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Watermill Technology from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in...

10
J O U NR A L O F N T O A NL US U E OF 0 1 1 2 W a t er m il l T e e h n o l o g y i n A n e i e n t Ch i n e s e P a i n t i n g s 从古代 技术 S hi X i a o l e i : 国古 8 绘有, 75绘有水磨 度地了古 代水磨的, 农具史于宋 风的变 , 关键 : 农具 A ba t ar c t : A f t er j o se p hN ee dh a m an d Zh a n gz h i e f o u n d e i h g t ane i e n t P a i n t i n g s ill u s t ra t i n g a n e i en t C hi n e s e w a t e r m i ll s , L h e a u t h o r d i s e v o e r s an o t h e r s v e n p a i n i n g s w i t h w a t er m il l s a n d ifv e o t h e s r p o r b a bly w i t h a w t e r m il l s . Fi f e t e n o f t h e m t h a t a e r e l e a l y r ill u s t ra e t d w ih t w a t e r m ill s v e r a l ee r t a i n t e c h n o l o gi ea ld e t a il s o f an e i e n t w a e t r m i Il s an d o f e r a n e w a p Po r a c h t o t h e hi s t o y r o f an e i e n t Ch i n ese a f r m i n gi m Pl e m e n t s . I n v i e w o f t h e s t y l i s t i e t ra n s f o r m a t i on i n t ra d i t i o na l Ch i ne se P a i n t i n g d u r i n g t h e l a t e S o n g t o t h e ea l ry y u a n , t h e s e P a i n t e d a w t e r m il l s w e r e d e Pi e t e d d i f e re n l t K e y W o r d s : p a i n t i n g ;w a t e r m ill ; t e c h n o l o g y ; a f r mi n gim n l e m e n t O 年第 ū 第次 à / . . 1 0 0 8 0 科学 月刊 1 996 年第 1 李约瑟 充一 点点 - 画中 的水磨 一文 , 谈到 李约瑟 技术 用了代佚名 溪水磨 , 他发现 7 幅绘有磨的代绘画 2 l [ 近来 , 者在 绘画作 中继续搜 , 到了 7 幅明确绘有水磨 , 5 幅疑似 有水磨的作 笔者试图我国古代水磨 展史 , 谈谈代有关 磨的绘画 水磨技术 1 5 现的 7 幅确疑绘有水磨的 , 按画家 出生 年代 为序 分 述如 下 第一幅 绘画全集 中元代佚名仿 3 t ] ( ) , 画中 卧式水轮晰可 , 且可 以看 来画家 描绘的是 一有惘水轮 , 上的 这里需要说 明 的是 , 我国古代卧 水轮 的一 磨盘 , 水磨 ; 立式 水轮驱动 , 可能是水 , 可能 是水帷 , 与唯 , 水礁磨 第二幅 图是 时敏画 仿 l ] ( ) , 山涧下的卧 轮很容 易看 第三幅 幅分别是 画集 仿宋( 之十一 ) 5 [ ] ( 图三 )

Transcript of On Watermill Technology from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in...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JOUNRALOFN加T工OANL盆USUE弓OF0112加

考古学研究

Wa t e r m i ll Te

e h n o lo g y in A n e ie n t C h in e s e P a in t in g s

从古代绘画看我国的水磨技术史晓雷 S h i X ia o le i

内容提要:

继前人发现我国古代 8幅绘有水磨的绘画后,

笔者新发现了7幅绘有水磨以及5幅绷酬以绘有水磨的古代绘画。

中巧幅确凿的水磨画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古代水磨的一些技术细节,

为研究我国古代农具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由于宋元之际我国画风的变革,

这些画在描绘水磨上也呈现出前后不同的旨趣。

关键词:

绘画 水磨 技术 农具

A bat ar ct : A ft e r j o s e ph N e e dh a m a n d Z h a n g z h行ie fo u n d e ihgt a n e ie n t Pa in tin g s illu s t r a t in g a n e i e n t C h in e s e w a t e r

m i lls ,

Lheau th o r

d is e

voer s a n o th e r s

veen p a in 〔i n g s w i th w a t e r

m il ls a n d if ve o the sr p or ba b ly w i th aw te rm il l

s.

Fifet e n o f th e m tha t

a er e le alyr il lu s t r a et d w iht w a t e r

m ill s

veera l e e r t a i n t e ch

n o lo g i e a l de t a il s o f a n e i e n t w a et r m i Ils a n d offe

r a n ew a p Por achto

the h is to yr o f a n e ie n t C h in e s e af r m i n g i m P le m e n t s.

I n v ie w o f the s tyl is tie t r a n s fo r m a tio n i n t r a d itio n a l Ch i n e s e P a i n t in g

du r in g th e l a t e S o n g t o th e e a lr y yua n , th es e Pa in te d aw ter m i lls

were d e P ie te d d iffe r e n lt笋

K ey W o r ds : p a in t in g ; w a t e r m il l; t e ch nolo gy ; af r m in g im nle m e n t

二O二年第六期ū总第次期à

史晓雷/哈尔滨师范大学远东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哈尔滨.

1印0080台湾 《科学月刊 》 1 9 9 6 年第 11 期刊载了张之杰先生的 《为李约瑟补充一点点 -一一古画中

的水磨》 川 一文,

谈到李约瑟在其 《中国科学技术史 》 中引用了元代佚名的 《山溪水磨图 》。

后,

张先生介绍了他发现的 7 幅绘有水磨的古代绘画 2l[。

近来,

笔者在我国绘画作品中继续搜寻,

又找到了 7 幅明确绘有水磨,

5 幅疑似绘有水磨的作品。

笔者试图结合我国古代水磨的发展史,

谈谈古代有关水磨的绘画所反映的水磨技术。

一 15 幅绘有水磨的古画

先说笔者发现的 7 幅确凿无疑绘有水磨的绘画,

按画家出生年代为序分述如下。

第一幅是 《中

国绘画全集》 中元代佚名的 《仿巨然山水图轴》 3t] (图一 ),

画中的卧式水轮清晰可辨,

而且可以看

出来画家欲描绘的是一有惘水轮,

不过阁楼上的磨盘看不清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我国古代卧

式水轮带动的一定是磨盘,

也即水磨;

立式水轮驱动的,

有可能是水磨,

也可能是水帷,

或者同

时驱动磨与唯,

即水礁磨。

第二幅图是 《王时敏画集 》 中的 《仿大痴山水图轴》 l’] (图二 ),

山涧磨

坊下的卧轮很容易看到。

第三幅与第四幅分别是 《王鉴画集》 中的 《仿宋元山水图 (之十一 ) 》 5[] (图三 )

与 《王石谷画集》 中的 《小中现大图 (之十一 ) 》 l6] (图四 ),

这两幅图整体构图布局非

常相似,

基本可判定是王翠 (字石谷 ) 模仿王鉴而作。

画面上一条水流从远方奔涌而下,

横跨水流而架的屋宇下,

有两盘卧式水轮,

楼阁上隐约有一人似在看磨。

就水磨的描

绘看,

两图不同之处在卧轮的描绘效果,

王鉴所绘卧轮较王辈清晰。

第五幅是 《中国

历代山水画选》 收录的清代黄鼎的 《画群峰雪雾》 7[] (图五 ),

画中磨坊下的三个水轮

非常清楚,

水轮的辐板不如 《仿巨然山水图轴》 清晰,

但中间卧轮上方的磨盘与悬挂

序序号号 绘画或壁画名称称 作者者 创作年代代 水磨形制制

lllll 《闸口盘车图》》 佚名名 五代一北宋 0l[]]] 卧式水轮驱动下磨盘盘

22222 《溪山积雪图》》 高克明明 北宋前期期 卧式水轮轮

33333 《关山春雪图》》 郭熙熙 (北宋 ) 10 72年年 立式水轮轮

44444 《雪栈牛车图》》 佚名名 北宋宋 卧式水轮轮

55555 《雪麓早行图》》 佚名名 北宋宋 卧式水轮驱动上磨盘盘

66666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孟 (北宋 ) l一13年年 立式水轮驱动上磨盘盘

77777 《水雄磨坊图》》 王边等等 (金代 ) 116 7年年 立式水轮驱动下磨盘盘

88888 《山溪水磨图》》 佚名名 元代代 卧式水轮驱动下磨盘盘

99999 《仿巨然山水图》》 佚名名 元代代 卧式水轮轮

lll000 《仿大痴山水图轴》》 王时敏敏 明末清初初 卧式水轮轮

lll lll 《仿宋元山水图》》 王鉴鉴 明末清初初 卧式水轮轮

lll222 《小中现大图》》 王晕晕 清初初 卧式水轮轮

lll 333 《画群峰雪雾》》 黄鼎鼎 清初初 卧式水轮 0l[]]]

lll 444 《山水画册》》 王云云 清初初 卧式水轮驱动上磨盘盘

lll 555 《写郭熙盘车图》》 袁江江 清初初 卧式水轮轮

从技术史特别是农具发展史的角度看,

古代有关水磨的绘画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北齐魏收的 《魏书·

崔亮传》 记载: “

亮在雍州,

读杜预传,

见为八磨,

嘉其有济于时

用。

遂教民为碾。

及为仆射,

奏于张方桥东堰谷水,

造水碾磨数十区,

其利十倍,

用便之。 ”

1[ 2] 可见我国先民对水磨的使用由来之久,

但对古代水磨的研究,

由于缺乏

图像与考古实物资料 n ’ ],

因此具体形制难以确定。

而古代有关水磨的绘画,

恰好可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JOC刀之乡尸OFNATfONAL鱿USEU弓OF01一之卜

考古学研究

图七 阶 \

图九 图一O

我们提供当时水磨的图像资料,

包括水磨的技术细节,

以及一些与磨加工相伴的劳作

场景等。

在上述 巧 幅有关水磨的画中,

(( 闸口盘车图 ))、

《千里江山图》、

《水唯磨坊图》、

《山溪水磨图》 对农具史研究意义重大。

《闸口盘车图 l)) 14] (图八 ) 现藏上海博物馆,

因画上题有“

卫贤恭绘”

字样,

传为

五代卫贤所绘,

有的学者认为该题款是后加,

但就画风判断,

该画最晚绘于北宋徽

宗时期。

该画的主背景是一个官营的磨面作坊,

在磨坊内绘有两个水轮,

左侧的大

水轮驱动楼上磨盘的转动,

后侧的小水轮驱动楼上的面罗。

张之杰文中指出:

李约瑟

认为首次出现水磨图 1[ 5] (图九 ) 是在元代王祯 《农书》 中,

其实应当是 《闸口盘车图》。

由于这两幅图中水磨均为卧式水轮驱动下磨盘旋转的形制,

因此可以断定至晚于北宋

初我国已经出现了这种形式的水磨。

其技术特征有:

1.

这是一部卧式水轮通过立轴驱

动下磨盘转动的水磨。

我国古代水磨的驱动方式有四种:

卧轮通过立轴驱动上磨盘

或下磨盘及立轮通过齿轮系统驱动上磨盘或下磨盘。

2.

悬挂上磨盘的绳索中出现了

绞紧装置。

过去有的学者认为悬吊上磨盘的是两边都有的一套 H 形木架 l16],

似乎不

当。

因为下磨盘在旋转的过程中不断与上磨盘摩擦,

上磨盘并不处在静止状态,

而有

些微动。

如果是 H 形木架悬吊磨盘的话,

自由度较小。

当仔细观察悬吊物时会发现呈

螺旋状,

这说明了是悬绳无疑。

H 形的中间横物应是木棒,

它的作用是通过绞紧调

节上下磨盘的间距。

现在甘肃临挑地区一些水磨上的调节装置 l17] (图一O ) 就是如此。

中国博馆馆刊家物国JOURNALOFZ加T工ON卜尸弓CSEC丈OFO工一Z卜

古考学研究

3.

粮斗悬挂在屋梁上。

从图中粮斗的位置判断,

该水磨上磨盘的磨眼应该处在磨盘

的中心。

至于当时是否出现了类似如今青海地区一些水磨上防止粮食下溜而发生阻滞

的“

搅曲把” ,

图中看不到,

因此无法确定。

4.

卧轮的双层辗板、

叶片与轮毅清晰可辨。

有惘水轮的出现是水磨技术的一大进步,

如今云南部分地区仍有无惘卧轮的水磨 1[ 8]

(图一一 ),

相对而言,

无惘水轮无法做得较大,

因为叶片太长,

在转动过程中受离心

力作用,

水轮的稳定性就会变差。

有惘水轮的出现,

增强了水轮的稳定性,

加大了水

轮的转动惯量,

使得水磨的功效更大。

5.

出现了支撑下磨盘的卡爪。

画中清晰地绘

出了支撑下磨盘的卡爪,

应该是木质,

可能通过桦卯结构与立轴相联结。

北宋王希孟的 《千里江山图 》 19[ l( 图一 二 ),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希孟生于

10 96 年前后,

政和三年 ( 11 13 年 ) 完成此画 l20]。

从画上看,

一股水流冲过磨坊的下

方,

冲击一巨大的立式水轮,

与立式水轮同毅的右方有一小立齿轮 211[,

刁、立齿轮拔动

其右方立轴中间安装的卧齿轮而带动磨坊内的磨盘转动。

磨坊内巨大的粮斗由两条呈

倒锥形的墨线表示,

未看到悬绳,

因此可以判断立轴驱动的是上磨盘。

这种立轮与小

齿轮同毅的水磨在今甘肃临挑地区仍有沿承 122 (] 图一三 )。

元代王祯 《农书》 的“

二水磨”

123 (] 图一四 ) 右侧的立式水轮与左侧齿轮系驱动磨盘的是类似形制,

与 (( 千

二O二年第六期

总第次期à

图一一 图一二二

图一三 图一四

里江山图》 不同的是:

小立齿轮与立式水轮不同毅而独立于横轴的另一端,

通过正交

齿轮系拨动套在上磨盘圆周外围的露齿圆框来驱动磨盘旋转。

这一形制应当看作是宋

代立轮水磨的一种发展,

尽管所占空间较大,

但它适用于石磨与水流相距较远的场所

到了明末,

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 中也出现了类似形制的一种水磨 2n[ l( 图一五 )

上述两者不同的是,

拔动磨盘的不是独立的立式齿轮,

而是直接嵌在横轴上的木齿

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 《水雄磨坊图》 l25 l( 图一六 ) 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形

制的水磨。

这幅画应该在我国古代机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它是我国古代现存

唯一一幅同时绘有连机礁与水磨的图画。

连机雄本文暂且不表,

单说该画所绘的水

磨。

该水磨图展现的技术有两大特征,

一是其立式水轮是无惘轮,

直接由水流冲击叶片

二是立轴驱动的是下磨盘,

因为图中悬绳上有明显的绞紧装置。

关于该水磨图的机械

原理与技术细节,

高策、

徐岩红 1261 与笔者 27[] 曾撰写相关论文,

这里不再赘述

矿矿矿图一五 图一六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 《山溪水磨图 》 128 (] 图一七 ) 与 《闸口盘

车图 》 类似,

用界画的手法描绘了一座磨坊的劳作场景,

不过或许画

家对磨坊的机械不是很熟悉,

细节有些凌乱。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

对这幅画有中肯的评论:

按照中国画家的传统,

画家不是实地写生,

而只凭冷静的回忆。

画家不是水车设计人或工匠,

因此把浆轮和齿轮搞混了。

虽然如此,

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磨坊有许多不同的机器,

由两个大型卧式水

轮 (在中间和右下方室内)驱动,

左上方室内有正交轴齿轮传动装置,

可能驱动一组雄。

中上方室内楼梯前面有几盘主磨石和一盘轮碾。

上方室内有一个稀奇古怪的装置,

几乎可以肯定原来是想凭记忆画

曲柄、

连杆和活塞杆组合,

也就是水力往复装置,

这装置带动一个面 图一七

罗,

在它背后所示的格子拒也许就是面罗。

在左方和中下方室内有一些

画法拙劣的齿轮,

有水平安装的,

也有直立安装的,

它们的确切用途和相互关系不

明,

但在右下方室内画有一个盆形齿轮,

同样是孤立的,

但有设计优 良的小齿轮短

齿,

足以显示元代水车设计者的优秀技术。

中国国博家物馆馆刊JOURN加LOFN乡T一ON卜L弓USEU丈OF01一2争

考古学研究

这幅画中位于中心的水磨,

辐板与惘板看得很清楚,

在立轴中部有一个卧齿轮,

可能是为拔动驱动石碾的立轴下端的齿轮而安置的;

在上层磨坊内,

磨盘与粮斗悬挂

在两边分别由两根撑木支起的横梁上,

一位操作者正站在右侧的台架上向粮斗内倾

倒粮食。

从画中水流冲击水轮的方向看,

卧轮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与 《闸 口盘车图》

中卧轮的旋向相反。

元代佚名的 《仿巨然山水图》 以及之后有关水磨的画,

风格明显不同于前述几幅,

它们仅仅是大致勾勒出水磨的形态,

对技术细节不再描绘 (袁江的除外 130 ])。

清代绘

画中水磨的形态,

大致与李渔 《芥子园画谱》 中勾勒的水磨图 3l[] (图一八 ) 一样,

盘的上方有一细轴直通屋顶,

但这样的水磨在传统水磨技术中未见记载,

而且也不符

合机械原理,

极有可能是画师发挥的。

有的水磨图干脆仅绘出了水轮的大致轮廓,

全成了文人雅兴的一种点缀。

这种转变不得不提到我国宋元之际画风发生的变革,

之杰引用马克·

艾尔文 ( M ar k E vl i n) 的话说“

中国的科技在十世纪至十四世纪之间

达到高峰,

其后随着中国人由客观地研究物质世界,

转向与主观经验与直观知识的陶

养,

科技的进展至此便完全失去了动力,

而此一重大转变,

正好颇具深意地对应着发

生于宋元之际的绘画上的改革。 ”

l32] 有学者谈到这次变革也说: “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元

之际,

发生 了一次明显变化,

就是出现了较之唐代以来精谨风格的绘画显得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的新画风。

它强调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

用简洁的即兴式、

书法式的笔法来

表现有形之物所蕴含的更为丰富的意境和情趣,

并不苛求对于物象的精细再现。 ”

33[]

不妨再以黄鼎 《画群峰雪雾》 中的水磨为例,

水磨的结构存在明显矛盾之处:

画中悬

吊的是粮斗,

并无悬挂磨盘的绳索,

因此应该是上磨盘旋转的水磨;

但如果上磨盘

旋转,

下磨盘就应该有固定平台,

可图中下磨盘是直接由立柱穿过,

悬在空中并无依托,

由此可见黄鼎写意地发挥了。

因此,

就反映水磨技术的价值而言,

这 巧 幅有关水磨的绘画差别很大。

其中

《闸口盘车图 ))、

(( 水礁磨坊图 ))、

(( 千里江山图 》 价值最大,

《 山溪水磨图》 其次,

其余

仅仅是绘有水磨的形态。

《闸口盘车图》 不但对官营磨坊生产的宏大场面进行了描绘,

在机械细节上也很精到,

如卧轮的惘板结构、

悬挂上磨盘的绳子、

水击面罗的悬绳等。

《水稚磨坊图》 是我国首次描绘立式水轮同时驱动磨与唯的图画,

所绘机械结构非常

清晰。

《千里江山图》 是我国古代第一次绘出由立式水轮通过齿轮系驱动水磨的绘画。

《 山溪水磨图》 尽管机械结构绘得有些混乱,

但对水磨的加工现场表现得比较精准。

二O二年第六期

ǎ总第95期à

二 疑似绘有水磨的 5幅古画

在搜寻绘有水磨的古画时,

笔者另发现 5 幅疑似绘有水磨的古代绘画。

何为疑似 ?

就是画面仅绘有立式水轮,

而立式水轮驱动的可能是磨盘也可能是礁杆,

由于操作机

械设在屋内,

所以说疑似。

第一幅是 《中国传世藏画》 中的南宋画家李唐的 《清溪渔

隐图》 34[ (] 图一九 ),

画面茅屋的右侧有一立式水轮,

从其与屋子的相对位置而言,

水礁的可能性大,

少有可能为水磨,

至于画家真正想表达何种机械,

只有他本人知道

了。

值得注意的是该画中立轮的画法,

它既不同于岩山寺那种小的无惘立轮,

也不同于

《千里江山图》 中有水斗的有惘立轮,

而好像是用竹木扎 r一道圈

,

辐板前端无惘但有

较宽的叶板。

这种水轮的形制古籍中未有记载,

不知是画家的发挥还是的确看到过实

中国博家国物馆馆刊JOC刀NALOFZ加T工ONAL弓USEU弓OO F二一ZA

考古学研究

物,

有待进一步分析。

第二幅是 《厦门市博物馆藏品集粹》 中被一专家断定为明代的《仿

仇英雁荡山图卷 }) 35[ (] 图二O ),

在江边的屋子旁有一简单勾勒的近屋高的立轮,

至于

其驱动的是水礁还是水磨,

也无从得知。

第三幅是 《中国历代山水画选 》 收录的明末

清初项圣漠的 《后招隐图卷 (之六 ) 》 136 (] 图二一 ),

江流的旁边有两座房子,

右侧房屋

的后侧,

也即临江侧竖立一硕大的水轮,

房屋左侧有两人肩背粮食朝房屋走去,

房屋

自然是粮食加工的作坊。

屋内的设备是磨还是稚,

仍无法知道。

第四幅是《海外遗珍 (绘

画一 ) 》 收录的清初袁江的 《仿刘松年笔意山水图》 l37] (图二二 ),

在亭台右下角绘有一

立轮,

支撑立轮的横轴通长架在峡谷之间,

由于立轮已经画得很小,

左侧驱动的似乎

是一盘石磨,

但分辨不清。

第五幅是 《中国山水画 (清代卷 )》 收录的清代戴本孝的 《黄

山图册 》,

在其中一幅 38[ (] 图二三 ) 的右下角发现屋侧旁有一立轮,

该屋或许是磨坊。

O勺,

赓疹少

图州\ 图一九

图二 C )

图二二

中国国家博馆馆物刊JOURN卜LO气NATJONAL丈USEU璧OFO工一Z争

三 结论

考古学研究

现已发现的古代绘有水磨的 巧 幅画,

能够补充古代典籍记载不详以及考古发掘

罕见的缺憾,

为科技史特别是农具史的研究提供了生动资料。

就这 15 幅画而言,

元的作品运用了写实的手法,

在表现技术细节 匕比较到位,

而元代之后的作品主要以

写意手法描绘,

仅绘出了水磨的大致轮廓,

这与我国绘画在宋元之际发生的变革有密

切关系。

笔者另外发现了 5 幅由立式水轮驱动的疑似水磨的绘画,

尽管不能断定为水

磨图,

但至少反映了当时水力粮食加工农具的普遍应用以及画师对它们的关注。

附记:该文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我国传统粮食加工农具研究”

项目阶段性

成果,

项 目编号: S G B 2 0 1o一 0 2

另,

文中附图多为局部。

注释:

t l] 张之杰:

《为李约瑟先生补充一 点点》,

《科

学月刊》 1 9 9 6 年第 11 期。

另见张之杰《画

说科学》,

风 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 司,

2 0 0 7 年,

第 7 5 一 8 7 页。

之后,

张先生

修改完成了 《中国古代水磨图考》 一 文,

载于 《世新大学人文社会学报》 2 0 0 8 年

第 9 期。

承蒙张先生惠赠与笔者,

特此

致谢。

2[ 」其实在张先生发现的 7 幅画中,

郭熙 的

《关山春雪图》 绘有水磨值得怀疑。

图中

的立式水轮可 以辨识,

侧旁有 一疑似小

立齿轮的装置,

但已经分辨不清,

尽管

是水磨的可 能性很大,

但为了谨慎起见,

暂且存疑,

希冀方家留意。

本文姑且 作

水磨图对待。

口1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 《中国绘 画全集

( 9 )》,

文物出版社,

19 9 7 年,

第 67 页。

〔叼 王 运天编 《王 时敏画集》,

上海人民美术

出版社,

1 9 9 6 年,

第 8 页。

〔5」(清 ) 王鉴:

《王鉴 画集》,

中国民族摄影

艺术出版社,

2 0 0 3 年,

第 16 9 页。

〔6〕 (清 ) 王石谷 《王石谷 画集》,

中国民族

摄影艺术出版社,

2 0 0 3 年,

第 5 9 页。

【7] 3[ 6] 《中国历代山水画选 ( 2 ) 》,

天津人民

美术出版社,

2 00 1年 第 56、

33 页。

8[ 」〔3 7」台北故宫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 《海

外遗珍 (绘画一 )》,

台北故宫博物院,

19 8 5 年,

第 2 1 7、

2 2 0 页。

四」台北故宫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 《海外遗珍

(绘画 三 ) 》,

台北故宫博物院,

1 9 9 0 年,

第 10 2 页。

1[ 01 此画的创作年代存在争议,

但最晚至北

宋徽宗时期。

戴世强 ((( 闸口 盘车图 ) 作

者为张择端说》 (载辽 宁省博物馆 ((( 清

明上河图 ) 研 究文献汇编》,

万卷出版公

司,

2 0 0 7 年,

第 5 5 0 一 5 5 6 页 ) 对此画

的创作年代有详细 的梳理,

但该说仅作

一解。

汇n 〕 尽管此图所绘水磨清晰,

但结构有矛盾

之处,

详见下文。

【1 2] 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研究组编 《中国

科技史资料选编— 农业机械》,

清华大

学出版社,

19 8 7年,

第 29 4 页。

〔1 3」1 98 8 年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在郑州市发掘

了一处宋代水磨遗迹,

这样的考古发掘

非常难得。

但由于水磨的水轮与立轴是

木质,

一 些技术细 节在考古发掘中无法

复原。

可参考郑州市文物工作队 《郑州

宋代水磨遗迹发掘简报 》,

《中原文物》

19 8 9 年第 2 期。

l[ 叼 郑工、

欧阳启名:

《中国画鉴赏 (远古一

隋唐 )》,

九州图书出版社,

199 9 年,

8 6 页。

【1习2[ 3」(元 ) 王祯:

《王祯农书》,

王毓瑚校,

农业出版社,

19 81 年,

第 3 5 0 页口

张之

杰文中引用的 《农书》 水磨图是 出自清

武英殿聚珍本,

该图较差,

本文引用王

毓瑚校本采用的明嘉靖本图。

【16 1郑为:

《闸 口 盘车图卷 》,

《文物》 1 9 6 6

年第 2 期。

【17] t22 1陈维山:

《水磨房:

渐行渐远的风景》,

甘肃文化出版社,

2 0 0 6 年,

第 32、

1 30 页。

〔18 〕 张柏春、

张治中等:

《传统机械调查研

究》,

大象出版社,

20 0 6 年,

第 92 页。

二O二年第六期ǎ总第次期à

中国国博家物馆馆刊JOURN补LOFAZT工ONAL丈USEU丈O下01一2乡

考古学研究

另可参考尹绍亭 《 云南物质文化 农耕

卷 (下 )》,

云 南教育 出版社,

19 9 6 年,

第 6 0 6 页。

「1 9] 丘挺:

《 中国历代名家技法 集萃:

山水

卷云水法 》,

山东美术出版社,

1 9 9 9 年,

第 6 0 页。

2[ 0] 郑工、

欧阳启名:

《中国画鉴赏 (宋元时

期上 )》,

第 2 2 页。

〔2 1] 《千里江山图》 (与另一幅宋代佚名 《柳

荫云雄图 }}) 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以图

像方式表达齿轮传动的中国图画。

见张柏

春、

田森 《中国古代机械与器物的图像表

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 06 年第 3 期。

上文 已指 出,

郭熙的 《关山春雪图》 有疑

似齿轮结构,

但在未排除是立轮驱动水雄

的情况下,

仍无法确定存在齿轮系。

2[ 叼 (明 )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攻麦》,

明崇

祯本。

口5〕 品丰、

苏庆:

《繁峙岩山寺壁画》,

重庆

出版社,

2 0 01 年,

第 4 6 页。

2[ 6〕高策、

徐岩红:

《繁峙岩山寺壁 画 (水雄

磨坊图 ) 及 其机械原理初探》,

《科学技

术与辩证法 》 2 0 0 7 年第 3 期。

2[ 7] 史晓雷:

《繁峙岩山寺 ( 水雄磨坊图 )

机械原理 再探》,

《科学技术哲学研 究》

2 0 1 0 年第 6 期。

2[ 8〕傅熹年编 《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 (5 )》,

文物出版社,

19 8 9 年,

第 巧 1 页。

口9」(英 )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

物理 学及相关技术第二分册机械工程》,

鲍国宝等译,

科学出版社,

19 99 年,

4 5 8 页。

3[ 0] 袁江 的画风 属于清代少见 的写实风格,

但这幅画 中水磨画在 一角,

比例很小,

细节看不清楚。

「31 」(清 ) 巢勋 (临 ):

《芥子园画传 (第一集山

水 )》,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 60 年,

第 2 79 页。

〔3 2] 张之杰:

《 画说科学》,

第 8 7 页。

口3〕任德山 《中国绘 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9 年,

第 16 2 页。

3[ 月 李涛、

张弘苑 《中国传世藏画》、

中国

画报出版社,

2 0 0 2 年,

第 1 77 页。

【3 5」厦 门市博物馆编 《厦 门市博物馆藏品集

粹 }},

文物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 2 2 页。

睁司 陈履生、

张蔚星:

《中国山水画 (清代卷

上 ) 》,

广西美术出版社,

2 0 00 年,

第 8 97

页。

另注:

笔者查找了戴本孝绘的许多山

水画,

发现立式水轮是其常见的入 画对象,

有的戴本人 已经题作是水雄,

有的则没有

说明。

此问题笔者将另文详析。

(责任编辑 李冠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