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effect of identifiability upon sentences with a patient subtopic: a case study of the Taizhou...

12
1 语文2014年第2期(总第359期) 可别度对受事次话题句的影响 以吴语 台州话为例 提要 吴语台州话中的受事次话题句与语言单位的可别度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受事论元的可别度越高,在语序编码上也越倾向前置于动词充当次话题。影响受事论元可别 度的因素主要有受事论元的指称性、信息度和动词的完成性等。这三个因素对可别度的影响 程度也是不 同的 ,它们之 间构 成了一个 优先等级序列 ,即 :完成性>信息度 >指称性 。 关键词 受事 可别度 完成体 旧信息 有定 问题的提出 受事次话题句是指在语序编码形式上将受事论元 (P)置于主语 (S)和谓语 动词 (V)之问 的句子 (SPV语序),如例(1a)、(2a)、(3a)等所示 。 以往 的研究认为 P在指称性上的有定(def inite)是吴语、闽语等方言中受事次话题句得以 成立的一个决定性条件(徐烈炯、刘丹青,1998:176;刘丹青,2009等)。但在台州 (路桥)话 中,①无定 (indef inite)或无指(non—refrentia1)的 P也能用于受事次话题句。而且在完成体句 巾,无论P的指称性高低,句子都只能编码为SPV语序。②例如: (1)a.其个只苹果吃爻 。他吃 了这只苹果。(P有定 ) b. 其吃爻个 只苹 果。 (2)a.我早介两只苹果吃爻 。我上午吃了两只苹果。(P无定 ) b. 我早介吃爻两只苹果。 (3)a.我枯星早上孛就苹果吃爻 。我早上就吃了苹果。(P无指 ) b. 我枯 星孛 吃爻 苹果 。 在非完成体句中,当 P有定时 ,句子可以编码为 SPV或 SVP语序 ;但 当 P无定时 ,句子只 本研究 得到了 2013年 “上海外 国语大学 优秀博 士学位 论文 资助基金 项 目”的资 助 。论 文写作过 程 中 曾就有关问题求救于陆丙甫和刘丹青两位先生。初稿先后承蒙导师金立鑫教授和《中国语文》的匿名审稿专 家提 出修改 意见。文中涉及 的非 台州话 的方言材料得益 于曹志耘教 授 、陈佳颖 、陈青青 、陈文君 、郭瀚 、黄嫣 、 黄彦、黄艺、劳雯婷、李占炳、李志强、罗艺雪、毛浩、吕晓玲、盛亚南、宋翠翠、王芳、王遥、王奕桦、曾俊敏、张倩、 朱音尔等师友的热心帮助。谨此一并致谢。文中尚存问题概由本人负责。 吴语台州片 内部有不小的差异 。本文 以作者 的母语 “路 桥话 ”为研 究对象 ,所 描写 的语 言事 实大体 能够代 表台州市区(椒江 区、路桥 区 、黄岩 区)、温岭市 以及玉环县部分地 区的吴语 使用情况 。 台州话中,无论V是否为完成体,如果P有定或类指,句子都能编码为PSV语序;如果P无定,句子 都不能编码为 PSV语序 。为了使讨论更为集 中,本 文不涉及台州话 中的 PSV语序 。 · 162·

Transcript of On the effect of identifiability upon sentences with a patient subtopic: a case study of the Taizhou...

1 语文 2014年第2期(总第 359期)

可别度对受事次话题句的影响 以吴语台州话为例

提要 吴语台州话中的受事次话题句与语言单位的可别度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受事论元的可别度越高,在语序编码上也越倾向前置于动词充当次话题。影响受事论元可别

度的因素主要有受事论元的指称性、信息度和动词的完成性等。这三个因素对可别度的影响

程度也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优先等级序列,即:完成性>信息度>指称性。

关键词 受事 可别度 完成体 旧信息 有定

。 问题的提出

受事次话题句是指在语序编码形式上将受事论元(P)置于主语(S)和谓语动词(V)之问

的句子(SPV语序),如例(1a)、(2a)、(3a)等所示。

以往的研究认为 P在指称性上的有定(definite)是吴语、闽语等方言中受事次话题句得以

成立的一个决定性条件(徐烈炯、刘丹青,1998:176;刘丹青,2009等)。但在台州 (路桥)话

中,①无定(indefinite)或无指(non—refrentia1)的 P也能用于受事次话题句。而且在完成体句

巾,无论 P的指称性高低,句子都只能编码为SPV语序。② 例如:

(1)a.其个只苹果吃爻。他吃了这只苹果。(P有定)

b. 其吃爻个只苹果。

(2)a.我早介两只苹果吃爻。我上午吃了两只苹果。(P无定)

b. 我早介吃爻两只苹果。

(3)a.我枯星早上孛就苹果吃爻。我早上就吃了苹果。(P无指)

b. 我枯星孛吃爻苹果。

在非完成体句中,当P有定时,句子可以编码为 SPV或 SVP语序;但当P无定时,句子只

本研究得到了 201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项 目”的资助。论文写作过程中

曾就有关问题求救于陆丙甫和刘丹青两位先生。初稿先后承蒙导师金立鑫教授和《中国语文》的匿名审稿专

家提出修改意见。文中涉及的非台州话的方言材料得益于曹志耘教授、陈佳颖、陈青青、陈文君、郭瀚、黄嫣、

黄彦、黄艺、劳雯婷、李占炳、李志强、罗艺雪、毛浩、吕晓玲、盛亚南、宋翠翠、王芳、王遥、王奕桦、曾俊敏、张倩、

朱音尔等师友的热心帮助。谨此一并致谢。文中尚存问题概由本人负责。

① 吴语台州片内部有不小的差异。本文以作者的母语“路桥话”为研究对象 ,所描写的语言事实大体

能够代表台州市区(椒江区、路桥区、黄岩区)、温岭市以及玉环县部分地区的吴语使用情况。

② 台州话中,无论V是否为完成体,如果P有定或类指,句子都能编码为 PSV语序;如果P无定,句子

都不能编码为PSV语序。为了使讨论更为集中,本文不涉及台州话中的PSV语序。

· 162· 中 国 语 文

能编码为 SVP语序,不能编码为 SPV语序。例如:

(4)a.我个只苹果天酿明天吃。我明天吃这个苹果。(P有定)

b.我天酿吃个只苹果。

(5)a. 我每日一只苹果都吃。我每天都吃一只苹果。(P无定)

b.我每 Et都吃一只苹果。

一 般来说,有定 P通常都表达旧信息,无定P只能表达新信息,而无指P却既能表达旧信

息也能表达新信息。在非完成体句中,当无指 P表达旧信息时,句子可以编码为 SPV或SVP

语序;而当无指 P表达新信息时,句子只能编码为SVP语序。例如:

(6)甲:我昨日碰着小张,其讲要口[po? ]给你介绍女朋友/ 女朋友介绍。我昨天碰到小张,他说要给你介

绍女朋友。(P新信息)

乙:我口[t ‘i五ss]现在工作还呒稳定,女朋友等两年再寻/等两年再寻女朋友。我现在工作还没稳定。过

两年再找女朋友。(P旧信息)

例(6)中甲所说的“女朋友”是表新信息的无指P,只能后置于V;而乙所说的“女朋友”是表旧

信息的无指 P,前置或后置于 V都可以。

可见,在台州话中,V的体貌(是否为完成体),P的指称性(是否为有定),以及P的信息

度(是否表达旧信息)等三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受事次话题句的使用。那么,这些因素为什么会

对受事次话题句产生影响,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不同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又是否相同呢?本文

将以上述问题为切人点,对台州话的受事次话题句展开深入的研究。

一 指称性、信息度与可别度

1.1可别度领前原理

陆丙甫(2005a、2005b)提出了“可别度(identifiability)领前原理”,用以解释受指称性或其

他有相似表现的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语序分布现象。从信息处理的难易程度上看,可别度高

的事物要比可别度低的事物更容易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被“识别”。因此,在语序的线性编码

上,先编码容易识别的高可别度事物,再编码较难识别的低可别度事物,是最符合信息结构优

化需要的,即“可别度高的成分前置于低的成分”。

针对“相同格式中两个并非同时出现的相似成分”的语序分布现象,陆丙甫(2005a)进一

步提出了“引申的可别度领前原理(表述二)”:

(7)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可别度越高的成分越倾向于前置。

这条原理的意思是:如果 x和Y可以分别与c共现,但x和 Y不能共现,并且x的可别

度高于 Y,那么以 c为定位标准,在排除其他 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可能的优势语序组合是

(8a),即“可别度高的成分前置(XC),可别度低的成分后置(CY)”。

如果语序组合中只有一个优势语序,但它与劣势语序和谐(harmony),这个组合也能成立。

(8b)中的CX是劣势语序,它与优势语序 CY和谐,即“可别度高的成分后置蕴含着可别度低

的成分后置”。(8c)是(8b)的逆反命题,优势语序XC与劣势语序YC和谐,即“可别度低的成

分前置蕴含着可别度高的成分前置”。

如果语序组合中没有优势语序,而且两者也不和谐,这个组合就不能成立。(8d)中的CX

和YC都是劣势语序,两者不和谐,即“可别度高的成分后置,可别度低的成分前置”。

(8)a.XC和 CY c.YC和XC

b.CX和 CY d. YC和 CX

2014年第 2期 .163.

1.2指称性对可别度的影响

“指称性是‘可别度’的核心内容”(陆丙甫,2005a)。台州话中与P的指称性有关的语序

分布现象都可以用可别度领前原理来解释。先看下面几个例子:

(9)a.我天酿枯星吃个只馒头。我明天早上吃这只馒头。(将行体,P有定)

b.我个只馒头天酿枯星吃。

(10)a.我天酿枯星吃两只馒头。我明天早上吃两只馒头。(将行体,P无定)

b. 我两只馒头天酿枯星吃。

(11)a.其凑在搭望个张报纸。他正在看这张报纸。(进行体,P有定)

b.其个张报纸凑在搭望。

(12)a.其凑在搭望报纸。他正在看报纸。(进行体,P无指)

b. 其报纸凑在搭望。

(13)a.张三吃过个瓶老酒。张三喝过这瓶黄酒。(经历体,P有定)

b.张_三个瓶老酒吃过。

(14)a.张三一肚吃过两瓶老酒。张三一次性喝过两瓶黄酒。(经历体,P无定)

b. 张三两瓶老酒一肚吃过。

(15)a.李四每日都望个本书。李四每天都看这本书。(惯常体,P有定)

b.李四个本书每日都望。

(16)a.李四每日都望书。李四每天都看书。(惯常体,P无指)

b. 李四书每 Et都望。

无论是将行体,进行体,经历体,还是惯常体,当P有定时,句子既可以编码为SVP语序,

也町以编码为SPV语序;当P无定或无指时,句子只能编码为SVP语序,不能编码为SPV语

序。③ 因此,从指称性来看,只有当P有定时,受事次话题句才能成立。

指称性越强的事物,可别度也越高。因此,有定 P的可别度要高于无定或无指的P。根据

可别度领前原理,在语序分布上,若 以 V为定位标准,则有定 P更倾向前置于 V。(9b)、

(11b)、(13b)和(15b)中有定 P都前置于 V,而(10)、(12)、(14)和(16)中无定或无指的P都

只能后置于V而不能前置于V,它们之问构成了(8a)的优势语序组合模式,即“可别度高的P

前置于 V,可别度低的P后置于V”,完全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

另外,(9a)、(1la)、(13a)和(15a)中有定 P后置于V的语序也不违背可别度领前原理,

它们分别与(1Oa)、(12a)、(14a)和(16a)构成了(8b)的语序组合模式,即“可别度高的 P后置

于 V蕴含着可别度低的P也后置于 V”。

以上谈的都是非完成体句中的情况。在台州话的完成体句中,无论 P的指称性高低,句

子都只能编码为 SPV语序,不能编码为 SVP语序,如(1)一(3)所示。这种语序分布现象也符

合可别度领前原理。(1a)与(2a)、(3a)之间构成了(8c)的语序组合模式,即“可别度低的 P

前置于V蕴含着可别度高的P也前置于V”。

1.3信息度对可别度的影响

“信息新旧的对立跟指称性的高低对立”(陆丙甫,2005a),即表达旧信息的P在可别度上

要高于表达新信息的P。

在台州话的完成体句中,无论 P的信息度高低,句子都只能编码为SPV语序。例如:

③ 这里先不把无指P表旧信息时可以前置于V的情况考虑在内,下文中对此有专门的论述。

· 164· 中 国 语 文

(17)甲:你听讲爻哦?小李公务员考牢停爻。你听说了吗?小李考上公务员了。(P新信息)

/ 小李考牢停爻公务员。

乙:老格啊?我还勤得。真的啊?我还不知道。

(18)甲:听讲小李要考公务员啊?听说小李要考公务员啊?

乙:噶唔“要考”唉,其公务员上礼拜孛考爻。哪里是“要考”呀,他上周就已经考了公务员了。(P旧信息)

/ 其上礼拜孛考爻公务员。

这种语序格局与指称性高低不同的P在完成体句中的分布情况一样,都只有SPV这一种

可能。表新信息的低可别度P前置,表旧信息的高可别度P也必须前置,因此(17)与(18)之

间构成的也是(8c)的语序组合模式,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

下面再来看非完成体句中的情况。

根据上文的讨论,当P有定时,两种可能的语序编码形式 SPV和SVP中P表达的都是旧

信息。当P无定时,唯一的语序编码形式SVP中P表达的是新信息。当P无指时,SPV语序

中的P表达旧信息,SVP语序中的P表达新信息。也就是说,在台州话的非完成体句中,表旧

信息的P可以与s、V编码为SPV和SVP两种语序,而表新信息的P只能与s、V编码为SVP 一 种语序。

这种语序格局也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编码旧信息P的SPV语序和编码新信息P的SVP

语序之间构成了(8a)的优势语序组合模式;而编码旧信息 P的SVP语序和编码新信息P的

SVP语序之间构成了(8b)的语序组合模式。

二 完成性与可别度

除了P的指称性和信息度之外,V在语义上的完成性(perfectivity)也是决定 P可别度高

低的一个关键因素。

根据Hopper&Thompson(1980)的研究,在“动一受”关系中,P的所指对象承受了来自V

代表的动作的某种作用。一个动作在多大程度上传递给了P,P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该

动作的作用。完成体事件已经发生,通常要达到有结果或结束的阶段,并且具有现实相关性

(即对说话时问或某个参照时间产生影响)(刘丹青,2008:463),而非完成体事件却不具备达

到结束的阶段和现实相关性等特征。因此,当V为完成体时,动作全部传递给了P,P也就完

全被作用(totally affected)。反之,当V为非完成体时,P只是部分被作用。

从人们对事件体验的角度来看,完全被作用的P相对于部分被作用的P而言,是更为确

定、也更容易被识别的对象。

下面就以无定 P在“特指”(specific)和“非特指”(non—specific)上的表现为例来对此加以

说明。请比较:

(19)a.我枯星两只馒头吃爻。我早上吃了两个馒头。(完成体)

b.我天酿枯星吃两只馒头。我明天早上吃两个馒头。(将行体)

(20)a.其一篇论文写完爻。他写完了一篇论文。(完成体)

b.其凑在搭写一篇论文。他正在写一篇论文。(进行体)

(21)a.张三昨日两瓶老酒吃爻。张三昨天喝了两瓶黄酒。(完成体)

b.张三一肚吃过两瓶老酒。张三一次性喝过两瓶黄酒。(经历体)

2014年第 2期 ·165·

(22)a.李四一本书望完爻。李四看完了一本书。(完成体)④

b.李四每日都望一本书。李四每天都看一本书。(惯常体)

在将行体事件(19b)中,P可以是非特指的对象,即客观世界中任何“两个馒头”,也可以

是特指的对象,比如“说话人放在冰箱里的那两只馒头”;但在完成体事件(19a)中,P只能是

特指的,即“说话人早上吃了的那两只馒头”,而不可能是其他任何的“馒头”。

同样,在进行体事件(20b)中,P“一篇论文”既可以是非特指的,也可以是特指的;而完成

体事件(20a)中的P“一篇论文”只能是特指的。

在经历体事件(21b)中,P是非特指的,说话人只表达“老酒”这一概念以及相关的数量成

分“两瓶”,并不与客观世界中具体的“老酒”相联系;而完成体事件(21a)中的 P就是特指的,

即“张三昨天喝了的那两瓶老酒”,而不可能是其他任何的“老酒”。

同样,在惯常体事件(22b)中,P“一本书”也是非特指的,而完成体事件(22a)中的 P“一

本书”就只能是特指的。

可见,在完成体的作用下,无定 P只能是特指的,识别起来也较容易;而在非完成体 V的

作用下,无定 P可以是特指的,也可以是非特指的,识别起来也相对困难。

因此,我们可以说,受完成体作用的P在可别度上要高于受非完成体作用的P。⑤ 根据可

别度领前原理,在语序分布上,若以V为定位标准,那么受完成体 V作用的 P更倾向前置于

V。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台州话的完成体句中只有 SPV一种语序编码模式了。

当V为完成体时,完全被作用的 P只能前置于 V;而当V为非完成体时,部分被作用的P

以后置于V为优势。它们之间构成了(8a)的语序组合模式,“可别度高的P前置于V,可别度

低的P后置于V”,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另外,在非完成体句中,有定 P和表旧信息的P可

以前置于V的语序(如(9b)和(6)所示)也不违反可别度领前原理。它们与完成体句中有定 P

或表旧信息的P前置于 V的语序(如(1a)和(18)所示)之间构成了(8c)的语序组合模式,即

“可别度低的P前置于V蕴含着可别度高的 P也前置于 V”。

综合以上两节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台州话中,P的可别度高低是s、V、P三者语序编

码的语用基础。可别度高的P要比可别度低的 P更倾向于采用 SPV语序。此外,P的可别度

高低又受到了指称性、信息度和完成性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指称性和信息度都是 P所

④ 台州话中的“爻”和普通话中的“了,”不是对等的。前者是完成体(perfect)标记,后者是完整体

(perfective)标记。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完成体通常要达到有结果或结束的阶段;而完整体只确定一个行

为或事件已经发生 ,不管行为或事件是否有结果,是否在延续(刘丹青,2008:463)。例如:

a.我上午写了一封信,但是还没写完。(普通话)

b. 我早介一付信写爻,还呒写完。(台州话)

c.我早介在搭写一付信,还呒写完。(台州话)

(a)表明普通话中“了 ”的使用不受事件是否已达到完成阶段的限制,而(b)表明台州话中的“爻”只用于已

达到完成阶段的事件。如果要表达“信已经开始写了,但还没写完”的意思,只能使用进行体,如(c)所示。

⑤ 根据沈家煊(2004),V是否为完成体还会影响到充当P的无指名词的有界性。例如:

a.其每日吃苹果。 b.其早介苹果吃爻。

在惯常体事件(a)中,P“苹果”是无界的事物,是泛指的苹果;而在完成体事件(b)中,P“苹果”就要识解

为有界的个体事物了,即某一个或某几个苹果。从(a)到(b),V由非完成体变为完成体,相应地,V支配的事

物也由无界变为有界。这也是完成体V提高P的可别度的一种表现。

· 166· 中 国 语 文

具有的特征,而且这两个特征必须在 P进入句子或话语之后才具有。完成性是 V所具有的特

征,通过 V对 P的作用而影响P的可别度。

我们可以将这三种因素与相应语序编码形式之间的关系概括为表1:

表 1

謇 V完成体 V非完成体 (P完全受作用) (P部分受作用) P指称性高 P有定 旧信息 SPV或SVP

SVP P无定 新信息 SPV

P指称性低 旧信息 SPV或SVP P无指

新信息 SVP

三 可别度因素的优先等级

“可别度”这个概念“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可以将种种对分布产生相似作用的因素都包

括进来”,比如指称性、信息的新旧、生命度、数量的多少、有界性等(陆丙甫,2005a)。

不同语言(或方言)对于不同可别度因素的“敏感”程度往往也是不同的。陆丙甫(2001)

讨论过一个有关的现象。他发现在宾语标记的分布上,几乎没有一种语言是对所有语义上的

“宾格”进行标记的。有些语言(波斯语、土耳其语等)对高指称性比较敏感,主要标记定指的

直接宾语。另一些语言(俄语等)则对高生命度比较敏感,受事标记只用于高生命度的名词。

还有些语言(西班牙语等)是两者并重的,必须同时满足高生命度和高指称性这两个条件才能

对受事宾语进行标记。

当几种与可别度有关的因素都对某种分布现象起作用时,就有可能产生矛盾。比如,在某

种语言中,就A因素而论,x的可别度高于Y,但就 B因素而论,Y的可别度又高于x。那么在

分布上,究竟是x比Y更倾向于前置,还是Y比x更倾向于前置呢?如果是前者,就表明该语

言中A因素对可别度的作用优先于 B因素。如果是后者,就表明B因素的作用优先于A因

素。如果XY和YX两种分布共存,没有哪种更为优势的倾向,那就表明A、B两种因素是并重

的,两者之间不存在优先等级。

根据表 1,我们可以看到指称性、完成性和信息度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着三处“可别度矛

盾”的地方。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指称性与完成性之间的矛盾

在指称性上,有定P的可别度要高于无定和无指的P。在完成性上,完成体句中P的可别

度要高于非完成体句中的P。那么,完成体句中的无定和无指P与非完成体句中的有定P之

间就存在可别度的矛盾了。在台州话中,前者只能编码为 SPV语序,后者可以编码为 SPV或

SVP两种语序。

当两者都是SPV语序时,不论从指称性还是完成性上看,它们都构成了(8c)的语序组合

模式,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当前者是SPV语序,后者是 SVP语序时,从完成性上看,它们构

成了(8a)的语序组合模式,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但从指称性上看,它们构成了(8d)的语序

组合模式,不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然而,这种组合在台州话中却是成立的。

这就表明,在台州话中,完成性对可别度的作用等级要优于指称性。当完成性与指称性在

对可别度的作用上发生矛盾时,按照完成性的大小进行语序编码,而不管指称性的高低。

2014年第2期 ·167·

(二)完成性与信息度之问的矛盾

在完成性上,完成体句中P的可别度要高于非完成体句中的P。在信息度上,表旧信息的

P的可别度要高于表新信息的P。那么,完成体句中表新信息的P与非完成体句中表旧信息

的P之间就存在可别度的矛盾了。在台州话中,前者只能编码为 SPV语序,后者可以编码为

SPV或SVP两种语序。

当两者都是 SPV语序时,无论从完成性还是信息度上看,它们都构成了(8c)的语序组合

模式,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当前者是 SPV语序,后者是 SVP语序时,从完成性上看,它们构

成了(8a)的语序组合模式,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但从信息度上看,它们构成丫(8d)的语序

组合模式,不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然而,这种组合在台州话中却是成立的。

这就表明,在台州话中,完成性对可别度的作用等级要优于信息度。当完成性与信息度在

对可别度的作用上发生矛盾时,按照完成性的大小进行语序编码,而不管信息度的新旧。

(三)指称性与信息度之间的矛盾

在指称性上,无定P的可别度要高于无指的P。在信息度上,表旧信息的P的可别度要高

于表新信息的P。那么,表新信息的无定P与表旧信息的无指P之间就存在可别度的矛盾了。

在台州话中,前者只能编码为 SVP语序,后者可以编码为 SPV或 SVP两种语序。

当两者都是SVP语序时,无论从指称性还是信息度上看,它们都构成了(8b)的语序组合

模式,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当前者是SVP语序,后者是 SPV语序时,从信息度上看,它们构

成了(8a)的语序组合模式,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但从指称性上看,它们构成了(8d)的语序

组合模式,不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然而,这种组合在台州话中却是成立的。

这就表明,在台州话中,信息度对可别度的作用等级要优于指称性。当信息度与指称性在

对可别度的作用上发生矛盾时,按照信息度的新旧进行语序编码,而不管指称性的高低。

综合以上对可别度矛盾的分析,我们就得到了台州话中可别度因素的一个优先等级(“>”

读作“优先于”):

完成性 >信息度 >指称性

也就是说,在这三种可别度因素中,台州话对V的完成性是最为敏感的。

实际上,可别度因素的优先等级还表现在它们对语序的影响是否具有强制性上。因为越

是优先等级的因素,在发挥作用时就越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

是语序编码形式是否强制。台州话中,完成性影响下的语序强制编码为 SPV,而旧信息

和高指称性影响下的语序都可以编码为 SPV或 SVP,没有强制性。可见,完成性对语序的影

响是相对最强的。

二是所编码的语序是否强制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单就完成性或信息度而言,受其影响

的语序编码形式全都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但是,受指称性影响的语序中却有一个违背可别

度领前原理的例外。在非完成体句中,有定P可以编码为 SVP,而无指P可以编码为SPV,它

们之间构成了(Sd)的语序组合模式。可见,指称性对语序的影响是相对最弱的。这个问题在

F丈中还会讨论。

四 可别度与否定句的语序

台州话中有两个基本否定词“呒”和“弗”,前者用于对完成体、进行体或经历体事件的否

定,后者用于对将行体或惯常体事件的否定。 · 168· 中 国 语 文

对完成体事件的否定,例如:

(23)a.我个本书 日呒望完。我昨天没看完这本书。(P有定)

b. 我昨日呒望完个本书。

(24)a.我个本书昨 日呒望。我昨天没看这本书。(P有定)

b.我昨日呒望个本书。

(25)a.我饭还呒吃好。我还没吃好饭。(P无指)

b. 我还呒吃好饭 。

(26)a.我饭还呒吃。我还没吃饭。(P无指)

b.我还呒吃饭。

对非完成体事件的否定,例如:

(27)a.其口[t ‘iMs]现在呒在搭望个本书。他现在没在看这本书。(P有定)

b.其个本书口[tG‘i~,55]呒在搭望。

(28)a.小王从来弗吃白酒。小王从来不喝白酒。(P无指)

b.小王白酒从来弗吃。

如例(23)一(28)所示,P的指称性对否定句的语序编码形式不造成影响。无论 P是有定

还是无指,否定句读都可以编码为SPV或SVP两种语序。⑥

在对完成体事件的否定中,如果 V带有结果补语,那么否定句的语序只能是SPV,而不能

是SVP,如(23)、(25)所示;如果 V不带结果补语,那么否定句的语序可以是 SPV或 SVP,如

(24)、(26)所示。这种语序分布的现象实际上也是完成性因素影响的结果。

结果补语的基本语义虽是“表示动作的结果”,但也隐含了“‘实 完成’的语义特征”

(吴福祥,1998)。因此,结果补语也和完成体标记一样具有加大V对P的作用程度,进而提高

P可别度的作用。台州话的否定旬中,否定词“呒”不能与完成体标记“爻”共现,但却可以与

结果补语共现。因此,相比较而言,有结果补语的否定句中,P受到V的作用大,可别度也高;

而没有结果补语的否定句中,P受到 V的作用小,可别度也低。前者的语序 SPV与后者的语

序SPV或SVP之问分别构成了(8c)和(8a)的语序组合模式,都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

信息度也是影响否定句语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徐烈炯、刘丹青(1998:256)对上海话

否定句的研究中已经注意到了。

每个陈述句都要提供一些新信息,但肯定句和否定句所提供的新信息的性质却不相同:前

者是告诉听者一个他不知道的命题;后者则是否认或反驳听者可能相信或熟悉的命题(沈家

煊,1999:44)。也就是说,否定表达总是包含着预设信息,而肯定表达则没有这样的预设信

息。以(28)为例,当说话人要表达这个否定命题时,就预设听话人已经知道了(29)这个肯定

命题(尽管听话人实际上并不一定知道)。这样,在否定表达(28)中,预设信息P“白酒”就是

已知的,而说话人对动词的否定“弗吃”则是新信息。但在肯定句(29)中,P“白酒”就不是已

知的预设信息,而是作为新信息来表达的。

(29)小王长 日吃白酒 。小王经常喝白酒。

旧信息的可别度要高于新信息。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否定句中P的可别度

要高于肯定句中的P。根据可别度领前原理,当肯定句为SVP语序时,那么在相应的否定句

⑥ “否定辖域内的宾语,要么是有定的(definite),要么是无指的(non-referentia1),而不能是无定而有指

的(referential—indefinite)”(Giv6n,1978:295),因此否定句中不讨论无定 P的语序分布情况。

2014年第2期 ·169·

中,就町以有SPV和 SVP两种语序。SVP肯定句分别与 SPV或 SVP的否定句之问分别构成

r(8a)和(8b)的语序组合模式。当肯定句为 SPV语序时,那么相应的否定句就只能是 SPV

语序,它们构成了(8c)的语序组合模式。如果否定句是 SVP语序的话,就与 SPV肯定句构成

了(8d)的语序组合模式,违反了可别度领前原理。

表非完成体事件的肯定句有 SPV和SVP两种语序(见上文表 1),而相应的否定句也有

SPV和 SVP两种语序,如(27)、(28)所示。这种语序组合是否完全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取

决于对SVP否定句作怎样的处理。如果说只有SVP肯定句有SVP的否定形式,而 SPV肯定

句没有的话,那就完全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如果说SPV肯定句也有SVP的否定形式,那它

们就构成了违反可别度领前原理的(8d)语序组合模式。但是,究竟 SVP否定句只是 SVP肯

定句的否定形式,还是 SVP与 SPV两种肯定句的否定形式,似乎很难证明。不过,从对完成体

事件的否定表达l上来看,我们更倾向于认同后一种。

表完成体事件的肯定句只有 SPV一种语序(见上文表 1),但相应的否定句却有 SPV和

SVP两种语序,如(24)、(26)所示。前者与 SPV肯定句的组合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但后者

与SPV肯定句的组合却违背了可别度领前原理。

就(24)和(26)来看,SPV(a句)和 SVP(b句)的否定句之间并没有什么语用上的差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违背可别度领前原理的 SVP否定句呢?我们认为,这应该是语言接触的

产物。

普通话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强势语言,普通话对各种

汉语方言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语序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台州话与普通话的接触过程中,

普通话的常规语序SVP就被吸收到了台州话中。除了SVP否定句外,上文提到的非完成体肯

定句中有定 P可以编码为 SVP语序的情况也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当普通话的 SVP语序与台州话语序编码的语用基础——可别度领前原

理——发生冲突时,台州话的母语者可以接受在信息度和指称性上违背可别度领前原理的

SVP语序(由此产生了SVP否定句以及编码 S、非完成体 V和有定 P的SVP肯定句),但却不

能接受在完成性上违背可别度领前原理的 SVP语序。因为,在肯定句中,包含完成体 V的语

序编码都是SPV,没有SVP,而在否定句中,当V带有结果补语时,句中的语序也只能是 SPV,

不能是 SVP。这一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完成体是台州话中的一个显赫范畴(mighty

category),不仅能表达“到基点时间(最常是说话时)已经完成的事件”(刘丹青 ,2008:462),而

且还是决定受事次话题句使用的最优先因素。

五 结论与余论

陆丙甫(2005a)指出,“可别度这个语用因素,对于语序的影响,远比我们以前理解的大”。

在台州话中也是如此。通过上文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台州话中的语序编码形式基本上都符

合可别度领前原理。其中,影响受事次话题句使用的决定性条件就是 P的可别度高,表现为

“受事的可别度越高越倾向于充当受事次话题”。

台州话中,影响P可别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完成性、信息度和指称性。具体表现

为与P发生语法关系的V是否为完成体,P在句子中是否表达了旧信息,以及 P本身是否有

定。这三个因素作用于可别度的强弱程度也是不同的,完成性最强、信息度次之、指称性最弱。

最后再来谈一下汉语方言中完成体对受事次话题句的影响。根据我们的观察,在许多汉 . 170. 中 国 语 文

语方言中,不仅有定P是影响句子编码为SPV语序的重要因素;而且完成体V也对句子编码

为SPV语序起着关键的作用。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方言来看:

泉州话(闽语)、宁波话(吴语)、衡阳话(湘语)、余干话(赣语)等方言的完成体句中,P有

定时,句子可以编码为SPV或SPV语序;P无定或无指时,句子只能编码为SVP语序。非完成

体句中,无论P指称性高低,句子都只能编码为 SVP语序。

番禺话(粤语)、封开话(粤语)等方言的完成体句中,P有定或无定时,句子可以编码为

SPV或SVP语序;P无指时,句子只能编码为 SVP语序。非完成体句中,P有定时,句子可以

编码为 SPV或 SVP语序;P无定或无指时,句子只能编码为 SVP语序。

汕头话(闽语)的完成体句中,无论P指称性高低,句子都可以编码为SVP或 SPV语序。

非完成体句中,无论P指称性高低,句子都只能编码为SVP语序。

温州话(吴语)、瑞安话(吴语)、金华汤溪话(吴语)等方言的完成体句中,无论 P指称性

高低,句子都可以编码为SVP或SPV语序,与汕头话相同。非完成体句中,P有定时,句子可

以编码为SPV或SVP语序;P无定或无指时,句子只能编码为 SVP语序。

台州话(吴语)、苍南马站话(闽语)等方言的完成体句中,无论 P指称性高低,句子都只能

编码为SPV语序。非完成体句中,P有定时,句子可以编码为SPV或SVP语序;P无定或无指

时,句子只能编码为 SVP语序⑦。

在上述汉语方言中,SPV的语序编码类型在完成体句和非完成体句中呈现出“不对称”的

现象:即在 P的指称性相同的条件下,如果非完成体句的语序能编码为 SPV,那么完成体句的

语序也能编码为SPV;反之,如果完成体句的语序能编码为 SPV,非完成体句的语序却不一定

能编码为 SPV。如下表所示:

表 2

V 完成体 非完成体

P 有定 无定 无指 有定 无定 无指

语序 VP PV VP PV VP PV VP PV VP PV VP PV

泉州 + + + + + + +

番禺 + + + + + + + + +

汕头 + + + + + + + + +

温州 + + + + + + + + + +

台州 + + + + + + +

此外,在完成体句中,P在指称性上还呈现出影响SPV语序编码的等级序列,即:

有定 P>无定 P>无指 P

如果一种方言的完成体句中,无指 P可以和 S、V编码为 SPV语序,那么无定或有定 P也

能和s、V编码为SPV语序;反之,如果有定P可以和s、V编码为SPV语序,那么无定或无指

P不一定能和s、V编码为SPV语序。

还有一些方言中,完成体句和非完成体句中的语序编码是“对称”的。例如:

⑦ 由于无指 P是否表达旧信息通常是在话语中而非一个句子中体现出来的,并且也没有形式上的标

志。这样就给例句的跨方言搜集带来了困难。因此,这里只讨论完成性和指称性两个因素,不考虑信息度。

2014年第2期 ·171·

表 3

V 完成体 非完成体

P 有定 无定 无指 有定 无定 无指

语序 VP PV VP PV VP PV VP PV VP PV VP PV

上海 + + + + + + + +

信丰 + + + + + + + + 十 +

浦江 + + + + +

上海话(吴语)中,无论是完成体句还是非完成体句,P有定时,句子可以编码为 SPV或

SVP语序;P无定或无指时,句子只能编码为 SVP语序。

信丰话(客家话)中,无论是完成体句还是非完成体句,P有定或无定时,句子叮以编码为

SPV或 SVP语序;P无指时,句子只能编码为 SVP语序。

浦江话(吴语)中,无论是完成体句还是非完成体句,P有定时,句子只能编码为 SPV语

序;P无定或无指时,句子只能编码为 SVP语序。

上海话和信丰话的语序分布现象有以下两种可能: 一

是语序编码与完成性无关(只受 P指称性的影响)。因为如果语序编码受完成性影响

的话,是不可能出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完成体句可以编码为 SVP语序,而非完成体

句可以编码为SPV语序”的现象的,即(8d)的语序组合模式,这不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

二是语言接触的结果。(i)根据钱乃荣(2011)的研究,SPV式完成体句是上海话的土语

层次,而长江沿岸江淮官话的完成体句都是SVP式的。这两种语序不断接触和融合,现今新

派上海话的完成体句已经慢慢地向SVP式转变了。(ii)信丰话的语序,目前还没有文献专门

讨论过。不过,赣语和普通话中,完成体句的优势语序都是 SVP。因此,信丰话有可能也和上

海话一样,完成体语句的底层是 SPV式,在与赣语或普通话的接触中逐渐出现了SVP式。

浦江话中,语序编码受P指称性影响的证据很明显,但并不存在“当P指称性相同时,完

成体句编码为SVP语序,而非完成体句编码为SPV语序”的情况。因此,也不能排除完成性对

语序编码的影响。

以上谈的都是受事次话题句的情况。实际上,普通话中的“把字句”也并非只与 P的“有

定”相关(沈家煊,1999:207),完成体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当P有定时,完成体句可以

编码为 s把 PV或 SVP语序,而非完成体句则只能编码为 SVP语序。例如:

(30)a.我把那本书买了。 b.我买了那本书。 (完成体)

(31)a. 我明天把那本书买。 b.我明天买那本书。 (将行体)

(32)a. 我正在把这本书看。 b.我正在看这本书。 (进行体)

(33)a. 我把那本书看过。 b.我看过那本书。 (经历体)

(34)a. 我每天都把这本书看。 b.我每天都看这本书。 (惯常体)

普通话中,s、V、P三者的语序编码类型与泉州话等方言相同,即只有当V为完成体且 P

有定时,句子才能编码为 SPV或 SVP语序,其他情况下只能编码为 SVP语序。但由于普通话

中很少使用受事次话题结构,因此SPV语序很难直接被编码,需要借助介词“把”来实现。这

种情况在许多汉语方言中也都存在,比如杭州话(吴语)、潞城话(晋语)、淄博话(齐鲁官话)、

光山话(中原官话)、枞阳话(江淮官话)、邛崃话(西南官话)等都是如此。

可见,在汉语方言中,受可别度领前原理的作用,动词的完成体对 SPV语序的影响是具有

. 172· 中 国 语 文

普遍性的。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没被重视,值得我们今后去作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刘丹青 2008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丹青 2009 《话题优先的句法后果》,程工、刘丹青主编《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50-71页,商务印书

馆。

陆丙甫 2001 《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当代语言学》第4期。

陆丙甫 2005a 《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当代语言学》第 1期。

陆丙甫 2005b 《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当代语言学》第 2期。

钱乃荣 2011 《SOV完成体句和SVO完成体句在吴语中的接触结果》,《中国语文》第 1期。

沈家煊 1999 《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 2004 《再谈“有界”与“无界”》,《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40-54页,商务印书馆。

吴福祥 1998 《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中国语文》第6期。

徐烈炯 刘丹青 1998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

Giv6n,Talmy 1978 Definiteness and referentiality.In Joseph H.Greenberg(ed.),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Vo1.4:Syntax.291-330.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opper,Paul J.& Sandra A.Thompson 1980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Language 56, (2):

25】一299.

(丁健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dingjianzj@163.eom)

第六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征稿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学术

影响。随着汉语国际影响的Et益扩大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对外汉语 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

面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此,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拟于2014年7月 18日至 22日在上海

举办第六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提交论文。

拟参会者请于2014年4月30日前将论文提要发送至会议电子信箱。会议筹备组将组织匿名评审,并于

2014年5月底向入选者发出邀请函。

论文提要要求:1)正文5号宋体,题目4号宋体,不超过 1000字。

2)提要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不署名,以便匿名评审;另一份请写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

地址、电话和电子邮箱等信息。

联 系 人:李文浩 张汶静

联系地址: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 100号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联系电话:021—64328691 电子信箱:dwhyyj@126.corn

(第六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筹备组)

2014年第 2期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