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riented bioinformatics education in North America. Library and...

6
<< 情报研究 >> 56 卷第 18 2012 北美生物情报学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发展 美国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情报学院 坦帕 33620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上海 200031 〔摘要〕研究和介绍生物情报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定义及其重大的学科意义以及与生物信息学的区别,总结北美图 书情报学院设置的相关生物情报学近年来的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北美生物情报学科建设,比较分析课程设置、职 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及定位,并提出生物情报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 生物信息学 交叉学科 学科建设 课程设置 职业发展 〔分类号〕G359 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OrientedBioinformaticsEducationinNorthAmerica HuangHong TangJiang SchoolofInformation UniversityofSouthFlorida Tampa33620 ShanghaiInformationCenterforLifeSciences CAS Shanghai200031 Abstract Thispaperdiscussestheintellectualsynergiesbetweenbioinformaticsand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 LIS ), andin troducesthedefinitionofLISorientedbioinformatics asanew interdisciplinary emerging andrapiddevelopingdiscipline.Theau thorssurveythecurrentbioinformaticseducationofferedbythe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programsinNorthAmerican withthea nalysisoftherelevantcorecoursesandcurriculumdevelopment.Theauthorsfurtherexplorethedemandandpossiblecareerpathsfor thegraduate andproposethefuturedirectionofbioinformaticsdisciplinarydevelopmentwithinthecontextoflibraryandinformation science. Keywords 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 bioinfor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construction curriculumdevelopment  careerpaths 汤江系本文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2-06-13  修回日期: 2012-07-28  本文起止页码: 29-33 92  本文责任编辑:王传清 1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生物序列数据及 相关文献情报急剧增长。如何有效分析与利用生物信 息,以满足社会相关领域的需要,成为情报科学的一个 新的研究热点,同时也对情报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 求。于是,以 2007 年首个北美生物情报学研究生教育 课程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情报学院开设,以此为标志, 生物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步发展起来。它从情 报科学的角度研究和关注通过对生物数据的获取、存 贮、检索、分析与预测,使大量分散、复杂和多样的生命 科学情报得以更好地被加工与利用,及时转化为有利 于社会的知识 ,从而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开发的 人员以及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使之进行更高效的研究 和产业活动。中国为培养生物情报相关的专业人才也 作出了创新的尝试。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 信息中心在 2009 年设立了生物情报学硕士专业,开 创了中国生物情报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了中 国情报学教育向更深、更新的高度发展。生物情报学 是生命科学与图书情报学的结合,是一门新兴的交叉 学科。生物情报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科技大 国的重视。美国于 2007 年开始设置生物情报学硕士 生教育,是开展生物情报学教育最早的国家。为此,有 必要研究和了解北美生物情报学(特别是设置在与图 书情报专业相关)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趋势,为中国图书 情报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生物信息处理与服务方面,首先发展的新学科 是生物信息学,该学科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创立 和发展的,到现在已有 20 余年历史了。美国高校已经 开设了相关的研究生专业。例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 馆( 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 )拨款支持 20 所美国高

Transcrip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riented bioinformatics education in North America. Library and...

   <<情报研究>>

第56卷 第18期 2012年9月  

北美生物情报学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发展

黄 洪1 汤 江2

1美国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情报学院 坦帕 33620 2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上海 200031

〔摘要〕研究和介绍生物情报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定义及其重大的学科意义以及与生物信息学的区别,总结北美图

书情报学院设置的相关生物情报学近年来的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北美生物情报学科建设,比较分析课程设置、职

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及定位,并提出生物情报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 生物信息学 交叉学科 学科建设 课程设置 职业发展〔分类号〕G359

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OrientedBioinformaticsEducationinNorthAmericaHuangHong1 TangJiang21SchoolofInformation,UniversityofSouthFlorida,Tampa336202ShanghaiInformationCenterforLifeSciences,CAS,Shanghai200031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intellectualsynergiesbetweenbioinformaticsand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LIS),andin

troducesthedefinitionofLISorientedbioinformatics,asanew,interdisciplinary,emerging,andrapiddevelopingdiscipline.Theau

thorssurveythecurrentbioinformaticseducationofferedbythe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programsinNorthAmerican,withthea

nalysisoftherelevantcorecoursesandcurriculumdevelopment.Theauthorsfurtherexplorethedemandandpossiblecareerpathsfor

thegraduate,andproposethefuturedirectionofbioinformaticsdisciplinarydevelopmentwithinthecontextoflibraryandinformation

science.

〔Keywords〕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 bioinfor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construction curriculumdevelopment 

careerpaths

  汤江系本文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2-06-13  修回日期:2012-07-28  本文起止页码:29-33,92  本文责任编辑:王传清

1 引 言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生物序列数据及

相关文献情报急剧增长。如何有效分析与利用生物信

息,以满足社会相关领域的需要,成为情报科学的一个

新的研究热点,同时也对情报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

求。于是,以2007年首个北美生物情报学研究生教育

课程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情报学院开设,以此为标志,

生物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步发展起来。它从情

报科学的角度研究和关注通过对生物数据的获取、存

贮、检索、分析与预测,使大量分散、复杂和多样的生命

科学情报得以更好地被加工与利用,及时转化为有利

于社会的知识[1],从而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开发的

人员以及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使之进行更高效的研究

和产业活动。中国为培养生物情报相关的专业人才也

作出了创新的尝试。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

信息中心在2009年设立了生物情报学硕士专业 ,开

创了中国生物情报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了中

国情报学教育向更深、更新的高度发展。生物情报学

是生命科学与图书情报学的结合,是一门新兴的交叉

学科。生物情报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科技大

国的重视。美国于2007年开始设置生物情报学硕士

生教育,是开展生物情报学教育最早的国家。为此,有

必要研究和了解北美生物情报学(特别是设置在与图

书情报专业相关)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趋势,为中国图书

情报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生物信息处理与服务方面,首先发展的新学科

是生物信息学,该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立

和发展的,到现在已有20余年历史了。美国高校已经

开设了相关的研究生专业。例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

馆 (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拨款支持20所美国高

92

   <<情报研究

  LIBRARYANDINFORMATIONSERVICE

校开设生物医学信息学专业,目的是培养医疗信息学、

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临床信息学和公共卫生信息学的研究型人才。此外,斯隆基金会(SloanFoundation)资助的17所美国高校的职业科学硕士(professionalsciencemaster)教育设置了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专业,该专业从生物信息计算、信息科技角度对学

生进行培训,目的是培养制药、生物技术业界的专业服

务人才,生物信息学强调的是生物学、数学和计算机科

学的相互交叉融合[2]。

  生物信息学的课程设置没有跟图书情报学交叉,但是,生物信息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情报学技术的发

展[3]。借助于情报学的理论和方法,生命科学与情报学

相结合开辟了新的学科分支:生物情报学。它是一门新

兴的交叉学科,与生物信息学相互补充,为生命科学更

好地提供信息服务。生物情报学作为情报学的重要分

支,是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情报学、图书馆

学、档案学)和技术科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科

学,它强调了在信息时代如何满足人和社会对生物数据

加工、知识整理的需要。与生物信息学所不同的是,它

主要从情报学角度提出生命科学有关的研究对象和研

究问题,而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只是作为重要的研究手

段和辅助工具。生物情报学的研究问题主要为:①了解生物情报的来源、产生及其发展规律;②如何对生命科学的信息服务提供支撑;③了解高度复杂、高度协作的科学家研究行为;④了解科学家的信息需求[4];⑤制定信息决策、文献标准,构建知识体系[5];⑥与社会、历史、档案有关的生物学数据的管理规律的梳理。

2 北美生物情报学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在北美58所具有情报学研究生专业的高校中,目前只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UIUC)图情学院在2007年设置了生物情报硕士专业。此外,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UNC)图情学院提供生物情报学认证 (certificationofbioinformatics);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McGillUniversity)的图书情报学院专门开设了生物信息资源(bioinformaticsresource)课程。  生物情报学2007年开始起步发展,目前,北美高校(如伊利诺伊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等)对该学科还

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还是沿用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的名词,但是,随着生物信息学不断发展深入到

系统生物学,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设置

在图书馆学教育课程内的生物情报学究竟如何定义,

已引起图书情报界的重视,开始了对生物情报学发展

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讨论。

2.1 伊利诺伊大学生物情报研究生专业课程  伊利诺伊大学是北美情报学的顶尖高校(图情学院在北美学科排名第一),该校的生物情报培养方向和

课程设置特点是:生物情报学专业涵盖了图书情报学

的一系列的内容,其中包括馆藏建设、分类体系、情报

检索、知识表征、用户评估、数据监管和政策标准[6]。

  该校生物情报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强调了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学科间的交叉,突出了从情报学的角度

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高效地运用生物情报资源,更

好地为生命科学研究服务。它的生物情报学研究生课

程(共36学分)包括了背景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论文与专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了撰写研究生论文

和参加专业实践两种毕业方式。

2.1.1 背景课程设置 伊利诺伊大学的生物情报专业整合了生物信息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现有课

程,要求学生在这三个学科中任选一门作为必修课,共

12个学分。生物学方面提供了19门课程,包括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细胞学与基因调控学等内容。

这些课程可使学生掌握生物背景知识,了解生物情报

源的特性。而且,生物信息学(10门课程)与计算机科学(三门课程)涵盖了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系统生

物学及相应的生物数据计算等内容。这些课程介绍了

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来揭示生命规律,如何对生物数据

进行大量、高效的收集与加工,这将加强学生对生物情

报加工和存取的重要性的认识。

  背景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①生物情报的性质与特点是复杂多样的。例如,对线性基因序列情报

源进行包罗万象的基因注释。②生命系统的开放性与动态性对生物情报流通有重要的影响。譬如,适应生

活环境变化的生命体的自我调节。③生命科学探索规律的演变:从描述生命现象转变为探究其反应机理。

例如,了解生命群体、生命个体、细胞组织、单个细胞和

分子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及反应机理。④生命科学研究范式也从模糊的、难预测的定性研究转变为明了的、可

预测的定量分析。例如,在人类基因信息中找到人类

疾病预防的方法。

  这些背景课程有利于学生对生物情报的性质和特点、加工方法和技术、用户对更有效查取和利用生物情

报的迫切要求有更深入的认识。

03

>>第56卷 第18期 2012年9月  

2.1.2 核心课程设置 在加强了对生命科学、生物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学科背景的了解后,学生可以进

修该校针对情报学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将信息时代

的情报学教学划分为 4个板块:信息组织与知识表征(informationorganizationandknowledgerepresentation)、情报资源、使用与用户(informationresources,usesandusers)、情报系统与存取 (informationsystemsandaccess)以及学科方向 (disciplinaryfocus)。学生可以在这4个板块中选三个,然后各选一门课,共12个学分。  这4个板块的课程各有不同侧重:①信息组织与知识表征:研究情报结构特性、情报形式和内容之间的

关系以及情报的表征。②情报资源、使用与用户:研究人的情报加工特性,了解人和情报系统、情报资源之间

的相互关系。③情报系统与存取:研究情报系统的搜集和存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④学科方向:是情报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延伸与应用。

  需要强调的是,其中生物情报源概论 (introductiontobiologicalinformaticsproblemsandresources)、生物多样性情报学 (biodiversityinformatics)和自然科学本体论(ontologiesinnaturalscience)是从情报学出发,针对生命科学学科特性设计的课程 。

  情报学核心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①学会如何运用情报知识剖析生物情报结构特性,找出适合表述

生物情报内容的方式;②掌握如何了解用户生物情报需求的方法;③具备生物情报加工、知识挖掘、设计与评估高效生物信息检索系统的技能;④懂得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层面更好和更高效地实现生物情报的价值。

  这些核心课程让学生认识到生物数据与文献的价值,理解人在生物情报传递过程中的作用,使生物情报

最终转化成有用于社会的知识。

2.1.3 选修课程设置 除了背景与核心课程,伊利诺伊大学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鼓励他们到不同院系

(生物、计算机和统计)根据兴趣选修更多的课程。具

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通过参与讨论互动,加深了对

生物情报源特性的理解,进一步掌握了新的生物情报

的加工和存取的方法。这种鼓励到相关院系选修课程

的做法,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是与情报学交叉的

学科教育的共性。例如,医学情报学排名第一的美国

匹茨堡大学 (UniversityofPittsburg)的医学情报学专业 [7],除对情报学核心课程的要求外,还鼓励学生到

健康、护理和医药学院选修感兴趣的课程。

2.1.4 研究生论文与专业实践 在完成这一系列课程的基础上,该校生物情报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所学

课程和自身背景,提出与情报学相关的研究问题,根据

生物情报学所依托的单位与院系的研究方向,选择相

关课题进行论文研究 ,可得到最多8个论文学分。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情报学教学更注重专业实践,研究生可以选择参加专业经验课(fieldexperience)或见习课(practicum)来代替论文学分。学生通过专业实践,可以到有关信息研究单位、服务部门实践所学技

能,并可得到相应的学分。到有就业意向的用人单位

参加实习,也给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

会。美国其他学校的图情学院也提供这类实践课程,

例如,北美情报学排名与伊利诺伊大学并列第一的美

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情

报学硕士专业。

  可以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生物情报学专业提炼出一系列从情报学出发、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课程,

合理整合该校的不同教学资源,开展有针对性又灵活

多样的研究生培养。

2.2 生物情报学专业认证、生物情报课程与图书馆培训

  北美的一些图书情报院校虽然没有设立生物情报研究生专业,但是它们对生物情报发展相当重视。有

些图情学院提供了生物情报专业认证和生物情报课

程,旨在发展情报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

方向。此外,一些高校的科学与医学图书馆为学生及

有关研究人员提供了生物情报的专业培训。其中以美

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生物情报认证(certificationinbioinformatics)、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信息资源课程(bioinformaticsresource)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医学图书馆在线生物情报培训为代表。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研究生在得到情报学硕士学位的同时,也可以得到生物情报认

证[8],条件是学生要选修必要的情报学、生物统计与生

物学课程,还要有一定的研究与实习经验。获得这个

认证,表明学生已具备在生物情报相关领域工作所必

需的技能。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图书情报学院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生物情报课程[9],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情报

的种类、人们对生物情报的具体需要、生物情报查找的

必要手段及图书馆生物情报的具体内容,为他们将来

从事生命科学图书情报工作打好基础。

  另外,不少高校的专业图书馆为学生和学校教师提供生物情报的专业培训。例如,美国匹兹堡大学医

学图书馆系统 (healthscienceslibrarysystem)提供了在

13

   <<情报研究

  LIBRARYANDINFORMATIONSERVICE

线生物信息资源馆藏 (onlinebioinformaticsresourcecollection)的信息平台[10],为学生和学者提供生物信息

收集、情报检索的培训课程。学生参加图书馆发挥信

息服务社区功能开展的有关活动,为生物情报研究生

教学提供了有效补充。

2.3 北美生物情报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北美生物情报研究生课程设置,虽然英文用的也是 bioinformatics(中文翻译多为生物信息学),但以生命科学为依托,以情报学为主要

研究手段,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再结合学生

的个人背景,跟踪研究热点,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复合型生物情报人才。

  总的来说,北美高校生物情报研究生培养有以下特点:①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有特色的生物情报课程;②课程的设置注重横向渗透:不同学科(生物学、计算机学

与生物信息学)相互交叉,找出与情报学研究的结合点

(intellectualsynergies),同时加强纵向的深入,针对生命科学所面临的信息与情报挑战,剖析生命学科分支

的生物情报源特性,理解生物情报在各个流通环节中

不同人与部门的需要,提出相应的具体情报信息管理

方法;③根据不同学生的背景,课程教育提供广泛的背景课程(生物学、统计学、计算机学、生物信息学等),

以充实学生的基础知识;④核心课程教育突出如何运用图书情报学知识来管理与分析生物情报;⑤研究与实践并重,为社会不同部门提供复合型生物情报人才;

⑥高校专业图书馆提供的生物情报学培训是研究生教育的有力补充。

  北美生物情报学的发展,证明了生物情报学发展的迫切性,丰富了情报学内涵,拓展了生命科学研究

范式,加速了生命科学的信息化与产业化,也为情报学

及相关学科博士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

3 北美生物情报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职业发展

  生物的多样性及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使北美科研机构和公司对生物情报处理人才有着迫切的需

求。北美生物情报学人才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分析

生物情报专业技能、掌握和了解生物情报学的社会功

能以及社会对生物情报的需要。

3.1 北美生物情报人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  由于北美生物情报事业才刚刚起步,如何培养生

物情报人才还处于探索阶段。了解生物情报学人才所

要掌握的技能以及他们在生物情报事业中扮演的角

色,有助于了解毕业生的潜在工作岗位,以便提供有针

对性的培训。

  Heidon等学者认为生物情报学培训技能主要包括:

①对信息系统的评估与实施:基于用户的评价和持续的质量改进,以便开发有效可用的工具;②情报获取、情报管理与传播:数字图书馆、电子档案、机构知识库及相关工具的

开发 (如数据监管);③信息组织与整合:本体建设、优化情报的使用和共享以及标准化建设[11]。

  作为新一代信息情报人才,生物情报学毕业生应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灵活自如地运用信息情报管理知

识,并且根据不同生物信息情报处理的规模特征,与不

同生物学科分支的具体情况,为用户提供高效的情报

服务。生物情报岗位的产生是由服务对象来决定的,

北美不少科研机构和公司对生物情报处理人才有着迫

切的需求。

3.2 北美生物情报职业发展  整个社会尤其是北美已经意识到生物情报学人才的重要性。一些与生物情报相关的岗位已具雏形。例

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 (NationalCenterforBiotechnologyInformation)聚集了许多具有生物背景又了解情报服务的科学家,他们对不断更新的大量生物信

息进行分类、加工、整合,及时了解生物科学家的需要,

提供个性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另外,一些模式生物(modelorganisms)的基因数据库,如美国农业部与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共同资助的水稻基因组数据库(Gramene)[12],专门聘用一些具有生物遗传学背景并能进行信息管理的数

据监管员 (datacurator)来收集水稻基因组的资料与文献,输入新的基因注释 (genomeannotation)信息,及时更新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信息分析与服务。

  还有一些美国生物科学和医学图书馆需要特殊的服务人员为用户提供生物情报专业服务。例如,美国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WashingtonUniversityatStLouis)的医学院图书馆需要生物情报人才作为联络员(liaison),为有专业需要的用户查找信息;进行更高效的文献和数字化情报管理;为有关人员提供生物情报学

素质与检索技术培训[13-14]。

  信息时代下,不少制药公司与生物技术公司迫切需要具有生物情报学知识的人才进行生物信息管理。这

些生物情报人才还在知识产权保护、核心技术信息化与

产业化以及专利开发方面为公司提供咨询服务[9]。

23

>>第56卷 第18期 2012年9月  

  北美生物情报学人才需求,覆盖了高等院校、科研

服务单位、科学与医学图书馆、生物制药企业等。这说

明需要生物情报咨询服务的行业部门与日俱增,生物

情报学科的人才培养有很大的潜在市场。

3.3 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岗位名称  生物情报研究生的人才定位有很大的灵活性,他

们可以到研究型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工作,成为

生物和医学专业图书馆人员、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及生

物信息中心服务人员、生物医药与生物技术企业的咨

询人员。

  由于生物情报学的毕业生也具备了情报学基础知

识,所以情报学的岗位也同样适于生物情报学的毕业

生。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深化,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毕

业生面临着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根据生物情报学研究生毕业的就业情况[15],结合

美国有关大学对情报学硕士生工作岗位的介绍,笔者

认为生物情报学的工作岗位除适应于情报学(图书馆

与期刊出版服务、情报信息与服务、计算机数据管理、

教学科研与政府服务)外,更适应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

的情报信息岗位,如表1所示:表1 生物情报学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

生物情报分析师 (bioinformationanalyst)

生物产业市场分析师 (biomarketanalyst)

生物学用户行为分析师 (userexperienceanalyst)

生物情报信息管理员 (informationmanager)

生物情报信息服务专员 (informationserviceprovider)

生物情报信息培训专员 (informationtrainer)

生物情报信息咨询顾问 (ITconsultant)

生物学网上资讯搜寻员 (onlineinformationsearcher)

生物学文献管理员 (records/documentsmanager)

生物情报信息加工员 (informationproductsdeveloper)

信息经纪人 (informationbroker)

化学信息分析员 (chemicalinformaticist)

医学信息分析员 (healthinformaticist)

医学消费者行为分析员 (consumerbehavioranalyst)

生命科学问卷调查分析员 (surveyanalyst)

生物学医学知识产权分析师 (intellectualpropertyanalyst)

生物学数据监管员 (datacurator)

数据库设计员 (databasedesigner)

人机界面设计员 (human?computerinterfacedesigner)

专利代理(patentagent)

生物情报信息研究科学家(scientistinbioinformatics)

生物产业信息策略分析师 (informationpolicyanalyst)

  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急需大量的生物信息

管理和信息加工人才。这些人才在情报搜集方面具有

得天独厚的优势,亦将成为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持

力量。

4 结 语

  生物情报学这一交叉学科将基础学科、信息科技以及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尽

管美国的生物情报事业才刚起步,但他们已经认识

到快速推进此项事业的紧迫性。同样,加强我国生

物情报学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并走在世界前列,是整

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情报事

业,有利于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科

技竞争实力,对推动生物产业化、信息化具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acMullenJW,DennSO.Informationproblemsinmolecularbi

ologyandbioinformatics[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

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5,56(5):447-456.

[2]HogewegP.Therootsofbioinformaticsintheoreticalbiology[J].

PLoSComputationalBiology,2011,7(3):e1002021.

[3]方平,胡德华.试论生物信息学及其对情报学的影响 [J].情

报科学,2002,20(2):117-119.

[4]HuangHong,StviliaB,JrgensenC,etal.Prioritizationofdata

qualitydimensionsandskillsrequirementsingenomeannotation

work[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ofInformationScience

andTechnology,2012,63(1):195-207.

[5]HuangHong,AndrewsJ,TangJiang.Citationcharacterizationand

impactnormalizationinbioinformaticsjournals[J].Journalofthe

AmericanSocie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2,63

(3):490-497.

[6]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情报学院的生物情报研究生专业课程介绍

[EB/OL].[2012-06-25].http://www.lis.illinois.edu/aca

demics/programs/ms?bioinformatics.

[7]美国匹兹堡大学情报学院的医学情报专业课程介绍[EB/

OL].[2012-06-25].http://www.ischool.pitt.edu/lis/de

grees/services/health.php.

[8]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情报学院的生物情报认证课程介绍

[EB/OL].[2012-06-25].http://sils.unc.edu/programs/

certificates/bioinformatics.

[9]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情报学院设置的生物信息资源课程介绍

[EB/OL].[2012-06-25].http://www.mcgill.ca/global/

php/coursepopup.php?Course=GLIS+673&Year=2009-

2010.

[10]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图书馆的在线生物信息资源馆藏 [EB/

OL].[2012-06-25].http://www.hsls.pitt.edu/obrc/.

(下转第92页)

33

   <<竞争情报

  LIBRARYANDINFORMATIONSERVICE

时滞将直接影响专利情报分析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专利信息并不能完全代表并购对象的所有技

术创新活动,不少企业选择保守商业秘密来保护其

发明创新技术,这些都是无法通过专利组合分析来

发现的。

参考文献:

[1]ErnstH.PatentportfoliosforstrategicR&Dplanning[J].Journal

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Management,1998,15(4):279

-308.

[2]刘婷婷,朱东华,胡望斌.基于专利投资组合方法的专利信息管

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5(11):128-129.

[3]谭思明.专利组合分析:一个有效的企业竞争战略决策工具

[J].情报杂志,2006(4):23-28.

[4]李春燕,石荣.专利组合理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

(2):65-70.

[5]FabryB,ErnstH,LangholzJ,etal.Patentportfolioanalysisasa

usefultoolforidentifyingR&Dandbusinessopportunities?Anem

piricalapplicationinthenutritionandhealthindustry[J].WorldPa

tentInformation,2006,28(3):215-225.

[6]StoneR.Sigmoids[J].JournalofAppliedStatistics,1980,7(1):

59-119.

[7]FosterRN.Assessingtechnologicalthreats[J].ResearchManage

ment,1986(7/8):17-20.

[8]ErnstH.Theuseofpatentdatafortechnologicalforecasting:The

diffusionofCNC?technologyinthemachinetoolindustry[J].Busi

nessEconomics,1997,9(4):381.

[9]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编.各行业专利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报

告2007-200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钟 华,女,1983年生,助理研究员,发表论文10篇。邓 辉,1980年生,助理研究员,发表论文3篇。

(上接第28页)[12]刘进才.公共政策评估的模糊数学方法[J].中共中央党校学

报,2001,5(1):103-106.

[13]顾建光,王树文.公共政策分析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7:204-206.

[14]刘作仪,陈晓田.科学研究评价的性质、作用、方法及程序[J].

科研管理,2002,23(2):33-40.

[15]高兴武.公共政策评估:体系与过程[J].中国行政管理,2008

(2):58-62.

[16]邱均平,文庭孝.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10:134-135.

[17]文庭孝.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14(3):63-69.

[18]秦越存.价值评价的本质[J].学术交流,2002(2):1-6.

[19]连燕华,马晓光.试论科学研究评价的标准[J].研究与发展管

理,2002,14(1):63-68.

[20]连燕华,马晓光.评价要素系统结构分析及模型的建立[J].研

究与发展管理,2000,12(4):17-20,44.

[21]张蓉.中国普通高校学费政策评估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9:59-84.

[22]吕红,马海群.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公众响应情况及意识需求调

查分析报告[J].现代情报,2011,31(3):12-17,22.

[23]尹晓敏.高校信息公开:从学术、立法到机制的逻辑[J].现代教

育科学,2010(4):23-27.

〔作者简介〕吕 红,男,1987年生,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6篇。

(上接第33页)[11]HeidornPB,PalmerCL,WrightD.Biologicalinformationspe

cialistsforbiologicalinformatics[J].JournalofBiomedicalDis

coveryandCollaboration,2007,2(1):1-5.

[12]谷类基因组比较资源数据库 [EB/OL].[2012-06-25].ht

tp://www.gramene.org/.

[13]WhitmoreSC,GrefsheimSF,RankinJA.Informationistpro

grammeinsupportofbiomedicalresearch:Aprogrammedescrip

tionandpreliminaryfindingsofanevaluation[J].HealthInforma

tionandLibrariesJournal,2008,25(2):135-141.

[14]HelmsAJ,BradfordKD,WarrenNJ,etal.Bioinformaticsop

portunitiesforhealthscienceslibrariansandinformationprofession

als[J].JournaloftheMedicalLibraryAssociation,2004,92

(4):489-493.

[15]BlackG,StephanP.Bioinformatics:Recenttrendsinprograms,

placementsandjobopportunities[EB/OL].[2012-06-25].

http://www.calstate.edu/csuperb/faculty/resources/documents/

reportbioinfsloan_june04.pdf.

〔作者简介〕黄 洪,男,1973年生,助理教授,博士,发表论文60余篇。汤 江,女,1956年生,研究馆员,硕士,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8部。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