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閲讀:宗教生活中的許遜傳記

6
쫕룥죕웚㨩⁔樍 2012 - 09 - 10 ퟷ헟볲뷩㨩⁔樍 탭캵ꎬ쓐ꎬ컄톧늩쪿ꎬ짏몣짧믡뿆톧풺컄톧퇐뺿쯹뢱퇐뺿풱맘폚뫺믛뎬쫂벣횮뾼뇦ꎬ닎볻탭캵㨩⁔樍 뛏쇑폫붨릹㨩⁔樍 뺻쏷뗀뗄샺쪷폫컄톧뗚쯄헂뗚튻뷚ꎬ2011 쓪뢴떩듳톧훐컄쾵늩쪿톧캻 싛컄ꎬ뗚 95 맘폚룃뒫닺짺쓪듺횮쳖싛ꎬ닎볻탭캵㨩⁔樍 뛏쇑폫붨릹㨩⁔樍 뺻쏷뗀뗄샺쪷폫컄톧뢽슼죽내폯ꎬ뗚 314 맘폚룃뒫닺짺쓪듺횮쳖싛ꎬ닎볻탭캵㨩⁔樍 뛏쇑폫붨릹㨩⁔樍 뺻쏷뗀뗄샺쪷폫컄톧뗚쯄헂뗚뛾뷚ꎬ뗚 111 춬훎 틥쓾훝횾뻭죽쪮죽닎볻탭캵㨩⁔樍 뛏쇑폫붨릹㨩⁔樍 뺻쏷뗀뗄샺쪷폫컄톧뗚쯄헂뗚튻뷚ꎬ뗚 97 맘폚믆죊샀탅퇶탋웰횮뾼뇦ꎬ닎볻탭캵㨩⁔樍 뛏쇑폫붨릹㨩⁔樍 뺻쏷뗀뗄샺쪷폫컄톧뗚웟헂뗚뛾뷚ꎬ뗚 207 - 210 짱쪥뗄퓄뛁 㨩⁔樍 ퟚ뷌짺믮훐뗄탭톷뒫볇 ꏛ짏몣짧믡뿆톧풺ꎬ짏몣 200235 맘볼듊㨩⁔樍 뗀뷌㬩⁔樍 뺻쏷뗀㬩⁔樍 쪥뒫㬩⁔樍 탭톷 튪㨩⁔樍 뛔폚튻냣뛁헟뛸퇔ꎬ뗀뷌ퟦ쪦뒫볇늻맽쫇튻훖뒫볇컄톧떫쫇뛔폚뗀뷌춽뛸퇔ꎬퟦ쪦뒫 볇퓲뻟폐쳘쫢뗄틢틥뺻쏷ퟦ쪦탭톷횮뒫볇ꎬ뛔폚튻냣뗀뷌춽쓏쯎뺻쏷뗀틔벰풪듺틔붵횮 뺻쏷뗀춽뛸퇔ꎬ틠닺짺늻춬횮퓄뛁쳥퇩ꎬ돶쿖늻춬횮닻쫍랽쪽훐춼럖샠뫅㨩⁔樍 I206. 2 컄쿗뇪쪶싫㨩⁔樍 A 컄헂뇠뫅㨩⁔樍 1671 - 7511 ⠩⁔樍 2013⤩⁔樍 04 - 0079 - 05 뻍쿖듦쇏쯹볻ꎬ쓏쯎뺻쏷뗀탋웰틔잰쓜 릻볻떽뗄탭톷쿠맘뒫볇쇏훷튪냼삨쳆커훜뫺 믛뎬 쪮뛾헦뻽뒫⠩⁔樍 쇭폐 탭톷탞탐뒫ꎬ틑 ꎬ틠캴볻헷틽⤩⁔樍 쳆쏻 킢뗀컢탭뛾헦뻽 ⠩⁔樍 훁퓧퓚풪뫍쪮쯄쓪틔뫳ꎬ훁췭퓚쯎헦ퟚ 럢폱슡틔잰⤩⁔樍 컥듺뛅맢춥 돇벯쿉슼⠩⁔樍 뛅쫏 뗀뷌쇩퇩볇튲슼폐쿠맘뒫쮵⤩⁔樍 놱쯎 헅뻽랿 퓆웟잩 쯹쫕 탭톷헦죋뒫컢쏍헦죋뒫》、놱쯎폠뇥 컷즽쪮뛾헦뻽뒫틔벰솽쯎횮볊쏻 컷즽볇⠩⁔樍 훁퓧퓚헾뫍뛾 쓪틔뫳ꎬ훁췭퓚짜탋뛾쪮쯄쓪틔잰⤩⁔樍 훐ꎬ뫺믛뎬쫩볈퓧돶ꎬ뻝폠뇥 컷즽쪮뛾헦뻽 뒫탲쯹쫶폖볻쫕폚쳆듺뗀님 ꎬ뫳살헟떱폐 퓄뛁횮믺믡ꎬ떫돽폠뇥쯹쫶췢믹놾컞램좷횤튻냣컄죋벰뗀춽횮퓄뛁쳥퇩 폠뇥쫩틲뫺믛뎬쫩뛸돉폠뇥뛔뫺믛뎬쫩 뗄틢볻ꎬ쯹캽 뾬램벫뺫ꎬ볲늻좫 ꎬ헫뛔 뗄횻쫇컄톧닣쏦뗄폅쇓ꎬ늢늻짦벰쓚죝뗄쳥믡 뫍움볛훁폚폠뇥틔 믆죊샀믆뢨듳룅늢쎻폐쪲쎴짮틢ꎬ횻쫇엤뫏쇋놱쯎쪱웚훰 붥탋쪢웰살뗄믆죊샀탅퇶뛸틑떹쫇폠솼뛔 폠뇥쫩뗄움볛ꎬ쯹캽 쪹죋뛁횮ꎬ욮욮좻쇨퓆 죧폻쿉좥ꎬ샠쯆폚몺커뗛쳽뢳횮뫳뗄룐쿫ꎬ듳 룅럅퓚튻쟐ힴ킴짱쿉횮컄ퟖ살쮵뚼쫇뫏쫊뗄ꎬ 쫴폚튻냣컄죋쯹춨볻뗄샋싾袍쮼ꎬ쿔좻폫헦헽 뗀쏅훐죋뗄퓄뛁쳥퇩뮹쫇폐쯹늻춬뗄내쓏쯎 헽튻뗀쪿돂맢 죽뚴좺쿉슼 풻㨩⁔樍 뾵캽짱쿉횮ퟔ좻ꎬ럇믽톧쯹훂컢캽짱쿉뿉톧뛸돉뛾죋쎬뛜죧듋웍캽짱쿉 릶럇믽톧쯹훂ꎬ퓲짏뗛횮퇴튲ꎬ풻㨩⁔樍 톧쿉춯 ퟓ탭톷……。폖풻㨩⁔樍 톧쿉춯ퟓ탭톷……。솽뷔 풻톧쿉춯ퟓꎬ폖풻믽탞훁뗀쟚뿠놸펤ꎬ쫇짱쿉 맻뿉톧뛸훂튲”。 1ꏝ⠩崠告 P233 - 234⤩⁔樍 ퟷ캪틔탞뗀돉쿉캪쒿뗄 뗄뗀뷌춽ꎬ돂맢뗄쳥믡늻퓙쫇튻쪱룐뮳뗄 퓆횮횾ꎬ뛸쫇뷨틔볡뚨탞뗀횮탄ꎬ쿠탅ퟔ벺튲 쓜쿱탭톷뒫볇쯹뇭듯뗄쓇퇹춨맽믽톧뛸돉쿉튻뗣뛔튻냣뗄뗀뷌춽살쮵볈쫇샭싛컊쳢ꎬ튲쫇쪵 볊컊쳢훁폚돂맢쯹퓄뛁횮탭톷뒫볇ꎬ평 뚴좺쿉슼쯹헷틽퓲뿉좷횪캪 컷즽볇》。· 9 7 · 컄톧틕쫵

Transcript of 神聖的閲讀:宗教生活中的許遜傳記

收稿日期: 2012 - 09 - 10

作者简介: 许蔚,男,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①关于胡慧超事迹之考辨,参见许蔚: 《断裂与建构: 净明道的历史与文学》第四章第一节,2011 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

论文,第 95 页.

②关于该传产生年代之讨论,参见许蔚: 《断裂与建构: 净明道的历史与文学》附录三按语,第 314 页。

③关于该传产生年代之讨论,参见许蔚: 《断裂与建构: 净明道的历史与文学》第四章第二节,第 111 页。

④同治《义宁州志》卷三十三。参见许蔚: 《断裂与建构: 净明道的历史与文学》第四章第一节,第 97 页。

⑤关于黄仁览信仰兴起之考辨,参见许蔚: 《断裂与建构: 净明道的历史与文学》第七章第二节,第 207 - 210 页。

神圣的阅读: 宗教生活中的许逊传记

许 蔚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235]

关键词: 道教; 净明道; 圣传; 许逊

摘 要: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道教祖师传记不过是一种传记文学。但是对于道教徒而言,祖师传

记则具有特殊的意义。净明祖师许逊之传记,对于一般道教徒、南宋净明道以及元代以降之 “新”

净明道徒而言,亦产生不同之阅读体验,出现不同之阐释方式。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7511 ( 2013) 04 - 0079 - 05

就现存资料所见,南宋净明道兴起以前能

够见到的许逊相关传记资料主要包括唐武周胡

慧超《十二真君传》 ( 另有 《许逊修行传》,已

佚,亦未见征引) 、①唐佚名 《孝道吴许二真君

传》 ( 至早在元和十四年以后,至晚在宋真宗

敕封玉隆以前) 、② 五代杜光庭 《墉城集仙录》( 杜氏《道教灵验记》也录有相关传说) 、北宋

张君房 《云笈七签》所收 《许逊真人传》及

《吴猛真人传》、北宋余卞 《西山十二真君传》以及两宋之际佚名 《西山记》 ( 至早在政和二

年以后,至晚在绍兴二十四年以前) ③ 等。其

中,胡慧超书既早出,据余卞 《西山十二真君

传序》所述又见收于唐代道藏④,后来者当有

阅读之机会,但除余卞所述外基本无法确证。

一、一般文人及道徒之阅读体验

余卞书因胡慧超书而成。余卞对胡慧超书

的意见,所谓 “楷法极精,蠹简不全”,针对

的只是文学层面的优劣,并不涉及内容的体会

和评价。至于余卞以 “黄仁览”易 “黄辅”,

大概并没有什么深意,只是配合了北宋时期逐

渐兴盛起来的黄仁览信仰而已。⑤倒是余良肱对

余卞书的评价,所谓 “使人读之,飘飘然凌云

如欲仙去”,类似于汉武帝听赋之后的感想,大

概放在一切状写神仙之文字来说都是合适的,

属于一般文人所通见的浪漫遐思,显然与真正

道门中人的阅读体验还是有所不同的。按南宋“正一道士”陈葆光 《三洞群仙录

序》曰: “嵇康谓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致。吴筠谓神仙可学而成。二人矛盾如此。仆谓神仙

苟非积学所致,则上帝之诏旌阳也,曰: 学仙童

子许逊……。又曰: 学仙童子许逊……。两诏皆

曰学仙童子,又曰积修至道、勤苦备婴,是神仙

果可学而致也”。[1]( P233 -234) 作为以修道成仙为目的

的道教徒,陈葆光的体会不再是一时感怀的“凌

云之志”,而是借以坚定修道之心,相信自己也

能像许逊传记所表达的那样通过积学而成仙。这

一点对一般的道教徒来说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

际问题。至于陈葆光所阅读之许逊传记,由《三

洞群仙录》所征引则可确知为 《西山记》。不

·97·

文学艺术

过,对于陈葆光来说,许逊传记只是众多仙真传

记中的一种,而对于净明道徒而言,则是本派祖

师的圣传,其感受自然另有不同。

二、南宋净明道徒之阅读体验

建炎二三年间,海陵人周方文在临江军新喻

县从事降经创教活动。① 尽管周方文此前此后主

要还是一位地方官员,但他早岁即存心丹道,希

图成仙,转又从事降经等活动,实际上也是一个

相当虔诚的道教徒。他在从事降经活动时对所造

及阅读之经书产生之种种疑问则基本上保存于

《灵宝净明院教师周真公起请画一》及《灵宝净

明黄素书释义秘诀》二书中。前者主要针对所降

经 ( 《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 、法 ( 《太上

灵宝净明秘法篇》) 的疑难处而发问,所谓“画

一”乃求消除疑惑、泯灭分歧。后者主要就《高

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而

发,但并不止于该书,还包括周方文个人日常修

炼与阅读中所遇之疑惑,当然,涉及的基本都是

一些与内丹修炼有关的问题。其中,周方文在询

问许逊丹诗意义时也附带地提到了他对“真师”许逊传记的一点疑问。

周方文认为,“真师昔日修行事乞赐训诲。方文伏见真师行三五飞步事,莫便是 《隐书》太微帝君镇天英、守延期、存元辅事否? 方文

见行之,乞赐批示。又伏睹真师得丁义神方事,

莫是老君金口要诀事、六丁玉女事否? 欲望批

示。方文呈覆”。[2]( P521) 很显然,这些问题还是跟

修炼有关,因为他自己 “见行之”,担心误入

旁门,故必须得到 “真师”的批示。而所谓行

三五飞步事,前举诸传之传本均未见提及,尽

管今所见最早提及者仅为白玉蟾 《旌阳许真君

传》,但在北宋应已成为通说 ( 今河南济渎庙

所存政和六年 《济渎庙灵符碑》有 “三五法

益”之 语, 或 以 为 即 指 “三 五 飞 步”而

言[3]( P53) ) 。至于得丁义神方事,尽管也不见于

上述诸传,但唐玄宗时道士陈少微在 《大洞炼

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序》中已提到许逊从吴猛

得丁义神方,则亦属旧已流行之说。由此看来,

至少余卞书及 《西山记》似当包含有关内容。不管周方文所见究为何本,或竟为道门或俗间

口耳相承之传说,他的疑问在于二事是否即六

朝古道经所提到的步斗及存神法术,这显然是

像余良肱、余卞这样非道教徒的一般士人所不

会考虑的事情。注意到周方文等人当时所降之 《太上灵宝

净明洞神上品经》中本有专门的 《三五飞步

篇》,《太上灵宝净明秘法篇》、《太上灵宝净明

飞仙度人经法》也每提及 “元纲飞步”之法,

只是互有详略,而周方文在 《灵宝净明院教师

周真公起请画一》中也曾问及 《三五飞步篇》与近所得《九官三五之步》之异同,并问是否

有图可供步纲时参考,如此看来,周方文显然

是在自己的疑问得到解答之后,才为新创立的

净明教团将“三五飞步之术”的具体内容确定

下来,可见祖师传记对于当时造构经典和法术

具有指导意义。有趣的是, “真师”降笔解释

说: “三五飞步,不言三六四五而言三五,真人

星也。真人星者,虚一已以为用,存身为真人

守三。三,数之成,真人星第三星也。能存真

人,然后能变化”,虽然只是 “释名”而没有

更为具体的说明,但并没有否认周方文 “镇天

英”的提法。对于丁义授方,真师则否认是存

神法术,他说 “此非金口要诀六丁玉女士。丁

义是一人,常言金丹之术,本不姓丁名义,隐

其名以丁义。丁者,火也。义者,亦火也。此

火中火,以真火合凡火,此正火候之法,亦不

曾以授人,当别以相示”,很显然是特意将丁义

故事曲解为内丹隐语,结合当时内丹学说的盛

行以及周方文有关 《钟吕传道集》的阅读经验

来看是属于很时髦的比附。当然,此种解释对

于一般士人或许能够接受,但恐怕很少有人会

作此联想吧。另外,此 前 “真 师”解 释 旧 传 许 逊 丹 诗

“更侯八月中秋专记,勿令忘却”时说: “八月

中秋者,十五之数也。十五,河图之数。八月

者, 金 也。引 脾 之 说。非 直 指 八 月 十 五

日”。[2]( P521) 这一解释相当有趣,即使本是就丹诗

而言,但将“八月十五日”这一神圣的“许逊”上升日比附为内丹秘诀,恐怕不是一般文人所能

够体会,唯有醉心修炼的人士方能有此洞见。这

些问答不仅表明南宋净明道所笼罩的仪式传统始

终贯穿着道徒自身的内丹修炼,而且也启示我们

今后在面对某些道教的神圣传记之时,不能简单

地当作是与世俗传记没有什么本质差别的文学作

品那样去对待,而应该时刻注意用另一只眼睛去

审视其背后所蕴涵的特殊意义。

三、“新”净明道徒之阅读体验

降及元代,新建人刘玉别立坛靖,从事降神

创教活动,通过制造许逊、胡慧超、郭璞等仙真

·08·

云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第十二卷·第四期 文学艺术

① 关于南宋净明道成立史之辩证,参见许蔚: 《断裂与建构: 净明道的历史与文学》第二章,第 24 -40 页。

下凡临己,在作为南宋“旧”净明道本山的西山

玉隆宫之外造成极大的声势,成就了一个全新的

净明道。尽管这个“新”净明道依然主张忠孝成

仙,并且奉许逊为祖师,但所奉神灵与教义很明

显与南宋净明道已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差异也

很自然地糅合进了当时新造之祖师传记以及刘

玉、黄元吉对祖师传记的种种解释中。“新”净明道所造 《净明道师旌阳许真君

传》的内容大体袭旧,有关差异多属剪裁,只

是在讲述谌姆传法之后增加的看似简单的一句

“厥后,复遇日月二帝君授以净明灵宝忠孝之

道”[4]( P623) 却并不简单,所谓日月帝君授道完全

不见于前代文献,纯粹为刘玉等人所创之新说,

乃“新”净明道赖以成立的神学基础。这一说

法从《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中所载胡慧超

降神之事可看出在创教之初即已形成。盖刘玉欲创起一种日月帝君崇拜,故假托

胡慧超宣称许逊即太阳帝君化生,他说: “当知

真君即太阳帝君化生。仙传谓生身有金凤衔珠

梦兆者,非也。乃日中金乌流精,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鸿蒙开辟降于洪井,却至海藏,至

真君降世,乃由扶桑之墟下贯昆仑之顶,乃从

风轮水渊由地中行,腾出洪崖之井,以应西山

之气,故其地名曰乌晶原。盖日月二君属记真

君以为后代传道之信,其所在之处,万灵护持,

出没变化,非容人力。真君降于吴赤乌已未岁

正月二十八日戊午。己未为火,在天上初元。戊午表太阳也。二年己未表余气化生也。正月

表人道始于寅也。二十八日表近晦而续明也。天启仙运,年符赤乌,其后海昏诛蛇有赤乌飞

过,亦应此耳。今仙运将周,乌晶出现,其在

青羊之岁,上元之辰,紫清宫中,子得以镇,

靖庐 ( 或属上读,于文不通。因属降乩语,或

有笔误,疑为 ‘净明’之讹,故属下读) 大教

兴矣”。[4]( P629) 此种融合数术语言的神秘解释看似

与南宋净明道所论相近 ( 但凡稍有丹学知识的

人可能都会以为所谓 “扶桑贯昆仑”等说是比

拟精气的流行) ,但实际上应该说这些说法仍然

是对所谓“化生”说的进一步解释,属于神话的

阐释,也就是将所有的细节都与“太阳帝君”相

关联,这与南宋净明道的仙传解释学所代表的内

丹学的背景是截然不同的。而这种化生说的关

键,从末句可知,乃在于“仙运将周”,即对北

宋即已流行的千二百年之谶的回应,也就是以刘

玉为应谶,为“八百地仙”之师。创教之后,刘玉在日常与弟子的讲演之中

也曾多次涉及对祖师传记中一些细节问题的解

释。《玉真先生语录外集》载: “或问都仙真君

化生之事可得闻乎? 先生曰: 都仙于开辟之后,

实禀太阳余气而生,犹木星之有紫炁。其三生

之前,降神母胎,所以母夫人梦吞赤乌之精而

孕,后世误传金凤衔珠也。生而不凡,长而学

道,内炼已成,阳数告终,是名曰死。及再现

世间,则不假父母遗体矣。积修至道,内炼益

明,又复蜕形者,示民有终也。暨三生出现,

则正当吴赤乌二年建元改号。有开必先,仙身

住世,内炼转转明净,及上升之后,在天为星,

所谓本体圆明,形而上者。又曰传说骑箕尾者

即此 之 义 也”。[5]( P640) 很 显 然,刘 玉 新 增 入 了

“内炼明净”之说,使其 “太阳化生”之说更

加精细而全面,更加理论化。然而,此说一出,

疑问便接踵而至。“或问曰: 昨承师教以都仙真君三生出现不

假父母遗体,审如此,缘何又有仙眷? 先生曰:

都仙三生出现时,内炼已成,不比凡夫中阴之

身投胎。中阴投胎者,全假父母精血而成。仙

身托胎者,纯阳之体,聚成形,散成炁,借寓

而已,所以不同常人假父母遗体也。出胎之后,

依然冠婚仕宦,盖借此示现,以明人伦,以行

忠孝,所以有父母妻子之属、孝廉之举、县令

之除。仙身示现凡身,乌得而无眷聚哉?”[5]( P640)

有趣 的 是,在 前 则 语 录 中,刘 玉 本 来 是 想 用

“不假遗体”说来强调 “太阳化生”的神圣性,

这是一种将许逊极度神化的说法,也就是说,

许逊本来就是 “神仙”,托胎出世,重又 “成

仙”。但是,祖师传记中有血有肉的许逊,怎么

会自始至终与世俗身体毫无关系? 而这样一个

神圣的身体怎么又能够与其他的世俗身体 ( 父

母妻子) 发生关系》? 这样的悖论类似于 “三

位一体”的神学大讨论,实际上是刘玉的太阳

化生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毕竟,不管刘玉

怎么论证 “纯阳聚散”与 “中阴投胎”的不

同,“借寓”其实还是有一个与世俗常人一样

的血肉之躯。 “仙身示现凡身”之说更多地也

只是一种借口而已,其显然是对问题的回避,

而“示现”实际上也还是有一个肉身。另外,所谓 “不假遗体”的提法,很可能

只是刘玉偶然顺口提出来的一个说法,并没有经

过缜密的考虑,否则他不会想不到他的这一说法

实际上等于否定了玉皇诏书所宣扬的 “积学成

仙”的观念,并且与祖师传记中那个实实在在由

俗人积功累行而成仙的许逊形象完全不相符合

( 刘玉的这种想法很可能与元代神仙道化剧中出

现的“神仙下凡”、 “仙骨宿慧”两种前定式的

成仙模式有关,而后来的明杂剧《许真人拔宅飞

升》采用的“思凡谪降”其实也就是 “下凡化

生”[6]( P66) ) 。换句话说,在此看法下,只有先天

注定的人才能够成仙,这对于初入道门的学者来

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显然不利于“阐扬大教”。好在对于这样一个理论与实际的矛盾,所

·18·

文学艺术 神圣的阅读: 宗教生活中的许逊传记

谓千二百年之谶正好被利用来消除学者的疑虑。也即是说对于初入道门的 学 仙 者,不 必 考 虑

“神仙”是 否 可 以 学 致,因 为 他 们 本 来 就 是

“八百地仙”榜上有名,将来一定 可 以 成 仙,

否则也不会入道。此种成仙观影响到明代金陵

一代的仙道宗教活动 ( 邹元标 《净明忠孝录

序》称白 下 有 妄 男 子 出 宝 录,谓 某 在 其 中 云

云。[7]( P31) 所谓宝录不知是否即明清之际流行的

《瀛洲仙籍》一书①) ,甚至还影响到清初黄周

星的一系列扶乩降神活动,造 出 了 一 篇 所 谓

《龙沙八百地仙姓名歌》②。接下来,另一个问题也是由此引发。“或问

都仙真君拔宅飞升之事有之乎? 先生曰: 非谓

血肉之躯、厨宅鸡犬高入九霄也。盖得道之士

炼之又炼,内炼既精,阴滓消尽,通体纯阳,

聚而成形,散则成气,飘然上征。轻清者归于

天,无可疑者。若论厨宅鸡犬,则主人道果既

圆,自 有 神 物 挟 之 而 去,止 在 海 外 诸 洲 岛 间

耳”[5]( P640)。刘玉说拔宅飞升不是指肉体飞升和

厨宅鸡犬飞入云霄,反对的是俗说,其实也就

是反对阅读许逊传记所能够产生的最直接的经

验。他提出飞升的不是世俗的肉体,而是神圣

的纯阳之气,这显然又回到他的 “不假遗体”的说法; 而对于那些同他的 “纯阳聚散”说无

法挂钩的 “厨宅鸡犬”,他干脆就说 “主人道

果既圆,自有神物挟之而去”,等于还是承认它

们都跟着飞走了,只不过 “厨宅鸡犬”毕竟是

实在的物体,无论如何他都不能够承认它们也

能像神圣肉体那样 “散则成气,飘 然 上 征”,

最后只能说它们飞去了传说中的十洲三岛。由

此可见这位不知名的弟子真可谓善发问者,在

他这一系列的追问之下,刘玉显然无法自圆其

说,他提出并依赖的 “太阳化生”理论以及由

该理论衍生出来的 “不假遗体”、 “纯阳聚散”等观点最终只能陷入悖论。

另有两则语录与上述不同,并不涉及刘玉

创教的神学理论,而是与刘玉的 “理学”、“儒

书”背景有关。其一: “或问都仙真君斩蛟之剑可得闻乎?

先生曰: 道剑也。智锷慧锋实出一气,未发之

先,寂然不动,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 既发之

后,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星殒于地,而为石霆

所击处有遗斧,即阴气之渣滓。今庐陵玄潭观

所藏之剑,非铁非石,长不逾尺,实智锷慧锋

之渣滓也。”[5]( P644) 雷斧为宋元之际盛传之自然奇

异现象 ( 《夷坚志》中多有此类传说) ,玄潭观

真君剑则为南宋以来盛传之许逊圣物,而道剑

或慧剑则显然与南宋以降风行的吕洞宾信仰有

关,[8]( P346 - 375) 所谓 “慧剑斩六贼”,如果进一步

引申,自然又与内丹修炼有关,但是刘玉在此

提出“智锷慧锋”的说法,很显然只是要否认

世俗所传之神圣遗物而已。其二: “或问世传都仙真君役鬼工铸铁柱之

说有之乎? 先生曰: 神道设教,普化天下。根

其实只是地之精华融结成形,其出现也,有应

验,有时节,当时都仙道果圆成,天地之气无

不应验。此柱非假熔铸,自然出现,以镇压一

境耳。如魏青龙年张掖柳谷口水溢涌宝石者,

为晋之开先。唐贞观中源州松昌鸿池谷中忽涌

五石,青质白文者,昭李氏之灵祚也”。[5]( P644) 刘

玉的意思是说俗传鬼工根本是无稽之谈,所谓

铁柱只是祥瑞,也就是 “神道设教”的 “鬼把

戏”而已。很奇怪,他自己可以从事扶乩降神

的活动,却完全不能够容忍世俗盛传的斩蛟剑、鬼工铁柱这样的 “荒怪”之说。大概这个 “世

传诗礼”的儒生尽管成了 “新”净明道的开山

祖师,却始终没有放弃“久为儒生”的自尊。不过,他的这一说法似乎并不能为他的弟

子们所接受。在他故去之后,黄元吉继任 “掌

教” ( 刘玉传说 “以传教之任付黄元吉”) ,其

弟子便起而发疑问。《中黄先生问答》载: “或

问《玉真语录》所载铁柱之事,云是地之精华

涌出。何以今古相传图画明明作役鬼神用工下

手之状? 亦必有所据”。[9]( P652) 黄元吉的解释是,

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是人各所见不同,就好像恒

河水,人见是水,业鬼见是火焰等等情形一样,

“今夫铁柱当涌出地时,都仙宴息真净妙明境

中,不过微作念耳。盖成道护生,时节因缘应

如是也。此即《关尹子》所谓道无鬼神,独往

独来的境界,今此教中谓之深造真净妙明之心

学。若凡夫肉眼当时自见有许多鬼工现前,铃

槌炉鞴靡所不有。若业龙蛟蜃之类则当时自见

有铁柱、铁锁制伏、拘束弥密牢固,畏惧退缩,

略不敢动作矣。无他,只是有道之士心境虚明

微妙,所见自然轻清,无许多繁扰粗重。纵有

所作,皆神动天随,不过性海中一浮沤发耳。若凡夫、蛟蜃辈,业力浓厚,所见自然粗重恶

浊,便有许多境界现前,所以上圣高真往往指

此辈为妄见、妄听之徒,如此则人间相传,安

得而不为图画哉?”[9]( P653) 很显然,黄元吉对这个

问题早已有过思考,而他将乃师所批评的 “荒

·28·

云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第十二卷·第四期 文学艺术

《瀛洲仙籍》见收于傅金铨所刊《济一子道书十七种》,有洪武纪年序,康熙间胡之玫《太上灵宝净明录序》亦见提及。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刊本《黄九烟先生诗文杂钞》。另外,明清时代的白话小说比如《水浒传》天罡地煞百单八将、《红楼

梦》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镜花缘》泣红亭百花仙榜等等或许也与此种思想有关。

怪”之说看作 “沉重业力”之因缘,将乃师所

倡地精之说目为 “真净妙明”之境界,以道眼

与肉眼、神圣与世俗来区别现象世界,可以说

在理论上解决了刘玉新出 “地精”说与古今俗

传“鬼工”说之间的矛盾 ( 实际上还是承认了

俗说,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此外,黄元吉语录中紧临此则还有二则与

祖师传记有关。其一: “或问许吴十二真君向来

修仙道皆是出家高士否?”这是很突然的一个问

题,似乎问者根本就没有阅读过祖师的传记,

并且也与祖师传记的阅读没有什么关系,大概

是当时传教过程中所遭遇的出家还是在家的疑

难。而黄元吉引据仙传指出十二真君大都为在

家修行,只有曾亨、时荷二人少为道士,进而

指出“由是观之,道由心悟,玄由密证,得其

传者初不拘在家、出家,但有志节无不成就。何况日月二君元传净明忠孝之道,不必废人伦

名教,绝俗离群。而吾师玉真先生遇都仙亦以

在 俗 之 身 焉。学 者 无 间 道 俗, 勉 之, 勉

之”。[9]( P652) 这一解释无疑可以为 “新”净明道

在世俗社会中的传播消除障碍,由此也可以理

解明清时代的江南士大夫阶层对净明忠孝道抱

有的那一份持续的热情。其二: “或问都仙真君

既是太阳上帝化生,而于晋朝仕不显融,止举

孝廉,除 县 令, 何 哉?”尽 管 这 又 是 刘 玉 的

“太阳化生”说遗留下来的问题,但却并不涉

及理论层面的矛盾,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解答。黄元吉说“大凡得道至人皆神灵变化,隐显莫

测,不以官职崇卑为拘也”,随后他举了老子、玄天上帝、吕洞宾等例,又说 “盖诸圣贤往往

皆如藏教中所云道果已成,回入尘劳,退位度

生,岂凡夫所能测度哉?”[9]( P652) 由此看来,这一

问题实在没有必要提出。此后,明代净明道上承刘玉教团,祖师传

记的阅读也再没有产生别的疑问。有关文献中

虽然也偶有提及许逊传记,也并不涉及什么实

质性的问题。 《长春刘真人语录》载 “或问学

道九祖生天,此语信否? 真人曰: 昔日许都仙

真君行满功成,名高玉籍,庆宗祖福及一门,

仙眷四十二口白日上升。历代成仙者祖宗皆列

仙品。岂非九祖生天之明验乎? 学道者当取以

为法,或出家不能积功累行,于道无成,名玷

玄宗,殃及九祖。簪裳之士可不精进乎?”① 这

样的举证与当年 “正一道士”陈葆光的想法如

出一辙,并没有蕴含什么特别的意义,倒是反

映出净明道之教义、教理已然稳定,净明道之

教团发展趋于常规化的事实。

南宋净明道成立,有着浓厚丹学背景的周

方文借助真师 “许逊”的乩语指出祖师传记中

有关细节的神秘意义。此种阐释方法对周方文

来说是极其自然的,并且也是丹道文献 ( 包括

诗文书画等各种文艺形式) 所共通的。当然,

倘若某篇神圣传记确实蕴含此种意义,对于一

般毫无经验的阅读者来说可能还是比较难以体

会的。元代刘玉创立新的教团,对净明道旧有

的法术、仪式进行改革,不仅将丹学理学化,

而且还生造出许逊为太阳帝君化生的新说,而

“旧”净明道的祖师传记及一般阅读经验遂成

隔膜,不被理解,甚至不被接纳。通过刘玉、黄元吉两代人的答疑释惑,不难看出 “新”净

明道的仙传阐释是排他性的,它要求读者的世

俗的第一经验服从教主传授的神圣的第二经验,

二者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初入 “新”净

明道之门的学者对于祖师传记的直接阅读经验

总是与 “新”净明道宣扬的神学观念发生冲

突,这种冲突虽然不断地被平息,但却始终存

在。有趣的是,刘玉等人的阐释并不能完美地

解决这一矛盾。尽管黄元吉曾经试图用 “仙”、“凡”有别,“肉眼”与“道眼”不同来调和新

旧两种说法,但道俗两众选择记忆的似乎仍然

是“俗”说。

参考文献:

[1] 三洞群仙录序 [A]. 道藏 ( 第三十二册) [C].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8.[2] 灵宝净明黄素书释义秘诀 [A]. 道藏 ( 第十册) [C].[3] 张广保,对河南济渎庙所藏净明道碑刻的释读 [J]. 中国

道教,2008,( 6) .[4] 净明忠孝全书 ( 卷一) . 道藏 ( 第二十四册) [C].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8.[5] 净明忠孝全书 ( 卷四) . 道藏 ( 第二十四册) [C].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8.

[6] 许蔚. 许逊信仰与文学传述 [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2008.[7] 邹公存真集 ( 卷二) . 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 ( 76) [M].

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5.[8] 洪怡沙. 南宋时期的吕洞宾信仰 [A]. 法国汉学 ( 第七

辑) [C]. 北京: 中华书局,2002.[9] 净明忠孝全书 ( 卷六) . 道藏 ( 第二十四册) [C].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林 丽

·38·

文学艺术 神圣的阅读: 宗教生活中的许逊传记

① 上海图书馆藏《格致丛书》本《新刻长春刘真人语录》,第百二九册,第八 b - 九 a 页。

A Study of Mandeville's ParadoxDU Li-yan

Mandeville's Paradox“private vices are public benefits”reveals that human is full of desires which seek for the maximum ofpersonal benefits. It seemingly strange that personal desires help social prosperity.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human has anymorality?”Utilitarianism holds that morality is based on utility.

Political Pluralism: Typology of Competitive DemocracyMAO Geng-hong,LI Qin-lian

Pluralism is a popular term in the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e West. Theorists of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have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of political pluralism. Post-modern theorists emphasize the heterogeneous pluralism with thefeatures of“fragmentation”and“irreducibility”while theorists of modernity tend to focus on the possibility and integration ofpolitical pluralism. Competitive democracy is a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of political pluralism.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sm,Con-nolly,Dully and Murphy discuss political pluralism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which have limitations but have some sig-nificance to the solution of political disput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in the age of pluralism.

Struggles between Political Groups and Literary Trends in the Middle Period ofthe Tang Dynasty: A Study of A Collection of Mao Xianweng-related Poems

LUO Zheng-mingThough A Collection of Mao Xianweng-related Poems is a fairly small collection of poems,it collects some poems of 22 important poets likeHan Yu,Bai Juyi,Yuan Zhen and Niu Sengru.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its possible author and the compilation ofthis work as well 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struggles between political groups and literary trends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Mid-autumn Moon-traveling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aoismZHU Hong

The Mid-autumn Moon-traveling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aoism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aoism. Most of these poems werewritten after the Kaiyuantianbao Period when Taoism was proposed by Emperor Xuanzong. The legend of Emperor Xuanzong's trave-ling in the moon in Yejingneng Poetry is characteristic of such poems and has the similar poetic elements as the legends in the Taoistimmortal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ontents of family reunion in later poems on the same theme. The Xuxun belief in Taoism re-veals some entertainment elements for the Mid-autumn Moon Festival.

Sacred Reading: Hagiographies of Xu Xun in the Religion LifeXU Wei

As for normal reading experience,a hagiography is only one form of th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But,hagiography may have special mean-ing for Taoists. Xu Xun was the patriarch of Jingming Tao,his hagiographies may produce different reading experiences and interpreta-tions to ordinary Taoists,Jingming Taoists 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 or disciples of the new Jingming Taoists since the Yuan Dynasty.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Taoist Literature in the Ming DynastyYU Lai-ming,LI Chao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t literature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times because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Taoists was onthe decline while that of non-Taoists was on the increas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aoist literary creation by the two groups were the key tothe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Taoist literature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paper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of Taoist literature in the Ming dynasty.

Redefining the Boundaries of Jesuit Missionaries' Scientific Translation andDissemin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ANG Yin-quan,HU Da-ping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translation works and the prominent figures of the Jesuit mission in the two-century period which is dividedinto five sub-periods indicated by symbolic events rather than the transition from one dynasty to another. In 1687 the first contingentof French Jesuits arrived in China,marking a watershed in the Jesuit mission in China between the 16th and 18th century. From thatyear on,the French Jesuits began to play a domineering role in the scientific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 China,which had aprofound impact on th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Liability Principles and Constitutional Elements of Campus Hurts in the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XU Wei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Tort Liability Law”in China,there still have been controversies over it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The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to“Tort Liability Law”in China and discusses theirstructures,principles and constitutional elements in hope of giving a longitudinal and accurate comparison of their basic principles.

Enhancing Yunnan's Tourism Competition Base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N Xin

Tour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ies in modern economy and in quite a few countries,tourism faces challenges of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mode to enhance its development quality,which relies much 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ourism,and pro-poses the ideas and approaches for upgrad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Yunnan.

Literary History in Hu Shi's“Self-narrative”ArticlesCHEN Yong-hua

It is safe to say that some of Hu Shi's“self-narrative”articles are another kind of literary history. Because of their free choicein form,they carry with themselves some historical elements that can help us return to the“historical scene”. Through compa-ring these“self-narrative”article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narratives in literary history,this paper reveals the implications of lit-erary history in Hu Shi's“self-narrative”articles,which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history.

·211·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十二卷·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