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形塑親屬關係之互動 — 澳門土生葡人歐亞家庭個案研究 [How Does...

17

Transcript of 歷史與形塑親屬關係之互動 — 澳門土生葡人歐亞家庭個案研究 [How Does...

12014

澳門研究BOLETIM DE ESTUDOS DE MACAUJOURNAL OF MACAU STUDIES

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 編輯

澳門基金會出版

• 名 家 視 界 •

構建基督宗教在華傳播史的學術地標

──湯開建教授訪談錄 .................................................................. 湯開建 陳才俊 5

• 學 術 熱 點 •

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之比較 ........................................... 馮邦彥 彭 薇 18

• 紀 念 澳 門 回 歸 十 五 周 年 •

澳門社團“擬政黨化”現象分析

──以回歸後選舉參與為中心 ................................................................... 婁勝華 30

澳門法律改革本地化進程與趨勢 .............................................................................邱庭彪 40

澳門政治生態的原貌與現狀 ......................................................................................陳麗君 47

澳門社會轉型中的政治訴求與選舉生態 ........................................... 袁持平 劉天權 54

澳門產業升級的變動趨勢與制度需求 ....................................................................王 瑞 60

澳門與珠三角空間經濟聯繫的測度及啟示 ...................................... 李 超 萬海遠 67

澳門內地賭客感知服務品質與顧客忠誠關係 .................................. 張冬梅 曾忠祿 74

1988年 3月創刊

澳門研究季刊

2014年第 1期總第 72期

3月 15日出版

澳門小說“道德教化”敘事傳統的形成與型態 ..................................................張堂錡 83

跨文化對話中的詩歌創作與翻譯表達──姚風論 ..............................................荒 林 91

象由心生 意隨境轉──懿靈論 ..............................................................................張麗鳳 98

澳門文學生態與“冬春軒體”的生成 ....................................................................戎 琦 107

城市書寫︰記憶、歷史與文化身份

──評廖子馨的小說創作 ...................................................................................李冰雁 112

• 澳 門 學 •

《依涇雜說》疑存析 .....................................................................................................金國平 120

徐薩斯和《歷史上的澳門》被查禁案 ....................................................................莫世祥 125

歷史與形塑親屬關係之互動

──澳門土生葡人歐亞家庭個案研究

...................................................................... [葡]馬里薩‧加斯帕爾 撰 曾金蓮 譯 142

明清澳門經濟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林廣志 張中鵬 153

龍海海域水下文物遺存 ...............................................................................................鄭 雲 165

澳臺社會結構與族群意識之比較 .................................... 邵宗海  董致麟 朱英嘉 171

澳門學著作提要(十四).............................................................................................葉 農 178

• 青 年 園 地 •

澳門人力資源的變遷及開發策略 .............................................................................何敬麟 182

清代新疆軍府制度的歷史影響 ..................................................................................張 強 189

JOURNAL OF MACAU STUDIESQuarterly

Building the Academic Landmark of History of Chinese Christian Missionary

— The interview of Prof. Tang Kaijian ....................................................TANG Kaijian, CHEN Caijun 5

A Comparative Research among Qianhai, Hengqin and Nansha ........................ FENG Banyan, PENG Wei 18

Macau Society Intention to be Partisan:

— Focus on Elections after Macau’s Handover to China ................................................ LOU Shenghua 30

The Process and Trend of the Localization of Macao Law Reform ........................................... IAU Teng Pio 40

Macau’s Political Ecology: Original and Change ........................................................................ CHEN Lijun 47

Political Appeal and the Election Environment in Macau’s Social Transformation

............................................................................................................... YUAN Chiping, LIU Tianquan 54

Macau Industrial Upgrading 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Demand ................................................. WANG Rui 60

Spatial Economic Contacts Measure on Macau and Pearl River Delta ..................... LI Chao, XIONG Xueru 6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of Mainland Gamblers and Customer Loyalty

....................................................................................................... ZENG Zhonglu, ZHANG Dongmei 74

The Formation of Moral Narratives in Macau Fiction ........................................................ CHANG Tangchi 83

Yao Feng: Poetry, Translation and Cross-Cultural Dialogues ...................................................... HUANG Lin 91

The Discussion of Yi Ling Poetry .......................................................................................... ZHANG Lifeng 98

Macau Literary Ecology and Dong Chun Xuan Style’s Formation ................................................ RONG Qi 107

Writing the City: Memory, History and Cultural Identity

— On Lio Chi Heng’s Novella .............................................................................................. LI Bingyan 112

An Etymology of Yishizashuo ..................................................................................................... JIN Guoping 120

Mr. Montalto de Jesus and His Famous Works Historic Macau Seized ...................................... MO Shixiang 125

How History Shapes Kinship?

—The Macanese Eurasian Families Case Study ......................Marisa C. Gaspar (ed.), ZENG Jinlian (tr.) 142

The Studies of Economic History of Macao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trospection and Prospects ............................................................LIN Guangzhi, ZHANG Zhongpeng 153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of Longhai ............................................................................. ZHENG Yun 16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Ethnic Consciousness in Macau and Taiwan

................................................................................. SHAW Chonghai, TUNG Chihlin, CHU Yingchia 171

Literature Review on Macaology (Part Fourteen) ............................................................................. YE Nong 178

Change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man Resources in Macao ..................HO Kinglun 182

On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Sinkiang Military Government System on Qing Dynasty ..... ZHANG Qiang 189

12014

142

澳 門 研 究 2014 年第 1 期

[摘 要] 運用人類學研究之系譜法,分析澳門土生葡人身份構成的變動過程,這種身份是通過

個體及集體記憶的聯合,被經歷及生產的。澳門土生葡人族群說明了一個“獨特的種族身份以及

特殊的族群共同感的構建過程”,親屬關係在其身份認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社會身份建構在其

“從屬於家族集團”基礎上,而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通過家族記憶和土生葡人族群中“他者”的

確認而延續,家譜上顯示的血脈紐帶是使之“合法”的重要因素,雖然,這些記憶亦會被不斷地

“修正”。

[關鍵詞 ] 澳門 土生葡人 身份認同 個人及集體記憶 系譜法 民族誌

歷史與形塑親屬關係之互動──澳門土生葡人歐亞家庭個案研究

[葡]馬里薩‧加斯帕爾 撰  曾金蓮 譯

作者簡介︰馬里薩‧加斯帕爾(Marisa Gaspar),里斯本大學人類學博士;曾金蓮,澳門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此為格拉斯厄特‧巴塔利亞(Graciete Batelha)的詩,轉引自英語版《文化雜誌》(Review of Culture)1994年第

20期,第 3頁,編輯導言。

‧ 澳 門 學 ‧

你將要去哪裏,澳門

被遺棄的澳門之子,

同樣是有活着的母親的孤兒……

我的人民無聲地抽泣。

誰也不知道他為何這樣……

被遺棄的澳門之子,

明天,會從這走向我嗎?

你要去哪裏,澳門?

在這裏,您待到明天?

已經不是來自葡萄牙

也不是來自中國……

澳門,確實是來自中國

澳門曾經是葡萄牙的

但是如今,是我的土地,

我將把我的雙腳擱放在哪裏?

儘管澳門那悠久豐富的歷史已被多次訴諸文字,但其同樣迷人的現狀卻極少被人注意。現

在,澳門是一個可以“日”作單位來觀察其社會文化轉變的地方,對澳門這座城市以及居民們加

深了解,正變得日益迫切。

143

歷史與形塑親屬關係之互動──澳門土生葡人歐亞家庭個案研究

澳門擁有獨特的特質,此賦予這座城市極大的特殊性,這就是其“種族”構成方式,其中一

個特別有意思的本地種族及文化身份分類,便是澳門土生葡人。儘管澳門大部分人口是華人,但

土生葡人卻與澳門身份及歷史密切相關。這些聯繫在一些長期普遍使用的葡萄牙詞彙中得到了明

確的承認,它就是:大地之子(粵語稱為“土生葡人”)。

自從十六世紀以來,澳門一直是許多不同利益、人民、貨物及文化的交匯點。從歷史的角度

看來,在這個葡萄牙統治下的微觀殖民地“大熔爐”中,澳門土生葡人族群出現了複雜而長期的

混合現象,它混和了歐洲(主要是葡萄牙人)及東南亞(大多數是馬來西亞、中國、日本、印

度及東帝汶)的元素。複雜的混合過程帶給此種族某些不同的歐亞外觀,並且激發了一系列貌

似“混和”的社會文化符號的發展,包括獨特的美食以及特殊的方言,即澳門土生葡萄牙語。這

種所謂的“雜糅”,使澳門土生葡人族群的身份通常表現得有些矛盾,甚至產生問題。這種矛盾

之感的最有說服力的表達,可以在上述引用的詩中感受得到。

起源問題是任何種族身份建構的中心主題,它不僅涉及那有別於其他群體的“本族群”定

義,也涉及該族類中每位成員各自的文化含義的界定。不同身份定義之間的對抗往往會削弱證據

的強度,因此各方案的合法性,意味着在多種族背景下,起源問題往往更加突出,並且通常地包

含了相當的情感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記憶學學者布洛赫(Bloch , 1998) 

 或斯珀伯

(Sperber,1985) 強調:  考慮到當下所描述的社會的“字符”,以及在這些描述中,血緣體系

之目標及性質的建構效果,有關過去的一切敘述均是可被理解的。

本論文的目的,是分析澳門土生葡人身份的特殊構成,此身份是他們的親身經歷,或通過其

記憶而被人們及家庭產生。但澳門土生葡人身份是通過當下所從事的活動中實現的?還是從過去

自動繼承的本質中獲得的?抑或是社會再生產工具性策略的產物?問題在於:在日常社會生活

中,澳門土生葡人同時作為一個“族群”與一個“人”,他們如何引導自身,去與他們自己或他

人相處,同時,其原因又是甚麼?

作為一個集體,澳門土生葡人的性質是“納入”和“排除”此兩大程序的產物,它已發展了一

段時間,並與激勵人們利益的外部表現相關(如Pina-Cabral and Lourenço, 1993;  Pina-Cabral

2002)。  這個納入及排出程序以某種程度上的矛盾為標誌,如同格拉斯厄特‧巴塔利亞的詩所

陳述的那樣,澳門土生葡人集體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它的邊界仍然有些不確定,如同處於兩個

磁極之間,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

田野調查和方法論

本研究的核心主題,是澳門土生葡人“歐亞”族群記憶和種族文化身份建立過程的關係;分

Bloch, Maurice, How We Think They Think: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Cognition, Memory, and Literac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8.

Sperber, Dan,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 Towards an Epidemiology of Representations”, Man, Vol. 20, No. 1

(1985), pp. 73─ 89.

Pina-Cabral, João de and Lourenço, Nelson, Em Terra de Tufões: Dinâmicas da Etnicidade Macaense,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3.

Pina-Cabral, João d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Person, Culture and Emotion in Macao, London: Continuum,

2002.

144

澳 門 研 究 2014 年第 1 期

析這兩種維度是為了勾勒出一幅詳盡的、關於他們生活的民族誌式的圖畫。生活史及集體記憶的

研究如何有助於理解澳門土生葡人現象?社會記憶和自傳體記憶之間的關係是甚麼?在澳門土生

葡人種族及文化身份認同的過程上,這種關係能告訴我們甚麼?

筆者運用人種誌研究之履歷方法,探討澳門土生葡人身份的社會表現如何通過記憶而被解釋

及傳播,以及何種記憶與這種身份相關。運用這些方法,是因為它們傾向於降低研究者的偏見,

並且可以通過減少個體的主觀性來提供更高的效力。這些方法也能夠保持情感上的滿足,和理解

人類學家與對象直接接觸的經驗(劉易斯Lewis,1961)。  自傳體記憶匯合的相關性賦予了社

會結構和事件複雜的含義,它們並不依賴於任何被賦予的、不可避免的“事物本質”,它們是社

會行動的產物,而且總是本能地進行着(Davis,1999)。  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傳體記憶既是

事實概念的承擔者,但也是反射物的保存者。這就是為甚麼口頭記錄的形式和內容對於辨認及承

認人們如何成為他們自己來說,是如此的重要。

本人種誌研究基於自 2010年 3月至 2011年 9月在里斯本和澳門的長期田野觀察,研究運用

了人類學方法,分析若干澳門土生葡人家庭的多份自傳。因為家庭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系統,它切

合於整體的情況,並且在這種背景下,文化及個人因素的關係能夠更好地被觀察到。

考慮到這一點,本研究採取了三種履歷方法:(1)系譜圖(Genealogy)被用作全局性的圖

表,以盡可能凸顯研究對象們的所有親屬關係(血緣、姻親和精神層面的),以及他們那更密

集的社會聯繫是如何被維持及潤澤的(班福德 Bamford 和利奇 Leach , 2009); 

 (2)簡要的

履歷畫像(Brief Biographical Portraits)建立在訪談和已記錄的系譜圖上(奧 ’尼爾 O’Neill,

2009 ,對生命史的文獻回顧),  使用這種方法並沒有打算聚焦在若干個體自我的複雜且冗長

的經典生命史中,而是為了說明研究對象生命軌跡的重建過程以及他們對世界的解釋──伴隨着

所有的情感表達以及口頭表達的微妙之處──有時交叉融合在個案研究中(科爾Cole,1991;

沃森Watson和沃森-弗蘭卡Watson-Franke,1985的論著中包含了很好的例子,  證明部分生

命史或者略寫軌跡的這種技術是多麼的有用);(3)家庭史(Pina-Cabral 和 Lima , 2005)

集合了前述兩種方法,  並且允許把重點放在構成自我的擴展而具關係的背景中,以及將他/她

整合於屬於他/她的複雜關係世界中。此種技術避免了孤立、自我主義、自我中心或自我有效話

語,布迪厄(Bourdieu)的履歷錯覺批判已經指出了這些誤區(1986)。

Lewis, Oscar, The Children of Sanchez: Autobiography of a Mexican Famil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Davies, Charlotte Aull, Reflexive Ethnography: A Guide to Researching Selves and Others, London: Routledge, 1999.

Bamford, Sandra and Leach, James, (eds.), Kinship and Beyond: The Genealogical Model Reconsidered,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09.

O’Neill, Brian Juan, “Histórias de Vida em Antropologia: Estilos e Visões, do Etnográfico ao Hipermoderno”, in Elsa

Lechner (ed.), Histórias de Vida: Olhares Disciplinares, Porto: Edições Afrontamento, 2009, pp. 109─ 121.

Cole, A. L, “Interviewing for Life History: A Process of Ongoing Negotiation”, in I. F. Goodson & J. M. Mangan

(eds.), Qualitative Educational Research Studies: Methodologies in Transition, London: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1991, pp. 185─ 208.

Watson, Lawrence and Watson-Franke, Barbara, Interpreting Life Histories: An Anthropological Inquiry,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85.

Pina-Cabral,  João de e Lima, Antónia Pedroso de, “Como Fazer uma História de Família: Um Exercício de

Contextualização Social”, Etnográfica, Vol. 9, No. 2 (2005), pp. 355─388.

Bourdieu, Pierre, “L’Illusion Biographique”,  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 Vol. 62, Issue 62-63,

1986, pp. 69─ 72.

145

歷史與形塑親屬關係之互動──澳門土生葡人歐亞家庭個案研究

由於研究領域非常分散且難以界定,因此澳門土生葡人身份是一個突出的主觀現實。本研究

選擇去採訪屬於不同家庭的個體,並且整合了澳門土生葡人的手足情誼:飲食聚會(Food and

Drink Party / Partido dos Comes e Bebes ,簡稱 PCB)。本研究跟蹤了 PCB 十二個月,並且

參加了它在里斯本舉行的所有活動及聚會。PCB於2002年成立,目的在於將生活在葡萄牙的澳

門土生葡人聚集在一起,共享歡樂,或者用他們自己的話語來說,為了“記住我們品嚐的食物味

道,說我們的語言,以及回到屬於我們的老澳門,這樣可以使我們團結在過去以及現在中。”

PCB由創始人、組委會、同事及朋友構成,大約有五十人,他們通常擁有一個葡萄牙和中國

節日的慶祝日曆,他們喜歡以在澳門生活時的同樣方式來慶祝這些節日,其中,美味的澳門土生

葡人食物總是最吸引人的。這些紀念活動是私人的,因為PCB自我定位為一個封閉的群體,不

僅不允許像我這樣的“外人”,也不允許任何不具備澳門土生葡人身份的人們直接叩門訪問。這

些外人應當首先被邀請,纔能參加他們的活動,或許這是來自於他們過去在公共行政功能主義方

面的“職業角色的殘餘” ──正如他們所說,僅是“一個笑話”(原術語在葡萄牙語中使用“Uma

Brincadeira”)──事實上這個非正規關係的 PCB ,擁有組織結構圖來描述其不同的功能和受

眾。因此,它有必要請示上級,以便獲得進入這個“家庭”及“朋友領域”的許可,在這個事實

上,最後形成一個擁有“私人身份”的“私人領域”。

PCB有一個網頁,  該網頁可以上傳或下載所有關於澳門土生葡人族群及PCB活動慶典的

消息,如個人和集體照片、土生葡人食譜、土生葡語歌曲和文學作品。或許有人會對這種公開私

人特性的信息感到困惑,但是應該知道並且記住,這個小群體代表的是“延續的澳門土生葡

人”,他們進行這些行為,維持澳門土生葡人的傳統、語言、美食、習慣和風俗,他們認為有責

任保存其記憶,因為除了這些記憶外,“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流傳下去”,他們如此反覆地訴說。

“澳門土生葡人”的意義

在澳門,其中一種最顯著的種族身份認同便是土生葡人,雖然澳門人口中絕大多數是中國

人,土生葡人卻與澳門的身份認同及歷史息息相關。據統計,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生活在澳

門的土生葡人大約有 7,000人,約佔總人口的 1.6%(莫貝Morbey, 1990)。  儘管如此,還有

很多土生葡人生活在香港,或者散居在世界各地。此外,還有一批土生葡人在已經形成的流散領

土及區域之間流動(特別是葡萄牙、巴西、加拿大西部、澳大利亞以及舊金山灣區)。如今,據

估計,生活在這些流散領土及區域的土生葡人超過 100,000 人(沙勿略 Xavier , 2012)。

根據 Pina-Cabral和Lourenço(1993) 的觀點,  自我身份認同的三個向量通常與澳門土生

葡人的“存在方式”有關。第一個向量是語言──實際掌握的不僅僅是葡萄牙語(通常懂得口語

摘錄自PCB的網頁﹕http://gentedemacau.com/index.php?u=PCB&t=36, accessed April 14, 2011.

網址︰GentedeMacau.com。

Morbey, Jorge, Macau 1999: O Desafio da Transição, Macao: author’s edition, 1990.

Xavier, Roy Eric, “Macanese Survey Results”, Far East Currents [Website], accessed October 16, 2012. URL:

http://www.macstudies.net/2012/10/15/2012-portuguese-macanese-survey-results/.

Pina-Cabral, João de and Lourenço, Nelson, Em Terra de Tufões: Dinâmicas da Etnicidade Macaense,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3.

146

澳 門 研 究 2014 年第 1 期

和書面語),還有粵語(通常衹掌握口語);第二個向量是宗教信仰──擁有天主教身份形式的

一些表徵;第三個向量是身體外觀──具有歐亞人的特徵。這些向量構成澳門土生葡人身份的基

礎,但有些個體也有可能甚至無需擁有這些特徵也被認為是土生葡人,例如,目前有人被認為是

澳門土生葡人,儘管事實上他們並不是歐洲人、亞洲人或其他人的混血兒,也不能講一口流利的

葡萄牙語。然而,應該被理解的是,那些擁有上述三方面特徵的人們和家庭──特別是那些體現

了教育、政治和經濟區別的人們──構成澳門土生葡人家庭的核心,這些澳門土生葡人家庭通過

連繫一種特殊的族群生活方式構建自身,這就是所謂的“傳統家庭”。

總體而言,這裏要說的是,儘管擁有其中一個澳門土生葡人自我身份認同的因素,但它絕不

是該種族歸屬的單一決定因素。面對“種族”問題,葡萄牙的特點一向與大英帝國在全盛時期所

體現的特點迥然不同。由於這個原因,如今仍有必要明確區分香港和澳門的種族關係,正如老澳

門土生葡人所說:“混血的葡萄牙人仍然被稱為葡萄牙人,但是混血的英國人則被稱為混血兒”

(Pina-Cabral,2002:22)。  這就解釋了為甚麼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香港仍然很普遍地明

確區分歐洲人、歐亞人和葡萄牙人,後者主要包括澳門土生葡人家庭的後代,以及幾個世紀以來

內部跨種族通婚的結果(Boxer, 1967[1963],  1992[1969])。  澳門土生葡人族群總是允許

較模糊的寬泛邊界,種族歸屬感並不是根據歐亞人的外觀特徵而被外部強加的,而主要是個人身

份選擇的結果。

澳門土生葡人的命運與埋藏在他們心中的澳門社會、政治生活的基礎及原始衝突密不可分。

事實上,雖然澳門地處中國,但它過去卻是葡萄牙人管治的領土(Clayton,2009),  這意味

着,儘管澳門土生葡人在此領土擁有葡萄牙國籍,但他們已兩度失去主權。第一次發生在“一

二‧三”事件(1966 ─ 1967),該事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大革命有關;第二次,是葡萄

牙於 1974年 4月 25日發生的軍事政變,這促使葡萄牙民主當局主動宣佈澳門是“由葡萄牙管治

的中國領土”(1976 年葡萄牙共和國憲法),簽訂於 1987 年 4 月的《中葡聯合聲明》關注澳門

未來,成為標誌力量平衡發生巨大變化的重要事件。澳門土生葡人開始為他們生活在由中國政府

“一國兩制”政策直接管理下的澳門作準備,從那時開始,葡萄牙和中國政府開始緊密合作,以

便實現澳門的平穩過渡。

自李安道總督政府(1974 ─ 1979)實施“澳門行政土生葡人化”(Macanesation of Macao’s

Administration / Macaização dos Quadros)政策以來,隨着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文禮治總督任

期內(1987 ─ 1990),越來越多的土生葡人擔任政府的領導職務(此前主要由葡萄牙派員擔

任)、市政工作及自由職業者,並且作為大律師、事務律師、秘書,充當了行政部門與中國利益

之間的重要中介。政府機關的控制權保證了澳門土生葡人社會、經濟地位的安全,並以此與其他

當地族群相區別,包括中國人族群。因此,與葡萄牙政府合作成為澳門土生葡人種族利益的核心

Pina-Cabral, João d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Person, Culture and Emotion in Macao, London: Continuum, 2002.

Boxer, Charles R, Relações Raciais no Império Colonial Português: 1415-1825, Trans. Elice Munerato, Rio de

Janeiro: Tempo Brasileiro, 1967 [1963].

Boxer, Charles R, O Império Marítimo Português: 1415─1825, Trans. Inês Silva Duarte, Lisbon: Edições 70 (new

edition), 1992 [1969].

Clayton, Cathryn H, Sovereignty at the Edge: Macau and the Question of Chinesenes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47

歷史與形塑親屬關係之互動──澳門土生葡人歐亞家庭個案研究

原則。在經濟相對停滯的時期,這種合作變得日益重要,種族壟斷對族群的生存至關重要,然

而,澳門近年經濟繁榮,隨之而來的是政治穩定,澳門土生葡人個體與澳門公共行政的聯繫也就

變得不再那麼重要,那些被稱之為葡萄牙文化的識別點也似乎在減弱。

記憶的個性化

擁有共同的過去意味着共享當前的若干一般性情感;這些一般性情感來自於共同的祖先,並

且使我們感到某種程度上的“聯結”。因此,歷史在我們重組親屬關係方式上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關於在中國語境下書寫親屬關係, Brandtstädter 和 Santos(2009) 

 呼籲運用一種方法,

即盡可能地多關注這種親屬關係“是”甚麼以及“做”甚麼。這種工具主義方法發展了被稱為“變

形”的概念,啟發我們去了解親屬關係(不管如何定義)如何嵌入並有助於更大規模的政治經

濟、社會文化進程的變化。本研究借鑒該理論中的“轉型”重點,以分析澳門土生葡人的親屬關

係,以及其與現代世界的複雜性、澳門特區的政治形式和全球市場的漸趨緊密的接觸。這種方法

的優點之一在於它有助於明確澳門土生葡人的記憶和家庭生活如何成為變形的主體和客

體──不僅指出繼承了甚麼,或甚麼來自過去,還指出現在獲得了甚麼,以及將來期盼甚麼。

根據諾拉(Nora, 1989) 的觀點,  記憶歷史的分解可以倍增私人記憶對他們個人歷史的

需求。以前從未有過這麼多的記錄和收集,且從未有過如此強迫性的回憶,甚至,記憶習慣不再

是教育過程的中心。那些不能用腦袋記住的東西,現在則可以儲存起來。如此看來,記憶的收集

方式減少了存放在私人那裏的不斷增加的壓力,現在人們更願意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地方、種族

和家庭記憶上。到了二十世紀末,家譜已經成為維護個體祖先的記憶和提高貴族家庭威望的可靠

手段。每個成立的團體,不管有學問與否,識字與否,都感到有尋找自我來歷及身份的必要。事

實上,如今幾乎沒有一個家庭,當中的某些成員沒有試圖盡可能準確地記錄他或者她的祖先,因

此家譜研究成為一種大規模而嶄新的現象。家譜學在現代文化和社會人類學中形成其位置,這歸

因於其研究方法,此方法將會成為相關領域的主要焦點,但難免使家譜學偏向英國社會人類學。

家譜學研究方法系統且科學,因此,那些已被人們所研究的“血緣”及聯姻關係能被系統地記

錄,為親屬關係的術語及語義研究提供基礎條件。

如同在著作 《血緣內外:家譜模型的再思考》(Kinship  and  Beyond:  The Genealogical

Model Reconsidered,2009) 

 前言描述的那樣,親屬關係的家譜學研究方法是一種繼承、生物

遺傳屬性方面的個人關係的文化建構。該著作收集了十篇最新且最重要的論文,呼籲對親屬關係議

題恢復關注,尤其是關於文化如何涉及性質的當代問題。該書的編輯們對親屬關係研究進行了詳

細的評述,自 Rivers(2011 [1914])開始,  經過若干理論,如施耐德(Schneider, 1984) 

之親屬關係作為人類學不同領域研究的批判,一直到最近的研究,例如班福德(Bamford ,

Brandtstädter, Susanne and Santos, Gonçalo D, (eds.), Chinese Kinship: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2009.

Nora, Pierre,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Les Lieux de Mémoire”, Representations, Vol. 26(1989), pp. 7─24.

Bamford, Sandra and Leach, James, (eds.), Kinship and Beyond: The Genealogical Model Reconsidered,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09.

Rivers, W. H. R., Kinship and Social Organisation, Oxon: Routledge, 2011 [1914].

Schneider, David M., A Critique of the Study of Kinship,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4.

148

澳 門 研 究 2014 年第 1 期

2007)、  卡斯滕(Carsten, 2000)、  富蘭克林、麥金農、(Franklin、  Mckinnon, 2001)

以及利奇(Leach,2003)。  正如他們研究的那樣,家譜學模型不僅與人類學家的工作相關,

而且還告訴人們許多文化的表現方式,以及在許多情況下思考本質和文化。同樣地,本研究認為

親屬關係的家譜研究方法,即是在建立各種社會身份時,社會群體在時間及遺傳角色中的建立方

式,這都切合本研究對象的家譜選擇性記憶的分析。

家譜選擇性記憶

本研究確立了對來自不同家庭的個體們的訪談標準,以便獲得更廣泛的家庭歷史、及與

他們相關的履歷資料。通過這種方式,便有可能逃離那些在澳門社會久負盛名的土生葡人

“傳統家庭”,它的公眾形象結合了一種在歷史用語中清楚界定的土生葡人族群的“葡萄牙性

(Portuguese-ness)”(Pina-Cabral和Lourenço, 1993;  Pina-Cabral, 2000;  Pina-Cabral,

2002)。  一般而言,這指的是在澳門古典文學作品中常常被提及的若干家庭。過去的支撐性身

份認同成為這些傳統家庭公眾形象的有效合理因素,可是,這與那些未擁有相同背景的家庭截然

相反,此情況通常會削弱這類家庭成員的地位以及他們的自我形象,導致他們質疑自身的種族或

個人身份。

本研究對象表示,澳門土生葡人的“起源版本”本質上是早期定居在亞洲的葡萄牙男性與印

度、馬來西亞、以及日本女性之間的種族通婚,澳門土生葡人傳統家庭會與葡萄牙人或在族群內

通婚,而與中國女性通婚則僅僅發生在“近代時間”(Amaro, 1988)。  然而,正如本研究論

述那樣,這種有關土生葡人“混血”祖先的自我認同之糾正通常並不明顯。

這個版本加強了澳門土生葡人作為“東方葡萄牙人”的身份,而否認他們作為葡萄牙人和中

國人種族的等距離性。這些家庭成員已經獲得相對較高的教育水平,有時還取得較高經濟水平

(尤其是“傳統家庭”),他們的身份認同因不提及其與中國祖先的關係而表現得更加明確,例如

Anabela:

Bamford, Sandra, Biology Unmoored: Melanesian Reflections on Life and Biotechn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Carsten, Janet, (eds.), Cultures of Relatedness: New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Kinship,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Franklin, Sarah and McKinnon, Susan, (eds.), Relative Values: Reconfiguring Kinship Studi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Leach, James, Creative Land: Place and Procreation on the Rai Coast of Papua New Guinea,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03.

Pina-Cabral, João de and Lourenço, Nelson, Em Terra de Tufões: Dinâmicas da Etnicidade Macaense,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3.

Pina-Cabral, João de, “How Do the Macanese Achieve Collective Action?”, in João de Pina-Cabral e Antónia Pedroso

de Lima (eds.), Elites: Choice, Leadership and Succession, Oxford: Berg, 2000, pp. 201─226.

Pina-Cabral, João d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Person, Culture and Emotion in Macao, London: Continuum, 2002.

Amaro, Ana Maria, Filhos da Terra,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Macau, 1988.

Anabela如今69歲,她自1963年起一直生活在里斯本。本論文使用的所有人名都是假名。

149

歷史與形塑親屬關係之互動──澳門土生葡人歐亞家庭個案研究

當然,自十七世紀初Jorges已經在澳門以來──我們可以自始追溯──傳統就已經

開始一代代地從父母傳遞給孩子。印度和澳門一直密切聯繫,因為政府最先設立在果

阿,隨後纔在澳門成立。家庭成員一直與政府有聯繫:議事會 (忠誠的議事會)、法

官、律師……他們所有人都來自澳門或印度。我祖母的母親是從印度來的,儘管她在澳

門出生。我祖父屬於 Pacheco家族,該家族起源於暹羅,雖然我祖父是在澳門出生的

(2011年 5月 26日)。

通過受訪者家族血統的表述,可以明顯地看到,她的社會身份是建構在其“從屬於家族集

團”的基礎上,她的存在和意義被代代相傳,家譜成為使其合理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對象展示了

她那豐富的家譜知識,自該家族創立成員 Jorge Álvares 談起──他是一名葡萄牙商人以及首位

於1515年踏足中國和澳門的歐洲人──是廣泛而集體投入的家譜研究的產物,並留傳給下一代。

因此,該家族成員的社會地位根植於其家族聲望背景,因為曾在歷史上出現過如此顯赫的祖先,

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便通過家族記憶和土生葡人族群中“他者”的確認而延續。

本研究的所有對象,其家族起源均有不同的背景,並表示擁有某些家族記憶。然而,此類記

憶依賴於其產生團體的地位、生活方式及社會表演者的形象。學者如研究巴黎資產階級家族的

Le Wita(1985),  以及實地考察里斯本最重要的大型從商家庭的 Lima(2003),  都說明了

家族記憶形塑及組成物如何改變家譜知識的深度或者近親的親疏幅度。在這兩種情況下,這些家

族通過建立祖先的血脈紐帶來延續它的貴族理想,擁有一份深刻的家譜記憶是證明這個家族古老

的重要元素,並能作為一份可積累及傳播的資料流傳給後代。同樣地,傳統土生葡人家庭解釋了家

譜如何構成家族榮譽合法性的證據,因為它表明了源自東方的古老葡萄牙祖先混血家庭的存在。

在“起源理論”將怎樣作為整體而被人們接受這一陰影下,關係到澳門最受尊敬的家族的基

礎,土生葡人身份認同的脆弱性表現在其起源的不同討論中,這往往取決於操縱或含糊表達。56

歲的 Constança 提供了以下例子: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澳門土生葡人。我的意思是……我在澳門出生的,沒錯!但

是,我是一名葡萄牙父親的女兒,他當年前往澳門服兵役;我母親出生在澳門,應該是

澳門土生葡人。但是,我外祖父是葡萄牙人,我外祖母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中國人

(Oeiras, 2010年 10月 19日)。

葡中血統通常是單向的,一般發生在弱勢階級的中國女性與典型的葡萄牙水手或者士兵之

間,他們前往澳門並且在那裏建立了穩定的關係,生育有孩子,他要麼迎娶孩子的母親,要麼在

法律上承認孩子,以給孩子姓氏。

在澳門的殖民時期,中國男性衹有在放棄了他的中國民族認同時,纔會迎娶歐洲或土生葡人

女性。許多情況也指出,出於父母的選擇或由於是孤兒,年輕的孩子纔會在歐洲文化背景下接受

教育。在這兩種情況下,人們被集合成澳門土生葡人族群,儘管其個體之間沒有任何聯繫,也並

雖然調查聚焦在簡要的族譜語境上,然而,應該注意到的是,研究對象訴說的家族歷史起源可追溯至16世紀。很

明顯地,研究對象的意圖是為了凸顯其最負盛名的親戚,通過系統性的操作,也衹能讓她提起這些著名的祖先。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她也告知筆者該家族曾花大量精力去調查他們的祖先,並將那些調查發現以“照片-傳記”

及文檔形式刊佈出來。

Amaro, Ana Maria, Filhos da Terra,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Macau, 1988.

Le Wita, Béatrix, “Mémoire: L’Avenir du Present”, Terrain, Vol. 4 (1985), pp.15─ 26.

150

澳 門 研 究 2014 年第 1 期

非由於種族親屬關係網絡引起的(Pina-Cabral 和 Lourenço , 1993)。  Tina(62 歲)和 Paulo

(61 歲)的話語清晰地說明了這一趨勢:

我祖母是中國人;她是被收養的。她遺失了所有的身份證明,沒有任何資料。因

此,她是有着中國人血統的澳門土生葡人(里斯本, 2010年 9月 30日)。

我的父親是中國人,但他是被收養的,由一名女士撫養大,該女士是澳門一名牧師

的妹妹,因此,我父親自出生起就接受葡萄牙文化及語言教育。他既不會閱讀、也不會

寫中文,漢語也說得很糟糕;這種情況同樣發生在我身上(Almada, 2011年 7月 10

日)。

同樣地,那些出生在第二代家庭、且不是由宗教婚姻合法化的孩子,通常他們的母親是當地

中國女性,這些孩子通常由他們的葡萄牙人或歐亞父親承認,並且被納入於澳門土生葡人族群

中。有些情況甚至是,在父親去世之前,不同的家庭都迴避這種情況,當父親去世之後,這些孩

子大部分獲得承認,並且得到該合法家庭“兄弟們”的撫養,成為該家族網絡中的一環。Alberto

(68 歲)的話證實了澳門土生葡人家庭的這種實踐操作︰

我父親有兩個家庭:和我母親組成一個家庭,有三名孩子;和一名中國女士組成另

外一個家庭,有四名孩子……當我前往葡萄牙大學學習時,我纔認識自己的繼兄弟和繼

姐妹。事實上,我一直知道他們的存在,這一直是一個非法的家庭。當我來這裏學習

時,五年或六年之後,我曾經去過一次澳門度假,正是在那時候我見到了他們,即我的

“兄弟姐妹”。我父親已經去世,他們成了孤兒。正是生活在澳門的我的哥哥,給他們

提供經濟資助,供他們上學……我與我兄弟姐妹的年齡都比我們那些同父異母的弟妹

大。很顯然,我仍然與他們保持聯繫(Lisbon, 2010年 10月 27日)。

在澳門歷史的不同時期,澳門土生葡人族群之向心力的另一例子是:儘管他們並不是歐洲人

和亞洲人混血的結果,但卻被所有人認為是土生葡人,如 Vitória(63 歲)︰

我父親所在的家族起源於瓜亞基爾鄉的厄瓜多爾(Ecuador),而我外祖父和外祖

母都是中國人。我不能說我是葡裔人,因為我不是!衹是碰巧我在澳門出生,我祖父母

以及父母也在澳門出生,即使他們與葡萄牙人無關,而且也不會講葡萄牙語。我祖父母

對他們厄瓜多爾起源感到如此自豪,我相信,他們總是講西班牙語或者講澳門土生葡

語,我在澳門出生的父母也如此(Oeiras, 2010年 10月 11日)。

研究澳門土生葡人家族關係的歷史,通過分析本研究中每一個研究對象的簡要家譜,可以發

現某些個體不屬於家庭關係紐帶的證據,當涉及到承認那些被納入澳門土生葡人族群的中國人孩

子之親屬關係時,總會出現總體上的記憶缺失。在閱讀Jorge Forjaz撰寫的《澳門土生葡人家庭》

(Famílias Macaenses,1996)後, 我們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在澳門土生葡人家庭系譜的研

究前言中,該書作者提及在咨詢歷史起源資料,即申請教區記錄及請求這些家庭成員提供自傳信

Lima, Antónia Pedroso de, Grandes Famílias, Grandes Empresas: Ensaio Antropológico Sobre uma Elite de Lisboa,

Lisbon: Dom Quixote, 2003.

該著作研究了440個土生葡人家庭的家譜,由3卷構成,共3,500頁、245章、250幅圖。本研究對象很了解該書,

並反覆向筆者推薦,有時候甚至用該書為藉口而不去重複相同的內容。對筆者來說,雖然該書是一本很好的土生

葡人家譜研究手冊,尤其是研究史料豐富的“傳統家庭”個案時,但該書也存在若干前後矛盾之處,並且忽略了

若干相關者的姓名及個人信息。

151

歷史與形塑親屬關係之互動──澳門土生葡人歐亞家庭個案研究

息時,我們得到以下評語:

曾經有一次……有某些人表達了不滿,並不想讓他或者她的姓名刊登在該書上,顯

然地,他們不欣賞其東方血統。我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並且從根本上消除他們的姓名

(Forjaz, 1996年,第 5卷第 30冊,自由作家翻譯為英語)。

這裏有一個事實需要注意,這些資料衹有放置在本研究對象的年齡上纔能被理解──這些人

年齡在 55 至 70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63 歲,因此,這些關係是建立在葡萄牙殖民地時期。在此

時期,澳門土生葡人族群成功地回復了他們的種族壟斷,並化身為澳門政府的“行政精英”。從

社會實體的意義上看,澳門土生葡人族群可以被定性為“綜合型”(Agglutinative)──它允許一

個單一特殊種族身份的創建,亦建立起此獨特族群中擁有交互利益之個體們的參與感,而這些個

體的家庭源於不同的背景。

結語

本研究提出通過澳門土生葡人的社會表現去分析其身份認同,此社會表現作為其經歷及通過

其家庭朋友的記憶而產生,並研究這種身份認同與何種記憶相關。本研究對社會表演者理解過去

事件的模式感興趣,以便了解從個人走向社會個體的記憶傳輸機制及長期動態。

許多學者已經探討了社會因素通過何種方式結合並影響記憶的模式(Connerton,1989;

Zerubavel,2003),  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有關個體記憶在何種程度上會有助於編纂紀念材料的

討論。在其經典作品《集體記憶》(C o l l e c t i v e   M e m o r y , 1 9 9 2) 

  中,阿爾布瓦克斯

(Halbwachs)指出記憶作為過去事件的過濾器,傾向於僅僅保留那些支持群體身份現存感的圖

像。“集體記憶”理論表達了這麼一個概念,即社會真的可以有“記憶”,但阿爾布瓦克斯未曾

注意到,個體記憶如何從群體記憶,通過實際相互作用的媒介而聚集在一起。然而,這並不意味

着阿爾布瓦克斯未曾意識到個體及集體記憶之間的相互作用,事實上,他指出作為群體成員的個

體也持有着記憶,每個個體的記憶可被看作為集體記憶的一些觀點,這些觀點依賴於其在族群中

及族群外相關社會領域所佔的不同位置。

吉利斯(Gillis)認為,“身份認同及記憶具有高度選擇性,刻寫的而非描述性的,服務於

特定利益和意識形態立場。正如記憶和身份認同相互支持的那樣,它們也保持一定的主觀立場、

社會邊界及權利”(1994:4)。  記憶和身份認同是不固定的東西,因為我們會不斷地修正我們

的記憶,以適應我們目前的身份。記憶幫助我們感知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記憶工程”總是埋藏

在複雜的家庭、階級、性別和權利關係中,這決定了甚麼應該被記憶(或者被忘記),由何人、

以及出於甚麼目的而記憶。

Forjaz, Jorge, Famílias Macaenses, Macau: Fundação Oriente, 1996.

Connerton, Paul, 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Zerubavel, Eviatar, Time Maps: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Social Shape of the Pa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Halbwachs, Maurice, On Collective Memory, Trans. Lewis Cos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

Gillis, John R., “Introduction. Memory and Identity: The History of a Relationship”,  in John R. Gillis (ed.),

Commemorations: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3─24.

152

澳 門 研 究 2014 年第 1 期

本研究指出,澳門土生葡人族群說明了一個“獨特的種族身份以及特殊的族群共同感的構建

過程”,其成員的家庭起源建立在不同的背景下。家庭記憶事實上是一部過去的家譜編年史,它

揉合了已被描繪的現在和將來,構成了人們所使用及操縱的精神工具,以便爭奪族群中有關記憶

的話語及相關言論的支配權。在圍繞“合法”地解讀這些個人的過去上,此種記憶也會導致內部

衝突,使他們面臨更大的身份認同脆弱性,此會被當下的種族投入填滿。

向心力賦予澳門土生葡人族群特徵,並使不同的人們為了同一個目的而團結在一起。此種向

心力的核心在於葡萄牙教育,特別是天主教信仰,這會成為族群構成的基石、一塊磁石︰維持、

重構並能自我更新,是其獨特的種族及文化身份認同的“重新發現”。通過集體實踐,澳門土生

葡人與其“存在方式”聯繫在一起,以克服可能由家庭起源背景差距導致的離散結果。

必須強調的是,葡萄牙PCB聚會的強度及規律性,它甚至維持着私人性質。它是一個重要

的媒介,因為它允許其參與者凝聚在一起,以在他們目前的生活中重構其種族及文化身份認同,

正如一名研究對象所說:“我們轉向過去是因為要保護那些在未來將不復提供的東西”。葡萄牙

的澳門土生葡人族群民族誌告訴我們,“過去”能為奮鬥於現在的人們提供一種“想像資源”,

並期望能予以保護,因為它們將不復再現。

總結澳門土生葡人族群,它是一個定義於共同起源、想像和變異物的集體,其持續性依存於

成員間的協議及談判,這些成員緊密聯繫於個人或家庭關係,以及一些長期而熟悉的人們。他們

依據其過去的遺產,以及對將來的期盼去構建現在,雖然如此,必須強調的是,儘管共享了不少

東西,但在族群內部卻還未形成統一的意見或利益。

[ 責任編輯 陳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