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鄀府簠_与鄀国地望考 陈昌远

7
九九 史研 都府 文化大革 命期 楚墓 出土 , 是建 来第 , 引起考古学界的 广 注意 璋同志认定 它为, 郭沫文辞 大系 , 定上 为宜城南 是正 确的 统都 在下, , 为本 , 故称, 分枝 , 称下 最近 中 原 文物 年第 徽同 对此出不 同的有材, 能证明南郡 都的 , 倒可 杜注 密之 说可下都 是同 时存 在的两国 , 与分枝其上 刘同 本在 , 这个 确的 可是都与, 分枝, 下之分 , 下之 分可能与古 人方 观念有关 , 即中 , 为下 , 下之 分实处的地理 般从古 理观念上 , 凡是河流 处一 , 流的 为下游 , 封在 西 周时 , 处于汉 , 商密 , 秋时则向南迁徙 , 密之 地本 迁徙 湖北宜 · · , 处于 汉水 , 故称 种上 下地名 名方 式同 样也 地名中 , 本都称上蔡 蔡县 , 到州 徽凤台 , , 杜预左传 嘻公 指出 本在高 , 秦楚 , 若县 , 正义 言本 密者据在后移 认为本 , 此时在商密后始 都县 , 国至 彼县 , , 当此伐都 所都 之邑 , 杨伯峻 秋左 主张 此说 , 为原居 , 后迁 , 县东南九 自是 为楚附庸 , 定公 , 郑于 , 则楚 灭之 最近 , 对杜 注和 生之 , 年代都两周 之际 , 不知 有何根 传世器和 , 有严格 , 金文作都 , , , 文献里均写, 最近 , 县狮 出土 的西周铜器有 铜篡 , 铭文最后 有一字 作若 春秋 铜器 , 仅西周存, 商代 , , 说明若是 , 之时 , 久的历 器在郭 两周金 一书 , 吉金 有五 ,

Transcript of 上鄀府簠_与鄀国地望考 陈昌远

中原文物 一九九一年 第四期

《上都府策 》与都国地望考’

—河南古国史研究之二

陈昌远

《上都府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于襄阳山

湾楚墓区出土的,

它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发现

的都国青铜器,

引起考古学界的广泛注意。

盛璋同志最早认定它为都国青铜器,

并认为

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一书中,

定上都

为宜城南之部是正确的。

又说 传统都以都

国本在 下都,

后由下都迁都,

郭沫若 熟 为‘

南郡之都为本国,

故称上,

上雄之都为分枝,

称下’” 。

最近《中原文物 》 年第 期刘

彬徽同志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

认为“

就现

有材料,

并不能证明南郡之都为都的本国。

相’

反,

倒可以认为杜注‘

都本在商密之说可信。

上都与下都既是同时存在的两国,

不好以本

国与分枝分其上下” 。

刘同志认为都本在商

密,

这个认识是正确的。

可是认为上都与下都

同时存在,

不好以本国分枝分其上下,

这个认

识就值得商讨。

为什么都国有上下之 分,

刘彬徽同志认

为“

上下之分可能与古人方位观念有关,

即中

原地区为上,

其南为下” 。

其实都国,

上下之

分实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建国时间的先后

有关。

一般从古人地理观念上看,

凡是河流发

源处一段,

其经流的其它 区域则称为下游。

于都国为允姓,

始封在西周时,

处于汉 水上

游,

本在商密之间,

其后春秋时则 向南迁徙,

故称商密之地本国为上都 其后迁徙湖北宜· ·

城,

处于汉水下游,

故称下都。

这种上、

下地名

的命名方式同样也存在于其它地名中,

如上

蔡、

下蔡。

蔡国本都称上蔡 今河南上蔡县,

后迁 到 州 来 今安徽凤台县,

故历史上又

称州来为下蔡。

因此,

杜预在《左传》嘻公二

十五年注中指出“

都本在高密,

秦楚界上小

国,

其后迁于南郡若县。 ”

孔颖达 《疏》也说

, 正义》曰‘

言本在商密者据在后移都称旧都

认为本耳,

其实此时在商密后始迁于都县,

国至

彼县而灭,

故彼县专得都名,

当此秦晋伐都之

时国名为都所都之邑名, ” 。

杨伯峻在《春秋左

传注》也主张此说,

认为原居商密, “

其后 迁

都,

则在湖北宜城县东南九十里。 ”“

自是南徙

为楚附庸,

定公六年,

迁郑于都,

则楚 已灭之

为邑矣” 。

最近,

刘彬徽同志又反对杜注和杨

先生之说,

认为“

两部铜器的年代都早到两周

之际” ,

不知有何根据。

从传世青铜器和新发现的青铜器《上都

府董》看,

上都的都与下都的部有严格 区别,

上都的部金文作都,

下部之都,

金文作蠢,

蜡。

而在古文献里均写作部,

最近,

在信阳县狮河

港 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两件“

作父丁”

铜 篡,

铭文最后有一字作若、

零春秋时作都。

郁若国

青铜器,

不仅西周存在,

而且商代也还有一件

青铜器,

《若癸鼎 》 样丫,

说明若是一个古国,

在商周之时就已存在,

具有悠久的历史。

部国

青铜器在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一书中搜

集有五件,

《三代吉金文存 》搜集有五件,

《都

公钟 》、

《若 鼎》,

《若癸彝》、

《都公改人篡 》、

《都权 》。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计有三件,

若癸鼎” 、

《都子斯黄》两件。

最近信阳出土

西周青铜器有都国青铜器两件。

仅从这些出

土青铜器看来,

以若不加 邑的青铜器时间为

最早,

春秋时的青铜器加 邑,

出现时间较晚,

很明显,

上都之都为原本,

下若肠之都为后迁之

称呼。

值得注意的是《左 传》嘻公二十五年“

秋,

秦、

晋伐都,

楚斗克、

屈御 寇以申息之师

戍商密。

秦人过析,

限入而系舆人以围商密,

昏而傅焉”

的记载。

很明显,

秦、

晋所伐之都,

应在商密之地,

如果是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九十里,

那是无法理解楚斗克、

屈御寇以申息

之师戍商密的。

因此,

此商密之都应为都国本

土始封地,

居汉水上游,

故后又称 上都。

以后

向南迁徙到湖北宜城,

居汉水下游,

故称下

都。

上都与下都,

并不是同时存在。

今《上都

府黄 》器,

不是湖北都国之器,

它应是河南渐

川商密之地都国器,

因南迁流落襄阳的,

因此

今《上都府黄 》铜器的发现,

又当可证明都国

从河南浙川迁徙到湖北的。

《上都府蕙 》铭曰“

佳 唯 正六 日初吉丁

亥,

上都府择其吉金铸其口蕙渗伙其 眉寿无

记,

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

铭文 中的“

府,

有几种解 释 《广韵》曰“

官 府” 。

《说文 》曰“

府文书藏也” 。

《风俗

通》“

府聚也,

公卿牧守道德之所聚也” 。

《说

文通训定声》曰“

府文书藏也,

从广付声,

《周

礼》有天府、

王府、

大府、

内府、

外府。

《左 》文七

传水、

火、

金、

木、

土、

谷谓之六府。

《礼记·

礼》‘

在府言府’

注谓宝藏货贿之处也。 ”《尔雅

·

释地》有九府,

释文犹库藏也。

《广雅》释宝

府舍也,

又官也。

《周礼 》太宰以八法治官府注

百官所居曰府” 。

从 以上解释看, “

府”

的含义

应为贝宁藏货贿的处所。

对于古都国的地望今在何地 《左传》嘻

公二十五年曰“

秋,

秦晋伐部” 。

杜预注“

都,

本在商密,

秦、

晋界上小国,

其后迁于南郡都

县” 。

唐孔颖达《疏 》地采用此说。

主张春秋时

今湖北宜城的都,

是从秦、

楚间商密之地迁徙

来的这种观点,

除晋杜预外,

还有北魏哪道元

《水经注》“

涌水又经都县故城南,

古都子国

也,

秦楚之间,

自商密迁此,

为楚附庸,

楚灭以

为 邑,

县南临洒津,

津南有石山,

上有古烽火

台,

县北有大城,

楚昭王为吴所迫,

自纪邹迁

徙都之,

即所谓焉嘟卢罗之地也” 。

清人江永·

《春秋地理考实》、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地名补

注》、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也都采用此说。

因此,

杜预、

丽肠道元、

江永、

沈钦韩等人以及近

人杨伯峻也都主张古都国在商密之地。

可是对商密应在今何处却有不同看法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曰“

商密,

其地当在今

河南渐川西南。

可是有的同志却认为“

都,

臣服于楚较长,

其地约在今陕西上雄,

河南内

乡、

西峡一带” 。

最近,

见《河南省文物志选

稿》,

南阳地区文管会同志主张古都国故城位

于西峡县丁河乡邪地村。

以上诸说,

值得研究讨论。

首先,

南 阳地区文管会的同志,

把古都国

定位在西峡县丁河 乡邪地村,

那是无法解释

《左传》嘻公二十五年所记“

秦、

晋伐都,

楚斗

克,

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

秦人过析,

入而系舆人”

这一段内容的。

在这里我们要

问。

如果把古都国说成今西峡县丁河乡邪地

村,

那么,

秦人过析的析邑应在何地 因为析

在丁河乡邪地村之南,

古析 邑在今西峡县城

关镇 关于此问题后面还详细讨论。

而丁河

乡在析邑西北,

这怎么能说明秦、

晋伐都,

过析邑这个问题 因此,

把古都国定在今西峡

县丁河乡是不能成立的。

致于把古都国说成在今陕西上锥,

河南

内乡、

西峡一带,

那更是使人难以理解。

把古

都国定在浙川西南,

没有一个具体方位同样

使人不可捉摸。

我认为探讨古都国的地望,

《左传》嘻公二十五年所记“

秦、

晋伐都,

楚斗

克,

屈御 以申息之师戍商密,

秦人过析,

限入· ·

而系舆人”

这段话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里几

析的

地理位置,

是探讨商密之地的疑难点。

古析在

何处 《考古》 年 期,

文必贵同志在《河

南渐川下寺龙城与楚析邑》一文中详细考证,

认为在今河南浙川下寺龙城。

这是绝对不可

能的。

析或称析邑,

在春秋时期是楚国在北方

的重镇。

析,

在《左传》记载除上一处外,

其它

还有两处 一是《左传》昭公十八年“

楚子使王

子胜迁许于析” 。

此析,

《春秋》称之为“

白羽” 。

二 是《左传 》哀公十八年 楚惠王“

封子 国于

析” 。

以上所记的析究竟在何处,

根据文献和

考古材料,

绝对不在今河南渐川下寺龙城。

《水经注》丹水 曰“

其水 析水 又东透其

县故城北,

盖春秋之白羽也。

《左传》昭公十八

年,

楚使王子胜迁许于析是也 ⋯⋯西南流入

丹水县,

注入丹水,

故丹水会均有析 口之称” 。

根据邮道元所言,

王子胜迁许于析的析 邑,

丹、

析会流以北的析 邑故城。

丹水即今丹水。

析水又名均水,

即今河南省南阳地区西峡、

川二县的老鹤河,

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地区亲

川县的小庙岭,

自西北向东流经亲川、

卢氏、

西峡、

浙川等县,

于南阳地区渐川县双河镇入

丹江。

今浙川县双河镇之名,

就是因为析水、

丹水在此汇合而得名。

因此,

从析水可以判断

古析 邑应在今河南浙川县双河镇以北沿析水

流经的地带。

可是今下寺龙城却是在双镇以

南,

根本与浙水没有关系,

这怎么能说 明下寺

龙城是古析 邑呢 文必贵同志为了说明今渐

川下寺龙城即古析 邑,

但因河道在下寺与浙

水不能发生关系,

就武断地用古渐水河道有

变迁来解释。

他根据 年亚新地学社出版

的《湖北分县详图》得出丹、

渐会流地点有变

迁,

从而断定古析水入丹水 口也有变迁,

如果

亚新地学社 出版的《湖北分县详图》是如此绘

制,

那是绝对错误的。

今文必贵同志以此来说

明析水的变迁是不足为据的。

我们从清同治

年出版李鹤年编的《河南省县地图》可以看 出

直至清代,

丹、

析汇合处在双河镇并没有什么· ·

变迁。

最近我实地访问南阳地区从事多年水

利工程的彤 良翰水利局长,

他说“

浙水所流

经的地方都是山地,

不是什么平原、

沙地,

此,

古析水河道没有什么变迁,

尤其是析水入

丹水处,

更没有什么变迁。 ”因此

,

文必贵向志

所说“

丹、

浙会流地点,

逐渐北移的变迁现象

完全是无稽之谈。

最近南阳地 区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浙川县

香岩寺,

发现一通碑名《渐川香岩禅寺中兴碑

记》。

该碑立于雍正十三年 公元 年,

者为滇南人黄廷相,

在雍正末乾隆初年作过“

知渐川县事” 。

碑中谈到“

万历之季,

丹析

合涨。 ”

却没有记载什么丹析合流处有什么变

迁。

金末元初的大文学家元好问曾作 内乡

令、

南阳令达十年之久。

在他任职期间,

历宛地,

许多山川、

城池在诗文中有所反映。

其中《观渐江潮涨》、

《马邓骚中遇大雨 》等诗,

皆涉及浙江,

丹水,

其中七言律诗《马邓骤

中遇大雨》末两句曰“

两江合向西南斗,

坐想

风云入鼓孽” 。

作者在诗 自注中说“

马邓西南

两渐水相合处也。 ”

马邓即浙川县 马蹬镇 或

称马蹬店、

马蹬铺,

现 已被丹江水库淹没。

库未建以前,

老灌河 浙水 在镇西南三里许

向西南流,

在双河镇与丹水汇合。

因此,

诗中

说“

两江” ,

自注中说“

两浙水” 。

把丹江也称

为浙水,

或浙江,

大概是水经渐 川县境 的缘

故。

据此可知,

丹渐汇合处,

自古以来河道并

没有什么大的变迁。

文必贵同志认为古丹、

汇流地点与今汇流点明显偏南的说法是完全

错误的。

如果按照文必贵同志所说把析邑定位在

丹、

浙汇合处以南的下寺龙城,

那就无法理解

《左传》嘻公二十五年所记“

秦晋伐都,

楚斗

克,

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 , “

秦人过析,

限入而系舆人,

以围商密,

昏而傅焉”

的话。

在这里,

秦人过析应是古析邑,

如果古析

邑在今河南浙川下寺龙城,

那么我们要问,

斗克,

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地又在今何

处 如果秦人过析是在今渐川下寺龙城,

那么

秦人就不必“

限入而系舆人”

了,

所谓“

限入而

系舆人” ,

按照杨柏峻先生的解释, “

限,

水 曲

也。

盖秦人过析,

从丹水曲过师,

以避戍兵之

路也。 ”

因此,

古析 邑,

不应 在今渐川下寺龙

城。

那在今何地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曰

内乡县,

本楚之析邑,

后属秦,

《史记》秦昭王

发兵出武关,

攻楚,

取析十五城是也。

汉以为

县,

属弘农郡。

后汉属南汉郡。

后魏于此置析

阳 郡,

废帝改 为 中乡县,

隋开皇三年 公元

年 以避庙讳,

改为内乡,

属邓州” 。

又说“

县城,

即楚析县也” 。

《括地志》也说“

邓州内

乡县城本楚析 邑,

一名丑,

汉置析县,

因析水

为名也” 。

我们知道,

今天的内乡县城,

是历史

上的诸阳镇,

为入武关孔道,

扼楚咽喉。

金代

正大三年 公元 年,

因县城去郡 邓州

较远,

故将内乡县治,

由今西峡口迁今内乡县

城,

明、

清、

民国因之。

因此,

唐宋时的内乡

县城,

即在今之西峡县城关镇,

即古之析 邑。

西峡县是解放后析 卢氏,

内乡西部建立的新

县。

其县治当即古之析邑,

临析水故名。

从金

正大三年移县治今内乡县城,

故青嘉庆一统志》

曰“

析县故城,

在 内乡县西北,

本春秋时楚

邑。

《左传》嘻公二十五年,

秦人过析,

限注、

析,

楚 邑,

一名白羽。

又昭公十八年,

楚子迁许于

析实曰羽。

《史记》楚襄王元年,

秦发兵出武关

取析,

注邓州内乡县城,

本楚析邑,

一名丑,

置析 邑,

因渐水为名。 ”析

,

原为楚 白羽地,

为秦地,

秦改析 为中乡,

西汉 又改中乡为析

县。

古析邑与析县古城,

为并列的两座古城,

近年来,

文物工作者有翔实的调查材料。

析邑

故城,

在西峡县城东北约 米的岗上 俗名

莲花寺 岗,

岗地高 出平地 米左右,

高出老

灌河 析水 河床约 米,

古城 在岗脊的一

段。

其城址轮廓近方形,

城基保存较好的部分

有西北角,

东北角及东面,

南面的部分。

东城

墙长约 米,

南城墙长约 米,

西北城墙

长约 米,

北城墙长约 米,

并且还可以

见到东西南城门的遗址,

古城内经实地考查

发现有大量红色和灰色绳纹陶片。

城的南端

有一条东西 向的大路穿过,

断崖壁上暴露 出

一米多厚的文化层,

土色褐红,

内含有大量陶

片,

后来在城内外还 出土有器物,

铜剑、

青铜

链、

陶盆、

板瓦、

筒瓦等多 种,

在古城中并发

现有古墓葬。

因此,

南阳地区文管会的同志

判断为析邑城。

而析县故城位于莲花寺岗之

下,

老灌河东岸。

东西长约 米。

南北长约

米,

文化层 一 米,

出土的器物有西周

的陶扁、

铜 鉴,

战国铜秃,

以至汉、

唐、

宋器物

都有出土。

说明汉析县故城使用延续时间较

长。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析 邑“

内县城

析县故城 周回七里许” 。

从上看来,

古析 邑在今河南西峡县城关

镇,

不在浙 川龙城。

确定了古析 邑,

即金以前内乡县治,

在今

河南西峡县城关镇,

这对我们探寻古都国的

地望是有重要意义的。

有的同志在寻找古都国的地理位置时,

却引用顾祖舆《读史方舆纪要 》,

其中卷五十

云 浙水源出商州南山,

流经县 渐川老城 南

与丹水会。 ”

又云“

丹水城在县 今内乡县 西

南百二十里,

南去丹水二百步,

古都国,

又为

商密地。 ”

这里,

主张丹浙汇流为古楚都丹阳,

并注说明丹水城在今内乡县 西南百二十里。

我们说,

今内乡县西南百二十里是无论如

何也找不到丹水故城遗址的。

应该指出,

顾祖

舆所说的丹水故城离内乡县的里数,

是根据

唐李泰《括地志》的记载, “

故丹城在邓州内乡

县西南百三十里,

南去丹水二百步。

《汲家纪

年》云 后樱放帝子丹朱于丹水是也。

《舆地

志》云 秦为丹水县也。

《地理志》云 丹水县属

弘农郡” 。

唐李贤注《后汉书·

赵熹传》也说“

丹水,

县名,

属南阳郡,

故城在今邓州内乡县

西南临丹水。 ”

在这里,

唐李泰《括地志》和《后

汉书》李贤注的意见是一致的,

不过李泰更明

确具体地指出丹水故城在唐时邓州内乡县西· ·

南百三十里,

南去丹水二百步。

唐时的内乡县

治在今河南西峡县城关镇。

因此,

百三十里的

距离数,

应是指从唐时内乡县治所计算,

不是

以今天的内乡县治所计算。

再根据哪道元《水 经注》丹水条记载“

析水又历其县东 指汉析县,

王莽更名县为

君亭也。

而南流水丹水县。

注于丹水,

故丹水

会均,

有析口之称。

丹水又东南经一故城名曰

三户城,

昔汉祖入关,

王陵起兵于丹水 以归汉

祖,

此城疑陵所筑也,

丹水又经丹水县故城西

南,

县有密阳乡,

古商密之地,

昔楚申息之师

所戍也。 ”

从以上《括地志》与邮道元《水经注 》的记

载,

再结合杜预注 曰“

都本在商密,

秦、

楚界

上小国,

其后迁于南郡都县”

可以看出,

在这

里确定水故城的位置是探讨古都国的关键问

题。

从《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民国时张嘉

谋所编《河南第六行政区疆域沿革考稿》,

把丹水故城定在“

上白亭保姑鱼岸侧,

旧有汉

灵帝 时丹水县承陈宣碑,

案汉志丹水至析入

钧,

是丹钧合处为析也。 ” 。

这些推论有不确

切之处,

因为如果把丹水故城定位在今浙川

县西 白亭一带,

那么三户城又在何处 这样看

来昔不是唐时 内乡县治所,

今西峡城关镇的

位置变了,

不是西南,

而是正西了。

今根据《水经注 》丹水条记载,

把丹水城

定在渐川老城是比较确切的。

因为《水经注》

明确记载“

析水又历其县东,

王莽更名县为

君亭也,

而南流入丹水县,

注入丹水,

故丹水

会均有析 口之称。 ”

所谓析水注入丹水 ,’‘

北 自

卢氏县界流入与丹水合,

古今谓之析口吻,

今渐川双河镇。

文献明确指出在注入丹水时

已流入丹水县,

因此,

丹水县城应在丹析合汇

处以北的地带。

故《水经注》丹水条又说“

水又东南经一故城南,

名曰三户城,

昔汉祖入

关压陵起兵丹水以归汉祖,

此城疑陵所筑也少此

三户城,

根据清《一统志》记载“

三户城,

在渐

川县西南,

左传哀公四年,

晋人执戎蛮子以界· ·

楚师于三户。

注,

今丹水县北有三户亭,

后汉

桓帝时,

封河 间孝王子博为三户侯 即此。

《河南第六行政区疆域沿革考稿》曰“

至于村

保古商三户城在焉。 ”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曰“

商于城,

在县西南秦张仪许楚商于之地

即此。

”浙川志》谓三户城在城南淤村保周围

一里。

即古之秦张仪许 楚商于之地,

《水经

注》丹水条又说“

丹水又经月水县故城西南县

有蜜阳乡,

古商蜜之地,

昔楚 申息之师所戍

也。 ’,

很明显此丹水县故城,

应在丹水之东北,

即今浙川老城的位置,

正是古之丹水故城,

城南有密阳乡,

即古之商密地,

即古都 国也。

故清《嘉庆一统志》曰“

蜜阳乡,

在浙川县西,

《左传》嘻公二十五年,

楚斗克,

屈御寇,

以申

息之师,

戍商密,

注商密都别邑,

今南阳丹水

县。

《汉书·

地理 志》丹水密阳乡,

故商密

也, ”

其地今盛湾乡的古城岗。

又曰“

丹水故

城在浙川县西,

本古若肠国。

《左传》嘻公二十

五年秦、

晋伐都,

注,

都在商密。

秦楚界上国,

属南阳郡,

晋、

宋、

齐属顺阳郡。

后魏置丹川郡

治此。

后周郡废,

隋以县属渐 阳郡,

唐省县入

浙川。

《括地志》丹水故城,

在内乡县西南一

百三十里,

去丹水二百步,

所谓内乡近西峡

口。

《通典》内乡,

本楚之丹邑府汉丹水县故

城,

在今县西南。

《寰宇记 》丹水、

汉因水名置

县,

今废,

城在内乡县西南,

其城南临丹水。 ”

根据近年来文物工作者的考察,

证明丹、

浙之

地从原始社会开始,

就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

的地 区,

有许多文化遗址,

如在下王岗、

黄 谏

树、

郭湾、

前营、

沟湾、

全河、

门伙、

龚湾、

双河

镇、

马山根、

马岭、

胜利大寨,

张河等都发现仰

韶、

龙山及商周时期多层文化层。

进入奴隶社

会后,

渐川境 内不仅分布着大型村落遗址和

大墓葬,

而且还存在六座古城遗址,

如荆关的

定阳城、

寺湾的古城、

宋湾的兴化城、

黄庄 的

马蹬城、

香化的龙城和罗城。

经过普查,

这些

古城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

除此之外,

得注意的是,

丹水城即今浙川老城。

城的周围

为一袋形的河谷平原,

东西长二十公里,

南北

宽四公里,

丹水 以中穿 过。

平原的南北两侧

山岭起伏,

崎岖难行,

是否可以作楚、

都的界

限和天然屏障,

这是非常可能的。

因为在王子

山以南,

属于楚国在今柳 下寺龙山脊上发现很

多楚墓群。

这决非偶然。

从历史文献上看,

楚、

都两国曾是邻国。

《左传》哀公十七年记楚国

君臣讨论任人唯贤的历史 经验 时,

曾举出“

观丁父,

都俘也。

楚 武王以为军率。

是以

克州、

寥,

服随、

唐、

大启群蛮。 ”

春秋初期楚武

王时,

特别是败随,

称王 公元前 幼 以前,

楚国的土地范 围是很小的。

其伐都,

俘虏观丁

父、

还克州萝、

服随、

唐” 。

说明这时楚国与都

国必然相邻,

这样才有可能玫若卜得俘,

引为 己

用。

同时证明,

楚国当时所都之丹阳,

不可能

远在汉水以南,

而都国也不可能远在今湖北

宜城,

如果按照有的同志的论证,

楚初封时的

都城丹阳即今浙川下寺龙城匈而都国也就在

离下寺约有一百二十多里不远的今渐川老城

即丹水故城 了。

从《汉书》来看,

汉代,

析县与丹水县是相

邻的县。

《汉书·

王莽传》记载 析人,

邓哗、

匡起兵南乡时有百余人。

哗 自称辅汉左将军,

匡右将军,

首先“

拔析,

丹水,

攻武关。

都尉朱

萌降” ,

然后“

西拔湖” 。

颜师古注 糊,

本弘农

之县也,

本属京兆。 ”即今灵宝县西北

说明丹

水在湖县东。

丹水,

析县,

在汉代是很重要的

两个县,

地理位置相邻。

值得注意 的是,

清光绪初浙川厅周知吴

若娘得都鼎于浙川老城,

是都都在今淘 县的

有力证明。

最近在龙城正西大约十华里的

丹江西岸,

一个名叫龙山 的土岭上,

又发现

一处春秋楚墓群,

其中 的身份是侯爵,

认为是楚国的令尹子庚 池有人认为是令尹

通子冯,

曾出土铜鼎七件,

其中铸有长篇铭

文,

记述楚国令尹庚为祭祀其祖宗 楚文王而

铸鼎的史事,

可是其中有一件《上都公作番妃

笙》铭曰“

惟正月初吉丁亥,

上都择其吉金,

铸其叔你番妃滕 匡,

其眉寿万年无淇子予孙孙

泳宝用之。 ”

也当可证明古都国当与今 日下寺

楚墓葬区不远。

春秋时都称上都,

其也当在丹

水北的渐 叶老城。

近年来,

在今渐川老城地 区

一带多次考古调查,

也发现一些春秋 战国时

期的遗址,

也可证 明今浙川老城为丹水遗址,

春秋时为古都国地。

古之商密地,

即在丹浙相会处,

丹水故城

南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其地形,

四周环

山,

丹水从其中通过,

在双河镇与浙水相近,

这正是一交通要 口。

再向南,

是李官桥盆地,

也是四周环山,

楚国初期都城丹阳就正在这

里,

从地理形势上看,

古之商密地,

是扼楚之

咽喉,

南北交通的要道,

是抵御秦晋军队伐都

的要地。

由于秦、

晋伐都,

必然影响楚国,

以,

楚斗克、

屈御寇以申息之师首先戍商密。

于丹水故城西南有密阳乡,

即古商密之地,

之部国,

因此,

秦在大山之下,

广川之上,

置丹

水县,

汉因之。

这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及其

地理条件的。

明确秦晋伐都的都国,

在今浙川老城。

人过析的析 邑,

在今河南西峡县城关镇,

自然

对《左传 》嘻公二十五年所记秦人过析,

限入

而系舆人,

以围商密,

昏而傅焉”

这样 的话就

自然明了。

当秦国和晋国攻打都国 在今浙川

老城 时,

楚国的斗克,

屈御寇首先率领申、

两国的军队戍守商密 今河南浙川老城南。

秦国经过析地 今河南西峡县 口城关镇,

道丹江水湾子,

同时捆绑着自己的士兵,

假装

俘虏,

以包围商密,

黄 昏的时候通近城下。

然都国很快投降秦国。

在这里, “

秦人过析,

入而系舆人,

以围商密,

昏而傅焉” ,

就是在探

讨古都国的地望在今浙川老城南的铁实证

言,

无可辨驳。

黄盛璋 《郭院长关于新出铜器三器的考释及

其意义 纪念郭沫若院长 社会科学战线 》

年第 期。

刘彬徽 《上若肠府箫及楚灭都问题简论 》,

《中原文物 年第 期。

《元和郡县志》卷七。

下转第 页

灵人杰” ,

柳若丝反而算不得“

人杰”

了。

二、 “

夫人则梅 伯之苗裔 矣。

外柔 内敏

⋯⋯德闻于上帝。

乃封青州北海县君夫人,

秋七十有一。

以建中初,

正月十九 日,

终于新

野县之私第。 ”

这几句应标点为“

外柔内敏

⋯⋯德闻于上帝,

乃封青州北海县君。

夫人春

秋七十有一,

以建中初正月十九日终于新野

县之私第。 ”“

县君”

是女人封号,

后面不必用“

夫人”字样

。 “

夫人春秋七十有一” ,

恰好作句

子主语。 “

初”

指“

元年” ,

应与“

正月十九 日”

读。

三、 “

次子 自清,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

太子

宾客⋯⋯, ”

应为“

银青光禄大夫,

检校太子宾

客。 ”

唐朝“

检校⋯⋯”

多得至极,

多是兼职虚

荣无实权的官。

四、

柳自清“

口产竭家,

改 卜大莹,

未终人

子之孝,

天命有限而病疾。

不幸今也,

则亡。 ”

后三句应断为“

天命有限而病疾不幸,

今也则

亡。 ”

后句是用《论语》对哀公 问好学原句,

志上“

亡”

字用本义“

死亡” 。

墓志这一小段是

说 父母合葬,

原是自清安排的,

但临葬前,

清却死 了,

于是 由其 兄柳溉独力“

毕莹 卜。 ”

义继颜冉”

颜回、

冉伯牛,

都是中年夭折,

文用来比自清。

柳溅承弟遗志,

接办葬务,

墓志作者赞他的“

义” 。

五、 “

浅析”

在考证中还有一处误解 在引

用《旧唐书·

梁崇义传》中。 “

宝应二年三月,

崇义杀昭与 于 南阳⋯⋯。 ”

括号 中的“

于” ,

是“

浅析”

作者以为原文“

与”

系误字或和“

于 ”

通用,

其实不然。

梁崇义杀其同列,

有李昭与

薛 南 阳二人。 “

南阳”

是人名,

非地名 崇义

杀此二人时在襄州 湖北襄阳,

也不是在河

南南阳。

上接第 页

仁宋〕薛尚功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中华

书 局 年 月版。

其中《两周金文辞大系图象考释 》与《三代吉金

文存》一书所记的都国器有重复的地方,

今不例

举。

阅 江永《春秋地理考实 》曰“秦晋伐都

,

杜注本在

商 密,

秦楚界上小国,

其后迁于南郡都县,

《疏》

言本商密者,

据在后移都标旧 以为本耳。

其实此

时在商密,

后始迁于都县 此时国名为都,

所都

之 邑名商密。 ”沈钦韩 《春秋左氏传地 名补注 》

曰“

《方舆纪要》丹水城在南阳府内乡县西南百

一 十里 稠 水二百步,

本古郡国又为商密地”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曰 “郡音若

,

秦楚界上小

国,

此时犹都商密,

其地当在今河南浙川县之西

南。

其后迁都,

则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九十里” 。

初 赵世纲 《楚人在河南的活动遗遂》 见《楚文化

研究论文集》,

中州书画社,

年出版。

。 《浙川厅志 》。

阅 赵成甫、

吴曾德 《渐川县香岩禅寺中兴碑记中

的水文资料》,

《中原文物 》 年第 期。

《金史·

文艺传》。

《遗山先生文集》中华书局校刊本。

《明嘉靖南阳

府志校 注分。

对于 内乡县治所由今西峡县城关迁今内乡县的

时间。

有人主张应在元时,

《内乡县志 日县城今

西峡 口,

巡检 司是垣堑遗址,

庭堂与民舍俱废

今仅存官地,

案《元遗山集》曰 元好间正大三年

为 内乡令,

《读书山诗 》“我在正大初

,

作吏渐江

边,

山城官事少 日放渐江船” 。

旧县西峡口临浙

水是金末未迁,

若迁,

今治则边湍水,

非渐矣,

此从侧面说明金内乡县治在浙水也,

并非在今

湍水边。

故迁治盖元初事。

韩维周二王儒林己《河南西峡及南阳市两城调查

记》,

《考古通讯 年第 期。

裴明相 《楚都丹阳试探》,

《文物 》 年

期。

张嘉谋 《河南第六行 区疆域沿革考》,

石印

本。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曰 所谓内乡西峡

口,

以道理推之,

当在上 白亭保近自鱿鱼岸侧大

水流出,

汉录帝月水县示陈宣功勋碑此亦可验” 。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娜 河南省丹江库区文物发掘队 《河南渐川县下寺

春秋楚墓》,

《文物》 年第 期。

李零 《楚叔之孙佣究竟是谁》,

《中原文物 》

年第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