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Chunhong(2013)Constructional view on syntactical structures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17
汉语学报 2013 年第 2 期(总第 4 2 期) 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 施春宏 本文试图对句式分析中构式观的形成过程 理论结构及其分析策略做出新的逻辑分析和 理 论 阐释 文章首先指出句式分析经历了从结构到构式的演变 , 构式观的提出使句式研究特别关 注构式特征的浮现性和句式形义关系的透明度 在句式特征中既包括构式性特征 , 也包括非构式 性特征 , 因此在句式研究中需要将构式性分析和非构式性分析这两种策略结合起来 这种构式观 具有鲜明的现代科学和科学哲 学的背景 文章最后对构式理论的效度做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句式 构式观 构式性 浮现性 还原性 复杂性系统 O 引言 :构 式 的基 本 特 征 自构 式语 法 (C o n s tr uc ti onGr amma r )理论引人到汉语研究中后 , 汉语的句式分析(尤其是 若干特殊句式形义关系的探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同时 , 也许是 由于构式语法 尚未清 晰而系统地阐述其方法论主张 , 因此常常作为一种研究观念和理论 目标而驱动相关研究 些分析虽主张基于 构式 观念 , 但如果放下 构式 的标签 , 实际上跟过去的非构式语法分析 (或者说前构式分析)相 比并没有展示本质上的差异 基于具有代表性的理解 (G oldberg 1995) , 作 为 一 个 形 式一 意 义 对 (fo rm 一 m eaning pair) , 只要它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个方面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业已建立的其他构式中完全预测出来 , 这个配对体就是 构式 其中 , 跟形式相对的一方 , 随着构式语法的发展 , 时有调整 , 除了意义 , 有时指功能 , 包括语用功能 语篇特征等 凡是形式之外的东西 , 似乎都归人其中 本文为 了说明的方便 , 一概用意义来统指 关于构式的这种认识 , 其创造性在于:从本体论上来看 , 它强调了特定构式在系统中所独 具的形式和 / 或意义方面的某种特异性 , 这种特异性具有 浮现性 特 征 ;基 于 此 , 导致认识论 , 构式本身就必然成为认知的基本对象和观察视角 , 甚至将构式看作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 , 语言学研究应该将构式 的描写和解释作为基本任务;而且 , 这种理解还在方法论上强调了整个 构式是无法充分还原的 , 因此还原论和演绎法都不能作为分析构式的基本方法 , 而必须采取整 体论和归纳法的分析方法 *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编号:1 2 衣zD 175 ) 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 10 ) 的支持 承蒙匿名审稿专家和 汉语 学 报 编 辑 部 提 出诸 多修 改 意 见 , 谨致谢忱 2013 年第 2 期

Transcript of Shi, Chunhong(2013)Constructional view on syntactical structures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汉语学报 20 13 年第 2 期 (总第 42 期)

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

施 春 宏

提 要 本文试图对句式分析中构式观的形成过程 理论结构及其分析策略做出新的逻辑分析和

理论阐释 文章首先指出句式分析经历了从结构到构式的演变 ,构式观的提出使句式研究特别关

注构式特征的浮现性和句式形义关系的透明度 在句式特征中既包括构式性特征 ,也包括非构式

性特征 ,因此在句式研究中需要将构式性分析和非构式性分析这两种策略结合起来 这种构式观

具有鲜明的现代科学和科学哲学的背景 文章最后对构式理论的效度做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句式 构式观 构式性 浮现性 还原性 复杂性系统

O 引言 :构式 的基本特 征

自构式语法(C ons tru ct io n G ra m m ar )理论引人到汉语研究中后 ,汉语的句式分析(尤其是

若干特殊句式形义关系的探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同时 ,也许是 由于构式语法尚未清

晰而系统地阐述其方法论主张 ,因此常常作为一种研究观念和理论 目标而驱动相关研究 有

些分析虽主张基于 构式 观念 ,但如果放下 构式 的标签 ,实际上跟过去的非构式语法分析

(或者说前构式分析)相比并没有展示本质上的差异

基于具有代表性的理解 (G oldberg 1995) ,作为一个形式一意义对 (form 一m eaning pair) ,

只要它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个方面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业已建立的其他构式中完全预测出来 ,

这个配对体就是 构式 其中 ,跟形式相对的一方 ,随着构式语法的发展 ,时有调整 ,除了意义

外 ,有时指功能 ,包括语用功能 语篇特征等 凡是形式之外的东西 ,似乎都归人其中 本文为

了说明的方便 ,一概用意义来统指

关于构式的这种认识 ,其创造性在于 :从本体论上来看 ,它强调了特定构式在系统中所独

具的形式和 / 或意义方面的某种特异性 ,这种特异性具有 浮现性 特征 ;基于此 ,导致认识论

上 ,构式本身就必然成为认知的基本对象和观察视角 ,甚至将构式看作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 ,

语言学研究应该将构式的描写和解释作为基本任务;而且 ,这种理解还在方法论上强调了整个

构式是无法充分还原的 ,因此还原论和演绎法都不能作为分析构式的基本方法 ,而必须采取整

体论和归纳法的分析方法

*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编号 :12 衣zD 175) 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0) 的支持 承蒙匿名审稿专家和 汉语学报 编辑部提出诸多修改意见 ,谨致谢忱

2013 年第 2 期

由于构式语法强调构式形义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或者说象征性 )和形义关系的独特性 ,因

此 ,凡是具有特异性的语言单位都可以看作构式 ,这样 ,从语素到词 习语 ,到句法结构乃至语

篇 ,都可以看作构式 同时 ,由于构式在内涵理解上的一致性 ,必然假设不同层级的构式之间

是一个连续体 构式语法特别强调 ,语法研究中无需区分词库和句法 词汇和语法

然而 ,在实际的构式语法研究中 , 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习语性构式 ,包括结构

形式完全固定的特殊短语(如 let alone)和部分固定的特殊句子(如 W hat5 X doing y ) ,它们

基本上属于实体性或准实体性构式 ;另一个就是带有较强规则性的句法结构 ,尤其是各类特殊

句式(如双及物构式) ,它们属于规则性构式(或称图式性构式) 至于处于低层面的词和语素 ,

鲜有基于构式观念的研究 ;而高层面的语篇 ,已经受到了某些关注 ,但尚未成为研究的热点 ,所

取得的成果和共识仍不充分 而且 ,对这两类构式 ,虽然可以基于 构式 观念而做出统一处

理 ,然而规则性构式跟习语性构式在基本性质及其相关的研究方法论上显然存在着相当大的

差异 因此 ,在实际的研究中 ,人们常常将它们分开处理 本文重点关注对句式作为一种构式

所做的分析 ,从较为宏观的层面来探讨句式研究中的构式观问题

一 句式分析演变 的路径 :从 结构 到构式

探讨构式研究的理念和方法论原则 ,还得从结构主义分析法谈起 基于我们对构式研究

的实际操作规范的理解和分析 ,我们认为两者在核心理念上有相通之处

基于结构主义研究理念 ,在分析句子时基本上就是对句子做结构的构造分析 ,分析其构成

成分及成分之间的关系 ,并刻画出具有特定成分配列关系的构型 ,进而归纳出各种(句法的或

语义的)结构类型 ,如句型和句模以及具有特殊句法语义特征的句式等 作为后来成为构式语

法核心概念的 构式 ,本即建构 构造的意思 ,在结构主义背景下一般用来指一个语法单位的

内部组构方式及其过程 ,组构的结果就是某个具有特定形式(及意义)特征的结构体 ,因此也常

被称作 结构 ,在针对特殊句子时也常被直接理解成 句式 结构分析重在构成成分分析 ,就

句式的次范畴而言 ,着力分析句式所表达的语义类型以及不同层次范畴的表达形式之异同

对不同句式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语法后期比较关注相关句式之间的变换关系 如比较句有

哪些次范畴 ,每个次范畴有哪些表达形式 ,每个表达形式由哪几部分组成 ,每部分的句法功能

如何 ,有无相关的变换结构形式等 在归纳特定句式表达的多种类型时 ,重在结构分类 结构

主义背景的句式分析不是不涉及语义 ,而是对形义对应关系的认识不够突出 ,对形义关系形成

的认知基础几无涉及 ;在描写多义句式或一个句式不同下位类型的语义内容时 ,基本上像归纳

多义词义项那样来分析 ,且以形式描写为其旨归 更为突出的是 ,这样的分析对句式之间系统

性的认识相当模糊 ,对特定句式特异性的认识也缺乏深人探讨 因此可以说结构语言学对句

式的分析主要是 结构的 (struetural) ,而非 构式的 ( onstruetional)

在批评这种博物学式的 平面化 语法研究的基础上 ,生成语法对语法系统 (当然包括句式

系统)的分析观念和技术做了革命性调整 这种基于 转换/生成 的认识 ,首先 (逐步但很坚决

地)区分出了句法表征的两个层面: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无论这两个术语及其内涵在生成语

法发展的不同时期做出什么调整(甚至在最简方案阶段被放弃) ,其本质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基于此 ,所有的句式都是通过转换而生成的 ,不同句式之间不再存在变换关系了 ,它们都由某

些共同的深层结构通过不同的转换规则生成 这种做法的一个决定性的后果就是 :各个句式

实际上不再享受特殊地位 ,因而取消了句式的特殊性 句式等传统的语法构式成为普遍原则

汉语学报

系统支配下的分类学中的 附带现象/副现象 (epiP hen om en a) ,这些语法构式的特征来 自于

原则和通过这样或那样方式而设置的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ho m sk y 1995 : 12 9) 毫无疑

问 ,这种认识在对象系统化方面具有本体论的价值 ,而放弃了特殊构式(不仅是句式)的本体论

地位 这样的研究 ,自然不再将句式的意义作为考察的对象 但这种思路凸显了动词和句式

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因而走的是词汇中心论(更具体地说就是动词中心论 ,近来更发展出功能

词中心论)的路子 ,特定句式是由特定动词的论元结构向上投射而来的;对句式做出说明首先

需要对构成句式核心的动词的句法 语义性质做出说明(这里的语义是论元结构之类的具有句

法表现功能的语义 ,而不同于结构语义学中的语义) 当然 ,就其 形式 分析的本质而言 ,这种

分析仍然是 结构 的 ,而非 构式 的 就此而言 ,将生成语法看成结构主义的(这当然不同于

已经作为专名的结构语言学或描写语言学) ,也未尝不可 其实 ,除了语言学界 ,其他领域也正

是这样来认识生成语法的学术性质的

取消特定句式的特殊性 ,从普遍语法的角度来看是种必然选择 ,具有理论体系的自洽性 ;

但从实际交际和习得着眼 ,则未必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每个句式具有形义关系的特殊性 ,以致

不同句式之间具有相对的实体性和独立性 ,是合乎交际者的语感的 而且 ,生成语法中放入词

库里的东西 ,似乎比较纷杂 凡是不需要转换 (无论按照生成语法的哪个阶段来理解)而先于

句子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如词)或无法通过转换得来的各类习语性的结构成分 ,都混杂在词

库中 然而 ,这些成分不但性质上有很大差异 ,而且其语义性质和语用特征也需要且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做出精致的描写 反过来再看基于规则建构而生成的句式 ,便发现这些句式和词库

的成分在基本性质上具有某种同一性,即都是由特定的形式和特定的意义结合而成,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某种依存关系 这就是 构式 基于这种构式意识的研究观念便形成了语言分析

中的构式观 如果就此而言 ,语言不但有词库 ,还有构式库 内部结构具有层级性的构式

库 ;或者说只有构式库 ,而词库只是构式库的一个子集 就句式性构式而言 ,在认识句式之间

的关系时 ,构式语法比较注重做出跨构式的概括 当然 ,这种跨构式的概括主要是注重于同一

句式形式不同表达功能类型之间的承继关系的分析 ,而对不同句式之间的关系 ,如句式家族

句式群等 ,虽对其中的关联有所关注 ,甚至做出比较深人的分析(如 G ol dber g 1995 ;G ol dberg

& Jack en do ff 2004) ,但在方法论上往往对推导策略 派生手段比较排斥 这是与其构式观相

一致的 如果基于这样的观察 ,就必然对生成语法的革命行为再进行一次革命 这也就是构式语法产生的理论背景 由此可见 ,这样的语言观念和分析路径 ,首先是 构式 的 ,然后才是

结构 的

基于结构主义语法和生成语法的分析 ,都比较重视对 (形式)结构 的认识 凡是注重结

构分析的 ,都强调结构的组成性 可分解性 ,从方法论来看 ,还原法的特征比较鲜明 只不过结

构主义语法更注重 构型 / 型式 的归纳 变换的操作 ,这样的研究往往是基于经验的;而生成

语法更注重对 生成 / 派生 过程的分析 ,这样的研究很容易偏向超经验的努力 ,甚至追求一种

概念系统自洽性的构建 而构式语法乃至认知语言学注重的是 日常经验 (身体经验 生活经

验 认知经验)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因此对语言内部具有自主性的 生成 / 派生 以及变换并不

关心 ,甚至可以说是排斥的 这反映在构式语法特别强调该理论的单层面性 非派生性 受限

性以及基于用法的研究等方面 它对结构的分析固然有所认识 ,但更强调要考察的是一个一

个的 构式 ,将一个个构式都看成具有独立性的语言单位 从方法论上来看 ,基于构式理论的

分析必然要试图放弃或批判还原论 演绎法 ,而主张整体论 归纳法

2013 年第 2 期

因此 ,就构式的本体论地位以及由此关联的语言系统观 归纳主义方法论而言 ,生成语法

对结构语言学而言是个反拨 ,而构式理论则是对生成语法做出了新的反拨 ,两者经历了否定之

否定的过程 不过 ,在描写语言现象时 ,后结构主义时期和生成语法时期的研究由布龙菲尔德

时期对 IA (Item and A rrangem ent,项目与配列)模式的倚重发展出 IP (Item and Proeess,项 目

与过程)模式 ,而构式理论则基本上放弃了IP 模式 ,重新认同IA 模式的分析价值 就此而言 ,

似乎实现了一种螺旋式回归 也就是说 ,结构语言学 生成语法 构式理论之间在基本观念和

分析策略上呈现出错综交合的关系 ,并非简单的线性变化

二 构式特征 的浮现性和句式 形义关 系的透明度

就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而言 ,对构式特征认识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 :整体大于部分之

和 ,构式的(句法 语义 语用)特征是不能或不完全能从其构成成分中推导出来的 也就是说 ,

构式至少有某个方面的特征是从构式线性序列中 浮现 (e m er ge)出来的 ,是非线性的 这就

是构式特征的浮现性 (em ergenee) ,也就是构式所具有的构式性 (eonstruetionality) 然而 ,

如何分析这种构式性及其浮现特征 ,构式语法似乎语焉不详 ,而这又是所有构式理论所必须解

决的问题

在理解构式的基本内涵时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实际跟构式是相互定义的 ,构式跟浮现性也

是相互定义的 在论证构式的本体特征时 ,主张构式分析的基本依据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这个 大于 的特征 ,便是 浮现 的特征 在构式性这个属性上 ,各个层级的语言单位是同一

的 ,都具有某种特异性 ,从这个角度看 ,各级语言单位之间是连续的 然而 ,如果我们注重于不

同层级构式的构造之别及其浮现出来的特征之异 ,那么各级语言单位则又是不连续的 ,越是下

位层次的构式 ,其结构性就越低 ,分析性就越弱 ;越是上位层次的构式 ,其结构化程度就越高 ,

浮现出来的特征就越鲜明 ,但其可分析性特征也越鲜明 说它连续 ,是注意到一致性 ;说它不

连续 ,是注意到差异性

就句式而言 ,作为图式性构式 ,它显然具有比较强的规则性 高分析性 ;而实体性构式和准

实体性构式则有较为固定的结构形式 ,具有语块性 低分析性 既然如此 ,作为图式性构式的

句式 ,如果要对它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就既需要研究其形式的和意义的 构 (结构和建构) ,而

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分析作为形义配对关系的 式

既然句式有 构 ,并因 构 而 式 , 式 中的某些个特征是从 构 中浮现出来的 ,那么就

需要分析 : 式 中的哪些特征是从 构 中继承过来的 ,哪些特征又是 构 所无而浮现出来的 ,

构 的成分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对 式 的特征的认识的 这就牵涉到如何认识特定句式形义关

系的透明性即可分析性 可推导性问题了

所谓透明 ,就是一个结构体的整体特征能够从其构成成分及其关系的特征中推导出来

从结构语言学和生成语法来看 ,句式的形义关系是相对透明的 尤其是生成语法对句式生成

过程的分析 ,投射过程中核心词项的句法 语义特征向表层的渗透就是透明化的实现机制 这

也就是它对语言现象往往采取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基础 然而 ,如果我们发现句式中竟然出现

了底层成分所不具有的浮现性特征 ,那么 ,句式的形义关系就必然具有不透明性 ,更准确地说

是不具有充分的透明性 这也就是构式语法乃至认知语言学通常比较排斥还原主义方法论的

原因

然而 ,是否可推导会因构式或构式某个方面的不同而有效度上的差异 对规则性强的结

汉语学报

构而言 ,必然具有某种形义关系的透明性 ;而就整合化的完形来说 ,则一定具有某种形义关系

的不透明性 作为一个原型范畴 ,其典型现象显然容易体现较高的透明度 ,而扩展后的边缘现

象透明度自然会有所降低甚至相当隐微以致难以分析 因此 ,关于句式形义关系透明与否的

分析 ,不是在构成成分和句式整体之间是否有透明性的问题 ,而是哪些方面有透明性及其透明

程度的问题 如关于 把 字句 ,我们长时期里将其语法意义理解为 处置 ,并将这种 处置 分

析为核心动词所带来的 例如:

(1 )a.孩子把书撕破了

b.他把传家宝送给了别人

句中动词 撕 送 的语义特征具有很强的处置性 这正是从还原的角度来认识 把 字句

形义关系的透明度的 后来 ,人们认识到 把 字句并不都表示 处置 ,有相当一部分实际表达

的是 致使 ,甚至所有的 把 字句都可以归结为致使 例如 :

(2) a.孩子把爸爸气死了

b.孩子把妈妈哭醒了

就例(2a )而言 ,说致使来自于 气 的使动用法也未尝不可 (这样 气 就必然设有两个义

项 两类论元结构) ,若此则跟处置说便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都可归人词汇中心说 然而 ,例

(Zb) 则不能将 哭 做使动理解了 ,因为句子的语义结构是 孩子哭 (致使)妈妈醒了 ;这里就

不能将致使归结到这个句子中的某个成分了 ,这样 ,词汇中心说就遇到了困难 而且致使说的

分析思路似乎还可以说明动词中心说能说明的现象 ,如 孩子把书撕破了 就可以理解成 孩子

撕书(致使)书破了 显然 ,对致使语义关系的分析不但注意到了 把 字句的各个构成成分 ,

而且尤其注重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就此而言 ,这样的分析是基于整体语义结构关系来分析

的 当然 ,照此处理 ,并不能说致使说就不是还原分析了 ,其实它采取的仍然是一种还原策略 ,

只不过对还原内涵的理解有了调整:若要对整体进行还原 ,不但要还原到构成成分 ,还要还原

到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而且关系的还原显得更加重要 如上面对致使的理解 ,就不再是词汇

性语义了 ,而是句法结构的关系性语义了 从这样的分析结果来看 , 把 字句的形义结构仍然

是相当透明的 ,虽然引人了线性序列中没有直接体现的 致使 性语义内容 关注透明度的分

析 ,大多是采取 自下而上的推导策略 ,注重的是语言结构的可分析性 ,利用的是语言结构的规

则化效应 如果我们用致使关系来约束有关成分进入 把 字句的条件 ,那么就是一种自上而

下的行为了 ,这也跟透明度有关 其实 ,这种对句式透明性的认识 ,甚至推动了构式理论对 构

式 内涵理解 的调整 构式语法在较早时期都特别强调构式特征的非完全预测性 (如

G ol dber g 1995) ,但后来的发展则对这种限制有所放松 ,甚至认为即便是完全可预测的结构类

型 ,只要它具有足够的使用频率 ,也看作构式 (G ol dber g 2006 , 5);同时还将构式限定于有结

构的语言单位 ,语素以及某些单语素构成的词不再视为构式 (G ol dberg 20 09) 这种新的定位

正是在面对句式性构式形义关系时所做的主动退守(换个角度看也是一种被动进攻) 当然 ,

这样的上扩下敛式理解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对构式特异性的认识 ,因为它并未取消这样

的基本观念 :构式是作为区别性结构单位而得以存在于语言系统中的 ,各个构式靠这种区别性

原则而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这正是结构主义对语言单位的价值的基本认识

关注构式形义关系的透明度 ,跟重视语言结构的理据性有关 由于认知语言学主张在语

言之外寻找语言成分得以产生和变化的理据 ,因此对形义关系透明度的认识 ,主要是基于对概

念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关系对应性的理解 其中最典型的认识就是两者之间呈现出某种象似

2013 年第 2 期

性 ,存在着某种拓扑性的(topol ogl ca l) 对应关系 然而这样的认识 ,如果走了极端 ,就容易将

语言表达形式看作是概念结构 / 语义结构的派生物 附属物 , 自身就没有了独立性 认知语言

学特别反对句法 自主说 ;然而 ,强自主说(句法系统是完全自主的)固然有其局限 ,但一个形式

系统有相当的自主性 ,既是现实的 ,也是逻辑的必然 例如:

(3)a.孩子哭醒了妈妈

b.孩子把妈妈哭醒了

(4 )a. 孩子放那本书在了桌子上

b.孩子把那本书放在了桌子上

在致使性概念结构关系基本相似的情况下 ,例(3) 的两个句子都是合法的 ,而例(4) 一个合

法一个不合法 ,这显然受到汉语句法系统中韵律条件的制约 两者反映出来的选择性提宾和

强制性提宾的差异 ,正是句法结构在整合过程中受到系统内部不同条件制约的结果 (施春宏

2006) 又如古代汉语系统中有 哭城颓 饮酒酣 这样的动补隔开式表达 :

(5 )a.寡妇哭城颓 ,此情非虚假 ((( 乐府诗集 懊侬歌)))

b.饮酒酣 ,武安起为寿 ,坐皆避席伏 (((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

而现代汉语只能说成 哭倒(城墙) (喝酒)喝高(了) 之类的动补合用式 ,这也是受到不同

系统的句法条件的制约 ,虽然这些句子在古今汉语中概念结构没有什么差异 任何系统 ,也许

都不具有绝对自主性(完全自主性 ) ,或许都有相对 自主性(受限自主性) 而且 ,不仅概念结

构/语义结构影响了形式表达 ,同样 ,形式表达也制约着概念结构/语义结构的实现 如在汉语

动词拷贝句产生之前或在没有拷贝形式的语言中,要在一个单一小句中表达例 (6)那样的概念

内容 ,是无法实现的 ,但这种概念关系在当时及其他文化背景中应当是存在的

(6 )那孩子捅鸟窝捅破了屋顶 (孩子捅鸟窝+ 屋顶破了)

这个句子无论是形式还是意义及其构造规则 对应关系 ,都是相当透明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认为语言单位形义关系的透明性至少应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

(一)形式透明度 形式的构造过程合乎一般的结构规则(如核心词项的特征在句法结构

中得到充分的实现 结构生成过程受形式规则支配等) ,则透明度比较高 如 我的书 是偏正

关系 ,表领属 ,结构及其关系都是透明的 然而下面中动句的结构形式则不够透明 :

(7)a.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b.T h e boo k sells q uiek ly .

仅就配价数量而言 ,这种构式的表层结构是一价的;然而底层动词 说 做 和 sen 通常是

二价的 构式和组构成分在配价上的对应关系并不一致 , 因此不够透明 更进一步的是 , 这

种事 和 T he b k 在语义结构中是受事 ,却在句法结构的配位过程中被安置到主语位置 ,而

整个句子却以主动形式来出现 就其配位方式而言 ,也是不够透明的

(二)语义透明度 字面义的加合接近整体义 ,则透明度比较高 同一个表达 ,字面义(常

是本义 ,但不尽然)比隐喻义 转喻义的透明度高 如 念书 在(sa) 中比(sb) 透明 ,前者是个自

由短语 ;后者已经词化了 ,用 念书 这一具体行为转指学习

(8)a.他在房间里念书

b.他在北京念书

自由短语显然比由短语而凝固的词和习语语义透明度要高 像例 (9)那样的 W hat S X

do in g y 构式 ,其语义内容已经成为交际中类似习语的规约性的成分了

汉语学报

(9)W h at 5 th e fly d oing in m y eu P ? 我的茶杯里怎么会有苍蝇?

同样 ,就例(7) 的中动句而言 ,其主语成分都含有特定的固有属性 ,使得谓词所表达的行为

具有某种效果(转自G ol dbe rg 1995 , 184) 这种语义内容是句式所浮现出来的

(三)形义关系透明度 如果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且线性序列和语义成分序

列较为一致 ,那么透明度就比较高 如所谓的自由短语 ,一般都是如此 又如:

(10)a.爸爸点亮了煤油灯

b.孩子哭哑 了嗓子

从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而言 , 点亮 和 哭哑 虽都是二价动结式 ,但前者的形义关系透明

度高 ,因为它整合后的论元结构跟 点 的论元结构基本一致 同样 ,就英语句法系统中的下面

这两个使移构式 (C aused一M otion C onstruetion)而言 :

(11)a.T om P ut th e n aPk in on th e table.

b .T om sn eezed th e nap k in o ff th e table.

例(11)a 句中的 put 是三价动词 , b 句中的 sne ez e是一价动词 ,而英语使移句是个三价构

式 ,因此 a句比 b 句透明度高 一般认为 , b 句是通过构式压制(construetion coereion)这种特

殊手段而实现了论元增容(argum ent augm entation)的结果

由此可见 ,作为构式类型之一的句式 ,其形义关系的透明度显然要比习语性表达要高 首

先 ,它在形式上有较强的规则性 ,这也就是生成语法能够通过规则操作 生成 句子的基础 结

构语言学对构式的描写也是基于形式透明度的分析 即便是构式语法 ,也是以此为基础 ,如将

双及物构式描写成 Sub十V + O bj l+ O bj Z 其次 ,其意义也有相当的透明度 这里的意义 ,

在不同的分析背景中理解虽然可能有所差异 ,但就概念结构而言 ,也是分析性程度很高的 ,如

G ol dber g (1995)等将双及物构式的语义内容描写为 X 致使 Y 收到 Z 当然 ,这种语义内容

是该构式的原型意义(中心意义) ,而不是它所能容纳的所有意义 ,如果考虑到这种结构所能表

达的意义实际上远比原型语义复杂 ,通过隐喻和转喻能够表达其他语义内容 ,那么经过隐喻二

转喻而来的语义内容就使其透明度有所降低 再次 ,从形义关系着眼 ,如果考虑句式的形式结

构和原型意义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那么说句式形义关系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是合乎实际的

当然 , 致使 收到 这样的语义内容并没有在双及物构式的形式结构中直接呈现出来 ,而是

作为一种关系而存在 ;就此而言 ,该构式的形义关系又是不完全透明的

当我们关注构式所具有的浮现特征时 ,就是在考察构式形义关系不是完全透明的情况下

所体现出来的特征 也就是说 ,构式的特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就是透明性特征 ,一个就

是非透明性(不透明性或半透明性)特征 构式分析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对构式的非透明性特征

的认识 重视和分析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构式的特征都是不透明的 G ol dberg (1995) 对

构式的定义中强调的也只是形式或意义的 某个方面 不能完全预测出来 ,而不是说所有的方

面都不能预测 然而 ,在当下实际的研究中 ,我们过于强调了构式特征的浮现性 ,而对它可能

具有的可分析性时有忽略 习语性构式是透明度很低的 ,构式语法开始对 构式 内涵的理解

也是基于对习语性构式的认识 ,但当我们将构式的范围扩展到将句式也纳人其中时 ,实际上已

经对构式的理解有所调整了 基于此 ,构式已经成了一个原型范畴 其原型性的表现就在于

形义关系透明度(对应性)的高低 ,由此可以将构式分为透明构式 半透明构式 ,其中还可以继

续区分为比较透明和比较不透明/隐晦和不透明构式 构式的透明度跟构式特异性成反比关

系 ,透明度越低 ,特异性越强

2013 年第 2期

在理解透明与否 浮现属性时 ,一般都是从整体意义和部分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认识 ,然而

这样的理解并不完整 ,它们还有整体形式和部分形式之间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还有形义之间的

关系 对构式内涵的理解和形义关系透明度的认识 ,会影响到构式理论对构式研究的方法论

的认识 很多构式研究者特别强调要抛弃构式研究中的还原分析 ,这恐怕既不可能也不符合

实际 其实 ,构式语法由开始对规则性构式采取半遮半掩的态度到后来干脆将它纳人理论体

系之中 ,也能看出它对构式原型性特征及其透明度的认识上的调整和在还原策略上的游移态

度 对此 ,下文将立专节来讨论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透明度的来源问题 ,我们还会发现 ,就句式的 构 (结构和建构 )而言 ,

在整合的过程中 ,所形成的 式 (形义配对关系)既有 得 的部分 ,也可能有 失 的部分 而我

们一直强调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所得 ) ,而不怎么考虑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所失 )的情

况 ,同时对整体等于部分之和通常撇开了 而且 ,有时 大于 和 小于 在同一构式中指不同的

方面 如中动句 T he book SellS quiekly , 如果从论元结构来考虑 ,便 出现 了论元减容

(arg um en t :ed uc ti on) 的情况 ,这也造成了句式的不透明性 然而 ,从构式义的整体来看 ,这种

句式可以表示 th e book 具有某种属性 ,使它卖起来比较快 中动句主语所具有的这种属性就

是句式整合中浮现出来的新特征 ,这是通过底层构成成分的分析无法得到的 然而如果将视

野投射到句子适应的语境的话 ,那么这种属性又可以通过对常规语境的事件结构分析而推导

出来 ,就此而言 ,则又成透明的了 其实 ,所谓的 大于 ,也只是指浮现出了部分所不具备的东

西 ,并不意味着它同时将部分所具有的东西都包含进去了

三 句 式 的构 式 性 特 征 和 非 构 式 性 特 征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 ,构式形义特征的浮现情况跟形义关系的透明度有关 构式的特征 ,既

有整合过程中浮现产生的 ,也有整合过程中继承而来的 就特定句式而言 ,形式上体现为一系

列语言项目的线性配列 ,而且这些配列具有较强的规则性 ;语义上体现为底层到高层的继承与

调整 目前我们对句式特征的认识 ,大多是基于离境性特征(ou t一of 一co nt ext fea t盯e)的分析 ,

即将特定句式从语境中抽离出来 ,将其形式化后分析其整体句法语义特征以及各个组成部分

的句法语义特征 如果再进一步考虑到句式的语篇功能 语体特征这些人境性特征 (in-

co nt ext fe at盯e)的话 ,构式的浮现性特征就更加显著了 我们认为 ,句式乃至所有构式的构式

特征 ,要既包括离境性特征 ,也包括人境性特征

这样 ,我们分析构式的特征就需要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一是区分浮现性特征和继承性特

征 ,一是区分离境性特征和人境性特征 ;而且要考虑这些特征之间的互动关系 就特定句式的

典型形义关系而言 ,继承性特征是很显著的 ,离境性特征和继承性特征的一致性程度也比较

高 ,适应的语境相对较宽 而典型形义关系扩展的过程中 ,浮现性特征在逐步增加 ,适应的语

境也更加特殊

句式的不同特征在不同的演变阶段 ,其透明性 (可分析性)程度是不相同的 为了说明问

题的方便 ,我们可以根据句式特征的透明性程度的不同 ,将句式特征分为构式性特征和非构式

性特征两个部分 ,二者共同构成句式的特征结构 构式性特征专指特征结构中不能通过还原

推导的方式获得的部分 ,而可以通过还原 推导的方式获得的特征部分都归人非构式性特征

由于形义关系的透明性有程度的差异 ,因此从非构式性特征到构式性特征必然是个连续统

如就 有电脑 有车票 有孩子 有车 和 有感情 有经验 有学问 有名 这样的 有十N 而言 ,

汉语学报

其句法结构都是透明的 ,其语义结构 拥有某物 也是透明的 ,因此这些特征可以看作非构式性

特征 ;然后 有感情 之类的 有十N 并非简单地表达拥有某物 ,而且还表示拥有的数量大 程

度深 ,而这种语义内容是不能够从构式本身推导出来的 ,因此可以看作构式性特征 我们通常

将构式看作一个格式塔 然而格式塔逻辑上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不可分析 ,而只是指出构式是

一个完形结构体 ,其部分对整体具有依存性 ,整体之于部分有浮现性 这种特定的格式塔结构

的形式或功能 ,有可能是可分析的或部分可分析的 我们常常强调了格式塔的整体性而忽视

了它的可分析性和应有的分析性

目前对构式特征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基于共时系统的认识(上文都是如此) ,其实 ,历时分析

也要区分构式性特征和非构式性特征 我们发现 ,在分析句式演变过程的时候 ,人们往往首先

分析出其非构式性特征 ,即句式中某个成分的结构变化和/或功能调整引起整个结构体的变

化 ,从而使构式产生了新的形式或功能 即便是像 let al one(更不用说) 就是 这样的习语性

构式 ,整体的共时功能固然不能从构成部分推导出来 ,但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研究结构化的发展

机制的话 ,也可以借助更大的句法结构 语境结构的分析来帮助推导其构式性特征的具体表

现 如果就非构式性特征而言 ,必须考察句式的各个部分对整体特征所做出的贡献 各个部分

在构式形义关系变化的过程中调整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构式性特征的浮现毕竟有个过程 ,而

且句式发展中非构式性特征未必就完全失去了 即便是考虑非构式性特征的消失 ,也应该考

虑哪些非构式性特征在什么语境 语体中是如何消失的 句式是有结构的 ,其各个结构成分在

结构中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 ,往往能够区分出构架性成分和从属性成分 ,这些成分在用变 演

变过程中的调整空间和发展取向也不均质 这样 ,我们就不能将句式跟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

系简单地等同于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

四 句式的构式性分析和非构 式性分析 的策略 问题

基于此 ,我们暂时将那种认为形义特征不可还原/推导的认识称作构式性分析 ,而将那种

认为形义特征可以还原/推导的认识称作非构式性分析 也就是说 ,构式性分析和非构式性分

析的区分主要是基于方法论的差异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区分 ,是因为构式语法乃至认知语言

学 功能语言学特别强调其理论方法的非还原性/非推导性 ,对还原/推导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多

有批评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会看到 ,如果将语言看作一个具有复杂性的系统的话 ,那么根据

人们对复杂性系统的理解 ,也是根据方法论原则来区别于传统的一般系统的

就构式性分析而言 ,面对的根本问题必然是 ,明确特定句式中形式和/或意义的哪个方面

是在句式建构过程中 浮现 出来的 ,以及如何对这些 浮现 特征加以认识和分析

就非构式性分析而言 ,面对的根本问题必然是还原的基础和机制;而且也必须考虑到还原

的效度 ,看到不可还原之处

目前 ,构式性分析在批评还原分析时 ,将还原论的认知基础理解成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然而 ,这种还原论只是古典还原论(机械还原论)或者原子论的观念(当然现在仍有还原论者也

同样坚持这样的理解) ,即将整体结构和功能还原到组成部分 ,尤其是还原出某个最为基础的

部分 ,这样理解了部分也就等于理解了整体 严格意义上的句法结构生成过程的动词投射观

正是如此 ,认为理解了动词的句法特征 论元结构就理解了由该动词构成的句式的句法特征

论元结构 " 学界对动结式的核心是述语动词还是结果动词 ,一直有争论 ,便有此背景 "这种还

原论当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 如 /把 0字句中的动词并不都表示处置(如例(13a )中的 /干 0);即便

2013 年第 2期

把 0字句中的动词表示处置 ,其句式义也未必一定表示处置(至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有意愿

的处置 0) ,如例(13b) 这种表示间接致使结果的 /把 0字句 ,就跟例(12) 并不一样 "

(12)孩子把玻璃杯打碎了"

(13)a一 场大旱把庄稼都干死了 "

b.孩子打苍蝇把玻璃杯打碎了 "

特别是像例(11b) 这样经过所谓的构式压制而产生的论元增容现象 ,更难以按古典还原

论给出有效的说明 "

然而 ,现代还原论在还原的理念上已经对此有了很大的调整 ,不但还原出部分 ,而且还原

到结构系统中相关部分之间的组织关系 " 如为了解决论元增容现象 ,现代还原论者就特别重

视还原出一个表面上不可见的语义成分 ,即表示 /致使(CA U SE) 0关系的轻动词 (li ght ve rb) ,

从而说明 /T om sneezed,, 这一动作 C A U SE D /the napkin ,,出现了 /(M O V E D )off the table 0这

一结果 ,其中 C A U SE一M O V E 这些语义内容潜隐在该构式之中 " 这里的轻动词虽然没有语音形式 ,但有语义内容和句法表现 ,而且可以从事件场景中推导出来 ;同时它也不是专为这种结

构而特设的 ,既有跨句式的共性 ,也有跨语言的共性 " 有了表达致使关系的轻动词 ,还原论者

对上述论元增容现象就做出了理论系统内部的一致性解释 " 这样的还原策略 ,不但还原出看

得见的成分 ,也有可能还原出看不见的成分 ,这种成分往往对说明成分之间的关系具有特别重

要的作用 "

这种还原的策略是构式语法分析观念所不能接受的 "构式语法特别强调自己的单层面

性 !非 派 生性 之 类 的 特征 , 主 张 /所 见 即所 得分 析 法 0( W hat一you一see一15一w hat一you一get

A pproaeh)(G oldberg 2006 , 10) ,既不赞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区分 !基本形式和派生形式

的区分 ,也不赞成通过 /构造 0看不见的成分来解决问题的做法 " 同时 ,由于主张构式是形式和

意义之间的配对体 ,因此必然反对将一个构式看作另一个构式转换而来的派生物 ,形式和形式

之间不存在转换关系 ,形式和意义之间也不存在派生关系 ,强调基于表层结构的概括 ,进而提

出表层概括假说(Surfaee G eneralization H ypothesis)(G oldberg 2006 , 25) " 然 而 ,就此而言 ,

构式性分析又是如何分析出浮现性特征呢? 就 目前的研究来看 ,构式语法似乎没有独立的方

法论原则 "这种 /基于用法的模型 0(usage-- based m odel)(Langaeker 1987 , 46) ,必然坚持归

纳法 ,认为归纳法比假说一演绎的分析模式更具现实性 !更有解释力 ,但对如何通过归纳来认

识浮现的特征 ,似乎尚未做出更为明确的系统性说明 "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还原论固然有其局限 ,构式语法对还原论的搁置 !否定 ,同样也是

有其局限性的 "一是有将本体论和方法论相混淆的嫌疑 " 实际上 ,本体之间的独立性并不意

味着不能采取派生 !转换 !变换之类的推导方式 "就构式内涵的理解而言 ,说构式形义上的某

些特异性无法还原到其组成成分或业已建立的其他构式 ,并不必然意味着绝对不能通过还原

的方式来认识构式 " 客观属性的不能还原和分析过程的不能还原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 如金刚

石的属性(自然物质中最坚硬)自然不能还原为其构成成分(即碳原子)的属性 ,但可以通过将

金刚石还原到碳原子及其结构方式来说明金刚石的硬度问题 ,而且还可以利用这种成分及关

系的研究来制造金刚石 "二是实际上在分析构式特征时也不能完全放弃还原法 ,它所放弃的

只是绝对还原 ,而无法绕开相对还原 " 如果注重对句式生成 !演变过程的描写 ,往往就无法避

开成分及其关系的还原 ,否则既不易于观察形义结构中具体成分的变动情况 ,也不便于将若干

构式看作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 " 现代还原论特别强调通过对成分及其关系的分析来说明 !推

. 32 . 汉语学报

测构式的整体特征(对此下面单立一节再做较为详细的说明) "

构式语法还特别强调词库和句法 !词汇和语法之间是个连续统 ,没有划然而分的界限 " 如

果从构式性来说 ,这种认识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如果将这种认识推到了极端 ,将对词库的认识

推到语法中去 ,进而以为任何还原都是不可能的 ,只有整体特征才能反映语言单位的本质 ,这

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了 " 因为语法 / 句法跟词库的一个根本的不同 ,可以对语法 / 句法进行

规则操作 ,而且这种规则操作往往并不能施之于词项之中 "

其实 ,关于构式特征的研究 ,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策略问题 :研究者如何得知特定构式的

句法 !语义 !语用 !语篇等特征? 如何证明该构式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而不是那样一些特征?

根据我们对构式理论方法论的理解 ,构式理论对构式特征的分析 ,所采取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原

则还是结构主义的基本分析原则 ,即差别性原则(P ri nc iple of Di ffer en ce) ,通过构造最小对比

对来揭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差异及其浮现出来的特性 "差别性原则和最小对比对分析法则跟

还原分析有着根本的联系 " 如何认识 /把 0字句的语法意义 ,只有将它放到致使性句式群中 ,通

过它跟一般 /被 0字句(长被动句) !受事主语句 !致事隐含的 /被 0字句(短被动句)乃至致使性施

受句在语序 !凸显侧面 !标记使用等各个方面的比较 ,才能有效地揭示出来(施春宏 20 1ob) "

也就是说 ,无论是构式性分析还是非构式性分析 ,在采取具体的分析策略时 ,不是要不要

还原的问题 ,而是如何还原的问题 "不同的语言学层面 !分析性程度不同的构式 !语法化或习

语化 / 词汇化深度不同的构式 ,所体现的还原效度自然有所不同 " 如对习语性构式 ,其还原的

可能性就远远小于句式 ;然而即便是习语性构式 ,如果考察其构式的演变历程 ,还是需要在一

定程度上借助还原的分析 "构式语法目前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共时语言现象的分析上 ,这与

它所坚持的方法论原则有关 "如果将共时和历时结合起来研究 ,而且试图建立一个具有一致

性的结构化模型 ,那么有效的还原分析则是必然的要求 " G ol dber g (1995) 对所分析的各个构

式语义结构的分析 ,便带有浓厚的还原论色彩 " 又如对 stea l和 ro b 的语义框架的分析也是如

此(G ol dbe rg 1995 : 42 一46) ,但对不同参与者角色在语义框架中凸显程度的差异以及相应的

句法表现不同 ,则非简单的句法或语义还原所能实现的 "

与还原分析相对应的似乎是整体分析 "然而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 ,这种整体分析的思路所

带来的常是观念的启发 ,而非实际的操作 " 虽然强调构式是形式一意义配对体 ,但目前构式语

法对概念/意义分析的热情似乎远在形式分析之上(实际上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的语言分析大

体都是如此) "其实 ,当我们概括出一个语义结构关系 /X 致使 Y 变成 Z. ,时 ,并不意味着这种

结构关系只能由某种句法形式来表达 "例如下面这些句子都能表达 /X 致使 Y 变成 Z 0这样的

语义关系(英语例子引自G ol dberg 1995):

(14 )a.H e w iped the tab le elean.

b .S h e eo ugh ed herself siek .

(15)a. - H e w ip ed elean th e tab le.

b. 赞S h e eo ugh ed siek herself.

(16) a. .他擦桌子干净了 "

b . -她 咳自己晕了 "

(1 7)a.

b .

(18)a.

他擦干净了桌子 "

( ?) 她咳晕了自己"

他把桌子擦干净了 "

2013 年第 2期

b .她把 自己咳晕了 "

(19)a.女乃呼脾云 :/唤江郎觉!0((( 世说新语 #假橘)})

b.女然素编而哭河 ,河流通 "信哭城崩 , 固其宜也 " ((( 论衡 #明零 6)

(20)a.啼枯湘水竹 ,哭坏祀梁城 " (庚信5拟咏怀 6)

b.此王家马 ,汝何以辄打折其脚? ((( 贤愚经)})

然而 ,它们的配位方式和可接受程度是有差异的 :不同语言有差异;同一语言的不同时期

有差异;同一语言同一时期表达的精细化程度有差异 " 如英语只能用隔开式 ,不能用合用式

(习语性结构除外) ,而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 然而 ,古代汉语却可以用隔开式 ,似乎更接近现代

英语 "进一步分析还会发现 ,古代汉语不但有隔开式 , 同时存在的还有合用式 ,两者形成了竟

争的态势 (施春宏 2004 !Zoosa) ;而英语只有隔开式 ,并没有合用式 与其竞争 " G ol dberg

(1995) 对其所描写的各类句式的句法 !语义特征做出了精细的描写 ,然而并没有对句式的生成

机制做出系统的说明 ,让人产生这些句式具有 /天赋性 0的印象 " 要想对上述句式的形义关系

有个充分的描写 !解释和预测 ,没有句法配位方式 (Synt ac ti c arrangem ent )及其语义结构基础

的还原性说明 ,恐怕是无法实现的 "

由于从概念/意义出发 ,对形式上的配位方式往往就不够关心 "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

样 :/认知语法的问题在于缺乏充分刻画语言结构的方法;构式语法的问题在于缺乏真正用来

描写语言意义的表达方式 "0(Lei no 2005 , 95 ~ 96) 这是与其尚未发展出独立的方法论原则有

关 " 或者说 ,构式语法的基本方法论还是结构主义的 "如就句式意义的分析而言 ,如何把握句

式的意义 ,一般是需要借助差别性原则来在系统比较中获得的 ,而这种基于结构主义基本原则

的分析便带有浓厚的还原主义色彩 "我们还可由此看出 ,方法论不同固然可以导致不同的研

究偏向和理论取向 ,但方法论本身并不能决定研究的性质 ,语言观 !语言本体及语言本体观才

具有根本的方向性作用 "

五 构式观念的现代科学和科学哲 学背景

构式观念的形成和构式分析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跟如何认识还原的内涵 !还原的内容及

还原的可能性有关 "这实际上跟当下科学研究中如何认识 /复杂性 0(com plexit y)的基本性质

和如何研究复杂性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过程有关 " 无论是本体论 ,还是认识论 ,以及方法论 ,构

式分析(包括构式性分析和非构式性分析)都具有浓厚的科学哲学背景 " 其新的语言观和语言

研究观跟现代科学和科学哲学的世界观 !认识论也是相一致的 "语言学研究正是在相关学科

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它既有领先于相关学科的地方 ,也受到相关学科的研究观念和方法的深刻

影响 " 构式语法乃至认知语言学研究也是如此 "

毫无疑问 ,基于还原分析法的现代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牛顿力学

体系 "然而 ,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这种基于简单性系统的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就日渐凸

现了出来 " 于是基于一般系统论的整体论分析方法便受到了重视 " 由于对方法论自然科学主

义的警惕 ,尤其容易使人强调对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否定(特别是在生命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

域) " 可是 ,随着系统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了复杂性科学 ,在对复杂性系统

研究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单纯的还原论和整体论都有很大的局限 ,尤其是那种绝对还原论 ,无

法说明复杂性系统中 /浮现 / 涌现 0出来的特征 " 也就是说 ,无论是坚持强还原论 (绝对还原

论)还是坚持强整体论(绝对整体论) ,都有着科学方法论上的巨大局限 " 面对复杂性问题 ,人

汉语学报

们主要采取弱还原论和弱整体论 ,而且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进而形成融贯论(sync re ti sm )的科

学方法论 "

构式理论关于 /构式 0的理解 ,也可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寻找到观念和理论上的支持 " 如

(其中的 /突现 0即涌现 !浮现) :

最近 , /新英格兰复杂系统研究会 0(N E C SI )在其创办的杂志 5突现 :组织与管理中的

复杂性问题 6中认为:在复杂系统研究中,突现概念是用于指似乎不能由系统已经存在的

部分及其相互作用充分解释的新的形态 !结构与性质的兴起 " 当系统呈现出以下特征时,

作为说明性结构的突现变得日益重要:

1) 当系统的组织 ,也就是它的整体秩序显得较部分更为重要且与部分不同时;

2) 当部分可以被替换而不同时损害整个系统时;

3) 当新的整体形态或性质相对于已经存在的部分来说是全新时;这样 ,突现的形态似

乎不能通过部分预测与推导 ,也不能被还原到那些部分 " (谢爱华 2006 , 50)

用它来说明 /构式 0,其基本精神没有什么不同 "

然而 ,当前的构式语法研究在强调构式 /浮现 0特征的同时 ,有意和无意地抛弃了还原论 ,

甚至将它作为阻碍研究深人的绊脚石 "其实 ,这种观念也有现代和科学哲学的背景 " 在系统

论出现之初 ,一些研究者为了凸显 自己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 ,往往用一些 /过激言论 0来表达

自己的观点 " 如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 !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路德维希 #冯 #贝塔

朗菲(L udw ig von Bertalanffy)在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系统论思想从批判还原论出发 ,过分

强调了整体性原则 ,以致忽略了系统构成要素的积极作用(陈一壮 20 05 ) "构式语法的先驱者

们在分析习语性构式时 ,也提出了类似的认识 " 然而当我们将构式的理解由习语扩展到句式

时 ,仍然抱有这样的理解 ,就未免有些 /不合时宜 0了 "

由此可见 ,在研究整体时 , 只有在还原论和整体论之间形成 /必要的张力 0(ess ent ial

tensi on) ,才能使我们的观察 !描写和解释更加充分 " 基于此 ,我们试图实践一种精致还原主

义(sophistieated reduetionism )方法论原则 (施春宏 2008b) " /所谓精致 ,就是注重各种现象

赖以出现的条件的分析 ,通过对成分及其关系的分析来有效说明还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

变为现实性的条件 "0这种基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精致还原主义区别于整体论所严厉批评

的原子论 !机械还原论 " 就句式研究而言 ,这种方法论原则主张将 自下而上的研究和 自上

而下的研究整合在一起研究句式的形义关系 " 自下而上的研究是指探寻句式的构造机制 ,

建构句式生成的规则系统 ;自上而下的研究是指探寻句式得以形成的动因及句式形成以后

其整体性特征对进人到该句式的成分有句法 !语义 !功能的制约作用 " 这种对句式形义关

系结构化过程的分析既是对整体论的还原 ,也是对还原论的综合 ,因此换个角度看 ,也可以

说是走精致整体主义(S叩hi st icat ed ho lis m )之路 " 也即消解还原论和整体论之争 ,使两者在

各 自的层面发挥作用 ,并在两者接 口之处做好对接工作 " 关于接 口问题 ,不仅不同语言层

面之间有接口(如形式和意义 !词法和句法 !句法和音系等) ,方法论之间也有接口的问题 "

而机械地 /一分为二 0往往忽视了接口的存在 " 精致还原主义或 曰精致整体主义的互动一

派生分析并非忽视了整体性的存在 ,而同样是以整体性为考察 目标的(施春宏 20 10a ) "从

根本上说 ,整体性(换个角度来看就是系统性 )是结构主义分析的基本前提 ,也是任何基于

结构的分析的基础 ;还原性是结构主义分析的基本策略 ,也是整体论分析结构成分及其关

系所不可须臾或缺的基本工具 "

2013 年第 2 期

六 余论 :永远 的话题

构式理论将所有的语言构成成分和关系都看作构式 ,构式是语言表征和交际的基本单位 ,

这是其观念上的重大变革 " 目前 ,构式理论正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很多以前不易发现的现

象 !不好解释的事实都在构式语法的理论指导下有了新的发现和解释 "然而 ,我们也不能因此

而无限夸大构式理论的地位和作用 ,产生构式崇拜 "可是 ,我们在欣赏构式语法的理论时不时

见到这样的说法 :

/构式语法做出的强有力的承诺(Stro ng com m it m ent )是 :它将最终尝试解释语言知

识的每个方面 "0(G oldberg 2005 : 17)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激进构式语法是终结所有句法理论 的句法理论 (th e synt ac tic

th eory to en d all sy ntaetie theories) "0(C roft 20 0 1 , 4 )

/构式可用来概括和解释全部语言现象 "0(王寅 20 11 ,上卷:194)

其实 ,没有万能的理论 ,也没有终极的理论 "任何理论都有尺之长 ,也有寸之短 " /就方法论本

身而言 ,无所谓好坏对错 ,关键在于通过该方法论 (及其特定的分析模式)是否能够得到其他方

法论不便得到的语言学意义上的概括 ,是否能够发现其他分析模式不易发现的语言事实并做

出新的预测 " 按科学哲学的某些观点来说 ,就是看该理论和/或方法是否具有解题有效性

(L au da n 1977 ) " 理论范式和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 ,能否结合 !是否结合和如何结合受特

定时空的制约 "0(施春宏 201 Ob) 任何一种理论 ,任何一种方法论 ,都是在发现和构造一些题

目 ,然后又试着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题目 "通过特定的理论 ,我们不但能够将某些语言现象变为

理论探照下的语言事实(language faet) ,而且还能够接着构造出语言学事实(linguistic faet) ,

即 /在特定的假说或理论背景下所界定 !发现或预测的语言成分和关系 0(施春宏 2010 ") " 由

于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是互相依存的 ,而 /任何理论都只是人类理解史上的一条风景 0(施春宏

20 10a ) ,因此任何理论都不能穷尽所有的语言事实 ,也不可能借助某个侧面而绝对充分地解释

语言事实 "那种试图建立 /旨在说明所研究的任何语言的所有事实 0(K ay 1995 : 171 )的理论

的愿望 ,是无法实现的 "

值得注意的是 , 目前的句式研究乃至其他语法现象研究中有些虽然打着构式语法的旗号 ,

但跟没用这个旗号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基本上还是采取结构主义的基本研究策略和方法论原

则(有时辅之以其他语言学理论的解释) " 当然 ,这从另一个方面揭示出构式语法跟结构主义

语法在方法论原则层面有很大的相通性 " 这也能说明构式性分析和非构式性分析是可以结合

而且必须结合的 ,唯其如此才能对语言现象做出相对充分的描写和解释 "

因此 ,关于句式乃至一般语法结构的构式性及其分析路径的探索 ,关于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的探索 ,将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也许还是个扯不断理还乱的话题 "

附 注

¹ 张伯江(199 9 !2000) !沈家煊(2000) 等较早地引人了构式语法理论并运用该理论的观念对汉语特殊句

式的形义关系进行了研究 " 此后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 (如陆俭明 2004 ;张韧 2006 ;邓云华 !石毓智 2007 等) ,

也出现了很多专题性的研究 " 部分成果可参见刘正光(2011) " 王寅 (2011) !牛保义(20 11)则是基于构式语法

理论的专著 ,前者还对很多汉语现象进行了构式语法分析 "

º 其实 ,即便是形式 ,也有不确定的因素 ,是指语音形式(如语素的形式) , 还是指句法成分的组合方式

汉语学报

(如词类序列) ,或是其他 ,都有不同的理解(陆俭明 2007 ) " 本文将跟意义相对的那个方面都看作形式 ,而不

涉及其内在同一性的分析" 这里面已经蕴涵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

» 生成语法早期(如 C hom sky 1957)区分核心句(kernel sentenee)和由其推导而来的句子 ,这种认识显然

脱胎于 H ar ris(1951)等结构语言学的变换分析 " 随着生成语法的进一步发展 ,各种句子都基于统一的结构性

原则而生成的观念和操作规范逐步形成 ,并成为该理论体系的基本认识"

¼ 本文除了介绍 !概述性内容外 ,更多地使用/构式理论0这一术语而不是/构式语法 0,这是基于这样的

研究策略:本文关于构式理论的认识虽然基于构式语法 ,但并不拘泥于既有的认识 ,而是试图提出某些新的

观念和认识;另一方面 ,由于构式语法研究中不同流派之间的观念并不完全一致 ,用 /构式理论 0一语庶几可

以避免其中的理论纠缠 "

½ /浮现0和/浮现性 0在一般科学和哲学著作中常译作 /涌现0和/涌现性 0" 其实 ,后者更能表现该特征 ,

因为/浮现 0既可以理解成从无到有的过程 ,也可以理解成从潜到显的过程 ,还可以是两种情况的结合 " 而构

式语法中关于构式特征的浮现常常是从无到有的/涌现 0"

¾ 这是我们暂且对/式 0做出的理解 " 汉语语法研究中常用/一式 0来命名特殊句式 ,如处置式 !被动式 ,而

且在结构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对这些句式的语法意义做出分析 " 我们对 /式 0的理解(施春宏 201 1!

2012) 正是继承了这种认识 "

¿ 当然 ,这不是说 /把0字句的语义特性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致使了" 其实 ,致使(以及处置 !位移之类)只

是/把 0字句跟相关句式之间的某种共性 ,而不是其个性 " 施春宏(2o10 b) 在句式群中将/把 0字句的语法意义

大体归纳为:/通过某种方式 ,凸显致事对役事施加致使性影响的结果 "0

À 这也是构式语法起源于对非典型现象的精致分析而且特别关注边缘现象并将一般语法理论中的边缘

现象 !非典型现象拉到语言理论的核心之中的根本原因"

Á 有意思的是 , G ol dber g 认为自己主张的认知构式语法与 C rof t(2001)的激进构式语法都是非还原分析

法 ,然而 C roft和 L angaeker却认为 G oldberg 在语法描写时仍有还原性 " G oldberg 对此并不认同 ,反而认为

,. (Langaeker 的)认知语法显然是还原主义的0" (参见 G oldberg 2006 , 221一223)其实 ,从他们针对对方分析

策略的相互驳难就可见出,还原策略还是不可避免的 " 对任何主张 ,既要听其言 ,更要观其行" 比较而言 ,

Langaeker(1987 !2000)以及 T alm y(2000)等对基于概念化结构的句法构造过程的分析显然更加看重 ,也就是

说结构性还原的色彩比较鲜明" 这并非是与非的问题 ,而是理论目标的选择使然 ,因为继承了结构主义直接

成分分析法观念的认知语法 ,对构式整合过程中的相关成分的组构方式比较关注;而 G ol dber g 似乎 /跳 0过了

这一步 " 由此可见 ,他们之间的批评有时并不在一个层面上"

参考文献

陈一壮 2005 5复杂性方法的基本内涵6, 5学习时报 6n 月 21 日第 7 版 "

邓云华 !石梳智 2007 5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6, 5外语教学与研究 6第 5 期 "

刘正光主编 2011 5构式语法研究 6,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陆俭明 2004 ((u 句式语法0理论与汉语研究 6, 5中国语文6第 5期 "

) 2""7 A del e E.G ol dbe rg 5构式 :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 6中文版序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2011 5再论构式语块分析法 6, 5语言研究 6第 2 期 "

孟 凯 2011 5构式视角下/X 十N役事0致使复合词的范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 5语文研究 6第 4期 "

牛保义 2011 5构式语法理论研究6,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沈家煊 2000 5句式和配价 6, 5中国语文 6第 4 期 "

施春宏 2004 5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 6, 5中国语文 6第 6期 "

) 2""6 5/把 0字句的派生过程及其相关问题 6, 5语法研究和探索))( 十三)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Zoosa 5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 6,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 2008b 5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 6, 5世界汉语教学 6第 2 期 "

2013 年第 2 期

201 oa 5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6, 5中国语文6第 2 期"

) Zolob 5从句式群看/把 0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6, 5世界汉语教学 6第 3期 "

) 2O10C 5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6, 5汉语学报 6第 4 期 "

) 2011 5面向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构式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研究取向6, 5语言教学与研究6第 6期 "

) 201 2 5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6, 5当代修辞学 6第 1期 "

王 寅 20n 5构式语法研究 6,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谢爱华 2006 5突现论中的哲学问题 6,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张伯江 1999 5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 6, 5中国语文 6第 3 期 ".

) 2000 5论 /把 0字句的句式语义6, 5语言研究 6第 1期 "

张 韧 2006 5构式与语法系统的认知心理属性6, 5中国外语 6第 1期 "

宗守云 2011 5说反预期结构式 /X 比 Y 还 W ,, 6, 5语言研究 6第 3 期 "

C ho m sk y , N o am . 19 57. 5 夕n zactic S tru ctu re s . T h e H ag u e : M o u to n .

) . 19 95 .Th e 从 n ima list P rog ra m . C am b ridg e , M ass : M IT P ress.

C ro ft , W illiam .2 00 1 .R a d ica l CO n struction G ram m a r : S 夕nta ctie th eor夕 in z夕P o lo g ica l P e rsP ectiv e. O xfo rd :

O xfo rd U n iv ersity P ress.

G o ld be rg , A d ele E . 199 5. Co n struction s: A CO nstru ction G ra m m a r A P P roa ch zo A 嗜 /m en z s zr ucture . lllino is .

C h ieago : U niversity o f C h ieag o P ress.

) .2 00 5. A rg um e nt rea lizatio n : T h e ro le o f eon stru etion , lexiea l sem anties an d d iseou rse faeto rs. In Ja n-

O la O stm an & M i巧am Fried (eds.) co nstruction G ra m m a::: CO gnitive ground ing and theore tical

exte, sion !. A m sterdam 衣 P hiladelphia , pA : John Benj am ins.

) .20 0 6. CO n szru ction s a t W d rk . N ew y o rk : O xfo rd U niversity P ress.

) .2 00 9. C on stru etio ns at w ork .C og n iti刀e L ing u isties 20 , 1 , 20 1一2 24.

G o ld be rg , A d ele E . & R . 5 . Ja ek end off.20 04 .T he E ng lish resu lta tive as a fam ily o f eo nstru ction s # L a n g ua g e

80 , 3 : 5 32一56 8.

H a rris , Z ellig 5. 195 1.M ethod s in S tru ctu ra l L in g u istics. L on do n : T h e U n iversity o f C h ieag o P ress.

K ay , Paul. 1995. e onstruetion gram m ar. In J. v erseh ueren , Jan- O la O stm an & J. Blom m aert (eds.)

H an己占00走"f 尸ra g m atie!: M dnuaz, 171一177. A m sterdam 乙 Philadelphia , p A : John Benj am ins.

K a y , P au l & C h arles J. F illm ore一 99 9.G ram m atiea l eo n stru etion s an d ling u istie ge nera lizatio n s : T h e w h at.s X

do in g y ? eo nstruetio n . L a ng ua g e 75 , l , l一33 .

Langaeker , R onald W . 1987. F oundations of CO gnitive G ra m m ar. V ol. l , T heoretieal P rerequisites.

S tan ford , C alifo rn ia : S tan fo rd U n iv ersity P ress.

) .20 0 0. G ra m m a r a nj e on eeP tua ziza tion . B erlin & N ew y o rk : M ou to n d e G ru yter.

Laudan , L arry.1977.P ro g re s: and It: P ro blem : : TO 二 rd a Th eo卿 of Seientif i" G ro w th. C alifornia , T he

R egents of the u niversity of California.刘新民译((进步及其问题 6,北京 :华夏出版社 , 1999 "

L ein o , Jaak k o. 20 05 . F ram es , P ro file and eo nstruetio n : T w o eollab oratin g C G s m eet th e F in ish p erm issive

eonstruetion. In Jan一O la O stm an 乙 M irj am Fried (eds.)C onstruetion G ra m m a ":: co g nitive gro un己ing

a n d t入eore ticaz ex te刀sion: , 89一22 0. A m sterdam & P h iladelp hia , P A : Jo h n B enj am ins.

T alm y , L eon ard. 2 000 . To 皿 rd a C og nitive S em an tics . V o lum e l: C on eept S trueture S y stem s. V olum e 11:

T yp olog y , an d P ro eess in C on eept S tru eture. C am b rid ge , M ass. : M IT P ress.

(施春宏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100083)

3 8 汉语学报

H A N Y U X U E B A O

C H IN E S E L IN G U IS T IC S

A P ril 2 0 1 3

A bstraets of M aj or P aPers in T his Issue

Q iao , Q uan sh en g , C ui, R on g & W an g , W eim in , T he N on~synehro n ieal D eveloP m en t of S han xi

D ialeet and M an darin (111)

T h is p ap er m ainly diseu sses th e advan eed develo pm en t of th e fin e soun d eharaeters of

the /j ia n (见 ) 0 grou p in S h an x i dialeet, w h ieh sh ow s the no n一sy neh ron ieal d ev elo pm en t of

S han xi dialeet an d M and arin.

K ey w ords : S h anx i dialeet, n on-- sy n eh ron ieal develop m ent, fine so un d eh araeters o f th e /j ian

(见 ) 0 g ro up , ad vaneed develo pm en t

T a n g , S ze- W in g , R e fl ec tio n o n D iale et G r a m m ar R e sea rch

T h is pap er raises several top ies fo r d ialeet g ram m ar researeh an d it ho ld s that d ialeet

gram m ar researeh 15 p art of g ram m ar researeh an d th e m etho ds of eo m p arative ling u isties 15

ap p lieable to it. T he 50一ealled C hin ese w ith loeal features 15 valuab le fo r aead em ie researeh

an d ean b e a w in dow for dialeet g ram m ar researeh. D ialeet g ram m ar sh ou ld be an im po rtant

basis for C hin ese g ram m ar researeh.

K ey w ord s : d ialeet , dialeet g ram m ar , stand ard C h in ese , H o ng ko ng C an ton ese

Z h o u , Z h en g , o n th e E vo lu tio n o f F in a ls a n d T o n e s in M ix ed D ia lee t S P o k en in S o u th e rn

S h a n x i P rov in ee

T h is P aper diseusses the evolution of fin als an d ton es in m ix ed d ialeet sp ok en in

sou thern S h an xi P rovin ee. In th e eastern area o f th is regio n , lan gu ag e eo ntaet ean be fou n d

betw een een tral area M and arin an d J ian gh u ai M and arin , an d betw een so uth eastern M and arin

an d Jiang h uai M and arin . In th e w estern area of th is region , lan guag e eo ntaet ean b e fo un d

m ain ly b etw een een tral area M an darin a nd so uth eastern M andarin . T h e evo lution o f fin als

an d to n es eau sed b y th e lang uag e eo ntaet 15 ru le一g overn ed .

K ey w ord s : m ix ed d ialect spg ke n in sou thern s ha nx i p rovin ee , finals , to n es , evo lution

S h i, C h u n h o n g , C o ns tru etio n a l vie w o n sy n ta etica l stru e tu res a n d th e relev a n t th eo ries

T h is p ap er diseu sses the lo gie b ase an d th eoretie im p lieature of the d evelo pm en t ,

fram ew ork an d strateg y of th e eo nstruetional view o n stu dies of sy ntaetieal struetures. It

firs tly P o in ts o u t th a t sy n ta etiea l a n a ly sis h a s g o n e th ro u g h a d e v e lo P m e n t fro m stru etu re to

e o n str u etio n . In th is e o n stru etio n a l P e rsP e etiv e , th e em erg e n e e o f eo n stru etio n al fe atu re s a n d

th e tran sp aren ey of fo rm an d m eanin g have attraeted great atten tio n in th e stud ies of

sy n tae tie a l s tru e tu re s. C o n stru etio n s p o s se ss b o th eo n str u e tio n a l fea tu re s a n d n o n -

e o n stru etio n a l o n e s , th u s b o th th e eo n s tr u e tio n a l a n d n o n一eo n s tru e tio n a l stra teg ie s sh o u ld b e

in teg ra ted . In a d d itio n , th is P a p er m a k e s a fu rth er re flee tio n o n th e v a lid ity o f e o n stru e tio n

g ra m m ar #

K ey w o找is : sy n taetica l stru etu re , eo n stru etio n a l v ie w , e on stru etio n a lity , em erg en e e , red ueib ility

2013 年第 l 期 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