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評介 文獻的四種分析方法的實踐

13
論評介 獻的四種分析法的實踐 國台灣師範學 歷史學系 107 陳志剛 緒章、本文的分析方法 本擬從三個向評述本書傳統歷史研究最堅實的基礎應為史料的正確性,因 此,筆者於第部分將本書作為份史料(sourse),檢查作者其中的史料的使,包 含史料使的概論史料來源的分佈作者提供的史料是否以如實呈現時代的氛圍 以及史料之間是否存在彼此盾之處第部分,筆者將本書作為份本(text)爬 梳作者寫作時的敘述法,並將再細分為三個節第節將討論作者的書寫架構安 排,追尋作者如何形塑本的敘述脈絡第節將分別透過結構與辭的角度切入, 討論作者如何透過敘述的能使獨的史料成為「合理的」敘述第三節將援引先前 的討論結果,並透過比較導論與結論檢視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否成功回應其問題意識 第三部分,筆者將本書作為份帶有痕跡(trace)的獻,藉由探索作者是在何種情 況之下完成本書,並試圖解釋以上筆者對本書的觀察於本結尾,筆者將本書作為 個故事,以主觀的體會,評價本書是否成功將作者與讀者相連,感應布克哈特所稱 的「神秘的悸動」為終 第一章、作為一份史料 本先將本書作為份史料,檢查作者史料的使先,本書如其名,旨 在研究第次世界戰中國戰場戰爭初期上海與南京帶的作戰為了撐作者的論 述,中包含量原始與的資料,前者如中華民國政府軍前線指揮官張治中中 1

Transcript of 論文評介 文獻的四種分析方法的實踐

!!!

論⽂文評介 !

⽂文獻的四種分析⽅方法的實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107 陳志剛

!緒章、本文的分析方法

!本⽂文擬從三個⾯面向評述本書。︒傳統歷史研究最堅實的基礎應為史料的正確性,因

此,筆者於第⼀一部分將本書作為⼀一份史料(sourse),檢查作者其中的史料的使⽤用,包

含史料使⽤用的概論、︑史料來源的分佈、︑作者提供的史料是否⾜足以如實呈現時代的氛圍、︑

以及史料之間是否存在彼此⽭矛盾之處。︒第⼆二部分,筆者將本書作為⼀一份⽂文本(text)爬

梳作者寫作時的敘述⼿手法,並將再細分為三個⼩小節。︒第⼀一節將討論作者的書寫架構安

排,追尋作者如何形塑本⽂文的敘述脈絡︔;第⼆二節將分別透過結構與⽂文辭的角度切入,

討論作者如何透過敘述的能⼒力使獨⽴立的史料成為「合理的」敘述︔;第三節將援引先前

的討論結果,並透過比較導論與結論檢視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否成功回應其問題意識。︒

第三部分,筆者將本書作為⼀一份帶有痕跡(trace)的⽂文獻,藉由探索作者是在何種情

況之下完成本書,並試圖解釋以上筆者對本書的觀察。︒於本⽂文結尾,筆者將本書作為

⼀一個故事,以主觀的體會,評價本書是否成功將作者與讀者相連,感應布克哈特所稱

的「神秘的悸動」為終。︒

!第一章、作為一份史料

!本⽂文⾸首先將本書作為⼀一份史料,檢查作者史料的使⽤用。︒⾸首先,本書⽂文如其名,旨

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戰爭初期上海與南京⼀一帶的作戰。︒為了⽀支撐作者的論

述,⽂文中包含⼤大量原始與⼆二⼿手的資料,前者如中華民國政府軍前線指揮官張治中、︑中

!1

華民國政府外交官顧維鈞的回憶錄、︑中華民國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戰時演

講、︑上海申報等︔;後者則如台⽇日中三國政府、︑各國學界對此的諸多研究與整理。︒此外,

作者除上述廣博的質性資料外,在書中各處也不時出現作為證據的表格與統計,例如

有關上海戰役參戰部隊的列表,使作者的⽂文章更呈「⽴立體感」。︒然⽽而,筆者以為作者

的史料運⽤用仍有幾點值得深入討論之處。︒⾸首先,以史料來源分佈⽽而論,參考作者列於

書末的參考書⽬目  ,可以發現中⽂文部分涵蓋15份(狹義的)史料、︑44份回憶錄、︑32份近1

⼈人著述與6篇論⽂文,合計原始資料共59份,⼆二⼿手資料共38份。︒這種以原始資料作為討論

中⼼心⽽而以⼆二⼿手資料作為輔佐的研究⽅方法是值得讚許的。︒中⽂文部分的資料如此完備,然

外⽂文部分的史料又如何呢︖?外⽂文的(狹義的)史料共4篇,皆為⽇日⽂文︔;回憶錄共5篇,

其中4篇為⽇日⽂文⽽而1篇為英⽂文︔;近⼈人著述共6篇,⽇日洋各半︔;沒有相關論⽂文。︒以量化的數

字觀察,外⽂文的資料—不論是原始資料或⼆二⼿手資料—皆遠少於中⽂文資料。︒事實上,關

於當時戰爭的記述或研究的外⽂文資料數量決不應少於中⽂文資料,因此筆者認為外⽂文資

料的相對疏漏是本書甚為可惜的⼀一處。︒此外,筆者亦認為外⽂文資料俱有平衡視聽的功

能—由此以可隱約地看到本⽂文將於第⼆二章探討的「歷史建構」問題的身影了。︒當然

的,作者為何在史料的選擇上會有這種取向,筆者將留至第三章討論。︒

!第⼆二,關於作者提供的史料是否⾜足以如實呈現時代的氛圍,筆者擬就書中隨機選

⽤用作者提供的史料,藉由比對外⽂文原始資料以考察作者使⽤用與判斷史料的能⼒力。︒關於

上海戰爭的起因,作者於第25⾴頁的討論將其歸諸於虹橋事件。︒作者於第23⾴頁提即⽇日本

駐上海當局於事件當下(9⽇日)無法確定是否有兵⼠士遭射殺,似指⽇日本當局無法掌握消

息情況。︒第24⾴頁,作者指出事件隔⽇日⽇日中雙⽅方已達和解,然於11⽇日,⽇日本駐上海當局

由於收到東京的指⽰示,態度轉趨強硬。︒以上資料皆取材⾃自中⽂文之⼆二⼿手資料。︒然⽽而,筆

者比對事發當時的原始⽂文獻,包含⽇日本読売新聞與臺灣⽇日⽇日新報,兩份報紙皆顯⽰示出

與敘述相悖的跡象。︒根據1937年8⽉月10⽇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夕刊,其頭版標題為:「挑戰

的態勢 上海四圍に於て 支那、事件擴大の意圖」,內容稱海軍部指出若中國持續

!2

���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台北市:臺大文學院,1992),頁287。1

對⽇日本發出挑釁,則⽇日本將展現懲戒中國的決⼼心。︒  以上台灣於10⽇日「戰⾾鬥⼒力相當旺2

盛」的敘述顯然與作者所述「10⽇日⽇日中趨於和解,11⽇日⽇日本態度⼤大變」是不同的。︒事

實上,參考虹橋事件發⽣生前幾⽇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可發現⽇日本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並未

有任何緩和的跡象。︒    因此,作者所述⽇日本於10⽇日與中國和解⼀一事,筆者推測應有三34

可能性。︒其⼀一,作者的史料掌握無誤,此或為⽇日本政府政略與戰略下的兩⾯面⼿手法︔;其

⼆二,台灣報社與⽇日本政府之間的消息判斷並未⼀一致︔;其三,則是作者的史料掌握或許

有所失掌了。︒

!此外,作者於本書數次提及上海作為⼀一座國際城市,任何騷動都會引起國際關注。︒

然⽽而,作者於本書第24⾴頁討論上海戰爭開戰前的交涉與談判,卻僅關注於⽇日中兩⽅方,

忽略了西⽅方各國扮演的角⾊色。︒從⽇日本読売新聞於12⽇日的報導,可看出西⽅方各國駐上海

領事組成聯合委員會,致⼒力於促成⽇日本與中國的停戰協定。︒  ⽽而⽇日本總領事則在上海市5

長俞鴻鈞⾯面前直接對西⽅方領事們提出對中國的指控  。︒然⽽而,聯合委員會仍作出了⼀一定6

程度的停戰約束。︒這與作者所謂「和平之⾨門,已漸關閉」似有差異。︒同時,作者提到

13⽇日俞鴻鈞抗議⽇日本軍隊開出第⼀一槍。︒然⽽而根據読売新聞於13⽇日的報導與號外,其中

卻指為中華民國中央軍主動攻擊⽇日本軍隊:「在六三花園前方的支那軍對象我軍開砲

的同時,在我軍陸戰隊附近的ダラツチ路上,有許多的支那便衣持手槍亂射,企圖擾

亂我軍後方。當陸戰隊與支那軍對戰時,戰爭的子彈紛紛向本社(讀賣新聞社)的支

部飛來。︒」  究竟是⽇日本軍隊開了第⼀一槍,還是中華民國中央軍先砲擊⽇日本軍隊,實情7

!3

! 〈挑戰的態勢 上海四圍に於て 支那、事件擴大の意圖〉,《臺灣日日新報》(台北),2

1937年8月10日,2版。

��� 〈支那軍敗退に懲りず 挑戰的態度愈よ露骨 意外な事態招來せん〉,《臺灣日日新報》(台3

北),1937年8月9日,2版。

��� 〈抗日の蔣.自繩自縛 長期抗戰方略に民眾不滿 今や進退兩難、四面楚歌〉,《読売新聞》(東4

京市),1937年8月4日,1版。

��� 〈虹橋事件外交々涉開始 中立地帶設定、外人側有力〉,《読売新聞》(東京市),1937年8月125

日,1版。

��� 〈支那側の非指摘 岡本總領事、領事團へ回答す〉,《読売新聞》(東京市),1937年8月12日,6

1版。

��� 〈上海愈よ交戰開始〉,《読売新聞 号外》(東京市),1937年8月13日。7

或已不可考。︒事實上,以這場戰爭帶來的後續影響⽽而⾔言,究竟是誰開了第⼀一槍也不再

如此重要了。︒然⽽而,正是因為這場戰爭對於參戰兩國都帶來極⼤大的損害,對於東亞歷

史是⼀一件值得嚴肅看待與省思的事件,筆者不認為作者這種直接使⽤用未經實證的「史

實」的舉動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史料之間是否存在彼此⽭矛盾之處。︒本⽂文於此舉兩處為例。︒⾸首先,作者於第

五⼗十九⾴頁討論中華民國中央軍與地⽅方軍的差異,其中指出中央軍「⾎血統」純正,素質

整齊,戰⾾鬥⼒力也較強。︒相對的,地⽅方軍則素質較為參差,⼠士氣也很難說。︒  然⽽而作者於8

第七⼗十九⾴頁提到中⽇日兩軍正⾯面對戰時,描述道:「然而儘管戰況慘烈艱苦,參戰部隊

的士氣還是高昂賁張。︒」、︑「川軍…⋯…⋯他得到的回答是:『上海的情況,團長是知道

的。我們大家抱定決心,吃好穿好,與敵人拼命』。︒」  兩段⽂文字同樣旨在描述參加上9

海戰役的中華民國地⽅方軍,但有關於該軍的⼠士氣描述卻有不同。︒⽽而作者亦未在本書他

處對此說明何以產⽣生這種差異。︒

!此外,作者於第九⼗十六⾴頁引⽤用蔣介⽯石於1938年11⽉月28⽇日時談論⽇日本軍隊先前將攻

佔上海時的說法:「國家受了很大的損失,這是我統帥應負的最大責任!實在對不起

國家!」  然⽽而,於第135⾴頁作者引⽤用蔣介⽯石於1938年11⽉月25⽇日時回顧上海戰役時的⽂文10

字:「大家試回想為開戰以前,敵人氣勢驕橫到什麼樣子?…⋯…⋯從側背威脅我軍,那

時我軍才做戰略上的撤退。這三個月的敘戰,他已受了意想不到的傷亡,無異先給他

當頭一棒。」  又,作者於第161⾴頁引⽤用蔣介⽯石同⽇日的同⼀一場演說:「拿我們全部軍隊11

使用在平津一帶,與敵人爭一日之短長,那我們的主力或許早就被敵人消滅,中華民

國也許早就有滅亡的危險!…⋯…⋯要將我們主力部隊…⋯…⋯逐步消耗敵人,一定先要引誘

他到長江流域來。」  這三段⽂文字皆旨在描述蔣介⽯石對上海戰役的評價。︒然⽽而觀察蔣12

介⽯石的語氣,可以發現第⼀一段⽂文字的蔣介⽯石相當⾃自責,但第⼆二段與第三段引⽂文則明顯

!4

���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頁46。8

!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頁79。9

���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頁96。10

���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頁135。11

���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頁161。12

語帶肯定,認同⾃自⼰己的戰略指揮。︒三段⽂文字之間只相隔三天⽽而已,蔣介⽯石的態度卻幾

近相反,這不禁使筆者好奇在這三天之中是否發⽣生使蔣介⽯石不得不改⼜⼝口的事件,或蔣

介⽯石發表看法的場合有何性質上的不同。︒然⽽而作者亦未指出,留有讀者想像的空間。︒

由此⼆二例可⾒見作者雖引⽤用⼤大量的原始資料作為敘述策略的基底,⽽而原始資料之間或有

互相⽭矛盾抵觸之處。︒若經解釋或許將使本書更添顏⾊色,然若略過這些地⽅方則可能使「持

放⼤大鏡檢視的讀者」未能全然的滿意。︒

!除了上述三點討論,還有⼀一處史料的使⽤用特別值得關注。︒於本書末,作者附上了

「參戰部隊⼀一覽表」。︒  該表詳盡地列舉了參加上海與南京戰役的中華民國政府軍各13

部隊,從番號、︑師長、︑派系、︑動員與參加戰役接⼀一應俱全。︒然⽽而,筆者總覺得有些疏

漏。︒幾經思考,才赫然發現—參與上海與南京戰役的軍隊不僅只有中華民國政府軍,

應尚包括⽇日本帝國的陸軍與海軍!這個對筆者⽽而⾔言的重⼤大疏漏究竟是作者無意⽽而為,

還是有意為之︖?參戰部隊僅只列出中華民國部隊背後所蘊含的意義為何︖?筆者將於第

⼆二章討論。︒

!第二章、作為一份文本

!⼀一份⽂文本有很多種的分析⽅方法。︒筆者於本章的第⼀一節與第⼆二節將透過結構層⾯面、︑

脈絡層⾯面與詞語層⾯面三種角度切入本書的書寫,並試圖於第三節綜合第⼀一章與前兩節

的成果,探討本書作為⼀一份⽂文本,作者的寫作策略是否成功地完成了「歷史建構」的

⼯工作,並檢討作者是否成功地回應其問題意識。︒

!第一節、結構分析

!本書旨在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中的上海戰役與南京戰役。︒全書不含導論

與結尾共分為三章,第⼀一章描述盧溝橋事件起上海情勢到南京戰役之前的經過︔;第⼆二

!5

���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頁282。13

章探討上海戰役的⽬目的與成就,並重新檢視過去對上海戰役的成⾒見︔;第三章則敘述上

海戰役結束至南京戰役結束的過程,並以此再次探討政略與戰略之間的關係。︒

!以結構安排⽽而⾔言,作者先描述上海戰役過程,繼⽽而檢討上海戰役,後再以南京戰

役為主體重複以上的動作。︒筆者認為,全書的重⼼心應在第⼆二章中對上海戰役的檢討,

⽽而第⼀一章與第三章中則充滿了描述戰爭過程的細緻刻畫。︒就書寫的流暢性觀之,本書

的架構安排可稱合情合理,然⽽而筆者卻認為這種順序式寫作⼿手法中蘊含的意義仍有待

探討,筆者將於下節進⾏行。︒

!第二節、敘述的脈絡與詞語分析

!不同的敘述策略,可以將同⼀一⽚片風景描述成完全相異的形貌。︒筆者認為作者在寫

作本書時使⽤用了以下幾種寫作策略,使⽂文章更具⽴立體感。︒⽽而這幾種不同的寫作策略,

也達成了不同⽅方⾯面的歷史建構成果。︒以下將透過兩個部分依次探討作者歷史建構的成

效,並試說明其中可能隱含的迷思。︒

!第⼀一部分,筆者以為作者在書中透過強調某些特別的符號,刻意的將讀者導向某

些非既定的認知。︒⾸首先筆者認為作者在本書中描述戰爭前後經過的「戰略」部分遠⼤大

於檢討題名「為政略殉」之中的「政略」部分。︒粗略地以比例⽽而⾔言,本書中專⾨門探討

「戰爭背後的意義」的部分包含第⼆二章與第三章第⼆二節,兩者合計共71⾴頁︔;⽽而全書中

敘述戰爭始末的部分則達兩百⾴頁以上,幾乎達到前者的三倍。︒作者在描述戰略的比例

與政略的比例之間嚴重失衡,這種比例上的失衡是為了使讀者在閱讀時,對於戰爭場

景的印象深於外交斡旋與檢討的部分︖?或作者希望透過敘事策略達成某種理念或意識

形態的宣傳︖?若真如此,這種現象與作者於導論中提到「檢討歷史層累」的理念又或

顯相悖。︒此外,筆者認為作者書寫時,隱含著替中國軍隊最⾼高統帥蔣介⽯石與其他將領

脫責的傾向。︒作者於第⼀一章⼀一再指出上海戰役初期,蔣介⽯石與前線指揮官(如張治中)

之間,或前線指揮官與其部署之間存在重⼤大的信任與溝通隔閡,呈現上令無法下達,

前後難以交流的情況—這種情形與1947年發⽣生於台灣的⼆二⼆二八事件又何曾相似。︒由此

!6

觀察,中華民國⼀一⽅方於上海戰役的慘敗除了作者歸諸於該國政府苦等九國公約的善意

⽽而延後撤退時機之外,似乎無其他決定性因素,⼀一切的失敗皆歸諸於「為政略殉」—

中華民國軍隊的⼀一切指揮失當、︑兩軍之間的良劣差異似乎皆成為「次要因素」了。︒這

種敘述策略確實成功的將結果導向中華民國⼀一⽅方以「政略」優先於「戰略」的決策謬

誤所帶來的戰爭後果,但也⼀一定程度地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因素—即使在作者眼中並非

「慘敗」的決定性原因。︒

!此外,筆者以為本⽂文帶有⼩小說式書寫⽅方式的的寫作特徵。︒舉第⼀一章第三節與第四

節為例,作者於⽂文⾸首引⽤用⼀一段上海民俗典故,以預⽰示本節「決戰與死守」中的重⼤大⼈人

命犧牲。︒全章各處不斷出現如「砲聲這才慢慢遠離了上海。」、「寶山之戰只是個序

曲,整出死守的序曲。」、「老兵…⋯…⋯都犧牲的快光了。這就替接踵而來的南京保衛

戰,種下了悲劇的種子。」、「只藉著鹵勇和血肉之軀暴虎馮河,自然是犧牲大而收

獲少了。」等等具有強烈寫實意味的⽂文句,使讀者得以更輕鬆地進入作者鋪陳的脈

絡。︒同時,本書中亦處處地表現出作者對事件的評論。︒「事情不幸被言中。」  、14

「戰爭的本質,或許就是野蠻吧!」  、「兵源的困窘,躍然紙上。」  、「但事後的15 16

懺悔,又何補於大局呢?」  這些第⼀一⼈人稱式,有如神明的全知史觀的評論時常出現17

於⼀一段⽂文字的結尾。︒透過這些評論,我們可以隱約的觀察出作者對戰爭的過程充滿著

感嘆與惋惜,同時又對戰爭的本質充滿嫌棄與厭惡。︒由以上看來,作者似乎帶有現代

「⼠士」的特質,深具傳統儒家思想與抱負。︒同時的,也若隱若現的透露出民族主義未

息的幽魂。︒這些特質對於作者的歷史建構應當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第⼆二部分,筆者將從本書中語詞使⽤用的層⾯面作為切入點,分析作者如何透過意識

或無意識的語詞使⽤用進⽽而影響讀者或重塑⾃自⼰己的歷史認知。︒通篇論⽂文多著重於描述中

華民國與⽇日本帝國兩⽅方,若比較兩⽅方的⽤用詞,則會發現值得玩味的現象。︒作者談論⽇日

!7

���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頁20。14

���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頁75。15

���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頁83。16

���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頁96。17

本帝國⽅方⾯面時,確實未出現戰時使⽤用「⽇日寇」  、︑「倭」等負⾯面⽤用詞,⽽而是相當中⽴立18

的使⽤用了如「⽇日軍」、︑「⽇日本⾸首相近衛⽂文磨」、︑「⽇日本司令」等中性詞語,符合⼀一位

外國觀察者書寫歷史時的角⾊色。︒⽽而作者談論中華民國⽅方⾯面時,則⼀一再使⽤用「國軍」、︑

「蔣委員長」、︑「崇敬」等傾向正⾯面語境的⽤用詞,尤其「犧牲」、︑「國難」、︑「漢

奸」、︑「抗戰最後勝利」等詞語更帶有明顯的民族主義特質。︒同時,史書中所使⽤用的

紀年⽅方式是特別值得注意的,⼀一位史家選擇的紀年⽅方式⾜足以顯⽰示出該史家的國族認同,

遠古的「春秋」⼀一書即為顯例。︒本書雖未於卷⾸首特別註明體例,但於書中各處則明顯

可⾒見作者使⽤用的「民國紀年」。︒由此可⾒見,作者於寫作時確實成功脫離對敵⽅方的負⾯面

⽤用詞,然對⼰己⽅方仍採⽤用正⽅方,甚至帶有民族主義的⽤用詞,再加以民國紀年的選擇,顯

⽰示出作者仍然帶有相當的國族認同。︒

!第三節、小結與檢討

!由以上討論可得⼀一⼩小結。︒本書作者的問題意識應為探討:「何以國府會在⼀一個可

能持續數年的戰事之初,就把當時作為國家權⼒力基礎的中央軍,毫不保留地投入這麼

不理想的戰場,讓他受到那麼嚴重的損失呢︖?」  ⽽而作者認為其應由「政略」優先戰19

略以解決。︒藉由第⼀一章史料的來源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的不同語⽂文的取材比例嚴重失

衡,⽽而不同語⾔言的⽂文本對於同⼀一事件的觀察與評論角度則可能是完全相對的。︒筆者透

過比對⽇日⽂文的原始資料,則發現許多⽂文中未描述的細節與⽭矛盾,這些補充的資料將使

本書更加完整。︒作者既然於書末的參考書⽬目中亦援引英⽂文與⽇日⽂文資料,可⾒見取材失衡

並非源⾃自作者⾃自身的語⾔言程度問題。︒既然如此,本書引⽤用語⾔言的失衡的根底原因則更

顯可議。︒藉由第⼆二章的架構、︑脈絡與語⾔言分析,可以觀察作者對某些重要因素的忽略,

與在⽂文中安排許多評斷與特定的措辭,皆使筆者認為本書是⼀一篇歷史建構之下的產物。︒

透過以上整理,筆者認為本書以有限的資料與精彩的論述成功的建構了上海戰役與南

!8

��� 「…⋯…⋯自平津形勢突變、日寇侵華、因之舉國民氣、至為奮激…⋯…⋯。」引自《申報》(上海市),18

1937年8月17日。

���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頁6。19

京戰役的過程,也回應了問題意識所提出的問題,在定義上符合了新⽂文化史將⽂文獻作

為⽂文本的基本假設。︒以上是關於本書具體內容的評論。︒

!然⽽而本書亦具體⽽而微地透露出作者的⼼心態與抱負,但亦使本書未能達到對敘述兩

⽅方共同的客觀、︑平等的評論,與現代史家應具備的開闊胸懷—⽽而這也是筆者試圖於後

⽂文延伸解釋,也欲在本⽂文的書寫中達到的⽬目標之⼀一。︒

!第三章、作為一份痕跡

!筆者認為欲了解作者的寫作中透露的種種跡象,必須了解作者是在「何種的脈絡」

中書寫⽽而成的。︒⽽而欲了解⼀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尚未遠去之前,可以透過⽂文獻考察與

實際訪談兩種⼿手段。︒因此,筆者除了調閱當時的論⽂文(作為學術界研究成果的代表),

亦訪談如本校台史所許佩賢教授、︑本系吳⽂文星教授與台灣⼤大學羅⼠士傑教授等⼈人,擬從

不同角度切入,追尋型塑本⽂文的歷史痕跡。︒

!戰後「台灣中華民國化」的過程,中國民族主義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舉凡

媒體中、︑學術裡,甚至建築上、︑設計上都以中國民族主義為⾏行事圭臬。︒對於這⽅方⾯面的

研究已有許多,筆者因此不于此多加論述。︒唯此⼀一事實對於後世的影響甚於巨⼤大,在

台灣各處皆產⽣生無法完全磨滅的影響,這點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忽略不記的。︒

!1987年,經過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台灣終於再次得到暌違半世紀的⾃自由。︒然

⽽而,最基本的政治⾃自由了,並不代表台灣⼈人的思想已經達成百分之百的⾃自由。︒1990年

代,甫解嚴的台灣社會承繼先前黨外的勢⼒力,⼤大眾政治參與與社會運動正以前所未有

的情勢開展  。︒⽽而身為知識殿堂的學院之內,也產⽣生了⼀一批堅信著⾃自由主義的學者們20

—與今⽇日「⾃自由主義」成為貶義詞的怪狀不同,1990年代的⾃自由派學者俱有相當強烈

的理想與良知。︒然⽽而,與民眾與⾃自由派學者相對的,社會與學院內也同時存在著⼀一群

不在少數的「保守派」。︒於社會與⾃自由派學者之中延燒的政治改⾰革風潮與台灣研究,

!9

��� 事實上,相對於前文曾提到的「台灣中華民國化」,這時的情況則可以稱為「中華民國台灣化」。參20

見:若林正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似乎仍未對保守派產⽣生明顯的影響。︒由此來看,當時的社會與學院內俱有兩股對⽴立的

潮流,呈現⼀一種不均質的現象。︒在此之前⼤大學內雖已有以台灣史作為學位論⽂文的例⼦子,

但這畢竟只是少數︔;相對的中國史或西洋史則仍是學術的主流,⽽而又以前者為重。︒

!回到本篇論⽂文,作者旨在探討⼆二戰中國戰場初期戰事的歷史,⽽而這種題⽬目是多麼

的符合戰後台灣「中國民族主義」的論述。︒就1990年代的歷史學術界內,中國史受到

的外來影響可說是微乎其微,為政治服務的基調是未曾改變的。︒⾃自從同時代「認識台

灣」教科書推動以來,⽀支持修正⽅方向的正⽅方永遠是台灣史學者,⽽而反⽅方幾乎都是中國

史學家(附帶⼀一提,當時的世界史學界則幾乎沒有意⾒見)。︒事實上,回到近⽇日⾼高級中

學歷史課綱修改的爭議—不考慮程序不正義的問題—⽀支持修改課綱的清⼀一⾊色是中國史

「專家」、︑⽽而反對修改的學者則幾乎皆從事台灣史研究。︒從以上兩點即可以看出,在

台灣歷史主流學界,中國史作為服務國家、︑維護「道統」的⼯工具,這⼀一事實至今仍未

有改變。︒

!延伸⽽而⾔言,談到海外的漢學研究,則無法忽視⽇日本的京都學派的成就。︒相較於傳

統的「中華王朝史觀」,京都學派的學者認為中國史並非⼀一獨⽴立於其他⽂文明圈的⽂文化,

⽽而是與世界上所有⽂文明⼀一同,以⽂文化發展的⾼高低為經,以分裂與統⼀一的傾向為緯,影

響他者的⽂文化,亦受他者⽂文化的影響。︒整體的世界歷史就如⼀一個完整⽣生命,⽂文化的中

⼼心就如⼈人類的主要器官、︑⽽而⽂文化與⽂文化的互動與交流就如器官之間的⾎血管。︒如同⼈人類

缺少⾎血管就無法存活⼀一般,缺少⽂文化之間的互動,⼀一個⽂文明的歷史也無法完整的呈

現。︒  以此為研究的問題意識,京都學派學者寫作中國史時固然會提及「戰爭」,但21

卻更強調戰爭背後的社會,也就是所謂「多數的⼈人」。︒此外,解構傳統的王朝更迭的

政治史觀,將中國史放入東洋史的脈絡—例如將漢國視為匈奴的屬國、︑北魏到唐帝國

視為⼀一連續的帶有北⽅方性質的政權、︑蒙古帝國是促進⽂文化融合的⽂文化傳播者,⽽而非漢

⽂文化的壓制者等等。︒  簡⾔言之,注重社會與經濟、︑尤其是廣義的⽂文化,這是京都學派22

的史學特⾊色。︒事實上,京都學派的中國史研究⽅方法是源於明治以來的東洋史概念,將

!10

��� 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卷二(東京都:岩波書店,1992),頁318。21

��� 杉山正明,《顛覆世界史的蒙古》(新北:八旗文化,2014)。22

中國史放入東洋史、︑乃至於世界史的框架下觀察。︒或許只有這種⼤大視角的歷史書寫⽅方

式,才能展現對中國史的尊重。︒京都學派第⼆二代集⼤大成者宮崎市定這麼說道:「歷史

的演進是需要⼒力量推動的。︒暴⼒力固然是⼒力量的⼀一種,然⽽而在整體的角度之下暴⼒力是不

具備撼動歷史的⼒力量的。︒這種⼒力量是⽂文化的⼒力量。︒不論⾃自⼰己給予⾃自身多⾼高的評價,缺

少了對他者/⽂文化的影響,這樣的⽂文化無法稱為⾼高度的⽂文化」  。︒以上所提到京都學派23

的基本觀念是建⽴立於明治後期,⽽而成熟於⼆二⼗十世紀中期的。︒以此來看,即使⼆二⼗十世紀

中的台灣仍然⾯面臨學術與政治戒嚴,外國的中國史研究卻早已提出異議,並成為國際

之間的顯學了。︒

!回到1990年代的台灣中國史學界,即使早有學者(例如本系退休教授邱添⽣生⽼老

師)曾翻譯並引進對於台灣⽽而⾔言「新」的中國史研究取向,但仍未被廣泛接受。︒由以

上討論推論,筆者以為作者處於政治既然解嚴,學術仍然戒嚴的時代,主修又是近代

中國史,會產⽣生第⼀一章與第⼆二章所提出種種現象—⼀一種近代民族主義主導之下所產⽣生

的種種產品—也就不⾔言⽽而喻了。︒

!時至今⽇日,隨著台灣學界與社會的轉向,定傳統中國史為⼀一尊的現象出現改變的

跡象,但這股運動仍需學者、︑社會與時間共同推動,這些新的概念才有普及的可能,

台灣的中國史研究才會迎向解嚴,中國史才有可能獲得她在東洋與世界歷史中無可漠

視的定位。︒

!終章、作為一個故事

!「『故事』不是新聞或時事評論網站,但它也不只是關於無關緊要的陳年往事。

我們認為,當人們的腳步越走越快,社會越是喧囂,我們越需要沈靜下來,回顧這世

界變化的軌跡。我們相信思索歷史,不只可以理解過去, 也能夠將當下看的更透徹,

更能夠開啟對於未來的想像。」  24

!

!11

��� 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卷二(東京都:岩波書店,1992),頁321。23

��� 引自http://gushi.tw/關於我們,3/26/2015。24

筆者已於前幾章分別探討本書作為⼀一份史料、︑⼀一份⽂文本與⼀一份痕跡時所具有特質,

最後,筆者將運⽤用最原初、︑最真切的感應思維,為本書作出最後⼀一些的感想。︒本書詳

實地記載了上海戰役與南京戰役的發⽣生始末,並以作者的良知對其下了不少註腳與評

論。︒其中雖然顯現了至今依然有死灰復燃之勢的民族主義情懷,但考察作者所處時空

背景的侷限卻也覺得情有可原。︒作者所受的教育承繼著⼀一脈相傳的儒者傳統,以中華

⽂文化為中⼼心,抱持「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淑世

精神,考察到當時的時空環境,那又是多麼使⼈人敬佩的胸懷!然⽽而,近代儒家精神澤

被天下的思想,與⼆二戰時期⽇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皆是從最初曾經真

誠⽽而⾼高貴的夢,轉化為披著民族解放、︑世界⼀一家的外表的民族主義幽魂⽽而已。︒

!筆者認為,本書最⼤大的價值,比起書中對於上海戰役與南京戰役的描述與評價,

更在於其完整地表現出作者所經的年代中的「時代精神」。︒透過放⼤大檢視作者的⼀一字

⼀一句與脈絡鋪陳,我們可以從中得出作者的寫作策略,並藉由比對作者所處的時代,

以推測是如何的環境催⽣生了這⼀一部⽂文章。︒筆者從不打算以今⽇日之是非昨⽇日之是,這既

不嚴謹,也不厚道。︒筆者希望達成的,只不過是解構本書與作者,試圖從中找尋那幽

微的記憶之源,並以今⽇日的觀點對其做出些許的評價,⾒見證這個時代的精神,如此⽽而

已。︒

!筆者近⽇日甫閱畢⼀一本由奧地利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在⼆二戰

期間為維持個⼈人⾃自由⽽而流亡國外,為⾒見證並記錄過去歐洲歷史⽽而寫下的絕筆著作「昨

⽇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出於絕望,我正在寫我⼀一⽣生的歷史。︒」茨威格在致

友⼈人的書信中這麼說。︒本書不僅記錄了茨威格的⼀一⽣生,更在字字句句中流露出對⼈人性

的推崇、︑對⾃自由的渴望,與對歐洲整合的嚮往。︒作為⼀一位⽣生活於⼗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

之際的歐洲⽂文壇頂尖作家,本書⾒見證了⼈人⽂文薈萃的歐洲如何在⼀一戰前攀登到⾃自由主義

的最⾼高峰,也⾒見證了世界⼤大戰如何將這⼀一切絲毫不留地、︑完全地從他的⽣生活中抽離,

使歐洲墮入納粹邪惡的統治深淵。︒同樣在描寫⼆二戰時期的故事,茨威格作為當事者,

以他的著作⾒見證了歷史,也使⾃自⼰己的名聲  在納粹垮台後持續以⾃自由主義擁護者的角25

!12

��� 茨威格於二戰末期與妻子自殺於巴西里約熱內盧。25

⾊色在歐洲與世界受到永久的推崇︔;李君山則為後視者,也以他的著作⾒見證了他那個時

代的時代精神,⼀一個⼆二⼗十世紀末民族主義的精神。︒筆者不會,也無需討論兩者的⾏行為

與態度之間是否俱有⾼高下優劣之分,因為兩者都是時代的產物,兩⼈人無法改變時代,

只好記錄時代,並由後世史家再度發掘出他們的作品,使從前的故事在後世更顯得耀

眼輝煌。︒

!筆者最後引⽤用⼀一段茨威格于其著作中所述的話,作為本⽂文的結語。︒相較於李君山

所⾔言:「戰爭的本質,或許就是野蠻吧!」筆者以為這段話更能表現出戰爭的意義。︒

它顯⽰示出茨威格最堅實的信念,即威權與壓制會不斷地持續發⽣生,但相對的,追求⾃自

由的呼聲也會永遠伴之發展,⽣生⽣生不息。︒也以這段話⾃自勉,期許成為⼀一位⾒見證時代的

歷史研究者。︒

!「陽光普照著大地,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發現自己眼前的影子,而我也看見了

眼前這場戰爭的背後,上一場戰爭的影子。在這個時代,我是避不開這些戰爭的陰影

了。它日日夜夜盤旋籠罩我的每一個念頭。也許,在這本書的某處,你也會看見它隱

約浮現的輪廓。但是,任何陰影,到頭來也是光的孩子。人,唯有經過光明與黑暗,

戰爭與和平,興盛與衰頹,才算是真正活過。」  26

!!!!!

!13

��� 斯蒂芬・茨威格,《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台北市:城邦,2005),頁4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