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stumes of the Xianbei (in Chinese)

25
容简介 本书为山西省社会科学 200 5年 重点课题,是关于北朝与欧亚大陆在经济、文化、 艺术等 方面 的联系 以及相互影响 的论文集合 。 全书共收入 八个国家学者 的论文 23篇, 均 以 出 土文物及文献资料 为基,对 的统治 中心区域及其周边国家、地区 的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飞 风俗习惯、商 往来等面进行了深入 分析,论题涉及器物、 服饰、文学、艺术、宗教 研究 。 本书可供从事朝文物考古、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相关历史研究 的专家学者及大专 院校 的师生参考阅读 。 图书在版编目{C.)数据 4 - 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张庆捷,李书吉,李钢主 编. 一北京:科学出版 社, 200 6 ISBN 7 ” 03- 018318 -5 I. 4… 1①张…②李…③李… m. 文化交流一文化史一中国、外国- 4世纪~ 6世纪 N. K 20 3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 7 )第 000574号 责任编辑:孙 李木兰/责任校对:纪振红 责任印制:安春生/封面设计:黄华斌 码等. ι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717 h:IIw.sciencep.com a码事 1 r印刷 科学出版社发行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2006年12月第 一 版 开本:787×1092 1/16 2 006 12月第一次印刷 印张:24 印数:1-1700 字数:560000 定价:108.00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 我社负责调换〈科印〉)

Transcript of The costumes of the Xianbei (in Chinese)

内 容简介

本书为山西省社会科学 2005年 重点课题,是关于北朝与欧亚大陆在经济、文化、

艺术等 方面 的联系 以及相互影响 的论文集合 。 全书共收入 八个国家学者 的论文23篇,

均以出土文物及文献资料 为基础, 对当时北朝 的统治中心区 域及其周边国家、地区 的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飞 风俗习惯、商贸往来等方 面进行了深入 分析,论题涉及器物、

服饰、文学、艺术、宗教 等研究 。

本书可供从事北朝文物考古、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相关历史研究 的专家学者及大专

院校 的师生参考阅读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4 - 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张庆捷,李书吉,李钢主 编. 一 北 京:科学出版

社 , 200 6

ISBN 7” 03- 018318- 5

I. 4… 1①张…②李…③李… m. 文化交流一文化史一中国、外国-4世纪~

6世纪 N. K 203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7) 第 000574号

责任编辑:孙 莉 李木兰/责任校对:纪振红

责任印制:安春生/封面设计:黄华斌

码等. )#. .. ι 出版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717

htφ:IIwww.sciencep.com

-t a码事rt If 4'1 r印刷科学出版社发行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2006年12月第 一 版 开本:787×1092 1/16 2006年12月第一次印刷 印张:24印数:1-1 700 字数:560 000

定价:108.00元(如有印装质量问题, 我社负责调换〈科印〉)

北魏平城期的鲜卑服

宋 馨(慕尼黑大学东方研究所 汉学系)

根据近年来 考古发现的图像证据-一包括 5世纪的陶俑、佛窟壁画等一一专家学者们早已认同 由鲜卑拓跋部所建立的北魏王朝拥有其特别的服饰,并将 此种服饰与北魏统

治民族相连系而称之为“鲜卑服”、“鲜卑装” 或“胡服”①。 这种“ 鲜卑服” 包括以 下几部分: 长度及膝的紧袖上衣,男性 下着长裤,女性 下着及地 榴裙,两性均 头戴圆顶高

帽,脚穿鞋或靴。至于“鲜卑服” 的特征、来源,以及为 何称 之为“鲜卑服”,而非“拓跋服”,则似乎尚无进一步的讨论②。 同时对于平城期, 尤其是平城末期北魏境内人物形象以及服饰的发展,似乎较少广泛 从考古图像的角度来作讨论,而仍以文献为出发点,结合石窟寺内佛造像的演化,提出 汉化理论,主张北魏社会自 太和十年(486 年)孝文帝始 下令服装改制起③, 汉服开始变为上层社会服饰的主流的 说法。 近年来北方新出土的考古文物,包括 墓葬随葬品、佛道造像碑以及佛教石窟的重新研究,提 供了研究北朝前期一-特别是北魏平城时期一一物质文化的新资料。本篇 文章希望能借近来考古发掘成果,将 平城时期的“鲜卑服” 形式做一个较详 细并具体的分析,其中包括服装的形式、来源以及与中亚骑马民族服装的关系。 此外, 由于传统社会的服饰直接涉及一

① 本文所称 的 “平城 期” 乃指拓跋魏定都于 平城 (今大同) 的时期(398~494年)。② 王银田、刘俊喜二位先生 在他们 的 《大同智家堡北魏基石梆壁画》(《文物》 2001年第7期,

49~51页) 一文中较进一步 的 描述了 “ 鲜卑服” 或 “鲜卑 装 ” 的特征。 此外 亦见Albert Dien , “A New Look at the Xianbei and their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In: George Kuwayama (ed. ) , Ancient Mortu­

ar y Traditions of Chinα. Los Angeles :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1991 , ( 40~59页, 特别是 44~47页) 以及Annette L. Juliano and Albert E. Di钮, “Fragments of Buddhist Banner with Xianbei Donors ,”

In: Annette L. Juliano, Judith A. Lerner, Monks αnd Merchαnts. Silk Roαd Treasures from Northwest Chinα-

New York: the Asia Society, 2001 (图录 45' 144~147页) 的 描写。

③ 目前历史及考古界多遵随此一说法。 见宿白: 《〈大 金西 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碑〉 的发现与研究一一与日本长广敏雄教授讨论有关 云冈 的某些问题》 , 《北京大学学报》 1982年第2期,第 29~49

页。 宿白教授在此根据 《魏书》 以及 《通鉴》 的记录推论太和十年(4 86年) 始推行服装改制 , 至太和十八 年(494年) 正式禁止拓跋原有服装。 见 该文第38页及注@。

可叹,.......-

」--

北魏 平城期的鲜卑服 . 85 .

个民族的“自 我认同感” 以及作为区别彼此民族的标志④,所以平城未期“鲜卑服”的演变也就直接关系到拓跋鲜卑至此时期“民族观” 的发展。本文也将在结尾对此问题做一简短讨论。在此,本文将把重点放 在世俗服装上。宗教服装、特殊礼服,如皇帝

朝服以及戎服等 由于篇幅的关系 将 不列入讨论内容。一般研究服装史的资料来源有三: 最直接者为考古发掘出土的服饰;其次为文献记

载,第三乃流传的图像数据。至今尚未从北魏 墓葬中发现实物,所以作鲜卑服及其演变的研究必须仰靠文献以及图像。但是流传至今的文献中关于鲜卑服的记录极少,此外,

吕一飞教授对魏晋北 朝胡族的服装帽饰已作了 详尽的分析⑤。所以本篇仅略从文献的角度讨论 几个名称,并将重 点 放 在图像上。

一、文献证 据

“鲜卑服” 一词乃现代用法。拓跋鲜卑本无文字,其史料 多 以口传,而流传至今的有关拓跋鲜卑的文献则 多出于汉人之手。《晋书》、《魏书》、《北史》及一些其他相关文字数据内有关其服饰的名词很可能是经过汉人的翻译或诠释。 这个情况使得从文字方面来了解鲜卑服饰的途径变得十分模糊与困难。 史籍内 不见 这种服装的鲜卑 名称,充其量仅有一些对 这种服装的描写。 直接可与“鲜卑服”相联系的文字仅见《魏书》 太和

十九年 (497年)的记载: 北魏孝文帝责备留在洛京的官员不督促推行他的服装改制法令,因为他在洛京内仍看到妇女穿着“夹领小袖”、“冠帽而着小裙袄”⑥。 这个描述与我们现有的图像数据大略吻合,所以可以推论孝文帝 所指 为今 日 所谓的“鲜卑服”。

其余史料中,不论是有关平城时代的服装记载,或是北魏皇帝诏书,或是同时期的南方萧齐、萧梁等的记载等,或则用一般性“衣”,“服”,“衣服”,或用传统 名称

“祷榴”。“祷槽”属胡服,泛称 所有短上衣 ( 榴) 加长裤( 持) 的服饰,根据王国维的考据,“祷槽” 二字连用始见于 汉末文献。 自从赵武灵王将 胡服引 人中国后, 这种适

④ 最好 的证明见 《魏书》卷二十 八: “贺狄干, 代人也。 ……太祖见其语言衣 服, 又类羌俗,以为慕而 习之, 故愤焉, 既而 杀之。 ”(686页)。 贺狄干 因为他 的语言及衣 服类似羌族, 受到太祖拓跋硅 的怀疑而 招杀身之祸, 可见当时衣服也是辨别族属的 重要指标之一。 民族学此方面 的 研究 不 少,例如可见 Cordwell, Justine M, Schwarz, Ronald A. The Fabrics of Culture. The Anthropology of Clothing αnd

Adornment. The Hague, Paris, New York: Mouton Publishers, 1979; 或 Marie Louise Stig S�rensen,“Read” ing Dres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ategories and Identities in Bronze Age Europe" , Journal of European

Archαeology. 1997, 5 . 1 , 93 ~114。⑤吕一飞: 《胡族习俗与隋唐 风韵一一魏晋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 风俗及其对隋唐 的影响 》,书

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魏书·咸阳 王禧传》(中华书局版,以下诸史皆同)卷二 一上,第536页;《魏书·任城 王

澄传》卷一九,第469页。 此二条文很可能指同 一事。

. 86 . 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于骑射的服装在中国成为 普遍的武服⑦。 北魏时期史籍中有关“ 持 槽” 的记载见《魏书·胡受传》,其记载胡吏于世祖朝 自陇西归国,在高允馆中讥中书侍郎李灿惟假盛服, 说“ 老子今若相 许,脱体上 持 榴衣帽,君欲作何计也?” 可见胡吏 头戴帽,身穿短衣长裤⑧。《南齐书·魏 虏传》宣称北 魏孝文帝于诏书内批评太和年间朝廷内粗矿风俗时, 说道“ 季冬朝贺,典无成文,以褥榴行事,非礼敬之谓”⑨。 说明冬季朝贺大典时群臣都穿短衣长 裤上朝庆典。除此之外,其余“ 祷福” 的称谓似乎均与南朝有关, 如

《魏书·李孝伯传》记载“( 刘) 义恭献皮祷榴一具”⑩,《 魏书·傅竖眼传》载高宗时乐陵太守干爱取匣中“ 乌皮 挎槽,令( 傅) 灵越代所常服,以见 垣护之 剌史”,灵越

( 傅竖眼之父) 此时正想投奔南方,所以“ 奋声言:“ 垣公!垣公!着此当见南 方国主,岂垣公也”@。又,萧颐遣裴昭明吊文明太后丧,服饰不对, 昭明致歉曰:“使人唯费祷槽,比既戎服,不可以吊。”@根据现有的文献已无法证实“ 挎裙” 一词是否确为北魏

皇帝以及一般人士通用的 名称,或是后来 汉人史家的诠释。 由以上的引文可见当时南方也用“ 挎裙” 一词,而且南方的“ 持福”是属于戎 服的范围。

径:L 可是自战国中至南北朝初,所谓的“ 挎裙” 历经七八百年的演变,可想而知也产生了许 多 不 同的形式,而 各个

形式的 渊源也不尽相同 。同时 , 南朝 出土的砖画像以及陶俑的“ 挎裙” 虽然也是上衣长 裤,但是衣裳的比例以及帽

则有显翠魏“鲜卑服” 与同期南方的“ 祷榴” 不可混为一谈。 又,'ii 宋代 司马光的 《 资治通鉴》 称拓 跋时期的 服装为 6胡

I 服’吻。 但是这也是后人对 这 种服装的一种称谓。同时“胡11 服” 的用法比“ 挎榴” 更为 笼统。

J JI 1 !J \ i 可见文献在 这→方面无法提 供 足够的信息, 若要了解

军�\涵盖』 “鲜卑服”,还 是只能通过对考古资料的研究而得知。从文图一 江苏丹阳南朝陵墓墓室献中, 我们可以知道 服装的材料、颜色、 季节性、 功用,

下部群画上表现的 “持榴 ” 但是无法知道服装的形式与 名称。

⑦ 王国维: {胡 服考》,《观堂集林》卷二二,中华书局,1999年(第七版),第1085~1087页。

⑧ 《魏书》卷五二,第1151页。⑨ 《南齐书》卷五七,第991页。

⑩ 《魏书》卷五 三,第1169页。@ 《魏书》卷七十 ,第1556页。

@ 《魏书》卷七九,第1752页。 1,

⑩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 五 》 明帝建武元年(即 太和十八 年) “魏主欲变异旧风,圭寅, 诏禁士 民胡 服,国人多不悦。”(4371页) 太和十八 年(494年)圭寅即为魏孝文皇帝下令改革

衣 服之制的日期。 这里所提的 “胡服” 显然 就是一般拓跋鲜卑所穿的上衣长裤类的常服。

<�

北魏平城期的鲜卑服 . 87 .

如果 这种服装主要出现于拓跋时期,则为何不称之为“拓跋服”?考古图像证明,稍早的十六国时期辽西与河西为鲜卑所占据, 这两区,特别是河西一带己出现 这种服饰

(详见 下)。 显示 这种服装并非拓跋部所特有,而为鲜卑族的共同服装。所以 我们可以明确地将 这种服装通称为“鲜卑服”。因此为了避免混淆, 下文将 仅用“鲜卑服” 以标明北魏时期的民族服装。

二、平城时期的图像证据

鲜卑服的主要图像证据来自于石窟寺内供养人的画像或 浮雕、造像碑上供养人 浮雕像,以及 墓葬内棺画及陶俑。 这 些数据的时间上限不超过5世纪中期, 尤其 墓葬数据均属于 5世纪 下 半期⑩。 这批图像数据的 最大缺点是形式化, 很难仅靠图像来得知供养人的社会阶级,一般 多得凭借铭文而作决定。当文字缺乏时,我们可以用 常理推论:供养人 多少必须拥有 足够的财富才 可捐款奉造佛像,所以供养人一般当为上中层人物, 但也不排除下层社会人士筹款捐造的可能性; 这个推理也符合铭文的记载@。棺土的画像,如固原漆棺画则依内容可作推析:棺 头档的人物当属 墓 主、 夫人及侍从,棺两侧尚 存的

孝子图有舜、郭巨、尹伯奇等故事,而其故事背景 多为 日常生 活。 又,该棺与大同南郊电焊厂 墓所出木棺均有骑射图像,骑射打猎在鲜卑社会有象征勇气与权利的 功用,所以这 些棺画人物应当也是中上层社会的形象。 只有 墓 葬陶俑则显然 多表示侍从以及仆人,

属于地位较低的阶层。北魏平城时期至今完全不见君主的图像, 这是与西域@、中亚以及波斯同时期遗存的石雕造像或壁画 差别 最大的地方。 所幸1965年敦煌发现的拓跋王子嘉

供献佛播上有象征拓跋嘉及其家人的形象,弥补了 最上层人士 图像阙如的弱点。图像的形式化, 使得 我们目前无法考究鲜卑服装的各个 细部,从另一个角度来 说, 这种形式化很明显地表明当时艺术工匠对拓跋社会人物的一个总的概念,如此更能表示拓跋族每一层人士自 我认可的 意识。以 下将讨论目 前所有的北魏平城期图像证据。为了可以明确证明鲜卑服

⑩ 中国北方境内(西北除外) 第四至第 五世纪 上 半期所发现的墓葬极少,其墓葬年 代断代不易,且多元文字资料以协助判明墓主族属。 这些基葬充其量 仅能被视为延续 五胡十六国时期地方性传统的墓葬,而 无 法以考古学 方法 证明 其属 于 北魏拓跋早期墓葬, 见 Shing Miill er, Die Graber der

Nδrdlichen Wei-Zeit ( 386 - 534) . Dr. Phil. Dissertation. Mii nchen: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a t Mii nchen, 2000 , 92~117页。

⑩ 例如李础教授认为关中一带的供奉造像的人士 多属于 社会中下阶级,见李掘 : 《关中北 朝 造像碑研读割记》,收于李耐 《长安 艺术与宗教文明》,中华书局,2002,第338页。 但是也有不少地位极高的人士 献造佛碑, 例如黄口相造坐佛碑(见金申,注@,图录23,第442页)。 黄的父亲卢头为

高宗文成帝时期的南部尚书。

@ 本文所指的西域为一般用法,指今日的新疆一带。

. 88 . 4 ~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出现的时间以及地点,所采用的造像碑均为有明确纪年以及可以推测出土地点者@。

(一)关陇一带

鲍篡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弥勒佛造像塔的方型石座(高 10、长28.2厘米),两侧各有一排男性与女性 供养人像。 供养人着 类似的 “鲜卑” 服饰:男士头戴国顶高帽,身穿及膝窄袖上衣与长裤,女士似乎头顶花冠, 下着 百禧长裙(图二A, 1)。该石塔座 的出处 不明⑩。 铭文中鲍篡自 称为定州人(今河北定州),为永昌玉常侍。 北魏第一位永昌王为拓跋健, 刘宋称他本 名库仁真⑩。拓跋健死于太平真君二年

(441年), 翌 年(442 年)拓跋仁袭爵为永昌王@。不论鲍篡跟随哪一位永昌王,两 位永昌玉的主要镇守地 区为今 日长安一带@。 此外, 石塔在陕西一带已 发现数座 ,河北至今尚无。所以鲍篡虽然为定州人,可是石塔可能制造于陕西, 而 不在河北, 也就是说该石塔座 上的图形所反映的是关陇一带的 形式。

1965年甘肃天水麦积山 78窟右侧基台剥出上下两排共 18 身男 供养人图像(图二A, 2)。 根据发现的铭文 “仇池镇”,可推论出该壁画 大概成于北魏高 宗文成帝登基

(452年)复佛后@。 供养人的形象:头戴高帽,帽顶略尖, 项后垂 巾,身穿 交领窄袖至膝长黑衣, 衣镶宽白色或红色边,宽松长裤,裤口紧束, 足着黑鞋@。 值得注 意的是

@ 金申教授整理出一部十分完整的图录,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请见金申: 《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

典》,文物出版社,1994 年 。

⑩ 玉树村: 《中国石刻线画略史》,载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9 石刻线画》, 上海: 新华书店 ,1988年,第8页。.

⑩ 见 《宋书· 刘康祖传》卷五0 ,第1447页。

@ 《魏书 ·’世祖纪》 卷四下 ,第94页。@ 拓跋健为明元 六王之一( 《魏书 ·太宗纪》卷三,第61 页),拓跋焘从弟 , 镇守长安(《宋

书 · 张畅传》卷五九 ,第1603页)。 后讨山胡, 自龙 于西 河,太延五年(4 �4年)获沮渠牧键( 《魏书 ·世祖纪》卷4 上,第88 ~89 页),太平真君元年(440 年)再破秃发保周( 《魏书·世祖纪》卷

囚下 ,第93页)。仁袭爵后 ,真君 七年(446 年) 至 高平, 迁金乡民 五千至 河 北。 兴安二年(453 年) 七月谋反, 被赐死于长安 ( 《魏书· 高宗纪》卷五,第112页)。 可见二 人驻地为长安 ,主要镇守关陇一带。

@金维诺教授指出,仇池镇置于北 魏太平真君 七年(446年),同年拓跋焘开始灭法 , 又因图像 服饰属太和 改制前的鲜卑服装 ,所以这些供养人的图像 “可能 画于文成帝复法之后 , 及太和 改制之前 , 即452 至 486年间 ”;见金维诺:《麦积山石窟的兴建 及其艺术成就》,载: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 所 《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文物 出版社,1998 年 ,第166 ~167页。 在此特别注意金教授乃根据宿自教授的服装改制时间 ,见注⑨ 。

@ 据发掘报告的 描述: “人像以巾愤包头,抹额束带作结于脑后,巾角披 在肩上 。 上身着 交领窄袖大衣,腰柬带, 下身穿宽腿束脚裤, 足着尖头 乌皮靴, .. .. �.·衣 服或作白领黑衣, 或作黑领 条文衣, 惟上排第二身 在黑色大衣上作红领 ,红袖口 。”,见 张学荣:《麦积山石窟的新通洞窟》 , 《文物》1 972年第12期,第47 ~54页。 根据现有的图片资料无法判断此些供养人的头 上是否包头巾或着带有垂巾的风帽,也无法看出他们 是否穿靴 或穿鞋 ,所以在此先存疑 。

北魏平城期的鲜卑服 . 89 .

铭文中出现“仇池镇杨......” 等字样。 杨氏为仇池地区大姓豪族,属民族。可见当此拓跋统领时际,非拓跋族属人士也穿上了“ 鲜卑服”。

张永太安元年(455年) 及宋德兴太安三年(457 年) 石佛坐像@。二者碑座底的供养人及碑后佛 本生 故事内的人物均着相当典型的“鲜卑服” (图二A, 3._ 4)。此二

碑现存 日 本,原来出土地不 详, 但根据 碑形 及造像风格与 稍后的皇兴五年 (见下) 造像碑极 类似,所以此二碑很 可能亦同出西北一带。属 同 类型者又如张伯口延兴’二年(472 年) 造释迦坐像@,因为风格相同,当也出土于同一地区,碑后本生故事上人物

亦着“鲜卑服”, 但因图片不清,在此不附图。陕西兴平 县出土皇兴五年(471 年) 造像碑 下方的部分男供养人及碑背后定光佛故

事@中的男性均着 类似“鲜卑服” 的服 装: 头戴圆顶帽, 项后垂 巾,上身着窄袖交领至膝短衣, 下着宽松长裤, 足着鞋;衣的领口、袖口及 下摆均饰有 宽边(图二A, 5)。在男性“鲜卑供养人像” 之 下又有一 排供养人,头带前低后高的高冠,身着交领宽袖及膝上衣, 下着及地长裳,腰部似乎系一围裙, 系带垂 于背后(图二A,的。 由于他们 的位置在“鲜卑人” 之 下,又与女供养人相对, 所以推测他们为男性, 但是此种服饰不 见于 汉至南北 朝 己知的男性服饰豆又无相应铭文可以鉴定 这 些人,所以暂且存疑。女供 养人头顶害,身着类似鲜卑的镶边及膝上 衣,下着宽摆长裙 ( 图二A, 7}。碑背后的 故事中的女性则 着宽大及地的晋人 式长袍(图二A, 8)。 由于此碑上男女服饰的差异较大,看来似乎当地男性 的服装较受政治的影响,至少有部分为鲜卑打扮 ;女士的

服装虽与 汉服 类似, 但 这种服饰早已流传西北,成为当地传统服饰,不一定受到当时南方的影响, 但是也不能排除南方影响的因素。 李附在他的 《 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 一书中则认为长安一带 女士的长袍均属 汉服,不过他也强调“ 男性供养人形象比女性供

养人形象具有更明确的时代特征’喻,亦 即关中一带男性的服饰明显地随 朝 代统治而变易,女性则似乎相对的保守并执著于(当地流传已久的?) 汉式服装。陕西地区尚出土不少有着鲜卑服供养人图像的佛碑, 但因无纪年,所以在此不录; 但是鲜卑的形象一直到北魏迁都以后仍出现在关陇地区@。

@ 见金申( 注 @) 图录13、14。@ 见金申(注@) 图录220

@ 对碑后图像的诠释见Audrey Spiro,“Hybrid Vigor: Memo巧,Mimesis, and the Matching of Mean” ings in Fif th- Century Buddhist Art,”In : Scott Pearce et al. Culture and Power in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Chi­

nese Realm, 200 � 600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句r Press, 2001,第125�148页。@ 见前引李据(注@),第338页。@ 例如陕西长武 县出土的司家 河 北魏永平 二年(50 9年) 成愿德造像碑碑座, 见 张燕、赵景

普,《陕西省长武 县出土一批佛教造像碑》,《文物》 1987年第3期,第53页,图一。

. 90. 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2 3

4 5 6 7 8

图二A 关陇一带佛造像碑上的供养人图像

1.鲍篡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弥勒佛像造塔方型石座女供养人 2. 甘肃天水麦积山78窟右侧基台男供养人3. 张永太安元年石佛坐像碑座底供养人 4. 宋德兴太安三年石佛坐像碑座底供养人5、6. 陕西兴平皇兴

五年造像碑男供养人 7、8. 陕西兴平皇兴五年造像碑女供养人

1981 年于宁夏固原雷祖庙发现的漆画棺@上有不同形态的人物,包括头档的 墓主、夫人、侍从;两边棺板上的孝子、人物骑射等。 最重要的特点是这 些人物全为“鲜卑

服” 装 扮(图二B, 1~4)。一般来 说男性头冠有高大而向后垂 的倾向,女性头冠中央凹 下, 这种情形 类似 山西大同附近的考古发现(见 下)。 但不见 有穿靴的图像。

(二)山西、 内蒙古一带

此地现存的图像时代较晚, 最早不出 云冈石窟的建造年代,亦 即 460~470年代左

\ 、

@ 根据基中发现的卑路斯B式(Peioz; 457 � 484) 银币可推测墓主葬于太和中期,约486年以后 ;见宁夏固原博物馆: 《固原北魏基 漆棺画》,宁夏人 民出版社,1988年,15页; 孙机: 《固原北魏漆棺画》,载: 孙机: 《中国圣火一一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 中的若干问题》,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2~138页。

』-

北魏平城期的鲜卑服 . 91 •

2

3 4 图 二 B 宁夏固原雷祖庙 漆圃棺上的人物

右。 云冈二期开始至迁都时 期(494年) 所造 的洞窟@内均不断出现此类鲜卑供养人的形象(图三A, 1、2)。部分 鲜卑帽为圆顶,大部分 鲜卑帽的顶部则似乎变得 很软而且向后垂 下。大同近郊出土了一批平城时代 墓葬,随出土的图像 资料 包括 墓葬陶 俑以及棺画(图三A, 3~7;图三B, 2)®,此外,大 同附近也出土了一座 交脚弥勒像石

@ 此处乃根据宿白教授的 《 云冈 石窟分期 试论》,《考古学报》 1978年 1期,第25~38页。@ 例如: 大代太和元年(477年)幽州刺史敦煌公宋 绍祖基: 山西省考古研究 所、大同 市考

古研究 所: 《大同市 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 《文物》 2001年第7期,第19~39页;北魏琅珊 王镇西大将军侍中司马金 龙墓(484年):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 《陕西大同石家寨 北魏司马金 龙基》,《文物》 1972年第3期,第20~33页,第.64页。 该二基中出土大量著鲜卑服的陶俑。 近年来大同城南七里 河一带也出土不 少 彩绘鲜卑陶俑,但资料尚未发表。 1988年发掘的大同市 南郊电焊场拓跋联盟氏族墓葬群内虽无出土陶俑,但在长斜坡基道窄室 墓 型的墓葬中发现 四具木棺, 残余精美彩绘, 其上部分图像 亦为鲜卑形象,见山西省考古研究 所: 《大同南郊北魏基群发掘简报》 《文物》1992年第8期,第1~10 页。 此外平 城近郊近年来也发现基室 壁画, 见王银田、刘俊喜, 注②,第40~51页。

. 92. 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2 3 4

6

7

图三A 山西出土供养人形象1、2. 云冈二期石窟鲜卑供养人 3~7. 大同近郊平城时代墓葬出土供养人形象

北魏平城期的鲜卑服 . 93.

碑@。碑后 浮雕有四幅着“鲜卑服” 的供养人像,女供养人的帽饰特别着重中央的缝线,帽顶尖并凹 下(图三B, 3)。 这个现象也见于 1965年于敦煌 125 及 126 窟间发现

的北魏刺绣佛幡@。此佛幡虽然出土于边地- 但考古学家认为制作地在平城@。制作年代根据铭文考据为 487年,供献人是拓跋王子嘉(图三B, 1)©。女士们穿着高顶黑帽,中间凹陷;身着及小腿窄袖长衣, 下着裙。长衣上有织出或刺绣出的心形花纹,衣摆的宽边用忍冬卷纹。拓跋嘉的头上戴高顶黑帽,帽顶向后垂 下。 这 个图像证明太和年间北魏上层社会与一般民众的服装形式相同,仅仅所用衣料有 明显的区别。再者,拓跋嘉穿长黑靴,不同于一般民众,显示长靴很可能是当时的 礼服。此外,文明太后永 固陵中也曾出土一件石俑(图三B, 2)®,根据 我的看法,该石俑头应当戴着 项后垂 巾的高帽(该石俑出土时头已残, 但垂 巾仍然可辨认),身着及膝交领窄袖长衣, 下着长裙,露出一双鞋。也就是说,该石俑为一标准的鲜卑女侍俑。

内蒙古一带出土的图像证据较少,目前可以明确断代于平城时期的有呼和浩特出土的一座 墓葬@, 墓葬内有着鲜卑服的侍 从与歌舞女伎(图三B, 4), 墓葬的时间虽然不

明, 但根据 墓中出土花纹以及 墓葬形 式可以 推断该 墓的修造年代上限 应在 470年以后@。又,1956年出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托县古城的太和八年( 484年)比丘僧安造佛坐像前方座 足上有二男供养人像均着鲜卑服(图三B, 5)®。199 3 年于内蒙古三道营乡鸡鸣驿村东发掘的壁画 基,发掘者定为北魏时期 @。 基壁上的出行图中, 基主所着似

乎为鲜卑装(图三B,的, 但随行皆着其他服装。再根据 墓型判断, 由于非“标准式”墓,如果此 墓真成于北魏,则应当为平城 期的早期。因本 墓详 细资料尚未发表,所以在此先存疑。

@ 曹彦玲,《大同市博物馆藏三件北魏石造像》,《文物》2002年第5期,第92~94页。@ 敦煌 文物研究所 ,《新发现的北魏刺绣》,《 文物》1972年第2期,第54~60页;也请见注②

内Annette Juliano与Albert Dien合写的文章。@ 同注@,第58页。@拓跋嘉为太武帝拓跋焘的孙辈。太和九年 (485年)拓跋嘉被封广阳王,511年卒(《魏书》

卷八,第210页)。@ 大同市博物馆:《大同方山永固陵》,《文物》1978年第7期,第29~35页。 原报告中称此

石俑为“武士俑”(第32页)。@ 郭素新: 《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 《文物》1977年第5期,第38~41页;Adam T.

Kessler, Empires Be yond the Greαs Wall. The Heritαge of Genghis Khan. Los Angeles: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 1993.第84~85页。

@ 自此时起北魏境内开始出现所 谓的 “标准型”墓葬,包括四壁微凸的单室长斜坡墓道墓,以大量陶俑陪葬,使用棺台或棺床。见Shi

葬 的重新评估》,《中国文化研究所 学报》(香港) 2002年第11期,第283页。@ 金申(注@)圈录40。@ 刘瑞娥、朱家龙:《鸡鸣驿北魏壁画基清理随想》,《呼和浩特 文物》1999年第4期,第49~

51页。

. 94. 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毛大

~ 2 3

/?

4

5

6

图三B 山西、内蒙古、 敦煌所见着鲜卑服人物形象1. 敦煌发现北魏刺绣佛幡上人物 2. 文明太后永国陵出土石俑 3 . 大同出土交脚5fF.勒像石碑上供养人4. 呼和浩特出土墓葬上供养人 5.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托县古城太和八年比丘僧安造佛坐像上男供养人

6. 内蒙古三道营乡鸡鸣驿村北魏壁画墓人物

』』年

北魏平城期的鲜卑服 . 95.

(三)河北一带

由于 这一地区至今尚无北魏平城期 墓葬出土,所以图像数据的来源全靠造像碑。属于最早纪年造像 碑之一的朱业微太平真君五年(444 年) 石 造像出土于河北蔚县@。可惜摹本 甚不清,无法看出供养人造像,根据描写,似乎不似鲜卑像, 故先存疑。一件纪

年为太和元年(477年)的阳民造婆金铜佛坐像座底 有二供养人, 但头冠与衣服不似鲜卑服;冠似 汉人的小冠,上衣交领,衣袖宽大, 下摆或是腰带向后侧飘扬, 下着长裳

(图囚,1)®。同造于太和元年的比丘法恩造佛坐像 @,像座 下部供养人图像则是典型的鲜卑人像。该造像来处不明,但式样与阳氏造像极为 类似,有可能来自 同一地区,或甚至同一作坊。太和四年(480年) 下博(今河北深县一带)人赵明为亡儿所造的释

迦 多宝二佛并坐像 @,座 下男女供养人像的帽式属于典型鲜卑帽 (图囚,2);但他们的衣服相当宽大, 尤其女性所着为窄袖及地长袍,与一般鲜卑服不同。另一座大概制作于同年同地区的铜佛坐像@,像座 上的供养人又具相当典型的鲜卑人特征(图四, 3)。太和十三年(489年)贾法生兄弟造释迦 多宝并坐像 @,像座 的供养人像所着服装大致与平城地区的鲜卑服 类似, 但是男供养人的头冠似乎变成了肉警形(图四,的。迁都洛阳后河北出土的造像,例如太和二十二年(498年)肥如县(今河北卢龙一带)普贵造弥勒立像 @,像座 上的供养人具有典型的鲜卑人像模式(图四,5)。可见河北地区供养人的形象开始的时间似乎相当的晚,起初不似平城及关陇一带具代表性, 但 多少保持了鲜卑服的基本形态,自 480年鲜卑服被接受以后, 这种服 装一直持续到服装改制以后 。

总的来 说,如果仅考虑纪年,而不论出土地域,对造像碑供养人图像来作统计,会看到其呈现一种年代越晚、鲜卑造像就越 多的趋势@。

一�、 关于 “鲜卑服”

(一)早期的“鲜卑服”

窄袖长裤的胡人装 扮己见于西 汉晚期的 山西省平陆枣园村 基壁画中(图五)@。 但

@ 蔚县博物馆:《河北蔚县北魏太平真君五年朱业微石造份 ,悖的19四年第9期,第田7~810页。@ 见金申(注@) 图 录19。@ 见金申(注@)图录30。@ 见金申(注@) 图 录33。

@ 见金申(注@) 图录42及第448~449页。金申教授认为此种形式的佛坐像多为河北中部及周边所出。

@ 见金申(注@) 图 录50。@ 见金申(注@) 图 录65。

@ 此乃根据金申教授的 图 录所暂时作的统计。@ 山西 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山西出土文物》,1980年 , 图127右“农耕圈”。

. 96. 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2

3 4 5

图四 河北一带出土着鲜卑服人物形象1.太和元年阳氏造婆金铜佛坐像供养人 2. 太和四年下博人赵明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供养人3.太和四年下博地区铜佛坐像供养人 4. 太和十三年贾法生兄弟造释迦多宝并坐像供养人

5. 太和二十二年肥如县普贵造弥勒立像供养人

图上人物的帽子为尖顶 。此图为西 汉仅有的一例。东 汉时期的北方大型 墓葬内虽有非汉人的图像,例如内蒙古和林格尔东 汉晚期 墓葬壁画,但是同 类型的服装直到魏晋时期

的辽西以及河西一带才重新出现,如辽宁的十六国时期及甘肃嘉峪关多座 魏晋时期墓葬均有大量壁画资料。至于为

何 从山西平陆出现“鲜卑服” 到第二次出现中间隔了两 百多年,目前尚无解答。可是这种鲜卑服装似乎并非所有北

方的民族都穿着 。此外,根据图像, 这 些早期“鲜卑服”的帽饰与平城期帽饰仍有相当大的区别: 早期鲜卑服帽后似乎无垂 巾, 但有系带(嘉峪关二条,辽宁袁台子一条)。

甘肃嘉峪关魏晋 墓室的砖画上的人物穿着数种不同的

图五 山西平陆枣园村墓壁画 服装,为 我们提供了研究服装与识别不同民族的极好材上 的胡人装束 料。根据本人的初步统计,穿着 类似 日 后北魏“鲜卑服”

北魏平城期的鲜卑服 . 97.

<:£

图六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砖画 上 人物形象

的人(包括服装与头冠)@, 多与骑马射猎(向前或向后射)、 放鹰打猎,饲养骆驼、山羊,牵马车、牛车(丧车?) 有关(图六)。 这似乎表明这些工作为其所擅长,也就是说,骑猎与饲养家畜属于他们固 有生活习性的一部分。嘉峪关墓葬砖画上还 有其他的非汉人图像。其中主要的一组头戴近似平顶的硬帽, 由其特殊形制推断也可能为皮制或毡

制。他们的上衣虽与“鲜卑服” 类似, 但似乎更为宽大,长度也较长, 几近小腿肚。

@ 见 《汉唐壁画展》墓1: 图34、36、39;基4: 图55;基6: 图80、82;墓7: 图960

. 98. 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衣缘配有相当宽的镶边;裤腿相当宽,裤口没有束紧。除去与穿着鲜卑服的人士相同的工作一一包括一般的农业作习如耕地、打场、饲养家畜,以及-般的家务如启厨、宴饮陪侍等一一之外,这 些人明显地与音乐演奏有关(图七)。他们的乐器包括当时尚未 传人,或是刚刚传入中国的签筷以及阮威。 由于笙筷、阮咸显然经由丝路传入中国,所以

这 些人很可能是丝路 沿线上的某 些绿洲国家的属民,也就是说,穿着这种服装的人士可能来自 西域。这 些“西域人”(暂称) 的工作不包括骑马打猎,这似乎表明他们的生活原与定居农耕有关。只是到目前为止,新疆不同地区的 汉晋 墓地中虽已发现大量衣物,但是尚不见 类似的平顶帽,所以这个假设仍待考古证明。除此两大组服装之外,其余还

有一 些零星穿着其他冠服的人物像。他们似乎没有特别的任务,仅负责农耕、饲养动物等的工作。所以在此无法依其服饰猜测其族属,所以本文中不再进一步探讨 。 下表可以显示出“鲜卑人”与“西域人”基本工作范畴的区别,也就是说,就此二例而言,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服装而断定这 些人大概的族属 。

图七 甘肃嘉峪关魏晋基砖画上的人物形象

表一 “鲜卑人” 与“西域人” 的工作项目

工作项目 “西域人” “鲜卑人”饲养山羊、骆驼 x

宴饮时做客 x

宴饮时从旁服侍 x

随』』

北魏平城期的鲜卑服 . 99.

续表工作项目 “西域人” “鲜卑人”

杀猪 x

杀羊 x

赶牛车(丧车?) x

赶马车 x

骑马行猎[山羊(?)、兔、鹿] x

放鹰行猎 x

耕播,犁地 x x

扬场,打连榈 x

带牛马井饮 x

养牛 x

奏乐 x

宴饮时奏乐 x

杀牛 x

启厨 x

骑马出行 x

博戏 x

宴饮时持肉串 X(坐) X(站立)

表一显示出“鲜卑人” 与“西域人” 的工作范畴有明显的区别, 但目前很难仅仅根据 墓葬砖画的资料来对魏晋嘉峪关一带“鲜卑人” 与“西域人” 的相应社会地位做进一步讨论。此二者均有与 墓主人同床而坐并受另一族人服侍的情景@。 也就是说,二者的社会地位 基本上有高有低(此情况也适用于辽西地区,见 下);仅由服装的角 度无法看出某族的地位较高于另一族。

类似的圆顶高帽、夹领窄袖短上衣以及宽长裤的服装亦可见于辽西地区十六国期的基葬(图八)@。 这一带于公元 4世纪时属于 慕容鲜卑统治,根据服装的相似性, 我们

可以假设奉食牛耕的普通劳动者亦为鲜卑族属。 可是他们的头冠与河西地区的鲜卑式样略有区别:辽西的高顶圆帽后的单根束带向上飘扬,不似河西鲜卑一般垂 下。 此外,辽

西鲜卑的上衣仅长及臀部,腰带似乎为布制,长至足躁的布条飘于腰后(图八,1.) ;

@ 例如嘉峪关墓1宴饮 图中两个“鲜卑人”,一个“西域人”,床前两个“西域人” 弹奏乐器。墓6宴饮 图中一个“西域人” 手持肉串, 递给基主人, 而两个“鲜卑人” 站立在 一旁服侍;见: 甘肃省文物队、 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 嘉峪关壁画基发掘报告 》,文物出 版社,1985

年。 图版58-1 ( 图有铭文“段青”) , 图版59-1。@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朝阳地区博物馆文物、朝阳县文化馆: 《 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礼

《文物》1984年第6期,第29~45页;该基被定为4世纪中叶。

. 100 . 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2

3

图八 辽西地区十六国 基 葬出土 人物形象

而他们的宽裤有两种穿法: 一种扎在高及小腿肚的黑短靴内 @,另一种则 类似河西鲜卑,穿着及躁宽腿长裤, 下着黑鞋@。此外,辽西地区尚未见到 类似河西的“西域人”的服装。

此外,嘉峪关魏晋 墓葬砖画中的一个较特别的现象为穿着鲜卑服以及穿着其他特殊服装的人士有时与妇女共同出现,而“西域人” 从不与妇女共同出现。 甘肃嘉峪关与辽宁袁台子的 妇女的服饰 由于缺乏铭文以及分 类的条件而很不容易辨识,所以在此 略过妇女服装。

魏晋时期河西的鲜卑形象并未因政治的改变而终止, 相反地,辽西一带的鲜卑像似乎没有继续下去。敦煌莫高窟 275 窟北壁 下方有一排供养人图像(图九) 可直接与河西鲜卑服接上关系。根据考古专家的考证,该窟当建于敦煌第一期,也就是相当于北凉或西秦时代@。莫高窟供养人像与嘉峪关 墓壁画鲜卑人像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 由于莫高窟中是供养人的图像,表明他们的地位已较嘉峪关 墓壁画上的仆侍为 高,也就是说

中上阶层的人士也开始穿着鲜卑服;第二, 由于图像作于佛窟内, 这 些形象所代表的是

@ 见 上, 图39 , 图版4~2, 6~2。@ 见 上, 图版4~3。@樊锦诗、 马世长、关友惠:《 敦煌莫高窟北 朝洞窟 的 分期》 ,《中国 石窟· 敦煌莫高窟》 一 ,

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185~197页。

』~

北魏平城期的鲜卑服 • 101 .

礼佛的 正式服装,非一般的工作服;第三,他们头上戴高帽,帽顶 略尖, 项后已有垂巾,上衣及膝,紧袖尖领,内着圆领内衣;上衣浅色,配有彩色的衣缘,衣冠各部已具日 后平城期鲜卑服的特色。相对的南壁上则没有女供养人像,所以元法得知当时此地女

士的衣着 。与此相关的是出土于高昌(今吐鲁番阿斯塔那)沮渠封戴墓葬(北凉承平十三年;

445年) 中的陶俑(图�o)®。 墓葬陶俑的服装与莫高窟的 275窟男供养人相同, 但陶俑的身份为侍 从。再与嘉峪关砖 墓画像同观之,可认为 这种服饰 从魏晋时期起至北凉时代,在 当地不仅在 下层人物, 甚至在 中上层阶级中都广 为流传。与天水麦积山地区形象相同。而稍后都城平城也开始出现典型的鲜卑服,并开始向东传播。

图九 敦煌莫高窟275窟供养人 图一0 高昌沮渠封戴墓葬出土陶俑

(二)鲜卑服的特点

根据图像, 我们可以讨论 这种服装的一 些特点:第一,鲜卑服的颜色 。到目前为止@,仅有1965年出土的拓跋嘉供献佛幡上女供

养人上衣有颜色,为浅色底红花纹(图三B,1),其他图像服装一律为单色,仅双襟、袖口以及上衣 下摆饰有宽条缘。固 原漆棺上画的孝子图人物均着红色或黄色上衣,裤子或裙子为浅色,大同附近出土陶俑也 多是这种颜色组合。 司马金龙以及妻子钦文姬辰合葬 墓中出土的陶俑有着红色(元袖陶俑),有着深绿色(着袖陶俑),并且 这种深绿色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斯塔那古墓群第十次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0年第3 � 4期,第84~91页 。承平十三年 安周改称大凉。 图像见 《新疆出土文物》, 图版54-3 , 最左俑。

@ 本文截稿于2004年 ,2004年 后的新发掘无法列人分析资料内。

. 102 . 4 ~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已近黑口 这种全身深色或黑色,或是全身浅色或白色的衣着,似乎仅见于西北一带佛窟壁画内,例如天水麦积山第 78窟。所以 我们可以假设,首都平城一带的鲜卑服 略别于西北一带的服色而相当地醒目: 不同深浅的红色、棕色或黄色的尖领外以及浅色或红色的圆领内衣,配上浅色裤子或裙子。 《魏书·杨椿 传》 提到 “国家初, 丈夫好幅彩色......”@虽然此处的 “彩色” 意义不清,不知是指 多色的丝绸或是染色的单色丝绸。至少可以认定彩棺画以及陶俑的 这种色调的组合确实 反映事实,并且可以补充文献,因为显然彩色服装一直到平城末年都受人喜爱。 此外,男女的高帽与 项后垂 巾一律黑色,这一事实也符合文献记载@;同时腰带以及鞋或靴也为黑色。

第二,根据鲜卑图像,外衣的形式为右襟包左襟,或左襟包右襟,没有定律。 双襟在胸前合成尖领,襟不太宽大,不延及腋下,圆领不常见(图三A, 5)。 男士有腰带系住前襟,图 像似乎强调大腹宽腰。 女士的外衣不知如何固 定。腰带应为皮制。 但图像上不见特别的带扣、 装饰性扣环等,腰带上悬挂武器如短剑图像极少(图二B, 3)。 此外,似乎男女均不戴首饰: 图像上极少见到耳环(图三A, 3~4), 项链则完全不见。男性的长裤及躁: 有 些为宽裤口,有 些裤口束紧,似乎也没有定制。 骑士(非战士)骑马,或马上射猎时也穿着同样服装,没有特别的骑士服装。骑 士的裤口有宽敞者,也有束紧者,一如普通人士。 除了敦煌北魏刺绣佛搭上拓跋嘉穿着黑色长统靴外(图三B, 1),至今所见的平城期 鲜卑男士,不论骑士与否,均穿黑色鞋。 虽然 《南齐书·魏

虏传》内提及太后出行时有女骑士着铠随行, 至今尚未出土平城时代的女骑士图像@。平城时代,女士 多站立, 她们的鞋大 多被长裙遮住,少数露出一点鞋尖,看起来似乎与男鞋无别。目前为止,仅有文明太后 墓中出士的石俑鞋子有 较细致的表现手法, 即鞋背上有一条装饰纹(图三B, 2), 但不知是否与鞋扣有关。

第三,就目前出土资料看来,不论是陶俑、佛窟壁画、 浮雕或是造像碑上的供养人, 从图像上看衣服均有衣折, 尤其男士裤子常画直纹或斜纹,而女士裙后摆常常较长,拖在地上;显示鲜卑衣裤均相当宽大, 需用布料量不少。 文明太后 墓出土的鲜卑侍女的裙子显示 由六片接成, 但是实际上的布用量则因缺乏文字记载而元法得知。 同时很难 由 这 些相当形式化的图像推测所用的布料是厚是薄,更无法推测布料的质量。 上引

《杨椿传》文得知拓跋贵族曾用丝绸治衣,其他文献也提及富贵之家内 甚至奴姆都用绞

@ 《魏书》卷五八 ,第1289页。@ 见吕一飞(注⑤) · 7页的考证 。

@ 《南齐书》卷五七,985页。 陆翻 《邮中记》 内虽然记载 后 赵宫中女骑卤簿身穿 “椅槽”,腰佩金环参楼带( 《太平御览》卷696),但如前文所提,“持槽” 仅为 一广大的概念,无法给予细致的定义; 同时,石赵的来源可能与中亚的石城 ( Chach;即 今日 的 Tashkent) 有关,所以石赵时期的女骑士的祷榴可能有中亚 该地的骑士 服装的渊源,而不一定可与拓跋鲜卑时期的女 性 服装相提 并论。

d坠』』

北魏平城期的鲜卑服 . 103 .

缤@,可见相对之 下一般人士所用则为较便宜的棉布料。北魏陶侍俑的鲜卑帽 多为圆顶,似乎为厚硬的质料如皮或毡等制成。陶俑头顶部细致的模塑很明显地显示圆顶帽的制作方法:即 由四片等大的叶片型织物或皮片以粗线缝合而成(图三B, 4)。 去冈中晚期供养人像二敦煌刺绣佛旗、 固原漆棺画等图像中,男帽有顶向后垂 下,而女帽有帽顶中央凹陷的现象@。根据目前的资料尚无法完全断定 这种现象是否与年代有关, 但至少与身份无关,因为侍女与贵妇都戴这种形式的帽子(图三A, 4;图三B, 1)。另一可能性乃为, 这种形式为首都“时装”@,因为在外地的式样中很少见到 这种垂 下或凹 下的帽型。不论如何, 这种型制显示此时的帽顶不 但高大,而且所用材料可能较软, 但是帽型基本没有改变。

第四,平城时代女性的服饰不如男性服饰稳定。男性服装虽然随地域时间 多少有些差异, 但总的型制保持不变。不像女性:早期有时穿着典型的鲜卑裙袍,有时穿着 类似汉人的宽大袍服。此外,金申教授根据佛造像与佛服榴纹的 特色推断出河北地区早期造

像形式与河西地区石 窟高度一致@。 但是根据供养人图像显示,河北一带的鲜卑服饰到太和 中(约480年) 以后才逐渐稳定,且仍具不少当地的 特色。

第五,以上《南齐书·魏 虏传》引文明确指出,平城时期 这种服装已为正式 朝 服;拓跋嘉佛播也证明,鲜卑服同时也是用于拜佛的 礼服。 但必须说明的是在拓跋境内,至目前为止, 从社会的低阶层到贵族阶层都穿着同样的服装;并且不分场合,不论上 朝、礼佛、骑猎、宴饮、或是耕作;似乎除了戎服以外,所有的服装形式都相同。可能区别

仅在于衣料质量以及纹饰,服色可能也有区别, 但是文献中没有提到, 从图像数据也无法得出此结论。关陇地区以及河北地区的其他服饰可以视为当地的地方传统,应该与社会等级以及官衔无关,因为平城没有出现同样的服装。同时 由于关陇地区与河北地区的非鲜卑式服装并不相同,所以在没有确实的证据以前,不应贸然称之为 汉化的影响。

四、北魏鲜卑服与中亚民族服饰的关系

不少学者将 鲜卑服划分为中亚服装一 类@,然而 由以上分析看来,鲜卑服虽然源于

@《魏书·李彪传》卷六二,第1382页。 “......壮制第宅, 美饰车马,仆妾衣续续,上木被文绣……”。

@ Annette L. Juliano 与 Albert E. Dien (见注②) 也注意到这点。

@ 就本人的看法,固原漆画棺墓的墓主为平城派去的镇将, 因为 该墓中的 纹饰、墓葬 型制等等均符合“标准基葬” 的规范,而与 当地的传统完全断绝; 见 Shing Muller,注⑩,第146~161页。

@ 金申,《易县北魏交脚菩萨像造 型上的 几个问题》,《文物》1997年第7期,第63页。

@ 仅举最近一例:Yang Hong,“An Archaeological View of Tuoba Xianbei A时in the Pingcheng Peri­od and Earlier,” Orientαtions 34, no. 5 ( 2002),第27~33页。其中提到平城时代鲜卑人所穿为 “中亚人的 服装以及鲜卑甜帽”(Central Asian clothing and Xianbei felt hat)。

. 104. 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北方骑马民族的服装类型, 但是仍然具有其特点口 尤其他们的 帽型特殊,不见于其他中国北方西北方民族服饰中,虽然较早期( 3、4世纪) 的萨珊贵族也带 类似的高帽(图一一) @; 但同时期贵霜贵族所戴为尖顶帽@,而此时鲜卑尚在发展时期,不可能会与萨珊有直接交流。其余欧亚北方草原民族如斯基泰匈奴的头冠与 这种帽型 差距也相当大

(图一二)。所以 我们可以假设:除去早期的特定鲜卑腰带扣饰外, 这种帽型也肯定是族 属的一个因素。只是这种帽型目前最早只能追溯到魏晋时期的鲜卑地带,然后一直沿用到北魏的平城时代,至平城后 半期帽型形式已固定,并与鲜卑服共同成为标明拓跋鲜卑 “民族 意识” 的唯一表征。

图一一 萨珊国王阿达席尔二世(Ardashir, 224~ 图一二 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王宫241)受神权图浮雕左起第二随从 ( Persepolis)遗址(Apadana)上浮雕斯基泰使者

就目前 考古资料来看,中亚地区与北魏鲜卑服饰 最大关系在于布料纹饰。拓跋嘉的刺绣佛播上所留存的妇女服装上心形花纹,显然 是当时中亚一 些国家所流行的纹饰。1987年于阿富汗西北法立亚布(F呵地) 地区姑比洋( Ghulbiyan) 洞窟所发现的大型彩色壁画显示当地国王与贵族拜神的图像,其中一位贵族 即穿着 类似的心形花纹衣服

(图一三)。Franzt Grenet推测姑比洋壁画约于公元 4~5世纪前 半叶的时间内绘成,属于贵霜、萨珊二王朝交接的时候,所画的可能是某一位被指派至此地镇压的萨珊王子,

@ 有关早期萨珊王朝男性贵族的帽式见Ehsan Zarshater (编), Enc yclopαediαlranica, Vol V Clothing. Costa Mesa: Mazda Publishers, 1992, 745页。这种高圆顶帽式后的护颈垂巾可有可无。

@ 有关贵霜时期的服装(根据卡尔查洋Khaltchayan宫殿出土的图像证据)-见Evge1出Badano蝇va, 1βtraitement du costume clans la sculpture de Khaltchayan,“Dossiers d’archeologie n° 211 Mars (1996)”,第48~53页;有关萨珊时期的骑马服装特点见B�rnard Goldman, “The Later Pre-Islamic Riding Costume,” lranica Antiquαxxvrrr c 1993),第201~246页。

北魏平城期的鲜卑服 . 10 5.

图一三 阿富汗西北法立亚布地区姑比洋洞窟 图一四 乌兹别克南部巴拉利克丘

彩色壁画左起第四人 宴饮壁画图

或为当地贵霜贵族及其家属与随 从拜神的图像@。 这种心形纹饰在中亚, 尤其是粟特一带的贵族阶层内流传不衰。 例如Angela Sheng指出在巴拉利克丘(Balalyk tepe;在今乌兹别克南部)约5~ 6世纪的粟特地区内日厌贴贵族宴饮壁画图上也有 类似花纹的衣服

(图一四)@。 而拓跋嘉的佛旗显示这种纹饰至少也可以用在拜佛的 礼服上,属于庆典时的纹饰。

如此看 来,同时期中亚、 波斯对北魏世俗生活影响 最大的可能不是服饰的形式,而是纹饰与习俗,如坐姿(踞坐)、宴饮方式以及所用金属器皿。 大同近年出土的一些粟特或萨珊银容器及玻璃器皿就是最好的例证⑩。 再如 固原彩绘棺前挡上 墓主人两足相对坐在一矮床上的特别坐像,已 由孙机教授阐明是当时 由中亚向西域一带传来

的坐法,为当时拓跋贵族所喜好。根据文献,此坐姿 甚至流行于北魏平城期的皇族

@· Jonathan L. Lee and Franzt Grenet, “ New Light on the Sasanid Painting at Ghulbiyan, Faηab Province , Afghanistan,” South Asiα Studies 14 ( 1998) : 75~85。 对该贵族服饰 的描述见79页,有关断代见81页。

@ Angela Sheng,“ Women Motifs in Turf an Silks : Chinese or Iranian?” 。rientationsApril ( 1999) : 45~62,特别是第48页。 巴拉利克的断代不易,巴拉利克发掘人Al’ baum虽然将该遗址定为 5~6

世纪,但是 Ierusalimskaia却根据壁画上的衣料 纹饰而将该壁画定到6世纪末至 7世纪,见 Belenitskii , A. M. and B. I. Marshak,“ The Paintings of Sogdiana ,” in Guitty Az缸pay, Sogdiαn Painting. The Pictorι

αl Epic in Oriental Art.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49页。@ 例如 《大同南郊北魏基群发掘简报》(注@)。

. 10 6. 4 ~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之间@。此外固 原漆棺前挡上左 方女士将 一手隐于长袖内的手势(另一手举起酒杯向 墓主敬酒;图二 B, 2) 与中亚、 波 斯 地 区表 示尊敬的手势(图 一 一) 完全相同, 说明平城期世俗人士崇尚同期中亚、西亚一带的生活方式,包括某 些特别 礼节及器皿、家具、用具等, 但是服装与头冠仍保持本身的特色d

五 i� �,6.. 、 E日 下自

考古图像的证据显示,鲜卑服显然早在 3~4世纪已经形成, 但 由帽饰似乎可以看出所谓 慕容鲜卑与河西 鲜卑的大致区别。在此早期时间,鲜卑服 多为 下层社会民众的服装。5世纪上 半期道武帝灭法以前零星保存 下的例证表明,河西一带的鲜卑服在关陇地区仍继续维持,且 由一批有财力建造佛碑的人物支持着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不 但是社会低层, 甚至社会中上层的男性居民也开始穿着 这种服装,唯一不稳定的是妇女的服饰,有 些人仍爱好不同形式的大袖长袍。虽然关中一带民族混杂, 而每一民族 多 多少少都保留他们自己民族的服装特性, 但是麦积山北魏时期民族杨氏 供养人让当地工匠将 自己的形象以鲜卑式来表现的例子具有相当重要的 意义, 最主要的是说明了非鲜卑族的集团也可能因为臣服拓跋联盟的统治而开始接受鲜卑的形象, 说明一个“团体 意识” 开始产生。

也许平城一带早期的鲜卑图像没有留存 下来,否则很难解释为何平城一带的鲜卑图像比河西出现得晚。然而河西与辽西早期的鲜卑图像的保存, 使 我们知道拓跋的服装源自 于鲜卑共同的物质文明,特别是河西一带的影响特别大。明显的是5世纪的 70年代以后(河北地 区 80年代以后),鲜卑服的形式 几乎遍及拓跋全境内,而且依据文献资料可知鲜卑服也成为朝服。拓跋嘉的佛幡以及固 原漆棺的图像更证明连皇室成员都把 这种服装当成礼服。可见此时拓跋鲜卑联盟 下各族 由认同感而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鲜卑形象”。 这个考古结果所显示的现象与目前学者们对太和 改制与拓跋鲜卑平城期的汉化的看法起了冲突@。虽然文明太后 基内出土的一件鲜卑服石侍 从女俑还 不能当作有力的证明, 但是也表明文明太后以及有心 汉化的孝文帝此时并不全力排除鲜卑形象的事实。反而到平城尾声,鲜卑服出现频率更加密集,似乎 说明拓跋境内产生了一股强大的鲜卑

势力。现在尚无法解释鲜卑服式不分阶级、贫富、 季节和 场合的一致性现象。《魏书》内不提平城时代的官服形制,似乎隐射当时官服一一除了质料与纹饰之外一一确实没有

@ 《南齐书 · 魏 虏传》卷五七,986页: “ 虏主 及 后妃行,乘银楼羊车,不施帷幢, 皆偏坐垂脚辗中, 在殿上, 亦跤据……坐施瞿能褥。 ” 孙机 教授解释 “ 跋据 ” 就是这种坐法(见 《 固原北魏 漆棺画》, 注29' 128页)。 这种坐姿风 行一时, 甚至连同时期南 齐 的上层社 会 人士也模仿之。 见 《南齐书·高逸》卷五囚,934 页: “ 又夷俗长E虫,法与华异, 翘左跋右, 全 是 蹲踞。 ……今诸华 士女, 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距, 滥用夷礼, 云于蔚落之徒, 全是 胡人。 ”

@ 见注③。

半ιι

北魏 平城期的鲜卑服 . 107 .

等级,亦 即视觉上的区分? 如此皇上与臣下、高官与小民则区分不易。也许是这个鲜卑化的压力也是孝文帝迫切要迁都的原因之一? 迫 使孝文帝不得不以迁都 这种劳民伤财的方式来打破北魏鲜卑化的趋势,搬迁至已成废墟的洛阳, 从头开始建立一个他的王 朝 。

石窟寺内的佛造像是否可以作为 汉化 的证据呢? 就我的看法,佛主的形象并不适用作讨论的材料,佛像是属于一种仪式崇拜的图像,他的形象较严格地受限于学派以及经典的规范,不能 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比方 说,欧洲至今仍朝拜耶稣基督与圣母像, 但基督像的服装并不表示现代欧洲人也穿 类似的服装。所以佛像的汉人形象并不代表当地的

人民本身同时接受 汉化,开始穿着 汉人服装, 最 多表示当时的中国开始创造本土佛教,随之而起的是新的佛像。当时北魏显然也开始接受 这 些新学派,所以开始建造符合新学派的偶像。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佛像与佛窟内世俗人形象 差异的冲突。而就我的看法, 最能表现当地人民文化认可的应当还 是供养人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