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skrit Akṣaracakras of Cakrasaṃvara, Hevajra Cycles and Vajradhātu Handed down in China till...

48

Transcript of Sanskrit Akṣaracakras of Cakrasaṃvara, Hevajra Cycles and Vajradhātu Handed down in China till...

沈卫荣

主编

汉藏佛学研究

中国藏学出版社

文本、人物、图像和历史

的户口。,』〕

σ血吁阿ω口

EZ且m-7Z【VmC且-而引

ddkgeMJ

∞EmMe-sanu’gn-ZZS习

中国人民大学

仅藏佛学研究巾,心应圈

固书在版编目 ( CJP )挝掘

议藏佛学研究:文本、入物、图像和历史/沈E荣主编.

一北京:中同藏学出版社, 2013. 10

ISBN 978 - 7 - 80253 - 644 - 9

l ①仅… n. ①比… m . ①佛学-文集 IV. ( 8948 -53

中国版本图书俯 ClP 数据核宇(20 1 3 )第 241641 号

汉藏愣学研究:文本、人物 、 图像相历吏

出版发行 中国藏学出版社

印 刷北京牛山世兴印刷厂

责任编辑徐华兰

封面设计张志伟纸墨春秋设计工作室

开 本 787 x 1092 毫米 1/ 1 6

ED 张 44

字 数 850 平字

印 次 2013 年 10 月第 l 版第 1 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 - 7 - 80253 - 644 - 9/ B • L 76

定价 1 20. 00 元

图书若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

E-mail: dll1w岳4892902@ 126. com 电话:010 -64892货)2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沈卫荣主编

服困中国人民大学

汉藏佛学研究中心

目录

前言

实践大国学建设新学科

一一“第二届汉藏佛学研讨会暨觉囊佛教文化论坛”开幕词 ……纪宝成( 3 )

汉藏佛学研究的意义和建议

一一-“第二届汉藏佛学研讨会暨觉囊佛教文化论坛”主旨讲话 … 学 诚( 7 )

复兴觉囊文化推进汉藏佛学

-一一“第二届汉藏佛学研讨会暨觉囊佛教文化论坛”主旨讲话

·健阳乐住(12)

导论

导论 …….......………………………………………………………………··沈卫荣 (19)

特稿

密意说空………………………………………………………………………谈锡永( 37)

2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 、 图像和历史

敦煌古藏文文献研究

吐蕃兴佛运动的东渐

一一敦煌 P.T. 175 号《赞普兴佛法事愿文》译释 ……..... ..…… · · 任小波( 53)

敦煌藏译本 《天地八阳神咒经》 之翻译特色及其流变研究……………才 让( 64)

敦煌藏汉对音文献中的字母也 …………...... . .………… .. . .. . ..…………· · 李建强( 88)

论“吐蕃禅宗”的形态 ……······ · · ……………………………….. .....……牛 宏( 92)

密教文本研究

西夏语佛典目录编篡的诸问题………………………西田龙雄著 王曦译 (105)

宋、西夏、明三种汉译 《吉祥喜金刚本续》 的比较研究………………沈卫荣( 142)

黑水域文书《亲集耳传观音供养赞叹》文本特征与汉藏源流考………李蝉娜( 175)

西夏文“大于印”文献杂考………………………………………………索罗宁(235)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 《〈吉祥喜金刚本续王〉 后分注疏》源流考述

· 安海燕(267)

《最胜上乐集本续显释记》译传源流考

一一兼论西夏上乐付法上师 ………………………………………… 魏 文(301)

“夺舍法”相关问题研究 …………………………………………………杨 杰( 331)

印藏佛教人物研究

西藏“道果法”早期传承述略

一一以卓弥译师的生平事迹为中心………………………………… 马洲洋( 349)

大成就者郭恒立师的生平及其相关著述.. . .. .. .………………. .. . ... . .....徐华兰( 374)

天幢所造之觉囊祖师朵波巴传记译注 …………………….. ... . .………··谢特现(397)

《具吉祥喇嘛丹巴索南坚赞传记》译注与研究…………………………李梦新(414)

关于印度班智达室利沙两篇传记的研究 ……………………………... . .. 魏建东(460 )

目录 3

图像、壁画研究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梵字轮

一一-以《方氏墨谱》《程氏墨苑》所刊为中心 ………….. ..... .…··廖 肠( 483)

神山灵洞禅修圣境

一一西藏拉孜县觉囊文化艺术寻踪…………………………………闰 雪(到)

敦煌藏经洞出土金刚界五佛图像及年代…………………………………阮 丽(547)

佛教图像抑或道教图像?

一一几本宗教著作中图像题材归属问题之商榷 ……………………戴晓云( 573)

汉、蒙古、满政教关系史研究

薛禅可汗与文殊菩萨:见于 《邬坚巴传》 中的某一种联系……………孙鹏浩(591)

十六世纪蒙古“浑臣”考 ……………………………………………乌云毕力格(595)

汉僧的历史

一一一则 十八世纪宁玛派的辩教案例 ………... . ....………………·张凌晖( 607)

多语种背景下 《首楞严经》 文本的译传…………………………………柴 冰(627)

《楞严咒》与《大白伞盖陀罗尼经》 在乾隆 《大藏全咒》 中的交会

一--兼论乾嘉汉学之风的“虏学”背景 ……………………………孔令伟( 640)

其他

陈那因明类比推理的逻辑刻划

一一以 《集量论》 II. 11 为例 ……………·······…………………··汤铭钧( 653)

汉唐佛典倡颂文学特点蠢测………………………………………………王丽娜( 673)

《虎耳譬喻经》藏译本二三题 …………………………….. . .... ………··周利群(682)

作者名录…·…………………………………………………………………………. . ( 695)

Contents

Preface

O pening Address :

Practicing Classical Studies of Greater China and Constructing a New Discipline

of Sino-Tibetan Buddhist Studies ……………………………………… Ji Baocheng ( 3 )

Keynote Speech I :

On the Importance of Sino-Tibetan Buddhist Studies together with a few

Suggestions ……………………………………………………………… Xueche吨( 7 )

Keynote Speech II :

Rejuvenating the Jo-nang-pa Tradition and Promoting the Sino-Tibetan Buddhist

Studies ……………………………………………………………… Jamyang Lodro ( 1 2)

Introduction

lntroduct10n ………………… ………………………………………… Shen W e1rong ( 1 9 )

Invited Contribution

Elaborating Emptiness according to Buddha’s Concealed Meaning

·· Tam Shek-wi吨( 3 7 )

6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 、 图像和历史

Studies on Dunhuang Tibetan Manuscripts

Eastward Spread of the Movement of the Buddhist Promotion in the Tibetan

Empire: A Study on Dunhuang Manuscript P. T. 175 , the Prayer of Buddhist

Rites Q庐red by Tibetαn bTsan.-po …………………………………… Ren Xiaobo ( 5 3 )

On the Dunhuang Tibetan Translation of Tiαndi Bαyαng Shenzhou Jing,

Its Localiz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 Tseri ng ( 64)

The Alphabet 也 in Dunhuang Tibetan-Chinese Transcription Documents

· · Li Jianqiang ( 8 8 )

On the Forms of Tibetan Ch’an …………………………………………… Ni u Hong ( 92)

Studies on Buddhist Tantrism and Tantric Texts

Issues on the Compiling of Catalogues of Tangut Buddhist Scriptures

…· Nishida Tatsuo , trans. by Wang Xi ( 105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Hevajra Tαntrα

in Song, Xixia, and Ming ………………………………………… Shen Weiro吨( 142)

Study on the Orally Transmitted Collection of Verses and Mantras of the

AvαlokitesvαrαSαdhiina ………………………………………………… Li Channa ( 175 )

Studies on the “ Mahamudra” Li terature in Tangut ………… ………… K. J. Solonin ( 235)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hags pa’s Commentary o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Hevajra TαntrαKept at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Its Origin and

Transmission …………………………………………………………… An Haiyan (267 )

A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Lineage of Zuisheng Shαngle

Jibenxu Xianshiji, and the Monks Disseminating the Teachings of the

Cakrasαrrivara r,αntra in Xixia …………………………………………… Wei Wen ( 301)

A Study of Some Issues Related to the Y ogic Practice of the Transference

of Consciousness ( Grong jug) … ……………………………………… … YangJie(331)

Contents 7

Studies of the Figures of ludo-Tibetan Buddhism

A Study of the Early Transmission History of Lam ’'brαs in Tibet: Focusing on 出e

Life of ’Brog mi Lotsaba …………………………………………… Ma Zhouyang ( 349)

The Life and Related Works of the Great Siddha Ko~ali ………………… Xu Hualan ( 374)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 Short Biography of Dol po pa Shes rab rgyal

mtshan Composed by Lha'i rgyal mtshan ……………………………… Xie Haoyue ( 397)

A Study of the Biography of dPal ldan Bla ma dam pa bSod nams rgyal mtshan:

Translation and Annotat10n ……………………………........………· Li Mengyan ( 414)

Research on the Two Biographies of Indian Par:iqita S函ariputra ··· · · · Wei Jiandong ( 460)

Studies on Images and Murals

Sanskrit Ak号aracakras of Cakrasarpvara, Hevajra Cycles and Vajradhatu

Handed down in China till Late Ming: Based on Woodprint Diagrams

in Ink-Stick Design Compendiums ………………………………… …… Liao Yang ( 483 )

Holy Mountain with Spiritual Cave, Holy Land of Meditation: Tracing the

Jonang pa Culture and Art in lHa rtse, Western Tibet ………………… Yan Xue (521)

Buddhist Images or Taoist Images? The Controversy on the Origin and Motifs

of the Images in Several Religious Books …………………………… Dai Xiaoyun ( 547)

The Study of Iconography and Dates of the Paintings Representing Five Tathagatas

of V勾radhatu from the Hidden Library Cave of Dunhuang ……………… Ruan Li ( 573)

Studies on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Interactions of Han,

岛'.longolian and Manchurian

Seδen Qaγan and Bodhisattva ManjuSr"i: A Link Found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

Tibetan Biography of U rgyan pa Rin chen dpal …………………… Sun Penghao ( 591)

On Qonδm in the 16th Century Mongolian Sources ………… … Borjigidai Oyunbilig ( 595)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Monk: The Polemical Defense of an 18th-Century

rNying-ma-pa Maste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Zhang Linghui ( 607 )

8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 图像和历史

Transl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Surαngαmαsutrαwithin a Multilingual Context

· · Chai Bing ( 627)

The Convergence of Sura此gαma Af,αntra and Sitatαpαtra Dharar;i£ in Dazang

Quαnzhou: Study on Manchurian Transliteration of Tibetan Mantra and the

Influence on Philology in Qing Dynasty …………………………… Kung Ling-Wei ( 640)

Others

A 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Dignaga’s Analogical Reason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amar;iasαmuccαya II. 11 …………………………… Tang Mingjun ( 653)

On the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 in Verses in both Han

and Tang Periods ……………………………………………………… Wang Lina ( 673)

The Tibetan Translation of Sardulakαrr;iiivadana …………………· ·· · · · ·· · Zhou Liqun ( 682)

List of Contributors …………………………………………………………………( 695)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 、 喜金刚系与

金刚界梵字轮一一以 《方氏墨谱》《程氏墨苑》 所刊为中心 *

廖场

墨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 , 自宋以来徽州(府治今安徽敏县)所制徽墨独步天

下。 作为商业宣传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晚明在徽州出现了木刻版画集形式的“墨谱”,

即摹写墨模轮廓造型与表面雕绘的图案纹样并刻版印制,有的还配以诗文,将墨在实

用性之外的装饰性以及精神寄托也充分表现出来。 其中,方于鲁( 1541 - 1608 )辑

《方氏墨谱》六卷① (现存万历十六年、 1588 年方氏美荫堂本) 和程大约( 1541-1610

年后。 字君房)辑《程氏墨苑》十四卷② (现存万历三十三年、 1605 年程氏滋兰堂本)

由当地丹青名家丁云鹏( 1547-1628 年后)及其弟子吴廷羽③等绘图,刻工则悉为当

时的黄氏高手,以内容丰富、绘制精美、 雕工细致享有盛名,既反映了徽墨制作在造

型上的成就,同时也堪称徽派版画的代表作④。

《方氏墨谱》设“法宝”卷(卷五), 《程氏墨苑》设“销黄”卷(卷十一 、 十

二),收录不少佛教主题的版画⑤。 无论取材于瑞相宝物,还是故事倡颂,它们蕴藏禅

思雅趣,同时也覆盖了多个宗派,维摩说法、东林莲社等尤为文人所喜闰乐见。 值得

关注的是两书均收录有多种兰札体(梵 raiijana ,藏 lan tsha)梵字字轮(名目见表 1 ) '

多寡不一,方本共收 1 8 种而程本仅具其中 9 种,不过同题的作品面貌雷同。 方于鲁早

年间曾师从程大约学习制墨法,并在程氏的资助下开办墨肆。 虽然《方氏墨谱》印行

*本文写作过程中蒙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罗鸿博士、故宫博物院张雅静博士指数并惠赐大作及参考资料,首都

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贾维维代为复印外文文献,对上乐文本的了解获益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魏文博士,

并致谢忱。

① 本文所据版本为[明 ]方于鲁编: 《方氏墨谱》 ,吴有祥整理,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年。

② 本文所据版本影印自国家图书馆藏万历滋兰堂衷1]彩色套印本,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第六辑,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③ 其事迹参见蔡鑫泉: 《明徽州著名画家吴廷羽左干事赂》 , 《徽州社会科学》 201 l 年第 5 期 , 第 44-48 页。

④ 关于这两种墨谱的研究,参见 Lin Li-chiang (林丽江) , The Prolife刷刷 of Images: Tiu: Ink-stick Desig旧 αnd

the Prini ing of the Far’g-shih Mo-p’uαnd the Ch’

的艺术. 〈方氏墨谱〉 和 〈程氏墨苑〉》 ,中国美术学院 201 l 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 参见徐小蛮: 《徽派名作 〈程氏墨苑〉 中的佛教版商》 , 《江淮论坛》 1994 年第 l 期,第 79 82 页。

484 汉藏佛学研究 : 文本 、 人物 、 图像和历史

早于《程氏墨苑》,学者多以为二者之间的雷同与方氏墨肆起家的经历有关⑥。

表 l 《方氏墨谱》与《程氏墨苑》所收梵字轮对照表

炽盛光轮 六根清净 天宝 +妙歌宝轮

方本 有 有 铃丁云鹏“南羽”印

程本铃“玄居士印”;

程大约跋《天宝》程大约撰《六根清净品》

三车 +金刚法轮 金刚幢轮 脐檀海 +妙香宝轮

方本 铃“南羽”印 铃吴廷羽“妙有楼”印 有印(印文不清)

程本 程大约撰三车侮、金刚法轮赞 有。 目录作“金光幢轮” 原为彩图 ;程涓撰《旗檀海歌》

妙灯光轮 妙涂宝轮 + 法龙 黄金狮子座 +顶尊转轮王轮

方本 有 铃吴廷羽“左干氏”印 铃“左干氏”印

程本 潘象安书《黄金狮子座》

天女散花 +妙舞宝轮 佛土青莲+喜金刚轮 三兽渡河+大持金刚轮

注“玄!、舞宝轮与天女散花合注“维摩室写经墨”;毗师撰《三

方本 款”⑦,后者铃丁云鹏“南羽” 有方子鲁偏;铃“左干氏”印兽渡河》倡;铃“南羽”印

程本 程大约撰《天女散花吟》玄居士(铃“维摩弟子”印)撰《三兽渡河倡》

诸天雨花 +妙花宝轮 六十二佛轮 百宝光 + 金刚宝轮

方本 有 有 有“南羽”印

程本 有

金刚哄轮 臼马驮经 +成就佛轮 宝积山 +不动佛轮

方本 注“与弥勒佛合款” 有跋、铃“左干氏”印 铃“左干氏”印

程本

两种墨谱所录梵宇轮均呈圆形,通常最外围是火焰轮、 八金刚件等组成的金刚环,

其内为五芒星、六芒星或莲台结构,圆心正中书尊神或所属部尊的种字(梵 bija ,藏 sa

bon ) 。 字轮外有时加圆形或方形边框, 以汉字书写标题。 这些梵文字轮服务于密宗观

⑥关于《程氏墨苑》版画的图像来源及与 《方氏墨谱》之间的关系,参见 Lin Li-chiang, op. c此 , pp. 357 -

386 ;史正浩:《明代墨谱 〈程氏墨苑〉 阁像传播的过程与启示》,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l2-26

页。 关于程大约与方于鲁在个人与Jlj!J墨两方面的复杂关系,参见林丽江· 《晚归徽州墨商程君房与方于鲁墨业的开

展与竞争》,载〔法〕拉( Mj』chela Bussotti )、朱万曙主编 · 《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法国汉学》第 13 辑,北

京·中华书局 , 201 0 年 , 第 1 2 1 -l97 页。

⑦ “合款”当指集锦墨,指数键墨成套的作品。 参见王俩阁、苏强:《明清徽墨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第 35-37 页。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梵字轮 485

修实践,主要从属于上乐( Cakrasaf11vara. 又译胜乐〔轮〕等)、喜金刚( Hevajra )与

金刚界(暂定) 等修法,下分别述之。

、 六十二佛轮与“喜金刚轮” 一一上乐系梵字轮

六十二佛指特定传派的上乐,上乐与明妃金刚亥母( Vajravarahl) 、四空行母、 身

语意三轮各自的八勇猛( v1ra)勇母( vlranl) 以及八门隅母合计六十二尊,故称。 西

夏至明早期,上乐法在内地传播时常用此名 。

方本与程本均收录六十二佛轮,实际上由两图构成。 其一 (图 l 左侧)双钩梵字。

双钩是临摹书法时常用的手段之一,如唐冯承素摹王毒草之 《兰亭集序》(神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就采用双钩填墨临写而得。 的确,两本墨谱中双钩写成的梵文较贴近

兰札体原貌。 与毛笔墨书相比,双钩线条借木刻刀法的独特表现力,更接近硬笔所书

兰札体的韵味。 在缠枝纹样中分布梵字、置诸莲台之上的做法非常接近成化时期北京

输F悴 A ’t ·六

图 l 六十二佛轮。《程氏墨苑》卷十一,第阳09 页 。

的藏传佛教寺院订制的唐卡(图 2),后者堪称具有皇室背景的藏式艺术的代表。 明代

还有很多将梵字置于莲台上、舟形光背中的例子,比较图 2 与图 3 ,完全可以看出对梵

字的尊崇与神灵一般无二。 从右上角起右绕(顺时针)依次为 or:h ga 早j pa rma ( dme ?)

hu巾, 疑第二字系 ma 中部遗漏短横,由此可复原出六字大明(号叫ak号arimahavidya)或

称六字真言 oril mai:llpadme hu白。 卷草纹样中心的 h由 一字为修六字大明法时曼荼罗中

486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 、 图像和历史

图 2 无我母、智行母、佛颅等四十二尊唐卡 图 3 六字真言。 木 , 浮雕。 古格故城红殿

(局部 :卷草西番莲纹) 。 明成化十五年

( 1479 ) 。 绢本、设色,伦敦维多利亚与阿

尔伯特博物馆藏,E. 61-1911. 廖场摄

门局部。 廖场摄

其二(图 1 右侧)在金刚环内有同心的五圈结构。 从外至内依次是 :

1. 外环书写 50 个兰札体梵字,循音声次第,从正上方 12 点位分野,按梵文字母

表顺序左绕(逆时针)书写 : aailuii~ "f p e 创 o au arp aJ:i ,它们合称哑哩( ali ,又译

哑立、 阿礼等) ,指以“哑”( a ) 字开始的十六音字( ma~ka 摩多、韵母、母音字) 。

右绕为 ka kha ga gha na ca cha ja jha fia 但 tha 白 c,Jha 明 ta tha da dha na pa pha ha bha ma

ya ra la va 扭扭 sa ha k扭,合称葛哩( kali ,又译葛立、迦礼等),即以“葛”( ka ) 宇

开始的三十四声字(可afijana 体文、辅音、子音字) 。 关于这些梵字在现想坛城(梵

ma时ala 曼荼罗,藏 dkyil ’灿or 中围)等修行实践中的作用见后文讨论。 相对而言程本

梵字字形较规范,方本更随意,如 gha 近似 pa, ca 近似 va, c,lha 近似巾, I 、 ! 、 na 、 ha

等字的写法走形,另外 r 似采用了较早的写法。

2. 从正下方 6 点位起右旋书写长咒,共占据两环。 由于排列紧密, 在对原本的辨

识、摹写和雕版过程中音字、随韵点等点画符号丢失相当严重,声字字形有时也粘连

⑧ [北宋]天息灾译 . 《大乘庄严宝玉经》 卷第四, 《大正藏》卷 20 ,第 61 页。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梵字轮 487

难辨,这在第 3 环更加明显。 展开描摹如下,勉力可辨认出 :

湾问翻帮阴嘀嘀喃喃阳嗣惆。“ va jra he ru ka sa sa( pa( ma na pa la ya(?) va jra he ru ka te vo pa Li 号~ha

部副3 部 确嘀嘀喇9r gho sa® bha va 姐 to pyo@ se® bha va mu na ra kta ma bha va sa po 号yo ga® bha va l 撞下环]

3 . 同样从 6 点位起右旋书写咒文,多处笔迹模糊,重叠难辨:

[续仰1 sa ……… m pra®ya cca sa rva ka rma su ca me ci tta srl ya + ru hurp

邵阳阴阳翻京市涌照相B 棚吗觑)'"~ n i1 r 川"" l 问 l l t:JI )...~川、 I ,~II\ζ\'\ 11":: 11( ( O l 11飞 l .l"l.\l,.._., (~ I巳 民飞) (;:JO hCJ] /

ha lia ha ha hot• bha ga va l)l va jra h俨 l1J ka ma ……· · · he l1J ka hlia va ·

4. 形如四叶花瓣,上为西方元量寿佛种字 hrI~ (略具其形),按右旋顺序其余三字

依次为功, hum 与时巾,分别是北方不空成就佛、东方不动佛与南方宝生佛种字。

5. 花台上书 hum om 二字,其中程本上 orh 的笔划交代得相当清楚。 此字轮(包括

下文要讨论的“喜金刚轮”)在字轮的轴心位置书两个梵字,应代表佛父佛母

( naddhayuga)双身。

不难看出 ,图 1 右侧是真正意义上的六十二佛轮。 中台上的两字分别是上乐与其

明妃亥母的种字。 比较为难的第 4 环囚叶上的字。 按在多种传派的上乐法(不仅是六

⑨当作 ma,左下角缺一短竖。 后面重复出现同一问题。

⑩当作 ya,与 pa 字形接近。

@当作 ma,同注⑨。

@当作号”’左部归中部缺一短横。

⑩当作 me , 同注⑨。

⑩当作 ma,原因类似图 I 左侧六字大明第二字。

@单从字形上看也类似于阳,不过中间的弧形笔画能看出表现 ya 字斜向右下的那一笔的意图(这里看起来是

向左下挑出),可知底本当作 pra、只是临摹时多加了一短横。

488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 、 图像和历史

十二佛)中,坛城中心的大乐轮( mal由ukhacakra)除佛父佛母而外,四方还有四空行

母:东为空行母( J!akinl ),南辣麻母 ( Lama),西头生母(阳1明白roha 勘吨噜兮母、

捺浪词),北具色母( RupiQl) 。 因此,四叶上书写四空行母的种字,⑩ 第 4 、 5 两环为

大乐轮更具有合理性。

在修上乐法时正需持诵上述第 2, 3 环中书写的真言。 其字面非常接近持诵极广、

密宗必修四加行之一的金刚萨捶百字明(臼tak~aramantra),在行者观修之前,首要忏

罪,而百字明是不二之选。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把百字明中的金刚萨埋名号 vajrasattva 替

换为[妇J vajraheruka “〔吉祥〕 金刚兮噜葛’咽,因此在汉藏文献中有时又称之为兮噜葛

百字明。 如在眼法幢( Cog ro Chos kyi rgyal m阳n)集,惠照传,西夏末期国云等译

《新译吉祥饮血王集轮无比修习母一切中最胜上乐集本续显释记》卷第三⑩( 以下简称

“显释记” 。 国家图书馆藏, A00969 )就径直名以“兮噜葛百字咒” 。 可以推断,兮噜

葛族本尊或其明妃的修法中同样诵该百字明@。 比较之下,它相当接近 《吉祥上乐中围

修证仪》(以下简称“修证仪”);这件藏传上乐仪轨的汉译本在历辈宗承上师序列的

末尾提到“雅纳~释迷”( Jfianara徊。,此师当即智光( 1349-1435 ) ,因此它应与明

正统四年( 1439 ) 《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 (以下简称“甘露泉”)@、《如来顶譬尊

胜佛母现证仪》@ (磁青纸、泥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藏传佛教仪轨的宫廷写本相

⑩ 《吉祥上乐中围修证仪》 记,“观想心间四方从左安布蓝、殆、 II~ 、 担”(据北京菩提学会本影印,载则一

编: 《中国藏密宝典》四,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年,第 162 页),亦即 larµ, m町, parµ, tarµ (又音写作“啪”)

四字,次第转成此四心母或称四瑜伽母:( snying po’ I maJ ’byor ma bzhi ) 。 后文数次提及(第 180 、 206 、 242 、 252 、

263 等页) 。 而此四字也正是五如来中四方佛明妃的利’字,分别对应于佛H&母( Lo创na)、忙莽计( Mamaki) 、白衣

-1±): ( Par.i<;larn)和救度母( Tara ) ;亦对应于四大即地水火风。

@宗喀巴在 《鲁,兮巴之生起次第如意善示密意》( Lu hi pa’t bskyed rim ’dodγi dgongs pa rah gsal zhes bya ba

bzhugs 回)中提到这种规律: yig brgya spyi 'gro !tar yang rung la/ ’dir sa twa’1 clod la heru ka 巾s ’byung ba ltar na 'di ltar

yin te (6bl-2 ) 。

在他尊仪轨中,同样有以相应名号取代“金刚萨墙”字样的做法。 例如金刚瑜伽母百字明( rdo rje ma! ’by or

ma’1 yi ge brgya pa ) 即出现 badzra yogi 时 , 见 Jiilandhara pa 造, Sumatiki巾和 Mar pa Chos kyi dba吨 phyug 译: 《金刚

瑜伽母成就法》 ( rDo rje ma! ’byor ma’i sgrub thabs zhes bya ba ) ,德格版丹珠尔通I恢第一二五,目 248a;文殊百字明

(’Jam dpal gyi yi ge brgya pa)则易为 manydzu shri , 见 rDo 肘’E blo 造,铁名译 : 《黑阎摩敌现观次第》 ( gShin rje gshed

nag po’i mngon p町 rtogs pa’i rim pa),德格版丹珠尔通I恢第一四丸, mi 89b0

就本文所关心的上乐、喜金刚修法而言,亦可见到沿用金刚萨培百字明而不作修改的情形。

⑩参见魏文:《后弘期初期上乐类教法在西藏和西夏的传播一一以两篇西夏汉译密教文书和藏文教法史为中

心》第4 章“《最胜上乐集本续显释记》 译传考一一会在论西夏上乐教法传承”. 2013 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 感谢作者惠赐文稿。

⑩如金刚亥母的例子见 Umapatidevapada 造 《金刚亥母成就法》 ( Vajravarahi Sadbana ),转引自 Elizabe由

English, Vajrayoginl: Her Visualizations, Rituals , and Forms, Studies in Indian and Tibetan Buddhism , Boston : Wisdom

Publications , 2002, p. 296 。

③对该写本的研究见安海燕·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汉译密教仪轨 〈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 源流考述》 ,

2010 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该写本的研究见杜旭初: 《〈如来顶害尊胜佛母现证仪〉 汉藏对勤及研究》 , 2012 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梵字轮 489

关 , 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②。 由于这些汉译仪轨文本和本文讨论的梵字轮同样反映晚期

密法在汉地的流传,在尝试揭示这些字轮的含义时将首先参考它们。

根据 《修证仪》 所述,行者在观想金刚萨唾融人自身之前诵此咒。《甘露泉》 卷上

第六开间样描述,行者“修作吉样喜金刚定,为忏除罪,先修金刚萨埋禅定”时诵之,

音写用字及咒文字句与 《修证仪》 略有出人@。 百字明极为常见,汉地早见于[唐 ] 不

空译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明代还有用梵文书写的版本叭 就

上乐法而言藏地可举出后宏期之初从梵文译出的上乐根本续之释续 《现说元上本续》@。

综合各种版本(见表 2)来看,在 SU 、 “和最后的 hurp pha~ 等音节上稍有不同(表中

以粗体标示); 最重要的区别在于 anurakto 与 supo号yo 一句的相对顺序。 宗喀巴( Tsong

kha pa, 1357 1419)在阐述大成就者鲁兮巴( Luhipa,又作 Lu呻a/Lu中pa 鲁伊巴)传

上乐法时,逐词逐句阐释兮噜葛百字明的含义,其中 supo号yo 紧接 suto~yo 之后、在

aurakto 之前,咒末附 hurp pha~. ⑧ 前一条与明永乐大钟的版本吻合;后一条是藏传百字

明特点, 宗喀巴大师还特意强调两字不能省略,要放在百字明结尾处@。六十二佛轮结

尾处过分拥挤,我们没有看到这两字。 可以肯定的是, 《修证仪》 依据的藏文原本结尾

有 hurp pha~ 而汉译阙,这应归因于百字明在汉藏两地的不同传统@。 尽管差别非常细

微,仍然可以发现演变的迹象。

② 参见沈卫,荣、安海燕 : 《明代汉译藏传密教文献和西域僧团一一寻段谈汉藏佛教史研究的语文学方法》, 《清

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2 期,第 85-86 页。

③ 如创在《甘露泉》 和 《修证仪》 中分别作 “释l哩否”与“室H里否”, me 分别作“弥”与“灭”, ccha 分

别作“擦”与“丑态杂否”,等等。

@ 例见 《永乐北藏·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大正藏》卷21 ,第 483 页 ) 、《密咒圆因往生集》( 《大正藏》

卷 46,第 1012 页)、永乐大钟(转写见表 2)等。

⑤时Vgon par brjod pα'i rgyud bla rna zh田机 bα.燃灯育祥智( Olp皿阳a5rij iliina 阿底峡, 982一1054)与仁钦

桑布( Rin chen bzang po. 9S8 LOSS )译。

⑧宗喀巴. 《鲁兮巴之生起次第如意善示密意》 , 6b2-3, S a

@原文为: hiil]l dang pha\ ni yi ge brgya p盯 mi the yang mjug tu sbyar ba yi n l a 。

③另外,按蓝吉富主编的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上西藏修百字明净罪时只念到“阿” 泊 , 而略去最后的

“肿、哇” hiil!l pha\.见 “百字明修法”条(林缸堂撰),台商: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 1994 年 , 第 21S2 页。

若然,汉译本阙 }巾r pha\也可能是修行实践的真实反映。

扣。。

知判宰你每问“比尸斗f

、r意J圆寂棉田浊驰”

不同版本百字明对照表

《金刚顶经》⑧ 永乐大钟@ 《现说;,\;上本续》@ 六十二佛轮(还原) {吉祥上乐111围修iiF.仪》@ 《金刚瑜伽母那i各空行HJ:常修法》@

R毫 om om υm 畸 0111

sn- 雪在呗二合

嘴日罗三萨惶嗨三摩耶 vajrasatva susamaya baclzm he ru ka sa ma ya vajraheruka sa ( ma ) ya 斡资眼又兮噜葛萨麻耶vajraheruka samaya . manupiilaya,

么努波引楼耶 anupiilaya ma nu pa Ja ya manupiilaya 麻奴巴~ I辣耶

嗨日~ V勾ra- bauzra V句阳- ~资~二,” 、

萨但喇·t日尾怒波j成瑟娓 satvatveno-pa ti导\hahe ru k且 , twe no pa

herukatevopat i ~! ha 兮噜葛爹 J; i者巳 i帝宰l吃二 herukatve nopati~\ha . U寻\ ha,

捏哩浊寐婆嗨 cir~lho me bhava cl1 i cJho me bha ba , clp;lho me bhava 得吃锄灭安斡 ~i~ho⑩ me bhava .

苏者II使庚寐婆喘 suto平yo me bhava SU to号yo me bha ba, suto辛yo me bhava 素坤束药百灭~斡 suto~ye me bhava,

supo辛ye me bhava supo导yo me bhava,

阿努盼’1揭都寐婆嗨 anurakto me bhava a nu rak to me bha bha ba, anura l<to me bhava 哑奴I廖路去灭委斡 anurakto me bhava.

苏布使庚寐婆嗨 SU po 寻yo me bha ba, sapo导yo me bhava 索J需束药A灭~斡③

萨嗨悉脱寐钵~也车 S剧『vasidhim me prayaccha sa rba sidtlhi mme pra

sa…ddhi me prayacca 萨P.'J:!斡ft !Ill提灭不盼!什牙

smvasicldhim + me prayaccha, yatstsha , 咨、东 二

表 2

《λ; jf.藏》卷 18 ,第 222 页。

张保胜.《 ii<乐大钟梵字铭文考》 ,北京大学山版社 . 2006 年.|刽版 X I -X I V . 第 18一19 页。

拉萨版甘珠尔通以第八0 ,kha 232a。

《小因藏密'*~》 l且 .第 1 33一1 34 页。

《中国藏密宝典》-夜,第 9一10 页。

ft Umiipatideva 造《金刚亥句:成就法》巾,百字明此处作 dr<;l h o. 见 i,:Jizabeth l二ngl四h : op. cit. . p. 2960

《 Id 露泉》阙此句 .藏文原本有,见安海孩:前51文,第 29 页!即tf4 "

③@@⑨③@③

$4卢只存善本$忏-a川J协队w呈如』山除呈划户掉价排《金刚顶经》 永乐大钟 《现说无上本续》 六十二佛轮(还原) 《吉祥上乐,,_,围修证仪》 《金刚瑜伽母那洛空行母常’修法》

萨嗨揭摩素者寐 sarvakannmasu ca me sru ba kanna su tsa me sru-vakrumasu ca me 萨哩斡云葛哩麻云素f多击

sarvak出111asu ca me, 灭

质多军哩药矩l自畔 citta s1iya111 kuru hu1p tsitta 111 shri ya!; ku m

citta sriya kwu hu!Jl 济但至’呗二央攸噜Ht c attai11 白 iya b⑧ kwu huq1 , hu!Jl ,

呵呵呵呵角'f.;1 婆伽梵ha ha ha ha hob ,

ha ha ha ha ho , ha ha ha ha hob bhagava!Jl 昂昂品局自斗登葛弯 ha ha ha ha hob bhagavan , bhagavan

萨嚼但他藤多习·-

sru-va-tat11agata 画 .

嗨口吵’摩到闷遮 vajra ma me mufica badzra he ru ka ma me

vajraheruka ma me · · 斡资~二兮|啕葛麻灭蒙

vajraheruka ma® me muiica, nnmytsa }$

斡资盼!

' L>.

~

嗨口哩婆嗨 V勾d bhava hem ka bha ba , h en』ka bhava 兮噜葛~斡 he1世也③ bhava,

且主i可1匕靡耶萨但嗨恶寻| mahiisamayasatva al.i ma ha sa ma ya satwa al:i, ….. . 麻昂萨麻耶萨坦!!IT!!!'. mahasamayasatva( iii;

. hu1µ pha\ swii ha

, [ hul]l phai ]® hfup pha\.

' 在

hF叫VH

《会刚豆豆母成就法》此处作 citta q1 sreyab. Engli sh: op. cit. , p. 296

《金刚亥 fiJ:成就法》此处作 ma. Ibid.

《余刚系’母成就法》此处作 hemko. Ibid.

《金刚亥阜成就法》此处作 mahasamayasattva. Ibid.

《时露泉》阙此句, Jlt据其藏文原本补人, Vil.安海燕·前引文,第 29 贞脚注 6 0

⑨@

⑨⑩

492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图像和历史

在特定情况下,需书写百字明而不单单是口中讽诵。 《显释记》叙述:

后依轮祈雨者,以毒血芥某相和为墨,人骨为笔,于尸布上画八叶莲,于花

台上书根本咒,尾加碍是斡噜捺斡@哈折运曳吟费吃运@,使令降雨。 四方叶上书四空

行母真心咒,此外八辐书意轮佛真心咒,此外八辐书语轮佛真心之咒,此外八辐

书身轮佛真心之咒,此外边围代记句轮画十六叶杂色莲花,于莲花叶上以兮噜葛

百字之咒作十六分,而以书之。

六十二佛轮与上文描述的祈雨轮差别很大,不过在花台、四方叶、边围写百字明

等做法方面,二者也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斡ε,!合持大

图 4 “喜金刚轮”(水平翻转) 。《方氏墨 图 5 大持金刚轮。 《程氏墨苑》卷十一,第

谱》卷五 , 第 206 页 。 l 008 页 。

元明时期传入内地的藏传佛教密法当中,喜金刚法与上乐法同样流行, 《方氏墨

谱》也搜集到一件“喜金刚轮”(图的 。 这件字轮有两点非常有意思。 其一,梵文左

右印反了(图 4 己做镜像处理,因此汉文翻转),可能是在覆刻的时候刻工不熟悉文

字、误操作所致。

其二,名实之间的关系需要辨析。 据各种上乐修证仪轨与图像志文献可知,上乐

的种字为 hiil]1 ,真言为 01]1 h由 ha ha hii!]1 hii!]1 pha卢;明妃金刚亥母的种字为 Val]1. 喜金

@ “斡”字漏写,补在行侧。

@此系水天( Varur.ia)之咒,为求雨故加。

@ 《修证仪》中音写作“畸屹哩否蜀蜀i阵畔婪吨”,见第 178 、 1 80 、 182 、 189 等页。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会刚界梵字轮 493

刚的种字同样是 hiif!l ,而真言则是 Of!l deva picuv句ra hiif!l hiif!l hiif!l phat sviihii~;明妃金

刚元我母( N airatma)的种字为 af!1. 对比后可做判断:轮中莲台内书上乐与金刚亥母

种字;六叶莲瓣上从4 点位左绕上乐真言七字, ha ha 二字书于同一叶内; 六芒星则从

8 点位右绕同一真言。 换言之,此“喜金刚轮”对应的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喜金刚,

而是上乐。 具言之,应当是七字尊(梵 Saptakf?ara,藏 Yi ge bdun pa ) ®。

---、大持金刚轮一一喜金刚系梵字轮

大持金刚轮(图 5)以双钩法摹写梵字,五十梵字均安排在外环上,从 6 点位起哑

哩左旋、葛哩右旋。 需注意的是每字必加仰月点作为鼻音化符号( anunasika),下文将

作探讨。 其内八叶莲上字迹从 6 点位起右绕依次是: garh parh carh 臼m varh lam gham

9a由.莲台上置交样金刚、颅钵与金刚锁刀,另交抖二中心及俄刀连样头处在圆圈内书一

梵字,图像清晰度有限,看似分别为 hii巾和础。

大持金刚( Mal由ajradhara)或称金刚持。 据四种文字合璧的《诸佛菩萨妙相名号

经咒》 (明宣德六年、 1431 年刊),其真言为 om vajradharaya svaha (梵文)或者。而

vajradharaya hiirh phat (汉、藏、蒙古文)@,此外亦有作 Of!l 功 guru vajradhara hiif!l 者。

金刚持的造像特征是肤坐,双手掌心向内、分持金刚铃样,双臂在胸前交叉。 我们看

到,莲瓣上的梵字与莲台上描绘的密宗法器均与通常意义上的本初佛( adi-buddha)大

持金刚无涉。 八叶莲上分布的梵字为我们理解这件令人迷惑的字轮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八字显然无法构成真言,因此它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种宇曼荼罗。 在喜金刚坛城中,

八叶莲花上分布如下八身天母(表 3) :

@ 最常见的持烦钵( Kapiiladhara)与持武器 (5曲回dhara,又译“持帜”)喜金刚皆如此,心、 语、 意喜金刚等真言有所不同。

@ 七字尊是兮噜葛的化身之一,通常都被列入上乐,但亦存在认为他是喜金刚化身之一的意见。 笔者拟专文

探讨七字尊,此处不赘。

@ 根据国家图书馆藏本影印,北京 . 中国藏学出版社,藏传佛教图像学丛书, 201 l 年 , 第 60 页。

494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人物、 图像和历史

表 3 喜金刚坛城八天母名号、方位与种字

方位 东 南 西 北 东北 东南 西南 西北

空行母Gaur1 Cami Veta!T Ghasmart Pukkasl Sa van Car:iqalI Dombin1

戈哩天母 昨哩天母 微答梨母 葛斯麻运口里母 布葛细母 沙斡哩母 赞吨立母 钟必尼母

种字 garp cam vam gharp@ parp® sa rp lam da rp

大持金刚(同) 东南 西南 西北 · 东北

轮方位

如表所示 , 可以看出“大持金刚轮”八叶莲上的种字正好对应于喜金刚眷属诸天

母, 但方位有差:四维上的四身天母相对位置正确,只是正好顺时针移动了 90。一一本

应出现在东南位置上的沙斡哩母却挪移至西南,以此类推。 究竟是仪轨特殊,还是从

底本到雕刻上版的某个环节出现了组漏? 按藏文本行文习惯,先从东起叙述四正向,

然后从东北起叙述四维;疑底本作者依序书写四维上天母的种字时误从东南处落笔,

而致此误。 在明早期内地出现的若干件种字坛城上,也能看到个别方位与惯例相悖,因此这并非孤例@。

在判断出这件宇轮的大致归属之后,参照 《甘露泉》 中的叙述,莲台中心图像的

意义迎刃而解。 在生起次第( utpattikrama)六支之“第二融会金刚萨增支’。中,讲

述观想中位座上两重哑哩、两重葛口里融榕为月轮、日轮,然后 :

…… 日、月其间缘一畔t字成 白 头器,而严交样。 暗电字成一青黑钩鳞 , 还严

暗电字 , 思成佛之妙观察智 。 上日、下月、中间标帜,融成一味,思成佛之成所作

@《甘露泉》 此处作“鑫A”( kham ) 。 按安海燕的研究,该文本为若干藏文本的集译,这部分译自八思巴造 《吉祥喜金刚现t正如意宝》( dPal kye rdo rje'i mngon rtogs yid bzhin nor bu bzhugs),原文作 byang du gharµ las sbrul

dpral bar ghal]'l gis mtshan pa ,并非 khal]'l . 见前引文,第 50 页。

⑩ 《甘露泉》 卷上第二十八、三十一、 五十七开和卷下第三、十四开音写作“钵畸[二告1 [ barn ] ” 。 〈敬礼正

觉如来修习要门》 中写作“钵崎二告、闭口”,见《大乘要道密集评注》,西安:陕西摄影出版杜, 1 994 年,第 387

页。 而“钵”对音 pa,但 pa甲音译为“嘟”(另该文多处将 barµ 也音译为此字) 。 由音译用字和其后书写的兰札体

梵字均可确认该文中布葛细母的种字作 ba甲 , 与众不同。

@ 如明正统四年( 1439 ) 北京法海寺大雄宝殿平恭木板画五方佛种字坛城上,北方不空成就佛/度母与南方

宝生佛/忙莽计对换了位置。 在北京真觉寺塔(明成化九年, 1473 年)楼梯间顶部的五方佛种字坛城石刻中 , 不但

南北方的佛及佛母的方位同样对调过来,而且佛母出现在佛之前(按右绕顺序)而非之后,适与“大持金刚轮”

中四维天-If):出现的顺序问题相反,但性质类似。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杨鸿蚊博士与笔者讨论过这个

问题并惠赐真觉寺塔梵文石刻图片,谨致谢忱。

@在修喜金刚法时,在前行和圆满次第之间为生起次第。 生起次第又分为六支,拟于六佛(五佛加上金刚

萨埋) 。 第二支为瑜伽行者思成五智,先后建立因 、 果喜金刚及其眷属,并在五脉轮( cakra)处成五佛、 从而成身

轮(藏 lus dkyil ) 。

关于喜金刚法现证 ( abhisamaya )整体结构的阐述,见 Ronald M. Davidson,“ Preliminary Studies on Hevaj阻’S

Abhi.rnmαya and the lam- ’'bras Tshogs-bshad”, in Steven D. Goodman & Ronald M. Davidson (eds. ) , Tibetα11 Buddhism:

Reaso11 alld R白1elαtio11,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 pp. 109-124.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会刚界梵字轮 495

智 。 彼渐转自成喜金刚……

这段引文中提到的“白头器”即颅钵( kapala) , “钩镰”当即锁刀( kartika) ®,而

hilril 字严交样, a而字严锁刀,这样的细节也与“大持金刚轮”若合符契。 如前所述,

hiirp 和 arp 正是喜金刚与明妃无我母的种字。 由此判断,“大持金刚轮”实属喜金刚法

中人定之生起次第。

那么,这件宇轮汉文标题是否误书作“大持金刚轮”?张雅静注意到喜金刚仪轨中

常有因持金刚和果持金刚先后出现,参考 《吉祥喜金刚难语释珍珠重》 ( dPal dgyes pa’i

rdo rje dka' ’grel mu tig phre吨 ha zhes bya ba)可知这里持金刚即指喜金刚@。 “融会金刚

萨埋支”因“观三昧尊、摄受处业、 召智轮融,如兹三种,皆是金刚萨唾之心,能治

一切情界之乐”而名,讲述的是修行者观想哑哩、葛哩、颅钵、俄刀等,转为白色、

八面、 十六臂的因持金刚(因喜金刚)@与明妃金刚无我母 , 成五智而身圆;父母交融

成八天母;建立青色果持金刚(果喜金刚 ) ;观中围佛会。 它在前引段落之后即叙述

“建果持金刚”,看起来其形象亦与喜金刚毫无二致。 这再次提示我们,“大持金刚轮”

或即该支所述内容的具体呈现:

父母二尊融会,被欲火销成一光,聚四魔座上,辗转复成大乐自性菩提心点 。

……如是警故,彼点忽然顿分三分, 下分哑立而成月轮;上分葛立而成日轮;中

分种子而成标帜,还严其种 。 是等融络,悉成一味,以是建立果喜金刚 。

从上引文用语也不难看出,“果持金刚”和“果喜金刚”同指而异名 。

《吉祥喜金刚难语释珍珠重》的作者宝藏寂( Ratnakarasanti , Santi pa)是活动于 11

世纪的大成就者,师从那若巴( Naropa, 1016-1100 ),最终成为与师齐名的超戒寺

( Vikramasila)高僧@。 他所撰 《破迷喜金刚成就法》 ( Bhramaharanama Hevajrasadhana)

出现 phalarp mahavajradharapadar:p “果大持金刚”用语@,字面上和“大持金刚轮”更

为贴近。 不过,该文本字面上未直接提出因持金刚。 在西藏的喜金刚法传承中大成就

@该文本又称为“曲刀” 。 从全文六处提到的钩镰与阁像的对应以及钩镰总是与头器并举这两点来看,钩镰

指的是锁刀元疑。

② 张雅静: 《〈续部总集〉 中记述的喜金刚曼荼罗》,《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0 年第 l 期 , 第 99-101 页。

@ “因”指成五智为海罪之根基,这是一切众生成佛之因。

@ 宝藏寂事迹可见 Keith Dowman , Mιsters of M,αhiimudrii : Songs and H臼tories of the Eigl句-Four Buddhist Siddhas,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1985, pp. 94-99 。

( Harunaga Isaacson (ed. ),“ Ratnakara5iinti’s Bhramaharanama Hevajrasadhana: Critical Edition ( Studies in

Ratnakara§ar旷s Tantric Works III)”, 『国隙fl.教学大学院大学研究纪要j第 5 号“镰田茂雄教授追悼号”( 2002 年 3

月) 'p. 170. 该成就法有铁名藏译本’陆rul pa spoηg ba zhes by,α 饨’i sgrub pa'i thabs,德格版丹珠尔,nya 189-194 。

496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图像和历史

者 Kai:iha (即黑行师 Kr号。aca1γa)非常重要,在他撰写的喜金刚根本续早期梵文注释

《瑜伽宝重》( Yogαratnamala , 12 世纪下半叶。 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时,提出了因持金

刚( hetuvajradha1a)和果持金刚( phalarp vajradharapadarp) ©。 另,生起上乐时同样要

建立因持金刚和果持金刚,由于可确定大持金刚轮属喜金刚现行,存而不论。

喜金刚法传承甚多,以佛父佛母(计为一)与八天母的九尊最为常见。 此密法对

于萨迦派极为重要,而萨迦派在藏密传人汉地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一一 《甘露泉》

中开列的上师传承就说明了这一点。 萨迦派喜金刚四种传承( bka' srol bzhi )为 : 口诀

派( man ngag lugs ) 、 海生金刚派( mtsho skyes lugs)、黑行师派( nag po’1 lugs)和端必

兮噜葛派( 9om bi lugs ) 。 除开构图上表现为九朵莲花的海生金刚(一作 Padmavajra 莲

花金刚)与黑行师传派而外,其他派别、包括萨迦派传承之外的传派在构图上均呈现

为一朵八叶莲花@。 从 “大持金刚轮”的基本结构来看,推测它与口诀派(追溯到密

哩斡巴的弟子“小a)或端必派关系更密切。 《甘露泉》给出的师承世系为 : 大持金刚

→元我佛母→密哩斡巴( Bir wa pa, Virupa)→端必兮噜葛。③ 显而易见, 《甘露泉》宗

承端必兮噜葛。 大持金刚轮未提供这么明确的线索,不过也为更深入地了解喜金刚的

传承(尤其是口诀派或端必派)与其流播增加了材料。

三、顶尊转轮王轮

这里附带讨论与上乐/喜金刚修法关系密切的另一件宇轮(图的 。 其音声字分写

在不同的圆环当中,内圈哑哩、 外圈葛哩均从 6 点位开始书写,绕转方向则同前所述;

需注意的是,葛哩在三十四声字末尾还附加 qa qha da dha ya la 六字。 其内为十叶花状

(表现轮辐),莲瓣上的梵字字形略有变化,其实均为 hum. 中台为一交样金刚,两件结

合部圆圈内的梵字当即 hh而巾,虽其中 bha 的竖没贯穿、而且未看到其下接续 ra,不过

整个字的字形大体被捕摹下来。 这个字是一字金轮佛顶 、 炽盛光佛顶、顶暑尊胜佛母

等多位佛顶尊的种字,根据、汉字标题所示,则应代表“顶尊转轮王”( U刊号acakravartI.

多译作“顶譬转轮王”) 。

十方护神( dasadikpala)或谓十忿怒( dasakrodha ) 在多种坛城中出现,他们与顶

© D. L Snellgrove, ThA! Hei吨ira Tantra: A Critical Stiuly pt 2 , London Oriental Series vol. 6 , pp. I 15 and 149.

@ 张雅静: 《〈续部总集〉 中记述的喜金刚量茶罗》 , 第 87 、 94 、 98斗9 页。

@ 《甘露泉》 记端必兮噜葛以下历辈传承祖师为:阿辣辣斡资l箩二告( Alalavajra)→樵枯 l罗二告 巴( Nags

khrod pa ) →遏i堕巴二告 l堕巴( Garbharipa,即 Dharmapa)→w也室i堕二告商谛斡( Jaya豆nsantipa ) →米徒四移辣斡( Mi

由ub zla ba, Durjayacandra 难胜月 )→报兀朵哩智( dPa’ bo rdo 啊 , Vlravaj ra 或 Praji\endraruc i ) →释迦智师

( Sakyajilana ) →宽去劫轴斡(咄ion sgyi chu ba ) →萨思嘉二告缠去矫( sa skya chen po,即 Kun dga’ snying po ) →岭

播彻去莎南接末( rin po che bSod n回回归e mo)→哲宗岭播彻( de btsun rin 阳 che,即 Gr咿 pa rgyal m恒han ) →辣

麻着l哩哲斡( bla ma Chos 付e ba,即 Kun dga’ rgyal mtshan ) →爱思巴帝师(’Phags pa ) 。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会刚界梵字轮 497

图 6 顶尊转轮王轮。 《程氏墨苑》卷十二 , 第 1022 页 。

警转轮王合称十一忿怒。 墨谱材料中收录的其他作品引导我们考虑此字轮有无可能与

上乐、喜金刚修法相关。 这在 《修证仪》关于拥护轮的段落中找到了支持:

复次彼内观十忿怒不共护轮者,交样脐上,想一黄色普咱后去 bhruqi® 字 。 彼字

消溶成拥护轮,广大内空,具有十幅(辐),实密色黄。 念 :

唱革斡资哆主捞屹哆§哆哈哆哈 R牛普节i主吟( oqi vajra cakra rak号a® rak号a huqi bhrum

huqi )

亦诵三遍,而作摄受 。 于彼中央及于十方〔各想莲、日 。 中央日上黄色普 P隆

主~字,十方日上各一啡l字@〕 。

复次称念 : 啪啪啪吭吭吭P普咱后哗哗哗( parp parp parp rarp rarp rarp bhrurp hurp

hurp hurp ) 。

称嘟 parp 字时,中及十方各成莲座。 称 P览 rarp 字 时,于莲座上各成日轮。 称

普咱后bhrurp 字时,中莲日上复成普唱主bhrurp 字 。 称吟 hurp 字时,十方日上各成吟

hurp 字 。 各想莲日 :中央日上黄色普囔主bhrurp 字,十方日上各一畔 hurp 字。其字

色者,南白、西红、其余皆青,于彼各处成忿怒者。 中央自成黄色顶警转轮王尊,

右手执轮。@

@ 《甘露泉》 此字均作会 ( bhr白白),当是。 下同。

@按“哆哈”按字面应还原为 raha,疑“哈”为“恰”之误(当时音写 ha 多用“蜀” 字) , rak随意为

“保护”。《甘露泉》 此处音写作“屹彻否” , 当是。

@ 此句据 《甘露泉》 增补, 《修ilt仪》 原阙,文意显然不足。

@ 《中国藏密宝典》 四,第 142 143 页。

498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人物、 图像和历史

同时,这段文字又以几乎全同的面貌出现在《甘露泉》卷上第十二至十四开中@,涉及

的梵字用兰札体梵文标示。 其中对于莲台上的交杆、 bh.ru由 字,十叶莲上的 hum 字等

等,均与图像完满吻合。 因此,此字轮亦即上乐、喜金刚修法中的拥护轮(梵 rak扭-

cakra ,藏 bsrung ha’i ’khor lo),确言之为十忿怒不共护轮@。 墨谱中则按中尊顶譬转轮

王而命名 。

目前来看,较早翻为汉文的上乐文本可举出西夏末期译出的《显释记》 。 其中依据

所释本续的第二品,也提及“作拥护轮”的具体现想步骤,但那只是共拥护轮@。 因

此,同样是上乐仪轨,墨谱中的这件不共护轮体现出年代与宗派(传派)的特征@。

在明代大智法王班丹札释( dPal ldan bkra shis, 1377-1452 年后)传记 《金刚乘起

信庄严宝重西天佛子源流录》 第四“佛子依师出家修习果行品”中,记载其 27 岁时学

法有成:

又一旦,修喜金刚观门课诵时,是夕梦大厉鬼,形甚丑恶,或现罗叉,或现

龙形,态度不一,出大音声。 佛子尔时无少惊惧,唯入护轮观,朗诵神咒。 彼时

魔鬼从护轮辐自皆@摧碎@。

探究文意,应指佛子观十忿怒护轮,轮辐如利刃,“想十忿怒齐诵神咒,光复照轮,轮

速右转,割截冤魔,碎如微尘”@。 此外同书第六 “宣德尊崇教法荣显品”记载宣德要

@ 根据安海燕的研究, 《甘露在泉》修拥护轮的这部分译自八思巴造 《吉祥喜金刚护轮成就法》( Kye 时o rje’l

sgrul,由abs srung ’khor dang bcas pa bzhugs),但原藏文本阙从“复次称念”至“十方日上各一件字” 。 见前引文,第

37 页脚注 I o

@不共护轮(藏 thun mong ma yin pa’, sru吨 ’khor)指无上续里或有或元的坛城护轮;而四续部众共通修习的

坛城护轮则称 Lhun mong ba’i srung ’khor “共通护轮” 。 见张怡苏主编: 《藏汉大词典礼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3

年,第 l 172 页。

@ 观修共拥护轮时, 空性中 parp 字成莲, rBf!l 字成日, 日轮上从 hiirp 字生出三股或五股交中午,依次成金刚

椒、金刚地、金刚垣、金刚帐、金刚盖,外围智火周绕。 大抵如此,不同修法和文本存在差异。

若依 《身中国事相观》 ,则此护轮观自身而成:

顶杂交牛午额间 、 脑后.二耳三业且最吏样, 白脑即 , ilJt; 足应金刚地,肋金刚墙, 皮金刚帐,诸毛箭网,指爪智火,最极. 脑量红日,上有“啡” 字,即字性 也

焰燃于今不靠外描铲轮.但现元来本有护札矗此。 ( 《大乘要道密集评注》, 第 195 页)元成国护後也

另可参见 《修证仪》 , 《中国藏密宝典》 囚,第 159 页。 相形之下,十忿怒拥护轮则可能是其中所谓“外拥护轮” 。

@ 索南坚赞( Bia ma dam pa bSod nams rgyal mtshan. 1312-1375 )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八思巴的文本如 《颂

百字主要门》 ( Yig brgya bzla ba’i man ngag),把不共拥护轮、金刚萨唾定等要素增加六支体系仪轨文本中。 见

Davidson, op cit , p. 113 0

@ 乙本作“昏” 。

@张润平、 j)j:航、罗绍编著 《西天佛子源流录 文献与初步研究》,北京·中间社会科学出版丰十 , 2012

年,第 164 页,甲本阁 15 -16,乙本网 19 。

@ 《甘露在泉》卷上第十八开。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则系与会刚界梵字轮 499

西(疑应作葵丑, 1433 年)佛子在京中大隆善寺施造“铜镀金十一忿怒轮一座”⑩,应

即以人格化形象显现十忿怒与中尊顶譬转轮王。 因此虽语焉不详,仍可推知佛子所观

为依喜金刚法之不共护轮。 类似的记载和“大持金刚轮” 一起,丰富了对明代喜金刚

观修的认识。

四、金刚界梵字轮(暂定)

除炽盛光轮与以上讨论的四件字轮而外,墨谱中的其他梵字轮显然构成一组,以

中心为五芒星结构、外绕哑哩和葛哩各一周作为显著的共同特征。 从其成员的组成来

看,与金刚界诸尊关系最为密切。 金刚界思想是密教的基石之一,其观修的坛城包括

五方佛、四波罗蜜(大日如来之四亲近)、十六大菩萨(四方佛之四亲近) 、 内外四供

养与四摄,共三十七尊。 其中若四波罗蜜不以人形出现、仅示三昧耶形象,则为三十

三尊。 两种墨谱里出现相关字轮十二种,计佛二、菩萨四 、 内供养二、 外供养四。- 原

先或有完整成套的咒轮,而未悉数套萃于墨谱版画之中。

1. 五方佛之不动佛、成就佛轮

图 7 不动佛轮。《方 氏墨谱》卷五 , 第 212 页。

⑩《西天佛子游、流录一一文献与初步研究》 . 第 178 页。

图 7 在圆形边框内书“不动佛轮”,

梵字组织安排在如下四重结构中:

( 1 )轮轴处五边形空间内为东方不

动佛( Ak号。bhya 阿阂佛)的种宇 hum;

(2)五芒星从 12 点位右绕书写五

个梵字,合为。而 ak号obhya hii巾,系不动

佛名号咒;

(3 )五芒星外绘两重同心圆,内环

从 12 点位左绕书写哑哩;

( 4)外环从 12 点位右绕书写葛哩。

和顶尊转轮王轮相仿, k号a 后还接续 <;fa

<;Iha da dha ya la 六字。

500

植技i革命,毛 岛~ l 吵 t相夫

汉藏佛学研究 : 文本、 人物、 图像和历史

司l阳i 成就佛轮(图 8 ) 的五芒星内梵字自 12 点位起右绕

为 orh + pa ( gha?) si ddh i ,根据汉文标题可知应与北方

不空成就佛( Amoghasiddhi)或译有义成就佛@名号有

关 , 由此推测右上角内应即 a mo 两字 , 右下角当识读作

gha。 其种字冲出现在轮轴。 葛哩首尾以单竖道

(dal)9a)分隔。 此字轮与“白马驮经” 合款 , 上方题

“披白马之真丈 礼莲花之妙相”,两外侧各竖书四个梵

字,描摹走形;后者马背上经书放出焰光,上方竖书三

字总持咒 orp a~ hu由.

2 十六大菩萨之金刚宝、金刚憧、 金刚笑(附:六

根清净图) 、金刚法轮

金刚法轮( 图 9)五芒星内从 12 点位起右绕可读出。由

va jra dha ma ,梵字紧扣标题,盖 vajra dhama ( dharma ) 意即

图 8 成就佛轮 “金刚法”@ 此尊为金刚界中西方无量寿佛四亲近之上首

《方氏墨谱》卷五,第 2 1 2 页 。 菩萨,其种字 h地书写在正中轮轴处。

图 9 金刚法轮 图 10 金刚宝轮

《程氏墨苑》 卷十一, 第 952 页 。 《方氏墨谱》 卷五,第 209 页 。

@ 此译名直接来源于其藏文称号 Don yod grub pa: don 译义, yod 译有。 汉译文本中,如[元] 沙I~巴泽《文

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 ( 《大正藏》 卷 20 ,第 824 页) 、 [西夏( 旧作元门 聂崖沙门释智译 《圣妙吉祥真实名

经》 (同上书,第 829 页) 、《解释道果逐难记》 ( 《大乘要道密集评注》 , 第 305 、 309 3 10 页)等均采取了这种译

法。 北京智化寺正统JL年( I斜4)铜钟上亦铸“有义成就佛”总持。

@参见[唐]厨宾三藏般若译 : 《诸佛境界摄真实经》 卷中“金刚外界品第四”, 《大正藏》 卷 18 , 第 277 页。

以下金刚界诸菩萨的真言皆可见于此品,不赘。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 、 喜金刚系与全刚界梵字轮 501

憧合事告剖

图 11 金刚懂轮

《程氏墨苑》卷十二 , 第 1041 页。

舍刑d叹输也将

且嗣ιWJ静争坎

图 12 金刚哄轮

《方氏 墨谱》卷五 , 第 209 页 。

金刚宝轮(图 10)的金刚开、内两重宇环中书写梵文字母,其中内圈哑哩为双钩臼

文。 据汉文标题,可知其为南方宝生饼,囚亲近菩萨之首金刚宝( Vajraratna)的字轮,

五芒星从 12 点位右绕书。而 va jra ra tna,即金刚宝菩萨的真言。 轮轴处所书 tram 为部主

宝生佛种字,但参考同类字轮,可能是金刚宝菩萨本身的种字 tral')1 之误写。

金刚幢轮(图 11 )所有梵字均为双钩。 五芒星从 12 点位起右绕书。由 va jra ka tu

六字,参照汉文标题@可知与宝生佛四亲近之一金刚幢( Vajraketu )相当,这里的 ka

当作 ke、漏掉了母音符号。 轮轴处书其种字 bhr.

金刚映(笑)轮(图 12 ) 五芒星内从 12 点位起右绕 o血 va jra ha sa 五字,双钩描

摹,属宝生如来的四亲近之一金刚笑( Vajrahasa),轮轴处梵宇 harh 即其种宇(一作

ha ) 。

3 . 内四供养之妙歌、妙舞宝轮

妙歌宝轮(图 13 )在内圈哑哩首尾 a 与功之间出现双竖道符号,外圈类似。 五芒上

从 12 点位右绕为。而 va jra .1 ti. 根据汉文标题推测涉及内四供养之一 Vajragiti“金刚歌”,

第四字子音 ga 书写走形。 金刚界中她为大日如来供养无量寿佛心中流出,故这里轮轴

处用后者的种宇 hrI~.

@程本卷 卡二目录作 “金光幢轮”(第 1014 页), 说。

502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 、 图像和历史

图 13 妙歌宝轮 图 14 妙舞宝轮

《程氏墨苑》 卷十二 , 第 1018 页 。 《程氏墨苑》卷十二 , 第 1042 页 。

妙舞宝轮(图 14)五芒上 12 点位起右绕为 orh va j ra 可 ti . 可知为 Vajra~i “金刚

舞” 之字轮。 她从中央大日如来,心中流出供养不空成就如来,故将该如来的种字 功书

写在正中轮轴位置。

4. 外四供养之妙花宝轮、妙香宝轮 、 妙灯光轮和妙涂宝轮

《方氏墨谱》 中完整地收录有外四供养的咒轮。

妙花宝轮(图 15 )五芒上从 12 点位起右绕。而 va jra pa +五字。 参考汉文标题 ,

可还原为外四供养之一金刚 〔妙〕 华真言 : Of!l v句ra pu i?pe®. 版画上 pu 字不见表示 u

的符号, 下一字下接半字 pa 可辨, i?a 字的痕迹差可连缀 , 另似可见母音 e 符号,可能

加具格词尾- e。 为宝生佛流出还供大日如来者,此故轮轴处书其种字 时巾(图示 ta 字

笔画不够完整) 。

妙香宝轮( 图 16)中五芒从 12 点位起右绕 orh va jra dha pe,为金刚香( vajra -

dhupa. 为区别于涂香,此尊或译“烧香”)的真言 Of!l vajra dhupe. 这里 dha 下漏掉了

母音 b 符号。 系不动佛为供养大日而流出,故此处中心为不动佛种字 hum.

妙灯光轮(图 17)外圈葛哩首尾之间可见双线符号。 五芒上从 12 点位起右绕书写

oril va jra +肘,参考汉文标题, 应为外四供养中金刚灯 ( Vajradlpa,亦作 Vajriiloka)的

真言 , di 宇虽走形,但仍可看出原件中 da 字反复折曲的笔画以及元音 I 的符号。 为无

@参见[庸]厨宾三藏般若译 . 《诸佛境界摄真实经》 卷下 “金刚界外供养品第五.,, 《大正藏》 卷 18 ,第

279 页。 以下金刚界诸供养的真言皆可见于此品,不赘。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梵字轮 503

量寿佛流出还供大日如来者,此故轮载处书前者种字 hn~.

妙涂宝轮(图 18)外环三十四声字及后附六字以有所变形的双竖线结束,临摹者

显然发挥想象力把这个标点符号作为一个字来处理其笔画。 为不空成就佛流出还供大

日如来的供养菩萨,此故五角星中书不空成就佛之种字 aJ:i. 五芒位置从 12 点位右绕。而

va jra ga dha 五字( ga 字比较含糊),应即金刚涂香( Vajragandha)真言, 与汉文标题

呼应。

图 15 妙花宝轮

《方氏墨谱》卷五,第 208 页 。

孔纱斡 i喳

图 17 妙灯光轮

《方氏墨谱》卷五,第 201 页 。

图 16 妙香宝轮

《程氏墨苑》卷十二,第 1020 页 。

翰霄望?妙

图 18 妙涂宝轮

《方氏墨谱》卷五 , 第 201 页 。

504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人物、图像和历史 .

4. 对此组字轮性质的思考

尽管这组字轮所书真言和种字可以从金刚界坛城神系的角度得到完满的解释,当

时藏传佛教的上师们也结金刚界坛场@,但也不能忽视一点,即还需要找出文本依据,

以阐释宇轮的结构并了解其在宗教修行实践上的作用。 笔者浅阻,留待方家赐教。

这组宇轮与上乐/喜金刚系宇轮同出,尤其是哑哩葛哩的布置与顶尊转轮王轮接

近,因此,不妨在更广的视野内考察它们的属性。 在上乐或喜金刚修法中,五佛(及

第六正觉金刚萨唾)频繁出现。 要观想分别住于五脉轮的五佛,如《修证仪》所言,

主尊父母金刚萨埠,四瑜伽母宝生佛,意轮不动佛,语轮无量光佛,身轮毗卢遮那佛,

=摩耶轮有义成就佛@。喜金刚观修时生起次第的六支与六佛联系起来,也就是 《甘露

泉》 标示的“第一增长宫殿毗卢支”、“第二融会金刚萨培支”、“第三灌顶严种不动

支”、“第四尝甘无量光佛支”、“第五伸供不空成就支者”、“第六赞叹宝生如来支” 。

从译语体系来看,唐密以来的金刚界文本中,供养尊多用“金刚歌”等字样。 而

西夏至明初翻译的藏传佛教文本中则多采用“妙歌”这样面目的术语,可能意在强调

其为天女。 供养尊并非金刚界坛城所独具,例如外五种供中涉及花香灯涂叭上乐修法

中有十六供养天女(藏 mchod pa'i lha mo bcu 世ug),更把金刚界的内外供养菩萨悉数

@ 仅以上文己提及的大智法王班丹札释及僧徒为例:

明永乐辛YD UL年, 1411 年)入藏“参桑观巴上师,受金刚界本续激戒”(《金刚乘起信庄严宝笙西天佛子游、

流录》 第五“永乐弘恩嗣佛旨印品”);

四十七岁时, 初秋在其本寺(由民州大崇教寺),“佛子躬率徒弟数十众 , 修建金刚界坛场”(同上) ;

宣德己百岁(四年、 1429)大崇教寺重广之后,“好事完 卡锁商领占 ( dpon po 恼。d nams ri n ch en),率领僧徒

二十五众,修建金刚界坛场”(第六“宣德尊崇教法荣显品”) 。

尽管没有明文提及,从班丹札释长时间在京城活动和受到极大尊崇推测,他在内地应该举行过类似的法事。

@ 《中国藏密宝典》 四,第 173 页。

@ 以 《甘露泉》 为例,相应的真言为(卷上第八、 十五、 十七开, 卷下第六至七、二十九至三 卡开):

〔略〕秘资哆二告波瑟必哑件 ( Of!l ] V句m pu寻pe 地 hu"' 奉花

〔崎〕斡资I廖二告徒必哑畔 [ Of!l ] 明ra dhupe iiJ:i huf!l 奉香

〔 u奄〕斡资l罗二告哑(阿)卢育哑肿 [ Of!l ] 明ra aloke 功 hu"' 奉灯

〔崎〕枪资哆二告干提哑畔 ( Of!l ] 明m gandhe iiJ:i huf!l 奉涂

〔崎〕斡资l,二告乃徽的(谛)哑畔 [ Of!l ] V句ra naivedye iil.1 huf!l 奉食

另,喜金刚法中没有渲染十六供养天女, 《甘露泉》 简单地提到 . “垣墙之外,欲乐地上, 卡六天母持种种供

奉婆伽梵”(卷上第二十一开) 。

5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梵字轮 505

涵盖其中@。 只是通常作为上乐眷属的供养天女皆从 hiirp 宇而生,而这里供养天女的字

轮在轮载处各书其相应的五方佛的种字,其中体现的从属关系显然不见于上乐法对十

六天女的叙述。 按布顿大师( Bu ston 阳n chen grub, 1290一1364 )造 《象雄芒所传十

六明母供养舞蹈》 ( Zhαng zhung mang nas brgyud pa 'i 同g ma bcu drug gi mchod gαr bzhugs

so ) ,金刚部十六明母( rdo rje rigs kyi rig ma bcu drug)唱 hiirp 字歌,宝部之十六明母

改唱 trarp ( rin chen rigs kyi rig ma bcu 世ug la/ hurp glur len pa'i clod/ trarp glu blang/) ,

类似地莲花部十六明母唱 hrll:i ,如来部明母唱 a®。 其中各部明母名目不同,与我们讨

论的情况显然无涉。 另外,供养天女的真言(例见表的也与图 13 -18 字轮上显示的

不合,但存在例外一一在布顿造 《上乐近行十六明母供养舞蹈轨范》 ( bDe mchog gi

n严r spyod rig ma bcu drug gi mchod pa ’i gαr dpe bzhugs so )中,真言格式与我们讨论的字

轮就相当接近了。@

..

@ 虫日军E西夏有关上乐的汉译文本 《大集轮口口口声颂》( TK74)中,十六供养天女列举如下(俄罗斯科学

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上海古籍出版社合编:《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

得堡分所藏黑水城文献》 二,第 I 13 页。 与本文有关的天HJ:及其梵名以下划线表示).

十六天母

碧你琵琶口如星龙笛铭单渴大鼓朦哆杖 [ 鼓]

褐星喜笑辣星揭腰笼哩底( gr扫 ) 妙歌你哩底 ( nrti ) 妙舞

布厮饼 ( puspa ) 妙花 T六侨( dhltpe ) 妙香 阿浪迦( aloka) 妙灯遏柏: ( idlanda) 妙涂

阿恒奢胜色哆萨妙味厮巴折妙触恒铭妙法

另外 《修证仪》 排布花位时,除须弥山 、 四大洲八小洲 、 七政宝等之外还包括( 《中国藏密宝典》 四,第 127

页):

窃究母( liisi 或 lasye) 持翼母( miila ) 丝亟圭丝经圭丝查圭业主主监且主丝金主

关于十六供养天女的研究详见沈卫荣、李娜娜 : 《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币l》第五辑,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年,第 325-386 页。

@ 此据沈卫荣、李姆娜;前引文,第 373 、 377 、 380 和 383 页。

@另外,该文还提及十六天女宣唱起舞时念诵种字,这些字正是十六音字,与天女一一对应(据沈卫荣、

李蝉娜:前引文,第 362-367 页):

琵琶母-a 龙笛母-a (当作 a)圆鼓母一i ~鼓母-I 妙笑母-u 嬉戏母-u 金刚歌-ri (即 r)金刚舞-ru

(说,当作 币, 即r)金刚花 Li (即 !) 妙香女 li (即 !) 金刚灯一e 金刚涂-e ( 当作 时,即副)金刚色-OJµ

( 当作 。)金刚味-au 金刚触-orp ( 当作 arp)金刚法界母-a ( 当作功)

从文意揣测,十六音字不应视作十六天女的种字,而是在她们歌舞供养时,唱及十六音字。

506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人物、 图像和历史

表 4 诸文本中的妙歌天女对照表

文本(文种) 真口 描述 供养真同

gi tJ vCi ri n.i vcir-a puci ti a

吉祥上乐轮中围现观修 oom gi<;Ji vcirin i 阳ng a® 金刚女妙歌,旭日初升 xung © 习仪(回鹊文) ( orp giti vajrir:ii hiirp 动) 色 ( giti vajrir:il vajra piijite ah

[ hurp ])

索南孜摩《吉祥胜乐轮orp k1rti vajrini hiirp al;i

供养重》(藏文)@orp … sa凹a vlra yoginl klrti

vajrini vajra piijite 劝 hiirp

上乐近行十六明母供养orµ v句ra gi n hiirp

时 ka ra v1 ja vajra gl ti

舞蹈轨范(藏文)@(“ 日盟 ” [ ri ] 种 字金 刚

歌)

最胜上乐集本续显释记空中又自心间畔字出

(汉文)第 4 叶光,化出十六供养天母,

令作供养。

大集轮口口口声颂(汉

文)生乞哩底( grti)妙歌

吉祥上乐中围修证仪 n毫机爹斡资哩运尼畔哑 复想自心间畔 hurp ·字,机爹斡资哩吾尼斡资 I廖运布

(汉文) ( orp glti vajrir:ii hiit]l al;i ) 化出红色妙歌天母·. ....节的哑畔(♂U vajrir:ii vajra

piijite 劝 hiirp)

在上乐/喜金刚修法中要观想五方佛、四佛母、八大菩萨与十六供养天女等,然而

宇轮中出现的金刚笑、金刚法等四位菩萨并不在其中。 不过,十六供养天女中还有两

位需要留意。 其一是 Hasya (藏 rDo rje Iha mo bzhad pa mo),在不同的译本中分别译作

“喜悦天母” ( 《修证仪》)、“喜笑” (褐星。 《大集轮口口口声颂》) 。 另一位则是

Dharmadhatu ( rDo rje Iha mo c hos dbyings ma ), 《修证仪》 作“金刚法界天母”,但在

《大集轮口口口声颂》 中则略去 “界”而作“妙法”(“但铭” dhame),同书还在描述

供养时还提到“吨金刚妙法而歌咏”@。 金刚笑和金刚法的字轮也出现在了墨谱中。 当

然,虽然不能排除这组五芒星字轮与包括十六供养天女在内的上乐/喜金刚修法有关联

的可能性,但字轮标题没有统一成妙笑、妙法,而题作金刚映、金刚法,目前来看暂

释作金刚界尊稍优。

@第627---{i28 行 , Georg Kara und Peter Zieme, Frag阳脚阳ntrischer Werke in uigurischer Obersetzung, Berl.in:

Akademie Verlag, Schriften zur Geschichte und Kultur des alten Orients, Berliner Turfantexte VIl , 1976 , S. 56.

@第 166 行, Op. cit. , S. 38. 加粗的字体表示对原文残损部分进行的还原。

@转引自沈卫荣、李烨娜·前引文 ,第 341 -342 页。

@转引自同上书,第 364 页。

@ 在非常著名的喜金刚根本续之解释续 《三菩但本续》 ( Sampu\a Tantra)当中,亦有些微痕迹可寻,如其中

出现了金刚法真言 。m badzra dha rma h呻 swaha,见其藏译本 Yang dag par sbyor ba zh田 bya ba'i rgyud chen po,拉萨版

甘珠尔通肤第二, ga 438a。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 、 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梵字轮 507

五、相关的讨论一一“哑哩葛哩之瑜伽”

两本墨谱所收梵字轮当中,除汉地早有流行的炽盛光咒轮需另做分析而外,其余

均应与藏传佛教有关。 它与汉地唐密体系所传的咒轮从布局、内容到作用均有所不同,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环绕梵文音声字母的做法。 这首先为探讨兰札体梵字在汉地的字形

演化提供了相当完整的资料(表 5 ) 。

表 5 十六音字 .

2 3 4 5 6 7 8

到 司1 q,飞q 啕.. ,

言 ~ 视 i 专a a u u r r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艺 回 飞 现 真. 那现

e aJ 。 au aπ1 ah

=十四声字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币 码 写 21 I 在 号 3飞 百i ~ ka kha ga gha na ca cha Ja jha na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苍 ~ 习 ~ ~ 司 号 ~ a la 出a <:la <:Iha na ta 由a da dha na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1' m 再 百 百 离 再 矶 司 再pa pha ba bha 町la ya ra la va sa

47 48 49 50

508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 、 图像和历史

~ ~ 军sa sa ha k~a

*表中梵字字形取自方本六十二佛轮。

比较程本和方本,尽管构图如出一辙,但从文字分析,程本字形相对规整易读,

方本则更加似是而非,而源头尚需追溯。

l. “哑哩葛哩”的发展脉络 :

其次,完整的音声梵字构成的字轮再次提供了上乐与喜金刚修法具体实践的线索。

永乐大钟的梵字铭文中也出现了十六音字,张保胜考证为“〔佛言〕 一切瑜假尼

( yogiru)种字”@,出 《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第一 “辈吉尼炽盛威仪真言品

第二”@,为北宋法护(963-1058 ) 所译。 《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实则喜金刚

根本续( Hevajra Tantra),既证明类似做法早已出现于喜金刚修法当中,同时它没有提

到声字的序列葛哩 , 也暗示着 11 世纪上半叶译经当时持诵或观想完整梵文字母的做法

可能尚未成立。

除喜金刚系教法而外,上乐修法也具有这一特点,如梵文本上乐根本续 《吉祥兮

噜葛论但特罗》( Srtherukabhidhanatantra ) @明确提到:

若谓如是生起后,你又从何现起?教说曰:自“现起”等等。 诸天分离后,

由此而现起,即阿梨-伽梨[ alikiili J 的聚集。 然后又自何处出现呢?教说曰 :

“以声之形式” 。 声仅为声音。 其代表物仅为一条状物 。 其相即是(其)自相。 应

观想元音和辅音聚合在一起,如同一个座,在其顶部 , 有一个“畔[ hurp ]”字

......@

类似地,按 《成就法重》 对于一面二臂上乐的描述,行者要观想此尊从字母表中

所有字的结合( vi呈vak~araviva巾1Irh )中生出@。

@ 张保胜:《永乐大钟梵字铭文考》,第 166-169 页。 另拓片见该书图版 山XXII-LXX虹口。

@ 《大正藏》卷 18 ,第 588 页。

@约成书于8 世纪初。 仁钦桑布藏译本题作 Tantrar句Mrilaghu阻mbaranama “上乐本续王略要” 。 参见李南·

《〈胜乐根本续〉 及其注疏研究》 , 《南亚研究》 20 1 1 年第 4 期, 第 131-1 33 页。

@李商校勘译注: 《 〈胜乐轮经〉 及其注疏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5 年,第 233 页。

@ s,αdhiinamiilii, p. 504. 转引自 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 : Mainly Based on the

Siidhanamiilii and Cognate Tiintric r.田ts of Rituals , Calcutta: Firma K L Mukhopadyay, 1958, p. 161 。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梵字轮 509

《秘密相经》中大毗卢遮那如来为金刚手菩萨宣说普尽三摩地真实出生诸三摩地根

本法门,行人以“自性明亮可爱音’声”诵开觉本心大明,同时应观心月曼辈罗

( mai:i~ala)相:

真实圆满大清净,其犹虚空无垢磨。 一切最重悉揭除,而复破遣邪分别 。

彼诸烦恼垢净故,复如朗月见初生 。 诸佛功德聚无边,悉入阿字等妙相。⑧

再诵大明微妙章句发菩提心大明,这时观想:

随此出生大悲心,普摄众生诸所作。 一切善法悉周圆,一切烦恼皆不著。

月曼寿星罗左右中,菩提心月为第二。 所有诸佛功德门,复入迦字等妙相 。@

上引文提到的“阿字等妙相”,即从 a开始的哑哩;“迦字等妙相”指的则是从 ka 开始

的葛哩。 诸佛无边功德入诸哑哩时,如水精月净光明相,然后复从自性清净明亮智,心

出生变化作用事业,人诸葛哩。 这些由哑哩和葛哩来体现的妙相被称为“菩提心月曼

擎罗相”@。 经文详细讲述了文字的种类和顺序,不过还没有指出以哑哩葛哩构建曼辈

罗的具体做法。

无畏藏护( Abhayakaragupta )弟子、约活动于 12 世纪中叶的释迦护

( Sakyarak号ita)撰有《现观花簇》 ( Abhisamayα刷刷而) 一书,这件上乐系著作描述了

一种复杂的禅定观想方式:根据喜金刚和上乐的文本,日月轮从梵字而生一一其中哑

哩生月轮,而葛哩则生日轮,这被称为 alik aliyogaJ:i “哑哩葛哩之瑜伽”,意思是哑哩与

葛口里的结合@。 该书还具体地规定了梵字的写法 : 要观想哑哩十六字呈现为两行、即三

十二字,葛哩三十四字则要附加但 c;lha da dha ya la 六字,同样呈现为两行、共计八十

字。 这样,哑哩与葛哩的数量就与佛的三 十 二大人相 (lak号ai:ia )、八十种好

( anuvyafijana)吻合。 还有一些资料对此做了进一步补充:行者要观想梵字旋转起来,

哑哩逆时针、葛哩顺时针,最后二者分别化为月轮和日轮@。 本文讨论的咒轮均未重写

哑哩与葛哩,但在其他方面则真实反映了这些材料记述的观修实践之道。

藏文修证仪轨对哑哩葛哩的应用也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如《甘露泉》在依八思巴

(’Phags pa, 1235-1280)著作译出的部分有清晰描述(第二十五开) :

@ [ 北宋] 施护等译: 《佛说秘密相经》 卷上,《大正藏》卷 18 ,第 464 页。

@ 同上注。

@ 同注@。

@转引自 Eli阻abeth English , Op. cit. , p. 152。

@《秘密三昧成就法重》( Guhyasamayasiidhanamiilii)第 5 号。 转引自 Ibid. , p. 152 。

510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 、 图像和历史

第二融会金刚萨唾支者:中位四魔所积座上如珍珠翼,左布阿ai哑司1耳~ n夷晏

窝~悟~咧苟JLg烈g梨§移ll埃’a吾蜀熬l 暗·电哑 罪’司自 , 是等字种而想两重 , 思成

佛之三十二相。 彼悉融溶成一月轮,思成佛之大圆镜智。 彼月之上如似珊潮,右

布葛司渴蜀割~磕司娥罢臣司擦远捞2日擦~捏电诈息又在吨吕茶ξ拿m答司塔a搭.a.

榻割纳~拨~委~波a泼哥摩Jl耶<l哆~辣吼斡司奢氧厦;!l )i哥哥a恰哥耶~哆~辣

吼斡司恒司塔a。 如兹亦复而想、两重 ,思成佛之八十种好。 其复熔融成一日轮,思

成佛之平等性智 。

这并非汉字材料中首次涉及这种做法,在译者莎南屹罗( bSod nams grags)乃至八

思巴之前,至迟在西夏时期,译出的密教文献中已做了详略不等的阐述。 《显释记》

“六想中围佛者”没有阐述字母的象征意义,仅指出 :

山顶中央P邦字变成杂色莲花,彼上吟字变成众色之样,样脐P邦字复成杂色八

叶莲花,彼上 白色哑哩左绕,而又红色葛哩右绕。 此二变成红白月轮,于上青色

吟字出光,召上乐轮。

西夏甘泉(甘州,今甘肃张掖地区)大觉圆寂寺沙门宝昌传译的 《解释道果逐难

记》@在讲述增长五智时,前两个步骤即哑哩葛哩的排布,其字数的变化、象征意义等

与传承道果法的萨迦派文本一脉相承 :

空中“哑哩” 十六二倍,成三十二方圆布者 , 乃证三十二相之因 。 此等文字

变成胜慧母种。 成月轮者,月是明净义故,即大圆镜智 。 次于上“葛哩” 三 十四

字添 “炜、恒、拽、 口罗 、纳 、 萨”六字,成四十字,此上圆布二倍成八十字,即

成八十种好之因 。 此字等成日轮者与月相合,故是平等性智 ,日 温暖故@。

2. 哑哩与葛哩的排列方式

墨谱刊出的字轮有五十字者,有加 ~a 等六字而成五十六字者;有哑哩葛哩分布在

同一环带内者,有哑哩在内环、葛哩在外环者;有从 12 点位开始书写,也有起笔于 6

@ 对该文本性质和年代的考证,见陈庆英: 《西夏及元代藏传佛教经典的汉译本一一简论 〈大乘要道密集〉

( 〈萨迦道果新编〉 ) 》,《西藏大学学报》 2000 年第 2 期,第8-9 页;沈卫荣 · 《〈大乘要道密集〉 与西夏、 元朝所

传西藏密法一一〈大乘要道密集〉 系列研究导论》,《中华佛学学报》第 20 期, 2007 年,第 270 页。

@ 《大乘要道密集评注》,第 320 页。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会刚界梵字轮 511

点位者(见表的 。

表 6 《方氏墨谱》《程氏墨苑》 所收梵字轮中哑哩葛哩的排列方式

五十字·单环 五十六字·双环

12 点位始 6 点位女台 12 点位始 6 点位始

“喜金刚轮” 大持金刚轮 不动佛轮 成就佛轮 顶尊转轮王轮

六十二佛轮 金刚宝轮 金刚幢轮 金刚哄轮 金刚法轮

妙歌宝轮 妙舞宝轮

妙香宝轮 妙花宝轮 妙灯光轮 妙涂宝轮

上乐根本续提到哑哩葛哩“聚合在一起,如同一个座”,似指它们布置在同一环

上。 此外, 《甘露泉》还涉及如下几种排列方式:

月轮之上左布哑 a 立 li ,右列葛 kali 立 。 (卷上第四十六开“第四尝甘无量光

佛支”)

于外叶上二偏哑 a 立 li ,一偏葛 ka 立 li 。 (卷上第五十二开“究竟定”)

喉间报轮,十六脉叶,其脐复有首朝于上红色畸 Ol'Jl 字,脉叶上具一重哑 a 立

li 。 顶大乐轮,三十二叶,脐有倒垂白色放 harµ 字于叶,而具两重哑 a 立 li 。 如是

印可。 (卷上第五十二至五十三开)

第一种非常清楚地表明哑哩和葛哩排列在同一个圆圈即月轮之上,而且没有提出

要补人六字,图 1 右、 4-5 就是这样的实例。 这和别本上乐根本续的注释《显释记》

的描述一致。 鲁兮巴传派上乐生起之法亦如是,哑哩和葛哩以相反的顺序分布在同一

月轮上,月轮颜色也因之调和为白中带红( dkar la dmar ha )⑧。 哑哩与葛哩的左右位置

也符合它们与左脉、右脉的对应关系@。 与生起喜金刚或上乐直接相关的三种轮均为单

环,以体现哑哩与葛哩的融合为一 , 进而体现左脉与右脉、 女性力量与男性力量、月

@ 参见宗喀巴:《鲁兮巴之生起次第如意善示密意》,叶 14-1 5 。

@瑜伽认为人有左中右三脉。 其中 I皿哩为左脉( lalana 罗罗擎、 展母) ,葛哩为右脉( rasan画辣姿擎、 味

-HJ ) 。

512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人物、图像和历史

与日、大圆镜智与平等性智、空与悲、般若和方便相结合,终臻成佛之极乐⑩。

至于哑哩和葛哩分布在内外两圈上的做法, 《现观花簇》《解释道果逐难记》 和

《甘露泉》等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然细审之,若遵循现想生起的情形,哑哩融为月

轮、其上葛哩融为日轮、再次生成本尊等,则哑哩在外周、葛哩在其内侧似更合理,

而这与墨谱字轮上看到的正好相反。 墨谱字轮的做法必有所本, 需继续求索。 《显释

记》释别本上乐根本续第七品,称“于葛哩上加哑哩字”,看起来这指的是哑哩、葛哩

分别布置在两圈上,而且葛哩在外、哑哩在内,适与图 6 -18 吻合。

3. 三十四声字后附加的六字

梵文字母总数(“悉罢字数”)有不同的学说,墨谱字轮均采用五十字。 只是为了

象征八十种好,部分字轮在三十四声字之后再重复其中的六字,满四十之数并倍计之。

而是否添加这六字, 也就成为墨谱字轮的一个分野。 特别要注意到,尽管在众多成就

法和释论中都能找到添加六字的依凭,但我们讨论的六十二佛轮、“喜金刚轮”和大持

金刚轮只书写了五十字。

五十字母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神圣意味,如神灵尊像项挂五十人头重或做楼头重,

象征梵文的所有字母。《现观花簇》 记载有净口真言( vagvisuddhi) , Ol]l a a …吨 ka

kha · ·· k号a hurp hurp hu月1 pha向,即在五十梵字的前后分别加上 0甲 等真言常见的字眼。

在起塔或安造圣像时,均需内置哑哩葛哩咒⑩;萨迦派资徒受甚深灌顶时,焚香动乐,

“口诵哑立葛立神咒”⑩,大抵与之相类,属于不附加六字的情形。

至于在声字末尾添加六字时,选择哪六字也是个让人感兴趣的问题。 墨谱所载字

轮均用白 ~ha da dha ya la. 这在上乐@、喜金刚修法@中同样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此外

⑩ 参见宗喀巴: 《鲁兮巴之生起次第如意善示密意》 , ISa l-ISbl ; 李商: 《梵文金刚乘典籍》,《南亚研究》

2010 年第 2 期,第 92-93 页。

⑩ 转引自 Elizabeth English , op. cit. , p. 115.

⑩ 天笠胜诸冤敌节但哩巴 (Je鼠且,活动于 10 世纪下半叶) 上师述, [ 明 ] 持咒沙门莎南屹~译: 《圣像内置

总持赂轨》,《大乘要道密集评注》,第 447→49 页。

@ 大揄伽士名称幢( Crags pa rgyal mtshan, 1147-1216)师述. 《摄受承不绝授灌记文》 , 《大乘要道密集评

注》,第 148 页。

⑩ 例见宗喀巳: 《鲁兮巴之生起次第虫日意善示密意》 , 15a6 ;又见于同氏造 《瑜伽自在鲁伊巴传规之世尊A上

乐成就法.大乐光明》( rl可al ’byor gyi dbang phyug lu i pa'i lu

chen gsal ba),转引自沈卫荣、 李蝉娜: 《 “十六天魔舞”源流及其相关藏、 汉文文献资料考述》 , 第 333 页脚注

21 。

⑩ 例如 Bhavabhadra 造, PuQyakirti 共 bSod nams rgyal mthsan 译·《吉祥喜金刚注释解》( dPal dgyes pa'i rdo 巾’i

mam bshad mam par ’grel pa zhes bya ba),德格版丹珠尔通l跌第一0凶, ka 212b; l;JhankadMa 造, Vimala5ribhadra 共

Shong Bio brtan 译· 《但特罗王吉祥呼金刚注释相合元垢》 ( rGyud kyi rgyal po dpal 灿”’i rdo rje’1 'grel bshad kha sbyar

shin tu dri ma med pa zhes bya ba),德格版丹珠尔通1跌第一0五, kha 77b, 78b, 147b, 2lla, 21缸, 271a。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梵字轮 513

在其他本尊如黑阎摩敌(~明ayamari )的成就法中亦可检索到@。 类似的有 ~a ~ha da

dha ya l a @ , ~a tha da dha ya la( , ta <;Iha da dha ya la( , ga dha da dha ya la⑩等,可视作同

一类型, 即在 da dha ya la 之前另加二字, 此二字有变数@,不过大致限定在惧, thal白,

<;Iha/ ta , tha/缸,“la 的范围内,有规律可循。

另一种类型是 ya ra lava 及其后二字,这两字的选择范围同上。 《甘露泉》在三十

四声字之后重复的六个声字是 ya ra la va da@ tha ® . ya ra la va 为半元音( antastha),在

梵文字母表上相对特殊 :

谓将菩提心点舌之时 , 盖是喉间“略”字,四面有 “ 耶口罗辣斡”( ya ra la va)

四位字种,彼字之外 , 复有 “ 哑立”一十六字 。⑩

还有的文本在这两种类型之外。 仅就接触到的汉译本而言,《解释道果逐难记》作

“周兰、 但、拽 、 哼 、 纳、萨”,可还原为? ta ya ra na sa®,如果大体无误的话,则目前尚

未找到相同的例子,但与上举两种类型都有部分重合。

3. “暗” 字轮与果持金刚/果喜金刚

另一需要关注的是大持金刚轮中哑哩葛哩均加鼻音符号的做法。 上乐文本有类似

⑩ 例如大黑行师( Kr~ r:ia pa chen po)造 : 《黑阎魔敌但特罗王现见位灯广释》( gShinηe gshed nag po’I rgyud

kyi rgyal po mngon par mthong ba lam gyi sgron ma zhes bya ba’1 rgya cl阳 bshad pa),德格版丹珠尔通l肤第一四八, bi

18l a

@ 《但特罗王吉祥l呼金刚注释相合元垢》,德格版丹珠尔通肤第一0五 , kha 241 a。 同书多处作但 <;Iha da dha

ya l a,见注⑩。

⑩ Ri med dpal bzang po ( Vimala创bhadra )造, Grags pa rgyal mtshan 译:《五十释》( !Nga bcu pa’1 bshad pa),

德格版丹珠尔通恢第一五一 , tshi 184a。

⑩ Kayastha bgres po ( Kay皑白avrddha )造, Sadhu阻k~ita 共 Dhar ma blo gros 译 : 《善明相合广注》( Rab tu gsal

ba’i kha sbyor gyi rgya cher ’grel pa zhes bya ba),德格版丹珠尔通I跌第一0七, nga 17 a。 同书多处作 φ<;Iha da dha ya

la ,见 19a, 88b, 151b , 2llb0

@ 同上书, 1 8a, 154b0

@ 《鲁伊巴现观释广释胜明》把声字增加l六个以足四十之数、 并环绕两重的做法总结为: da dha ya la’i y1 ge

由ug bsnan p臼 yi ge bzhi bcu gnyis ’gyur gyis yongs su bskor ba’。。 其中称“da dha ya la 六字”,显然阙二字, 似指此二

字无定论。 Tathagatavajra: Lu yi pa'i mngon par rtogs pa'i 旨el pa'i ~' ka khy;αd par gsal byed, transl. by Vibhiiticandra , 德

格版丹珠尔通恢第一二四, zha 305a。

@ 此据写本标注的梵字转写。 若抠-音写的汉字“但

@ 《吉祥喜金刚现t正如意宝》藏文本作 ya ra la wa <;la <;Iha wa 一向用来转写梵文 va,而最后两字则与汉译本

不同。 此据安海燕.前寻|文,第 47 页。

上乐仪轨中亦有续 ya ra la va <;la <;Iha 此六字者,转引自 Stephan Beyer, The Cult of Tara: Magic αnd Ritual in Tibet ,

Un 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 p. 112 。

⑩ [ 明 ] 持咒沙门莎南屹罗译: 《道果延晖集》,《大乘要道密集评注》,第 11一12 页。

@ 通常“但”对音阳,也有对音 \a , <;Iha, dha 等的例子。 “拽”并非对应梵文的常用标音汉字,不过在 《密

咒圆因往生集》中多处以“啊F冷拽”音译缸ya0 na 当时多翻为捺、那、虫草等字。

4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 、 图像和历史514

目前在喜金刚仪轨中尚未找到确切的依据。

字愉衍五谷

吁碎骨叫咽吨,

eq

管hWAaR噎

吁冉冉坷,旬,‘营亦

AH钊哇

,飞碎骨何判霄’

qsqmTA

川AaT

am叫π叫A

守,@dfgTT

do哇,句AFτ呼号q哇

”『’”’吨忑飞

AnHZdeq

也nqH呵,钢、AA飞@

短时町费上接比一喃

吁洋”呵咧呵霄雪弯曲即

Am叫苛

叮碎苟明呵弯建营都Ad守.‘

,飞冉冉咽呵穹莲导

也,AAS

Tmm叫π叫叫人句,@dv苍A

态。吃,咱A,τM可忍飞qA

qax『Z飞A

司在

daA

必叫“气帽叫

G飞&吨’。,长呼也此去曲’在此一魏

叮洋”何笃笃雷管都

‘AaT

叮砰苟明『笃qa4亦-A矗啊噎

何协叶”钊码,咱建哥

··dt毒

&宿宿·叫A-R可,静点ZTA

KU·ob飞&AK-AH·守qA

AH也看··1&主d毒A

hga咽晶吼各T

由第一辑且门带右比一穗

,!玲冽凋需q誓*A

蕾舞T

叮劫”何咽叫笃qa‘“即ASq噎

守性叶H叫树叫需ger们FWT

b卧而何曲TA牟剧’品mSVA

dαFfFFA平邮bp作可A

畴。FvbWA命导&$A

部龟-sqbwaw

噎@

挝呼地口λ右一辖

ω叫“⑤FwenvS

可司币。哇

d幅Tm叮咧『Ae唱m耐a-n

曲平等且m费hHAd唱吧盹味却

的做法@,

《胎藏梵字真言》 下卷悉芸体梵文 “ 字轮” 。 《大正藏》 卷 1 8 ,第 1 7 1 页 。

胎藏密教的根本经典 《大日 经》 对进一步的考察颇多启发。 其中讲述 : 字轮为一

切如来神力加持的遍一切处法门, 读的时候依次上声短呼、去声长呼、 加韵尾鼻音m、

人声(加止声 ” , 共四遍@。 这四种读法的字轮分别称为阿字轮、 阿长字轮(长声字

轮) 、 暗字轮、 涅架轮@; 又分别称菩提心轮、大悲轮、 方便轮和涅架轮⑩。 其中暗

( arp ) 宇轮逐字加随韵点,正与 “大持金刚轮”的做法相同(图 19 ) 。 《大日 经》 的字

轮没有完整包括五十音声@,同时, 在 29 个声字前加代表如来、 莲花和金刚三部的阿、

婆、嗨三字,象征三十二大人相及 〔八十〕随形好@。 这种象征内涵也与 《现观花簇》

的描述相一致, 尽管象征的方式不尽一致,而且在 《大 日经》 中语焉不详。 唐代阿阁

黎一行(683-727 ) 在讨论字轮时提出“且是行、 是因, arp 是证、 是果也”@。 辽代密

宗僧人代表人物之一 、 燕京圆福寺总秘大师觉苑 (约活动于 11 世纪下半叶)也认为长

图 19

@ 见 Sa豆vatavajra 造, Rin chen grub 译: 《吉祥轮和j注释吉祥真性善巧》 ( dPal sdom pa’i ’grel pa dpal de kho na

nyid mkhas pa zhes bya ba ) , 德格版丹珠尔通1跌第一一九, ma 32 l a ; Mi thub zla ba 造,供名译 : 《吉祥轮制成就法甘

露滴》 ( dPal 'khor lo 巾m pa'i sgrub thabs bdud rtsi ’d阻E pa zhes bya ba),德格版丹珠尔通恢第一二囚 , zba 22b。

@ 唐开元十二年 ( 724)善元畏共一行译 . 《大E比卢遮那成佛神变力11持经》 卷第五“字轮品第φ十

藏》 卷 18 , 第 30 页。

⑩ 一行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卷第十四 “次明字轮品第十·’, 《大正藏》 卷 39 , 第 723 页。

⑩ 辽道宗太康三年( 1 077 )觉苑撰. 〈大日经义释演密钞》 卷第十, 《目新篡续藏经》 卷 23 , 第 646 页。

@声字计有 29 个 · “迦怯哦伽 遮车若丰t 吨吨擎荼多他娜驮波颇么婆野I~逻嗨奢沙主~i可 l也

洒二古 ·\ 参考《胎藏梵字真言》 (图 19 ) 可还原为 ka kha ga gha , ca ccha ja jha, \a \haφ~ha, ta tha da dha , pa pha

ba bha, ya ra lava,“姐姐 ha, k'ill 。 另第六字是 ccha 而非 cha , 罗鸿老师赐教盖因连音之放, cha 在短元音、 ma 和

画之后变成 ccha 0 接下来有 12 个音字 ( 《胎藏梵字真言》 阙中间 4 字) :“伊缝坞乌 l堕P捏里狸 弱蔼汗奥”。 , u

u ' r r ! ! ' e ai 0 au ) 。 所缺的 5 个声字 “仰壤擎囊莽” ( 阳 , 阳 , ~a, na, ma ) 正好是鼻音 , 一行解释为“各除第

五声” ( 同注 l 1 9 ), 但这 5 字及其长音、 鼻音和止声的形式出现在字轮的最后。@ 《大田比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卷第六 “百字成就持诵品第二十二

@ [唐]一行述记. 《大日经义释》 卷第十→ ‘.字轮品第十.,, 《 F巳新篡续藏经》 卷 23 ’ 第 444 页。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梵字轮 5L5

阿宇轮和暗字轮分别是因和果@。 由此推测,墨谱中大持金刚轮类似暗字轮之处,或与

“果持金刚”、“果喜金刚”有关。

《大日经》译为汉文后大约 30 年, 此经由印度戒帝觉( Silendrabodhi )共吐蕃译师

吉样积( dPal brtsegs ) 翻为藏文, 其中同样出现了四轮@。 而此种轮出现在多种上乐文

本当中时,则与哑哩葛哩的做法相结合,为五十音声的完整体系。

小结

“墨之在万历,犹诗之有盛唐”,这个时代徽州制墨业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在

装饰图案上推陈出新。 《程氏墨苑》“绚黄”卷末收录“宝像图”四幅,系摹绘翻刻自

通过意大利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一1610 ) 等途径而获得的

天主教铜版画,早已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而此书以及 《方氏墨谱》将梵文字

轮这样特殊的佛教图像大量收入墨谱,既有“取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之义”@,也同样表

现出炫奇的心态。

印度认为特定的声音具有神秘的力量,这也是咒语(真言 、 陀罗尼)产生的背景;

而通过发声,在修行实践中可以起到调引气息与精神的作用。 两本墨谱没有出现藏式

佛像,但必定信仰梵音、梵字的加持力,这也是“普庵( 1115-1169 )咒”流行、并

被度曲演唱的内在原因 。 同时, 墨谱中还收有“贝叶经减小样”@,体现出汉地佛教信

徒对西天的恒久向往。

这些字轮能否表明江南民间直到晚明犹在传承藏传密法?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从

字轮与其他图样搭配的情况来看,均属字面相关: 如“天宝”图中虚空中不鼓自鸣的

乐器和妙歌宝轮,尊胜幢与金刚幢轮,旗檀(一种香木)海与妙香宝轮,高悬的青灯

与妙灯光轮,姿态曼妙的散花天女与妙舞宝轮,漫天花雨与妙花宝轮,放光的宝楼阁

与金刚宝轮,等等。 至于宇轮所代表的修为、要生起的尊像,无论从版画还是从倡赞

当中都看不出端倪。 金刚法轮一幅的题赞最能说明问题:

@ [辽]觉苑撰:《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第十,《阳新篆续藏经》卷 23 '第 646 页。

@ 对应暗字轮的部分为.na m~ sa manta buddha narii/ al)ll na m~ sa manta buddha na町ii sal)ll na m~ sa manta badzra r:ial)li bal)ll karµ

kharµ garµ ghal)ll tsarµ tsharµ dzarµ dzhal)ll \arµ \harp <jarµ <jhaf!i/ tarp 由arµ daq1 dhal)ll parµ pharµ barµ bharµ mal)ll yarµ

rarµ Jarµ wal)ll sharp 号arµ sarµ haqv' ngarµ nyarµ r:iarµ narµ ( rNam par sn咀ng mdzαd chen po mngon pαr rdzogs pαr by,αng

chub pa mqm par spml ba 句in gyis 巾b pa shin tu rgy田 m mdo sde ’i dba啄 po rgyal po zh田 byαbα'i chos 仰i mαm

grangs,德格版甘珠尔通恢第八六 , tha 203b)

@ [明 ] 吴文龙:《题东林莲社阁歌有序》, 《程氏墨苑》卷十二“绚黄下”.第 1082 页。

语出《孟子 · 尽心上》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谓如能造桶天下,墨子不惜辛劳奔忙,乃至

摩秃头顶、走烂脚跟。

@ 《方氏墨谱》卷五 “法宝”,第 207 页。 有“长卿,.款 《贝叶》偏。

516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人物、 图像和历史

金刚法轮赞

轮转法耶 , 法转轮耶,轮与法其俱转耶?其俱不转耶?转而不转, 不转而转 ,

是之谓转法轮 , 是之谓法轮现。@

从“玄居士程大约”所撰的这篇赞文不难看出,作者(大概也包括他交游的文人

士夫)把金刚法菩萨的这件梵宇轮理解为金刚一法轮,谬之千里矣。 之所以将譬喻缘

觉、声闻、菩萨三乘的“三车”@与金刚法轮合款,也正是出于这种字面的误会。 把六

字真言与六十二佛轮列于一个标题下,对它们以及七字上乐、 喜金刚和顶尊转轮王的

字轮不置一词,这与其他图案后面均有倡赞等 (程本经常多达三四篇文字)形成巨大

的反差。 尤其是在合款的作品中,对配套的图案不惜文采,唯独对梵宇轮视若不见,

这也充分说明当时人对宇轮性质及其宗教内涵几无所知。 再比如说字轮外周贴近智火

的八金刚样,尽管这是佛门常用的法器 , 墨谱描绘的样中也只能会意而已 。

b ’ v>

mm言图 20 六根清净。 《程氏墨苑》 卷十二,第 1024 页 。

@ 《程氏墨苑》 卷十一 “绢黄上

晚明时汉地在理解和创造

性“改编”这批字轮方面,走

得最远的是金刚映轮。 它中心

的五芒星被摘出来,放到了一

幅浸透文人墨趣的竹图上,名

曰 “六根清净” 。 程本(图 20 )

左图右文,铃有程大约“玄居

士印”;方本@则左文右图 , 左

侧下部有“生欢喜心”白文印。

五芒星左下角的梵字程本有一

竖笔未写到底、 字形接近 da;

而方本相当清晰地写作 ha,与

金刚哄轮一致。 五芒星外四隅

四字,按右下角起左绕顺序看

为 r' r' l 和 0 (?) . 音字中 u

f, l 和 l与众不同,被称为“别

摩多”,而这里的四个梵字不尽

@ 指长者为方便诱引诸子出火宅,而告诉他们门外有2在车、鹿车与牛车可游戏。 见 《法华经 . 譬喻品》 。

@ 《方氏墨谱》 卷五“法宝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 、 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梵字轮 517

属别摩多,待考。 汉地密教图像往往在画面四隅各表现一身护世天王,他们既填充了

方形幅面与坛城的圆形金刚环之间的空隙,同时也担负着结界护持的职能一一密教中

常以四摄守卫四门或以十忿怒镇护十方,而尊崇四天王为护方神则更具汉地特色。 这

在明早期内地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咒轮或种字坛城中仍能见到,即角隅处分别书写

dhrirp 、 白m 、 virp 、 vairp 四字,依次对应东方持国天 Dhµara号阳、南方增长天 Viru i:J.baka 、

西方广目天 Virupak号a 和北方多闻天 Vaisravai:ia 。 就构图而言,“六根清净”图可能是这

种做法的变体。

修竹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精神至境,而竹“便凌云去也无心”(宋·徐庭街

《咏竹》)的节操也被佛家借来譬喻五蕴皆空,六根清净。 六根(梵号a9 in世iya明)指眼

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与版画上的六根竹子形成巧妙的字面相关一一竹梢处一个

梵宇轮宛如陆月临空,简洁明了,全无火焰、金刚件等以及哑哩葛哩等,与整幅画的

意趣无亏,同时也用梵宇暗示其主题的佛教性质。

程本六根清净图后附程大约撰 《六根清净品》,内容长达十一面。 开篇把 《楞严

经》中关于六根的解说@与黄帝命伶伦造乐的传说@捏合到一起,讲述:

尔时玄居士居大卫城,会阿那律陀、跋难陀龙( Upananda)、兢(兢)伽神女

(Ganga,恒河)、骄梵钵提( Gavarppati )、舜若多神( Sunyata)、摩词迦叶诸尊者,

与俱己,乞食入贺笃谷@中见长离@,雄鸣者六,雌鸣者六,各栖一根,而得六根

焉 。@

与梵字轮和竹图的选择性组合一样 , 这个有意思的故事也反映出对外来佛教文化与汉

地文化传统的择选与重组。 最后他提到, “属乌鱼瑟摩( Ucchu~ma ‘秽迹、秽积、不

净’),图六根清净,谱入子墨氏,写诸经本,普施十方’喻。 信士们既然订制这种墨用

来写经,就表明梵字图案为文人雅士和佛教信徒所接受,饶富兴味。

不仅如此,方本金刚哄轮(见图 12)还注明与弥勒佛合款。 在墨谱中没有找到以

“弥勒佛”为题的版画,不过五代以后汉地、尤其南方的弥勒佛常以布袋和尚面目示

@ [唐] 天笠沙门般刺蜜帝译: 《大佛顶直口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 《大正藏》卷”,

第 1 23 页。

@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 伶伦…·次制十二筒,以之阮揄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

雌鸣亦六”( 《吕氏春秋 · 古乐篇》 ) 。 雄鸣者为六律,雌鸣者为六吕 。

@ 贺笃为水边生长的大竹子。 此处或暗用 [北宋] 苏轼 《文与可画贺笃谷侄竹记》,其中谓货笃谷在洋州

(今陕西汉中洋县),苏轼与文与可酬答,谓“肚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 即传说中的凤鸟。

@ 《程民主是苑》卷十二 “绚黄下”,第 1025 页。

@ 同上书,第 1034一1035 页。

518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图像和历史

图 21 僧宝 。 《方氏墨谱》 卷五

“ 法宝 ”, 第 210 页 。

因 22 兰札体梵文青花瓷碗。 “大明万历年制”

( 1573-1619 ), 江西景德镇窑。 伦敦大

英博物馆藏 , OAF. 759 . 廖场摄

现,则“僧宝”中放下布袋挑杖,抚膝

拈数珠,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图 21)

当即合款作品@。 青青翠竹以及终日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布袋和

尚都是最富汉地文化色彩的母题,金刚

哄轮如何与之结合起来,从文化交流与

衍生角度看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墨谱版画作者丁云鹏、吴廷羽本身

就是信士,而且他们也是 《泊如斋重修

宣和博古图录》 (万历十六年泊如斋

刊) 、《泊如斋重修考古图》 (万历二十

七年泊如斋刊本)的作者,对于临摹古

物旧藏颇有心得。 换言之,对于这些能

用木刻语言传摹金石文字、模仿天主教

铜版画视觉效果的画师来说,描摹句勒

兰札梵字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障碍。 如果

再进一步,追究这批字轮所临摹的原件

的制作年代,超出了笔者的能力范围,

这里只能大概做一下推测。

明晚期南方的大多数兰札体梵字作

品(例见图 22)具其形而大失笔意,无

法与字轮的书风相提并论。 仅从 oqi 字着

眼,综合西夏时期的真言印本、甘肃武

威西夏墓出土梵文木缘塔、元至元间

(13 世纪晚期)杭州飞来峰六字真言石

刻、至正二年 ( 1342 )北京居庸关云台

六体石刻@、至正八年莫高窟六体六字真

言碑、明洪武年( 1368-1398 )杭州宝

石山六字真言石刻、永乐十六年( 1418)

前后铸造的永乐大钟、约宣德二年

@ 程本亦有··僧宝”,姿态略有不同,也是一杖挑布袋、 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胖僧形象( 《程氏墨苑》卷

十二 “绚黄下”,第 1046 页) 。 后有程涓 《弥勒赞》,可知与金刚笑轮合款的“弥勒”必指布袋和尚。

@ 村田治郎编著: 『居庸I!目 j 第一卷,[京都] 京都大学工学部, 1 957 年,第 137 页。

明代汉地流传的上乐、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梵字轮 519

(1427 )青海乐都瞿罢寺走马板书六字真言、正统四年 《甘露泉》 、天顺二年( 1458)

云南昆明官渡妙湛寺石塔石刻等材料(图 23 ) ® 来看,在犹存悉罢体余韵的图 23a - c

和火柴棍般的图 22 之间,应该说本文讨论的相对接近元末至明早期的字形。 结合上文

通过图文对证得出的初步结论揣测,这批宇轮的底本或可追溯到明早期,亦即藏传佛

教在内地的传播风生水起的阶段。 而字轮与汉地文化母题相结合、从而为信徒文士所

认可,通过工艺品的形式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 不会是在万历时突然出现的现象。

目前,有关程器、金银器等材质上承载梵文种子和真言的情形不断被披露出来,

装饰在墨镜上的梵字轮又增添了新的材料。 这些字轮体现了传人内地的西藏后弘期密

教的重要内容,是上乐、喜金刚系与金刚界法门修持实践的实例,见证了六十二佛、

七字上乐、喜金刚等在内地传播的历史, 也展现了藏传佛教文化在内地长远的、超出

密教修行圈的影响力。

形。

~ a

3” g

a s J室主前b c d e f

Ji 直选或h k

图 23 兰札体梵文 orp 字字形对照

a : 莫高窟像咒捺印

C : 永乐大钟铭文之-

e:居庸关云台石刻

E:永乐大钟铭文之二

i : 《甘露泉》泥金写本

k : 方本双钩金刚喋轮

b : 杭州飞来峰六字真言石刻

d :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

f: 杭州宝石山六字真言石刻

h :瞿罢寺金刚殿走马板六字真言彩画

j : 昆明妙湛寺石塔石刻五方佛种字

l:方本炽盛光轮

@另可参见林光明编著: 《兰札体梵字入门》 ,台北. 嘉丰出版社, 2004 年,第 8 1 页上列举的。字各家字

520 汉藏佛学研究:文本、 人物、 图像和历史

Sanskrit~盯acakras of Cakrasarµvara, Hevajra Cycles and Vajradh磊tu

Handed down in China “H Late Ming: Based on Woodprint Diagrams

in Ink-Stick Design Compendiums

Liao Yang

There are in total 18 kinds of ak~aracakra (wheel of Sanskrit syllables) diagrams in the

Raiijana/ Lantsa script included in two ink-stick design compendiums compi led in Late Ming

China, the Fαng-Shi Mo-Pu ( The Ink-manual of the Fang Family. 1588) and the Cheng-Shi

Mo-Yuan (币ie Ink Garden of the Cheng Family. 1605 ). These a问aracakras are related to

tantric meditations of 62-deity Cakrasarpvara, Saptak号ara (with a caption in Chinese that refers

to Hevajra) , Hevajra (阴山 a caption reading Mahavajradhara), Dasakrodharak明cakra

exclusive to Cakra叫IVar州evajra meditation, and some d创ties of V句radhatuma忡la - two

Buddhas, four Bodhisattvas along wi出 six offering goddesses. Among them several can be

accurately explained by the Tibetan Buddhist texts or their Chinese translations dating from the

late Tangut Xia to the early Ming (the second half of 12th -the fi rst half of 15th centuries) . One

remarkable character of these aksaracakras is alikali , all the vowels and al] the consonants of

山e Sanskrit alphabet in sequence, located on the circumference. Drawing support from the

literature of Hevajra I Cakrasarpvara cycles, one can delineate the evolution of alikali . The

ak号aracakras in discussion add new materials for studying which Tibetan Tantric practices were

transmitted into China Proper, and demonstrate that special Tibetan Buddhist cultural element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daily life beyond the community of tantric practitio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