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ouble-figure Images in the Wall-paintings of Donggar Caves, Mnga’...

8
考古与文物   2007年第 6 东嘎石窟壁画双身图像辨识 图一  东嘎 1 号窟西壁左侧曼荼罗 杨清凡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  博士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 藏西部地区调查发现了一批佛教石窟寺遗存 , 中以东嘎 - 皮央石窟群规模最大 , 窟中保存有大 量精美壁画 , 属于密教题材的曼荼罗是其中一种 重要类型 。在东嘎第一地点 I 1 号窟、2 号窟 的曼荼罗壁画中 , 出现了许多男女尊共处一龛 ( 此指壁画中的龛形区域 ) 的双身图像 , 此前的 研究对这类图像关注不多 , 本文拟对此做一些初 步分析 。 一、东嘎石窟壁画曼荼罗概况及研究简介 东嘎 - 皮央石窟位于托林寺 ( 扎达县境内 ) 以北约 40 公里处 , 其中东嘎石窟群大体上可分 为两个地点 , 第一地点位于今东嘎村的北面断崖 , 石窟的分布由西向东可分 III , I区第 1 2 号窟都是较大型的礼佛窟。 1 号窟平面形制为 方形窟 , 单室 , 进深、面阔均为 6165 , 顶部 式样为典型的 “斗四套斗形 ” , 通高 5164 , 窟内壁面上绘制不同内容的曼荼罗。2 号窟也是 单室方形窟 , 进 深 、面 阔 均 为 713 , 通高 5151 , 顶部为一多重同心圆形套顶 , 整个顶 部实际就是一个曼荼罗 目前关于东嘎石窟中曼荼罗图像的整理和研 , 主要有这批资料的发现和公布者之一霍巍先 , 以及赫尔穆特 · F 诺伊曼 ( Helmut F. Neumann) 。东嘎第一地点 I1 号窟内四壁共 7 铺曼荼罗 ( 南壁窟门两侧各一铺 , 西壁、 北壁各二铺 , 东壁一铺 ), 部分壁画主尊已无法 辨认 , 目前已辨明的只有两铺 , 即东壁 “法界 语自在文殊曼荼罗 ” , 西壁两铺曼荼罗中右侧者 为以大日如来为主尊的五佛曼荼罗。2 号窟窟顶 壁画据研究可能也是以文殊为中心的 “法界语 自在文殊曼荼罗 ”。这些曼荼罗外围的尊像一般 都被安置在一种佛龛形小框中 , 笔者注意到有一 些为同一龛绘有两尊像 , 即男尊和女尊共处一 , 2 号窟窟顶曼荼罗的第四重图像中有一部 ; 1 号窟中这类图像基本分布在西壁左侧曼荼 罗的四隅 , 23 龛小像中约 19 龛为此类 , 本文使 用的图像主要即来自后者 ( 图一 ) 曼荼罗图像基本都是严格遵照仪轨绘制的 , 因此曼荼罗中各神尊格的认定与该曼荼罗图像性 质、类型的确定密切相关 , 然而 , 藏文经典中关 · 5 8 ·

Transcript of The Double-figure Images in the Wall-paintings of Donggar Caves, Mnga’...

  考古与文物   2007年第 6期

东嘎石窟壁画双身图像辨识

图一 东嘎 1号窟西壁左侧曼荼罗

杨清凡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  博士 )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

藏西部地区调查发现了一批佛教石窟寺遗存 , 其

中以东嘎 -皮央石窟群规模最大 , 窟中保存有大

量精美壁画 , 属于密教题材的曼荼罗是其中一种

重要类型。在东嘎第一地点 I区 1号窟、2号窟

的曼荼罗壁画中 , 出现了许多男女尊共处一龛

(此指壁画中的龛形区域 ) 的双身图像 , 此前的

研究对这类图像关注不多 , 本文拟对此做一些初

步分析。

一、东嘎石窟壁画曼荼罗概况及研究简介

东嘎 -皮央石窟位于托林寺 (扎达县境内 )

以北约 40公里处 , 其中东嘎石窟群大体上可分

为两个地点 , 第一地点位于今东嘎村的北面断崖

上 , 石窟的分布由西向东可分 III区 , I区第 1、

2号窟都是较大型的礼佛窟。1号窟平面形制为

方形窟 , 单室 , 进深、面阔均为 6165米 , 顶部

式样为典型的 “斗四套斗形 ”, 通高 5164 米 ,

窟内壁面上绘制不同内容的曼荼罗。2号窟也是

单室方形窟 , 进深、面阔均为 713 米 , 通高

5151米 , 顶部为一多重同心圆形套顶 , 整个顶

部实际就是一个曼荼罗①。

目前关于东嘎石窟中曼荼罗图像的整理和研

究 , 主要有这批资料的发现和公布者之一霍巍先

生② , 以及赫尔穆特 · F 诺伊曼 ( Helmut F.

Neumann)。东嘎第一地点 I区 1号窟内四壁共

绘 7铺曼荼罗 (南壁窟门两侧各一铺 , 西壁、

北壁各二铺 , 东壁一铺 ) , 部分壁画主尊已无法

辨认 , 目前已辨明的只有两铺 , 即东壁 “法界

语自在文殊曼荼罗 ”, 西壁两铺曼荼罗中右侧者

为以大日如来为主尊的五佛曼荼罗。2号窟窟顶

壁画据研究可能也是以文殊为中心的 “法界语

自在文殊曼荼罗 ”。这些曼荼罗外围的尊像一般

都被安置在一种佛龛形小框中 , 笔者注意到有一

些为同一龛绘有两尊像 , 即男尊和女尊共处一

龛 , 在 2号窟窟顶曼荼罗的第四重图像中有一部

分 ; 1号窟中这类图像基本分布在西壁左侧曼荼

罗的四隅 , 23龛小像中约 19龛为此类 , 本文使

用的图像主要即来自后者 (图一 ) ③。

曼荼罗图像基本都是严格遵照仪轨绘制的 ,

因此曼荼罗中各神尊格的认定与该曼荼罗图像性

质、类型的确定密切相关 , 然而 , 藏文经典中关

·58·

于曼荼罗的资料迄今未得到系统整理 , 由此带来

对藏传佛教曼荼罗图像研究的诸多困难。关于 1

号窟西壁两铺曼荼罗壁画 , 前引霍巍文分析其

“诸尊的构图方式则为典型的金刚界曼荼罗式

样 ”, 内坛城之内圈以金刚杵为界道划分为九格

(“九宫格 ”构图 ) , 居中一格皆为身色呈白色的

四面二臂智拳印大日如来 , 西壁右侧曼荼罗中 ,

大日如来的四方为东方阿閦如来、南方宝生如

来、西方阿弥陀如来、北方不空成就如来 , 及东

南西北方四亲近共十六大菩萨、内四维四供养

女 ; 内坛城外圈为四方贤劫十六尊、外四维四供

养女 , 四门之内绘四摄卫。关于西壁左侧曼荼

罗 , 文中描述 “五佛配置方式相同 , 但作忿怒

相 ”。霍巍先生的分析为此曼荼罗图像的性质明

确了范围。为了比定西壁左侧曼荼罗外金刚墙之

外四周诸尊的尊格 , 笔者查阅佛教经典及图像 ,

通过文、图的比对 , 认为西壁左侧曼荼罗应该是

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中的降三世会大曼荼罗 , 此曼

荼罗金刚环之外四角的小像基本应该为分布在金

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院的二十一天④。

二、汉藏佛教图像中的二十一天及天后

在密教的发展过程中 , 逐渐吸收印度教及其

他地方宗教中的神灵 , 作为密教中的各方各界守

护神 , 称为 “护世诸天 ”, 简称 “世天 ”, 其中

被奉为主众总摄各界一切诸天鬼神者 , 常见的有

所谓八方天、十二天、二十天、二十一天几种。

八方天指东方帝释天 ( Indra)、东南火天 (Ag2ni)、南方焰摩天 ( Yama)、西南罗刹天 (Nairi2ti /Nairrti)、西方水天 ( Varuna )、西北风天

(Vayu)、北方毗沙门天 (Vaisravana /Kubera )、

东北伊舍那天 ( Isana, 又作大自在天 /摩醢首罗

天 ) ; 又有上方梵天 ( B rahma )、下方地天

( Prthivi)、日天 ( Surya, Aditya)、月天 ( Can2dra) , 则为十二天。在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院中

各天的方位与上述有所不同。在金刚界曼荼罗九

会中 , 第一根本成身会、第二三昧耶会、第三微

细会、第四大供养会、第八降三世会、第九降三

世三昧耶会 , 此六会外金刚部院则通常布列二十

天。二十天之名 , 各经轨所载不一。此外 , 《大

教王经 》卷十 (此指宋代施护译 《一切如来真

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 》, 三十卷 , 卷十即

“降三世曼拏羅广大仪轨分第六之二 ”) 增列大

自在天 , 而成二十一天 ; 二十一天各有其后 , 称

二十一天后⑤。

东嘎 1号窟西壁左侧曼荼罗壁画中 , 在外圈

金刚环之外四隅共绘 23龛小像 (左下角 6, 左

上角 6, 右上角 6, 右下角 5) , 其中 4龛不是双

身 ; 大部分小龛像都没能找到细部图片 , 尊像旁

的藏文题名以及某些尊像的特征还无法辨明 , 因

此目前对这 23龛尊像尚难一一详述名号、身形

特征。但将此铺曼荼罗与西藏俄尔寺曼荼罗图集

中 “降三世大曼荼罗 ”⑥、施护译 《大教王经 》

卷十 “降三世曼拏罗广大仪轨分 ”经文内容进

行对比 , 发现三者基本还是能对应的。兹将后二

者中二十一天及天后之名列表如表一。

虽然藏传佛教诸尊的图像与汉传佛教图像有

很多不同 (图像谱系、艺术表现形式 ) , 但主要

尊神的基本特征应有共通性 , 因为这些最基本的

特征实际是有关该神的宗教思想、仪轨的外化体

现。在对藏文佛教典籍解读存在困难的情况下 ,

某些汉文经典的记载可以借鉴 , 尤其北宋初期 ,

即 10世纪末、11世纪初来华印度僧人法天、天

息灾、施护等所译密教经典 , 其传播的密教主要

属于当时印度孟加拉、奥利萨地区波罗王朝兴起

的无上瑜伽密 , 在时间以及来源上都与西藏佛教

后弘期、尤其在西藏西部一带 “上路弘传 ”引

进的印度密教相当。关于护世诸天的图像特征 ,

主要可见于 《十二天供仪轨 》 ( 《大正藏 》第二

十一冊 No11298)、《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

仪轨经 》卷第五 “菩萨变化仪轨品第二之二 ”

(天息灾译 , 《大正藏 》第二十册 No11191。以

下简称 《菩萨变化仪轨品 》)、《金刚顶瑜伽护摩

仪轨 》 (唐 ·不空译 , 《大正藏 》第十八册 ) 等

经典的记述 , 以及后人对各经典有关部分的辑

录 , 如 《成菩提集 》 (七卷 , 永范类聚 , 滋贺叡

山文库净土院藏本。《大正藏 ·图像部 》第八

册 ) ; 其传世的图像 , 于 《大正藏 ·图像部 》各

册中收录有 《十天形像 》 (一卷 , 京都醍醐寺藏

本。《大正藏 ·图像部 》第七册 )、《十二天形

像 》 (一卷 , 京都高山寺藏本。《大正藏 ·图像

部 》第七册 )、《诸尊图像集 》 (二卷 , 神奈川金

泽文库藏本。《大正藏 ·图像部 》第十二册 ) ,

·68·

  表一 二十一天及天后对照表

《大教王经 》卷十 西藏俄尔寺降三世大曼荼罗

诸天众 后众 后众又号 二十一天 二十一天后

三界主众

大自在天 乌摩天后 忿怒金刚火

那罗延天 银色天后 金刚金色

童子天 沙瑟恥后 金刚童女

梵天 梵天后 金刚寂静

帝释天 帝释后 金刚拳

D rag po大自在天 U ma乌玛

Khyab vjug遍入天 /毗瑟纽天 /那罗延天

gSer ldan遍入天后 (意为“具金色者 ”)

gZhon nu 童子天 /俱摩罗天(红 )

D rag ldan ma

shangs pa梵天 (黄 ) Tshangs ma梵天后

dBang po帝释天 dBang mo帝释天后

飞行天众

甘露军荼利 甘露母 金刚甘露

月天 嚕呬尼母 金刚光

大胜杖 持杖母 金刚大仗

冰誐罗 惹多訶哩尼母 金刚宝带

Nyi ma日天 (红 ) M i vchi ma

Zla ba月天 (白 ) Ro hi nī噜尼母

sPen pa土曜 (蓝 ) dByug vdzin ma持杖母

M ig dmar火曜 (红 ) sKye ba ’phrog ma

虚空行天众

地居天众

末度末多 摩哩尼母 金刚隐沒

作甘露 吞伏母 金刚吞伏

最胜 嚩舍那母 金刚自在

持胜 那囉爹母 金刚爱

守藏天 寂静母 金刚女使

风天 风母 速疾金刚

火天 火母 炽盛金刚

俱尾囉天 俱尾梨母 金刚利

Myos pa (白 ) gSod ma

sB rang rtsir byed pa 作甘露(绿 )

Za ba mo意为“吞伏母 ”

rGyal ba最胜 (红 ) dGo ba ma

rGyal ba byed pa持胜 dGav ba mo金刚爱

Sa la spyod pavi mdzod守藏天(黄 )

Zhi ba ma意为“寂静母 ”

R lung风天 (蓝 ) Rang ma

Me火天 (红 ) vBar ba ma意为“炽焰母 ”

Lus ngan毗沙门天 /拘毗罗毗沙门 (蓝 )

Lus ngan ma毗沙门天妃 /吉祥天女

水居天众

嚩囉贺 嚩囉曳 金刚口

焰摩天 左扪尼 金刚迦梨

必哩 体 尾祖梨葛 (号金刚 频 那夜迦 )

親那那娑 金刚布单那

水天 水母 金刚摩葛哩

Sa vog phag 地神 /乘猪车者(蓝 )

Phag mo金刚亥母

gShin rje阎摩天 (蓝 ) Kālī金刚迦梨

Tshogs bdag象鼻天 /毗那夜迦天 (白 )

sNa chang ma

Chu lha水天 (白 ) Chu lha mo水天后

图表说明 : 俄尔寺曼荼罗图集中 , 各曼荼罗诸尊名录均为藏文的拉丁转写 , 本表所列 “降三世大曼荼罗 ” (1037

- DE ITY TRA ILOKYAV IJAYA MANDALA) 中外院 21天及其后妃名号、身色 , 除原图集中的藏文转写外 , 又附上在藏

汉词典中所能查到的大部分汉文名号 , 以便对照 ; 原书诸尊名号拉丁转写中代表藏文字母 “va”的 “’”, 此表中都

改用较为明了的 “va”; 诸尊顺序按该图中东、南、西、北方向顺时针依次排列。

及现图曼荼罗中的诸天形象等。藏文 《大藏经 》

中的资料因各方面原因暂无法运用 , 其他藏文文

献及图像相关资料有 《三百佛像集 》 (其中录有

帝释天、大梵天、地母神、火天、风天、水

天 ) , 《金刚怖畏初级道金像 》⑦ (其中录有帝释

天、梵天、月天、日天、阎魔天、水天、地神天

女、聚主天、火天、风天、大自在天、罗刹

天 ) ,《藏传佛教神明大全 》中“世间神 ”部

·78·

图二 东嘎 1号窟西壁左侧曼荼罗左下角的中排和下排龛

(编者注 : 下排图像不全 , 原文如此 )

分⑧等。以上各种文献及图像中反映的诸天形象

细节上互有差异 , 在此不一一辨正 , 仅就东嘎 1

号窟西壁左侧降三世大曼荼罗中笔者所能找到的

较清晰的几尊图像进行分析。

三、东嘎曼荼罗中部分双身图像名号的辨识

此曼荼罗周围的 23龛尊像没有按照常见的

构图方式在外金刚院四方排列形成一圈 , 而是分

布在外金刚环之外的四隅 , 也略不合二十一天之

数。这种外坛城尊像数目的略有增减 , 以及图像

布局的变化 , 或者正如霍巍先生所分析 , 可能是

当时画家因为壁面空间布局而采取的变通手法 ,

也有可能反映的是时间或地域的差别。其左下角

的 6龛 (图二、图三、图四 ) 分为三排 (下排

3, 中排 2, 上排 1) , 笔者初步分析应分别是 :

遍入天与其天后、俱摩罗天与其天后、梵天与梵

天后 (下排 3龛 , 自右向左 ) ; 帝释天与帝释天

后、日天与日天后 (中排 2龛 , 自右向左 ) ; 月

天与月天后 (上排 )。右下角 5龛也分三排 (图

5, 下排 3, 中排 1, 上排 1) , 其中大概可辨别

的有大自在天与天后 (下排左 1)、水天 (下排

左 2)、水天后 (下排左 3) , 可确认尊格的有双

身毗那夜迦天 (中排 )。

遍入天与其天后 (图二下排右 1) 此龛图像

不清晰 , 大略可辨认出两尊身色均为白色 , 男尊

一面四臂 , 手中持物不清 , 头戴宝冠、束瓶状高

髻 , 红色头光 ; 女尊坐于男尊身体左侧。乘骑不

明 , 推测应同其他各龛尊神坐于动物背上。从此

龛在该曼荼罗中的方位及与附近各龛的关系看 ,

推测应为遍入天 (梵 Narayana /V isnu, 藏 Khyab

vjug, 又称那罗延天、毗纽天 ) 与其天后。

俱摩罗天与其天后 (图二下排右 2) 男尊红

色 , 裸上身 , 六面 (两层 , 每层三头 ) 四臂 ,

有头光 ; 右上臂执枪 , 主二臂屈于胸前 , 手印或

持法器不明 , 左上臂搂住左侧女尊。女尊身为肉

色 , 佩发饰、项链、钏镯 , 胸部丰满 , 坐在男尊

左侧大腿上 , 双腿下垂 , 伸右臂搂住男尊 , 左臂

屈至身前 , 持物不清。两尊共坐一蓝身白翎的孔

雀背上。俱摩罗 (梵 Kumara, 藏 gZhon nu) , 意

译为童子。又作鸠摩罗天、鸠摩罗伽天、拘摩罗

天 , 护世二十天之一 , 因颜如童子而得名。其形

像有几种 , 最典型的为红色 , 六面。据 《菩萨

变化仪轨品 》,此尊形像为“次有童子天形如童

·88·

图三 日天与日天后

图四 月天与月天后

子。乘于孔雀手执枪六个头面面色红。着黄衣天

仙衣。左手执铃红幡 ”⑨。《藏传佛教神明大全 》

中六面童子 (八大天之一 , gzhon nu gdong drug)

为 “肤色红 , 六面二臂 , 右手执金刚 , 左手搂

住与己相似的妃子 ”。东嘎的此龛男尊特征基本

与之相符 , 且位于该曼荼罗的左下角 /东方 , 应

该就是俱摩罗天与其天后。

梵天与梵天后 (图二下排左 1) 男、女尊均

为白色 , 男尊有头光 , 三面 (中间一主面、左

右各一侧面 ) 四臂 , 顶束髻、余发披两肩 , 戴

项链、钏镯 ; 主二臂当胸合掌 , 右臂上举 (持

物或手印不明 ) , 左臂下垂 , 腿左伸右屈坐一白

色鸟背上。女尊位于男尊身左 , 着蓝褐相间横纹

紧身衣 , 乳房突出于领口之外 , 两手似当胸合

十 , 左腿斜竖 , 身体微转侧向男尊 , 也坐在一白

色禽鸟背上。此男尊的图像特征接近梵天。梵天

(梵 B rahma, 藏 Tshangs pa) , 意译清净、离欲 ,

原为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梵天后 (梵 B rahm i,

藏 Tshangs ma) , 梵天离欲清净 , 应无后妃 , 于

密教中称妃 , 寓意指梵天女性之德。关于梵天 ,

《菩萨变化仪轨品 》载 “具四头而著白天衣。偏

袒右肩以白线络腋。身貌金色髻戴金冠。左右两

手俱持瓶杖 ”。传世图像中梵天的形象略有差

别 : (1) 四面 (下 3上 1) 四臂 , 身肉色 , 乘三

鹅 (《十天形像 》)。 (2) 三面 (并排 ) (《诸尊

图像集 》) ; 藏传佛教图像中 , 梵天也有三面戴

宝冠的 �λυ 。考古遗存中发现的梵天形象 , 在克孜

尔壁画中多处有描绘 , 不是四面四臂 , 而均为俊

美的男子形象 , 头上多挽螺髻、有时为五小髻 ,

身披白底带纹样、镶黑边或石绿袒右横巾 , 佩璎

珞等少量饰物 , 下着灰色裙裤 , 跣足 , 形象独特

鲜明 �λϖ 。东嘎 1号窟此尊像 , 以及西壁右侧曼荼

罗中类似的一尊像 , 除了有三面以外 , 其实更接

近于克孜尔壁画中的梵天 , 都挽髻袒右 , 典型的

清净修行者特征 , 尤其东嘎西壁右侧的梵天像 ,

为单尊 , 三面二臂 , 挽髻 , 身着石绿带白点花纹

的袒右长衣 , 坐于一白鹅背上 , 图像更清晰。此

像在这幅壁画中的位置 , 也与梵天居曼荼罗外院

东方相符 , 应即为梵天 , 身边的女尊为梵天后。

帝释天与帝释天后 (图二中排右 ) 男尊身

为红色 , 残存妆金痕迹 , 有头光 , 头冠有残损 ;

一面二臂 , 右臂屈身前具体不清 , 左臂从女尊左

腿下穿出 , 执一物 (金刚杵 ?) ; 右腿微竖 , 左

腿上坐女尊。女尊发饰蓝色珠宝 , 身为肉色 , 上

似着白色紧身小衣 , 下着蓝地白花裤 , 右臂搂男

尊肩 , 左臂屈至胸前 , 右腿屈、左腿搭男尊左臂

上。男、女尊共坐于一只饰珠宝的白象背上。龛

顶立一小华盖。诸天中以象为乘骑的只有帝释

天。帝释天 (梵 Îakra Devanam - indra, 藏 brgya

- sbyin /dBang - po) , 本为印度教之神因陀罗 ,

被吸纳入佛教后 , 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 与梵天

·98·

图五 东嘎 1号窟西壁左侧曼荼罗右下角的中排和下排龛

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 , 镇护东方。其形像 , 《十

二天供仪轨 》记述了与帝释有关的两个标志物 ,

即乘白象、右手持三股杵 , 却没有提供帝释天自

身的形像特征。或许正是因为经轨中描述不具

体 , 导致此后图像中帝释形象有多种造型 �λω, 有

的造型取其 “天帝 ”的地位 , 呈神王造型 , 具

体则可能借用了不同地区、时期的帝王造型。东

嘎此像具有帝释天的两项最基本特征 , 即乘白

象、持金刚杵 (尽管是左手而非右手持杵 ) , 并

大致合于其东方的方位 , 故应为帝释天 , 身侧女

尊为帝释天后。

日天与日天后 (图二中排左 , 细部见图三 )

男、女尊身色均为肉色 , 男尊有白色头光、身

光 , 面部端庄俊秀 , 颈戴两圈金色项饰 , 双手当

胸合掌而坐 , 以白色长巾缠头 ; 身着三角形大翻

领白色长袍 ; 右侧伸出一茎未敷白莲。女尊依男

尊左侧而坐 , 细长发辫饰珠宝散披两肩 , 前额垂

一坠饰 , 颈戴数重项链 ; 着同样的长袍 , 上披蓝

地小红花短披肩 ; 右手抚肩 , 左手于胸前拇指、

食指相捏 ; 女尊左肩后伸出一茎已敷白莲 , 上方

略残 , 似为一白色圆轮。两尊共坐于一辆由两匹

马拉的四轮马车上 , 马车的画法为侧面表现。龛

顶立一大华盖。此龛像在这 23龛小像中保存较

好、最为精美华丽且有典型地方特色 , 尤其服饰

中的三角形大翻领长袍 , 从迄今所见的敦煌、西

藏、拉达克 (Ladakh) 等地图像遗存分析 , 可

能反映出吐蕃时期以及 11—13世纪西藏王室贵

族的服饰特征 ; 男尊以长巾缠头的方式、女尊的

发式 , 则是西藏西部壁画中的典型样式 �λξ 。此前

的研究据此判断这两尊着俗装人物为供养人 ,

11—13世纪古格王国的王室贵族夫妇 �λψ。通过对

此铺曼荼罗及四隅尊像性质的辨识 , 笔者认为这

龛尊像也应属于曼荼罗外院二十一天之一 , 而不

是供养人。由于两尊像在形像上完全符合早期古

格王与其后妃的特征 , 因此笔者一开始推测其可

能是呈神王或帝王形的帝释天 , 但随着其右侧帝

释天像的确定 , 只能从这龛像的另一特征即乘马

车着手分析。经轨记载诸天中乘骑与马有关的为

日天 (梵 aditya /Surya, 藏 Nyi ma) , 乘三马座

或五马车 , 戴宝冠、身饰璎珞 , 跏趺而坐 , 合掌

持莲花 (《成菩提集 》“日天 ”)。从日天传世图像

看 , 马的类型有三马座、五马座 , 或为三马、五

马、七马车。在古印度、中亚的传统中 , 太阳神

形象就与马车或车不可分 , 敦煌、库车壁画中也

有体现 �λζ 。在藏传佛教的图像系统中 , 日天的图

像学特征基本与汉译经轨一致 , 即一面二臂 , 单

手或双手持莲 , 莲上托日轮 (或一手持莲 , 一

手托日轮 ) , 坐七马辇车 �λ{ 。此外 , 东嘎此尊位

于曼荼罗左下角亦即南或东南方 , 方位也相符。

而且 , 不论从曼荼罗的诸尊配置以及东嘎 1号窟

其他曼荼罗的构图上看 , 出现在这个位置的都不

可能是供养人。综上分析 , 这龛像应该是日天与

日天后 , 身体左侧莲花上的白色圆

轮代表的应即日轮 , 不过 , 为何西

藏西部的艺术家们要将日天与日天

后 (而不是其他天神 ) 赋予当时古

格王室夫妇的形貌 , 或许尚值得进

一步思考。

月天与月天后 (图四 , 曼荼罗

左下角上排 ) 此龛图像简捷 , 男、

女尊身色都为白肉色 , 男尊有头光 ,

束髻 , 冠式简单 , 余发披肩 , 上身

袒 , 下着短裙 , 左臂握拳安腰侧

(或伸于女尊身后 ?) , 右手当胸执金

刚杵 , 盘膝坐一白天鹅背上。女尊

坐男尊左腿上 , 身体微侧 , 胸部丰

满 , 两手姿势不明 , 一腿下垂也坐

一白天鹅背上。两尊身上的钏环各

·09·

类饰物都仅仅勾出线条轮廓 , 坐骑白天鹅也只初

具形态 , 似乎是尚未完成的作品。二十一天中以

鹅为乘骑的有梵天和月天 , 此尊当为月天。月天

(梵 Candra, 藏 Zla ba) , 即住在月宫殿之天王 ,

为月亮之神格化。其身形据 《秘藏记 》载为白

肉色 , 持半月形、乘鹅 , 图像中所见则与日天相

应 , 同样有三鹅座、五鹅座或五鹅车等。在藏传

佛教图像系统中 , 月天的基本特征也大致相同 ,

即肤色白、一面二臂 , 左右手均执莲花 , 莲上托

月轮 , 骑天鹅 �λ| 。金刚界曼荼罗将此天安置于外

院的南方、日天之旁。东嘎此龛像除了不见莲花

月轮外 , 其余都相符 , 应即月天与月天后。

右下角 5龛像因笔者所见图片不完整及缺细

部图片 , 只能大概予以辨别 , 其中下排可能依次

为 : 大自在天与天后 (曼荼罗右下角下排左 1。

大自在天 , 又名伊舍那天、摩醯首罗天 , 梵名

Isana /Mahesvara, 藏名 dbang - phyug/D rag - po,

乘黄牛 , 左手持颅碗 , 右手持三叉戟。其天后名

乌玛 Uma, 汉文佛经中多译作乌摩天妃 ) ; 水天

(下排左 2, 见图五下左 1。水天 , 梵 Varuna,

藏 Chu - lha, 一面二臂 , 看不清头上是否有蛇

冠 , 右手执龙索 , 左手执珍宝或左拳安腰 , 此图

中乘骑为摩竭鱼 , 不同于汉译经典中所载水天乘

龟 , 位于金刚界外院北方最下端 ) ; 水天后 (下

排左 3, 见图五下左 2。此龛位于水天龛像右侧 ,

也看不清是否有蛇冠 , 但坐于一龟背上 , 面部温

婉秀丽 , 胸乳丰圆、腰肢纤细 , 下着裙 , 显然是

一女尊 , 推测应为水天后。但为何水天与水天后

不像其他各龛男女配偶神共处一龛 , 尚待分

析 )。

右下角中排为双身毗那夜迦天 (图五上

左 ) �λ} 。毗那夜迦天 (梵 V inayaka; 藏 Tshogs bd2ag, 意为 “群主 ”) , 也称大圣欢喜自在天 (梵

Maharya - nandike? vara, 略称 “欢喜天 ”) , 其

形像为象头人身 (有二臂、四臂、六臂几种 ) ,

以单尊或双身出现 (有的仅将双身毗那夜迦天

称为欢喜天 )。双身毗那夜迦天的形像特征 , 主

要见于据说是含光 (约 8世纪 ) 译 《大圣欢喜

双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 》一卷。但唐宋时

期官方都禁止象鼻天双修和崇拜 , 汉地没有发现

这一时期的象鼻天图像 ; 日本传世图像中形像和

上述仪轨相同 , 即男女两尊相抱站立。东嘎壁画

此尊图像特征与上述有所不同。两尊均为肉红

色 , 身肥软 , 佩各种宝饰 , 男尊毗那夜迦天较魁

梧 , 一面 (象头 ) 四臂 , 右后臂上举执钺斧 ,

右前臂于腰际执宝棒 , 左前臂当胸执金刚杵 , 左

后臂看不清楚 , 似搭女尊左肩并执一长柄法器 ,

盘膝而坐 ; 女尊胸乳丰圆 , 腿左屈右垂依男尊左

侧而坐 , 一面二臂 , 左臂上扬持一白萝卜 , 右臂

当胸、持物不明。尤其不同的是乘骑 , 图中男女

二尊共坐于一白色动物 (四蹄足、头部似羊 )

背上 ; 此动物右侧、女尊身旁 , 有几只胖胖的小

鼠。以鼠为乘骑本是印度教中象头神迦尼沙

( Ganesa) 的特征之一 , 当象头神被纳入佛教体

系后 , 此图像特征在藏传佛教中仍得以保存 �λ∼ 。

除了以上分析的 10龛图像外 , 西壁左侧曼

荼罗中其余 13龛图像中 , 大概仅 2龛不是此种

构图的 “双身 ”图像 ; 至于座下乘骑 , 2龛为人

尸 , 其余均为鸟兽。目前虽难以一一详述 , 但从

身色、方位、大致形貌上仍可确定其属于二十一

天 , 如右上角第二排身蓝色、头戴盔身披甲者为

毗沙门天 , 右上角第一排右侧身蓝色、骑鹿的男

女二尊应为风天及风天后 , 等。东嘎 2号窟窟顶

曼荼罗第四重中的类似图像也应为同一性质 , 于

此不再列举。

四、小结

与其他经典、图像相比较 , 东嘎壁画中双身

图像在图像特征上存在几点显著差异 : 其一 , 构

图明显有别于藏传佛教晚期双身像的 “欢喜佛 ”

式构图 , 应是双身图像的早期形式 , 此种以女尊

坐于男尊一侧腿上或身侧的构图 , 还可见于以下

作品 : 敦煌绢画 《千手千眼观音图 》 (绘于吐蕃

统治敦煌时期 , 现藏大英博物馆 ) 中 , 摩醢首

罗天身侧左腿上坐明妃 ; 斯匹蒂 ( Sp iti) 的塔波

寺 ( Tabo) 壁画 ; 敦煌密教绢画 EO11148 (吉

美美术馆藏 , 伯希和收集品 , 高 6712、宽 60cm,

绢本着色 ) , 画面中大型五莲台上绘五佛及五佛

母 , 男女尊绘于同一莲台上 , 女尊以一手搭男尊

肩上 �µυ 。其二 , 诸天及天后基本共乘同一个鸟兽

座 , 不同于东密现图曼荼罗中 , 除日天、帝释

天、月天、俱摩罗天、那罗延天、伊舍那天为鸟

兽座外 , 其余各天及其天后基本两两相邻各坐一

·19·

荷叶座。

密教美术中双身图像的出现 , 与金刚乘、尤

其金刚乘晚期无上瑜伽密的传播有密切关系 �µϖ 。

东嘎石窟壁画中如此大量而系统地出现双身图

像 ,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关于

此种双身像构图的原型 , 与后来明确体现 “般

若方便、乐空双运 ”宗教思想的父母佛 (俗称

欢喜佛 ) 图像之间的联系 , 以及西藏西部后弘

初期 (10—13世纪 ) 存在此种图像的历史及地

缘因素 , 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 限于篇幅 , 不再于

此展开 , 拟另撰文分析。

注 释

①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联合大学考古专业 : 《西藏阿里东

嘎、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 《文物》1997年 9期。

②霍巍 : 《西藏西部佛教石窟中的曼荼罗与东方曼荼罗世界 》,

《中国藏学》1998年 3期 , P109—127。

③关于东嘎 1号窟西壁曼荼罗的较完整的图片 , 目前已公布的

资料有注①文中图二一 , 注 ②文中图版二 , 但都比较小。本

文使用图片由西藏博物馆夏格旺堆先生 2001年考古调查所摄

并惠赠。限于石窟内拍摄条件 , 有关照片都未能完整反映曼

荼罗构图 , 未全部包括两侧护世诸天的龛像。

④曼荼罗名称的确定 , 需要根据有关佛教经典及图像对其中各

尊像的名称和身形进行辨认、比定 , 拟另撰文分析。

⑤参见 《佛光大辞典》词条 “十二天”、“外金刚二十天”, 《佛

学电子辞典》V315130版 , http: / /www1FoD ian1net1

⑥bSod names rgya m tsho, The N gorM andalas of Tibet: L isting of the

M andala D eities (西藏俄尔寺曼荼罗 : 曼荼罗诸尊名录 ) [M ]

1Revised by Musashi Tachikawa, Shunzo Onoda, Keiya Noguchi,

and Kim iaki Tanaka. Tokyo: The Centre for East A sian Cultural

Studies, 1991. p131—33, 23. 1037 - DE ITY TRA ILOKYAV I2

JAYA MANDALA”.

⑦则一编 : 《中国藏密宝典 ·6》,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200111。

其中 《金刚怖畏初级道金像》据北京密藏院版影印。

⑧久美却吉多杰编著 (藏文原著 ) , 曲甘 ·完玛多杰译 : 《藏传

佛教神明大全 》(上、下 ) ,西宁 : 青海民族出版社 , 2004年。

“世间神”部分见下册 , P776—798。描述多取自藏文大藏经 ,

具有参考价值。

⑨《大正藏》第二十冊 No11191。北宋初期印度僧人天息灾译。

�λυ 《诸神、佛像三百幅》之 “大梵天 ”。收录于尕藏编译 《藏

传佛画度量经》, 青海民族出版社 1992年。

�λϖ姚士宏 : 《克孜尔石窟壁画上的梵天形象 》, 《敦煌研究 》

1989年 1期。

�λω帝释、梵天等形像在中国北魏以后的壁画中开始出现 , 唐代

佛教壁画中 “释梵天众图”成为流行题材 (如唐两京、成都

等地寺院壁画中 ) ; 宋元以后 , 特別是明清 , 寺院的壁画与幡

画中释梵天众图像更是流行。金维诺 《法海寺壁画 “帝释梵

天图”》, 《美术研究》1959年 3期。

�λξ关于这种类型的服饰 , 多认为具有中亚、西亚的影响。海瑟

·噶尔美 《7—11世纪吐蕃人的服饰》, 胡文和译文 《西藏研

究》1985年 3期 , 台建群译文 《敦煌研究》1994年 4期 ; 杨

清凡 《从服饰图例试析吐蕃与粟特之关系 》 (上、下 ) , 《西

藏研究》2001年 3、4期 , 等。

�λψ同注①。另也见于霍巍、李永宪著 《西藏西部佛教艺术 》四

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 , P98, 图 119及图版说明。

�λζ段晴 : 《于阗文中的八曜》, 《民族语文》1988年 4期。

�λ{ 《藏传佛教神明大全》, 页 784 “太阳神 ( nyi - ma) ” (即日

天 ) ; P789 “日曜 ( nyi - ma) ”。《金刚怖畏初级道金像 》页

四 , 右下日天。

�λ| 《藏传佛教神明大全 》, 页 784 “月亮神 ( zla - ba) ”, P790

“月曜 ( zla - ba) ”。

�λ}图 5中的 5龛像分属两个曼荼罗。左边 3龛属于西壁左侧曼

荼罗右下角 , 即双身毗那夜迦天、水天、水天后 ; 右边 2龛

则属于西壁右侧曼荼罗左下角 , 应为其外院十二天中的日天、

火天。

�λ∼藏传佛教文献 《宝生 》中描述了象鼻天的三种身形 , 其中 ,

遵阿底峡尊者法四手白象鼻天 (《宝生》卷二 , 叶 187a)、四

手红象鼻天 ( 《宝生》卷二 , 叶 188a) 乘骑均为老鼠。转引

自 (奥地利 ) 勒内·德·内贝斯基 ·沃杰科维茨著 , 谢继胜

译 《西藏的神灵和鬼怪 》,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3年 , P92—

93。类似形像也见于 《五百佛像集》等。

�µυ [日 ] 田中公明著、刘永增译 : 《敦煌寂静四十二尊曼荼

罗》, 《敦煌研究》2002年 5期。文中认为此构图较之后来父

母佛拥抱姿态为更古老的样式。

�µϖ谢继胜先生结合敦煌、西藏、西夏的有关图像资料 , 总结藏

传佛教前弘期和后弘初期双身图像的演变轨迹 , 对金刚乘佛

教尤其无上瑜伽密在吐蕃的传播进行分析。详见谢继胜 《金

刚乘佛教传入吐蕃与藏传佛教双身图像的历史考察 》, 《华

林》 (第二卷 ) , 中华书局 2002年 , P215—226; 谢继胜 《敦

煌莫高窟第 465窟双身图像辨识》, 刊 《敦煌研究》2001年 3

期 ; 谢继胜著 《西夏藏传绘画 : 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 P313—414, 第五章 “西夏唐卡的

双身图像与西藏绘画中密教双身图像的渊源”。

(责任编辑  张海云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