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sée-image: de Deleuze à Bachelard by Yuhui JIANG (in Chinese)

10
收稿日期: 2008- 04- 17 * 本文受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 冯契基金 0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姜宇辉, , 哲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¹ 如果直译的话, 自然应该是 / 思想的意象 0 , 然而, 这样就多少会将 / 意象 0 从属于 / 思想 0, 从而难 以揭示二 者之间的深刻张力。出于此种考虑, 我们尝试译为 / 思想 - 意象 0, 中间的连字符强调的是不可化约的差异性的关系。 / 思想 - 意象 0 : 从德勒兹到巴什拉 * 姜宇辉 [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 关键词: 思想 - 意象; 想象力; 生成; 高处 : / 思想 - 意象0 是德勒兹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试图回答的是 / 思想0 之真正起点的问题。以 往的哲学家倾向于将 / 意象 0 从属于 / 概念0, 以作为后者的潜在 / 预设 0 , 而在德勒兹看来, / 意象 0 激发 / 思想 0 不断 / 重新开始 0 的真正动力。同样, 巴什拉也就 / 意象 0 / 思想 0 之间的张力问题展 开过富有创见的论述。比较这两位当代法国思想大师之间的近缘性是富有意义的。不过, 德勒兹并未深入 论述尼采的 / 思想 - 意象0, 而这个问题在巴什拉的 5 空气与遐思 6 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 中图分类号: B565 1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7511 ( 2009) 04- 0017- 09 / 思想 - 意象 0 是德勒兹 ( G. D e- leuze) 哲学中的一个非常独特而重要的概 念。深入反思他对这个概念的相关论述, 仅有益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德勒兹的思想, 有助于我们重新思索哲学本身的 / 起点 0 一关键问题。同样, 巴什拉 ( G. Bache lard) 在其论述诗学意象的一系列著作中也涉及到 / 意象 0 / 思想0 之间的本质关联问 题。无独有偶的是, 二者在对这个问题进行 展开论述的过程中所关注的思想家都是尼 采。显然, 对这两位思想大师之间的近缘性 进行比较, 能够使我们对当代法国思想发展 的一条重要线索有所领悟。 一、德勒兹论 / 思想 - 意象 0 (i mage de la pens e) ¹ 1 . / 思想 - 意象 0 作为 / 主观的预设0 在其代表作 5 差异与重复6 ( D iff rence et r p tition) ( 第三章 ), 德勒兹首次深 入论述了 / 思想 - 意象 0 的问题。 德勒兹首先强调, 这个问题所关涉的 就是哲学的 / 起点 0 / 开端 0 的问题。 这对哲学来说几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根本 性的难题, 也是所有重要的哲学家都曾深 切关注过的主题。 一般说来, 以往的哲学家往往强调, 学应该有一个 / 绝对的0 起点, 而作为 / 0, 其本身不应该再 / 预设 0 任何其他的 概念或概念间的关联。笛卡儿的 / 普遍怀 0 的方法当然是这种立场的典型体现。 然而, 德勒兹指出, 首先应该区分两 / 预设0: 一种是 / 客观的 0, 即一个概 念明确地 ( explic item ent) 以其他概念 (概念间的关联 ) / 前提0; 另一种是 / # 17 # 外国哲学研究

Transcript of Pensée-image: de Deleuze à Bachelard by Yuhui JIANG (in Chinese)

收稿日期: 2008- 04- 17

* 本文受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冯契基金 0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姜宇辉, 男, 哲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¹ 如果直译的话, 自然应该是 /思想的意象 0, 然而, 这样就多少会将 /意象 0 从属于 /思想 0, 从而难以揭示二

者之间的深刻张力。出于此种考虑, 我们尝试译为 /思想 -意象 0, 中间的连字符强调的是不可化约的差异性的关系。

/思想 -意象 0: 从德勒兹到巴什拉*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

关键词: 思想 -意象; 想象力; 生成; 高处

摘 要: /思想 -意象0 是德勒兹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试图回答的是 /思想0 之真正起点的问题。以

往的哲学家倾向于将 /意象0 从属于 /概念0, 以作为后者的潜在 /预设0, 而在德勒兹看来, /意象0 是

激发 /思想0 不断 /重新开始0 的真正动力。同样, 巴什拉也就 /意象0 与 /思想0 之间的张力问题展

开过富有创见的论述。比较这两位当代法国思想大师之间的近缘性是富有意义的。不过, 德勒兹并未深入

论述尼采的 /思想 -意象0, 而这个问题在巴什拉的 5空气与遐思6 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

中图分类号: B56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7511 ( 2009) 04- 0017- 09

/思想 - 意象0 是德勒兹 ( G. De-

leuze) 哲学中的一个非常独特而重要的概

念。深入反思他对这个概念的相关论述, 不

仅有益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德勒兹的思想, 更

有助于我们重新思索哲学本身的 /起点0 这

一关键问题。同样, 巴什拉 ( G. Bache lard)

在其论述诗学意象的一系列著作中也涉及到

了 /意象0 与 /思想0 之间的本质关联问

题。无独有偶的是, 二者在对这个问题进行

展开论述的过程中所关注的思想家都是尼

采。显然, 对这两位思想大师之间的近缘性

进行比较, 能够使我们对当代法国思想发展

的一条重要线索有所领悟。

一、德勒兹论 /思想 -意象0

( image de la pens�e)¹

1. /思想 -意象0 作为 /主观的预设0

在其代表作 5差异与重复6 ( D iff�rence

et r�p�tition) 中 (第三章 ), 德勒兹首次深

入论述了 /思想 -意象0 的问题。

德勒兹首先强调, 这个问题所关涉的

就是哲学的 /起点0 或 /开端0 的问题。

这对哲学来说几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根本

性的难题, 也是所有重要的哲学家都曾深

切关注过的主题。

一般说来, 以往的哲学家往往强调, 哲

学应该有一个 /绝对的0 起点, 而作为 /起

点0, 其本身不应该再 /预设0 任何其他的

概念或概念间的关联。笛卡儿的 /普遍怀

疑0 的方法当然是这种立场的典型体现。

然而, 德勒兹指出, 首先应该区分两

种 /预设0: 一种是 /客观的0, 即一个概

念明确地 ( explic itement) 以其他概念 (或

概念间的关联 ) 为 /前提0; 另一种是 /主

#17#

外国哲学研究

观的0, 它指向一种前 -概念 (尚未形成明

确概念, sans-concept) 的、仅仅是隐含地

( implic itemen t) 被预设的 /前提0。[ 1] ( P170)在

他看来, 以往的哲学虽然 (在某种程度上 )

成功地取消了所有 /客观的预设0, 但却始

终无法回避 /主观的预设0。尤其值得注意

的是, /主观的预设0 在当代思想史中几乎

成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事实: 比如, 海德

格尔 5存在与时间6 中的 /领会0, 以及伽

达默尔 5真理与方法6 中的 /前理解0 都

可以被归为 /主观预设0 的典型范例。

然而, 在 5差异与重复6 中, 德勒兹

将此种无法回避的 /主观的预设0 同 /意

象0 ( image) 问题联系在一起, 并进而探

索一种 /无意象的思想0 的可能性 (当然,

他后来放弃了对于 /思想 - 意象0 所持的

这种否定性的立场, 详见本书第三节 )。

从哲学史上来看, /意象0 之所以重

要, 就在于它作为感觉与概念之间的 /中

介0 环节的关键性地位。¹ 很容易理解的

是, 如果没有在 /意象0 之中所进行的初

步的留存、复制, 乃至综合加工的过程,

仅仅靠不断流变的 /感觉0 是难以形成相

对稳定而抽象的概念认识的。因而, /意

象0 往往构成了 /概念0 形成的最直接的

/主观预设0。

但关键的一点正在于, 如何理解 /意

象0 与 /概念0 之间的关联? 对此, 德勒

兹借用全书的一对核心概念 /重复0 与

/差异0 来进行解释。

概括说来, 以往的哲学家所普遍采用的

是 /意象0 与 /思想0 之间的 /重复0

( /循环0 ) 的模式, 即: 哲学思索通过 /明

确的0 概念演绎所实现的只是在 /意象0 之

中就已经 /隐含着的0 某种共通的理解

( sens commun)。[ 1]典型的比如笛卡儿的 /我

思0 和黑格尔的 /有0, 从概念上来说, 它

们是绝对的、无前提的。但是, 离开 /主

观0 上的预设, 它们是根本不可能被理

解的。

然而, /重复0 的范型所体现的与其说

是哲学思索的力量, 还不如说是其 /无

力0, 即 /无力0 去真正 /开始0, 而只能

从 /概念0 上去 /重复0 某些共同的 /预

设0。同样, 它总是已经 /预设0 了这样一

种个体, 后者具有趋向于 /思想0 ( /真

理0 ) 的 / 善良的意志 0 ( la bonne

vo lont�[ 1] (P171) º ) 或 /本性0 ( nature) , 他

/自然而然地0 ( naturellement) 就倾向于形

成普遍而明确的概念, 因为在这些个体之

间已经分享着共同的 /主观的预设0。

然而, 正如海德格尔在其名篇 5什么

召唤思? 6 中所指出的, 此种 /重复0 的模

型根本无法真正理解 /思0 的 /起点 0。»

在德勒兹看来, 哲学的 /起点0 不应该是

/重复0 ( /意象0 在 /思想0 之中的 /重

复0、 /思想0 对于 /意象0 的 /重复0 ) ,

而应该是 /差异0, 即是 /思想0 与 /意

象0 之间的 /差异0 才真正激发 /思想0

得以 /开始0。

与 /重复0 之中的 /思0 之 /无力0

相对应, 在 /差异0 之中所体现出的恰恰

是 /无力去思0 ( impuissance �penser) ,

即: /概念0 不再拥有现成的 /预设0, 不

#18#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八卷#第四期 外国哲学研究

¹

º

»

仅举几个重要的例证: 柏拉图: 5泰阿泰德篇 6 191, 英译本 C orn ford, P lato: Theaetetu s. N ew York: M acm illan Pub-

lish ing Com pany, 1957, pp. 120~ 122; 奥古斯丁: 5忏悔录 6 第 10卷, 第 8, 9节; 笛卡儿: 5第一哲学沉思集 6 /第二

个沉思 0。同样, 从柏拉图的 5理想国 6 到笛卡儿的 5第一哲学沉思录 6, /意志 0 一直居于对于 /理性 0 的辅助和从属

的地位。

/然而人却把能思看成是自己的本质, 且当之无愧。因为人是理性的生物。, ,不过, 人也许愿意思, 却不能

够思。0 (海德格尔: 5什么召唤思 6, 孙周兴选编 5海德格尔选集 6 (下 ) , 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 第 1205页, 重点

号为笔者所加 ) 德勒兹曾在多处引用过这篇论文。

再能够将 /意象0 同化于自身的 /重复0

运动之中; 相反, /意象0 构成了 /思0 之

断裂、 /思0 所不能同化的 /外部 0

( d�hors) , 在 /意象0 的冲击之下, /思

想0 感到自身的贫乏和 /无力0, 在 /意

象0 的激发之下, /思想0 必然要探索新的

可能性、必然要 /重新开始0。

不过, 在 5差异与重复6 中, 德勒兹

尚未明确肯定 /意象0 的此种积极的力量,

而只是从相对消极的意义上将瓦解、冲击

/思0 的 /意象0 称为 /幻相0。

2. /幻相0 ( fantasme) : 作为 /差异0

的 /意象0

这里, 有必要回顾一下康德在 5实用

人类学6 中对于 /想象力0 的经典论述。

无论是从词源上还是从功用上来说,

/意象0 ( image) 都是和 /想象力0 ( imag-

ination) 关联在一起的。因为, /想象力0

就是在对象 /不在场0 的时候所进行的对

其 /意象0 的直观。[ 2] ( P53)接下来, 康德指

出 /想象力0 具有双重功用: 一方面, 是

/复制0, 即它 /必须从感官那里汲取自己

形象的素材 0; [2] ( P55) 另一方面, 则是 /创

制0, 即能动地构造出新的意象或意象之间

的新的关联。

不过, 从 /创制0 的角度说, 想象力

也同样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一是与 /概念0

之间相协调 ( /天才0 ) , 二是与概念之间的

不协调 ( /迷狂0 )。

首先, 从 /协调0 的方面来说, 即是

强调 /思想0 与 /意象0 之间的一致性。

用康德的话来说, 就是人们总是 /不由自

主地 0 将 / 意 象 0 置 于 / 概 念 0 之

下。[ 2] ( P60)无疑, 这里的 /意象0 恰恰构成

了 /概念0 的最直接的 /预设0。尤其值得

注意的是, 康德在这里所举的例子正是

/理性的存在0 这个概念与 /人的形象0 之

间的一致性。

不过, 即使是 /不协调0 的方面, 康

德也仍然尽力将它归属于 /协调0 的关系

之中。他指出, /维持着想象力的0 那些

/处于运动之中变化不居的、没有自身能引

起人注目的固有意义的那些形象0, 其作用

归根结底是为了 /保持0 想象力的 /合乎

规则的活动0。[ 2] ( P61~ 61)换言之, 不协调 (即

看似无规则、无概念节制 ) 的 /意象0 的

作用不是破坏协调, 而是增强和巩固协调。

当然, 康德也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想

象力所拥有的那种 /不受约束0 和 /完全

没有规则0 的强力, 但是, 他随即毫不迟

疑地将它称作想象力的 /缺陷0。

而在 5差异与重复6 中, 德勒兹首先

援引康德, 将 /协调0 的方面称作想象力

的 /先验的能力0、 /先验的运用0; 相反,

对于 /不协调0 乃至 /缺陷0 的方面, 他

则将其归于 /幻相0 所具有的 / disparit�0

的力量: [ 1] ( P189)这个词在法文中兼有 /差异、

不协调、不一致0 等义, 它所强调的正是

/幻相0 作为 /外部0 而激发 /思想0 的

力量。 /思想不是天赋的 ( inn�), 而是必

须在思想之中被产生 ( engendr�)。0 [ 1] (P192)

/天赋0 所强调的自然就是 /思想 0 与

/意象0 之间的先在的 /协调0, 但 /被产

生0 所揭示的则是 /意象0 令思想的 /重

新开始0 的力量。 / engendrer0 在法文中有

/ donner la vie�0 (赋予生命 ) 的含义, 这

就非常鲜明地体现出 /意象0 在 /思想0

之中激发出 /新0 的生命的原初力量。

即便如此, 德勒兹在 5差异与重复6

中仍然强调, 不存在以另一种 /意象0 来

取代思想的 /独断的意象0 (即作为 /主观

预设0 的 /意象0 ) 的可能性。由此, 他试

图建立一种 /无意象的思想0。

不过, 在 1962年出版的 5尼采与哲

学6 中, 他却已经提出了 /思想的新意象0

的问题 (见本书第三章第 15节 )。在概述

了思想的 /独断的意象0 之后, 他断言:

/迄今为止我们从未接近构成思想的真正力

#19#

外国哲学研究 /思想 -意象0: 从德勒兹到巴什拉

量。0 [ 3] ( P118)接下来, 他随即指出, 尼采确立

了一种 /全新的思想意象0, 而这就意味

着, 至少一种积极的 /思想 -意象0 是有

可能被建立起来的。这已经与 5差异与重

复6 中的立场有所偏离。但在下文中, 他

却并未对 /意象0 的问题展开深入阐述。

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第一章的

第 13和 14节, 在其中, 德勒兹提到尼采的

/象征主义0 ( symbo lisme) , 并论及尼采所

采用的几个核心的 /意象0 (大地, 火, 星

群 ¹ )。更关键的是, 他进而指出, 在尼采

的思想中, /意象0 与 /哲学概念0 之间存

在着 /可被确定的关联0, [ 3] ( P35)这是因为:

创造意象 /游戏0 的格言与诗呈现出一种

/意义0, 而此种 /意义0 主要是来自 /差

异性要素0 ( l. �l�ment d iff�ren tiel) , 正是

通过与此种要素的 /本质性的关联0, 哲学

才获得了其真正的思想的力量。[3] ( P36)在这

里, 德勒兹关于 /思想 -意象0 的最核心

的命题已经被给出: /意象0 之所以能够激

发 /思想0, 恰恰在于其作为 /差异 0 的

力量。

3. 5电影 26: 三种 /思想 -意象0

多少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在随后的章

节 (及著作 ) 中, 德勒兹都从未再涉及尼

采的 /思想 -意象0 的问题。

可以说, 只有到了 1985年出版的 5电

影 26 中, 德勒兹才重拾 /思想 - 意象0

的问题, 借助于电影的意象创造机制, 他

似乎终于发现了 (早在 5差异与重复6 中

就已经隐含着的 ) /意象0 所具有的 /激

发0 思想的力量。不过, 即使是在这本书

中, 他也并未涉及尼采的 /思想 - 意象0

的创造。也许在他看来, 更重要的是吸取

尼采思想的精华并把它拓展到艺术创造的

其他领域之中 (比如电影 )。º

在第七章的一开始, 他再度重复了海德

格尔在 5什么召唤思?6 中的经典断语, 并

由此展开了对于 /思想 - 意象0 的全新

思索。

德勒兹首先就强调了电影 /意象0 的非

常独特的地位, 即, 它是介于主体 (精神 )

和客体 (运动者 ) 之间的, /因而, 在这个

意义上, 它既非表象的 ( figuratif), 又非抽

象的 ( abstraite)。0 [ 4] (P203)一方面, 说 /意象0

的运动并不是来自对于外在客体的运动的

/表象0, 这自然是强调其相对独立的地位,

借用康德对于想象力的论述, 我们可以说,

/意象0 的功用并非仅仅是 /再现0 或 /复

制0, 其还体现出创造性的自由; 但另一方

面, 德勒兹又指出, 此种创造也同样并非来

自内在的精神的 /构造0, 而这很显然是针

对康德把想象力从属于知性的 /构成性0 的

范畴和法则的做法。正如德勒兹非常精辟的

断言, 意象 /产生出一种对于思想的冲击

( choc) 0。» 显然, /意象0 不再是思想和概

念的一种潜在的 /预设0, 相反, 它构成了

思想的真正 /起点0。海德格尔始终未能清

楚回答的问题 (到底是什么 /激发0 了思

想? ) , ¼ 在电影的 /意象0 创造之中似乎

得到了真正的解答。

接下来, 德勒兹首先分析了爱森斯坦

( E isentein) 论述过的 /思想 -意象0 运动

的三种类型。然而, 爱森斯坦的分类带有

#20#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八卷#第四期 外国哲学研究

¹

º

»

¼

当然, 从巴什拉的角度来看, 这些都不能成为尼采的核心意象。详见下文。

德勒兹在 5差异与重复 6 的序言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参见 Diff�rence et r�p�tit ion, Avant- propos, p. 4。

同上, 斜体字为原文所有。或, 我们可以说, 拙劣的电影只能冲击 /感官 0, 真正出色的电影才能冲击 /思想 0。

当然, 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 德勒兹和海德格尔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既有同又有异。在海德格尔看来, /激

发思 0 的东西也恰恰是 /召唤 0 思的东西, 而 /召唤 0 即引导 /思 0 去 /追忆 0 那源初的 /起点 0 ( /返乡 0 )。 /起

点 0 当然并非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 /始基 0 或 /起源 0, 相反, 却是 /思0 所具有的那种源初的、本己的可能性。只

不过, 海德格尔是在荷尔德林的颂诗之中, 而德勒兹则是在电影的意象创造机制之中找到了此种作为 /起点 0 的力量。

过于浓厚的黑格尔辩证法的色彩, 虽然他

明确分析了此种运动之中的种种环节, 但

却并未能把握 /意象0 所具有的冲击性的

力量。其基本的框架就是: 首先是杂多

(主要体现于 /对立0、 /矛盾0 之中 ) 的

/意象0 否定自身, 向统一性的、和谐的

/思想0 和概念转化 ( /矛盾 0 被 / 克

服0 ); 其次, 是抽象的 /概念0 否定自身,

在具体的 /意象0 之中实现、/表现0 自身

( /重新赋予理智的过程以其 -情感上的充

沛 . 或其 -激情 . 0 [ 4] (P206) ); 最后, 则是

/意象0 和 /概念0 之间的辩证统一, 二者

相互扬弃, 构成为一个更高的综合性的

/整体0。 /意象0 与 /思想0 的 /整体形

成了一种知识 ( Savo ir), 以黑格尔的方式,

它将意象和概念作为两种相互转化的运动

而统一在一起0。[4] ( P210)很明显, 这种黑格尔

式的 /思想 - 意象0 的辩证模式的不足之

处就在于: 在其中, /思想0 并未真正接受

/意象0 的 /冲击0, 并未真正向 /意象0

开放, 而仅仅是将来自外部的 /意象0 所

带来的强力 /内化于0 自身的总体化的辩

证运动之中。换言之, 在以上三个环节中,

占据支配地位的仍然是 /思想0 自身的统

合力量。

就此, 德勒兹针锋相对地指出, 电影

所真正应该实现的, /不是思想的强力, 而

是其 -无力 . 0, [4] ( P216)即在 /意象0 的冲击

之下, 既有的思想和概念的体系不再能够

确证自身的有效性 ( /力量0 ), 而是不断地

趋于瓦解 ( effondr�) 和转化 ( /重新开

始0 )。 /意象0 不再是辩证运动之中的一个

必然被扬弃、转化的环节和阶段, 而是构

成了 一 个 / 不 可 确 定者 0 ( l.

ind�term inable), 或者说, 它具有 /不可辨

识性0 ( ind iscernab le), 因为, 它不能被还

原或抽象为单一的范畴、环节或层次, 它

就是差异, 就是异质性本身。¹ 它就像是一

个源初的 /问题0, 激发着 /思想0 去不断

地质问、探寻自身的有效性、必然性乃至

可能性, 去发掘自身内在的 /裂痕0 ( fis-

sure) ( /异质性0、 /差异0 )。因而, /思

想0 之 /无力0 归根结底正是其无力去构

成内在的同一性, 因为, 在 /意象0 的冲

击之下, 我们总是能在既定的思想体系内

部发现另一种思索的可能, 在同一个声音

的背后听到另一种声音, 在同一个 /自我0

之中发现向 /他者0 敞开的向度。这里,

不妨参照德勒兹在 /定理0 ( th�or�me) 与

/问题0 之间所作的区分: 前者确定的是一

个既定的思想体系内部的逻辑关联 (前提

# 结论 ) , 然而 /问题却使得一个来自外部

的事件 (�v�nement) 得以介入0。[ 4] (P227)

二、巴什拉:尼采的 /意象0诗学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尼采的 /思想 -

意象0 的问题从未真正成为德勒兹哲学的

一个主题。然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

对这个问题的忽视是令人遗憾的。实际上,

通过众多学者的出色分析, º 我们发现, 在

尼采的思想创造之中, /思想 -意象0 无疑

是一个非常独特而重要的方面。甚至可以

说, 尼采也许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为关注

/意象0 在 /思想0 创造的过程之中的重要

#21#

外国哲学研究 /思想 -意象0: 从德勒兹到巴什拉

¹

º

同样可以参见维特根斯坦在 5哲学研究 6 中对意象 -图像的 /多义性 0 的揭示, 见第二部分 XI, 尤其是中译

本 ( 5哲学研究 6, 李步楼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 第 305页上三角形的例子。当然, 维特根斯坦的分析主

要是为了批判 /内在思想 0 的传统。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保罗# 德曼在其 5阅读的寓言 6 ( A llegories of Read ing) 中对尼采所进

行的分析。可以说, 在德曼之后, 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尼采研究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有精神分

析大师荣格在其关于 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6 的系列讲座 ( 1934~ 1939年间 ) 中对于尼采的种种核心 /意象 0 的精彩

分析 ( 1998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 )。

作用的哲学家。典型的例证就是他的 5查

拉图斯特拉如是说6 (以下简称 5查6 )。

接下来, 我们就通过对于巴什拉的尼

采诠释 (主要是 5空气与遐思6 ( L. A ir et

les Songes) 一书 ) 的解析来揭示这一点。

从时间上来看, 巴什拉的著作远早于 5尼

采与哲学6 以及 5电影 26, 然而, 从思想

内涵上来看, 这两位大师却是非常切近的,

甚至可以说, 5空气与遐思6 (以下简称

5空气6 ) 构成了对于 /思想 -意象0 的一

个经典的案例研究。

1. /想象力0 与 /运动0

正如德勒兹在 5尼采与哲学6 的英译

本前言中明确指出的, 尼采的哲学创造出

了 /思想0 与 /运动 0 之间的全新关联,

并因而切近于那些表现 /运动0 的艺术形

式 ( / 戏剧, 舞蹈和音乐0 )。同样, 在

5空气6 的开篇, 巴什拉也将全书的主题定

为 /想象力与运动0。可以说, 德勒兹尚未

明言的一点恰恰是: 尼采之所以能创造出

/思想0 之 /运动0, 正是因为在其文本之

中, 充溢着那些具有冲击力的 /思想 - 意

象0。而对于这一点的补充和展开, 正是在

5空气6 一书中所实现的。

与康德一致, 巴什拉一开始就强调,

想象力的本性不是 /形成 ( former) 意象0

( /复制0 ), 而是 /改造 ( d�fo rmer) 意象0

( /创制0 ), /如果一个偶然的意象没有引

发一种异常意象的充盈或一种意象的爆发,

那就不存在想象力。0 [ 5] ( P5) 然而, 很明显,

巴什拉的 /改造0 已经远远超越出康德所

能允许的 /创制0 的范围之外, 这是因为,

/异常0 和 /爆发0 都意味着对于那些先验

的知性规则的突破和瓦解。从根本上来说,

想象力的作用正是尽可能地创造出 /意象0

与 /意象0 之间的丰富的、 /虚构0 ( im ag-

inaire) 的关联, 或者说, 令 /意象0 真正

趋向于 /运动0。反过来说, 当想象力致力

于将 /意象0 归属于某种既定的 /规则0

和秩序 (趋向于稳定的、既定的 /概念0

或 /隐喻0 ) 之时, 它就将逐渐丧失其动力

和生命力, 蜕变为一种 /无意象的想象力0

和 /无意象的思想0 ( une pens�e sans ima-

ges) , ¹ 或者, 它将越来越趋向于 /现实0

的 ( r�el)、当下的 /知觉0 ( percept ion)。

然而, 如果只有 /意象 0 的彻底的、

无规则的 /爆发0, 这往往并不能 /激发0

思想, 而只会让思想陷入盲目的迷乱之中。

因而, 在出色的诗人那里, /意象0 的创造

往往体现为一个 /过程0 ( voyage) , 它引

导 /思想0 进入生成 ( deven ir) 和变化之

中。此种 /引导0 当然并非如 /定理0 一

般, 是将 /思想0 按照既定的逻辑演绎的

法则引向预期的结论或推论; 相反, 如

/问题0 一般, 它敞开的是一种 /不确定

性0, 是既定的概念和意义背后所隐含着的

差异和可能性的向度。与此相对应, 巴什

拉用 /轨迹0 ( trajet) 这个词来描述 /意

象0 激发 /思想0 所趋向于的那种真正的

/运动0。他进一步指出, 此种运动的 /轨

迹0 即是 / 从现实到想象的连续的轨

迹0。[5] ( P10) º 这里的 /连续0 当然不是说想

象仅仅是对现实的 /复制0, 相反, 它针对

的是那种将想象 (虚构 ) 与现实对立起来

的思想框架。巴什拉强调, 想象是内在于

( imm anent) 现实之中的: 如果说想象力自

然就趋向于意象的 /异常0 的 /爆发0, 那

么, /现实0 就仅仅是想象力趋于弱化的另

一极。在 /现实0 之中, /意象0 被限定于

#22#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八卷#第四期 外国哲学研究

¹

º

Bach elard, L. A ir et les Songes. p. 6. 很明显, 与 5差异与重复 6 中的立场相反 (但却接近于 5电影 26 中的

立场 ) , 巴什拉对 /无意象的思想 0 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当然, 在这里, 胡塞尔在 /本质还原 0 阶段所实施的 /自由想象 0 的方法对巴什拉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巴什拉

在 5梦想的诗学 6 的 /导言 0 中也指出了这一点 )。

那些既定的联结之中 (记忆、联想、预期,

等 ) , ¹ 而想象力的作用就是释放出 /现

实0 之中所潜藏着的种种可能性的 /轨

迹0。º

而在此种想象力的 /运动0 之中, /物

质想象0 ( imag ination m at�rielle) 占据着最

为重要的地位。» 在巴什拉看来, /物质想

象0 遵循 /四要素0 (水、火、气、土 )

的原则, 其中, /空气0 是第一位的。正如

在阿那克西米尼那里, /空气0 是作为

/水0 (泰勒斯 ) 与 /无定0 (阿那克西曼

德 ) 的某种综合, [ 6] ( P19)同样, 在巴什拉看

来, /空气0 最能够体现想象所具有的 /运

动0 ( dynam ique) 与 /无限0 ( infini) 的

本性。因而, /空气0 的那种 /上升0 (以

及相反的 /下降0¼ ) 的运动也就成为所有

的意象运动之中最为根本性的。[ 5] ( P17)

2. 尼采的 /思想 -意象0

巴什拉指出, 在尼采的文本之中, 汇

聚了几乎所有关于 /上升0 运动的象征意

象。可以说, 尼采是将 /思想0 与 /意象0

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天才。而 5空气6

的整个第五章就是要分析尼采是怎样 /将

思想汇集于想象之中0, 以及 /在这个天才

那里, 想象怎样产生出思想0。[ 5] (P24)

巴什拉首先就澄清了其研究的意义所

在: 研究尼采的 /思想 -意象0, 这并非是

小题大做的离题之举, 相反, 尼采的思想

/风格0 的真正根源正在于他所创造 (或运

用 ) 的那些非常独特的 /意象0。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 在尼采那里, 意象之间的想象

性的关联要比那些表面性的词句与概念之

间的联系更为根本。½

下面, 我们将结合巴什拉的文本简述

/空气0 在尼采的 /思想 -意象0 中的基础

性地位。

在本文的前述部分中, 我们已经讨论

过, /意象0 之所以能够激发 /思想0, 恰

恰在于它本身就是 /差异0 和 /异质性0。

同样, 巴什拉强调, /空气0 异于其他三种

想象元素的根本特性就在于: 它是纯粹的

/生成0 ( total deven ir), [ 5] ( P175)¾即, 时间之

中的纯粹 /差异0。 Gu thrie曾指出, 阿那

克西米尼之所以提出 /空气0 作为宇宙的

本原, 正是为了解释实体自身的变化。[ 7] ( P30)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空气0 之所以在尼采

的意象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也正是因

为, 与其他三种要素不同, 它不具有明确

的、固有的 /实体性的属性0, 或者说, 其

基本的 /持存0 的样态恰恰在于持续的变

化之中, /纯粹的空气就是对于自由瞬间的

意识, 一种向未来开放的瞬间。0 [ 5] ( P176)

当然, 纯粹的 /生成0 不等于完全盲

目无序的变化, 而在于激发、引导 /思想0

进入变化 ( /重新开始0 ) 的 /过程0 之

中。根据巴什拉的分析, /空气0 的引导力

量主要体现于其三重根源: /寒冷, 沉默,

高处 ( hauteur) 0。[5] ( P180)这同样也是尼采自

己的思想生成的三重根源。很明显, 三者

相互关联, 并统一于 /高处0 ( /寒冷0 与

/沉默0 都是用来形容 /高处0 的特征 )。

然而, 说尼采的核心意象是向 /高处0

#23#

外国哲学研究 /思想 -意象0: 从德勒兹到巴什拉

¹

º

»

¼

½

¾

/习惯性的意象中止了想象的力量。0 ( Bachelard , L. A ir et les Songes. p. 18)

/想象力致力于展示未来。它首先是一种使我们摆脱沉重的稳定性羁绊的危险因素。0 ( 5梦想的诗学 6, 刘自强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96年版, 第 11页。)

关于 /物质想象 0 和 /形式想象 0 之间的区分, 以及物质想象中的 /四要素原则 0, 尤其参见巴什拉 5水与

梦 6 之 /引言 0。/上升 0 与 /下降 0 ( /高处 0 与 /深处 0 ) 之间的根本性的 /张力0, 详见下面的论述。

/文学意象有其固有的生命,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现象在深奥的思想之下运作 0, 见 Bachelard, L . A ir et les

Songes. p. 184, 斜体字为原文所有。

/生成 0 在尼采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是十分明显的, 这里无法详述, 不妨参见德勒兹 5尼采与哲学 6 第二章第五

节, 以及海德格尔 5尼采 6 第三章第十节。

上升的 /空气0, 这难道不是再度将尼采归

于他所要批判的柏拉图主义的超越立场之

中? 比如, 德国学者彼珀在其非常精彩的

5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6 一书中就指出:

查拉图斯特拉的思想运动既非趋向 /高处0

(天空 ) , 也非趋向 /低处0 (大地 ), 而是

保持在 /中间 0 的位置。当然, 和居于

/中间0 的圣者不同, 查拉图斯特拉是在不

断的运动和 /舞蹈 0 之中找到均衡的中

点。[ 8] ( P43)不过, 此种渗透着黑格尔辩证法痕

迹的解释模型不可能真正把握尼采的 /空

气0 意象所体现出来的力量。关键的一点

在于, 尼采的 /高处0 绝不同于柏拉图的

/高处0, 后者仅仅是一种超越于 /大地0

之上的永恒秩序 ( /目的0 ) , 但前者揭示的

则是纯粹 /生成0 之 /力0 ( force) 的那

种 /逾越界限0 ( d�lim iter) 的运动。因而,

柏拉图的核心隐喻是不可直视、只能通过

不同的步骤慢慢接近的 /太阳0, 而尼采的

一个经典意象则是 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6

[及 5诗篇6 ( Po�sies) ] 之中的 /临于深

渊边际的松柏0。¹

/临于0 ( pr�s) 首先所强调的是: /空

气0 的上升运动不同于深入 /地下0 的

/挖掘0, 后者虽然能够体现尼采的 /行动0

的决心, 但尚未摆脱形而上学传统中的那

种根深蒂固的 /奠基0 的隐喻。º 因而, 一

种相反的、上升的运动意象就成为必须。

然而, /临于 0 又非彻底的 /超越 0 和

/对立0 (如在柏拉图那里 ) , 而是滞留于

/边界0, 正准备突破、跨越 /界限0。这正

是 /生成0 运动的本性。甚至早在柏拉图

的诸篇对话之中 (如 5斐里布篇6 ) , /生

成0 运动的此种逾越既定的 /尺度0 和

/界限0 的特征也已经隐隐出现。逾越界

限, 正是向未来的可能性开放。

与此相应, /深渊0 ( abÆme) 貌似与

/深处0 相关, 但实际上却是与 /临于0 相

合。因为它所象征的恰恰不是作为 /基础0

和 /实体0 的 /大地0, 而是大地内部的

/裂痕0。作为 /裂痕0, 它所揭示的正是:

大地内部的 /空0 ( /深渊0 ) 虽然仅仅是

/天空0 在逆向上的 /倒映0, 然而, 它至

少表明了大地并非自我封闭的中心和实体,

而是在内部已经具有了敞开的 /可能性0,

而这正是 /临于0 所体现的那种 /逾越界

限0 的运动之所以可能的根本前提。

而 /松柏0 ( pin) 这个颇为重要的意

象就更值得反思。实际上, 5查拉图斯特拉

如是说6 中首次集中出现 /树0 的意象是

在第一卷的 /山树0 一节中。» 在这一节

中, 尼采的 /高处0 意象的两个重要特征

已经呈现。首先, /高处 0 是 / 寒冷 0

( /寂寞的冰霜0 ) 与 /沉默0 ( /没有人和

我谈话0 ) 的; 其次, /高处0 和 /深处0

之间存在着张力: /他愈想斗进到高处和光

明里, 他的根柢愈往下往土里挣扎, 到黑

暗里, 深处。0¼ 彼珀用精神 ( /高处0 ) 与

肉体 ( /深处0 ) 之间的辩证统一的运动来

解说此种张力, 很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因

#24#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八卷#第四期 外国哲学研究

¹

º

»

¼

巴什拉所引用的 5诗篇 6 的相关段落见 L. A ir et les Songes. p. 190; 而 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6 之中的 /松

柏 0 的意象请参见该书第四卷第十一节 /欢迎 0 ( La Salu tat ion)。

从笛卡儿到康德, 这个建筑学上的隐喻都是核心性的。甚至海德格尔也仍然将 /奠基 0 作为一个基础性意象。

/生长的树 0 的意象在尼采那里颇为重要, 在第四卷的 /欢迎 0 一节中, 他甚至把它们称作 /我的意志与我的

最高希望之这些生命树! 0 ( 5苏鲁支语录 6, 徐梵澄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第 288页, 着重号为原文所有 )

以上三段引文皆取自 5苏鲁支语录 6, 第 36~ 37页。同样, 海德格尔也以其向来的敏锐揭示了此种张力在尼采

的思想 -意象之中的核心地位。在对 /论视象与谜团 0 一节的精彩分析中, 他首先指出: /尼采对思想的形象表达总是

一再活动在这两个比喻领域里: 大海和高山 , ,然而, 在他攀登时, 幽深本身也同时增长着, 深渊本身才成其为深渊

) ) ) 并不是因为攀登者向下坠落, 而是因为他向上攀升了。幽深属于高空, 一方随另一方增长。0 (海德格尔: 5尼采 6,

孙周兴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第 283页,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 接下来, 他又将这种张力同时间性的问题联

系在一起, 这就更为切近我们在上文所揭示的 /空气 0 运动的 /生成 0 的本性。

为, 在德勒兹和巴什拉看来, /意象0 是

/思想0 的起点, 而非相反。因而, 关注的

焦点应该首先置于对 /树0 的意象的阐释

之中。同样, 此种 /张力0 也并非仅仅是

/对立事物0 之间的 /统一0, [ 8] (P187)而是兼

容 /临于0 和 /深渊0 的双重运动。

从 /临于0 的角度来说, /树0 首先是

从 /大地0 之中生长而出的, 这正好意味

着 /高处0 不是预先存在的, 而是随着此

种生长的过程而不断被实现的。因而, 与

其说 /高处0 和 /深处0 之间是对立统一

的关系, 还不如说 /高处0 仅仅是对于

/深处0 ( /大地0 ) 的束缚和 /界限0 的不

断瓦解和突破的 /生成0 运动。正如尼采

所说, /我时常跨越了阶梯, 当我往上行

) ) ) 因此没有一个阶梯将我原谅。0¹ 不停

留于任何一个 /阶梯0, 这正表明了 /生

成0 的那种突破任何既定的状态和界限的

本性。

再看 /深渊0 这个维度。/黑暗0 这个

词, K aufm ann的英译本中为 / dark0, 而

G enevi�ve B ianquis 的 法 文 译 本 中 为

/ t�n�bre0。相比之下, 法文的译法似乎更

能体现尼采的神髓, 因为 / t�n�bre0 这个

词并非仅仅意谓 /黑暗0, 更有 /模糊不清

( obscur) , 神秘难解0 之义 (似乎与汉语

的 /幽冥0 颇为相近 ), 因而, 它并非仅仅

是 /光明0 的 /对立面0 ( /光明0 的缺

失、否定 ), 而更像是 /光明0 与 /黑暗0

之间的 /模糊0 的边界, 它敞开的恰恰是

/黑暗0 ( /大地0 ) 内部的 /光明0 (种种

开放的、可能性的维度 )。

可以说, /树0 的意象将尼采思想中的

创造性的维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 对尼采文本中的那些繁杂富丽

的意象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只能留待

日后, 本文的简述仅仅意在初步展示尼采

的 /思想 - 意象 0 对于哲学思索的深刻

意义。

当国内的尼采研究日趋佳境之时, 对

这个颇为学界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的揭示

也许更是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 1] G. D eleuze. D iff�rence et r�p�tit ion [ M ] . Paris: P.

U. F. , 1968.

[ 2] 康德. 实用人类学 [M ] . 邓晓芒译. 上海: 上海人

民出版社, 2005.

[ 3] Deleu ze. N ietzsch e et la ph ilosoph ie [ M ]. Paris: P.

U. F. , 1962.

[ 4] Deleuze. C in�m a 2: L . image-tem ps [M ] . Paris: Les

* dit ions deM inu it, 1986.

[ 5] Bachelard. L. A ir et les S onges [M ]. Paris: L ib raire

Jos�C ort,i 1943.

[ 6] John Bu rnet. Greek Ph ilosophy: Thales to Plato [ M ] .

N ew Y ork: S tM art in . s Press, 1968.

[ 7] Guthrie. The G reek Ph ilosophers, F rom Thales toA risto-t

le [M ] .

[ 8] 彼珀. 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 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

说 6 第一卷义疏 [ M ] . 李洁译. 北京: 华夏出版

社, 2006.

u责任编辑 /张瑞臣

#25#

外国哲学研究 /思想 -意象0: 从德勒兹到巴什拉

¹ 尼采: 5苏鲁支语录 6, 第 37页。这里, 我们根据 K aufm ann的英文译本 (收于 Th e Portab le N ietzsche. N ew York:

Pengu in Book, 1976 ) , 将其中的 / step0 (法文版为 / m arche0 ) 译成 /阶梯 0。虽然这句话是出自少年之口, 但却表达了

尼采的本义, 因为这句话很明显呼应着 5快乐的科学 6 /戏谑、阴谋与复仇 0 中的第 26首诗 /我的残酷 0 (参见法文译

本的提示, A ins i parlait Zarathou stra. Gen evi�ve B ian qu is ( trans. ) . Paris: Flamm arion, 1996, p. 81, 注解 49)。

ABSTRACTS

An A ttack at BothM ysterious Necromancy andM etaphysicalDogmatism

Zhao L in

InDream s of a Sp irit- seer Exp lained through the D ream s of M etaphy sics, a long treatise w ritten by Kant in h is

pre- cr itica l period, he d id not on ly a ttack myste rious necrom ancy and m etaphysical dogma tism on the basis of em-

p irica l exper ience, but a lso differentiated between m etaphysics in the positive sense and m etaphy sics in the negative

sense, and gave the first expression to the im portant ideas o f lim ita tions of reason and mo ra l fa ith tha t la ter becam e

the substantia l content o f Kantian cr itica l ph ilosophy. In th is sense, this book m arks Kant s' depa rture from W o lff s'

schoo.l

On theM etaphysicalP rem ise of H eidegger 's Neo-Humanism

DU L-i yan

M artin H e idegger ho lds that me taphys ics does no t inc lude m an in ph ilosophy and h is ph ilo sophy tries to study

m an, w ho se po int o f departure is the redefin ing o f "B eing". It is a lso the point of departure o fH e idegger s' Neo-H u-

m an ism.

/ Image de la pens�e0: From D eleuze to Bachelard

JIANG Yu-hui

Im age de la p ens�e is one of Deleuze s' cen tra l concepts. In creating th is concept, he has tried to answer th is es-

sentia l question: what is the genuine starting po int o f philosophy? In the past, philosophers tended to subm it im age to

concep t, taking the forme r as the subjective p resupposition of the la tter; how ever, to De leuze, it is im age that has

forced th inking to re- sta rt. S im ilar ly, Bache lard has a lso put forward som e insightfu l argum ents about the tension be-

tween im age and though t. Obv iously, a com parison o f the sim ila rities of the two g reat F rench thinkers is sign ifican t.

M o reover, N ietzsche s' image de la p ens�e has never been a centra l top ic fo rDe luze, wh ile it was one o f the them es in

Bache lard s' L 'A ir et les S onges.

On the / Super-Transcendence0 of Buddhism

CHEN Jian

The super-transcendence of Buddh ism is not the / ex ternal transcendence0 o f Christianity or the / in ternal tran-

scendence0 of Con fuc ianism but a transcendence of a ll the oppos ites o f dua lism, a transcendence of both the / earthly

w orld0 and / Buddha0, that is, a transcendence o f the / u ltim ate being0, w hich is tota lly d ifferent from other re l-i

g ions tha t have no t tried or intended to transcend the ir ow n / ultim ate being0.

#94#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八卷 #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