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理雅各译本“厚翻译”分析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7
2016 11 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ovember 2016 No.6 收稿日期2016-09-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YY027) 作者简介任运忠(1974-),重庆万州人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周易 理雅各译本 厚翻译 分析 任运忠 西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周易理雅各译本是周易西传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译著译者采用翻译策略利用学术性序言研究批判性导论阐释性注释和显化性译文把周易译本置于 丰厚的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中使西方读者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周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翻译超越了作为传教士的宗教动机理雅各出于同情和尊重中国文化之目的试图以一个 文化学者的身份搭建起沟通东西方世界的文化桥梁关键词周易》;译本理雅各厚翻译文化义理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074(2016)06-0053-07 引言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 19 世纪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同时也是享誉中西的汉学 巨擘。 1842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地区沦为英国殖民地外国传教士以洋人身份获得在 中国的永久居留权。 1843 时任英华书院院长的理雅各随书院一同迁往香港地区从此旅居中国长 30 年之久。 1873 理雅各返回英国随后受聘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作为传教士理雅各的首要 任务莫过于向中国民众传播耶稣基督的福音”,并规劝中国民众皈依到基督的怀抱然而理雅各更 是一个文化学者他不遗余力地翻译出版中国经典》,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部分道家经籍译 成英文从而架起一座沟通东西方的桥梁[1]11 。《 周易言辞古奥而寓意深刻即使对普通中国读者 而言若非借助先哲圣贤的阐释也难窥其堂奥理雅各在其译本序言中写道:“ 在所有的儒家典籍中周易由于其独特的风格最难用一个可理解的版本呈现出来。” [2]xiv 尽管如此理雅各最终呈现给读 者的不仅是一个可理解的版本而且该译本在出版后数十年中一直被奉为周易最权威的英译本翻译这部最神秘的中国经典代表了理雅各作为学者译者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 19 世纪整个东方主义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3]366 理雅各译本的成功之处在于译者巧妙地使用了厚翻译(thick translation) 策略利用学术性序言研究批判性导论阐释性注释和显化性译文等多种渠道把隐 含在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尽可能全面地传递给读者厚翻译 厚翻译又称为深度翻译增量翻译等其作为翻译学术语是由美国学者阿皮亚( Kwame Anthony Appiah,1954—) 首创的阿皮亚是哈佛大学非美文化研究中心语言哲学教授他在研究非洲谚语翻 译的基础上提出了厚翻译概念。 1993 阿皮亚在 Callaloo 杂志上撰文 Thick translation 详细系统

Transcript of 《周易》理雅各译本“厚翻译”分析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11 月

第 6 期

浙  江  外  国  语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November 2016

No6

收稿日期2016-09-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YY027)作者简介任运忠(1974-)男重庆万州人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任运忠

(西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摘  要《周易》理雅各译本是《周易》西传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译著 译者采用ldquo厚

翻译rdquo策略利用学术性序言研究批判性导论阐释性注释和显化性译文把《周易》译本置于

丰厚的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中使西方读者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周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翻译超越了作为传教士的宗教动机理雅各出于同情和尊重中国文化之目的试图以一个

文化学者的身份搭建起沟通东西方世界的文化桥梁关键词《周易》译本理雅各厚翻译文化义理

中图分类号H3151049008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2016)06-0053-07

一引言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mdash1897)是 19 世纪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同时也是享誉中西的汉学

巨擘 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地区沦为英国殖民地外国传教士以ldquo洋人rdquo身份获得在

中国的永久居留权 1843 年时任英华书院院长的理雅各随书院一同迁往香港地区从此旅居中国长

达 30 年之久 1873 年理雅各返回英国随后受聘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 作为传教士理雅各的首要

任务莫过于向中国民众传播耶稣基督的ldquo福音rdquo并规劝中国民众皈依到基督的怀抱 然而理雅各更

是一个文化学者他不遗余力地翻译出版《中国经典》将ldquo四书五经rdquo等儒家经典和部分道家经籍译

成英文从而架起一座ldquo沟通东西方的桥梁rdquo [1]11 《周易》言辞古奥而寓意深刻即使对普通中国读者

而言若非借助先哲圣贤的阐释也难窥其堂奥理雅各在其译本序言中写道ldquo在所有的儒家典籍中《周易》由于其独特的风格最难用一个可理解的版本呈现出来rdquo [2]xiv尽管如此理雅各最终呈现给读

者的不仅是一个可理解的版本而且该译本在出版后数十年中一直被奉为《周易》最权威的英译本ldquo翻译这部最神秘的中国经典代表了理雅各作为学者mdash译者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 19世纪整个东方主义史上划时代的事件rdquo [3]366理雅各译本的成功之处在于译者巧妙地使用了ldquo厚翻译rdquo(thick translation)策略利用学术性序言研究批判性导论阐释性注释和显化性译文等多种渠道把隐

含在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尽可能全面地传递给读者

二厚翻译

ldquo厚翻译rdquo又称为深度翻译增量翻译等其作为翻译学术语是由美国学者阿皮亚(Kwame AnthonyAppiah1954mdash)首创的 阿皮亚是哈佛大学非美文化研究中心语言哲学教授他在研究非洲谚语翻

译的基础上提出了ldquo厚翻译rdquo概念 1993 年阿皮亚在 Callaloo 杂志上撰文 Thick translation 详细系统

地阐述了ldquo厚翻译rdquo的定义即ldquo利用注解和伴随的阐释将译文置于深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的翻

译rdquo [4]427 阿皮亚提出ldquo厚翻译rdquo是对传统翻译观中有关意义理论的批判传统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用

一种语言去表达另外一种语言的意义而他则认为ldquo译文中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并不是意义在大多数

情况下准确地理解意义几乎不是向着理解迈出的第一步rdquo [4]418翻译从本质上讲是文化的翻译阿皮

亚将翻译研究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领域翻译不仅仅是意义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理解和交融 然而要理解一个完全陌生的异域文化谈何容易从人类文化学的

角度来看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ldquo将他们置于他们自身的日常状态之中使他们不再晦涩难

解rdquo [5]16 阿皮亚从人类文化学中得到启示翻译要实现ldquo跨文化理解和交融rdquo就必须在译文中增厚原

文特定的语言和文化语境给译文读者以ldquo身临其境rdquo之感ldquo厚翻译rdquo通过增厚语境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从而促进目标语读者对异域文

化的理解和尊重 增厚语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译文之外的注解图表和序言也可以是

译文之内的阐释等以尽可能全面地为目标语读者提供理解源语文化所需的背景知识 ldquo任何包含大

量此类解释性材料的目标文本都适用于这个术语 大量提供这类背景知识的目的是要使目标文本

读者更加尊敬源语文化以及更加欣赏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思维和表达自己的rdquo [6]232ldquo厚翻

译rdquo作为一种翻译实践现象由来已久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三国时期的《法句经序》是中国传统译论

的发轫之作该序不仅详细记载了《法句经》的翻译过程而且交待了原文的句法和文体特征并归纳

总结了译者的翻译思想 在西方翻译史上16 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学者德西德里乌斯middot伊拉斯谟

(Desiderius Erasmus)将《圣经middot新约》从希腊语译为拉丁语译本中充满了脚注释文说明和题外话而这些解释性材料却让译文本身显得相形见绌[7]387 ldquo厚翻译rdquo实践在中西方翻译史上比比皆是其中《周易》理雅各译本更是将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译者将译文置于深厚的中国语言和文

化语境中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树立了典范

三《周易》理雅各译本中的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

《周易》雄踞儒家ldquo群经之首rdquo位列道家ldquo三玄之冠rdquo蕴含了深邃而悠远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因而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周易》言辞不仅简洁洗练而且古奥难训这给西方读者领悟

《周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构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语言屏障 理雅各在译本中巧妙地采用了ldquo厚翻

译rdquo策略通过学术性序言研究批判性导论阐释性注释和显化性译文将《周易》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

了出来

(一)学术性序言

典籍以其深厚的学术研究价值而有别于通俗读物因此译者理解和翻译典籍的过程中必然会融

入自身对典籍深入而透彻的学术研究而其研究成果也自然会反映到译本中去从而直接影响读者对

典籍的认识和理解 译文本身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而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在译文之外扩充译者对典

籍的学术研究信息则可以提高译本可读性帮助西方读者理解原文 理雅各在《周易》译本正文前撰

写了长篇学术性序言涉及了翻译原则译本体例译本评论术语翻译和版本选择等诸多学术问题从而为西方读者读懂《周易》提供了必要的学术铺垫 理雅各虽身为传教士但同时也是一个学富五

车的文化学者他正是以文化学者的身份来翻译《周易》的 正如王辉所言ldquo理氏以传播基督教始以译介中国经籍终学术成就远在传教工作之上rdquo [8]38

理雅各在译本序言里明确指出英译《周易》应该采用经传分离的体例 《周易》的两个组成部

分mdashmdashmdash《易经》和《易传》原本各自独立成篇但中国汉代学者出于便利诵读的目的将其编成了经传参

合的通行本[9]6 理雅各译本采用经传分离的体例还原了《周易》的本来面目相较于通行本《周易》更加科学合理 理雅各认为汉字是表达作者思想的表意文字因此ldquo逐字翻译毫无用处译者应通过这

4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些表意文字去实现作者思想的融会贯通然后再把这些思想翻译出来rdquo [2]xv 《周易》简洁的言辞蕴含

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因此理雅各这种ldquo译思想rdquo而非逐字死译的原则是翻译《周易》的不二法门同时透过文字理解经文的深层思想也是读者理解《周易》的基本方法

理雅各还对《周易》在西方的早期译介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评价 在理雅各《周易》译本面世前欧洲已经出版了法国传教士雷孝思(Jean Baptiste Regis1663mdash1738)的拉丁文全译本意大利汉学家

晁德莅(Angelo Zottoli1826mdash1902)的拉丁文节译本以及英国传教士麦格基(RevmiddotCanon McClatchie1813mdash1885)的英文全译本 理雅各给予了晁德莅译本高度评价认为ldquo译者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工

作rdquo但批评雷孝思译本ldquo过度直译rdquo而麦格基译本则是ldquo毫无可利用的价值rdquo [2]xvii 法国学者拉古贝

里(Albert Eacutetienne Jean Baptiste Terrien de Lacouperie1845mdash1894)试图只翻译《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并尝试在消失已久的楔形文字和《周易》之间建立联系理雅各对此提出了严重质疑认为拉古贝里

ldquo对《周易》的构成一无所知rdquo [2]xix 在理雅各所处的时代西方教会对中国典籍中的ldquo帝rdquo是否应该译

成ldquoGodrdquo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理雅各认为ldquo中国人祖先最初使用的lsquo帝rsquo与我们(西方人)祖先所说的

lsquoGodrsquo二者表达的概念是完全一致的rdquo [2]xx 他不顾教会反对坚持将《周易》中的ldquo帝rdquo译为ldquoGodrdquo以此表明译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引导西方读者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理解中国文化

对于典籍翻译而言原文版本的选择至关重要 理雅各主要参考了《御制日讲易经解义》和《周易

折中》这两部易学著作是清初翰林学士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权威性在当时是其他易书所无法比拟的在众多易学著作中理雅各选择了这两部清代官方易学作品体现了译者敏锐的学术眼光从而为西

方读者准确理解《周易》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批判性导论

《周易》于普通中国读者而言尚且艰深晦涩于不谙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西方读者而言更无异于一

本ldquo天书rdquo因此理雅各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在译本正文前撰写了长篇导论详细分析了《周易》的形成

历史《周易》经文的主题以及《易传》作者及概要这些译文之外的增量信息为西方读者阅读译本正

文作了必要的铺垫 理雅各皓首穷经谙习中国传统经学但他并非是那种墨守成规的老学究他总

能在博览群书之后对传统经学加以批判性的研究进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晚清学者王韬在《送西

儒理雅各回国序》一文中盛赞理雅各ldquo注全力于十三经贯串考核讨流溯源别具见解不随凡

俗rdquo [10]316 理雅各ldquo不随凡俗rdquo的治学精神在这篇导论中随处可拾理雅各勾勒了从公元前 1200 年到公元元年之间《周易》形成的历史线索 中国经学一直信奉ldquo伏

羲画卦文王重卦周公系辞孔子作传rdquo的传统观念但理雅各对此提出了质疑据《周书》记载ldquo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rdquo [2]3《连山》和《归藏》分别是夏代和商代的

ldquo易rdquo书其与《周易》ldquo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rdquo [2]3这说明ldquo早在周代之前《周易》的基础就已经形

成了因此在周代编撰《周易》时周王室档案中就已经有《周易》经文存在了rdquo [2]34 理雅各逐一介绍了

《易传》各篇的主要内容并断定《易传》并非孔子之作 这一结论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理

雅各在深入考查分析了《易传》各篇的写作风格主题内容和逻辑衔接之后得出的结论 理雅各对《周易》经传分离结构的论断与现代学者的考证不谋而合如高亨亦论定《易传》ldquo大都作于战国时代rdquo而且并非出于一人之手[11]6

同时理雅各详细介绍了《周易》经文的结构并以ldquo师卦rdquo为例讲解了经文的主题内容而且还详

细说明了六十四卦的构成以及商末周初《周易》经文形成的历史背景这些易学基础知识对于西方读

者理解《周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对于ldquo河图rdquoldquo洛书rdquo等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理雅各却提

出了严厉批评认为附上这些内容的目的是ldquo给八卦附上一种超自然的属性并让人们对八卦产生宗

教崇拜rdquo [2]17 理雅各高度赞赏《易传》的创造性和对社会的指导意义但对其中的ldquo占筮rdquo思想却严加

斥责强调ldquo所有的占筮行为都是徒劳的rdquo [2]43

5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理雅各撰写的这篇导论将《周易》译本置于中国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为西方读者准确理解《周易》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然而这篇导论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更是研究性和批判性的理雅各希望

西方读者沿着正确的轨道去研读《周易》能够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这也充分体现了理雅各善为读者

考虑的负责任的学者精神

(三) 阐释性注释

注释是ldquo厚翻译rdquo实现深度语境化的重要方法是ldquo译者为了达到翻译目的在译文以外的注释增厚

加重源语及其文化的氛围深入其文化内涵尽可能让源文化的信息色彩和程度增量rdquo [12]75 理雅各

翻译《周易》主要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译本中注释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 这些注释是译者对

《周易》经文的文化阐释包括术语说明和对文化意象的诠释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对《周易》义理的阐发

理雅各在《周易》开篇之作ldquo乾卦rdquo的注释中向读者说明了卦辞爻辞上卦(外卦)下卦(内卦)阴爻阳爻爻位等《周易》研究术语从而为读者理解六十四卦经文打下基础 鉴于中西文化扞格触

目即是英译《周易》稍不留神即会引起文化误解理雅各对《周易》特殊的文化意象进行了详细的诠

释 以龙为例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龙是一种不祥的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龙是高贵威严的象

征[13]115116 ldquo乾卦rdquo描写了潜龙见龙飞龙和亢龙等多种龙的形态该文中的龙不仅具有中国龙的普

遍含义更被赋予了一种人格精神是ldquo大人君子rdquo的化身 理雅各将龙直译为ldquodragonrdquo并附上注释ldquo周公用龙来象征lsquo君子rsquo特别是lsquo大人rsquo以展现他们符合天道的美德和秉性 龙长居水中或是出

现在陆地或是飞腾翱翔于高空helliphellip从远古时代起龙就成为中国人最高尊严智慧权力和贤德的象

征而lsquo大人rsquo则将这些特性汇集于一身rdquo [2]59①理雅各力图通过注释将文化误解降到最低从而最大

限度地达到ldquo文化传真rdquo的翻译效果《周易》言ldquo天道rdquo以明ldquo人事rdquo因而圣人先哲阐发《周易》义理而施人文教化文人贤达亦透过

《周易》义理来参悟人生 《周易》言辞虽至朴至简而义理却至深至广在译文中直接全面揭示《周易》义理势必会造成译文冗长繁复因此理雅各利用注释来阐发义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理雅各

每译一卦必先概述卦理以让读者能够高屋建瓴地领会该卦的主题然后根据每爻的阴阳属性及爻

位结合爻辞阐明爻义 以《周易》蒙卦卦理和初爻为例ldquo蒙rdquo是蒙昧的意思蒙卦讲述的是如何处理

蒙昧的问题[14]27 理雅各从ldquo蒙rdquo字本义入手进而引申出蒙卦的卦理ldquolsquo蒙rsquo代表植物幼小而未充分

生长的外形因而象征年幼缺乏经验和蒙昧蒙卦旨在展现父母和统治者如何处理蒙昧的状况rdquo [2]66蒙卦初六ldquo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rdquo 历代经学家对该爻的阐释皆见仁见智理雅各结合

传统注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ldquo初六是阴爻且居全卦之底其所指之人处于蒙昧最甚之处应该受到

惩罚 如果惩罚能够解脱他心中的束缚甚好如不能且继续惩罚效果不好rdquo [2]66理雅各不仅准确

把握了卦理和爻义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加以阐释和说明从而将《周易》义理明白无误地呈现给西方

读者让他们能够透过文字深入领悟《周易》深奥精微的文化内涵

(四)显化性译文

《周易》深刻的义理隐含在如诗般简洁的言辞之中而英译《周易》正是要让西方读者领悟到字面

之下的义理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显化性译文是不可避免的翻译中的显化就是ldquo将原文隐含

的内容在译文中明确地表达出来rdquo [15]80 显化性译文必然会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通过增量句法信息将

原文隐藏的语义信息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1854 年理雅各初次英译《周易》时曾尝试使用同原文一样

简洁的译文却发现ldquo自己写下来的译文只不过是大量没有任何句法连接符号的英语单词而已没有

任何可读性rdquo [2]xv 因此理雅各不得不放弃译文初稿而重新开始翻译公开出版的理雅各《周易》译本既有句法的显化也有语义的显化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

6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语系其句法形态和语义表达迥异但总体而言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 ldquo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

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rdquoldquo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

达rdquo [16]48《周易》句式灵活或二言三言亦或四言五言句间衔接不拘一格但语义却清晰连贯 然

而英语强调以形聚义注重严密的语法结构特别是在理雅各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译者更加重视语

言的严谨和规范因此理雅各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将原文形式虽无但却隐含在上下文中的句法和语义

关系明确地显化出来 以临卦六三爻为例原文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14]74

理雅各译文The third linedividedshows one well pleased (indeed) to advance(but whose action)will be in no way advantageous If he become anxious about it (however)there will be no error [2]98

理雅各将ldquo临rdquo译为ldquoadvancerdquoldquo甘临rdquo即心甘情愿地前进ldquo无攸利rdquo即无所利 译者在注释中解

释了该爻的阴阳属性②六三爻是阴爻既不居中且不当位[2]99 占得此爻者不当位且在时机不成熟

时急于冒进这对他当然不会有任何好处 ldquo既忧之rdquo表明他对自己的冒进行为已有所忧虑如能及时

悬崖勒马最终结果也会ldquo无咎rdquo即不会酿成过错 ldquo甘rdquo表示自愿乐意译者添加ldquoindeedrdquo一词更加

突出了何乐而不为的心态从而使原文ldquo急于冒进rdquo的语义内涵更加明显 从原文语义衔接来看ldquo甘临rdquo和ldquo无攸利rdquo之间有明显的转折关系因此理雅各在译文中添加了表示转折的ldquobutrdquo使译文语义重

心后移以警示读者重视ldquo无攸利rdquo的结果 ldquo无攸利rdquo和ldquo无咎rdquo之间也有明显的转折意味理雅各用

ldquohoweverrdquo一词将这种转折关系明确地显示出来从而突出及时发现错误进而改弦更张的重要性ldquo甘临rdquo是无主句以隐喻ldquo甘临rdquo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大多数英语句子的ldquo主语rdquo是不可或缺的译者增

加了表示泛指的ldquoonerdquo作为主语从而将原文隐含的普遍性清楚地揭示给译文读者 另外从全句的

逻辑关系来看ldquo甘临rdquo和ldquo无攸利rdquo的行为主体是一致的译者通过添加连词ldquowhoserdquo将这两个分句连

接起来使句子结构更加严密同时也使原文分句间的语义衔接更加清晰表明任何人在不当位时机

不成熟之时甘于冒进必然会给自身带来ldquo无攸利rdquo的结果理雅各对《周易》译文的显化不仅符合英语句法表达习惯减轻了西方读者阅读《周易》的语言负

担更将译文置于原文的语义环境之中使原文深层的文化内涵跃然于文字表层之上西方读者在阅

读译文的过程中结合译本注释自然地领悟到了《周易》文化内涵的深广与博大

四理雅各ldquo厚翻译rdquo《周易》的动机

翻译是跨语际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的双

重身份因而任何翻译策略的使用都最终取决于译者的翻译动机 ldquo厚翻译rdquo旨在促使人们去充分认

知和尊重他者文化 在强势文化所构建的相对主义氛围中人类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可能会完全消失而ldquo厚翻译rdquo利用并创造对他者文化的多样性理解进而确保人们真正明智地去尊重他者文化[4]427尽管理雅各ldquo厚翻译rdquo《周易》源于译者在华传教的初衷但其最终超越了狭隘的宗教观念满怀着对

中国文化的同情和尊重耗尽毕生心血编织了一条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西方传教士翻译中国经典最初都出于其扩大在华传教影响的需要理雅各的《中国经典》也不例

外他认为ldquo自己只有完全精通了中国经典并亲自调查中国圣贤们所涉足的思想领域才能担当起作

为传教士的职责rdquo [17]iii 然而理雅各并非那种偏执的宗教狂徒他逐渐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折

服他感叹ldquo中国历经四千多年而依然屹立不倒中国国民一定具有用最伟大的德性和力量所构筑的

道德和社会规范rdquo [18]28 理雅各不仅翻译中国经典而且还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经典他探索中国经

典中铸就了中国人精神的思想和文化观念而这一切与其说是一个传教士的职责毋宁说是一个文化

学者不懈的学术追求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在《周易》译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数千年来不少中国学

7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者将《周易》视作ldquo占筮之书rdquo而理雅各却对ldquo卜算之术谶纬之学rdquo予以严厉的谴责他坚信ldquo占卜的

整个机理是徒劳无益的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实践行为造成了危害rdquo [19]41 理雅各译本专注于对《周易》文化内涵的阐释他将《周易》(《易经》)音译为ldquoThe Yi Kingrdquo并加上副标题ldquoBook of Changesrdquo(变化

之书)予以阐释从而突出《周易》的文化哲理性 理雅各为《周易》译本撰写的阐释性注释常遭学者

诟病被斥太过冗长且学究气过甚但理雅各却认为ldquo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对这些长篇注释不屑

一顾但总会有一个人丝毫也不觉得它们太长而我的注释就是为这百分之一的人写的rdquo [18]42 这种

ldquo为百分之一rdquo而作的学术理念正体现了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严谨和执着 理雅各对中国文化没

有西方人自恃为ldquo强者rdquo的傲慢与偏见而抱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态且待之以平等的尊重 他一贯反对

用武力征服中国强烈谴责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罪恶并呼吁ldquo传教士竭力避免表现出对孔子和儒家

思想的敌视rdquo [20]10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同情和尊重理雅各全面翻译了包含《周易》在内的儒家经典其译本成为沟通东西方世界的文化桥梁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结论

《周易》ldquo弥纶天地之道rdquo且经过历代先哲圣贤阐幽抉微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英译这样一部

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若仅凭译文之功断难揭示其至深至广的文化义理因此理雅各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周易》理雅各译本中学术性序言为读者读懂《周易》作了必要的学术铺

垫研究批判性导论为读者指明了研读《周易》的价值取向阐释性注释引导读者发掘《周易》的文化

内涵显化性译文帮助读者跨越语言障碍并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些具体的ldquo厚翻译rdquo方法各

自的功能侧重不同但彼此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环环相扣且相互渗透共同实现了译本的深度语境

化译者正是通过ldquo增厚加重源语及其文化的氛围rdquo [12]75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

来到中国传播基督ldquo福音rdquo却最终给予中国文化以极度同情和平等尊重并成为汇通中西的文化学者

而流芳百世 理雅各英译《周易》的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及其超越宗教观念而尊重异域文化的理念对于

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①理雅各对《周易》经文的注释全部采用英文文中所引汉语注释皆是本文作者根据理雅各英文注释翻译而来的②《周易》每卦六爻其中第二爻和第五爻分别位于下卦和上卦中间而称为ldquo居中rdquo《周易》以ldquo居中rdquo为贵 阴爻居阴

位(偶数位)以及阳爻居阳位(奇数位)称为ldquo当位rdquo阴爻居阳位以及阳爻居阴位称为ldquo不当位rdquo理雅各在《周易》译

本导论[2]22中对此作了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1]岳峰 沟通东西方的桥梁mdashmdashmdash记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 世界宗教文化2004(1)1011[2]Legge J The Yi King[M]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1977[3]Girardot N J 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James Leggersquos Oriental Pilgrimage[M] Berkley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 Press2002[4]Appiah K A Thick translation[C] Venuti L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4

417429[5]克利福德middot格尔兹 文化的解释[M] 纳日碧力戈郭于华李彬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Shuttleworth MCowie M 翻译研究词典[M] 谭载喜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7]Hermans T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 [ J]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2003(3)380389[8]王辉 理雅各与《中国经典》[J] 中国翻译2003(2)3741

8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9]黄寿祺张善文 周易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1]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黄小芃 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 外语研究2014(2)7276[13]程立程建华 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 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4]周振甫 周易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1[15] Baker M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6]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Legge J ConfuciusmiddotConfucian Analects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M] New YorkDover Publi

cationsINC1971[18]Legge H James LeggeMissionary and Scholar[M] London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905[19]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M] LondonHod

der Stoughton1880[20]Legge J Confucianism in Relation to Christianity[M] ShanghaiKelly Walsh1877

An Analysis of Thick Translation in James Leggersquos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REN Yunzh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AbstractJames Leggersquo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Zhouyi translationto the western world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put the English version ofZhouyi into a thick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source text by way of academic prefaceexploratoryand critical introductionexplanatory annotationsand explicitationso as to enable the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 as completely as possible the implici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Zhouyi Transcending thereligion motivation as a missionarywith the aim of sympathizing with and respecting Chinese cultureJamesLegge tried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s a scholar of culture study

Key wordsZhouyiEnglish versionJames Leggethick translationcultural connotation

9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地阐述了ldquo厚翻译rdquo的定义即ldquo利用注解和伴随的阐释将译文置于深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的翻

译rdquo [4]427 阿皮亚提出ldquo厚翻译rdquo是对传统翻译观中有关意义理论的批判传统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用

一种语言去表达另外一种语言的意义而他则认为ldquo译文中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并不是意义在大多数

情况下准确地理解意义几乎不是向着理解迈出的第一步rdquo [4]418翻译从本质上讲是文化的翻译阿皮

亚将翻译研究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领域翻译不仅仅是意义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理解和交融 然而要理解一个完全陌生的异域文化谈何容易从人类文化学的

角度来看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ldquo将他们置于他们自身的日常状态之中使他们不再晦涩难

解rdquo [5]16 阿皮亚从人类文化学中得到启示翻译要实现ldquo跨文化理解和交融rdquo就必须在译文中增厚原

文特定的语言和文化语境给译文读者以ldquo身临其境rdquo之感ldquo厚翻译rdquo通过增厚语境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从而促进目标语读者对异域文

化的理解和尊重 增厚语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译文之外的注解图表和序言也可以是

译文之内的阐释等以尽可能全面地为目标语读者提供理解源语文化所需的背景知识 ldquo任何包含大

量此类解释性材料的目标文本都适用于这个术语 大量提供这类背景知识的目的是要使目标文本

读者更加尊敬源语文化以及更加欣赏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思维和表达自己的rdquo [6]232ldquo厚翻

译rdquo作为一种翻译实践现象由来已久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三国时期的《法句经序》是中国传统译论

的发轫之作该序不仅详细记载了《法句经》的翻译过程而且交待了原文的句法和文体特征并归纳

总结了译者的翻译思想 在西方翻译史上16 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学者德西德里乌斯middot伊拉斯谟

(Desiderius Erasmus)将《圣经middot新约》从希腊语译为拉丁语译本中充满了脚注释文说明和题外话而这些解释性材料却让译文本身显得相形见绌[7]387 ldquo厚翻译rdquo实践在中西方翻译史上比比皆是其中《周易》理雅各译本更是将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译者将译文置于深厚的中国语言和文

化语境中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树立了典范

三《周易》理雅各译本中的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

《周易》雄踞儒家ldquo群经之首rdquo位列道家ldquo三玄之冠rdquo蕴含了深邃而悠远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因而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周易》言辞不仅简洁洗练而且古奥难训这给西方读者领悟

《周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构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语言屏障 理雅各在译本中巧妙地采用了ldquo厚翻

译rdquo策略通过学术性序言研究批判性导论阐释性注释和显化性译文将《周易》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

了出来

(一)学术性序言

典籍以其深厚的学术研究价值而有别于通俗读物因此译者理解和翻译典籍的过程中必然会融

入自身对典籍深入而透彻的学术研究而其研究成果也自然会反映到译本中去从而直接影响读者对

典籍的认识和理解 译文本身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而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在译文之外扩充译者对典

籍的学术研究信息则可以提高译本可读性帮助西方读者理解原文 理雅各在《周易》译本正文前撰

写了长篇学术性序言涉及了翻译原则译本体例译本评论术语翻译和版本选择等诸多学术问题从而为西方读者读懂《周易》提供了必要的学术铺垫 理雅各虽身为传教士但同时也是一个学富五

车的文化学者他正是以文化学者的身份来翻译《周易》的 正如王辉所言ldquo理氏以传播基督教始以译介中国经籍终学术成就远在传教工作之上rdquo [8]38

理雅各在译本序言里明确指出英译《周易》应该采用经传分离的体例 《周易》的两个组成部

分mdashmdashmdash《易经》和《易传》原本各自独立成篇但中国汉代学者出于便利诵读的目的将其编成了经传参

合的通行本[9]6 理雅各译本采用经传分离的体例还原了《周易》的本来面目相较于通行本《周易》更加科学合理 理雅各认为汉字是表达作者思想的表意文字因此ldquo逐字翻译毫无用处译者应通过这

4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些表意文字去实现作者思想的融会贯通然后再把这些思想翻译出来rdquo [2]xv 《周易》简洁的言辞蕴含

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因此理雅各这种ldquo译思想rdquo而非逐字死译的原则是翻译《周易》的不二法门同时透过文字理解经文的深层思想也是读者理解《周易》的基本方法

理雅各还对《周易》在西方的早期译介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评价 在理雅各《周易》译本面世前欧洲已经出版了法国传教士雷孝思(Jean Baptiste Regis1663mdash1738)的拉丁文全译本意大利汉学家

晁德莅(Angelo Zottoli1826mdash1902)的拉丁文节译本以及英国传教士麦格基(RevmiddotCanon McClatchie1813mdash1885)的英文全译本 理雅各给予了晁德莅译本高度评价认为ldquo译者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工

作rdquo但批评雷孝思译本ldquo过度直译rdquo而麦格基译本则是ldquo毫无可利用的价值rdquo [2]xvii 法国学者拉古贝

里(Albert Eacutetienne Jean Baptiste Terrien de Lacouperie1845mdash1894)试图只翻译《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并尝试在消失已久的楔形文字和《周易》之间建立联系理雅各对此提出了严重质疑认为拉古贝里

ldquo对《周易》的构成一无所知rdquo [2]xix 在理雅各所处的时代西方教会对中国典籍中的ldquo帝rdquo是否应该译

成ldquoGodrdquo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理雅各认为ldquo中国人祖先最初使用的lsquo帝rsquo与我们(西方人)祖先所说的

lsquoGodrsquo二者表达的概念是完全一致的rdquo [2]xx 他不顾教会反对坚持将《周易》中的ldquo帝rdquo译为ldquoGodrdquo以此表明译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引导西方读者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理解中国文化

对于典籍翻译而言原文版本的选择至关重要 理雅各主要参考了《御制日讲易经解义》和《周易

折中》这两部易学著作是清初翰林学士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权威性在当时是其他易书所无法比拟的在众多易学著作中理雅各选择了这两部清代官方易学作品体现了译者敏锐的学术眼光从而为西

方读者准确理解《周易》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批判性导论

《周易》于普通中国读者而言尚且艰深晦涩于不谙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西方读者而言更无异于一

本ldquo天书rdquo因此理雅各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在译本正文前撰写了长篇导论详细分析了《周易》的形成

历史《周易》经文的主题以及《易传》作者及概要这些译文之外的增量信息为西方读者阅读译本正

文作了必要的铺垫 理雅各皓首穷经谙习中国传统经学但他并非是那种墨守成规的老学究他总

能在博览群书之后对传统经学加以批判性的研究进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晚清学者王韬在《送西

儒理雅各回国序》一文中盛赞理雅各ldquo注全力于十三经贯串考核讨流溯源别具见解不随凡

俗rdquo [10]316 理雅各ldquo不随凡俗rdquo的治学精神在这篇导论中随处可拾理雅各勾勒了从公元前 1200 年到公元元年之间《周易》形成的历史线索 中国经学一直信奉ldquo伏

羲画卦文王重卦周公系辞孔子作传rdquo的传统观念但理雅各对此提出了质疑据《周书》记载ldquo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rdquo [2]3《连山》和《归藏》分别是夏代和商代的

ldquo易rdquo书其与《周易》ldquo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rdquo [2]3这说明ldquo早在周代之前《周易》的基础就已经形

成了因此在周代编撰《周易》时周王室档案中就已经有《周易》经文存在了rdquo [2]34 理雅各逐一介绍了

《易传》各篇的主要内容并断定《易传》并非孔子之作 这一结论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理

雅各在深入考查分析了《易传》各篇的写作风格主题内容和逻辑衔接之后得出的结论 理雅各对《周易》经传分离结构的论断与现代学者的考证不谋而合如高亨亦论定《易传》ldquo大都作于战国时代rdquo而且并非出于一人之手[11]6

同时理雅各详细介绍了《周易》经文的结构并以ldquo师卦rdquo为例讲解了经文的主题内容而且还详

细说明了六十四卦的构成以及商末周初《周易》经文形成的历史背景这些易学基础知识对于西方读

者理解《周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对于ldquo河图rdquoldquo洛书rdquo等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理雅各却提

出了严厉批评认为附上这些内容的目的是ldquo给八卦附上一种超自然的属性并让人们对八卦产生宗

教崇拜rdquo [2]17 理雅各高度赞赏《易传》的创造性和对社会的指导意义但对其中的ldquo占筮rdquo思想却严加

斥责强调ldquo所有的占筮行为都是徒劳的rdquo [2]43

5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理雅各撰写的这篇导论将《周易》译本置于中国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为西方读者准确理解《周易》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然而这篇导论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更是研究性和批判性的理雅各希望

西方读者沿着正确的轨道去研读《周易》能够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这也充分体现了理雅各善为读者

考虑的负责任的学者精神

(三) 阐释性注释

注释是ldquo厚翻译rdquo实现深度语境化的重要方法是ldquo译者为了达到翻译目的在译文以外的注释增厚

加重源语及其文化的氛围深入其文化内涵尽可能让源文化的信息色彩和程度增量rdquo [12]75 理雅各

翻译《周易》主要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译本中注释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 这些注释是译者对

《周易》经文的文化阐释包括术语说明和对文化意象的诠释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对《周易》义理的阐发

理雅各在《周易》开篇之作ldquo乾卦rdquo的注释中向读者说明了卦辞爻辞上卦(外卦)下卦(内卦)阴爻阳爻爻位等《周易》研究术语从而为读者理解六十四卦经文打下基础 鉴于中西文化扞格触

目即是英译《周易》稍不留神即会引起文化误解理雅各对《周易》特殊的文化意象进行了详细的诠

释 以龙为例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龙是一种不祥的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龙是高贵威严的象

征[13]115116 ldquo乾卦rdquo描写了潜龙见龙飞龙和亢龙等多种龙的形态该文中的龙不仅具有中国龙的普

遍含义更被赋予了一种人格精神是ldquo大人君子rdquo的化身 理雅各将龙直译为ldquodragonrdquo并附上注释ldquo周公用龙来象征lsquo君子rsquo特别是lsquo大人rsquo以展现他们符合天道的美德和秉性 龙长居水中或是出

现在陆地或是飞腾翱翔于高空helliphellip从远古时代起龙就成为中国人最高尊严智慧权力和贤德的象

征而lsquo大人rsquo则将这些特性汇集于一身rdquo [2]59①理雅各力图通过注释将文化误解降到最低从而最大

限度地达到ldquo文化传真rdquo的翻译效果《周易》言ldquo天道rdquo以明ldquo人事rdquo因而圣人先哲阐发《周易》义理而施人文教化文人贤达亦透过

《周易》义理来参悟人生 《周易》言辞虽至朴至简而义理却至深至广在译文中直接全面揭示《周易》义理势必会造成译文冗长繁复因此理雅各利用注释来阐发义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理雅各

每译一卦必先概述卦理以让读者能够高屋建瓴地领会该卦的主题然后根据每爻的阴阳属性及爻

位结合爻辞阐明爻义 以《周易》蒙卦卦理和初爻为例ldquo蒙rdquo是蒙昧的意思蒙卦讲述的是如何处理

蒙昧的问题[14]27 理雅各从ldquo蒙rdquo字本义入手进而引申出蒙卦的卦理ldquolsquo蒙rsquo代表植物幼小而未充分

生长的外形因而象征年幼缺乏经验和蒙昧蒙卦旨在展现父母和统治者如何处理蒙昧的状况rdquo [2]66蒙卦初六ldquo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rdquo 历代经学家对该爻的阐释皆见仁见智理雅各结合

传统注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ldquo初六是阴爻且居全卦之底其所指之人处于蒙昧最甚之处应该受到

惩罚 如果惩罚能够解脱他心中的束缚甚好如不能且继续惩罚效果不好rdquo [2]66理雅各不仅准确

把握了卦理和爻义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加以阐释和说明从而将《周易》义理明白无误地呈现给西方

读者让他们能够透过文字深入领悟《周易》深奥精微的文化内涵

(四)显化性译文

《周易》深刻的义理隐含在如诗般简洁的言辞之中而英译《周易》正是要让西方读者领悟到字面

之下的义理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显化性译文是不可避免的翻译中的显化就是ldquo将原文隐含

的内容在译文中明确地表达出来rdquo [15]80 显化性译文必然会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通过增量句法信息将

原文隐藏的语义信息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1854 年理雅各初次英译《周易》时曾尝试使用同原文一样

简洁的译文却发现ldquo自己写下来的译文只不过是大量没有任何句法连接符号的英语单词而已没有

任何可读性rdquo [2]xv 因此理雅各不得不放弃译文初稿而重新开始翻译公开出版的理雅各《周易》译本既有句法的显化也有语义的显化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

6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语系其句法形态和语义表达迥异但总体而言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 ldquo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

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rdquoldquo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

达rdquo [16]48《周易》句式灵活或二言三言亦或四言五言句间衔接不拘一格但语义却清晰连贯 然

而英语强调以形聚义注重严密的语法结构特别是在理雅各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译者更加重视语

言的严谨和规范因此理雅各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将原文形式虽无但却隐含在上下文中的句法和语义

关系明确地显化出来 以临卦六三爻为例原文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14]74

理雅各译文The third linedividedshows one well pleased (indeed) to advance(but whose action)will be in no way advantageous If he become anxious about it (however)there will be no error [2]98

理雅各将ldquo临rdquo译为ldquoadvancerdquoldquo甘临rdquo即心甘情愿地前进ldquo无攸利rdquo即无所利 译者在注释中解

释了该爻的阴阳属性②六三爻是阴爻既不居中且不当位[2]99 占得此爻者不当位且在时机不成熟

时急于冒进这对他当然不会有任何好处 ldquo既忧之rdquo表明他对自己的冒进行为已有所忧虑如能及时

悬崖勒马最终结果也会ldquo无咎rdquo即不会酿成过错 ldquo甘rdquo表示自愿乐意译者添加ldquoindeedrdquo一词更加

突出了何乐而不为的心态从而使原文ldquo急于冒进rdquo的语义内涵更加明显 从原文语义衔接来看ldquo甘临rdquo和ldquo无攸利rdquo之间有明显的转折关系因此理雅各在译文中添加了表示转折的ldquobutrdquo使译文语义重

心后移以警示读者重视ldquo无攸利rdquo的结果 ldquo无攸利rdquo和ldquo无咎rdquo之间也有明显的转折意味理雅各用

ldquohoweverrdquo一词将这种转折关系明确地显示出来从而突出及时发现错误进而改弦更张的重要性ldquo甘临rdquo是无主句以隐喻ldquo甘临rdquo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大多数英语句子的ldquo主语rdquo是不可或缺的译者增

加了表示泛指的ldquoonerdquo作为主语从而将原文隐含的普遍性清楚地揭示给译文读者 另外从全句的

逻辑关系来看ldquo甘临rdquo和ldquo无攸利rdquo的行为主体是一致的译者通过添加连词ldquowhoserdquo将这两个分句连

接起来使句子结构更加严密同时也使原文分句间的语义衔接更加清晰表明任何人在不当位时机

不成熟之时甘于冒进必然会给自身带来ldquo无攸利rdquo的结果理雅各对《周易》译文的显化不仅符合英语句法表达习惯减轻了西方读者阅读《周易》的语言负

担更将译文置于原文的语义环境之中使原文深层的文化内涵跃然于文字表层之上西方读者在阅

读译文的过程中结合译本注释自然地领悟到了《周易》文化内涵的深广与博大

四理雅各ldquo厚翻译rdquo《周易》的动机

翻译是跨语际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的双

重身份因而任何翻译策略的使用都最终取决于译者的翻译动机 ldquo厚翻译rdquo旨在促使人们去充分认

知和尊重他者文化 在强势文化所构建的相对主义氛围中人类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可能会完全消失而ldquo厚翻译rdquo利用并创造对他者文化的多样性理解进而确保人们真正明智地去尊重他者文化[4]427尽管理雅各ldquo厚翻译rdquo《周易》源于译者在华传教的初衷但其最终超越了狭隘的宗教观念满怀着对

中国文化的同情和尊重耗尽毕生心血编织了一条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西方传教士翻译中国经典最初都出于其扩大在华传教影响的需要理雅各的《中国经典》也不例

外他认为ldquo自己只有完全精通了中国经典并亲自调查中国圣贤们所涉足的思想领域才能担当起作

为传教士的职责rdquo [17]iii 然而理雅各并非那种偏执的宗教狂徒他逐渐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折

服他感叹ldquo中国历经四千多年而依然屹立不倒中国国民一定具有用最伟大的德性和力量所构筑的

道德和社会规范rdquo [18]28 理雅各不仅翻译中国经典而且还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经典他探索中国经

典中铸就了中国人精神的思想和文化观念而这一切与其说是一个传教士的职责毋宁说是一个文化

学者不懈的学术追求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在《周易》译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数千年来不少中国学

7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者将《周易》视作ldquo占筮之书rdquo而理雅各却对ldquo卜算之术谶纬之学rdquo予以严厉的谴责他坚信ldquo占卜的

整个机理是徒劳无益的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实践行为造成了危害rdquo [19]41 理雅各译本专注于对《周易》文化内涵的阐释他将《周易》(《易经》)音译为ldquoThe Yi Kingrdquo并加上副标题ldquoBook of Changesrdquo(变化

之书)予以阐释从而突出《周易》的文化哲理性 理雅各为《周易》译本撰写的阐释性注释常遭学者

诟病被斥太过冗长且学究气过甚但理雅各却认为ldquo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对这些长篇注释不屑

一顾但总会有一个人丝毫也不觉得它们太长而我的注释就是为这百分之一的人写的rdquo [18]42 这种

ldquo为百分之一rdquo而作的学术理念正体现了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严谨和执着 理雅各对中国文化没

有西方人自恃为ldquo强者rdquo的傲慢与偏见而抱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态且待之以平等的尊重 他一贯反对

用武力征服中国强烈谴责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罪恶并呼吁ldquo传教士竭力避免表现出对孔子和儒家

思想的敌视rdquo [20]10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同情和尊重理雅各全面翻译了包含《周易》在内的儒家经典其译本成为沟通东西方世界的文化桥梁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结论

《周易》ldquo弥纶天地之道rdquo且经过历代先哲圣贤阐幽抉微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英译这样一部

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若仅凭译文之功断难揭示其至深至广的文化义理因此理雅各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周易》理雅各译本中学术性序言为读者读懂《周易》作了必要的学术铺

垫研究批判性导论为读者指明了研读《周易》的价值取向阐释性注释引导读者发掘《周易》的文化

内涵显化性译文帮助读者跨越语言障碍并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些具体的ldquo厚翻译rdquo方法各

自的功能侧重不同但彼此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环环相扣且相互渗透共同实现了译本的深度语境

化译者正是通过ldquo增厚加重源语及其文化的氛围rdquo [12]75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

来到中国传播基督ldquo福音rdquo却最终给予中国文化以极度同情和平等尊重并成为汇通中西的文化学者

而流芳百世 理雅各英译《周易》的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及其超越宗教观念而尊重异域文化的理念对于

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①理雅各对《周易》经文的注释全部采用英文文中所引汉语注释皆是本文作者根据理雅各英文注释翻译而来的②《周易》每卦六爻其中第二爻和第五爻分别位于下卦和上卦中间而称为ldquo居中rdquo《周易》以ldquo居中rdquo为贵 阴爻居阴

位(偶数位)以及阳爻居阳位(奇数位)称为ldquo当位rdquo阴爻居阳位以及阳爻居阴位称为ldquo不当位rdquo理雅各在《周易》译

本导论[2]22中对此作了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1]岳峰 沟通东西方的桥梁mdashmdashmdash记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 世界宗教文化2004(1)1011[2]Legge J The Yi King[M]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1977[3]Girardot N J 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James Leggersquos Oriental Pilgrimage[M] Berkley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 Press2002[4]Appiah K A Thick translation[C] Venuti L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4

417429[5]克利福德middot格尔兹 文化的解释[M] 纳日碧力戈郭于华李彬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Shuttleworth MCowie M 翻译研究词典[M] 谭载喜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7]Hermans T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 [ J]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2003(3)380389[8]王辉 理雅各与《中国经典》[J] 中国翻译2003(2)3741

8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9]黄寿祺张善文 周易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1]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黄小芃 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 外语研究2014(2)7276[13]程立程建华 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 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4]周振甫 周易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1[15] Baker M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6]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Legge J ConfuciusmiddotConfucian Analects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M] New YorkDover Publi

cationsINC1971[18]Legge H James LeggeMissionary and Scholar[M] London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905[19]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M] LondonHod

der Stoughton1880[20]Legge J Confucianism in Relation to Christianity[M] ShanghaiKelly Walsh1877

An Analysis of Thick Translation in James Leggersquos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REN Yunzh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AbstractJames Leggersquo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Zhouyi translationto the western world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put the English version ofZhouyi into a thick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source text by way of academic prefaceexploratoryand critical introductionexplanatory annotationsand explicitationso as to enable the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 as completely as possible the implici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Zhouyi Transcending thereligion motivation as a missionarywith the aim of sympathizing with and respecting Chinese cultureJamesLegge tried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s a scholar of culture study

Key wordsZhouyiEnglish versionJames Leggethick translationcultural connotation

9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些表意文字去实现作者思想的融会贯通然后再把这些思想翻译出来rdquo [2]xv 《周易》简洁的言辞蕴含

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因此理雅各这种ldquo译思想rdquo而非逐字死译的原则是翻译《周易》的不二法门同时透过文字理解经文的深层思想也是读者理解《周易》的基本方法

理雅各还对《周易》在西方的早期译介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评价 在理雅各《周易》译本面世前欧洲已经出版了法国传教士雷孝思(Jean Baptiste Regis1663mdash1738)的拉丁文全译本意大利汉学家

晁德莅(Angelo Zottoli1826mdash1902)的拉丁文节译本以及英国传教士麦格基(RevmiddotCanon McClatchie1813mdash1885)的英文全译本 理雅各给予了晁德莅译本高度评价认为ldquo译者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工

作rdquo但批评雷孝思译本ldquo过度直译rdquo而麦格基译本则是ldquo毫无可利用的价值rdquo [2]xvii 法国学者拉古贝

里(Albert Eacutetienne Jean Baptiste Terrien de Lacouperie1845mdash1894)试图只翻译《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并尝试在消失已久的楔形文字和《周易》之间建立联系理雅各对此提出了严重质疑认为拉古贝里

ldquo对《周易》的构成一无所知rdquo [2]xix 在理雅各所处的时代西方教会对中国典籍中的ldquo帝rdquo是否应该译

成ldquoGodrdquo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理雅各认为ldquo中国人祖先最初使用的lsquo帝rsquo与我们(西方人)祖先所说的

lsquoGodrsquo二者表达的概念是完全一致的rdquo [2]xx 他不顾教会反对坚持将《周易》中的ldquo帝rdquo译为ldquoGodrdquo以此表明译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引导西方读者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理解中国文化

对于典籍翻译而言原文版本的选择至关重要 理雅各主要参考了《御制日讲易经解义》和《周易

折中》这两部易学著作是清初翰林学士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权威性在当时是其他易书所无法比拟的在众多易学著作中理雅各选择了这两部清代官方易学作品体现了译者敏锐的学术眼光从而为西

方读者准确理解《周易》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批判性导论

《周易》于普通中国读者而言尚且艰深晦涩于不谙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西方读者而言更无异于一

本ldquo天书rdquo因此理雅各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在译本正文前撰写了长篇导论详细分析了《周易》的形成

历史《周易》经文的主题以及《易传》作者及概要这些译文之外的增量信息为西方读者阅读译本正

文作了必要的铺垫 理雅各皓首穷经谙习中国传统经学但他并非是那种墨守成规的老学究他总

能在博览群书之后对传统经学加以批判性的研究进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晚清学者王韬在《送西

儒理雅各回国序》一文中盛赞理雅各ldquo注全力于十三经贯串考核讨流溯源别具见解不随凡

俗rdquo [10]316 理雅各ldquo不随凡俗rdquo的治学精神在这篇导论中随处可拾理雅各勾勒了从公元前 1200 年到公元元年之间《周易》形成的历史线索 中国经学一直信奉ldquo伏

羲画卦文王重卦周公系辞孔子作传rdquo的传统观念但理雅各对此提出了质疑据《周书》记载ldquo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rdquo [2]3《连山》和《归藏》分别是夏代和商代的

ldquo易rdquo书其与《周易》ldquo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rdquo [2]3这说明ldquo早在周代之前《周易》的基础就已经形

成了因此在周代编撰《周易》时周王室档案中就已经有《周易》经文存在了rdquo [2]34 理雅各逐一介绍了

《易传》各篇的主要内容并断定《易传》并非孔子之作 这一结论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理

雅各在深入考查分析了《易传》各篇的写作风格主题内容和逻辑衔接之后得出的结论 理雅各对《周易》经传分离结构的论断与现代学者的考证不谋而合如高亨亦论定《易传》ldquo大都作于战国时代rdquo而且并非出于一人之手[11]6

同时理雅各详细介绍了《周易》经文的结构并以ldquo师卦rdquo为例讲解了经文的主题内容而且还详

细说明了六十四卦的构成以及商末周初《周易》经文形成的历史背景这些易学基础知识对于西方读

者理解《周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对于ldquo河图rdquoldquo洛书rdquo等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理雅各却提

出了严厉批评认为附上这些内容的目的是ldquo给八卦附上一种超自然的属性并让人们对八卦产生宗

教崇拜rdquo [2]17 理雅各高度赞赏《易传》的创造性和对社会的指导意义但对其中的ldquo占筮rdquo思想却严加

斥责强调ldquo所有的占筮行为都是徒劳的rdquo [2]43

5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理雅各撰写的这篇导论将《周易》译本置于中国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为西方读者准确理解《周易》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然而这篇导论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更是研究性和批判性的理雅各希望

西方读者沿着正确的轨道去研读《周易》能够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这也充分体现了理雅各善为读者

考虑的负责任的学者精神

(三) 阐释性注释

注释是ldquo厚翻译rdquo实现深度语境化的重要方法是ldquo译者为了达到翻译目的在译文以外的注释增厚

加重源语及其文化的氛围深入其文化内涵尽可能让源文化的信息色彩和程度增量rdquo [12]75 理雅各

翻译《周易》主要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译本中注释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 这些注释是译者对

《周易》经文的文化阐释包括术语说明和对文化意象的诠释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对《周易》义理的阐发

理雅各在《周易》开篇之作ldquo乾卦rdquo的注释中向读者说明了卦辞爻辞上卦(外卦)下卦(内卦)阴爻阳爻爻位等《周易》研究术语从而为读者理解六十四卦经文打下基础 鉴于中西文化扞格触

目即是英译《周易》稍不留神即会引起文化误解理雅各对《周易》特殊的文化意象进行了详细的诠

释 以龙为例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龙是一种不祥的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龙是高贵威严的象

征[13]115116 ldquo乾卦rdquo描写了潜龙见龙飞龙和亢龙等多种龙的形态该文中的龙不仅具有中国龙的普

遍含义更被赋予了一种人格精神是ldquo大人君子rdquo的化身 理雅各将龙直译为ldquodragonrdquo并附上注释ldquo周公用龙来象征lsquo君子rsquo特别是lsquo大人rsquo以展现他们符合天道的美德和秉性 龙长居水中或是出

现在陆地或是飞腾翱翔于高空helliphellip从远古时代起龙就成为中国人最高尊严智慧权力和贤德的象

征而lsquo大人rsquo则将这些特性汇集于一身rdquo [2]59①理雅各力图通过注释将文化误解降到最低从而最大

限度地达到ldquo文化传真rdquo的翻译效果《周易》言ldquo天道rdquo以明ldquo人事rdquo因而圣人先哲阐发《周易》义理而施人文教化文人贤达亦透过

《周易》义理来参悟人生 《周易》言辞虽至朴至简而义理却至深至广在译文中直接全面揭示《周易》义理势必会造成译文冗长繁复因此理雅各利用注释来阐发义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理雅各

每译一卦必先概述卦理以让读者能够高屋建瓴地领会该卦的主题然后根据每爻的阴阳属性及爻

位结合爻辞阐明爻义 以《周易》蒙卦卦理和初爻为例ldquo蒙rdquo是蒙昧的意思蒙卦讲述的是如何处理

蒙昧的问题[14]27 理雅各从ldquo蒙rdquo字本义入手进而引申出蒙卦的卦理ldquolsquo蒙rsquo代表植物幼小而未充分

生长的外形因而象征年幼缺乏经验和蒙昧蒙卦旨在展现父母和统治者如何处理蒙昧的状况rdquo [2]66蒙卦初六ldquo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rdquo 历代经学家对该爻的阐释皆见仁见智理雅各结合

传统注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ldquo初六是阴爻且居全卦之底其所指之人处于蒙昧最甚之处应该受到

惩罚 如果惩罚能够解脱他心中的束缚甚好如不能且继续惩罚效果不好rdquo [2]66理雅各不仅准确

把握了卦理和爻义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加以阐释和说明从而将《周易》义理明白无误地呈现给西方

读者让他们能够透过文字深入领悟《周易》深奥精微的文化内涵

(四)显化性译文

《周易》深刻的义理隐含在如诗般简洁的言辞之中而英译《周易》正是要让西方读者领悟到字面

之下的义理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显化性译文是不可避免的翻译中的显化就是ldquo将原文隐含

的内容在译文中明确地表达出来rdquo [15]80 显化性译文必然会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通过增量句法信息将

原文隐藏的语义信息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1854 年理雅各初次英译《周易》时曾尝试使用同原文一样

简洁的译文却发现ldquo自己写下来的译文只不过是大量没有任何句法连接符号的英语单词而已没有

任何可读性rdquo [2]xv 因此理雅各不得不放弃译文初稿而重新开始翻译公开出版的理雅各《周易》译本既有句法的显化也有语义的显化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

6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语系其句法形态和语义表达迥异但总体而言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 ldquo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

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rdquoldquo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

达rdquo [16]48《周易》句式灵活或二言三言亦或四言五言句间衔接不拘一格但语义却清晰连贯 然

而英语强调以形聚义注重严密的语法结构特别是在理雅各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译者更加重视语

言的严谨和规范因此理雅各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将原文形式虽无但却隐含在上下文中的句法和语义

关系明确地显化出来 以临卦六三爻为例原文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14]74

理雅各译文The third linedividedshows one well pleased (indeed) to advance(but whose action)will be in no way advantageous If he become anxious about it (however)there will be no error [2]98

理雅各将ldquo临rdquo译为ldquoadvancerdquoldquo甘临rdquo即心甘情愿地前进ldquo无攸利rdquo即无所利 译者在注释中解

释了该爻的阴阳属性②六三爻是阴爻既不居中且不当位[2]99 占得此爻者不当位且在时机不成熟

时急于冒进这对他当然不会有任何好处 ldquo既忧之rdquo表明他对自己的冒进行为已有所忧虑如能及时

悬崖勒马最终结果也会ldquo无咎rdquo即不会酿成过错 ldquo甘rdquo表示自愿乐意译者添加ldquoindeedrdquo一词更加

突出了何乐而不为的心态从而使原文ldquo急于冒进rdquo的语义内涵更加明显 从原文语义衔接来看ldquo甘临rdquo和ldquo无攸利rdquo之间有明显的转折关系因此理雅各在译文中添加了表示转折的ldquobutrdquo使译文语义重

心后移以警示读者重视ldquo无攸利rdquo的结果 ldquo无攸利rdquo和ldquo无咎rdquo之间也有明显的转折意味理雅各用

ldquohoweverrdquo一词将这种转折关系明确地显示出来从而突出及时发现错误进而改弦更张的重要性ldquo甘临rdquo是无主句以隐喻ldquo甘临rdquo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大多数英语句子的ldquo主语rdquo是不可或缺的译者增

加了表示泛指的ldquoonerdquo作为主语从而将原文隐含的普遍性清楚地揭示给译文读者 另外从全句的

逻辑关系来看ldquo甘临rdquo和ldquo无攸利rdquo的行为主体是一致的译者通过添加连词ldquowhoserdquo将这两个分句连

接起来使句子结构更加严密同时也使原文分句间的语义衔接更加清晰表明任何人在不当位时机

不成熟之时甘于冒进必然会给自身带来ldquo无攸利rdquo的结果理雅各对《周易》译文的显化不仅符合英语句法表达习惯减轻了西方读者阅读《周易》的语言负

担更将译文置于原文的语义环境之中使原文深层的文化内涵跃然于文字表层之上西方读者在阅

读译文的过程中结合译本注释自然地领悟到了《周易》文化内涵的深广与博大

四理雅各ldquo厚翻译rdquo《周易》的动机

翻译是跨语际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的双

重身份因而任何翻译策略的使用都最终取决于译者的翻译动机 ldquo厚翻译rdquo旨在促使人们去充分认

知和尊重他者文化 在强势文化所构建的相对主义氛围中人类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可能会完全消失而ldquo厚翻译rdquo利用并创造对他者文化的多样性理解进而确保人们真正明智地去尊重他者文化[4]427尽管理雅各ldquo厚翻译rdquo《周易》源于译者在华传教的初衷但其最终超越了狭隘的宗教观念满怀着对

中国文化的同情和尊重耗尽毕生心血编织了一条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西方传教士翻译中国经典最初都出于其扩大在华传教影响的需要理雅各的《中国经典》也不例

外他认为ldquo自己只有完全精通了中国经典并亲自调查中国圣贤们所涉足的思想领域才能担当起作

为传教士的职责rdquo [17]iii 然而理雅各并非那种偏执的宗教狂徒他逐渐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折

服他感叹ldquo中国历经四千多年而依然屹立不倒中国国民一定具有用最伟大的德性和力量所构筑的

道德和社会规范rdquo [18]28 理雅各不仅翻译中国经典而且还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经典他探索中国经

典中铸就了中国人精神的思想和文化观念而这一切与其说是一个传教士的职责毋宁说是一个文化

学者不懈的学术追求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在《周易》译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数千年来不少中国学

7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者将《周易》视作ldquo占筮之书rdquo而理雅各却对ldquo卜算之术谶纬之学rdquo予以严厉的谴责他坚信ldquo占卜的

整个机理是徒劳无益的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实践行为造成了危害rdquo [19]41 理雅各译本专注于对《周易》文化内涵的阐释他将《周易》(《易经》)音译为ldquoThe Yi Kingrdquo并加上副标题ldquoBook of Changesrdquo(变化

之书)予以阐释从而突出《周易》的文化哲理性 理雅各为《周易》译本撰写的阐释性注释常遭学者

诟病被斥太过冗长且学究气过甚但理雅各却认为ldquo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对这些长篇注释不屑

一顾但总会有一个人丝毫也不觉得它们太长而我的注释就是为这百分之一的人写的rdquo [18]42 这种

ldquo为百分之一rdquo而作的学术理念正体现了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严谨和执着 理雅各对中国文化没

有西方人自恃为ldquo强者rdquo的傲慢与偏见而抱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态且待之以平等的尊重 他一贯反对

用武力征服中国强烈谴责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罪恶并呼吁ldquo传教士竭力避免表现出对孔子和儒家

思想的敌视rdquo [20]10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同情和尊重理雅各全面翻译了包含《周易》在内的儒家经典其译本成为沟通东西方世界的文化桥梁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结论

《周易》ldquo弥纶天地之道rdquo且经过历代先哲圣贤阐幽抉微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英译这样一部

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若仅凭译文之功断难揭示其至深至广的文化义理因此理雅各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周易》理雅各译本中学术性序言为读者读懂《周易》作了必要的学术铺

垫研究批判性导论为读者指明了研读《周易》的价值取向阐释性注释引导读者发掘《周易》的文化

内涵显化性译文帮助读者跨越语言障碍并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些具体的ldquo厚翻译rdquo方法各

自的功能侧重不同但彼此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环环相扣且相互渗透共同实现了译本的深度语境

化译者正是通过ldquo增厚加重源语及其文化的氛围rdquo [12]75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

来到中国传播基督ldquo福音rdquo却最终给予中国文化以极度同情和平等尊重并成为汇通中西的文化学者

而流芳百世 理雅各英译《周易》的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及其超越宗教观念而尊重异域文化的理念对于

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①理雅各对《周易》经文的注释全部采用英文文中所引汉语注释皆是本文作者根据理雅各英文注释翻译而来的②《周易》每卦六爻其中第二爻和第五爻分别位于下卦和上卦中间而称为ldquo居中rdquo《周易》以ldquo居中rdquo为贵 阴爻居阴

位(偶数位)以及阳爻居阳位(奇数位)称为ldquo当位rdquo阴爻居阳位以及阳爻居阴位称为ldquo不当位rdquo理雅各在《周易》译

本导论[2]22中对此作了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1]岳峰 沟通东西方的桥梁mdashmdashmdash记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 世界宗教文化2004(1)1011[2]Legge J The Yi King[M]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1977[3]Girardot N J 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James Leggersquos Oriental Pilgrimage[M] Berkley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 Press2002[4]Appiah K A Thick translation[C] Venuti L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4

417429[5]克利福德middot格尔兹 文化的解释[M] 纳日碧力戈郭于华李彬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Shuttleworth MCowie M 翻译研究词典[M] 谭载喜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7]Hermans T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 [ J]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2003(3)380389[8]王辉 理雅各与《中国经典》[J] 中国翻译2003(2)3741

8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9]黄寿祺张善文 周易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1]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黄小芃 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 外语研究2014(2)7276[13]程立程建华 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 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4]周振甫 周易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1[15] Baker M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6]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Legge J ConfuciusmiddotConfucian Analects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M] New YorkDover Publi

cationsINC1971[18]Legge H James LeggeMissionary and Scholar[M] London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905[19]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M] LondonHod

der Stoughton1880[20]Legge J Confucianism in Relation to Christianity[M] ShanghaiKelly Walsh1877

An Analysis of Thick Translation in James Leggersquos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REN Yunzh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AbstractJames Leggersquo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Zhouyi translationto the western world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put the English version ofZhouyi into a thick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source text by way of academic prefaceexploratoryand critical introductionexplanatory annotationsand explicitationso as to enable the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 as completely as possible the implici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Zhouyi Transcending thereligion motivation as a missionarywith the aim of sympathizing with and respecting Chinese cultureJamesLegge tried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s a scholar of culture study

Key wordsZhouyiEnglish versionJames Leggethick translationcultural connotation

9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理雅各撰写的这篇导论将《周易》译本置于中国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为西方读者准确理解《周易》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然而这篇导论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更是研究性和批判性的理雅各希望

西方读者沿着正确的轨道去研读《周易》能够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这也充分体现了理雅各善为读者

考虑的负责任的学者精神

(三) 阐释性注释

注释是ldquo厚翻译rdquo实现深度语境化的重要方法是ldquo译者为了达到翻译目的在译文以外的注释增厚

加重源语及其文化的氛围深入其文化内涵尽可能让源文化的信息色彩和程度增量rdquo [12]75 理雅各

翻译《周易》主要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译本中注释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 这些注释是译者对

《周易》经文的文化阐释包括术语说明和对文化意象的诠释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对《周易》义理的阐发

理雅各在《周易》开篇之作ldquo乾卦rdquo的注释中向读者说明了卦辞爻辞上卦(外卦)下卦(内卦)阴爻阳爻爻位等《周易》研究术语从而为读者理解六十四卦经文打下基础 鉴于中西文化扞格触

目即是英译《周易》稍不留神即会引起文化误解理雅各对《周易》特殊的文化意象进行了详细的诠

释 以龙为例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龙是一种不祥的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龙是高贵威严的象

征[13]115116 ldquo乾卦rdquo描写了潜龙见龙飞龙和亢龙等多种龙的形态该文中的龙不仅具有中国龙的普

遍含义更被赋予了一种人格精神是ldquo大人君子rdquo的化身 理雅各将龙直译为ldquodragonrdquo并附上注释ldquo周公用龙来象征lsquo君子rsquo特别是lsquo大人rsquo以展现他们符合天道的美德和秉性 龙长居水中或是出

现在陆地或是飞腾翱翔于高空helliphellip从远古时代起龙就成为中国人最高尊严智慧权力和贤德的象

征而lsquo大人rsquo则将这些特性汇集于一身rdquo [2]59①理雅各力图通过注释将文化误解降到最低从而最大

限度地达到ldquo文化传真rdquo的翻译效果《周易》言ldquo天道rdquo以明ldquo人事rdquo因而圣人先哲阐发《周易》义理而施人文教化文人贤达亦透过

《周易》义理来参悟人生 《周易》言辞虽至朴至简而义理却至深至广在译文中直接全面揭示《周易》义理势必会造成译文冗长繁复因此理雅各利用注释来阐发义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理雅各

每译一卦必先概述卦理以让读者能够高屋建瓴地领会该卦的主题然后根据每爻的阴阳属性及爻

位结合爻辞阐明爻义 以《周易》蒙卦卦理和初爻为例ldquo蒙rdquo是蒙昧的意思蒙卦讲述的是如何处理

蒙昧的问题[14]27 理雅各从ldquo蒙rdquo字本义入手进而引申出蒙卦的卦理ldquolsquo蒙rsquo代表植物幼小而未充分

生长的外形因而象征年幼缺乏经验和蒙昧蒙卦旨在展现父母和统治者如何处理蒙昧的状况rdquo [2]66蒙卦初六ldquo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rdquo 历代经学家对该爻的阐释皆见仁见智理雅各结合

传统注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ldquo初六是阴爻且居全卦之底其所指之人处于蒙昧最甚之处应该受到

惩罚 如果惩罚能够解脱他心中的束缚甚好如不能且继续惩罚效果不好rdquo [2]66理雅各不仅准确

把握了卦理和爻义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加以阐释和说明从而将《周易》义理明白无误地呈现给西方

读者让他们能够透过文字深入领悟《周易》深奥精微的文化内涵

(四)显化性译文

《周易》深刻的义理隐含在如诗般简洁的言辞之中而英译《周易》正是要让西方读者领悟到字面

之下的义理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显化性译文是不可避免的翻译中的显化就是ldquo将原文隐含

的内容在译文中明确地表达出来rdquo [15]80 显化性译文必然会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通过增量句法信息将

原文隐藏的语义信息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1854 年理雅各初次英译《周易》时曾尝试使用同原文一样

简洁的译文却发现ldquo自己写下来的译文只不过是大量没有任何句法连接符号的英语单词而已没有

任何可读性rdquo [2]xv 因此理雅各不得不放弃译文初稿而重新开始翻译公开出版的理雅各《周易》译本既有句法的显化也有语义的显化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

6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语系其句法形态和语义表达迥异但总体而言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 ldquo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

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rdquoldquo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

达rdquo [16]48《周易》句式灵活或二言三言亦或四言五言句间衔接不拘一格但语义却清晰连贯 然

而英语强调以形聚义注重严密的语法结构特别是在理雅各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译者更加重视语

言的严谨和规范因此理雅各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将原文形式虽无但却隐含在上下文中的句法和语义

关系明确地显化出来 以临卦六三爻为例原文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14]74

理雅各译文The third linedividedshows one well pleased (indeed) to advance(but whose action)will be in no way advantageous If he become anxious about it (however)there will be no error [2]98

理雅各将ldquo临rdquo译为ldquoadvancerdquoldquo甘临rdquo即心甘情愿地前进ldquo无攸利rdquo即无所利 译者在注释中解

释了该爻的阴阳属性②六三爻是阴爻既不居中且不当位[2]99 占得此爻者不当位且在时机不成熟

时急于冒进这对他当然不会有任何好处 ldquo既忧之rdquo表明他对自己的冒进行为已有所忧虑如能及时

悬崖勒马最终结果也会ldquo无咎rdquo即不会酿成过错 ldquo甘rdquo表示自愿乐意译者添加ldquoindeedrdquo一词更加

突出了何乐而不为的心态从而使原文ldquo急于冒进rdquo的语义内涵更加明显 从原文语义衔接来看ldquo甘临rdquo和ldquo无攸利rdquo之间有明显的转折关系因此理雅各在译文中添加了表示转折的ldquobutrdquo使译文语义重

心后移以警示读者重视ldquo无攸利rdquo的结果 ldquo无攸利rdquo和ldquo无咎rdquo之间也有明显的转折意味理雅各用

ldquohoweverrdquo一词将这种转折关系明确地显示出来从而突出及时发现错误进而改弦更张的重要性ldquo甘临rdquo是无主句以隐喻ldquo甘临rdquo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大多数英语句子的ldquo主语rdquo是不可或缺的译者增

加了表示泛指的ldquoonerdquo作为主语从而将原文隐含的普遍性清楚地揭示给译文读者 另外从全句的

逻辑关系来看ldquo甘临rdquo和ldquo无攸利rdquo的行为主体是一致的译者通过添加连词ldquowhoserdquo将这两个分句连

接起来使句子结构更加严密同时也使原文分句间的语义衔接更加清晰表明任何人在不当位时机

不成熟之时甘于冒进必然会给自身带来ldquo无攸利rdquo的结果理雅各对《周易》译文的显化不仅符合英语句法表达习惯减轻了西方读者阅读《周易》的语言负

担更将译文置于原文的语义环境之中使原文深层的文化内涵跃然于文字表层之上西方读者在阅

读译文的过程中结合译本注释自然地领悟到了《周易》文化内涵的深广与博大

四理雅各ldquo厚翻译rdquo《周易》的动机

翻译是跨语际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的双

重身份因而任何翻译策略的使用都最终取决于译者的翻译动机 ldquo厚翻译rdquo旨在促使人们去充分认

知和尊重他者文化 在强势文化所构建的相对主义氛围中人类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可能会完全消失而ldquo厚翻译rdquo利用并创造对他者文化的多样性理解进而确保人们真正明智地去尊重他者文化[4]427尽管理雅各ldquo厚翻译rdquo《周易》源于译者在华传教的初衷但其最终超越了狭隘的宗教观念满怀着对

中国文化的同情和尊重耗尽毕生心血编织了一条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西方传教士翻译中国经典最初都出于其扩大在华传教影响的需要理雅各的《中国经典》也不例

外他认为ldquo自己只有完全精通了中国经典并亲自调查中国圣贤们所涉足的思想领域才能担当起作

为传教士的职责rdquo [17]iii 然而理雅各并非那种偏执的宗教狂徒他逐渐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折

服他感叹ldquo中国历经四千多年而依然屹立不倒中国国民一定具有用最伟大的德性和力量所构筑的

道德和社会规范rdquo [18]28 理雅各不仅翻译中国经典而且还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经典他探索中国经

典中铸就了中国人精神的思想和文化观念而这一切与其说是一个传教士的职责毋宁说是一个文化

学者不懈的学术追求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在《周易》译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数千年来不少中国学

7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者将《周易》视作ldquo占筮之书rdquo而理雅各却对ldquo卜算之术谶纬之学rdquo予以严厉的谴责他坚信ldquo占卜的

整个机理是徒劳无益的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实践行为造成了危害rdquo [19]41 理雅各译本专注于对《周易》文化内涵的阐释他将《周易》(《易经》)音译为ldquoThe Yi Kingrdquo并加上副标题ldquoBook of Changesrdquo(变化

之书)予以阐释从而突出《周易》的文化哲理性 理雅各为《周易》译本撰写的阐释性注释常遭学者

诟病被斥太过冗长且学究气过甚但理雅各却认为ldquo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对这些长篇注释不屑

一顾但总会有一个人丝毫也不觉得它们太长而我的注释就是为这百分之一的人写的rdquo [18]42 这种

ldquo为百分之一rdquo而作的学术理念正体现了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严谨和执着 理雅各对中国文化没

有西方人自恃为ldquo强者rdquo的傲慢与偏见而抱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态且待之以平等的尊重 他一贯反对

用武力征服中国强烈谴责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罪恶并呼吁ldquo传教士竭力避免表现出对孔子和儒家

思想的敌视rdquo [20]10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同情和尊重理雅各全面翻译了包含《周易》在内的儒家经典其译本成为沟通东西方世界的文化桥梁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结论

《周易》ldquo弥纶天地之道rdquo且经过历代先哲圣贤阐幽抉微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英译这样一部

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若仅凭译文之功断难揭示其至深至广的文化义理因此理雅各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周易》理雅各译本中学术性序言为读者读懂《周易》作了必要的学术铺

垫研究批判性导论为读者指明了研读《周易》的价值取向阐释性注释引导读者发掘《周易》的文化

内涵显化性译文帮助读者跨越语言障碍并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些具体的ldquo厚翻译rdquo方法各

自的功能侧重不同但彼此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环环相扣且相互渗透共同实现了译本的深度语境

化译者正是通过ldquo增厚加重源语及其文化的氛围rdquo [12]75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

来到中国传播基督ldquo福音rdquo却最终给予中国文化以极度同情和平等尊重并成为汇通中西的文化学者

而流芳百世 理雅各英译《周易》的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及其超越宗教观念而尊重异域文化的理念对于

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①理雅各对《周易》经文的注释全部采用英文文中所引汉语注释皆是本文作者根据理雅各英文注释翻译而来的②《周易》每卦六爻其中第二爻和第五爻分别位于下卦和上卦中间而称为ldquo居中rdquo《周易》以ldquo居中rdquo为贵 阴爻居阴

位(偶数位)以及阳爻居阳位(奇数位)称为ldquo当位rdquo阴爻居阳位以及阳爻居阴位称为ldquo不当位rdquo理雅各在《周易》译

本导论[2]22中对此作了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1]岳峰 沟通东西方的桥梁mdashmdashmdash记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 世界宗教文化2004(1)1011[2]Legge J The Yi King[M]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1977[3]Girardot N J 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James Leggersquos Oriental Pilgrimage[M] Berkley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 Press2002[4]Appiah K A Thick translation[C] Venuti L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4

417429[5]克利福德middot格尔兹 文化的解释[M] 纳日碧力戈郭于华李彬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Shuttleworth MCowie M 翻译研究词典[M] 谭载喜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7]Hermans T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 [ J]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2003(3)380389[8]王辉 理雅各与《中国经典》[J] 中国翻译2003(2)3741

8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9]黄寿祺张善文 周易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1]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黄小芃 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 外语研究2014(2)7276[13]程立程建华 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 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4]周振甫 周易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1[15] Baker M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6]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Legge J ConfuciusmiddotConfucian Analects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M] New YorkDover Publi

cationsINC1971[18]Legge H James LeggeMissionary and Scholar[M] London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905[19]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M] LondonHod

der Stoughton1880[20]Legge J Confucianism in Relation to Christianity[M] ShanghaiKelly Walsh1877

An Analysis of Thick Translation in James Leggersquos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REN Yunzh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AbstractJames Leggersquo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Zhouyi translationto the western world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put the English version ofZhouyi into a thick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source text by way of academic prefaceexploratoryand critical introductionexplanatory annotationsand explicitationso as to enable the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 as completely as possible the implici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Zhouyi Transcending thereligion motivation as a missionarywith the aim of sympathizing with and respecting Chinese cultureJamesLegge tried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s a scholar of culture study

Key wordsZhouyiEnglish versionJames Leggethick translationcultural connotation

9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语系其句法形态和语义表达迥异但总体而言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 ldquo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

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rdquoldquo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

达rdquo [16]48《周易》句式灵活或二言三言亦或四言五言句间衔接不拘一格但语义却清晰连贯 然

而英语强调以形聚义注重严密的语法结构特别是在理雅各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译者更加重视语

言的严谨和规范因此理雅各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将原文形式虽无但却隐含在上下文中的句法和语义

关系明确地显化出来 以临卦六三爻为例原文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14]74

理雅各译文The third linedividedshows one well pleased (indeed) to advance(but whose action)will be in no way advantageous If he become anxious about it (however)there will be no error [2]98

理雅各将ldquo临rdquo译为ldquoadvancerdquoldquo甘临rdquo即心甘情愿地前进ldquo无攸利rdquo即无所利 译者在注释中解

释了该爻的阴阳属性②六三爻是阴爻既不居中且不当位[2]99 占得此爻者不当位且在时机不成熟

时急于冒进这对他当然不会有任何好处 ldquo既忧之rdquo表明他对自己的冒进行为已有所忧虑如能及时

悬崖勒马最终结果也会ldquo无咎rdquo即不会酿成过错 ldquo甘rdquo表示自愿乐意译者添加ldquoindeedrdquo一词更加

突出了何乐而不为的心态从而使原文ldquo急于冒进rdquo的语义内涵更加明显 从原文语义衔接来看ldquo甘临rdquo和ldquo无攸利rdquo之间有明显的转折关系因此理雅各在译文中添加了表示转折的ldquobutrdquo使译文语义重

心后移以警示读者重视ldquo无攸利rdquo的结果 ldquo无攸利rdquo和ldquo无咎rdquo之间也有明显的转折意味理雅各用

ldquohoweverrdquo一词将这种转折关系明确地显示出来从而突出及时发现错误进而改弦更张的重要性ldquo甘临rdquo是无主句以隐喻ldquo甘临rdquo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大多数英语句子的ldquo主语rdquo是不可或缺的译者增

加了表示泛指的ldquoonerdquo作为主语从而将原文隐含的普遍性清楚地揭示给译文读者 另外从全句的

逻辑关系来看ldquo甘临rdquo和ldquo无攸利rdquo的行为主体是一致的译者通过添加连词ldquowhoserdquo将这两个分句连

接起来使句子结构更加严密同时也使原文分句间的语义衔接更加清晰表明任何人在不当位时机

不成熟之时甘于冒进必然会给自身带来ldquo无攸利rdquo的结果理雅各对《周易》译文的显化不仅符合英语句法表达习惯减轻了西方读者阅读《周易》的语言负

担更将译文置于原文的语义环境之中使原文深层的文化内涵跃然于文字表层之上西方读者在阅

读译文的过程中结合译本注释自然地领悟到了《周易》文化内涵的深广与博大

四理雅各ldquo厚翻译rdquo《周易》的动机

翻译是跨语际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的双

重身份因而任何翻译策略的使用都最终取决于译者的翻译动机 ldquo厚翻译rdquo旨在促使人们去充分认

知和尊重他者文化 在强势文化所构建的相对主义氛围中人类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可能会完全消失而ldquo厚翻译rdquo利用并创造对他者文化的多样性理解进而确保人们真正明智地去尊重他者文化[4]427尽管理雅各ldquo厚翻译rdquo《周易》源于译者在华传教的初衷但其最终超越了狭隘的宗教观念满怀着对

中国文化的同情和尊重耗尽毕生心血编织了一条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西方传教士翻译中国经典最初都出于其扩大在华传教影响的需要理雅各的《中国经典》也不例

外他认为ldquo自己只有完全精通了中国经典并亲自调查中国圣贤们所涉足的思想领域才能担当起作

为传教士的职责rdquo [17]iii 然而理雅各并非那种偏执的宗教狂徒他逐渐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折

服他感叹ldquo中国历经四千多年而依然屹立不倒中国国民一定具有用最伟大的德性和力量所构筑的

道德和社会规范rdquo [18]28 理雅各不仅翻译中国经典而且还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经典他探索中国经

典中铸就了中国人精神的思想和文化观念而这一切与其说是一个传教士的职责毋宁说是一个文化

学者不懈的学术追求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在《周易》译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数千年来不少中国学

7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者将《周易》视作ldquo占筮之书rdquo而理雅各却对ldquo卜算之术谶纬之学rdquo予以严厉的谴责他坚信ldquo占卜的

整个机理是徒劳无益的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实践行为造成了危害rdquo [19]41 理雅各译本专注于对《周易》文化内涵的阐释他将《周易》(《易经》)音译为ldquoThe Yi Kingrdquo并加上副标题ldquoBook of Changesrdquo(变化

之书)予以阐释从而突出《周易》的文化哲理性 理雅各为《周易》译本撰写的阐释性注释常遭学者

诟病被斥太过冗长且学究气过甚但理雅各却认为ldquo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对这些长篇注释不屑

一顾但总会有一个人丝毫也不觉得它们太长而我的注释就是为这百分之一的人写的rdquo [18]42 这种

ldquo为百分之一rdquo而作的学术理念正体现了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严谨和执着 理雅各对中国文化没

有西方人自恃为ldquo强者rdquo的傲慢与偏见而抱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态且待之以平等的尊重 他一贯反对

用武力征服中国强烈谴责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罪恶并呼吁ldquo传教士竭力避免表现出对孔子和儒家

思想的敌视rdquo [20]10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同情和尊重理雅各全面翻译了包含《周易》在内的儒家经典其译本成为沟通东西方世界的文化桥梁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结论

《周易》ldquo弥纶天地之道rdquo且经过历代先哲圣贤阐幽抉微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英译这样一部

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若仅凭译文之功断难揭示其至深至广的文化义理因此理雅各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周易》理雅各译本中学术性序言为读者读懂《周易》作了必要的学术铺

垫研究批判性导论为读者指明了研读《周易》的价值取向阐释性注释引导读者发掘《周易》的文化

内涵显化性译文帮助读者跨越语言障碍并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些具体的ldquo厚翻译rdquo方法各

自的功能侧重不同但彼此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环环相扣且相互渗透共同实现了译本的深度语境

化译者正是通过ldquo增厚加重源语及其文化的氛围rdquo [12]75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

来到中国传播基督ldquo福音rdquo却最终给予中国文化以极度同情和平等尊重并成为汇通中西的文化学者

而流芳百世 理雅各英译《周易》的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及其超越宗教观念而尊重异域文化的理念对于

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①理雅各对《周易》经文的注释全部采用英文文中所引汉语注释皆是本文作者根据理雅各英文注释翻译而来的②《周易》每卦六爻其中第二爻和第五爻分别位于下卦和上卦中间而称为ldquo居中rdquo《周易》以ldquo居中rdquo为贵 阴爻居阴

位(偶数位)以及阳爻居阳位(奇数位)称为ldquo当位rdquo阴爻居阳位以及阳爻居阴位称为ldquo不当位rdquo理雅各在《周易》译

本导论[2]22中对此作了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1]岳峰 沟通东西方的桥梁mdashmdashmdash记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 世界宗教文化2004(1)1011[2]Legge J The Yi King[M]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1977[3]Girardot N J 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James Leggersquos Oriental Pilgrimage[M] Berkley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 Press2002[4]Appiah K A Thick translation[C] Venuti L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4

417429[5]克利福德middot格尔兹 文化的解释[M] 纳日碧力戈郭于华李彬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Shuttleworth MCowie M 翻译研究词典[M] 谭载喜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7]Hermans T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 [ J]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2003(3)380389[8]王辉 理雅各与《中国经典》[J] 中国翻译2003(2)3741

8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9]黄寿祺张善文 周易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1]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黄小芃 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 外语研究2014(2)7276[13]程立程建华 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 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4]周振甫 周易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1[15] Baker M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6]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Legge J ConfuciusmiddotConfucian Analects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M] New YorkDover Publi

cationsINC1971[18]Legge H James LeggeMissionary and Scholar[M] London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905[19]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M] LondonHod

der Stoughton1880[20]Legge J Confucianism in Relation to Christianity[M] ShanghaiKelly Walsh1877

An Analysis of Thick Translation in James Leggersquos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REN Yunzh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AbstractJames Leggersquo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Zhouyi translationto the western world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put the English version ofZhouyi into a thick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source text by way of academic prefaceexploratoryand critical introductionexplanatory annotationsand explicitationso as to enable the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 as completely as possible the implici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Zhouyi Transcending thereligion motivation as a missionarywith the aim of sympathizing with and respecting Chinese cultureJamesLegge tried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s a scholar of culture study

Key wordsZhouyiEnglish versionJames Leggethick translationcultural connotation

9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者将《周易》视作ldquo占筮之书rdquo而理雅各却对ldquo卜算之术谶纬之学rdquo予以严厉的谴责他坚信ldquo占卜的

整个机理是徒劳无益的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实践行为造成了危害rdquo [19]41 理雅各译本专注于对《周易》文化内涵的阐释他将《周易》(《易经》)音译为ldquoThe Yi Kingrdquo并加上副标题ldquoBook of Changesrdquo(变化

之书)予以阐释从而突出《周易》的文化哲理性 理雅各为《周易》译本撰写的阐释性注释常遭学者

诟病被斥太过冗长且学究气过甚但理雅各却认为ldquo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对这些长篇注释不屑

一顾但总会有一个人丝毫也不觉得它们太长而我的注释就是为这百分之一的人写的rdquo [18]42 这种

ldquo为百分之一rdquo而作的学术理念正体现了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严谨和执着 理雅各对中国文化没

有西方人自恃为ldquo强者rdquo的傲慢与偏见而抱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态且待之以平等的尊重 他一贯反对

用武力征服中国强烈谴责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罪恶并呼吁ldquo传教士竭力避免表现出对孔子和儒家

思想的敌视rdquo [20]10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同情和尊重理雅各全面翻译了包含《周易》在内的儒家经典其译本成为沟通东西方世界的文化桥梁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结论

《周易》ldquo弥纶天地之道rdquo且经过历代先哲圣贤阐幽抉微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英译这样一部

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若仅凭译文之功断难揭示其至深至广的文化义理因此理雅各采用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周易》理雅各译本中学术性序言为读者读懂《周易》作了必要的学术铺

垫研究批判性导论为读者指明了研读《周易》的价值取向阐释性注释引导读者发掘《周易》的文化

内涵显化性译文帮助读者跨越语言障碍并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些具体的ldquo厚翻译rdquo方法各

自的功能侧重不同但彼此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环环相扣且相互渗透共同实现了译本的深度语境

化译者正是通过ldquo增厚加重源语及其文化的氛围rdquo [12]75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

来到中国传播基督ldquo福音rdquo却最终给予中国文化以极度同情和平等尊重并成为汇通中西的文化学者

而流芳百世 理雅各英译《周易》的ldquo厚翻译rdquo策略及其超越宗教观念而尊重异域文化的理念对于

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①理雅各对《周易》经文的注释全部采用英文文中所引汉语注释皆是本文作者根据理雅各英文注释翻译而来的②《周易》每卦六爻其中第二爻和第五爻分别位于下卦和上卦中间而称为ldquo居中rdquo《周易》以ldquo居中rdquo为贵 阴爻居阴

位(偶数位)以及阳爻居阳位(奇数位)称为ldquo当位rdquo阴爻居阳位以及阳爻居阴位称为ldquo不当位rdquo理雅各在《周易》译

本导论[2]22中对此作了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1]岳峰 沟通东西方的桥梁mdashmdashmdash记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 世界宗教文化2004(1)1011[2]Legge J The Yi King[M]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1977[3]Girardot N J 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James Leggersquos Oriental Pilgrimage[M] Berkley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 Press2002[4]Appiah K A Thick translation[C] Venuti L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4

417429[5]克利福德middot格尔兹 文化的解释[M] 纳日碧力戈郭于华李彬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Shuttleworth MCowie M 翻译研究词典[M] 谭载喜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7]Hermans T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 [ J]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2003(3)380389[8]王辉 理雅各与《中国经典》[J] 中国翻译2003(2)3741

8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年 

[9]黄寿祺张善文 周易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1]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黄小芃 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 外语研究2014(2)7276[13]程立程建华 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 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4]周振甫 周易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1[15] Baker M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6]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Legge J ConfuciusmiddotConfucian Analects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M] New YorkDover Publi

cationsINC1971[18]Legge H James LeggeMissionary and Scholar[M] London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905[19]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M] LondonHod

der Stoughton1880[20]Legge J Confucianism in Relation to Christianity[M] ShanghaiKelly Walsh1877

An Analysis of Thick Translation in James Leggersquos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REN Yunzh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AbstractJames Leggersquo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Zhouyi translationto the western world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put the English version ofZhouyi into a thick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source text by way of academic prefaceexploratoryand critical introductionexplanatory annotationsand explicitationso as to enable the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 as completely as possible the implici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Zhouyi Transcending thereligion motivation as a missionarywith the aim of sympathizing with and respecting Chinese cultureJamesLegge tried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s a scholar of culture study

Key wordsZhouyiEnglish versionJames Leggethick translationcultural connotation

9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  

[9]黄寿祺张善文 周易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1]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黄小芃 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 外语研究2014(2)7276[13]程立程建华 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 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4]周振甫 周易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1[15] Baker M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6]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Legge J ConfuciusmiddotConfucian Analects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M] New YorkDover Publi

cationsINC1971[18]Legge H James LeggeMissionary and Scholar[M] London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905[19]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M] LondonHod

der Stoughton1880[20]Legge J Confucianism in Relation to Christianity[M] ShanghaiKelly Walsh1877

An Analysis of Thick Translation in James Leggersquos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REN Yunzh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AbstractJames Leggersquo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uyi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Zhouyi translationto the western world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put the English version ofZhouyi into a thick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source text by way of academic prefaceexploratoryand critical introductionexplanatory annotationsand explicitationso as to enable the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 as completely as possible the implici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Zhouyi Transcending thereligion motivation as a missionarywith the aim of sympathizing with and respecting Chinese cultureJamesLegge tried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s a scholar of culture study

Key wordsZhouyiEnglish versionJames Leggethick translationcultural connotation

95  第 6 期 任运忠《周易》理雅各译本ldquo厚翻译rdquo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