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审后修改稿 614

162
分类号: H01 单位代码:10335 级: 号:10604015 中文论文题目: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英文论文题目: Research on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Based on Dynamic Understanding 作者姓名: 张峰辉 指导教师:周昌乐 教授 Istvan Kecskes 教授 专业名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 语用学 所在学院: 人文学院 提交日期 二○○九年四月

Transcript of 送审后修改稿 614

分类号: H01 单位代码:10335

密 级: 学 号:10604015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中文论文题目: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英文论文题目: Research on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Based on Dynamic Understanding

作者姓名: 张峰辉

指导教师:周昌乐 教授 、Istvan Kecskes 教授

专业名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 语用学

所在学院: 人文学院

提交日期 二○○九年四月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论文作者签名: 张峰辉

指导教师签名: 周昌乐

论文评阅人 1:

评阅人 2:

评阅人 3:

评阅人 4:

评阅人 5:

答辩委员会主席: 盛晓明 教授 浙江大学哲学系

委员 1: 唐孝威 教授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委员 2: 丛杭青 教授 浙江大学哲学系

委员 3: 黄笑山 教授 浙江大学中文系

委员 4: 黄华新 教授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答辩日期: 2009.6.3

Research on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Based on

Dynamic Understanding 

Author’s signature: ZHANG Fenghui

Supervisor’ s signature: ZHOU Changle, KECSKES Istvan

External Reviewers:

Examining Committee Chairperson:

SHENG Xiaoming

Examining Committee Members:

TANG Xiaowei

CONG Hangqing

HUANG Xiaoshan

HUANG Huaxin

Date of oral defence: 2009/6/3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浙江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浙江大学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浙江大学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致谢

致谢

三年多的不断攀登,终于来到了一个驿站,有了个歇歇脚、抒发心情的空当。

来时一人,去时仍一人,但来去之间却感受不少。离去之际,虽只言片语,但希

望能表达我内心的无限感激。

首先想要感谢我的父母和亲友。我的父母虽没受过高等教育,但却给了我人

生 好的启迪,用他们的勤劳、智慧、爱心和包容指引着我。我的亲友在精神上、

经济上、学习上都给予了我无限的支持,在我出国学习、论文写作等困难时期给

了我很大的鼓励。没有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我走不到今天。

我要感谢我所遇到的多位好老师。导师周昌乐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宽阔的胸

襟指引我、启发我,在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我深入的指导,对

我在研究的每一步探索和进展都给予支持和鼓励,让我能够坚持走到 后。语言

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黄华新教授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了许多关怀与帮助。因为导

师不在身边,黄华新教授给了我很多细致的指导,他的严谨治学、宽厚待人让我

获益良多。纽约州立大学的 Istvan Kecskes 教授在我访学期间拓宽了我的学术视

野,指导我完成了第一篇国际期刊论文,并提供了许多合作研究的机会。中心的

王维贤先生、唐孝威院士两位长者虽不曾得到他们的指导,但他们的求是精神、

奉献精神令人景仰,让人感到激励和鼓舞。陈宗明教授、庞继贤教授在课程学习

上给予了系统的指导,李恒威老师、王小潞老师、彭利贞老师、陈辉老师、廖备

水老师、裘江杰老师、金立老师等对我的博士学习、论文写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

作用,盛晓明教授的优雅气质和哲学关怀令人钦佩,廖可斌老师的深邃与幽默令

人印象深刻,方一新老师、王云路老师的治学态度让人敬佩,颜鹂老师、单珏慧

老师、解雯老师、王旭老师、丁晓君老师等也是我的良师益友,重庆大学的李红

教授、复旦大学的熊学亮教授在学习上也给予了不少帮助和启发,深表感谢。

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就像一个大家庭,那些给我帮助、与我共同渡过的学长、

学友、驴友们,沈坚老师、孙敏强老师、成光林老师、任会明老师、黄孝喜师兄、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ii

张威师兄、徐慈华师兄、徐以中师兄、王华平师兄、唐礼勇师兄、李海波师兄、

彭有明师兄、方环非师兄、裘涵师兄、吴恩峰师兄、昌明师兄、潘岚姐姐、肖家

燕师姐、陈明瑶师姐、潘珣祎、贾改琴、张炯、陈文勇、赵旻燕、陈静、邵健、

范振强、董文明、姜兴鲁、尉万传、王丽香、陈侃、宋潇潇、周红辉、王倩、叶

宁、胡晓慧、李天贤、凌瑜、张龙、吴振华、张薇、徐知媛、王诗客、马春燕、

林少融、应腾、潘恩荣、于爽、于小涵、陈海丹、蒋风冰、王球、史习、严密、

吴鹏、金双全、刘云婷、肖治野、奚檀圣、李颖、关忻、胡苏珍等等,怀念那些

我们曾一起经历的轻松与紧张、痛苦与欢乐。一路同行,感谢生活。

署名 张峰辉

2009 年 5 月 31 日

摘要

iii

摘要

预设是意义研究的重要内容。弗雷格于 1892 年在“论涵义与意谓”一文中

指出,命题“开普勒死于贫困”及其否定“开普勒没死于贫困”都预设“存在开普勒”。

现代的预设研究由此产生,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形成了逻辑预设、语义预设和

语用预设三个研究维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语用预设分析预设命题真值在

话语行为中的理解,形成了预设的公共背景论,预设命题被视为话语的公共背景

(语境集)或说话人的公共背景信念。但是,预设动态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释

分析,预设调整问题形成了对传统语用预设理论的极大挑战。因此,预设的动态

性分析是推动预设研究的关键。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揭示语用预设的动态性并在

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语用预设理论。

本文研究以预设动态性为主线,围绕三个基本内容展开:提出新的语用预设

理论,考察预设与公共背景的关系,解决预设调整问题。其中语用预设理论是预

设动态性分析及理论发展的关键,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是预设动态性系统分

析的拓展,预设调整问题是对上述理论的检验。Kecskes & Zhang(2009)的社会-

认知交际观和假定公共背景理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来源;他们对以往语用学

理论和公共背景理论进行了修正、整合,充分揭示了话语交际中认知、语用、文

化因素的辩证关系,相比传统语用预设的理论基础——Grice 合作原则理论和

Stalnaker 的公共背景理论——更加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话语交际的动态性,为预设

的动态性分析以及预设与公共背景的关系考察提供了理论依据。公共知识模型的

形式方法是本文采用的主要分析手段;话语交际是一个多主体认知的过程,通过

对交际者在具体情境下认知状态的形式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系统地认识预设

动态性并进一步阐释预设与公共背景的关系。

全文共分六章,各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简述预设研究的三个维度,论述预设的动态性为语用预设研

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指出预设动态性分析是推动语用预设研究、认识预设与公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iv

共背景关系、解决预设调整问题的关键。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理论来源及研究

方法, 后提供全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是基于预设动态性的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建构。首先介绍预设动态性

分析的三个重要概念(信念、意图、公共背景)。提出说话人主导预设的定义,

指出预设是说话人关于公共背景的提议,说话人在预设行为中根据真诚性准则、

意图性准则对预设命题进行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的指派;说话人主导预设可分为

真诚性预设和假定性预设两种类型。然后详细分析交际者在认知加工预设时需遵

循的行为准则,包括真诚性准则和意图性准则。 后,建立说话人主导预设的工

作机制——预设认知加工原理,形成预设在话语交际过程中的整个动态认知加工

全貌;预设是说话人对公共背景的提议,预设可能但并不一定成为公共背景部分。

第三章基于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重新探讨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首先阐述根

据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形成的预设动态性认识,然后介绍假定公共背景理论以及

公共背景动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 后根据预

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认识提出语用预设、文化预设、会话涵义、逻辑前提等的区别

应给予重新理解。

第四章对预设调整问题给予重新解释。旨在运用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及预设

与公共背景关系认识重新解释预设调整问题,并以此验证理论研究及关系探讨的

解释性、正确性。首先介绍预设调整的起源,评述各种调整方案存在的问题与不

足,指出其关键问题在于传统语用预设理论对预设及公共背景的动态性认识不

够。然后通过形式化推导解决调整问题,阐释交际者认知加工信息预设的原因及

方式,并对调整问题进行系统评价。

第五章对语用预设的策略性进行分析。首先概述以往的语用预设在语用策略

中的应用研究,然后基于本文的理论研究分析预设的策略性,并结合三种语用文

本(广告语、幽默语、侦查讯问)进行实例考察。

第六章为结论。阐述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问题,并

提出今后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预设动态性,说话人主导预设,公共背景,预设调整,语用策略

Abstract

v

Abstract

Presupposition plays a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ies of meaning. Ever since

Frege claimed in 1892’s On sense and reference that both the proposition “Kepler

died in misery” and its negation presuppose that “Kepler exists”, presupposition has

aroused great interests among philosophers, linguists and pragmatists and has

achieved great research findings from three dimensions, namely logic presupposition

(logical truth debate of presuppostion),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formal expression of

presupposition), and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f

presupposition). Pragmatic research of presupposition deals with truth value of the

proposition in terms of its interpretation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mmon ground theory of presupposition is prevailing; presupposition is either the

subset of common ground of the conversation or belongs to the speaker’s belief in it.

However, the dynamism of presupposition is not sufficiently handled, and the

accommodation problem has formed great challenge to the common ground theory.

Therefore, analysis of dynamism in presupposition is the key issue: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expose the dynamic picture of presupposition and form related theories.

The research follows the main line of dynamism and unfolds mainly in three

subtasks: to construct speaker-assigned presupposition theory,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between presupposition and common ground, and to solve the accommodation

problem. In these subtasks the presupposition theory is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tudy, the

relations investigation is an extension of it, and the accommodation issue is a test for

them. The research adopts Kecskes & Zhang’s (2009) socio-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assumed common ground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se theories

have revised and integrated pragmatic theories and views of common ground, and

revealed an integral dialectical relation between cognitive, pragmatic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can benefit from

their integral, dynamic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method is the formal analysis of the

interlocutors’ cognitive states by the common knowledge model in modal logic.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vi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is a multi-agent process, and the formal analysis can offer a

deep,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dynamic occurrence of presupposition.

The paper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Three dimensions

of presupposition are introduced, in which dynamism has been a great challenge and is

the break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Researches goals are propos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methods are introduced, and an outline of the paper is offered. Chapter 2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aker-assigned presupposition theory. Three important

concepts are explained, and the theory is proposed, consisting of three parts: the

defi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speaker-assigned presuppositions, the principles that

the interlocutors abide by in presupposing, and the the mechanism for presupposition

processing. Chapter 3 investigates relations between presupposition and common

ground. Dynamism of presupposition is reanalyzed, the notion of assumed common

ground and its dynamism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is, the relations of presupposition

and common ground are revisited, and this calls for more careful treatment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esupposition and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implicature and logical

premise. Chapter 4 revisits the accommodation problem. It aims to reinterpret the

problem by apply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Chapter 2 and 3 and test their validity in

return. The origins of the problem are reviewed, and problems and weaknesses

concerned are analyzed, which reveals that the key point is dynamic understanding of

presupposition and its common-groundness. The problem is solved and reevaluat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Chapter 5 applies the research to strategic analysis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Previous analysis is introduced, and stragetic analysis is made both in

theory and in case studies of advertisement, humor and interrogation. Chapter 6 is

conclusion. It summarizes the innovations of the research, points out weaknesses, and

proposes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dynamism, speaker-assigned presupposition theory, relations of

presupposition and common ground, accommodation, strategies

目录

vii

目录

致谢 ...............................................................................................................................i

摘要 ............................................................................................................................ iii

Abstract.........................................................................................................................v

第 1 章 绪论 ................................................................................................................1

1.1 预设研究综述 ......................................................................................................2

1.1.1 逻辑预设 ...................................................................................................... 2

1.1.2 语义预设 ...................................................................................................... 6

1.1.3 语用预设 .................................................................................................... 12

1.2 预设的动态性 ....................................................................................................23

1.3 本文的研究设想 ................................................................................................25

1.3.1 研究目标 .................................................................................................... 25

1.3.2 理论来源 .................................................................................................... 26

1.3.3 研究方法 .................................................................................................... 28

1.4 论文组织结构 ....................................................................................................29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33

2.1 重要概念 ............................................................................................................33

2.1.1 交际者的知识(信念) ............................................................................ 33

2.1.2 交际者的意图 ............................................................................................ 35

2.1.3 话语的公共背景 ........................................................................................ 38

2.2 说话人主导预设 ................................................................................................41

2.2.1 说话人的主导地位 .................................................................................... 41

2.2.2 说话人主导预设定义 ................................................................................ 42

2.2.3 说话人主导预设分类 ................................................................................ 42

2.3 真诚性准则与意图性准则 ................................................................................46

2.3.1 预设的真诚性准则 .................................................................................... 46

2.3.2 预设的意图性准则 .................................................................................... 55

2.4 预设认知加工原理 ............................................................................................60

2.4.1 概念的定义 ................................................................................................ 61

2.4.2 原理的描述 ................................................................................................ 62

2.4.3 演算过程示例 ............................................................................................ 63

2.5 本章小结 ............................................................................................................69

第 3 章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 ..........................................................................71

3.1 预设动态性的重新认识 ....................................................................................71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viii

3.1.1 预设动态性的来源 .................................................................................... 71

3.1.2 预设动态性的特征 .................................................................................... 72

3.2 公共背景及其动态性 ........................................................................................77

3.2.1 假定公共背景理论 .................................................................................... 77

3.2.2 公共背景动态性的来源及特征 ................................................................ 80

3.3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 ........................................................................................82

3.4 预设与其他意义的区分重考 ............................................................................84

3.5 本章小结 ............................................................................................................86

第 4 章 预设调整的重新解释及评价 ......................................................................89

4.1 预设调整的起源 ................................................................................................89

4.2 调整方案的问题与不足 ....................................................................................91

4.2.1 信息差分析 ................................................................................................ 91

4.2.2 时间差分析 ................................................................................................ 92

4.3 调整问题的重新解释 ........................................................................................93

4.3.1 信息预设的形式刻画 ................................................................................ 93

4.3.2 预设调整的形式推导 ................................................................................ 94

4.3.3 信息差与时间差的解释 ............................................................................ 95

4.4 调整问题的评价 ................................................................................................99

4.5 本章小结 ..........................................................................................................100

第 5 章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分析 ............................................................................103

5.1 以往分析综述 ..................................................................................................103

5.1.1 语用策略 .................................................................................................. 103

5.1.2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 .................................................................................. 104

5.1.3 不足之处 .................................................................................................. 105

5.2 语用预设策略性的重新认识 ..........................................................................106

5.2.1 预设策略性的理论依据 .......................................................................... 107

5.2.2 预设策略性的认知分析 ...........................................................................110

5.2.3 预设策略性的话语效果 ...........................................................................111

5.3 语用预设策略性的案例分析 ..........................................................................112

5.3.1 广告语 .......................................................................................................112

5.3.2 幽默语 .......................................................................................................115

5.3.3 侦查讯问 ...................................................................................................117

5.4 本章小结 ..........................................................................................................119

第 6 章 结论 ............................................................................................................121

6.1 主要创新点 ......................................................................................................121

6.2 问题与局限 ......................................................................................................122

6.3 研究展望 ..........................................................................................................122

参考文献 ..................................................................................................................123

目录

ix

作者简历 ..................................................................................................................139

图目录

xi

图目录

图 1.1 论文组织结构图 ....................................................................................... 31

图 2.1 交际者的预设认知加工原理 ................................................................... 61

图 3.1 假定公共背景构成图(Kecskes & Zhang 2009)....................................... 79

图 3.2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图 ........................................................................... 84

表目录

xiii

表目录

表 1.1 预设真值表 ................................................................................................. 5

表 2.1 说话人主导预设分类 ............................................................................... 43

表 5.1 说话人主导预设策略性分析表 ..............................................................112

第 1 章 绪论

1

第1章 绪论

绪论部分讲述本文研究的渊源及整体思路。首先是研究综述。预设是意义研

究的重要内容,在哲学、语言学、语用学等不同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推动下,

预设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形成了逻辑预设、语义预设、语用预设三个研究维

度(也可以大致理解为三个研究阶段)(何自然,陈新仁 2004)。人们对预设的研

究兴趣从早期的逻辑真值思辨(以弗雷格、罗素、斯特劳森为代表),逐渐过渡

到形式语义描述(以 Chomsky、Prince、Fillmore、Kiparsky 等为代表), 后又

由于语义描述的不足、语境对语义分析的污染发展为语用规则描述解释,从语境

和交际者角度探索预设的动态意义分析(以 Karttunen、Keenan、Stalnaker、Gazdar、

Heim、Soames、van der Sandt、Simons、Schlenker、von Fintel 等为代表)。

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预设的动态性。语用预设研究正是由于预设命

题在话语理解中的动态性而产生,其动态性由语境因素和交际者因素形成。传统

语用预设(主要包括话语预设和说话人预设两个概念,分别对应于预设在语境中

的形式分析和预设在交际者尤其是说话人的认知分析)提出了预设的公共背景

论,预设命题被视为话语的公共背景(语境集)或说话人的公共背景信念。但这

并不足以解释预设的动态性;与此相反,预设的公共背景论成了阻碍预设动态性

分析的 大因素。预设调整问题形成了对预设公共背景论的 大挑战:如果依照

调整规则的解释,凡是不具有共知性的预设命题都可以调整成为话语的公共背

景,那么预设的公共背景论就失去了价值,形同虚设。因此,预设的动态性分析

需要得到重新开展,预设的理论需要得到重新认识。

然后提出本文分析预设动态性的研究思路。首先是研究目标,要深入、系统、

全面地认识预设的动态性,需要实现三个研究目标:提出新的语用预设理论,重

新认识预设与公共背景的关系,解决预设调整问题。其中语用预设理论是预设动

态性分析及理论发展的关键,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是预设动态性系统分析的

拓展,预设调整问题是对上述理论的检验。然后是理论来源,为实现本文的研究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2

目标,我们主要采用了 Kecskes & Zhang(2009)的社会-认知交际观和假定公共背景

理论作为基本理论支撑。然后是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公共知识模型的形式方法,

通过交际者认知状态的形式分析揭示预设动态性。

后给出本文的组织结构图。全文以预设动态性为研究主线,分别围绕三个

研究目标展开:第二章是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第三章是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

察,第四章是预设调整的重新解释及评价。 后将预设动态性进行现实应用:第

五章是预设的策略性分析。第六章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的创新点、问题与局

限以及今后的研究展望。

1.1 预设研究综述

预设研究可以分为三个研究维度:逻辑预设、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它们也

可以理解为预设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随着哲学、语言学、语用学研究的不断发

展,人们对预设的研究兴趣从早期的逻辑真值思辨(以弗雷格、罗素、斯特劳森

为代表),逐渐过渡到形式语义描述(以 Chomsky、Prince、Fillmore、Kiparsky

等为代表), 后又由于语义描述的不足、语境对语义分析的污染发展为语用规

则描述解释,从语境和交际者角度探索预设的动态意义分析(以 Karttunen、

Keenan、Stalnaker、Gazdar、Heim、Soames、van der Sandt、Simons、Schlenker、

von Fintel 等为代表)。

我们接下来介绍预设研究经历的三个维度,包括各自的理论背景、基本概念、

研究方法、核心问题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对预设命题真值进行了分析:逻辑预设

分析命题真值对于客观事物的指称,语义预设分析命题真值在语言符号系统的形

式表达,语用预设分析命题真值在语境集(语言语境、社会文化语境)或是在交

际者(尤其是说话人信念)的理解。

1.1.1 逻辑预设

逻辑预设主要分析预设命题对于客观事物的指称,有关专名的意谓的深入探

讨有助于哲学的意义理论发展。其中涉及的概念如断言、蕴涵、预设、命题等均

是对真值的分析。逻辑预设的研究推动了逻辑学和哲学的发展。

第 1 章 绪论

3

1.1.1.1 理论背景

预设研究的哲学基础是早期的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家关注的意义即命题的真

值,是指事物的存在(维特根斯坦 2002; 格雷马斯 2005; 弗雷格 2006)。

1.1.1.2 基本概念

逻辑预设研究命题与命题之间的逻辑真值关系。它属于哲学的研究范畴。“存

在”是早期逻辑哲学家探讨预设时 关心的话题,因而我们也可将逻辑预设称为存

在预设。

弗雷格对预设的概念作了如下陈述:“如果人们陈述某些东西,当然总要有一

个预设,即所用的简单的或复合的专名有一个意谓” (弗雷格 2006:109)。他给出

一个例证:“当人们说‘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时,就已预设‘开普勒’这个名字表示

某物,但是,‘开普勒’这个名字表示某物这个思想却不因此包含在这个句子的涵

义之中”(同上);同时还指出,断言句的预设也是其否定句的预设。

根据弗雷格的描述,预设区别于句子的蕴涵。例如“开普勒死于贫困”蕴涵“某

人死了”,但其否定句“开普勒没死于贫困”却没有这一蕴涵。

弗雷格的论述中隐含了预设为非二值逻辑的命题但未给予直接陈述。斯特劳

森等指出了三值逻辑(另还有超赋值的观点),认为这是区分蕴涵和预设的主要

标志。

(1) 命题 P 预设命题 Q:

P,则 Q;

非 P,则 Q;

非 Q,则#P(P 既非真也非假)。

但是,有两种情况没法从上述预设关系中得到合理解释。一是命题“上帝不存

在”与预设“‘上帝’这个名字表示某物”的关系互相矛盾,另一个则是有的专名如“离

地球 远的天体”由于弗雷格认为的“语言的不完善性”不存在一个意谓。

1.1.1.3 研究方法

逻辑预设的研究主要围绕真值思辨展开。数理逻辑是预设真值分析的基础,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4

但同时预设的真值分析带来了经典的二值逻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见下文讲解。

1.1.1.4 核心问题

逻辑预设的核心问题就是有关预设命题的真值辩论(Baker 1956; Black 1952;

Burks 1953; Donnel 1972; Nehrlich 1967; Nelson 1946; Rescher 1961; Roberts 1969;

van Fraassen 1968)。其中以罗素和斯特劳森为主要代表。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反

对弗雷格的预设分析,斯特劳森又对罗素的理论提出批评。

罗素(另见姜望琪 2003:86-88)在论文《论所指》中提出后来成为分析哲学典

范的摹状词理论,反对弗雷格的预设理论。他认为当一个摹状词没有所指时,包含

它的句子仍然有真值。罗素认为,句子(2a)经过逻辑分析可以得到(2b),可以看出

句(2b)包含了(2c)的理解。 (2a)经过改写变成具有三个支命题的联言命题(2b),

而(2b)中的第一和第二个支命题就表示“当今的法国国王”有指即蕴涵(2c)。因此,

罗素认为(2a)和(2b)在逻辑上是等值的并且已经证明(2b)有所指,那么我们就可以

很容易推出(2a)、(2c)也有所指,弗雷格的预设理论显得没有意义。这是罗素对

弗雷格预设理论的第一点批评。

(2) a. 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

b. 有一事物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事物是当今的法国国王

∧这个事物是秃子

c. 当今的法国国王有所指

另外,罗素还分析了摹状词没有所指时句子的真值意义。(2c)没有所指时,句

(2b)由于前两个支命题是假的因而整个命题为假,又因为句(2a)与句 (2b)等值,所以

推出句(2a)为假。罗素又分析了句 (2a)的否定命题句(3a),认为它存在两种不同的

含义: (3b)和(3c)。当(3d)没有所指时,句(3b)括号中的第一个或第二个支命题就为

假,因而括号中的整个联言命题为假,因而句(3b)就为真;当(3d)没有所指时,句

(3c)中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命题就为假,因而整个命题(3c)就为假。罗素意在说明,

当一摹状词没有所指时,包含这个摹状词的论断仍然有真值。这是罗素对弗雷格

预设理论的另一反对。

(3) a. 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子。

第 1 章 绪论

5

b. ¬(有一事物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事物是当今的法国国

王∧这个事物是秃子)

c. 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

∧这个事物不是秃子

d. 当今的法国国王没有所指

斯特劳森多年后在发展弗雷格思想的基础上对罗素的理论提出了挑战。他的

理论包含了语用学的思想,对罗素摹状词理论形成了以下批评:

其一,斯特劳森认为罗素混淆了语句和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所做出的

判断。他认为语句只有含义而没有所指,因而没有真值。只有论断才有所指,因

而只有论断才有真值。比如:“杀害史密斯先生的凶手是疯子”这个语句就没有所

指。而在麦克作为杀人嫌疑犯被带到法庭审理的法院里说出这个语句时,就是指

麦克是疯子,从而论断具有了真值。

其二,斯特劳森认为,当人们作出一个以摹状词为主项的论断时,总是认为

这个摹状词是有所指的。当一个摹状词没有所指时,人们一般不会作出以该摹状

词为主项的论断。因此,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对这一论断前提的一种消解,而这

种消解方式过于简单和粗糙,因而是错误的。

预设命题形成了所谓的真值间隙(truth-value gap)(van Fraassen 1969; 麦考

莱 1998; 斯特劳森 1998),人们 后提出预设的三值逻辑论断:当预设的对象不

存在时,断言既非真也非假,取#值。

表 1.1 预设真值表

A P

T

F

#

T

T

F

通过该真值表我们可以得知,预设(P)和断言(A)之间的关系是命题与命

题的关系。P 并非 A 的蕴涵,A 为真或为假时 P 都取值为真;P 是 A 具有真假值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6

意义的前提,P 若为假,则 A 无真假可言,取#值。

逻辑预设研究提出了经典二值逻辑不能解决的问题,推动了逻辑学的发展。

同时也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使哲学家从存在意义转向语用意义的关注。

1.1.2 语义预设

语义预设主要分析预设命题在句子形式结构的表达,有关预设触发语及预设

-焦点的研究有助于语言学的结构意义研究。语义预设继承了逻辑预设的真值观点

并将否定作为检验预设的重要标准。语义预设研究推动了语义学的发展。

1.1.2.1 理论背景

语义预设研究与语言学的形式语义发展密切相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语义

问题是语言学争论的焦点,各种句法-语义的形式分析应运而生(冯志伟 1999)。

Chomsky 提出生成语言学(也称转换生成语法)进行句法的形式分析;Fillmore

的格语法以及 Montague 的蒙塔鸠语法也是形式句法分析的重要理论。此外,语

音学研究也对语义预设研究有一定的作用。

1.1.2.2 基本概念

语义预设从词义、句义结构分析句子与句子(或命题)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语义预设继承了逻辑预设的真值前提观点及否定不可去(constancy under negation)

的性质,因而逻辑预设和语义预设的定义基本一致,只是后者关注句子形式对预

设命题的表达。Keenan 的逻辑预设就是语义预设;他的定义是:“一个句子 S 逻

辑地预设一个句子 S’,当且仅当 S 逻辑蕴涵 S’,且 S 的否定~S 也逻辑蕴涵

S’”(Keenan 1971:9)。Stalnaker 给出的语义预设也基本相似:“命题 P 预设 Q,当

且仅当 Q 必须为真以使得 P 有真值可言”(Stalnaker 1999:49);“句子 S 预设命题 φ,

即当且仅当 φ为真时 S 为真或为假” (Stalnaker 2002:702)。

人们提出了一些检验法判断某个命题是否是句子的预设。主要是否定检验

法;句子的预设在肯定和否定的断言中都成立。例如“小王买书了”和“小王没买书”

都预设“存在小王”这一命题。另外 Chierchia & McConnell-Ginet(1990:24) 还提出

第 1 章 绪论

7

一套句子家族(the S family)作为进一步检验预设的标准。如(4)中的句子经过

了句法转换,但预设仍然成立。

(4) a. It’s possible that the king of France is wise.

b. If the king of France is wise, he’ll pay attention to his advisors.

c. Is the king of France wise?

>> There exists a king of France.1

1.1.2.3 研究方法

语义预设的研究主要从句子对预设命题的表达形式展开。转换生成语法、格

语法、蒙塔鸠语法、Kaplan 以及 van der Sandt 的语篇表征理论(DRT)是句义形

式分析的主要方法。另一方面,预设的形式分析也揭露了句法-语义分析本身存在

的问题。见下文讲解。

1.1.2.4 核心问题

1.1.2.4.1 预设触发语

Chomsky、Fillmore、Kiparsky 夫妇、Karttunen 等指出某些词汇和句法结构可

以引发预设命题,人们把这类事物称为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

Levinson(1983)总结了前人研究的 13 类预设触发语,包括确指描述语、叙实谓词、

蕴涵谓词、状态改变谓词、分裂结构等等。我们采用姜望琪(2003:91-93)对预设触

发语的简化陈述。

1. 确指描述语(definite descriptions):

John saw/didn’t see the man with two heads.

>> There exists a man with two heads.

2. 叙实谓词(factive predicates):

Martha regrets/doesn’t regret drinking John’s home brew.

>> Martha drank John’s home brew.

3. 蕴涵动词(implicative verbs):

John managed/didn’t manage to open the door.

1 “>>”表示“预设” ,即预设地推出命题为真。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8

>> John tried to open the door.

4. 改变状态动词(change of state verbs):

John stopped/didn’t stop beating his wife.

>> John had been beating his wife.

5. 反复词语(iteratives):

The flying saucer came/didn’t come again.

>> The flying saucer came before.

6. 判断动词(verbs of judging):

Agatha accused/didn’t accuse Ian of plagiarism.

>> (Agatha thinks) plagiarism is bad.

7. 时间从句(temporal clauses):

While Chomsky was revolutionizing linguistics, the rest of social science

was/wasn’t asleep

>> Chomsky was revolutionizing linguistics

8. 分裂句(cleft sentences):

It was/wasn’t Henry that kissed Rosie.

>> Someone kissed Rosie.

(What John lost was his wallet 这类准分裂句也属于这一类)

9. 隐性分裂句(implicit clefts):

Linguistics was/wasn’t invented by CHOMSKY.

>> Someone invented linguistics.

10. 比较和对照句(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

Marianne called Adolph a male chauvinist, and then HE insulted HER.

>> For Marianne to call Adolph a male chauvinist would be to insult him.

(除了重音,比较和对照还可以由“too,back,in return”之类词语或比较结

构表示。)

11.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The Proto-Harrappans, who flourished 2800 – 2650 B. C., were/were not great

temple builders.

第 1 章 绪论

9

>> The Proto-Harrappans flourished 2800 – 2650 B. C.

12. 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

If Hannibal had only had twelve more elephants, the Romance languages

would/would not this day exist.

>> Hannibal didn’t have twelve more elephants

13. 疑问句(questions):

(a) Is there a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 Either there is a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or there isn’t.

(b) Is Newcastle in England or is it in Australia?

>> Newcastle is in England or Newcastle is in Australia.

(c) Who is the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 Someone is the professor of lingustics at MIT.

这些触发语引发的预设命题一般是关于存在及事实的命题,因此人们形成了

存在预设、事实预设的分类(黄华新,陈宗明 2005:151-153)。预设命题一般都能

经得起否定检验以及句子家族检验。后来随着语义-语用界面研究的发展,有的学

者根据触发语形成的预设命题在不同语境中的行为特征(如可取消性)形成了硬

触发语、软触发语的区分(Abbott 2004; Abusch 2002, 2005; Roberts 2006),前者不

容易被取消,而后者则并非如此,更多体现出类似涵义的特征。

1.1.2.4.2 预设与焦点

Chomsky(姜望琪 2003:88)曾指出预设是焦点的对立面,二者在句法层面形成

对立。之后预设与焦点的对立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分别在预设-焦点的构成方

式(形式标记)、信息状态、话语功能、语篇分析、心理表征等多个视角展开深入

细致的分析(Atlas 1981; Bosch & van der Sandt 1999; Collins 2006; Delin 1991, 1992;

Dryer 1996; Lambrecht 1994; Prince 1978, 1981, 1986; 袁毓林 2000; 徐列炯,刘丹

青 1998, 2003)。我们从这些视角分别阐述预设与焦点的关系。

首先,在构成方式上,焦点可分为无标记焦点和有标记焦点,有标记焦点的

标记方式主要是重音、语形(大写)、句法结构(分裂句、准分裂句、反准分裂句)

等。这些标记方式也被视为预设触发语,见如下例句: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0

(5) Linguistics was/wasn’t invented by CHOMSKY.

>> Someone invented linguistics.

(6) It was/wasn’t Henry that kissed Rosie.

>> Someone kissed Rosie.

(7) What John lost was/wasn’t his wallet.

>> John lost something.

(8) …this is what makes me surprised.

>> Something makes me surprised.

其次,从信息状态上,焦点和预设往往被视为是新、旧信息的对立。焦点是

未知的、话语传递的新信息,预设则是交际者已知的、用于支持话语交际的旧信

息。但是,新、旧信息却是个复杂的概念(Prince 1981),预设与焦点是在哪个层

面构成新、旧对比还需仔细考虑。此外,分裂句的焦点对立部分(即补足成分)

常常传递未知信息。Ball(1994)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 it-cleft 分裂句,找到了它表

达未知信息的历史发展依据;Abbott(2000, 2008)在分析分裂句、非限定性从句等

案例基础上发现预设也能传递新信息,且往往主要承担传递新信息的功能,认为

信息的话语功能而并非信息状态决定了它们在话语中的表达结构;Spenader

(2002)、Collins(2006)对分裂句的分析也有类似的发现,作为预设的分裂句补足成

分常常传递未知的信息。

此外,从话语功能上,焦点和预设形成前景-背景的对立,焦点在话语结构中

处在突出的位置,是话语交际主要传递的信息,预设则作为次要信息、背景信息

出现。在有的语篇中,如新闻报道,撰稿人为了突出焦点信息,用简短的文字传

递丰富的新闻内容,往往对信息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那些在语言结构上构成

预设的内容实际上却并非读者已知的信息,它们之所以形成预设表达是为了文字

连贯、紧凑所致,如(9)。这与 Abbott(2000, 2008)的观点一致。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焦点的表达需要引发了预设的产生(张峰辉、周昌乐 2008)。焦点和预设有时

还形成述谓-话题的功能对立。预设出现在话题的位置,成为交际者已知且正在讨

论的对象;焦点则承担述谓的功能,对话题展开讨论,提供有关话题的新信息。

(9) The leaders of the militant homophile movement in America generally

第 1 章 绪论

11

have been young people. It was they who fought back during a violent

police raid on a Greenwich Village bar in 1969, an incident from which

many gays date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crusade for homosexual rights.

(PG, p. 16) [= Prince 1978: ex. 41b; PG = Pennsylvania Gazette]

后,从心理表征上,关于焦点和预设是否形成对立展开了心理实证分析。

Dryer(1996)调查了由重音、分裂句等各种结构方式形成的焦点,认为这些焦点的

对立面不必然都是预设。他们提出焦点的对立成分是一种心理激活状态的信息,

而预设则是交际者持有信念的命题;被激活的信息并不一定被交际者信念所把

持,因而焦点的对立成分也并非必然成为预设。

1.1.2.4.3 语义-语用界面的预设研究(预设投射)

语义预设的形式分析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事实上也反映了句法-语义分析本身

存在的问题。句子能否表达完整、确定的命题,这在语言学界产生了争论(Borg

2006, 2007; Cappelen 2005; Carston 2002, 2005; Fodor 1991; Gibbs 2002; Horn 2005,

2006; Recanati 2002, 2004; Sperber & Wilson 1986; Travis 1997)。自然语言的句子

命题表达存在不确定性和开放性(Atlas & Levinson 1981; Atlas 2005),句子对命题

的表达需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才得以实现。因此,预设的形式语义分析需结合语境

进行,产生了语义-语用界面的预设研究,即预设投射问题的研究。投射问题作为

语义-语用界面研究,一方面要考虑句子的形式,另一方面要考虑语境的作用。下

面的例子充分说明了预设投射在语境中的复杂性。

(10)The King of France isn’t bald, because there’s no king in France now.

法国的国王不是秃头,因为法国没有国王。

#>> There is a king of France.存在法国的国王。1

(11)John didn’t manage to pass his exams; in fact he didn’t even try.

约翰没有设法通过考试;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努力。

#>> John tried to pass his exams.约翰努力通过考试。

(12)John didn’t cheat again, if indeed he ever did.

1 “#>>”表示“不预设” ,即不能预设地推出命题为真;“?>>”表示“可能预设” ,即可能预设地推出命题为

真。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2

约翰没有再舞弊,如果他以前真的舞弊过。

?>> John had ever cheated before.约翰以前舞弊过。

以上例句中因增添了新的语境使得原本可以推出的预设被取消或是搁置。由

此我们可以看到,孤立地用否定检验法或是句子家族检验法来规定和解释预设现

象是不足够的,需从语境、否定的结构功能等进行更多的分析和认识。

预设投射的形式分析主要借助各种动态语义学理论 (Heim 1983, 1992;

Karttunen 1974; van der Sandt 1988; van der Sandt 1992; Zeevat 1992)以及

Schlenker(2006) 近提出的透明论。有的学者将语义-语用界面的预设研究称为形

式语用学的研究(Kadmon 2001)。在后面的阐述中,我们将这部分预设研究作为语

用预设的研究内容进行讲解。

我国学者在语义预设维度也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分析(石安石 1988, 1994; 束

定芳 1989; 李锡胤 1990, 1996, 2003; 张克定 1995, 1997, 1999; 张谊生 1996,

1999; 殷志平 1997; 杨石乔 1999; 彭玉海 2001, 2003; 刘哲 2001; 戴耀晶 2001;

文炼 2002; 余玲丽 2003; 熊学亮 2003; 王守元、苗兴伟 2001, 2003) ,推动了语

义学的发展。

语义预设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它也提出了形式语义学分析所不能解

决的问题,使语言学家从形式意义转向语用意义的关注。

1.1.3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主要分析预设命题在语句使用中的表达,语境因素和交际者因素影

响语用预设的分析。预设动态性是语用预设研究 主要的特征。预设本质、预设

投射、预设调整、预设与涵义的区分等是语用预设的核心问题。语用预设研究由

于语用学的多维视角也呈现复杂的一面,主要体现为形式语用、规则语用、认知

语用、文化语用等四个研究视角的分析。各种视角展开的语用预设研究没能系统

地揭示预设动态性以及各种预设现象背后的普遍机制,这将成为本文预设理论研

究的切入点,在下一小节我们将作具体阐述。

1.1.3.1 语用预设的产生

第 1 章 绪论

13

语用预设的产生是因为语义预设研究无法解决复杂的语言现象中预设命题

表达的分析。某种触发语可以形成的预设命题在特定的语境中却能够被取消;语

句的语言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说话人信念态度等对预设的理解都会产生影响。

例如:

(13)The King of France isn’t bald, because there’s no king in France now.

法国的国王不是秃头,因为法国没有国王。

#>> There is a king of France.存在法国的国王。

(14)Sue died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thesis.

Sue 在她完成论文之前去世了。

#>> Sue finished her thesis. Sue 完成了她的论文。

(15)At least John won’t have to regret that he did a Ph.D. (在约翰没通过入

学考试的情况下)

至少约翰以后不用后悔曾读过博士。

#>> John did a Ph.D. 约翰读了博士。

(16)You say that someone in this room loves Mary. Well, maybe so. But it

certainly isn’t Fred. And clearly it isn’t John. And … Therefore no one in

this room loves Mary.

你说房间里有个人爱着玛丽。也许吧。但肯定不是弗雷德。也显然不

是约翰。而且……因此房间里没有人爱玛丽。

#>> Someone loves Mary. 某人爱玛丽。

(17)Marianne called Adolph a male chauvinist, and then HE insulted HER.

Marianne 称 Adolph 为大男人主义,然后他对她进行侮辱。

>> Marianne 称 Adolph 为大男人主义是对他进行侮辱。

1.1.3.2 理论背景

语用预设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各种语用学理论。随着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马

蒂尼奇 1998; 蔡曙山 2001, 2006; 盛晓明 2000; 陈嘉映 2003; 维特根斯坦

2004; 庞学铨,杨大春,黄华新 2005),各种不同视角的语用学理论相继出现,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4

形成了以英美为主的认知-哲学语用学派和以欧洲大陆为主的社会-文化-交际语

用学派(Huang 2007; 何自然 1988; 何自然,陈新仁 2004) 1。语用学的出现和发

展推动了意义的研究,为预设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认知-哲学语用学

家尤其重视预设与会话涵义等隐含推理意义的研究,Grice 的会话合作原则理论、

Austin、Searle 的言语行为理论、Stalnaker 的公共背景理论为语用预设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指导,预设的形式语用分析、认知哲学思辨、语用规则解释都基于上

述理论的重要启示。社会-文化-交际语用学家对预设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主要

表现为文化预设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3.3 基本概念

1.1.3.3.1 研究视角

语用预设延续了逻辑预设、语义预设对命题真值、句子形式表达的分析,将

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现象,结合语用因素(语境、交际者)对预设命题理解的动态

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如果我们将逻辑预设、语义预设理解为句子(或命题)

之间的二元关系,语用预设则可以理解为交际者(尤其是说话人)、句子(或语

句)、命题和语境(或信念集)之间的四元关系,如 van der Sandt(1988:25)所述:

(18)说话人 S在语境 c中通过句子A的话语表达预设命题 p,当且仅当……

其中说话人进行预设的充分、必要条件通常由言语行为理论或 Grice 合作原则理

1 两个学派的语用学发展趋势如下。英美学派(即认知-哲学语用学派)主要从交际者(尤其是说话人)研

究交际的过程、规则等,其中说话人的意图是话语交际的重要因素;主要代表人物有 Grice、Austin、Searle、Stalnaker 等等,主要代表理论和研究方向有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意向性理论、公共背景理论、认知语

用学、实验语用学等等。Levinson、Horn、Atlas、Sperber & Wilson、黄衍等发展了 Grice 理论(Atlas 2005; Sperber & Wilson 1986; Horn 1984, 1989; Levinson 2000; Huang 2007);意图理论在认知心理学中得到了一些修正

(Bach 1987; Davis 1998, 2003, 2007, 2008; Gibbs 1999, 2001; Green 2007, 2008; Jaszczolt 2005, 2006; Keysar 2007; Recanati 1986; Saul 2001; Searle 1983, 1990; Thompson 2008),认为话语交际中交际者除了体现合作性

还呈现了自我中心的认知特征。另一方面,欧洲大陆学派(即社会-文化-交际语用学派)主要从社会文化因

素对人们话语交际的规约、影响,轻视或甚至反对交际者意图对话语交际的重要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有Leech、Mey、Verschueren、Sadock 等等,主要代表理论和研究方向有礼貌原则、面子理论、语用综观论、会话分析、

话语分析、语际语用学、社会语用学、文化语用学等等。这一学派后来对交际者意图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如会话分析学者和话语心理学家结合心理学研究对意图的反思(Bilmes 1986; Drew 1995, 2005; Edwards 2006; Edwards & Potter 2005; Heritage 1984; Hopper 2005; Schegloff 1996),形成了意图是事后建构(post facto construct)的观点;以及结合人类学进行意图的反思(Danziger 2006; Duranti 1988, 1993, 2006; LeVine 1984; Ochs 1984; Richland 2006; Rosaldo 1982),认为意图应归属于特定文化的作用,意图作为事先的心理状态

(intention as an a priori mental state)并不一定具有建构体现的产出性、动态性,而是在由特定文化形成的语

境中显得相对稳定。另参见 Haugh(2008)。

第 1 章 绪论

15

论形成。

这种四元关系的认识基本上概括了语用预设研究的全貌。学者对语用因素

(语境、交际者)形成不同的关注,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用预设研究视角。总体

上来说,Grice 的合作原则理论、Austin、Searle 的言语行为理论1、Stalnaker 的公

共背景理论是语用预设研究的主要理论指导,不同的逻辑形式方法是语用预设研

究的主要分析手段。语用预设研究的不同视角是由不同语用学理论指导下对预设

的四元关系的部分(或整体)认识。主要包括如下:

形式语用的视角,即语义-语用界面分析。研究句子-命题-语境的三元关系。

代表人物包括 Karttunen、Stalnaker、Heim、Soames、van der Sandt、von Fintel 等。

主要接受了 Stalnaker 的公共背景论,形成预设命题是句子使用的公共背景(语境

集)内容的观点;主要分析方法是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形式方法2。预设命题在语境

中的动态特征体现为预设投射的分析。预设命题是句子得以恰当使用的条件,需

要在语境中得到满足;当语境不能满足预设时,可通过调整使其得到满足。

规则语用的视角,即预设的语用约束分析。研究句子-命题-交际者(尤其是

说话人)的三元关系。代表人物包括 Grice、Horn、Atlas、Levinson、Simons 等。

主要接受了 Grice 的合作原则理论,形成预设命题的产生与理解需遵循会话合作

原则、受到语用规则约束的观点;主要分析方法是语用推理。预设命题在话语交

际过程中的动态特征体现为交际者对合作原则的遵循。说话人受到合作性、关联

性的语用约束,预设命题是话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预设与会话涵义都是

语用推理意义,二者具有某些相似的属性及行为特征,有的时候二者被视为等同。

认知语用的视角,即预设的认知信念分析。研究句子-命题-说话人的三元关

系。代表人物为 Stalnaker、Schlenker。主要接受了 Stalnaker 的公共背景论和公共

信念模型以及 Grice 的合作原则理论,形成预设命题是说话人对公共背景的信念

的观点。预设命题在语句中的动态特征体现为说话人信念的分析。预设命题是说

1 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影响是人们认为预设命题是话语得以恰当使用、言语行为得以顺利实现的条

件。适切性是这一影响的产物。但这只是一般的描述、总体的指导,适切性的理解具体可落实到形式语义的

约束、语用规则的约束,因而我们在各语用预设研究视角中并不提及言语行为理论。 2 其中 van der Sandt 采用了语篇表征理论(van der Sandt 1992; Krahmer 1998; Spenader 2002)。另见邹崇理

(2000)的介绍。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6

话人有关话语公共背景的信念,说话人进行预设时相信预设命题为交际者的公共

信念;但如果说话人在偏离这一信念的情况下产生预设,则是说话人对公共背景

信念的利用,需进行预设调整,其认知语用机制与会话涵义一致。

后还需提及的是,句子-命题-语境的三元关系也受到社会-文化-交际语用学

派的关注,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语用的视角。主要为有关文化预设的研究,代表

人物为 Baker(1992)、Nida(1993)等。与形式语用的视角不同的是,他们主要采用

语境的社会文化视角,认为预设命题在语境中的满足并非常规语义约束,而是社

会文化规约;他们对语境的理解与分析并非语言语境、物理语境的形式分析,而

是社会文化语境的分析。

语用预设的这些研究视角主要形成了预设适切性、共知性的认识,不同视角

对适切性、共知性存在不同的理解。下文我们将作具体评述。

1.1.3.3.2 定义

语用预设的研究视角不同,因而学者提出的语用预设概念及定义颇有“百花齐

放”之势;读者如果缺乏对语用预设的全面了解则很容易形成“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感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迷失方向。我们根据上述语用预设视角的理解对多

种语用预设定义进行简单介绍分析。

(19)Keenan(1971:9)的语用预设:句子要求特定的文化条件或语境需要得

到满足以使得句子的话语表达能够被理解。因此这些条件被成为句子

的预设;如果他们得不到满足,则话语不能得到理解或将得到非字面

的理解,例如侮辱或是玩笑。……那么可以将语用预设的一般概念表

达如下:句子的表达语用地预设它的语境是合适的。

(20)Thomason(van der Sandt 1988:34-35)的语用预设:句子 A 关于语境 c

语用地预设命题 p,当且仅当 A 关于语境 c 会话地隐含 p(即推出会

话涵义 p),且﹁A 关于语境 c 会话地隐含 p。

(21)Karttunen(1974:32)的语用预设:句子形式 A 语用地预设逻辑形式 L,

当且仅当 A 只有在蕴涵 L 的语境中才能适切地表达。

(22)Stalnaker(1974:49)的说话人预设:我所使用的语用预设概念近似于公

第 1 章 绪论

17

共背景信念这一概念。命题 P 是说话人在某个语境下进行的语用预设,

当说话人假定或相信 P,假定或相信听话人假定或相信 P,且假定或

相信听话人知道他有这些假定或信念。

(23)Soames(1982: 72)的话语预设:话语 U(在时间 t)预设 P,当且仅当

从U可以合理推出说话人 S接受 P 且认为它是无争议信息,要么因为:

一,S 认为它在时间 t 已经成为会话语境的内容;或者因为二,S 认为

听众会无异议地将它添加到 U 当前的语境中去。

(24)Levinson(1983:205)的话语预设:话语 A 预设命题 B,当且仅当话语 A

只有在命题 B 为交际者共知的条件下才是恰当的。

(25)Heim(von Fintel 2006:3)的语用预设:句子是从语境到语境的部分函

项,其中预设命题信息是决定 ccp(语境-变化潜势)是否适用于给定语

境的定义条件。

(26)Yule(1996:25)的说话人预设:预设是说话人在说出话语之前假定如此

的内容。是说话人而不是句子产生了预设。

(27)Stalnaker(2002)的说话人预设:说话人预设是说话人的一种命题态度,

但我和其他在解释语言现象中强调说话人预设作用的学者们对于这

是什么样的命题态度却表达含糊、说不清楚。预设某事就是把它想当

然地,或者至少是表现得仿佛想当然地,视为背景信息——会话参与

者之间的公共背景(Stalnaker 2002:701)。简单地说,公共背景就是公共

或共同信念,说话人的预设就是她所相信的公共或共同信念。会话参

与者的公共信念是他们共享的、且他们认识到他们之间共享的信念:

命题 φ是一组信念持有者的公共信念,当且仅当组内所有成员都相信

φ,都相信组内所有成员都相信 φ,都相信组内所有成员都相信组内所

有成员都相信 φ,等等(Stalnaker 2002:702)。

(28)Simons(2006:19)的话语预设:命题 p 是话语 U 的预设,当且仅当:(1)

说话人并没有将传达 p 当作他的主要会话意图;(2)听话人为了理解话

语 U 必须认为说话人接受 p。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8

(29)Von Fintel(2006:2)语用预设:在为公共背景提出某些要求这个意义上,

句子可以形成语用预设。

(30)Huang(2007:65)语用预设:预设可以非正式地定义为一个推理或是命

题,它在句子的表达中想当然地为真。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句子的合

适表达提出某种前提。

其中(21)、(23)、(25)、(29)体现了预设的形式语用视角,(20)、(28)

体现了预设的规则语用视角,(22)、(26)、(27)体现了预设的认知语用视角,(19)

体现了预设的文化语用视角。(24)、(30)体现了适切性、共知性的认识,主要

包括了形式语用视角和规则语用视角的理解,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对形式语用视

角的预设研究的概述。

总的来说,形式语用视角的预设基本采取了“话语预设”概念,规则语用视角、

文化语用视角的预设基本采取了“语用预设”概念,认知语用视角的预设基本采取

了“说话人预设”概念。其中“话语预设”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集中,因此被视为

传统(经典)的语用预设理论,或称为预设的公共背景论。“说话人预设”研究也

是预设公共背景论的一种体现。

周礼全(1994:459-460)也认为预设是一种语用现象,提出了一套预设规则,并

在此基础上从汉语对句子的分类习惯出发区分了“直陈话语的预设”、“疑问话语的

预设”和“命令话语的预设”。

刘大为(2001:71)对语用预设理解是“预设是正确理解一句话语从而发生相应

效应的前提”,必须具有共知性。

1.1.3.3.3 特性

上述语用预设研究在视角上存在区别,但并非各自孤立的研究。他们对语用

预设的阐释得到一些共同特性认识。适切性和共知性是多数学者普遍认可的语用

预设属性;另外,学者根据各种研究视角也认识到语用预设的其他属性。分别介

绍如下。

适切性。适切性是指预设是话语恰当表达的必要前提。形式语用视角的适切

性理解为常规语义约束:预设命题在语句中的表达要符合句子形式语义的规约,

第 1 章 绪论

19

预设命题在语言语境中得到满足。规则语用视角的适切性理解为话语合作原则规

约:预设命题在语句中的表达要符合合作原则的规约,预设命题在交际者合作言

语行为中得到实现。认知语用视角的适切性可理解为常规语义约束和会话语用约

束的叠加,体现为说话人具有话语公共背景的信念。文化语用视角的适切性理解

为社会文化规约:预设命题在语句中的表达要符合社会文化因素的规约,预设命

题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得到满足。

共知性。语用预设具有共知性,是指预设是交际者共知的信息、语句公共背

景的组成部分。形式语用视角的共知性理解为常规语义约束:预设命题的形式语

义规约要求预设命题在语言语境中得到满足,成为话语的公共背景(语境集)部

分。认知语用视角的共知性理解为认知信念约束:预设命题的认知信念约束要求

预设命题在说话人信念中体现为公共信念,成为说话人话语公共背景的信念集部

分。文化语用视角的共知性理解为社会文化规约:预设命题的社会文化规约要求

预设命题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得到满足,成为话语的公共背景(社会文化语境)部

分。

单向性。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是指预设是由说话人形成。预设是说话人通

过话语表达形成的,是说话人对语句前提的假定。这是认知语用视角的认识。

主观性。语用预设的主观性是指预设行为反映了说话人对预设命题的认识。

说话人通过预设表达了对该命题的公共背景信念,体现了预设行为中说话人的命

题态度等认知状态。这是认知语用视角的认识。

隐蔽性。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是指预设区别于断言等显义表达。预设是一

种语用推导意义,预设命题的表达是一种间接、隐蔽、非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

语用预设研究普遍的认识。

可撤销性。语用预设具有可撤销性,是指预设命题在某些具体语境下可以被

撤销。这个属性类似于会话涵义的语用属性。这是形式语用视角、规则语用视角

的认识。

无争议性。语用预设是无争议信息。这是对预设共知性认识的扩展。预设命

题具有无争议性,使得听话人即便在听到未知的预设命题(例如信息预设)也会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20

调整接受该命题。这是语用预设研究普遍的认识。

1.1.3.3.4 分类

Yule(1996:25-34)对语用预设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包括存在预设、事实预设、

词汇预设、结构预设、非事实预设、反事实预设等。黄华新、陈宗明(黄华新 1994;

黄华新,陈宗明 2005)也提供了预设的分类。

1.1.3.4 研究方法

不同视角的语用预设分析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形式语用的预设分析采用

了模态逻辑的形式方法,如可能世界语义学(Kripke 1963a, 1963b, 1965)为预设的

动态形式刻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形式手段。Stalnaker 的公共背景理论、Heim、von

Fintel 等进行的预设动态语义分析采用了可能世界的形式方法(Heim 1983; von

Fintel 1999b, 2006)。另外,van der Sandt(1992)发展了语篇表征理论并用于预设的

动态语义分析。有的学者也利用超赋值逻辑进行分析(Beaver & Krahmer 2001;

George 2008a, 2008b)。

认知语用的预设分析采用了认知逻辑的分析思路,如 Stalnaker(2002)对公共

信念模型的语言表述以及 Schlenker(2006)的形式化表述。

规则语用的预设分析采用了语用推理方法,运用 Grice 理论进行规则分析。

文化语用的预设分析并没有深入开展,主要停留在一般的讨论上。

1.1.3.5 核心问题

1.1.3.5.1 预设本质

探讨预设本质需回答以下三个基本概念问题:预设是什么,从哪里来,如何

生成和理解。从上文的语用预设分析视角可以看出,各个视角对预设本质的认识

有所区别。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概括。

形式语用视角的观点认为:预设是语句使用对语言语境的要求(要使语句得

以恰当使用,语境命题需在语言语境中得到满足),预设来自于句子的常规语义

约束,预设的生成和理解基于交际者对于常规语义约束的遵循。

规则语用视角的观点认为:预设是语句使用对交际者行为的要求(要使语句

第 1 章 绪论

21

得以恰当使用,交际者行为需遵循会话合作原则),预设来自于语句的会话语用

约束,预设的生成和理解基于交际者对于会话语用原则的遵循。

认知语用视角的观点认为:预设是语句使用对说话人信念的要求(要使语句

得以恰当使用,语境命题需在说话人公共背景信念中得到满足),预设既来自于

句子的常规语义约束也来自于语句的会话语用约束1,预设的生成和理解基于交际

者对于命题态度信念的理解。

文化语用视角的观点认为:预设是语句使用对社会文化语境的要求(要使语

句得以恰当使用,语境命题需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得到满足),预设来自于句子的

社会文化规约,预设的生成和理解基于交际者对于社会文化规约的遵循。

1.1.3.5.2 预设投射

预设投射是指某触发语形成的预设命题在语境中的动态演变,如前面的

(13)、(14)、(16)所示。形式语用的预设研究关注此问题。预设投射分析呈多

元态势,学者提出并运用多种形式分析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各种形式语义理论

及方法(Heim 1983, 1992; Karttunen 1974; Van Der Sandt 1988; van der Sandt 1992;

Zeevat 1992)探讨预设在语境中的投射。有的学者运用基于超赋值逻辑等的三值方

法来进行分析(Beaver & Krahmer 2001; George 2008a, 2008b)。公共背景及调整(或

称调试 accommodation)也被视为是预设投射的分析手段(Beaver & Zeevat 2004;

Stalnaker 2002; von Fintel 2006)。触发语的研究对预设投射分析也具有重要意义

(Abbott 2004; Abusch 2002, 2005; Roberts 2006; Simons 2001)。文卫平、方立(2008)

对各种动态语义学理论及预设分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Huang(2007)阐述了预设投

射问题的过滤-满足分析(filtering-satisfaction analysis)、取消分析(cancellation

analysis)和调试分析(accommodation analysis),指出这三种分析都有各自无法解释

的预设投射现象。预设投射分析常围绕连接词(如 if 等)、量词、指示词等展开。

我国学者在预设投射问题上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尤其采用认知理据及语用推

理模式对该问题展开分析(熊学亮 1999; 魏在江 2002; 王文博 2003; 刘宇红

1 Stalnaker 对预设的来源认识存在矛盾;一方面坚持语用约束,另一方面在分析具体预设案例时又采用语义

约束。详见 Simons(2001, 2006)的分析。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22

2003; 马国玉 2005; 杨翠 2006; 黄华新、徐以中 2007; 刘强 2007)。

1.1.3.5.3 预设调整

预设调整主要指由信息预设引发的预设共知性动态演变,如(31)所示。

(31)Someone who I just met: Are you going to lunch?

I: No, I’ve got to pick up my sister.

>> p: I have a sister.

当预设命题并非交际者共知的命题(或在语境中没有得到满足)时,预设的

共知性被违反;预设调整便成为学者采取的补救措施,以使得预设成为公共背景

部分、语境集的内容。如(31),“我”在预设命题 p 时相信“某人”并不知道 p,但

“我”相信“某人”在听到话语之后会及时作出调整,接受命题 p 作为话语的公共背

景。但是,预设调整被视为是语用预设的难问题,对预设共知性形成了极大的挑

战:根据调整规则,那些违反共知性的预设命题都可以经过调整变成公共背景,

如此一来预设的共知性、公共背景论就变得毫无价值,形同虚设。有的学者因此

而否定预设的公共背景论或甚至语用预设概念 (Abbott 2000, 2006, 2008;

Burton-Roberts 1989, 1989; Gauker 1998; Simons 2001, 2006),但也有很多学者不断

探索各种解决方案(Beaver 1997; Karttunen 1974; Lewis 1979; Schlenker 2006;

Simons 2001; Soames 1982; Stalnaker 1999, 2002, 2008; Von Fintel 2000, 2006)。具

体内容见第四章分析。

1.1.3.5.4 预设与涵义的区分

预设与涵义的区分主要指预设的语用推理分析。规则语用预设研究关注此问

题。Grice(1989)认为预设是涵义的一部分(或一种特殊的涵义),以解释否定句的

预设可以取消的问题。否定在他看来是具有歧义性的,对否定句预设的强解读等

于蕴涵,弱解读则等于会话涵义。因此预设和会话涵义一样都具有可撤销性,都

可以运用合作原则理论进行理解分析。Atlas、Levinson 等对此进行了不同的阐释,

认 为 否 定 的 结 构 意 义 并 非 表 达 歧 义 (ambiguity) 而 是 一 种 不 确 定 理 解

(underspecification),即存在选择性否定(choice negation)和排除性否定(exclusion

negation)两种情形,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肯定句的预设是蕴涵、否定句的预设是常

第 1 章 绪论

23

规涵义的观点(Atlas & Levinson 1981; Atlas 2005; 姜望琪 2003)。Horn 的元语言否

定理论区分了描述性否定和元语言否定的不同辖域,认为预设在元语言否定的解

读下才会被取消(Horn 1989)。Simons 运用 Grice 合作原则理论分析语用预设时,

指出预设和涵义一样都具有语用推导性,但二者在表达交际意图方面存在区别

(Simons 2006)。

1.1.3.5.5 应用研究

预设消解。预设消解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如何从句子的形

式表达获取预设的理解,实现对语篇的理解计算,是计算语言学家非常感兴趣的

问题(周昌乐 2003)。主要包括量词、代词、情态词等歧义问题引起的预设消解分

析(von Fintel 1998, 1999a, 1999b; Beaver 2004; Zeevat 2002, 2004; 李昌年 2002)。

目前话语表征理论在预设消解计算中应用较广(Bos 2003; Davis 2000; Kasper 1999;

Knott 2003; Stuckardt 2005)。

语用策略。预设作为语用推理意义具有单向性、隐蔽性、无争议性等特点。

说话人有时可以策略性地使用预设以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达到特定的话语效果

(刘森林 2007)。语用预设在很多特定的语篇(如广告语、幽默语、侦查讯问、政

治演说等)中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关注(陈新仁 1998; 池昌海 1996; 缪鑫平 2003;

欧阳巧琳 2001; 郭富辉 2001; 王峻岩 2002; 任哗、张鼓 2003; 王芹 2004; 李健

2008; Crook 2004; Tankaka 1994/1999; Li 2005; Goddard 1998) ,也说明了预设作

为语用策略的应用价值。

翻译、教学。预设作为会话交际的适切性、共知性内容推动话语理解的顺利

进行。在翻译和教学等应用研究中,文化预设作为语句的社会文化语境得到充分

重视,人们认为文化预设需要得到适当的处理,以增强翻译的准确性、教学的有

效性(Baker 1992; Nida 1993; Fawcett 2000; Chen 2008;戈玲玲 2002; 曾宇均 2005;

谢梦,徐靖 2006)。

1.2 预设的动态性

预设的动态性是语用预设研究的 主要特征,也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语用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24

预设分析预设命题真值在话语行为中的理解,结合语用因素(语境、交际者)对

预设命题的动态性进行深入的探讨。语用预设研究(形式语用视角、认知语用视

角)主要形成了预设的公共背景论,预设命题被视为话语的公共背景(语境集)

或说话人的公共背景信念。

但是,预设动态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释分析,尤其是预设调整问题形成了

对传统语用预设理论的极大挑战。调整规则如(32)所述,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不

同的解决方案(Beaver 1997; Karttunen 1974; Lewis 1979; Schlenker 2006; Simons

2001; Soames 1982; Stalnaker 1999, 2002, 2008; Von Fintel 2000, 2006)。

(32)调整规则(Lewis 1979: 417):如果在时间 t 说出的话语要求预设 P 被接

受,且在时间 t 之前 P 没有被预设,那么——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

下且在一定范围内——命题 P 在时间 t 成立。

预设调整的问题在于:一,既然共知性是预设的语用属性,为何共知性可以

被违反?二,如果预设的共知性被违反,是否都可以通过调整得到补偿?调整具

体是如何实现的?三,如果调整是预设共知性被违反时随时可调用的有效补偿机

制,是否也等于否定了共知性是预设的语用属性?这些问题使得信息预设的调整

手段受到了广泛的质疑(Abbott 2000, 2006, 2008; Burton-Roberts 1989a, 1989b;

Gauker 1998; Simons 2001, 2006)。如果那些违反共知性的预设命题都可以经过调

整变成公共背景,那么预设的共知性、公共背景论就变得毫无价值,形同虚设。

通过预设调整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预设的公共背景论成了阻碍预设动态性分

析的 大因素。无论是话语预设的形式分析,还是说话人预设的认知分析,都对

预设共知性、公共背景论采取了相对静态的观点;这种静态观不仅是对预设的共

知性的静态认识,也是对话语公共背景的静态认识:预设等同于话语的公共背景,

它们必须在话语时间前就已经成为话语适当使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当非共知性

的预设现象出现时,它们往往只能对预设调整进行强制、武断的规定,形成所谓

的“公共背景+调整”观。这种措施被学者视为是坚持语义预设、剥离预设语用特征

分析的行为(Abbott 2000, 2006, 2008; Burton-Roberts 1989a, 1989b; Gauker 1998;

Simons 2001, 2006)。要获得预设的语用动态分析,就必须突破传统的语用预设理

第 1 章 绪论

25

论。

Stalnaker(2002)的公共信念模型的认知视角和Grice语用分析对预设动态性分

析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Stalnaker 提出:“公共背景就是公共或共同信念,说话人

的预设就是她所相信的公共或共同信念。会话参与者的公共信念是他们共享的、

且他们认识到他们之间共享的信念:命题 φ是一组信念持有者的公共信念,当且

仅当组内所有成员都相信 φ,都相信组内所有成员都相信 φ,都相信组内所有成

员都相信组内所有成员都相信 φ,等等”(Stalnaker 2002:704)。同时,他又指出说

话人预设有时会偏离说话人有关公共信念的信念,并对此给予语用解释:“说话人

预设与说话人相信的实际公共信念之间的偏离体现了 Grice 的分析中提出并努力

解释的话语行为的一般规律。在 Grice 的理论中,话语是一种常规的行为,它的

功能是实现表意行为。……在该理论的解释中,说与说话人意义有关,但不可避

免地会偏离于说话人意义。同样的规律导致说话人预设与说话人相信的实际公共

信念之间的偏离。……很多预设研究都在讨论的预设调整的现象,和会话涵义现

象相似,因为对于任何表意行为来说偏离都是不可避免的”(Stalnaker 2002:

704-705)。

但是,Stalnaker 的说话人预设理论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基于公共信念模

型的说话人预设概念虽然对预设动态性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但对系统揭示预设动

态性、解释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解决预设调整问题还远远不够。其中的关键原

因,在于他仍然持有静态的公共背景理论,以及他在解释调整过程时仍然采用了

常规语义约束的解释而没有语用约束的深入探讨(Simons 2006)。

因此,预设的动态性分析是推动语用预设研究的关键。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

揭示语用预设的动态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语用预设理论。一方面,我们从交

际者认知状态入手,考察预设行为的动态性;另一方面,我们从公共背景的认识

入手,考察预设与公共背景的辩证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设想

1.3.1 研究目标 要深入、全面、系统地认识预设的动态性,需要实现三个研究目标:提出新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26

的语用预设理论,重新认识预设与公共背景的关系,解决预设调整问题。其中语

用预设理论是预设动态性分析及理论发展的关键,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是预

设动态性系统分析的拓展,预设调整的解释是对上述理论的检验。因此,本文的

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通过交际者认知状态的形式分析以及交际者真诚性、意图性的理解建

立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对预设动态性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

第二,结合预设的动态性及公共背景的动态性(Kecskes & Zhang 2009)考察预

设与公共背景的辩证关系;

第三,重新解释预设调整问题,以此检验上述理论的解释性、正确性;

第四,预设的动态性及其理论在说话人语用策略中的现实应用。

1.3.2 理论来源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Kecskes & Zhang(2009)的社会-认知交际观和假定公

共背景理论。这两个理论都是对以往语用学理论和公共背景理论的修正、整合,

充分揭示了话语交际中认知、语用、文化因素的辩证关系。它们相比传统语用预

设的理论基础——Grice 合作原则理论和 Stalnaker 的公共背景理论——更加全面

地揭示了话语交际的动态性、系统性,因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揭示预设的动态

性、预设与公共背景之间的辩证关系。根据社会-认知交际观,意图、注意力(及

其作用下的认知状态)与社会文化背景(即话语的公共背景)形成有机的整体,

话语交际过程是意图和注意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意图和注意力的交互作用在公共

背景基础上展开,同时意图和注意力对公共背景的形成产生影响。

我们对社会-认知交际观的形成及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假定公共背景理论是

社会-认知交际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在第三章再作介绍。

社会-认知交际观是对认知、语用、文化视角的语用学理论的有机整合。语用

观将意图及交际者的合作视为话语交际的主要推动力,致力于合作原则的理论探

索;认知观认为交际将注意力及交际者的自我中心视为话语交际的主要特征,致

力于会话行为的认知规律探索;文化观将文化及交际者的社会规约视为话语交际

的主要制约作用,致力于会话行为的社会文化制约探索(见 1.1.3.2 的注释)。它

第 1 章 绪论

27

们各自的研究视角没有形成互相融合、整合的态势,而是呈孤立的局面;此外,

语用观和认知观还形成了合作-自我中心的对立观点,他们的公共背景理论也形成

对照(见第三章 3.2.1)。Kecskes & Zhang 对上述语用学理论进行整合并提出社会

-认知交际观,主要出于以下的认识。第一,语用观和认知观看似形成相互排斥的

对立关系,但实际上它们是两种不同视角对交际过程的阐释,二者形成了一种良

性互补。语用观与交际者的意图(intention)有关,偏向语用的、功能的阐释,

而认知观则与交际者的注意力(attention)有关,偏向认知的、心理的阐释。第

二,上述两种观点实际上都忽略了交际的社会文化基础,话语交际的语用、认知

整合应建立在社会文化基础之上。

由此,Kecskes & Zhang 提出了社会-认知交际观,认为话语交际是在社会文

化背景下交际者的意图和注意力交互作用的结果。交际不仅是 Grice 语用学认为

的意图指向的行为,也和认知心理学认为的那样具有注意力导向的特征;而且更

为重要的是,意图和注意力在交际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是在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进

行的。其中的意图是语用资源,会话行为是在意图的指导下进行的,交际者的合

作是意图作用的直接体现。话语是否实现意图、交际者是否采取会话合作,可以

通过关联性(relevance)来测量。意图并非如 Grice 或 Searle 等认为的那样必须

在说话之前就已存在(静态表征),也并非如 Keysar(2007)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的

那样只能是话语理解加工之后的产物(动态涌现),而是二者兼而有之:说话人

在说话时应该具有一定的意图导向性,但在会话过程中这一意图可能由说话人或

听话人进行修正或是共建。意图的测量标准关联性并非 Wilson & Sperber(1986)

阐述的关联性,后者理解的关联性是注意力和意图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社会-认知

交际观理解的关联性只是意图的表现形式和测量标准。另外,注意力是认知资源,

会话行为是在注意力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交际者的自我中心是注意力作用的特

点。话语是否有注意力参与、交际者是否以自我中心调用认知资源,可以通过突

显性(salience)得以体现。这一理解与 Giora(2003)提出的突显性也存在差异;

Giora 对突显性的理解是由于熟悉度、频率、常规性等形成的在语言系统中的意

义存储,而社会-认知交际观理解的突显性是指在具体情境下、交际的认知加工过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28

程中产生的当前意义提取,它是 Giora 突显性的具体情境效果,即交际者在话语

当前时间突显的知识信念。

社会-认知交际观认为交际者在话语交际过程中同时体现出语用与认知的特

征,既在意图的指导下进行合作的会话,使得话语具有关联性、可理解性,又在

注意力的制约下进行自我中心的认知加工,使得话语意义呈现突显性、动态性。

在话语交际的各个阶段,交际者都会体现出合作和自我中心的行为特征,但在不

同阶段可能具有不同体现。交际观强调上述话语交际过程必须是在交际者理解的

社会文化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绝不能忽视,而且背景与意图、注意力之

间形成辩证的动态关系,共同推动话语的顺利进行。社会文化背景即话语当前的

公共背景,是交际者在话语过程中的动态知识建构,来源于他们先前经验和话语

当时经验。具体内容介绍详见第三章。

本文采用社会-认知交际观和假定公共背景理论,运用该理论进行预设动态性

分析。首先,在进行预设动态性形式分析时,我们采用交际观及公共背景理论的

意图、信念、公共背景等重要概念。其次,在进行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时,

我们采用公共背景的理论观点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因此,Kecskes &

Zhang 的社会-认知交际观和假定公共背景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3.3 研究方法 本文的形式分析手段来自公共知识模型。话语交际是一个多主体认知的过

程。预设动态性体现为预设命题在交际者认知状态的不同表征,因此,预设动态

性分析可以通过交际者认知状态的形式分析得到深入系统的认识,同时预设与公

共背景(形式表示为公共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以得到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将认知主体简化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认知逻辑,尤其是知道逻

辑系统,对认知主体关于命题的认知状态进行了描述(Fagin et al. 2003; 周昌乐

2001)。主体 i 知道命题 φ 为真,是指在状态 s 下,对于所有满足 s 的主体 i 的可

能世界 t 中,即在所有满足 Ri (s, t)的可能世界 t 中,φ均为真。公共知识模型对

多主体关于命题的认知状态进行了进一步形式刻画。根据知道逻辑的公共知识模

型,交际者对于某个命题的共享可以由公共知识(common knowledge)和分布式知

第 1 章 绪论

29

识(distributed knowledge)来表达。

(定义)分布式知识:(M, s) = EGφ iff (M, s) = Kiφ for all i∈G

即,φ为 G 组的分布式知识,当且仅当属于 G 组的所有成员 i 都知道 φ。

(定义)公共知识:(M, s) = CGφ iff (M, s) = EGkφ for k = 1, 2,…

即,φ为 G 组的公共知识,当且仅当 G 组的所有成员 i 都知道(i 都知道(i 都知

道(…)))φ。

语用预设与交际者对于某个命题的共同知识和信念有密切关系,预设的动态

性需放在交际者的认知状态中考察。要检验预设是否具有共知性,预设与公共背

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可以通过交际者认知状态的形式分析对照公共背景的形

式表征来实现。

因此,本文将采用公共知识模型的形式方法来分析预设现象。我们将上述公

式进行简化,以使我们的形式刻画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在本文的预设分析中,

认知主题即交际者为说话人和听话人,用 1 和 2 表示,p 则表示命题。在交际双

方进行话语理解时,分布式知识(Ep)的表征是:说话人知道命题 p(K1p)和听话人

知道命题 p(K2p);公共知识(Cp)的表征是:说话人知道听话人知道 p(K1K2p),听

话人知道说话人知道 p(K2K1p),说话人知道听话人知道说话人知道 p(K1K2K1p),

听话人知道说话人知道听话人知道 p(K2K1K2p),无穷循环。交际者关于话语公共

背景的知识可用形式方法给予定义:

(定义)公共背景:K1p, K2p, K1K2p, K2K1p, K1K2K1p, K2K1K2p, …

预设是否具备公共背景的特征,可以通过检验交际者有关预设命题的认知状

态是否与公共背景的形式定义一致而得以实现。

1.4 论文组织结构

全文共分六章,各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简述预设研究的三个维度,论述预设的动态性为语用预设研

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指出预设动态性分析是推动语用预设研究、认识预设与公

共背景关系、解决预设调整问题的关键。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理论来源及研究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30

方法, 后提供全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是基于预设动态性的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建构。首先介绍预设动态性

分析的三个重要概念(信念、意图、公共背景)。提出说话人主导预设的定义,

指出预设是说话人关于公共背景的提议,说话人在预设行为中根据真诚性准则、

意图性准则对预设命题进行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的指派;说话人主导预设可分为

真诚性预设和假定性预设两种类型。然后详细分析交际者在认知加工预设时需遵

循的行为准则,包括真诚性准则和意图性准则。 后,建立说话人主导预设的工

作机制——预设认知加工原理,形成预设在话语交际过程中的整个动态认知加工

全貌;预设是说话人对公共背景的提议,预设可能但并不一定成为公共背景部分。

第三章基于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重新探讨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首先阐述根

据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形成的预设动态性认识,然后介绍 Kecskes & Zhang(2009)

的假定公共背景理论以及公共背景动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预设与公

共背景关系。 后根据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认识提出预设与文化预设、会话涵义、

逻辑前提等的区别应给予重新理解。

第四章对预设调整问题给予重新解释。旨在运用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及预设

与公共背景关系认识重新解释预设调整问题,并以此验证理论研究及关系探讨的

解释性、正确性。首先介绍预设调整的起源,评述各种调整方案存在的问题与不

足,指出其关键问题在于传统语用预设理论对预设及公共背景的动态性认识不

够。然后通过形式化推导解决调整问题,阐释交际者认知加工信息预设的原因及

方式,并对调整问题进行系统评价。

第五章对语用预设的策略性进行分析。首先概述以往的语用预设在语用策略

中的应用研究,然后基于本文的理论研究分析预设的策略性,并结合三种语用文

本(广告语、幽默语、侦查讯问)进行实例考察。

第六章为结论。阐述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

足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展望。

在整个论文中,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进行了深入、

系统、全面的预设动态性形式分析。第二章基于预设的动态性形成说话人主导预

第 1 章 绪论

31

设理论,第三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第四章解决预设调

整问题,对理论及认识进行实际检验。

全文的组织结构见下图。

图 1.1 论文组织结构图

第二章 说话人

主导预设理论

第三章 预设与公

共背景关系考察

第四章 预设调

整的重新解释

第五章 语用预

设的策略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

第一章 绪论

预设动态性

的形式分析

预设动态性

的现实应用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33

第2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本章通过交际者认知状态的形式分析对预设动态性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主

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首先,提出说话人主导预设定义,认为预设是说话人对公

共背景的提议,并对各种预设现象进行分类描述(2.2);然后,分析交际者在认

知加工预设时需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真诚性准则和意图性准则(2.3); 后,

建立交际者的预设认知加工原理,形成预设在话语交际过程中的整个动态认知加

工全貌,预设是说话人对公共背景的提议,预设可能但并不一定成为公共背景部

分(2.4)。在展开预设动态性分析、建立预设理论之前,我们先交代与此相关的

三个重要概念:知识(信念)、意图和公共背景(2.1)。

2.1 重要概念

2.1.1 交际者的知识(信念) 一,知识(信念)1。我们对知识(信念)概念的理解来自 Kecskes & Zhang(2009)

的社会-认知交际观,并运用认知逻辑的形式方法进行表述。它是指话语时间在交

际者头脑中 突显的、通过话语表达体现的交际意义内容。交际者有关命题信息

的知识信念通过语言来体现,它既包含了交际者先前的语言经验内容,也是具体

情境下的当前经验内容(Kecskes 2008)。我们将这种交际意义通过知道逻辑来表

达。根据知道逻辑系统,主体 i 知道命题 φ 为真,是指在状态 s 下,对于所有满

足 s 的主体 i 的可能世界 t,即在所有满足 Ri (s, t)的可能世界 t 中,φ均为真。对

此我们可表示为[Kiφ]。

预设命题 p 是交际者(至少说话人)的知识(信念)部分。例如,我说“我想

给我姐姐打电话”,其中预设命题“我有个姐姐”,这个命题属于我的知识(信念),

1 知识和信念是不同的认知内容;认知主体的知识是指他知道原子命题(即反映客观事实的命题)为真,认

知主体的信念则是指他相信某个命题为真,而这个命题并不一定就是原子命题。但是,认知主体可以将相信

某个命题为真的信念上升为知道命题为真的状态。认知主体 i 为了检测命题 φ 的真性考虑各种满足 Ri (s, t)条件的世界 t;当他发现 φ在所有世界中均为真,则主体 i 就不再怀疑 φ的真性:他知道 φ(为真)(周昌乐 2001:71-72)。因此,经过所有世界检验过的关于命题 φ 的信念就接近(或是等同于)关于命题 φ 的知识,

即 Kiφ。预设命题 p 在逻辑预设研究中被视为原子命题,即命题对于客观世界为真;在语用预设研究中,预

设命题是说话人对命题真值的表达,即说话人知道 p(为真),或说话人相信!(即确信)p 是事实。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34

即我知道“我有个姐姐”;又如我说“我相信今晚的演出一定会很成功”,其中预设

命题“今晚有个演出”,这个命题属于我的知识(信念),即我知道“今晚有个演出”,

或者我相信!“今晚有个演出”是事实。

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 p 的知识(信念)在预设表达和理解过程中由三个知识子

集组成:指示性知识(deictic knowledge, Kd)、结构性知识(linguistic knowledge, Kl)、

表征性知识(current knowledge, Kc)(Zhang 2008: 369-370)。指示性知识表达语言与

客观世界的指称关系,是指交际者关于语言表达指示物理事实的知识,如指示某

人、某物、某时、某地等;结构性知识表达语言形式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指交际

者关于语言结构之间语义关系的知识,如某些触发词、结构从语义关系上可引发

某些预设;表征性知识表达语言与交际者信念之间的关系,是指交际者通过话语

U 可表达关于预设命题 p 的信念态度,即知道(或相信!)预设命题 p 为真、为假

或不可知(即可能为真或为假)。

例如,我说“我想给我姐姐打电话”,其中表达了我关于预设命题 p 的知识(信

念)内容:

Kd: “我”指示说话人客观对象;

Kl: “我姐”结构性地推出“我”指示说话人,且常规地可接受某人有一个姐;

Kc: 命题“我(至少)有一个姐”为真。

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 p 的知识(信念)包含上述三个知识子集(Kd、Kl、Kc),

但是在形式分析过程中我们将其直接简化为 Kip,即交际者对预设命题 p 的真值

判断(信念)。这么做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一般来说,由于交际双方在共同的

物理语境、语言语境、社会语境下对指示性知识和结构性知识的认知状态往往一

致,因而对预设命题的认知分析主要基于他们在表征性知识上的异同1。于是我们

对预设命题 p 的知识(信念)作如下简化:

1 这里的简化是为了便于进行预设与公共背景的对比分析。严格意义上说,知识集的三个组成部分在不同的

交际者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即便交际双方共享物理语境、语言语境、社会语境,但他们可能因为各自

的认知资源、认知能力、经验学习等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Koschmann and LeBaron 2003; Kecskes 2004)。另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跨文化语言交际具有很强劲的发展趋势,因而交际双方对物理语境等各种语境信

息的理解更是出现多种动态性、不确定性(Kecskes 2008)。例如,我说“小明,你把桌上那本逻辑书拿给我”,如果小明拿了另一本并非我所指的书给我,则表明我们在理解预设命题时由于指示性知识不一致而产生了理

解偏差。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35

K1p {K1dp, K1lp and K1cp}简化为 K1p {K1cp};

K2p {K2dp, K2lp and K2cp}简化为 K2p {K2cp};

因此,说话人(认知主体 1)和听话人(认知主体 2)对预设命题的知识(信

念)表示为[K1p, K2p]。

二,知识(信念)集 K。是指交际者拥有的命题知识(信念)的集合。交际

者在话语交际过程中拥有多个知识和信念,形成知识(信念)集:

K = {p1, p2, …, pn}

另外,知识(信念)集除了交际者关于命题 p 的知识(信念),还包含了交

际者关于对方有关命题 p 的知识(信念)的信念,即关于 p 的公共知识信念。当

交际者对预设命题 p 拥有公共知识的信念时,他们的信念集表示为1: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 (表示:说话人知道 p,知道或相信!听话

人知道 p,知道或相信!听话人知道或相信

!他知道 p,等等)

K2 = {p: K2p, K2K1p, K2K1K2p, …} (表示:听话人知道 p,知道或相信!说话

人知道 p,知道或相信!说话人知道或相信

!他知道 p,等等)

例如,我说“今晚黄老师将进行一个讲座”,我对预设命题“存在黄老师”具有

公共知识的信念,即,我知道“存在黄老师”,知道或相信!听话人知道“存在黄老

师”,且知道或相信!听话人知道或相信

!我有“存在黄老师”的知识。

2.1.2 交际者的意图 一,意图2。我们对意图概念的理解也来自 Kecskes & Zhang(2009)的社会-认

知交际观。意图是话语交际的核心要素,交际者在意图的指引下进行合作的话语

行为,交际者的合作是意图作用的直接体现;关联性(relevance)是检测话语的意

图性、交际者的会话合作性的重要标准。

交际者在意图的引导下进行合作的话语交际。例如,我说“我们一起去吃饭

吧”,向对方发出邀请,对方合作则需作出相应的回应,如接受或拒绝邀请。当然,

1 在后文的形式分析中,我们把[K1p;K2p]称为分布式知识,即交际者关于命题 p 的真值信念;我们把[ K1K2p, K1K2K1p, … ;K2K1p, K2K1K2p, …]称为推断性知识或循环性知识,即交际者关于命题 p 的公共知识信念。

这两个部分的知识在预设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2 关于意图的 新研究成果,参见 Kecskes & Mey(2008)。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36

也有不合作的话语交际行为;例如在侦查讯问,讯问人员意图获取真相,而嫌疑

犯(若是真正的犯人)则意图隐瞒真相,二者在意图上呈现不合作的特征。

预设行为在有些情形下与交际意图有关,但传统的语用预设更多地关注预设

对交际者有关命题的真值信念态度的表达,而对交际意图的实现则较少进行分

析。Stalnaker(1974, 2002, 2008)、Simons(2001, 2003, 2006)对预设与交际意图的关

系给予了充分的阐述。他们的分析主要围绕信息预设引发的预设调整问题展开。

例如:

(1) Someone who I just met: Are you going to lunch?

I: No, I’ve got to pick up my sister.

>> I have a sister.

Stalnaker 对此的解释是:“在有的时候,对于说话人来说,直接通过断言方式

表达他想要传递的命题会显得不审慎、不礼貌、不简洁、过分鲁莽、或表达效果

欠妥”(Stalnaker 1974:51-52)。对话(1)中的“我”进行信息预设的表达是为了使得

话语简洁。也就是说,当说话人通过预设的形式传递了他明知非共知的命题时,

那么他意在实现交际意图的某种表达效果。Stalnaker 认为这种情况是对预设行为

的“利用”(exploitation),即通过对预设行为的表面违背(即违反预设的共知性)实

现某种表达效果。他认为预设命题背离说话人实际的公共信念就好比说话人“利

用”合作原则及其准则一样,其目的都是为表达说话人意义、实现说话人意图

(Stalnaker 2008)。

Simons 也认为预设在有的时候能够实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但她由此也产生

了一些困惑1。一方面,她认为预设与会话涵义一样都是语用推理意义,都与 Grice

的合作原则密切相关,都具有可撤销性等相同的特性;另一方面,她认为二者又

是相互区别的,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向听话人传递预设命题一般并非说话人的

主要意图,而传递会话涵义则是说话人主要意图所在。但是,例句(2)、(3)都

是信息预设的例子,但前者更接近会话涵义,因为说话人意在间接告诉她父亲“我

订婚了”这一事实,而后者则与(1)相同,说话人是对“我有一只猫”的简洁、经

1 关于预设与会话涵义的关系在第三章将有初步探讨。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37

济的表达。

(2) Oh Dad, I forgot to tell you that my fiancé and I are moving to Seattle next

week.

>> I have a fiancé (or I am engaged).

(3) I can’t come to the meeting. I have to take my cat to the vet.

>> I have a cat.

在本文的预设动态性分析中,预设行为与交际者的意图有关。同时,根据

Stalnaker、Simons 的相关研究结果以及本文分析的发现,我们还对意图进行简单

的分类1:认知因素形成的意图效果(省力效果 economic effect,实现经济性表达)、

语用因素形成的意图效果(修辞效果 rhetoric effect,实现特殊的会话效果,如审慎、

礼貌、委婉等等)(详见后面的分析)。Abbott(2000,2008)的很多信息预设例句也

显示了两种不同意图效果的表达与实现。例如,在新闻及类似书面文本中常出现

的 it-cleft 分裂句、非限定性从句等,如(4),这些例句表明作者出于文体的需要

对语句进行经济性表达,以使得语篇连贯、紧凑。又如在口语交际中,如(5),

说话人通过信息预设提醒听话人 Bahle’s is closed today,但又不失礼貌地用委婉的

语气告诉对方这一信息。

(4) The leaders of the militant homophile movement in America generally

have been young people. It was they who fought back during a violent

police raid on a Greenwich Village bar in 1969, an incident from which

many gays date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crusade for homosexual rights. (PG,

p. 16) [= Prince 1978: ex. 41b; PG = Pennsylvania Gazette]

>> Someone fought back during a violent police raid on a Greenwich

Village bar in 1969.

(5) I wonder whether you realize that Bahle’s is closed today.

>> Bahle’s is closed today.

1意图的分类存在很多标准,如 Grice(1989)的双重意向性,Sperber &Wilson(1986)的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Searle(1983)言语行为的分类,Stalnaker(1974)区分传递信

息及实现其他交际目的两类意图,Kecskes & Zhang(2009)根据内容区分信息类(informative)、行为类

(performative)、情感类(emotive)意图,以及提出意图的表达在首要(功能)、次要(结构)两个不同层

次进行,等等。本文对意图的区分主要根据本文分析需要而提出。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38

二,意图集 I。是指交际者拥有的交际意图的集合。交际者在话语交际过程

中拥有一个或多个意图,形成意图集:

I = {i1, i2, …, im}

根据 Kecskes & Zhang(2009)的社会-认知交际观,意图对话语交际具有指导性

的作用,说话人往往在某个意图的作用下进行话语的表达;但是,意图不仅仅只

是话语前预先存在的语用条件,而且还可能在话语过程中由交际者随机共建。也

就是说,随着话语交际的展开,交际者会更改、增加、共建话语的交际意图,因

而交际者形成各自的意图集;当然,在合作的会话行为中,交际者的意图集往往

具有很大程度的匹配关系,如发出邀请与接受(拒绝)邀请、提问与回答等等。

下面的会话说明交际者对交际意图的共建。

(6) John: - Want to talk about your trip?

Peter: - I don’t know. If you have questions…

John: - OK, but you should tell me …

Peter: - Wait, you want to hear about Irene?

John: - Well, what about her?

Peter: - She is fine. She has…well… put on some weight, though.

在对话开始时 John 首先询问有关 Peter 旅途的情况,他的意图集可表示为:

I1 = {i1 (“询问 Peter 的旅途情况”)}

但之后(斜体部分)Peter 疑惑 John 是否想知道 Irene 的情况,于是 John 随

即问起了她,此时他的意图集由于 Peter 的引导而发生了改变,表示为:

I1+1 = {i2 (“询问关于 Irene 的情况”)}

与预设有关的意图研究较少,如上文所述;与此相比,有关预设行为中的意

图集动态研究基本没有。本文对此将不另作分析。

2.1.3 话语的公共背景 一,公共背景。我们对公共背景概念的理解主要来自 Kecskes & Zhang(2009)

的假定公共背景观(详见第三章)。Kecskes & Zhang 的假定公共背景观对公共背

景的表征观、建构观进行了整合,提出公共背景是支撑话语交际过程、形成意图

和注意力交互作用基础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交际者在话语过程中通过激活、寻求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39

及创建等方式整合而成。根据整合观,公共背景由核心公共背景和涌现公共背景

两个部分构成,来自交际者先前经验和当前经验知识内容。

预设与公共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Stalnaker(2002)的公共信念模型对此给

予了认知阐述。Stalnaker 认为“公共背景就是公共信念,说话人的预设就是她所相

信的公共或共同信念”(Stalnaker 2002:704);同时,他还指出说话人的预设常常会

偏离她相信的实际公共信念,有关预设调整的讨论便是对偏离现象的研究。

根据上述理论阐述,我们认为:预设命题 p 是话语的公共背景,当且仅当交

际者对 p 拥有公共知识的信念,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关于命题 p 的公共信念交集。

其形式描述为:

C = {p: K1p, K2p, K1K2p, K2K1p, K1K2K1p, K2K1K2p, …}

如果说话人在话语交际时拥有预设命题 p 的公共知识信念,则他关于命题 p

的信念集表示为: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

也就是说,他相信!命题 p 是交际者共同的知识信念,是话语的公共背景。

例如,我说“汤姆后悔打了老婆”,其中预设命题“汤姆打了老婆”;如果我对

该命题拥有公共知识信念(即我知道“汤姆打了老婆”,知道或相信!听话人知道这

个事实,知道或相信!听话人知道或相信

!我知道这个事实,等等),则我相信

!“汤

姆打了老婆”是我与听话人进行话语交际的公共背景。如果听话人也具有同样的公

共知识信念,则该命题成为话语的公共背景,即:

C = {p (“汤姆打了老婆”)}

二,公共背景集 C。是指交际者对当前话语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集合。公共

背景集是指话语的公共背景往往由多个命题组成,且随着话语的展开不断得到添

加或更新。

C = {c1, c2, …, cm}

预设命题 p 在满足交际者公共信念交集的条件时便成为 C 的组成部分。交际

者的信念集随着话语交际的展开不断得到更新,从而公共背景集也不断得到更

新。有关公共背景集的更新有两点注意事项:一,公共背景的更新是交际者共建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40

实现的,说话人对预设命题 p 的公共知识信念只有与听话人的公共知识信念形成

交集时才能添加到 C 中去,否则不能成为公共背景部分;也就是说,说话人的预

设并不一定成为公共背景。二,公共背景的更新不仅仅是预设命题 p 的添加和更

新,也是断言 q 的添加和更新。当断言 q 得到听话人的接受,即相信 q 是事实,

则 q 也添加到公共背景集当中。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注意事项一。

例如,我说“汤姆后悔打了老婆”,其中表达了我的信念集 K1:

K1 = {p (“汤姆打了老婆”): K1p, K1K2p, K1K2K1p, …;q (“汤姆对于打老婆这件

事很后悔”): K1q}

其中包含了我对 p 的公共知识信念。如果此时听话人反驳说“汤姆根本没有打

过老婆,我知道他的为人”。此时听话人的信念集 K2 为:

K2 = {p (“汤姆打了老婆”): K2﹁p1}

在这种情况下,交际者的公共知识信念没有产生交集,则说话人预设的命题

p 不会添加到 C。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注意事项二。

例如,我说“汤姆后悔打了老婆”, 我的信念集 K1 如上所述。如果与听话人

的公共知识信念为:

K2 = {p (“汤姆打了老婆”): K2p, K2K1p, K2K1K2p, …}

二者形成交集,则 p 成为 C 的组成部分,表示如下:

C = {p (“汤姆打了老婆”)}

接下来,我说“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打老婆了”,其中表达了我的信念集 K1+1:

K1+1 = {q (“汤姆对于打老婆这件事很后悔“): K1q, K1K2q, K1K2K1q, …;r (“汤

姆发誓以后不再发誓打老婆这种事”): K1r, K1~K2r2}

此时随着话语的推进我的公共知识信念也会得到更新,添加了我对 q 的公共

知识信念;如果与听话人的公共知识信念形成交集,则 C 得以更新,表示如下:

1 “K2﹁p”表示听话人(Agent2)知道或相信

!p 为假。 2 “K1~K2r”表示说话人知道听话人不知道 r(为真)。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41

C+1 = {p (“汤姆打了老婆”);q (“汤姆对于打老婆这件事很后悔”)}

2.2 说话人主导预设

我们对语用预设提出如下设想。语用预设是话语交际双方协作的行为,其中

预设与公共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语用预设行为比作一个口头协

议。甲方(说话人)通过说出话语提出协议的草案(draft),在乙方(听话人)对

此做出正面回应之后,该草案便在双方之间一致通过从而成为产生效力的协议

(valid contract)。同理,如果我们假定交际双方需要在一定的公共背景下进行话

语交际,那么预设与公共背景的关系就好比协议草案与生效的协议之间的关系。

说话人在预设中提出命题 p 作为话语的背景知识,而听话人则要么接受该背景知

识从而 p 成为话语的公共背景部分,要么对该背景知识不置可否或予以质疑从而

p 难以构成公共背景。

这一设想表达了本文对预设动态性的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说话人

主导预设理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说话人的主导地位,说话人主导预

设定义,以及说话人预设行为的分类。

2.2.1 说话人的主导地位

说话人在预设行为中具有主导地位。预设是说话人的预设,他通过预设行为

进行话语公共背景的提议。这是话语交际的意图导向性所致。根据 Kecskes &

Zhang(2009)的社会-认知交际观,话语交际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意图和注意力交

互作用的结果,在认知状态中突显、与意图相关联的那部分社会文化背景得到激

活、寻求或是创建构成话语的公共背景。说话人通过预设行为提议某命题为话语

的公共背景,是在说话人意图指导下进行的。

说话人对预设行为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为他对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的指派。

如 2.1 所述,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信念态度(信念集)以及交际意图(意图集)形

成对命题 p 的预设表达,在传递他的信念态度和意图时对命题 p 的公共背景地位

形成了某种期待,也基本预测了听话人对其信念态度、交际意图的获取。

后,说话人在根据交际的需要进行预设命题的公共背景提议时,也需要遵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42

循一般的语用行为准则。对此 2.2.3 有详细论述。

2.2.2 说话人主导预设定义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speaker-assigned presupposition)是对预设动态性、说话

人的主导地位的系统阐述。我们将其命名为说话人主导预设,是强调说话人对预

设的主导地位;其英文译名 speaker-assigned presupposition 则表明说话人对预设的

主导地位体现为他对预设命题态度及交际意图的指派。

(定义)说话人主导预设:

说话人通过话语 U 预设命题 p,当且仅当

一,说话人对命题 p 进行公共背景性质的提议;

二,说话人在提议行为中进行关于 p 的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的指派;

三,说话人在进行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指派时分别遵循真诚性准则和意

图性准则。

说话人主导预设定义重新揭示了预设的语用本质,回答了预设本质的三个问

题:预设是什么、从哪里来、如何生成和理解。预设是说话人对命题的公共背景

提议,其中包含了他对命题真值及交际意图的指派;说话人通过预设来推动交际

的顺利进行,预设要么提供了命题真值的承诺,要么服务于交际意图,要么二者

兼顾。预设来自于说话人的认知状态,首先是关于预设命题的知识(信念)集 K

(包括指示性知识、结构性知识和表征性知识等子集,分为分布式知识和推断性

知识1),然后是信念集 I;说话人的命题态度及交际意图指派来源于他的认知状态,

他需要根据有关 p 的信念状态和交际意图对命题 p 进行合理的运作、处理。交际

双方对预设的生成和理解都受到真诚性准则、意图性准则的约束。

2.2.3 说话人主导预设分类

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信念状态和交际需要产生不同种类的预设行为。根据说话

人信念集的状态,我们将说话人的预设行为分为真诚性预设和假定性预设两类,

其中根据意图指派又可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见下表:

1分布式知识(Ep:everyone knows that p);推断性知识(Cp:it is common knowledge among the agents that p)。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43

表 2.1 说话人主导预设分类1

总类 细类 分布式知识 推断性知识 1 推断性知识 2

典型预设 K1p K1K2p K1K2K1p 真诚性预设

信息预设 K1p K1~K2p; K1^K2p;

~K1K2p?

K1K+

2K1p

偏好预设 ~K1p K1K2p! K1~K2~K1p;

K1K2~K1p

假定性预设

临时预设 ~K1p K1~K2p K1K2~K1p

2.2.3.1 真诚性预设 2.2.3.1.1 典型预设

典型预设(canonical presupposition)是学者们在研究预设时 常接触的理想化

的预设现象。说话人具有预设命题 p 的公共背景信念:说话人知道 p,相信听话

人知道 p,且相信听话人也相信说话人知道 p。

典型预设中说话人信念集表示如下: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示例:

(7) 一位妻子对丈夫说:Please check why the baby is crying.

>> p: There exists a baby.

2.2.3.1.2 信息预设

信息预设(informative presupposition)是学者们在研究语用预设时争议 多的

一类现象。说话人对于命题 p 的认知偏离了公共背景信念:说话人知道 p,但相

1 表格中的形式表示解释如下: 数字 1、2 分别代表说话人、听话人两个认知主体; 分布式知识(Ep:everyone knows that p)这里表示说话人对 p 的真值信念,其中“K1p”表示“说话人知道 p(为

真)”,“~K1p”表示“说话人不知道 p(为真)”; 推断性知识(Cp:it is common knowledge among the agents that p)这里表示说话人对 p 的公共知识信念,分

为推断性知识 1:“K1K2p”表示“说话人相信听话人知道 p(为真)”,“K1~K2p”表示“说话人相信听话人不知

道 p(为真)”,“K1^K2p”表示“说话人相信听话人对 p 产生错误的信念”,“~K1K2p?”表示“说话人不知道听话

人是否知道 p(为真)”,“K1K2p!”表示“说话人相信听话人知道 p 的真假”;以及推断性知识 2:“K1K2K1p”

表示“说话人相信听话人相信说话人知道 p(为真)”,“K1K+

2K1p”表示“说话人相信听话人将相信说话人知道

p(为真)”,“K1~K2~K1p”表示“说话人相信听话人不知道说话人不知道 p(为真)”,“K1K2~K1p”表示“说话

人相信听话人相信说话人不知道 p(为真)”。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44

信听话人不知道 p(或相信听话人对 p 形成错误认知,或不确定听话人是否知道

p),但相信听话人将相信说话人知道 p。

信息预设中说话人信念集表示如下:

K1 = {p: K1p, K1~K2p (or K1^K2p or ~K1K2p?), K1K2K1p}

示例:

(8) Someone who I just met: Are you going to lunch?

I: No, I’ve got to pick up my sister.

>> p: I have a sister.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9) 一个女儿对父亲说(当她父亲并不知道她订婚的消息):Oh Dad, I forgot

to tell you that my fiancé and I are moving to Seattle next week.

>> p: I have a fiancé (or I am engaged).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10)财政部的秘书对上司说(当她发现对方在讲述失业情况时读错了报告

上的内容时):The U.S economy, which lost 80,000 jobs in March, has

suffered the greatest loss in five years.

>> p: The U.S economy lost 80,000 jobs in March.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11)一个同事对另一同事说(她并没有考虑对方是否知道 Jill 已婚的信息):

I saw Jill’s husband yesterday.

>> p: Jill has a husband (or Jill is married).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信息预设惹人争议,主要由于以下原因。其一,信息预设违反了预设的共知

性,人们需要解释:为何形成信息预设(Abbott 2000, 2008; Stalnaker 1974, 2002;

Simons 2001, 2003, 2006)?其二,预设调整作为信息预设的补救措施(重建预设

的公共背景地位)也受到很大质疑,人们需要解释:调整能否解决共知性违反的

问题(Burton-Roberts 1989; Abbott 2006)?调整是如何实现的(Karttunen 1974;

Lewis 1979; Stalnaker 1974,2002; von Fintel 2000,2006)?其三,信息预设可以成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45

为话语的主要意图所在(如(9)的说话人将传递预设命题作为话语的主要意图),

人们需要解释:预设如何区别于会话涵义(Simons 2004,2006)?关于信息预设及

其调整问题我们将在第四章运用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给予详细解释。

2.2.3.2 假定性预设 2.2.3.2.1 偏好预设

偏好预设(partial presupposition)是说话人意图探听某个命题信息而进行的预

设行为。说话人对于命题 p 的认知偏离了公共背景信念:说话人不知道 p,但相

信听话人知道 p 的真假。

偏好预设中说话人信念集表示如下:

K1= {p: ~K1p, K1K2p!, K1~K2~K1p (or K1K2~K1p)}

示例:

(12)一个同事对另一个同事说(他想要打探 Jill 是否结婚,听话人是 Jill 的

朋友):Why did Jill take a bus to work? Didn’t her husband drive her?

?>> p: Jill has a husband (or Jill is married).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13)一个男同学对新来的女同学说(他想要打探对方有没有男朋友):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 p: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偏好预设与信息预设一样不具有共知性,若要建立其公共背景地位也需要进

行补救措施,即说话人从听话人的回答中推出命题 p 为真,于是说话人进行信念

的调整。我们可以称这一补救措施为补偿(compensation),命题 p 的真值由说话

人根据听话人认知状态的推断来补救。

2.2.3.2.2 临时预设

临时预设(temporary presupposition)是说话人为了实现交际意图、推动话语交

际而临时假定预设命题可能为真的预设行为。说话人对于命题 p 的认知偏离了公

共背景信念:说话人不知道 p,他相信听话人不知道 p,也相信听话人相信说话

人不知道 p。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46

临时预设中说话人信念集表示如下: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示例:

(14)一个朋友对另一个朋友说(当他们注意到餐馆邻桌的男子神情悲伤

时):Perhaps his dog died.

?>> p: He has a dog.

2.3 真诚性准则与意图性准则

Zhang(2008)进行了预设的语用约束分析,提出了真诚性准则和意图性准则。

本文基本继承了上述准则,并给予了新的系统性发展:交际者的真诚性、意图性

概念得到了系统的描述,真诚性准则、意图性准则得到了更为精确的形式表述,

意图指派的类别也得到了进一步认识。

2.3.1 预设的真诚性准则

2.3.1.1 交际者的真诚性

交际者的真诚性是预设行为的重要语用属性。预设是一种语用行为,在话语

过程中需遵循 Grice 的会话原则。会话原则的质量准则就是对交际者(主要从说

话人角度)真诚性的规定,即“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要

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姜望琪 2003:60)。对此我们进行如下解读:

(15)说话人的真诚性:

a. 当说话人知道或相信!某命题为真,则他或者在话语中表达该命题为真,

或者不在话语中表达该命题为真(或可能为真、或为假)(if K1□p, then

E1K1□p, or ~E1K1□p or ~E1K1◇p or ~E1K1□﹁p)1;

b. 当说话人知道或相信!某命题为假,则他或者在话语中表达该命题为假,

或者不在话语中表达该命题为真(或可能为真、或为假)(if K1□﹁p, then

E1K1□﹁p, or ~E1K1□p or ~E1K1◇p or ~E1K1□﹁p);

c. 当说话人缺乏某命题为真的证据(即意味着他并不知晓命题的真假),则

1 其中“E”表示“话语表达”,“□”、“◇”表示“必然”和“可能”,“K”表示“知道(或相信)”,“p”指命题;“~”表示否定,放在“E”、“K”前,表示“没表达”、“不知道”;“﹁”表示否定,放在“p”前,表示“并非 p”。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47

他或者在话语中表达该命题可能为真(或可能为假),或者不在话语中表

达该命题为真(或可能为真、或为假)(if K1◇p, then E1K1◇p, or ~E1K1□p

or ~E1K1◇p or ~E1K1□﹁p)。

上述解读对质量准则进行了更为严密的形式表述。如同警察宣读嫌疑犯的权

利时所说:“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一切都将作为承堂证供”。说话人对于自

己的认知状态中确知、不确知的命题信息都有权保持沉默,不在话语中进行陈述;

但是,如果他选择陈述,则他对命题的陈述必须与他的认知状态一致。质量准则

形成了对说话人的真诚性语用约束。根据这一理解,听话人在听到话语时便可作

出合理的语用推理,即对说话人的真诚性给予信赖并由此理解说话人对命题的真

值态度。由此我们得到基于话语的说话人真诚性语用推理1:

(16)基于话语的说话人真诚性语用推理:

a. 当说话人确切说出表达某命题为真的话语,则推出他确知且承诺该命题

为真(if E1K1p, then K1p);

b. 当说话人确切说出表达某命题为假的话语,则推出他确知且承诺该命题

为假(if E1K1﹁p, then K1﹁p);

c. 当说话人说出表达某命题可能为真的话语,则推出他不确知且不承诺该

命题的真值(if E1~K1p, then ~K1p)。

此外,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命题态度同时是否接受他的命题态度还与听话

人自身的认知状态有关。因此,我们得出听话人的真诚性:

(17)听话人的真诚性:

a. 当听话人从话语推断出说话人确知且承诺某命题为真,则接受命题为真,

除非他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为假(if K2K1p, then K2p unless K2﹁p);

b. 当听话人从话语推断出说话人确知且承诺某命题为假,则接受命题为假,

除非他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为真(if K2K1﹁p, then K2﹁p unless K2p);

c. 当听话人从话语推断出说话人表达某命题可能为真,则接受命题可能为

1 为便于表达,我们对必然算子和可能算子进行了简化:“ K1□p”简化为“K1p”, 表示“说话人知道或相信

!p为真”;“ K1◇p”简化为“~K1p”,表示“说话人不知道 p 为真”,即“说话人相信 p 可能为真(或为假)”。听话

人的命题态度描述也作同样的简化。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48

真,除非他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为真或为假(if K2~K1p, then ~K2p unless

K2p or K2﹁p)。

预设行为相比会话原则对一般话语行为(如断言等)的真诚性要求而言尤其

受到严格的真诚性约束。由于预设是说话人关于话语公共背景的提议,说话人受

到的真诚性约束更为严密。首先,说话人通过预设行为可以传递他确知命题为真

或他相信命题可能为真的信念[K1p;~K1p],而不能传递他确知命题为假的信念[K1

﹁p];即,说话人受到的真诚性约束在话语中理解为(16a)、(16c)。因为一,预

设的语言形式约束,预设命题为真是句子断言具有真值意义的必要前提,说话人

知道(或相信!)预设命题为真是他得以恰当使用语句的必要前提,本文在此认识

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充,认为说话人相信预设命题可能为真也可以成为他恰当

使用语句的必要前提,当语句为区别于肯定断言的、含有可能算子的表达1;二,

预设的公共背景功能,预设命题作为真的或可能为真的命题为话语提供公共背景

或是临时充当公共背景。其次,说话人在预设行为中除了传递命题的真值信念(命

题为真或可能为真),还要传递命题的公共背景信念(命题为公共背景或可能为

公共背景)[K1K2p,K1K2K1p,…;K1~K2p,…];关于说话人的公共背景信念我

们接下来通过具体的预设现象进行分析。

与说话人真诚性相应,听话人受到的真诚性约束也更为严密。由于说话人不

能通过预设传递为假的命题,因而听话人的真诚性体现为(17a)、(17c)。至于听

1 在包含可能算子的语句中,可能算子会导致语句意义的不确定性,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得到确定。具体可参

见假定性预设分析中的例句。例如(14)。表达可能性的词 perhaps 在语句中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即要么

断言命题的谓词部分可能为真,即 a. It is the case that he has a dog and perhaps it died {his dog ∧ ◇ died (his dog)},要么断言命题的主项、谓词部分都可能为真,即 b. Perhaps it is the case that he has a dog and it died {◇(his dog ∧ died (his dog))}。这是一个可能算子在语句理解中的辖域问题,与否定算子的辖域问题类似

(Atlas & Levinson 1981; Horn 1989)。 预设命题不能传递说话人为假的信念,除非他故意欺骗(见第五章)。预设投射常分析否定句的预设,其中

小句的预设在语境中被取消,如(1)、(2)所示;但这并不意味着说话人通过预设传递其命题为假的信念。

我们从(1)可以发现,说话人是通过断言表达了 p 为假的信念,而并非通过预设的方式;或者我们可以这

样理解:当说话人对命题 p 通过断言进行真假的判断同时又在否定句中形成了 p 的预设,说话人并没有通过

预设传递 p 为假的信念,而是出于其他因素形成了预设形式的表达,如语篇连贯等。 (1) The king of France isn’t bald, because there’s no king of France.

*>> p: There is a king of France. (2) You said someone in the room loves Mary. Maybe so. But it isn’t John who loves Mary. It isn’t Tom

either. … Therefore, no one in the room loves Mary. *>> p: Someone loves Mary.

目前否定句的预设现在仍是人们广泛争论的现象,否定对于预设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今后的预设研

究还需对此给予密切的关注。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49

话人的公共背景信念,预设命题作为公共背景的提议是由说话人完成的,因而听

话人并不一定对预设命题具有相关信念。

下面我们通过预设现象中的真诚性分析获得预设的真诚性准则。

2.3.1.2 预设现象中的真诚性分析

我们分析预设过程中交际者如何表达及理解预设的真诚性,即说话人如何进

行命题态度指派,听话人如何理解说话人的命题态度。根据上文有关预设行为的

交际者真诚性约束分析,预设现象中的真诚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

说话人关于预设命题 p 的分布式知识(信念),即[K1p; ~K1p];二,说话人关于预

设命题 p 的推断性知识,即[K1K2p,K1K2K1p,…;K1~K2p,…];三,听话人关

于预设命题 p 的分布式知识及推断性知识。预设行为由两个相对的认知活动构成:

说话人的产出和听话人的理解;交际者进行预设认知活动时需依赖于他们的知识

(信念)集 K。

我们采用下面三个例句对真诚性预设和假定性预设进行真诚性分析。三个例

句都可触发存在预设,但各自又存在区别:(18)是一个肯定陈述(断言),(19)

是一个可能陈述,(20)是疑问句。根据前文关于说话人预设时真诚性约束的分

析,真诚性预设可以通过三个例句中的任一个实现,即三个例句都可以表达说话

人知道或相信!预设命题为真的信念[K1p];与此相对,假定性预设则只能通过

(19)、(20)而不能通过(18)实现,即只有后两个例句可以表达说话人相信预

设命题可能为真的信念[~K1p]。

(18)I saw Jill’s husband yesterday.

>> p: Jill has a husband (or Jill is married).

(19)Perhaps his dog died.

(?) >> p: He has a dog.

(20)哇,好漂亮!这是你男朋友送你的花么?

(?) >> p: 听话人有男朋友。

因此,在接下去的预设现象分析中,我们可采用上述任一例句分析真诚性预

设,以及采用(19)、(20)进行假定性预设分析。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50

2.2.1.2.1 真诚性预设的分析

我们为(19)假定如下情境:

情境 S191:说话人与听话人为一对夫妇。他们发现篱笆那边的邻居男子神情

悲伤,于是说话人开始说起那个男子。

该情境下的交际者信念集可做如下描述:

K1 = {p (“he has a dog”): K1p, K1K2p}

K2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p}1

当说话人提出预设命题 p 时,他不仅表达了 p 为真的信念,同时也表达了 p 为公

共背景的信念。在听话人理解话语预设时,他的信念集也包含了 p 为真的信念以

及 p 为公共背景的信念。在这样的情况下,预设命题 p 满足公共背景的条件,是

当前话语的公共背景集 C 的内容。

分析:说话人传递了 p 为真的信念,听话人获取了 p 为真的信念。根据(16a),

听话人推断出说话人具有命题 p 为真的信念;根据(17a),他接受 p 为真的信念。

我们再假定(19)的另一种情境:

情境 S192:说话人是话语中提及的男子的邻居,听话人为说话人的一位访客。

他们发现篱笆那边的邻居男子神情悲伤,于是说话人开始说起那个男子。

该情境下的交际者信念集可做如下描述:

K1 = {p (“he has a dog”): K1p}

K2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p}

分析:说话人传递了 p 为真的信念,听话人获取了 p 为真的信念并接受 p 为

真。根据(16a),听话人推断出说话人具有命题 p 为真的信念;根据(17a),他

接受 p 为真的信念。

我们再假定例句(18)的一种情境:

情境 S181:事实是 Jill 未婚。说话人对该事实形成错误的认识,即误以为 Jill

1 当说话人说出的预设语句含有可能算子时,由于语句意义的不确定性,听话人对说话人的预设命题态度的

理解必须依赖句子以外的信息,如听话人根据他对说话人的了解(而并非通过语句的理解)知道说话人的命

题态度(如情境 S191),或听话人根据当前的语境推出说话人的命题态度(如情境 S192)。这就涉及交际者公

共背景集等相关知识的分析。在 2.4 小节预设认知加工原理的阐述中,我们将对各种交际要素之间的关系给

予详细的分析、推导。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51

已婚。听话人知道 Jill 未婚的事实。

该情境下的交际者信念集可做如下描述:

K1 = {p (“Jill is married”): K1p}

K2 = {p (“Jill is married”): K2﹁p}

分析:说话人传递了 p 为真的信念,听话人获取了 p 为真的信念但并不接受

p 为真。根据(16a),听话人推断出说话人具有命题 p 为真的信念;根据(17a),

他不接受 p 为真的信念。可能的结果是交际者展开命题 p 是否为真的讨论。

再假定另一情境:

情境 S182:事实是 Jill 已婚。说话人知道 Jill 已婚的事实。听话人对该事实形

成错误的认识,即误以为 Jill 未婚。

该情境下的交际者信念集可做如下描述:

K1 = {p (“Jill is married”): K1p}

K2 = {p (“Jill is married”): K2﹁p}

分析:说话人传递了 p 为真的信念,听话人获取了 p 为真的信念但并不接受

p 为真。根据(16a),听话人推断出说话人具有命题 p 为真的信念;根据(17a),

他不接受 p 为真的信念。可能的结果是交际者展开命题 p 是否为真的讨论。

此时交际者的信念集与情境 S181 相同,在交际双方矛盾、冲突的信念中,只

有一个是与事实吻合的,交际者可能展开命题 p 是否为真的讨论。

2.2.1.2.2 假定性预设的分析

我们为(19)假定如下情境:

情境 S193:说话人与一个朋友在餐馆用餐。他们发现邻桌有个神情悲伤的男

子,于是说话人开始说起那个男子。

该情境下的交际者信念集可做如下描述:

K1 = {p (“he has a dog”): ~K1p}

K2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p}

分析:说话人传递了 p 可能为真的信念,听话人获取了 p 可能为真的信念并

接受该信念。根据(16c),听话人推断出说话人具有命题 p 可能为真的信念;根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52

据(17c),他接受 p 可能为真的信念。

我们再假定(20)的一种情境:

情境 S201:说话人在情人节那天看到听话人(玛丽)桌上放了一束鲜花。说

话人并不知晓对方是否有男朋友;当然,听话人自己是知道的,且假定她的确有

男朋友,而且知道说话人并不知道她有男朋友。

该情境下的交际者信念集可做如下描述:

K1 = {p (“玛丽有男朋友”): ~K1p}

K2 = {p (玛丽有男朋友”): K2p, K2~K1p}

分析:说话人传递了 p 可能为真的信念,听话人获取了 p 可能为真的信念但

保留 p 为真的信念。根据(16c),听话人推断出说话人具有命题 p 可能为真的信

念;根据(17c),他保留 p 为真的信念。

我们再假定(20)的一种情境:

情境 S202:说话人在情人节那天看到听话人(玛丽)桌上放了一束鲜花。说

话人并不知晓对方是否有男朋友;当然,听话人自己是知道的,且假定她没有男

朋友,且知道说话人并不知晓她是否有男朋友。

该情境下的交际者信念集可做如下描述:

K1 = {p (“玛丽有男朋友”): ~K1p}

K2 = {p (玛丽有男朋友”): K2﹁p, K2~K1p}

分析:说话人传递了 p 可能为真的信念,听话人获取了 p 可能为真的信念但

保留 p 为假的信念。根据(16c),听话人推断出说话人具有命题 p 可能为真的信

念;根据(17c),他保留 p 为假的信念。

2.3.1.3 预设的真诚性准则

从预设现象的真诚性分析,我们提出交际者在产出、理解真诚性预设和假定

性预设的信念态度时需要遵循的真诚性准则。

(定义)真诚性准则 1(关于真诚性预设的约束):

说话人准则:预设命题 p,当且仅当他相信 p 为真[K1p];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53

听话人准则:接受命题 p,除非他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为假[K2﹁p]。

(定义)真诚性准则 2(关于假定性预设的约束):

说话人准则:预设命题 p,当且仅当他相信可能 p[~K1p](即 K1◇p);

—补充规则:说话人只能在含可能算子的语句中生成该预设;

听话人准则:接受可能 p,除非他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为真或为假

[K2p!]。

我们对预设真诚性准则给予进一步的认识、分析。

首先,关于真诚性预设中的信息预设现象。信息预设是真诚性预设的一种,

其中说话人表达命题 p 为真的信念,听话人并不知道 p 是否为真,但他通过说话

人的预设推出其为真的信念指派,便会接受该信念从而更新了他关于 p 的认识。

这一接受、更新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预设调整。

听话人愿意调整、接受说话人命题为真的信念,正是由于真诚性准则作用的

结果。当说话人说出含有预设命题的肯定断言时,听话人便可以推出说话人的信

念态度为真,于是接受说话人的信念态度。而当说话人说出含有可能算子的语句

时,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有关预设命题的信念态度时需借助语境要素等,然后再

考虑是否接受说话人的信念态度。有一种情形相对特殊,那就是说话人预设与自

身相关的存在及事实命题,例如“I want to call my sister.” (Simons 2006:12)、“I have

to take my cat to the vet.” (Simons 2006:2)、“Oh Dad, I forgot to tell you that my fiance

and I are moving to Seattle next week.” (Simons 2004:14)。这种预设非常特殊,听话

人会对这其中的预设命题深信不疑,因为说话人对自己的事情当然知道得 清

楚。此时无论句子形式如何变化,听话人的信念态度如何,他都会接受这类预设

命题1。

其次,关于假定性预设的区别性特征。假定性预设与真诚性预设存在显著的

区别。说话人对两种预设进行了不同的运作、处理。假定性预设的产出与说话人

1Levinson(1983)分析过“Sorry I’m late. My ambulance broke down.”这样的预设,认为其中听话人往往比较难于

接受“The speaker has an ambulance”。这种情形与我们描述的真诚性原则 1 约束下形成的真诚性预设并不矛

盾。之所以该例句的预设不太容易被人接受,是因为该预设引发了交际者在结构性知识 Kl 的冲突、不协调:

常规地,人们一般不会接受某人拥有一辆救护车这样的事实,除非有特别的语境使其变得合理。因而,该例

句并不构成真诚性语用约束的反例。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54

的交际意图密切相关;如果没有相关意图的出现,说话人就不会形成预设行为(下

文将分析预设的意图性准则)。例如情境 S193,说话人提出预设命题“he has a dog”

是为了讨论那个神情悲伤的男子。此时的预设命题体现出随意性、临时性;说话

人也完全可以提议其他预设命题来实现其交际意图,如“he has a wallet”(如果他

说“Perhaps he lost his wallet”)、“he has a girlfriend”(如果他说“Perhaps his girlfriend

broke up with him”)等。又如情境 S201、S202,说话人想要间接地问听话人是否

有男朋友;他提出预设命题“玛丽有男朋友”是为了验证该命题是否为真。此时的

预设命题也体现出随意性、临时性。

假定性预设比真诚性预设增加了一条补充规则:说话人只能在含可能算子的

语句中生成这类预设。这与预设表达的常规语义约束有关。根据以往的预设研究,

预设命题为真是句子断言具有真值意义的必要前提,说话人知道(或相信!)预设

命题为真是他得以恰当使用语句的必要前提。本文在此认识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

扩充,认为说话人也可以利用可能算子的不确定性通过预设行为表达可能 p 的信

念(见 48 页注释),为话语交际提供临时的公共背景。因此,除了交际意图,含

有可能算子的语句是说话人进行假定性预设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如果去掉可能算

子,如情境 S193 语句的“perhaps”,则假定性预设行为无法实现。

后,关于听话人对两种不同预设的区分及预设命题的理解。例句(19)在

不同的情境下实现两种不同的预设行为。这就产生了预设类型的区分以及在理解

预设命题时真诚性准则的适用问题。经细致观察我们发现,真诚性准则 1 和真诚

性准则 2 均可合理解释听话人对两种不同预设的区分及预设命题的理解;听话人

可任选一准则来进行分析判断。我们通过转换情境 S191、S192、S193 的真诚性准

则来给予验证。

对于情境 S191,假定听话人运用真诚性准则 2 来理解。根据听话人准则,听

话人即便认为说话人相信可能 p 仍然会坚持他自己的信念[K2p]。

对于情境 S192,假定听话人运用真诚性准则 2 来理解。听话人的信念集为:

K2 = {p (“he has a dog”): ~K2p}

根据听话人准则,听话人会接受可能 p,即相信说话人不知道 p: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55

K2+1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p}

但是,当前话语的公共背景集 C 为:

C = {q (“the speaker is the man’s neighbor”), r (K2K1p!)}

由此他得到证据推翻前面的分析,即, [K2K1p!],从而得知说话人表达了 p 为

真的信念并接受该信念。

对于情境情境 S193,假定听话人运用真诚性准则 1 来理解。听话人的信念集

为:

K2 = {p (“he has a dog”): ~K2p}

根据听话人准则,听话人会接受 p,即相信说话人知道或相信!p:

K2+1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p}

但是,当前话语的公共背景集 C 为:

C = {q (“the speaker doesn’t know the man”), r (~K1p)}

由此他得到证据推翻前面的分析,从而得知说话人表达了 p 可能为真的信念

并接受该信念。

通过上述三种情境的换位分析我们证明,听话人在听到含有可能算子的语句

时可通过任一真诚性准则来理解语句中的预设行为,其结果都是一致的。关键是

需要结合具体情境的语境因素分析。

2.3.2 预设的意图性准则

2.3.2.1 交际者的意图性

交际者的意图性是预设行为的另一重要语用特征。意图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

概念,本文采用了 Kecskes & Zhang(2009)的意图理解,包含意图的导向性及动态

性、交际者的合作性、话语的关联性等几个内涵,详见本章 2.1.2 的介绍。以往

的预设研究很少关注交际者在预设行为中有关意图的认知加工,这方面的语用分

析主要代表人物为 Stalnaker 和 Simons,在 2.1.2 也作了简要介绍,这里不另作赘

述。

关于预设行为中涉及的交际者意图性有以下几个内容。一,说话人进行意图

指派,是指说话人在进行话语交际时通过预设表达使得交际意图具有某种表达效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56

果。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两种指派的效果:一是省力效果(economic effect),一是修

辞效果(rhetoric effect)。例如前面分析中出现的例句,其中在情境 S192 中说话人

在实现交际意图 i1 时运用预设达到了省力效果,表示为“i1+e”;情境 S201 中说话

人却达到了修辞效果,表示为“i1+r”。

(19)Perhaps his dog died.

? >> He has a dog.

情境 S192:说话人是话语中提及的男子的邻居,听话人为说话人的一位访客。

他们发现篱笆那边的邻居男子神情悲伤,于是说话人开始说起那个男子。

说话人的信念集表示为:

I1 = {i1+e (“suggest the reason why the man looks sad”)}

(20)哇,好漂亮!这是你男朋友送你的花么?

? >> 听话人有男朋友。

情境 S201:说话人在情人节那天看到听话人(玛丽)桌上放了一束鲜花。说

话人并不知晓对方是否有男朋友;当然,听话人自己是知道的,且假定她的确有

男朋友。

I1 = {i1+r (“询问玛丽是否有男朋友”)}

二,意图指派是对预设共知性的利用;当说话人偏离预设的公共背景信念时,

他可以通过预设方式实现意图指派,达到省力效果或修辞效果。例如上面分析的

例句中,说话人都不具有 p 的公共背景信念;他在这种情形下进行预设命题的公

共背景提议,是为了实现意图指派。

情境 S192 的说话人信念集:K1 = {p (“he has a dog”): K1p, K1~K2p}

情境 S201 的说话人信念集:K1 = {p (“玛丽有男朋友”): ~K1p, K1K2p!}

三,意图指派的过程也是信念态度指派的过程,说话人通过信念集和意图集

的认知对信念及意图进行指派,产生了含有预设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在进行预设

的意图指派时需遵循一定的准则;另外,听话人要获取意图性的理解也需遵循一

定的准则。

接下来我们通过真诚性预设、假定性预设的现象分析得出意图性准则。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57

2.3.2.2 预设现象中的意图性分析

我们分析预设过程中交际者如何表达及理解预设的意图性,即说话人如何进

行意图指派,听话人如何理解说话人的指派。前面指出,意图指派是对预设共知

性的利用;当说话人偏离预设的公共背景信念时,他可以通过预设方式实现意图

指派,达到省力效果或修辞效果。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推出:当说话人知道或

相信!他的信念态度偏离公共背景信念时,他可以进行意图指派;当听话人相信

说话人的信念态度偏离公共背景信念时,他可以获知预设的意图指派。在真诚性

预设、假定性预设中,这种偏离具有不同的体现。

2.3.2.2.1 真诚性预设的分析

我们先看(19)的如下情境:

情境 S192:说话人是话语中提及的男子的邻居,听话人为说话人的一位访客。

他们发现篱笆那边的邻居男子神情悲伤,于是说话人开始说起那个男子。

该情境下的交际者信念集描述如下:

K1 = {p (“he has a dog”): K1p, K1~K2p}

K2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K2p}

说话人的意图集可描述为:

I1 = {i1+e (“suggest the reason why the man looks sad”)}

分析:说话人对 p 的信念偏离公共背景信念[K1~K2p],由此他形式了意图指

派;听话人相信说话人信念的偏离[K2K1~K2p],由此他理解了预设的意图指派。

再看如下例句:

(21)Oh Dad, I forgot to tell you that my fiancé and I are moving to Seattle next

week.

>> I have a fiancé (or I am engaged).

该话语的情境为:

情境 S211:一个女儿向父亲告知她近期的生活状况。父亲当时并不知道女儿

已经订婚。

该情境下的交际者信念集描述如下:

K1 = {p (“the speaker is engaged”): K1p, K1~K2p; q (“my fiancé and I are moving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58

to Seattle next week”): K1q, K1~K2q}

K2 = {p (“the speaker is engaged”): ~K2p, K2K1~K2p; q (“my fiancé and I are

moving to Seattle next week”): ~K2q, K2K1~K2q}

说话人的意图集可描述为:

I1 = {i1+r (“tell the father that p”); i2 (“tell the father that q”)}

分析:与情境 S192 的分析相同,说话人对 p 的信念偏离公共背景信念

[K1~K2p],由此他形式了意图指派;听话人相信说话人信念的偏离[K2K1~K2p],

由此他理解了预设的意图指派。

由此我们得出如下意图性准则:

(定义 8)意图性准则 1(关于真诚性预设的约束):

说话人准则:进行意图指派,当且仅当[K1~K2p];

听话人准则:理解意图指派,当且仅当[K2K1~K2p]。

2.3.2.2.2 假定性预设的分析

我们先看(19)的如下情境:

情境 S193:说话人与一个朋友在餐馆用餐。他们发现邻桌有个神情悲伤的男

子,于是说话人开始说起那个男子。

该情境下的交际者信念集可做如下描述:

K1 = {p (“he has a dog”): ~K1p, K1~K2p, K1K2~K1p, …}

K2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p, K2K1~K2p, …}

说话人的意图集可描述为:

I1 = {i1+e (“suggest the reason why the man looks sad”)}

分析:说话人对 p 的信念偏离公共背景信念[~K1p, K1~K2p, K1K2~K1p],由此

他形式了意图指派;听话人相信说话人信念的偏离[K2~K1p, K2K1~K2p],由此他

理解了预设的意图指派。

再看如下例句:

(22)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该话语的情境为: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59

情境 S221:一个男生与新来的一位女同学聊天很愉快, 后离开时他想间接

询问女同学是否有男朋友。假定女同学的确有男朋友。

该情境下的交际者信念集描述如下:

K1 = {p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K1p, K1K2p!, K1K2p~K1p }

K2 = {p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K2p, K2~K1p, K2K1K2p!, …}

说话人的意图集可描述为:

I1 = {i1+r (“ask about whether p is true”)}

分析:说话人对 p 的信念偏离公共背景信念[~K1p, K1K2p!, K1K2p~K1p],由此

他形式了意图指派;听话人相信说话人信念的偏离[K2~K1p],由此他理解了预设

的意图指派。

综合上述两个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K1p]和[K2~K1p];

也就是说,这两个条件的满足可以使得交际者进行预设意图指派的认知加工。于

是我们得出下列意图性准则:

(定义 9)意图性准则 2(关于假定性预设的约束):

说话人准则:进行意图指派,当且仅当[~K1p];

听话人准则:理解意图指派,当且仅当[K2~K1p]。

2.3.2.3 预设的意图性准则

通过真诚性预设与假定性预设的意图性分析,我们得到了预设的意图性准

则:

(定义)意图性准则 1(关于真诚性预设的约束):

说话人准则:进行意图指派,当且仅当[K1~K2p];

听话人准则:理解意图指派,当且仅当[K2K1~K2p]。

(定义)意图性准则 2(关于假定性预设的约束):

说话人准则:进行意图指派,当且仅当[~K1p];

听话人准则:理解意图指派,当且仅当[K2~K1p]。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句来检验意图性准则是否有效。

(23)Why did Jill take a bus to work? Didn’t her husband drive her?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60

?>> Jill has a husband (Jill is married).

情境 S231:说话人不知他的新同事 Jill 是否已婚,他想间接地、不被察觉地

询问该信息。假定听话人知道 Jill 已婚。

该情境下的交际者信念集描述如下:

K1 = {p (“Jill is married”): ~K1p, K1K2p!, K1~K2~K1p }

K2 = {p (“Jill is married”): K2p, ~K2~K1p, …}

说话人的意图集可描述为:

I1 = {i1+r (“ask about whether p is true”)}

分析:说话人对 p 的信念偏离公共背景信念[~K1p, K1K2p!, K1~K2~K1p],由此

他形式了意图指派;听话人不知道说话人信念的偏离[~K2~K1p],由此他未能推出

预设的意图指派,对说话人的意图理解会出现偏差,而这也正是说话人期待的。

另外,我们还需关注有关意图指派类别的判断。通过意图性准则我们得知交

际者进行预设意图指派和获取意图指派的行为规律,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听话人

准则并没有使得听话人准确判断说话人意图指派的具体类别,具体实现了省力效

果还是修辞效果。这一点的确也是非常有兴趣的问题,因为它将有助于话语交际

实现 佳的沟通效果。我们将在今后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2.4 预设认知加工原理

我们建立交际者的预设认知加工原理,如图 2.1 所示。原理图描述了两个认

知主体(Agent1、Agent2)在拥有知识(信念)集 K 和意图集 I 的认知状态下通过语用

推理 R 在话语 U 表达 S 和接受 L 过程中进行预设命题的产出和理解,认知加工

结果是预设命题可能成为话语公共背景集 C 的组成部分。其中实线表示输出的过

程,虚线表示输入的过程。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61

图 2.1 交际者的预设认知加工原理

该原理是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的工作机制。图 2.1 反映了交际者的预设认知

加工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交际者在话语交际中产出和理解预设的认知活动涉

及多个交际要素,他们之间形成复杂的多元关系。我们首先进行相关要素的定义

以及多元关系的基本描述。

2.4.1 概念的定义 (定义 1)认知主体 Agent:话语交际中的说话人(Agent1)和听话人(Agent2)。

(定义 2)知识(信念)集 K:交际者拥有的命题知识(信念)的集合。

(定义 3)意图集 I:交际者拥有的交际意图的集合。

(定义 4)话语集 U:交际者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说出的话语形成的集合。话

语集 U 由认知主体(Agent1、Agent2)通过说话(S)和听话(L)的言语活动形

成。认知主体在话语交际过程中交替进行 S 和 L 的话语行为,因此 U 是他们产出

的话语的并集:

U = {U1; U2}

(定义 5)公共背景集 C:交际者对当前话语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集合。

(定义 6)语用推理 R:交际者话语交际过程中遵循的运用推理;它表达了

交际者(Agent1、Agent2)在话语表达、话语理解过程(S、L)中对各话语要素

(知识集 K、意图集 I、话语集 U、公共背景集 C)之间关系的处理。

R = {RK, RI, RU, RC}

K1

I1 R1

U1

C

S1 L2

I2

K2

R2

U2 S2 L1

Agent 1 Agent 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62

我们用下列函数来表示这些语用推理,其中“×”表示集合的笛卡尔积:

RU: C×K×I =>U

RK: C×U×I=>K

RI: C×U×K=>I

RC: U×K×I =>C

上述公式表示箭头右边的要素是箭头左边要素的函项,而 R 就是之间的函数

关系。例如 RK:K 是 C、U、I 的函项;认知主体根据规则 RK,从当前的 C、U、

I 的值推出 K 的值。

上述公式各自负责不同内容的推导。RK 负责信念集 K 的推导:认知主体从

当前其他要素的值获取 K 的值;RI负责意图集 I 的推导:认知主体从当前其他要

素的值获取 I 的值;RU负责话语集 U 的推导:认知主体从当前其他要素的值获取

U 的值;RC负责公共背景集 C 的推导:认知主体从当前其他要素的值获取 C 的

值。推导过程即获取、更新集合的过程。

2.4.2 原理的描述 预设认知加工原理描述了交际者在话语交际中的认知活动,其中预设行为是

话语交际的组成部分,根据真诚性准则和意图性准则进行认知加工。交际者认知

加工语句的预设命题时需考虑他们的认知状态(信念集 K、意图集 I),认知加工

的结果将对话语的公共背景集 C 产生更新。

原理的基本工作进程可作如下描述:

Step1:话语产出(更新 U)。Agent1 的认知状态为信念集 K1 和意图集 I1,根

据 I1 的需要调用 K1 的知识,运用 RU产出话语 U1。

Step2:话语理解(更新 K2)。Agent2 运用 RK理解话语 U1,获取其中传递的

知识信念,更新他的信念集 K2。

Step3:话语理解(更新 I2)。Agent2 运用 RI 理解话语 U1,根据他的信念集

K2 更新获取其中传递的交际意图,更新他的意图集 I2。

Step4:话语理解(更新 C)。Agent2 运用 RC理解话语 U1,根据他的信念集

K2 更新和意图集 I2 获取其中传递的公共背景,更新话语的公共背景集 C。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63

Step5:话语产出(更新 U)。Agent2 的认知状态 K2 和 I2 得到更新,话语 U

的公共背景 C 得到更新,Agent2 根据 I2的需要调用 K2 的知识,运用 RU产出话

语 U2。

……

2.4.3 演算过程示例

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

示例 1:

Agent1:我昨晚碰见汤姆。他很后悔打了老婆。他发誓今后再也不会打老婆

了。

分析:

Step1: U-update

U0 = {(空)}

RU: C×K×I =>U

C1= {p (存在汤姆)} 1

K11 = {q (Agent1 昨晚碰见汤姆): K1q, K1~K2p; r (汤姆打了老婆): K1r, K1~K2r;

s (汤姆对老婆这件事很后悔): K1s, K1~K2s; t (汤姆发誓打老婆这种事以后不再发

生): K1t, K1~K2t}2

I11 = {i (告诉 Agent2: q, r, s, t),其中 i+e (告诉 Agent2: r)}

结果:

U1 = {U1: u1 (我昨晚碰见汤姆。他很后悔打了老婆。他发誓今后再也不会打

老婆了。); U2: (空)}

解释:Agent1 根据真诚性准则 1 和意图性准则 1 在话语 U1 中进行了命题 r

的预设表达,实现了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的指派。

Step2:K-update

K21 = {空}

1 C1、I1、K1 对应于 U1 状态,C2、I2、K2 对应于 U2 状态,以此类推。 2 考虑到 Agent1 一口气说完三个语句,中间没有 Agent2 的打断,我们把信念集和意图集作为整体来描述。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64

RK: C×U×I=>K

C1= {p (存在汤姆)}

U1 = {U1: u1 (我昨晚碰见汤姆。他很后悔打了老婆。他发誓今后再也不会打

老婆了。); U2: (空)}

I21= {空}

结果:

K22 = { q (Agent1 昨晚碰见汤姆): K2q, K2K1q; r (汤姆打了老婆): K2r, K2K1r; s

(汤姆对老婆这件事很后悔): K2s, K2K1s; t (汤姆发誓打老婆这种事以后不再发生):

K2t, K2K1t}

解释:Agent2 根据真诚性准则 2 理解话语 U1 中 Agent1 传递的命题,更新他

的信念集。

Step3: I-update

I21= {空}

RI: C×U×K=>I

C1= {p (存在汤姆)}

U1 = { U1: u1 (我昨晚碰见汤姆。他很后悔打了老婆。他发誓今后再也不会打

老婆了。); U2: (空)}

K22 = { q (Agent1 昨晚碰见汤姆): K2q, K2K1q; r (汤姆打了老婆): K2r, K2K1r; s

(汤姆对老婆这件事很后悔): K2s, K2K1s; t (汤姆发誓打老婆这种事以后不再发生):

K2t, K2K1t}

结果:

I22= {ic (I11= {i (告诉 Agent2: q, r, s, t),其中 i+e (告诉 Agent2: r)})}1

解释:Agent2 根据意图性准则 2 理解话语 U1 中 Agent1 传递的意图,更新他

的意图集。

Step4: C-update

C1= {p (存在汤姆)}

1 这里的 ic表示认知主体 2 对 I1的理解(comprehension of intention);他若作为对此作出回应形成自己的意

图,则表示为 ir(reaction to intention)。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65

RC: U×K×I =>C

U1 = { U1: u1 (我昨晚碰见汤姆。他很后悔打了老婆。他发誓今后再也不会打

老婆了。); U2: (空)}

K22 = { q (Agent1 昨晚碰见汤姆): K2q, K2K1q; r (汤姆打了老婆): K2r, K2K1r; s

(汤姆对老婆这件事很后悔): K2s, K2K1s; t (汤姆发誓打老婆这种事以后不再发生):

K2t, K2K1t}

I22= {ic (I11= {i (告诉 Agent2: q, r, s, t),其中 i+e (告诉 Agent2: r)})}

结果:

C2 = { p (存在汤姆); q (Agent1 昨晚碰见汤姆); r (汤姆打了老婆); s (汤姆对老

婆这件事很后悔); t (汤姆发誓打老婆这种事以后不再发生)}

结论:经过认知加工过程,预设命题 r 与断言命题 q、s、t 添加到话语公共

背景集 C 中,话语交际得到了更新。

示例 2:

Agent1:我昨晚碰见汤姆。他很后悔打了老婆——

Agent2:——等一下,你说汤姆打老婆了?

分析:

Step1: U-update

U0 = {(空)}

RU: C×I×K=>U

C1= {p (存在汤姆)}

K11 = {q (Agent1 昨晚碰见汤姆): K1q, K1~K2q; r (汤姆打了老婆): K1r, K1~K2r;

s (汤姆对老婆这件事很后悔): K1s, K1~K2s}

I11 = {i (告诉 q, r, s 为真),其中 i+e (告诉 r 为真)}

结果:

U1 = {U1: u1 (我昨晚碰见汤姆。他很后悔打了老婆。); U2: (空)}

解释:Agent1 根据真诚性准则 1 和意图性准则 1 在话语 U1 中进行了命题 r

的预设表达,实现了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的指派。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66

Step2:K-update

K21 = {t (汤姆爱他老婆): K2t}

RK: C×U×I=>K

C1= {p (存在汤姆)}

U1 = { U1: u1 (我昨晚碰见汤姆。他很后悔打了老婆。); U2: (空)}

K21 = {t (汤姆爱他老婆): K2t}

I21= {空}

结果:

K22 = { q (Agent1 昨晚碰见汤姆): K2q; r (汤姆打了老婆): ~K2r; s (汤姆对老婆

这件事很后悔): ~K2s; t (汤姆爱他老婆): K2t}

解释:Agent2 根据真诚性准则 2 理解话语 U1 中 Agent1 传递的命题,更新他

的信念集;其中 r、s 与 t 发生冲突,于是 Agent2 选择搁置命题。

Step3: I-update

I21= {空}

RI: C×U×K=>I

C1= {p (存在汤姆)}

U1 = { U1: u1 (我昨晚碰见汤姆。他很后悔打了老婆。); U2: (空)}

K22 = { q (Agent1 昨晚碰见汤姆): K2q; r (汤姆打了老婆): ~K2r; s (汤姆对老婆

这件事很后悔): ~K2s; t (汤姆爱他老婆): K2t}

I21= {空}

结果:

I22= {ic (I11= {i (告诉 Agent2: q, r, s),其中 i+e (告诉 Agent2: r)}); ir (询问 r 是

否属实)}

解释:Agent2 根据意图性准则 2 理解话语 U1 中 Agent1 传递的意图,更新他

的意图集;同时由于 Agent2 的意图集出现了矛盾命题,于是产生了交际需要,形

成新的交际意图,更新他的意图集。

Step4: C-update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67

C1= {p (存在汤姆)}

RC: I×K×U =>C

U1 = { U1: u1 (我昨晚碰见汤姆。他很后悔打了老婆。); U2: (空)}

K22 = { q (Agent1 昨晚碰见汤姆): K2q; r (汤姆打了老婆): ~K2r; s (汤姆对老婆

这件事很后悔): ~K2s; t (汤姆爱他老婆): K2t}

I22= {ic (I11= {i (告诉 Agent2: q, r, s),其中 i+e (告诉 Agent2: r)}); ir (询问 r 是

否属实)}

结果:

C2 = { p (存在汤姆); q (Agent1 昨晚碰见汤姆)}

解释:经过认知加工过程,预设命题 r、断言命题 s 被搁置,断言命题 q 添

加到话语公共背景集 C 中,话语交际得到了更新。

Step5: U-update

U1 = { U1: u1 (我昨晚碰见汤姆。他很后悔打了老婆。); U2: (空)}

RU: C×I×K=>U

C2 = { p (存在汤姆); q (Agent1 昨晚碰见汤姆)}

K22 = { q (Agent1 昨晚碰见汤姆): K2q; r (汤姆打了老婆): ~K2r; s (汤姆对老婆

这件事很后悔): ~K2s; t (汤姆爱他老婆): K2t}

I22= {ic (I11= {i (告诉 Agent2: q, r, s),其中 i+e (告诉 Agent2: r)}); ir (询问 r 是

否属实)}

结果:

U2 = { U1: u1 (我昨晚碰见汤姆。他很后悔打了老婆。); U2: u2 (等一下,你说

汤姆打老婆了?)}

解释:Agent2 根据真诚性准则 1 对 Agent1 预设的命题提出了疑问。

结论:经过认知加工过程,预设命题 r 与断言命题 s 被搁置,断言命题 q 添

加到话语公共背景集 C 中,话语交际得到了更新。

示例 3:(以下推导进行了简化)

Agent1:今晚黄老师的讲座你去吗?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68

Agent2:嗯,去的。你到时候叫我啊。

分析:

Step1: U-update

U1 = {U1: u1 (今晚黄老师的讲座你去吗?); U2: (空)}

Step2: K-update

K22 = {r (Agent2 将去参加黄老师的讲座)}

Step3: I-update

I22 = { ic (I11= {i (询问 r 是否属实)}); ir (告知 r 为真); i+1 (请求 Agent1 去参加

讲座时叫他)}

Step4: C-update

C2 = {p (存在黄老师); q (黄老师今晚有讲座)}

Step5: U-update

U2 = { U1: u1 (今晚黄老师的讲座你去吗?); U2: u2 (嗯,去的。你到时候叫我

啊。)}

示例 4:

Agent1: 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Agent2: Well, I will stay in the library for a while.

分析:

Step1: U-update

U1 = {U1: u1 (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U2: (空)}

Step2: K-update

K22 = {p (Agent2 has a boyfriend): K2p, K2~K1p; q (the boyfriend will pick up

Agent2 later): K2q, K2~K1q; r (Agent2 will stay in the library for a while): K2r,

K2~K1r}

Step3: I-update

I22 = { ic (I11= {i (询问 p、q 是否属实),其中 i+r (询问 p 是否属实)}); ir (拒绝

告知 p、q 是否属实): i (告知 r 为真)}

Step4: C-update

第 2 章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

69

C2 = {空}

Step5: U-update

U2 = {U1: u1 (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U2: u2 (Well, I

will stay in the library for a while.)}

2.5 本章小结

预设动态性是语用预设的重要属性,体现为说话人的信念、意图对预设行为

的影响,以及预设命题的公共背景地位在话语交际中的动态发展趋势。说话人主

导预设理论系统地揭示了预设的动态性。说话人主导预设定义指出:说话人通过

话语 U 预设命题 p,当且仅当说话人对命题 p 进行公共背景性质的提议,说话人

在提议行为中进行关于 p 的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的指派,在进行命题态度和交际

意图指派时分别遵循真诚性准则和意图性准则。这一定义揭示了预设的语用本

质,回答了预设本质的三个问题:预设是什么、从哪里来、如何生成和理解。预

设的各种现象得到了细致区分,根据说话人的信念态度形成了真诚性预设和假定

性预设两个类型,其中又根据说话人的意图指派细分为典型预设、信息预设、偏

好预设、临时预设。真诚性准则、意图性准则形成交际者生成、理解预设行为的

会话语用约束。预设认知加工原理是说话人主导预设的工作机制,它全面、系统

地展现了交际双方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遵循真诚性准则、意图性准则,通过语用推

理对预设进行合理、有效的生成和理解,共同促成交际成功。语用预设是说话人

主导的预设,也是交际双方共同作用的预设。预设成为话语的公共背景依赖于交

际者的合作与共建。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揭示了预设的动态性,同时也为预设与公共背景的关系

提供了新的理解。预设是说话人的公共背景提议,预设并不一定成为话语的公共

背景。在接下来的一章,我们将结合预设的动态性认识以及公共背景的动态性认

识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给予重新认识。

第 3 章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

71

第3章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揭示了预设的动态性,认为预设是说话人对话语公共背

景的提议。这一理论具有两个重要研究价值:一是提供预设动态性的系统阐释,

二是重新认识预设与公共背景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

本章将结合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和Kecskes & Zhang(2009)的假定公共背景理

论对预设与公共背景的辩证关系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论述预设的动态性;预设动

态性来自于说话人的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的指派,动态特性体现在共时和历时两

个层面。然后介绍假定公共背景理论并分析其动态性;公共背景的内容构成以及

形成过程都体现出动态性。然后分析预设与公共背景的辩证关系,指出它们的动

态性存在相通之处,以及它们在内容、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异同,并形成预设与

公共背景交叉关系的认识。 后根据预设与公共背景考察对预设进行界定与区

分,指出预设是受到常规语义约束的、由说话人提议为公共背景的那部分命题信

息,与公共背景的一般常识、文化常识区别开来,与文化预设、会话涵义、逻辑

前提等也存在不同之处。

3.1 预设动态性的重新认识

3.1.1 预设动态性的来源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揭示了预设的动态性。预设行为是说话人对话语公共背

景的提议行为,预设动态性来自于说话人的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的指派。说话人

根据交际的需要,通过预设行为表达他关于命题为真或可能为真的信念,同时在

实现交际意图时表现出省力效果或是修辞效果等意图表达效果。

预设动态性具有系统性、可解释性。说话人在预设行为中进行命题态度和交

际意图的指派,需遵循真诚性准则和意图性准则。同时,听话人在理解预设现象

时也遵循相关准则。因此,预设命题在交际者的认知状态、在话语交际中体现的

动态性可以得到系统的描述和有效的解释。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72

预设命题在话语交际过程中的动态性可由两个维度进行观察与分析。一是共

时的动态性,预设命题在话语的某一时间点体现出差异,同一个语句的预设在不

同的话语情境中会体现出差异,同一个预设命题在交际者各自的认知状态中会体

现出差异。二是历时的动态性,预设命题随着话语交际发展会出现变化,同一个

预设命题在此时与彼时在交际者各自的认知状态中会体现出差异与变化。

3.1.2 预设动态性的特征

基于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我们形成了两个维度的预设动态性认识:一是共

时的(synchronic)动态性,是指交际者在话语时间对预设命题的认知呈现的动态差

异以及由此形成的预设公共背景地位的动态性。二是历时的(diachronic)动态性,

交际者随着话语交际随时间展开、语境的动态发展对预设命题的认知呈现的动态

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预设公共背景地位的动态性。预设投射分析也是预设的共时

动态性和历时动态性的重要表现。

3.1.2.1 共时的动态性

预设的共时动态性(synchronic dynamism)是指交际者在话语时间对预设命题

的认知呈现的动态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预设公共背景地位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

预设的各种类型(典型预设、信息预设、偏好预设、临时预设)。由于说话人对

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的不同指派,不同的预设现象中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 p 的认

知在话语时间往往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差异。我们从各种预设现象中说话人的认

知状态便可发现这些差异。如下面的例句,同样的语句产生的预设命题在不同情

境下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预设现象,其公共背景地位也呈现差异。

示例:

(1) Perhaps his dog died.

(?) >> He has a dog.

当说话人表达典型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

K1 = {p (he has a dog): K1p, K1K2p, K1K2K1p}

K2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p, K2K1K2p}

第 3 章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

73

当说话人表达信息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

K1 = {p (he has a dog): K1p, K1~K2p}

K2 = {p (he has a dog): ~K2p}

当说话人表达临时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

K1 = {p (he has a dog): ~K1p, K1~K2p, K1K2~K1p}

K2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p, K2K1~K2p}

(2) 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 >>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当说话人表达典型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

K1 = {p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K1p, K1K2p, K1K2K1p}

K2 = {p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K2p, K2K1p, K2K1K2p}

当说话人表达偏好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

K1 = {p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K1p, K1K2p!, K1K2~K1p}

K2 = {p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K2p!, K2~K1p, K2K1K2p

!}

或者

K1 = {p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K1p, K1K2p!, K1~K2~K1p}

K2 = {p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K2p!, ~K2~K1p, K2K1K2p

!}

3.1.2.2 历时的动态性

预设的历时动态性(diachronic dynamism)是指交际者随着话语交际随时间展

开、语境的动态发展对预设命题的认知呈现的动态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预设公共

背景地位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预设的演变过程(调整、补偿、取消等)。由于交

际者对预设行为指派的真诚性、意图性的认知加工,他们在话语交际过程中关于

预设命题 p 的认知会发生变化。我们从各种预设现象中交际者的认知状态变化便

可发现这些差异。如下面的例句,一个语句产生的预设命题随着交际者的认知加

工在交际者信念集中会发生变化,其公共背景地位也呈现差异。

示例:

(3) Agent1: Perhaps his dog died.

Agent2: Oh, that’s sad.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74

>> He has a dog.

当说话人表达信息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变化:

C1 = {q (Agent1 is the neighbor of the man)}

U1 = {U1: u1 (Perhaps his dog died.); U2: (empty)}

K11 = {p (he has a dog): K1p, K1~K2p}

K21 = {p (he has a dog): ~K2p}

K22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p}

C2 = {q (Agent1 is the neighbor of the man)}

U2 = {U1: u1 (Perhaps his dog died.); U2: u2 (Oh, that’s sad.)}

K13 = {p (he has a dog): K1p, K1K2p, K1K2K1p}

Till:

Cn = {p (he has a dog)}

(4) Agent1: Perhaps his dog died.

Agent2: Hmm.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 >> He has a dog.

当说话人表达临时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变化:

C1 = {q (the man is a stranger eating at the other table)}

U1 = {U1: u1 (Perhaps his dog died.); U2: (empty)}

K11 = {p (he has a dog): ~K1p, K1~K2p, K1K2~K1p}

K21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p, K2K1~K2p}

K22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p, K2K1~K2p}

C2 = {q (the man is a stranger eating at the other table)}

U2 = {U1: u1 (Perhaps his dog died.); U2: u2 (Hmm.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K13 = {p (he has a dog): ~K1p, K1~K2p, K1K2~K1p}

The result:

Cn = {q (the man is a stranger eating at the other table)} equals to

{◇p (he has a dog); q (the man is a stranger eating at the other table)}

(5) Agent1: 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Agent2: Yes, and we have to sum up now.

? >>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第 3 章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

75

当说话人表达偏好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变化:

C1 = {q (Agent2 is a new classmate)}

U1 = {U1: u1 (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U2: (empty)}

K11 = {p (Agent2 has a boyfriend): ~K1p, K1K2p!}

K21 = {p (Agent2 has a boyfriend): K2p}

K22 = {p (he has a dog): K2p, K2K1K2p!}

C2 = {q (Agent2 is a new classmate)}

U2 = {U1: u1 (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U2: u2 (Yes, and

we have to sum up now.)}

K13 = {p (Agent2 has a boyfriend): K1p, K1K2p}

Till:

Cn = {p (Agent2 has a boyfriend)}

(6) Agent1: 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Agent2: Well, I will stay in the library for a while.

当说话人表达偏好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变化:

C1 = {q (Agent2 is a new classmate)}

U1 = {U1: u1 (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U2: (empty)}

K11 = {p (Agent2 has a boyfriend): ~K1p, K1K2p!}

K21 = {p (Agent2 has a boyfriend): K2p}

K22 = {p (Agent2 has a boyfriend): K2p, K2K1K2p!}

C2 = {q (Agent2 is a new classmate)}

U2 = {U1: u1 (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U2: u2 (Well, I will

stay in the library for a while.)}

K13 = {p (Agent2 has a boyfriend): ~K1p, K1K2p!}

Till:

The result:

Cn = {q (Agent2 is a new classmate)} equals to

{◇p (Agent2 has a boyfriend); q (Agent2 is a new classmate)}

预设投射也是预设动态性的重要体现。

预设投射的共时动态性示例: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76

(7) If John discovers Mary goes to New York, he will go mad.

(?) >> Mary goes to New York.

当说话人表达典型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

K1 = {p (Mary goes to New York): K1p, K1K2p, K1K2K1p}

K2 = {p (Mary goes to New York): K2p, K2K1p, K2K1K2p}

当说话人表达信息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

K1 = {p (Mary goes to New York): K1p, K1~K2p}

K2 = {p (Mary goes to New York): ~K2p}

当说话人表达临时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

K1 = {p (Mary goes to New York): ~K1p, K1~K2p, K1K2~K1p}

K2 = {p (Mary goes to New York): ~K2p, K2~K1p, K2K1~K2p}

预设投射的历时动态性示例:

(8) If John hates sonnets, his wife doesn’t like them either.

>> John has a wife.

当说话人表达信息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变化:

C1 = {s (There exists John)}

U1 = {U1: u1 (If John hates sonnets, his wife doesn’t like them either.); U2:

(empty)}

K11 = {p (John hates sonnets): ~K1p; q (John has a wife): K1q; r (John’s wife

doesn’t like sonnets): ~K1r}

K21 = {p (John hates sonnets): ~K2p; q (John has a wife): ~K2q; r (John’s wife

doesn’t like sonnets): ~K2r}

K22 = {p (John hates sonnets): ~K2p; q (John has a wife): K2q, K2K1q, K2K1q; r

(John’s wife doesn’t like sonnets): ~K2r}

Till:

Cn = {s (There exists John); q (John has a wife)}

(9) If John has three children then his children have blonde hair1.

?>> John has three children.

1 这个语句也许可以用在说话人知道 q 为假的情形,那么便涉及了更为复杂的意义表达。

第 3 章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

77

当说话人表达临时预设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变化:

C1 = {p (There exists John)}

U1 = {U1: u1 (If John has three children then his children have blonde hair.); U2:

(empty)}

K11 = {q (John has three children): ~K1p; r (John’s children have blonde hair):

~K1r}

K21 = {q (John has three children): ~K2p; r (John’s children have blonde hair):

~K2r}

K22 = {q (John has three children): ~K2p, K2~K1p; r (John’s children have blonde

hair): ~K2r, K2~K1r}

The result:

Cn = {p (There exists John)} equals to

{p (There exists John); ◇q (John has three children); ◇r (John’s children

have blonde hair)}

上面(8)和(9)的预设命题 q 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区别。(8)中的预设命题

q 构成真诚性预设;后面的小句是个否定断言,说话人通过预设行为表达了命题

q 为真的信念。与此相反,(9)中的预设命题 q 构成假定性预设;虽然后面的小

句也是肯定断言,但前面的小句已经通过“可能 q”的断言表达了说话人命题 q 可

能为真的信念,从而后面小句中的预设命题也相应理解为可能为真的信念。

3.2 公共背景及其动态性

3.2.1 假定公共背景理论

Kecskes & Zhang(2009)的假定公共背景理论是对公共背景表征观(Stalnaker

1978; Clark and Brennan 1991; Clark 1996;Abbott 2000)和公共背景建构观(Keysar

& Bly 1995; Barr & Keysar 2005; Colston & Katz 2005;Bilmes 1986; Drew 1995,

2005; Edwards 2006; Edwards & Potter 2005; Heritage 1984; Hopper 2005; Schegloff

1996)的整合1。公共背景表征观是一种相对静态(static)的公共背景观,认为公共背

景是话语交际前已存在于交际者脑海中的知识表征(an a priori representation);交 1 另见 Kecskes & Mey(2008)。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78

际者基于共同的背景信息可以更好地达成话语理解与合作和实现交际意图。建构

观是一种相对动态(dynamic)的公共背景观,认为交际者的共同知识是在话语过程

中涌现的、交际者共同建构的知识内容,是会话过程中产生的事后效果(a post

factum construct);公共背景的形成、话语交际的理解并非基于已有的共同知识的

合作性运作,而是交际者在自我中心(ego-centric)的姿态下采取的互动协作。

假定公共背景理论,或称公共背景整合观,建立在 Kecskes & Zhang 提出的

社会-认知交际理论基础之上(详见第一章绪论部分)。社会-认知交际观对话语交

际的认知、语用、文化因素进行了有机整合,认为交际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意图

和注意力交互作用的结果。交际不仅是 Grice 语用学认为的意图指向的行为,也

和认知心理学认为的那样具有注意力导向的特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意图和注

意力在交际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是在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进行的。公共背景就是支

撑话语交际过程、形成意图和注意力交互作用基础的社会文化背景。

假定公共背景理论有两个基本内容。第一,公共背景的内容构成。公共背景

由两个部分构成:核心公共背景(core common ground)和涌现公共背景(emergent

common ground)。核心公共背景由一般常识(common sense)、文化常识(cultural

sense)和语言常识(formal sense)构成,它来源于交际者基于先前的交际经验(prior

experience)形成的共同知识,是一种相对稳定、常规、属于一定社会群体的公共

知识;涌现公共背景由共享意义(shared sense)和当前意义(current sense)构成,它

是交际者基于先前的经验或(和)话语当时经验(current experience)形成的、与当

前情景相关的个人知识,是一种相对动态、特殊、属于个体的、在话语过程中形

成的私有知识。图 3.1 描述了公共背景的内容构成。

第 3 章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

79

图 3.1 假定公共背景构成图(Kecskes & Zhang 2009)

一般常识:关于世界的常规认识,来自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认识与认知推理,

大致对应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调用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知识等;

文化常识:关于社会的常规知识,来自于我们对社会的构建和规约,大致对

应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调用的社会科学知识,如文化习俗、道德观等;

语言常识:关于语言的系统知识,来自于我们对人类交际工具的构建、沿袭

与发展,大致对应于我们在日常会话中能调用的语言结构知识,如词义、句法等;

共享意义:交际者共享的个人(非常识的)知识,来自于交际者共有的先前

经验,如共同的一次社会经历;

当前意义:交际者独有的个人(非常识的)知识,来自于交际者独自的先前

经验或当前经验,如交际者个人的社会经历、在话语时间对语境的认知。

第二,公共背景的形成过程。公共背景的形成是指话语过程中交际者激活的

共有知识、寻求的共有知识及创建的共有知识的整合。也就是说,交际者可以通

过三种方式形成话语的公共背景:激活已有的共有知识,寻求可能共有的知识、

创建原本非共有的知识。既体现突显性又体现关联性的知识才能形成话语的公共

背景。

假 定 公 共 背

核心 公共背景

涌现 公共背景

一般常识

文化常识

语言常识

共享意义

当前意义

共同知识

个人知识

先前经验

当时经验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80

公共背景激活过程的示例:

(10) A wife to her husband: Please check why the baby is crying.

C = {p (there exists a baby)}

解释:说话人激活听话人关于命题 p 的信念以使其成为话语的公共背景推动

话语的进行。两人都知道 There is a baby here,该共有知识只需在对话中激活就可

以成为话语的公共背景。

公共背景寻求过程的示例:

(11) A student to another (when she saw a woman with blonde hair passing

by): See the woman with blonde hair? She’s our new English teacher. She’s

pretty, isn’t she?

C = {p (there exists a woman with blonde hair)}

解释:说话人在听话人那里寻求命题 p 以使其成为话语的公共背景推动话语

的进行。说话人需要寻求共有知识,是因为他不确定听话人是否已获知该信息(即

使得命题 p 突显),或是为了明确地建立共同谈论的对象(即使得命题 p 关联)。

公共背景创建过程的示例:

(12) Bud (who doesn’t know that Ann has a sister): - Ann, 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tonight?

Ann: - I’d love to, but I’ll have to pick up my sister at the airport.

C = {p (Ann has a sister)}

解释:说话人创建命题 p 作为话语的公共背景推动话语的进行。说话人需要

创建共有知识,是因为他命题 p 与话语相关。

3.2.2 公共背景动态性的来源及特征

假定公共背景具有动态性。从内容构成以及形成过程上,公共背景都体现出

动态性。公共背景的动态性有两方面的来源:一是交际者先前经验的认知状态,

二是交际者话语交际当前的经验的认知状态。

首先来看公共背景内容构成体现的动态性。第一,核心公共背景体现了共时

和历时的动态性。从共时角度来看,核心公共背景在不同的交际个体中可能存在

不同的认识,形成横向个体差异。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地理、生活方式、教育

第 3 章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

81

程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将人划分为很多不同的群体,而群体中的个体由

于其他个人因素如经历等也会对一般常识、文化常识、语言常识形成不同的认识。

另外,21 世纪不断扩大的跨文化交际趋势也使得核心公共背景在交际者中间出现

很大的动态差异。例如(13)在一位主持人和一位牧师的访谈节目中,两人对 clubs

产生不同的理解,正体现了交际者对核心公共背景的理解差异:

(13) Anchor: - Do you believe in clubs for young people?

Priest: - Only when kindness fails. (Giora 2003:167)

从历时角度来看,虽然核心公共背景相对稳定,在群体中相对共享程度较高,

但它也会经历历时的变化发展,形成纵向集体变迁。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关于生

活的一般常识、文化的基本内容以及语言的形式意义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动;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日益变化尤其是互联网以及国际交流的影响,人们的社

会文化知识也会不断得到改变,从而核心公共背景体现出历时的变化。例如很多

词汇(如英文中的 gay、piece of cake、awesome、patronize 等,以及中文的“同志、

小姐”、“粉丝”等)都体现出历时的变化;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发展势必改变他们

的核心公共背景知识,影响话语交际的产生和理解。

第二,涌现公共背景也体现了共时和历时的动态性。从共时角度来看,涌现

公共背景是交际个体在具体语境下形成的私有知识,因而对于不同的个体可能产

生不同的认识,形成横向个体差异。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个人经历、客观环

境引起的注意力差异、认知资源以及其他差异形成对同一情境的不同认识。例如,

同时看到一栋办公楼门口的垃圾,建筑师、办公楼负责人、清洁工会产生不同的

认知联想;又如,Ann 和 Bud 同时在一个热带密林里行走,由于 Bud 在低头找路,

这时出现在 Ann 眼前的树枝上挂着一条蛇,此时 Ann 和 Bud 对情境的认知由于

注意力而不同。从历时角度来看,涌现公共背景由于和某种语境的紧密联系(体

现为高频、突显)可能逐渐转化为核心公共背景,成为相对稳定的共有知识,形

成纵向集体变迁。核心公共背景和涌现公共背景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辩证关

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有时可以得到转换。

后我们来看公共背景形成过程体现的动态性。公共背景的形成是一个动态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82

的过程,它是话语过程中交际者激活的共有知识、寻求的共有知识及创建的共有

知识的整合。公共背景是交际者进行话语理解的共同前提,交际者共同享有的知

识背景越丰富,越能导致交际成功;话语交际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交际者不断更

新公共背景的过程。话语交际过程中公共背景成为意图和注意力交互作用的基

础,同时意图和注意力也影响公共背景的形成,既体现突显性又体现关联性的共

有知识才能形成话语的公共背景。交际者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形成话语的公共背

景:激活已有的共有知识,寻求可能共有的知识、创建原本非共有的知识。

3.3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

根据说话人主导预设的动态性认识以及假定公共背景的动态性认识,我们对

预设与公共背景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首先,预设动态性与公共背景动态性之间存在一致性、共通性。第一,预设

的动态性与说话人信念及意图密切相关,公共背景的动态性与话语过程中交际者

的意图及注意力密切相关,二者存在共通之处。它们都体现了话语交际过程中交

际者的认知状态对公共背景建立的能动作用。第二,预设的共时动态性与公共背

景的形成过程动态性存在共通之处。预设的共时动态性表现为预设的各种类型,

交际者在话语时间对预设命题的认知呈现动态差异并由此形成预设公共背景地

位的动态性。这可以理解为公共背景形成过程动态性产生的原因之一:说话人在

激活、寻求和创建公共背景时,正是由于交际者的认知状态在话语时间存在各种

表征,使得他们需借助不同手段建构公共背景。第三,预设的历时动态性与公共

背景形成过程动态性存在相通之处。预设的历时动态性表现为交际者对预设命题

的信念态度的变化发展,交际者随着话语交际的展开、语境的动态发展对预设命

题的认知呈现动态差异并由此形成预设公共背景地位的动态性。这可以理解为公

共背景形成过程动态性的表现形式之一:说话人在激活、寻求和创建公共背景时,

正体现为交际者在话语过程中通过预设行为合作共建公共背景的行为,听话人的

调整、补偿、取消等手段都是对说话人建立公共背景提议的回应。第四,公共背

景内容构成的动态性与预设共时动态性存在相通之处。核心公共背景与涌现公共

第 3 章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

83

背景来源于交际者基于先前经验或(和)话语当前经验形成的的集体知识和个人

知识,它在交际者之间往往产生认知差异。这可以理解为预设的共时动态性形成

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交际者的认知状态在话语时间存在差异,说话人在提议话

语的公共背景时才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形成不同的信念及意图指派。

然后,预设与公共背景在内容、性质、功能上存在异同。第一,在内容方面,

预设命题若实现公共背景地位,则可以归属于核心公共背景的语言常识及涌现公

共背景中由触发语引发的那部分知识。这是预设的常规语义约束提出的基本要

求;在语境满足的情况下,预设语句的触发语引发交际者对预设命题的理解,形

成对公共背景的添加、约束。第二,在性质方面,预设是说话人对公共背景的提

议,公共背景则是话语交际必需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当预设实现公共背景地位

时,则成为公共背景的组成部分。第三,在功能方面,与性质一致,预设是说话

人对公共背景的提议,其功能是建构公共背景;公共背景的是话语交际必需的社

会文化背景条件,其功能是增进交际者的相互理解,推动话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预设是公共背景的形成方式之一,当预设实现公共背景地位时,则可成为公共背

景实现话语功能。

后,预设与公共背景的辩证关系可总结为一种交叉的关系。预设可以成为

话语的公共背景部分,但并非必然如此;也就是说,并非所有预设命题都会成为

公共背景。成为话语公共背景的预设只是公共背景中的一部分:从内容构成上,

它属于核心公共背景的语言常识及涌现公共背景中由触发语引发的那部分知识;

从形成过程上,它只是形成话语公共背景的手段之一,断言(甚至涵义)也是公

共背景动态性的体现、公共背景形成的方式之一。例如(14)、(15)中说话人分

别通过断言和涵义的方式提供话语的公共背景。

(14) Teacher: As we all know, I’m leaving soon. So I would like to arrange

some plans for the next week’s course.

C = {(The teacher is leaving soon)}

(15) Ann: I am out of petrol.

Bud: There is a garage round the cornor.

C = {(The garage is a place where petrol is sold; the garage is open a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84

this moment)}

因此,预设命题集和公共背景集并非完全重叠或是包含的关系,而是存在一

种相交关系,见下图。

图 3.2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图

3.4 预设与其他意义的区分重考

预设与公共背景考察为我们更好地界定预设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总结

为两点:一,并非所有预设都可以成为公共背景;二,并非所有公共背景都必须

由预设组成。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体现了第一点认识,接下来我们对第二点进行

分析。鉴于与预设有关的其他意义的复杂性,我们只是运用预设与公共背景考察

对预设与其他意义的区分作初步探讨。

首先,并非语句的所有背景信息都是预设命题。语句在进行断言或言语行为

时有字面的命题表达,也有隐含的命题表达。预设是隐含推理意义的一种,构成

话语的公共背景,但并非语句的所有隐含背景信息都是预设。如(16)的语句 a

预设 b、c,因为它们分别由触发语“窗子”、“打开”引发;但是,d、e、f 却并非

预设,它们可以理解为核心公共背景的一般常识部分。

(16) a. 把窗子打开!

核心公共背景

涌现公共背景

预设

第 3 章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

85

>> b. 这间房子有窗子。

>> c. 窗子是关着的。

> d. 窗子是可以打开的。

> e. 室内有听话人。

> f. 听话人有开窗的能力。1

……

第二,翻译及教学中广泛研究的文化预设是公共背景中的文化常识部分,应

与预设区分开来。学者在讨论文化预设对翻译、教学的重要意义时实际上是指文

化常识对于话语理解的重要性(Baker 1992; Nida 1993; Ehrman 1993; Ke 1999;

Fawcett 2000; Chen 2008; 尹青梅 2005; 曾宇均 2005;谢梦、徐靖 2006)。例如

(17)。对译者来说,“玉人”一词富含深刻的文化内容,即 c;如果缺乏这种文化

背景知识,在翻译的时候就难以恰当地理解该词并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词

语。但是,这一背景信息并非由预设构成,它属于核心公共背景的文化常识部分。

相比之下,b 才是触发语“玉人”引发的存在预设命题。

(17) a. 春光在眼前,奈玉人不见。

>> b. 存在玉人。

> c. 美玉无瑕,玉人比作美人。

第三.预设应与另一种重要的隐含意义——会话涵义区分开来。会话涵义是

说话人意义的表达,说话人除了通过字面意义还可以通过隐含的会话涵义表达他

的信念态度、交际意图。通常我们可以把会话涵义理解为一种暗示。会话涵义与

预设的区别,一点是会话涵义并非如预设那样受到严格的常规语义约束,而是基

于话语背景信息得出的或然性语用推理,另一点则是会话涵义是说话人主要传递

的信息,是说话人意图所在,而预设是为说话人信息传递、意图实现提供背景信

息,有时也会在帮助实现意图时达到特定的效果如省力效果、修辞效果等。例如

(18)。b 是语句表达的预设命题,它由特殊疑问句得到触发形成;c 是语句的背

景信息,属于核心公共背景的一般常识部分;d 则是语句推出的会话涵义,它表

1 “>”表示区别于预设的其他推导意义。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86

达了说话人的意图,即暗示听话人他已经知道 d,要求听话人对为什么 d 作出解

释。

(18) a. 公安人员:你这房间是干什么用的?嫌疑犯:是睡觉用的。问:既

然这间房是作为睡觉用的,那为什么会有一股血腥味?

>> b. 房间里有血腥味。

> c. 血腥味意味着流血事件的发生。

> d. 房间里曾经发生了流血事件。

第四,预设应与逻辑前提区分开来。预设可以构成话语的背景信息,但它与

逻辑学的前提并不等同(刘小涛 2004; 王维贤、李先焜、陈宗明 1989; 周礼全

1994)。前提是进行逻辑推理时的前件,前件的构成并非必然由预设产生。如果我

们将逻辑推理的前件与话语理解的公共背景视为同一类事物,则前提与预设的关

系就如同公共背景与预设的关系一样,二者是交叉关系。例如(19),说话人将 b

作为逻辑推理的前提,他是通过断言的方式提出该前提的,并不属于预设现象;

与此相比,a 则是由“苹果”触发的存在预设命题。

(19) 寓言家拉封登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要吃一只烤苹果。 一天,他的一个

朋友进了屋,随后拉封登发现苹果没有了,就猜到了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惊

叫起来:“啊! 我的老天,谁把我放在壁炉上的苹果给吃了?”“我没吃。”朋友

答道。“幸亏如此。”“为什么幸亏如此?”“因为,”拉封登回答他, “我在苹果

里放了些砒霜,好毒死耗子。”“砒霜!”他的朋友叫道“, 我中毒了!”拉封登笑

着说:“我亲爱的,请安静下来,这是个玩笑,我只不过想知道是谁吃了苹果。”

>> a. 存在苹果。

> b. 苹果里加了砒霜。

3.5 本章小结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和Kecskes & Zhang(2009)的假定公共背景理论都深刻揭

示了预设和公共背景的动态性,为我们分析预设与公共背景的辩证关系及形成相

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第 3 章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

87

预设行为是说话人对话语公共背景的提议行为,预设动态性来自于说话人的

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的指派,主要表现为共时动态性和历时动态性。前者是指交

际者在话语时间对预设命题的认知呈现的动态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预设公共背

景地位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预设的各种类型(典型预设、信息预设、偏好预设、

临时预设);后者是指交际者随着话语交际随时间展开、语境的动态发展对预设

命题的认知呈现的动态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预设公共背景地位的动态性,主要体

现在预设的演变过程(调整、补偿、取消等)。预设投射分析也是预设的共时动

态性和历时动态性的重要表现。

Kecskes & Zhang(2009)的假定公共背景理论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公共背

景的内容构成:公共背景由核心公共背景(包括一般常识、文化常识和语言常识)

和涌现公共背景(包括共享意义和当前意义)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公共背景的形

成过程:公共背景的形成是话语过程中交际者激活的共有知识、寻求的共有知识

及创建的共有知识的整合,交际者可以通过激活、寻求、创建三种方式构建话语

的公共背景。假定公共背景的动态性来源于交际者先前经验及话语当前经验的认

知状态动态性,主要表现为内容构成的动态性和形成过程的动态性。核心公共背

景和涌现公共背景都体现出共时及历时的动态性;公共背景的形成过程也体现出

动态性,交际者可以通过激活、寻求、创建三种方式构建话语的公共背景。话语

交际过程中公共背景成为意图和注意力交互作用的基础,同时意图和注意力也影

响公共背景的形成,既体现突显性又体现关联性的共有知识才能形成话语的公共

背景。

在预设动态性和公共背景动态性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了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

重新认识。预设与公共背景存在辩证的关系:它们的动态性存在相通之处,它们

在内容、性质、功能等方面存在异同,总的体现为二者之间的交叉关系图。预设

可以成为话语的公共背景部分,但并非必然如此;也就是说,并非所有预设命题

都会成为公共背景。成为话语公共背景的预设只是公共背景中的一部分:从内容

构成上,它属于核心公共背景的语言常识及涌现公共背景中由触发语引发的那部

分知识;从形成过程上,它只是形成话语公共背景的手段之一,断言(甚至涵义)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88

也是公共背景动态性的体现、公共背景形成的方式之一。

预设与公共背景考察有助于我们对预设及其他意义进行区分。预设是受到常

规语义约束的、由说话人提议为公共背景的那部分命题信息,与公共背景的一般

常识、文化常识区别开来。预设与翻译、教学中的文化预设应用分析不同,后者

属于核心公共背景的文化常识部分。预设与会话涵义也存在区别,它们在形成方

式、表意功能上存在区别。预设与逻辑前提也存在不同之处,语用分析中的逻辑

前提等同话语的公共背景,预设与前提的关系等同于预设与公共背景的关系。

第 4 章 预设调整的重新解释及评价

89

第4章 预设调整的重新解释及评价

预设调整一直以来是传统语用预设理论的难问题。主要原因是它对预设共知

性形成了极大的挑战:根据调整规则,那些违反共知性的预设命题都可以经过调

整变成公共背景,如此一来预设的共知性、公共背景论就变得毫无价值,形同虚

设。学者提出了各种调整方案(Stalnaker 1974, 2002; Karttunen 1974; Lewis 1979;

Soames 1982; Schlenker 2006; von Fintel 2006),仍然争议不断,另外还有学者提

出其他的解决方法(Abbott 2000, 2006; Beaver 1997),以及有的学者提议取消预设

公共背景理论、采取语义预设理论(Burton-Roberts 1989;Gauker 1998)或其他不同

的语用预设理论(Simons 2006)。

本章将通过本文形成的理论来解决预设调整问题,以此来检验本文理论的解

释性、正确性。我们不仅运用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对调整问题提供详细的解释分

析,还运用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认识对预设调整问题进行系统的评价。首先介绍

预设调整的起源,然后评述各种调整方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指出其关键问题在

于传统语用预设理论对预设及公共背景的动态性认识不够。然后通过说话人主导

预设的形式化推导解决调整问题,阐释交际者认知加工信息预设的原因及方式。

后运用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认识对调整问题进行系统评价,指出预设调整对传

统语用预设的公共背景理论会形成矛盾和悖论,但在动态性的预设观、公共背景

观及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认识中却属于合理的预设行为之一。

4.1 预设调整的起源

预设调整起源于预设的共知性与信息预设的矛盾。共知性是传统语用预设理

论揭示的预设基本属性(Levinson 1983; 何自然 2003; 何自然、陈新仁 2004; 黄

华新、陈宗明 2005)。根据共知性的理解,预设命题是话语的公共背景(语境

集)(Heim 1983; Beaver 1997; von Fintel 2006),或视为说话人的公共背景信念

(Stalnaker 1974,2002)。具有共知性的预设命题被理解为交际者都知道的已知信

息,是话语得以适当表达的前提条件。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90

但是,从 Stalnaker 提出说话人预设概念及公共背景理论开始,信息预设

(informative presupposition)就作为一种特殊现象一直困扰着学者们,因为这种预

设表达违反了共知性。Stalnaker(1974)在和 Sadock 讨论下面的例句时没能提供具

有说服力的解释。

(1) Someone who I just met: Are you going to lunch?

I: No, I’ve got to pick up my sister.

>> I have a sister.

信息预设违反了语用预设的共知性特征,从而构成了预设公共背景论的内在

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学者们提出信息预设的共知性可以事后建立,因为听话

人在听到“我”的回答时会接受预设命题,由此预设命题成为话语的公共背景。

Lewis(1979:9)将听话人的这种行为称为“调整”(accommodation):“如果在时间 t 说

出的话语要求预设 P 被接受,且在时间 t 之前 P 没有被预设,那么——其他条件

都相同的情况下且在一定范围内——命题 P 在时间 t 成立”。

Karttunen(1974:411-412)在此前也曾对这一过程给予阐释,认为用预设方

式传递非共知的信息是一种不按常规进行的交际方式,人们“通过使用那些预设在

会话语境中得不到满足的句子实现话语的跳跃和表达的捷径”,这种表达方式使语

句实现了“间接的交流,传递了关于事物的信息却无须对事物进行讨论”。听话人

接受预设命题的方式与说话人传递预设命题一样是“不动声色”的,他依照说话人

期待的那样“根据预设的要求对语境进行扩充”。

与 Karttunen、Lewis 的解释类似,其他学者也接受这种“公共背景+调整”观并

给予一定的阐释(Stalnaker 1974, 2002,2008; Soames 1982;Schlenker 2006; von

Fintel 2000, 2006);在他们看来,预设是具有共知性、公共背景地位的,而那些不

具备共知性的预设则可以通过调整成为公共背景部分。至于对预设形成原因及调

整过程的解释,学者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在下文我们作详细评述。

预设调整虽然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和多种阐述,但它存在很多明显的疑点和

问题(Burton-Roberts 1989; Gauker 1998; Abbott 2000, 2006, 2008; Simons 2001,

2006; von Fintel 2000, 2006)。其中 大的问题是:根据调整规则,那些违反共知

第 4 章 预设调整的重新解释及评价

91

性的预设命题都可以经过调整变成公共背景,如此一来预设的共知性、公共背景

论就变得毫无价值,预设分析仍停留在常规语义约束。因此,语用预设的公共背

景性质有些学者抛弃,他们要么又重回到语义预设的研究(Burton-Roberts 1989;

Gauker 1998),要么从信息结构角度看到预设现象(Abbott2000,2006,2008),要

么运用 Grice 语用学进行预设的会话语用约束分析(Simons2006,2007)。

4.2 调整方案的问题与不足

我们对 Karttunen 等人的调整方案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两

个问题入手:一,信息预设为何产生?例如,(1)中的“我”为何在明知预设命题

并不具有共知性的时候还要进行预设表达?这个问题体现为交际者对预设命题

存在不相同的认知状态,因此我们把这个问题称为信息差问题。二,听话人理解

信息预设时为何调整以及如何调整?例如,(1)中的“某人”为何在听到话语时能

作出说话人信念的判断并接受他的信念态度?这一过程是怎样实现的?这个问

题体现为听话人在听到话语前后对预设命题信念态度的变化,因此我们把这个问

题称为时间差问题。

4.2.1 信息差分析

学者们对信息预设的产生,即信息差的出现,给予了一定的解释。Karttunen

(1974:411-412)认为信息预设是非常规表达,人们“通过使用那些预设在会话语境

中得不到满足的句子实现话语的跳跃和表达的捷径”,他们借此实现的是“间接的

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传递了关于事物的信息却无须对事物进行讨论”。

Stalnaker(1974:51-52)认为信息预设是说话人的伪装,他假装相信(或认为)该预

设命题是交际双方的公共背景来实现他的某些交际意图,如避免言语冒犯、冗余

或增加言语生动性等等;此时预设并非说话人的信念等心理态度的表达,而是常

规语义约束造成说话人拥有公共背景信念的假象。Stalnaker(2002, 2008)用公共信

念模型进一步深化了公共背景、预设概念的认识,认为预设就是说话人所相信的

公共信念。但同时他又指出说话人常常偏离公共信念,就如同在话语表意行为中

说(what is said)常常偏离于说话人意义(what is meant)一样;预设调整与会话涵义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92

一样都是为了实现表意行为。

上述研究分析都体现了学者对信息预设语用属性的关注。信息预设的产生被

视为说话人的表意行为,说话人通过预设行为进行某信息的间接传递,以实现某

种话语效果。

这些有关信息预设的语用解释与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关于预设意图性的认

识相一致。我们认为说话人可以通过预设行为进行交际意图的指派,实现省力效

果或是修辞效果。

4.2.2 时间差分析

与信息差相比,学者更多关注的是时间差问题,即预设调整实现的问题。其

中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小问题:一,听话人为何会进行调整?二,听话人怎样在不

同时间进行调整?

听话人基于什么理由进行预设调整?Karttunen(1974)认为听话人是依照说话

人的期待进行调整;Soames(1982)认为是预设命题的无争议性使得听话人愿意进

行调整;Stalnaker(2002)认为这是由于交际者的合作性,具体体现为听话人相信恰

当地运用语言来说话,也就是说,听话人愿意进行调整是出于句子的常规语义约

束,他从语句的表达可以判断说话人传递预设命题为真的信念。

听话人通过什么方式实现预设调整?Karttunen(1974)认为听话人是不动声色

地完成调整;Lewis(1979)的调整规则只是强制性地规定听话人在听到非共知性的

预设命题时要进行调整;Stalnaker(2002:709)对调整实现的时间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预设命题被调整接受的时间是在话语(断言)行为发生之后的某个时间点,

但应该在话语被接受或拒绝之前。Schlenker(2006)和 von Fintel(2006)则对预设调

整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预设命题成为话语的公共背景是话语的事

后效果。von Fintel 描述的调整过程为(2006: 9):

1) 句子语义地预设 p,即句子要求公共背景蕴涵 p;

2) 说话人断言 A 时语用地预设 p,即说话人假定公共背景蕴涵 p;

3) 说话人并不认为在她的话语说出之前已经预设 p;

4) 说话人相信听话人将及时改变她的原有信念集以便于将断言 A 添加到公

第 4 章 预设调整的重新解释及评价

93

共背景集中;

5) 听话人理解 1)-4)的过程并依照自己的意愿调整接受预设 p。

上述预设调整的解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听话人调整的理由很含混。为何

听话人会从话语中推出说话人对他的期待?为何听话人会推断预设命题是无争

议信息?为何听话人从话语中推出说话人的预设命题为真的信念?经仔细推敲

不难发现,所谓语用预设的调整其实归根结底是由于预设句子的常规语义约束。

第二,听话人调整接受预设命题的方式及时间也很模糊。在 Simons(2006)看来,

用将来的公共背景决定当前话语的会话恰当性显得十分费解;更让人无法接受的

是,调整仿佛具有万能的魔力,它可以使得非共知的预设命题都可以转变成为话

语的公共背景,这表明预设的公共背景论实质上就等于是语义预设,决定交际者

对预设命题进行真值判断的关键因素是常规语义约束。

综上所述,预设调整方案的根本性问题在于语用预设理论的内在矛盾:一方

面预设的公共背景论是语用预设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在分析处理预设调整问题

时却显示它本质上却是语义预设。调整手段之所以强大、之所以神秘,实质上体

现的却是预设的语义本质和常规语义约束;虽然信息预设的产生原因有一定的语

用解释且比较合理,但是调整过程实现所涉及的语用因素、语用机制却没有得到

分析,仍然囿于语义预设、常规语义约束的分析。

4.3 调整问题的重新解释

下面我们运用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的形式方法解释预设调整问题。首先提供

信息预设在话语时间 t 时的形式刻画,然后对预设调整进行简单的形式推导,对

照传统语用预设的推导过程,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 后对信息差、时间差问题

进行理论解释。

4.3.1 信息预设的形式刻画

我们以(1)为例来进行分析:

(1) Someone who I just met (Agent2): Are you going to lunch?

I (Agent1): No, I’ve got to pick up my sister.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94

>> p: I have a sister.

在“我”说出含有预设的语句(时间 t)时,交际者关于预设命题的信念集为:

K1 = {p (Agent1 has a sister): K1p, K1~K2p}

K2 = {p (Agent1 has a sister): ~K2p}

4.3.2 预设调整的形式推导

传统语用预设理论对预设调整的理解大致如下:

(2) 传统的预设调整过程:说话人知道 p[K1p],听话人不知道 p[~K2p];

说话人推断听话人不知道 p[K1~K2p],但她仍然进行该预设,因为她

相信听话人在听到话语之后会愿意作出调整接受 p[K1K+

2p];听话人在

听到话语之后果然作出调整接受 p[K+2p],且他推断说话人相信他会进

行调整[K2K1K+

2p],因而 后预设命题 p 成为公共背景

如果表示不同时间的动态过程,则为:

(3) a. 在时间 t:K1p, ~K2p, K1~K2p, K1K+

2p;

b. 在时间 t+1:K+2p, K2K1K

+2p;

c. 在时间 t+2:K1p, K2p, K1K2p, K2K1p, K1K2K1p, K2K1K2p, …

我们再将交际者的命题集进行表示(对比调整前(时)与调整后):

(4) a. K1:调整前(时)K1p, K1~K2p且K1K+

2p;调整后K1p, K1K2p, K1K2K1p;

b. K2:调整前(时)~K2p 且 K+2p, K2K1K

+2p;调整后 K2p, K2K1p,

K2K1K2p。

不难发现,(4a)的不对应之处,在于“K1~K2p 且 K1K+

2p”与“K1K2p”的区别,

以及“K1K2K1p”在调整过程中的缺失;(4b)的不对应之处,在于“~K2p 且 K+2p”

与“K2p”的区别,“K2K1K+

2p”与“K2K1K2p”的区别,以及“K2K1p” 在调整过程中的

缺失。也就是说,传统的语用预设没有解释调整的理由,即为何 K+2p、K1K

+2p、

K2K1K+

2p;以及缺损了调整的具体过程分析,即缺损 K1K2K1p、K2K1p。

下面我们运用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对调整问题进行形式推导。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对预设调整的理解大致如下:

(5) 本文解释的预设调整过程:在信息预设加工过程中,说话人进行命题

第 4 章 预设调整的重新解释及评价

95

p 的真值指派[K1p],他相信听话人不知道命题 p[K1~K2p],但根据真

诚性准则 1 他相信听话人在听到话语之后会相信说话人知道命题

p[K1K+

2K1p],且相信听话人由此调整并接受 p[K1K+

2p],在调整之后

预设命题将成为公共背景部分。听话人不知道命题 p[~K2p],但他在

听到话语之后,根据真诚性准则 1 他相信说话人知道命题 p[K2k1p],

并由此调整并接受 p[K+2p],而且他相信说话人相信他会作出调整

[K2K1K+

2p],预设命题将成为公共背景部分。

如果表示不同时间的动态过程,则为:

(6) a. 在时间 t0(话语说出前):K1p, ~K2p, K1~K2p;

b. 在时间 t(话语说出时):K1K+

2K1p, K1K+

2p;

c. 在时间 t+1(话语说出后):K2k1p , K+2p, K2K1K

+2p;

d. 在时间 t+2(调整后):K1p, K2p, K1K2p, K2K1p, K1K2K1p, K2K1K2p, …

我们再将交际者的命题集进行表示(对比调整前(时)与调整后):

(7) a. K1:调整前(时)K1p, K1~K2p, K1K+

2p, K1K+

2K1p;调整后 K1p, K1K2p,

K1K2K1p;

b. 听话人认知:调整前(时)~K2p, K+2p, K2K1p, K2K1K

+2p; 调整后

K2p, K2K1p, K2K1K2p。

对比上述传统语用预设的调整形式推导及本文说话人主导预设的调整形式

推导,我们可以发现前者并没有解释调整的原因及其过程,而后者则依据说话人

主导预设理论的真诚性准则对听话人调整接受预设命题及预设调整成为公共背

景的过程给予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4.3.3 信息差与时间差的解释

我们再看信息差与时间差的解释。信息差和时间差问题是信息预设在交际双

方的认知过程体现:信息差是关于说话人为何以及如何生成信息预设,时间差是

关于听话人为何及如何理解信息预设。它们共同构成信息预设的认知加工全过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96

程,通过预设认知加工原理可表示如下1:

(1) Someone who I just met (Agent1): Are you going to lunch?

I (Agent2): No, I’ve got to pick up my sister.

>> r: I have a sister.

Step1: U-update

U0 = {(empty)}

RU: C×K×I =>U

C1 = {p (Agent1 and Agent2 just met)}

K11 = {q (Agent2 is going to lunch): ~K1q}

I11 = {i (to ask whether q)} or {i (to invite Agent2 to lunch): i' (to ask whether q)}

Solution:

U1 = {U1: u1 (Are you going to lunch); U2: empty}

Step2: K-update

K21 = {q (Agent2 is going to lunch): K2﹁q, K2~K1q; r (Agent2 has a sister): K2r,

K2~K1r; s (Agent2’s got to pick up her sister): K2s, K2~K1s}

RK: C×U×I=>K

C1 = {p (Agent1 and Agent2 just met)}

U1 = {U1: u1 (Are you going to lunch); U2: empty}

I21 = {(empty)}

Solution:

K22 = { q (Agent2 is going to lunch): K2﹁q, K2~K1q; r (Agent2 has a sister): K2r,

K2~K1r; s (Agent2’s got to pick up her sister): K2s, K2~K1s}

Step3: I-update

I21 = {(empty)}

RI: C×U×K=>I

C1 = {p (Agent1 and Agent2 just met)}

U1 = {U1: u1 (Are you going to lunch); U2: empty}

K22 = { q (Agent2 is going to lunch): K2﹁q, K2~K1q; r (Agent2 has a sister): K2r,

K2~K1r; s (Agent2’s got to pick up her sister): K2s, K2~K1s} 1 注意这里的分析中认知主体标注及预设命题标注与前面的形式表述稍微有些变化。

第 4 章 预设调整的重新解释及评价

97

Solution:

I22 = {ic (I11 = {i (to ask whether q)}); ir (to tell that not-q and why not-q): i (to

tell that not-q, r, s), in which i+e (to tell that r)}

Step4: C-update

C1 = {p (Agent1 and Agent2 just met)}

RC: U×K×I =>C

U1 = {U1: u1 (Are you going to lunch); U2: empty}

K22 = { q (Agent2 is going to lunch): K2﹁q, K2~K1q; r (Agent2 has a sister): K2r,

K2~K1r; s (Agent2’s got to pick up her sister): K2s, K2~K1s}

I22 = {ic (I11 = {i (to ask whether q)}); ir (to tell that not-q and why not-q): i (to

tell that not-q, r, s), in which i+e (to tell that r)}

Solution:

C2 = {p (Agent1 and Agent2 just met)}

Step5: U-update

U1 = {U1: u1 (Are you going to lunch); U2: empty}

RU: C×K×I =>U

C2 = {p (Agent1 and Agent2 just met)}

K22 = { q (Agent2 is going to lunch): K2﹁q, K2~K1q; r (Agent2 has a sister): K2r,

K2~K1r; s (Agent2’s got to pick up her sister): K2s, K2~K1s}

I22 = {ic (I11 = {i (to ask whether q)}); ir (to tell that not-q and why not-q): i (to

tell that not-q, r, s), in which i+e (to tell that r)}

Solution:

U2 = {U1: u1 (Are you going to lunch); U2: u2 (No, I’ve got to pick up my sister)}

Step6: K-update

K11 = {q (Agent2 is going to lunch): ~K1q}

RK: C×U×I=>K

C2 = {p (Agent1 and Agent2 just met)}

U2 = {U1: u1 (Are you going to lunch); U2: u2 (No, I’ve got to pick up my sister)}

I11 = {i (to ask whether q)} or {i (to invite Agent2 to lunch): i' (to ask whether q)}

Solution: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98

K13 = {q (Agent2 is going to lunch): K1﹁q; r (Agent2 has a sister): K1r, K1K2r; s

(Agent2’s got to pick up her sister): K1s, K1K2s}

Step7: I-update

I11 = {i (to ask whether q)} or {i (to invite Agent2 to lunch): i' (to ask whether q)}

RI: C×U×K=>I

C2 = {p (Agent1 and Agent2 just met)}

U2 = {U1: u1 (Are you going to lunch); U2: u2 (No, I’ve got to pick up my sister)}

K13 = {q (Agent2 is going to lunch): K1﹁q; r (Agent2 has a sister): K1r, K1K2r; s

(Agent2’s got to pick up her sister): K1s, K1K2s}

Solution:

I13 = {ic (I22 = {ic (I11 = {i (to ask whether q)}); ir (to tell that not-q and why

not-q): i (to tell that not-q, r, s), in which i+e (to tell that r)}); ir (…)}

Till:

Cn = {p (Agent1 and Agent2 just met); ﹁q (Agent2 is going to lunch); r (Agent2

has a sister); s (Agent2’s got to pick up her sister)}

上述分析过程中,Step5 是说话人“我”(Agent2)生成信息预设 r 的过程,体现

了他生成信息预设的原因及方式。原因可理解为他的交际意图 I22:他需要回答是

否 q,在回答时他还提供了为何非 q 的解释,即 s;他在实现他的交际意图时进行

了 r 的预设表达,是为了达到交际意图的省力效果。方式可理解为他对 r 真值信

念的指派:根据真诚性准则 1 和意图性准则 1,他可以通过信息预设的方式同时

实现 r 真值信念的指派以及省力效果(i+e)的指派。

Step6、Step7 是听话人“某人”(Agent1)理解信息预设 r、调整其信念态度的过

程,体现了他理解信息预设的原因及方式。原因可理解为他的交际意图 I13:他需

要从说话人的话语中获取与他的交际意图有关的内容,即他希望从话语中知道是

否 q,而听话人的回答与此有关。方式可理解为他对预设行为中 r 真值的获取以

及对省力效果(i+e)的获取:根据真诚性准则 1 和意图性准则 1,他理解说话人传

递了 r 真值信念以及省力效果(i+e)。

第 4 章 预设调整的重新解释及评价

99

因此,信息预设及其调整可以从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得到有效的解释。预设

不仅仅是说话人信念态度的表达,也是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实现;说话人根据自己

的信念态度和交际意图形成各种不同的预设行为,信息预设则是各种预设现象之

一。

4.4 调整问题的评价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在预设与公共背景动态性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认为

预设是受到常规语义约束的、由说话人提议为公共背景的那部分命题信息;预设

并非必然成为公共背景,且预设构成公共背景的方式呈现动态性。

传统语用预设的公共背景论之所以不能解释信息预设及其调整,关键在于它

对于预设及公共背景的动态性认识不够。根据传统语用预设的观点,预设具有共

知性,等同于公共背景或视为公共背景的必然组成部分;预设作为公共背景是话

语得以恰当使用的条件。但是,一旦出现违反共知性的预设现象,如信息预设,

则预设的共知性就被打破,需要进行其他的补救措施,如调整;同时公共背景的

动态性也无法得到解释,使得人们觉得“用将来的公共背景决定当前话语的会话恰

当性”十分费解(Simons 2006:13)。由于传统语用预设的公共背景论的认识局限,

它本质上体现为语义预设;因此,预设调整方案甚至语用预设理论受到人们的质

疑和反对也就不足为奇。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认识由于对预设及公共背景关系的动态性认识和辩证

分析,认为预设调整是合理的预设行为之一。信息预设是说话人根据其命题态度

和交际意图形成的公共背景提议,是说话人创建公共背景的行为;听话人可以得

到正确的理解及合理的调整,是理解说话人行为基础上进行合作性的回应。同时,

公共背景理论的动态性认识也可以解决 Simons 等人有关调整的困惑:虽然信息

预设构成话语的公共背景是话语的事后效果,但这并不影响公共背景作为话语使

用恰当的条件。公共背景的动态性认为话语的公共背景并非必然在话语发生前就

已存在,而是也可以话语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事后效果;公共背景就是支撑话语交

际过程、形成意图和注意力交互作用基础的社会文化背景,它既是意图和注意力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00

相互作用的基础,也会受到意图和注意力的影响,呈现出动态性和构建性,是交

际者激活共有知识、寻求共有知识、创建共有知识的整合。

4.5 本章小结

预设调整成为传统语用预设的公共背景论的难问题,关键在于传统语用预设

理论对预设及公共背景的动态性认识不够。预设调整方案的根本性问题在于传统

语用预设理论内在的矛盾:一方面预设的公共背景论是语用预设的基本观点,另

一方面在分析处理预设调整问题时却显示它本质上却是语义预设。调整手段的强

大和神秘所在,正是由于语用预设理论对语义本质和常规语义约束的依赖。虽然

以往的调整方案对信息预设的产生原因有一定的语用解释,但是调整过程实现所

涉及的语用因素、语用机制却没有得到分析,仍然囿于语义预设、常规语义约束

的分析。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通过形式推导为预设调整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释。根据

真诚性准则,听话人调整接受预设命题及预设调整成为公共背景的过程得到了详

细的解释和分析。信息差和时间差问题是信息预设在交际双方的认知过程体现:

信息差是关于说话人为何以及如何生成信息预设,时间差是关于听话人为何及如

何理解信息预设。预设认知加工原理的形式推导再现了说话人生成信息预设、听

话人理解信息预设并作出调整的详细过程。预设不仅仅是说话人信念态度的表

达,也是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实现;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信念态度和交际意图形成各

种不同的预设行为,信息预设则是各种预设现象之一。

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考察认为预设调整是合理的预设行为之一,且预设调整

及公共背景的事后构建并不违背公共背景作为话语适当使用的条件,而是体现了

公共背景的动态性。公共背景受到意图和注意力的影响,呈现出动态性和构建性,

是交际者激活共有知识、寻求共有知识、创建共有知识的整合。

对比传统的语用预设理论及公共背景论,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假定公共背

景理论及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认识深刻地揭示了预设及公共背景的动态性与辩

证关系。预设调整问题通过本文的理论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预设调整并不是

第 4 章 预设调整的重新解释及评价

101

语用预设现象的特例,而是语用预设动态性的一种表现。因此,预设调整问题的

解决检验了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的解释性及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认识的正确性。

第 5 章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分析

103

第5章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分析

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在一定语境中通过选择语言结构以产生具体言语意

义并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或途径,它属于语用能力研究范畴。语用策略的研究对

象主要是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隐含意义或通过隐含意义与明示意义之间的切换

(即间接性语言与直接性语言之间的切换)达到交际目的的方式(刘森林 2007)。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具有一定的语用策略运用能力,在各种交际情境中使用各

类语用策略。语用策略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有效运用语用策略对人际交往、

生产作业、利益谈判、安全治理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认为预设是说话人对预设命题的公共背景提议,其中包

含了他的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的指派。说话人通过预设行为实现对交际意图的省

力效果或修辞效果的表达。因此,预设也可以作为语用策略手段实现说话人的交

际意图;预设的策略性也是预设动态性的重要体现和现实应用。本章将运用说话

人主导预设理论对预设的语用策略性进行探讨。首先简述以往的语用预设策略性

研究,然后讨论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指导下的预设策略性分析, 后通过广告语、

幽默语、侦查讯问等文本进行实例分析。

5.1 以往分析综述

5.1.1 语用策略

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在一定语境中通过选择语言结构以产生具体言语意

义并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或途径,它属于语用能力研究范畴。除此之外,语用策

略也可以理解为交际者合理掌握及运用语言系统知识和语言使用规则、有效地向

听话人发送信息的能力。话语交际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人们可以借用的语言工

具(means)和人们借用语言工具实现的交际目的和功能(ends);前者是指语言的形

式系统,后者则涉及人们需要遵循的话语规则(Grice 1989; Stalnaker 2008)。实施

语用策略的过程就是人们根据话语规则对语言工具进行合理运用、实现交际目的

和功能的过程。话语是实现说话人意图的认知活动,而语用策略则是如何实现说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04

话人意图的方式、手段。要理解说话人意义,不能仅仅依靠语言形式系统中的理

解(它提供给人们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依靠运用话语规则(如合作原则、礼貌

原则等)对语言系统的使用进行语用意义推导。因此,我们要理解及运用语用策

略,则需要对语用学原理在具体情境中的约束作用、指导作用给予充分认识。

刘森林(2007)结合各种语用学理论对语用策略进行了全面翔实的分析论述。

首先,他指出语用策略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对语用策略的研究实际上

是对人类生存策略的研究。第二,他规定了语用策略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分析对象。

他认为在遵循合作原则的前提下,坚持顺应论是语言使用者实施语用策略的核心

指导思想。语用使用者通过隐含意义或通过隐含意义与明示意义之间的切换(即

直接性语言与间接性语言之间的切换)实施语用策略,实现交际目的;语用策略

研究正是对交际者运用语用规则、实现交际目的的方式和手段的研究。第三,他

对各种语用学研究框架下的语用策略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中 Grice 合作原则是语

用策略研究的指导方针。他对 Searle 的言语行为理论、Leech 的礼貌原则、指示

词语、语境、会话分析等各理论及语用因素都展开了语用策略分析。第四,他对

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中的语用策略进行了案例分析,验证其基本理论假设。

5.1.2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

传统语用预设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设的语用本质以及解决预设调整、预

设投射等动态性问题,而较少进行预设的策略性分析。预设的共知性、适切性是

预设的语用属性;但是,预设能否被语言使用者用来作为实现话语意图的策略却

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预设策略性的理论分析寥寥可数。刘森林(2007:228-246)在《语用策略》一书

曾系统分析了语用预设对语用策略的操纵。刘森林采纳了何兆熊(2000)言内预设

和言外预设的分类对语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另见高彦梅 2004)。言内预设策略包括

指称预设策略、关系预设策略、人际关系预设策略和信息预设策略。指称预设策

略是指语言使用者利用语篇上下文中各种指称词语所体现的说话人对所叙述的

事物及听话人对该事物知识等的预设实施的语用策略;关系预设策略是指语言使

第 5 章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分析

105

用者利用各种语言形式所传达的说话人对叙述实践、人物、过程等之间关系的预

设(如比较关系、替代关系等)实施的语用策略;人际关系预设策略是指语言使

用者利用语言形式所传达的说话人与听话人关系的预设实施的语用策略;信息预

设策略是指语言使用者利用传递新信息的预设实施的语用策略,即信息预设的利

用。另一方面,言外预设策略则包括说话人预设策略、听话人预设策略、言语渠

道预设策略和交际环境预设策略等。说话人预设策略、听话人预设策略、言语渠

道预设策略和交际环境预设策略分别是指话语根据说话人的估算推断、听话人的

理解领会、言语渠道选择、交际环境选择形成的不同预设理解从而操纵语用策略

的实施。此外,他还指出语言使用者可以利用预设的可撤销性实施语用策略。

在我国预设研究中,预设策略性的实例分析比较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

一,研究目标主要在于分析语言使用者利用预设的隐蔽性、间接性等特点来实现

语用效果。第二,语用预设实例主要来自广告语、幽默语、侦查讯问等。这三种

不同风格的话语交际分别具有特殊的交际目的: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说服受众购

买产品或服务、使得听众发笑、调查事件背后的真相。要实现这些特定的交际意

图就需要语言使用者充分调用语用策略以达到更好的话语效果。

5.1.3 不足之处

以往语用预设策略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混淆了预设与其他隐含背景信息。

这与传统语用预设坚持预设的共知性、适切性有关:传统语用预设认为预设是交

际者共知的信息、话语的公共背景、话语得以恰当使用的条件。预设与公共背景

被视为等同,因此其他非预设的公共背景信息也被当作是预设。例如:

(1) a. Catch them yourself or buy Fowler’s. (Fowler’s seafood company)

b. It is difficult or simply impossible to catch sea food themselves.

c. It is ridiculous to catch sea food themselves if they want to eat it.

d. They can either catch sea food themselves or buy it from Fowler’s.

e. Fowler’s is a company where they can buy sea food.

f. Between catching sea food themselves and buying it from Fowler’s,

they prefer the latter.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06

(1a)是海产品公司的一句广告语,较为诙谐幽默。受众看到这句广告语之

后容易产生很多有趣的联想(1b-f),并无形中被说服去该公司买海产品。它的巧

妙之处在于将“顾客自己去抓鱼”与“顾客到公司来买鱼”形成选择性的对照;根据

常理人们不会为了吃海产品亲自下海捞鱼,而是直接从公司购买,但是广告语让

受众二者选其一,如果顺应这个逻辑受众则必然要去该公司买海产品。比起使尽

招数夸赞自己的海产品比其他公司提供的要好要新鲜,这个广告更能达到说服的

效果,它在让受众觉得幽默的同时把其他海产品公司屏蔽在受众脑海之外,达到

唯一的效果。

但是,这则广告虽则巧妙,却并非由预设所致。(1b)至(1f)这些联想并不

是预设。预设是受到常规语义约束的、说话人提议的话语公共背景,是由某些特

定触发语引发形成;而(1b)、(1c)是人们的一般常识,是公共背景的组成部分,

(1d)属于常规字面意义理解,(1e)、(1f)属于会话涵义,是说话人(广告制造

者)希望传递的信息。

又如:

(2) a. 我告诉你吧,就是不许你拉车!我就不许你浑身臭汗,臭烘烘的上我

的炕!你有你的主意,我有我的主意。看吧,看谁扭得过谁!你娶老婆,

可是我花的钱,你没往外掏一个小钱。想想吧,咱俩是谁听谁的?

b. 刘森林(2007 页码)的分析:这段话包含了如下的预设:①你听

得懂我的话;②你知道娶老婆该谁花钱;③你知道你娶老婆我花钱意味

着什么;和④你知道你该听我的。

(2b)虽然都是语用推理意义,但和预设并非同一类现象。

5.2 语用预设策略性的重新认识

说话人主导预设的意图性是预设策略性分析的理论依据。在有的时候,说话

人甚至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而违反真诚性进行虚假的预设行为。说话人在运用预设

实现语用策略时,主要实现了省力效果和修辞效果。他在实现修辞效果时,有时

会让对方察觉他的意图,有时也隐瞒该意图。预设的认知分析展示预设策略性的

第 5 章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分析

107

实现过程。预设策略性可实现不同的语用效果,服务于不同的交际目的。

5.2.1 预设策略性的理论依据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系统分析了预设的动态性,说话人对命题态度和交际意

图的指派是产生预设动态性、形成各种预设现象的原因。说话人采取预设行为,

不仅表达了他的命题态度,同时还实现了交际意图的特定效果。当说话人进行交

际意图指派时,预设就与会话涵义一样,具有意图性并实现特定的话语效果。

说话人主导预设主要实现两类交际意图的指派:一种是实现话语的省力效

果,一是实现话语的修辞效果(详见第二章)。他在实现修辞效果时,有时会让

对方察觉他的意图,有时也会隐瞒该意图。

各种预设现象中,信息预设有时是为了达到省力效果,如(3);有时将间接

传递预设命题作为话语的主要意图,如(4)、(5)、(6)。偏好预设提议可能为真

的预设命题并将获取命题真值作为话语的主要意图,如(7)、(8);其中(7)的

说话人并不希望他的意图被对方察觉,而(8)却非如此。临时预设提议可能为

真的预设命题提供临时的背景信息支撑话语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了省力效果,

如(9)。

(3) Someone who I just met: Are you going to lunch?

I: No, I’ve got to pick up my sister.

>> p: I have a sister.

K1 = {p: K1p, K1~K2p, K1K+

2K1p}

(4) 一个朋友对另一个朋友说(当她知道对方打算去 Bahle’s):I wonder

whether you realize that Bahle’s is closed today.

>> p: Bahle’s is closed today.

K1 = {p: K1p, K1~K2p, K1K+

2K1p}

(5) 财政部的秘书对上司说(当她发现对方在讲述失业情况时读错了报告上

的内容时):The U.S economy, which lost 80,000 jobs in March, has suffered

the greatest loss in five years.

>> p: The U.S economy lost 80,000 jobs in March.

K1 = {p: K1p, K1^K2p, K1K+

2K1p}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08

(6) 一个同事对另一同事说(她并没有考虑对方是否知道 Jill 已婚的信息): I

saw Jill’s husband yesterday.

>> p: Jill has a husband (or Jill is married).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7) 一个同事对另一个同事说(他想要打探 Jill 是否结婚,听话人是 Jill 的朋

友):Why did Jill take a bus to work? Didn’t her husband drive her?

?>> p: Jill has a husband (or Jill is married).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8) 一个男同学对新来的女同学说(他想要打探对方有没有男朋友):So your

boyfriend will pick you up later, right?

?>> p: The hearer has a boyfriend.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9) 一个朋友对另一个朋友说(当他们注意到餐馆邻桌的男子神情悲伤时):

Perhaps his dog died.

?>> p: He has a dog.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信息预设的省力效果在新闻报纸等书面正式文体中应用较为广泛,如下面例

子所示。书面文本中(如新闻等)需向读者传递大量的新信息,因而在行文上显

得十分紧凑,常运用短语及名词性从句(如非限定性从句,分裂句,准分裂句等)

传递信息,从而将有些新信息也降格为预设。同时,为了语篇连贯及突出重要信

息,书面文本也会采用信息预设的方式进行表达(Delin 1992; Ball 1994; Abbott

2000)。这是预设的省力效果作为语篇策略的一种体现。

(10) Kim Sneadworthy, whom I hereby appoint as my successor, is known to you

all as a valued colleague.

>> I appoint Kim Sneadworthy as my successor.

(11) In her talk, Baldwin introduced the notion that syntactic structure is derivable

from pragmatic principles. (Birner and Ward, 1994: ex. la).

>> There exists a notion that syntactic structure is derivable from

pragmatic principles.

第 5 章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分析

109

(12) The leaders of the militant homophile movement in America generally have

been young people. It was they who fought back during a violent police raid

on a Greenwich Village bar in 1969, an incident from which many gays date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crusade for homosexual rights. (PG, p. 16) [= Prince

1978: ex. 41b; PG = Pennsylvania Gazette]

>> Someone fought back during a violent police raid on a Greenwich

Village bar in 1969.

在语用意图的驱使下,说话人有时还会违反真诚性约束提供虚假的预设。如

下所示,其中的虚假预设是对典型预设和信息预设的利用。

(13) 阿凡提:贵客们! 国王赐给你们的衣裳,虽然都是绫罗绸缎的,可都是从巴

札买来的。他是多么尊重我呀! 你们瞧,他竟然把自己的王袍赐给我了!

情境 S13:国王在一次盛大宴会上赏赐给有权有势的客人华丽贵重的衣服,

却当着众人赐给阿凡提一块披在毛驴身上的麻布,想要当众羞辱阿凡提。

>> p: 那是国王自己的王袍。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14) 华盛顿:这匹马确实是你养大的吗?

邻居:当然,这绝对没有错。

华盛顿:好,那么请你告诉我,这匹马的哪一只眼睛是瞎的?

邻居:是右眼。

(华盛顿放开蒙住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邻居:啊呀,我记错了,真不好意思,马的左眼才是瞎的。

(华盛顿又放开了蒙住左眼的手,结果,马的左眼也不瞎。)

邻居:我又说错了……

情境 S14:邻居在夜里偷了乔治.华盛顿家的一匹马。第二天一早,华盛顿

同警官一起去索讨。但他的邻居声称农场里的马都是他喂大的。

>> p: 马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15) 小偷:我没拿你的表,当时我走出去都有个大妈看见的。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10

徐某:就是那个大妈告诉我你拿的!

情境 S15:徐某手表在公共浴室被偷。她怀疑某人就是小偷,便去找她询

问。小偷编造了一个证人“有个大妈”,但徐某几乎肯定那是假的。

>> p: 存在大妈(大妈有所指);q: 某人告诉我你拿了手表

K1 = {p: K1﹁p, K1K2﹁p, K1K2K1﹁p; q: K1﹁q, K1~K2﹁q, K1~K2K1﹁q}

5.2.2 预设策略性的认知分析

各种预设现象(信息预设、偏好预设、临时预设、虚假预设)作为语用策略

具有以下说话人信念态度。为方便对比分析,典型预设也列入其中。

(16) a. 典型预设:(1)K1p, K1K2p, K1K2K1p

b. 信息预设:(1)K1p, K1~K2p, K1K+

2K1p

(2)K1p, K1^K2p, K1K+

2K1p

(3)K1p, ~K1K2p?, K1K2K1p

c. 偏好预设:(1) ~K1p, K1K2p!, K1~K2~K1p

(2)~K1p, K1K2p!, K1K2~K1p

d. 临时预设:~K1p, K1~K2p, K1K2~K1p

e. 虚假预设:(1)K1﹁p, K1K2﹁p, K1K2K1﹁p

(2)K1﹁p, K1~K2﹁p, K1~K2K1﹁p

根据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信息预设、临时预设可实现省力效果(i+e),分

别表示为(16b-1)、(16b-3)、(16d);信息预设、偏好预设可实现修辞效果( i+r),

分别表示为(16b-1)、(16b-2)、(16c-1)、(16c-2),其中(16c-2)听话人无法获

取说话人的意图。

虚假预设是对典型预设、信息预设的利用。(16e-1)是对典型预设的利用,

说话人用虚假命题 p 替换了真的命题 p;(16e-2)则是对典型预设的利用。另外,

听话人根据真诚性准则 1,会调整接受命题 p,即意味着他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被说话人误导和欺骗。

上述情形可以区分为四类:

第 5 章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分析

111

一是创建听话人不具有的命题信息,如信息预设(16b-1)、(16b-3)和虚假

预设(16e-2),其结果是说话人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状态;

二是创建与听话人的信息相反或矛盾的命题信息,如信息预设(16a-2)、虚

假预设(16d-1),其结果是交际双方的认知状态形成冲突;

三是套取听话人具有的信息,如偏好预设(16c-1)、(16c-2),其结果是听话

人改变说话人的认知状态;

四是临时将交际双方认知状态一致的信息作为预设,如临时预设(16d),其

结果是交际双方的认知状态都没有发生改变。

5.2.3 预设策略性的话语效果

说话人主导预设主要实现交际意图的省力效果和修辞效果。预设命题表达具

有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交际者在传递命题信息和获取命题信息时

都采取一种不被人察觉、不产生冒犯的方式悄悄进行。语用预设可以实现多种交

际意图,达到特定的话语效果。上面描述的四种情形可以分别实现不同的话语效

果。

对于第一类情形,当说话人意图创建听话人不具有的命题信息时,他期望改

变对方的认识;他的这种间接告知可以达到礼貌的效果,如(4)、(5),语篇连

贯的效果,如(11)、(12),潜移默化的效果,如(17),避重就轻的效果,如(18)。

或者,他杜撰一个虚拟的信息,误导性地改变了对方的认识,从而实现欺骗的效

果,以此达到其他的目的,如(14)以及(15)中的 q 命题预设。

(17) 有了它你还用担惊受怕吗?– 保险柜公司广告

>> 你曾经担惊受怕。

(18) A daughter to her dad (who doesn’t know about her engagement): Oh Dad, I

forgot to tell you that my fiancé and I are moving to Seattle next week.

>> I have a fiancé (I am engaged).

对于第二类情形,当说话人创建与听话人信息相反或矛盾的命题信息时,他

期待更正、更新听话人的原有信息;他的这种间接告知可以达到礼貌的效果,如

(5)。或者,他杜撰一个虚假的信息,并非为改变对方的认识,而是与听话人的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12

认识形成矛盾;他的这种间接否定的方式可以实现冲突、乖讹的效果,如(13)、

(15)中的 p。

对于第三类情形,当说话人设置某种预设表达来套取听话人具有的信息时,

他期望达到探测的目的。他的间接询问可以达到礼貌、隐蔽的效果,如(7)、(8)。

对于第四类情形,当说话人将某信息临时作为背景信息时,他期望达到推动

话语交际的目的,如(9)。

我们将上述分析总结如下表:

表 5.1 说话人主导预设策略性分析表

类别 K1 目的 结果 效果 示例

信息预设 1 (16b-1) 创建新信息 改变 K2 省力,修辞 3, 4, 11, 12,

17, 18

信息预设 2 (16b-2) 创建矛盾信息 更正 K2 修辞 5

信息预设 3 (16b-3) 创建新信息 改变 K2 省力 6

偏好预设 1 (16c-1) 获取新信息 改变 K1 修辞 7

偏好预设 2 (16c-2) 获取新信息 改变 K1 修辞 8

临时预设 (16d) 临时假定信息 K 不变 省力 9

虚假预设 1 (16e-1) 创建矛盾信息 否定 K2 修辞 13, 15p

虚假预设 2 (16e-2) 创建新信息 改变 K2 修辞 14, 15q

5.3 语用预设策略性的案例分析

广告语、幽默语、侦查讯问等文本是预设的语用策略应用分析中比较普遍的

三种现象。分析这三种文本各自的交际目的,探讨不同的预设现象,将帮助我们

认识预设作为语用策略如何实现各自的交际目的。

5.3.1 广告语

广告语的语用功能是实现一种说服的话语效果,通过向受众传达美好的、具

有吸引力的内容及感受以达到让受众购买产品、接受服务的目的。设计者往往绞

尽脑汁对广告的声音、文字、画面等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以实现完美的效果。

第 5 章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分析

113

广告的语言表达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文字简洁,由于交际渠道的限制,

广告语往往需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二,表达方式复杂,为了在简洁的文字里

传递更多的信息,广告语多用修辞、谚语等手段,以及多用指示语使得文字信息

在画面、声音信息中得到扩充;三,传递的信息可分为硬信息、软信息,前者是

指产品、服务能够用检测指标进行量化的优质内容以及对适用顾客群体的规定,

后者是指产品、服务为具有竞争力在其他非量化内容(如包装、品位等)上给予

扩展;四,信息传递方式有直接、间接两种,硬信息的传递一般采用直接陈述,

软信息的传递则多采用间接的表达;五,根据广告传递的信息类型分布、信息传

递方式的不同,广告语具有不同的风格,如幽默、可靠、温馨等等(Goddard 1998;

Tanaka 1994/1999;Crook 2004; Li 2005;陈新仁 1998; 郭富辉 2001; 王芹 2004;

黄国文 2001;李健 2008)。

广告设计者常常利用预设、会话涵义、常识、文化知识等传递隐含的、非字

面的信息,让受众在不经意中、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接受广告信息,并产生信念态

度的变化以及对广告产品及服务的购买兴趣。这种情况被称为隐性交际(covert

communication):说话人将在不让对方察觉的情况下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状态并以

此为交际目的(Tanaka 1994/1999:41)。例如:

(19) Catch them yourself or buy Fowler’s. – Fowler’s seafood company

> Between catching sea food myself and buying Fowler’s, I prefer the

latter.

(20) I used to think it was my fault that Windows didn’t work properly. – Apple

Company

>> Windows didn’t work properly.

(21) Some people are as reliable as sunrise. – Anway Insurance Co.

>> Sunrise is reliable.

(22) This first bra to understand the facts of life. – A bra company

>> The facts of life refer.

(23) What everyone is listening to. – A Portland Radio Station

>> Everyone is listening to something.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14

(24) Fortune Business rules: In the land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 –

Fortune Magazine

> One-eyed man rhetorically refers to the one who discerns what others

don’t.

(25) 今天你喝了吗?– 高乐高饮料公司

> 你天天都喝高乐高。

通过隐性交际,说话人(广告设计者)悄悄地在广告语与听话人(受众)之

间建立起共同的知识、信念,形成移情的效果。例如(17)无形中影响了受众的

思考模式,形成了选择推理,如此受众便轻易地被说服去买公司的海产品。又如

(24)在受众心理唤起了惊惧感、不安全感,从而便增加了受众购买保险柜的意

愿。

其中,(18)、(19)、(20)、(21)、(24)是预设的表达。Li(2005)调查广告

语的预设之后发现,存在预设数量 多,事实预设次之。存在预设由特指描述语

构成,如(20),主要功能是使得语言简洁,同时其背后的背景知识也可形成交

际双方的共同知识信念。事实预设叙实谓词等构成,如(18)等,主要功能是使

得受众能够轻易接受间接传递的某种信息,在受众心理唤起对信息的认同,达到

潜移默化的效果。

说话人通常运用信息预设在广告中达到说服的效果。说话人创建听话人不具

有的命题信息,使命题信息成为交际者共知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说服的效果。

当然,话语交际往往具有丰富的、多层面的意义,广告语在运用信息预设手

段的同时也传递了其他隐含意义,共同达到说服、移情的效果。例如(20)在听

话人心里唤起对 the facts of life 的理解与认同;要理解这个短语,就需要调动听

话人关于性爱、生育等生活常识,而这些常识的唤起会使得胸罩这一产品变得美

妙、充满浪漫气息和人文关怀,同时委婉的表达又使得受众不会感觉到淫秽或难

堪的感受。又如(21),话语预设每个人都在听某样事物,断言每个人在听的对

象是某电台,如此产生了某电台听众面很广、很受欢迎的会话涵义,从而起到积

极宣扬某电台、说服受众享受电台广播的效果。

第 5 章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分析

115

另外,政客在进行演说、说服民众接受自己的观点时,也往往采取与广告语

相似的手法,通过隐性的方式向受众传递某些信息,使其无形中受到感染和鼓动。

5.3.2 幽默语

幽默语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常常给人以乖讹、捧腹、发人深思的

效果。与广告语不同,幽默语故意在隐含意义的理解上与听话人的认知状态形成

冲突、矛盾、荒谬,从而形成乖讹、幽默的效果(Raskin 1985; 尉万传 2009)。例

如:

(26) Headline: Cloning(克隆)/Clowning(出丑) Around

> 冲突:cloning technique vs. clowing effect

(27) A: How do you make a cat drink? B: Easy, put it in the liquidizer.

> 冲突:A-cat drink sth. or drink for a cat vs. B-drink out of a cat

(28) 甲乙二人正在争论,甲说:“铁锤锤蛋锤不破。”乙说:“锤得破!”甲说:

“锤不破!”乙取来一锤,用锤一击,蛋碎,乙指着碎蛋对甲说:“这不是

破了吗?”甲说:“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呀。

> 冲突:甲-锤不会破 vs. 乙-蛋能被锤破

(29) 一对新婚夫妇发生争吵, 妻子哭闹着要跟丈夫分手回娘家去。丈夫说:“好

吧, 我亲爱的, 这是你回家的车费。”妻子数了数钱突然问道:“我回来的车

费呢?”

>> 冲突:妻子-我需要回来的车费 vs. 丈夫-妻子需要回家的车费

(30) 阿凡提:贵客们! 国王赐给你们的衣裳,虽然都是绫罗绸缎的,可都是从巴

札买来的。他是多么尊重我呀! 你们瞧,他竟然把自己的王袍赐给我了!

>> 冲突:阿凡提-那是国王自己穿的王袍 vs. 国王及众人-那是披在

毛驴身上的麻布

(31) 乞丐向一位老太太讨饭吃, 老太太问道:“你吃不吃隔夜饭?”“吃, 当然

吃! ”“那么, 你明天再来吧! ”

>> 冲突:老太太-今天没有隔夜饭 vs. 乞丐-老太太今天有隔夜饭

上述幽默语均采用了制造语义冲突、矛盾的方式达到了幽默的效果。(26)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16

借同音传递两个不同的意思,从而使得人们形成 Cloning technology is clowning

around 的理解,达到幽默、讽刺的意味。(27)中的 B 故意对 a cat drink 进行曲解,

与 A 的理解产生矛盾,让人啼笑皆非。儿童在习得语言期间也会产生类似的笑话,

他们对句法结构、拼写、断句等的误用也会形成出乎意料的幽默效果。(28)可

以说是甲的一种诡辩;他利用句子的歧义制造矛盾,形成幽默效果。这与算命先

生预测父母去世顺序时说“父在母先亡”采取了同样的手段。

语用预设可以通过制造对立冲突的方式或是杜撰虚假信息产生语义矛盾的

方式达到幽默的效果。(29)是通过信息预设实现幽默的案例,其中说话人信念

如(16b-2)所示。说话人(妻子)形成的预设“我需要回来的车费”是听话人(丈

夫)所不具有的、未曾预料的信息。信息预设和丈夫根据分手模式形成的认知状

态形成了对立,丈夫认为妻子要回娘家、需要回去的车费,而妻子却还提出要回

来的车费。妻子的预设暗示她还会回来,表明妻子“爱多恨少”, 妻子并不想跟丈

夫分手。

(30)是通过虚假预设实现幽默的案例,其中说话人信念如(16e-1)所示。

说话人(阿凡提)提出的预设是虚假的、与事实不符的信息,与听话人(国王及

众人)的认知状态形成对立。阿凡提自己也知道预设命题不真实,但他故意地进

行虚假的预设,其用意在于传递会话涵义、对国王进行挖苦。国王将披在毛驴身

上的麻布赐给阿凡提,意图要当众羞辱阿凡提,认为他只配用毛驴身上的麻布。

而阿凡提通过故意提出与事实相矛盾的预设“那是国王穿的麻布”,反过来戏弄国

王一番,认为国王只不过是头毛驴。这一预设行为帮助阿凡提既把自己从尴尬的

境地中解脱出来,又羞辱了国王,真可谓机智过人。

(31)是通过虚假预设实现幽默的另一则案例,其中说话人信念如(16e-2)

所示。说话人(老太太)提出的预设信息是虚假的、与事实不符的信息,但听话

人(乞丐)却不知情,于是受了误导和戏弄。老太太开始时的话语杜撰了“我有隔

夜饭”的预设,让乞丐误以为可以讨到一碗隔夜饭,结果老太太话锋一转,变成了

“我明天有隔夜饭,你明天过来我再给你吃”,主动撤销了原有的预设,其话语形

成了对乞丐的揶揄,产生了幽默效果。

第 5 章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分析

117

5.3.3 侦查讯问

侦查讯问也是一种特殊的话语交际。交际双方在交际意图上形成对立,一方

竭力探寻真相,另一方(如果是真的罪犯)则竭力隐瞒真相。如何通过对方的隐

瞒查找事情的真相是讯问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嫌疑犯若是要隐瞒事情真相,必然

在陈述中间撒谎,而讯问者则需要从中找出矛盾和破绽。巧妙地运用预设可以帮

助讯问者实现这一目的。预设具有隐蔽性,可以在讯问过程中为嫌疑犯制造烟雾,

打乱他的阵脚,使其自相矛盾、漏洞百出, 后不得不招供。见如下例句:

(32) 讯问人员:你当时带了什么凶器?嫌疑犯:我就带一把大砍 。问:当

时还有谁和你带相同的凶器?答:没有。问:你动 杀人了没有?答:

没有。问:受害人的伤口只有你带的大砍 才能形成,而带大砍 的就

你一个人,你说你没有杀人,你能自圆其说吗?答:我……(无言以对)

>> 你当时带了凶器。

(33) 公安人员:你这房间是干什么用的?嫌疑犯:是睡觉用的。问:既然这

间房是作为睡觉用的,那为什么会有一股血腥味?

>> 卧室里有血腥味。

(34) 华盛顿:这匹马确实是你养大的吗?邻居:当然,这绝对没有错。问:

好,那么请你告诉我,这匹马的哪一只眼睛是瞎的?答:是右眼。(华盛

顿放开蒙住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答:啊呀,我记错了,真不好

意思,马的左眼才是瞎的。(华盛顿又放开了蒙住左眼的手,结果,马的

左眼也不瞎。)答:我又说错了……

>> 马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35) 小偷:我没拿你的表,当时我走出去都有个大妈看见的。

徐某:就是那个大妈告诉我你拿的!

>> p: 存在大妈(大妈有所指);q: 某人告诉我你拿了手表

(36) 讯问人员:你作案后直接回家了吗?嫌疑犯:没有。问:那么,你把作

案的经过如实交代清楚。答:我没有作案。问:你要如实作答,不能有

任何隐瞒。答:我说的是实话。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18

>> 你作案了。

(32)、(33)是偏好预设实现侦查效果的案例,其中说话人信念如(16c-1)

所示。(32)的讯问者在证据收集中怀疑嫌疑犯当时带了某样凶器,但证据并不

十分明显;通过偏好预设的隐蔽提问方式,给嫌疑犯制造成一种假象,以为他早

已调查清楚嫌疑犯当时带了某样凶器,于是便只好从实招来。(33)也是相同的

情形。无论讯问人员有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预设为真,他都可以尝试这种讯问

方式,因为形迹可疑的事件在经过细密调查过后才能发现真相,在调查过程中采

取虚实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找到突破口。

(34)是虚假预设实现侦查效果的案例,其中说话人信念如(16e-2)所示。

讯问者(华盛顿)知道小偷(邻居)必然说谎,于是采取以谎套谎、让嫌疑犯“顺

竿爬” 后无法下台的做法。华盛顿之所以采取这种策略,关键取决于他掌握着关

于马的准确信息,在他诱骗邻居使其落入圈套之后能够用真实信息有力地打击对

方的谎言。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华盛顿善于抓住邻居心虚的特点、设置圈套引他

上钩的聪明与机智。

(35)是虚假预设实现侦查效果的另一案例,其中说话人信念如(16e-1)、

(16e-2)所示。(35p)和(35q)两种虚假预设手段不同,分别对应于(16e-1)、

(16e-2)两种情形。先看(35p)。大妈是小偷自己虚构的一个人物,小徐知道小

偷撒了谎却没有拆穿她,意图在于利用这个谎言为自己制造有利的局面。小徐临

时采取了虚假预设,顺应了对方的谎言,同时通过另一个虚假预设(35q)对小

偷形成逼问之势。设想一下,小偷听到小徐的话语之后理解到两个预设信息,根

本无法再为自己作任何辩解;如果她反对预设(35q)成立,即声称没有人这样

说过,则小徐立即予以反驳,坚持是那个虚构的大妈说过的,如此又回到了小偷

自己的谎言,她根本不敢提出找那个大妈来对峙,因为那个大妈根本就不存在。

这样一来小偷就等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小徐则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机智成

功地破获了这起盗窃案,顺利地找回了失物。

侦查讯问是一个交际双方斗智斗勇的艰苦过程。讯问者若要成功地找出事情

的真相,必须经过仔细调查,精心安排,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线索,在心理上、

第 5 章 语用预设的策略性分析

119

言语上都要谨慎,尤其是提问时要注意质量,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步步为营,不

断逼近事情的真相。(36)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讯问者采取了偏好预设获取信息,

嫌疑犯的回答也让他顺利地印证了他的推测。然而在后面的讯问中,他却没有步

步紧逼,反而让对方轻易地否定了前面已经获取的信息;在此之后的提问也是相

对失策,嫌疑犯对这种毫无细节、不存在加工难度的问题很容易采取抵赖的方式,

因而讯问进展相当缓慢。

在警方的侦查讯问过程中,嫌疑犯往往不止一个,他们之间常常会约好串供。

这时便形成了多个语用主体的心理空间整合状态,其过程变得更为复杂,但如果

审讯得当也能使其变得对警方更为有利。语用预设的巧妙运用可以帮助讯问者更

好地揭开谎言见真相。同时,讯问者还需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线索采取多种战术,

让嫌疑犯防不胜防, 终只能如实招供。

5.4 本章小结

预设的策略性是预设动态性的重要体现和现实应用。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

在一定语境中通过选择语言结构以产生具体言语意义并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或

途径。它与语言使用者对隐含意义的表达密切相关。预设作为隐含意义之一,也

可以成为语用策略手段。预设具有策略性,体现在说话人通过预设行为进行交际

意图的指派;说话人通可过预设行为实现对交际意图的省力效果或修辞效果的表

达。

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指导下的预设策略性通过广告语、幽默语、侦查讯问等

文本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广告语、幽默语、侦查讯问是三种实现不同交际目的的

文本类型,说话人对预设的策略性使用,其形成方式和实现效果在三种不同文本

中存在差异。预设策略性可实现不同的语用效果,服务于不同的交际目的。

通过对预设策略性的理论探讨及实例分析,我们可对预设语用策略的应用价

值形成深入的认识,从而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灵活使用预设、实现特殊的交际意

图及话语效果提供了有效指导。

第 6 章 结论

121

第6章 结论

通过本文基于动态性认知的形式预设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

先,预设动态性是语用预设的重要属性,体现为说话人的信念、意图对预设行为

的影响以及预设命题的公共背景地位在话语交际中的动态发展趋势。语用预设是

说话人主导的预设,也是交际双方共同作用的预设;预设认知加工原理全面、系

统地展现了交际双方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遵循真诚性准则、意图性准则,通过语用

推理对预设进行合理、有效的生成和理解,共同促成交际成功。第二,说话人主

导预设理论和假定公共背景理论都深刻揭示了预设和公共背景的动态性,在此基

础上提出的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认识系统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交叉关系;预设可

以成为话语的公共背景部分,但并非必然如此;预设只是公共背景的组成内容、

形成手段之一。第三,预设调整问题在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中得到系统、有效的

解释,在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认识中也得到准确的评价。预设调整是合理的预设

行为之一,预设认知加工原理的形式推导再现了信息预设在交际双方的认知过

程;预设调整及公共背景的事后构建体现了公共背景的动态性。第四,预设的策

略性是预设动态性的重要体现和现实应用,它体现在说话人通过预设行为进行交

际意图的指派;说话人通过预设行为实现对交际意图的省力效果或修辞效果的表

达。

6.1 主要创新点

本文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点。首先,本文在语用预设的动态认知分析基础上

提出说话人主导预设理论替换传统的语用预设理论,并提出预设与公共背景关系

认识替换传统的预设共知性认知,具有理论创新。上述理论对预设动态性给予了

全面、系统的论述,有效地解决了语用预设的核心问题——预设调整问题,同时

也有效地揭示了预设与公共背景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界定预设现象及区分预设与

其他隐含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22

第二,本文采用公共知识模型的形式手段分析交际者的认知状态,从说话人

的命题态度和交际意图两方面来考察预设行为,具有方法创新。预设的形式分析

深刻、准确地揭示了预设动态性的内在动因及预设的语用本质。同时,本文还通

过预设认知加工原理对预设认知加工过程进行形式描述,与交际者认知状态的形

式分析相得益彰,共同实现了预设动态性的系统认知。

第三,本文在语用预设的动态认知分析基础上提出预设策略性的现实应用,

指出说话人通过预设行为可以实现省力效果和修辞效果的意图指派,深刻揭示了

预设策略性的规律性及认知机制,具有实践创新。本文的预设策略性分析体现了

预设动态性的应用价值,通过预设策略性理论探讨及实例分析对预设动态认知在

现实语篇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化。

6.2 问题与局限

本文研究仍然遗留的问题有:第一,预设行为实现的特定话语效果(省力效

果、修辞效果)还不能在预设认知加工原理中得以计算实现;第二,否定句的预

设缺少足够的分析,预设投射的动态性体现没有进行深入的考察。

本文的主要局限性在于:第一,在理论分析过程中对例句进行了形式刻画和

推导的分析,但另一方面缺少充分的语料调查;第二,预设的界定与区分只是基

于本文预设研究成果提出,没有充分考虑其他隐含意义研究本身的复杂性。

6.3 研究展望

今后的研究工作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首先,预设投射的动态性分析,

本文的理论在解决预设调整问题之后应试图解决预设投射的诸多问题;第二,预

设的意图识别在预设认知加工原理中的实现,信念态度和交际意图的准确分析有

助于预设认知加工原理的计算应用;第三,各种预设触发语的语料分析,预设触

发语分析可以对本文形式预设理论进行检验,也可以推动预设理论的进一步发

展。

参考文献

123

参考文献

[1] Abbott, B. 2000. Presuppositions as nonassertions. Journal of Pragmaitcs,

(32): 1419-1437.

[2] Abbott, B. 2004. Where have some of the presuppositions gone? Manuscript.

[3] Abbott, B. 2006. Unaccommodating presuppositions: A neoGricean view.

Workshop on Presupposition Accommod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4] Abbott, B. 2008. Presupposition and common ground.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21): 523-538.

[5] Abusch, D. 2002. Lexical alternatives as a source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 Proceedings of Seman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SALT).

[6] Abusch, D. 2005. Triggering from alternative sets and projection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 Manuscript.

[7] Atlas, J. D. &. Levinson, S. 1981. It-clefts, informativeness, and logical form.

In Cole, P. (ed.), Radical Pragma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8] Atlas, J. D. 2005. Logic, Meaning, and Convers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Bach, K. 1987. On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a reply to Recanati. Mind and

Language, (2): 141–154.

[10] Baker, A. J. 1956. Presupposition and types of clause. Mind, New Series, 65

(259): 368-378.

[11] Baker, M. 1992.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2] Ball, C. N. 1994. The origins of the informative-presupposition it-cleft.

Journal of Pragmatics, 22 (6): 603-628.

[13] Barr, D. J. & Keysar, B. 2005. Mindreading in an exotic case: The normal

adult human. In Malle, B. F. & Hodges, S. D. (eds). Other minds: How

humans bridge the divide between self and other.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71 – 283.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24

[14] Beaver, D. 1997. Presupposition. In J. Van Benthem & A, Ter Meulen (eds.),

Handbook of Logic and Language.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939-1008.

[15] Beaver, D. 2004. Focus and Presupposition: an outline of an alternative model.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Structure.

[16] Beaver, D. &. Krahmer E. 2001. A partial account of 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Journal of Logic,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10): 147-182.

[17] Beaver, D. &. Zeevat H. 2004. Accommodation. Manuscript.

[18] Bilmes, J. 1986. Discourse and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 Black, M. 1952. Definition, presupposition, and assertion.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61 (4): 532-550.

[20] Borg, E. 2006. Minimalism versus contextualism in semantics. In Gerhard, P.

&. P. Georg (eds.), Content and Context: Essays o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21] Borg, E. 2007. Minimal Seman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2] Bos, J. 2003. Implementing the binding and accommodation theory for

anaphora resolution and 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9 (2): 179-210.

[23] Bosch, P & van der Sandt, R. 1999. Focus: linguistic,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4] Burks, A. W. 1953. The presupposition theory of inducti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 (3): 177-197.

[25] Burton-Roberts, N. 1989a. On Horn's dilemma, presupposition and negatio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5): 95-125.

[26] Burton-Roberts, N. 1989b. The Limits to Debate: A revised theory of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7] Cappelen, H. &. E. Lepore 2005. Insensitive Semantics: a defense of semantic

minimalism and speech act pluralism. Oxford: Blackwell.

[28] Carston, R. 2002. Thoughts and Utterances. Oxford: Blackwell.

[29] Carston, R. 2005. Relevance theory, Grice and the neo-Griceans: A response

to Laurence Horn’s ‘Current issues in neo-Gricean pragmatics’. Intercultural

参考文献

125

Pragmatics, 2 (3): 303-319.

[30] Chen, S. 2008.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and decision-making in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 (1): 83

-89.

[31] Chierchia, G. &. McConnell-Ginnet S. 1990. Meaning and Grammar.

Cambridge.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32] Clark, H. 1996. Using Langu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3] Clark, H., & Brennan, S. 1991. Grounding in communication. In Resnick, J.

Levine, & S. Teasley (eds.), Perspectives on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

127-149.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4] Collins, P. 2006. It-clefts and wh-clefts: Prosody and Pragmatic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8): 1706-1720.

[35] Colston, H. L., & Katz, A. (eds.), 2005. Figurative language

comprehension: Soci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Hillsdale, NJ: Erlbaum.

[36] Crook, J. 2004. On covert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Journal of

Pragmatics, (36): 715-738.

[37] Danziger, E. 2006. The thought that counts: interactional consequences of

variation in cultural theories of meaning. In N. Enfield & S. Levinson (eds.),

Roots of Human Sociality. Culture, Cognition and Interaction. Oxford: Berg.

259–278.

[38] Davis, P. C. 2000. Presupposition resolution with discourse information

structures. Ohio Stat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54): 25-58.

[39] Davis, W. 1998. Implicature. Intention, Convention, and Principle in the

Failure of Gricean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0] Davis, W. 2003. Meaning, Expression, and Though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1] Davis, W. 2007. How normative is implicature? Journal of Pragmatics, (39):

1655–1672.

[42] Davis, W. 2008. Replies to Green, Szabo, Jeshion, and Siebel. Philosophical

Studies, (137): 427–445.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26

[43] Delin, J. 1991. Presupposition and shared knowledge in it-clefts. Manuscript.

[44] Delin, J. 1992. Properties of it-cleft presupposition. Journal of Semantics, 9(4):

289-306.

[45] Donnel, F. H. 1972. A note about presupposition. Mind>New series, 81 (321):

123-124.

[46] Drew, P. 1995. Interaction sequences and anticipatory interactive planning. In

E. Goody (ed.),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1–138.

[47] Drew, P. 2005. Is confusion a state of mind? In Hedwig te Molder & J. Potter

(eds.), Conversation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1–183.

[48] Dryer, M. S. 1996. Focus,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and activate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Pragmatics, (27): 475-523.

[49] Duranti, A. 1988. Intentions, language, and social action in a Samoan context.

Journal of Pragmatics, (12): 13–33.

[50] Duranti, A. 1993. Truth and intentionality: an ethnographic critique. Cultural

Anthropology, (8): 214–245.

[51] Duranti, A. 2006. The social ontology of intentions. Discourse Studies, (8):

31–40.

[52] Edwards, D. 2006. Discourse, cognition and social practices: the rich surface

of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Discourse Studies, (8): 41–49.

[53] Edwards, D. & Potter, J. 2005. Discursive psychology, mental states and

descriptions. In H. te Molder and J. Potter (eds.), Conversation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41–259.

[54] Ehrman, B. D. 1993. The Orthodox Corruption of Scripture. The Effect of

Early Christological Controversies on the Text of the New Testa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5] Fagin, R., Halpern, J. Y., Moses, Y. & Vardi, M. Y. 2003. Reasoning About

Knowledge. Massachusetts.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56] Fawcett, P. 2000. Presupposition and Translation. In L. Hickey (ed.), The

参考文献

127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14 - 123.

[57] Fodor, J. & Lepore E. 1991. Why meaning (probably) isn’t conceptual role.

Mind and Language, (6): 328-343.

[58] Gauker, C. 1998. What is a context of utterance? Philosophical Studies, 91 (2):

149-172.

[59] George, B. R. 2008a. A New Predictive Theory of 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SALT 18. UCLA.

[60] George, B. R. 2008b. Presupposition Repairs: a Static, Trivalent Approach to

Predicting Projection. Los Angeles, UCLA. MA.

[61] Gibbs, R. Jr. 1999. Intentions in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2] Gibbs, R. Jr. 2001. Intentions as emergent products of social interactions. In B.

Malle, L. Moses & D. Baldwin (eds.), Intentions and Intentionali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05–122.

[63] Gibbs, R. 2002. A new look at literal meaning in understanding what is said

and implicated. Journal of Pragmatics, (34): 457-486.

[64] Giora, R. 2003. On our mind: Salience, context and figurative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5] Goddard, A. 1998. The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66] Green, M. 2007. Self-Express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7] Green, M. 2008. Expression, indication, and showing what’s within.

Philosophical Studies, (137): 389–398.

[68] Grice, P. C. 1989.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9] Haugh, M. 2008. Intention in pragmatics.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5 (2):

99-110.

[70] Heim, I. 1983. On the projection problem for presuppositions. West Coast

Conference on Formal Linguistics: 114-125. Republished in 1991 Davis, S.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28

Pragmatics: A Read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97-405.

[71] Heim, I. 1992. 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and the semantics of attitude verbs.

Journal of Semantics, (9): 183-221.

[72] Heritage, J. 1984. Garfinkel and Ethnomethodology. Cambridge and New

York: Polity Press.

[73] Hopper, R. 2005. A cognitive agnostic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when do

strategies affect spoken interaction? In H. te Molder & J. Potter (eds.),

Conversation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4–158.

[74] Horn, L. R. 1984. Towards a new taxon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ce: Q-based

and R-based implicature. In Schiffrin, D. (ed.), Meaning, Form, and Use in

Context: Linguistic Application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1-42.

[75] Horn, L. R. 1989. A Natural History of Neg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6] Horn, L. R. 2005. The border wars. In von Heusinger, K. & Turner, K. P.

(eds.), Where Semantics Meets Pragmatics. Oxford: Elsevier. 21-48.

[77] Horn, L. R. 2006. More issues in neo- and post-Gricean pragmatics: A

response to Robyn Carston’s response.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3(1): 81-93.

[78] Huang, Y. 2007. Pragma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9] Jaszczolt, K. M. 2005. Default Semantics. Foundations of a Compositional

Theory of Acts of Commun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0] Jaszczolt, K. M. 2006. Meaning merger: pragmatic inference, defaults, and

compositionality.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3(2): 195–212.

[81] Kadmon, N. 2001. Formal Pragmatics: Semantics, pragmatics,

presupposition, and focus.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82] Karttunen, L. 1974. Presupposition and linguistic context.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1): 181-193. Republished in1998 A. Kasher (ed.), 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 (Volume IV).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32-46.

[83] Kasper, R. T., Davis, P. C. & Roberts, C. 1999.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参考文献

129

reference and presupposition resolution. ACL'99 Workshop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urse/Dialogue Structure and Reference. College

Park: Maryland.

[84] Ke, P. 1999. Cultural presuppositions and misreadings. Meta, (44): 133 -143.

[85] Kecskes, I. 2004. Lexical merging, conceptual blending, cultural

crossing.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l (1): 1-26.

[86] Kecskes, I. 2008. Dueling contexts: A dynamic model of meaning. Journal of

Pragmatics, (40): 385-406.

[87] Kecskes, I. & J. Mey (eds.). 2008. Intention, Common Ground and the

Egocentric Speaker-Hearer.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88] Kecskes, I. &. Zhang FH. 2009. Activating, seeking and creating common

ground: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Pragmatics and Cognition, (2).

[89] Keenan, E. 1971. Two kinds of presupposi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In 1998

Kasher, A. (ed.), 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90] Keysar, B. & Bly, B. 1995. Intuitions of the transparency of idioms: Can one

keep a secret by spilling the bean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4):

89-109.

[91] Keysar, B. 2007. Communication and miscommunication: The role of

egocentric processes.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4 (1): 71-84.

[92] Knott, A. &. Vlugter P. 2003. Syntactic disambiguation using presupposition

resolution. Australasian Language Technology Workshop. 98-104.

[93] Koschmann, T. & Le Baron, C. D. 2003. Reconsidering common ground:

examining Clark’s contribution theory in the OR. In K. Kuutti, E. H. Karsten,

G. Fitzpatrick, P. Dourish & K. Schmidt (ed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Amsterdam:

Kluwer.

[94] Krahmer, E. 1998. Presupposition and Anaphora.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95] Kripke, S. 1963a. Semantical Analysis of Modal Logic I: Normal Modal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30

Propositional Calculi. Zeitschrift für Mathematische Logik und Grundlagen

der Mathematik (9): 67-96.

[96] Kripke, S. 1963b. Semantical considerations on modal logic. Acta

Philosophica Fennica, (16): 83-94.

[97] Kripke, S. 1965. Semantical Analysis of Modal Logic II: Non-Normal Modal

Propositional Calculi. In J. W. Addison, L. Henkin & A. Amsterdam

(eds.),The Theory of Models.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98] Lambrecht, K. 1994.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 Topics, focus,

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discourse refer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9] LeVine, R. 1984. Properties of culture: an ethnographic view. In R. Shweder

& R. LeVine (eds.), Culture Theory: 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7–87.

[100] 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1] Levinson, S. 2000. Presumptive Meanings: 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02] Lewis, D. 1979. Scorekeeping in a language game.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8): 339-359. Republished in 1991 Davis, S. Pragmatics:

A Read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16 – 427.

[103] Li, F. 2005. Presupposition Analysi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 (11): 48 -51.

[104] Nehrlich, G. 1967. Presupposition and classical logical relations. Analysis,

27 (3): 104-106.

[105] Nelson, E. J. 1946. Contradiction and the presupposition of existence.

Mind>New series, 55 (220): 319-327.

[106] Nida, E. 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07] Ochs, E. 1984. Clarification and culture. In D. Schiffrin (ed.),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325–341.

参考文献

131

[108] Prince, E. F. 1978. A comparison of it-clefts and wh-clefts in discourse.

Language, (54): 883-906.

[109] Prince, E. F. 1981. Toward a taxonomy of given-new information. In

Cole, P. (ed.), Radical Pragma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10] Prince, E. F. 1986. On the syntactic marking of presupposed open

propositions. Papers from the Parasession on Pragmatics and Grammatical

Theory, 22nd Regional Meeting,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A. F. P. A.

Farley, Edito. 208-222

[111] Raskin, V. 1985. Semantic Mechanisms of Humour. Dordrecht: Reidel,

[112] Recanati, F. 2002. Unarticulated constituents.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25): 299-345.

[113] Recanati, F. 2004. Literal Mea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4] Recanati, F. 1986. On defining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Mind and

Language, (1): 213–242.

[115] Rescher, N. 1961. On the logic of presupposi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21 (4): 521-527.

[116] Richland, J. 2006. The multiple calculi of meaning. Discourse and

Society, (17): 65–97.

[117] Roberts, C. 2006. Only, presupposition and implicature. Manuscript.

[118] Roberts, G. W. 1969. A problem about presupposition. Mind>New series,

78 (310): 270-271.

[119] Rosaldo, M. 1982. The things we do with words: Ilongot speech acts and

speech act theory in philosophy. Language in Society, (11): 203–237.

[120] Saul, J. 2001. Critical studies: Wayne A. Davi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tention and Convention in the Failure of Gricean Theory. Nous,

(35): 630–641.

[121] Schegloff, E. 1996. Confirming allusions: toward an empirical account of

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 161–216.

[122] Schlenker, P. 2006. "Maximize presupposition" and Gricean reasoning.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32

Manuscript.

[123] Searle, J. 1983. Intentionality: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4] Searle, J. 1990. Collective intentions and actions. In P. Cohen, J. Morgan

& M. Pollack (eds.), Intentions in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401–416.

[125] Simons, M. 2001. On the conversational basis of some presuppositions.

Proceedings of Seman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11.

[126] Simons, M. 2003. Presupposition and accommodation: Understanding the

Stalnakerian pictu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112): 251-278.

[127] Simons, M. 2004. Presupposition and relevance. In Z. G. Szabo (ed.),

Semantics vs.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29-355.

[128] Simons, M. 2006. Presupposition without common ground. Submitted.

[129] Simons, M. 2007. Presupposition and cooperation. Manuscript.

[130] Soames, S. 1982. How presuppositions are inherited: A solution to the

projection problem. Linguistic Inquiry, (13): 483-545. Republished in1998 A.

Kasher (ed.), 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 (Volume IV).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69-137.

[131] Spenader, J. 2002. Presuppositions in Spoken Discourse. Akademitryck

AB, Edsbruk, Sweden, Stockholm University. Ph.D.

[132] Sperber, D. & D. Wilson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

[133] Stalnaker, R. C. 1974.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 In Milton K. Munitz &

Peter Unger, (eds.), Semantics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New York U. Press:

197–213. Republished in 1999 R. C Stalnaker, Context and content: essays on

intentionality in speech and though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7–62.

[134] Stalnaker, R. C. 1978. Assertion. Syntax and Semantics (9): 315-332.

[135] Stalnaker, R. C. 1999. Context and Content.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6] Stalnaker, R. C. 2002. Common ground.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25

参考文献

133

(5-6): 701-721.

[137] Stalnaker, R. C. 2008. A response to Abbott on presupposition and

common ground.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31): 539-544.

[138] Stuckardt, R. 2005. Verifying binding constraints for anaphor resolution.

The HPSG05 Conference.

[139] Tanaka, K, 1994/1999. Advertising Language: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Advertisements in Britain and Japan. London: Routledge.

[140] Thompson, R. J. 2008. Grades of meaning. Synthese, (161): 283–308.

[141] Travis, C. 1997. Pragmatics. In Hale, B. &. Wright C. (eds.),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Oxford: Blackwell. 87-107.

[142] Van der Sandt, R. 1988. Context and Presupposition. New York: Croon

Helm.

[143] Van der Sandt, R. 1992. 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as anaphor resolution.

Journal of Semantics, (9): 333-377.

[144] Van Fraassen, B. C. 1968. Presupposition, implication, and self-reference.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5 (5): 136-152.

[145] Van Fraassen, B. C. 1969. Presuppositions, supervaluations, and free

logic. In Lambert, K. (ed.), The Logical Way of Doing Thing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67-91.

[146] Von Fintel, K. 1998. Quantifiers and ‘If’-clauses.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48(191): 209–214.

[147] Von Fintel, K. 1999a. NPI licensing, Strawson entailment, and context

dependency. Journal of Semantics, 16(2): 97–148.

[148] Von Fintel, K. 1999b. The presupposition of subjunctive conditionals. In

U. Sauerland & O. Percus. The Interpretive Tract, No. 25 in MI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pp. 29–44. Cambridge, MA: MITWPL.

[149] Von Fintel, K. 2000. What is accommodation? Manuscript.

[150] Von Fintel, K. 2006. What is accommodation, again? Workshop on

Presupposition Accommod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151] Yule, G. 1996.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34

[152] Zeevat, H. 1992. Presupposition and accommodation in update semantics.

Journal of Semantics, (9): 379-412.

[153] Zeevat, H. 2002. Explaining presupposition triggers. In van Deemter, K.

& R. Kibble (Eds.), Information Sharing.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61-87.

[154] Zeevat, H. 2004. Presupposition triggers, context markers, or speech act

markers. In Blutner, R. & H. Zeevat (Eds.), Optimality Theory and

Pragmatics.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Macmillan.

[155] Zhang, FH. 2008. 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 of truthfulness on

presuppositions.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5 (3): 367-388.

[156] 蔡曙山 2001 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学术界》第86期: 16-27.

[157] 蔡曙山 2006 再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兼论从分析哲学到

语言哲学的发展,《学术界》第119期: 20-39.

[158] 陈嘉映 2003 《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59] 陈新仁 1998 论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外国语》第 5 期: 54-57.

[160] 池昌海 1996 相声“包袱”与语用“预设”、“含意”虚假,《修辞学习》第

3期.

[161] 戴耀晶 2001 汉语疑问句的预设及其语义分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2 期: 87-90.

[162] 冯志伟 1999 《现代语言学流派》,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63] 弗雷格 2006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64] 高彦梅 2004《语篇预设·语言学研究》(第三辑),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

[165] 戈玲玲 2002 预设及翻译技巧,《中国翻译》第 3 期: 42-44.

[166] 格雷马斯 2005 《论意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67] 郭富辉 2001 谈预设在广告中的作用,《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第 9 期: 47-50.

[168] 何兆熊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69] 何兆熊 2003 《语用学文献选读》,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35

[170] 何自然 1988 《语用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71] 何自然、陈新仁 2004 《当代语用学》,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

[172] 黄国文 2001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73] 黄华新 1994. 略论汉语预设, 《杭州大学学报》第4期.

[174] 黄华新、陈宗明 2005 《描述语用学》,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75] 黄华新、徐以中 2007 预设的动态性和动态预设观,《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5 期: 35-42.

[176] 姜望琪 2003 《当代语用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77] 李昌年 2002 与预设有关的歧义,《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第 1 期:27-30.

[178] 李健 2008 广告语言与文化认同,《社会科学战线》第 1 期: 142-144.

[179] 李锡胤 1990 对于预设与推涵的思考,《外语学刊》第 3 期.

[180] 李锡胤 1996 篇章中的预设问题,《外语学刊》第 4 期.

[181] 李锡胤 2003 再论预设与推涵,《外语研究》第 6 期.

[182] 刘大为 2001 预设: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 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83] 刘 强 2007 《先设消解机制的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84] 刘森林 2007 《语用策略》,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5] 刘小涛 2004 预设和前提之辩,《社会科学辑刊》第 6 期: 27-29.

[186] 刘宇红 2003 预设投射的 Karttunen 模式与 Fauconnier 模式,《外语学

刊》第 2 期:62-65.

[187] 刘 哲 2001 论蕴涵与预设的区分问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

3 期: 61-64.

[188] 马蒂尼奇 1998 《语言哲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89] 马国玉 2005 预设投射问题的认知解释,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36

3 期:49-54.

[190] 麦考莱 1998 《语言逻辑分析——语言学家关注的一切逻辑问题》,

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1] 苗兴伟 2002 《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2] 缪鑫平 2003 语用预设与谈话策略, 《云梦学刊》第 2 期: 113-114.

[193] 欧阳巧琳 2001 预设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194] 庞学铨、杨大春、黄华新 2005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分化与会通》,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5] 彭玉海 2001 预设的语义描写功能,《中国俄语教学》第 4 期: 1-8.

[196] 彭玉海 2003 俄语动词语义结构的预设机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第 2 期: 50-53.

[197] 任哗、张鼓 2003 论语用预设的交际价值,《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第 4 期: 188-191.

[198] 盛晓明 2000 《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 石安石 1986 句义的预设,《语文研究》第 2 期.

[200] 石安石 1994 《语义研究》,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1] 束定芳 1989 关于预设理论的几个问题,《外语研究》第 3 期.

[202] 斯特劳森 1998 论指称, 《语言哲学》, 马蒂尼奇编. 北京: 商务印

书馆, 141-446.

[203] 王建华 2002 《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4] 王峻岩 2002 说预设,《修辞学习》第 6 期:9-10.

[205] 王芹 2004 汉英广告用语中的预设,《广西社会科学》第 10期: 114-116.

[206] 王守元、苗兴伟 2003 预设与文学语篇的建构,《外语与外语教学》

第 3 期:1-3.

[207] 王维贤、李先焜、陈宗明 1989 《语言逻辑引论》,武汉: 湖北教育

出版社.

参考文献

137

[208] 王文博 2003 预设的认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1 期: 34-39.

[209] 维特根斯坦 2002 《逻辑哲学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210] 维特根斯坦 2004 《哲学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211] 魏在江 2002 预设研究的多维思考,《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第

2 期:32-35.

[212] 文炼 2002 预设、蕴涵与句子的理解,《世界汉语教学》第 3 期: 5-9.

[213] 文卫平、方立 2008 《动态意义理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14] 谢梦、徐靖 2006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长沙大学学报》第

1 期: 107-109.

[215] 熊学亮 1999 《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16] 熊学亮 2003《语言学新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17] 徐烈炯、刘丹青 1998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

社.

[218] 徐烈炯、刘丹青 2003 《话题与焦点新论》,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19] 杨 翠 2006 《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20] 杨石乔 1999 英汉语用预设与信息中心对比,《外语学刊》第 4 期:

27-33.

[221] 殷志平 1997 预设分析与语法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第 6 期.

[222] 尹青梅 2005 文化预设的认知透视,《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第 5 期: 151-154.

[223] 余玲丽 2003 论信息结构中主题与存在性预设,《西安外国语学院学

报》第 1 期: 55-57.

[224] 俞如珍 1996 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和会话含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第 1 期:66-70.

[225] 尉万传 2009 《幽默言语多维研究——语言、逻辑、语境、认知视角》,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26] 袁毓林 2000 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中国语文》第 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

138

期.

[227] 曾宇均 2005 翻译中的文化预设,《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第 2 期: 29-30.

[228] 张峰辉、周昌乐 2008 “DJ+的是+M”的焦点和预设分析, 《语言研

究》第2期: 90-94.

[229] 张克定 1995 语用预设与信息中心,《外语教学》第 2 期: 15-19.

[230] 张克定 1997 预设与割裂句的强调,《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4 期.

[231] 张克定 1999 预设·调核·焦点,《外语学刊》第 4 期: 22-26.

[232] 张谊生 1996 现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的表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

第 2 期: 30-34.

[233] 张谊生 1999 近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探微,《古汉语研究》第 1 期:

27-35.

[234] 周昌乐 2001 《认知逻辑导论》,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35] 周昌乐 2003 《心脑计算举要》,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36] 周礼全 1994 《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 北京: 人民

出版社.

[237] 邹崇理 2000 《自然语言逻辑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历

139

作者简历

2007 年 11 月 – 2008 年 5 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学,专业为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

2006 年 2 月 – 至今: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攻读文学博士学位,专业

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2 年 9 月 – 2005 年 6 月: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文学硕士学位,专业

为英语语言文学。

1995 年 9 月 – 1999 年 6 月: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专业

为英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2008.“DJ+的是+M”的焦点和预设分析,《语言研究》第 2 期:90-94.

[2]2008. 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 of truthfulness on presuppositions.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5.3, 367–388.

[3]2009. Activating, seeking and creating common ground: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Pragmatics and Cognition. (2)

文件名: 送审后修改稿_614.doc 目录: C:\Documents and Settings\Huang Xiaoxi\桌面 模板: D:\管理\研究生各类表格\论文模板\学位论文模板

080423\浙江大学博士论文模板.dot 标题: 张峰辉博士论文 主题: 作者: 张峰辉 关键词: 备注: NE.Ref 创建日期: 2009-6-14 15:49:00 修订号: 6 上次保存日期: 2009-6-15 21:46:00 上次保存者: Huang Xiaoxi 编辑时间总计: 7 分钟 上次打印时间: 2009-6-15 21:46:00 打印 终结果 页数: 161 字数: 21,059 (约) 字符数: 120,039 (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