並且對西方資產

階級經濟學加以批判。陳認為,聯合各種民族經濟力量的革命聯盟「是

中國民族革命的中心力量」,這在 1930 年代及後來國民黨和共產黨對革

命的重新定義中具有重要影響。 如果上海泡沫這一事件有助於本土經濟思想的成形,並間接導致了

1920 年代早期對全球資本主義的革命批判,那麼在南京時期中國民族經

濟學的成形則需要一個新的因素-中央政府的結構性力量。在國民黨

政府的資助下,一群專業的經濟學家對剛剛起步的經濟學學科加以穩固

(我們已經看到其早期歷史充滿了多樣性)。在接下來「民族經濟學」

的形成時期,陳公博、馬寅初和其他中國經濟學家將其經濟學視野附著

於中央政府之上,對早期資本主義與自由之結合加以約束,並將市場經

濟學這一西方學科與中國政治在一個新的高度上協調起來。 在市場方面也受到了很多的約制。國民政府於 1929 年發佈了新的法

令,以替代 1914 年的《證券交易法》,用以約束從泡沫中存活下來的幾

個交易所,與 1929 年同時發佈的《新公司法》一起對私人行為進行了嚴

格的限制,以利於政府對於公司經濟的控制。如此一來,政府債券取代

59 陳公博,〈我對於交易所的意見〉,《新青年》,1921 年 9 月 1 日。 60 Margherita Zanasi, Saving the Nation: Economic Modernity in Republican China.

204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公司股權,主導了未來十年的中國證券交易。正如 1933 年商業部在《中

國經濟月刊》上發布的規定,「所謂證券包括政府債券和公司股票和債

券,現在只有前者在交易所買賣」。61 通過質疑自由經濟理論及公眾對

於私人證券市場的信心危機,1921 到 1922 年間的上海泡沫為往後的種種

經濟控制舉措鋪平了道路。 在南京政府時期,與民族經濟學之鍛造同時發生的是將經濟學學科

與歷史結合起來(它已經與國家結合了起來)。中國現代經濟學的誕生

是在現代知識的基礎上,對前清的經濟觀念再次闡發,從而將這一外國

學科加以本土化。畢業於哈佛的唐慶增 於 1936 年發表了系統的《中國

經濟思想史》,該書對古典中國經濟觀點進行了整合。哥倫比亞大學畢

業的馬寅初和李權時在該書的序言中,反對過分強調西方經濟原則而導

致的不平衡,從而要求對經濟原則相關的歷史與文化內容加以強調。62

61 Chinese Economic Journal(中國經濟月刊)12 (1933): 49; Andrea McElderry,

“Shanghai Securities Exchanges: Past and Present,”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in Business History,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sian Business History Centre, 4 (January 2001).

62 Olga Borokh, “Chinese Tradition meets Western Economics,” in Ying Ma and Hans-Michael Trautwein, eds, Though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 2013).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沙培德、張哲嘉 主編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

目 次

余 英 時 開幕致詞 ........................................................................... i

王 汎 森 序 .................................................................................. iii 大會祕書處 序 ...................................................................................... v 沙培德、張哲嘉 導 言 ....................................................................... 1

張哲嘉(Che-chia Chang) 逾淮為枳:語言條件制約下的漢譯解剖學名詞創造.......... 21

狹間直樹(Hazama Naoki) 「東洋盧梭」中江兆民在近代東亞文明史上的地位.......... 53

鄭宗義(Chung-yi Cheng) 中國近現代思想中的「哲學」 ............................................ 69

黃克武(Max Ko-wu Huang)韓承樺(Cheng-hua Han) 晚清社會學的翻譯及其影響:以嚴復與章炳麟的譯作為例

............................................................................................. 111

顧德曼(Bryna Goodman)(李冠南 譯)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 ................... 179

阿梅龍(Iwo Amelung) 晚清科舉制度與西學東漸 ................................................... 205

沙培德(Peter Zarrow) 敘事與教誨:教科書中的知識傳遞(1902-1937) .......... 231

林郁沁(Eugenia Lean) 閨房裡的化學工業:民國初年的家庭製造、知識與性別

............................................................................................. 271

高哲一(Robert Culp) 定義現代性:《辭源》與現代中國語彙的創制 ............... 295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 沙培德, 張哲嘉主編. --

臺北市 : 中研院, 2013.10

面 ; 公分. -- (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

集. 第四屆)

ISBN 978-986-03-8730-8(精裝)

1.學術思想 2.翻譯學 3.文集

030.8 102022440

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有著作權,侵害必究

發 行 人: 翁啟惠 總 編 輯: 黃進興 主 編: 沙培德(Peter Zarrow)、張哲嘉 出版發行: 中央研究院 印 刷 者: 天翼電腦排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經 銷 商: 四分溪書坊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總 經 銷: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定 價: 新台幣 450 元 出版日期: 2013 年 10 月

GPN 1010202481 ISBN 978-986-03-8730-8(精)

本刊不負責來稿內容物之版權問題,由作者自負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