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The 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 of...

75
1 硕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MASTER DEGREE 论文题目: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The 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 of Wanquanyouwei (英文) Fort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者: 郝园林 指导教师: 马利清 宋大川 2014 4 28

Transcript of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The 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 of...

1

硕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MASTER DEGREE

论文题目: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The 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 of Wanquanyouwei

( 英文 ) Fort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作 者: 郝园林

指导教师: 马利清 宋大川

2014 年 4 月 28 日

1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文题目)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英文题目)

The 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 of Wanquanyouwei

Fort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作 者 学 号 : 2011101690

作 者 姓 名 : 郝园林

所 在 学 院 : 历史学院

专 业 名 称 :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导 师 姓 名 : 宋大川研究员;马利清副教授

论文主题词:

(3-5 个) 万全右卫城;长城;防御体系

论文提交日期: 2014 年4月 28 日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 郝园林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郝园林 日期: 2014 年 4 月 28 日

指导教师(签名): 马利清;宋大川 日期: 2014 年 4 月 28 日

I

论文摘要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提出了“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概念,该体系由

“万全右卫城”、“洗马林堡”、“新河口堡”、“新开口堡”、“膳房堡”、“张家口

堡”、“长城”等遗存构成,有较为完整的发展脉络和结构功能。

第一章主要对文章的相关概念和研究基础做介绍。具体分为研究缘起、研

究对象的界定、文献记载和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创新点和难点几个部分进行

了介绍;

第二章分析了“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形成缘由。文章依据明蒙对峙

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论述了该防御体系形成的必然性;

第三章详细考察了“万全右卫城”、“洗马林堡”、“新河口堡”、“新开口堡”、

“膳房堡”、“张家口堡”、“长城”等遗存的沿革建置和位置现状等情况;

第四章探讨了该体系的形成阶段和防御特征,认为该体系的形成可划分为

三个阶段:肇始、勃兴和废弃阶段,并且具有层级性、向心性、联合性的防御特

征,上述特征使该防御体系起到了一定的防御效果;

第五章在前四章分析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万全右卫城;长城;防御体系

II

Abstract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Wanquanyouwei Fort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system consists of

“Wanquanyouwei Fort”/ “Ximalin Fort”/”Xinhekou Fort”/”Xinkaikou

Fort”/”Zhangjiakou Fort’/”Great Wall”and other relics.It have a complet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structure function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article mainly does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and

research bachground. Specificly it contains the research orig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documented and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ideas, innovations and difficult

sec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reason of the formation of “Wanquanyouwei

Fort military defense system”,according to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ing-Mongol

confrontation and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defense system

formation.

The third chapt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Wanquanyouwei Fort”/ “Ximalin

Fort”/”Xinhekou Fort”/”Xinkaikou Fort”/”Zhangjiakou Fort’/”Great Wall”, "Great

Wall" and other relics of evolution of building and location of the status and so on.

The forth chapter explores the formative stages and defe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The formation of the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the onset,

flourishing and waste phase, and what’s more, it has hierarchical, concentric,

combined features of defense,which made the defense system playe a certain role.

The fifth chapter makes a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chapters.

Key words: Wanquanyouwei Fort; Great Wall; defense system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缘起 ..................................................... 1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2

1.3 文献记载与研究现状 ........................................... 4

1.4 研究思路 ..................................................... 7

1.5创新点和难点 .................................................. 7

第二章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形成缘由 .................. 8

2.1历史背景 ...................................................... 8

2.2地理环境 ...................................................... 9

第三章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遗存 ..................... 10

3.1概述 ......................................................... 10

3.2万全右卫城 ................................................... 11

3.3洗马林堡 ..................................................... 22

3.4新河口堡 ..................................................... 27

3.5新开口堡 ..................................................... 30

3.6膳房堡 ....................................................... 33

3.7张家口堡 ..................................................... 38

3.8长城 ......................................................... 41

第四章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形成过程及特征 ........... 45

4.1阶段分析 ..................................................... 45

4.2空间分布规律 ................................................. 47

4.3防御特征及效果 ............................................... 50

第五章 结语 ........................................... 55

参考文献 ........................................................ 56

附图 ............................................................ 59

后记 ............................................................ 67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1

图表目录

图表 1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辖域 ................................. 3

图表 2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城址分布简图 ............................ 10

图表 3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示意图 .............................. 11

图表 4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城址间距离示意图 ........................ 48

图表 5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各城之地形 .............................. 49

附图 1万全右卫城辖境图 .......................................... 59

附图 2万全右卫城线图 ............................................ 60

附图 3洗马林堡辖境图 ............................................ 61

附图 4洗马林堡线图 .............................................. 62

附图 5新河口堡辖境 .............................................. 63

附图 6新河口堡线图 .............................................. 63

附图 7新开口堡辖境 .............................................. 63

附图 8新开口堡线图 .............................................. 64

附图 9膳房堡辖境 ................................................ 64

附图 10膳房堡线图 ............................................... 65

附图 11张家口堡辖境 ............................................. 65

附图 12张家口堡线图 ............................................. 66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地处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农牧交错地带。其北有

荨麻岭、虞台岭、野狐岭自西向东绵延横亘,南为洋河谷地,地势北高南低,最

大高差在千米左右。其境北抵坝上草原南缘,南接洋河直通中原腹地,东去可

称京师之门户,西望塞外之屏障,正所谓“前望京都,后控沙漠,左挹居庸之

险,右拥云中之固”的“万全”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此,万全县自古以

来便是游牧与农耕民族的往来征战之地,发生过多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事,多

次成为历史瞩目的焦点,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舞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有“京西第一卫”之称的万全右卫城即位于万全县东部。该城保存较为完

好,结构保存完整,大部分城墙包砖尚在,城内仍保留了相当数量的明清建筑。

此外,万全县境内的洗马林堡、新河口堡、新开口堡、膳房堡与位于张家口市的

张家口堡也仍得以保留部分遗迹。而且它们在明代曾划归到同一个行政体系下,

组成一套相对独立的军事防御系统。加上处于明蒙边境,该地区成为蒙古部落

入侵的前沿阵地,因而需要不断做出各种军事应对,这种“刺激—应对”模式成

为研究明代边防动态系统的绝佳材料。然而,限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目前对各

个建筑的系统性的考古调查仍有所欠缺,且尚无对各遗迹历史沿革的系统梳理,

而是做简要介绍的居多,并且材料发掘的不甚充分,在二者基础上做系统性的

历史考古研究就更不可能。基于此,笔者不揣冒昧,欲籍前人已做了大量基础

性工作和学术研究发展大好势头的机会,试图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以弥补前

人之所不能,发前人未发之言。

此外,笔者试图通过实地调查测量和数据汇总分析,初步建立万全县明代

遗存数据库,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夯实基础。前期所做的资料长编,分类汇集后

整理出版,将来在进行类似研究时,便可简化甚至省去相关的文献资料检索工

作。

本文的目的是要构建一套独立于历史文献叙述的话语体系,而不是简单的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2

文献或考古材料的堆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一次历史考古学方法论的有

益探索,是对作者研究能力和理论驾驭能力的一次有益训练。

近年来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该城及其附属建筑群的文化遗产价值的开发,并

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合作设立“明代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

察”课题项目,前者主要负责项目经费和调研的支持,后者负责材料的收集和

学术成果的出版,本论文便是该课题的主要预期成果之一。近日欣闻北京市将

与张家口市共同申办奥运会,而张家口之源起正是明代之张家口堡,笔者及所

在单位以期能通过学术方面对张家口堡的扎实研究和突破创新为祖国申奥成功

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地理范围

本文所论及的地理范围的建筑遗址包括万全右卫城及其“五堡”:洗马林堡、

新河口堡、新开口堡、膳房堡、张家口堡,还包括各城堡所属明长城,它们共同

构成了明之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上述遗址所属区域在明成化十年(1474

年)后隶属于宣府西路管辖,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后归宣府上西路统辖,

彼时洗马林堡被划归于宣府下西路。后清初置万全县,统辖各堡,万全右卫城

和“五堡”一体的格局得以进一步巩固,终于成为完全独立的行政体系。因此,

本文所讨论的地理范围大约与清之万全县辖域一致,但较之仍处在较小的范围

内。清之万全县据载处于“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合 80.7 公里),南北距七十里

(合 43.5 公里)”1的范围之内。万全右卫城军事体系中最大的遗址同时也是中

心城堡的是万全右卫城,位于万全县境内的东侧,该城西南角的地理坐标为:

北纬 40°51′36.23″,东经 114°44′04.99″。本文所论及的地理范围大约为:

以万全右卫城为中心向东约 21 公里的范围,即东至今张家口市桥东区姚家庄镇;

向南约 19 公里的范围,即南至今张家口市怀安县左卫镇;向西约 31 公里的范

围,即系至今张家口市万全县洗马林镇;向北约 18 公里的范围,即北至今万全

县膳房堡乡。该区域现均在今张家口市,除张家口堡位于市区外,其余主要位

1 穆彰阿:《大清一统志》卷 38《史部·地理类·宣化府·建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部丛刊

续编本,2008 年,第 550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3

于万全县境内,即北纬 40°41′-41°15',东经 114°20'-114°50'的大体范围内。

图表 1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辖域

(实线区域为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地理范围,虚线为今行政区划)

1.2.2时间范围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在明朝经历了完整的始建、发展和衰落过程,年

代上可构成独立的单元,并且该军事体系发挥作用也主要是在明朝。因此,本

文将讨论的时间范围仅局限于明朝,即 1368 年至 1644 年的年代范围内,共计

277 年。

1.2.3“军事防御体系”

本文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是从历史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主要表

现形式为建筑和人的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系统性。体系的主要承载形

式建筑主要包括明朝政府在前述地理区域兴建的万全右卫城、洗马林堡、新河

口堡、新开口堡、膳房堡和明长城等军事工程建筑,也包括附属的关隘、驿站

等。表现形式人的活动为人利用上述建筑从事的备战、战事、经济等活动,而在

不同建筑上从事的这些活动是互相关联的。人的活动是有决定性意义的表现形

式,是衡量该“军事防御体系”的尺度,从根本上决定了该体系内各建筑的属

性,当城址主要被用来从事军事活动时,该城就是军事性城址,当主要用来从

事经济活动时,其就不再具备军事性质。因此,军事防御体系的废弃并不仅是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4

城址的废弃,也可包括城址功能发生转变,如转变为以经济活动为主体时的情

况。体系的独立性一方面表现在行政建置上的相对独立,也表现在其具有的独

特演化脉络。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各要素均扮演了不同的重要角色,并且它

们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互协作和依赖。基于此种概念界定,本文将主要涉及该“军

事防御体系”各要素的区位、现状、沿革、内部建筑等方面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并讨论体系的形成阶段和空间分布规律,最后在此基础上讨论防御体系的

防御特征和防御效果。

1.3 文献记载与研究现状

1.3.1 文献记载

明清文献中对该军事防御体系中相关遗址多有述及。正史如《明实录》、《明

史》中有关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内遗址的记载内容主要可分为三类:一,在记

述和蒙古部落的战事中,会涉及到城址如何组织防御及其攻陷情况;二,专门

介绍某个城址的兴建修理和冲要情况;三,会涉及该地区官员的调动情况。其

中,前两类对文章有直接的重要意义,第三类与本文研究主题关系不大。然而,

正史的有关记载并不全面,且零散于各卷。如《明史》虽对万全右卫城的职官体

系和建置沿革稍有涉及,有关战事情况也略有涉及,但对古城的规制、建筑情

况等均无提及。《明实录》所记相对丰富,有较多涉及城址修理情况的记载,但

对具体的修理过程和修筑方式等均无介绍。因此,正史仅可提供粗线条的线索,

因此仍需要其他材料,以进一步丰富研究的内容。

大量的明清方志可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如明正德和嘉靖年间《宣府镇志》

内容丰富,记载详实,其中包括宣府镇境内所属城堡建制沿革、古迹、武备、墩

台、祠庙等种种内容,为本文提供了丰富扎实的材料。另如明人杨时宁《宣大山

西三镇图说》(万历)除对每座军堡的始建及包砖年代有详细介绍外,还绘制了

每座城堡及其附属建筑的舆图,将该防御体系中每个建筑都标示了出来,对于

现在实地调查极具指导意义,将是作者重点参考的资料。但是方志所载材料的

问题在于前后因袭的现象较多,并且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因此在选择时需要

慎重区别。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5

1.3.2 研究现状

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内建筑的相关研究涉及到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

是对某些城址进行的聚落考古研究;一个是对明长城的专题研究会涉及到该体

系内的长城。

学界较多学者开始用聚落考古的视角研究该地区的城址,但一般是将其放

在更大的框架下进行论述,并无专题研究。如李孝聪先生《明代卫所城选址与

形制的历史考察》1在探讨明代卫所城选址所考虑的因素时,以万全右卫城为例,

认为该城址选址充分照顾了冲要、屯戍、水源三要素。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

堡寨聚落研究》2一文对宣府镇内军事堡寨做了聚落研究。其中有对万全右卫城

的简单介绍,涉及该城建制沿革、规模形制、内部布局等。并简单介绍了洗马林

堡的相关情况。材料大多来自清人修《宣府镇志》,也包括河北省古建所调查的

一些数据和作者本人调查所得情况。此外,还对城内神机库、祠庙等建筑进行

了聚落意义的观察。另如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3分

别对“九边”重镇的军事防御体系的形成过程、空间分布规律、防御性特征、城

池规模及其军堡内部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文中对万全右卫城和洗马林古城的

情况介绍引自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其聚落探究方式值得

借鉴,文章的架构对本文的理论体系构建有重大的参考意义。谭立峰《明代河

北军事堡寨体系探微》4通过对河北明代军事堡寨的调研和资料的归纳整理,分

析了军事堡寨的成因,探讨其修建过程,并总结军事堡寨的分布规律及类型和

特征。文中简单介绍了万全右卫城和洗马林堡的形制和内部结构等。杨申茂等

《明长城军事聚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5介绍了以明长城军事聚落

为时空研究范围,采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有关明长城军事聚落的

历史地理信息资料,建立了明长城军事聚落历史地理信息库。李严等《长城并

非线性—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研究》6研究了明长城沿线军事

聚落的层次体系及特点。上述文章在聚落考古的理论探索上取得了较大的效果, 1 李孝聪:《明代卫所城选址与形制的历史考察》,《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徐苹芳先生

纪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2 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 2005 年硕士论文。 3 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天津大学 2007 年博士论文。 4 谭立峰:《明代河北军事堡寨体系探微》,《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6 期。 5 杨申茂等:《明长城军事聚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建筑学报》2012 年第 S2 期。 6 李严等,《长城并非线性—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研究》,《新建筑》2011 年第 3 期。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6

对作者颇有启发。只可惜在材料的丰富程度上仍有欠缺,需要进一步做实地调

查。

明长城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其中有较多涉及到河北境内长城的研究,但目

前尚无对万全县境内长城的专题研究。华夏子《明长城考实》1曾系统介绍明长

城的保存状况和历史沿革等,对体系内长城有所涉及,记录也较为详实准确,

是本文重点参考的对象。其他的在介绍河北境内长城时也会涉及到一些,对本

文的研究有借鉴意义。刘建华《张家口地区明代长城调查综述与分析》2对张家

口地区明长城的墙体、墙台、敌台、烽火台、水口门、关口障城进行了详细介

绍。此外,还对境内的城堡进行了简要介绍,其中包括万全右卫城,对该城的周

长、南北瓮城的情况均有详细数据。杨申茂等《明代长城军堡形制与演变研究

—以张家口堡为例》3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实地调研,对明长城张家口堡形制

规格进行了考证,并推演出城堡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对长城沿线军堡演

变做了类型学研究。郑绍宗《河北明代长城考古新探》4介绍了八十年代对河北

境内明长城全面调查的成果,主要是长城的长度和一些附属建筑物的情况,郑

绍宗《论河北明代长城》5中对河北境内明代长城的构造、关隘、敌台等建筑进

行了详实介绍,郑绍宗等《河北古代长城沿革考略》6中有对明时期位于宣府镇

辖区长城的较为详细的介绍,但主要涉及的是其兴建过程和长度。于任杰等《关

于河北明长城的几个问题》7介绍了河北地区明长城修建、构造及其军事和防务

活动。吕志毅《河北境内的长城险要》8中对张家口堡的沿革有简要介绍。李建

丽《河北明长城建筑概说》9介绍了河北境内明长城城墙、敌台、关城等,介绍

均比较详细。李建丽等《河北长城概况》10亦有对明宣府镇段长城的简要介绍。

通过这些文章,再结合实地调查,便可大体复原万全县境内明长城的基本情况,

包括走向、长度、形制、效果等方面。

1 华夏子:《明长城考实》,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年。 2 刘建华:《张家口地区明代长城调查综述与分析》,《文物春秋》1990 年第 1 期。 3 杨申茂等:《明代长城军堡形制与演变研究—以张家口堡为例》,《建筑学报》2012 年第 S1 期。 4 郑绍宗:《河北明代长城考古新探》,《河北学刊》,1988 年 4 期。 5 郑绍宗:《论河北明代长城》,《文物春秋》,1990 年第 1 期。 6 郑绍宗等:《河北古代长城沿革考略》,《文物春秋》,2009 年第 4 期。 7 于任杰等:《关于河北明长城的几个问题》,《文物春秋》,2012 年第 3 期。 8 吕志毅:《河北境内的长城险要》,《河北学刊》,1982 年第 1 期。 9 李建丽:《河北明长城建筑概说》,《文物春秋》,2003 年 5 期。 10李建丽等:《河北长城概况》,《文物春秋》,2006 年第 5 期。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7

1.4 研究思路

笔者首先进行的是材料的收集工作,主要包括两项基本活动:文献梳理和

实地调研。文献的检索和整理是本文最基本也是首要的。本文所依托的主要材

料是方志和《明实录》,方志主要包括正德年间《宣府镇志》、嘉靖年间《宣府镇

志》、万历年间《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康熙年间《宣镇西路志》,笔者将上述方

志中所有有关体系内建筑的材料进行摘录,此外利用“万全右卫”、“洗马林”、

“新开口”、“新河口”、“膳房”、“张家口”、“宣府”等关键词对《明实录》进行

了电子检索,形成文献资料长编,由此构成了文章的基础材料。笔者还在中国

基本古籍库中检索了上述关键词,进一步扩充了文献材料。利用这些基础文献

基本还原了“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整体面貌。

文献资料搜集完毕之后,笔者于 2013 年 10 月对相关城址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内容主要是对论文涉及到的“万全右卫城”、“洗马林堡”、“新开口堡”、“新

河口堡”、“膳房堡”、“张家口堡”的地理坐标、规模、城墙高度厚度、筑城砖规

格、夯层厚度等进行了测量工作。在该考察活动的基础之上,整合文献材料和

考古材料所提供的线索,互相比对和补充,逐步抽象出“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

体系”的概念体系。

将“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抽象出来,是将万全右卫城和其附属建筑视

为整体,认为其有独立的历史和结构。之后再对其分析时进行解剖式的具体观

察,并非泛泛而论。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逐一探索该体系的形成缘由、体系内

遗存、防御特征和效果等方面,对各个方面将依托文献的记载,进行细致解剖,

填充体系的血肉,以最终构建完整丰富的“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

1.5 创新点和难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决了一些具体的小问题。比如对于万全右卫城始建年代和治所的问

题,笔者结合文献考证其始建年为洪武二十六年,但其时并不是作为万全右卫

城治所。另如对于洗马林堡始建位置,笔者考证其并非今之所在之洗马林堡,

当在今洗马林镇下属之旧堡村。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8

二,系统性地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笔者根据文献所载属堡名称与现存之

村落名称的比对,判断出各城堡的辖境,由此确立了研究体系内不同地区防御

力量差别研究的基础;

三,提出了“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概念,其在年代、地域上都非常

明确,并且文献中所记也可以支持这个概念,文章对“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

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本文的难点在于由于时间所限,相关考古资料无法全面搜集和整理。目前

在调查时,仅仅选择了重要的城址,一些小的遗址可能会被忽略掉,并且长城

遗址的研究目前主要也只能建立在前人调查成果之上。与该问题类似,由于作

者能力所限,文献资料的搜集不可能做到竭泽而渔,只能朝这个方向努力。

第二章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形成缘由

2.1 历史背景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元顺帝退徙漠北之后,元朝政权仍得以保留,

其军事力量仍仍较为强大,“元人北归,屡谋复兴” 1,其仍是明廷北方的重大

威胁。后洪武二十年(1387 年)在明朝军事打击下北元政权瓦解,蒙古政权势

力消减,分成小的部落。各部仍不时骚扰边线,但在明军事力量不断打压下,明

朝的北部边疆得以日渐稳定。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万全右卫的设置标志着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始建。进入永乐年间(1403-1424 年)后,形成“永

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2的局面,鞑靼、瓦剌、阿鲁台等部渐次兴盛不断扰边,

明虽多次讨伐,但无法消灭其力量。而且“正统以后,敌患日多”3。于是“终

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历,分地设守”4。宣府境内

长城做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兴建,由此大大小小的蒙古部落开

始驻扎在长城之外,如“盖……膳房、张家等口则宣镇之西路也……黄台吉各

1 《明史》卷 91《志第六十七·兵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2235 页。 2 《明史》卷 91《志第六十七·兵三》,第 2235 页。 3 《明史》卷 91《志第六十七·兵三》,第 2235 页。 4 《明史》卷 91《志第六十七·兵三》,第 2235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9

部落在葛峪路及张家口边外,永邵卜、阿速七、庆摆兀慎等部落在右卫柴沟等

路张家、膳房等口边外……”1。这些部落主要从事游牧等活动,有时会进行通

贡,也总会南下进行抢夺。在这种外部力量的不断刺激下,明长城及附属城堡

的修筑成为必由之路,延续至近乎整个明季。

蒙古部落的不断侵扰,致使明廷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明朝初期采用

的是较为主动的政策,洪武一朝便有五次北征,永乐年间明成祖率军亲征漠北,

同时也注重沿边修筑防御工事。明成祖曾自述:“朕不惮劳勤,屡率将士以驱除

虏寇者,非志于用武,盖为中国生民计也……”,同时“敕宣府、隆庆、怀来、

万全、怀安等卫筑塞黑峪、长安岭等处,缘边险要之地务令坚固……”2,反映

了这种主动出击兼开始重视防御工事修建的二元防御思想。明成祖之后,明廷

再无力量进行远征,对蒙思想开始转向以修筑工事组织防御为主。开始了第一

轮的大规模修筑,构建层层防御体系:“我祖宗……既设马营、独石……诸城堡

为第一藩篱,又设……万全、宣府……诸城堡为第二藩篱,又设居庸……为第

三藩篱”3,其中万全右卫属第二道防线。正统年间(1436-1449 年)也先力量日

渐强大,明朝北部防守显得更为被动。“土木堡事变”之后,明廷被动防御思想得

以进一步巩固。

2.2 地理环境

万全右卫城及附属建筑所处地理位置也是修筑防御工事体系的必要条件。

该区域北侧为坝上高原,山峦叠嶂,之间有沟谷纵横。为设险修筑长城提供了

必要的地理条件。而其中的沟谷增强了修筑防御工事的必要性,也为城堡提供

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和水源供应。明廷地方官对此也有清醒认识,如“宣府总兵官

都督谭广奏:野狐岭,虞台岭皆有烟墩,相距十里,中有深沟,三道俱通人马,

而瞭望不见……”4。该区域南侧为洋河流经所形成的冲击平原,地势较为平坦,

有充足的水源供应,为在该平原上修建防御中心城堡提供了相当的便利条件。

1 卢象升:《明大司马庐公奏议》卷 7《宣云奏议·类报宣边夷情书》,清道光九年刻本,第 28-29 页。 2 《明太宗实录》卷 262,永乐二十一年八月庚申,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年影印本,

第 2394 页。 3 《明英宗实录》卷 225,景泰四年春正月甲戌,第 4904 页。 4 《明宣宗实录》卷 41,宣德三年夏四月辛巳,第 1021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10

且坝上高原沟谷形成的交通要道可使中心城堡与附属城堡的联接较为便利。清

人曾对该地区地理优势有过系统的总结:“前望京都,后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险,

右拥云中之固。飞狐紫荆控其南,长城独石枕其北。群山环抱于东北,洋河萦绕

于西南。局道里之中,为要会之地。”1。总之,该地区有构建防御体系的较为完

美的地理条件。

第三章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遗存

3.1 概述

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主要以万全右卫城为核心,位于其东、北、西三个方向

的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为其外延,为体系的次核

心,而位于最外围的明长城则为防御的最次要部分(图 1),但却是直面蒙古部

落入侵时首当其冲之地,从这个意义来讲,明长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尽管

在防御时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三者均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表 2 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城址分布简图

1 穆彰阿:《大清一统志》卷 39《史部·地理类·宣化府·形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部丛刊

续编本,2008 年,第 552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11

图表 3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示意图

除了上述主要的元素外,其他诸如墩堡、驿站等也是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要素的论述中也会有所涉及。下面就从沿革、建筑、区位、现状等角度

对各要素进行解剖式观察。

3.2 万全右卫城

3.2.1沿革与建置

万全右卫城建城时间较多文献有所记载,却略有出入。据笔者考证,万全右

卫建置时间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然而治所设在万全左卫城,德胜堡亦于

该年兴建。后来屡经迁徙,最终于永乐二年(1404 年)将右卫城治所迁于德胜

堡,即后来的万全右卫城。

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明廷边疆初定,便以大同为中心沿边设置了十七

卫所,其中包括万全右卫:“(洪武二十六年)置……万全左右……十卫于大同

之东……皆筑城,置兵屯守”1,万全右卫治所此时设在万全左卫城,二者同隶

属于山西行都司,《明史·地理志》“万全右卫”条:“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与

左卫同城,属山西行都司”2。城堡官员设置了“指挥同知”,“以……万全右卫

指挥同知刘遂……”3。万全右卫城的设置是随着边境形势固定下来后所做的战

1 《明太祖实录》卷 225,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第 3295 页。 2 《明史》卷 40,《地理一》,第 903 页。 3 《明太祖实录》卷 240,洪武二十八年八月壬戌,第 3485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12

略部署,该城也成为往后明庭直面蒙古部落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德胜口的

战略地位愈加上升。其实,德胜口的重要性很早便体现出来:“洪武十五年(1382

年),北平都司言:……按所辖关隘……曰德胜口……凡二百处,宜以各卫校卒

戍守其地,诏从之”1。因此,籍这次大规模修筑卫所城的机会,德胜堡亦筑城

池,后来便成为万全右卫城的治所。《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所载较为完整准确:

“(万全右卫城)本德胜口故地,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土筑”2,与事实相

符。而“西路万全右卫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砖石包甃”3、 “万全右

卫城……永乐二年(1404 年)筑”4的记载则将史事搞混,看似正确,实则有误。

建文四年(1402 年),万全右卫与万全左卫同时划归山西行都司之蔚州管

辖。《明史·地理志》载“(万全右卫)洪武三十五年(1402 年)徙治山西蔚州”

5。这次移治于蔚州仅仅持续了一年左右,当与“靖难之役”所导致的总的政治

形势变化有关。这时万全右卫官员设置了“指挥使”一职6。

永乐元年(1403 年),万全右卫与万全左卫又徙治于通州,直接隶属于后军

都督府管辖。《明史·地理志》记载:“永乐元年二月徙治通州,直隶后军都督

府”7,《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二月以……万全左、万全右……俱隶北京留守行

后军都督府”8。

永乐二年(1404 年),万全右卫城最终将治所定在德胜堡,同据《明史·地

理志》知“(永乐)二年徙治德胜堡”9。《明实录》“永乐二年(1404 年)……宣

府总兵官武安侯郑亨等奏修筑宣府诸处屯堡……坚垒壁,谨烽堠,慎防御之务,

每数堡择一堡为高城深濠,城多置门”10,这次对万全右卫城的修饬是一个系统

工程,除将军马、烽堠规制进行了调整外,还制定了一些防御的组织模式,“其

1 《明太祖实录》卷 148,洪武十五年九月丁卯,第 2338-2339 页。 2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3 年,明万历刻

本,第 16 页。 3 嘉靖《宣府镇志》卷 11《城堢考·西路万全右卫城》,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嘉靖四十年刊本,1970

年,第 93 页。 4 宣德《宣府镇志》卷 2《城堡·万全右卫城》,北京:线装书局,2003 年,据正德间刻、嘉靖间增修本

影印,上卷第 33 页。 5 《明史》卷 40,《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903 页。 6 《明太宗实录》卷 15,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己未,第 275 页。 7 《明史》卷 40,《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903 页。 8 《明太宗实录》卷 17,永乐元年二月辛亥,第 302 页。 9 《明史》卷 40,《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903 页。 10 《明太宗实录》卷 37,永乐二年十二月庚午,第 631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13

中开井积水以聚数堡之人马辎重粮饷,昼夜瞭望,寇至夜则举火,昼则举炮为

信,以军士坚守之,附近屯堡军亦皆移入其中,亨等经营规画至是始备云”1,

后沿袭下来成为重要的防御组织模式。这期间万全右卫的行政长官职位为“都

指挥佥事”,主掌军政,直接向 “后军都督府佥事”负责。城内还设有职位“千

户”,级别较“都指挥佥事”低,具体应掌管钱粮等事宜,上述均是武职。

进入宣德年间(1426-1435 年),“行在户部郎中王良奏:怀来等卫收贮粮料,

专给边军,俱无仓官,止令镇抚千百户掌管,武人不谙文墨,出纳不明,难以稽

考,请设官攒给与印信专掌收支,庶几无弊,故置之”2,因此添置万全右卫等

七卫仓副使各一员,攒典各一名,应隶属于“都指挥佥事”管辖,由此看出万全

右卫城仅纳入都司卫所管理体系下是有其天然弊端的,这也为后来转入宣府镇

管理体制埋下伏笔。宣德元年(1426 年),阳武侯薛禄提议将万全右卫城南移,

理由是“万全右卫城在德胜关口,地高乏水”3,后因其劳民伤财没被采纳。此

时万全右卫城的战略重要性仍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故而其城建、职官等仍

没有固定,其前途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宣德三年(1428 年),万全右卫城因自

然侵蚀的原因,进行了一次修缮,“总兵官都督谭广奏:……万全左右诸卫城垣

并各处台墪桥梁近因久雨倾颓,请以各卫军士修筑,从之”4。

宣德五年(1430 年),万全都司始设。万全右卫城即被划归到万全都司之下,

归其管辖。《明史》 “万全都司”条记“(万全右卫城)宣德五年改属”5。《大

明会典》:“万全都司,宣德五年分直隶及山西等处卫所添设:万全左卫、万全右

卫……”6。至此,上述卫所均纳入到万全都司的统一管辖之下,建立了较为完

整的官职体系,结束了“诸军散处边境,猝有缓急,无所统一”7的局面。万全

右卫城做为明庭北疆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角色也由此固定下来。这时万

全右卫城长官职位为“守备官”,由万全都司都指挥使统领。

正统年间(1436-1449 年),万全右卫城进行了包砖。这次包砖用人较少,

1 《明太宗实录》卷 37,永乐二年十二月庚午,第 631 页。 2 《明宣宗实录》卷 22,宣德元年冬十月庚午,第 577 页。 3《明宣宗实录》卷 15,宣德元年三月戊午,第 416 页。 4《明宣宗实录》卷 45,宣德三年秋七月戊午,第 1101 页。 5《明史》卷 40,《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903 页。 6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 124《兵部七·城隍一·都司卫所》,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

年,明万历十五年内府刻本,第 30 页。 7《明宣宗实录》卷 67,宣德五年六月壬午,第 1579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14

且工期也较短,因此规模不大,“正统八年(1443 年),保安卫致仕百户雍瑄

言:……左参将黄真守万全右卫,其城虽小,而军士亦寡,真设法督工,不一年

甃完之”1。而这次砖甃的起因是由于风雨侵蚀等原因造成了城堡较为严重的损

毁,本来打算仅进行“修理”:“正统五年(1440 年)三月,山东布政司右参政

刘琏奏:万全都司各卫所俱墩台倾圯,壕堑淤塞。今天气已和,欲拨军余修理,

乞给与粮饷。上命总兵镇守等官计议行”2,砖甃并非在计划之内,由于统领官

员的能力而使这次包砖实现,使得万全右卫城在万全都司下辖城堡中率先完成

了砖甃,提高了万全右卫城的防御能力和级别,标志着其地位有所上升。

“土木之变”(1449 年)给明政府带来沉重打击,致使其意识到都司卫所

体制下的各个据点仍然相对独立,缺乏联动性,“……毎寇至,辄自分彼此,坐

视成败不相救援……”3。由此开始重视防御的协调性,具体手段是由某一城的

官员统领周围小城。于是,景泰六年(1455 年),“敕守备万全右卫右参将都指

挥佥事张琳兼督万全左等卫诸城堡”4,由此,万全右卫开始扮演区域中心的角

色,统领官仍为守备,之后文献所记之守备万全右卫右参将均是“镇守万全右

卫地方”,其管辖范围已不限一城。于是便有了万全右卫城守备要求更改职名之

事:“成化五年(1469 年)……守备万全右卫少监顾雄言:臣守备万全右卫,而

所隶城堡亦名守备,职任不同而嫌于同名,乞为镇守以别之。上命兵部以例闻,

遂诏万全右卫……内外官俱改为分守,仍听宣府、甘肃镇守总兵节制”5。万全

右卫城之长官以“守备”的职位管辖着万全左卫等堡之“守备”,于理难以说通。

而中央将万全右卫长官名由“守备”改为“分守”,说明其对万全右卫城为中心

城市的地位虽然逐渐被认可,但对于官员级别不合理现象仍没有给予以系统性

的解决方案。其实,早在景泰四年(1453 年)和成化三年(1467 年)已分别设

立宣府分守北路参将和宣府分守东路参将,设立宣府西路参将已势在必行。

成化十年(1474 年),设置“分守西路参将”6,“本路(宣府西路)参将设

于成化十年(1474 年),盖上谷之右肩也”7,该参将驻守万全右卫。右卫城由

1《明英宗实录》卷 108,正统八年九月戊午,第 2186 页。 2《明英宗实录》卷 65,正统五年三月癸卯,第 1237 页。 3 徐日久:《五边典则》卷 5,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影印本,1985 年,第 65 页。 4《明英宗实录》卷 251,景泰六年三月戊辰,第 5436 页。 5《明英宗实录》卷 74,成化五年十二月乙丑,第 1425 页。 6 嘉靖《宣府镇志》卷 1《制置考》,第 15 页。 7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15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15

此正式成为一地区的军政中心,城内设有“参将”、 “守备”官,“万全右卫城,

参将、守备各一员”1。二者管辖范围不同:万全右卫长官称为“参将”,统领万

全右卫所辖地域,由宣府镇总兵统领;而“守备”一职为管辖万全右卫城之长

官,负责范围仅为万全右卫城及其周边附属建筑,由“参将”统领。设宣府西路

后,万全右卫城做为该路治所,其统辖范围也固定下来:“西路:东据清水河,

西据抧儿岭,南据兴宁口,北据野狐岭,广一百三十里,袤一百一十里”2,下

辖卫所城有:“万全右卫城(万全右卫辖五所)、万全左卫城(万全左卫辖五所)、

怀安城(怀安卫、保安右卫各辖五所)、柴沟堡、洗马林堡、西阳河堡、张家口

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膳房堡、渡口堡”3,其中所提到的“万全右卫辖五

所”亦应是宣府西路设置之前万全右卫城堡的管辖区域。

嘉靖年间(1522-1566 年),西路一分为二,设置“上西路参将“和“下西

路参将”,使万全右卫城专辖宣府上西路,提高了防守效率:“本镇原止设西路

右卫参将。嘉靖初以沿边多事,右卫去各堡隔远,应援不便,因题请再设参将一

员,驻札柴沟堡。故右卫参将分上西路”4,最终,“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

以万全左、右卫、张家口、膳房堡、新河口、新开口、宁远站为上西路“5,宣

府镇上下西路的格局由此而成,两路仍隶属于宣府镇,《明史·职官》:“(宣府

镇)分守参将七人:……曰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曰下西路柴沟堡参将……”

6所载便是此时情况了。由此,以万全右卫为中心的宣府上西路防御系统便正式

形成。析出宣府上西路后,万全右卫参将管辖范围有所缩减,其下属官员有:

“万全右卫、万全左卫、张家口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膳房堡六守备”7,其

辖境由此也可见一斑。即万全右卫城管辖区域集中于宣府西路的北部,据嘉靖

《宣府镇志》载万全右卫城附属城堡有“宣平、马莲……黑石堰……顾家沟……

李虎……侯其……梁家……张贵……高庙……第三……第七、第八、第九……

下营共七十七”8,这些城堡一些衍变成了现在的村落,地名也遗留了下来,我

1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 232《舆地考·边关上·宣府镇》,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3 年,

明万历三十一年曹时聘、许维新刻本,第 5 页。 2 宣德《宣府镇志》卷 1《疆域·西路》,上卷第 8 页。 3 宣德《宣府镇志》卷 1《治属·西路》,上卷第 11 页。 4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24 页。 5 道光《万全县志》卷 1《沿革》,第 17 页。 6 《明史》卷 76《志第五十二·职官五》,第 1876-1877 页。 7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 126《兵部九·镇戍一·将领上》,第 18 页。 8 嘉靖《宣府镇志》卷 11《城堢考·西路万全右卫城》,第 93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16

们由这些村落可以大体判断出万全右卫城的辖境范围:万全右卫城靠近东边的

附属城堡有“宣平”、“下营”等,而同时张家口属堡靠近西边的属堡有“……水

泉庄、武家庄……许家屯”等,那么可大体判断出万全右卫城东边界线,即西距

万全右卫城 5-6 公里的范围;万全右卫城靠近南边的附属城堡有“第三”、“第

四”、“第九”、“下营”等,而万全左卫城本身所处位置非常靠北,由此可大体判

断出万全右卫城南边界线,即北距万全右卫城 18-19 公里的范围,大体与洋河

平行,且位于南岸约 2 公里左右;万全右卫城靠近西边的附属城堡有“黑石堰”、

“高庙”等,而洗马林堡属堡靠近东边的有“旧堡”、“三里庄”等,由此可大体

判断出万全右卫城西边界线,即东距万全右卫城 20 公里左卫的范围;万全右卫

城靠近北边的附属城堡有“梁家”、“侯其”等,而新河口堡、新开口堡、膳房堡

辖境内靠近南边的属堡有“刘虎”、 “新开口”、 “膳房”,由此可大体判断出

万全右卫城北边界线,即以万全右卫城为中心、半径为 6-8 公里的北向范围内;

城东北 13.4 公里处有一段长城应是万全右卫城东北边界线。由上述可算出万全

右卫城辖域面积大约为 550 平方公里,其辖境大体类似于三角形(附图 1)。

进入万历年间(1573-1620 年),历经风雨战争洗礼的万全右卫城损毁较为

严重,“砖包之年久,砖多损坏”1。于是重新进行修缮砖包的工作便提上了议程:

“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复议砖包” 2,并且将之付诸实践,“万历二十七年

(1599 年)闰四月(甲申),修宣府万全右卫城”3。由此,明季对万全右卫城

的修建就此告一段落,右卫城在明代的格局建筑也基本定了下来。嘉靖年间时

(1522-1566 年)的规格为“高三丈五尺(约合 11.2 米),方六里三十步(约合

3504 米),城楼四,角楼四,城铺三十二,门二,南曰文化,北曰德胜,南一关”

4,其规格大小与现存相差甚小,误差来自于测量与折算,基本可忽略。万历年

间的修筑也并没有使其规格发生变化,该格局一直延续至今(附图 2)。

万全右卫城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它是由城墙和城内外的宫宇建筑所构成

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是万全右卫城的载体,体现了万全右卫城的风貌。由于

万全右卫城的军事防御性质,因此这些建筑上也都体现出辅助或直接用于军事

的特点。下面本文将逐一考察。

1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16 页。 2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16 页。 3《明神宗实录》卷 334,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甲申,第 6178 页。 4 嘉靖《宣府镇志》卷 11《城堢考·西路万全右卫城》,第 93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17

万全右卫城被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分为四个部分。南北道北接德胜门,南

通迎恩门,贯通南北,是万全右卫城的大动脉。东西道连接东西两个翼城,与南

北道在城中部交汇。

在两条主干道交汇处有四个牌楼,分别立在十字交叉路口的东、南、西、北

四个方向,现均已无存。关于四个坊的名字略有争议,明嘉靖年《宣府镇志》所

载为“东曰宣仁,西曰昭武,南曰正德,北曰安礼”1,而清道光《万全县志》

为“东曰宣仁,南曰正德,西曰安礼,北曰昭武”2。差异在西门和北门,二者

名字相反。考虑到该城西侧为大同镇,而北侧主要面对的是蒙古部落的军事威

胁,所以笔者认为西应为“安礼”,北为“昭武”。

古城东北部集中了较多建筑,有关帝庙、神机库、永安楼、昭化寺、分司、

总督府、长清楼等。关帝庙位于牌楼之东,永乐十七年(1419)建,万历十年

(1582 年)重修;神机库,永乐(1403 年-1424 年)中建,弘治(1488 年-1505

年)中葛全修;永安楼,正统五年(1440 年)建;昭化寺,建于成化八年(1472

年);分司,正德五年(1510 年)改立;总督府,嘉靖戊申(1548 年)总兵官赵

卿建;长清楼,位于总督府前,嘉靖(1522 年-1566 年)初建,即钟楼。该区域

建筑类型多样,有寺庙、衙署、仓库等,无法体现出其在功能分区上有何特殊

性,对该地区并无一定规划。关帝庙和神机库在永乐年建城伊始便建好了,其

余的在以后一百多年的时间才慢慢建立起来。

古城东南部建筑较少,仅有万全广运仓、养济院等。广运仓,建于永乐三年

(1405 年),即在万全右卫城最终定址于此的第二年便修筑了该仓,是城内最早

修筑的建筑,甚至要早于万全右卫指挥使司。因此,储粮当为万全右卫城建城

伊始的主要功能之一;养济院,建于万历十五年(1587 年)。该区域建筑较少,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仅又建立了 “马神庙”等。据此笔者判断该区

域当为军民居住之场所。

古城西南部以官署衙门为主,有万全右卫指挥使司、万全右卫察院(即巡按

察院)、城隍庙、参将公廨(参将府)、守备官厅、河间行府、内臣公廨等。万全

右卫指挥使司建于永乐四年(1406 年),有经历司、镇抚司、五千户所等附属于

该建筑;万全右卫察院为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城隍庙为宣德八年(1433

1 嘉靖《宣府镇志》卷 12《宫宇考·万全右卫城宫宇》,第 115 页。 2 道光《万全县志》卷 2《坊表》,台北:学生书局影印道光十四年补订刊本,1969 年,第 18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18

年)建,万历五年(1577 年)重修。该庙仍存,所占面积约为三亩,三重套院,

南北向,不过现存之城隍庙应为明清至今历次修缮后的结果;参将公廨为景泰

年间(1450-1456 年)建;守备官厅乃景泰年间(1450-1456 年)建;河间行府

为正德年间(1506 年-1521 年)建;内臣公廨,始建年代无考,不过据名称笔者

推断与参将公廨相近,之后于嘉靖庚寅(1530 年)改建为巡抚都察院。可知万

全右卫城的行政中心在西南部,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当与万全右卫指挥使司所

导致的集聚效应有关:在该司选址于此后,当需要兴建其他衙署时,出于军政

效率的考虑,理应选在该司左右。这样,历经一百多年的渐次兴建,该区域逐渐

成为了军政中心。

古城西北部建筑较少,有万全右卫儒学、西大寺、真武庙等。万全右卫儒

学,建于正统八年(1443 年);西大寺,建于成化八年(1472 年),该寺现在仍

存;真武庙,弘治十年(1497 年)建。可知该区域主要以寺庙、学校为主,乃

宣扬教化之地,为万全右卫城文化中心。

可以看出,万全右卫城内建筑主要是衙署和寺庙遗址,另有仓廒、学校、牌

坊等。衙署是官员办公生活的区域,也是城址的军政指挥中心,是万全右卫城

防御体系的大脑所在地。衙署分为两个层级,东北部是总督府,等级较高,是宣

府西路的统治中心,而西南部是守备驻所,是万全右卫城行政中心;寺庙如真

武庙、关圣庙则是在紧张的战争态势下使民众对战事保持一种敏感,也对战亡

者表示一种推崇,倡导一种“尚武好斗”的精神状态。文献载宣府西路风俗曰:

“人性骁悍,不悍战阵”1,当与这些寺庙所体现的民间信仰的影响有较大关系;

城隍庙、广运仓则是因万全右卫城军需后勤需要而建,城隍庙代表的是一种对

风调雨顺的祈求,保证粮食的产量,广运仓则直接用于储备军粮,供应军队只

需,更是直接服务于军事斗争;神机库则是武器贮备之所,更是在军事斗争中

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城内的建筑,或多或少均在万全右卫城的军事

防御体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城外的建筑有演武厅、仓库、邮驿、墩台等,它们在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中

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演武厅,位于古城南半里(合 288 米),建于永乐十年(1412 年)。演武厅

1 嘉靖《宣府镇志》卷 20《风俗考·皇明宣镇风俗论》,第 223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19

是士兵操练之所的堂厅,功能应为将领办公、休憩之所,周边应有教场等附属

建筑。作为平时官兵演练战阵的场所,演武厅及其附属建筑是军队日常活动的

主要场所,是万全右卫城军事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城外还有粮储场所备荒仓和草场。备荒仓位于南关内,建于成化七年(1471

年)。草场:在南关西南隅,永乐二年(1404 年)建。二者均是储备粮草之所,

由于在城外,可直接供应军马使用,提高了后勤供应效率,进而提高了军队的

战斗力。

城外还设有驿站多处。如德胜驿,位于南关内,永乐年间(1403 年-1424 年)

建,该驿站是万全右卫城联络膳房堡和境外的重要节点。古城向南每隔十里(合

5.7 公里)依次有堂字暖铺、知字暖铺、俗字暖铺,向东南每隔十里(合 5.7 公

里)依次有至字暖铺、理字暖铺。这是保证右卫城与宣府镇乃至重要保持军事

信息畅通的关键设施。

城外辖境内另有属堡 77 座, 腹里墩 24 座。如前述,有些城堡墩台遗留下

来已逐渐演变为为村落,地名仍沿用明代的。这些遗留下来的村落的位置分布

是相对均匀的,那么明时期的城堡分布也极有可能是均匀的。由此,若属堡与

腹里墩合计 101 座,那么可知平均每个城堡墩台的瞭望面积约 5.44 平方公里,

瞭望半径约为 1.32 公里,在较好的可视范围内。若考虑到万全右卫城辖境以河

流谷地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则在这个分布密度下可以起到良好的声息传递的

作用,达到相应的防御效果,在拱卫万全右卫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3.2.2位置与现状

万全右卫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万全镇,其四个角的地理坐标为:

西南角:北纬 40°51′36.23″,东经 114°44′04.99″;西北角:北纬 40°

52′03.95″,东经 114°44′07.99″;东北角:北纬 40°51′58.38″,东经

114°44′43.99″;东南角:北纬 40°51′30.65″;东经 114°44′40.88″。

古城南距现万全县城 10.25 公里,又南距洋河 15.68 公里,东距张家口古城 11.42

公里,北距膳房堡古城 10.04 公里,西北距新开口堡 12.26 公里,西北距新河口

堡 18.56 公里,西南距洗马林堡 23.86 公里。它们共同组成以万全右卫城为圆心

的扇形防守体系,而万全右卫城则位于该扇形防御体系的核心位置。

古城北靠坝上高原,南为洋河谷地,背山面水,地理位置优越。并且该地区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20

地处游牧和农耕的交错地带,历来为兵家来往争夺之地。李孝聪曾结合文献中

记载的“永乐二年(1404 年)……城东北面河,西南平坦,去边三十里,敌每

由此入犯……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增修卫城,周六里有奇”1、“龙池泉,

在万全右卫城东南,其水清冷,引而南入城中,可灌畦圃”2,认为万全右卫城

的选址充分照顾了冲要、屯戍、水源三要素。3

纵观万全右卫城辖境,可知该区域北高南低,而万全右卫城则位于两种地

形条件交界地带,这种天然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它特殊的战略价值。万全右卫城

以北是坝上高原,其间山谷纵横,自西向东大的谷地有镇河口、新河口、新开

口、黑风口等,均为蒙古部落南下入侵的必由之路。再往外自西向东依次是荨

麻岭、虞台岭、野狐岭,这些台地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且常有游牧部落驻扎,这

使得万全右卫城不时受到蒙古部落的侵扰。明人对此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如“万

全右卫野狐岭等处地势平旷,虏众寇抄,恒必由之”4。万全右卫城往南是洋河

谷底,其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耕种,聚集大大小小的卫所城

堡,乃宣府镇的核心之地。若万全右卫城北部的高山防御体系一旦被撕破,则

南下蒙古兵则面临一马平川、往来由之的形势,宣府镇等大小城堡均将直面蒙

古铁蹄,京城亦危,正所谓“万全壤地虽小,实藩屏上谷,为京师门户”5。而

这正是明廷上下官员一直所忧虑的,如“宣府总兵官都督同知颜彪奏:万全右

卫与大同东路接境,其西阳河等处系虏寇出没要路”6。因此,兵家历来将万全

右卫城定为“极冲”,如“抚院殷谦奏:万全右卫西至虞台岭,东至黄土坡,悉

虏冲”7、“按独石……万全右卫俱极冲”8。

古城方向约为北偏东 5°,城平面近似呈正方形,北部略向东倾斜,东北角

与西南角略呈钝角,东南角与西北角则略呈锐角。古城城墙保存基本完好,东

1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18,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801 页。 2 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 5,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年影印本,第 105 页。 3 李孝聪:《明代卫所城选址与形制的历史考察》,《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徐苹芳先生

纪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 65 页。 4 徐日久:《五边典则》卷 5,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影印本,1985 年,第 65 页。 5 道光《万全县志》卷 8《杂文·重修万全右卫城记》,第 15 页。 6 《明宪宗实录》卷 51,成化四年二月壬子,第 1043 页。 7 方孔照:《全边略记》卷 3《宣府略》,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1992 年,明崇祯刻本,

第 21 页。 8 茅元仪:《武备志》卷 205《占度载·度·镇戍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 年,明天

启刻本,第 11-12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21

墙长 878.7 米,南墙长 882.2 米,西墙长 881.9 米,北墙长 882.4 米,周长共计

3525.2 米。高度约为 12 米,城墙底宽四丈五尺(合 14.4 米),顶宽一丈七尺(合

5.44 米)。城墙墙体由外侧的包砖和里侧的夯土构成。包砖共分两层,均采用一

顺一丁的砌筑方式,包砖的规格为 38╳18╳8.5 厘米。城墙下部为肩石,由毛石

砌筑而成,毛石由上而下逐层加厚,共计五层,高约 1.6 米,肩石上部内收约 21

厘米。夯土层上部共 7 层,每层厚约 20 厘米。往下为砾石、碎砖层,厚约 15-

18 厘米。再往下为夯土、砾石相间层。最下层纯为夯土层。墙心夯土质地纯净,

密实而坚固,均为经过筛选的黄土。

古城有南北两个城门,南门曰迎恩门,位于南墙中部,砖拱券式样,门洞深

18.7 米,宽 4.3 米,高 7.5 米。北门曰德胜门,位于北墙中部,砖拱券式样,门

洞深 19 米,宽 4.15 米,高 7.35 米。两座城门外均有瓮城,保存情况均较差。

瓮城外围均呈正方形,边长约 40 米,墙顶部厚约 10 米。瓮城城门朝向东,为

砖拱券式样。

古城东西墙中部外侧均有翼城。东翼城整体保存完好,呈长方形,外围长

60 米、宽 40 米,墙顶部厚约 8.3 米。西翼城内部夯层损毁较为严重,外部包砖

保存较好,呈长方形,外围长 60 米,宽 40 米。古城四个角均有角台,损毁较

为严重,角台上之角楼均已无存。角台均呈正方形,边长约为 18 米。每个城墙

外均有马面,马面多呈长方形,长约 16 米,宽约 8 米,马面之间的距离多为 126

米左右。

城内被十字街主干道分成四个部分。十字路口东侧有一台基,为玉皇阁所

在。城内仍留存有部分明清时期民居,整个城内无高层建筑,使得古城的整体

风貌得以延续。

古城西北 1.3 公里处有烽火台两座,位于一国防训练基地西侧,它们分别位

于东西大道南北两侧,形制像阙。该东西大道向西通向新开口堡、虞台岭等地,

可知该烽火台主要用来防御新开口线。北侧烽火台中心点坐标为北纬 40°52′

28.93″,东经 114°43′18.58″,该烽火台呈圆形,直径约 22 米。南侧烽火台

中心点地理坐标为北纬 40°52′19.48″,东经 114°43′16.06″。封土的形制

从顶部看大致呈方形,底边长约 15 米,高约 6 米,大致呈覆斗形。封土中沿内

圈有方形平台,边长约 35 米,高约 2 米,平台外侧(外圈平台)边长约 70 米,

距地表约 3 米。烽火台周围发现有似是有辽金元的石砖。该处烽火台遗址应为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22

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为万全右卫城北部边防的前沿阵地,

也可用来传信号给万全城。

3.3 洗马林堡

3.3.1沿革与建置

洗马林堡修筑于宣德十年(1435 年),但“洗马林”之地名出现却是之前的

事,且作为防御之重点区域载于史册。早在永乐年间(1403-1424 年)明廷便开

始注重洗马林附近地区的工事修建,“永乐十年(1412 年),敕边将于长安岭、

野狐岭及兴和迤西至洗马林,凡关外险要之地皆崇石垣、深濠堑,以防虏寇”1,

此乃明朝对洗马林地区军事防御经营之肇始,于此修筑了城堡等军事设施,此

后洗马林逐渐成为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上重要的战略据点。其时“洗马林”指

的应是现洗马林西边之荨麻岭,有时也被写为“洗马岭”。荨麻岭地名元代即有,

后来有明一朝都在使用,此处应是讹误所致。但“洗马林”一词却沿用下来,成

为指代该地城堡等建筑的专有名词。

宣德年间(1426-1435 年),明廷格外重视洗马林的防御,不断增强其武备

配置。在宣德元年(1426 年),“阳武侯薛禄奏备边五事:……其五,西阳河、

洗马林二隘口虽有烟燉……宜各增置三烟燉,给与铳炮,遣人守了,消息易

通……”2、 “宣德四年(1429 年)……直隶怀来卫奏洗马林等处守了军士三

百七十七人……”3。这里的洗马林专指后来被称之为的“镇河口”,即红山台和

鱼儿山之间的豁口。明朝于此修建了防御工事,配置了武器人马,这时已初具

规模。宣德五年(1430 年),宣宗皇帝巡幸宣府时,在洗马林驻跸三日,并且“亲

历城堡营垒,遍阅士马铠甲旗帜,皆称上意”4,由此可见彼时洗马林的防御设

施已经非常完备,达到了相当规模,也反映出明廷上下对该地区防御的重视。

然而,这些工事仅为军事用途,后勤诸如户籍、屯田、粮草等的管理便成为问

题,若由万全都司直接管辖,则山高路远,成本太高,这样就会产生一些管理上

1《明太宗实录》卷 131,永乐十年八月己未,第 1616 页。 2《明宣宗实录》卷 18,宣德元年六月庚午,第 478 页。 3《明宣宗实录》卷 60,宣德四年十二月乙亥,第 1426 页。 4《明宣宗实录》卷 71,宣德五年冬十月丙戌,第 1669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23

的问题:如“宣德七年(1432 年),成国公朱勇奏:……万全都司所辖地方洗马

岭……等处烟墪隘口……官军月粮,宜令于本处附近支,不许擅离信地”1。此

外,这些防御设施需要统一的指挥中心来协调调度,并且需要提升规格,以使

其更好地与上级保持联络,洗马林堡的修筑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宣德十年(1435 年),筑洗马林堡,这是之前荨麻岭内修建防御工事的自然

结果。洗马林堡同新河口堡、新河口堡均为该年修建。这时洗马林堡的位置并

非现在所处位置,而是位于今万全县旧堡乡,即现址往南约 5 公里左右,现已

无存。“旧堡”之名,于正德年间成书的《宣府镇志》中便有所列举,同样列举

在后的是三里庄2,“三里庄”即今旧堡乡下属一村庄,紧邻旧堡乡。而嘉靖《宣

府镇志》在洗马林属堡中亦有“旧堡”。这里“旧堡”所指就应该是洗马林旧址,

后被称为旧堡。此外,文献中记录的洗马林堡内建筑最早为正统九年(1444 年)

建,这也能作为洗马林迁徙的佐证。此时洗马林堡隶属于万全都司管辖,守备

官直接对万全都司指挥使负责。然而,这时洗马林堡位置仍距离镇河口线与新

河口线南出口出约 5 公里,位置太偏南,不利于防守两沟口,起不到应有的防

御功能。因此,北迁便很快成为议题,并付诸实施。

正统八年(1443 年)十一月,洗马林堡北迁至今所在位置。“宣府总兵官永

宁伯谭广等奏:洗马林实要冲之地,而堡稍近内,宜徙置北边十五里,以镇虏、

东孤山二堡官军归并于彼守备……上皆从之”3,这次迁徙使得洗马林堡的管辖

范围发生了变化,镇虏堡、东孤山堡归其管辖。东孤山位于“洗马林堡北四十

里,独出群山”4,洗马林堡的管辖范围扩大到了北边之四十里地的区域,即大

约明长城一线。之后对洗马林区域的经营便愈加频繁,如正统十二年(1447 年),

“宣府总兵官左都督杨洪言边备五事:一,宣府……城堡关隘一十四处,内……

洗马林……最为要害,其余白羊口等六堡实非要地,乞归并以便戍守……上悉

从之”5,洗马林堡的辖境正在逐渐修正确定的过程中。此时洗马林堡的官军仍

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有时会因为战备等原因使防御力量骤降,“景泰三年(1452

年)……洗马林……等堡原守备官军先因鞑贼侵犯,调往各处截杀,及回各卫,

1《明宣宗实录》卷 90,宣德七年五月丙戌,第 2066 页。 2 宣德《宣府镇志》卷 2《城堡·西路》,上卷第 35 页。 3《明英宗实录》卷 110,正统八年十一月丁丑,第 2225 页。 4 宣德《宣府镇志》卷 1《山川·西路》,上卷第 21 页。 5《明英宗实录》卷 158,正统十二年九月丁巳,第 3087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24

以致守备废弛”1,这无疑会导致宣府镇西边的防御出现漏洞,给蒙古部落以可

乘之机。因此,将洗马林堡纳入到宣府西路参将的管辖下,使其防守能集中于

洗马林地区,无使其调往他处成为必由之路。

成化十年(1474 年),于万全右卫城设置了宣府西路,下辖“万全右卫城……

洗马林堡……”2等。洗马林堡此时同万全右卫城一样,直接隶属于宣府西路参

将管辖,长官设为“守备”。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西路一分为二,设置“上西路参将”和“下西路

参将”,洗马林堡归下西路参将管辖。同样结合嘉靖《宣府镇志》可基本确定洗

马林的管辖范围:其东侧界线即完全右卫城之西侧界线,由此可知该线为西距

洗马林堡 5 公里左右的范围;洗马林堡靠南的附属城堡有“三里庄”,而柴沟堡

靠北的属堡有“北沙城”、“东洋河”,由此可知洗马林堡南侧之界线为北距洗马

林堡 10 公里左右的范围;西侧边界为明长城线,即东距洗马林堡约 8 公里左右

的范围内;西北侧边界亦为明长城线,即东南距洗马林堡约 9 公里的范围内;

洗马林堡本身位于靠近东北边界的位置,而新河口堡属堡靠西南的属堡有“刘

虎”,由此可知洗马林堡东北侧之界线为西南距洗马林堡 5 公里左右的范围。因

此,洗马林辖境大约为东西 10 公里,南北约 18 公里的不规则多边形的范围内,

面积约为 187 平方公里(附图 3)。

隆庆五年(1571 年),对洗马林堡进行了包砖。此时的洗马林堡的形制规格

基本确定了下来。嘉靖年间(1522-1566 年)洗马林堡的规格为:“高二丈六尺

(合约 8.3 米),方四里五十三步(合约 2388.8 米),城楼二,城铺六,门二,

南曰承恩,西曰观澜”3,而万历年间(1573-1620 年)其规格变为“周四里零六

丈(合约 2323.2 米),高三丈五尺(合 11.2 米)”4,无论是周长略有减少,墙高

有所增加,这极有可能就是隆庆五年包砖对城址进行了修整的结果。城址的周

长与现在所测 2216.7 米是较为接近的,误差由测量和折算所致,基本可忽略。

这说明到嘉靖年间城址的规模基本定了下来,以后再无扩建事宜(附图 4)。并

且明时城门有二,南门和西门,现洗马林堡北门的修建应是入清之后的事了。

洗马林堡同万全右卫城一样,城内外均有建筑,下面分别介绍。古城东北部

1《明英宗实录》卷 212,景泰三年春正月丁酉,第 4557 页。 2 宣德《宣府镇志》卷 1《治属•西路》,上卷第 11 页。 3 宣德《宣府镇志》卷 2《城堡·西路》,上卷第 33 页。 4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26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25

有草场和社学,草场建于天顺六年(1462 年),社学建于弘治五年(1492 年);

古城东部有守备公厅;古城东南有公馆和洗马林仓,公馆建于天顺四年(1460

年),洗马林仓建于天顺六年(1462 年);古城西北有神机库,建于正统九年(1444

年);古城北有洗马林堡官厅和备荒仓,洗马林堡官厅建于景泰二年(1451 年),

备荒仓建于成化六年(1470 年);另古城有城隍庙,建于天顺年间(1457-1464

年);真武庙,始建年代不详;火神庙,建于正统九年(1444 年);马神庙,始

建年不详;关王庙,建于天顺六年(1462 年);龙神庙,建于成化年间(1465-

1487 年);

古城外主要建筑是属堡和腹里墩台,其中附堡 7 座,腹里墩台 28 座。洗马

林堡境内东南侧为冲击平原,约占总面积三分之一,其余为高山台地,约占三

分之二。其中属堡应主要分布在平原上,墩台分布在高山台地。那么,平均一个

属堡的辖域约为 8.6 平方公里,管辖半径约为 1.7 平方公里。现存的“旧堡”与

“三里庄”紧邻,且二者距离约为 2.5 公里,与笔者推算的较为接近。平均一个

墩台瞭望面积约 4.3 平方公里,瞭望半径约 1.2 公里,在良好的可视范围内,因

此可以认为其城堡墩台的覆盖率达到了防御的基本要求。此外,古城南一百步

(合 160 米)有演武厅。

3.3.2位置与现状

洗马林堡位于张家口市万全县洗马林镇,其四个角的地理坐标为西南角:

北纬 40°48′41.41″,东经 114°27′22.20″;西北角:北纬 40°48′59.70″,

东经 114°27′13.96″;东北角:北纬 40°49′04.08″,东经 114°27′36.60″;

东南角:北纬 40°48′49.81″;东经 114°27′42.69″。古城东距万全县城

23.45 公里,东北距万全右卫城 23.86 公里,东北距新河口堡 15.72 公里,东北

距新开口堡 23.33 公里,东北距膳房堡 27.20 公里,东距张家口堡 34.31 公里,

北距明长城 14.73 公里,南距洋河 12.74 公里。处于万全右卫城扇形防御体系的

最西端位置。

洗马林堡北枕坝上高原,南向洋河谷地,背山面水,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东

侧、西侧、北侧皆有高山峻岭。西侧即为著名的“荨麻岭”,其与北侧山体之间

为一谷地,即为明时镇河口县。谷内有洗马林河流经,顺河谷西北而上,便可直

抵口外尚义县、张北县境内。张北县境内常年有蒙古部落驻扎,因此,这条沟也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26

是蒙古部落南下的重要通道之一,沟口内即有著名的镇河口;东侧与北侧山体

之间亦为一谷地,即为明时新河口线。顺河谷东北而上,便可直抵口外张北地

区。这条线为明代重要的交通线,明廷于此设立了新河口堡。洗马林堡位于镇

河口线与新河口线交汇之处,扼守两条战略通道,既是商贾云集的商品集散地,

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由洗马林堡南下可抵怀安、

蔚州等处,向东则抵万全右卫城。万全右卫城与怀安城分别为宣府镇上西路与

下西路之核心,由此可知,洗马林堡实为宣府西路之门户,也是京师之西门户

之一。明廷官员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总督宣大张松言:虏聚洗马林边外,势必

内侵左卫,若由洪塘口则犯蔚州,若至浑源、广昌则南侵平刑,若由宣府则下怀

保,逼近南山居庸”1,因此对洗马林堡格外重视。兵家历来将洗马林堡列为极

冲之地:“按独石……洗马林……俱极冲”2。

古城平面近似正方形,方向约为北偏西 18.2 度。古城城墙保存较好,东墙

长 537.9 米,南墙长 536.3 米,西墙长 598.4 米,北墙长 544.1 米,周长共计

2216.7 米。城墙的砌筑方式较为特殊,除采用整体包砌的方式外,部分仅包砌

转角处或是采用分段立柱式方法包砌。这样既达到了坚固城墙的目的,也节约

了修筑的成本,体现了修筑者的匠心独运。每面城墙均有角台和马面。角台规

制均相似,以东北角台为例,该角台呈正方形,部分与城墙墙体重合。角台突出

城墙约 4 米,两条边长均约为 14 米。东北角台往南 118 米处有一马面,该马面

外凸约 8 米,长约 15 米。该城共有北、西、南三个城门,每个城门外均有瓮城,

瓮城残损较为严重,其规模大致相同:长约 43 米,宽约 17 米。北瓮城城门朝

东开,南瓮城城门朝南开,且与南门略有错位。

城内道路布局并不规整。由南门始往北 275 米处可达玉皇阁,玉皇阁前 40

米有东西主干道,由此路口往西可抵西门。由北门南下有一条干道横贯全城,

向南直抵南墙。玉皇阁现为 20 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政府翻修后的结果,至于其明

代时的规制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勘探。

1 《明世宗实录》卷 476,嘉靖三十八年九月丙申,第 7976 页。 2 茅元仪:《武备志》卷 205《占度载·度·镇戍二》,第 11-12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27

3.4 新河口堡

3.4.1沿革与建置

新河口堡建于宣德十年(1435 年)。新河口堡同洗马林堡均为该年修筑。在

新河口堡的早期阶段,其仅作为万全右卫城的属堡存在,并没有设置守备官,

仅从右卫城调集人马驻扎,“以右卫马步官军戍守”1,长官为“防守官”,防御

级别较低。其时新河口堡守备力量不足,因此有人曾提议从他出调兵往该堡,

且对城堡进行加筑,该提议得到采纳。于是“景泰五年(1454 年)宣府总兵官

右都督过兴等奏:新河口堡系虏使出入之处,守备军士数少……本堡西北角内

旧有墩台,宜加修高,大量拨军守瞭传报声息,多余官军掣回,并守新河口堡为

便,从之”2。进入天顺年间(1457-1464 年),随着驻军的不断增加和其防御作

用的不断凸显,文献中始有新河口堡有设守备官一事,“天顺五年(1461 年),

达贼犯宣府,新河口守备都指挥孙素与战,败绩”3,这样,新河口堡的防御设

施得以不断更新,兵马数渐次壮大,建制逐渐完善,防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成化十年(1474 年),于万全右卫城设置了宣府西路,下辖“万全右卫城……

新河口堡……”4等,城堡长官为仍为守备,隶属于宣府西路参将管辖。随着新

河口堡官军人数的增加,其扮演的职能开始趋向多元,守备下面开始添设其他

职官,如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一,请添设……新河口堡仓大使……俱准

议”5。这说明新河口堡此时开始有自己的后勤供应系统,同时保障了其辖境内

墩台城堡粮食的安全,其在防御体系中的作用得以日渐凸显。

嘉靖六年(1527 年),新河口堡增筑南关。新河口堡南关现已不存,现在堡

南侧的小学极有可能利用了南关的建筑基址,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

调查勘探来解决。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西路一分为二,设置“上西路参将”和“下西路

参将”。上西路参将统辖新河口堡守备官,“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所属……新河

1 宣德《宣府镇志》卷 2《城堡·西路》,上卷第 33 页。 2《明英宗实录》卷 237,景泰五年春正月壬申,第 5167 页。 3《明英宗实录》卷 328,天顺五年五月丙午,第 6752 页。 4 宣德《宣府镇志》卷 1《治属•西路》,上卷第 11 页。 5《明孝宗实录》卷 5,成化二十三年十月己丑,第 91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28

口堡……六守备”1。随着新河口堡建制的完善,其统辖地域也逐渐固定下来:

东南侧界线即为万全右卫城西北侧界线,即为西北距新河口堡 9 公里左右的范

围内;西南侧界线即为洗马林堡东北侧界线,即为东北距新河口堡 11 公里左右

的范围内;西北侧界线即为明长城,即为东南距新河口堡 11 公里左右的范围内;

东北侧界线不详,但新河口堡附属城堡仅有“永丰”、永安”、刘虎”、“柳林”2

四座,这四座城堡今均以村落形式存在,其中“永丰”、“永安”、“刘虎”位于新

河口以南的谷地即新河口线上,而柳林位于谷地西侧,由此可知新河口的管辖

范围主要为新河口以南的谷地及其西侧山岭地区。因此笔者推测新河口堡东侧

界线为西距新河口堡 4 公里左右的范围内。由此可见,新河口堡的辖境大体像

梯形,面积约为 154 平方公里(附图 5)。

隆庆五年(1571 年),对新河口堡进行了包砖,包砖时间与洗马林堡为同一

年。此时新河口堡的形制规格基本确定了下来。嘉靖年间(1522-1566 年)新河

口堡的规格为:“高二丈八尺(合 8.96 米),方二里二百二十步(合 1504 米),

南一门迎恩”3。而万历年间(1573-1620 年)其规格变为“周二里二百二十步

(合 1504 米),高三丈五尺(11.2 年)”4。周长没变,但墙高都有所增加,很有

可能就是隆庆五年包砖的结果。城址的周长与现在所测 1314.4 米较为接近,误

差由测量和折算所致,基本可忽略。这说明到嘉靖年间城址的规模基本定了下

来,之后再无扩建事宜(附图 6)。

新河口堡同洗马林堡一样,城内外均有建筑,下面分别予以介绍。文献中记

载的新河口堡城内建筑仅有守备官厅一座,应是守备官驻所。古城外主要建筑

是属堡和腹里墩台,其中属堡 4 座,腹里墩台 9 座。新河口堡境内南北贯穿新

河口线,其属堡有 3 座分布在该线,由北向南分别为“永丰”、“永安”、“刘虎”,

“永丰”南距“永安”约为 3 公里,“永安”南距“刘虎”约为 2.4 公里,平均

每个属堡墩台管辖半径约为 1.2-1.5 公里,这与洗马林堡是大体接近的。属堡“柳

林”位于辖境西侧的一个山谷谷口处,蒙古部落可从该山谷绕过新河口而直接

进入新河口线,因此该堡也是极为冲要。除山谷外的高山台地占辖境约五分之

三的面积,上散布 9 座腹里墩台,平均一个墩台瞭望面积约 10.3 平方公里,瞭

1 茅元仪:《武备志》卷 205《占度载·度·镇戍二》,第 19 页。 2 嘉靖《宣府镇志》卷 11《城堢考·新河口堡》,第 95 页。 3 嘉靖《宣府镇志》卷 11《城堢考·新河口堡》,第 95 页。 4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20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29

望半径约 1.8 公里,处于良好的可视范围内,因此可以认为其城堡墩台的覆盖率

达到了防御的基本要求。

3.4.2位置与现状

新河口堡位于张家口市万全县新河口乡,东南侧紧邻新河口小学。其四个

角的地理坐标分别为西南角:北纬 40°56′45.94″,东经 114°32′16.04″;

西北角:北纬 40°56′57.52″,东经 114°32′14.26″;东北角:北纬 40°

56′58.42″,东经 114°32′26.65″;东南角:北纬 40°56′47.03″;东经

114°32′28.14″。古城东南距万全县城 25.18 公里,东南距万全右卫城 18.56

公里,西南距洗马林堡 15.72 公里,东距新开口堡 10.32 公里,东距膳房堡 15.52

公里,东南距张家口堡 31.00 公里,北距明长城 5.80 公里,南距洋河 29.75 公

里。处于万全右卫城扇形防御体系的西北端位置。

新河口堡位于坝上高原的山谷之间。城堡往北地势逐渐开阔,东北侧即为

虞台岭,往南则渐收成狭长谷地,该山谷历来为交通要衢,即“新河口线”,因

此新河口堡实乃新河口线之北大门,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新河口

堡境外常年驻扎蒙古部落,“边外牛心山、甜水海子等处酋首、明暗台吉部落驻

牧”1。因此,新河口堡便成为蒙古部落南侵的重要道路之一,“先年,虏犯右卫,

迆北俱由此入” 2,战事频仍。所以,明代朝廷内外均将新河口堡列为要冲之地,

“西路……新河……等堡,尤为要地”3、“按……新河口……俱极冲”4。

古城平面近似呈长方形,方向为北偏西 7°。古城城墙保存相对较好,东墙

长约 362.8 米,南墙长约 290.4 米,西墙长约 364.9 米,北墙长约 296.3 米,周

长计 1314.4 米。

古城东墙仅断续残留,北段保存较好。东墙中间处有夯土马面;东南角台残

存,残高约 5 米,墙体由黄土夯筑;东北角台残高约 8-9 米,南侧外凸 5.3 米,

东侧长 14 米,北侧长 12.2 米。从土壤质地和夯筑方式,可知东北角台分两次夯

筑,并且角台与墙体亦非同时修建,其夯层厚约 20 厘米。墙基由 4 层条石构成,

最下层厚约 0.5 米,上一层约 0.4 米,再上一层约 0.3 米,最上一层约 0.2 米,

1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20 页。 2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20 页。 3《明世宗实录》卷 283,嘉靖二十三年二月戊子,第 5497 页。 4 茅元仪:《武备志》卷 205《占度载·度·镇戍二》,第 11-12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30

总计厚 1.4 米。

古城北墙保存也较好,墙体明显有多次修补的痕迹。北墙本无门,现于南门

正街相对处开一口。墙体高 6-8 米。北墙正中有一马面,正视若梯形,马面向外

凸约 6 米,东西宽约 8 米。马面上发现有残砖块,底部也有发现,残砖规格为

7╳18╳31 厘米。西北角角台新夯过,土壤质地、夯筑方式与墙体不一样,墙下

石器畜圈有一门墩石。

古城西墙尤其是该墙南段保存较好。西墙中间处有夯土马面,规格同北墙

马面一致。西墙用黑灰土夯筑,夯层较厚,一般在 30 厘米左右,内含大量卵石。

古城南墙残损较严重,仅于东南角以西约 60 米残留有一段夯土墙基,以西约 70

米为古城南门。

3.5 新开口堡

3.5.1沿革与建置

新开口堡建于宣德十年(1435 年)。其始建年份与洗马林堡、新河口堡相同,

且建成时和二者一样均隶属于万全都司统辖,修建三座城堡的原因是万全右卫

城防御压力的不断增大。之前万全右卫城迆西迆北至明长城的广大区域均由万

全右卫城一座城堡来统辖,则兵力相对不足,且容易陷入被动。于是,宣德十年

(1435 年)地方官员提出“所督地方广远,操守军士数少,今贼寇出没,乞益

兵备御”1,在这个背景下,上述三座城堡得以修筑,边防实力得到迅速充实提

高。其实早在筑三座城堡之前,宣府境内的其他工事也在陆续地兴建完善中。

就在兴建三座城堡的同一年(1435 年),曾有官员上奏了如下情况:“宣府沿边

地方……自总兵官都督谭广到彼,相度地势,深沟高垒”2,因此,三座城堡的

修筑是形势发展的自然结果,乃大势所趋。同新河口堡一样,新建的新开口堡

守备力量较为虚弱,长官为“操守官”,此时尚无“守备官”的设置。在城堡修

筑的第二年,便将守堡官军设为每半年换一班,“广(谭广)等言:……新开口……

数堡官军退回轮班守墩,半年一换,从之”3,可见此时新河口的官军设置是不

1《明英宗实录》卷 9,宣德十年九月庚午,第 168 页。 2《明英宗实录》卷 9,宣德十年九月壬辰,第 178 页。 3《明英宗实录》卷 15,正统元年三月丁丑,第 283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31

太稳定的,仍处于磨合状态中。

成化十年(1474 年),于万全右卫城设置了宣府西路,下辖“万全右卫城……

新开口堡……”1等,城堡长官应同万全右卫城、洗马林堡等一样,为守备官,

隶属于宣府西路参将管辖。

嘉靖七年(1528 年),对城堡进行了扩建。关于本次扩建的详细情况,则需

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宣府西路一分为二,设置“上西路参将”和“下

西路参将”。上西路参将统辖新开口堡守备官,“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所属万全

右卫……新开口堡……六守备”2。随着新开口堡建制的不断完善和稳定,其辖

境也逐渐固定下来:南境界线即为万全右卫城北境界线,即北距新开口堡 4.2 公

里左右的范围内;西境界线即为新河口堡东境界线,即东距新开口堡 6 公里左

右的范围内;北境界线即为明长城,即南距新开口堡 6 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东

境与膳房堡的界线无法考证,不过二者分处于两个独立的狭地内,即为新开口

线与黑风口线,二者的分界线大约在新开口堡东约 3 公里左右,即新开口堡辖

境之东境界线。由此可见,新开口堡的辖境大体像平行四边形,面积约为 100 平

方公里(附图 7)。

隆庆四年(1570 年),对新开口堡进行了包砖,时间较洗马林堡、新河口堡

包砖时间晚一年,三者应属于同一批工程。此时新开口堡的形制规格基本确定

了下来。嘉靖年间(1522-1566 年)新开口堡的规格为:“高二丈五尺(合约 8

米),方一里三百四十步(合约 1120 米),门楼二,角楼四,戍楼四”3,而到万

历年间(1573-1620 年)其规格变为“周二里零二十三步(合 1188.8 米),高三

丈四尺(合约 10.9 米)”。周长和墙高都有所增加,这极有可能就是该年包砖的

结果。城址的周长与现在所测 1214 米较为接近,误差由测量和折算所致,基本

可以忽略。这说明到嘉靖年间新开口堡的规模基本定了下来,之后再无扩建事

宜(附图 8)。

新开口堡文献中仅记载了城外建筑,城内建筑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古城

辖境内主要建筑是腹里墩台,腹里墩台 11 座。平均每个墩台的瞭望面积约为 9

1 宣德《宣府镇志》卷 1《治属•西路》,上卷第 11 页。 2 茅元仪:《武备志》卷 205《占度载·度·镇戍二》,第 19 页。 3 嘉靖《宣府镇志》卷 11《城堢考·膳房堡》,第 95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32

平方公里,瞭望半径为 1.7 公里。在较好的可视范围内,因此可以认为其城堡墩

台的覆盖率达到了防御的基本要求。

3.5.2位置与现状

新开口堡位于张家口市万全县膳房堡乡新开口村,坐落于一条河床东侧。

西南角和东南角尚存,可判断出地理坐标,西南角:北纬 40°57′38.66″,东

经 114°39′44.34″;东南角:北纬 40°57′43.11″;东经 114°39′59.55″。

西北角和东北角残损较为严重,根据残存城墙初步判断两个角的坐标为:西北

角:北纬 40°57′44.18″,东经 114°39′40.88″;东北角:北纬 40°57′

50.77″,东经 114°39′54.19″。古城东南距万全县城 21.73 公里,东南距万

全右卫城 12.26 公里,西南距洗马林堡 23.33 公里,西距新河口堡 10.32 公里,

东距膳房堡 4.94 公里,东南距张家口堡 23.24 公里,北距明长城 6.53 公里,南

距洋河 29.09 公里。处于万全右卫城扇形防御体系的正北端位置。

堡城位于坝上高原的山谷之间,四周分别有朝向西北、东北、南侧的谷地,

一起形成“Y”字形,新开口堡便位于三条山谷的交汇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西北、东北两条山谷往北逐渐敞开,南侧谷地即为“新开口线”,该线窄而长,

向南可直抵万全右卫城等地,为重要的战略通道,明时期曾多次发生战事,如

正德九年(1514 年)“虏五万余骑自宣府万全右卫新开口入,踰怀安、趋蔚州等

处劫掠”1,因此新开口堡实为“新开口线”之北门户。其境外常年有蒙古部落

驻扎,“边外榆林庄一带俱青把都、毛明暗台吉驻牧”2,因此,新开口线成为蒙

古部落南下选择的重要通道之一,“虏数大举入犯左右卫,(新开口堡)动遭荼

毒”3。所以,新开口堡亦被明人列为极冲之地:“按……新开口……俱极冲”4。

古城现位于新开口村北半部分。古城破坏严重,城墙仅断续残存。根据残留

城墙初步判断古城为长方形,方向为北偏西 25.4°,东墙长约 276.7 米,南墙长

约 377.9 米,西墙长约 187.5 米,北墙长约 372.0 米,周长计 1214.1 米。

西墙南侧墙体保存稍好,残存高度约 4-6 米,墙体用黄土和黑淤土夯筑,夯

层厚 17—20 厘米,夯土中含有较少砂土。底部为卵石根基,高约 60-70 厘米,

1《明武宗实录》卷 116,正德九年九月壬戌,第 2344 页。 2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19 页。 3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19 页。 4 茅元仪:《武备志》卷 205《占度载·度·镇戍二》,第 11-12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33

其上有稍加修整的条石两层,上层厚 22 厘米、下层厚 24 厘米,皆以白灰作浆,

条石经过粗略加工。

东墙东南角台尚存,但损毁严重,部分已坍塌。角台残高约 9-10 米,由南

城墙外凸约 5.9 米,外侧东西宽约 14.3 米。从断面观察,可见夯层内含有大量

砂石。角台底部为卵石与白灰搅拌垫砌形成的基础。

村庄内围墙中常见有城墙底基条石,条石为火山岩经粗略加工形成。村内

另发现雕刻有莲瓣纹的柱础石。

3.6 膳房堡

3.6.1沿革与建置

关于膳房堡建城时间,文献均有所载,而地方志尤为详细:“(成化)十五

年,都御史殷谦筑”1、“成化十五年都御史殷谦筑,嘉靖十二年操守指挥丁璋展

筑,共二里有奇,三十二年守备王汉重修”2、“本堡(膳房堡)土筑于成化十五

年,嘉靖十二年展修之,万历元年始甃以砖”3 “明成化十五年筑,万历元年砖

甃”4。可以看出,方志中关于膳房堡建城时间的记述都较为统一:成化十五年

土筑,嘉靖十二年展修,三十二年重修,万历元年包砖。方志的年代除《宣府西

路志》为清前期外,其余均为明代,史料可信度较高,因此前述修筑经过也基本

可信。

膳房堡建城时间为成化十五年(1479 年),修筑者为时任都御史的殷谦。另

《宪宗实录》有载:“巡抚宣府右副都御史殷谦等奉敕言备边事:一,万全右卫

地方西至虞台岭,东至黄土坡,皆虏贼出没要冲,为怀安、顺圣川等处屏障。宜

修筑土墙一带防遏虏寇……余宜如所言。从之”5,膳房堡便应是之后殷谦“修

筑土墙”时顺势兴建的一个小工事,规模并不大,仅“高一丈八尺,周围一里三

十步,南一门”6。膳房堡彼时并无太大战略意义,仅作为边外长城的附属建筑

1 宣德《宣府镇志》卷 2《城堡•西路》,上卷第 33 页。 2 嘉靖《宣府镇志》卷 11《城堢考·膳房堡》,第 95 页。 3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18 页。 4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沿革·膳房堡》,国家图书馆馆藏抄本,第 3 页。 5 《明宪宗实录》卷 170,成化十三年九月己卯,第 3083 页。 6 宣德《宣府镇志》卷 2《城堡•西路》,上卷第 33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34

而存在。另文献载:“以各城堡有马官军戍守,原属右卫城,令领以操守官”1,

长官仅为“初设防守”2,可知当时膳房堡虽设有长官,即操守官管领,但并无

常驻军备,仅仅是万全右卫城下面的一个属城,而且此时亦尚未得其名“膳房”。

弘治九年(1496),据《孝宗实录》载:“户部会议各处巡抚都御史所奏事

宜:……一,请增设万全右卫膳房堡,仓储粮草,以便支给;……议上,俱从之”

3,此时,该堡正式有了建制,得其名“膳房堡”,功能为“仓储粮草、以便支给”,

即膳房堡此时以战略军需后备的角色存在,并非正面战场的组成部分。城堡长

官升格为“操守”,其地位开始上升。同时开始有军马驻守,便于军事守卫和调

度粮草之用。

正德九年(1514 年),《武宗实录》载:“降万全右卫都指挥同知韩俊为指挥

佥事,支正千户俸,坐防御膳房堡失事也”4,关于这次“失事”,《实录》中也

有相关记载: “虏五万余骑自宣府万全右卫新开口入,踰怀安趋蔚州等处劫掠。

又三万余骑入平虏城南”5,这次战事规模较大,几乎涉及了整个宣府西路,膳

房堡也难以幸免。然而《实录》却没有详载膳房堡战事,可知彼时该堡战事不

大,战略地位也相对较低。对于膳房堡的失事,负主要责任的是万全右卫城都

指挥同知,因此此时膳房堡的防御主要由万全右卫城都指挥同知来负责,即膳

房堡守备应直接对该指挥同知官负责。

嘉靖十二年(1533 年),操守指挥丁璋对膳房堡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膳房

堡“共二里(合 1152)有奇”,较之初“一里三十步(合 624 米)”扩大了近一

倍。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膳房堡又发生战事,城堡被攻破,这次战事较为

惨烈,伤亡严重,城堡也有较大残损,故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守备王汉进

行了重修。此外,“守备三十一员:……膳房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添设”

6即在嘉靖年间,城堡长官职衔由“操守官”升格为“守备官”,等级进一步上升,

成为与洗马林、新开口、新河口、张家口等城堡并列的边防重镇,改隶于万全右

卫参将。这时的膳房堡,其功能也远远超出其初设时的“储粮”职能,一跃成为

1 宣德《宣府镇志》卷 2《城堡•西路》,上卷第 33 页。 2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18 页。 3《明孝宗实录》卷 118,弘治九年十月丙戌,第 2132-2134 页。 4《明武宗实录》卷 117,正德九年冬十月辛卯,第 2361 页。 5《明武宗实录》卷 116,正德九年九月壬戌,第 2344 页。 6 茅元仪:《武备志》卷 205《占度载·度·镇戍二》,第 19-21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35

一个地区的军事中心,成为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上非常关键的一点。这期

间的扩建与重修,便是其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的结果。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将宣府西路一分为二,设置上西路和下西路,膳

房堡便隶属于上西路参将管辖,“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所属……膳房堡六守备”

1。随着膳房堡建制的不断完善和巩固,其所辖范围也相应地逐渐固定下来:南

境界线即为万全右卫城北境界线,即北距膳房堡 2.0 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西境界

线即为新开口堡东境界线,即东距膳房堡 1.2 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北境界线即为

明长城,即南距膳房堡 6.9 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膳房

堡东至边墙十五里(合 8.6 公里)”,膳房堡东境界线即明长城,其西距明长城约

6.2 公里。由此可见,新河口堡的辖境大体像扇形,面积约为 47 平方公里(附

图 9)。

进入万历元年(1573 年),对其进行“甃以砖”的工程,膳房堡的形制规模

就此定了下来。这时其规模“周二里二百余步(合约 1472 米),高三丈五尺(合

约 11.2 米)”2,而嘉靖年间(1522-1566 年)其规制为“高一丈八尺(合 5.76

米),方一里三十步(合 624 米)”3,所增高度及周长应是万历年包砖修筑所增

筑的结果。我们现在所见膳房堡之残垣断壁,便是万历年间修饬后最终定型下

来的膳房堡历经风霜洗礼后的残骸(附图 10)。

膳房堡内仅设守备官,《宣镇西路志》记宫宇建筑仅有“膳房堡守备官厅”

4一座,虽为清人所记,考虑到守备官理应有办公议事场所,因此该官厅应于明

朝便有兴建。至于其方位、规模、形制等皆无考。清《万全县志》所载膳房堡

“守备署”有“大门三间,大堂三间,东西科房各三间,大书房二间,书房二间,

正房六间,东、西厢房各三间”5,应是该守备官厅沿用,可作为参照。

膳房堡在其始设时的主要功能是“储粮”,因此储粮仓应是其主要建筑。膳

房堡仓在文献中多有记载,与万全广盈仓一起,成为宣府镇境内重要的战略粮

草仓储基地。《万历会计录》“仓庾”条曾详细列举宣府镇粮仓:“宣府在城仓……

1 茅元仪:《武备志》卷 205《占度载·度·镇戍二》,第 19 页。 2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18 页。 3 嘉靖《宣府镇志》卷 11《城堢考·膳房堡》,第 95 页。 4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宫宇·膳房堡》,第 29 页。 5 道光《万全县志》卷 2《官署》,第 13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36

万全右卫仓、张家口堡仓、膳房堡仓……”1。此外,还有粮仓的附属建筑:膳

房堡草场。“洗马林堡仓……膳房堡仓、膳房堡草场。”2草场功能除了辅助粮仓,

进行晒粮以保证粮草的干燥外,本身也可以起到临时仓储的作用,是粮储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

膳房堡辖境内附属建筑主要以腹里墩为主。腹里墩共计 11 座,这些腹里墩

散布在膳房堡境内,每个腹里墩负责的面积平均约为 4.3 平方公里,计算可知每

个墩台的观测半径约为 1.2 公里,这个半径是在有效的可视范围内的,能起到相

应的侦查预警作用。

3.6.2位置与现状

膳房堡位于张家口市万全县膳房堡村北。坐落于张石高速和 207 国道之间。

膳房堡乡政府位于堡内靠近西墙的位置。城堡西北角地理坐标为北纬

40°57'38.88"、东经 114°43'32.52",西南角为北纬 40°57'25.26"、东经 114°43'29.97",

东北角为北纬 40°57'38.87"、东经 114°43'44.36",东南角已不存。古城南距万全

右卫城 10.04 公里,西南距洗马林堡 27.20 公里,西距新河口堡 15.52 公里,西

距新开口堡 4.94 公里,东南距张家口堡 19.35 公里,北距明长城 6.81 公里,南

距洋河 26.7 公里。

膳房堡境内北为野狐岭,其地势高峻,但相对平坦,适宜放牧。文献中有较

多关于北方少数民族入野狐岭境放牧的记载,这是导致膳房堡境内纷争迭起的

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游牧在膳房境内外的蒙古部落,明廷官员有着较为清醒的

认识,如“永邵卜、阿速七、庆摆兀慎等部落在右卫柴沟等路、张家、膳房等口

边外”3、“膳房、新开、新河之地又桀虏黄台吉所驻牧”4、“打剌明安兎行猎至

膳房堡而纵诸部夷盗边”5、“内野狐岭平山台极冲,边外大红沟一带酋首黄台吉、

威兀慎比妓等部落驻牧”6、“打刺明安兎猎至膳房堡,盗边”7,又如“提督军

1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 23《宣府镇·仓庾》,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7 年,明万历刻

本,第 78 页。 2 陶承庆:《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卷 1《保安州》,明万历四十一年宝善堂刻本,第 52 页。 3 卢象升:《明大司马庐公奏议》卷 7《宣云奏议·类报宣边夷情书》,清道光九年刻本,第 28-29 页。 4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396《天远楼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4285 页。 5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9 中三边《昆都力哈、青把都、百洪大、哈不慎、满五索、满五大列传》,

台北:广文书局,1972 年,第 22 页。 6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18 页。 7 方孔照:《全边略记》卷 3《宣府略》,第 46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37

务侍郎丁凤等称瞭见境外达贼大营三处:一处膳房堡境外、兴和城贼营东西约

长四十余里,离边三十余里,及称宣大二镇节报境外达贼或下营,或行走,居止

无常,变态不一”1。面对这种情况,明廷对于这些蒙古部落一直存有警戒之心。

虽然采用封贡纳款或是绝之千里的政策一直在明廷内部有争议。然而不论怎样,

加强城墙堡寨的修筑、提升防御水平,保持警戒之心这几点上却达成了共识。

膳房堡境内南为高山深沟,如牛窑沟、连针沟、窑儿沟、大水沟、艾和沟、黑子

沟、大东沟、西沟等。膳房堡遗址位于野狐岭南端的大沟内,该沟北起黑风口,

南达德胜关,亦被称为“黑风口线”,自古就是京师出口外的大动脉之一,同时

也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南侵的重要线路。若蒙古部落攻膳房而南下出德胜关口,

宣府镇内各城便直逼于其铁蹄之下。“本堡(膳房堡)弘治九年,虏从此入,犯

镇城及南路,东西城大被蹂躏,未款前困,本堡几陷,幸援兵至,始解”2。从

文献可看出,膳房堡没有被攻下来,但蒙古部落绕过膳房堡,直接南下侵犯宣

府镇城,波及宣府镇境内不少地区。可见膳房堡的防御重点不仅仅应在膳房堡

城,其更应该重视对整个黑风口线的控制,使蒙古部落无以藉此南下,才能真

正实现其战略防御功能。明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宣府之寇多始于张家堡、膳

房口而极于东西二城、蔚州、广昌”3。现今张石高速和 207 国道亦均穿该沟而

过,据此亦可知膳房堡战略交通地位之凸显。膳房堡辖境内的地理条件决定了

它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决定了它必然会成为明廷与蒙古部落往来斗争的主战场

之一,引起双方的格外重视。

鉴于膳房堡的重要战略地位,明代朝廷内外有识之士均将膳房堡列为“要

地”、“极冲”,如“兵部覆巡抚宣府都御史王仪言:宣镇五路若北路则龙门城许

家冲,中路则大白阳,西路则膳房、新开、新河、冼马林等堡,尤为要地”4、

“按独石、西阳河、……膳房……万全右卫俱极冲”5。清人亦曾对膳房堡形势

进行过总结,《宣镇西路志》:“(膳房堡)平山台、野狐岭台、宁川台、神威台俱

极冲,边外大红沟离边二十里,凤凰台离边三十里,兴和城离边四十里,野狐岭

1 王琼:《晋溪本兵敷奏》卷 3《宣府大同类·为声息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 年,

明嘉靖二十三年廖希颜江濬刻本,第 28 页。 2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18 页。 3 陈全之:《蓬窗日录》卷 4《世务二·虏情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年,第 179 页。 4《明世宗实录》卷 283,嘉靖二十三年二月戊子,第 5497 页。 5 茅元仪:《武备志》卷 205《占度载·度·镇戍二》,第 11-12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38

台离边十里”1。由此,膳房堡的规格得以不断升级,城墙署衙等得以不断完善,

军马武备得以不断丰富。

初步判断古城方向为北偏东 8°南北长约 437 米,东西宽约 274 米,周长

总计约 1422 米。墙体用土夯筑,残高 4—6 米,夯层厚 20 厘米,夯土中含有大

量卵石和砂土。西墙外侧看到有一马面,墙外侧包砖。马面位于西墙中间偏北。

据当地老乡介绍,古城西南角现在应为联通信号架位置。据此判断,马面与西

墙城门将西墙三等分,城门与马面在西墙上为南北对称。北墙在部队营房管理

区,从城西北角折向东,北墙西侧墙体已向南摊平,在部队营房东墙外尚保留

有北墙百余米。古城西侧有沙河床。

3.7 张家口堡

3.7.1沿革与建置

张家口堡建于宣德四年(1429 年)。张家口堡的兴建应源于长城的一次修

筑。长城因风雨侵蚀等原因有所残损,于是地方官提议修筑,“宣德四年(1429

年)……总兵官都督谭广言:雨潦颓坏长城墩隘,请益兵修筑,浚其壕堑”,中

央官则从大局考虑,认为不宜大兴修筑,应“视果系要害关口,则修筑之”2。

于是在该背景下,张家口堡作为“要害关口”得以兴修。这时张家口堡仅作为长

城的附属城堡,级别并不高,其长官仅“初设操守”。其时张家口堡主要扼守其

北侧长城隘口,并无太大辖域。此后直至成化年间,张家口堡的地位逐渐上升。

进入到景泰四年(1453 年),城堡长官级别已成为“守备”,《明实录》载该年“守

备万全左卫张家口堡都指挥佥事……”3,由此我们也可知此时张家口堡隶属于

万全左卫。宣德五年(1430 年),始设万全都司。万全左卫城被划归于万全都司,

张家口堡亦随之被划归到万全都司行政体系内。

成化十年(1474 年),于万全右卫城设置“分守西路参将”4,于是张家口

堡亦变为由该参将统领,成为宣府西路之属堡,城堡长官级别仍为“守备”。这

次行政归属重新调整标志着张家口堡正式从万全左卫行政体系脱离,改为归于

1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要害·膳房堡》,第 26 页。 2《明宣宗实录》卷 60,宣德四年十二月乙未,第 1438 页。 3《明英宗实录》卷 231,景泰四年秋七月辛巳,第 5064 页。 4 嘉靖《宣府镇志》卷 1《制置考》,第 15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39

万全右卫体系之下,影响深远。此后明朝的 200 多年里便一直如此,清代行政

设置也曾受此影响。

成化十六年(1480 年),对张家口堡进行展筑。这次展筑同时针对了宣府镇

境内的三个城堡张家口、常峪口、鸡鸣驿,是一次系统性的工事兴筑,常峪口还

增加了兵力1,三座城堡地位的进一步上升,说明了张家口堡地区的战略价值进

一步上升。

嘉靖八年(1529 年),筑关厢。关厢形制为“高二丈(合 6.5 米),方五里

(合 2880 米)”2。由于张家口堡城内状况保存尚可,明清之际的许多地名得以

保留。有学者根据现存地名及周边地形,对关厢的布局进行了探索3。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西路一分为二,设置“上西路参将”和“下西路

参将”。张家口堡归上西路参将管辖,“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所属……张家口

堡……六守备”4。这时张家口堡的管辖范围已固定下来,结合嘉靖《宣府镇志》

可基本将其确定。西境界线即为万全右卫城东境界线,即东距张家口堡 6 公里

左右的范围内;北境界线即为明长城沿线,即南距张家口堡 2 公里左右的范围

内;张家口堡靠东的附属城堡有“王家砦”,而宣府中路羊房堡属堡靠西的属堡

有“羊房堡”、 “何家堰”,由此可知张家口堡东侧之界线为西距张家口堡 9 公

里左右的范围;张家口堡靠南的附属城堡有“许家屯”,而南侧之“宁远堡”较

靠北,与“许家屯”相距较近,由此可知张家口堡南侧之界线为北距张家口堡 8

公里左右的范围。由此可知张家口堡辖境的面积约为 130 平方公里(附图 11)。

隆庆五年(1571 年),明廷与蒙古部落共议互市,分别于大同、宣府、山西

三镇设立互市场所,具体来说“宣府应于万全右卫张家口边外”5,张家口由此

向商贸中心的角色转换,其城内商业繁荣,颇具盛况,“堡人习与虏市,远商辐

辏其间,每市万虏蚁集,纷纭杂错”6。由此,由于商业的原因,张家口地位日

渐凸显。这也为张家口后来取代宣府城成为地区中心埋下了伏笔。

万历二年(1574 年),对古城进行了砖包,张家口堡的形制由此固定下来。

1《明宪宗实录》卷 208,成化十六年冬十月庚戌,第 3621 页。 2嘉靖《宣府镇志》卷 1《城堢考·张家口堡》,第 94 页。 3 杨申茂等:《明代长城军堡形制与演变研究—以张家口堡为例》,《建筑学报》,2012 年第 S1 期,第 28

页。 4 茅元仪:《武备志》卷 205《占度载·度·镇戍二》,第 19 页。 5 《明穆宗实录》卷 54,隆庆五年二月庚子,第 1337 页。 6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18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40

正德年(1506-1521 年)《宣府镇志》载其形制“高二丈五尺(合 8 米),周围三

里一十步(合 1744 米),城铺十,东、南二门”1,其周长与今之所测 1747 米极

为接近,那么张家口堡始建时规格应如此。嘉靖《宣府镇志》却为“高二丈五尺

(合 8 米),方四里有奇(合 2304 米),城铺十,东、南二门”2,城墙周长多出

约 560 米,这应是成化年展筑所致。根据周长大小,笔者认为一些学者所认为

的关厢当为展筑后的张家口堡,其周长约为 2376 米,与文献所载 2304 米大体

吻合。嘉靖八年(1529 年)所筑关厢规格为“高二丈(合 6.4 米),方五里(合

2880 米)”。参照附图 12,笔者认为关厢为最外侧虚线条所示,其周长约为 2860,

与所载 2880 米大体吻合。

古城西北部建筑有张家口堡察院,建于成化十八年(1482 年);官厅,建于

宣德六年(1431 年);守备官公廨;草场。古城东南部有张家口仓。古城外主要

建筑是属堡和腹里墩台,其中属堡 11 座,腹里墩台 27 座。二者合计 38 座,可

知平均每个城堡墩台的瞭望面积约为 3.42 平方公里,瞭望半径约为 1.04 公里,

在较好的可视范围内,能起到相应的侦测预警作用。

3.7.2位置与现状

张家口堡位于张家口市市中心,西邻张家口市第十六中学,东濒清水河。因

为位于市区,损坏较为严重,依据残留城墙判断其四个角的地理坐标分别为西

南角:北纬 40°49′01.66″,东经 114°52′06.60″;西北角:北纬 40°49′

11.89″,东经 114°52′08.24″;东北角:北纬 40°49′10.51″,东经 114°

52′32.27″;东南角:北纬 40°49′00.40″;东经 114°52′29.41″。古城西

距万全县城 12.50 公里,西北距万全右卫城 11.42 公里,西距洗马林堡 34.31 公

里,西北距新河口堡 31.00 公里,西北距新开口堡 23.24 公里,西北距膳房堡

19.35 公里,北距明长城 3.31 公里,南距洋河 17.81 公里。处于万全右卫城扇形

防御体系的最东端位置。

张家口堡北邻长城天险,南面洋河,西濒清水河,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其东

北和西北方向分别为东太平山、西太平山,明长城即沿山脊而东而西。两座山

之间形成一隘口,明时称为张家隘口,据文献载:“张家口堡张家隘口关,在堡

1 宣德《宣府镇志》卷 2《城堡•西路》,上卷第 33 页。 2 嘉靖《宣府镇志》卷 11《城堢考·张家口堡》,第 94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41

北五里,通境外”1,“张家口”之名应当来源于此。张家隘口迆北为狭长河谷,

清水河沿谷地由北向南顺流而下,之后穿隘口而南汇洋河。该狭长山谷向北通

往口外,为交通要道。张家口堡边外常年驻牧蒙古部落,“(张家口堡)边外狮子

屯一带酋首青把都、合罗气等部落驻牧”2,因此该通道成为蒙古部落南侵的通

道之一,“若自宣府入犯,西必……东必由黄花镇张家”3。所以,张家口堡为该

线路的南大门。而张家口堡迆南便是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其东南约 30 公

里即为明宣府镇治所,再东南约 90 公里便是京师门户居庸关。因此,若张家口

失守,则宣府镇和京师俱危矣。因此,张家口堡实乃宣府镇之西北大门,起着极

为重要的作用。明廷内外历来将张家口堡视为战略要地:“(丁巳)宣府总兵官

左都督杨洪言边备五事:一,……张家口……最为要害”4,另“按独石……张

家口……俱极冲”5。

张家口堡现位于张家口市市中心,其四周被居民楼所包围,西邻石家庄第

16 中学。古城城墙残损较为严重,仅西城墙北段和北城墙中部有残留,但城内

仍保存较多明清时遗迹。根据残存初步判断古城的东墙长约 325 米,南墙长约

540 米,西墙长约 314 米,北墙长约 568 米,周长约 1747 米。古城的方向约为

北偏东 8.1°。

西墙墙体中部被民居打破,墙高约 8 米,底宽约 14-15 米。墙体上部包砖

无存,中部残留少部分包砖,底部为现代水泥包筑。城墙夯层厚约 20—26 左右

厘米,黄色砂质土夯筑。北墙墙体状况与西墙类似,包砖仍有所保留。

3.8 长城

3.8.1沿革与建置

明长城的修筑肇始于永乐年间(1403-1424 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防御的有

效途径之一便是加强城墙墩堡的修筑,其“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

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

1 正德《宣府镇志》卷 3《隘口·西路》,第 55 页。 2 万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 1《宣府镇图说》,第 17 页。 3《明世宗实录》卷 400,嘉靖三十二年七月乙巳,第 7011 页。 4《明英宗实录》卷 158,正统十二年九月丁巳,3087 页。 5 茅元仪:《武备志》卷 205《占度载·度·镇戍二》,第 11-12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42

及柴薪药弩,墩傍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1,于是在该防御思想的

指导下,明廷开始了近 200 多年的长城修缮工作。而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

作为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境内长城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以完

善。明长城的修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期间有不计其数的修补工程,本文仅梳

理关键性的两次:永乐十年(1412)和嘉靖二十五年(1546)。

永乐十年(1412 年)“勅边将自长安岭迆西迄洗马林筑石垣,深壕堑”2,

本次修筑几乎覆盖了整个宣府镇的北境,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内的长城即位于

本次所修筑的西半部分。这次修筑将防御体系内长城的布局定了下来,之后对

长城所做的工作无非是在该基础上的增补而已,同时这也固定了万全右卫的北

半部边界,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对万全右卫辖境内长城进行了大规模修筑,“嘉

靖二十五年(1546 年),总督宣大侍郎翁万达等修筑……宣府西路之西阳河、洗

马林、张家口堡一带边墙六十四里(约合 36.9 公里),为敌台十,斩崖削坡五十

里,用工止五十余日,经费视原佑省九万余两,御史黄如桂核实以报”3。本次

修筑时间较短,仅用了五十多天,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明长城已经有了一定的

基础,而这次仅是增修了敌台,并对防御工事略作加强而已。并且张家口至西

阳河的长城长约 100 公里,可知这次修筑仅是择重要地段进行。但这是最后一

次系统性的修筑万全右卫境内长城,其格局也由此终于定了下来。我们今之所

见万全右卫境内长城遗迹便是本次修筑后历经风雨所残留下来的。

3.8.2位置与现状

万全右卫防御体系内长城保存尚好,可基本判断出城墙走向。该段长城自

东向西依次分属张家口堡、万全右卫城、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

堡统辖。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张家口堡境内长城从人头山南端山脊处开始,后转西历三道边村,再向西

经二道边村、头道边村南抵大境门。过大境门再向西经永丰堡村、五墩台村、翠

屏奄村北,之后北转至菜市村西,总长约 18.8 公里。大境门以东长城部分为石

砌,残损较为严重,多已坍塌,形成堆状,但从 google earth 上仍可较为地清晰 1 《明史》卷 91,《志第六十七·兵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2236 页。 2 《明史》卷 6,《本纪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90 页。 3《明世宗实录》卷 313,嘉靖二十五年七月甲戌,第 5868-5869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43

辨认出。过大境门后,长城继续蜿蜒向西,之后向北。该段长城保存较好,多为

石砌,由细白灰抹缝。其墙体由下至上递次收封,上无雉堞。该段长城墩台均已

残损,成石堆状,或仅存夯土台基。

张家口堡境内长城据文献载:“东自破楼墩起,西至镇口墩止,垣长三十一

里(约合 17.9 公里)”1,其长度与今之所测 18.8 公里较为接近。其附属墩台数

目有“边墩五十八座,火路墩三十一座”2,共计 89 座。可知平均每个墩台可负

责边墙距离约为 211 米,这个距离对于瞭望观察敌情足够,并且在远程武器有

效的攻击范围之内,其分布密度达到了防守的基本要求。

万全右卫城境内长城从菜市村西起,向北经清河村东、红旗营村西,然后继

续北上,过土井子村西,向北经坝底村西,再向北抵喇嘛窑村西南,总长约 13.4

公里。该段长城砌筑方式较张家口堡段简单,残损严重,石器城墙多已成堆状,

夯土城墙仅残留土脊状。

万全右卫城境内长城据文献载:“东自镇口墩起,西至平易墩止,垣长二十

五里(约 14.4 合公里)”3,其长度与今所测 13.4 公里略有出入,应由测量折算

误差所致。其附属墩台数目有“边墩二十六座,火路墩五十七座”4,共计 83 座。

可知平均每个墩台可负责边墙距离约为 161 米,这个距离较张家口堡小,分布

密度较高,更能满足对于瞭望观察敌情的需要,且在远程武器的射程范围之内。

膳房堡境内长城从喇嘛窑村西南起,于五台窑村西南西转,过黄花坪以北

西抵茴菜梁,再向西到狼窝沟村西南为止,总长约 10.8 公里。该段长城保存较

好,残高约 5 米,多采用石砌方式砌筑。城墙结构为封顶式,无雉堞。狼窝沟

口处神威台于 2004 年做过发掘5,现做简要介绍。该台由基座、台体和马道组

成:基座北面残高 8.1 米,南面 5.5 米。底部南北 29.5 米,顶部南北宽 15 米。

基座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夯层厚 0.1-0.2 米;台体基础东西长 10.8 米,宽 11 米。

土石混夯,结构同基体基本相似。台体内用毛石砌城馒头形内核,外侧为夯土

墙,其外再依次包砖包石;马道在基座东南角,高 5.5 米,残长 20 米,宽 7 米。

1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亭嶂》,第 24 页。 2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亭嶂》,第 25 页。 3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亭嶂》,第 24 页。 4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亭嶂》,第 25 页。 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长城神威台遗址发掘简报》,《河北省考古文集(三)》,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年。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44

由此我们可窥得明长城堡台之规模。

膳房堡境内长城据文献载:“东自野狐岭二墩起,西至野狐岭西一墩止,垣

长一十八里(约合 10.4 公里)”1,其长度与今所测 10.8 公里非常接近。其附属

墩台数目有“边墩十六座,火路墩二十座”2,共计 36 座。可知平均每个墩台可

负责边墙距离约为 289 米,这个距离较张家口堡、万全右卫境内稍大,分布密

度较小,不过仍能满足对瞭望观察敌情的需要,可以达到防御的基本要求。

新开口堡境内长城从狼窝沟西南起,向西依次经过东滩村南、冯家窑村北、

黄土圐圙村南,抵水沟台村西北为止,总长约 11.9 公里。该段长城残损较为严

重,为土石杂筑。

新开口堡境内长城据文献载:“东自靖宁墩起,西至水沟东墩止,垣长一十

八里(约合 10.4 公里)”3,其长度与今所测 11.9 公里略有出入。其附属墩台数

目有“边墩二十二座,火路墩二十一座”4,共计 43 座。可知平均每个墩台可负

责边墙距离约为 277 米,这个距离同膳房堡境内相似,分布密度较也能满足对

瞭望观察敌情的需要,达到了防御的基本要求。

新河口堡境内长城从水沟台村西北起,蜿蜒向西经镇虎台村北,之后折而

转向西南方向,经大东沟村南,抵瓦窑村西北为止,总长约 17.3 公里。该处长

城破坏较为严重,城墙残损无几,坍塌严重。由残存城墙可知城墙为土石混筑。

新河口堡境内长城据文献载:“东自水沟墩起,西至中寨墩止,垣长二十六

里(约合 15.0 公里)”5,其长度与今所测 17.3 公里略有出入,误差应为测量和

折算所致。其附属墩台数目有“边墩三十一座,火路墩九座”6,共计 40 座。可

知平均每个墩台可负责边墙距离约为 433 米,该分布距离较大,说明新河口堡

的防御压力略小。分布密度可基本满足对瞭望观察敌情的需要,达到了防御的

基本要求。

洗马林堡境内长城从瓦窑村西北始,向南经庙尔沟店村北,过庙尔沟后沿

山脊蜿蜒南下,抵东洋河谷口为止,总长约 27.8 公里。该段长城为毛石干砌,

1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亭嶂》,第 24 页。 2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亭嶂》,第 25 页。 3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亭嶂》,第 24 页。 4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亭嶂》,第 25 页。 5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亭嶂》,第 24 页。 6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亭嶂》,第 25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45

坍塌残损较为严重。

洗马林堡境内长城据文献载:“东自镇安墩起,西至平鲁西墩止,垣长四十

五里(约合 25.9 公里)”1,其长度与今所测 27.8 公里相近,误差应为测量和折

算所致。其附属墩台数目有“边墩七十二座,火路墩五十四座”2,共计 126 座。

可知平均每个墩台可负责边墙距离约为 221 米,该分布距离较小,该分布密度

可基本满足对瞭望观察敌情的需要,达到了防御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形成过程及特征

4.1 阶段分析

前述可知,万全右卫城、洗马林堡、新河口堡、新开口堡、膳房堡、张家口

堡、长城等均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均有从始建到完善的一个过程。而每一

个要素形成的过程又相互融合构成了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的形成过程。根据体

系内各要素的形成时间,可将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洪

武至成化(1368-1487 年);弘治至万历(1488-1620 年);天启至崇祯(1620-1644

年)。下面逐一做简要介绍。

4.1.1 肇始:洪武至成化(1368-1487 年)

这个阶段称为体系的肇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体系内各要素得以渐次兴建,

完成了体系的基本布局,此时也开始对重点城堡进行扩建、包砖等工作。这其

中,宣德至正统年间(1426-1449 年)为修筑城墙的小高潮,这与当时对蒙古部

落紧张的军事斗争形式有关系。同时,宣德五年(1430 年)万全都司的设置同

成化十年(1474 年)宣府西路的设置,标志体系内各要素逐渐纳入到了统一的

行政管理体制下,使其在实际运作中起到了联动效果。下图是第一阶段军事体

系发展过程简图。

1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亭嶂》,第 24 页。 2 康熙《宣镇西路志》卷 1《亭嶂》,第 25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46

4.1.2 勃兴:弘治至万历(1488-1620 年)

这个阶段称为体系的勃兴阶段。在这一阶段,体系内城堡边墙都经历了扩

建或者重修,提高了规模,增强了防御力量。这其间,嘉靖至万历初年(1522-

1574 年)为修筑城墙的小高潮。同时,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宣府上西路的

设置标志着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发展到顶峰,该体系独立成为一个系统来组织

军政事宜,这时与蒙古部落的斗争也进入了高潮的尾声阶段。下图是第二阶段

军事体系发展过程简图。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47

4.1.3 废弃:天启至崇祯(1620-1644 年)

这个阶段称为体系的废弃阶段。进入这个阶段,体系内各要素再无大的修

筑工程。自隆庆五年(1571 年)明廷与蒙古部落“隆庆议和”之后,双方紧张

关系有所缓和。而万历年间(1573-1620 年)女真势力亦不断膨胀,明朝的防御

重点逐渐转向辽东地区。因此,进入天启至崇祯年间(1620-1644 年)该体系就

进入日渐荒废的状态。直到崇祯七年(1634 年),“清兵攻宣府万全右卫……丁

亥,入万全卫”1,标志明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正式告别历史舞台。

4.2 空间分布规律

通过城堡所处的空间位置,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城堡的分布规律。

第一,防御体系各要素的分布是以万全右卫城为核心,且该城距其属堡的

直线距离均在半天的步程之内。如下图所示,万全右卫城距新河口堡、新开口

堡、膳房堡、张家口堡的距离在 20 公里以内,距洗马林堡的距离为 23 公里。

常人行走速度一般为 4-7 公里每小时,按此速度计算,则万全右卫城距各堡均

可在半天之内抵达。当然,若按骑马的速度计算,则时间更短。这对于防御体系

的意义在于若属堡发生战事,万全右卫城可在半天之内得到消息,若能及时应

对的话,则当天便可派兵进行增援,这在冷兵器时代已然是较高效率的。这也

意味着万全右卫城的有效反应半径覆盖到了辖境内的任何一点。这保证了军事

防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1 《明崇祯实录》卷 7,崇祯七年春正月闰月乙酉,第 216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48

图表 4 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城址间距离示意图

第二,每个城堡都选择了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再因地制宜而建。洗马林堡

扼守镇河口线之南出口,同时可兼防新河口线之南出口,堡子紧邻洗马林河,

位于洗马林河的冲击平原上。新河口堡扼守新河口线北大门,位于谷地内的肥

沃台地上,东侧有河床。新开口扼守新开口线北大门,亦位于谷地内的肥沃台

地上,西侧有河床;膳房堡扼守黑风口线的北大门,处于谷地内的肥沃台地上,

古城东西两侧均有河床。因为每一个交通要道都是由一个狭长谷地形成,其两

侧为高峻山丘,因此上述每一个堡子实际都负责了相对独立的由谷地和两侧高

山形成的地理单元。张家口扼守大境门之天险,其东侧有清水河流经,堡子就

位于清水河南出坝上高原形成的冲击平原上。万全右卫城为镇河口线、新河口

线、新开口线、黑风口线几路交通要道的交汇之处,位于洋河冲击平原北侧上。

这两个堡子均单独负责相对平坦的谷地内的平原地理单元。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49

图表 5 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各城之地形(蓝色线条表示河流)

第三,各城堡辖境内属堡墩台的分布密度为每个墩堡观测范围为 1-2 公里,

但每个城堡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防御力量的强弱之差。这其

中,张家口堡和膳房堡的瞭望半径最小,在 1.2 公里及以下,万全右卫城以 1.32

位列二者之后,说明在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中东侧所布局属堡墩台的密度

最高,平均每个墩台的观测半径较小,保证了较高的观测效率和反应速度,反

映出明廷对该地区的防御相对重视一些。而东部的洗马林堡、新河口堡、新开

口堡的瞭望半径则相对较大,说明在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中西侧所布局属

堡墩台的密度较地,每个墩台的观测面积较大,使得观测效率和反应速度相对

表现较差,反映出对该地区的防御没有对东部那么重视,间接反映出东部的防

御压力较西部相对大一点。此外各城堡境内长城边墩平均瞭望直径的分布也同

样可以说明这一点。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50

4.3 防御特征及效果

4.3.1 层级性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首先表现出来的特性便是层级性。该防御体系共

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长城防御,长城每隔一段设边墩、火路墩等,上驻少量

兵士,主要起瞭望警报作用,也可起简单的防御作用;第二层为洗马林堡、新河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洗马林堡 新河口堡 新开口堡 膳房堡 万全右卫城 张家口堡

各城堡境内属堡墩台平均瞭望半径(公里)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洗马林堡 新河口堡 新开口堡 膳房堡 万全右卫城 张家口堡

各城堡境内长城边墩平均瞭望直径(米)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51

口堡、新开口堡、膳房堡、张家口堡等,堡内守备长官统领兵马,组织防御。由

于长城实际由上述各堡分领,因此这一层实际为最外层之有效防御力量,因此

这一层多有战事发生;第三层为万全右卫城作为最后一层防御力量,内驻参将,

协调各堡的防御,并对各堡随时进行增援;再往里有镇城等防御层级,此不赘

述。联接三层防御线条为各个属堡墩台,驻少量军士,偶尔也可起到防御作用,

如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虏酋黄台吉帅轻骑自宣府洗马林突入,将禾三五散

掠驰过暗庄堡,把总江汝栋以锐卒二百按伏堡中,不知其为黄台吉也,出而搏

之”1。

各级防御体系的运作机制为当第一层防御体系被攻破时,第二、第三层则

层层递补以应对。由于战场情况复杂多变,跨级援助便成为常态。如隆庆三年

(1569 年)“虏三百骑犯宣府新河口堡,守备李国珍等不能御,总兵马芳、副总

兵刘国及原任总兵胡镇督兵合剿,虏遁去,追至大沙沟,败之”2,这便为层级

防御特征的典型事例。当第二层防御体系被攻破时,便由第三、第四层来组织

防御,有效地扼住了蒙古部落南下入侵之势。层层防御体系的建立构建了纵深

的防御体系,增加了敌人入侵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防御的成本。

4.3.2 向心性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向心性。向心性其实是层

级性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第一、第二层防御线条被攻破之后,第三层防御点便

汇集到万全右卫城一点,如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虏寇膳房堡,总兵郤永

御之不能入,遂于万全右卫拆墙拥入”3,当蒙古部落攻不下膳房堡,便绕过第

二层防御体系进入,后只能直面万全右卫城,其他城堡的情况也大体类似。不

过战场情况复杂多变,也有诸多从第二层防线越过万全右卫城直接进攻其他城

堡的记录。

向心性还有另一种表现,即明将领在组织防御时,会将主要兵马在万全右

卫城配置一部分,以策应各边堡的突发情况。如成化十九年(1483 年),“宣府

总兵官周玉、巡抚都御史秦纮等驰奏:……臣等据报随调副将江山等将兵应援,

仍行缘边有警之处分守,守备等官各领屯兵战守。臣玉臣纮则分驻于万全左右 1《明世宗实录》卷 551,嘉靖四十四年十月辛巳,第 8877 页。 2《明穆宗实录》卷 39,隆庆三年十一月丁亥,第 977 页。 3《明世宗实录》卷 291,嘉靖二十三年十月甲戌,第 5538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52

以节制之”1。这里我们看到:当在遇到紧急战事时,将领首先派兵增援至要紧

之处,再命守备官即第二层防御线做好战斗准备,最后大将则亲领军马驻于万

全右卫城,以备军情之万变。这里体现了万全右卫城在防守时的中心作用,即

向心性特征。

4.3.3 联合性

不论是层级性还是向心性,都间接地反映出体系的联合性,这也是万全右

卫城的本质特征,也是最重要特征。若在防御时各个城堡仍各自为战,互不应

援,则防御体系体现不出任何价值。因此,联合性体现的程度也是衡量万全右

卫城防御体系战斗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联合性首先表现为官职上的统属关系。宣府西路参将官驻万全右卫城,统

领万全右卫城守备、洗马林堡守备、新河口堡守备、新开口堡守备、膳房堡守

备、张家口堡守备等,这就在制度上将各堡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下,无形中使其

保持了联合性。此外,文献中有多处记录边堡守备官调任他出守备或者升任参

将的情况,这也加强了城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强了体系内的联合性。

联合性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备战及战争中强调互相沟通和应援。下

面的一面敕令可显著反映明廷对该防御体系组织防御的设想:“特命尔管神机铳

炮,分守万全右卫等处地方,与参将等官一同提督操备,固守城池,有警,相机

战守,凡由合行事务,须与之从长计议而行,毋得偏执违误,仍听宣府镇守总兵

等官节制,尔受兹委任,尤须正己率下,抚恤军士,不许役占科扰,致生嗟怨,

如违,罪有所归,尔其钦承朕命,故勅”2,另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宣

府报虏自万全右卫入寇。上命亟檄宣大蓟辽各预图战守,并令大同伏兵于天城、

阳和间,伺虏至,击之”3,这里是中央要求各个镇之间的互相应援,即当万全

右卫城战事紧急时,便亟令他出做好战斗准备,以防敌军的进一步深入。还有

一种典型情况就是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内的互相策应,如成化三年(1467 年)

“命署都指挥佥事许宁充游击将军,仍命宁守备柴沟堡地方及往来万全左右、

怀安、新河口、洗马林、西阳河等处地方巡哨,遇有贼寇侵犯以便调度西路官军

1《明宪宗实录》卷 242,成化十九年秋七月戊申,第 4088 页。 2 正德《宣府镇志》卷 8《制勅·勅内官监太监叶森令》,下卷第 12 页。 3《明世宗实录》卷 560,嘉靖四十五年七月乙未,第 8987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53

相机剿杀,凡军情重务悉与镇守巡抚等官会议”1,这个例子非常典型,要求柴

沟堡、万全右卫城、万全左卫城、怀安城、新河口堡、洗马林堡、西阳河堡等均

加强哨探,且任何一地若发生危机,则调集整个西路官军去应援,且官员做决

策时也要做到互相会议以闻。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相对有

限的。任何一个军事体系都会有自己的弱点,会遇到百密一疏的情况。下面就

从防御的有效性和失效两个方面来分别论述。

4.3.4 效果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献中多有记载成功

逼退蒙古部落入侵的记载,有的确是防御体系于当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如嘉靖

二十二年(1543 年),“十一月虏以五千余骑自新河口边毁墙入境,本堡守备指

挥张辅督兵拒战,相持一昼夜,辅面中流矢,力战不歇,军中矢尽,会镇兵渐

集,贼乃去”2,这次逼退蒙古部落入侵的危机最后是靠援兵的到来解除的,但

无可质疑的是守备的奋勇力战乃新河口堡没被攻破的主因。有意思的事是这次

事件之后宣府西路一位官员因“观望不援”而被免。文献中所载逼退蒙古部落

情境大多也是某一个城堡坚守不失而夺其锐气,使之退去。此外,文献中也有

部分记录体系失利的情况。下面予以介绍。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在抵御蒙古部落南下入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

一点无容置疑。但体系固有的弱点致使其防御效果并没有使其达到明人的设想,

这一点其时当局者已经有所感知。如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地方大员总督宣

大尚书直接指出筑边墙的效果为“及其虏之溃墙直下,曾无结草之固”,道出了

长城防御的脆弱性,而筑堡的弱点则在于“使人自为战、家自为守,棋布星罗遍

满川原,然虏一深入,望风瓦解,村落歼则掠及小堡,小堡空则祸延中堡,中堡

尽而大堡存者仅十之一二”3,一语道破防御体系中联合性的缺失。前已述及,

联合性的程度是衡量体系防御效果的标准。若以此观之,可知该防御体系自身

固有弱点之大。有例为证,如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虏从宣府张家口堡入

1《明宪宗实录》卷 41,成化三年夏四月甲子,第 852-853 页。 2《明世宗实录》卷 281,嘉靖二十二年十二月丁亥,第 5469 页。 3《明世宗实录》卷 510,嘉靖四十一年六月甲寅,第 8394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54

犯,寻趋大同天城、新平堡口出边”1,敌人从宣府镇张家口堡抵大同新平堡,

走了近 70 公里,横穿万全右卫城防御体系,竟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可见防御

体系实际的脆弱性。

除了有防御体系本身的固有弱点外,人才是造成防御体系失效的根本原因。

前一节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年例已然说明了互相应援有时候很难得到贯彻。

此外,造成防御失效的认为因素还有“先时设备不严”,即没有提高警惕性,或

者“临敌逗遛不进”即不敢应战等2。这些都造成防御体系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

的发挥。

进入明代后期,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防御体系有其固有的弱点,而“款塞议

和”乃为正途。如隆庆五年(1571 年)总督尚书等人指出“北虏散处漠北,人

不耕织,地无他产,锅釜衣缯之具,咸仰给中国,今既誓绝侵犯,故虏使即求互

市,庶免盗窃……”3,一语道破明廷两百年来边患不绝的根源:蒙古部落生产

物资的缺乏。而正是修筑长城塞堡,使互通有无的可能性断绝,人为地隔绝了

两个民族间正常合理的交往。长城和战事,正是一个自洽的过程,越是增修城

墙,则蒙古部落物资越紧缺,则迫使其冒险进攻,战事愈频繁,则愈加紧迫修

筑。期间,蒙古部落曾不断地要求与明廷通贡,可明廷在对蒙政策上一贯保持

敌对的态度,偶尔有开明之士扭转一下政策,可无法改变对蒙基调。正是这种

错误的民族政策,才是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失效的根本原因,也是明朝灭

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明世宗实录》卷 549,嘉靖四十四年八月丁卯,第 8845 页。 2《明世宗实录》卷 478,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己卯,第 7994-7995 页。 3《明穆宗实录》卷 54,隆庆五年二月庚子,第 1336 页。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55

第五章 结语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是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其

载体为“万全右卫城”、“洗马林堡”、“新河口堡”、“新开口堡”、“膳房堡”、“张

家口堡”、“长城”等建筑遗存,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和结构形态。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

明蒙对峙的态势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该体系的形成成为必然。体系的发展经

历了完整的三个阶段::肇始、勃兴和废弃,该形成过程大约持续了整个明朝。。

期间有两次兴建的小高潮,分别是宣德-正统年间和嘉靖-隆庆年间,这与其时紧

张的军事态势有关。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万全右卫城”、“洗马林堡”、“新

河口堡”、“新开口堡”、“膳房堡”、“张家口堡”、“长城”均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

展过程,但最后都融入到体系的发展历史中。尤其是宣德五年(1430 年)“万全

都司”、成化十年(1474 年)“分守西路参将”、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上西

路参将”的一步步设置,逐渐将各个建筑遗存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在该

过程中,各城堡逐渐拥有相对固定的辖域,其属堡也随之逐渐固定下来。由此,

该防御体系得以不断完善。

“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 是以万全右卫城为核心的布局,且每个城堡

都扼守一个交通要道,因地制宜而建。此外,各城堡辖境内属堡墩台的分布密

度较小,保证了有效的防守效果。在组织防御的过程中,体系表现出了一定的

层级性、向心性、联合性,这些特征保证了体系运作的有效性,多次抵御蒙古部

落的军事侵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56

参考文献

历史文献

(明)《明实录》,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年,据红格钞本影印。

(明)王崇献:《宣府镇志》,北京:线装书局,2003 年,据正德间刻、嘉靖间增修本影印。

(明)孙世芳等:《宣府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年,据嘉靖四十年刊本影印。

(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3 年,据明万

历刻本。

(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2 年,据明崇祯刻本。

(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明)李贤:《明一统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年影印本。

(明)茅元仪:《武备志》,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 年,据明天启刻本。

(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 年,据明万历十五年

内府刻本。

(明)陶承庆:《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宝善堂明万历 41 年(1613 年)刻本。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3 年,据明万历三十一

年曹时聘、许维新刻本。

(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影印本,1985 年。

(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7 年,据明万历刻本。

(明)卢象升:《明大司马庐公奏议》,清道光九年刻本。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清)施彦士等:《万全县志》,台北:学生书局影印道光十四年补订刊本,1969 年。

(清)康熙《宣镇西路志》,国家图书馆馆藏抄本。

(清)穆彰阿:《大清一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部丛刊续编本,2008 年。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57

研究论文

李孝聪:《明代卫所城选址与形制的历史考察》,《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12 年。

谭其骧:《释明代都司卫所制度》,《长水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原载《禹

贡半月刊》,第三卷第十期,1935 年。

杜祐宁:《从屯堡到边墙-明代北边防务研究》,台湾成功大学硕士论文,2009 年。

吴彦儒:《明嘉靖朝宣府镇的军事措施之研究:1521-1566》,国立嘉义大学硕士论文,1999

年。

王继光等:《明代“九边”宣大军事防务区的形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 年第 19

卷第 2 期。

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 2005 年硕士论文。

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天津大学 2007 年博士论文。

谭立峰:《明代河北军事堡寨体系探微》,《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6 期。

杨申茂等:《明长城军事聚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建筑学报》,2012 年第

S2 期。

李严等:《长城并非线性—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研究》,《新建筑》,2011

年第 3 期。

华夏子:《明长城考实》,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年。

郑绍宗:《河北明代长城考古新探》,《河北学刊》,1988 年 4 期。

郑绍宗:《论河北明代长城》,《文物春秋》,1990 年第 1 期。

郑绍宗:《河北省明长城部分段落的考察》,《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春,吉林人

民出版社,1995 年。

郑绍宗等:《河北古代长城沿革考略》,《文物春秋》,2009 年第 4 期。

于任杰等:《关于河北明长城的几个问题》,《文物春秋》,2012 年第 3 期。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58

李建丽:《河北明长城建筑概说》,《文物春秋》,2003 年 5 期。

李建丽等:《河北长城概况》,《文物春秋》,2006 年第 5 期。

李建丽:《河北明长城军事管理体制及兵力配置》,《文物春秋》,2008 年第 6 期。

吕志毅:《河北境内的长城险要》,《河北学刊》,1982 年第 1 期。

张平一:《河北境内长城的历史价值和作用》,《文物春秋》,2003 年第 1 期。

刘建华:《张家口地区明代长城调查综述与分析》,《文物春秋》,1990 年第 1 期。

杨申茂等:《明代长城军堡形制与演变研究—以张家口堡为例》,《建筑学报》,2012 年 S1

期。

杨润平:《明宣府镇的长城防务》,《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 年第 4 期。

杨润平:《宣府、万全及长城九边重镇》,《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 年第 1 期。

学术专著

华夏子等:《明长城考实》,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年。

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年。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59

附图

附图 1 万全右卫城辖境图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60

附图 2 万全右卫城线图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61

附图 3 洗马林堡辖境图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62

附图 4 洗马林堡线图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63

附图 5 新河口堡辖境

.

附图 6 新河口堡线图

附图 7 新开口堡辖境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64

附图 8 新开口堡线图

附图 9 膳房堡辖境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65

附图 10 膳房堡线图

附图 11 张家口堡辖境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66

附图 12 张家口堡线图

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67

后记

论文写作过程中,无意中又读到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中的经典段落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

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

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

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让我产生了更深的感悟。彼时正值写论文最艰难阶段,

心中的无力感使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学术研究产生严重怀疑。诵读之后,我

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我看来,学术研究的殿堂是绚丽的。在那里,可以突破前人思维成果,创

造新的理论体系,丰富人类的认知系统,启迪智识,使人平静,让人产生无比的

满足感,正所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在写作该篇文章过程中,我努

力想构建一个认知系统“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并且用材料来分析该体系

的特征和效果,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系统,使自己不断洋溢学术研究的满足感。

若“无物以相之”,则断不能完成这篇让自己满意的论文。所以,我首先要

感谢的是导师魏坚教授,老师犹如父亲一般,谆谆教诲,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不

但学业日益精进,待人接物方面也逐渐开窍,感激之情深藏心底!还要感谢考

古文博系的其他师友,如马利清老师、吕学明老师都曾对论文的写作给予关心

和指导,我的舍友巴依尔、朱宽也给予了众多支持,还有其他所有关心我论文

和成长的老师同学朋友们,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未

老师曾给予很多细致的指导,让自己非常感动,在此表示特别的致意!最后,要

感谢我的家人,正是你们无偿付出的爱让我得以能走到这么高的平台。祝上述

所有人平安幸福!

不久的将来,我将继续投入到为期四年的博士生涯,再往后的生活不知会

怎样。我所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所爱,用心去发现学术殿堂的美丽,幸运的

话再去创造一些东西出来。正所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以

无怨无悔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是为记!

2014 年 5 月 14 日 于人民大学红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