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Blessed by the Three Spiritual Realms...

42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29 三靈眷屬: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劉苑如* 一、前言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 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從華北漢人寄居江南的大歷史來理解辛棄疾 (1140-1207) 的京口懷 古,就可觀看他的筆下,如何借凝視夕陽下的景、物,將其感慨寄託於一 個西征的英雄——劉裕(寄奴,363-422)的身上。根據岳珂 (1183-1243) 記載,辛棄疾在宋寧宗開禧元年 (1205) 出守京口時寫作此詞, 1 作為華北 南下的忠義軍領袖亟想藉由南宋的軍力收復中原,然卻因權臣作梗,使其 直搗黃龍的願望無法實現。故在觀看劉裕故居,遙想其人的一生,此時此 刻最能牽動其心的,正是遙想其「氣吞萬里」的氣慨。這位出身京口平民 階層的北伐者,其所完成的正是之前東晉桓溫(312-373) 、之後宋文帝劉義 (407-453) 所未遂的北伐之願!到底劉裕在當時的江南政局中如何揮 軍西征,收復洛陽、攻克長安,並生擒後秦主姚泓 (388-417),執送建康 受斬?辛棄疾自是熟知這段史實,而從這些殘留的歷史記憶中,特別拈舉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1 [南宋]岳珂《桯史》卷三〈稼軒論詞〉曰:「辛稼軒守南徐,已多病謝客……一〈永遇樂〉,序北府事。」見[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3),第 1039 冊,頁 430-431

Transcript of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Blessed by the Three Spiritual Realms...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29

三靈眷屬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劉苑如

一前言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

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辛棄疾〈永遇樂bull京口北固亭懷古〉

從華北漢人寄居江南的大歷史來理解辛棄疾 (1140-1207) 的京口懷

古就可觀看他的筆下如何借凝視夕陽下的景物將其感慨寄託於一

個西征的英雄mdashmdash劉裕(寄奴363-422)的身上根據岳珂 (1183-1243) 的

記載辛棄疾在宋寧宗開禧元年 (1205) 出守京口時寫作此詞1作為華北

南下的忠義軍領袖亟想藉由南宋的軍力收復中原然卻因權臣作梗使其

直搗黃龍的願望無法實現故在觀看劉裕故居遙想其人的一生此時此

刻最能牽動其心的正是遙想其「氣吞萬里」的氣慨這位出身京口平民

階層的北伐者其所完成的正是之前東晉桓溫(312-373)之後宋文帝劉義

隆 (407-453) 所未遂的北伐之願到底劉裕在當時的江南政局中如何揮

軍西征收復洛陽攻克長安並生擒後秦主姚泓 (388-417)執送建康

受斬辛棄疾自是熟知這段史實而從這些殘留的歷史記憶中特別拈舉

lowast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1 [南宋]岳珂《桯史》卷三〈稼軒論詞〉曰「辛稼軒守南徐已多病謝客helliphellip作

一〈永遇樂〉序北府事」見[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3)第 1039 冊頁 430-431

3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一個極具文化象徵的祭祀行動mdashmdash封狼居胥2藉這座深具游獵民族色彩

的聖山用典聯結漢代名將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豐功偉業最後即以封告天

地以臨翰海彰顯漢武的光彩剛好可用以張揚劉裕西征大業的合法性3

而這一焚柴以祭天的動作正是樹立其西征成功深獲天地人三靈同贊

的神話象徵

有關戴祚從軍所記的劉裕西征行記後世雖然已經佚失其完整的文字

記錄但在後人輯佚所得的零散資料中仍然可見其遺存了許多宮室廟

宇冢墓碑銘苑囿關隘城邑及山川等地景遺跡並復原其征程行

跡4 當時由於南北分隔華北地區歷經百年胡人的統治後中原故國受

到嚴重的破壞故劉裕大軍之所至親見這些曾經豐華的中原盛景究竟

呈現出如何與江南迥異的地景戴祚受命將其一一記之於事辛棄疾當時

2 狼居胥山的正確位置歷來眾說紛紜一說在今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見《漢語大

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頁 60一說即狼山今在內蒙古西北

部見《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 明倫出版社1971)頁 494 3 有關劉裕建宋的合法性涉及了帝王受命與亂世英雄間的衝突將另文處理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

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年 1 月 3-4 日)1-19 頁 4 戴祚《西征記》輯佚最早見於〔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第 3 冊卷 4頁 7然收錄簡略僅收錄四條另外〔清〕王謨《漢唐地理書

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總目中有「行役征途經涉地理書記」16 種其中即

有戴延之《西征記》然刊刻本不見這些內容今學者最早輯佚者為森鹿三〈劉

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收輯《西征記》與郭緣生《述征記》佚文一併

考證行軍路線見《東洋史研究》31 (193710) 頁 28-39另外有鮑遠航〈晉

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亦曾考證佚文見《東

方人文學誌》31 (20043)頁 39-53近年李德輝從行記角度考察晉唐兩宋行記

見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頁 42筆者

亦從 2009 年從事國科會計畫「文化拼圖戴祚《西征記》之輯佚考證與 GIS 地

圖研究」延續對中古文集輯佚的關注以及行記文類的研究並利用《西征記》

中豐富的中古材料結合 GIS 地圖影像資料庫技術建立起劉裕西征後秦過程的

動態地圖並且提供一個當時南北交通與文化空間的資料庫本文為該計畫成果

之一謹致謝忱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1

睹物以追懷古人而現代人重讀這部征行記亦可重新詮釋這些「物」所

在的位置及其外顯的意象已非僅僅是物質性的存在物也超出地理辨識

的目的而是藴含著歷史記憶與文化鄉愁的象徵從而具有文化認同

(cultural identity) 5作用就像辛棄疾所選擇的狼居胥山的封告行動都可

據以理解南人追索華北故都的歷史想像表現其與土地關係的存在感在

此既從文化地理學的觀點探討其所表述的象徵意義和歷史意涵辨析這

些地景是否隨改朝易代而有所變遷還是隨人不同的關懷而在視野上有

所變化也可從現象學的角度分析這些物在空間中存在的位置及由此

衍生的豐富意義最後則從文學的虛構性詮釋這些物如何運用語言意象

予以組合安置在特定的歷史空間中形成特別的氣氛銘刻出具有深刻

文化意義的地景在戴祚所記的諸多神聖地景中其中最能反映其集體

記憶的便是懷念先人的私家象徵物如墳冢祠墓等或是諸多與共同

體生活相關的公共空間如靈祠神廟等這些都是流落南方的江南人士

曾經夢想而不可及的歷劫文物原本就充滿了集體創傷的共同記憶卻在

征途所見中突然歷歷在前戴氏奉劉公之命記下這些亟欲遺忘卻又殘跡在

前的景物究竟是透過什麼位置觀看如何經由特定的經驗信念認同

和動機擇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景以連串南北的歷史記憶又是刻意遺

忘了哪些地景本文將詮釋其如何觀看如何書寫是否銘刻了征行者

集體的江南經驗和時代意義以及這些華北空間藴含著哪些深刻的存在

感覺

5 文化認同 (cultural identity) 是一種身分構成的過程Paul Ricoeur 在 Oneself as

Another 一書中指出認同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是「同前認同」(idem identity)

一是「自性認同」(ipse identity)前者意謂著相同性 (sameness) 也即是個人

在某一個既定的傳統與地理環境下自我藉由鏡映式的心理投射賦予(given)認定

之身分因此是固定不變的後者則必須透過文化建構敘事體和時間的積累在

時空脈絡中對應關係下不斷流動的建構與斡旋(mediation)過程中以再現自我

Paul Ricoeur trans Kathleen Blamey Oneself as Anoth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3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劉裕西征為當時江南人士公認的世紀大事這些經行之跡不但有戴

祚的隨軍記行6郭緣生亦曾從劉裕北伐慕容超西征姚泓沿途記其見

聞撰有《述征記》等作品7可惜這兩本書現今都已經遺佚日本學者

森鹿三很早就已對於該類行記的成書性質路線和佚文做了重要的研

究發現兩書對於劉裕西征的路線可以互相參照8小尾郊一則追溯「征」

記與「征」賦的文學系譜以對山水的關心作為南朝征記與征賦的區隔點

他以《述征記》為代表論證其多記旅途中觸目所見的珍貴古蹟或親自

耳聞的神異傳說但對於山水之美的記述往往付之闕如9這無疑與征記

的「亦文亦史亦學」10的文體性質有關不同於征賦的抒情性質往往寄

情於景中然從兩者遺文比較又明顯可見其所記各有所偏重除了征行

所經實際地理位置歷史的考察之外《述征記》保留了不少地方碑銘

風物與傳說的記載與《西征記》較措意於帝王聖賢古蹟的記載不同

6 根據《封氏紀聞》載戴祚字延之晉末以參軍身分從劉裕西征姚泓見〔唐〕

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隋志》

載據後轉西戎主簿有《西征記》兩卷(另一說為一卷)和《甄異記》三卷〔唐〕

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卷 33〈經籍志〉之〈地理〉

頁 982(頁 984)和〈雜傳〉頁 980 7 根據《隋志》載郭緣生曾任天門太守著有《武昌先賢志》二卷和《述征記》二

卷見《隋書》卷 33〈經籍志〉之〈雜傳〉頁 975〈地理〉頁 982程

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卷 7〈霸水雜名〉曰「郭緣生

從劉裕入長安記其所聞名《述征記》緣生或云延生其語轉耳實一人也」

(頁 463b)估計郭緣生原本亦為軍職天門太守亦為入宋後論功出為太守 8 有關《西征記》的成書性質與路線可參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

紀行〉然《述征記》的內容則又包含了劉裕征南燕的行跡頁 30 9 小尾郊一則追溯「征」記與「征」賦的文學系譜以對山水的關心作為南朝征記與

征賦的區隔點見〈「征」記と「征」賦〉氏著《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

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第二章頁 434-453 10 見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前言〉頁 2另外可參見李德輝〈漢

魏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 (201112)頁 3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3

根據記載《西征記》乃是劉公「命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即舟

溯流窮覽洛川欲知水軍可至之處」11而作其軍事作用固不言而喻

這些西征文本的地景書寫在如實呈現描述實體環境之外更重要是可以

藉以思考劉裕其人其事究竟如何與地方環境互動並被賦予豐富的歷史

與政治意涵

誠如人文地理學者所指出地景不僅被視為一種實體環境也是思考

地方描繪地方以及賦予地方特殊意義的結果近來研究者更將地景本

身當作一種文化意象一種象徵再現和結構所在環境的方式12 既然將

地景意象作為一符號系統則更應注意史考倫 (Ron Scollon) 的提醒符

號一定要放置於實體世界才能存在才能產生意義系統就不可忽略符號

的「情境性」 (situatedness) 與「地方穩固性」 (groundedess)13 換言之

符號的意義結構衍生於更基礎的指示性系統也即有賴於社會互動秩序14

11 見〔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

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洛水〉頁 1296 12 Denis Cosgrove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12 13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言》(臺

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iv「地方穩固性」(groundedness)

或有譯為「植地性」或「著地性」者指的是一個人和自己四鄰以及更廣大的土

地中經由原始自然或人為的生態而逐步深化接觸的深度因而帶來自信感

愉悅感和驚奇感等動態感受這些自然生態包括綻露的土地泥土或地形景

觀也包括四季的變遷與豐富多樣的原生動植物以及人類的家庭聚落以及

當地的文化活動一個人於此漸漸產生一種感覺家園鄉土從這些方面和自己緊

密地結合在一起也和全家人乃至其他所有人都連結起來運用在地域研究者

的名篇可見 Arif Dirilk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in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Prazniak (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14 見同上註書〈序言〉頁 ix互動秩序 (interaction order) 的概念來自高夫曼

(Erving Goffman 1922-1982)也即是經由人群接觸聚在同一個社會空間時所

服膺的社會共識包括研究人類如何形塑社會秩序建構以及彼此之間如何產生

社會互動頁 18-19

3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透過社會關係指示的社會世界15觀察劉裕西征中的互動秩序將有

助於理解劉裕征行記墳冢祠墓靈祠神廟等神聖地景如何形成可供

解讀的文本並產生意義本節則先試圖從社會互動的角度觀察東晉劉

裕後秦姚泓與北魏拓跋嗣如何在此戰爭中扮演社會行動者的角色如何

借由國土和戰力消長的具體情境中發展出彼此可能的關係並由此觀察

當時應運而生的評論如何參與互動追索歷史中複雜而交錯的論述

劉裕發動征討後秦的戰爭之際天下大勢大致已形成後秦北魏東

晉三方鼎立互相牽制的局面回溯自東晉太元八年 (383)前秦與東晉

的軍隊在淝水對戰苻堅大敗即為姚萇所殺中國北方的鮮卑匈奴

羌等民族紛紛復國於是出現了諸燕後秦北魏諸涼等政權隨著幾

場關鍵性的戰爭包括後秦殱後涼 (403)東晉滅南燕 (410)北魏敗後燕

(396)攻下中山佔有山西河北大部並將後燕分隔為南北兩部而與

後秦東晉在黃淮等地對峙16

比較戰前的國土與形勢後秦國土大致是東北在晉南河南等地與北

魏相交東南以淮水與東晉相接在河西隴右河套等地與夏西秦

南涼等為鄰(參見圖一)

15 史考倫利用照片作為文本認為互動秩序可透過人稱代名詞凝視身體傾向

手勢helliphellip等「指示」性關係來呈顯人我之間可能在一起的所有方式見同上註書

頁 4251本文則以文字為文本其中人稱代名詞仍有其作用其他互動秩序的

指標筆者以為可見諸行動者間的尊卑強弱和能動性等 16 有關劉裕北伐後秦之戰的分析已有詳盡研究如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

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

文社科版)》20082 (198)頁 49-52本文在此基礎上補充北魏在三方互動

的角色同時對於戰力分析上也有較多的著墨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5

圖一 17 此一局勢奠基姚興 (366-416) 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招撫流民恢復

生產國力日強軍事上則實施營戶制兵農合一也取得輝煌戰果先

後消滅了前秦西秦和後涼直至後秦弘始十八年 (416)姚興卒姚泓

(388-417) 即位兄弟相爭并州牧姚懿征北姚恢皆領鎮兵叛秦欲還

攻長安國中陷入大亂而北魏稱霸華北始於道武帝拓跋珪 (371-409)

在其建國之初強敵環伺憑著沈著精妙的戰略與諸燕爭霸可惜晚年

昏亂竟為其子紹所害 (409)後由明元帝拓跋嗣 (392-423) 嗣位內遷

民眾整頓流民外衛邊疆並重用崔浩(382-450)等漢臣永興二年 (410)

派大軍北伐柔然取得勝利逐步將北魏實力範圍拓展到河南而與東晉

接壤在東晉方面劉裕於義熙五年率軍滅南燕義熙九年 (413) 派朱齡

石(379-418)克成都淮北蜀地復歸晉有劉裕為實現禪代的計劃做準備

對內先後滅掉了與之抗衡的劉毅諸葛長民等人穩定內部統治對外乘

後秦主姚興去世發動了此次戰爭以為自己贏得聲譽

在戰力方面根據學者研究後秦時期的軍鎮已不同於十六國前期的

軍鎮已是有實土有兵士有民的實體為一級地方行政單位乃是與

州郡縣並列的統治形式如《晉書》卷118《姚興載記下》記載

17 本文地圖皆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在此

謹謝忱後文不再一一註明

3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隴東太守郭播言於興曰『嶺北二州鎮戶皆數萬若得文武之才以綏撫

之足以靖塞奸略』」18 由此可見姚興時期的安定和嶺北二鎮都有

鎮戶人數都達數萬家之多且鎮戶又是兵戶19因此楊銘指出這種營

戶與軍戶合一的制度為後秦政權興衰的兩面刃在後秦政權建立之初

這種不但能作戰還能「供繼軍糧」的營戶人數龐大戰鬥力較強不

易潰散為姚氏建國立過汗馬功勞但在國家政權不穩定的時候 由於

貴族或鎮將直接掌握了「營戶」或「鎮戶」反而會在後秦政權內往往出

現一些貴族或鎮將叛亂的事件同時在軍需募集時受阻嚴重削弱軍隊的

作戰能力20

相對來說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隨著前秦一統北部中國東

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亟需詔求良將軍隊鎮禦北方其時廣陵和京

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於是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

-402)等建立了北府兵成為東晉軍隊的主力東晉元興三年(404年)原

北府軍參軍劉裕率餘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369-404)奪取勢力之後真

正意義的京口集團已經不復存在其主要力量並非來自昔日北府的勢力

而是糾集劉裕的州黨鄉人舊誼同道重新組建的一支新軍21 當時由於

在作戰軸線轉移主戰場大多是在江淮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域這一帶多

江河湖泊丘陵盆地的地形條件不適合擅長野外馳騁的騎兵作戰必須依

靠水軍突破江河天險實施戰略進攻而大規模軍隊移動和軍糧轉運也是

借助於舟船在曹魏時積極經營而形成的良好運河條件下再加上謝玄

(343-388)壅水立埭桓溫鑿渠引巨野澤和汶水入清水等航道修建工程晉

朝水軍可從建康以東的京口沿水道而上進入黃河再逆河西行經渭水

18 見〔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卷 118《姚興載記

下》頁 2995 19 見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1頁 19 20 見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頁 64 21 見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 24陳春雷

〈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頁 133-1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7

直入長安因此河運渠道通暢與否直接關係到北伐的成敗22學者研究

指出劉裕十分重視水軍的建設在他所指揮的作戰中基本都有水軍參

戰充分發揮了水步騎三個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尤其在鎮壓以水師

見長的盧循義軍時劉裕大建水師所修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

丈」23最終憑借這支強大水軍鎮壓了義軍在他醞釀北伐後秦的策略時

水軍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棋子24在兵種與兵器的使用上也巧心運用比如

在阻止北方騎兵的攻擊時也曾特別啟用數千輛幔車組成方陣以防敵

軍箭矢並使用強弩彭排有力遏制敵人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25

然而正因劉裕強大的水軍從黃河逆流而上必得經過北魏的國境而

不得不派遣使者向明元帝拓跋嗣借道西上但是拓跋嗣考慮到後秦是聯姻

的盟國二來擔心劉裕北上爭地盤三來對劉裕屬下將領之前驕橫行徑不

服氣於是決定封鎖黃河上游遣司徒長孫嵩為督山東諸軍事又遣振威

將軍娥清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刺史阿薄干率步騎十萬屯駐黃河北岸

監視晉軍阻止劉裕西進26 早在北魏建國之前代人燕鳳誇言其軍擁有

22 有關魏晉南北朝航運與軍事關係的相關研究可參見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

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以及譚書龍的碩士論文《魏晉南北朝

水軍研究》等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

會科學戰線》20089頁 149-155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

成〉《史學月刊》20104頁 28-35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

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頁 14-19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

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等 23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頁 21 24 見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頁 92-93 25 事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所記廣固之戰其曰「張綱治攻具成設諸奇

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頁 17)相關研究見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第 8 卷

〈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485 26 有關北魏對於劉裕借道北伐北魏君臣間的議論可見《魏書》卷 35〈崔浩列

傳〉頁 809-810另外晉魏間的互動則見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

頁 703-704

3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控弦之士數十萬馬百萬匹」形容其戰力「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

驅馳若飛主上雄雋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爨之

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弊而北方之所常勝也」27雖

然這只是外交辭令不無誇張之處但根據研究十六國各政權的軍隊

主要由騎兵與步兵組成由於北方游牧民族騎射弓馬是其所長其本族部

落兵大都是騎兵在發展過程中才陸續招收了遍佈中原郡縣間的參壁而

這些塢堡的人口大都是漢人他們通常都被編入步兵28北魏建立之初

軍隊亦主要是由鮮卑族人所組成的部落兵各部落酋帥統率常隨皇帝四

處征伐代人娥清即為當時重要的酋帥屢著戰功而「太宗南巡幸鄴

以清為中領軍將軍」29 一直到登國元年 (368) 拓跋珪曾下令「散諸部

落」將拓跋部落改為「分土定居」的編戶但實際上拓跋部落組織依然

長期存在著不過同時也徵發大量的漢人服兵役30 北魏早期實際的軍

力根據史載皇始元年 (396) 道武帝曾「親勒六軍四十餘萬」31大舉

伐燕泰常二年 (419) 明元帝「遣征東將軍長孫道生給事黃門侍郎奚觀

率精騎二萬襲馮跋」32七年 (422) 又曾「車駕南巡helliphellip四方蕃附大人各

率所部從者五萬餘人」33由此大致可見其軍隊的規模

從上述後秦東晉與北魏三方的情勢的互動與消長對於此戰的結果

雖不意外然而在客觀實力的競爭之外還有社會觀感的心理面向事實

上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在北方已有「司馬氏應復河洛」的讖語流行後

秦侍御史唐盛因而對歸附後秦的東晉王族司馬休之(-417)有所疑慮34相

27 見《魏書》卷 24〈燕鳳列傳〉頁 609 28 見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第 8 卷〈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174-178 29 見《魏書》卷 30〈娥清列傳〉頁 720 30 參見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氏著《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頁 317-353 31 見《魏書》卷 2〈太祖道武帝嗣本紀〉頁 27 32 同上註書頁 58 33 見《魏書》卷 3〈太宗明元帝嗣本紀〉頁 62 34 見《晉書》卷 117〈姚興載記下〉頁 3001-3002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9

對也造成劉裕新政權合法性的危機如何由「司馬氏應復河洛」的社會期

待轉換為「劉氏當王」的社會氛圍在軍事行動所建立的功勳之外亦

可透過一種社會儀式化的展演既加強自我的形象又可提昇自己的社會

威望35另一方面史載姚興死之前歲熒惑在瓠瓜星中又有童謠妖言

大旱將起國內喧擾36 可見後秦社會早已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情況對此

一政權缺乏信任每每質疑其處理國家事務的判斷使得社會無意識地瀰

漫著一種普遍緊張和擔心而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價值趨

向也即是對於後秦政權的失望以及對東晉漢人政權的期望當時不乏

有識之士已經能夠洞悉此種社會氛圍北魏謀臣崔浩即曾分析說「昔姚

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

臣觀之克之必矣」37同樣的後秦的鄰敵赫連勃勃(381-425)也曾對近

臣說過「劉裕伐秦水陸兼進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豈能自固吾驗

以天時人事必當克之又其兄弟內叛安可以拒人」38學者指出這類

讖謠代表著一種社會輿論也可視為一種群體行為39誠如羅伯特middot帕克

(Robert E Park) 指出「集群行為是在公共和集體衝動的影響下發生的個人

行為換句話說那是社會互動的結果」40

35 讖語符命乃是製造劉裕神話證明其政權合法性最直接的依據相關論述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本文則是從西征的神

聖地景所展現的儀式化展演重構出其「受命於天」的個人形象以及晉德運轉移

的社會氛圍 36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08-809 37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10 38 見《晉書》卷 130〈赫連勃勃〉頁 3207 39 詳參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

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硏究所編

《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頁 420-421 40 Robert E Park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865

4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中國傳統社會的聚落地景乃是由漢人厝屋巷陌公共事務聚集場

所官道城垣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水脈山脈植披)與技術所

制約的產業共同形成的一個有形世界同時另有著一個神聖同在的世

界並存41早在中國文明起始之初先民就已形成「敬神」「尊天」的

價值取向在先秦的經史傳統中無論是伏羲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禹都被塑造成領悟天意遵行天道的聖王誠如《易繫辭上》所

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聖

人被看落實神意的的執行者也是天命的擁有者43 於是在「敬神」「尊

天」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崇聖」的思想44 如何向天神聖賢致

敬事實上在古代只有天子擁有一切神靈的祭祀權諸侯則可祭祀國境

內的山川鬼神而一般百姓僅能祭祀自己的祖先正所謂「凡祭有其廢

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

無福」45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天人連結凡此祭祀透過焚柴燎煙作為溝通

無形的儀式進行祭祀祈願的活動學者指出這些焚柴祭祀活動原本都

是以圜丘土地山川為祭場沒有固定的屋宇建築後來隨著神性的人

41 文化地理學者認為「地景暗含了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反映一個社會的

文化信仰實踐和技術參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

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頁 18 42 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卷 7〈繫

辭上〉《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57 43 此一觀念在後來帝王受命的發展中受到嚴重的扭曲從漢劉邦崛起後學者們即

在「紹修聖緒」與「起於巷閭」的矛盾中尋找其正統的合法性詳參拙作〈嵩山

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頁 4-5 44 此一論述頗為常見方便參考者如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頁 216-226 45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5〈曲禮〉《十三經注

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9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3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一個極具文化象徵的祭祀行動mdashmdash封狼居胥2藉這座深具游獵民族色彩

的聖山用典聯結漢代名將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豐功偉業最後即以封告天

地以臨翰海彰顯漢武的光彩剛好可用以張揚劉裕西征大業的合法性3

而這一焚柴以祭天的動作正是樹立其西征成功深獲天地人三靈同贊

的神話象徵

有關戴祚從軍所記的劉裕西征行記後世雖然已經佚失其完整的文字

記錄但在後人輯佚所得的零散資料中仍然可見其遺存了許多宮室廟

宇冢墓碑銘苑囿關隘城邑及山川等地景遺跡並復原其征程行

跡4 當時由於南北分隔華北地區歷經百年胡人的統治後中原故國受

到嚴重的破壞故劉裕大軍之所至親見這些曾經豐華的中原盛景究竟

呈現出如何與江南迥異的地景戴祚受命將其一一記之於事辛棄疾當時

2 狼居胥山的正確位置歷來眾說紛紜一說在今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見《漢語大

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頁 60一說即狼山今在內蒙古西北

部見《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 明倫出版社1971)頁 494 3 有關劉裕建宋的合法性涉及了帝王受命與亂世英雄間的衝突將另文處理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

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年 1 月 3-4 日)1-19 頁 4 戴祚《西征記》輯佚最早見於〔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第 3 冊卷 4頁 7然收錄簡略僅收錄四條另外〔清〕王謨《漢唐地理書

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總目中有「行役征途經涉地理書記」16 種其中即

有戴延之《西征記》然刊刻本不見這些內容今學者最早輯佚者為森鹿三〈劉

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收輯《西征記》與郭緣生《述征記》佚文一併

考證行軍路線見《東洋史研究》31 (193710) 頁 28-39另外有鮑遠航〈晉

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亦曾考證佚文見《東

方人文學誌》31 (20043)頁 39-53近年李德輝從行記角度考察晉唐兩宋行記

見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頁 42筆者

亦從 2009 年從事國科會計畫「文化拼圖戴祚《西征記》之輯佚考證與 GIS 地

圖研究」延續對中古文集輯佚的關注以及行記文類的研究並利用《西征記》

中豐富的中古材料結合 GIS 地圖影像資料庫技術建立起劉裕西征後秦過程的

動態地圖並且提供一個當時南北交通與文化空間的資料庫本文為該計畫成果

之一謹致謝忱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1

睹物以追懷古人而現代人重讀這部征行記亦可重新詮釋這些「物」所

在的位置及其外顯的意象已非僅僅是物質性的存在物也超出地理辨識

的目的而是藴含著歷史記憶與文化鄉愁的象徵從而具有文化認同

(cultural identity) 5作用就像辛棄疾所選擇的狼居胥山的封告行動都可

據以理解南人追索華北故都的歷史想像表現其與土地關係的存在感在

此既從文化地理學的觀點探討其所表述的象徵意義和歷史意涵辨析這

些地景是否隨改朝易代而有所變遷還是隨人不同的關懷而在視野上有

所變化也可從現象學的角度分析這些物在空間中存在的位置及由此

衍生的豐富意義最後則從文學的虛構性詮釋這些物如何運用語言意象

予以組合安置在特定的歷史空間中形成特別的氣氛銘刻出具有深刻

文化意義的地景在戴祚所記的諸多神聖地景中其中最能反映其集體

記憶的便是懷念先人的私家象徵物如墳冢祠墓等或是諸多與共同

體生活相關的公共空間如靈祠神廟等這些都是流落南方的江南人士

曾經夢想而不可及的歷劫文物原本就充滿了集體創傷的共同記憶卻在

征途所見中突然歷歷在前戴氏奉劉公之命記下這些亟欲遺忘卻又殘跡在

前的景物究竟是透過什麼位置觀看如何經由特定的經驗信念認同

和動機擇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景以連串南北的歷史記憶又是刻意遺

忘了哪些地景本文將詮釋其如何觀看如何書寫是否銘刻了征行者

集體的江南經驗和時代意義以及這些華北空間藴含著哪些深刻的存在

感覺

5 文化認同 (cultural identity) 是一種身分構成的過程Paul Ricoeur 在 Oneself as

Another 一書中指出認同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是「同前認同」(idem identity)

一是「自性認同」(ipse identity)前者意謂著相同性 (sameness) 也即是個人

在某一個既定的傳統與地理環境下自我藉由鏡映式的心理投射賦予(given)認定

之身分因此是固定不變的後者則必須透過文化建構敘事體和時間的積累在

時空脈絡中對應關係下不斷流動的建構與斡旋(mediation)過程中以再現自我

Paul Ricoeur trans Kathleen Blamey Oneself as Anoth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3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劉裕西征為當時江南人士公認的世紀大事這些經行之跡不但有戴

祚的隨軍記行6郭緣生亦曾從劉裕北伐慕容超西征姚泓沿途記其見

聞撰有《述征記》等作品7可惜這兩本書現今都已經遺佚日本學者

森鹿三很早就已對於該類行記的成書性質路線和佚文做了重要的研

究發現兩書對於劉裕西征的路線可以互相參照8小尾郊一則追溯「征」

記與「征」賦的文學系譜以對山水的關心作為南朝征記與征賦的區隔點

他以《述征記》為代表論證其多記旅途中觸目所見的珍貴古蹟或親自

耳聞的神異傳說但對於山水之美的記述往往付之闕如9這無疑與征記

的「亦文亦史亦學」10的文體性質有關不同於征賦的抒情性質往往寄

情於景中然從兩者遺文比較又明顯可見其所記各有所偏重除了征行

所經實際地理位置歷史的考察之外《述征記》保留了不少地方碑銘

風物與傳說的記載與《西征記》較措意於帝王聖賢古蹟的記載不同

6 根據《封氏紀聞》載戴祚字延之晉末以參軍身分從劉裕西征姚泓見〔唐〕

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隋志》

載據後轉西戎主簿有《西征記》兩卷(另一說為一卷)和《甄異記》三卷〔唐〕

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卷 33〈經籍志〉之〈地理〉

頁 982(頁 984)和〈雜傳〉頁 980 7 根據《隋志》載郭緣生曾任天門太守著有《武昌先賢志》二卷和《述征記》二

卷見《隋書》卷 33〈經籍志〉之〈雜傳〉頁 975〈地理〉頁 982程

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卷 7〈霸水雜名〉曰「郭緣生

從劉裕入長安記其所聞名《述征記》緣生或云延生其語轉耳實一人也」

(頁 463b)估計郭緣生原本亦為軍職天門太守亦為入宋後論功出為太守 8 有關《西征記》的成書性質與路線可參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

紀行〉然《述征記》的內容則又包含了劉裕征南燕的行跡頁 30 9 小尾郊一則追溯「征」記與「征」賦的文學系譜以對山水的關心作為南朝征記與

征賦的區隔點見〈「征」記と「征」賦〉氏著《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

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第二章頁 434-453 10 見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前言〉頁 2另外可參見李德輝〈漢

魏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 (201112)頁 3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3

根據記載《西征記》乃是劉公「命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即舟

溯流窮覽洛川欲知水軍可至之處」11而作其軍事作用固不言而喻

這些西征文本的地景書寫在如實呈現描述實體環境之外更重要是可以

藉以思考劉裕其人其事究竟如何與地方環境互動並被賦予豐富的歷史

與政治意涵

誠如人文地理學者所指出地景不僅被視為一種實體環境也是思考

地方描繪地方以及賦予地方特殊意義的結果近來研究者更將地景本

身當作一種文化意象一種象徵再現和結構所在環境的方式12 既然將

地景意象作為一符號系統則更應注意史考倫 (Ron Scollon) 的提醒符

號一定要放置於實體世界才能存在才能產生意義系統就不可忽略符號

的「情境性」 (situatedness) 與「地方穩固性」 (groundedess)13 換言之

符號的意義結構衍生於更基礎的指示性系統也即有賴於社會互動秩序14

11 見〔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

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洛水〉頁 1296 12 Denis Cosgrove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12 13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言》(臺

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iv「地方穩固性」(groundedness)

或有譯為「植地性」或「著地性」者指的是一個人和自己四鄰以及更廣大的土

地中經由原始自然或人為的生態而逐步深化接觸的深度因而帶來自信感

愉悅感和驚奇感等動態感受這些自然生態包括綻露的土地泥土或地形景

觀也包括四季的變遷與豐富多樣的原生動植物以及人類的家庭聚落以及

當地的文化活動一個人於此漸漸產生一種感覺家園鄉土從這些方面和自己緊

密地結合在一起也和全家人乃至其他所有人都連結起來運用在地域研究者

的名篇可見 Arif Dirilk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in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Prazniak (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14 見同上註書〈序言〉頁 ix互動秩序 (interaction order) 的概念來自高夫曼

(Erving Goffman 1922-1982)也即是經由人群接觸聚在同一個社會空間時所

服膺的社會共識包括研究人類如何形塑社會秩序建構以及彼此之間如何產生

社會互動頁 18-19

3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透過社會關係指示的社會世界15觀察劉裕西征中的互動秩序將有

助於理解劉裕征行記墳冢祠墓靈祠神廟等神聖地景如何形成可供

解讀的文本並產生意義本節則先試圖從社會互動的角度觀察東晉劉

裕後秦姚泓與北魏拓跋嗣如何在此戰爭中扮演社會行動者的角色如何

借由國土和戰力消長的具體情境中發展出彼此可能的關係並由此觀察

當時應運而生的評論如何參與互動追索歷史中複雜而交錯的論述

劉裕發動征討後秦的戰爭之際天下大勢大致已形成後秦北魏東

晉三方鼎立互相牽制的局面回溯自東晉太元八年 (383)前秦與東晉

的軍隊在淝水對戰苻堅大敗即為姚萇所殺中國北方的鮮卑匈奴

羌等民族紛紛復國於是出現了諸燕後秦北魏諸涼等政權隨著幾

場關鍵性的戰爭包括後秦殱後涼 (403)東晉滅南燕 (410)北魏敗後燕

(396)攻下中山佔有山西河北大部並將後燕分隔為南北兩部而與

後秦東晉在黃淮等地對峙16

比較戰前的國土與形勢後秦國土大致是東北在晉南河南等地與北

魏相交東南以淮水與東晉相接在河西隴右河套等地與夏西秦

南涼等為鄰(參見圖一)

15 史考倫利用照片作為文本認為互動秩序可透過人稱代名詞凝視身體傾向

手勢helliphellip等「指示」性關係來呈顯人我之間可能在一起的所有方式見同上註書

頁 4251本文則以文字為文本其中人稱代名詞仍有其作用其他互動秩序的

指標筆者以為可見諸行動者間的尊卑強弱和能動性等 16 有關劉裕北伐後秦之戰的分析已有詳盡研究如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

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

文社科版)》20082 (198)頁 49-52本文在此基礎上補充北魏在三方互動

的角色同時對於戰力分析上也有較多的著墨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5

圖一 17 此一局勢奠基姚興 (366-416) 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招撫流民恢復

生產國力日強軍事上則實施營戶制兵農合一也取得輝煌戰果先

後消滅了前秦西秦和後涼直至後秦弘始十八年 (416)姚興卒姚泓

(388-417) 即位兄弟相爭并州牧姚懿征北姚恢皆領鎮兵叛秦欲還

攻長安國中陷入大亂而北魏稱霸華北始於道武帝拓跋珪 (371-409)

在其建國之初強敵環伺憑著沈著精妙的戰略與諸燕爭霸可惜晚年

昏亂竟為其子紹所害 (409)後由明元帝拓跋嗣 (392-423) 嗣位內遷

民眾整頓流民外衛邊疆並重用崔浩(382-450)等漢臣永興二年 (410)

派大軍北伐柔然取得勝利逐步將北魏實力範圍拓展到河南而與東晉

接壤在東晉方面劉裕於義熙五年率軍滅南燕義熙九年 (413) 派朱齡

石(379-418)克成都淮北蜀地復歸晉有劉裕為實現禪代的計劃做準備

對內先後滅掉了與之抗衡的劉毅諸葛長民等人穩定內部統治對外乘

後秦主姚興去世發動了此次戰爭以為自己贏得聲譽

在戰力方面根據學者研究後秦時期的軍鎮已不同於十六國前期的

軍鎮已是有實土有兵士有民的實體為一級地方行政單位乃是與

州郡縣並列的統治形式如《晉書》卷118《姚興載記下》記載

17 本文地圖皆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在此

謹謝忱後文不再一一註明

3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隴東太守郭播言於興曰『嶺北二州鎮戶皆數萬若得文武之才以綏撫

之足以靖塞奸略』」18 由此可見姚興時期的安定和嶺北二鎮都有

鎮戶人數都達數萬家之多且鎮戶又是兵戶19因此楊銘指出這種營

戶與軍戶合一的制度為後秦政權興衰的兩面刃在後秦政權建立之初

這種不但能作戰還能「供繼軍糧」的營戶人數龐大戰鬥力較強不

易潰散為姚氏建國立過汗馬功勞但在國家政權不穩定的時候 由於

貴族或鎮將直接掌握了「營戶」或「鎮戶」反而會在後秦政權內往往出

現一些貴族或鎮將叛亂的事件同時在軍需募集時受阻嚴重削弱軍隊的

作戰能力20

相對來說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隨著前秦一統北部中國東

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亟需詔求良將軍隊鎮禦北方其時廣陵和京

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於是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

-402)等建立了北府兵成為東晉軍隊的主力東晉元興三年(404年)原

北府軍參軍劉裕率餘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369-404)奪取勢力之後真

正意義的京口集團已經不復存在其主要力量並非來自昔日北府的勢力

而是糾集劉裕的州黨鄉人舊誼同道重新組建的一支新軍21 當時由於

在作戰軸線轉移主戰場大多是在江淮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域這一帶多

江河湖泊丘陵盆地的地形條件不適合擅長野外馳騁的騎兵作戰必須依

靠水軍突破江河天險實施戰略進攻而大規模軍隊移動和軍糧轉運也是

借助於舟船在曹魏時積極經營而形成的良好運河條件下再加上謝玄

(343-388)壅水立埭桓溫鑿渠引巨野澤和汶水入清水等航道修建工程晉

朝水軍可從建康以東的京口沿水道而上進入黃河再逆河西行經渭水

18 見〔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卷 118《姚興載記

下》頁 2995 19 見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1頁 19 20 見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頁 64 21 見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 24陳春雷

〈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頁 133-1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7

直入長安因此河運渠道通暢與否直接關係到北伐的成敗22學者研究

指出劉裕十分重視水軍的建設在他所指揮的作戰中基本都有水軍參

戰充分發揮了水步騎三個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尤其在鎮壓以水師

見長的盧循義軍時劉裕大建水師所修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

丈」23最終憑借這支強大水軍鎮壓了義軍在他醞釀北伐後秦的策略時

水軍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棋子24在兵種與兵器的使用上也巧心運用比如

在阻止北方騎兵的攻擊時也曾特別啟用數千輛幔車組成方陣以防敵

軍箭矢並使用強弩彭排有力遏制敵人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25

然而正因劉裕強大的水軍從黃河逆流而上必得經過北魏的國境而

不得不派遣使者向明元帝拓跋嗣借道西上但是拓跋嗣考慮到後秦是聯姻

的盟國二來擔心劉裕北上爭地盤三來對劉裕屬下將領之前驕橫行徑不

服氣於是決定封鎖黃河上游遣司徒長孫嵩為督山東諸軍事又遣振威

將軍娥清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刺史阿薄干率步騎十萬屯駐黃河北岸

監視晉軍阻止劉裕西進26 早在北魏建國之前代人燕鳳誇言其軍擁有

22 有關魏晉南北朝航運與軍事關係的相關研究可參見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

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以及譚書龍的碩士論文《魏晉南北朝

水軍研究》等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

會科學戰線》20089頁 149-155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

成〉《史學月刊》20104頁 28-35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

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頁 14-19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

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等 23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頁 21 24 見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頁 92-93 25 事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所記廣固之戰其曰「張綱治攻具成設諸奇

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頁 17)相關研究見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第 8 卷

〈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485 26 有關北魏對於劉裕借道北伐北魏君臣間的議論可見《魏書》卷 35〈崔浩列

傳〉頁 809-810另外晉魏間的互動則見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

頁 703-704

3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控弦之士數十萬馬百萬匹」形容其戰力「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

驅馳若飛主上雄雋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爨之

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弊而北方之所常勝也」27雖

然這只是外交辭令不無誇張之處但根據研究十六國各政權的軍隊

主要由騎兵與步兵組成由於北方游牧民族騎射弓馬是其所長其本族部

落兵大都是騎兵在發展過程中才陸續招收了遍佈中原郡縣間的參壁而

這些塢堡的人口大都是漢人他們通常都被編入步兵28北魏建立之初

軍隊亦主要是由鮮卑族人所組成的部落兵各部落酋帥統率常隨皇帝四

處征伐代人娥清即為當時重要的酋帥屢著戰功而「太宗南巡幸鄴

以清為中領軍將軍」29 一直到登國元年 (368) 拓跋珪曾下令「散諸部

落」將拓跋部落改為「分土定居」的編戶但實際上拓跋部落組織依然

長期存在著不過同時也徵發大量的漢人服兵役30 北魏早期實際的軍

力根據史載皇始元年 (396) 道武帝曾「親勒六軍四十餘萬」31大舉

伐燕泰常二年 (419) 明元帝「遣征東將軍長孫道生給事黃門侍郎奚觀

率精騎二萬襲馮跋」32七年 (422) 又曾「車駕南巡helliphellip四方蕃附大人各

率所部從者五萬餘人」33由此大致可見其軍隊的規模

從上述後秦東晉與北魏三方的情勢的互動與消長對於此戰的結果

雖不意外然而在客觀實力的競爭之外還有社會觀感的心理面向事實

上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在北方已有「司馬氏應復河洛」的讖語流行後

秦侍御史唐盛因而對歸附後秦的東晉王族司馬休之(-417)有所疑慮34相

27 見《魏書》卷 24〈燕鳳列傳〉頁 609 28 見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第 8 卷〈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174-178 29 見《魏書》卷 30〈娥清列傳〉頁 720 30 參見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氏著《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頁 317-353 31 見《魏書》卷 2〈太祖道武帝嗣本紀〉頁 27 32 同上註書頁 58 33 見《魏書》卷 3〈太宗明元帝嗣本紀〉頁 62 34 見《晉書》卷 117〈姚興載記下〉頁 3001-3002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9

對也造成劉裕新政權合法性的危機如何由「司馬氏應復河洛」的社會期

待轉換為「劉氏當王」的社會氛圍在軍事行動所建立的功勳之外亦

可透過一種社會儀式化的展演既加強自我的形象又可提昇自己的社會

威望35另一方面史載姚興死之前歲熒惑在瓠瓜星中又有童謠妖言

大旱將起國內喧擾36 可見後秦社會早已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情況對此

一政權缺乏信任每每質疑其處理國家事務的判斷使得社會無意識地瀰

漫著一種普遍緊張和擔心而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價值趨

向也即是對於後秦政權的失望以及對東晉漢人政權的期望當時不乏

有識之士已經能夠洞悉此種社會氛圍北魏謀臣崔浩即曾分析說「昔姚

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

臣觀之克之必矣」37同樣的後秦的鄰敵赫連勃勃(381-425)也曾對近

臣說過「劉裕伐秦水陸兼進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豈能自固吾驗

以天時人事必當克之又其兄弟內叛安可以拒人」38學者指出這類

讖謠代表著一種社會輿論也可視為一種群體行為39誠如羅伯特middot帕克

(Robert E Park) 指出「集群行為是在公共和集體衝動的影響下發生的個人

行為換句話說那是社會互動的結果」40

35 讖語符命乃是製造劉裕神話證明其政權合法性最直接的依據相關論述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本文則是從西征的神

聖地景所展現的儀式化展演重構出其「受命於天」的個人形象以及晉德運轉移

的社會氛圍 36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08-809 37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10 38 見《晉書》卷 130〈赫連勃勃〉頁 3207 39 詳參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

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硏究所編

《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頁 420-421 40 Robert E Park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865

4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中國傳統社會的聚落地景乃是由漢人厝屋巷陌公共事務聚集場

所官道城垣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水脈山脈植披)與技術所

制約的產業共同形成的一個有形世界同時另有著一個神聖同在的世

界並存41早在中國文明起始之初先民就已形成「敬神」「尊天」的

價值取向在先秦的經史傳統中無論是伏羲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禹都被塑造成領悟天意遵行天道的聖王誠如《易繫辭上》所

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聖

人被看落實神意的的執行者也是天命的擁有者43 於是在「敬神」「尊

天」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崇聖」的思想44 如何向天神聖賢致

敬事實上在古代只有天子擁有一切神靈的祭祀權諸侯則可祭祀國境

內的山川鬼神而一般百姓僅能祭祀自己的祖先正所謂「凡祭有其廢

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

無福」45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天人連結凡此祭祀透過焚柴燎煙作為溝通

無形的儀式進行祭祀祈願的活動學者指出這些焚柴祭祀活動原本都

是以圜丘土地山川為祭場沒有固定的屋宇建築後來隨著神性的人

41 文化地理學者認為「地景暗含了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反映一個社會的

文化信仰實踐和技術參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

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頁 18 42 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卷 7〈繫

辭上〉《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57 43 此一觀念在後來帝王受命的發展中受到嚴重的扭曲從漢劉邦崛起後學者們即

在「紹修聖緒」與「起於巷閭」的矛盾中尋找其正統的合法性詳參拙作〈嵩山

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頁 4-5 44 此一論述頗為常見方便參考者如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頁 216-226 45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5〈曲禮〉《十三經注

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9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1

睹物以追懷古人而現代人重讀這部征行記亦可重新詮釋這些「物」所

在的位置及其外顯的意象已非僅僅是物質性的存在物也超出地理辨識

的目的而是藴含著歷史記憶與文化鄉愁的象徵從而具有文化認同

(cultural identity) 5作用就像辛棄疾所選擇的狼居胥山的封告行動都可

據以理解南人追索華北故都的歷史想像表現其與土地關係的存在感在

此既從文化地理學的觀點探討其所表述的象徵意義和歷史意涵辨析這

些地景是否隨改朝易代而有所變遷還是隨人不同的關懷而在視野上有

所變化也可從現象學的角度分析這些物在空間中存在的位置及由此

衍生的豐富意義最後則從文學的虛構性詮釋這些物如何運用語言意象

予以組合安置在特定的歷史空間中形成特別的氣氛銘刻出具有深刻

文化意義的地景在戴祚所記的諸多神聖地景中其中最能反映其集體

記憶的便是懷念先人的私家象徵物如墳冢祠墓等或是諸多與共同

體生活相關的公共空間如靈祠神廟等這些都是流落南方的江南人士

曾經夢想而不可及的歷劫文物原本就充滿了集體創傷的共同記憶卻在

征途所見中突然歷歷在前戴氏奉劉公之命記下這些亟欲遺忘卻又殘跡在

前的景物究竟是透過什麼位置觀看如何經由特定的經驗信念認同

和動機擇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景以連串南北的歷史記憶又是刻意遺

忘了哪些地景本文將詮釋其如何觀看如何書寫是否銘刻了征行者

集體的江南經驗和時代意義以及這些華北空間藴含著哪些深刻的存在

感覺

5 文化認同 (cultural identity) 是一種身分構成的過程Paul Ricoeur 在 Oneself as

Another 一書中指出認同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是「同前認同」(idem identity)

一是「自性認同」(ipse identity)前者意謂著相同性 (sameness) 也即是個人

在某一個既定的傳統與地理環境下自我藉由鏡映式的心理投射賦予(given)認定

之身分因此是固定不變的後者則必須透過文化建構敘事體和時間的積累在

時空脈絡中對應關係下不斷流動的建構與斡旋(mediation)過程中以再現自我

Paul Ricoeur trans Kathleen Blamey Oneself as Anoth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3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劉裕西征為當時江南人士公認的世紀大事這些經行之跡不但有戴

祚的隨軍記行6郭緣生亦曾從劉裕北伐慕容超西征姚泓沿途記其見

聞撰有《述征記》等作品7可惜這兩本書現今都已經遺佚日本學者

森鹿三很早就已對於該類行記的成書性質路線和佚文做了重要的研

究發現兩書對於劉裕西征的路線可以互相參照8小尾郊一則追溯「征」

記與「征」賦的文學系譜以對山水的關心作為南朝征記與征賦的區隔點

他以《述征記》為代表論證其多記旅途中觸目所見的珍貴古蹟或親自

耳聞的神異傳說但對於山水之美的記述往往付之闕如9這無疑與征記

的「亦文亦史亦學」10的文體性質有關不同於征賦的抒情性質往往寄

情於景中然從兩者遺文比較又明顯可見其所記各有所偏重除了征行

所經實際地理位置歷史的考察之外《述征記》保留了不少地方碑銘

風物與傳說的記載與《西征記》較措意於帝王聖賢古蹟的記載不同

6 根據《封氏紀聞》載戴祚字延之晉末以參軍身分從劉裕西征姚泓見〔唐〕

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隋志》

載據後轉西戎主簿有《西征記》兩卷(另一說為一卷)和《甄異記》三卷〔唐〕

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卷 33〈經籍志〉之〈地理〉

頁 982(頁 984)和〈雜傳〉頁 980 7 根據《隋志》載郭緣生曾任天門太守著有《武昌先賢志》二卷和《述征記》二

卷見《隋書》卷 33〈經籍志〉之〈雜傳〉頁 975〈地理〉頁 982程

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卷 7〈霸水雜名〉曰「郭緣生

從劉裕入長安記其所聞名《述征記》緣生或云延生其語轉耳實一人也」

(頁 463b)估計郭緣生原本亦為軍職天門太守亦為入宋後論功出為太守 8 有關《西征記》的成書性質與路線可參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

紀行〉然《述征記》的內容則又包含了劉裕征南燕的行跡頁 30 9 小尾郊一則追溯「征」記與「征」賦的文學系譜以對山水的關心作為南朝征記與

征賦的區隔點見〈「征」記と「征」賦〉氏著《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

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第二章頁 434-453 10 見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前言〉頁 2另外可參見李德輝〈漢

魏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 (201112)頁 3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3

根據記載《西征記》乃是劉公「命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即舟

溯流窮覽洛川欲知水軍可至之處」11而作其軍事作用固不言而喻

這些西征文本的地景書寫在如實呈現描述實體環境之外更重要是可以

藉以思考劉裕其人其事究竟如何與地方環境互動並被賦予豐富的歷史

與政治意涵

誠如人文地理學者所指出地景不僅被視為一種實體環境也是思考

地方描繪地方以及賦予地方特殊意義的結果近來研究者更將地景本

身當作一種文化意象一種象徵再現和結構所在環境的方式12 既然將

地景意象作為一符號系統則更應注意史考倫 (Ron Scollon) 的提醒符

號一定要放置於實體世界才能存在才能產生意義系統就不可忽略符號

的「情境性」 (situatedness) 與「地方穩固性」 (groundedess)13 換言之

符號的意義結構衍生於更基礎的指示性系統也即有賴於社會互動秩序14

11 見〔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

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洛水〉頁 1296 12 Denis Cosgrove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12 13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言》(臺

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iv「地方穩固性」(groundedness)

或有譯為「植地性」或「著地性」者指的是一個人和自己四鄰以及更廣大的土

地中經由原始自然或人為的生態而逐步深化接觸的深度因而帶來自信感

愉悅感和驚奇感等動態感受這些自然生態包括綻露的土地泥土或地形景

觀也包括四季的變遷與豐富多樣的原生動植物以及人類的家庭聚落以及

當地的文化活動一個人於此漸漸產生一種感覺家園鄉土從這些方面和自己緊

密地結合在一起也和全家人乃至其他所有人都連結起來運用在地域研究者

的名篇可見 Arif Dirilk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in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Prazniak (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14 見同上註書〈序言〉頁 ix互動秩序 (interaction order) 的概念來自高夫曼

(Erving Goffman 1922-1982)也即是經由人群接觸聚在同一個社會空間時所

服膺的社會共識包括研究人類如何形塑社會秩序建構以及彼此之間如何產生

社會互動頁 18-19

3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透過社會關係指示的社會世界15觀察劉裕西征中的互動秩序將有

助於理解劉裕征行記墳冢祠墓靈祠神廟等神聖地景如何形成可供

解讀的文本並產生意義本節則先試圖從社會互動的角度觀察東晉劉

裕後秦姚泓與北魏拓跋嗣如何在此戰爭中扮演社會行動者的角色如何

借由國土和戰力消長的具體情境中發展出彼此可能的關係並由此觀察

當時應運而生的評論如何參與互動追索歷史中複雜而交錯的論述

劉裕發動征討後秦的戰爭之際天下大勢大致已形成後秦北魏東

晉三方鼎立互相牽制的局面回溯自東晉太元八年 (383)前秦與東晉

的軍隊在淝水對戰苻堅大敗即為姚萇所殺中國北方的鮮卑匈奴

羌等民族紛紛復國於是出現了諸燕後秦北魏諸涼等政權隨著幾

場關鍵性的戰爭包括後秦殱後涼 (403)東晉滅南燕 (410)北魏敗後燕

(396)攻下中山佔有山西河北大部並將後燕分隔為南北兩部而與

後秦東晉在黃淮等地對峙16

比較戰前的國土與形勢後秦國土大致是東北在晉南河南等地與北

魏相交東南以淮水與東晉相接在河西隴右河套等地與夏西秦

南涼等為鄰(參見圖一)

15 史考倫利用照片作為文本認為互動秩序可透過人稱代名詞凝視身體傾向

手勢helliphellip等「指示」性關係來呈顯人我之間可能在一起的所有方式見同上註書

頁 4251本文則以文字為文本其中人稱代名詞仍有其作用其他互動秩序的

指標筆者以為可見諸行動者間的尊卑強弱和能動性等 16 有關劉裕北伐後秦之戰的分析已有詳盡研究如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

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

文社科版)》20082 (198)頁 49-52本文在此基礎上補充北魏在三方互動

的角色同時對於戰力分析上也有較多的著墨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5

圖一 17 此一局勢奠基姚興 (366-416) 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招撫流民恢復

生產國力日強軍事上則實施營戶制兵農合一也取得輝煌戰果先

後消滅了前秦西秦和後涼直至後秦弘始十八年 (416)姚興卒姚泓

(388-417) 即位兄弟相爭并州牧姚懿征北姚恢皆領鎮兵叛秦欲還

攻長安國中陷入大亂而北魏稱霸華北始於道武帝拓跋珪 (371-409)

在其建國之初強敵環伺憑著沈著精妙的戰略與諸燕爭霸可惜晚年

昏亂竟為其子紹所害 (409)後由明元帝拓跋嗣 (392-423) 嗣位內遷

民眾整頓流民外衛邊疆並重用崔浩(382-450)等漢臣永興二年 (410)

派大軍北伐柔然取得勝利逐步將北魏實力範圍拓展到河南而與東晉

接壤在東晉方面劉裕於義熙五年率軍滅南燕義熙九年 (413) 派朱齡

石(379-418)克成都淮北蜀地復歸晉有劉裕為實現禪代的計劃做準備

對內先後滅掉了與之抗衡的劉毅諸葛長民等人穩定內部統治對外乘

後秦主姚興去世發動了此次戰爭以為自己贏得聲譽

在戰力方面根據學者研究後秦時期的軍鎮已不同於十六國前期的

軍鎮已是有實土有兵士有民的實體為一級地方行政單位乃是與

州郡縣並列的統治形式如《晉書》卷118《姚興載記下》記載

17 本文地圖皆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在此

謹謝忱後文不再一一註明

3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隴東太守郭播言於興曰『嶺北二州鎮戶皆數萬若得文武之才以綏撫

之足以靖塞奸略』」18 由此可見姚興時期的安定和嶺北二鎮都有

鎮戶人數都達數萬家之多且鎮戶又是兵戶19因此楊銘指出這種營

戶與軍戶合一的制度為後秦政權興衰的兩面刃在後秦政權建立之初

這種不但能作戰還能「供繼軍糧」的營戶人數龐大戰鬥力較強不

易潰散為姚氏建國立過汗馬功勞但在國家政權不穩定的時候 由於

貴族或鎮將直接掌握了「營戶」或「鎮戶」反而會在後秦政權內往往出

現一些貴族或鎮將叛亂的事件同時在軍需募集時受阻嚴重削弱軍隊的

作戰能力20

相對來說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隨著前秦一統北部中國東

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亟需詔求良將軍隊鎮禦北方其時廣陵和京

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於是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

-402)等建立了北府兵成為東晉軍隊的主力東晉元興三年(404年)原

北府軍參軍劉裕率餘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369-404)奪取勢力之後真

正意義的京口集團已經不復存在其主要力量並非來自昔日北府的勢力

而是糾集劉裕的州黨鄉人舊誼同道重新組建的一支新軍21 當時由於

在作戰軸線轉移主戰場大多是在江淮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域這一帶多

江河湖泊丘陵盆地的地形條件不適合擅長野外馳騁的騎兵作戰必須依

靠水軍突破江河天險實施戰略進攻而大規模軍隊移動和軍糧轉運也是

借助於舟船在曹魏時積極經營而形成的良好運河條件下再加上謝玄

(343-388)壅水立埭桓溫鑿渠引巨野澤和汶水入清水等航道修建工程晉

朝水軍可從建康以東的京口沿水道而上進入黃河再逆河西行經渭水

18 見〔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卷 118《姚興載記

下》頁 2995 19 見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1頁 19 20 見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頁 64 21 見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 24陳春雷

〈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頁 133-1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7

直入長安因此河運渠道通暢與否直接關係到北伐的成敗22學者研究

指出劉裕十分重視水軍的建設在他所指揮的作戰中基本都有水軍參

戰充分發揮了水步騎三個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尤其在鎮壓以水師

見長的盧循義軍時劉裕大建水師所修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

丈」23最終憑借這支強大水軍鎮壓了義軍在他醞釀北伐後秦的策略時

水軍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棋子24在兵種與兵器的使用上也巧心運用比如

在阻止北方騎兵的攻擊時也曾特別啟用數千輛幔車組成方陣以防敵

軍箭矢並使用強弩彭排有力遏制敵人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25

然而正因劉裕強大的水軍從黃河逆流而上必得經過北魏的國境而

不得不派遣使者向明元帝拓跋嗣借道西上但是拓跋嗣考慮到後秦是聯姻

的盟國二來擔心劉裕北上爭地盤三來對劉裕屬下將領之前驕橫行徑不

服氣於是決定封鎖黃河上游遣司徒長孫嵩為督山東諸軍事又遣振威

將軍娥清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刺史阿薄干率步騎十萬屯駐黃河北岸

監視晉軍阻止劉裕西進26 早在北魏建國之前代人燕鳳誇言其軍擁有

22 有關魏晉南北朝航運與軍事關係的相關研究可參見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

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以及譚書龍的碩士論文《魏晉南北朝

水軍研究》等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

會科學戰線》20089頁 149-155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

成〉《史學月刊》20104頁 28-35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

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頁 14-19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

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等 23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頁 21 24 見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頁 92-93 25 事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所記廣固之戰其曰「張綱治攻具成設諸奇

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頁 17)相關研究見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第 8 卷

〈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485 26 有關北魏對於劉裕借道北伐北魏君臣間的議論可見《魏書》卷 35〈崔浩列

傳〉頁 809-810另外晉魏間的互動則見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

頁 703-704

3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控弦之士數十萬馬百萬匹」形容其戰力「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

驅馳若飛主上雄雋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爨之

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弊而北方之所常勝也」27雖

然這只是外交辭令不無誇張之處但根據研究十六國各政權的軍隊

主要由騎兵與步兵組成由於北方游牧民族騎射弓馬是其所長其本族部

落兵大都是騎兵在發展過程中才陸續招收了遍佈中原郡縣間的參壁而

這些塢堡的人口大都是漢人他們通常都被編入步兵28北魏建立之初

軍隊亦主要是由鮮卑族人所組成的部落兵各部落酋帥統率常隨皇帝四

處征伐代人娥清即為當時重要的酋帥屢著戰功而「太宗南巡幸鄴

以清為中領軍將軍」29 一直到登國元年 (368) 拓跋珪曾下令「散諸部

落」將拓跋部落改為「分土定居」的編戶但實際上拓跋部落組織依然

長期存在著不過同時也徵發大量的漢人服兵役30 北魏早期實際的軍

力根據史載皇始元年 (396) 道武帝曾「親勒六軍四十餘萬」31大舉

伐燕泰常二年 (419) 明元帝「遣征東將軍長孫道生給事黃門侍郎奚觀

率精騎二萬襲馮跋」32七年 (422) 又曾「車駕南巡helliphellip四方蕃附大人各

率所部從者五萬餘人」33由此大致可見其軍隊的規模

從上述後秦東晉與北魏三方的情勢的互動與消長對於此戰的結果

雖不意外然而在客觀實力的競爭之外還有社會觀感的心理面向事實

上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在北方已有「司馬氏應復河洛」的讖語流行後

秦侍御史唐盛因而對歸附後秦的東晉王族司馬休之(-417)有所疑慮34相

27 見《魏書》卷 24〈燕鳳列傳〉頁 609 28 見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第 8 卷〈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174-178 29 見《魏書》卷 30〈娥清列傳〉頁 720 30 參見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氏著《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頁 317-353 31 見《魏書》卷 2〈太祖道武帝嗣本紀〉頁 27 32 同上註書頁 58 33 見《魏書》卷 3〈太宗明元帝嗣本紀〉頁 62 34 見《晉書》卷 117〈姚興載記下〉頁 3001-3002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9

對也造成劉裕新政權合法性的危機如何由「司馬氏應復河洛」的社會期

待轉換為「劉氏當王」的社會氛圍在軍事行動所建立的功勳之外亦

可透過一種社會儀式化的展演既加強自我的形象又可提昇自己的社會

威望35另一方面史載姚興死之前歲熒惑在瓠瓜星中又有童謠妖言

大旱將起國內喧擾36 可見後秦社會早已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情況對此

一政權缺乏信任每每質疑其處理國家事務的判斷使得社會無意識地瀰

漫著一種普遍緊張和擔心而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價值趨

向也即是對於後秦政權的失望以及對東晉漢人政權的期望當時不乏

有識之士已經能夠洞悉此種社會氛圍北魏謀臣崔浩即曾分析說「昔姚

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

臣觀之克之必矣」37同樣的後秦的鄰敵赫連勃勃(381-425)也曾對近

臣說過「劉裕伐秦水陸兼進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豈能自固吾驗

以天時人事必當克之又其兄弟內叛安可以拒人」38學者指出這類

讖謠代表著一種社會輿論也可視為一種群體行為39誠如羅伯特middot帕克

(Robert E Park) 指出「集群行為是在公共和集體衝動的影響下發生的個人

行為換句話說那是社會互動的結果」40

35 讖語符命乃是製造劉裕神話證明其政權合法性最直接的依據相關論述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本文則是從西征的神

聖地景所展現的儀式化展演重構出其「受命於天」的個人形象以及晉德運轉移

的社會氛圍 36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08-809 37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10 38 見《晉書》卷 130〈赫連勃勃〉頁 3207 39 詳參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

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硏究所編

《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頁 420-421 40 Robert E Park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865

4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中國傳統社會的聚落地景乃是由漢人厝屋巷陌公共事務聚集場

所官道城垣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水脈山脈植披)與技術所

制約的產業共同形成的一個有形世界同時另有著一個神聖同在的世

界並存41早在中國文明起始之初先民就已形成「敬神」「尊天」的

價值取向在先秦的經史傳統中無論是伏羲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禹都被塑造成領悟天意遵行天道的聖王誠如《易繫辭上》所

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聖

人被看落實神意的的執行者也是天命的擁有者43 於是在「敬神」「尊

天」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崇聖」的思想44 如何向天神聖賢致

敬事實上在古代只有天子擁有一切神靈的祭祀權諸侯則可祭祀國境

內的山川鬼神而一般百姓僅能祭祀自己的祖先正所謂「凡祭有其廢

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

無福」45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天人連結凡此祭祀透過焚柴燎煙作為溝通

無形的儀式進行祭祀祈願的活動學者指出這些焚柴祭祀活動原本都

是以圜丘土地山川為祭場沒有固定的屋宇建築後來隨著神性的人

41 文化地理學者認為「地景暗含了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反映一個社會的

文化信仰實踐和技術參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

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頁 18 42 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卷 7〈繫

辭上〉《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57 43 此一觀念在後來帝王受命的發展中受到嚴重的扭曲從漢劉邦崛起後學者們即

在「紹修聖緒」與「起於巷閭」的矛盾中尋找其正統的合法性詳參拙作〈嵩山

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頁 4-5 44 此一論述頗為常見方便參考者如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頁 216-226 45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5〈曲禮〉《十三經注

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9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3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劉裕西征為當時江南人士公認的世紀大事這些經行之跡不但有戴

祚的隨軍記行6郭緣生亦曾從劉裕北伐慕容超西征姚泓沿途記其見

聞撰有《述征記》等作品7可惜這兩本書現今都已經遺佚日本學者

森鹿三很早就已對於該類行記的成書性質路線和佚文做了重要的研

究發現兩書對於劉裕西征的路線可以互相參照8小尾郊一則追溯「征」

記與「征」賦的文學系譜以對山水的關心作為南朝征記與征賦的區隔點

他以《述征記》為代表論證其多記旅途中觸目所見的珍貴古蹟或親自

耳聞的神異傳說但對於山水之美的記述往往付之闕如9這無疑與征記

的「亦文亦史亦學」10的文體性質有關不同於征賦的抒情性質往往寄

情於景中然從兩者遺文比較又明顯可見其所記各有所偏重除了征行

所經實際地理位置歷史的考察之外《述征記》保留了不少地方碑銘

風物與傳說的記載與《西征記》較措意於帝王聖賢古蹟的記載不同

6 根據《封氏紀聞》載戴祚字延之晉末以參軍身分從劉裕西征姚泓見〔唐〕

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隋志》

載據後轉西戎主簿有《西征記》兩卷(另一說為一卷)和《甄異記》三卷〔唐〕

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卷 33〈經籍志〉之〈地理〉

頁 982(頁 984)和〈雜傳〉頁 980 7 根據《隋志》載郭緣生曾任天門太守著有《武昌先賢志》二卷和《述征記》二

卷見《隋書》卷 33〈經籍志〉之〈雜傳〉頁 975〈地理〉頁 982程

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卷 7〈霸水雜名〉曰「郭緣生

從劉裕入長安記其所聞名《述征記》緣生或云延生其語轉耳實一人也」

(頁 463b)估計郭緣生原本亦為軍職天門太守亦為入宋後論功出為太守 8 有關《西征記》的成書性質與路線可參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

紀行〉然《述征記》的內容則又包含了劉裕征南燕的行跡頁 30 9 小尾郊一則追溯「征」記與「征」賦的文學系譜以對山水的關心作為南朝征記與

征賦的區隔點見〈「征」記と「征」賦〉氏著《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

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第二章頁 434-453 10 見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前言〉頁 2另外可參見李德輝〈漢

魏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 (201112)頁 3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3

根據記載《西征記》乃是劉公「命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即舟

溯流窮覽洛川欲知水軍可至之處」11而作其軍事作用固不言而喻

這些西征文本的地景書寫在如實呈現描述實體環境之外更重要是可以

藉以思考劉裕其人其事究竟如何與地方環境互動並被賦予豐富的歷史

與政治意涵

誠如人文地理學者所指出地景不僅被視為一種實體環境也是思考

地方描繪地方以及賦予地方特殊意義的結果近來研究者更將地景本

身當作一種文化意象一種象徵再現和結構所在環境的方式12 既然將

地景意象作為一符號系統則更應注意史考倫 (Ron Scollon) 的提醒符

號一定要放置於實體世界才能存在才能產生意義系統就不可忽略符號

的「情境性」 (situatedness) 與「地方穩固性」 (groundedess)13 換言之

符號的意義結構衍生於更基礎的指示性系統也即有賴於社會互動秩序14

11 見〔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

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洛水〉頁 1296 12 Denis Cosgrove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12 13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言》(臺

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iv「地方穩固性」(groundedness)

或有譯為「植地性」或「著地性」者指的是一個人和自己四鄰以及更廣大的土

地中經由原始自然或人為的生態而逐步深化接觸的深度因而帶來自信感

愉悅感和驚奇感等動態感受這些自然生態包括綻露的土地泥土或地形景

觀也包括四季的變遷與豐富多樣的原生動植物以及人類的家庭聚落以及

當地的文化活動一個人於此漸漸產生一種感覺家園鄉土從這些方面和自己緊

密地結合在一起也和全家人乃至其他所有人都連結起來運用在地域研究者

的名篇可見 Arif Dirilk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in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Prazniak (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14 見同上註書〈序言〉頁 ix互動秩序 (interaction order) 的概念來自高夫曼

(Erving Goffman 1922-1982)也即是經由人群接觸聚在同一個社會空間時所

服膺的社會共識包括研究人類如何形塑社會秩序建構以及彼此之間如何產生

社會互動頁 18-19

3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透過社會關係指示的社會世界15觀察劉裕西征中的互動秩序將有

助於理解劉裕征行記墳冢祠墓靈祠神廟等神聖地景如何形成可供

解讀的文本並產生意義本節則先試圖從社會互動的角度觀察東晉劉

裕後秦姚泓與北魏拓跋嗣如何在此戰爭中扮演社會行動者的角色如何

借由國土和戰力消長的具體情境中發展出彼此可能的關係並由此觀察

當時應運而生的評論如何參與互動追索歷史中複雜而交錯的論述

劉裕發動征討後秦的戰爭之際天下大勢大致已形成後秦北魏東

晉三方鼎立互相牽制的局面回溯自東晉太元八年 (383)前秦與東晉

的軍隊在淝水對戰苻堅大敗即為姚萇所殺中國北方的鮮卑匈奴

羌等民族紛紛復國於是出現了諸燕後秦北魏諸涼等政權隨著幾

場關鍵性的戰爭包括後秦殱後涼 (403)東晉滅南燕 (410)北魏敗後燕

(396)攻下中山佔有山西河北大部並將後燕分隔為南北兩部而與

後秦東晉在黃淮等地對峙16

比較戰前的國土與形勢後秦國土大致是東北在晉南河南等地與北

魏相交東南以淮水與東晉相接在河西隴右河套等地與夏西秦

南涼等為鄰(參見圖一)

15 史考倫利用照片作為文本認為互動秩序可透過人稱代名詞凝視身體傾向

手勢helliphellip等「指示」性關係來呈顯人我之間可能在一起的所有方式見同上註書

頁 4251本文則以文字為文本其中人稱代名詞仍有其作用其他互動秩序的

指標筆者以為可見諸行動者間的尊卑強弱和能動性等 16 有關劉裕北伐後秦之戰的分析已有詳盡研究如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

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

文社科版)》20082 (198)頁 49-52本文在此基礎上補充北魏在三方互動

的角色同時對於戰力分析上也有較多的著墨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5

圖一 17 此一局勢奠基姚興 (366-416) 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招撫流民恢復

生產國力日強軍事上則實施營戶制兵農合一也取得輝煌戰果先

後消滅了前秦西秦和後涼直至後秦弘始十八年 (416)姚興卒姚泓

(388-417) 即位兄弟相爭并州牧姚懿征北姚恢皆領鎮兵叛秦欲還

攻長安國中陷入大亂而北魏稱霸華北始於道武帝拓跋珪 (371-409)

在其建國之初強敵環伺憑著沈著精妙的戰略與諸燕爭霸可惜晚年

昏亂竟為其子紹所害 (409)後由明元帝拓跋嗣 (392-423) 嗣位內遷

民眾整頓流民外衛邊疆並重用崔浩(382-450)等漢臣永興二年 (410)

派大軍北伐柔然取得勝利逐步將北魏實力範圍拓展到河南而與東晉

接壤在東晉方面劉裕於義熙五年率軍滅南燕義熙九年 (413) 派朱齡

石(379-418)克成都淮北蜀地復歸晉有劉裕為實現禪代的計劃做準備

對內先後滅掉了與之抗衡的劉毅諸葛長民等人穩定內部統治對外乘

後秦主姚興去世發動了此次戰爭以為自己贏得聲譽

在戰力方面根據學者研究後秦時期的軍鎮已不同於十六國前期的

軍鎮已是有實土有兵士有民的實體為一級地方行政單位乃是與

州郡縣並列的統治形式如《晉書》卷118《姚興載記下》記載

17 本文地圖皆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在此

謹謝忱後文不再一一註明

3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隴東太守郭播言於興曰『嶺北二州鎮戶皆數萬若得文武之才以綏撫

之足以靖塞奸略』」18 由此可見姚興時期的安定和嶺北二鎮都有

鎮戶人數都達數萬家之多且鎮戶又是兵戶19因此楊銘指出這種營

戶與軍戶合一的制度為後秦政權興衰的兩面刃在後秦政權建立之初

這種不但能作戰還能「供繼軍糧」的營戶人數龐大戰鬥力較強不

易潰散為姚氏建國立過汗馬功勞但在國家政權不穩定的時候 由於

貴族或鎮將直接掌握了「營戶」或「鎮戶」反而會在後秦政權內往往出

現一些貴族或鎮將叛亂的事件同時在軍需募集時受阻嚴重削弱軍隊的

作戰能力20

相對來說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隨著前秦一統北部中國東

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亟需詔求良將軍隊鎮禦北方其時廣陵和京

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於是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

-402)等建立了北府兵成為東晉軍隊的主力東晉元興三年(404年)原

北府軍參軍劉裕率餘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369-404)奪取勢力之後真

正意義的京口集團已經不復存在其主要力量並非來自昔日北府的勢力

而是糾集劉裕的州黨鄉人舊誼同道重新組建的一支新軍21 當時由於

在作戰軸線轉移主戰場大多是在江淮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域這一帶多

江河湖泊丘陵盆地的地形條件不適合擅長野外馳騁的騎兵作戰必須依

靠水軍突破江河天險實施戰略進攻而大規模軍隊移動和軍糧轉運也是

借助於舟船在曹魏時積極經營而形成的良好運河條件下再加上謝玄

(343-388)壅水立埭桓溫鑿渠引巨野澤和汶水入清水等航道修建工程晉

朝水軍可從建康以東的京口沿水道而上進入黃河再逆河西行經渭水

18 見〔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卷 118《姚興載記

下》頁 2995 19 見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1頁 19 20 見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頁 64 21 見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 24陳春雷

〈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頁 133-1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7

直入長安因此河運渠道通暢與否直接關係到北伐的成敗22學者研究

指出劉裕十分重視水軍的建設在他所指揮的作戰中基本都有水軍參

戰充分發揮了水步騎三個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尤其在鎮壓以水師

見長的盧循義軍時劉裕大建水師所修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

丈」23最終憑借這支強大水軍鎮壓了義軍在他醞釀北伐後秦的策略時

水軍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棋子24在兵種與兵器的使用上也巧心運用比如

在阻止北方騎兵的攻擊時也曾特別啟用數千輛幔車組成方陣以防敵

軍箭矢並使用強弩彭排有力遏制敵人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25

然而正因劉裕強大的水軍從黃河逆流而上必得經過北魏的國境而

不得不派遣使者向明元帝拓跋嗣借道西上但是拓跋嗣考慮到後秦是聯姻

的盟國二來擔心劉裕北上爭地盤三來對劉裕屬下將領之前驕橫行徑不

服氣於是決定封鎖黃河上游遣司徒長孫嵩為督山東諸軍事又遣振威

將軍娥清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刺史阿薄干率步騎十萬屯駐黃河北岸

監視晉軍阻止劉裕西進26 早在北魏建國之前代人燕鳳誇言其軍擁有

22 有關魏晉南北朝航運與軍事關係的相關研究可參見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

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以及譚書龍的碩士論文《魏晉南北朝

水軍研究》等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

會科學戰線》20089頁 149-155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

成〉《史學月刊》20104頁 28-35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

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頁 14-19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

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等 23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頁 21 24 見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頁 92-93 25 事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所記廣固之戰其曰「張綱治攻具成設諸奇

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頁 17)相關研究見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第 8 卷

〈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485 26 有關北魏對於劉裕借道北伐北魏君臣間的議論可見《魏書》卷 35〈崔浩列

傳〉頁 809-810另外晉魏間的互動則見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

頁 703-704

3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控弦之士數十萬馬百萬匹」形容其戰力「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

驅馳若飛主上雄雋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爨之

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弊而北方之所常勝也」27雖

然這只是外交辭令不無誇張之處但根據研究十六國各政權的軍隊

主要由騎兵與步兵組成由於北方游牧民族騎射弓馬是其所長其本族部

落兵大都是騎兵在發展過程中才陸續招收了遍佈中原郡縣間的參壁而

這些塢堡的人口大都是漢人他們通常都被編入步兵28北魏建立之初

軍隊亦主要是由鮮卑族人所組成的部落兵各部落酋帥統率常隨皇帝四

處征伐代人娥清即為當時重要的酋帥屢著戰功而「太宗南巡幸鄴

以清為中領軍將軍」29 一直到登國元年 (368) 拓跋珪曾下令「散諸部

落」將拓跋部落改為「分土定居」的編戶但實際上拓跋部落組織依然

長期存在著不過同時也徵發大量的漢人服兵役30 北魏早期實際的軍

力根據史載皇始元年 (396) 道武帝曾「親勒六軍四十餘萬」31大舉

伐燕泰常二年 (419) 明元帝「遣征東將軍長孫道生給事黃門侍郎奚觀

率精騎二萬襲馮跋」32七年 (422) 又曾「車駕南巡helliphellip四方蕃附大人各

率所部從者五萬餘人」33由此大致可見其軍隊的規模

從上述後秦東晉與北魏三方的情勢的互動與消長對於此戰的結果

雖不意外然而在客觀實力的競爭之外還有社會觀感的心理面向事實

上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在北方已有「司馬氏應復河洛」的讖語流行後

秦侍御史唐盛因而對歸附後秦的東晉王族司馬休之(-417)有所疑慮34相

27 見《魏書》卷 24〈燕鳳列傳〉頁 609 28 見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第 8 卷〈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174-178 29 見《魏書》卷 30〈娥清列傳〉頁 720 30 參見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氏著《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頁 317-353 31 見《魏書》卷 2〈太祖道武帝嗣本紀〉頁 27 32 同上註書頁 58 33 見《魏書》卷 3〈太宗明元帝嗣本紀〉頁 62 34 見《晉書》卷 117〈姚興載記下〉頁 3001-3002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9

對也造成劉裕新政權合法性的危機如何由「司馬氏應復河洛」的社會期

待轉換為「劉氏當王」的社會氛圍在軍事行動所建立的功勳之外亦

可透過一種社會儀式化的展演既加強自我的形象又可提昇自己的社會

威望35另一方面史載姚興死之前歲熒惑在瓠瓜星中又有童謠妖言

大旱將起國內喧擾36 可見後秦社會早已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情況對此

一政權缺乏信任每每質疑其處理國家事務的判斷使得社會無意識地瀰

漫著一種普遍緊張和擔心而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價值趨

向也即是對於後秦政權的失望以及對東晉漢人政權的期望當時不乏

有識之士已經能夠洞悉此種社會氛圍北魏謀臣崔浩即曾分析說「昔姚

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

臣觀之克之必矣」37同樣的後秦的鄰敵赫連勃勃(381-425)也曾對近

臣說過「劉裕伐秦水陸兼進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豈能自固吾驗

以天時人事必當克之又其兄弟內叛安可以拒人」38學者指出這類

讖謠代表著一種社會輿論也可視為一種群體行為39誠如羅伯特middot帕克

(Robert E Park) 指出「集群行為是在公共和集體衝動的影響下發生的個人

行為換句話說那是社會互動的結果」40

35 讖語符命乃是製造劉裕神話證明其政權合法性最直接的依據相關論述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本文則是從西征的神

聖地景所展現的儀式化展演重構出其「受命於天」的個人形象以及晉德運轉移

的社會氛圍 36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08-809 37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10 38 見《晉書》卷 130〈赫連勃勃〉頁 3207 39 詳參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

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硏究所編

《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頁 420-421 40 Robert E Park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865

4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中國傳統社會的聚落地景乃是由漢人厝屋巷陌公共事務聚集場

所官道城垣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水脈山脈植披)與技術所

制約的產業共同形成的一個有形世界同時另有著一個神聖同在的世

界並存41早在中國文明起始之初先民就已形成「敬神」「尊天」的

價值取向在先秦的經史傳統中無論是伏羲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禹都被塑造成領悟天意遵行天道的聖王誠如《易繫辭上》所

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聖

人被看落實神意的的執行者也是天命的擁有者43 於是在「敬神」「尊

天」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崇聖」的思想44 如何向天神聖賢致

敬事實上在古代只有天子擁有一切神靈的祭祀權諸侯則可祭祀國境

內的山川鬼神而一般百姓僅能祭祀自己的祖先正所謂「凡祭有其廢

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

無福」45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天人連結凡此祭祀透過焚柴燎煙作為溝通

無形的儀式進行祭祀祈願的活動學者指出這些焚柴祭祀活動原本都

是以圜丘土地山川為祭場沒有固定的屋宇建築後來隨著神性的人

41 文化地理學者認為「地景暗含了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反映一個社會的

文化信仰實踐和技術參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

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頁 18 42 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卷 7〈繫

辭上〉《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57 43 此一觀念在後來帝王受命的發展中受到嚴重的扭曲從漢劉邦崛起後學者們即

在「紹修聖緒」與「起於巷閭」的矛盾中尋找其正統的合法性詳參拙作〈嵩山

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頁 4-5 44 此一論述頗為常見方便參考者如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頁 216-226 45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5〈曲禮〉《十三經注

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9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3

根據記載《西征記》乃是劉公「命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即舟

溯流窮覽洛川欲知水軍可至之處」11而作其軍事作用固不言而喻

這些西征文本的地景書寫在如實呈現描述實體環境之外更重要是可以

藉以思考劉裕其人其事究竟如何與地方環境互動並被賦予豐富的歷史

與政治意涵

誠如人文地理學者所指出地景不僅被視為一種實體環境也是思考

地方描繪地方以及賦予地方特殊意義的結果近來研究者更將地景本

身當作一種文化意象一種象徵再現和結構所在環境的方式12 既然將

地景意象作為一符號系統則更應注意史考倫 (Ron Scollon) 的提醒符

號一定要放置於實體世界才能存在才能產生意義系統就不可忽略符號

的「情境性」 (situatedness) 與「地方穩固性」 (groundedess)13 換言之

符號的意義結構衍生於更基礎的指示性系統也即有賴於社會互動秩序14

11 見〔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

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洛水〉頁 1296 12 Denis Cosgrove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12 13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言》(臺

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iv「地方穩固性」(groundedness)

或有譯為「植地性」或「著地性」者指的是一個人和自己四鄰以及更廣大的土

地中經由原始自然或人為的生態而逐步深化接觸的深度因而帶來自信感

愉悅感和驚奇感等動態感受這些自然生態包括綻露的土地泥土或地形景

觀也包括四季的變遷與豐富多樣的原生動植物以及人類的家庭聚落以及

當地的文化活動一個人於此漸漸產生一種感覺家園鄉土從這些方面和自己緊

密地結合在一起也和全家人乃至其他所有人都連結起來運用在地域研究者

的名篇可見 Arif Dirilk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in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Prazniak (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14 見同上註書〈序言〉頁 ix互動秩序 (interaction order) 的概念來自高夫曼

(Erving Goffman 1922-1982)也即是經由人群接觸聚在同一個社會空間時所

服膺的社會共識包括研究人類如何形塑社會秩序建構以及彼此之間如何產生

社會互動頁 18-19

3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透過社會關係指示的社會世界15觀察劉裕西征中的互動秩序將有

助於理解劉裕征行記墳冢祠墓靈祠神廟等神聖地景如何形成可供

解讀的文本並產生意義本節則先試圖從社會互動的角度觀察東晉劉

裕後秦姚泓與北魏拓跋嗣如何在此戰爭中扮演社會行動者的角色如何

借由國土和戰力消長的具體情境中發展出彼此可能的關係並由此觀察

當時應運而生的評論如何參與互動追索歷史中複雜而交錯的論述

劉裕發動征討後秦的戰爭之際天下大勢大致已形成後秦北魏東

晉三方鼎立互相牽制的局面回溯自東晉太元八年 (383)前秦與東晉

的軍隊在淝水對戰苻堅大敗即為姚萇所殺中國北方的鮮卑匈奴

羌等民族紛紛復國於是出現了諸燕後秦北魏諸涼等政權隨著幾

場關鍵性的戰爭包括後秦殱後涼 (403)東晉滅南燕 (410)北魏敗後燕

(396)攻下中山佔有山西河北大部並將後燕分隔為南北兩部而與

後秦東晉在黃淮等地對峙16

比較戰前的國土與形勢後秦國土大致是東北在晉南河南等地與北

魏相交東南以淮水與東晉相接在河西隴右河套等地與夏西秦

南涼等為鄰(參見圖一)

15 史考倫利用照片作為文本認為互動秩序可透過人稱代名詞凝視身體傾向

手勢helliphellip等「指示」性關係來呈顯人我之間可能在一起的所有方式見同上註書

頁 4251本文則以文字為文本其中人稱代名詞仍有其作用其他互動秩序的

指標筆者以為可見諸行動者間的尊卑強弱和能動性等 16 有關劉裕北伐後秦之戰的分析已有詳盡研究如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

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

文社科版)》20082 (198)頁 49-52本文在此基礎上補充北魏在三方互動

的角色同時對於戰力分析上也有較多的著墨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5

圖一 17 此一局勢奠基姚興 (366-416) 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招撫流民恢復

生產國力日強軍事上則實施營戶制兵農合一也取得輝煌戰果先

後消滅了前秦西秦和後涼直至後秦弘始十八年 (416)姚興卒姚泓

(388-417) 即位兄弟相爭并州牧姚懿征北姚恢皆領鎮兵叛秦欲還

攻長安國中陷入大亂而北魏稱霸華北始於道武帝拓跋珪 (371-409)

在其建國之初強敵環伺憑著沈著精妙的戰略與諸燕爭霸可惜晚年

昏亂竟為其子紹所害 (409)後由明元帝拓跋嗣 (392-423) 嗣位內遷

民眾整頓流民外衛邊疆並重用崔浩(382-450)等漢臣永興二年 (410)

派大軍北伐柔然取得勝利逐步將北魏實力範圍拓展到河南而與東晉

接壤在東晉方面劉裕於義熙五年率軍滅南燕義熙九年 (413) 派朱齡

石(379-418)克成都淮北蜀地復歸晉有劉裕為實現禪代的計劃做準備

對內先後滅掉了與之抗衡的劉毅諸葛長民等人穩定內部統治對外乘

後秦主姚興去世發動了此次戰爭以為自己贏得聲譽

在戰力方面根據學者研究後秦時期的軍鎮已不同於十六國前期的

軍鎮已是有實土有兵士有民的實體為一級地方行政單位乃是與

州郡縣並列的統治形式如《晉書》卷118《姚興載記下》記載

17 本文地圖皆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在此

謹謝忱後文不再一一註明

3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隴東太守郭播言於興曰『嶺北二州鎮戶皆數萬若得文武之才以綏撫

之足以靖塞奸略』」18 由此可見姚興時期的安定和嶺北二鎮都有

鎮戶人數都達數萬家之多且鎮戶又是兵戶19因此楊銘指出這種營

戶與軍戶合一的制度為後秦政權興衰的兩面刃在後秦政權建立之初

這種不但能作戰還能「供繼軍糧」的營戶人數龐大戰鬥力較強不

易潰散為姚氏建國立過汗馬功勞但在國家政權不穩定的時候 由於

貴族或鎮將直接掌握了「營戶」或「鎮戶」反而會在後秦政權內往往出

現一些貴族或鎮將叛亂的事件同時在軍需募集時受阻嚴重削弱軍隊的

作戰能力20

相對來說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隨著前秦一統北部中國東

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亟需詔求良將軍隊鎮禦北方其時廣陵和京

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於是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

-402)等建立了北府兵成為東晉軍隊的主力東晉元興三年(404年)原

北府軍參軍劉裕率餘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369-404)奪取勢力之後真

正意義的京口集團已經不復存在其主要力量並非來自昔日北府的勢力

而是糾集劉裕的州黨鄉人舊誼同道重新組建的一支新軍21 當時由於

在作戰軸線轉移主戰場大多是在江淮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域這一帶多

江河湖泊丘陵盆地的地形條件不適合擅長野外馳騁的騎兵作戰必須依

靠水軍突破江河天險實施戰略進攻而大規模軍隊移動和軍糧轉運也是

借助於舟船在曹魏時積極經營而形成的良好運河條件下再加上謝玄

(343-388)壅水立埭桓溫鑿渠引巨野澤和汶水入清水等航道修建工程晉

朝水軍可從建康以東的京口沿水道而上進入黃河再逆河西行經渭水

18 見〔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卷 118《姚興載記

下》頁 2995 19 見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1頁 19 20 見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頁 64 21 見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 24陳春雷

〈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頁 133-1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7

直入長安因此河運渠道通暢與否直接關係到北伐的成敗22學者研究

指出劉裕十分重視水軍的建設在他所指揮的作戰中基本都有水軍參

戰充分發揮了水步騎三個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尤其在鎮壓以水師

見長的盧循義軍時劉裕大建水師所修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

丈」23最終憑借這支強大水軍鎮壓了義軍在他醞釀北伐後秦的策略時

水軍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棋子24在兵種與兵器的使用上也巧心運用比如

在阻止北方騎兵的攻擊時也曾特別啟用數千輛幔車組成方陣以防敵

軍箭矢並使用強弩彭排有力遏制敵人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25

然而正因劉裕強大的水軍從黃河逆流而上必得經過北魏的國境而

不得不派遣使者向明元帝拓跋嗣借道西上但是拓跋嗣考慮到後秦是聯姻

的盟國二來擔心劉裕北上爭地盤三來對劉裕屬下將領之前驕橫行徑不

服氣於是決定封鎖黃河上游遣司徒長孫嵩為督山東諸軍事又遣振威

將軍娥清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刺史阿薄干率步騎十萬屯駐黃河北岸

監視晉軍阻止劉裕西進26 早在北魏建國之前代人燕鳳誇言其軍擁有

22 有關魏晉南北朝航運與軍事關係的相關研究可參見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

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以及譚書龍的碩士論文《魏晉南北朝

水軍研究》等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

會科學戰線》20089頁 149-155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

成〉《史學月刊》20104頁 28-35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

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頁 14-19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

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等 23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頁 21 24 見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頁 92-93 25 事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所記廣固之戰其曰「張綱治攻具成設諸奇

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頁 17)相關研究見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第 8 卷

〈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485 26 有關北魏對於劉裕借道北伐北魏君臣間的議論可見《魏書》卷 35〈崔浩列

傳〉頁 809-810另外晉魏間的互動則見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

頁 703-704

3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控弦之士數十萬馬百萬匹」形容其戰力「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

驅馳若飛主上雄雋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爨之

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弊而北方之所常勝也」27雖

然這只是外交辭令不無誇張之處但根據研究十六國各政權的軍隊

主要由騎兵與步兵組成由於北方游牧民族騎射弓馬是其所長其本族部

落兵大都是騎兵在發展過程中才陸續招收了遍佈中原郡縣間的參壁而

這些塢堡的人口大都是漢人他們通常都被編入步兵28北魏建立之初

軍隊亦主要是由鮮卑族人所組成的部落兵各部落酋帥統率常隨皇帝四

處征伐代人娥清即為當時重要的酋帥屢著戰功而「太宗南巡幸鄴

以清為中領軍將軍」29 一直到登國元年 (368) 拓跋珪曾下令「散諸部

落」將拓跋部落改為「分土定居」的編戶但實際上拓跋部落組織依然

長期存在著不過同時也徵發大量的漢人服兵役30 北魏早期實際的軍

力根據史載皇始元年 (396) 道武帝曾「親勒六軍四十餘萬」31大舉

伐燕泰常二年 (419) 明元帝「遣征東將軍長孫道生給事黃門侍郎奚觀

率精騎二萬襲馮跋」32七年 (422) 又曾「車駕南巡helliphellip四方蕃附大人各

率所部從者五萬餘人」33由此大致可見其軍隊的規模

從上述後秦東晉與北魏三方的情勢的互動與消長對於此戰的結果

雖不意外然而在客觀實力的競爭之外還有社會觀感的心理面向事實

上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在北方已有「司馬氏應復河洛」的讖語流行後

秦侍御史唐盛因而對歸附後秦的東晉王族司馬休之(-417)有所疑慮34相

27 見《魏書》卷 24〈燕鳳列傳〉頁 609 28 見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第 8 卷〈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174-178 29 見《魏書》卷 30〈娥清列傳〉頁 720 30 參見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氏著《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頁 317-353 31 見《魏書》卷 2〈太祖道武帝嗣本紀〉頁 27 32 同上註書頁 58 33 見《魏書》卷 3〈太宗明元帝嗣本紀〉頁 62 34 見《晉書》卷 117〈姚興載記下〉頁 3001-3002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9

對也造成劉裕新政權合法性的危機如何由「司馬氏應復河洛」的社會期

待轉換為「劉氏當王」的社會氛圍在軍事行動所建立的功勳之外亦

可透過一種社會儀式化的展演既加強自我的形象又可提昇自己的社會

威望35另一方面史載姚興死之前歲熒惑在瓠瓜星中又有童謠妖言

大旱將起國內喧擾36 可見後秦社會早已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情況對此

一政權缺乏信任每每質疑其處理國家事務的判斷使得社會無意識地瀰

漫著一種普遍緊張和擔心而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價值趨

向也即是對於後秦政權的失望以及對東晉漢人政權的期望當時不乏

有識之士已經能夠洞悉此種社會氛圍北魏謀臣崔浩即曾分析說「昔姚

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

臣觀之克之必矣」37同樣的後秦的鄰敵赫連勃勃(381-425)也曾對近

臣說過「劉裕伐秦水陸兼進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豈能自固吾驗

以天時人事必當克之又其兄弟內叛安可以拒人」38學者指出這類

讖謠代表著一種社會輿論也可視為一種群體行為39誠如羅伯特middot帕克

(Robert E Park) 指出「集群行為是在公共和集體衝動的影響下發生的個人

行為換句話說那是社會互動的結果」40

35 讖語符命乃是製造劉裕神話證明其政權合法性最直接的依據相關論述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本文則是從西征的神

聖地景所展現的儀式化展演重構出其「受命於天」的個人形象以及晉德運轉移

的社會氛圍 36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08-809 37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10 38 見《晉書》卷 130〈赫連勃勃〉頁 3207 39 詳參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

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硏究所編

《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頁 420-421 40 Robert E Park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865

4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中國傳統社會的聚落地景乃是由漢人厝屋巷陌公共事務聚集場

所官道城垣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水脈山脈植披)與技術所

制約的產業共同形成的一個有形世界同時另有著一個神聖同在的世

界並存41早在中國文明起始之初先民就已形成「敬神」「尊天」的

價值取向在先秦的經史傳統中無論是伏羲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禹都被塑造成領悟天意遵行天道的聖王誠如《易繫辭上》所

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聖

人被看落實神意的的執行者也是天命的擁有者43 於是在「敬神」「尊

天」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崇聖」的思想44 如何向天神聖賢致

敬事實上在古代只有天子擁有一切神靈的祭祀權諸侯則可祭祀國境

內的山川鬼神而一般百姓僅能祭祀自己的祖先正所謂「凡祭有其廢

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

無福」45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天人連結凡此祭祀透過焚柴燎煙作為溝通

無形的儀式進行祭祀祈願的活動學者指出這些焚柴祭祀活動原本都

是以圜丘土地山川為祭場沒有固定的屋宇建築後來隨著神性的人

41 文化地理學者認為「地景暗含了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反映一個社會的

文化信仰實踐和技術參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

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頁 18 42 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卷 7〈繫

辭上〉《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57 43 此一觀念在後來帝王受命的發展中受到嚴重的扭曲從漢劉邦崛起後學者們即

在「紹修聖緒」與「起於巷閭」的矛盾中尋找其正統的合法性詳參拙作〈嵩山

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頁 4-5 44 此一論述頗為常見方便參考者如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頁 216-226 45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5〈曲禮〉《十三經注

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9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3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透過社會關係指示的社會世界15觀察劉裕西征中的互動秩序將有

助於理解劉裕征行記墳冢祠墓靈祠神廟等神聖地景如何形成可供

解讀的文本並產生意義本節則先試圖從社會互動的角度觀察東晉劉

裕後秦姚泓與北魏拓跋嗣如何在此戰爭中扮演社會行動者的角色如何

借由國土和戰力消長的具體情境中發展出彼此可能的關係並由此觀察

當時應運而生的評論如何參與互動追索歷史中複雜而交錯的論述

劉裕發動征討後秦的戰爭之際天下大勢大致已形成後秦北魏東

晉三方鼎立互相牽制的局面回溯自東晉太元八年 (383)前秦與東晉

的軍隊在淝水對戰苻堅大敗即為姚萇所殺中國北方的鮮卑匈奴

羌等民族紛紛復國於是出現了諸燕後秦北魏諸涼等政權隨著幾

場關鍵性的戰爭包括後秦殱後涼 (403)東晉滅南燕 (410)北魏敗後燕

(396)攻下中山佔有山西河北大部並將後燕分隔為南北兩部而與

後秦東晉在黃淮等地對峙16

比較戰前的國土與形勢後秦國土大致是東北在晉南河南等地與北

魏相交東南以淮水與東晉相接在河西隴右河套等地與夏西秦

南涼等為鄰(參見圖一)

15 史考倫利用照片作為文本認為互動秩序可透過人稱代名詞凝視身體傾向

手勢helliphellip等「指示」性關係來呈顯人我之間可能在一起的所有方式見同上註書

頁 4251本文則以文字為文本其中人稱代名詞仍有其作用其他互動秩序的

指標筆者以為可見諸行動者間的尊卑強弱和能動性等 16 有關劉裕北伐後秦之戰的分析已有詳盡研究如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

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

文社科版)》20082 (198)頁 49-52本文在此基礎上補充北魏在三方互動

的角色同時對於戰力分析上也有較多的著墨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5

圖一 17 此一局勢奠基姚興 (366-416) 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招撫流民恢復

生產國力日強軍事上則實施營戶制兵農合一也取得輝煌戰果先

後消滅了前秦西秦和後涼直至後秦弘始十八年 (416)姚興卒姚泓

(388-417) 即位兄弟相爭并州牧姚懿征北姚恢皆領鎮兵叛秦欲還

攻長安國中陷入大亂而北魏稱霸華北始於道武帝拓跋珪 (371-409)

在其建國之初強敵環伺憑著沈著精妙的戰略與諸燕爭霸可惜晚年

昏亂竟為其子紹所害 (409)後由明元帝拓跋嗣 (392-423) 嗣位內遷

民眾整頓流民外衛邊疆並重用崔浩(382-450)等漢臣永興二年 (410)

派大軍北伐柔然取得勝利逐步將北魏實力範圍拓展到河南而與東晉

接壤在東晉方面劉裕於義熙五年率軍滅南燕義熙九年 (413) 派朱齡

石(379-418)克成都淮北蜀地復歸晉有劉裕為實現禪代的計劃做準備

對內先後滅掉了與之抗衡的劉毅諸葛長民等人穩定內部統治對外乘

後秦主姚興去世發動了此次戰爭以為自己贏得聲譽

在戰力方面根據學者研究後秦時期的軍鎮已不同於十六國前期的

軍鎮已是有實土有兵士有民的實體為一級地方行政單位乃是與

州郡縣並列的統治形式如《晉書》卷118《姚興載記下》記載

17 本文地圖皆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在此

謹謝忱後文不再一一註明

3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隴東太守郭播言於興曰『嶺北二州鎮戶皆數萬若得文武之才以綏撫

之足以靖塞奸略』」18 由此可見姚興時期的安定和嶺北二鎮都有

鎮戶人數都達數萬家之多且鎮戶又是兵戶19因此楊銘指出這種營

戶與軍戶合一的制度為後秦政權興衰的兩面刃在後秦政權建立之初

這種不但能作戰還能「供繼軍糧」的營戶人數龐大戰鬥力較強不

易潰散為姚氏建國立過汗馬功勞但在國家政權不穩定的時候 由於

貴族或鎮將直接掌握了「營戶」或「鎮戶」反而會在後秦政權內往往出

現一些貴族或鎮將叛亂的事件同時在軍需募集時受阻嚴重削弱軍隊的

作戰能力20

相對來說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隨著前秦一統北部中國東

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亟需詔求良將軍隊鎮禦北方其時廣陵和京

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於是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

-402)等建立了北府兵成為東晉軍隊的主力東晉元興三年(404年)原

北府軍參軍劉裕率餘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369-404)奪取勢力之後真

正意義的京口集團已經不復存在其主要力量並非來自昔日北府的勢力

而是糾集劉裕的州黨鄉人舊誼同道重新組建的一支新軍21 當時由於

在作戰軸線轉移主戰場大多是在江淮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域這一帶多

江河湖泊丘陵盆地的地形條件不適合擅長野外馳騁的騎兵作戰必須依

靠水軍突破江河天險實施戰略進攻而大規模軍隊移動和軍糧轉運也是

借助於舟船在曹魏時積極經營而形成的良好運河條件下再加上謝玄

(343-388)壅水立埭桓溫鑿渠引巨野澤和汶水入清水等航道修建工程晉

朝水軍可從建康以東的京口沿水道而上進入黃河再逆河西行經渭水

18 見〔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卷 118《姚興載記

下》頁 2995 19 見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1頁 19 20 見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頁 64 21 見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 24陳春雷

〈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頁 133-1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7

直入長安因此河運渠道通暢與否直接關係到北伐的成敗22學者研究

指出劉裕十分重視水軍的建設在他所指揮的作戰中基本都有水軍參

戰充分發揮了水步騎三個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尤其在鎮壓以水師

見長的盧循義軍時劉裕大建水師所修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

丈」23最終憑借這支強大水軍鎮壓了義軍在他醞釀北伐後秦的策略時

水軍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棋子24在兵種與兵器的使用上也巧心運用比如

在阻止北方騎兵的攻擊時也曾特別啟用數千輛幔車組成方陣以防敵

軍箭矢並使用強弩彭排有力遏制敵人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25

然而正因劉裕強大的水軍從黃河逆流而上必得經過北魏的國境而

不得不派遣使者向明元帝拓跋嗣借道西上但是拓跋嗣考慮到後秦是聯姻

的盟國二來擔心劉裕北上爭地盤三來對劉裕屬下將領之前驕橫行徑不

服氣於是決定封鎖黃河上游遣司徒長孫嵩為督山東諸軍事又遣振威

將軍娥清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刺史阿薄干率步騎十萬屯駐黃河北岸

監視晉軍阻止劉裕西進26 早在北魏建國之前代人燕鳳誇言其軍擁有

22 有關魏晉南北朝航運與軍事關係的相關研究可參見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

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以及譚書龍的碩士論文《魏晉南北朝

水軍研究》等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

會科學戰線》20089頁 149-155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

成〉《史學月刊》20104頁 28-35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

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頁 14-19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

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等 23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頁 21 24 見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頁 92-93 25 事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所記廣固之戰其曰「張綱治攻具成設諸奇

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頁 17)相關研究見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第 8 卷

〈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485 26 有關北魏對於劉裕借道北伐北魏君臣間的議論可見《魏書》卷 35〈崔浩列

傳〉頁 809-810另外晉魏間的互動則見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

頁 703-704

3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控弦之士數十萬馬百萬匹」形容其戰力「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

驅馳若飛主上雄雋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爨之

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弊而北方之所常勝也」27雖

然這只是外交辭令不無誇張之處但根據研究十六國各政權的軍隊

主要由騎兵與步兵組成由於北方游牧民族騎射弓馬是其所長其本族部

落兵大都是騎兵在發展過程中才陸續招收了遍佈中原郡縣間的參壁而

這些塢堡的人口大都是漢人他們通常都被編入步兵28北魏建立之初

軍隊亦主要是由鮮卑族人所組成的部落兵各部落酋帥統率常隨皇帝四

處征伐代人娥清即為當時重要的酋帥屢著戰功而「太宗南巡幸鄴

以清為中領軍將軍」29 一直到登國元年 (368) 拓跋珪曾下令「散諸部

落」將拓跋部落改為「分土定居」的編戶但實際上拓跋部落組織依然

長期存在著不過同時也徵發大量的漢人服兵役30 北魏早期實際的軍

力根據史載皇始元年 (396) 道武帝曾「親勒六軍四十餘萬」31大舉

伐燕泰常二年 (419) 明元帝「遣征東將軍長孫道生給事黃門侍郎奚觀

率精騎二萬襲馮跋」32七年 (422) 又曾「車駕南巡helliphellip四方蕃附大人各

率所部從者五萬餘人」33由此大致可見其軍隊的規模

從上述後秦東晉與北魏三方的情勢的互動與消長對於此戰的結果

雖不意外然而在客觀實力的競爭之外還有社會觀感的心理面向事實

上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在北方已有「司馬氏應復河洛」的讖語流行後

秦侍御史唐盛因而對歸附後秦的東晉王族司馬休之(-417)有所疑慮34相

27 見《魏書》卷 24〈燕鳳列傳〉頁 609 28 見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第 8 卷〈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174-178 29 見《魏書》卷 30〈娥清列傳〉頁 720 30 參見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氏著《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頁 317-353 31 見《魏書》卷 2〈太祖道武帝嗣本紀〉頁 27 32 同上註書頁 58 33 見《魏書》卷 3〈太宗明元帝嗣本紀〉頁 62 34 見《晉書》卷 117〈姚興載記下〉頁 3001-3002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9

對也造成劉裕新政權合法性的危機如何由「司馬氏應復河洛」的社會期

待轉換為「劉氏當王」的社會氛圍在軍事行動所建立的功勳之外亦

可透過一種社會儀式化的展演既加強自我的形象又可提昇自己的社會

威望35另一方面史載姚興死之前歲熒惑在瓠瓜星中又有童謠妖言

大旱將起國內喧擾36 可見後秦社會早已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情況對此

一政權缺乏信任每每質疑其處理國家事務的判斷使得社會無意識地瀰

漫著一種普遍緊張和擔心而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價值趨

向也即是對於後秦政權的失望以及對東晉漢人政權的期望當時不乏

有識之士已經能夠洞悉此種社會氛圍北魏謀臣崔浩即曾分析說「昔姚

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

臣觀之克之必矣」37同樣的後秦的鄰敵赫連勃勃(381-425)也曾對近

臣說過「劉裕伐秦水陸兼進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豈能自固吾驗

以天時人事必當克之又其兄弟內叛安可以拒人」38學者指出這類

讖謠代表著一種社會輿論也可視為一種群體行為39誠如羅伯特middot帕克

(Robert E Park) 指出「集群行為是在公共和集體衝動的影響下發生的個人

行為換句話說那是社會互動的結果」40

35 讖語符命乃是製造劉裕神話證明其政權合法性最直接的依據相關論述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本文則是從西征的神

聖地景所展現的儀式化展演重構出其「受命於天」的個人形象以及晉德運轉移

的社會氛圍 36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08-809 37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10 38 見《晉書》卷 130〈赫連勃勃〉頁 3207 39 詳參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

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硏究所編

《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頁 420-421 40 Robert E Park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865

4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中國傳統社會的聚落地景乃是由漢人厝屋巷陌公共事務聚集場

所官道城垣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水脈山脈植披)與技術所

制約的產業共同形成的一個有形世界同時另有著一個神聖同在的世

界並存41早在中國文明起始之初先民就已形成「敬神」「尊天」的

價值取向在先秦的經史傳統中無論是伏羲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禹都被塑造成領悟天意遵行天道的聖王誠如《易繫辭上》所

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聖

人被看落實神意的的執行者也是天命的擁有者43 於是在「敬神」「尊

天」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崇聖」的思想44 如何向天神聖賢致

敬事實上在古代只有天子擁有一切神靈的祭祀權諸侯則可祭祀國境

內的山川鬼神而一般百姓僅能祭祀自己的祖先正所謂「凡祭有其廢

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

無福」45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天人連結凡此祭祀透過焚柴燎煙作為溝通

無形的儀式進行祭祀祈願的活動學者指出這些焚柴祭祀活動原本都

是以圜丘土地山川為祭場沒有固定的屋宇建築後來隨著神性的人

41 文化地理學者認為「地景暗含了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反映一個社會的

文化信仰實踐和技術參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

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頁 18 42 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卷 7〈繫

辭上〉《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57 43 此一觀念在後來帝王受命的發展中受到嚴重的扭曲從漢劉邦崛起後學者們即

在「紹修聖緒」與「起於巷閭」的矛盾中尋找其正統的合法性詳參拙作〈嵩山

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頁 4-5 44 此一論述頗為常見方便參考者如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頁 216-226 45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5〈曲禮〉《十三經注

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9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5

圖一 17 此一局勢奠基姚興 (366-416) 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招撫流民恢復

生產國力日強軍事上則實施營戶制兵農合一也取得輝煌戰果先

後消滅了前秦西秦和後涼直至後秦弘始十八年 (416)姚興卒姚泓

(388-417) 即位兄弟相爭并州牧姚懿征北姚恢皆領鎮兵叛秦欲還

攻長安國中陷入大亂而北魏稱霸華北始於道武帝拓跋珪 (371-409)

在其建國之初強敵環伺憑著沈著精妙的戰略與諸燕爭霸可惜晚年

昏亂竟為其子紹所害 (409)後由明元帝拓跋嗣 (392-423) 嗣位內遷

民眾整頓流民外衛邊疆並重用崔浩(382-450)等漢臣永興二年 (410)

派大軍北伐柔然取得勝利逐步將北魏實力範圍拓展到河南而與東晉

接壤在東晉方面劉裕於義熙五年率軍滅南燕義熙九年 (413) 派朱齡

石(379-418)克成都淮北蜀地復歸晉有劉裕為實現禪代的計劃做準備

對內先後滅掉了與之抗衡的劉毅諸葛長民等人穩定內部統治對外乘

後秦主姚興去世發動了此次戰爭以為自己贏得聲譽

在戰力方面根據學者研究後秦時期的軍鎮已不同於十六國前期的

軍鎮已是有實土有兵士有民的實體為一級地方行政單位乃是與

州郡縣並列的統治形式如《晉書》卷118《姚興載記下》記載

17 本文地圖皆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在此

謹謝忱後文不再一一註明

3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隴東太守郭播言於興曰『嶺北二州鎮戶皆數萬若得文武之才以綏撫

之足以靖塞奸略』」18 由此可見姚興時期的安定和嶺北二鎮都有

鎮戶人數都達數萬家之多且鎮戶又是兵戶19因此楊銘指出這種營

戶與軍戶合一的制度為後秦政權興衰的兩面刃在後秦政權建立之初

這種不但能作戰還能「供繼軍糧」的營戶人數龐大戰鬥力較強不

易潰散為姚氏建國立過汗馬功勞但在國家政權不穩定的時候 由於

貴族或鎮將直接掌握了「營戶」或「鎮戶」反而會在後秦政權內往往出

現一些貴族或鎮將叛亂的事件同時在軍需募集時受阻嚴重削弱軍隊的

作戰能力20

相對來說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隨著前秦一統北部中國東

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亟需詔求良將軍隊鎮禦北方其時廣陵和京

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於是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

-402)等建立了北府兵成為東晉軍隊的主力東晉元興三年(404年)原

北府軍參軍劉裕率餘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369-404)奪取勢力之後真

正意義的京口集團已經不復存在其主要力量並非來自昔日北府的勢力

而是糾集劉裕的州黨鄉人舊誼同道重新組建的一支新軍21 當時由於

在作戰軸線轉移主戰場大多是在江淮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域這一帶多

江河湖泊丘陵盆地的地形條件不適合擅長野外馳騁的騎兵作戰必須依

靠水軍突破江河天險實施戰略進攻而大規模軍隊移動和軍糧轉運也是

借助於舟船在曹魏時積極經營而形成的良好運河條件下再加上謝玄

(343-388)壅水立埭桓溫鑿渠引巨野澤和汶水入清水等航道修建工程晉

朝水軍可從建康以東的京口沿水道而上進入黃河再逆河西行經渭水

18 見〔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卷 118《姚興載記

下》頁 2995 19 見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1頁 19 20 見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頁 64 21 見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 24陳春雷

〈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頁 133-1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7

直入長安因此河運渠道通暢與否直接關係到北伐的成敗22學者研究

指出劉裕十分重視水軍的建設在他所指揮的作戰中基本都有水軍參

戰充分發揮了水步騎三個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尤其在鎮壓以水師

見長的盧循義軍時劉裕大建水師所修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

丈」23最終憑借這支強大水軍鎮壓了義軍在他醞釀北伐後秦的策略時

水軍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棋子24在兵種與兵器的使用上也巧心運用比如

在阻止北方騎兵的攻擊時也曾特別啟用數千輛幔車組成方陣以防敵

軍箭矢並使用強弩彭排有力遏制敵人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25

然而正因劉裕強大的水軍從黃河逆流而上必得經過北魏的國境而

不得不派遣使者向明元帝拓跋嗣借道西上但是拓跋嗣考慮到後秦是聯姻

的盟國二來擔心劉裕北上爭地盤三來對劉裕屬下將領之前驕橫行徑不

服氣於是決定封鎖黃河上游遣司徒長孫嵩為督山東諸軍事又遣振威

將軍娥清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刺史阿薄干率步騎十萬屯駐黃河北岸

監視晉軍阻止劉裕西進26 早在北魏建國之前代人燕鳳誇言其軍擁有

22 有關魏晉南北朝航運與軍事關係的相關研究可參見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

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以及譚書龍的碩士論文《魏晉南北朝

水軍研究》等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

會科學戰線》20089頁 149-155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

成〉《史學月刊》20104頁 28-35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

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頁 14-19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

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等 23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頁 21 24 見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頁 92-93 25 事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所記廣固之戰其曰「張綱治攻具成設諸奇

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頁 17)相關研究見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第 8 卷

〈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485 26 有關北魏對於劉裕借道北伐北魏君臣間的議論可見《魏書》卷 35〈崔浩列

傳〉頁 809-810另外晉魏間的互動則見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

頁 703-704

3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控弦之士數十萬馬百萬匹」形容其戰力「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

驅馳若飛主上雄雋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爨之

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弊而北方之所常勝也」27雖

然這只是外交辭令不無誇張之處但根據研究十六國各政權的軍隊

主要由騎兵與步兵組成由於北方游牧民族騎射弓馬是其所長其本族部

落兵大都是騎兵在發展過程中才陸續招收了遍佈中原郡縣間的參壁而

這些塢堡的人口大都是漢人他們通常都被編入步兵28北魏建立之初

軍隊亦主要是由鮮卑族人所組成的部落兵各部落酋帥統率常隨皇帝四

處征伐代人娥清即為當時重要的酋帥屢著戰功而「太宗南巡幸鄴

以清為中領軍將軍」29 一直到登國元年 (368) 拓跋珪曾下令「散諸部

落」將拓跋部落改為「分土定居」的編戶但實際上拓跋部落組織依然

長期存在著不過同時也徵發大量的漢人服兵役30 北魏早期實際的軍

力根據史載皇始元年 (396) 道武帝曾「親勒六軍四十餘萬」31大舉

伐燕泰常二年 (419) 明元帝「遣征東將軍長孫道生給事黃門侍郎奚觀

率精騎二萬襲馮跋」32七年 (422) 又曾「車駕南巡helliphellip四方蕃附大人各

率所部從者五萬餘人」33由此大致可見其軍隊的規模

從上述後秦東晉與北魏三方的情勢的互動與消長對於此戰的結果

雖不意外然而在客觀實力的競爭之外還有社會觀感的心理面向事實

上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在北方已有「司馬氏應復河洛」的讖語流行後

秦侍御史唐盛因而對歸附後秦的東晉王族司馬休之(-417)有所疑慮34相

27 見《魏書》卷 24〈燕鳳列傳〉頁 609 28 見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第 8 卷〈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174-178 29 見《魏書》卷 30〈娥清列傳〉頁 720 30 參見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氏著《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頁 317-353 31 見《魏書》卷 2〈太祖道武帝嗣本紀〉頁 27 32 同上註書頁 58 33 見《魏書》卷 3〈太宗明元帝嗣本紀〉頁 62 34 見《晉書》卷 117〈姚興載記下〉頁 3001-3002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9

對也造成劉裕新政權合法性的危機如何由「司馬氏應復河洛」的社會期

待轉換為「劉氏當王」的社會氛圍在軍事行動所建立的功勳之外亦

可透過一種社會儀式化的展演既加強自我的形象又可提昇自己的社會

威望35另一方面史載姚興死之前歲熒惑在瓠瓜星中又有童謠妖言

大旱將起國內喧擾36 可見後秦社會早已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情況對此

一政權缺乏信任每每質疑其處理國家事務的判斷使得社會無意識地瀰

漫著一種普遍緊張和擔心而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價值趨

向也即是對於後秦政權的失望以及對東晉漢人政權的期望當時不乏

有識之士已經能夠洞悉此種社會氛圍北魏謀臣崔浩即曾分析說「昔姚

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

臣觀之克之必矣」37同樣的後秦的鄰敵赫連勃勃(381-425)也曾對近

臣說過「劉裕伐秦水陸兼進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豈能自固吾驗

以天時人事必當克之又其兄弟內叛安可以拒人」38學者指出這類

讖謠代表著一種社會輿論也可視為一種群體行為39誠如羅伯特middot帕克

(Robert E Park) 指出「集群行為是在公共和集體衝動的影響下發生的個人

行為換句話說那是社會互動的結果」40

35 讖語符命乃是製造劉裕神話證明其政權合法性最直接的依據相關論述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本文則是從西征的神

聖地景所展現的儀式化展演重構出其「受命於天」的個人形象以及晉德運轉移

的社會氛圍 36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08-809 37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10 38 見《晉書》卷 130〈赫連勃勃〉頁 3207 39 詳參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

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硏究所編

《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頁 420-421 40 Robert E Park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865

4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中國傳統社會的聚落地景乃是由漢人厝屋巷陌公共事務聚集場

所官道城垣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水脈山脈植披)與技術所

制約的產業共同形成的一個有形世界同時另有著一個神聖同在的世

界並存41早在中國文明起始之初先民就已形成「敬神」「尊天」的

價值取向在先秦的經史傳統中無論是伏羲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禹都被塑造成領悟天意遵行天道的聖王誠如《易繫辭上》所

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聖

人被看落實神意的的執行者也是天命的擁有者43 於是在「敬神」「尊

天」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崇聖」的思想44 如何向天神聖賢致

敬事實上在古代只有天子擁有一切神靈的祭祀權諸侯則可祭祀國境

內的山川鬼神而一般百姓僅能祭祀自己的祖先正所謂「凡祭有其廢

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

無福」45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天人連結凡此祭祀透過焚柴燎煙作為溝通

無形的儀式進行祭祀祈願的活動學者指出這些焚柴祭祀活動原本都

是以圜丘土地山川為祭場沒有固定的屋宇建築後來隨著神性的人

41 文化地理學者認為「地景暗含了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反映一個社會的

文化信仰實踐和技術參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

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頁 18 42 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卷 7〈繫

辭上〉《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57 43 此一觀念在後來帝王受命的發展中受到嚴重的扭曲從漢劉邦崛起後學者們即

在「紹修聖緒」與「起於巷閭」的矛盾中尋找其正統的合法性詳參拙作〈嵩山

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頁 4-5 44 此一論述頗為常見方便參考者如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頁 216-226 45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5〈曲禮〉《十三經注

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9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3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隴東太守郭播言於興曰『嶺北二州鎮戶皆數萬若得文武之才以綏撫

之足以靖塞奸略』」18 由此可見姚興時期的安定和嶺北二鎮都有

鎮戶人數都達數萬家之多且鎮戶又是兵戶19因此楊銘指出這種營

戶與軍戶合一的制度為後秦政權興衰的兩面刃在後秦政權建立之初

這種不但能作戰還能「供繼軍糧」的營戶人數龐大戰鬥力較強不

易潰散為姚氏建國立過汗馬功勞但在國家政權不穩定的時候 由於

貴族或鎮將直接掌握了「營戶」或「鎮戶」反而會在後秦政權內往往出

現一些貴族或鎮將叛亂的事件同時在軍需募集時受阻嚴重削弱軍隊的

作戰能力20

相對來說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隨著前秦一統北部中國東

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亟需詔求良將軍隊鎮禦北方其時廣陵和京

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於是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

-402)等建立了北府兵成為東晉軍隊的主力東晉元興三年(404年)原

北府軍參軍劉裕率餘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369-404)奪取勢力之後真

正意義的京口集團已經不復存在其主要力量並非來自昔日北府的勢力

而是糾集劉裕的州黨鄉人舊誼同道重新組建的一支新軍21 當時由於

在作戰軸線轉移主戰場大多是在江淮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域這一帶多

江河湖泊丘陵盆地的地形條件不適合擅長野外馳騁的騎兵作戰必須依

靠水軍突破江河天險實施戰略進攻而大規模軍隊移動和軍糧轉運也是

借助於舟船在曹魏時積極經營而形成的良好運河條件下再加上謝玄

(343-388)壅水立埭桓溫鑿渠引巨野澤和汶水入清水等航道修建工程晉

朝水軍可從建康以東的京口沿水道而上進入黃河再逆河西行經渭水

18 見〔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卷 118《姚興載記

下》頁 2995 19 見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1頁 19 20 見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頁 64 21 見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 24陳春雷

〈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頁 133-1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7

直入長安因此河運渠道通暢與否直接關係到北伐的成敗22學者研究

指出劉裕十分重視水軍的建設在他所指揮的作戰中基本都有水軍參

戰充分發揮了水步騎三個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尤其在鎮壓以水師

見長的盧循義軍時劉裕大建水師所修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

丈」23最終憑借這支強大水軍鎮壓了義軍在他醞釀北伐後秦的策略時

水軍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棋子24在兵種與兵器的使用上也巧心運用比如

在阻止北方騎兵的攻擊時也曾特別啟用數千輛幔車組成方陣以防敵

軍箭矢並使用強弩彭排有力遏制敵人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25

然而正因劉裕強大的水軍從黃河逆流而上必得經過北魏的國境而

不得不派遣使者向明元帝拓跋嗣借道西上但是拓跋嗣考慮到後秦是聯姻

的盟國二來擔心劉裕北上爭地盤三來對劉裕屬下將領之前驕橫行徑不

服氣於是決定封鎖黃河上游遣司徒長孫嵩為督山東諸軍事又遣振威

將軍娥清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刺史阿薄干率步騎十萬屯駐黃河北岸

監視晉軍阻止劉裕西進26 早在北魏建國之前代人燕鳳誇言其軍擁有

22 有關魏晉南北朝航運與軍事關係的相關研究可參見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

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以及譚書龍的碩士論文《魏晉南北朝

水軍研究》等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

會科學戰線》20089頁 149-155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

成〉《史學月刊》20104頁 28-35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

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頁 14-19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

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等 23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頁 21 24 見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頁 92-93 25 事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所記廣固之戰其曰「張綱治攻具成設諸奇

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頁 17)相關研究見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第 8 卷

〈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485 26 有關北魏對於劉裕借道北伐北魏君臣間的議論可見《魏書》卷 35〈崔浩列

傳〉頁 809-810另外晉魏間的互動則見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

頁 703-704

3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控弦之士數十萬馬百萬匹」形容其戰力「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

驅馳若飛主上雄雋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爨之

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弊而北方之所常勝也」27雖

然這只是外交辭令不無誇張之處但根據研究十六國各政權的軍隊

主要由騎兵與步兵組成由於北方游牧民族騎射弓馬是其所長其本族部

落兵大都是騎兵在發展過程中才陸續招收了遍佈中原郡縣間的參壁而

這些塢堡的人口大都是漢人他們通常都被編入步兵28北魏建立之初

軍隊亦主要是由鮮卑族人所組成的部落兵各部落酋帥統率常隨皇帝四

處征伐代人娥清即為當時重要的酋帥屢著戰功而「太宗南巡幸鄴

以清為中領軍將軍」29 一直到登國元年 (368) 拓跋珪曾下令「散諸部

落」將拓跋部落改為「分土定居」的編戶但實際上拓跋部落組織依然

長期存在著不過同時也徵發大量的漢人服兵役30 北魏早期實際的軍

力根據史載皇始元年 (396) 道武帝曾「親勒六軍四十餘萬」31大舉

伐燕泰常二年 (419) 明元帝「遣征東將軍長孫道生給事黃門侍郎奚觀

率精騎二萬襲馮跋」32七年 (422) 又曾「車駕南巡helliphellip四方蕃附大人各

率所部從者五萬餘人」33由此大致可見其軍隊的規模

從上述後秦東晉與北魏三方的情勢的互動與消長對於此戰的結果

雖不意外然而在客觀實力的競爭之外還有社會觀感的心理面向事實

上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在北方已有「司馬氏應復河洛」的讖語流行後

秦侍御史唐盛因而對歸附後秦的東晉王族司馬休之(-417)有所疑慮34相

27 見《魏書》卷 24〈燕鳳列傳〉頁 609 28 見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第 8 卷〈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174-178 29 見《魏書》卷 30〈娥清列傳〉頁 720 30 參見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氏著《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頁 317-353 31 見《魏書》卷 2〈太祖道武帝嗣本紀〉頁 27 32 同上註書頁 58 33 見《魏書》卷 3〈太宗明元帝嗣本紀〉頁 62 34 見《晉書》卷 117〈姚興載記下〉頁 3001-3002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9

對也造成劉裕新政權合法性的危機如何由「司馬氏應復河洛」的社會期

待轉換為「劉氏當王」的社會氛圍在軍事行動所建立的功勳之外亦

可透過一種社會儀式化的展演既加強自我的形象又可提昇自己的社會

威望35另一方面史載姚興死之前歲熒惑在瓠瓜星中又有童謠妖言

大旱將起國內喧擾36 可見後秦社會早已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情況對此

一政權缺乏信任每每質疑其處理國家事務的判斷使得社會無意識地瀰

漫著一種普遍緊張和擔心而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價值趨

向也即是對於後秦政權的失望以及對東晉漢人政權的期望當時不乏

有識之士已經能夠洞悉此種社會氛圍北魏謀臣崔浩即曾分析說「昔姚

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

臣觀之克之必矣」37同樣的後秦的鄰敵赫連勃勃(381-425)也曾對近

臣說過「劉裕伐秦水陸兼進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豈能自固吾驗

以天時人事必當克之又其兄弟內叛安可以拒人」38學者指出這類

讖謠代表著一種社會輿論也可視為一種群體行為39誠如羅伯特middot帕克

(Robert E Park) 指出「集群行為是在公共和集體衝動的影響下發生的個人

行為換句話說那是社會互動的結果」40

35 讖語符命乃是製造劉裕神話證明其政權合法性最直接的依據相關論述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本文則是從西征的神

聖地景所展現的儀式化展演重構出其「受命於天」的個人形象以及晉德運轉移

的社會氛圍 36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08-809 37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10 38 見《晉書》卷 130〈赫連勃勃〉頁 3207 39 詳參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

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硏究所編

《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頁 420-421 40 Robert E Park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865

4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中國傳統社會的聚落地景乃是由漢人厝屋巷陌公共事務聚集場

所官道城垣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水脈山脈植披)與技術所

制約的產業共同形成的一個有形世界同時另有著一個神聖同在的世

界並存41早在中國文明起始之初先民就已形成「敬神」「尊天」的

價值取向在先秦的經史傳統中無論是伏羲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禹都被塑造成領悟天意遵行天道的聖王誠如《易繫辭上》所

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聖

人被看落實神意的的執行者也是天命的擁有者43 於是在「敬神」「尊

天」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崇聖」的思想44 如何向天神聖賢致

敬事實上在古代只有天子擁有一切神靈的祭祀權諸侯則可祭祀國境

內的山川鬼神而一般百姓僅能祭祀自己的祖先正所謂「凡祭有其廢

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

無福」45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天人連結凡此祭祀透過焚柴燎煙作為溝通

無形的儀式進行祭祀祈願的活動學者指出這些焚柴祭祀活動原本都

是以圜丘土地山川為祭場沒有固定的屋宇建築後來隨著神性的人

41 文化地理學者認為「地景暗含了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反映一個社會的

文化信仰實踐和技術參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

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頁 18 42 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卷 7〈繫

辭上〉《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57 43 此一觀念在後來帝王受命的發展中受到嚴重的扭曲從漢劉邦崛起後學者們即

在「紹修聖緒」與「起於巷閭」的矛盾中尋找其正統的合法性詳參拙作〈嵩山

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頁 4-5 44 此一論述頗為常見方便參考者如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頁 216-226 45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5〈曲禮〉《十三經注

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9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7

直入長安因此河運渠道通暢與否直接關係到北伐的成敗22學者研究

指出劉裕十分重視水軍的建設在他所指揮的作戰中基本都有水軍參

戰充分發揮了水步騎三個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尤其在鎮壓以水師

見長的盧循義軍時劉裕大建水師所修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

丈」23最終憑借這支強大水軍鎮壓了義軍在他醞釀北伐後秦的策略時

水軍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棋子24在兵種與兵器的使用上也巧心運用比如

在阻止北方騎兵的攻擊時也曾特別啟用數千輛幔車組成方陣以防敵

軍箭矢並使用強弩彭排有力遏制敵人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25

然而正因劉裕強大的水軍從黃河逆流而上必得經過北魏的國境而

不得不派遣使者向明元帝拓跋嗣借道西上但是拓跋嗣考慮到後秦是聯姻

的盟國二來擔心劉裕北上爭地盤三來對劉裕屬下將領之前驕橫行徑不

服氣於是決定封鎖黃河上游遣司徒長孫嵩為督山東諸軍事又遣振威

將軍娥清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刺史阿薄干率步騎十萬屯駐黃河北岸

監視晉軍阻止劉裕西進26 早在北魏建國之前代人燕鳳誇言其軍擁有

22 有關魏晉南北朝航運與軍事關係的相關研究可參見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

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以及譚書龍的碩士論文《魏晉南北朝

水軍研究》等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

會科學戰線》20089頁 149-155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

成〉《史學月刊》20104頁 28-35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

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頁 14-19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

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等 23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頁 21 24 見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頁 92-93 25 事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所記廣固之戰其曰「張綱治攻具成設諸奇

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頁 17)相關研究見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第 8 卷

〈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485 26 有關北魏對於劉裕借道北伐北魏君臣間的議論可見《魏書》卷 35〈崔浩列

傳〉頁 809-810另外晉魏間的互動則見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

頁 703-704

3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控弦之士數十萬馬百萬匹」形容其戰力「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

驅馳若飛主上雄雋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爨之

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弊而北方之所常勝也」27雖

然這只是外交辭令不無誇張之處但根據研究十六國各政權的軍隊

主要由騎兵與步兵組成由於北方游牧民族騎射弓馬是其所長其本族部

落兵大都是騎兵在發展過程中才陸續招收了遍佈中原郡縣間的參壁而

這些塢堡的人口大都是漢人他們通常都被編入步兵28北魏建立之初

軍隊亦主要是由鮮卑族人所組成的部落兵各部落酋帥統率常隨皇帝四

處征伐代人娥清即為當時重要的酋帥屢著戰功而「太宗南巡幸鄴

以清為中領軍將軍」29 一直到登國元年 (368) 拓跋珪曾下令「散諸部

落」將拓跋部落改為「分土定居」的編戶但實際上拓跋部落組織依然

長期存在著不過同時也徵發大量的漢人服兵役30 北魏早期實際的軍

力根據史載皇始元年 (396) 道武帝曾「親勒六軍四十餘萬」31大舉

伐燕泰常二年 (419) 明元帝「遣征東將軍長孫道生給事黃門侍郎奚觀

率精騎二萬襲馮跋」32七年 (422) 又曾「車駕南巡helliphellip四方蕃附大人各

率所部從者五萬餘人」33由此大致可見其軍隊的規模

從上述後秦東晉與北魏三方的情勢的互動與消長對於此戰的結果

雖不意外然而在客觀實力的競爭之外還有社會觀感的心理面向事實

上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在北方已有「司馬氏應復河洛」的讖語流行後

秦侍御史唐盛因而對歸附後秦的東晉王族司馬休之(-417)有所疑慮34相

27 見《魏書》卷 24〈燕鳳列傳〉頁 609 28 見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第 8 卷〈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174-178 29 見《魏書》卷 30〈娥清列傳〉頁 720 30 參見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氏著《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頁 317-353 31 見《魏書》卷 2〈太祖道武帝嗣本紀〉頁 27 32 同上註書頁 58 33 見《魏書》卷 3〈太宗明元帝嗣本紀〉頁 62 34 見《晉書》卷 117〈姚興載記下〉頁 3001-3002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9

對也造成劉裕新政權合法性的危機如何由「司馬氏應復河洛」的社會期

待轉換為「劉氏當王」的社會氛圍在軍事行動所建立的功勳之外亦

可透過一種社會儀式化的展演既加強自我的形象又可提昇自己的社會

威望35另一方面史載姚興死之前歲熒惑在瓠瓜星中又有童謠妖言

大旱將起國內喧擾36 可見後秦社會早已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情況對此

一政權缺乏信任每每質疑其處理國家事務的判斷使得社會無意識地瀰

漫著一種普遍緊張和擔心而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價值趨

向也即是對於後秦政權的失望以及對東晉漢人政權的期望當時不乏

有識之士已經能夠洞悉此種社會氛圍北魏謀臣崔浩即曾分析說「昔姚

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

臣觀之克之必矣」37同樣的後秦的鄰敵赫連勃勃(381-425)也曾對近

臣說過「劉裕伐秦水陸兼進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豈能自固吾驗

以天時人事必當克之又其兄弟內叛安可以拒人」38學者指出這類

讖謠代表著一種社會輿論也可視為一種群體行為39誠如羅伯特middot帕克

(Robert E Park) 指出「集群行為是在公共和集體衝動的影響下發生的個人

行為換句話說那是社會互動的結果」40

35 讖語符命乃是製造劉裕神話證明其政權合法性最直接的依據相關論述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本文則是從西征的神

聖地景所展現的儀式化展演重構出其「受命於天」的個人形象以及晉德運轉移

的社會氛圍 36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08-809 37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10 38 見《晉書》卷 130〈赫連勃勃〉頁 3207 39 詳參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

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硏究所編

《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頁 420-421 40 Robert E Park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865

4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中國傳統社會的聚落地景乃是由漢人厝屋巷陌公共事務聚集場

所官道城垣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水脈山脈植披)與技術所

制約的產業共同形成的一個有形世界同時另有著一個神聖同在的世

界並存41早在中國文明起始之初先民就已形成「敬神」「尊天」的

價值取向在先秦的經史傳統中無論是伏羲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禹都被塑造成領悟天意遵行天道的聖王誠如《易繫辭上》所

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聖

人被看落實神意的的執行者也是天命的擁有者43 於是在「敬神」「尊

天」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崇聖」的思想44 如何向天神聖賢致

敬事實上在古代只有天子擁有一切神靈的祭祀權諸侯則可祭祀國境

內的山川鬼神而一般百姓僅能祭祀自己的祖先正所謂「凡祭有其廢

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

無福」45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天人連結凡此祭祀透過焚柴燎煙作為溝通

無形的儀式進行祭祀祈願的活動學者指出這些焚柴祭祀活動原本都

是以圜丘土地山川為祭場沒有固定的屋宇建築後來隨著神性的人

41 文化地理學者認為「地景暗含了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反映一個社會的

文化信仰實踐和技術參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

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頁 18 42 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卷 7〈繫

辭上〉《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57 43 此一觀念在後來帝王受命的發展中受到嚴重的扭曲從漢劉邦崛起後學者們即

在「紹修聖緒」與「起於巷閭」的矛盾中尋找其正統的合法性詳參拙作〈嵩山

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頁 4-5 44 此一論述頗為常見方便參考者如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頁 216-226 45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5〈曲禮〉《十三經注

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9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3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控弦之士數十萬馬百萬匹」形容其戰力「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

驅馳若飛主上雄雋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爨之

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弊而北方之所常勝也」27雖

然這只是外交辭令不無誇張之處但根據研究十六國各政權的軍隊

主要由騎兵與步兵組成由於北方游牧民族騎射弓馬是其所長其本族部

落兵大都是騎兵在發展過程中才陸續招收了遍佈中原郡縣間的參壁而

這些塢堡的人口大都是漢人他們通常都被編入步兵28北魏建立之初

軍隊亦主要是由鮮卑族人所組成的部落兵各部落酋帥統率常隨皇帝四

處征伐代人娥清即為當時重要的酋帥屢著戰功而「太宗南巡幸鄴

以清為中領軍將軍」29 一直到登國元年 (368) 拓跋珪曾下令「散諸部

落」將拓跋部落改為「分土定居」的編戶但實際上拓跋部落組織依然

長期存在著不過同時也徵發大量的漢人服兵役30 北魏早期實際的軍

力根據史載皇始元年 (396) 道武帝曾「親勒六軍四十餘萬」31大舉

伐燕泰常二年 (419) 明元帝「遣征東將軍長孫道生給事黃門侍郎奚觀

率精騎二萬襲馮跋」32七年 (422) 又曾「車駕南巡helliphellip四方蕃附大人各

率所部從者五萬餘人」33由此大致可見其軍隊的規模

從上述後秦東晉與北魏三方的情勢的互動與消長對於此戰的結果

雖不意外然而在客觀實力的競爭之外還有社會觀感的心理面向事實

上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在北方已有「司馬氏應復河洛」的讖語流行後

秦侍御史唐盛因而對歸附後秦的東晉王族司馬休之(-417)有所疑慮34相

27 見《魏書》卷 24〈燕鳳列傳〉頁 609 28 見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第 8 卷〈兩晉南北朝軍事史〉頁

174-178 29 見《魏書》卷 30〈娥清列傳〉頁 720 30 參見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氏著《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頁 317-353 31 見《魏書》卷 2〈太祖道武帝嗣本紀〉頁 27 32 同上註書頁 58 33 見《魏書》卷 3〈太宗明元帝嗣本紀〉頁 62 34 見《晉書》卷 117〈姚興載記下〉頁 3001-3002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9

對也造成劉裕新政權合法性的危機如何由「司馬氏應復河洛」的社會期

待轉換為「劉氏當王」的社會氛圍在軍事行動所建立的功勳之外亦

可透過一種社會儀式化的展演既加強自我的形象又可提昇自己的社會

威望35另一方面史載姚興死之前歲熒惑在瓠瓜星中又有童謠妖言

大旱將起國內喧擾36 可見後秦社會早已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情況對此

一政權缺乏信任每每質疑其處理國家事務的判斷使得社會無意識地瀰

漫著一種普遍緊張和擔心而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價值趨

向也即是對於後秦政權的失望以及對東晉漢人政權的期望當時不乏

有識之士已經能夠洞悉此種社會氛圍北魏謀臣崔浩即曾分析說「昔姚

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

臣觀之克之必矣」37同樣的後秦的鄰敵赫連勃勃(381-425)也曾對近

臣說過「劉裕伐秦水陸兼進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豈能自固吾驗

以天時人事必當克之又其兄弟內叛安可以拒人」38學者指出這類

讖謠代表著一種社會輿論也可視為一種群體行為39誠如羅伯特middot帕克

(Robert E Park) 指出「集群行為是在公共和集體衝動的影響下發生的個人

行為換句話說那是社會互動的結果」40

35 讖語符命乃是製造劉裕神話證明其政權合法性最直接的依據相關論述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本文則是從西征的神

聖地景所展現的儀式化展演重構出其「受命於天」的個人形象以及晉德運轉移

的社會氛圍 36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08-809 37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10 38 見《晉書》卷 130〈赫連勃勃〉頁 3207 39 詳參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

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硏究所編

《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頁 420-421 40 Robert E Park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865

4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中國傳統社會的聚落地景乃是由漢人厝屋巷陌公共事務聚集場

所官道城垣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水脈山脈植披)與技術所

制約的產業共同形成的一個有形世界同時另有著一個神聖同在的世

界並存41早在中國文明起始之初先民就已形成「敬神」「尊天」的

價值取向在先秦的經史傳統中無論是伏羲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禹都被塑造成領悟天意遵行天道的聖王誠如《易繫辭上》所

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聖

人被看落實神意的的執行者也是天命的擁有者43 於是在「敬神」「尊

天」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崇聖」的思想44 如何向天神聖賢致

敬事實上在古代只有天子擁有一切神靈的祭祀權諸侯則可祭祀國境

內的山川鬼神而一般百姓僅能祭祀自己的祖先正所謂「凡祭有其廢

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

無福」45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天人連結凡此祭祀透過焚柴燎煙作為溝通

無形的儀式進行祭祀祈願的活動學者指出這些焚柴祭祀活動原本都

是以圜丘土地山川為祭場沒有固定的屋宇建築後來隨著神性的人

41 文化地理學者認為「地景暗含了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反映一個社會的

文化信仰實踐和技術參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

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頁 18 42 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卷 7〈繫

辭上〉《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57 43 此一觀念在後來帝王受命的發展中受到嚴重的扭曲從漢劉邦崛起後學者們即

在「紹修聖緒」與「起於巷閭」的矛盾中尋找其正統的合法性詳參拙作〈嵩山

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頁 4-5 44 此一論述頗為常見方便參考者如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頁 216-226 45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5〈曲禮〉《十三經注

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9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39

對也造成劉裕新政權合法性的危機如何由「司馬氏應復河洛」的社會期

待轉換為「劉氏當王」的社會氛圍在軍事行動所建立的功勳之外亦

可透過一種社會儀式化的展演既加強自我的形象又可提昇自己的社會

威望35另一方面史載姚興死之前歲熒惑在瓠瓜星中又有童謠妖言

大旱將起國內喧擾36 可見後秦社會早已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情況對此

一政權缺乏信任每每質疑其處理國家事務的判斷使得社會無意識地瀰

漫著一種普遍緊張和擔心而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價值趨

向也即是對於後秦政權的失望以及對東晉漢人政權的期望當時不乏

有識之士已經能夠洞悉此種社會氛圍北魏謀臣崔浩即曾分析說「昔姚

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

臣觀之克之必矣」37同樣的後秦的鄰敵赫連勃勃(381-425)也曾對近

臣說過「劉裕伐秦水陸兼進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豈能自固吾驗

以天時人事必當克之又其兄弟內叛安可以拒人」38學者指出這類

讖謠代表著一種社會輿論也可視為一種群體行為39誠如羅伯特middot帕克

(Robert E Park) 指出「集群行為是在公共和集體衝動的影響下發生的個人

行為換句話說那是社會互動的結果」40

35 讖語符命乃是製造劉裕神話證明其政權合法性最直接的依據相關論述詳見

拙作〈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本文則是從西征的神

聖地景所展現的儀式化展演重構出其「受命於天」的個人形象以及晉德運轉移

的社會氛圍 36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08-809 37 見《魏書》卷 35〈崔浩列傳〉頁 810 38 見《晉書》卷 130〈赫連勃勃〉頁 3207 39 詳參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

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硏究所編

《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頁 420-421 40 Robert E Park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865

4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中國傳統社會的聚落地景乃是由漢人厝屋巷陌公共事務聚集場

所官道城垣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水脈山脈植披)與技術所

制約的產業共同形成的一個有形世界同時另有著一個神聖同在的世

界並存41早在中國文明起始之初先民就已形成「敬神」「尊天」的

價值取向在先秦的經史傳統中無論是伏羲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禹都被塑造成領悟天意遵行天道的聖王誠如《易繫辭上》所

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聖

人被看落實神意的的執行者也是天命的擁有者43 於是在「敬神」「尊

天」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崇聖」的思想44 如何向天神聖賢致

敬事實上在古代只有天子擁有一切神靈的祭祀權諸侯則可祭祀國境

內的山川鬼神而一般百姓僅能祭祀自己的祖先正所謂「凡祭有其廢

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

無福」45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天人連結凡此祭祀透過焚柴燎煙作為溝通

無形的儀式進行祭祀祈願的活動學者指出這些焚柴祭祀活動原本都

是以圜丘土地山川為祭場沒有固定的屋宇建築後來隨著神性的人

41 文化地理學者認為「地景暗含了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反映一個社會的

文化信仰實踐和技術參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

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頁 18 42 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卷 7〈繫

辭上〉《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57 43 此一觀念在後來帝王受命的發展中受到嚴重的扭曲從漢劉邦崛起後學者們即

在「紹修聖緒」與「起於巷閭」的矛盾中尋找其正統的合法性詳參拙作〈嵩山

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頁 4-5 44 此一論述頗為常見方便參考者如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頁 216-226 45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5〈曲禮〉《十三經注

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9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4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中國傳統社會的聚落地景乃是由漢人厝屋巷陌公共事務聚集場

所官道城垣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水脈山脈植披)與技術所

制約的產業共同形成的一個有形世界同時另有著一個神聖同在的世

界並存41早在中國文明起始之初先民就已形成「敬神」「尊天」的

價值取向在先秦的經史傳統中無論是伏羲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禹都被塑造成領悟天意遵行天道的聖王誠如《易繫辭上》所

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聖

人被看落實神意的的執行者也是天命的擁有者43 於是在「敬神」「尊

天」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崇聖」的思想44 如何向天神聖賢致

敬事實上在古代只有天子擁有一切神靈的祭祀權諸侯則可祭祀國境

內的山川鬼神而一般百姓僅能祭祀自己的祖先正所謂「凡祭有其廢

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

無福」45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天人連結凡此祭祀透過焚柴燎煙作為溝通

無形的儀式進行祭祀祈願的活動學者指出這些焚柴祭祀活動原本都

是以圜丘土地山川為祭場沒有固定的屋宇建築後來隨著神性的人

41 文化地理學者認為「地景暗含了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反映一個社會的

文化信仰實踐和技術參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

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頁 18 42 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卷 7〈繫

辭上〉《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57 43 此一觀念在後來帝王受命的發展中受到嚴重的扭曲從漢劉邦崛起後學者們即

在「紹修聖緒」與「起於巷閭」的矛盾中尋找其正統的合法性詳參拙作〈嵩山

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頁 4-5 44 此一論述頗為常見方便參考者如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頁 216-226 45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5〈曲禮〉《十三經注

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97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1

格化才促成祭場朝向祠廟化發展46 於是逐漸在聚落地景中發生改變加

入越來越多的神聖地景形成一個神人共居的圓滿世界

在諸多神聖地景之中墳冢不僅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受到漢人傳

統「死生相續」的生死觀影響也將其作為人們生前死後生活的共同縮影

在福德相繫的觀念下墓地的營造和維護緊密關係到後人的福祉對漢人

而言必須「事死如事生」每年時依照節按時致祭先祖既是為人子孫

者應盡之孝道也是保持家族福澤綿長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文化心理之

下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葬式與祭儀日趨繁複與豪奢基本上漢文

化傳統葬式以土葬為主土葬必有墳墓《禮記檀弓上》即引孔子所

言「古也墓而不墳」鄭玄註曰「古謂殷時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者曰墳」47《說文解字》則曰「高墳也又作塚」可見墳

冢(塚)基本上是同義字而墓則略有不同指與地齊平的塋域後來隨著

葬祭禮儀繁複漢時帝王諸侯高如山陵以凸顯墓主身分地位的墳墓者

又稱之為「陵」在墓側所建之殿以備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者稱

之為「寢」48 另外當時已有塚上起祠的風俗「祠堂」又稱「享堂」

用以祭祀死者其作用與供死者靈魂日常起居的「寢」有所不同祠堂內

設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採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

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

象相當普遍尤其強宗大族非常重視宗族墓地的「祠堂」建築大抵即

藉「祠堂」舉行家族墓祭既具有敬祀祖先的意義也可藉以團結宗親

在親族之外東漢時人常將喪葬儀式做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原本戰國

46 見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24 47 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檀弓上〉頁 112 48 《禮記注疏》卷 15〈月令〉「寢廟畢備」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

曰寢」《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頁 300又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

京中華書局1988)卷 49〈禮沿革後漢〉「古宗廟前製廟後制寢

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helliphellip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

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

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頁 1368)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4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時期在冢墓前立墓碑用以「引棺入穴」作為引棺槨入穴的支架然而

漢時為死者立碑則寓有複雜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借碑文寄託親人的哀思

另一方面友人門生故吏也以立碑表達思慕之情頌贊之意希望碑

主藉金石而名垂不朽49 儘管魏晉之際君主也有裁抑厚葬風氣的禁令

但不容否認的中國中古時期已發展出非常精細的死亡文化作為聯繫生

死鞏固社會關係標誌身分以及分別親疏遠近的社會象徵

本文接下來將採用文化地理學的觀點將《西征記》中諸多神聖地

景視為一種觀看的方式50也是一種可以解讀的文本 (text)一套由社會

生活信仰與實踐所塑造而成的表意系統 (signifying system)51 既然《西

征記》為受劉公之命而作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性質故在書寫形式上

以務實為主乃是依照行旅的過程依序逐一呈現各種內容其中以記錄

水道山嶽城市塢堡橋樑關隘的方位地形和道里為主旁及祠

廟塚墓亭台宅院宮殿器物等人文設施無外乎表達此次戰爭的

必要性與正當性然而此中是否仍有更多的言外之意特別是沿途記載的

墳冢祠墓到底是從誰的視野來觀看又從什麼位置來書寫以聯繫這

些遠來的征人究竟和郭緣生的《述征記》有何異同首先回到早在劉裕

發動軍事行動之初琅邪王司馬德文 (386-421) 即上疏「請帥所蒞啟

行戎路修敬山陵」52劉裕在黃河與北魏軍隊僵持之際也曾義正辭嚴

地回答來使「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

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

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53大申修復山陵

討罪伐惡之大義因此在晉軍收復洛陽之後即可從史載中發現「遣兼

49 見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頁 3-8 50 見 Catherine Nash 李延輝譯〈地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290300 51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頁 35 52 見《晉書》卷 10〈恭帝本紀〉頁 268 53 見《魏書》卷 29〈叔孫建列傳〉頁 703 -7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3

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54的記載事實上從桓溫以降東晉君臣向

來以修護先帝陵墓作為北伐軍事行動的藉口抓住東渡臣民沈戀於過去洛

陽黃金時代的集體心理55儘管原本政治版圖的空間結構早已徹底破壞

卻仍將洛陽視為區域經營不變的參考點在經略河南修護洛陽園陵的過

程中正可經由墳冢陵寢祠墓所形成的場所意象高舉「過去」與「懷

舊」以聯繫離鄉的過江人士而在今昔間的落差間重新建立一種和諧

穩定的感覺在此閱讀期待下出現的文字應如傅亮 (374-426)〈為宋公

至洛陽謁五陵〉所言

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

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

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

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其月十五日

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

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

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

情56

本文透過南來將士的眼光來觀看在歷經百年異族統治的浩劫儘管

洛陽當時的地景早已丕變昔日的宮闕傾頹墳塋荒蕪但在「修五陵

置守備」的共同願景之下將士用命水路並進地挺進舊都重據晉高祖

司馬懿 (179-251) 發動高陵之變的洛水浮橋57此時這一片頹廢不再只是

54 見《晉書》卷 10〈安帝本紀〉頁 265 55 相關論述頗多如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20077)

頁 235-260 56 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 38《表下》〈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頁 1726 57 見〔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卷 9《魏書》之

〈曹真傳〉頁 280-282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4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廢墟而是將這種現實的感官體驗透過遺跡的碎片連結上一種歷史經驗

形成一種氛圍重新啟動潛藏其中的各種可能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存

在空間的觀念事實上包含著空間與特性兩個互補的概念一是「物 (things)

的集結 (gathering)二則是物在安置 (place) 過程中所形成的氣氛」58故

隨著漫長險阻的水路通過眼光的觸及沿途開展的事物或近或遠形成

人與環境間「流變的相互遭遇」(ambulatory encounters)59以不變的山川

對照頹圮的城闕宮廟空置的鐘架並延伸至蕭條的市肆不僅具現了

時間的流動及「物」本質上的脆弱並強調了疲憊軍旅的身體與殘破地

景中的碰撞接觸營造出滄海桑田的氛圍特別是代表「家國」傳統的先

帝陵墓由此召喚出對於伊洛故土的種種光榮與挫敗的記憶從而由認

知 (knowing) 概念轉化為與其「產生關聯」(relating to) 的想像60建構出

「家」的感知以海德格的看法也就是「空間居住者」(who dwells)的參與

感61正可使「故老掩涕三軍悽感」觸動兩地人心成為化解南北百

年隔閡的神聖地景同時藉由這種同申情禮的儀式行動上及天衢融合

成一幅天人和暢的圖像更何況《西征記》作為記載劉裕西征姚秦功勳的

地理行記說什麼也不應遺漏此一重大事件由此也可對照出其與郭緣生

《述征記》的不同郭氏雖只是平實地記載曰「北邙東則乾脯山山

西南晉文帝崇陽陵陵西武帝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58 見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建築

現象學》(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公司1997)頁 5-8 59

見Barbara Bender ldquoIntroductionrdquo in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60

見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26 61

見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5

邙之南則惠帝陵也」62 明示五陵所在的參考標的――北邙山和乾脯山之

間並詳記每一個墓的方位與相對位置至今仍然可作為尋找古墓的指

南如此才能滿足南渡人士的情感需求但可怪的是遍尋《西征記》的記

載卻不見任何有關晉五陵的痕跡

在《西征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究竟寓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單純地遺

佚還是有意的選擇必須有更詳細的論證檢閱《西征記》有關墳塋的

記載大致有三組分別為彭城古塚金鄉魯峻冢和東阿曹植墓

《西征記》中的墓群

416年八月

-417年一月

徐州彭城

417年四月

兗州金鄉縣

417年四至五月

兗州濟北郡東

彭城南有亞父范曾

冢冢高四十餘丈

東北有隧道其城北

三里有劉向墓泗水

東三里漢大夫龔勝

冢石碣猶存(《太

平御覽》560)

焦氏山北數里漢司隸校尉

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

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

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

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

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

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

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

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

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

郎63傅珍之諮議參軍64周

魏陳思王曹植嘗

登此山有終焉之志

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

也魚山在東阿縣東

北(《太平御覽》42)67

62 見《文選》頁 1726 63 干寶《司徒議》曰「從事中郎之職各掌其所治之曹而紀綱其事維正大體參

輔謀議」〔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209〈職官〉之「太尉從事中郎」頁 1133a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4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安穆65拆敗石床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并免

官(《水經注》8)66

檢視上列的墓群表格金鄉的魯峻塚首先突出畫面透過戴祚的視

線兩百多前的古塚歷歷在目不僅祠廟俱在香火不絕連墓室祠

廟和墓闕中畫像石上那些以禮教為題材的圖像文字都清晰可見根據

研究畫像石的內容一般以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

技以及護衛墓主的神獸和神仙為主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內容則擴及神話

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生活 6768 魯峻墓應屬東漢晚期的畫像

64 《通典》卷 20〈職官二〉之「總三師三公以下官」曰「梁武受命之初官

班多同宋齊之舊helliphellip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

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頁 524) 65 周安穆陳留人義熙三年劉裕起義討伐桓玄之際安穆為共謀的二十七人之

一並被派遣為聯絡京師劉邁為內應者可見親信程度見《宋書》卷 1〈武帝

本紀〉頁 5-6 66 此一文本最早見《水經注》卷 8〈濟水〉引《西征記》見頁 777-778另見《太

平御覽》卷 42〈地部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亦同文字小異白蛇白兔作白虵

白兔敗石床者記為三人(頁 331b)以及《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文字

甚簡《太平御覽》卷 706〈服用牀〉則引《西征記》記傅之周室穆壞

曾峻塚前石牀事(頁 3276b) 67 見《三國志》卷 19〈魏志〉之〈陳思王植傳〉曰「(太和二年)植登魚山

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頁 577)另外劉敬叔《異苑》(北

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5 亦載此事然加入梵唱的傳說(頁 48)《水經注》

卷 8〈濟水〉大致同《三國志》所記(頁 728)《太平御覽》卷 42〈地部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則引《西征記》見頁 331a然《太平御覽》卷 556〈禮

儀部葬送〉則引《述征記》曰「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

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猶存也地今割并

榖城」(頁 2646a) 68 漢代畫像石的研究已多重要者如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

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7

石風格而敘事者的觀看獨見「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將其視為一種文化再現之形式彰顯群體的倫理關懷

更特別之處就是戴氏在此記載了一則機要參謀官員涉及壞墓69 的司法案

件最後被免官處分的新聞凡此地景描述出原本已超越地表形貌的描

述或經驗上物質化客體的形容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地方風物傳說

的傳述而是蘊含了人們對於古老魯文化的地域想像尤其是這些內容出

現在軍事行記的記載中時是否寓有更嚴肅的政治社會意義尚待進一步

地分析

倘若我們梳理表列中的三組墓主發現范曾(增278BC-204BC)

劉向(77BC-6BC)龔勝 (68BC-11BC)魯峻 (111-172)曹植 (192-232)

的生平竟然形成了一個整齊的時間順序與西征的動線相應其中魯峻

為周公之後終身謹守篤學溫良守法安民之原則而被謚「忠惠

父」70 其他幾位墓主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忠而見

斥」的特殊遭遇范增作為項羽主要謀士卻因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而被項羽猜忌不得不乃辭官歸里途

京文物出版社2000)

69 根據中國傳統的死亡觀墳墓會造成死者不得其安生者也會接收到來自他界的

各種異徵甚至厄運殃災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發冢盜墓的記載頗多盜墓凌屍

的作為絕對是天理王法所不容毀人棺墓者也有損陰德故在人們的潛意識

裡不但盜墓者應伏法受災毀墓者也往往凶終既受到人間正義的制裁他界

的鬼神也不會坐視不管有關魏晉南北朝壞墓的文化解讀可參見拙作〈松柏岡

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收於氏著《朝向生活世界的文

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特別是頁 477-483 70 見《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收於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

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8)第二冊第 6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4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中病死71 劉向一生與宦官外戚展开激烈的鬥爭而下獄後免為庶人

只能孤忠自許志不得行72 龔勝為官清正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

斂苛重並不滿哀帝寵幸董賢每每受貶後乃託病辭官73 曹植則因與

兄長曹丕爭奪繼承素為其所嫉其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他也曾擬策謀

效勞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恐難為臣」他乃上表告誡說「今反公族

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並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說「取齊者田

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然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

志74 由上述幾組歷史人物的事蹟可以開展出對「忠」的不同思考佐

藤將之曾對「忠」有深刻的研究他分析「忠」的意義可歸納為真心誠意

貢獻愛誠懇的心理狀態等面向在文脈上「忠」則可運用於君臣關

係天下和一般人際交往等層面然最主要還是在討論「君德∕臣德」(君

臣關係)的結構75 若說魯峻具有「忠惠」之德者德惠上及君下於民

屬於忠之全者而范增劉向龔勝雖有「忠」之德但由於缺乏君德的

支持而無法澤惠於天下破壞了圓滿的「忠」的結構關係由此構成的

君臣倫理光譜究竟在西征的行程中具有什麼意義值得玩味

更進一步觀察又可發現這些塚墓在地域空間的分布上都集中在徐

兗兩州《通典州郡》曰「初(晉)元帝命祖逖槙(鎮)雍丘逖死北

境漸蹙大興四年逖死於是荊河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

石勒helliphellip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德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

扞」76 總結了東晉前期以彭城為中心進行淮北的攻守情勢換言之東

晉十六國時期青徐兖三州長期北方統治的爭奪狀況而彭城又為東晉

71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卷 7〈項羽本紀〉頁 325 72 見《漢書》卷 36〈 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頁 1928-1966相關研究可參鄧駿

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第 9輯 (2010)頁 256-265 73 見《漢書》卷 72〈龔勝列傳〉頁 3080-3083 74 見陳壽著撰《三國志》卷 19〈魏書〉之〈陳思王植列傳〉頁 554-557 75 見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 76《通典》卷 170〈州郡一〉之序目〉之晉頁 4460-446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49

防禦與進攻的前哨一直到劉裕攻滅南燕青徐兖之地方始入東晉版

圖事實上永嘉南渡之後遷至江南的僑人中以徐兗青齊四州

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僑居晉陵的青徐兗三州戶民亦是北府兵的主要

來源77 因此徐兗等州與東晉南朝原本就有著天然的聯繫和特殊的感

情更何況劉裕本身祖籍為彭城人在依托徐州翦滅南燕之後更刻意

經略徐兗青等州78為要彰顯劉裕所代表的王師在華夷之辨中所佔有

絕對的優勢於是借由祖先墳瑩地景特定的「情感結構」表達了華夏文

明的精神與滄桑感懷之外還有尊儒雅敬賢達的感情投射並折射出一

種當代的地方理念達到文化心理上的趨同使得遷居青徐兗的河

北大族及其地的土著都能更樂意地投向劉裕以此累積人脈

圖二79

經由上述的層層分析再相較於《述征記》的記載就可發現《西征

記》中晉五陵的缺席無疑是最關鍵的遺漏卻非單一的遺漏所缺的包

括下邳的陳球墓彭城后倉葬(狗葬)桓魋塚崇侯塚穀城的項羽墓

77 見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373 78 詳參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第二章

「青徐集團始末」23-60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

報》第 19 卷第 3 期(2003 年第 3 期)頁 96-98 79 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GIS 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5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東阿曹植墓城陽的堯陵堯母墓仲山甫墓溫縣的虢公塚洛陽的張

母墓蒲阪的太公塚商丘的梁孝王塚等幾乎囊括了由下邳彭城自

泗入清濟至洛陽攻蒲坂到入長安的整個征程路線上所見之塚墓

其中不乏先王后妃儒雅賢達也包括了佞臣叛臣甚至於神犬的塚墓

追尋先人的塚墓遺跡原本應是劉裕軍隊「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

舊土」最重要的情感動機期待以申晉人的「戀本之志」80 然而這種情

感和志向卻完全不見於《西征記》的記載如此說來就可以斷定《西征

記》中塚墓的地景記載乃是經過一種特定地域人物類型的選擇以一

種活在當下的方式來回顧過去其所呈現的顯然已不再是東晉君臣對於西

晉王朝的追憶反而表現出的是一種革新者對末代歷史的反省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身處胡漢政權爭奪的徐兗地區人民的需求企圖重新建立

一種根植於土地取法乎先人合乎特定時代與地域需要的「忠」的關係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在中國傳統城邑聚落的地景中祠廟為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特別是在

帝城早在《周禮》即已訂定了「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模式81 這

種充滿精神性的物質建構不僅是神靈與蒼生相互感應的神聖空間也是

國家與地方信仰祭祀的儀式空間同時也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與命運一體

觀念以及社會交際展現政經能力與慈善救助的社會空間

儘管中國禮法歷代皆有所沿革變化但是雛形大都來自周代禮儀對

於自然神祭祀與祖先祭祀皆有定制《禮記祭法》曰「天下有王分

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曰「廟之言貌也宗

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

80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中〉頁 30 81 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記注疏》卷 41〈匠人〉《十三經

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43芮沃壽對於中國城市建構的理念

有深刻的分析參見氏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

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囯晚期的城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頁 37-83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1

墠」82 「《禮記禮器》曰「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孔穎達疏曰

「此謂祭五方之天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正祭此

周法也」83 簡單來說廟以祭祖壇墠以祭天然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

等級限制《禮記禮器》又曰「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

廟」84「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

廟」後來在敕封追謚名人功臣時亦常為之立廟反映了「法施於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

患則祀之」85 的教化原則漢晉以後隨著天庭體系的逐漸完整除了受

封於朝廷亦可受封於天庭人鬼之廟又逐步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凡

奉祀具有靈威能轄控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鬼神的場所皆可稱之為廟

魏晉南北朝常見的廟如堯廟舜廟漢高祖廟老子廟諸葛亮廟蔣

子文廟項羽廟等86

若說「廟」以祭祀有爵位受敕封人鬼為主故常設像追思規模也

比較大相較來說「祠」的本義為「春祭」原以簡為尚87 後來引申

為供奉鬼神祖先和先賢士而修建的祭祀空間皆有稱之為「祠」者本

文此節所談的不是一般家族的祠堂而是凡有靈威而受祀於民的靈祠

往往規模較小祭祀也非定制可因有所求而給予酬報然各地祭祀狀況

82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799 83 見《禮記注疏》卷 23〈禮器〉頁 455 84 同上註頁 451 85 見《禮記注疏》卷 46〈祭法〉頁 802 86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祠廟研究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項羽の神研究〉

導夫先路見氏著《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64 年初版

1992 年四刷)頁 366-390391-414後續研究亦多如嚴耀中〈《魏書地形

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科學戰線》20109「魏晉南北朝

研究」頁 112-118 8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卷 1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

用圭璧及皮幣」(頁 5)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5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常有其地方差異祠廟也常見互稱的情況88

漢以後立祠風氣轉盛凡有靈威者而受祀於民的神佛仙道皆有

祠如西王母祠霍山祠伍子胥祠西門豹祠因此《禮記曲禮》曰

「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鄭玄注曰「求福曰禱helliphellip求

得曰祠」89 強調祭祀對象必須合乎禮制非其鬼不祀的倫理原則之外

旁開了懾於「威嚴」而祀崇德報功的現實原則在魏晉南北朝的祠墓崇

拜中加入更多祈福解厄的功利考量許多特殊人物的家族祠墓亦會有受

到地方民眾祭祀的情況如《太平御覽》卷42引《西征記》云

邙山西〔匡〕90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

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91

這裡觀者的眼光由遠及近首先描繪張母祠所在的地理位置與地表特徵

以邙山為定位點西向指出行政區域所在東垣縣(今河南汲縣治)視

覺所及則是層峰東西綿延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最後才聚

焦於山下的祠廟此一由自然景觀到人造建築的觀看方式看似十分尋常

的書寫手法卻寓含了一種人類棲居大地的存在樣態共同組構出人神

大地天空共存的神聖感受而張母祠作為一個確切的地理位置由此設

置了各種不同距離場地的空間開展出人和空間的關係聯繫了洛陽與丹

陽間複雜的歷史情結92 所祀主神張母在諸多記載中又衍生出有王氏

88 比如同樣一位神并州鄉縣稱為「堯廟」而在司州東郡東燕縣定州鉅鹿郡曲陽

則稱「堯祠」另外〈《魏書地形志》中稱「祠」者如項羽伍子胥者《水

經注》多稱「廟」 89 見《禮記注疏》卷 1〈曲禮〉頁 14-15 90 《太平寰宇》卷 3〈河南道〉引此文作「邙山西岸東垣」(頁 47)〔唐〕《初

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 8〈州郡部〉「河南道」引「《西山記》

曰『邙山西連東垣』」(頁 168) 91 見《太平御覽》卷 42〈地部〉之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頁 328b 92 本文受到海德格對於棲居與建築思考的啟發相關論述可參見 Martin Heidegger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3

妻王離妻和季氏等不同的名稱與人物究竟這些名稱為一人的異稱還

是分指不同的人如《法苑珠林》卷36引《述征記》曰

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

之稱清水道93

後世衍異記事踵事增華唐人許嵩《建康實錄注》曰

初隨帝(晉元帝)過江有王離妻者洛陽人將洛陽舊火南渡自言受道

於祖母王氏傳此火並有遺書二十七卷臨終始行此火勿令斷絕

火色甚赤異於餘火有靈驗四方病者將此火煮藥及灸諸病皆愈

轉相妖惑官司禁不能止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時人號其所居為聖

火巷在今縣東南三里禪眾寺直南出御街94

在上述幾種不同的記載中基本上都是敘述一位善於用火的女巫――張母

的事蹟《西征記》和《述征記》作者皆曾親抵洛陽共同見證了張母的

祠墓然前者重在追溯聖火南渡的歷史後者則強調香火神異的來源比

較分歧的是張母的身分《述征記》根據傳說補充了張母為王氏妻的身分

也是清火(水)道的創始者到了唐代許嵩《建康實錄注》又在這則敘事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 145-161 中文本見孫周興譯〈築

居思〉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頁 1188-1204另外王應棠〈棲居與空間mdashmdash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一文對

於重要關鍵詞都有所解析便於參考收入《地理學報》55(2009)頁 25-42 93 見《法苑珠林》卷 36〈華香篇〉《大正藏》第 53 冊No 2122頁 573a

《太平御覽》卷 981〈香部〉所引文字略同唯「北荒」作「北芒」「葬有

年載」作「葬經數百載」「清水道」作「清火道」(頁 4476a)《法苑珠林》

年代較早引證一般比較嚴謹合理但是從文意上來判斷「清火」又比「清水」

合理難以判斷故暫兩存 94 見〔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數1987)〈元帝建武三年秋七月〉頁 99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5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上增加了更多的細節指出南來者為王離妻再次連接上《西征記》記載

強調此聖火為洛陽舊火並傳受於祖母王氏於是在這裡產生一個歧異

此一王氏究竟是王離的祖母還是王離妻的祖母若從《述征記》記載聖

火來自王氏墓那麼此母應為王離的祖母又有令人不解之處後來許嵩

言「及季氏死而火亦絕」此一季氏又是何許人比較合理的推測季

氏應該就是王離妻綜合諸說或可梳理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張母就是

王離的祖母曾以聖火治病臨終前將此火傳給孫媳也即是王離妻季氏

帶至丹陽唯季氏死後此火亦隨之滅絕問題是這則傳說從西晉南渡

一直在江左流傳即使在聖火滅絕多年後戴祚郭緣生等人依然回到北

方故地探索張母遺跡甚至到了唐代許嵩依然強調「洛陽舊火南渡」的故

事在中古國人的心目中其意義恐已超過女巫治病的神異事件尤其《西

征記》與《建康實錄注》的敘述更是一脈相承皆強調了晉運金德南移的

象徵完全不同於《述征記》將這則敘事地方化純粹將其視為一則洛陽

地方信仰的傳奇只是《西征記》並未明言舊火滅絕應是為晉人臣者的

刻意沈默吧這種沈默究竟為不忍言還是另一種無聲勝有聲地宣示

尚待分析

《西征記》中另一則祠廟的記載乃是同樣位於司州洛陽的東北方首

陽山的夷齊祠95 受祀者為殷末孤竹國的兩名王子著名事蹟包括讓國隱

居採薇首陽義不食周粟最後餓死葬在首陽山上孔子稱其為「求仁

得仁」的「古之賢人」96 孟子讚其為令「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之「聖

之清者」97 後漢蔡邕亦有〈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

95 見〔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新校本史記》卷 61〈伯夷列傳〉註 4《正義》引戴延之《西征記》曰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頁 2123)另外《太平御覽》卷 40〈地部〉

〈首陽山〉曰「戴延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

齊祠』」(頁 320b) 96 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述而第七〉《十三經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62 97 見〔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卷 10 上〈萬章章句下〉

《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頁 17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5

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

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

兮」98 伯夷叔齊典範標榜的德性包括仁清廉忠孝等然在晉

宋即將改元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在此豐富的文化倉庫中挑選重組適

合此一情境的話語事實上裴子野 (469-530)《宋略bull總論》已言「曹

馬規模懸乎前載苟有斯會實啟英雄」99 也即是自漢魏嬗代以來

建國莫不循以軍政實力為憑資以帝位禪讓為形式的模式成為一種肇構

新朝者的通則伯夷叔齊兄弟廉而能「讓」即便夷齊讓國的性質與

禪讓不盡相同然而強調「時不可救歷運蒼兮」一旦歷運已轉移至下

一個政權雖有德者亦不可救而對於空有虛位的東晉政權實寓有勸退的

意涵果不其然根據史載「(王弘)從北征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

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100 趙翼(1727-1814)《二十二史劄記

九錫文》解釋道「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晉

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helliphellip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

隋皆用之」101 在此劉裕遣王弘(379-432)回朝要求封九錫也即是明確

地提出晉禪讓的要求

再回到前面張母祠的聖火南渡的象徵既然晉的金德南移隨即衰

微東晉政權從一開始即是處於與王導桓溫謝安等士族共治的狀態

桓玄篡晉立楚之後實際上已經將晉的運數推向尾聲102 後繼而起的正

98 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卷 37〈人部〉〈隱逸下〉頁 657 引 99 見[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梁文〉頁 3264a 100 見《宋書》卷 42〈王弘傳〉頁 1312 101 見〔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148 102 劉穆之早在劉裕與劉毅對決前即曾分析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

篡奪天命已移」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4晉恭帝(司馬

德文)業已承認「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5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是水德興旺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多重視水德核心內容皆在讚美水具有養

育生命滋潤萬物中的作用從而引申出主柔尚清無所不容而能讓等

特性在五德終始學說中五德運次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解釋歷史變遷

強化正統合法維護政治秩序確定立國精神提供國家象徵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也在約束君權要求承位者必須體現其德103 根據學者研究

指出水德含義的主要在要求君主注重道德修養如同水滋潤萬物一樣施

德於百姓另一方面由於水對應的季節為冬季根據冬季閉藏的特點

君主還應節制個人欲望減少對百姓賦稅徭役的徵收注重與民休息並

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等德政104 可見伯夷叔齊兩人廉而能讓的品行正

是水德所標舉的典範

由此觀看《西征記》中神廟的記載則更是意義深長在〈策加宋公

九錫文〉中褒揚劉裕的功績德行其中一項就是「剋復皇邑奉歆神祇

此公之大節」105 而其修復敬奉的神祇分布仍是從劉裕祖籍所在徐州

為起點但卻不限於徐兗地區的漢祖張良廟而是隨其征程一路經司

州嵩山中嶽廟最後終結於蒲阪舜廟106 從表面上看來這正是劉裕一

步步討伐後秦的征程實際上也是其展現實力取得天神地祇人鬼三

靈認可的朝聖之旅

103 參見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川市委

黨校學報》93 (20076)頁 84-85 104 有關水德的論述可參見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

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頁 91-96 105 見《南史》卷 1〈宋本紀上〉〈武帝〉頁 17 106 事實上《水經注疏》卷 5 還有一條兗州滑縣「般祠」的佚文「戴氏《西征記》

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頁 421)至於《孟氏記》所記為「祠在河中積石為基

河水漲盛恒與水齊」(頁 421)由此可知《西征記》並不承認般詞有任何神

靈存在與劉裕不信鬼神僅依禮向天地山川祖先和聖賢致祭的立場一致因

此本文未將這條資料列入討論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7

《西征記》中的神廟

417年一月

徐州留縣

417年一月

徐州沛

417年八月

司州潼關縣

417年九月

司州蒲阪

張良廟 漢祖廟 中嶽廟 舜廟

城 中 有 張 良

廟107(《後漢書

劉注》21《水

經注疏》8)

縣 西 北 有 漢 祖

廟 108為亭長所

處(《後漢書》

20)

冀州博陵郡王次

寺道人法稱告

其弟子普巖曰

「 嵩 髙 皇 帝 語

吾言『江東

有劉將軍是漢家

苗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

金一餅與之璧

數是劉氏卜世之

數也』」恵義

以義熈十三年入

嵩髙山即得璧

金獻焉(《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

宋公諮議王智先

停柏谷遣騎送

道 人 惠 義 疏

曰「有金璧之

潼關北去蒲阪城

六十里中有舜

廟 城 外有宅

井及二妃壇

南去城二十里

有 山 舜所耕

山上亦有山

(《藝文類聚》64)

107 又《漢書》卷 40〈張良傳〉曰「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

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濟州東阿縣東)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

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頁 2038) 108 《史記》卷 22〈將相名臣表〉曰「(孝惠五年190)為高祖立廟於沛城」

(頁 1123)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5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瑞公遣迎取」

軍進次于崤東

金璧至脩壇拜

受之 (《藝文

類聚》84《太

平御覽》806)109

根據史載義熙十三年正月劉裕以舟師進討軍次留城110 經張

良廟見「靈廟荒殘遺象陳昧」乃「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

以時致薦」重新修整張良廟按時致祭並命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

教〉撫緬張良事蹟讚揚其輔佐定漢之功曰「蔚為帝師大拯橫流

夷項定漢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111 至於劉裕大軍何時行經漢

祖廟並未有明確的記載然《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

十五里」112 兩地同在劉裕水軍的路線上前後相次又〈為宋公修復

前漢諸陵教〉言及「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

盛德之烈義在不冺」頌揚漢高祖撥亂反正滅秦建漢的歷史功績事

實上漢高祖與張良的抗秦事蹟乃是不可分離的秦二世元年 (209BC)

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隨即各地反秦武裝風起

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反秦的大旗然因自感

力單勢孤原擬率眾往投景駒 ( - 208BC)然於途中遇上布衣出身的

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改投於劉邦帳

109 見《藝文類聚》卷 84〈寶玉部下〉之〈玉〉引頁 1434另《太平御覽》

卷 806〈珎寶部〉之〈璧〉(頁 3715a)文字略同唯誤字頗多據《宋書》

卷 27〈符瑞志上〉(頁 784)改「異州」為「冀州」「四十二璧」為「三十二

璧」「即得璧金獻馬」為「即得璧金獻焉」 110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1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1 112 見〔唐〕李泰等著 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卷 3

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頁 12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59

下劉邦亦常採納他的謀略終於率先攻入咸陽完成滅秦大業後封留

侯留侯死并葬黃石每冬夏上墳掃墓亦祠黃石113 追撫漢祖與張

良事蹟對於同樣從布衣出身的劉裕意義重大正可對照劉裕與劉穆之

(360-417) 兩人的相得從其舉旗起義廓清桓玄孫恩劉毅等人劉

穆之即跟隨其共創大業深受劉裕倚仗總管府中大事審時度勢矯正

法令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並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掌

朝廷內外事務使其無後顧之憂地攻入洛陽長安劉裕受禪之後追封其

南康郡公宋文帝時配食高祖廟庭114 因此劉裕大軍在瞻仰昔日創業

英雄劉邦張良廟時應可振奮起「大丈夫當如此也」115 的豪情壯志

從五德運次來說漢朝建立後仍然宣佈自己應水德之運根據史載「(漢

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

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

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峙」黑色與北方所對應的都是水德漢高祖劉邦的這個決

定亦得到了臣下張蒼等人的贊同所以襲秦正朔服色116 劉裕既受禪於

金德的晉所承德運也正是水德建國後不但身體力行個人「清簡寡欲

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並能「以儉

正率下」117 同時屢次施行大赦弘緩兵制去其密科118 等寬緩之政

儘管劉裕在收復洛陽完成修復晉五陵的大業時已到了功高振主的

地步晉安帝(司馬德宗382-419)〈進劉裕為宋公詔〉即言「況今禹迹

齊軌九隩同文司勳抗策普天增佇遂公高挹大愆國章三靈眷屬

朕實祇懼」119 誠因畏於劉裕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而盛稱天地

113 見《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36-20372048 114 見《宋書》卷 42〈劉穆之傳〉頁 1303-1308 115 見《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4 116 見《史記》卷 28〈封禪書〉頁 1378卷 26〈曆書〉頁 1260 117 見《宋書》卷 3〈武帝本紀下〉頁 60卷 41〈武敬臧皇后傳〉頁 1282 118 同前註頁 55-57 119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37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6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人三靈都屬意於劉裕若不授予與其功業相當的官爵作為天子也將倍感

憂懼是以晉室早在義熙十二年(416)十一月已決定授予劉裕宋公爵位與九

錫之殊榮劉裕卻一直等到十四年(418)六月才接受相國宋公與九錫的封

賜其中的潛話語實受到當時盛行的符命和讖語影響而對於帝位寶鼎

仍有所遲疑誠如第一節所述劉裕已善用言及唐盛所說的「司馬氏應復

河洛」讖語作為其出兵洛上的藉口以累積其聲望但勢必還須尋找更

多的天象民望來證明其禪代的合法性而在《宋書符瑞志》中至少徵

引了二三十個符命瑞應如「(義熙)安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

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

也」120 然而《西征記》中引嶽高皇帝的預言在這場代禪大戲中無疑更

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為出身微薄的劉裕塑造了一個高貴的身分稱

其「漢家苗裔」也即是史傳所言「漢高帝楚元王交之後也」121 其

次則是明言劉裕「當受天命」並預卜國祚從受命到命終三十乘二共

計六十年122 其次則是補充劉裕大軍得金璧之後修廟設祭完成天

地人之間的契約關係范泰 (255-428) 作〈為宋公祭嵩山文〉言

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

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

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疃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

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

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嵳璧云乎深誠攸

托123

120 見《宋書》卷 27〈符瑞志上〉頁 786 121 見《宋書》卷 1〈武帝本紀上〉頁 1 122 《宋書》卷 27〈符瑞志上〉云「史臣謹按冀州道人法稱所云玉璧三十二

枚宋氏卜世之數者蓋卜年之數也謂卜世者謬其言耳三十二者二三

十則六十矣宋氏受命至於禪齊凡六十年云」(頁 786) 123見《初學記》卷 5頁 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1

嵩山作為五嶽之中的中嶽自古即被人們視為「天地之中」從而成為人

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古代人類對自然一直存在著崇拜敬畏之心對「天地

之中」更是如此這種心理讓人們尊嵩山為文化聖山政治宗教等活動

長期都是圍繞著嵩山為中心來進行劉裕致祭嵩山首先稱美祂居中崇

高等地理特性其次頌揚其調和陰陽遍及幽微的神聖性質並特別頌揚

祂不接受竊據中原叛逆無道的夷虜政權的崇祀從而在不可掌握的命運

之前產生的謙卑與崇敬之情將其個人收復舊都廓清三秦一紓國恥

拯救黎民的功績歸於山靈顯威幽冥謀略在此將「望嶺懷仁踐境延

情」作為「相互面對」人神交會的突破點其關鍵並不在藉由「望嶺」

「踐境」等動作達到物理時間空間表象上的貼近而是通過「懷仁」

「延情」等心理狀態而彼此敞開進入一種鄰近的本真關係124 故以金

璧之贈為其不可遷移的信徵也即是以此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為其天命背

最後劉裕大軍行經蒲阪的舜廟在此之前其實早在義熙十三年二

月檀道濟沈林子在蒲阪遭遇到後秦并州刺史尹昭頑強的抵抗八月朱

超石徐猗之進攻也被姚蒲姚和所擊敗一直要到王鎮惡攻破長安姚

泓出降九月姚璞與尹昭才出降舜帝姓姚名重華傳說出生於諸逢(今

永濟市的諸馮村)他受禪即位後建都蒲阪(今永濟蒲州東南)傳說他漁

耕的雷澤和歷山治陶之河濱舜井舜廟以及媯汭二水之遺跡也

都在附近一帶形成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敘事傳說艾蘭 (Sarah Allan)

則是從子史經典中的古代王朝更替傳說析繹出世襲與美德間對立的結

構虞舜作為第一個非世襲轉換系列的事例在其受禪登帝位之前歷經

聖人統治者作為開國大臣作為攝政者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作為繼

承者的丹朱和拒位者許由形成對照而將各種傳說做不同的組合有時強

124

本文受到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中「詩」與「思」的近鄰關係的論述所啟發也即是

將詩與思視為道說的兩種方式兩者在相互面對中開闢道路向存有奧秘之域聚集

可參見其〈語言的本質〉和〈走向語言之途〉等文中譯本有孫周興譯本收於《海

德格爾選集》頁1061-1120頁1121-1149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62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調舜出身卑微以凸顯其受政以德及政權轉移中潛在的暴力有時卻轉

而彰顯其與權力核心的合作關係以辨明政治與世襲權力不可分的本質

從而論證舜位居世襲與美德兩種價值中間的協調位置以及舜如何隨其身

分而在兩種價值間轉換125 劉裕在辛苦完成滅秦大業之後刻意崇禮舜

廟當然不會只是將其作為征程的終點也不是單單頌揚舜以頌揚之美

德而是意圖提醒世人特別是東晉皇室與高級士族儘管他的出身一如

虞舜自幼喪母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通過重重考驗而後長期輔政

終究獲致天命一如〈舜廟碑〉所言「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

躬」126 只待皇帝親自下策曰「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

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127 也就是拿唐虞

故事宣告晉室「天祿既終」而劉裕在符命已至的狀況下也應效法舜

禹不再謙讓而受命

由此再次與郭緣生《述征記》中的祠廟記載比較《述征記》記述的

範圍相對為廣其中也記載了華岳廟但其看重的乃是其祠祠蜿蜒相連

崖壁狹如天井和三峯直上等奇特地形並及靈泉石鼓自鳴的神異現象表

現了旅人對奇山異水的好奇其餘則都是集中於古都城陽的神祠包括堯

母祠伍員祠中山夫人祠和慶都祠另外還有洛陽的曹真祠如實地反

映了北朝時期祠祀的實況包括北方政權多喜崇拜古帝聖君之最具有開

創之功的堯帝128 其次則是女性神祠興盛以民間祭祀為主以及三國

受祀對象頗多等現象129 表現出當時官方和民間意識的自然趨向而無

刻意地增刪編輯相對來說《西征記》中洛陽的張母祠宣告了晉德南移

125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頁 29-62特別是 61-62 126 見[後魏]溫子昇〈舜廟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 53〈全

後魏文〉頁 3766b 127 見《宋書》卷 2〈武帝本紀中〉頁 46-47 128 見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2 期(2011 年 3 月)頁 101-106 129 見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 中的北方所祀諸神〉頁 112-118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3

到衰微而徐州的高祖張良廟到潼關中嶽廟終於蒲阪舜廟則是抗

後秦承水德的自我期許到理應得天命受禪讓的嚴正宣告編織出一

席完整造宋的話語凡此正論證了兩種行記在同一個軍事行動之下但隨

其迥異的觀點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神聖視野

圖三(本圖感謝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提供圖資助理羅珮瑄協助製圖)

五結語

劉裕北伐後秦的政治目的與影響史學界學者既已多有申論但是過

去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限於史籍所載對於《西征記》與《述征記》等

一系列敘述實際戰爭地景的行記反而略而不論一般行記研究者其研究

的重點又多集中在辨析書錄記載的多種征行記間的關係以及從事輯佚和

考證其內容儘管小尾郊一已經頗為準確地指出《述征記》的文類特質

但尚未及深入比較兩個行記文本的異同自然也就未能深究其書寫差異的

內在原因本文則在歷史與文學兩者累積的研究基礎上以特定的神聖

地景書寫為範圍從社會互動文化地理學現象學等不同角度詳細論

證《西征記》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並由此對照出《述征記》作為

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但是

《西征記》的作者戴祚為劉裕將軍府參謀軍務的親信共同謀畫一套精密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64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的「造宋」話語主要是經由刻意地篩選後選定征途中若干具有神聖氛

圍的特殊物景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地景意象重新組合後就成為

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

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同時在他的筆下此一征程其實類似一次朝

聖之旅130 乃藉由離開故地擺脫其對自己身份卑微根深蒂固的牽掛

經由戰爭得以進入一種的「閾限」交戰雙方各擁實力而彼此對抗

也有國內政情的隱憂同時又受到新興北魏不斷的牽制當時各種正負向

的謠讖時論應時而起使其陷入一種勝負難測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

然而在北伐姚秦之路上隨著每一個城池攻克後逐一參拜特定的神聖

地景既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次自我淬煉的通過儀式最後

終能擺脫北魏的糾纏順利消滅後秦收復洛陽長安達成百年來無一

漢人所能完成的雪恥大業故得以在嵩嶽獲致天命晉廷也不得不受以九

錫使其從東晉末諸雄中脫穎而出而以全新的身分重返故鄉因此此

一征途固然是向諸方勢力展現實力的展演儀式更可視為劉裕自我證明的

一種朝聖之旅從戴祚後來轉任西戎主簿的職務判斷劉裕在匆忙返京之

際將其納入造宋人事佈局的一環輔助其子西戎校尉劉義真留守長安

期能繼續經營此一勝果更可見其在西征大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述征記》的作者則是郭緣生在戰爭期間的真實身分今已不明但

從其一路中追溯眾多的墳冢祠墓其所見者固然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

的自然流露但更深沈的意義則仍在「記實」的原則一如祠廟的記載

則重在翔實地呈現北朝祠祀的特殊現象然亦不失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典

型入宋以後他升任天門太守領四縣計三千一百九十五戶131從一

件事就可得知這個人事安排的用心劉裕另一名親信傅亮原本任太尉從

事中郎從事掌記事劉裕曾命其出任東陽太守冀此俸祿能夠解決其家

貧之困的例子132就可大致推論郭緣生原本可能也是出身貧窮從事文書

131 參見 Victor Turne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32 見《宋書》卷 27〈州郡志〉頁 1119 133 同上註書卷 43〈傅亮傳〉頁 1336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5

工作的僚屬在軍中累積的功勞必也不小但尚未進入劉裕造宋的核心集

團因此所代表的乃是東晉大軍的立場於是成為眾人的眼睛肩負著報

導華北戰場歷史遺跡以及風土人情的責任

透過《西征記》與《述征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劉裕西征的意

義不再僅僅專屬於東晉政權或是新興的劉裕勢力而是在歷史的大敘述

之外一方面提供了勇於向東晉舊政權挑戰的霸圖話語另一方面也保留

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由此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

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

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

象徵的典範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并撰音義《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66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

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許嵩撰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數1987

[東晉]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南宋]岳珂《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第1039冊

[南宋]程大昌《雍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編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法苑珠林》《大正藏》臺北新文豐1983第53冊No 21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7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文強《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信立詳《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故宮博物院《歷代碑帖墨跡選》編輯組編輯《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

墨跡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第二冊第6本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

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上海

三聯書店2006

史考倫(Ron Scollon and Suzie Wa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麥克克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3

Catherine Nash著李延輝譯收於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mdashmdash邁向

建 築 現 象 學 》 (C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譚書龍《魏晉南北朝水軍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68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蔡宗憲《北朝的祠廟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7) 235-260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利華〈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

學戰線》(20089)149-155

王紹東張玉祥〈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會科

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4) 91-96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5-349

何茲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17-353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謠言和謠言控制mdash魏晉南北朝社會史

研究的一個新視野〉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

世紀硏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硏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

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9 420-421

李德輝〈六朝行記三類兩體敘論〉《東華漢學》14(201112) 21-54

宮欣旺〈論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的政治意識形態意蘊及其功能〉《中共銀

川市委黨校學報》93(20076) 84-85

高敏〈十六國時期的軍鎮制度〉《史學月刊》(1998) 19981 19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京口集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33-134

陳春雷〈論晉宋之際的青徐集團〉《許昌師專學報》193(2003年) 96-98

黃樸民〈魏晉南北朝軍事學術雜識〉《北方論戰》(20093) 92-93

楊銘〈試論後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34(200612)63-65

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mdashmdash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

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2008) 49-52

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略地位的形成〉《史學月刊》(20104)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69

28-35

鄧駿捷〈劉向的憂患意識與學術實踐〉《齊魯文化研究》9(2010)

256-265

鮑遠航〈晉戴延之「西征記」考「水經注」徵引文獻研究之一〉

《東方人文學誌》31(20043) 39-53

譚書龍馬曉瓊〈南朝時期的水軍和水戰〉《許昌學院學報》(20064)

14-19

嚴耀中〈《魏書地形志》和《水經注》中的北方所祀諸神〉《社會

科學戰線》(20109) 112-118

嚴耀中〈關於北朝的堯帝崇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2(20113) 101-106

芮沃壽著〈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於施堅雅主编葉光庭等譯陳橋

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37-83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mdash劉裕西征與其英雄試煉〉宣讀於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試煉

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

院2013年1月3-4日1-19

日文書目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に現われた自然と自然観》東京岩波書店1962

宮川尚志〈項羽の神研究〉《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平樂寺

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91-414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祠廟〉《六朝史研究 宗教篇》京都

平樂寺書店(1964初版1992四刷)366-390

森鹿三〈劉裕の北伐西征とその從軍紀行〉《東洋史研究》京都

31(198310) 28-39

外文書目

Dirilk Arif ldquo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rdquo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 A Dirlik and R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

70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Prazniak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1 15-51

Bender Barbara ldquoIntroductionrdquo Contested Landscapes Movement Exile and

Place Ed Barbara Bender and Margot Winer Oxford Berg 2001 5

Cosgrove Denis 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ld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7 334

Heidegger Martin ldquo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rdquo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nd introd Hofstadter A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1145-161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ark Robert E amp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Turner Victor and Edith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 封面
    • 頁面 1
      • 前1及前2空白
        • 頁面 1
        • 頁面 2
          • 前3書名頁
            • 頁面 1
              • 前4版權頁
              • 1序言71
              • 2目次pdf
              • 3游博清71[1]
                • 十九世紀前期在倫敦和聖赫勒那島生活的華人
                  • 游博清0F
                  • 一前言
                  • 二在倫敦的華人水手
                    • (一) 數目薪資和來源
                    • (二) 東印度公司管理亞洲水手的措施
                    • (三) 居住和醫療
                    • (四) 工作與社會治安
                      • 三聖赫勒那島上的華人
                      • 四社會改革與立法保障
                      • 五結語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4劉苑如71
                            • 三靈眷屬
                            • 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 劉苑如0F
                              • 一前言
                              •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5顏智英71[1]
                                    • 論陸游詩的泛海書寫
                                      • 顏智英0F(
                                      • 一前言
                                      • 二海上探奇冒險豪氣蕩胸的生命基調與
                                      • 臨危不驚的個性意志
                                        • (一)穩駕巨船的泛海形象
                                        • (二)笑凌駭浪的泛海形象
                                          • 三親睹海市變化失意時對「成壞須臾」的人生感悟
                                          • 四歌詠海上樂園現實受挫後遺忘世事的生命歸宿
                                          • 五結語
                                            • (一)
                                            • (二)
                                            • (三)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6唐宏峰71
                                                    • 遊記與小說
                                                    • 以鄒弢的遊記翻譯與小說創作為例
                                                      • 唐宏峰0F(
                                                      • 一晚清小說中的旅行敘事
                                                      • 二作為文體分類的「遊記小說」
                                                      • 三遊記與小說的互滲
                                                        • (一) 引小說入遊記《三洲遊記》
                                                        • (二)引遊記入小說《海上塵天影》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7潘淑華71
                                                                • 淺水灣
                                                                • 海濱海浴與香港殖民地的空間政治0F
                                                                  • 潘淑華1F
                                                                  • 一前言
                                                                  • 二「海浴」閒暇與香港殖民管治
                                                                  • 三走出城市從「發現」淺水灣到淺水灣酒店的興建
                                                                  • 四海國浴場與淺水灣空間的重整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外文書目
                                                                      • 8辛金順71
                                                                        • 拼貼「馬來西亞」
                                                                        • 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 辛金順
                                                                          • 前言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9邱子修71[1]
                                                                                • 他方閾境的生態文化翻譯
                                                                                • 《海中鬼影》及《鯨之子民》的「文學第三空間」
                                                                                  • 邱子修0F
                                                                                  • 一前言
                                                                                  • 二《海中鬼影-鰓人》裡文學第三空間的
                                                                                  • 生態文化翻譯
                                                                                  • 三《鯨之子民》裡文學第三空間的生態文化翻譯
                                                                                  • 四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的意義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0 李易聰
                                                                                        • 漫步於追憶與想像之間
                                                                                        • 司馬遼太郎探索歷史之旅的《台灣紀行》
                                                                                          • 李易璁0F(
                                                                                          • 一引言旅程空間中的時間與人間1F
                                                                                          • 二流民之國海獠之國少數民族與經濟奇蹟國度
                                                                                          • 三漢民族式資本主義典範的台北城市建構
                                                                                          • 四台灣地景上之大和記印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11楊雅惠71
                                                                                                • 郇城(Zion)與東京
                                                                                                •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
                                                                                                  • 楊雅惠0F
                                                                                                  • 一前言「大敘述」語境下的域外遊記
                                                                                                  • 二《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想像
                                                                                                    • (一)史家之眼的他者鏡像
                                                                                                      • 1「脫亞入歐」的近代日本
                                                                                                      • 2神乎其技的現代性構造
                                                                                                        • (二)空間隱喻的國族寓言
                                                                                                          • 1由蓬萊到郇城東西洋仙境聖域的潛移
                                                                                                          • 2和魂洋材引渡中介人物
                                                                                                          • 3世界中心的聖域圖示
                                                                                                              • 三介於「烏托邦」與「異托邦」之間的敘事話語
                                                                                                                • (一)寫實主義的限制視角
                                                                                                                • (二)浪漫主義的擴敘時限
                                                                                                                • (三)重層身份敘述者及其敘事語法
                                                                                                                  • 四結論日治初期現代性的啟蒙文本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12蔡承豪71[1]
                                                                                                                        • 想像龍宮
                                                                                                                        • 澎湖海洋意向的轉型與建構(清代-日治)
                                                                                                                          • 蔡承豪0F
                                                                                                                          • 一前言
                                                                                                                          • 二龍宮傳說與澎湖
                                                                                                                          • 三日治前的澎湖意向
                                                                                                                            • (一)地景書寫
                                                                                                                            • (二)歷史連結
                                                                                                                              • 四「龍宮」意向的連結
                                                                                                                                • (一)異地的「龍宮」
                                                                                                                                • (二)歷史連結的操作
                                                                                                                                • (三)圖影具像
                                                                                                                                  • 五感受書寫與運用
                                                                                                                                    • (一)漢詩文人久保天隨
                                                                                                                                    • (二)旅行宣傳與遊記
                                                                                                                                    • (三)回憶
                                                                                                                                    • (四)波紋影響力的侷限
                                                                                                                                      • 代結論龍宮餘韻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日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3張志維71[1]
                                                                                                                                            • 空間景物與愛欲樣貌的相互形塑
                                                                                                                                            • 蔣勳《欲愛書》的地景描寫飄浪想像與同志愛欲
                                                                                                                                              • 張志維0F
                                                                                                                                              • 引用書目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14張錦忠
                                                                                                                                                    • 「我要回家」與「回到他鄉」
                                                                                                                                                    • 黃明志廖宏強與後離散在台馬華文學
                                                                                                                                                      • 張錦忠0F
                                                                                                                                                      • 引用書目
                                                                                                                                                          • 15摘要71
                                                                                                                                                          • 16主編簡歷
                                                                                                                                                          • 17作者簡介71
                                                                                                                                                          • 18cip
                                                                                                                                                          • 封底
                                                                                                                                                            • 頁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