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專題研習簡介 - 寶覺中學

23
第一章 專題研習簡介 1. 主動參與 勇於嘗試 2. ( )

Transcript of 第一章專題研習簡介 - 寶覺中學

第一章:專題研習簡介

第一章 專題研習簡介

1. 什麼是專題研習?

專題研習是對一個題材作深入探討,讓同學透過特定情境,進行探究

式的學習,把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連繫起來,進而建構知識,

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態度。

專題研習有助同學發展下列九項共通能力:

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創造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

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研習能力。

主動參與

勇於嘗試

共同學習

2. 各級的學習範疇:

中一至中四級學生每年須進行兩個專題研習(一個在學期中,另一個在暑假),計劃將持續數年,學生在四年內將會在不同的學習領域進行專題研習。

級別 題目涉及的學習領域 習作使用語文

中一 中國語文教育 或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中文

中二 數學教育 或 科技教育、藝術教育、體育 中文

中三 英國語文教育 或 科學教育 或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中文 或 英文

中四 英國語文教育 或 科學教育 或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中文 或 英文

第一章:專題研習簡介

3. 專題報告的特點

專題研習的主要作用,是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強調學生圍繞著一個自己覺得有興趣或值

得探討的問題去探究,透過老師在背後的引導,期望在報告中可顯示出以下的成效:

3.1 能分辨不同的見解

學生從不同來源搜集資料後,可分辨出它們的相同或相異之處。例如一個以「廢料回

收」為主題的研習報告中,學生可以看得出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

3.2 作出判斷

學生能分析及綜合各人不同的見解,說出自己的觀點。例如在「手提電話與理想生活

素質」的研習報告中,學生能根據所搜集得的資料而判斷出手提電話能提昇抑或是降

低生活素質。

3.3 發表意見

學生將所搜集得來的資料整理分析後,能引申出個人的立場及看法。例如在「健康小

食」的報告中,學生能向學校的小食部建議出售受同學歡迎的健康小食。

3.4 習慣、態度或信念上的改變

在研習期間,學生因為實際的體驗,引發出深刻的感受,因而自發性地改變一些固有

的習慣及態度。學生在研究完「區內的老人問題」時,能體驗獨居老人的孤獨感覺,

從而改變自己對年長者的態度。

3.5 欣賞

學生在整理及分析完所有資料後,由於對所研習的範疇有深刻的認識及體會,因而對

有關人或物表示欣賞。例如在「保護環境」的研習中,學生懂得去欣賞環保人士所作

出的努力。

3.6 作出預測

學生將資料整理歸納分析後,能根據邏輯推理,作出預測。例如在「是啤騷─主題餐

廳」的研習中,發現現存的顧客結構及消費模式並不符合老闆先設的期望,從而預測

若不及早補救,店舖會有倒閉的危機。

第一章:專題研習簡介

4. 分組活動及組員的角色

專題研習以小組為單位,每組約 4至 6人,組員必須同班。

擬定題目

搜集資料

整理資料

撰寫報告

匯報及評估

研習的成功在於是否能夠將每個步驟的工作適當地分配,使每個同

學都能夠達到

小組聯絡人

財政

資料管理員

製作統籌員

秘書

「各有責任,卻互相支援、合作」。

職 責 工 作 說 明

小組聯絡人 聯絡有關人士/監察會議議決進行/主持會議/跟進會議議決

秘書 撰寫會議紀錄/上載資料到互聯網/保存有關小組會議的資料

資料管理員 保存組員搜集的資料/組織資料給組員討論

製作統籌員 預備製作所需用品/保存作業直至報告完成

財政 分配各項工作所需費用/保存支出收據/入帳

資料來源:中大及港大有關「專題研習」網頁。

第二章:工作流程

第二章 工作流程

專題研習的步驟可分為下列幾項:

擬定題目 → 搜集資料 → 整理資料 → 撰寫報告 → 滙報及評估

1. 如何擬定題目

專題研習是針對一個主題作深入的探討。學生圍繞著一個疑問(Problem),或一個需要再詳細解釋的題目,計劃如何透過有效的資料搜集、整理、分析、綜合、反思等過程,對先前

懷疑的問題作出結論,歸納出一些新論據,或建構出一些新知識。

在進行專題研習時,老師所遇到的最大矛盾是:如何在受到課程的規限的同時,又可讓學

生享受高度的自主權及感覺到所落實的研習題目是內發的或符合自己的興趣?要兩者兼

顧,可先由科組老師根據課程綱要及學生的進度來設定母題;之後,再協助學生用上述的

聯念、腦力震盪及小組討論方法建構主題網及設定子題。而老師在引導學生落實子題時,

可參考以下準則:

所設定的子題是否:

1. 與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相呼應?

2. 能誘發出新的學習或製造機會讓學生建構出新的知識?

3. 能幫助學生對實際生活有進一步的體驗 ?

4. 具挑戰性而適合本身的程度和能力?

5. 有足夠發揮的內容空間?

6. 能讓不同能力及不同智能的學生都有機會發揮?

7. 能鼓勵學生走出課室或學校以獲得資訊?

8. 有足夠空間讓學生抒展其創意及提昇思維能力?

9. 資料充裕及容易搜集?

10. 令同學在整個工作過程中維持興趣?

第二章:工作流程

主 題 子 題 疑 問

理想生活素質 科技與理想生活素質 手提電話會提昇或是降低生活素質?

我們的社區 葵青區的老人問題 葵青區老人的生活模式是怎樣的?獨居

老人是否真的感到非常孤獨?

食物與營養 良好的飲食習慣 為何提倡「一多三少」?我能否做到?我

的同學能否做到?

校內的設施 校內的飲用水供應 為何大部份的同學/老師都不喜歡喝來自水機的水?學校內不同來源的飲用水在

味道及水質上是否有分別?

超級市場 顧客的購物模式 甚麼人喜歡往超級市場購買鮮魚鮮肉?

是否以職業女性居多?

2. 思考網絡

2.1 專題研習由一個疑問作開始

進行一般的專題研習,學生從老師手中接過題目,便漫無目的地去搜集一切與該題目

有關的資料,最後將所有別人的東西堆砌出來。在整個研習中,學生工作欠缺焦點,

故不懂得用甚麼準則去篩選,更不懂得從甚麼角度去評鑑,最後造成無意義的堆砌。

要對準焦點,學生首先要知道問題所在及希望找到怎麼樣的答案。專題研習的主要精

神,在於讓學生親自去探究學問。而整個探究的過程,始於一個或多個學生感到疑惑

的問題,此等問題開始時都沒有一個既定的答案。

2.2 問題始於腦力震盪 ( brainstorming )

要激發出一個或多個學生自己認為值得去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可由腦力震盪開始。在

一個大主題之下,鼓勵學生任意聯想,然後再引導他們將天馬行空的意念歸類整理,

建構成主題網。圍繞著主題網,再反思先前各意念的由來,加上適當的聯繫,疑問便

會應運而生。

第二章:工作流程

space 你想到. . . ?

2.3 利用心智圖作有系統的思考

在紙中央寫出主題,從中心將有關聯的要點分支出來

將相關的內容放在同一分支

用一個詞或符號記錄每一分支上的主題

用箭咀把相關的分支連起來

只要將意念寫下來,不用決定對錯

圖表一 以超級市場為主題的主題網

第二章:工作流程

2.4 深入探討意念的特殊性

再細看主題網,考問自己當初為何會聯想到這些意念?意念與意念間可有任何關係?

你對這些意念又有甚麼直覺?

2.5 設定疑問

組員環繞心智圖之內容,利用六何法擬訂一個問題作深入討論之子題目:

why 何故

what 何事

who 何人

when 何時

where 何地

how 如何

圍繞著一大堆有待澄清的疑惑,落實有需要再深入探討的問題,作為搜集資料的框框。

例:

1. 超級市場所出售的鮮魚鮮肉是否真的如廣告宣傳的新鮮?甚麼人喜歡往超級市場購買鮮魚鮮肉?是否以職業女性居多?

2. 超級市場所提供的購物後送貨服務是否比網上購物更受歡迎?

3. 新鮮冷凍的牛奶成份是否與盒裝的再造奶相同?

參考資料:趙李婉儀 《專題研習----學會學習的實踐》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躍進學校計劃

第三章:搜集資料方法

第三章 搜集資料方法

1. 蒐集資料的功能

加深對研究課題的認識或發掘對該課題的新想法

可更了解別人的觀點、對同一課題曾經用過的研究方法

2. 如何評估資料

從眾多的資料中揀選有價值的資料,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各點:

出處: 了解作者的學術/專業背景是否具代表性

網站是否與大學或學術機構有所聯繫

資料中的數據引自何處

時間性: 檢查資料是否太陳舊;會否有新的資料/論據已推翻先前的理論

客觀性: 資料是否作者的個人主觀意見,作者是否有足夠的論據支持

準確性: 資料中如有引用調查資料,須檢視調查是否有足夠人數,以及負責調查的

機構是否具權威性

出現頻率:如果某些資料反覆出現在不同的著作中,就顯示它有高的參考價值

3. 蒐集資料的形式

形式 例子

圖書館搜尋資料 於圖書館搜尋有關「植物」的文獻及書籍

網上搜尋資料 於網上搜尋有關「獨居長者」的資料

問卷調查 邀請小學生進行有關環保的問卷調查

邀請專家面談 / 訪問 邀請區議員面談,以了解區內治安問題

實地考察 到馬屎洲考察香港自然生態環境

實驗 進行有關實驗,以了解光合作用

第三章:搜集資料方法

3.1 圖書館搜尋資料方法

學校圖書館採用網上檢索目錄模組 KidsOPAC,方便同學檢索圖書。KidsOPAC提供多個檢索方法,包括:

書名關鍵字 作者關鍵字 索書號 作者關鍵字及書名關鍵字

書名全名 作者全名 ISBN/ISNN 主題/科目及閱讀班級

書名筆劃數 作者筆劃數 主題/科目

同學檢索圖書步驟:

(a) 登入學校網頁 www.pokok.edu.hk,然後進入「圖書館」

(b) 進入「圖書館檢索站」後,選取合適之檢索方法 (例如:書名關鍵字)

第三章:搜集資料方法

(c) 在書名關鍵字中輸入「植物」,然後按「開始檢視」

植物

(d) 檢索站會出現一系列有關「植物」的書籍

第三章:搜集資料方法

(e) 再按有關書籍,檢視詳細結果。

3.2 網上搜尋資料方法

(a) 通過網站搜尋器,例如 hk.yahoo.com, www.timway.com.hk 等,輸入關鍵字來查閱有關的網站。

(b) 查閱政府或教育資源網站,例如 www.info.gov.hk , www.hkedcity.net 等,了解有關資料。

(c) 利用學校「學聯網」系統內「教學園地」之「資源庫」搜集有關資料。方法如下:

(i) 在左方工作列,按「教學園地」 「資源庫」

(ii) 按下列的「搜尋」按鈕

(iii) 輸入一個或多個搜尋條件

名稱(資料夾/檔案/網址) :輸入名稱所包含的字眼

檔案類型 :選擇檔案類型

輸入副檔名:例如 ZIP

第三章:搜集資料方法

擁有者 :輸入用戶中或英文名稱

(iv) 輸入後按「搜尋」

(v) 系統顯示符合搜尋條件

(d) 可直接按檔案下載 或 按資料夾以瀏覽更多檔案

3.3 如何設計問卷

(a) 形式:大部分問卷都以選擇題形式進行,但仍可按需要加入其他形式的問題,以收集受訪者個人意見。

(b) 內容:以切題、簡單、清楚為主,令受訪者清晰表達自己的立場及看法。

(c) 注意事項:

設計問卷時,問題要循序漸進,思考問題能否幫助自己搜集 一些想要的資料。

可利用「六何法」(何故、何事、何人、何時、何地、如何)檢視題目是否全面。

第三章:搜集資料方法

為檢查受訪者是否胡亂填寫答案,可於設計題目時加入一些互相監察的題目。試看下面的例子:

問 題

意 無

1. 我非常討厭計數

2. 計數令我感到非常快樂

如受訪者在上述題目中均填寫相同方向(例如「同意」),則他很可能胡亂填寫答案。

如有需要,問卷可加入填寫受訪者個人資料,例如性別、年齡等,但要確保有關資料保密,並只作分析資料時使用。

3.4 如何進行訪問

(a) 訪問前

訂立訪問題目。題目的內容必須切題,當中應包括一般性和概括性的問題,以及指定及詳細的問題;

決定訪問對象 (同學、老師、將軍澳小學生、公眾人士),並預約被訪者 (如有需要);

預備有關物資,例如足夠的問卷、文具、攝錄機等;

分配各成員之工作,例如發問、記錄、錄影等。

(b) 訪問期間

禮貌地介紹自己及組員,並邀請被訪者進行有關訪問;

提出預備了的問題,細心聆聽被訪者的回答,並記錄訪問的內容;

完成訪問後,應對被訪者表示謝意。

(c) 訪問完成後

整理有關訪問的資料,並進行分析。

第三章:搜集資料方法

3.5 如何進行實地考察

(a) 實地考察地點應與所選的題目相關,例如有關香港歷史的研究,可到博物館作考察。事前應搜集擬考察地點之有關資料(例如交通路線),更須確定考察地點含有想找之資料。

(b) 進行考察前宜先擬訂考察內容及計劃,並預備有關物資 (例如相機、工作紙)。

(c) 事前須通知老師及家長。如考察地點帶有危險性,應先諮詢老師意見。

(d) 考察期間應專注於要考察的內容,並透過拍照、攝錄、索取標本等方式進行記錄。

(e) 完成考察後,要整理有關記錄,並進行分析。

3.6 如何進行實驗

(a) 事先設定實驗的計劃、目的,以及須收集的數據。

(b) 有危險的實驗必須於老師帶領下進行,並須做妥所有安全措施。

(c) 實驗進行期間,同學應記錄有關數據,以及有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情況;同學亦可透過拍攝實驗過程,作為呈交報告或分析實驗結果之用。

(d) 完成實驗後,要整理有關記錄,並進行分析。

4. 各類型參考編寫方法

4.1 書目

編寫方式: 作者 (出版年份) 書名 出版地 : 出版社

例: 教育統籌委員會 (2000) 改革方案 - 諮詢文件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

Jones, B., Rasmussen, C. M. & Moffitt, M.C. (1997) Real-Life Problem Solving,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Washington D.C.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4.2 網上資料

編寫方式: 題目 <網址>

例: 寶覺中學網頁 – 課外活動

www.pokok.edu.hk/ content.html The Project Approach www.ed.gov/databases/ericdigests/ed368509.htm

第四章:資料整理

第四章 資料整理

1. 如何將資料整理

搜集資料之後,應該將所得的資料進行整理,步驟包括:

篩選資料

整理數值資料

分析資料

作出結論

2. 篩選資料

檢視所得的資料,將錯誤的、過時的、重複的、或與研習題目無關的資料剔除。如對資料

有懷疑,應重新核實。(參閱第三章第 2節)

3. 整理數值資料

3.1 數值資料可以用表和圖來顯示。我們可以利用 Excel 製作出下列的統計圖:

棒形圖:用來顯示每一類別的數目

1A班學生最喜愛的運動

0

2

4

6

8

10

足球 籃球 排球 游泳 行山 其他

人數

圓形圖:用來顯示每一類別佔全部的百分比

1A班學生最喜愛的運動11%

17%

26%14%

9%

23%足球

籃球

排球

游泳

行山

其他

第四章:資料整理

折線圖、棒形圖:用來顯示某一數量隨時間而變化的趨勢

香港的失業率

0.0%

2.0%

4.0%

6.0%

8.0%

10.0%

02年第一季 02年第二季 02年第三季 02年第四季 03年第一季 03年第二季

香港的失業率

0.0%

2.0%

4.0%

6.0%

8.0%

10.0%

02年第一季 02年第二季 02年第三季 02年第四季 03年第一季 03年第二季

複式棒形圖:用來比較兩個(或更多的)數量 中四各班男女生人數比較

女生人數

男生人數

444A 4

30

25

20

15

10

5

0

第四章:資料整理

組織圖:用來顯示分組數據的頻數分佈

人數

0

5

10

15

20

155 -160 0-165 170170

高度 (cm)

2A班學生的高度分佈

165-16516160155155150-150

3.2 除此之外,也可以計算各種統計量,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最大值、最小值、標準差等。

4. 分析資料

4.1 分析資料就是將搜集所得的資料分門別類,並且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例如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優點和缺點,原因和結果、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等。

4.2 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圖表來分析資料:

將項目分類:

能 天

煤風

力 潮

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

能源

第四章:資料整理

顯示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

兩極冰雪融化

氣溫上升

產生大量二氧化碳

燃燒煤或石油

顯示原因和結果:

燃燒

高溫

氧氣

燃料

進行比較:

香港 星加坡

面積

人口

國民生產總值

人均收人

第四章:資料整理

尋找較佳的解答:

問題 可行的解答 後果

1.

2.

3.

1.

2.

3.

4.3 在分析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欠缺了某些資料,應盡快尋找補充。

5. 作出結論

5.1 分析資料的目的,就是對研習的題目作出結論。結論可以是分辨不同的見解、作出判斷、發表意見、作出預測等。(參閱第一章第 3節)

5.2 結論必須建基於客觀的事實和邏輯的推理,切忌以偏蓋全,妄下判斷,或者人云亦云,毫無創見。如果根據現有的資料不能作出結論,可以留待日後作更深入的探究。

第五章:撰寫報告

第五章 撰寫報告

1. 專題報告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達,例如文字報告、電腦簡報、網頁、模型、表演等等。

2. 專題報告應包括:

封面 (包括研習題目、組員名單、導師姓名和製作日期)

目錄

研習的目的

研習的方法

如何搜集資料

如何整理資料 或 製作的過程

報告的內容 或 製成品 或 表演

結論

組員的感想和自評

參考書目和網址

組員分工表

鳴謝 (如適用)

附錄 (如適用),例如:調查問卷的樣本、向受訪者提出的問題

報告內所有內頁應編上頁碼。

3. 專題報告應由全部組員分工製作,並且共同校對和審閱。

4. 為使報告整齊美觀,報告內容應利用電腦製作,例如採用 Word、Excel、PowerPoint、Dreamweaver 等軟件,也應加插適量的圖表和圖片。

第六章 匯報及評估方法

第一次匯報須知

1. 學生之口頭報告:

1.1 為什麼訂出此題目?

1.2 研究之目的

1.3 用哪種研究方法?怎樣蒐集資料?

1.4 分工之情況

1.5 用什麼方式表達?

2. 老師:

2.1 就題目之範圍、方向給予意見,協助同學修訂

2.2 提供一些蒐集資料的方法和途徑,並著學生於下次匯報時展示蒐集所得之資料

2.3 對同學的分工給予意見

2.4 對同學第一階段的表現給予意見

2.5 指導同學編訂專題研習計劃書,於第二次匯報時呈交

3. 中六學生:

3.1 當老師與第一組討論時,協助其他組別預備口頭報告

3.2 當老師與第二組討論時,協助第一組編訂其工作計劃

3.3 協助老師,充當同學的顧問

第二次匯報須知

1. 學生:

1.1 呈交專題研習計劃書

1.2 曾作出哪些預備工作和資料蒐集?

1.3 透過資料蒐集,研習的工作有什麼進展?

1.4 欠缺哪方面的資料?

1.5 遇上什麼困難,如何解決?

1.6 下一步的計劃

2. 老師:

2.1 審視學生蒐集之資料,是否切合題意

2.2 就學生之協作、自我管理、策劃等各方面評分

2.3 就學生之疑難,提供協助

2.4 與學生訂立下一階段之目標

3. 中六學生:

3.1 當老師與第一組討論時,協助其他組別預備口頭報告

3.2 當老師與第二組討論時,協助第一組分析資料,在討論過程中,充當同學的顧問。

第三次匯報須知

1. 學生報告:

1.1 資料蒐集的進度

1.2 如何組識資料

1.3 透過這些資料可否回答研究的問題

1.4 欠缺哪方面的資料

1.5 遇到什麼困難,如何改善

1.6 下一步的計劃

2. 老師:

2.1 審視學生蒐集之資料,是否切合題意

2.2 就學生之協作、自我管理、策劃等各方面評分

2.3 指導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

2.4 與學生訂立下一階段之目標

3. 中六學生:

3.1 當老師與第一組討論時,協助其他組別預備口頭報告

3.2 當老師與第二組討論時,協助第一組分析資料,在討論過程中,充當同學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