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如何成為異性戀─再談視障者的性/別教育

7
14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62 本期專題特教與性/別教育 天視覺障礙者的性生活和性別經驗與明眼人有什麼不同嗎?視覺障礙者需 要不同的性教育或性別教育嗎?民國 65 年「臺灣省盲生就讀國校師資訓練 班」曾出版一本,由前教育資料館館長毛連塭先生翻譯的《學校與社會中的盲童 心理學研究》。該書第七章「盲人的性生活」表示盲人和明眼人性生活的差 異,就像「小狗」和「小貓」一樣的不同!用狗貓比喻盲童和明眼兒童,在今天 看來或許有些粗俗鄙野。但這本出版於 1951 年的原著所要強調的其實是:不要用 明眼人的經驗把視障者當作「不正常」,就像不能用貓的標準來判斷狗一樣。不論 是盲人還是明眼人,他們的生活本身都是自然、豐富、沒有缺損的。 然而這樣的想法在 1960 年代之後逐漸勢微,西方的特殊教育工作者開始認 為,視障者缺乏「正確的」性/別知識,或得到的年齡比明眼人晚,主要是因為 他們缺乏適當的性/別教育,而不是「本質」上與明眼人有什麼不同。因此視障 性/別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透過視覺以外的管道和方式,彌補視障者視覺訊 息的不足,以便和明眼人一樣能有「正常」發展。受到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 的影 響,教育工作者認為性/別教育應該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由於盲嬰無法和他人有 眼神接觸,家人或照顧者應該用觸摸、擁抱、口語等途徑來和嬰幼兒建立親密關 係。換尿布、哺乳餵食、身體接觸等也是讓嬰兒建立自我形象,及學習與他人互 動的途徑。有研究者認為傳統社會中嬰兒直接從母親胸部吸奶,或者大人用背巾 盲人如何成為異性戀 再談視障者的性別教育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Transcript of 盲人如何成為異性戀─再談視障者的性/別教育

14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62

本期專題➡特教與性/別教育

先天視覺障礙者的性生活和性別經驗與明眼人有什麼不同嗎?視覺障礙者需

要不同的性教育或性別教育嗎?民國 65年「臺灣省盲生就讀國校師資訓練

班」曾出版一本,由前教育資料館館長毛連塭先生翻譯的《學校與社會中的盲童

─心理學研究》。該書第七章「盲人的性生活」表示盲人和明眼人性生活的差

異,就像「小狗」和「小貓」一樣的不同!用狗貓比喻盲童和明眼兒童,在今天

看來或許有些粗俗鄙野。但這本出版於 1951年的原著所要強調的其實是:不要用

明眼人的經驗把視障者當作「不正常」,就像不能用貓的標準來判斷狗一樣。不論

是盲人還是明眼人,他們的生活本身都是自然、豐富、沒有缺損的。

然而這樣的想法在 1960年代之後逐漸勢微,西方的特殊教育工作者開始認

為,視障者缺乏「正確的」性/別知識,或得到的年齡比明眼人晚,主要是因為

他們缺乏適當的性/別教育,而不是「本質」上與明眼人有什麼不同。因此視障

性/別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透過視覺以外的管道和方式,彌補視障者視覺訊

息的不足,以便和明眼人一樣能有「正常」發展。受到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的影

響,教育工作者認為性/別教育應該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由於盲嬰無法和他人有

眼神接觸,家人或照顧者應該用觸摸、擁抱、口語等途徑來和嬰幼兒建立親密關

係。換尿布、哺乳餵食、身體接觸等也是讓嬰兒建立自我形象,及學習與他人互

動的途徑。有研究者認為傳統社會中嬰兒直接從母親胸部吸奶,或者大人用背巾

盲人如何成為異性戀再談視障者的性/別教育■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62| 15

盲人如何成為異性戀—再談視障者的性/別教育

背著小孩做事,比現代社會透過奶瓶喝奶或放在嬰兒車裡,更能提供身體接觸和

社會互動的機會。嬰幼兒時期觸覺的滿足對於信任關係的建立,以及長大後社會

關係的發展會有正面的影響。隨著年齡的成長,孩童開始探索自己與他人的身體,

他們可能會去擁抱或親吻同伴,碰觸或撫摸自己或其他人的性器官。這種基於對

身體好奇的「性接觸」或「性遊戲」,對盲童認識人體特徵是重要的,不過這類行

為在大部分家庭是不被容許的,或甚至會受到責罰。因此希望完全透過視覺以外

的管道來彌補視覺訊息的不足,在對性存有諸多禁忌的社會裡還是有很多困難的。

明眼學童對身體的認識,除了身體接觸,很多是由書籍、電視、電影、網路

等視覺媒體、他人不經意的暴露,或共浴等非正式途徑來間接獲得,但這些是盲

童較缺乏的資訊來源。盲童在家裡如果不能得到身體的相關知識,便只好靠學校

教育來彌補。資源比較充沛的學校,通常會透過輔具或其他教學方式來協助盲生

認識身體的特徵與變化。比方用充氣的氣球來介紹子宮,或讓學生觸摸自己的腹

部來了解子宮的位置。如果能夠讓盲童感受懷孕婦女腹部的胎兒活動,用聽診器

聽胎兒心跳,或者到醫院產房親手摸摸產床和產房器械,並聽聽產房生產過程發

出的聲音,可以更了解生命的誕生過程。家裡如果有寵物生小寶寶,對了解生命

的成長與變化也有幫助。此外,老師可以利用模型來教導學生哺乳的技巧,或者

請本身是視障者的父母親來親自告訴學生嬰兒照顧技巧。加拿大的 Lisa J. Murphy

曾於 2010年將模特兒裸照製作成立體圖片,來幫助視障者認識人體特徵。不過這

類人體模型既昂貴又不實用,模型雖有助於了解身體部位的相對位置,但無法呈

現完整細節,且其尺寸、大小、比例、質感、位置與真實人體有很大差異。二度

空間的模型建立三度空間的身體概念,也需要模型以外的方式來達成。因此性觀

念比較開放的瑞典,從 1970年代開始便在視障性/別教學上使用真人模特兒。

青春期是生理性徵出現的時期,男生可能開始變聲、夢遺,女生有乳房發育

和月經等現象。這個時期也是二元性別角色學習的重要階段,透過身體特徵與生

理功能的差異分辨,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便悄悄滲透到青少年身上,「男女有

別」便是在這種強調身體差異的課程中逐漸形成。臺北啟明學校的張丹品老師觀

16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62

本期專題➡特教與性/別教育

察到,視障男生會以為必須表現極端陽剛,像是低沉嗓音、主動照顧人、愛說道

理,而女生則表現極端陰柔特質,如個性溫柔、留長髮、穿粉紅色、穿高跟鞋等。

國中部的視障男生如果沒有變聲,會刻意壓低嗓音講話,因為低沉嗓音被認為是

表現男子氣概的方式,而女性學生對男性學長也常會有嬌嗲的說話方式。「異性戀

鑄模」 (the heterosexual matrix)督促著人們遵循該性別「應有」的行為常模,包括

語調、儀態、手勢、表情、外表、穿著、行為舉止等。對缺乏足夠的流行視覺資

訊的障礙者而言,若不希望一直向同伴求助,家中女性長輩經常是他們的主要徵

詢對象。但如果母親對衣著的品味較保守,有時可能會造成視障青少年會成為同

伴嘲笑的對象。這種性別分明僵化的教育,只會讓身心障礙者更加覺得自己是不

符合性別標準的邊緣男/女性。中華民國視障者家長協會秘書長藍介洲過去在從

圖片來源:http://tactilemindbook.com/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62| 17

盲人如何成為異性戀—再談視障者的性/別教育

事視障就業服務時,曾碰到一位喜歡穿裙子而不喜歡穿褲子的男性視障者,他因

為合併腦麻拉褲子拉鏈不方便,因此在家都習慣穿裙裝。專業工作者通常認為,

這是因為視障者看不到別人異樣眼光或嘲笑表情所致,而忽略了他們實際生活中

的不便與需要。因此應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性別角色」與「多元文化中

的性別平等」,將男性盲人的陽剛氣質、女性盲人的弱勢處境等議題列入,改變存

在於教育工作者與受教者的性別刻板印象。

在與明眼人交往互動的過程中,視障者的性別展演方式其實會對依賴視覺的

主流性別秩序形成挑戰。比方視障者無法透過明眼人常用的眼神接觸或肢體語言,

來判斷身邊誰對他或她有興趣。雖然異性戀社會期待男性在追求異性上採取主動,

但男性視障者因為擔心出糗而必須等女方主動過來開口說話。約會時可能也不知

道什麼時候可以牽對方的手,或親吻對方。這種違背男性形象的演出,顛覆了傳

統男主動、女被動的交往模式。明眼的教育工作者經常認為視障者缺乏適當的教

育,所以不知道哪些行為是可以公開進行,哪些行為是隱私而不宜在大庭廣眾之

下做的。但是臺北市視障家長協會每年寒暑假在各地辦理性教育團體課程時,與

學員討論「更衣時有異性朋友在場,需要找隱密的地方更衣嗎?」、「哪些小動作

要在隱密的地方才可以做?」等時,有些視障學員就質疑說,如果大家都看不到,

更衣、調整內衣、拉褲腰、拉褲子拉鍊這些,何必一定要找隱密的地方呢?其實,

當視障者無法成功社會化時,受到干擾最大的可能是主流社會的性別秩序,而不

是盲人本身。

許多性別教育工作者認為,視障者將來要融入明眼人社會,如果無法學到明

眼人世界的社會規則時,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自我價值與自我形象。然而如果費

盡心力去學習主流社會的穿著打扮,卻仍然無法融入主流社會時,這時所造成的

傷害與羞辱卻是教育者很少考慮到的。國外研究發現,即使盲童在國小階段對自

己本身和未來持有正面態度,但是到了國中自我概念便開始改變,尤其女性視障

者的自我概念又比男性視障者更負面。他們逐漸發覺和明眼人中間的鴻溝難以跨

越,彷彿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融合教育之後視障者難以從事明眼人的運動,使

18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62

本期專題➡特教與性/別教育

得許多視障男性下課時間也多待在教室,而不是和其他男性到操場打球,這對男

性視障者取得明眼男性的陽剛特質也有影響。因此有些視障者終其一生都會有一

種自我懷疑,以為是自己努力不夠才導致無法被主流社會所接納。

對男性視障者而言,男性氣概的不足或許可以透過競爭、領導、攻擊性、野

心等傳統陽剛特質表現與認同,來擺脫所受到的身心障礙污名。許多男性視障者

有一定經濟能力,希望和明眼女性結婚來「照顧」他們的生活。但是女性障礙者

就沒有這種性別紅利,不論她們是否有獨立謀生的能力,明眼男性通常不會考慮

女性視障者為結婚對象。女性視障者比男性需要花更多精神在外表管理上,而家

庭主婦從事的家務勞動也極少被福利服務體系考慮到。因此女性視障者結婚比例

多比男性低,對原生家庭的依賴較高,年老時必須接受機構化照顧的比例也比較

高。甚至連情慾問題,女性視障者也比男性少受到注意。美國國會圖書館曾出資

發行花花公子(Playboy)點字版,被保守派人士批評要求停刊,不過支持者認為

這是為了提供視障者資訊平等。但這類「資訊平等」其實也只考慮到男性視障者

的需求,女性視障者的情慾問題則很少被關注和討論。多數視障性/別教育的文

獻只是建議,如果配偶或伴侶是較開放、有想像力的,便能夠利用非視覺的管道

來解決這類問題。

女性視障者透過外表管理來迎合陽剛凝視(masculine gaze),但有時又必須中

性化裝扮以保護自己。教育部「特殊教育性別平等資源網」,針對不同身心障礙障

別提供一系列的「性別平等參考教材」,其中視覺障礙的教材有很多是關於如何保

護自己、如何避免性騷擾、如何預防性侵害之類。女性視覺障礙者如果使用白手

杖或導盲犬,而且每日有固定的活動和路線,可能讓她們被歹徒視為容易下手的

目標。由於性騷擾或性侵害並不只是一種性動機的犯罪,也是一種對弱勢易受害

者的暴力行為。一般認為女性視障者無法反抗、無法逃跑、及無法指認加害者等,

也使她們成為容易受騷擾的對象。因此傳統對女性的規範(如不夜間出門、走在

明亮的地方、避免陌生人搭訕、穿長褲和低跟鞋⋯⋯等),更常成為視障者防範性

騷擾的基本守則。由於視障者經常難以避免與別人的身體接觸,因此性別平等教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62| 19

盲人如何成為異性戀—再談視障者的性/別教育

圖片來源:http://www.whatheck.com/

育的重點便在建立視障者身體自主權,及尊重他人身體自主權上。一般人不知道

如何給視障者帶路,常常會拉著她們的手、搭肩、摟腰。這也不只是視障者的教

育,也包括明眼人的教育,因此「性別平等參考教材」中的課程活動有許多是在

教導明眼人如何協助視障者。然而不過度保護、提高自信、與提供自衛也是避免

性騷擾與性侵害的重要途徑。而提高視障者自信心的方法,就是挑戰明眼人的視

覺霸權與性別刻板印象。

回到本文一開始的問題,視障者需要不同的性/別教育嗎?隨著不同時代對

視障者認識的改變,性/別教育該如何進行其實也會有所不同。當社會認為視障

者與非視障者在本質上截然不同,或者認為視障者是「無性」 (asexual)時,教育

工作者就不會認為需要將視障者加以「同化」。但是當社會開始認為視障者和非視

障者本質上沒有不同時,便開始希望把視障者整合進明眼人異性戀社會。然而這

種「缺憾補償」的教育雖是一種賦能,但也可能是一種壓迫。由於訊息接受方式

的不同,視障者可能比較依賴其中某些性別腳本,而不是整套接收。性/別教育

20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62

本期專題➡特教與性/別教育

如果忽略「性別多元而平等」,只會把視障者推向角色單一化的性別窠臼中。在視

障者努力透過偽裝假扮成「正常人」的同時,以視覺為主的異性戀教育不斷在提

醒視障者:你還不夠陽剛,或妳還不夠陰柔,其結果只會讓視障者繼續被歸為性

別政治的「偏差者」。這種性/別教育對視障者的自我概念以及社會關係的發展,

都會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

過去二十多年來,西方社會科學開始重視感官的研究,注意到不同感官可能

產生出不同的知識與世界觀。所謂的障礙者藉由不同的感官經驗,發展不同於「正

常人」的性/別知識不僅是可能,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先天全盲者不等於少了眼

睛或閉著雙眼的明眼人,視障者的感官經驗也無法用明眼人所熟悉的「五官」來

分類,而可能是一種非視覺感官的新組合。以《睡人》、《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

等書聞名的神經醫學家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在近作《看得見的盲人》

(The Mind’s Eye)一書中便提到,世間並沒有所謂「典型」的失明經驗,盲人認

識世界的方式非常多樣。失明者視覺皮質可能重新配置,以及聽覺、觸覺和其他

感覺的可能改變是許多明眼人無法想像的。先天失明者也能藉由語言或非視覺意

象得到豐富、多樣的知覺經驗。如果人類的性知識與性慾望是多元且流動的,那

麼透過非視覺感官的組合所建立的性經驗與知識,將會與現在明眼人所知道的非

常不一樣。不過目前我們對視障者的了解仍然非常零碎而有限,因此我們無法清

楚知道如果視障者可以自由發展時,究竟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性別樣貌來。本文主

要以先天全盲為討論對象,有剩餘視力或後天失明的視障者的經驗和本文所討論

的有很大不同,如果再考慮多重混合障礙的話就更為複雜。明眼人需要向視障者

學習的還有很多,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們面對學生時也應該更為謙虛。視障者的

性/別教育不應只是在訓練視障者去擔心他們所看不到的異樣眼光與嘲笑表情,

或者教導視障者如何偽裝假扮成明眼的異性戀者,同時也應協助視障者挑戰主流

的陽剛與視覺霸權,如此才能扭轉社會上陳腐的性別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