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摩西在金牛犢事件中的代求看先知事奉的典範(A Prophetic Paradigm - Moses'...

13
1 從摩西在金牛犢事件的代求看先知事奉的典範 I. 引言 先知是一群撲朔迷離的人物。儘管他們留下了篇幅可觀的講論或著作,對許 多讀者而言,這些深奧的經文常常使得認識先知以及他們的事奉變得挑戰更大。 猶太神學家 Abraham J. Heschel 1962 年將他苦心研究先知的成果出版,引起 許多迴響。對他而言,神並非如亞里士多德所描繪,是個不動的推動者(unmoved mover),而是充滿神聖而強烈情感的永恆存在,先知則是被神呼召來參與他的 理想與情感,或者說是被這些神聖悲憫深深擄獲的人。 1 雖然,學者們對 Heschel 此書的批評也不少,特別是其中對先知傳統的觀 察,缺乏歷史性的角度,對祭司制度的重構也過於簡略。 2 然而,今日各方權威 大多同意,這本書為我們認識舊約先知打開了重要的一扇門。 如果情感的揣摩是從人性的角度考量先知的內心世界,我們可否嘗試從事奉 的角度探究先知的外在規範呢?從神對摩西所說的,「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 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申十八 18)來看,假設摩西是先知事奉的典範,並且先 知的事奉模式在世代的傳承下有一定的軌跡,應該不是離譜的想法。 先知的事奉始於呼召。被神呼召之後,先知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1)施行 神蹟奇事 3 ,(2)傳講神的心意,不論是針對當下情境的教訓,或是關乎未來的 預言,(3)為神的百姓代求。 就呼召而言,學者很早就發現,摩西的蒙召是聖經中其他人呼召的典範。 4 行神蹟上,摩西的事奉建立了幾個共通的原則:成對的神蹟主要佐證先知的權柄, 單獨的神蹟則強調使命的意義。 5 至於傳講的信息,摩西作為中保而立的西奈之 約及其中所含的律法規範,賦予以色列身份認同的基礎,也是以色列信仰的內涵, 在這啟示之上,先知們接替闡明和宣揚。此外,這些代言人在領受審判的信息時, 1 Abraham J. Heschel, The Prophets (New York: Harper Torch Books, 1962). 2 可參以下學者的書評:B. S. Childs, “The Prophets,” JBL 82(1963): 32830; Samuel Terrien, “The Divine Pathos,” Interpretation 17(1963): 48288. 3 John F. A. Sawyer, Prophecy and the Biblical Prophets (rev.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418. 4 Norman C. Habel 從形式分析的角度驗證了這一論點,見 “For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all Narratives,” ZAW 77(1965): 297323. Martin J. Buss 則從人類學的角度指出,呼召一位「先知」 來傳達超越社會原有認知的信息是宗教的普遍現象,描寫這些過程的記敘,也有共通之處,見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Prophetic Call Narratives,” Semeia 21(1981): 930. 5 手杖變蛇,後又變回手杖及手長大痲瘋,後又復原,屬於成對的神蹟;水變血則是單獨的神蹟。 十災,則有更複雜的結構與意義,可參 U. Cassuto, A Commentary on Exodus (trans. I. Abrahams; Jerusalem: Magness, 1967), pp. 9293.

Transcript of 從摩西在金牛犢事件中的代求看先知事奉的典範(A Prophetic Paradigm - Moses'...

  1  

從摩西在金牛犢事件的代求看先知事奉的典範  

 I.   引言    

 先知是一群撲朔迷離的人物。儘管他們留下了篇幅可觀的講論或著作,對許

多讀者而言,這些深奧的經文常常使得認識先知以及他們的事奉變得挑戰更大。

猶太神學家   Abraham  J.  Heschel   於 1962 年將他苦心研究先知的成果出版,引起

許多迴響。對他而言,神並非如亞里士多德所描繪,是個不動的推動者(unmoved  mover),而是充滿神聖而強烈情感的永恆存在,先知則是被神呼召來參與他的

理想與情感,或者說是被這些神聖悲憫深深擄獲的人。1  

雖然,學者們對   Heschel 此書的批評也不少,特別是其中對先知傳統的觀

察,缺乏歷史性的角度,對祭司制度的重構也過於簡略。2   然而,今日各方權威

大多同意,這本書為我們認識舊約先知打開了重要的一扇門。  

如果情感的揣摩是從人性的角度考量先知的內心世界,我們可否嘗試從事奉

的角度探究先知的外在規範呢?從神對摩西所說的,「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

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申十八 18)來看,假設摩西是先知事奉的典範,並且先

知的事奉模式在世代的傳承下有一定的軌跡,應該不是離譜的想法。  先知的事奉始於呼召。被神呼召之後,先知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1)施行

神蹟奇事3,(2)傳講神的心意,不論是針對當下情境的教訓,或是關乎未來的

預言,(3)為神的百姓代求。  就呼召而言,學者很早就發現,摩西的蒙召是聖經中其他人呼召的典範。4   在

行神蹟上,摩西的事奉建立了幾個共通的原則:成對的神蹟主要佐證先知的權柄,

單獨的神蹟則強調使命的意義。5   至於傳講的信息,摩西作為中保而立的西奈之

約及其中所含的律法規範,賦予以色列身份認同的基礎,也是以色列信仰的內涵,

在這啟示之上,先知們接替闡明和宣揚。此外,這些代言人在領受審判的信息時,

                                                                                                               1   Abraham  J.  Heschel,  The  Prophets  (New  York:  Harper  Torch  Books,  1962).    2   可參以下學者的書評:B.  S.  Childs,  “The  Prophets,”  JBL  82(1963):  328-­‐30;  Samuel  Terrien,  “The  Divine  Pathos,”  Interpretation  17(1963):  482-­‐88.  3   John  F.  A.  Sawyer,  Prophecy  and  the  Biblical  Prophets  (rev.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4-­‐18.      4   Norman  C.  Habel   從形式分析的角度驗證了這一論點,見   “For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all  Narratives,”  ZAW  77(1965):  297-­‐323.  Martin  J.  Buss   則從人類學的角度指出,呼召一位「先知」

來傳達超越社會原有認知的信息是宗教的普遍現象,描寫這些過程的記敘,也有共通之處,見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Prophetic  Call  Narratives,”  Semeia  21(1981):  9-­‐30.      5   手杖變蛇,後又變回手杖及手長大痲瘋,後又復原,屬於成對的神蹟;水變血則是單獨的神蹟。

十災,則有更複雜的結構與意義,可參   U.  Cassuto,  A  Commentary  on  Exodus  (trans.  I.  Abrahams;  Jerusalem:  Magness,  1967),  pp.  92-­‐93.    

  2  

並非無動於衷,他們也常常為刑罰的對象代求。6   本文將聚焦在摩西如何作為代

求的典範,並探討這個典範如何影響後來的先知以利亞。  

 II.   摩西代求的典範    

以色列出埃及的過程峰迴路轉,高潮迭起,有許多值得大書特書的經過,金

牛犢事件即為其中之一。此事不僅在當時極為重大,以致聖經作者花了許多篇章

來交代其中的來龍去脈,即使是對後來的以色列,它也是影響深遠,猶太傳統甚

至有將此事等同基督教原罪概念的看法。7   摩西在此關鍵事上的代求,值得我們

詳加分析。  

 II.1   摩西第一次代求(出卅二 7-­‐29)  

 當以色列回應表示願意遵行神一切的吩咐之後,摩西在山上領受啓示為以色

列與神立約做準備,突然間,神對他說,「以色列已經敗壞了,為自己鑄了一隻

牛犢,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使你的後裔成為大國」(出

卅二 9-­‐10)。  

 在神諭知的第一時間,摩西立刻為百姓代求。學者 Cassuto   認為,摩西在「你

且由著我」中察覺,神即使是在震怒中,對以色列仍有深深的愛,他因而可以嘗

試「不由著神」。8   這一詮釋凸顯了神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但同時我們也應注

意到另一向度,即神與摩西的關係。神將所要做的事,以極其特別的口吻告知他

的僕人,這僕人也毫不膽怯地求神改變心意。在這親密的互動中,神後悔,以色

列逃過一劫。      

 摩西的代求,雖是當場、立即的反應,卻顯出他思慮周密、論述嚴謹。他強

調:(1)以色列是神的百姓,是神用大能大力從埃及領出的;(2)神在埃及人

中的尊榮,應竭力維護,不容破壞;(3)神向列祖所起的誓應堅立。一言以蔽之,

摩西透過關切神的本性與作為,成功地使以色列免除了被滅絕的命運。  

 在山上為民代求的摩西,到了山下,轉變成審判的執行者。9   摩西與約書亞

                                                                                                               6   Samuel  E.  Balentine,  “Jeremiah,  Prophet  of  Prayer,”  Review  and  Expositor  78(1981):  331-­‐44.    7   M.  Aberbach  and  L.  Smolar,  “The  Golden  Calf  Episode  in  Postbiblical  Literature,”  HUCA  39(1968):  91-­‐116;  idem,  “Aaron,  Jeroboam,  and  the  Golden  Calves,”  JBL  86(1967):  129-­‐40.    8   Cassuto,  Exodus,  p.  415.    9   類似的例子在先知史上不勝枚舉,阿摩司在異象中為以色列代求(摩七 1-­‐6),也在異象中參

  3  

一起下了山,但對於所聽見的聲音,兩個人有不同的理解。約書亞認為是戰爭的

聲音,但摩西駁斥了這個看法。10   先知在神的啟示下,對周遭環境之事,必須

展現正確的理解和詮釋,這在以色列後期先知史上是個不斷出現的主題。11    以色列人果然圍繞著金牛犢歡樂敬拜,摩西怒不可遏。他把金牛犢用火焚燒,

又磨得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人喝,徹底地除盡偶像。12   在質問亞倫之

後,他徵召了屬神的利未子孫,他們在民中殺了三千人。13   Sarna   認為這些人

是因不滿金牛犢被毀,號召了一場暴動,以致摩西召喚利未人來鎮壓。14   也有

學者主張,以色列人喝了牛犢焚燒粉碎成灰所加的水,如同「致咒詛的水」(民

五 16-­‐22),利未人所攻擊的正是那些喝了之後,身體有了反應,被顯出在敬拜

的事上有罪的人。15     不論如何,我們知道並非每一個參與其中,或是負有相當責任的人都被處死,

亞倫即為一例,而這也是摩西代求的結果(申九 20)。  

 II.2   摩西第二次代求(出卅二 30-­‐33:11)  

 百姓自潔之後,第二天摩西回到神那裏,再次祈求神的赦免說:「唉!這百

姓犯了大罪,為自己做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

的冊上塗抹我的名」(出卅二 31-­‐32)。  舊約有許多經文提到有一名冊,上面列有活人或義人的名字(詩六十九 29[中

28],賽四 3,結十三 9,但十二 1),此處的上下文將「從冊上除名」(出卅二 33)

與「追討罪」(出卅二 34)相提並論,而原來神要施行的刑罰是死亡。由此可以

推知,名字從冊上塗抹代表「死亡」。摩西表示,若神不願赦免以色列,他求神

讓他死。16    

就摩西求死的意義,學者的看法可以分為兩派。有些人認為,摩西的動機是

                                                                                                                                                                                                                                                                                                                             與刑罰以色列(摩九 1)。  10   至於摩西聽到什麼聲音,學者有不同的解讀。Cassuto,  Exodus,  p.  418,   認為是「歌唱的聲音」,

H.  Gressmann,  Mose  und  seine  Zeit:  Ein  Kommentar  zu  den  Mose-­‐Sagen.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13),  p.  202,   主張是「行淫的聲音」,Cornelis  Houtman,  Exodus  (Leuven:  Peeters,  2000),  p.  656,   則以為是「宴樂的聲音」,M.  Delcor,  “Une  allusion  à  Anath  déesse  guerrière  en  Ex.  32:18?”  JJS  33(1982):  145-­‐60,   判定為「亞拿的聲音」。      11   事實上,真假先知 大的差別,即是對周遭環境之事,能否有展現正確的理解和詮釋。哈拿

尼雅與耶利米的對比(耶二十八 1-­‐17),即為一例  12   Christopher,  T.  Begg,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alf  (Exod  32,  20/Deut  9,  21),”  Das  Deuteronomium  (BETL  68;  ed.  N.  Lohfink;  Leuven:  University  Press/Peeters,  1985),  pp.  208-­‐251.  13   T.  B.  Dozeman認為此處亞倫的失職可理解為促成利未興起的原因,見其 Exodus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9),  p.  711.  14   Nahum  M.  Sarna,  Exodus  (New  York:  JPS,  1991),  p.  208.  15   Cassuto,  Exodus,  p.  418.  16   Sarna,  Exodus,  p.  210.   另見   S.  Paul,  “Heavenly  Tablets  and  the  Book  of  Life,”  JANES  5(1973):  345-­‐53.    

  4  

代贖,而神之所以拒絕是因為沒有責任的摩西不能為其他有罪的人代贖17,或是

因摩西僅能為個人,而非群體代贖。18   然而,經文本身並無任何證據支持這兩

種的推測。更重要的是,摩西的表達似乎沒有代贖的意涵。正如另一派的學者所

主張,更可能的解釋是,摩西表示無法承受以色列不蒙赦免的結果,若神不願意

原諒以色列,摩西活著也沒有意義。19  

雖然摩西強調渴望看見神的赦免,他這一次的祈求並沒有成功。神說,到追

討的日子,他必定追討。接著,神指示摩西起行,前往迦南地,神也應許他的使

者會在前面引路,但他自己將不與百姓一同前往。  

自   Wellhausen   以來,許多學者主張,神命令摩西與百姓起行離開西奈是刑

罰的一部分。20   的確,此處的主題圍繞在以色列將不再享有神的同在,百姓在

聽聞摩西的傳講之後極其悲傷的事實也支持這一觀點。Durham 則把刑罰的看法

發展到極致,他認為神在此的決定將之前所有給予以色列的身份、特權、保護、

祝福完全取消。21   不過,這主張似乎言過其實,畢竟,神在此特別提及,以色

列進迦南是他對先祖的應許。以色列雖背約,神仍然信實地守約。22   此外,神

之所以自己不去,乃是要避免以色列在過犯未被赦免之際,再次激怒神,正如神

所說,「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出卅三 3)。23    得知他們不再享有神的同在之後,百姓中「沒有人佩戴裝飾」(出卅三 4)。

但令學者疑惑的是,緊接著,經文又提到神要摩西告訴百姓,「要把身上的妝飾

摘下來」(出卅三 5)。Childs   依循底本說,認為這是作者並呈不同來源的底本所

造成。24   Durham   則是把   wayyoœ}mer 當成過去完成式來解讀,換言之,神對摩

西的吩咐發生在前,然後才是百姓的行動,經文則是以倒敘的手法表達。25   不

過,這種偏離希伯來文文法的解讀,參考的價值甚低。其實按著傳統文法的理解,

並不一定會產生矛盾。以色列人聽聞消息之後,所有人彷彿國難當頭,極其悲哀,

於是按著舉哀的習俗,將身上的飾物取下。26   神則不僅認可此事,甚至進一步

指示,以色列應該如此行一段時間。若此理解無誤,百姓這一舉動,是金牛犢事

                                                                                                               17   John  I.  Durham,  Exodus  (Waco:  Word,  1987),  p.  432.  18   Dozeman,  Exodus,  p.  712.  19   Houtman,  Exodus,  p.  673.    20   J.  Wellhausen,  Die  Composition  des  Hexateuchs  und  der  historischen  Bücher  des  Alten  Testament.  (3rd  ed.,  Berlin:  Reimer,  1899),  p.  93.   如   W.  Beyerlin,  Origin  and  History  of  the  Oldest  Sinaitic  Traditions  (trans.  S.  Rudma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65),  p.  29.    21   Durham,  Exodus,  p.  437.  22   Houtman,  Exodus,  p.  689.  23   神自己不去的具體呈現,根據 Cassuto 的解釋,是指神不讓以色列為他建會幕,以及其中所

有的物件。參其   Exodus,  p.  426.    24   B.  S.  Childs,  Exodus  (Philadelpjia:  Westminster,  1974),  p.  589.  Houtman   的分析,基本上與此相

似。Houtman,  Exodus,  p.  692.  25   Durham,  Exodus,  p.  434.  26   Dozeman 則認為神如此說將「離婚休妻」的主題引進。見 Exodus,  pp.722-­‐23。  

  5  

件中第一次得到神的贊同。  因為神不願與以色列百姓同在,以色列求問神一事也有了困難。摩西於是在

營外設立了一個暫時的會幕。  有關這一會幕的記敘十分簡短(出卅三 7-­‐11)。有學者認為,在神真正的赦

免之前,摩西做為先知的權柄並未確立,並且神既已拒絕同行,就不可能有會幕,

即使只是暫時的,因此這一段落是在傳抄或編輯的過程中,被誤放於現有的位置,

背後既無歷史的真實性,記敘自然也就簡略。27    然而,另有學者指出,這一段落無法單獨成立。事實上,它與前後經文在主

題上密不可分,刪掉了這段就失去了真假敬拜的對比,以及從約的破壞到更新的

關鍵過程。28    文化和風俗也許比編輯的考量更能幫助我們理解這段經文。Hurowitz   指出,

古近東的確有將神明安置於一暫時處所的習俗。例如,那波尼德(Nabonidus)在重建 Ebaddar 時將 Shamash 放在一暫時的帳棚,風雨之神   Enlil 在 Ekur 被毀

時,也是居住於一暫時的處所。29   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動神像之前,往往有聚

集百姓哀哭的儀式,這與此處的記敘(出卅三 4-­‐6)有相似之處。不過,這裏的

會幕顯然不是神的居所,而是神顯明心意的地方,因為當摩西要與神說話時,摩

西進入會幕,而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30      

如果,因為神不再同行,摩西做為先知的身份對百姓來說是存疑的,那麼,

此處的發展顯然讓所有的疑慮消除殆盡,因為摩西仍是神所使用的管道。然而,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經文所描繪百姓的態度。當摩西前往會幕時,他們向著會幕方

向下拜,這敬虔的舉動代表他們的悔罪,放棄敬拜金牛犢,而當摩西領受神的心

意時,他們站在各人的門口,彷彿也在等候啓示,如同他們的代表摩西一樣。不

久前,神在西奈山上顯現,但百姓對摩西說:「求你和我們說話,我們必聽;不

要 神和我們說話,恐怕我們死亡」(出二十 19)。這前後態度的轉變不可謂不

大。  

 II.3   摩西第三次代求(出卅三 12-­‐34:9)  

 也許摩西在百姓的態度上發現他們終於不再「硬著頸項」,或是在神願意臨

在,對以色列顯明心意一事上,看見盼望,也可能是因他先知的職分得到確立,

                                                                                                               27   如 Durham,  Exodus,  pp.  440-­‐41.  28   Dozeman,  Exodus,  p.717.  29   V.  Hurowitz,  I  Have  Built  You  an  Exalted  House:  Temple  Building  in  the  Bible  in  the  Light  of  Mesopotamian  and  Northwest  Semitic  Writings  (Sheffield:  JSOT,  1992),  pp.  328-­‐29.    30   M.  Haran,  Temple  and  Temple  Service:  An  Inquiry  into  the  Character  of  Cult  Phenomenon  and  the  Historical  Setting  of  the  Priestly  School  (Oxford:  Clarendon,  1978),  p.  266.  

  6  

他再一次來到神面前。這一次的代求,包含三段的對答。第一段(出卅三 12-­‐14)

摩西以神給他的任務及特別的恩惠為基礎,求神指示神的「道」。這「道」所指

為何?Sarna 認為是神性的本質(essential  personality)。31   Dozeman   則傾向是

關於進入應許地的引導。32   「道」在希伯來文以複數的形式另出現在約伯記二

十一章 14 節,詩篇九十五篇 10 節及詩篇一 O 三篇 7 節,其意義均為「是非的

標準」。約伯記二十一章 14 節與此處的經文特別相關,約伯要求神離開,因為不

想知道他的「道」。換言之,明白神的「道」,不是單純擁有判斷的知識,而是從

與神親密的關係中,得知是非的標準。按此理解,神的回應比摩西所求的更好,

神不是單給「標準」或「知識」,他說,「我必親自和你同去」(出卅三 14)。  摩西第二段(出卅三 15-­‐17)的請求與前一段有很大的關聯。神應許施恩給

摩西,與他同去,但摩西進一步請求神與以色列同去,好讓他們與其他民族有分

別。正如 Dozeman   所指出,「與萬民分別」是十災的記敘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八

18[中 22], 九 4, 十一 7)。33   摩西渴望神與以色列的關係能回到神原來的計劃。

對此,神也給予正面的答覆,這代表以色列與神立約的關係得以恢復。  

然而,摩西並未停止祈求,在第三段中(出卅三 15-­‐17),他求神顯出榮耀

給他看。這看似突如其來的要求,卻是先知事奉的高峰。34   在金牛犢事件之後,

摩西一直希望為以色列祈求赦免,現在終於完成了,其中的關鍵一方面在於神認

識摩西,另一方面則在於摩西也渴望認識神。由此看來,摩西在這基礎上,再往

前推進,要求全面、深入地認識神,並不難想像。當然,我們也不應忽略摩西這

個請求的大膽。在火燒荊棘異象之後,摩西曾經蒙上臉,因為怕看 神(出三 6)。

如今,神的榮耀,亦即神的本性和特質深深吸引摩西,以致能跨越先前令他卻步

的鴻溝,提出偉大的請求。神也再一次出人意外地應允了摩西。  Aurelius   曾經指出代求的事奉在先知傳統中極為重要,他甚至認為先知的

事奉是源自代求。35   Dozeman   則指出摩西在山上的禱告成為代求的典範,整個

過程的骨幹經過潤飾與擴充將成為會幕禮儀的一部分。36   金牛犢事件的轉機始

自摩西在神面前蒙恩的特別地位,他被神認識,與神有特別的個人關係。37   並

且,摩西也渴望更多的認識神,至終,他看見神的榮耀,這也成為神與以色列立

                                                                                                               31   Sarna,  Exodus,  pp.  212-­‐13.    32   Dozeman,  Exodus,  p.  729.  33   Dozeman,  Exodus,  p.  729.  34   因為這是新的主題就認為這代表另一單元的看法把先知的事奉看得太機械化了,參 John  Van  Seters,  The  Life  of  Moses:  The  Yahwist  as  Historian  in  Exodus-­‐Numbers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1994),  p.  323.    35   E.  Aurelius,  Fürbitter  Israels:  Eine  Studie  zum  Mosebild  im  Alten  Testament  (Lund:  Almqvist  &  Wiksell,  1980),  pp.  82-­‐93.  36   Dozeman,  Exodus,  p.  706.    37   J.  Muilenburg,  “The  Intercession  of  the  Covenant  Mediator  (Exodus  33:1a,  12-­‐17),”  in  Hearing  and  Speaking  the  Word  (ed.  T.  E.  Best,  Chico:  Scholars,  1984),  pp.  170-­‐92.    

  7  

約的序曲。  

 III.  以利亞的經歷  

 以利亞在迦密山上與巴力先知的競爭(王上 18 章)可謂眾所皆知,相較之

下,有關他逃亡的記敘(王上 19 章)就不那麼吸引人,也問題重重。在面對巴

力先知時,以利亞氣定神閒、一派輕鬆。然而,在得知耶洗別要他的項上人頭之

後,以利亞似乎突然之間勇氣全無。幾百個巴力、亞舍拉的先知,沒讓以利亞皺

眉頭,倒是耶洗別的威脅,讓他沒命地跑。 後,他來到了何烈山,對神兩次的

提問,給了一樣的答覆。神如何看待以利亞的回答?而以利亞的挫折感,如何被

神消除?還是神沒有回應,讓以利亞學習拋下個人的成敗,著眼大局,繼續努力?

此外,神要以利亞膏立哈薛做亞蘭王,耶戶做以色列王,並立以利沙的指令應如

何解讀?因為根據後續的經文,以利亞既未膏哈薛,也未立耶戶,他僅呼召了以

利沙跟隨,然而,他的「怠忽職守」並未引致任何責備或批評, 後,他在旋風

之中升天!  

 Childs   曾指出,摩西在出埃及記 34 章的經驗,是以利亞在列王記上 19 章

的背景。38   他列舉的理由包括:以利亞不止來到何烈山,他也如摩西進入洞中,

也一樣被神吩咐要站在山上,摩西經歷「神的榮耀經過」,以利亞也經歷神的臨

在。Childs   的確注意到一些重要的細節,然而要明白這關聯對我們解經的幫助

之前,我們需要強化他的分析。39  

 首先,我們主張完整的段落應從列王記上 17 章開始。如此分段的的理由很

明顯,因為第 18 章一開始,神要以利亞去見亞哈,好降雨在乾旱的以色列地上,

這顯然是延續第 17 章,以利亞不禱告就不降雨的敘事。換言之,要明白以利亞

在整個事件中的角色,必須從王上 17 章開始。  

 III.1  以利亞第一次祈求(王上十七 1-­‐24)  

   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亞對亞哈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

的 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王上十七 1)。先知以利

                                                                                                               38   B.  S.  Childs,  “On  Reading  the  Elijah  Narratives,”  Interpretation  34  (1980):  135.    39   這並不代表,王上 17-­‐19 章與其他經文在主題或結構上缺乏呼應之處,Leithart   就曾指出,

在列王記的結構中,有一極為凸顯的主題,即王建造敬拜的場所,隨之而來的是先知審判的場景。

見 Peter  J.  Leithart,  1  &  2  Kings  (Grand  Rapids:  Brazos,  2006),  p.  122.    

  8  

亞的出場有些突兀。作者很簡單地介紹他的背景,甚至沒有提及他的父親,焦點

立刻轉移至他的信息。以利亞顯然對以色列的狀況非常不滿。他宣告審判來到,

他若不代求,以色列地將缺乏露水、雨水。乾旱的情形一旦持久,後果不難想像。  這段文字明顯是以先知以利亞的觀點來描繪。它與其它先知宣講的差別在於

沒有神授意的前序,宣講本文也沒有常見的代言人公式(messenger  formula)。

不過,這審判信息得到神的背書,可由接下來所描繪神的作為看出。乾旱臨到以

色列地,而神顧念以利亞的生存,先引導他到基立溪,又預備烏鴉供應, 後吩

咐他去撒勒法。先知得神的特別的啓示與保守,而沒有先知的以色列,既無求問

的管道,也缺乏代求的勇士,落在神的刑罰之下,應是不言自明。40    在拒絕為以色列代求之後,以利亞代求的能力成為接下來經文的重點。如果

他因西頓公主耶洗別的緣故而不顧生活困難的以色列,他倒是使另一個西頓婦人

經歷神奇妙的作為。因著他的禱告,寡婦不但生活無虞,甚至兒子在暴斃之後,

因他的代求都得以復活。以色列的問題不在先知無力代求,而是在先知眼中,他

們不值得代求。  

若將此處的記敘與摩西第一次的代求相比,兩處的經文都可分為兩部分。摩

西在神告知的情形下,以代求回應,也成功地得神應允。接著,場景轉換,摩西

下山,然後是審判與刑罰。以利亞的情形則完全相反。他決定不為以色列代求,

但神也正面的回應。接著,場景轉換,他來到外邦,成功地為寡婦代求,甚至是

在寡婦認為是神的刑罰時,他讓神的恩典彰顯。  除了結構之外,這兩處經文也都觸及先知事奉的基礎,亦即他們與神的關係。

以利亞與神的默契可比摩西與神的親密。他說的話蒙神背書,他的存活是神奇妙

的作為。另外,摩西在神的震怒中,成功地使神改變心意,同樣地,以利亞幾乎

是「強迫」地把寡婦的兒子從死裏帶回。然而,摩西與以利亞的差異也因此更加

明顯。摩西渴望神將恩惠傾倒在以色列身上,以利亞卻是熱切盼望審判的來臨。  這一差異的關鍵也許在於情勢的不同。以利亞面對的是亞哈崛起,以色列等

候許久的和平與建設終於有了一線曙光。41   可惜,亞哈因妻子耶洗別的緣故,

極力推廣巴力崇拜,眼看著神所賜的大好機會,被昏庸的君王蹧蹋,以利亞這位

被邊緣化的先知決定,以審判來教訓以色列。42   對以利亞來說,只有危機、苦

難可以讓走迷了路的以色列回到正軌,神普世的計劃才可能繼續。    

 III.2  以利亞第二次祈求(王上十八 1-­‐46)                                                                                                                  40   M.  B.  Van’t  Veer,  My  God  is  Yahweh  (St.  Catharines,  Ont.:  Paideia,  1980),  p.  65.  41   有關亞哈所進行現代化的努力,請見筆者所作,現代化的挑戰《華神院訊》485 期,2011 年

三月,頁 2-­‐3。  42   Robert  Wilson 稱以利亞為體制外的先知,見其   Prophecy  and  Society  in  Ancient  Israel  (Philadelpjia:  Fortress,  1980),  pp.  146-­‐155.  

  9  

 經過三年的時間,第二幕由神諭展開。上帝告訴以利亞,「你去,使亞哈得

見你,我要降雨在地上」(王上十八 1)。以利亞所宣告的審判要結束了,神要降

雨了。  對這簡單的命令,以利亞的執行相當迂迴,不過,每一步驟都經過精心籌劃。  

首先,他使亞哈的家宰俄巴底得見他。如果,撒勒法的寡婦提到罪,純粹是

因兒子死亡的禍患(王上十七 18),敬畏神的俄巴底說的「僕人有甚麼罪,你竟

要將我交在亞哈手裏,使他殺我呢?」(王上十八 9)則對其中的人物刻畫,有

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利亞是隨時可能被神的靈提走的人(王上十八 12),而另一

主角亞哈王,則是恐怕牲畜死亡,甚至願意親自來找青草,但不論何人,只要與

以利亞稍有關連,絕不寬待。我們原本以為以利亞可以突然在亞哈面前出現,簡

單輕鬆地宣告降雨,然後消失無蹤,至於王和百姓,必定欣然接受神的恩賜,雙

方的關係從此展開新的一頁,沒想到以利亞卻是冒著生命的危險,揭開序幕,而

他要上演的戲碼,沒人猜得透。  

得了保證的俄巴底鼓起勇氣回報,向來尋索以利亞不遺餘力的亞哈自然是十

萬火急地趕來。表面上,亞哈是王,掌控情勢,他也的確毫不客氣地控訴以利亞

如同亞干,是使以色列遭災的,言下之意,自然是論罪當斬。43   不過,是亞哈

迎著以利亞來,這細節的實質效用暗示了情勢上的主客異位。原來有生命危險的

以利亞不但輕易駁回亞哈的指控,還頒佈工作指示,而亞哈只能照單全收。  於是事奉巴力、亞舍拉的先知按著王命來到迦密山見以利亞。雙方協議各自

獻祭請求他們的神以火從天而降,悅納祭物來分出高下。迦密山是供奉巴力的地

方,天上的火,應是指閃電,也是巴力的武器。換言之,以利亞精心設計的第二

步是要使巴力的先知輸得心服口服,也使以色列再無辯解的可能。  

果然,事情的發展正如以利亞所預期,在巴力毫無回應的情形下,神顯出他

的權能,百姓也高喊「耶和華是 神!」以利亞乘勝追擊,按著律法殺了巴力的

先知,就是那些使以色列退後,不敬拜真神的人,正如摩西殺了在金牛犢事上有

罪的人。原來,以利亞冒著生命危險要成就的是,雨可以下,但得先除去巴力的

爪牙。  由此看來,以利亞與神的關係,絕非機械式的交辦與完成,他對於神的命令,

有獨特深度的理解。神清楚指示要降雨,恩待以色列,以利亞在執行命令的過程,

則審判了使以色列陷在敬拜外邦偶像的假先知。這種對神心意的了解與詮釋,顯

然與僕人的遲鈍形成強烈的對比。正如摩西的助手約書亞在下山時,錯判了所聽

到喧鬧聲的意義,以利亞的僕人也未能在第一時間看出下雨的徵兆,即使以利亞

                                                                                                               43   Leithart   提到「使以色列遭災」(王上十八 17,18)原是形容亞干的語言(書六 18;七 25;

代上二 7)。見   1  &  2  Kings,  p.  133.  

  10  

已經聽見「多雨的響聲」,並告訴了亞哈王,僕人仍然來來回回看了七次,才能

確定。先知依據啓示而對環境有正確的判讀,又一次出現在先知事奉的敘事中。  

以利亞對亞哈說:「你現在可以上去吃喝,因為有多雨的響聲了」(王上十八

41)。許多學者認為此處的吃喝是約更新(covenant  renewal)的場景,神與以

色列回到西奈立約的基礎之上。44   這想法似乎與經文所描繪不合。我們雖無從

得知百姓的歡呼究竟是出於深刻的反省,還是一時的興奮熱鬧,但即使他們已重

新確定信仰,經文並未提及他們是否出現在吃喝的場景裏。45   此外,約的中保

以利亞也不在現場,而是與僕人一起等候神應許的降雨。唯一在場的人卻是事後

證實完全未被打動的亞哈王!  若將此處的記敘與摩西第二次的代求相比,兩處經文都以處於神與百姓之間

的先知為焦點。懇求神赦免百姓的摩西,甚至視生命如無物,神雖沒有應允他的

祈求,卻願意繼續成就對先祖的誓言,使以色列得迦南地,百姓也第一次表現出

得著神讚許的行為。 後,神的雲柱降下,摩西作為先知的權柄與能力得到了驗

證。  

以利亞的敘事則以完全相反的情形開展,神願意施恩以色列,以利亞則是在

死亡的威脅下策劃了一場審判。不過,同樣地,百姓在長久的不忠之後,第一次

高呼「耶和華是神!」。在烏雲臨到,大雨降下時,以利亞作為先知的權柄與能

力也得到驗證。  

 III.3  以利亞第三次祈求(王上十九 1-­‐18)  

 大雨降下之時,以利亞束上腰,奔在亞哈前頭,像是王的先鋒,為王開路。

然而,縱使亞哈王原先有依循先知教導的打算,在見了耶洗別之後,情勢立刻改

觀。46   耶洗別一知道始末,立刻決定以利亞的命運不可與她的先知不同,她帥

氣地派人通知以利亞,他有一天的時間可逃。  以利亞接下來的反應引起許多討論。有學者認為耶洗別的恐嚇使得以利亞害

怕起來,為了性命,他起身逃到猶大的別是巴。  這看法並非毫無問題,文本不一致的讀法至少應讓我們三思。《七十士譯本》

與《敘利亞譯本》此處的確譯作「害怕」,但顯然是將馬索拉文本的 wayyar}(看

見)理解成 wayyiraœ}。如此解讀的理由可能是基於下文,以利亞起身逃命的緣故。

                                                                                                               44   Kathryn  Roberts,  “God,  Prophet  and  Kings:  Eating  and  Drinking  on  the  Mountain  in  First  Kings  18:41,”  CBQ  62(2000):  632-­‐44,  J.  T.  Walsh,  1  Kings  (Collegeville:  Liturgical,  1996),  pp.  285-­‐86.    45   百姓雖然聽從以利亞的吩咐,拿住巴力的先知,但處決這些先知的是以利亞,而非百姓。

Leithart   認為百姓是透過屠殺巴力先知而向神表明守約的心志,這理解缺乏經文的支持,見   1  &  2  Kings,  p.  136.    46   Leithart   認為亞哈原來就打算用告訴耶洗別的方法來對付以利亞。1  &  2  Kings,  p.  138.  

  11  

然而,以利亞不是第一天逃命,他曾經非常成功地逃了好幾年(參王上十八 4,  10)。

那時的「逃命」並非由「害怕」造成,此處兩者的因果關聯也未必成立。47  

Childs 則有不同的主張。他認為,雖然以利亞隻身求告神,正如摩西單獨面

對神一樣,然而摩西為以色列求赦免,甚至願意付上生命的代價,相較之下,以

利亞的求死就顯得自我中心,他的個人主義又深化了外在勝利與內心失落之間的

差距, 後只能痛苦地求死。48    Childs 的看法使得學界的討論跳脫詞語的理解,不過他的詮釋植基於假設以

利亞因個人情緒或思維的困擾,已經完全無能也無意於執行先知的職分。當然,

如此假設,就必需回答一個嚴重的問題,為何在接下來神與以利亞的對話中,我

們很難看出神究竟如何處理以利亞個人的失落。     事實上,解決以利亞事奉上的難題,才有可能平復困擾他的情緒。對他來說,  

在以色列沒有任何具體改變的情形下,神定意降雨,是極大的恩惠,他也藉著這

個機會,以 直接、明顯的方式顯明巴力不是神,又審判了巴力的先知,並且苦

口婆心地勸告百姓,要專一愛神。然而,恩雨降臨大地的神蹟,卻沒有改變以色

列的狀況,亞哈令人失望地退居第二線,容許耶洗別更為猖狂。神難道不該因此

大怒嗎?他不該使可怕的刑罰臨到以色列嗎?連迦密山上的降火與全地的降雨

都無法感動的人,難道不是審判的對象?  

以利亞選擇來到一棵羅騰樹下,也許仍在等候神審判以色列的徵兆。然而,

這位對神有深刻認識的先知明白,神並沒有因亞哈、或耶洗別的反應而發怒,刑

罰不會因此來臨。以利亞於是求死。他對神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

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十九 4)。  如果,以利亞此時關切的是他的事奉,「先祖」較可能指的是眾先知。以利

亞發現,他比不上摩西以來的眾先知,他們在神人之間,各自完成時代的任務。

可是以利亞自己卻是在神與以色列之間,進退失據。以色列選擇巴力,神仍然堅

持施恩;對神格外的憐憫,以色列卻反應冷淡。在這看似無解的糾結中,以利亞

原先的審判主張,至少還為他贏來亞哈的注意,現在順服神的指示,施恩憐憫,

他在亞哈、耶洗別面前反而無足輕重。  對身心靈疲憊的以利亞,神給予極大的支持。神的使者給他餅和水。吃、喝,

是生命延續 基本的要素,神溫暖地駁回以利亞的求死。使者又說 k î̂ rab≈⋲ mimm§k≈⋲aœ

haddaœrek≈⋲。如果 haddaœrek≈⋲   指的是路程,那麼此子句或可譯作「這路程超過你(所

能負荷)」。不過,haddaœrek≈⋲ 也可指神的作為、神的標準,如同摩西與神之間的

                                                                                                               47   Davis 主張「逃命」也不是正確的翻譯,則顯得矯枉過正。見 Dale  Ralph  Davis,  The  Wisdom  and  the  Folly:  An  Exposition  of  the  Book  of  First  Kings  (Fearn,  Ross-­‐shire:  Christian  Focus,  2002).  Chapter  24.    48   B.  S.  Childs,  “On  Reading  the  Elijah  Narratives,”  Interpretation  34  (1980):  128-­‐37.  

  12  

對話一樣(出卅三 13),若是如此,此子句或可譯作「這道理超過你(所能理解)」。

以利亞不需要求死,神對待以色列的方式的確超過他能想像。  

既然提到神的道理,以利亞決定去找神理論。他來到何烈山,所有先知的先

祖摩西與神相會之處,面對他所事奉的神,以色列的神。  如同摩西一樣,以利亞來到洞中。神對以利亞說   ma-l§k≈⋲aœ p≈⋲oœ,許多譯本譯作

「你在這裏做甚麼?」49   然而,這並非 合適的翻譯。同樣的表達出現在以賽

亞書二十二章 16 節、五十二章 5 節,以及士師記十八章 3 節,其中 具參考價

值的是士師記十八章 3 節:但支派的人到了米迦的住宅,問那少年利未人,說

m î̂-h§b≈⋲ î̂}∞k≈⋲aœ h∞loœm u®ma®-}atta® {oœsíeh u®ma-l§k≈⋲aœ p≈⋲oœh。第二個子句毫無例外地被學者譯

作「你在這裏做甚麼?」,然而,除非我們假設第三個子句,也就是我們所關心

的子句,其實是單調地重複前一句,不然,不一樣的意涵才是正解。此處,《和

合本》譯作「你在這裏得甚麼?」其實是相當準確的與翻譯。換言之,這個表達

詢問的是對方的目的。神對以利亞的問題著眼的不是他為何出現在何烈山(而不

是其他地方),也非他正在做的事,而是驅使他前來的意圖。50   對此,以利亞表

明,「我為耶和華─萬軍之 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

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十

九10)。這回答常被理解為以利亞的自憐。但自憐並沒有回答神有關企圖的問題。

以利亞在此的陳述其實更像是與神就「道理」的部分爭論。  神向摩西啟示,yhwh qannaœ} sû§mo® }eœl qannaœ} hu®}「耶和華是忌邪的 神,名

為忌邪者」(出卅四 14),以利亞說,qannoœ} qinneœ}t◊ î̂ layhwh「我為耶和華忌邪(《和

合本》作「大發熱心」)」。雖然他為忌邪的神忌邪,然而,神似乎沒有站在他這

邊,背約的以色列反而佔上風,以利亞以及他所代表的神即將全盤皆輸。以利亞

的回答,或說他來此的目的,是與神爭辯,為何神不審判?何時才要審判?  

神回應以利亞的方式是烈風大作,崩山碎石,地震,以及烈火。然而不管是

何者,神都不在其中。學者們都注意到這是大自然對神臨在的具體反應51,我們

卻不應忘記,自然的崩解也可能代表審判的意義。52   此處,神對以利亞清楚地

表明,即使審判臨到以色列,他們不會因此認識神。以利亞渴望用審判來解決以

色列的背道,審判卻未能將以色列帶回神的面前。  神再一次問以利亞,「你在這裏得甚麼?」以利亞的回答仍然一樣,似乎暗

示,如果審判無效,神施恩憐憫的結果也大同小異。以色列仍然背道,眼前只剩

他一人,而且無力回天。  

                                                                                                               49   如《和合本》、《現代中文譯本》。  50   Leithart,  1  &  2  Kings,  p.  141.      51   J.  J.  Niehaus,  God  at  Sinai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5).  52   從挪亞的洪水,埃及的十災,到眾先知審判的信息,例證可說是不勝枚舉。  

  13  

對此,神的回答是,以利亞要回去膏哈薛作亞蘭王,膏耶戶作以色列王,並

膏以利沙作接續的先知。這些膏立的背後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這三人

要按著次序成為審判的途徑,「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躲避耶戶

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王上十九 17)。至於以利亞所擔心,神的道至終是

否會失敗,神說,「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

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十九 18)。  的確,以色列的執迷不悟至終會引來神的審判。此處,神告訴以利亞,以色

列已經非常接近被審判滅絕的地步了。神甚至把審判的權力,至少其中一部分的

決定權,交給了以利亞。他一旦膏立哈薛、耶戶、以利沙,審判的機制就啟動了。

然而,不是審判使人遠離巴力,歸向神,是神自己的作為吸引、改變,人才會敬

拜獨一的真神。  

若將以利亞的經歷與摩西 後的代求相比,我們或可稍稍明白為甚麼以利亞

至終沒有膏立哈薛與耶戶。53   一開始,摩西以神的「道」求問,以利亞則是蒙

使者以神的「道」安慰。54   摩西與神有三段的對話,之後,在何烈山上親眼見

神的榮耀,而以利亞則是在何烈山上親身經歷神的臨在中,神對他有三次的問話

與指示。也許,正如那一天摩西在何烈山上被神赦罪的恩慈憐憫感動,以利亞也

被不讓審判誇勝的神所折服。這位烈火的先知,從出場就要審判以色列的先知,

後願意如同神一樣給以色列多一些時間。55   那自覺不如先祖的以利亞, 後

成為道道地地的「第二個摩西」!  

 IV.   結語  

 從以上的討論來看,代求的確是先知事奉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它與在王或眾

人面前宣講神的心意,甚至施行神蹟奇事等較為外顯的先知職事,有相當的差異。

這是先知在差派的神面前,按著對神的本性與作為的理解,與神不斷來回的爭論。

代求者的出發點可能是一己的標準,然而,代求 終總是讓祈禱者對神有更深的

認識。  從摩西與以利亞的例子中,我們也發現,先知事奉的傳承並非僅在職稱或功

能上,即使是在先知事奉中較為個人性的「代求」上,摩西,這位偉大的先知事

奉的經驗,具體地引導後代先知體會事奉的精髓。摩西如何追尋神的道,以利亞

也照樣探索;摩西如何渴望看見神的榮耀,之後又如何被榮耀感動,以利亞也有

相同的企盼與被改變的經歷。先知的傳承,是一代代的典範重現!  

                                                                                                               53   哈薛 後是由以利沙膏立(王下八 7-­‐15),而耶戶則是以利沙差門徒膏立(王下九 1-­‐13)。  54   雖然,摩西使用複數的「道」,而使者對以利亞說的是單數的「道」。  55   神的話設立了 後的時間,審判一定得在以利沙的時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