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rections to A Catalogue of Titles and Contents of 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8
37 資料介紹 漢學研究通訊 33 2 (總 130 期)民國 103 5 一、概 《華裔學志》(Monumenta Serica )作為一份重要的 漢學刊物,不僅歷史悠久,且自 1935 年創刊之日起即 擁有較高的國際化程度,備受漢學研究領域的關注。對 《華裔學志》自身發展歷程的整理,亦有相當成果,譬 如馬雷凱神父 1993 年出版的西語檢索 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Index to Volumes I-XXXV (1935- 1983)。在此之外,便是魏思齊神父主持編寫的《〈華裔 學志〉中譯標題目錄 1-50 冊(1935-2002)》(下簡稱 為「標題目錄」)。 總體而言,「標題目錄」的初衷與目的不外乎回顧 以往、展望未來。對《華裔學志》出版歷程的記述,不 僅可以審視已有成就,並將其按照一定原則加以梳理、 分析,形成有效的工具書,嘉惠學林;更可以總結刊物 開辦以來的發展規律、關注熱點、盲區,思索刊物發展 的未來之路。因此,「標題目錄」的整理和出版無論是 對《華裔學志》自身還是對現代漢學研究發展史而言都 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1935 年至 1948 年,北京(平)私立輔仁大學出版 的十三卷《華裔學志》不僅是其開創期,還是其快速進 入國際漢學研究領域建立學術聲望的重要時期,更是與 其後發展迥然不同的中外合作階段。在此期間,輔仁大 學在聖言會的支持下,彙集了北京地區的學術資源,經 歷了八年抗戰的種種磨難,不僅在北京城內快速崛起, 更是竭盡所能追求「奪取漢學中心」的遠大目標。 1 因此, 這段歲月尤其值得學人多加考察。然而,非常可惜的是 「標題目錄」編寫中存在很多問題,無論是編寫體例、 題名翻譯、人名撰寫方面都存在瑕疵和謬誤。本文以《華 裔學志》前十三卷為出發點,根據北京(平)私立輔仁 大學出版年刊、紀念冊,以及天主教在華傳教史等相關 資料,將其中明確的問題分為體例、誤譯、別字三大類 指出並加以更正,最後附錄《華裔學志》撰稿人名錄。 二、體 (一)篇目的重要資訊並未予以翻譯 這些重要資訊包括作者(譯者)姓名、文章(書籍) 題名、書評撰稿人名稱三大類。除一些專有名詞外,如 無法確定的人名、少數民族術語等,譯文部分應全部為 中文對應內容,但「標題目錄」並沒有全部譯出。如: 為《《華裔學志》中譯標題目錄 1-50 冊 (1935-2002)》更正補遺 Corrections to A Catalogue of Titles and Contents of 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Volumes 1-50 ( 1935-2002)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強(Lei Qiang* * 作者為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館員。另本文最終完成得感謝好友王躍先生、上海徐家匯藏書樓徐錦華館員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 所高田時雄教授。 1 汪潤,「『奪取漢學中心』的理念與實踐以《輔仁學志》為中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2009)。 BIBLID 0253-2875(2014) 33 : 2 pp.37-44

Transcript of Corrections to A Catalogue of Titles and Contents of 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37

資 料 介 紹 資 料 介 紹

漢學研究通訊 33:2(總 130 期)民國 103年 5月

國 際 漢 學

一、概  述

《華裔學志》(Monumenta Serica)作為一份重要的

漢學刊物,不僅歷史悠久,且自 1935年創刊之日起即

擁有較高的國際化程度,備受漢學研究領域的關注。對

《華裔學志》自身發展歷程的整理,亦有相當成果,譬

如馬雷凱神父 1993年出版的西語檢索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Index to Volumes I-XXXV (1935-

1983)。在此之外,便是魏思齊神父主持編寫的《〈華裔

學志〉中譯標題目錄 1-50冊(1935-2002)》(下簡稱

為「標題目錄」)。

總體而言,「標題目錄」的初衷與目的不外乎回顧

以往、展望未來。對《華裔學志》出版歷程的記述,不

僅可以審視已有成就,並將其按照一定原則加以梳理、

分析,形成有效的工具書,嘉惠學林;更可以總結刊物

開辦以來的發展規律、關注熱點、盲區,思索刊物發展

的未來之路。因此,「標題目錄」的整理和出版無論是

對《華裔學志》自身還是對現代漢學研究發展史而言都

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1935年至 1948年,北京(平)私立輔仁大學出版

的十三卷《華裔學志》不僅是其開創期,還是其快速進

入國際漢學研究領域建立學術聲望的重要時期,更是與

其後發展迥然不同的中外合作階段。在此期間,輔仁大

學在聖言會的支持下,彙集了北京地區的學術資源,經

歷了八年抗戰的種種磨難,不僅在北京城內快速崛起,

更是竭盡所能追求「奪取漢學中心」的遠大目標。1因此,

這段歲月尤其值得學人多加考察。然而,非常可惜的是

「標題目錄」編寫中存在很多問題,無論是編寫體例、

題名翻譯、人名撰寫方面都存在瑕疵和謬誤。本文以《華

裔學志》前十三卷為出發點,根據北京(平)私立輔仁

大學出版年刊、紀念冊,以及天主教在華傳教史等相關

資料,將其中明確的問題分為體例、誤譯、別字三大類

指出並加以更正,最後附錄《華裔學志》撰稿人名錄。

二、體  例

(一)篇目的重要資訊並未予以翻譯

這些重要資訊包括作者(譯者)姓名、文章(書籍)

題名、書評撰稿人名稱三大類。除一些專有名詞外,如

無法確定的人名、少數民族術語等,譯文部分應全部為

中文對應內容,但「標題目錄」並沒有全部譯出。如:

為《《華裔學志》中譯標題目錄 1-50 冊

(1935-2002)》更正補遺

Corrections to A Catalogue of Titles and Contents of 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Volumes 1-50 ( 1935-2002)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雷 強(Lei Qiang)*

* 作者為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館員。另本文最終完成得感謝好友王躍先生、上海徐家匯藏書樓徐錦華館員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

所高田時雄教授。

1 汪潤,「『奪取漢學中心』的理念與實踐―以《輔仁學志》為中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2009)。

BIBLID 0253-2875(2014) 33 : 2 pp.37-44

38

資 料 介 紹

漢學研究通訊 33:2(總 130 期)民國 103 年 5 月

1. 卷 1(28)Henri Bernard, S.J.: Le Frère Bento de Goes,2

《Bento de Goes 會士》→《鄂本篤會士》。

2. 卷 1(29)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In Memoriam-

Davidson Black,《紀念 Davidson Black(1884-1934)》

→《紀念步達生》。

3. 卷 2(39)、 卷 4(64)Catálogo de los documentos

relativos a las Filipinas existentes en el archivo de Indias

de Sevilla,《Indias de Sevilla 檔案室中有關菲律賓島

的卷宗目錄》→《西印度群島檔案室中有關菲律賓

島的卷宗目錄》。

4. 卷 3(49)Ch’en Yüan: On the Damaged Tablets

Discovered by Mr. D. Martin in Inner Mongolia (trans. by

Ying Ts’ien-li),D. Martin 先生於內蒙古發現的若干

碑石殘跡→馬定先生在內蒙發現之殘碑。3

5. 卷 3(50)Jablonski, Witold: Le Professeur William

Hung, lauréat du prix Stanislas Julien,洪業教授 ―

Stanislas Julien 獎金之受領者→洪業教授―「儒蓮

獎」獲得者。

6. 卷 4(60)W. Perceval Yetts: Notes on Early Bronzes II,

A fang-i in the Trautmann Collection, Trautmann 收藏品

中的方彝→陶德曼藏品中的方彝。陶德曼時為德國

駐中華民國大使,其收藏諸多中華文物,曾有《使

華訪古錄》詳述其收藏精品。

7. 卷 5(67)Erich Haenisch(1880-1966)-Lebenslauf

und Bibliographie, E. Haenisch(1880-1966)生平及著

作一覽表→海尼什生平及著述。

8. 卷 6(74)Gulik, Robert H. van 高 羅 佩:Dr. John C.

Ferguson’s 75th Anniversary, J. C. Ferguson 博士七十五

周年紀念→福開森博士七十五歲壽辰。

9. 卷 7(77)In Memoriam: Ernst Schierlitz (1922-1940),

紀念 Ernst Schierlitz →紀念謝禮士。謝禮士長期擔任

輔仁大學圖書館館長,並在中德學會任職。其生年

應為 1902,而非「標題目錄」中的 1922。

10. 卷 8(85)Walther Heissig: Einige Bemerkungen über

die Köke Sudur. Eine neuere mongolische Darstellung der

Yüan-Zeit,《Köke Sudur》中元代蒙古人之描寫→《大

元盛世青史演義》中對元代蒙古人的描寫。

(二)混淆與顛倒

卷 3(52)Daniele Varè: The Last of the Empresses 和

Ida Pruitt: The Flight of an Empress 是兩本不同的書,前者

可譯為《末代女皇》,後者則是《庚子西狩叢談》的英

譯本。在《華裔學志》卷 3 中,衛德明撰寫了關於這兩

本書的書評。或許由於同屬一篇稿件,「標題目錄」在

此將這兩本書的資訊混淆,誤以為是一本書。

除此之外,另有一處書評文章將著者姓名與書評人

姓名顛倒,特此指正。卷 10(96)Eleanor von Erdberg

Consten: Chinese Domestic Furniture (Gustav Ecke),此書為

艾克(Gustav Ecke)著《中國黃花梨家具圖考》,4 按照

「標題目錄」的編寫慣例,書評的作者放在題目斜體之

後,而書籍作者則放置在前面,但這裡恰好顛倒了。

三、誤  譯

此部分主要包括兩種問題,一是因為「標題目錄」

只根據西文標題字面意思翻譯,未考察其本來植根的中

國文化內涵,譯文有較大偏頗甚至出現不知所云的情況;

二是雖然譯名無對錯之分,但其書籍、刊物、機構名稱

本來就有自己標注的中文名,「標題目錄」的翻譯則全

然忽視,如此一來讀者無法就文章(書籍)對應的實體

作出正確判斷。

(一)直譯造成的偏差

1. 卷 2(41)Ho, Tchong-chan: Règlement provisoire relatif

au notariat《公證人職業的相關規定》→何崇善《(中

華民國)公證暫行規則》法譯本,譯者何崇善,法

2 本文引用凡例為:《華裔學志》卷數 +《〈華裔學志〉中譯標題目錄 1-50 冊(1935-2002)》頁碼 + 文章標題→更正,如在更正

部分出現撰稿(著)者姓名,則表示「標題目錄」中該項資訊不準確,筆者予以修訂,以下皆同。

3 劉乃和、周少川、王明澤、鄧瑞全,《陳垣年譜配圖長編》(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頁 426。

4 「標題目錄」此處的譯名《中國傢俱》未考察原書情況,該書中文題名由楊宗翰題寫。

39

資 料 介 紹 資 料 介 紹

漢學研究通訊 33:2(總 130 期)民國 103 年 5 月

學家,曾參與《中華民國民法》編纂工作,任編纂

委員會秘書。該書是 1935 年 7 月 30 日頒布的《(中

華民國)公證暫行規則》的法文譯本。

2. 卷 2(41)Louis-Marie Kervyn: Clichés Usuels de la

Langue Mandarine,《漢語一般之陳腐思想》→《北

京話中的傳統習語》。

3. 卷 2(43)F. Théry: Interprétation du Yuan Judiciaire en

Matière Civile , vol. I,《對元代公民法律思想規則之

詮釋》冊一→田執中譯《司法院民法解釋》卷一。

該書是 1929 年 2 月至 1935 年 1 月間中華民國司法

院解釋彙編的法譯本。

4. 卷 3(51)L. C. Goodrich: The Literary Inquisition of

Ch’ien-Lung《乾隆(1661-1796 年)文字刻考銘》→

《乾隆朝的文字獄》。此書為傅路德教授的著作,

雷宗海亦在《清華學報》第 10 卷第 4 期(1935)中

撰寫了該書書評文章。

5. 卷 4(59、62)、卷 5(68)Friedrich Weller (übers.):

Buddhas letzte Wanderung,釋迦摩尼的最後旅行→

《長阿含 ‧ 遊行經》德文譯本。該譯本是根據後秦

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合譯的中文譯本而來。

6. 卷 4(60)Grœnbech, K.: Turkish Inscriptions from Inner

Mongolia,內蒙古發現的土耳其碑刻→內蒙古發現

的突厥文石碑。此處的 Turkish 明顯應譯為「突厥

文」,而非「土耳其」。

7. 卷 4(62)Erwin von Zach (übers.): Aus dem Wen-hsüan

- Ho Yen’s poetische Beschreibung des Ching-fu-Palastes

(in Hsü-ch’ang),《昭明文選》中何晏關於徐昌靜福

宮詩人的描寫(翻譯)→《昭明文選》中何晏〈景

福殿賦〉。5

8. 卷 4(63)J. B. Thierry: Catalogus Bibliothecae Domûs

Pe-tang Congregationis Missionis Pekini Sinarum 1862,

此篇短文較之一般文章稍顯複雜,將其作者標注為

狄仁吉是非常不準確的。「標題目錄」此處翻譯顯

然是受《華裔學志》卷 4 目錄頁的影響,實際情況

則是 1938 年至 1939 年 6 月輔仁大學盧華民神父

(Theo Rühl S. V. D.)負責北京北堂圖書館西文善本

書目的整理編撰工作,此文就是其階段性成果。文

章開頭為盧華民神父撰寫的簡要介紹,後附遣使會

狄仁吉神父(J. B. Thierry, 1823-1880)所作北京北堂

圖書館 1862 年書目介紹,此文作者應為狄仁吉、盧

華民 2 人。

9. 卷 5(67)Walter Fuchs: Koreanische Quellen zur

Frühgeschichte des Tabaks in der Mandjurei zwischen

1630 und 1640,朝鮮文獻記載的關於菸草在滿洲早

期→朝鮮文獻對清早期「南草之禁」的記載。「標

題目錄」的翻譯既沒有使用文獻中常見的「南草」

稱謂,又沒有表現禁煙這一主題,頗不準確。

10. 卷 5(68)Gustav Ecke: Zur Architektur der Gedächtnishalle,

紀念堂建築→剛炳墓祠。此文直接呼應前文「明初

太監剛炳的生平及相關文學作品」(衛德明撰寫),

故不應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譯,而需要考慮其文章主

旨內容。

11. 卷 9(91)Y. Harada and K. Komai: Shang-tu. The Summer

Capital of the Yüan Dynasty in Dolon Nor, Mongolia,《元

朝蒙古多倫諾爾一地的夏都》→《上都(多倫諾爾)

―元朝的夏都》。

12. 卷 10(96)Notes on the Illustrations,圖表注→河北

地區發現的六世紀佛像頭的圖示說明。

13. 卷 11(100)Karl Reitz: Die Angaben des Engishiki zum

Ainihe no Matsuri,延喜式《有關 Ainihe no Mastsuri

的報告》→《延喜式中有關相嘗祭的說明》,該書

的作者 Karl Reitz,德國聖言會傳教士,並不應譯為

「延喜式」,其在東京吉祥寺教堂從事傳教和日本

宗教(尤其是神道)和民俗學研究,常向北京(平)

輔仁大學《民俗學誌》投稿,這篇文章的研究對象

為延喜式中的相嘗祭。

14. 卷 13(105)Tien Tcheu-Kang: L’idée de Dieu dans les

huit premiers classiques chinois . Ses noms, son existence

et sa nature étudiée à la lumière des découvertes

archéologiques,《考古研究中神觀於古典中國及其

5 「標題目錄」此處譯文亦有兩個錯字,徐昌→許昌、靜福宮→景福宮。

40

資 料 介 紹

漢學研究通訊 33:2(總 130 期)民國 103 年 5 月

名稱和存在》→田志康著《中國古籍中的天道觀:

借考古的新發現探討神的名稱、存在和本質》。作

者 1914 年 9 月出生於山西平遙縣道備村,1932 年

由汾陽教區選送至瑞士弗利堡大學攻讀神學及哲

學。此書以其博士論文為基礎,探討古人對神的敬

畏,觀念中的宗教意識。

15. 卷 13(110)Robert des Rotour: Traité des Fonctionnaires

et Traité de l’ Armé traduits de la Nouvelle Histoire des

T’ang (chap. XLVI-L),《譯自〈新唐書〉有關公務員

及軍隊之部分(四十六 ~ 五十章)》→戴何都《〈新

唐書〉百官志、兵志譯注》。

16. 卷 13(111)W. Perceval Yetts: The Cull Chinese Bronzes,

《中國青銅器選樣》→葉慈編《寇氏所藏吉金圖

錄》。

(二)自有中文題名

1. 卷 1(28)Hermann Bohner: Legenden aus der Frühzeit des

Japanischen Buddhismus,《日本佛教初期傳奇》→《日

本靈異記》。

2. 卷 1(29)Arthur W. Hummel: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Historian,《走在歷史的路上:顧頡剛自序》→英譯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

3. 卷 1(30)Taam Cheuk Wo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braries under the Ch'ing Dynasty, 1644-1911,《清朝

中國圖書館的發展,1644-1911 年》→《清代圖書館

發展史》。

4. 卷 2(40)Joachim Alphonsus Gonsalves, Lexicon Magnum,

Latino – Sinicum,《拉丁中文大辭典》→《辣丁中

華合璧字典》。該書作者為葡籍遣使會教士公神甫,

1841 年首版該字典,《華裔學志》卷 2 介紹的是

1936 年的第三版。

5. 卷 3(51)J. J. Brandt: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Chinese,

《文言文介紹》→卜朗特著《漢文進階》。

6. 卷 3(52)Teng, Ssu-yü 登嗣禹 6and Biggerstaff, Knight: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中國參考書籍選書目加評注》→《中國參

考書目解題》。

7. 卷 3(55)S. N. Usoff: A Course of Colloquial Chinese,

《口說中文縱橫談》→吳索福著《華語入門》。

8. 卷 4(61)H. van Gulik: Mi Fu on Ink-Stones,《米芾

的印石藝術》→《米芾硯史》。

9. 卷 4(60)L. C. Arlington and Harold Acton (trans., ed.):

Famous Chinese Plays《中國名劇》→阿林敦、艾克敦

合著《戲劇之精華》。

10. 卷 4(61)Fei Hsiao-Tung: Peasant Life in China,《中

國的農民生活》→費孝通著《江村經濟》。

11. 卷 4(61)Chiang Yee: The Silent Traveller,《沉默的

旅者》→蔣彝著《湖區畫記》,該書為「沉默的旅人」

系列畫記的第一本。

12. 卷 4(64)Marc van der Valk: An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Family Law《現代中國家庭法概要》→范可

法著《中華民國親屬法大綱》,陳垣題寫中文題名,

此書為《華裔學志叢書》之二。

13. 卷 4(64)H. F. Macnair: With the White Cross in

China,《在中國和白十字架同行》→馬克尼著《民

九華北賑災日記》。

14. 卷 4(64)R. H. Mathews: Kuoyü Primer, Progressive

Studies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國語入門》

→馬非編著《英華合璧》。

15. 卷 5(68)J. O. P. Bland and E. Backhouse: 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慈禧太后治下的中國》→濮

蘭德、巴克斯合著《慈禧皇太后外紀》。

16. 卷 5(68)J. J. Brandt: Introduction to Spoken Chinese,

《口說中文介紹》→卜朗特著《華言拾階》。

17. 卷 6(74)Victoria Contag and Wang Chi-Ch'Üan:

Maler-und Sammler-Stempel aus der Ming- und Ch'ing-

Zeit,《明清時代(1368-1911 年)畫家與收藏家的

印章》→王季銓、孔達合編《明清畫家印鑒》。

18. 卷 6(75)Ida Pruitt: The Flight of an Empress,《女皇

之奔》→浦愛德譯《庚子西狩叢談》。

6 「標題目錄」此處譯文亦有一個錯字,登嗣禹→鄧嗣禹。

41

資 料 介 紹 資 料 介 紹

漢學研究通訊 33:2(總 130 期)民國 103 年 5 月

19. 卷 7(79)Jean Escarra: China Then and Now,《中國

今昔》→愛斯嘉拉著《中國之過去與現在》。

20. 卷 7(79)R.W. Swallow: Ancient Chinese Bronze

Mirrors,《古代中國銅鏡》→燕瑞博著《中國古鏡

圖說》。

21. 卷 9(90)Centre Franco-Chinois d'Études Sinologiques:

Exposition d'iconographie populaire: Images rituelles du

Nouvel An,《法中漢學中心:民間畫展》→北京中

法漢學研究所編《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

22. 卷 9(91)J. Siguret: Territoires et Populations des Confins

du Yunnan. Vol. I,《雲南省邊界之版圖與民眾》冊

一→奚若赫編譯《(法譯)雲南邊地問題研究》卷

一。此書中文原版、法文譯本的書名皆為龍雲題寫。

23. 卷 9(92)Hellmut Wilhelm: Chinas Geschichte: Zehn

einführende Vorträge,《中國史:入門十講》→衛德

明著《中國歷史述要》。楊宗翰題寫書名。

24. 卷 9(91)Walter Fuchs: Der Jesuiten-Atlas der Kanghsi-

Zeit .-Seine Entstehungsgeschichte nebst Namensindices

für die Karten der Mandjurei, Mongolei, Ostturkestan

und Tibet mit Wiedergabe der Jesuiten-Karten in

Originalgrösse,《康熙時代(1662-1722 年在位)耶

穌會土地圖集―其起源,附滿洲、蒙古、新疆及

西藏地區之地名索引並附耶穌會土地原始大小之圖

集》→福克司譯著《康熙皇輿全覽圖》,陳垣題寫

書名,此書為《華裔學志叢書》之四。

25. 卷 11(100)Roswell S. Britton: Fifty Shang Inscriptions

《五十幅商(西元前 1711- 前 1066 年)銘文》→白

瑞華著《甲骨五十片》。

26. 卷 11(100)Henri van Boven, C.I.C.M.: 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Moderne,《近代中國文學史》→

文寶峰編著《中國新文學運動史》。

除了以上書籍之外,在刊物介紹環節,「標題目錄」

也反覆出現了一些不應有的誤譯。7 如:

1. 卷 9(90)Deutschland-Institut,德國研究院(位於中

國北平)→中德學會。

2. Monumenta Nipponica 《日本學誌》→上智大學編《日

本文化誌叢》。

3. 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中文書目季

報》→國立北平圖書館編《圖書季刊(英文本)》。

4. Orient et Occident 《東方與西方》→中國國際圖書館

編《東西文化》。

5. The China Journal《中國學誌》→《中國科學美術襍

誌》,後改稱為《中國襍誌》。

6. Folk Studies《民俗研究》→輔仁大學編《民俗學誌》,

陳垣題寫刊名。

7. Sinologische Arbeiten《漢學論文》→中德學會編《漢

學集刊》。

8. Scripta Sinica 《中國文獻期刊》→中法漢學研究所編

《中法漢學研究所圖書館館刊》。

9. 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中國

西部邊界研究學報》→華西邊疆研究學會編《華西

邊疆研究學會雜誌》。

10.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中國政治

社會學評論》→中國社會政治學會編《中國社會及

政治學報》,胡適題寫刊名。

四、別  字

別字錯誤雖小,但有時卻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尤其

是題名中朝代的別字誤導讀者。

1. 卷 1(35)Chung-kuo Ying-tsao-hsüeh-she Hui-pao,《中

國營造學社彙報》,應為《中國營造學社彙刊》。

查《華裔學志》卷 1,原文並無錯誤,但此處卻將

拼音和漢字均誤寫成了「報」(pao)。

2. 卷 2(41)Kuo Ting -T'ang: Hsien Ch’in T'ien-tao kuan

chih chin-chan,先秦大道觀之進展,應為「天道觀」。

3. 卷 2(41)Lo Chen-Yu: San-tai chi-chin wên-ts’un,《三

代金吉文存》,應為「吉金」。銅鑄之祭器即為吉金,

自清以後,清代著錄古器之書,多稱「吉金錄」。

4. 卷 2(42)Ou Itai 益泰,應為「吳益泰」。此人為

中國旅法學者。

7 筆者只將其錯誤指出,並不一一標記出現的頁數。

43

資 料 介 紹 資 料 介 紹

漢學研究通訊 33:2(總 130 期)民國 103 年 5 月

撰稿人中(日)

文名國籍

機構、團體

(所在地)文章類型

Hermann Köster 顧若愚 德國 輔仁大學 短文、書評

Shen Chien-shih 沈兼士 中國 輔仁大學 論文

Carl Schuster 舒斯特 美國論文、短文、

書評

Fei Hsiao-tung 費孝通 中國 清華大學 論文

J. Hope-Johnstone 何不東 輔仁大學 譯者

F. S. Drake 林仰山 英國 齊魯大學 論文、短文

Friedrich Weller 德國 論文

L. Carrington

Goodrich傅路德 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 論文

Stefan Balázs 白樂日 匈牙利 巴黎 論文

William Lewisohn 英國 泰晤士報 短文

Taizô Yamashita山下泰

藏日本 短文

Eugene Schiltz 奚德榮 比利時大同府大修道

院短文

Ernest Alabaster 英國 短文

Theo Rühl 盧華民 德國 輔仁大學 短文、書評

H. C. E. Zacharias 施格萊 英國 輔仁大學 書評

Ch'en Hsiang-ch’un 陳祥春 中國 輔仁大學 書評

Chang Chung-i 張重一 中國 輔仁大學 書評

James Marshall Plumer 普拉瑪 美國 書評

Ying Ts’ien-li 英千里 中國 輔仁大學論文(譯

者)、書評

Heinrich Kroes 胡魯士 荷蘭 輔仁大學 書評

Rudolph Rahmann 雷冕 德國 輔仁大學 短文、書評

F. Lessing 雷興 德國 伯克利大學 書評

Albert Herrmann 赫爾曼 德國 柏林 論文

M. van der Valk 范可法 荷蘭 論文、書評

J. F. Rock 洛克

美國

(奧地利

裔)

皇家地理學

會、哈佛燕京

學社

論文

Desmond Martin 馬定 論文

H. Stuebel 史圖博 德國 論文

Zoltán de Takács 短文

Witold Jablonski 夏白龍 波蘭 短文

R. Hoeppli 何博禮 瑞士 協和醫學院 短文

Ch’ian I-hung 強一宏 中國 協和醫學院 短文

Jean Przyluski 法國 短文

Chang Hsing-lang 張星烺 中國 輔仁大學 短文、書評

Wolfgang Seuberlich 德國 奉天 短文(譯者)

Sergei M.

Shirokogoroff史祿國 俄國

清華大學、輔

仁大學書評

Achilles Fang 方志浵 朝鮮 輔仁大學論文、短文、

書評

撰稿人中(日)

文名國籍

機構、團體

(所在地)文章類型

W. Zeisberger 蔡思客 德國 輔仁大學 書評

L. Gibert 紀懷德 法國 巴黎外方會 書評

Fr. Jäger(Fritz

Jäger)顏複禮 德國 漢堡大學 書評

Wolfgang Franke 傅吾康 德國 中德學會論文、短文、

書評、回顧

André Duboscq 法國 論文

J. van den Brandt 方立中 法國北京北堂印書

館(遣使會)論文、短文

Matthias Eder 葉德禮 奧地利 輔仁大學論文、短文、

書評

H. Verhaeren 惠澤霖 荷蘭北京北堂圖書

館(遣使會)論文、短文

R. H.van Gulik 高羅佩 荷蘭 荷蘭外交部論文、短文、

書評

Max Loehr 羅樾 德國 中德學會論文、短文、

書評

K. Grœnbech 丹麥 短文

W. Perceval Yetts 葉慈 英國 短文

Florence Ayscough 艾思柯 美國 北京 短文、書評

Alexander C. Soper 美國美國布林茅爾

學院短文

Eduard Horst von

Tscharner常安爾 瑞士 瑞士伯恩大學 書評

Richard Pittioni 短文、書評

E. Kroker 羅度華 德國 輔仁大學 書評

H.-S. Ch’en 陳鴻舜 中國 燕京大學 論文

G.N. Kates 美國 論文

J. Dehergne 榮振華 法國 耶穌會 論文

Hermes Peeters 德國 方濟各會 論文、書評

P. Szongott 短文

Heinrich Dumoulin 杜梅林 德國 耶穌會 論文

Jos. Mullie 閔宣化 比利時 聖母聖心會 論文

Eduard Erkes 何可思 德國 萊比錫大學 論文

Koyama Fujio小山富

士夫日本

東洋陶瓷研究

所短文

Itô Kin’ichirô伊藤

謹一郎日本

東京國學院大

學書評

Walter Ruben 德國 安卡拉 短文

Kenneth Ch’en 陳觀勝美國(華

裔)夏威夷大學 短文

Eleanor von Erdberg

Consten康斯滕 德國 北京 短文、書評

Yang Shu-ta 楊樹達 中國 湖南大學 短文

Edmund van

Genechten方希聖 比利時 聖母聖心會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