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長的話 -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64
會長的話 在去(2021)年 12 月 18 日公投過後,我們的反核運動,也沉寂一陣子。近日,3 月 11 日為福 島核災 11 週年,我們辦了一場座談會,在種種的省思,我們發現核電廠除役後問題仍甚多、甚多。 不止核四場址是問題(核四工程已花掉 2700 多億元),鹽寮沙灘已完全流失,與核廢料有關的 種種問題,堆置在眼前。核一、二、三的用過核廢燃料棒(又稱高階核廢料、用過核燃料)盡管「核 後端基金」累積了 4,700 多億元,但完全無濟於事,完全無法解決核廢問題。這些錢,不知道怎麽用、 用不出去,因期中或最終核廢處置場設施,完全無法進展。4,000 ~ 5,000 多噸的核廢燃料棒,就僅 能暫時貯存在已(將)退役的核電廠內,且冷卻水池需保持冷卻水充滿、不能斷電,稍有差池,核廢 燃料棒可能引發爆炸,危機隨時存在眼前。 台灣,因地狹人稠,完全沒有使用核電的條件。又以核能發電,也不是解決「2050 淨零碳排」 的良好方案,只遺留更多的問題。一屁股的債,債留子孫。近日(三月底),政府公布淨零碳排作法 路徑。我們可是陷於:前債未清,後債復增。目前我們的經濟發展情形,導致的資源消耗、環境負荷, 已遠離了永續的道路。當每用一度核電廠發的電、燃煤電廠發的電,我們就積存著更多對環境的債務。 我們於 3 月 4 日,也辦了一場生態足跡的硏討會,也是令人甚為警醒的。人類為改善生活,運用 科技、利用資源,但也排放汙染物(包括排碳、有毒污染物等),對地球造成的傷害、負擔到底多大? 這個地球承擔得起?我們希望承擔得起,並把完好的「地球」留給後代子孫,這就是「永續」的概念。 對於日益惡化的全球暖化問題、環境劣化,藉由生態足跡的路徑,可更明確地揭露、評量,並理解問 題的嚴重性,及了解台灣島的自然環境限制,及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環境壓力。 「生態足跡」可謂為永續性衡量的重要工具。李永展教授的研究所得結果,台灣 2018 年的生態 足跡,為 6.5 全球公頃/人,這樣的總生態足跡相當於 41 個台灣,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所需之碳吸收 地面積需達 3.9 全球公頃/人,其佔生態足跡的 60%,為最為嚴重的部分,這意味著即使台灣島上全 部種滿了樹(以吸收碳),也需要 25 個台灣才足以完全吸納。據硏究,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 地球環境的負擔於 1960 年代超過「一個地球」,近來已增加到要 1.75 個地球(2020)。至於台灣, 生態赤字更大、負擔更重,尤其碳足跡的負擔,恐要更加努力減碳。 以上所述種種,讓人憂心,所謂杞人憂天也。我們離「永續」的距離太遠了!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1

Transcript of 會長的話 -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會長的話在去(2021)年 12 月 18 日公投過後,我們的反核運動,也沉寂一陣子。近日,3 月 11 日為福

島核災 11 週年,我們辦了一場座談會,在種種的省思,我們發現核電廠除役後問題仍甚多、甚多。

不止核四場址是問題(核四工程已花掉 2700 多億元),鹽寮沙灘已完全流失,與核廢料有關的

種種問題,堆置在眼前。核一、二、三的用過核廢燃料棒(又稱高階核廢料、用過核燃料)盡管「核

後端基金」累積了4,700多億元,但完全無濟於事,完全無法解決核廢問題。這些錢,不知道怎麽用、

用不出去,因期中或最終核廢處置場設施,完全無法進展。4,000 ~ 5,000 多噸的核廢燃料棒,就僅

能暫時貯存在已(將)退役的核電廠內,且冷卻水池需保持冷卻水充滿、不能斷電,稍有差池,核廢

燃料棒可能引發爆炸,危機隨時存在眼前。

台灣,因地狹人稠,完全沒有使用核電的條件。又以核能發電,也不是解決「2050 淨零碳排」

的良好方案,只遺留更多的問題。一屁股的債,債留子孫。近日(三月底),政府公布淨零碳排作法

路徑。我們可是陷於:前債未清,後債復增。目前我們的經濟發展情形,導致的資源消耗、環境負荷,

已遠離了永續的道路。當每用一度核電廠發的電、燃煤電廠發的電,我們就積存著更多對環境的債務。

我們於 3月 4日,也辦了一場生態足跡的硏討會,也是令人甚為警醒的。人類為改善生活,運用

科技、利用資源,但也排放汙染物(包括排碳、有毒污染物等),對地球造成的傷害、負擔到底多大?

這個地球承擔得起?我們希望承擔得起,並把完好的「地球」留給後代子孫,這就是「永續」的概念。

對於日益惡化的全球暖化問題、環境劣化,藉由生態足跡的路徑,可更明確地揭露、評量,並理解問

題的嚴重性,及了解台灣島的自然環境限制,及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環境壓力。

「生態足跡」可謂為永續性衡量的重要工具。李永展教授的研究所得結果,台灣 2018 年的生態

足跡,為 6.5 全球公頃/人,這樣的總生態足跡相當於 41 個台灣,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所需之碳吸收

地面積需達 3.9 全球公頃/人,其佔生態足跡的 60%,為最為嚴重的部分,這意味著即使台灣島上全

部種滿了樹(以吸收碳),也需要25個台灣才足以完全吸納。據硏究,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

地球環境的負擔於 1960 年代超過「一個地球」,近來已增加到要 1.75 個地球(2020)。至於台灣,

生態赤字更大、負擔更重,尤其碳足跡的負擔,恐要更加努力減碳。

以上所述種種,讓人憂心,所謂杞人憂天也。我們離「永續」的距離太遠了!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1

目錄會長的話  p.1

【專題一】非核運動

台電核廢選址的難題/卓鴻年  p.3

核四商轉公投未通過後的核安文化/賀立維  p.6

對核後基金運作之我見/劉志堅  p.8

「2022 福島核災 11 週年省思座談會」會後新聞稿/秘書處  p.10

「拆核四重件碼頭 保福隆、鹽寮沙灘 !」新聞稿/楊木火  p.14

核四廠址轉型「再生能源電力園區」,宜與地方居民溝通、朝地方再生發展!/秘書處  p.15

【專題二】環境教育與淨零碳排

從「生活日常」到「參與環境政策」/陳慈美  p.16

建立森林碳權交易市場之重要性/歐岱恩、柳婉郁  p.18

海廢變黃金,循環經濟新未來/潘威佑  p.21

談碳定價,重提起「能源稅條例」(2006 年草案 ) /劉志堅  p.24

【專題三】限塑

限塑議題政策背景與展望/謝和霖  p.26

PLA 與限塑議題之政策背景/趙逸祥  p.33

【專題四】能源轉型

海底火山地熱能源對「淨零排碳」的啟示 /王守誠、李昭興、張忠誠  p.38

外行人我對新電網計畫的想法/陳秉亨  p.44

【活動集錦】

2022 福島核災 11 週年省思座談會活動報導  p.46

限塑議題公民咖啡館活動報導  p.48

各分會最新動態與活動預告  p.50

【會務報告】

第 26 屆第六次執評委員會聯席會議紀錄  p.53

總會活動報告  p.55

「電磁波測試器」借用辦法  p.59

各分會聯絡資訊   p.60

2021 年 12 月~ 2022 年 2 月捐款徵信   p.61

信用卡持卡人授權付款同意書  p63

2

台灣高放核廢料最終處置計劃應該暫停

大多數台灣民眾都知道核電廠發電會產生用

過核燃料,或稱高階放射核廢料,在此簡稱「高

放」。台灣媒體也報導不少有關高放濕式暫存,

室外、室內乾式貯存的問題,以及地方民眾擔心

高放室外乾式貯存的安全。但是台灣民眾似乎對

高放的最終處置沒有充分的瞭解,只要提到可能

的處置場的區域在他們的當地,地方民眾就馬上

反對。

但是台灣民眾知道台灣高放最終處置計劃是

什麼嗎?

台電於 2017 年完成了一個高放最終處置技

術可行性的報告,簡稱 2017SNFD,並提交原能

會審查批准。此報告是台灣目前高放最終處置計

劃的一個重要里程碑:(1)說明台灣是否可能

找到適合最終處置的母岩,(2)說明台灣是否

有設計處置庫、與安全評估的技術。

原能會審查結束後,原訂去年十二月下旬召

開此報告的民眾說明會,因東部地區的民間團體

及民意代表的反對,而取消。

2017SNFD 及目前台灣高放最終處置計劃的

問題,台電、原能會並沒有任何實質動作,如何

調整計劃的工作方式,達到計劃下一個 2028 年

的里程目標──「完成候選場址的調查與評估,

並建議優先詳細調查之場址」。看了台電公布的

高放最終處置計劃的工作項目,讓人感到仍然只

是用較細的筆繼續畫同一個葫蘆,原地踏步,並

沒有向前往 2028 年的里程碑發展。

我簡單說明一下台灣高放最終處置計劃的來

源重點,這也是處置計劃走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因為來源不清,計劃訂下來的里程碑也就達不

到。

目前台電 50 年的處置計劃(2005-2055)是

依據原能會物管「放射性物料管理法施行細則」

第 37 條的規定提報,並經原能會核定的。但是

原能會是一個核設施安全的管制單位,是審查高

放最終處置場運轉執照申請,而不是一個擬訂高

放最終處置政策(應屬行政院),或是立法通過

高放最終處置法案(應屬立法院),來進行台灣

高放最終處置計劃。

專題一:非核運動

台電核廢選址的難題

3

美國 Sandia 國家實驗室退休、麻州理工學院核工博士 卓鴻年

4

過去十幾年來台電的高放最終處置計劃花費

至少也有十幾億臺幣,但是從我個人過去十幾、

二十年來與台灣高放處置計劃的相關人員的接

觸,包括台電後端處高放最終處置計劃負責人、

台電的技術團隊(工研院與核研所)、原能會,

我的感想是:台灣高放最終處置計劃必須暫停目

前的工作,不要繼續浪費國家經費。建議行政院

組一個跨部會的工作小組,重新檢討台灣的高放

最終處置,如何走出一個可行的方案。

看了台電後端處於 2019 年公告的高放核廢

料最終處置計劃未來兩年的工作項目招標,總額

約台幣一億八千多萬,將於 8 月 5 日結標一事,

再次感到目前台灣高放最終處置計劃是在繼續浪

費國家經費與人力。

缺乏進一步探勘,核廢選址台電仍原地踏步

2018 年 10 月我有機會回台灣,與原能會、

台電負責 2017SNFD 報告的工作人員、及參與這

個計劃的團隊(工研院、核研所)開會,聽取他

們對這個報告的工作內容、結果、與未來的工作

方向;會中我也簡報個人審查 2017SNFD 報告的

意見。下面是我對此報告的看法:

在 台 灣 潛 在 處 置 母 岩 特 性 調 查 方 面,

2017SNFD 報告的結論是:根據台灣可以考慮母

岩的分布區域、人口分布、政府各部會土地限用

規訂……等等,分析的結果顯示:台灣本島花崗

岩並未被完全排除其處置潛能;可能較好的花崗

岩分布區域是報告中提到的 H 區,其行政區上跨

宜蘭南澳到花蓮北部。

我認為達到這個結論的地質調查只是一個初

步,其說服力有待加強。原因是缺乏這個區域的

詳細地質調查資料:尚未足夠瞭解這個區域的地

質狀況,花崗岩、周邊大理石、其他岩石的分布、

特性,地下水分布、地球化學特性……等等。台

電團隊因為地方政府、民意代表反對,無法進一

步去鑽探勘測。

另外台電團隊也需要提出第二可以考慮的花

崗岩區域、或是其他可以考慮的母岩區堿,因為

H 區的花崗岩區在未來進一步調查後,有可能是

不適合的。

最終處置設施的長期安全評估必須考慮未來

幾萬、幾十萬年可能發生的天然事件、人為事件,

是否會影響到處置庫的封閉、隔離的功能,導致

放射性物質外洩到未來人類生活圈。2017SNFD

報告考慮之未來事件對處置安全的影響,大致是

依照瑞典 SKB 最終處置設施執照申請的安全評

估。

雖然瑞典最終處置設施的母岩也是花崗岩,

但是瑞典的地理位置、氣候、地質特性與台灣有

很大的不同;2017SNFD 報告要達成建立安全評

估的技術,就需要建立成熟的技術可以分析與台

灣相關的事件,如地震、火山活動……等等對處

置設施封閉後的長期安全影響。

2017SNFD 報告之長期安全評估,是假設最

終處置設施場址在金門(報告內的所謂 K 區;根

據台灣現有相關法規規範,考量 K 區的高人口密

度,以及地下水資源等因素,K 區已被排除在候

選場址的考量範圍)。報告內所用天然系統的相

關地質、水文數據有些是依據工研院以前在金門

進行地質調查技術研究的結果,其他則採用瑞典

SKB 的數據。有些安全評估的模擬計算還是委託

SKB 運作,結果再交給台電處置計劃團隊作下一

步模擬計算。

台電幾年前聘請 SKB 當此計劃的顧問,希

望從 SKB 的經驗,讓台電的工作團隊獲得技術

轉移,消化後可以應用在台灣最終處置設施設

計、安全評估。可惜我審查這報告時,在安全評

估技術、最終處置設施的工程設計方面,太依賴

台電的顧問公司(瑞典 SKB)的內部文件、數據。

讓我感覺這兩個部分的技術並沒有完全建立。

台電此計劃的負責人在去年開會時強調,未

來 3-4 年安全評估的工作重點,將繼續假設以金

門(K 區)為最終處置場址,來加強模擬技術的

發展。這看來是一個原地踏步的工作,也讓我懷

疑如何達到第二階段 2028 年的目標「完成後選

5

圖一、卓鴻年先生身為美國猶卡山核廢最終處置場計畫科技整合人,也曾回台灣參與台電的核廢選址計劃,他深深體會到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設置的困難之處。

場址調查與評估並建議優先詳細調查之場址、建

立候選埸址功能/完全評估技術」。

應該落實與民溝通

用過核燃料最終處置政策是一個長期,跨世

代的重要的國家政策,行政院考慮專家,學者,

民眾團體的意見,各層次的問題(技術,社會,

核電廠除役,用過核燃料中期貯存,等等),擬

訂最終處置之長期計劃的時程、各階段目標,等

等,擬定後由行政院公告;最終處置政策也可以

考慮由立法院立法通過。這樣執行最終處置工作

的機構,才能真正的公開、順利的進行相關調查

與評估工作。

如要去地方作地質水文勘測,有中央政府公

告或是立法的依據,才不會受到地方政府、民意

代表、民眾團體的阻礙,也才能順利的召開定期

民眾說明會,讓社會大眾了解最終處置計劃工作

成果。

6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核子工程博士 賀立維

專題一:非核運動

核四商轉公投未通過後的核安文化

去年 12 月 18 日的核四商轉公投案,投票人

數並未超過最低投票門檻,且同意票數未高於不

同意票數,這個案子因此未能通過。以一個民主

國家而言,選舉或公投就是民意的表達,核四商

轉公投未能通過,表面上好像對擁核者是一項挫

敗,對反核者是一項成功。但二個多月過去了,

這個議題好像也沉寂下來,但對現有核電廠的除

役與已產生的核廢處理與安全問題,對政府而言

卻是一項新的挑戰的開始。

四千公噸的高階核廢料處理是另一項新桃戰

先談核電廠除役問題,我國三座核電廠的

六部機組的除役日期,分別自 107 年 12 月 5 日

開始至 114 年 5 月 17 日為止,也就是約在三年

後,我國就將正式邁入「非核家園」的境界。但

此「非核家園」的定義只能說是不再以核能當作

發電的能源,但三座核電廠四十年來由運轉所產

以及除役拆廠所產生的低階放射性廢棄物,將約

有七十五萬桶,而更為棘手的是由核電廠運轉期

間所產生的約四千公噸的高階核廢料。雖有一些

擁核者以輕描淡寫的口氣來告訴國人,這些核廢

料可放置在他家,或是說一人一生中所產生的核

廢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寶特瓶大小,所以不足以

憂。這些宣傳若是由非核工專業的人所說出口,

也許可以原諒他的無知,或是對國家所制訂的核

能管制法規完全沒有概念。但若是由核工專業人

員或學者來宣傳這些論點,就不太妥當。

說實話卻遭到排山倒海的人身攻擊

筆者早年經由國家栽培,以公費赴國外研習

核子工程專業,返國後也是在國家核能研究單位

服務至合約期滿退休,當見到這種違反核工基本

理論,甚至對核安問題偏頗的論述,實在不能保

持緘默。可是當挺身而出說一些實話時,卻受到

排山倒海似的人身攻擊,甚至在網路上將個人相

片以加工方式來加以侮辱,甚至連下一代子女也

無法倖免於難。

筆者目前擔任屏東縣政府監督核能安全委員

會的委員,也曾發生有擁核者在網路上公然誣指

委員們拿台電的金錢。此事引起全體委員們的憤

怒,後將此案交委員會的專業律師處理才告一段

落。

讀者也許對多年前曾發生的清華大學生物科

技南館核輻射污染事件、台北市輻射屋事件、桃

7

園市輻射馬路事件、桃園龍潭核能研究所六二五

輻射污染事件等,或許毫無所悉或已淡忘,但這

些都是由於主管人員一時疏忽所造成的意外。而

目前要面對與要處理的核廢,要比過去多了千萬

倍的數量,不可不慎。

絕不放任以違反國家放射性物料管理法規所規定的內容,來誤導大眾!

核安問題絕對要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的執

行,絕不能以違反國家放射性物料管理法規所規

定的內容,來迷惑大眾或掩飾輻射危害的問題。

在此呼籲國家主管核能安全的原子能委員會,當

社會中有違反核能安全或核能法規的言論出現

時,應以主管機關的立場,主動積極且嚴正的駁

斥這些與國家法規相牴觸的論點。如有人公開宣

稱核廢可放他家,一定要主動的譴責,絕不能放

任而導致人民對核廢料危險程度的認知錯誤。

圖一、核廢料必須依照國家所制定的放射性物料管理法規來儲存才能保障大眾的安全。圖為核能電廠的核廢燃料棒冷卻池。

8

會長 劉志堅

專題一:非核運動

對核後基金運作之我見

核後基金只是一塊掩飾核能發電缺點的遮羞布

核後基金,或稱核後端基金,的全名是「經

濟部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管理會」,是政府為

了因應運轉中多個核電廠其相關問題,尤其是核

廢,所成立的一個基金會,由經濟部主管。頗以

為成立了這基金會,就可解決種種所需面對的核

後的核廢問題?當然也以為核能發電,這樣就可

解決問題了?但看起來它不只是遮羞布,應是障

眼布。雖然核電廠的發電成本中扣繳了一些錢,

算作是環境代價,這個核後基金匯存成為基金,

當作是核電已有計入成本。本文稍為對此介紹,

並提出一些看法。

對 該 基 金 的 一 些 內 容, 可 搜 尋 參 見 網 站

(www.nbef.org.tw),本文提出的一些意見純為個

人的意見 (,筆者目前為該基金會委員之一 ),不

代表基金會。

在幾個核電廠相繼運轉後,核廢料成一個巨

大的、實質的問題,依核電廠運轉產生的電力度

數,每度電提繳一定費率 (0.171 元 / 核電度,先

後有變動 ) 的金額,該基金依行政院於民國 75 年

奉准成立「台灣電力公司償債基金暨核能發電後

端營運費用基金管理委員會」,由經濟部主管,

負責監督、管理與保管基金。 民國 88 年改名「核

能後端營運基金管理委員會」,及訂定「核能發

電後端營運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以為運

作之依據。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工作,由台電公司

依法令規定或工作性質之需,研提計畫,報請基

金會核定後負責執行。

該基金用途為支應核電廠放射性廢棄物 ( 即

高階核廢料、用過核燃料 )」處理、運送、貯存、

最終處置、除役及必要之回饋措施等,所需後端

處理與處置費用。

核後基金累積龐大金額,卻面臨六大困境

台灣邁向非核家園,預定由該核後端基金支

應各核電廠除役工作所需經費,該基金先前已累

存了 3,353 億元 (2011 年核定 ),後因多出中期暫

時貯存設施、設立專責機構 ( 尚未定案通過,暫

名:放射性物料管理中心 ) 等原因,費用再增加,

2020 年經濟部核定為 4,729 億元 (NTD)。種種緣

由、用途,要支用這基金的錢,如 2021 年 4 月,

9

就為補償蘭嶼原住民保留地損失,撥出 25.5 億

元,及核研所等單位執行計畫,正在每年支用它。

由以上的說明,可大致了解基金會的狀況,

但也大致說明它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1. 儲放銀行,利息低,但要確保安全性,不

敢冒較大風險去投資或運用以增益。這種長期的

基金運用,要如何增加收益,是一大難題。

2. 基金多年來累積餘額大,但迄今仍很難支

用、很難適當地為解決核廢問題而使用。目前,

錢多,用不出去,也不能亂用。一些用途用了,

也是白用。有錢,成為富家子,但這錢不知怎麼

花。事實上,真的很難面對這種窘境、困境。

3. 核廢最終置廠廠址難覓,選址難,營運時

程長 (,恐是數千年、數萬年 ) 等,如何保管?如

何折算現值?如何考量風險?這些多種困境,使

得基金的保管、運作,甚為困難。

4. 面臨的很多事,要政治決定。

5. 專責機構 ( 暫稱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中

心 ),尚未拍板,台電有意向經濟部爭取,將專

責機構回歸台電公司,成為台電的組織單位,但

也未定。

6. 沒有前例經驗,不只無法決定,更是未定、

未知,充滿風險。

最後,結論與感想是,核電的問題,不是有

錢提存成立基金,就可以解決問題,單單高階核

廢料,台灣就完全就無法解決了。處理高階核廢

( 用過核燃料 ),連要怎麼估算成本,都是困難。

這筆 4,729 億元的核後基金,核去核何從?何去

何從?頗為難解!我們很難說,這不是一個無止

境的錢坑?這豈不是一張政府開的空白支票?

附註:依環盟於 311 福島核災 11 週年座談會所

整理,種種待完成的事情甚多甚多,請見下一篇文章。

圖一、2013 年台電為了解決高階核廢料問題,辦理核一廠室外乾式貯存場水保計畫的竣工檢查,之後 13 次送審,全遭新北市退件,至令仍未能啟用,等於白花錢。

10

圖一、立法委員陳椒華親臨座談會現場致辭。

秘書處

專題一:非核運動

2022 福島核災 11 週年省思座談會會後新聞稿

時間:2022 年 3 月 11 日(五)上午9:00-12:00

地點:台北市 NGO 會館

主辦單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教師聯盟、野薑花公民協會、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昨日是日本福島核災發生的 11 週年,台灣

環境保護聯盟、台灣教師聯盟、野薑花公民協會、

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等環團共

同在台北市 NGO 會館舉辦 2022 福島核災 11

週年省思座談會,時力主席陳椒華立委、賴瑞

隆立委(主任田飛生代)也參加致辭。並且,

對未來反核運動的議題、工作,做了一些彙整、

討論及檢討。

去年 1218 反核公投雖算勝利,但未來反核

議題未竟之事仍多。環保聯盟會長劉志堅於座談

會上提出以下六項:

一、蘭嶼的低階核廢料暫存場移出,及設低階核廢貯存場。

蘭嶼的低階核廢料暫存場自民國七十年代

(1982 年啟用,1996 年存滿 ) 設置,已約四十年

了,貯放了約十萬桶的低階核廢料,桶子也多有

鏽蝕。政府也給當地相當多的補償金。應盡速遷

出,但新址尋覓、興建不易。

11

關於其選址,除了廠址的尋覓不易外,又依

法,地方政府要辦理公民投票,但若地方政府不

配合,就卡住了。目前,就是這樣卡住了。

二、核四廠廠址之未來發展性用途

核四廠廠址因重件碼頭、導流堤等設施的興

建,已導致鹽寮沙灘流失,監察院也曾調查、糾

正,沙灘流失過程仍在進行中。在核四廠已不興

建的情形下,該廠址 ( 有約 500 多公頃 ) 的未來

發展性用途如何?這尚有很多討論的空間,及行

政程序 (,已徵收土地,是否有需變更用途? ),

以及與當地居民、新北市政府溝通的過程。

核四廠廠址之未來發展性用途,如何為當?

很有討論的空間。一定要遵重當地居民的意願,

及整體的最大、最適發展。

三、核一廠、核二廠、核三廠如何監督和確保除役工作安全順利的進行

目前核一廠除役已在進行中,核二、三廠除

役工作則在準備中 ( 如環境影響評估、 除役計畫

審查、民意溝通等 )。其中,高階核廢料的妥適

長期貯放及其安全、合法,是最不容易的。且須

民意溝通,及需專業,要花費巨資,以求確保核

廢料可長期穩定、安全的存放。

這過程,找得到妥適的場址嗎?要花多少

錢?沒人有把握,變成無法解決的難題,且頗具

政治性。

四、核電廠除役的社會溝通、廠址的未來發展性用途

這是一個新興議題,且一定將會遇到、一

定要解決的,也是頗具政治性。各廠址的居民都

( 已 ) 會提出這問題,如何社會溝通、如何社區

復原?。看起來需要立法解決程序問題。

五、乾式核廢料暫時集中貯存廠之興建

目前核一、核二、核三的用過核燃料,都是

暫時存放在廠內水池冷卻,完全沒地方去,更不

要說未來數千、萬年的長期貯放 ( 最終處置 )。

核一廠的廠內水池已放滿 (,就像蘭嶼低階核廢

圖二、座談會現場講者與參加者大合照。(圖片提供:劉芮菁)

12

圖三、環盟前會長也是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的常務理事徐光蓉教授說明為何用過核廢料比反應爐更危險?

場已貯滿一般 ),核二廠的廠內水池也因早已爆

滿,致核二廠一號機需提早停機。核三廠冷卻水

池或大些,可放更多。但切記,高階用過核廢料,

是能量尚未完全釋放、尚未穩定的東西,仍要冷

卻、仍在釋放輻射,仍充滿著危險性。

因有這樣困難,新北市政府、侯友宜市長迄

今,仍不同意於核一、核二廠內 ( 或某處適當處

所 ) 興建乾式核廢料 ( 暫時 ) 集中貯置廠,即使於

廠外 ( 乾式 ),也不獲同意。

六、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址設置之選址及興設

雖然說,台灣的「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

設施場址規範」已於民 104 年發布 (106 年修 ),

但到底台灣島找得到適當場址?仍頗存疑。又

且,沒有像低放訂有「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

設施場址設置條例」,致很多程序無法可循、少

了強制性。

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址設施之選址,

台電公司或核後基金曾有推動,近日,依卓鴻年

教授的意見,他也發現一些問題,他建議:台灣

高放最終處置計畫必須暫停目前的工作,不要繼

續浪費國家經費,建議組一個跨部會工作小組,

重新檢討台灣的高放最終處置如何走出一個可行

方案。

在台灣,我們連低放場址都找不出來、都找

不到,都建不起來,遑論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

置場址呢?看起來,連選址程序也需經過立法,

才可進行。

並建議朝最終完全解決方向努力,即朝向

「非核家園」方向努力,朝向「能源轉型」方向

努力,要更致力於發展再生能源、節能減碳,更

努力於 2050 淨零碳排 ( 減碳 ),推展永續,這才

是更正當的、更容易的、完全解決的道路。但他

也對政府當前對核後問題進度遲延,頗不以為

然。應更積極、加速進展才是。

用過核燃料比反應爐更危險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教授特

別提醒,俄軍佔領已停止運轉(2000 年停止)的

13

圖五、台灣反核運動階段性成功已受到國際注目。圖為日本非核亞洲運動發起人於網站上介紹台灣的廢核運動史。

圖四、核工專家賀立維親臨會場擔任與談人,他認為俄羅斯攻擊烏克蘭核電廠的後果是國際性的災難。

車諾堡核電廠(於 1986 年發生嚴重核災),其

存於水池冷卻的用過核燃料仍是重大威脅,若停

電、水池的水燒乾(事實上就像一個滾熱的鍋),

極有可能再引發另一次嚴重核災。

而台灣的用過核燃料(高階核廢料)量更

多,也都放在各核電廠內,所以就算核電廠除

役後,儲存在冷卻池中的用過核燃料仍存在著危

機、風險。

攻擊核電廠的後果是國際性的災難

前核研所研究員賀立維博士也呼籲國際各

界,重視及提防俄羅斯佔據、攻擊烏克蘭核電廠

(包括車諾核堡廠)的威脅,他提出:這或許是

有軍事目的的,其後果也是國際性的、極端嚴重

的。

核電除役問題需要大家持續關心

台灣反核階段的性的成功,已為國際所矚

目、所效法,如日本的非核亞洲運動發起人左

藤大介於網上傳出台灣的反核運動介紹 http://

nonukesasiaforum.org/japan/archives/2555

環盟呼籲,核電除役後問題仍多,需要大家

持續來關心,參與核電除役後的反核運動。

14

時間:2022 年 2 月 25 日(四)上午9:00-10:00

地點:立法院中興會館 103 室

出席者 : 陳椒華(立委)、吳文樟(鹽寮反核自救會前會長)、楊貴英(守護福隆鹽寮沙灘超過 60 年的阿英姊 !)、吳建成(福隆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曾文彥(反雙溪水庫聯盟召集人)、楊木火總幹事(鹽寮反核自救會及拆核四促進會)

夏天東南風由福隆吹向鹽寮時,黃金沙被

風、浪推向澳底岬角停留;冬天西北風由澳底吹

向福隆時,停留在澳底岬角的沙又被推回福隆,

在良性的自然循環下,整個沙灘成動態平衡。

根據 109 年 5 月 29 日經營字第

10902605670 號文,第 5 頁 :「有關重件碼頭影響

沙灘……,影響範圍則為海洋大學許泰文教授團

隊所模擬的結果,約重件碼頭 150~200m 範圍」。

因而在重件碼頭興建後,夏天風由福隆吹

拆核四促進會總幹事 楊木火

專題一:非核運動

「拆核四重件碼頭 保福隆、鹽寮沙灘 !」新聞稿

向鹽寮時,黃金沙被推經重件碼頭 150~200m 範

圍內時,即受重件碼頭突堤效應的影響,被推向

深海而不可逆,最後澳底岬角就沒有沙再停留,

以致冬天時被推會福隆的沙就越來越少。

鹽寮、福隆沙灘因重件碼頭旳興建,而嚴

重流失,守護福隆鹽寮沙灘超過 60 年的阿英姊,

有相當多的資料會在記者會現場說明及展示;另

1963 年出生在貢寮舊社的吳先生 (Ryan Wu),在

神腦紀錄片競賽一般組『一路汪洋一路山 貢寮』

影片 12 分 55 秒時提到「…金色沙灘,在核四進

駐後,徹底改變了整個沙灘的外貌,沙灘向後退

縮了好遠 !」亦可為證 !

為保護天然、馳名國際的「黃金沙灘」,

核四重件碼頭應立即拆除,才能保住東北角最重

要的生態觀光資源,及帶動滾動式的經濟命脈:

方能確保東北角的自然生態永續發展,讓代代子

孫看到未來的希望 !

15

台灣環保聯盟曾進行 2020 年度直轄市、縣

市政 (2022 年 )1 月 18 日,台電舉辦〈台電年終

記者會〉,台電首次在公投後討論核四議題,會

中總經理鍾炳利表示預計將規劃蓋一部 20 萬瓩

燃氣機組,20 萬到 30 萬瓩的儲能系統,及太陽

能和風力發電等設備。

台灣環保聯盟對此表示樂觀看待,樂見核四

場址重新規劃發展,但提出 1. 需先與地方居民溝

通,朝地方發展、利益共享原則,2. 核四廠址發

展作為再生能源發電場廠,應是合適的。

環盟也說明,曾在2019年提出「廢核.再生」

公投案,主張「廢止核四計畫,其廠址作為再生

能源(地熱、海洋能、太陽能等﹚發電、觀光、

研究、博物館等用途」。就以上,將核四廠址轉

作為再生能源電廠,核四廠址環境的太陽能、風

能潛力如何,是要再加調查的;核四附近有海底

溫泉,更有黑潮經過,因此,核四廠址是轉型為

地熱或海洋能電廠,也是頗可探討的。將核四廠

址轉作為再生能源電廠,以及觀光、研究、博物

館等用途,不只具有發電、教育及文化功能,更

能振興觀光、繁榮地方,帶給地方再生發展的契

機。核四計畫已花了 2838 億元預算,花了那麼

秘書處

專題一:非核運動

核四廠址轉型「再生能源電力園區」,宜與地方居民溝通、朝地方再生發展!

多人民血汗錢,也是要珍惜、善用的,目前已有

重件碼頭及輸電設施 ( 高壓電塔及輸電線 ),以及

各種公共設施,可以善加利用。對於若要設燃氣

電廠,則燃氣的供應方式、路線,也是要考量的。

基本上,不要排斥各種可能。

環盟指出,台灣用電連年增長,年初時預估

2021 年的用電需求年成長率約 2.5%,但是實際

年成長率是 4.6%,在享受高經濟成長背後是高用

電成長,對於環境的負擔,尤其是空污及排碳,

是相當嚴重的。環盟強調,現階段應該推動節電,

朝向用電零成長目標,以及發展再生能源,朝向

低碳、無碳電廠(真綠電)發展。

環盟也說明,安全、永續、非核是關鍵的原

則,任何的發電方式安全是最重要,中央地調所

在 2013 年確認核四廠區下有一條長達兩公里的

S 斷層,以及 2019 年確認外海有一條長達 93 公

里的活動斷層。地質學者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

所教授李錫堤更表示,兩條斷層還可能產生共鳴

式地震。在工程上,這些都要慎重考慮的。

16

「環境倫理的前題,在於對鄉土的認同感,

因為我們要在自己的鄉土展現生命。」

羅斯頓牧師(Holmes Rolston, III)

「好的判斷來自經驗,經驗來自糟糕的判斷。」

Jonathan Brody

「困而學之」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991 年春天,因飽受媒體報導有關生活中

食物、空氣的污染,對健康產生的傷害,我加入

「主婦聯盟」,希望能夠學習為孩子提供健康安

全的生活環境。第一次在主婦聯盟週五「環保委

員會」上課之後,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的我,

有個深刻的覺悟:「教會界不能自外於環境關

懷!」於是,邀請幾位基督徒環保媽媽:王保子、

胡雅美、林貴瑛、吳秀英,在艋舺教會舉辦開放

生態關懷者協會創會理事長 陳慈美

專題二:環境教育與淨零碳排

從「生活日常」到「參與環境政策」

給社區家長和孩子參加的「生活環保示範教學」、

「環保小尖兵」活動。

接著,我們一起編寫《好管家環保手冊──

生態、生活、信仰的結合》,由長老會總會「婦

女事工部」於 1992 年母親節前夕,寄給全台灣

所有長老教會婦女團契,希望能夠發揮「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的作用。緊接著,我們於 6 月 21

日成立「台灣生態神學中心」,落實信仰於台灣

「環境再造」與「心靈重建」的行動中。

環保聯盟陪伴成立協會

透過《教會公報》的報導,吸引好幾位教會

年青人參與,我們就在 1993 年底開始發行《生

態神學通訊》月刊(由周恬弘擔任執行編輯),

並舉辦每個月一次的「信仰與生態觀的對話」讀

書會(由林崇明、李順仁等人負責規劃),環保

界的許多前輩,包括林俊義教授、楊憲宏先生、

陳玉峰老師、環保聯盟的施信民、張國龍、高成

炎等教授,都是我們的講師。

更因環保聯盟學生隊第一屆隊長,台大化學

系畢業的孫一信加入,在他大力協助跑完正式立

案的繁瑣過程後,讓我們在 1998 年 6 月 21 日,

17

成立「生態關懷者協會」,主要的動機就是走出

教會圍牆,結合「環境再造」與「心靈重建」的

行動,致力於整全環境教育之推廣。

深耕台灣、分享國際

成立協會之後,透過生態文史踏查、農村生

活體驗、部落遊學等活動,我們跟參與的學員,

一起學習在我們受教育過程中非常陌生的本土自

然生態和人文歷史,也進入農村學習了解常民生

活,更透過部落遊學,體驗台灣不同原住民族群

豐富多樣的文化。

我接受教會機構邀請,參與 1993 菲律賓馬

尼拉、1994 韓國首爾、1996 日本大阪、2006 馬

來西亞吉隆坡等地的環境會議,分享台灣在環保

工作的努力。又分別參加 2001「國際地球憲章」

(ECI)澳洲布里斯本、2012「全球環境守護者

組織」(CEI)荷蘭、以及分別在 2013 哥斯大黎

加、2014 希臘羅德島、2015 義大利帕瑪、2016

德國慕尼黑、2017 加拿大、2018 義大利連續參

加「生態完整性組織」(GEIG)的年會,除了

做報告之外,也儘量邀請環境教育領域研究生同

行,一起學習。

氣候變遷、國際治理走向

於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FCCC)第 21 次締約國大會(COP21),

展現出氣候治理的特徵:多主體(國家、NGO、

企業、地方政府)、多層次(聯合國、歐盟、國家、

城市)、多面向(減量、調適、技術、資金、發展、

公平正義、人權),反映出氣候變遷已從科學論

證轉變成實際的政治問題,在氣候危機與能源安

全的挑戰下,全球正進行一場以低碳發展為核心

的革命。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COP21 後

臺灣氣候變遷治理走向」論壇中指出:

1〉台灣當前的挑戰不只在提出有效的減碳

策略,而是整個國家的氣候策略,從組織、政策

到立法落實。

2〉綠能發展的很大特性是因地制宜,世界

各地有越來越多區域能源自足的成功案例,這是

台灣可以借鏡的地方能源策略。

3〉青年、公民與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以及

學術專業的投入,在台灣尚未建立起良好的機

制,也極待改善。

COP26 是自 2015 年 COP21 以來最重要的

會議,由於新冠疫情肆虐,原訂 2020 年舉行的

會議延期至 2021 年 10/31 至 11/12 日在英國格拉

斯哥舉行。首要任務是讓各地政府就本世紀中葉

實現淨零排放,2030 年前加大減少碳排放的力度

和速度,以制止全球平均升溫在世紀末超越攝氏

1.5 度,並提交實際計畫與路徑。

信仰參與、塑造環境政策

通常,立法者會期待具有科學依據和和經濟

學規範的環境政策。但是,科學和經濟學無法針

對當代環境政策的挑戰提供足夠的指引。因此,

以下還是回到協會能夠參與貢獻的切入點。

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牧師指出:「人類對大自然的知識當中,最

重要的一個課題就是:我們要如何珍惜大自然?

但是,生態學和經濟學在這個領域,卻都無能為

力,我們只能從信仰得到指引。」

在《宣教中的上帝》書中,萊特

(Christopher J. H. Wright)牧師指出:「環保

是今日世界的當務之急,體現聖經公義與憐憫的

平衡觀點。」但他坦承:「目前關懷受造界的基

督徒還不夠多。」結論中,他明確地表達:「督

徒參與關愛受造界的行動是對迫切的全球課題作

出回應」。

《耶穌的環保學》作者布克雷(Dave

Bookless)說:「除了優秀的環保人才之外,環

保組織其實還需要優秀的神學家。」

今年,台灣教會慶祝馬偕牧師宣教 150 週

年(1872-2022),也是 COP26 舉辦的一年,在

這個歷史轉捩點,教會界應該深化宣教事工的時

代使命,一起推動「後宣教 150 週年關愛受造界

新視野運動」,服事台灣社會,促使邁向健康永

續的未來。

18

專題二:環境教育與淨零碳排

建立森林碳權交易市場之重要性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研究助理 歐岱恩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 柳婉郁

近年因暖化加劇所造成的各種氣候異象,讓

世人開始有所警覺,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全球暖化

以及氣候變遷加劇並非空穴來風,2021 年的格

拉斯哥 COP26 落幕後,淨零減碳救地球的口號

及氛圍開始甚囂塵上。在蔡總統於 2021 年喊出

2050 淨零減碳後,對抗全球暖化的活動開始不再

限制於國家以及企業層級,一般民眾紛紛響應。

也因此民眾們也開始希望能夠了解各種減碳的

方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太陽能等綠能方法

外,就屬林業方法學這一類以自然方法為基礎的

解決方案 (Natural-Based Solutions, NBS)。有了

方法及目標,若要成功推動森林碳權的發展,需

要進行國內外方法之整合,今天我們來介紹森林

碳權該如何推動,同時說明目前遇到之困境。

何謂森林碳權

森林碳權是經由具公信力的第三方獨立機

關所認證的森林碳匯。森林碳匯則專指具國際指

標之森林相關減碳方法學移除的溫室氣體,經過

一定的程序換算為碳吸存量,其單位通常為每噸

二氧化碳當量,森林碳權之單位,( 如 Verified

Carbon Units, VCU) 通常也沿用碳匯之單位,每

噸二氧化碳當量。

森林碳權的來源

前段提及碳權是由具公信力的第三方獨立

機關所認證的碳匯量,而通過認證的一大重點就

是該減碳計畫所選用的方法學。目前國際間的第

三方認證機構中森林項目所使用的方法學可概

分為植林與再造林 (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and Revegetation, ARR) 及森林管理改善

(Improve Forest Management, IFM) 兩大類。

前者主要是以無林木地為主,例如 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機制下的溼地造林方

法學。

而後者則為有林木地所設置,例如減少計

畫外毀林或者是在林場中透過延長輪伐期以管理

森林的方式進行,透過這些方法,不論有無林

地,都可以妥善利用森林以及土地資源,增加碳

吸存。但在使用這些方法獲取碳權的同時必須注

意,這些機構所提出之方法學都不是為了讓計畫

執行人以碳權牟利,而是以永續利用為最終目

的,例如前述之延長輪伐期,主要目的是希望在

林農的主要木材收入之外,可以提供出售碳權之

收入,如此將能增加林農維護森林及延長樹木存

續的意願。為達成此目的,森林類型的方法學

19

圖一、森林碳權交易機制。

若牽涉到商業伐木者,木材產製品會依照使用年

限分為短、中、長三種,僅有中、長期年限的產

製品可被視為碳吸存的形式之一。因此森林碳權

的來源不只是森林中見到的活木,也有可能是死

木、家中的家具建材 (Harvested Wood Product)

等。

市場為何重要?

瞭解森林碳權來源後,進入交易階段。首先

簡單的介紹一下森林碳權交易的流程,主要可以

分為生產、查驗、認證、掛牌販售、購買等環節,

如圖所示。其中市場就是販售所發生的地方,如

交易所一般讓有買賣需求者可進行交易。

隨著氣候變遷的議題持續升溫,格拉斯哥

協議 (COP26) 的簽屬,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等議題一一浮現,「碳權」一夕間成為眾人議論

的話題,在這樣的狀況下,若放任碳權的買賣者

在無法知道整體交易規模以及資訊不對稱的情形

下漫無目的地尋求交易,不僅可能因交易不透明

造成許多交易糾紛,以現今政策建置之現況,公

權力亦難以介入,更有甚者,碳權議題淪為詐騙

手法,也造成國民之誤解。

根據研究 Poudyal et al., (2012),非營利企

業較營利企業會更傾向於使用當地生產的碳權來

進行碳排放的抵免,而區域市場管理層也傾向使

用當地所生產之碳權進行排放額度抵免 (ICAP,

2020),因此若能在國內建立健全的森林碳權交

易市場,包含生產、檢驗、驗證、認證核發、交

易等一系列之服務,一來可以促進國內綠色產業

之發展,二來能在第一時間吸引當地的非營利企

業購買森林碳權。除此之外,該研究中也提及若

能增加使用在地森林碳權的誘因 (Poudyal et al.,

2012),例如使用當地減排計畫所生產的碳權進行

抵免者可以憑此抵免當年度的營業稅、或者是如

中國與日本琦玉的區域碳權交易市場,使用當地

生產的森林碳權可以抵免較多的碳排放額度等,

將可進一步吸引營利事業投入在地碳權生產的行

業中 (Poudyal et al., 2012),因此創建專門交易

碳權之市場實有其必要性。

當前我國政策規劃之困境

了解市場建立對交易之重要性後,接著討論

在台灣要推動碳權市場,甚至是森林碳權交易市

場之困境,組成碳權交易市場的要素有三,碳權

供給與需求、交易平台以及監管與驗證機構。隨

20

圖二、期待未來政府能盡速在國內建構可供使用之森林碳權平台供企業及民眾交易,讓企業減碳資金留在台灣,增加綠地面積,提升國產材使用率,並提高木材自給率。

著國際間碳邊境逐漸成型,碳權之需求將會越來

越高,而監管與驗證機構一環,台灣目前是以環

保署規範的驗證機構為主。而交易平台部分,臺

灣目前森林碳權交易運作狀況以自主減碳為主,

因此企業購買碳權用途除抵免自身碳排放外就是

提升企業價值。臺灣目前已經具備碳權交易市場

的基礎框架,雖然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已經提供抵

換平台供企業使用,企業註冊帳戶後即可在該平

台上進行申請碳權認證或碳權註銷等事項。但仍

然缺少交易平台買賣碳權,更遑論森林碳權。因

此筆者認為應先建置示範性碳權碳權認證機制與

媒合平台,待市場成熟後再著手建立森林碳權市

場。

結語

隨著國際碳權需求愈發高漲,基於 NBS 森

林碳權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因此建置碳權市場

等碳交易機制,建立具強制力的監管機構的需求

越來越明確。期待未來政府能盡速在國內建構可

供使用之森林碳權平台供企業及民眾交易,讓企

業減碳資金留在台灣,增加綠地面積,提升國產

材使用率,並提高木材自給率。相關主管機構能

夠加緊腳步,推動森林碳權市場乃至碳交易的開

放,方能在這片綠海中站穩腳步。

21

執行委員 潘威佑

專題二:環境教育與淨零碳排

海廢變黃金,循環經濟新未來

循環經濟推行至今,其中包含利用各種塑化

製品進行再製利用;例如回收補蚵網,將其分解

為己內醯胺 (Caprolactam), 己內醯胺為產製尼龍

6 纖維和樹脂之重要原料。直至 2022 年第四季

將會達到 750 噸,海廢耐隆也會隨著回收產能增

加而逐漸增量。

2021 年台化公司在嘉義舉行記者會,對於

循環經濟成為顯學同時,各界思考將相關廢棄物

再利用;以往補蚵網沒有太多相關回收渠道,都

是直接堆棄為廢棄物,而台化公司將補蚵網進行

回收並利用,嘗試轉變為另一類新的資源,做為

產業在循環經濟上唯一的模範代表。

台化所屬纖維部門在嘉義新港廠,開設相

關的產業線,並進行回收再利用,將垃圾變黃金;

而廢棄補蚵網也將利用循環再利用方式,進行相

關量產製作。台化副董指出,台化以循環經濟為

主軸,並以企業治理(ESG)、經營永續、社會

環境的三大理念為主要方針,這些都是未來台化

重要努力的課題。

從台化的案例,我們看到台灣目前在循環

經濟的再製有明顯的突破與改變,

如海廢物回收後,會先經過蒸氣跟氨的熔融

重組,變為氫化反應,再經過轉位精煉過程,歷

經萃取與蒸餾、轉化成結晶與己內醯胺 (CPL),

形成硫酸銨聚合反應,之後以高壓化合方式形成

尼龍紡絲粒步驟,最後編織布型,生產為環保質

料的衣物。這其中利用化學回收方式讓其原料更

加細緻,但相對提煉成本也偏高;也因如此,利

用海廢物再製,可嘗試製作更高品質的產物,以

利提升其附加價值。

依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 紀錄,每年

有 2000 噸的塑料被倒入海洋,造成經濟影響力

高達 130 億美元,聯合國世界海洋會議提出相關

警訊;「每分鐘都有一噸的垃圾被倒進海洋,人

類如果再不採取行動,2050 年海洋裡的塑膠總

重會比生存在裡頭的魚群還重。」

而艾倫麥克亞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 於 2018

年 10 月共同簽署合作推動「全球新塑膠經濟承

諾」,為海廢物及微塑料做出積極貢獻。直至

2019 年 10 月為止,約有 400 多個企業、政府、

學術單位、金融等單位共同簽署『新塑經濟』的

全球承諾。這些是國際上推廣趨勢下,也是開創

22

對於海廢再利用的商機。

從 2030 台灣普拉思宣言強調 :「我們努力

推動海廢再生、金屬物料、生物質能資源循環再

利用。」結合環保署、科技部、經濟部、農委會、

內政部、海委會。在執行部分,對於錯置的海廢

物資源,如何讓「海廢變黃金」,減少焚化爐

的負荷量,是謂台灣再處理海廢物方面,非常重

要的環節;並利用科技鏈結海廢,結合清理部分

與再利用產業循環進行,甚可委任相關地區或政

府,共同來辦理對於廢棄漁網、廢魚繩、海廢保

麗龍等需要回收再利用的作為,並成立「海廢資

源再生聯盟」組織型態的可能性。

根據 TVBS 的報導;綠色和平海洋保護

專案主任鍾孟勳也提出聲明:「當我們把塑膠垃

圾減一個起來的時候,不如我們少丟一個塑膠垃

圾,這是一定會對環境有更好的影響,所以我們

需要做保護海洋的事情,其實不只是我們去把我

們已經造成的傷害,去把它解決,而是我們要去

減少我們對海洋的傷害,海洋可以幫助我們,但

我們如果沒有好好善待它,海洋就會產生更大的

危機。」

期待讓更多相關社會大眾及企業,在共同

投入在回收與清除、再利用海廢物的時候,除了

進階提升海廢清理的成效外;建立海廢循環經濟

模式,並加速對於海洋廢棄物清理作為,維護海

生生物在環境棲息與及生態平衡上有其重要性。

並增加相關海洋沿岸的資源;除了保護海洋資源

的永續發展外,共同邁進 2030 的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4),確保在海洋資源永續與循環發展

當下,台灣列為海洋資源開發國家之先河,應共

同攜手努力,來達成台灣在循環經濟發展下的願

景與目標。

圖一:台化新港廠投入蚵繩回收變衣服 @57 東森財經新聞

23

圖二 : 海廢資源循環交流圖。圖片提供:海洋保育署提供。

24

會長 劉志堅

專題二:環境教育與淨零碳排

談碳定價,重提起「能源稅條例」(2006 年草案 )

對於「2050 淨零碳排」的減碳目標、作法,

有很多要推動的事,於此談碳定價,也就是對排

碳收費或徵碳稅,在此,重提起「能源稅條例」

(2006 年草案 )。所知,環保署正在修「溫室氣體

減量及管理法」( 擬修為「氣候變遷因應法」),

預定把 2050 淨零碳排的目標也入法,並將對排

碳課徵碳費。所謂課碳費,就環保署來想,即類

如徵空氣污染防制費一般。但環保署所執行中的

徵收空污費,及其用途、分配作法、成效,也有

不理想之處。

我們建議,推動碳定價,可分三階段,為和

緩、漸變,可採過渡階段 ( 分期 ),

第一階段,於初步階段,依溫減法 ( 修 ) 課

徵碳費,一 -- 三年內,啟動輔導機制,全年總徵

收碳費計約 200-500 億元 ( 依費率 )。所徵碳費則

採減碳專用為原則。

第 二 階 段, 朝 課 徵 能 源 稅 ( 修 正 能 源

稅 條 例 ), 三 -- 十 年 內, 採 稅 收 中 性 (,tax

neutrality) 原則,如下述。

第三階段,更進一步 ( 長期階段 ),則朝直

接反映國際的碳交易平台的排碳費率,依國際上

的碳交易市場、平台直接運作,在自由市場自行

競爭,其產品的碳費 / 稅將直接含納於產品 ( 排

碳成本 ) 中。

其條例具體內容,另請查閱立院文書(或洽

環保聯盟),這條例不是要加稅,爰對於租稅中

性原則也明訂於法條中。而是綠色稅制改革的一

環,將環境成本內部化,以及國家、社會整體調

整、重建的社會工程。就該能源稅條例草案條文

內容,依能源熱含量、含碳量來課稅 ( 就產品,

課不同稅率,並分八年來調高稅率,到一個程

度 )。

要建立節約能源、低碳排的社會,最好的方

式就是將能源價格合理化、排碳有價化。能源稅

所收淨額,可用於調降個人綜所稅及營所稅、取

消貨物稅、補貼能源弱勢者,及種種照顧弱勢、

衛生環境社會福利、改善自然環境品質、促進社

會公益等用途,以及前述的促進、輔導減碳為

目的 ( 如節約能源、發展再生能源、提高電網韌

性…) 的用途。這新課徵能源稅條例的收入,不

是新增的課稅、不是做為政府的租稅收入,這是

需事先向社會、民眾宣導、說明,並作政治承諾

25

的。

在 2005-2008 時,環盟前會長王塗發擔任立

法委員,曾提出「能源稅條例草案」( 立法院議

案關係文書院總第 1798 號委員提案第 7253 號委

35-46 頁,提案日期 2006.12.29),當時有 46 位立

委提案、送排審查。我國是能源極度缺乏的國家,

但能源 (、電價 ) 如此便宜,因此,低效率、偏浪

費,且肆意排碳,本法案的目的在提升能源使用

效率,促進節約能源,所徵稅額兼顧「租稅中性」

原則,符合雙重紅利之性質。就目前來論,正是

可促進溫室氣體減量、低耗能的、永續發展的一

個良好制度、法案。

圖一:王塗發前會長將他擔任立法委員時的所有提案集結成冊。他在 2006 年時就提出「能源稅條例草案」。

26

專題三:減塑

限塑議題政策背景與展望

國際限塑政策現況

根據歐洲環境署報告,全球有 7% 石油用於

製造塑膠,且塑膠產量持續在增加,如果不加以

抑制,2050 年時將會有 20% 石油用於製造塑膠。

他們呼籲,不只是要明智利用塑膠,也應加強其

循環利用,並採用可再生原物料來製造塑膠。

2019 年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170 個與

會國宣誓要在 2030 年前大幅削減免洗塑膠製

品。歐盟也於當年通過《一次用塑膠品指令》

(Single-Use Plastics Directive), 要 於 2021

年禁用已有適合替代品的一次用塑膠產品,包括

免洗餐具(刀叉匙筷盤)、保麗龍食品容器與保

麗龍杯、吸管、攪拌棒、棉花棒、氣球棒、氧化

式可分解塑膠。

目前禁限用塑膠袋國家共有 77 國。其中 32

國(主要在歐洲)是採取課稅或課費(或付費取

得)方式。非洲是以全面禁用為主。法國、澳地

利、義大利、德國,禁止某些薄塑膠袋,要求改

採可堆肥塑膠袋。中國 2008 年禁止薄塑膠袋,

厚塑膠袋則需要付費取得;並於 2020 年初宣佈,

2020 年底前主要城市超市、商場禁用不可分解塑

膠袋及塑膠吸管,並計畫於 2022 年底前推廣到

其他城市。此外,中國 2022 年將禁止主要城市

送貨服務使用不可分解包裝,並於 2025 年會全

國實施。

美、澳欠缺全國性禁限用政策。印度則正在

研擬塑膠袋禁令,但因為疫情而暫緩。

在台灣,2021 年七月台塑集團宣佈,2025

年將停產一次用民生用品塑膠;只不過,他們只

是將產能轉為生產耐久材與生物可分解塑料。

在今年三月於肯亞再次召開第五屆聯合國環

境大會(175 個國家參加),就塑膠污染達成進

一步決議,將於 2024 年前協商,訂定有法令拘

束力的終結塑膠污染的國際性協定。

台灣限塑管制現況與展望:塑膠袋

2002 年首度提出限用政策,2006 年將八大

管制對象調整為七大管制對象,2017 年擴大到

十四大管制對象,且塑膠袋厚度不再限制,並允

許實施隨袋徵收的縣市得使用可當專用垃圾袋使

用的兩用袋。目前管制現況如下: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常務理事 謝和霖

27

● 十四大管制對象:公部門、私立學校、百

貨公司業與購物中心、量販店業、超級市場業、

連鎖便利商店業、連鎖速食店、藥粧店|美粧店

及藥局、醫療器材行、家電攝影|資訊及通訊設

備零售業、書籍及文具零售業、洗衣店業、飲料

店業、西點麵包店業(尚未全面管制,尤其是塑

膠袋使用量相當大的傳統市場攤販以及 2006 年

因為早餐業者反彈而取消的有店面餐飲業。)

● 管制產品:購物用塑膠袋(未含紙袋|塑

膠網袋等其他一次用購物袋;也未含蔬果袋及其

他產品包裝袋。另外,也沒有限制付費取得的塑

膠袋,使用再生料!)

● 管制方式:不得免費提供(消費者買袋的

錢,扣除袋子成本後,是否應納入國庫?否則,

往後若要提高買袋錢以價制量時,可能會有圖利

業者疑慮。在未修法授權環保署課費前,如何達

到買袋錢入國庫的目的?全面實施垃圾費隨「兩

用袋」徵收,或許是個一箭雙鵰的辦法。)

● 其他問題:材質未標示。購物用塑膠袋材

質為 PE 或 PP,與多為複合材質的食品包裝袋

不一樣,民眾都把他們當作乾淨塑膠袋交給清潔

隊回收,結果因為後續難以分類回收,許多還是

淪落焚化爐。

● 他國參考:2022 元旦起,法國禁止超市

和商店銷售用塑膠袋包裝的 30 種蔬果,包含小

黃瓜、青椒、櫛瓜、茄子、香蕉、梨子、檸檬、

柳橙、奇異果等。

台灣限塑管制現況與展望:免洗餐具

2002 年首度提出限用政策,要求八大受管制

對象不得提供塑膠類免洗餐具,但可提供紙餐具;

2006 年要求要求公家機關與公私立學校餐廳內用

時不得提供任何材質免洗餐具。2019 年將內用不

得提供任何材質免洗餐具範圍擴大到百貨公司|

購物中心及量販店業,但實施日期由地方政府提

報。目前管制現況如下:

● 八大管制對象: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

公司|購物中心、量販店業、超級市場業、連鎖

便利商店業、連鎖速食店、有店面之餐飲業(尚

未涵蓋路邊攤、軌道運輸業)

● 管制方式:塑膠類免洗餐具(八大對象、

內用外帶均不得提供,但不包括生物可分解塑

膠、紙類及其他生物質為主體之含塑淋模免洗餐

具)、任何材質免洗餐具(只有前四大管制對象、

內用不得提供。)

● 前四大管制對象內用可暫時提供免洗餐具

之例外情形:缺水、疫情(免洗餐具的染疫風險

並未較低。且病毒其實很脆弱,耐不了烘碗機高

溫,有必要把疫情當例外情形嗎?)、清洗機具

故障且 36 小時內通報者(每年應有暫停次數與

時數限制)

● 尚待加強:1. 連鎖速食店、有店面餐飲業

之內用以及離島應禁任何材質免洗餐具。2. 自備

餐具優惠。3. 外帶外送不得免費提供。4. 離島、

夜市商圈、臺鐵高鐵、外送業者,應提供餐具租

賃服務。

台灣限塑管制現況與展望:免洗杯

2007 年以行政內規方式,要求行政部門、

學校舉辦室內會議時不得提供免洗杯。2011 年時

限制連鎖飲料店業等受管制對象須提供自帶杯具

優惠或免洗杯回收獎勵金。2021 年底提出精進草

案,預計今年公告實施,內容如下:

● 管制產品:

1. 發泡塑膠免洗杯:禁用

2. 未發泡塑膠免洗杯(含生物可分解塑膠

杯、含杯套但不含杯蓋):授權地方政府提報禁

用日期,但未訂定提報期限,未包括含塑淋膜紙

3. 其他材質免洗杯(紙類及其他生物質為主

體之免洗杯、可食用杯):依如下方式限用

● 須提供五元自帶杯差價優惠者:連鎖飲料

28

店、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連鎖超級市場

(未包括非連鎖飲料店)(至少應授權地方政府

針對離島商圈等特定區域範圍內之飲料店業提報

實施)

● 須免費提供租賃杯服務者:連鎖便利商

店、連鎖速食店(提供租賃杯門市數比例:2023

年元旦起至少 5%;2024 年元旦起至少 10%;

2025 年元旦起至少 30%)(至少應授權地方政府

針對離島商圈等特定區域範圍內之飲料店業提報

實施)

● 須達成減量目標者:連鎖便利商店、連

鎖速食店之提供租賃杯服務之門市(年度減量率

目 標:2023 年 15 %;2024 年 18 %;2025 年 後

25%)

● 可暫停租賃杯服務之例外情形:缺水、疫

情(免洗杯的染疫風險並未較低,若疫情時停租

賃杯,也應一併暫停提供免洗杯,一律只能自備

杯)、清洗機具故障且 36 小時內通報者(每年

應有暫停次數與時數限制)

台灣限塑管制現況與展望:PLA

2007 年 PLA 業者透過立法院少數委員,迫

使環保署制定《限制塑膠類托盤及包裝盒》措施,

雖要求賣場減少生鮮托盤與包裝盒重量,卻容許

以 PLA 等其他材質替代當作減量成績。該規定

雖歷經數次修正,但主要是修正減量目標、期程

與計算方式,重點內容沒變:

● 須 減 量 容 器: 以 PET、PP、PE、PS、

PVC 等傳統塑膠製造 + 以紙類或其他生物質為

主體但含塑膠淋模的生鮮托盤與包裝盒(但容許

以不含傳統塑膠的容器替代)

● 管制對象:量販店、超級市場

● 減 量 目 標:2011 年 35 %、2012 年 度

40%,2013 年度起,包裝蛋、糕點麵包及蔬果類

之指定容器減量率應達 80%。其中減量率=使用

替代容器之比率 (A) + 改為不使用托盤或包裝盒

包裝之比率 (C);2012 年前減量率還包括減輕指

定容器之重量比率 (B)

● 結果:

1. 有更多賣場的水果開始裸賣(這是好

處)。

2. PLA 容器大舉進入市場,許多蛋盒原本

是 PVC 材質,後來大多替換成 PLA(這是好

處)。

3. PET、PVC、PLA 等材質密度相近,又

圖一、廢塑膠容器的機器分類方

式,其把廢塑膠容器倒到輸送帶

上,利用輸送帶旁的光學儀器辨

識廢容器材質,當其辨識到要分

出來的材質時,會傳送訊號給後

面的空氣槍,等那容器通過空氣

槍時,空氣槍就會即時噴出空氣

讓它掉落到一旁的籃子裡。這方

法可以很有效地把塑膠瓶罐依材

質分開來。

29

圖三、塑膠回收分解流程圖

不相容,回收時若混合在一起,後續難以分離,

無法製成有用再生料,致這三種材質的平板塑膠

容器回收率變得相當低(這是大問題)。

為什麼 PET/PLA/PVC 分不開來?

圖一與圖二是廢塑膠容器的機器分類方式,

其把廢塑膠容器倒到輸送帶上,利用輸送帶旁的

光學儀器辨識廢容器材質,當其辨識到要分出來

的材質時,會傳送訊號給後面的空氣槍,等那容

器通過空氣槍時,空氣槍就會即時噴出空氣讓它

掉落到一旁的籃子裡。這方法可以很有效地把塑

膠瓶罐依材質分開來。

和寶特瓶等瓶瓶罐罐不同,平板塑膠容器會

有套疊、壓黏的問題,一個 PET 塑膠盒上面可

能會套疊了一個 PLA 盒子,如此空氣槍一作動,

疊在一起但材質不同的平板塑膠容器會一起被噴

出來。因此用光學儀器加上空氣槍的分類方式,

無法有效地把不同材質的平板塑膠容器分開來;

分類後雜質率偏高。若要降低雜質率,就得多跑

幾次分類程序,回收成本將相當高,划不來。

平板塑膠容器常見材質除了 PET/PLA/PVC

之外,其實還有 PP 及 PS,但 PET/PLA/PVC

密度比水重,PP 及 PS 比水輕,因此在後續「比

重分選」過程中,PP/PS 會浮在水面上,與沉到

水底的 PET/PLA/PVC 分開來。

比水輕的 PP/PS 材質互容,雜質容忍度高,

所以即使沒有分清楚,處理商還是願意收;

但比水重的 PET/PLA/PVC 卻互不相容,

雜質容忍度極低,所以鮮少處理商願意收,於是

圖二、和寶特瓶等瓶瓶罐罐不

同,平板塑膠容器會有套疊、壓

黏的問題,一個 PET 塑膠盒上

面可能會套疊了一個PLA盒子,

如此空氣槍一作動,疊在一起但

材質不同的平板塑膠容器會一

起被噴出來。因此用光學儀器加

上空氣槍的分類方式,無法有

效地把不同材質的平板塑膠容

器分開來;分類後雜質率偏高。

30

變得沒人要!

提高平板塑膠容器回收率的方法及瓶頸

要提高平板塑膠容器的回收率,有三個可能

方法,但目前都遇到瓶頸,有待突破:

● 利用外觀或顏色辨識:

1. 由於 PLA 材質昂貴,那些因容器外觀特

殊而被要求使用 PLA 的業者(比如蛋盒業者)

於是抱怨不公平,不願買單。

2. 透過顏色來區分材質,則因色料會使再

生料色澤變差,品質降低,致市場需求降低,因

此也不為環保署所採納

● 材質單一化:

1. PVC 因為整個生命週期都有危害,環保

署早期即藉由調高其回收清除處理費,其用量已

大幅降低,並預計今年禁用於接觸食品與藥品的

容器。但 PVC 仍大量使用於未公告應回收的平

板塑膠容器,如泡殼。所以也還沒完全退出平板

塑膠容器市場。

2. 即使 PLA 在環保表現上優於傳統塑膠,

但生鮮托盤|包裝盒用量太大,PLA 產量並無法

滿足其需求,因此也難以完全由 PLA 取代。(生

鮮托盤|包裝盒用量可能減少嗎?)

3. 要讓 PLA 退出容器市場,PLA 業者不

很情願。(PLA 真的比較環保嗎?可否請他們開

發更適合的用途?)

4. 即使有上述問題,材質朝單一化方向發

展,仍可減輕分類問題。

● 材質標示清楚並搭配源頭細分類:

1. 許多未公告應回收的平板塑膠容器(如

泡殼及薄片襯墊,有待公告應回收)並未標示材

質(不過,這部份數量相對較小,頂多於社區分

類時把它歸到其他類)

2. 用標籤或顏色突顯標示是個方法,但環

保署可能顧及這會增加脫標困難或降低再生料色

澤,加上地方環保局對於社區細分類回收站的推

動,大部分態度並不積極,而未採納。

3. 在許多平板塑膠容器材質標示不是很清

楚的情況下,若要推動社區細分類回收站,須有

眼力好的管理專人。(但這不是大問題)

4. 若要有效推動社區細分類回收站,有待

環署訂定法規,強制集合住宅依照一定分類規範

設置社區細分類回收站。

5. 社區分類後的平板塑膠容器,在市價低

迷的情況下,難以要求回收商收購,除非再調高

回收清除處理費的費率。現況下,須送給清潔隊

請他們回收,並要求不得把它們再和其他回收物

混在一起(清潔隊必須調整作業方式),或者採

取逆向回收制度,送還給賣場,要求生產者和販

賣業者負起回收責任。

PLA 真的比較環保嗎?

根據業者說法,PLA 有以下幾個優點:

● 生物可分解塑膠碳排放低(見下頁)

● 堆肥後,形成有機碳,固碳回到大地。過

程中僅有少量二氧化碳排放(約 2-3%),大部

分轉為固體碳成為碳肥。(業者引台大生論文:

每公噸廚餘「於 60 天的堆積過程中,甲烷及二

氧化碳平均釋放量分別為 0.34kg 和 23.87 公斤。」

也就是廚餘堆肥會產生 3%的二氧化碳排放當

量)

● 由於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最初是由植物

行光合作用而來,而不是另外排放出新的二氧化

碳,因此完全不會製造環境的負擔。

環不環保,決定於產品整個生命週

31

期,非每家 PLA 產品都同樣環保

PLA 環不環保,決定於產品整個生命週期,

PLA 不同的生命旅程,會產生不同的環境負擔,

非每家 PLA 產品都同樣環保!例如 PLA 原料

怎麼來?是從玉米、小麥、馬鈴薯等作物提取澱

粉?還是麥稈、甘蔗渣等農廢?

原料來自作物也同時會產生以下的問題:

● 與糧爭地,或者破壞自然棲地

● 使用基改作物

● 化肥過度使用:

據 2012 年一篇報導,PLA 業者 Naturework

使用廉價氮肥(如無水液氨、尿素)生產玉米以

製造 PLA,而這些氮肥的使用會衍生 N2O 排放,

其暖化潛勢是二氧化碳的 310 倍。

據統計,美國每英畝農地每年約排放 0.12-

1.45 噸二氧化碳當量的 N2O,而其排放量大小取

決於肥料種類,而 Naturework 使用的廉價氮肥,

很容易產生 N2O。

當 時 Naturework 使 用 107,692 英 畝( 相 當

於 43,581 公頃)農地生產 14 萬噸 PLA,相當於

每生產 1 公斤 PLA 會排放 0.09-1.11 公斤二氧化

碳當量的 N2O。

生質塑膠原料開採與生產過程的問題

生質塑膠不只在原料作物種植過程使用化肥

與農藥,在把這些生物質轉化為塑膠的過程也使

用了許多化學物質,造成更多的污染排放。

生質塑膠所造成的臭氧層破壞可能更甚於傳

統塑膠,且需要使用大量的土地。

比如說以生物質製作的 PET(B-PET),

由於作物生產與化學處理過程所使用的化學物

質,在許多面向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比其他傳統

塑膠更糟糕,包括對生態系的毒害以及致癌物的

排放兩方面,B-PET 都不下於傳統塑膠。

PLA 堆肥的碳排放極低嗎?

根據中興大學論文《以 IPCC 方法推估不同

廚餘處理方式之溫室氣體排放》,若以廚餘採焚

化所產生溫室氣體為 100%,則利用廚餘來飼育

豬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則為 56%,堆肥處理則會

排出 34%之溫室氣體,而進行厭氧消化處理則僅

排放 10%。

也就是說在堆肥過程中,廚餘中的有機質會

有三分之一左右變成二氧化碳排到大氣中,其餘

圖四及五、PLA 業者提出的資

料。

32

才會變成可回歸大地的肥料。

PLA 業者引用的台大博士生論文,是以含

水率達 85-90%的廚餘為探討主體,而非含水率

幾近於零的 PLA 為主體,其數據不能直接引用。

假設廚餘含水率 90%,表示其有機質含量僅

10%,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會變成二氧化碳,表

示最終會有 3%會變成二氧化碳。這結果和台大

博士生論文結果「廚餘堆肥會產生 3%的二氧化

碳排放當量」差不多。

1 公斤 PLA 焚化,會產生 1.86 公斤的二氧

化碳;若去堆肥,是否也像廚餘中的有機質一樣,

只會有三分之一分解變成二氧化碳呢?還是更

多?

PLA 在生產及堆肥過程的碳排放並不低

比較圖六中總排放為 3.3 和 1.7 的兩個堆疊

圖,可知每公斤 PLA 堆肥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當

量,高達 1.6 公斤(= 3.3-1.7),已接近 PLA

直接焚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1.86 公斤。

而且 PLA 堆肥成品的品質並不高,因為分

解時會產生乳酸,會降低堆肥成品的 PH 值。因

此 PLA 堆肥的環境效益並不高,環境衝擊則只

稍微低於直接焚化。故如無法物理回收再製成再

生料,用了一次就拿去堆肥或焚化,其碳排將高

於可以多次循環利用的傳統塑膠。(塑膠回收處

理階段的碳排,會稍大於上頁圖的

堆疊圖中紅色部份,因為回收處理

階段的能源消耗,主要來自於塑膠

加熱熔融過程。)

另外,從圖六中也可以發現,

PLA 在從澱粉原料製成 PLA 塑膠

料的過程中,也消耗了許多能源,

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接近 2.7 公

斤)高於傳統塑膠,只是因為原料作物生長階段

的光合作用所吸收下來的二氧化碳(接近 1.8 公

斤),才使其整體碳排低於傳統塑膠。

因此,PLA 如無法物理回收而採取化學回

收,也就是「把聚乳酸水解成乳酸,然後再聚合

成聚乳酸」,其能耗與碳排將會比廢棄後採堆肥

與焚化方式處理者更高。

如何讓 PLA 真的對環境友善?

PLA 還有其他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原料來源

多元,應用方式多元,廢棄後處理也多元,而不

同的搖籃、旅程與墳墓,都影響其對環境衝擊的

大小!

因此不是生物可分解的塑膠,就一定環保!

比如過去十多年來應用於平板塑膠容器,卻沒想

到造成混合各種材質的平板塑膠容器難以分類回

收!

如何善用 PLA 生物可分解的特性,讓它用

得適材適所?

如何確保 PLA 及其他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原

料來源、生產過程、廢棄過程對環境衝擊在可接

受範圍?(至少要比傳統塑膠低)

最後,不管 PLA 有無退出容器市場,如何

有效提高平板塑膠容器的回收率?

圖六、PLA 與其他傳統塑膠

的碳排放比較表。

33

專題三:減塑

PLA 與限塑議題之政策背景

因為限塑議題的抬頭,台灣除了擴大限用一

次性購物用塑膠袋,也開始 重視生物可分解塑膠

及 PLA 之相關限塑政策。環保署也表示,台灣

常見的生物可分解材料就以 PLA 為大宗。

PLA( 聚 乳 酸 ) 的 全 名 為「Poly Lactic

Acid」,是一種從玉米、馬鈴薯等植物中萃取出

澱粉,經發酵後產生乳酸,再將乳酸聚合成聚乳

酸的 一種「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在特定環境

下可以 100% 分解,回收分類標誌為 7。安全性

高,可長期接觸皮膚,且可以用來包裝食品,用

途例如塑膠袋 類的包裝材料、農業覆膜、吸管、

餐具等。但因為 材質耐熱度只有 60-70 度,所以

僅能運用在冷飲或常溫飲食上,不能盛裝熱飲或

微波。       

因為具有塑膠的特性,PLA 曾被視為塑膠

氾濫的問題解方,但背後也存在許多尚未克服的

難題與爭議,被認為只是「假環保」。但問題不

在於生產方或回收方,而在於體制面並未跟上。

在台灣,過去有許多業者及產品加入了 PLA

的運用行列,像是里仁、麥當勞、星巴克咖啡杯、

摩斯沙拉盒、7-11 思樂冰、甘蔗吸管、雞蛋盒等。

但是因為 PLA 與傳統塑膠不易分辨、PLA 回收

流向的不清及成本高昂的考量下,有業者就退出

了使用 PLA 的行列,像是麥當勞於 2020 年決定

不再使用 PLA 材質的容器,改為紙容器來承裝。

種種因素以致 PLA 無法實際取代塑膠,仍侷限

在某些特定市場。

PLA 相關產品有多種廢棄物處理方式,如

自然分解、堆肥、焚化處理等,分解後將只剩下

二氧化碳及水分,但因其外觀易與一般塑膠混

專案研究助理 趙逸祥

圖一、PLA 垃圾分類標

章為 7。

34

淆,民眾不易分類,常導致 PLA 破壞其他塑膠

材質的回收純度,在缺乏更進一步的配套措施與

減塑政策下,這樣做帶來的環境衝擊可能跟傳統

塑膠並無二致,引起很大的麻煩與困擾。此外,

PLA 依據 EN13432 與 ASTMD6400 的試驗要求

標準,要在三個月內降解,且需要在特定條件下

(60-70 度高溫、90% 以上濕度、高厭氧菌)才

能確實地分解,台灣現階段並沒有專門分解 PLA

的堆肥處理廠,回收體系及基礎設施尚無法負荷

大量 PLA 終端處理,也無明確法源規範生物可

分解塑膠的堆肥處理,種種因素疊加,讓台灣推

動 PLA 之路非常困難,讓立意良善的 PLA 政策

反而成為限塑議題的一塊絆腳石。

環保署也表示,由於國內塑膠回收體系已相

當完整,例如保特瓶回收率已高達 90% 以上,為

避免影響現行回收體系,將評估生物可分解塑膠

之產品用途、辨識能力、回收處理方式等方面議

題,並檢討回收體系,並適時檢討回收清除處理

費率。

如果因為回收端的配置沒做好,讓 PLA 的

製品不小心流入海洋,不但無法有效分解,更會

讓塑膠垃圾被海底生物誤食的風險再度提升,因

此 PLA 也因此被捲入了海洋塑膠廢棄物及塑膠

微粒的問題。2018 年綠色和平組織與荒野保護協

會等在地團體,至澎湖進行海廢快篩時,就看見

當地海灘因東北季風及洋流流向,布滿來自臺灣

及其他地區的垃圾,海廢問題相當嚴重。

PLA 的另一爭議,在於適不適合進入廚餘回

收體系。因為 PLA 除玉米成分外,仍有部分塑

膠含量,引人思考這樣的成分適合作為堆肥嗎?

且除了塑膠,玉米也值得深究。在前陣子一場立

法院永續會舉辦「限塑政策總體檢」的公聽會中,

PLA 在台灣唯一代理的公司,是近幾年取得政

府廢棄物最終處置場 BOO 案而業績成長可期的

偉盟公司,偉盟表示此技術是由「孟山都」公司

(Monsanto)所開發出來。孟山都是全球最大的

生物科技公司,更是基因改造作物的大本營,並

掌握許多作物 DNA 的智慧產權,在遭受到全球

反基改食物的浪潮下,顯然開發「非食用」的去

路,是基改作物的新商機。

PLA 裡的主要成分是玉米,大量的玉米原

料,必定是基因改造作物,那麼廚餘,不管是養

豬或是成為有機堆肥,因此順著農畜牧生產鏈進

入到消費者人體中,此不可等閒視之。甚至以更

高的高度來看,跨國公司的基改作物開始以「部

分材質」而非「食品」的角色進入市場的趨勢,

我國環保署以及衛生福利部都應該未雨綢繆去正

視這問題。因為限塑政策,所以便有立委在會議

上,要求環保署要規劃禁用塑膠類生鮮托盤,並

試辦以 PLA(聚乳酸)作為替代材質的包裝材,

甚至更進一步以限期全面禁用作為附帶決議。雖

然台灣可分解材料不止 PLA 一種,但在這種限

類禁用,且材質代理商唯一的情況下,很難不讓

人質疑這真的只是為了環保。

PLA 涉入「可分解塑膠」相關的概念,也

讓人困惑。例如「生物塑膠」一詞,用於統稱「生

物基塑膠」和「生物可分解塑膠」。生物基塑

膠指全部或部分以可再生資源(植物或植物衍生

物)為原料的塑膠。以生物基為原料並不代表這

種塑膠在末端可以生物分解,事實上,全球生產

的生物基塑膠中近半是不可生物分解的。然而,

雖然這些概念已經存在甚多年,對於大部分消費

者來說,一聽到「以植物為原料」,就會覺得這

種材料是可以生物分解的。由於生物可分解塑膠

外表和傳統塑膠無差異,消費者難以分辨,若在

回收時混入傳統塑膠,可能導致回收材的品質降

低。

因此,就政府角度而言,應更加努力讓民眾

有能力判斷手上的塑膠製品是否為 PLA 材質,

也要更積極完善法規、投入資源、增加誘因,讓

台灣在地的 PLA 製造及回收廠商更加多元,才

不會空有政策與藍圖,卻在回收的這頭,無法有

效實施,讓生物可分解塑膠的政策走了回頭路,

實為可惜。

就民眾角度而言,最核心的問題是必須回到

「塑膠減量使用」,一旦塑膠類製品用量降低,

將可同時減低塑膠袋及 PLA 分類不完善的問題。

由於此議題的繁雜,環保署先前已曾於民國

107 年 9 月 7 日、108 年 12 月 17 日、110 年 9 月

24 日多次邀集生產業者、使用業者、回收處理業

35

圖二、環保署採用公

民咖啡館型式,討論

限塑、PLA 管制等政策

之未來走向,獲得不

錯的成果。

者及專家學者共商解決方法,希望生物可分解塑

膠在國內使用與回收上找到平衡點。但此議題著

實難解,爰舉辦此次公民咖啡館會議,期盼在與

其他限塑議題共同討論下,匯聚各方意見,使包

括 PLA 議題在內之限塑政策更加整全

免洗餐具限用政策

免洗餐具是指提供消費者一次性使用,結

合用過即丟之特性而設計加工製成的各類餐具,

其中最大問題在於這類型的餐具壽命最多就是用

餐、喝飲料所需的短短時間,不可經清洗後再次

提供消費者重複使用。而舉例來說,紙杯內壁多

塗有聚乙烯,更是難以回收。

環保署為了減用免洗餐具,持續推廣自備環

保餐具及使用可重複清洗使用之餐具,並參考近

年來國際上免洗餐具管制措施,從源頭實施垃圾

減量。環保署依《廢棄物清理法》第 21 條之授權,

在過去的相關法規和禁用基礎上,於民國 108 年

修訂《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增

列百貨公司業、購物中心及量販店業(不包括位

於其中之連鎖便利商店及連鎖速食店),民國

109 年起不可再提供美食街、餐飲業之內用顧客

使用免洗餐具。

除此之外,環保署與八個民間團體合作創立

的海廢平台,也在民國 107 年提出包括減用免洗

餐具在內的減用時程表,朝向 2020 年再擴大限

用範圍、2025 年全面限用不得免費提供及 2030

年全面禁用來努力。

在企業角度而言,應該更積極投資強調重

複使用、重複填充、不仰賴一次性材質的解決方

案,重新思考該如何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在

避免使用拋棄式塑膠的轉型過程當中,採用回收

材(並且可回收)的無毒塑膠取代原生塑膠,是

其中一個做法,但對於解決塑膠過度生產、氾濫

使用的目標來說,這個作法能夠扮演的角色仍然

有限。

而從民間參與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看到近年

來有許多關心免洗餐具限用議題的組織興起。因

著外送產業興起,加上這兩年疫情影響之故,一

次性垃圾量增多,外送平台業者「foodpanda」

開始與新創環保團體「RE-THINK」、容器租借

業者「好盒器」聯手推出「循環容器外送」計畫,

讓零垃圾在外送圈成為可能,讓人看見限用免洗

36

餐具及一次性容器的另類做法。國內首創的環保

外送平台「MissEco 一口覓食」也因為看見外送

崛起造成的一次性垃圾增加,便積極推動循環餐

具的使用,減少一次性餐具的產生,至今已累積

減少約 9,000 個一次性垃圾。

但這兩年因為防疫緣故,使許多餐飲業者不

得已再回頭使用免洗餐具,甚至是婉拒消費者使

用環保容器來承裝食物,政府也順應疫情,放寬

了相關限用標準,因此導致這兩年的一次性餐具

及飲料杯垃圾量大幅增加。但即便環境再困難,

也能看到如同「綠色和平」提倡在國際已行之有

年的「無接觸購物」服務開始在獨立飲料店業者

間傳播出去。而值得開心的是,隨著國內疫情趨

緩,政府已開始恢復禁用一次性餐具的規範,也

重新提倡環保餐具的重要性。

從免洗餐具的限用來推動源頭減塑,不僅要

仰賴政府的政策制定、企業的配合,有時更需要

民間團體的創新理念,而民眾的積極參與更是環

境永續的最後一棒,希冀全民共同努力,讓台灣

的免洗餐具限用政策可以更穩健往前邁進。

一次用飲料杯(容器)限用政策

在一次用飲料杯方面,環保署也統計,台灣

每年大約用掉 15 億個一次用飲料杯,為了推動

減用一次用飲料杯,並鼓勵民眾自備可循環利用

的環保杯,環保署自民國 100 年推動《一次用外

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方式》、民

國 111 年推動《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

施方式》,在連鎖飲料店、速食店、便利商店積

極配合相關優惠下,民眾自備環保杯購買飲料的

趨勢明顯上升。環保署也於民國 110 年宣布,將

於 111 年 7 月起禁用發泡塑膠材質(如保麗龍)

的一次用飲料杯,且要求超商、速食店 112 年

起需提供循環杯,提供消費者自備與未自備飲料

杯至少應有 5 元之價差優惠。種種政策可以看到

環保署的積極推動。但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

2020 年台灣的一次用飲料杯卻不減反增,比 10

年前足足多了 5 億,迫使政府需更加重視此議題。

除此之外,環保署與八個民間團體合作創立

的海廢平台,也在民國 107 年提出包括減用一次

用飲料杯在內的減用時程表,朝向 2020 年再擴

大限用範圍、2025 年全面限用不得免費提供及

2030 年全面禁用來努力。

而從民間角度來看,在一次用飲料杯方面,

台南正興商圈的「好盒器 x 正興杯杯」、新竹縣

在地商圈的「租賃杯」、台大商圈的「uCup」、

小琉球推行的「琉行杯」,前仆後繼地參與在循

環杯的商業模式中,在所有團體的努力下,至今

已累計減少使用超過 10 萬個一次性飲料杯。

在國際上,除了環保意識抬頭,COVID-19

也推升了需求。捷克兩名大 學生結合麵粉、蛋、

蘇打粉製成的甜筒概念「可食用杯」,開始被許

多國家 採用,顧名思義,杯子也可以食用,且容

器可耐攝氏 85 度的熱飲長達 12 小時,比 PLA

材質的可分解杯用途更為廣泛。就算不想吃杯

子,也可當作廚餘回收,對環境不造成太大負擔。

如今在捷克、紐西蘭、英國等國已有至少 70 家

的咖啡廳使用「可食用杯」來當作咖啡杯,證明

在市場有其可行性,台灣應可研議引進。

除了可食用杯,許多企業也開始使用百分之

百純紙製造的「可堆肥杯」(compostable),內層

無塑膠塗料,改用可分解素材,星巴克已開始在

歐美各地試行。不過,這種可堆肥杯仍需經過一

定的處理程序(工業用堆肥機)才能有效回收,

不如可重複使用的杯具或是可食用杯來得環保。

一次用飲料杯的使用不但會使垃圾增加,更

會造成環境的負擔,減少一次性塑膠杯、推動環

保杯的使用已是必然趨勢。政府距離上一次限用

一次性飲料杯的實際政策已 10 年,環保署預計

將於 2021 下半年提出「一次性飲料杯減量辦法」

最新規劃,分別會檢討已實施的「自備飲料杯優

惠」政策及研討各縣市的「循環杯試辦計畫」。

畢竟連在第一線推動的民間團體都認為建立穩定

的商業模式才是關鍵,期盼政府能加大研議跟租

賃器具業者的合作、甚至是提高免洗餐具的售

價,更有力的方針,可以讓限用、禁用一次性飲

料杯的目標更加接近。

塑膠袋限用政策

為了推廣自備購物袋、鼓勵重複使用之理念

37

及習慣,減少用過即丟之一次用購物用塑膠袋,

環保署推動限用購物用塑膠袋已行之有年,自民

國 91 年以來,已限制包含公部門、學校、百貨

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市、連鎖便利商店、

連鎖速食店等七大類機關及產業禁止免費提供一

次性購物用塑膠袋,據環保署統計,推動至今,

每年已減少約 20 億個塑膠袋的使用。

近年來,環保署在參考國際間塑膠袋管制趨

勢、國內外海洋污染議題,及過去各界反映建議

事項後,接續於民國 106 年修正《購物用塑膠袋

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擴大增

列包含飲料業、麵包業、藥妝業、醫材業、洗衣

店業、圖書文具業、資通訊設備零售業等七大類

產業,自民國 107 年起開始停止免費提供消費者

一次性購物用塑膠袋的服務,至今已減少約 25

億個塑膠袋的使用。

如果消費者真的需要購買一次性購物袋,

台北市、新北市也在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的基礎

上,在量販店、超級市場及連鎖便利商店業持續

實施環保兩用袋的政策,達到兩袋合一、減少浪

費的效用。

環保署與八個民間團體合作創立的海廢平

台,也在民國 107 年提出包括一次性塑膠在內

的減用時程表,朝向 2020 年再擴大限用範圍、

2025 年全面限用不得免費提供及 2030 年全面禁

用來努力。

除了政府的推動,民間也利用創新的優勢,

補足政府顧不到的缺口。在網路購物暴增的趨勢

下,社會企業「PackAge+ 配客嘉」就利用循環

包裝的創新理念,與電商業者、線下通路合作,

減少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至今已累積了超過

10,000 個循環包裝再利用的成果。

綜觀過去,政府雖已提出未來 10 年的藍圖,

但期盼政府能加速擴大限制對象及方式,並更積

極與新興環保業者建構商業合作模式,也須正視

電商產業發展造成塑膠袋使用量大增的影響,讓

人民限塑有規範可循,在政策上,也可研議全面

不免費提供塑膠袋(包括所有餐飲業者)等方向,

讓限塑目標更實際,往 2030 全面禁用一次性購

物用塑膠袋扎實地邁進。

圖三、過量的塑膠廢

棄物污染我們的地球,

減塑已經成為環境保

護刻不容緩的議題。

圖片提供:赤崁漁鄉

樂。

38

專題四:能源轉型

海底火山地熱能源對「淨零排碳」的啟示

前言

協和發電廠廠區鄰近風景秀麗的外木山風景

區,毗鄰具有良好水質及生態的海域,然而協和

發電廠 2024 年除役後,目前台電規劃轉型成天

然氣發電廠,將設置天然氣接收站及兩座 16 萬

公秉天然氣儲存槽等設施,必須填海造陸 18.6 公

頃,興建高達 14 公尺、數百公尺長的堤坊,預

計會破壞大海扇珊瑚、海洋生態、美麗地景,並

可能改變海流,衝擊外木山漁港。

隨著「非核家園」在 2025 年實現,北海岸

至東北角遺留核一廠、核二廠、核四廠、深澳電

廠等多處大型發電廠的電力饋線,其實此區域更

具有發展地熱能源的條件,不需要大量仰賴進口

天然氣作為替代能源。台灣北部由於沖繩海槽弧

後盆地向西延伸的構造背景下,台灣北部及其近

海地區火山活動從 2.5 百萬年前盛行至今,形成

北台灣火山帶 (Northern Taiwan Volcanic Zone,

NTVZ),在這個區域內包含大屯火山群及以著名

金瓜石 - 九份金銅礦床所在的基隆火山群,基隆

火山群包括 6 個陸上的火山岩體和 10 個以上的

火山島嶼和海底火山,分布範圍較廣。根據經濟

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03 年完成的北台灣空中磁測

調查成果,在台灣北部海域的海面下發現了數個

呈現高磁感率變化的火成岩體,是過去未發現的

海底火山 ( 圖一 ),靠近基隆嶼的海底火山命名為

基隆海底火山 (The Keelung Submarine Volcano)

是其中最接近人口密集區的活火山 (Tsai et al.,

2017), 其 海 底 火 山 地 形 在 當 地 稱 呼 為「 新 瀨

礁」,距離基隆港口僅 3 公里。

放眼到太平洋火環 (Pacific Rim of Fire) 的

鄰近國家,許多國家的地熱發電規模超過 1,000

MW,如美國、印尼、菲律賓、紐西蘭、墨西哥,

或已提出 2030 年地熱發電規模成長目標 1 GW

的日本;由於地熱發電是具有基載能力的綠能,

對於有豐富地熱資源的國家而言是「能源轉型」

最佳的選擇,可在現有電網設施下馬上接軌;其

他開發風險及成本較低廉的太陽光電、離岸風

電、陸域風電的氣候能源,大規模使用下必須搭

配需要升級的智慧電網及搭配儲能系統,才能維

持供電的可靠度」。

基隆海底火山 ( 新瀨礁 )

根據海洋大學團隊多年來海底多音束測繪的

結果 ( 圖二和三 ),介於基隆嶼和野柳海岬之間

陸棚的基隆海底火山以深瀨礁為中心,直徑可達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及台灣地熱

資源發展協會 王守誠、李昭興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電

機工程學系 張忠誠

39

6 公里。從中央氣象局的地震數據可發現海底火

山具有密集的地震活動;在氦同位素地球化學研

究也發現水深 25 米及 50 米的氦同位素比值遠高

於普通海水,顯示海底火山正在釋放地函來源的

氣體 (Tsai et al., 2017)。

由地形的分佈來看,野柳海岬可能就是崁腳

斷層的延續 ; 而基隆嶼向南的海脊則是基隆斷層

的延續 (Lee et al., 2021)。以上的地體構造描繪

出新瀨海底火山的形貌 : 露出於 60-70 公尺水深

的多塊岩石代表新瀨海底火山的表面,而拱出海

底的圓弧則代表火山的隆起區,位於崁腳斷層和

基隆斷層之間,距離基隆外木山海岸僅 2 公里,

但目前對於其地熱構造仍欠缺進一步研究,若能

確認其地熱通動及延伸方向,即可評估其地熱開

發潛能。為此,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團隊與美國能

源部柏克萊實驗室合作製造及佈設密集式的地震

儀陣列,涵蓋 56 部微地震儀初步分析北海岸離

岸的地熱資源。

圖一: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北台灣空中磁測調查成果。黑色箭頭處即為海底火山。紅色方框為圖二範圍。

圖二、基隆外木山外海的多音束水深圖及其解釋,紅色方框為圖三範圍。

圖三、新瀨海底火山的高精度多音束水深圖。

40

泊松比 (Poisson’s Ratio, PR) 是一個反映

材料橫向變形的參數 ( 圖四 ),可以從震波速度直

接計算得到,與地層的密度無關。地震學家常常

使用 Vp/Vs 與 PR 做比較,在 PR 介於 0.2 ~ 0.3,

介於一般岩石範圍,兩者具有線性正相關;當

PR 小於 0.1 時,可能是氣泡、乾性和充滿氣體的

砂,軟木塞的 PR 則為 0;在熱水為主 (hot water

dominated) 的 地 熱 儲 集 層,PR 約 為 0.3~0.4,

隨裂隙發育及飽和度而增加,通常可以指示 3

公里內的地熱儲集層;在地熱蒸氣為主 (steam

dominated) 的儲集層,其 PR 可低於 0.15,主要

原因為蒸氣具有可壓縮性,因此當岩體富含蒸氣

時,PR 大幅降低,出現乾蒸氣的地熱區

等效介質理論 (Effective Medium Theories,

EMT),建議 PR 可以假設為平穩的參數,如果

應用在岩石的微細構造和多孔性的彈性物質,

則 會 由 於 岩 石 孔 隙 率 差 異 產 生 不 同 的 泊 松 比

(Berryman, 2007)。

我們以下將以 λ, K, μ, σ 代表拉姆達、體

積、剪切模數和泊松比。拉姆達 (λ) 是一個應

力和應變相關的係數,代表垂直應力與橫向應變

的比值,它們的空間位置和形態可與柏松比相對

應。圖五顯示高拉姆達異常區 (λ=37-50 Gpa) 存

在於基隆海底火山底下的岩層,其數值變化與礦

物材料成分有關,高異常區可能表示富含碳酸鹽

或硫酸鹽類礦物,綠色部分 (λ=13-36 Gpa) 則是

圖四、泊松比彈性係數分佈圖,黑點為使用之地震資料。

由於本團隊與台電公司合作的計畫僅能將微

地震儀僅布設於陸域或是離島 ( 基隆嶼 ),在離岸

地熱的資源探勘評估上更需運用技術成熟的海底

地震儀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強化陸棚區

域的地震資料蒐集,預計在 2 年內可加強三維空

間解析度,完成地熱通道及儲集層的精準定位,

規劃地熱系統開發策略及鑽井目標選定。

岩石物理學的分析

本團隊已完成的微地震分析成果 (Lee et al.,

2021; Lee et al., 2020 ; Hutchings et al., 2019) 著

重在微地震分佈和地震層析法的 9 項參數,包

括 : 地震波速度 (Vp 和 Vs)、地震波衰減 (Qp 和

Qs) 和導算出來的彈性係數 ( 體積、橫切、拉姆

達、楊氏和泊松比 ),用於逆推岩石物理特性的

三維模型。岩石物理特性通常表現在流體、破

碎帶、礦物組成、孔隙率、和滲透率,普遍應

用 於 石 油 和 天 然 氣 的 探 勘 上 (Berryman, 2007;

Mavko et al., 2009),透過被動式震測探勘分析地

熱系統也已經得到應用 (Bannister et al., 2015),

並可準確監測二氧化碳注入 (Gritto et al., 2013,

Gritto and Jarpe, 2014) 及地底儲存狀態的破碎

學分析 (Gritto et al., 2004) 和其他研究。專家們

先前已經使用岩石物理和等效彈性理論分析地震

資料和地震層析圖像 (Zucca et. al., 1994; Berge

et al., 2001; Bonner et al., 2006; Hutchings et al.,

2014)。

Hutchings et al. (2019) 利用微地震資料解析

出 7 項岩石特性及其主要孔隙率、滲透率和飽和

率的特徵,地質構造活動,且受到地質構造活動

影響而形成地熱儲集層。這些特性可進一步與地

質調查、地溫梯度、板塊活動構造、地震速度衰

減等研究在研究區域內交叉分析。

彈性係數的特性

彈性係數應用在地震層析逆推分析,建立在

震波速度和密度的基礎上 (Mavko et al., 2009)。

縱波速度以 Vp 代表 ; 橫波速度以 Vs 代表。衰減

參數則以 Q 值代表。Q 值是衰減的倒數 ; 低 Q 值

表示高衰減,而高 Q 值表示低衰減。破碎帶的存

在會顯著影響 Vs,卻不影響密度。

41

一般 ( 鋁 ) 矽酸鹽類礦物的分布範圍。

體積係數 (K) 代表體積應力與體積應變的

比值,對於地熱儲集層有指示性功能。圖六顯

示高體積係數 區 (K=53-69 Gpa),可能為深成岩

(Plutonite) 或是流體飽和條件,位置與柏松比和

拉姆達高異常區吻合,但分部範圍較集中,出現

在基隆海底火山正下方。它們更證明這些地熱儲

集層存在於海底火山底下。

剪切模數代表剪應力與剪應變的比值,在圖

七的高剪切模數區 (μ=31-40 Gpa),主要反映岩

體軟弱區域或破碎帶的分布範圍,仍位於基隆海

底火山的正下方,此地質構造較容易形成大型地

熱區 (geothermal field)。

地熱發電投資成本及效益

國際著名地熱顧問公司 GeothermEx 曾根

據地熱電廠眾多案例分析提出地熱電廠興建成

本 (Capital cost) 經驗公式 ( 公式一 ),並建議單

一地熱電廠的最低經濟規模為 50 MW(Sanyal,

2004), 在 相 關 產 業 鏈 成 熟 條 件 下, 以 50 MW

地熱電廠為計算基準,每 MW 的單位興建成本

(Capital cost) 為 2.18 百萬美金 /MW,相當於台

幣 6100 萬 /MW。

Cd=2500000×e^(-0.0025(P-5))…. 公式一

Cd 為單位興建成本 (unit capital cost),單

位為 US$/MW。

P 為 電 廠 規 模 (plant capacity), 單 位 為

MW。

由於地熱電廠的容量因子 (Capacity factor)

高達 85% 以上,約略是太陽能電廠 (14%) 的 6 倍,

50 MW 地熱發電的發電量等效於 300 MW 的太

陽能電廠。以 1 公頃可裝置 20 MW 地熱電廠計

算所需土地,50 MW 地熱電廠僅需 2.5 公頃土地,

然而 2.5 公頃土地僅能裝置約 3 MW 太陽能,兩

者的年綠電產量相差 100 倍。

由 於 台 灣 長 期 倚 賴 進 口 化 石 燃 料 達 97-

99%,若以現有電力結構分析,根據台電公司電

價及單位成本結構比較資料,發電廠進口燃料成

圖五、拉姆達彈性係數分佈圖,黑點為使用之地震資料。

圖六、體積彈性係數分佈圖,黑點為使用之地震資料。

圖七、體積彈性係數分佈圖,黑點為使用之地震資料。

42

模化發展,政府應於「淨零排放」政策中強化發

展地熱能源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Berge, Patricia, Lawrence Hutchings, Jeffrey

Wagoner, and Paul Kasameyer (2001) Rock Physics

Interpretation of P-wave Q and Velocity Structure,

Geology, Fluids and Fractures at the Southeast Portion

of the Geysers Geothermal Reservoir. Geothermal Res.

Council, Transactions, 14, 2001 Annual Meeting, San

Diego, CA.

2. Gritto, R., S.H. Yoo and S.P. Jarpe (2013) 3D

seismic tomography at The Geysers geothermal field,

CA, USA, Proceedings of Thirty Eighth Workshop on

Geothermal Reservoir Engineering,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3. Hutchings, Lawrence, Steve Jarpe, Nate Lindsey,

Mariel Nelson, David Austria, Jefferson Africa, Vergel

Marteja, and Randy Tugawin. (2018) Joint Geo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Geophysical Models for Nigbu,

Philippines,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Berkeley, California.

4. Hutchings L, Bonner B, Jarpe S, Singh A. (2014)

Micro-earthquake Analysis for reservoir properties at

the Prati-32 injection test, The Geysers, California. In:

Proceedings, Geothermal Resources Council, Las Vegas,

Nevada.

5. Hutchings, Lawrence, Brian Bonner, Seth Saltiel,

Steve Jarpe and Mariel Nelson (2019) Chapter: Rock

Physics Interpretation of Tomographic Solutions for

Geothermal Reservoir Properties; Chapter 5, Applied

Geophysics with Case Studies on Environmental,

Exploration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Edited by

Sebastiano D'Amico, In Tech Publishing, on-line link:

https://www.intechopen.com/books/

6. Hutchings L, Jarpe S, Boyle K, Viegas G, Majer

E (2011) Inexpensive, Automated Micro-earthquake

Data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System for Rapid, High-

Resolution Reservoir Analysis. Geothermal Resources

本占發電成本的 47%,平均每度電有 1.15 元台幣

為進口燃料成本,新增一座 50 MW 地熱電廠可

有助於節省 4.28 億台幣用於進口化石燃料;另根

據環保署「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的查詢資料,

全國在 2020 年電力業共排放 242,460 千公噸二氧

化碳,占 95% 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節省 4.28 億

化石燃料進口亦相當於減少 33.3 千公噸的二氧化

碳排放。

台灣的地熱潛能是有足夠規模取代化石燃

料 (Tsanyao Frank Yang & Geothermal Energy

Research Teams of Taiwan, 2015),但台灣還未

具備商業規模的地熱產業鏈,若能盡快引進國際

團隊合作形成完整產業鏈,將可能成為取代進口

燃煤的最佳選項。

結論

本研究數值分析以地震層析成像法的岩石物

理學進行解釋,主要目的在於幫助台電公司確認

北海岸鄰近的地熱資源,加速「能源轉型」過程

地熱發電的規模化發展。

1. 圖四、五、六和七都一再顯示直徑達 6 公

里的基隆海底火山確實存在地熱構造,其下方岩

層的彈性係數 ( 柏松比、拉姆達、體積和剪切模

數 ) 和外圍岩層具有強烈對比。火山下方的柏松

比 ( ~0.419)、拉姆達 (~50 Ga) 和體積係數 (~ 69

GPa) 都是高數值的異常,可能為岩漿侵入岩體

形成的深成岩,飽和流體以熱水為主,在相同區

域內之剪切係數 (~40 GPa) 更顯示該區域岩層較

軟弱或破碎,容易形成大型地熱區。

2. 後 續 地 熱 蘊 藏 評 估 及 地 熱 系 統 開 發 計

畫建議進一步以海底地震儀構成緊密地震網,

以 高 解 析 度 的 三 維 地 熱 概 念 模 型 (Geothermal

conceptual model) 進行分析及規劃,相關計畫預

計可在 2 年內完成。

3. 以 50 MW 地熱電廠進行估算,需要土地

約為 2.5 公頃,年綠電產量是等佔地面積太陽能

電廠的 100 倍,每年可節省 4.28 億台幣用於進口

化石燃料及減少 33.3 千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北

海岸及東北角的既有電力饋線可提供此區域地熱

電廠最低廉的併聯成本,有助於地熱能源產業規

43

Council, Transactions. In: 2011 Annual Meeting; San

Diego, CA.

7. Hutchings, Lawrence, Katie Boyle, Brian Bonner,

Paul Kasameyer, Nathaniel Lindsey, Laura Bendernagel

(2010) Structure of the Salton Sea Geothermal Field

from Interpretations of Passive Micro-earthquake

Recordings. Final Report: PIER Project, California Energy

Commission, Contract no. B/A IT.3360-001-0381.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8. Lin , C . H. (2000) Thermal modeling of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nd exhumation constrained by

heat flow and seismicity in Taiwan. Tectonophysics,

324, 189-201, doi: 10.1016/S0040-1951(00)00117-7.

[Link

9. Sanyal S. (2004) Cost of Geothermal Power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it. PROCEEDINGS, Twenty-Ninth

Workshop on Geothermal Reservoir Engineering:

10.Tokssoz, M.N., Johnston, D.H., and Timur, A.

(1979) Attenuation of Seismic Waves in and Saturated

Rockated Geodynamics Research.

11.Toksoz, M.N. and D.H. Johnson (1981) Chapter 3,

Attenuation Mechanisms; in Seismic Wave Atteenuaiton,

edited by M. Nafi Toksiz and David H. Johnson,

Geophysics reprint series, No. 2.

12.Tokzoz, M.N., Johnston, D.H., and Timur, A. (1979)

Attenuation of Seismic Waves in and Saturated Rocks: I.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Geophysics, 44, 681-690.

13.Tsai C. H., S. K. Hsu, S. S. Lin, T. Y. Yang, S.

Y. Wang, W. B. Doo, H. F. Lee, T. F. Lan, J. C. Huang,

C. W. Liang. (2017) The Keelung Submarine Volcano

in the near-shore area of northern Taiwa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DOI:10.1016/j.jseaes.2017.01.022

14.Van Avendonk, H.J.A., Shillington, D.J., Holbrook,

W.S., and Hornbach, M.J (2004) Inferring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Aleutian arc from a sparse wide-angle seismic

data set: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v. 5,

Q08008, doi:10.1029/2003GC000664.

15.Wan, Yusheng; Ho, Kungsuan; Liu, Dunyi; Zhou,

Hongying; Dong, Chunyan; Ma, Mingzhu (2012). "Micro-

scale heterogeneity of andesite from Chilungshan,

northern Taiwan: Evidence from melt inclusions,

geochronology and Hf–O isotopes of zircons" .

Chemical Geology. 328: 244–258. doi:10.1016/

j.chemgeo.2011.11.025.

16.Wang, Yu-Ju, Ma, Kuo-Fong, Mouthereau,

Frederic, Eberhart-Phillips, Donna (2010) Three-

dimensional Qp- and Qs-tomography beneath Taiwan

orogenic belt: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and thermal

structure.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 GEOPHYS J

INT. VL - 180 DO - 10.1111/j.1365-246X.2009.04459.

x

17.Yang, Tsanyao Frank and Geothermal Energy

Research Teams of Taiwan (2015) Introduction to the

Geothermal Energy Program in Taiwan. Proceedings

World Geothermal Congress(WGC)

18.Yehua Shan, Guanjun Nie, Yongjing Ni, and

Chung-Pai Chang (2014)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newly

emerged accretionary prism along the Jinlun-Taimali

coast, southeastern Taiwan: From subduction to arc-

continent collision.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66

(2014) 248-260.

19.Yen, Tsang-Po; Tzou, Yu-Hua; Wu, Shing-Whrong

(1979) Geology of the Chilung volcano group district,

northern Taiwan. 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in Chinese and English). 22: 94–104.

20.Zucca, J.J., L.J. Hutchings, and P.W. Kasameyer

(1994), Seismic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Structure of

the Geysers Geothermal Field, California. Geothermics

23, 111-126.

致謝

感謝台電綜合研究所對於本研究的支持,特

別是研究員黃鐘博士的多方討論和建議。在調查

計畫進行期間,我們也要感謝台電再生能源處的

關心和鼓勵。

44

前秘書長 陳秉亨

專題四:能源轉型

外行人我對新電網計畫的想法

2022 年 3 月 3 日高雄興達電廠發生人為跳

電,經濟部提出新的分散式電網計畫,根據媒體

報導,經費應有千億。回顧這 20 年,我所知的

電網計畫,第六、第七輸電計畫,前瞻綠能建設

的強化電網運轉彈性、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

加一加超過六千億,應該要回顧過去的問題、預

想未來的問題,來設計新的電網計畫。

避免監察院糾正案的問題重演

監察院針對六輸的糾正案指出,一、預算有

浮編的問題,二、部分輸變電工程是由非輸變電

工程單位負責,三、發包過程採最有利標,但是

評選委員行政瑕疵。同年監察院對於電塔與輸電

線路也提出糾正,提出:事故模擬暫態分析能量

待加強。

本次跳電,經濟部因應對策提出台電要成立

風險管控專責單位,或可因應當年監察院報告所

提出的強化事故模擬暫態分析,但已過了 20 餘

年。

成立電業管制機關做第三方監督

雖然台電將成立風險管控專責單位,但是台

電為全國電力事業的龍頭,過去常為人所詬病有

球員兼裁判的問題,恐怕仍有盲點。加上,未來

還有其他再生能源等發電廠的各種問題。依照電

業法成立電業管制機關,配合台電內部的風險管

控專責單位,更能評估、預防更多風險。

分散電網要協助綠能社區

全民投入綠電生產,可提高人民對能源轉型

政策與建設的支持,特別是偏遠農漁村、原鄉社

區也可因此獲得地方創生的經濟基礎。但是很多

社區想要發展公民電廠時,會遇到饋線不夠的問

題。建議分散電網設計協洽農村再生主管機關,

預留發展社區公民電廠的饋線。

社區儲能站的建置

近年來電動車蓬勃發展,許多地區已建立電

池充電站,大停電時,理論上這些電池應該可以

提供電力,作為緊急電力,甚至附近交通燈號所

需要的電力來源。未來分散電網,建議也考量這

個可能性。

滿足高比例再生能源低碳社會

45

圖二、,因應未來再生能源會佔比更高,電網更需要韌性。(圖片提供:CFP)

最後,電網建置不易,因應未來再生能源會

佔比更高,電網更需要韌性。在電網設計時,建

議可以考慮,若要達成 2050 淨零碳排,應該如何

設計。

圖一、公民電廠是由地方政府成立區域能源公司,號召公民入股,同時整合轄區內之再生能源,共同活絡地方綠能產業發展並帶動公民參與。(圖片提供:台電官網)

46

圖一、台大生物科技所博士葉慈容表示公投後接下來的目標是讓社會了解再生能源的優勢與重要。

專員 楊惠敏

研究助理 趙逸祥

活動集錦:

2022 福島核災 11 週年省思座談會活動報導

台灣去年 12 月 18 日的公投結果雖反核四運

動獲得了勝利,但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認為,反核

運動並未結束,還有許多事情仍待大眾關注。在

今年日本 311 大地震屆滿 11 週年的 3 月 11 日這

天,環盟與台灣教師聯盟、野薑花公民協會、台

灣教授協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共同舉辦

「2022 福島核災 11 週年省思座談會」。

回顧反核歷史:下一步是能源轉型

首先第一場請到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

述宋瑞文,他以視訊方式講述福島核災後的種種

現況、數值比較和烏克蘭車諾比核災及日本福島

核災政府對災民安置方式的不同之處。

與談人是環盟前秘書長陳秉亨,他表示台灣

的電業法改革只做了三分之一,可以借鏡日本的

電力改革。

第二場由環盟學委召集人吳明全談「核四公

投、核電議題之檢討」,他講述歷屆反核公投歷

史、比較各次反核公投,都有很高的反對率,但

可惜都沒有法源基礎,( 還沒有公投法 ),所以不

被政府承認。2021 的公投結果雖反核四運動獲得

了勝利,但四大公投交叉分析確認絕大多是政黨

動員結果。

與談人是環盟創會會長施信民教授, 他表示

2019 年環盟提出廢核再生公投,即便非常努力,

還是跨不過第二階段的門檻,但是黃士修在國民

黨的幫助下卻跨過了,造成 2021 的核四重啟公

投,雖然公投結果反核方勝利,但只有小贏,其

47

實不須太高興,公投後的反核之路並沒有結束,

因為核廢料貯存場的選址仍是一大挑戰;而非核

家園接下來的一步,就是積極朝能源轉型、淨零

排碳的目標努力。

讓綠能變選項,讓節能變習慣,讓零碳變目標

第三場由台大生物科技所博士葉慈容主講

「從福島核災看台灣非核家園目標」,她表示,

台灣過去 30 年來的反核之路走得非常非常艱辛,

但在各個民間團體鍥而不捨地努力下,終於在

2021 年的核四公投看到成果,接下來的目標是讓

社會了解再生能源的優勢與重要。讓綠能變成選

項、讓節能變成習慣、讓零碳變成目標。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林木興則指

出,台灣理工人才嚮往高薪的半導體產業,導致

綠能產業人才不足。另外,他強調,綠能產業不

只需要理工人才,也需要法律、政策、社會調查

的專業人士。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期待和教育部與

能源局合作,在大學教育融入綠能相關課程,不

只是培育理工領域的人才,也希望能結合社會科

學,推動科技整合的教育。

台灣的核廢燃料棒儲存量更多,危險性比福島發生核災時還更高

第四場由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常務理事,也

是環盟前會長徐光蓉教授講述「核四停建 尚未能

高枕無憂 – 俄軍佔領停機已久的烏克蘭車諾堡

核電廠,為何令世人擔心?」,她表示車諾堡核

電廠雖然已經因為 36 年前的核災而停機許久,

但核電廠內冷卻池中的已使用過的核廢燃料棒依

然存在,一旦因為戰爭使得冷卻池無法繼續降溫

核廢燃料棒,這些燃料棒就可能會再次引發大爆

炸,導致另一次核災。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核電廠冷卻池內核廢

燃料棒儲存量更多,危險性比福島發生核災時還

更高。雖然台電希望興建戶外的乾式貯存設施來

解決冷卻池核廢燃料棒爆希的問題,但美國 NRC

警告水泥製的乾式貯存桶有可能會腐蝕破損,導

致輻射外洩。高階核廢料的問題需要大家來關心

與解決。

圖二、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林木興則指出,綠能的人才培育也是一項挑戰。

與談人環盟前副會長廖彬良分享他與高雄市

長陳其邁(當時為立法委員)、現任監委張武修 (當

時為大學教授 )、前環保署署長林俊義 ( 時任北

市環保局長 )、施信民教授,跨黨派市議員魏憶

龍……等人參加 1996 年台灣第一個車諾堡核災

考察團的見聞,當時離車諾堡核電廠最近的白俄

羅斯某城市市長就語重心長地向他們表示人類決

不應該再使用核電,讓環盟成員返國後決心一定

要堅決反對興建核四。

接下來是綜合座談時間,首先是引言人劉志

堅會長認為,公投後的反核之路沒有結束,因為

目前蘭嶼還有約十萬桶的低階核廢料,貯存桶外

觀鏽蝕的問題有待處理,找尋新貯存場址更不容

易。遑論仍放在核電廠的高階核廢料釋放輻射,

處理、搬運過程也充滿危險。「我們連低階核廢

料貯存場都找不到,又如何找到高放射性廢棄物

的最終處置場址呢?」劉志堅憂心。

劉志堅也說,非核家園的下一步是能源轉

型,而在推動再生能源的路上,教育民眾了解

能源轉型是首要挑戰。環保聯盟接下來將與教育

部、各地教育局合作,進入校園介紹綠能的重要

性。

最後是創會會長施信民主持綜合座談,許多

與會者都熱烈提出問題,參與討論,座談會順利

圓滿結束。

48

圖一、在公民咖啡館開始之前,環盟先在 2 月 25 日舉辦桌長培訓會議。

專案行政助理 趙逸祥

活動集錦:

限塑議題公民咖啡館活動報導

台灣的限塑政策自民國 91 年起積極推動,

相繼頒布及修訂《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

及實施方式》、《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

方式》、《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

式及實施日期》等相關法規,逐漸擴大管制對象,

在業者及民眾的配合下,一次性塑膠用品的減用

已有不錯成效,但根據經濟部的數據估算,2020

年台灣仍使用了 200 億個塑膠袋,尚有很大進步

空間。

限塑政策推動現況

國際減塑的腳步也持續邁進,據環境資訊中

心報導,聯合國環境大會的全球 175 國的代表甫

於上週達成協議,將開始談判一項全球性禁塑協

定,朝限制塑膠包裝材爆炸性成長來努力,禁用

一次性塑膠等措施也可能被納入議程討論,有望

成為《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綠色協議。

由於此議題的複雜,環保署雖曾召開多次

專家諮詢會議及研商會議,也很難獲得一致的

結論。如近年來廣為被討論的生物可分解塑膠

(PLA,Poly Lactic Acid)之生產、回收仍有

不少問題待解決,塑膠材質一次性容器 ( 飲料

杯 )、免洗餐具及塑膠袋等一次性廢棄物的問題

也已嚴重影響台灣環境生態,不容一再拖延。為

了能讓限塑政策的下一階段更加聚焦,環保署委

託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辦理此次「限塑議題公民咖

啡館」活動,期望廣納各界意見,共商更適切的

政策方向。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已於 3 月 3 日、3 月 14 日

及 3 月 31 日分別於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各

辦理 1 場限塑議題公民咖啡館活動,匯聚各界人

49

士,由在限塑領域有豐厚學識的專家學者擔任桌

長帶領桌員討論,參與人員包括長期關心環境議

題的 NGO 志工、環教人員,還有生產及回收端

的業者,更有餐飲業、家庭主婦、老師及學生等

身在消費端第一線的民眾一同與會,氣氛熱烈。

會中意見雖常有不同,但各方積極體現公民

咖啡館旨意,以聆聽與鼓勵取代爭辯,透過四回

合的換桌討論,激盪豐富想法。雖各界有不同想

法,卻可看見初步共識。

多數參與者皆認為循環餐具等模式雖可以為

過渡時期方案,但仍期望政府能加大力道,以「限

用」、「不便利」、加大自備杯具的優惠價差,

及加嚴對生產者的生產成本等方式來推進,是否

有較適用 PLA 材質的用品也可一併提出考慮,

鼓勵民眾培養出自帶環保杯、環保餐盒及餐具的

習慣,最終以「禁用」為政策目標,讓一次性塑

膠用具等從需求端有根本性的減少。

圖二、桌員參與人員包括長期關心

環境議題的 NGO 志工、環教人員,

還有生產及回收端的業者,更有餐

飲業、家庭主婦、老師及學生等身

在消費端第一線的民眾一同與會,

氣氛熱烈。

圖四、最後桌員們推派代表上台報告該桌子議題的討論結果。

圖三、桌員們以傳統海報紙將一整

天討論結果呈現出來。

50

活動集錦:

各分會最新動態與活動預告東北角分會

1. 2021 年 12 月 27 日總幹事楊木火與民間團體共同宣告成立「拆核四促進會」。

2. 2022 年 2 月 25 日在立法院中興大樓舉行「拆核四重件碼頭 保福隆、鹽寮沙灘 !」記者會。

花蓮分會

1. 2022 年 1 月 7 日美崙溪生態檢核現勘。

2. 2022 年 1 月 12 日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林道審查現勘。

3. 2022 年 1 月 13 日綠能公民電廠工作會議。

4. 2022 年 1 月 19~20 日上午 08:30 至下午 04:30 鍾寶珠會長參加台東分會前會長劉烱錫與總會

在苗栗飛牛牧場合辦的「友善農耕推動團體稽核課程」。

5. 2022 年 2 月 22 日下午 02:30 至 05:00 鍾寶珠會長參加台東分會前會長劉烱錫與總會在花蓮縣

吉安鄉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合辦「友善環境耕作說明會」花蓮場。

6. 2022 年 2 月 24 日第四屆初英山綠能音樂市集工作會議。

7. 2022 年 3 月 1 日水保局花蓮分局銅門環境營造設計現勘。

8. 2022 年 3 月 7 日花蓮縣政府河川藍圖計畫審查。

9. 2022 年 3 月 17 日水利署花蓮溪與文化工作會議。

10. 2022 年 3 月 18 日美崙溪共學工作坊。

11. 2022 年 3 月 28 日林務局花管處鳖溪生態小平台。

12. 2022 年 3 月 30 日第九河川局在地咨詢委員小組。

13. 2022 年 3 月 31 日木瓜溪小水力發電會議。

14. 2022 年 4 月 24 日舉辦第四屆初英山綠能音樂市集活動。

彰化環盟

1. 2021 年 12 月 20 日施月英總幹事參與在彰化縣環保局舉辦的「惠來產業園區」環評初審。

2. 2022 年 1 月 12 日在芳苑鄉保順宮反對東泰紙業進駐芳苑鄉。

51

3. 2022 年 1 月 17 日施月英總幹事出 席「大彰化東南暨西南離岸風力發電計畫監督委員會」第

五次聯席會議。

4. 2022 年 1 月 20 日與地球公民基金會、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等團體,在彰化縣府廣場舉行

記者會和以行動劇抗議「彰化違章工廠不拆,縣府放任工廠火災」。

5. 2022 年 1 月 24 日施月英總幹事出 席漁業署召開的「全年禁止捕撈抱卵母蟹」意見交流座談

會。

6. 2022 年 2 月 16 日主任吳慧君在彰化農地超商前視訊參與陳椒樺立委在立法院舉行的「超商

好鄰居也要合法!」記者會。

7. 2022 年 2 月 25 日上午 08:30 ~ 12:30 參加總會在台北市 NGO 會館舉辦實體和線上同步的「公

民咖啡館桌長會議」。

8. 2022 年 3 月 7 日上午 10:00 參與在四河局舉行的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舊社排

水第二期及橋梁、同安排水第二期、番雅溝排水幹線第五期及橋梁改建工程等審查。

9. 2022 年 3 月 14 日施月英總幹事擔任總會所舉辦的限塑議題公民咖啡館台中場桌長,與桌員

們一起熱烈討,分享成果。

台東分會

1. 2022 年 1 月 19~20 日上午 0830 至下午 04:30 台東分會前會長劉烱錫與總會在苗栗飛牛牧場

合辦的「友善農耕推動團體稽核課程」。

2. 2022 年 1 月 28 日上午 11:00 台東分會前會長劉烱錫和總會劉志堅會長、楊聰榮學委、許主

峯秘書長前往嘉義縣大林鄉上林社區拜訪社區營造工作者,會勘當地養雞戶(禾蛋公司)汙

染議題。

3. 2022 年 1 月 28 日下午 02:30 至 05:00 台東分會前會長劉烱錫與總會在嘉義縣大林鎮上林里社

區活動中心合辦「友善環境耕作說明會」嘉義場。

4. 2022 年 2 月 21 日下午 02:30 至 05:00 台東分會前會長劉烱錫與總會在新北市平溪望古農場舉

辦「友善環境耕作說明會」新北場。

5. 2022 年 2 月 22 日下午 02:30 至 05:00 台東分會前會長劉烱錫與總會在花蓮縣吉安鄉初英山文

化產業交流協會合辦「友善環境耕作說明會」花蓮場。

6. 2022 年 2 月 25 日上午 08:30 ~ 12:30 李偉俊會長參加總會在台北市 NGO 會館舉辦實體和線

上同步的「公民咖啡館桌長會議」。

7. 因應今年七月焚化廠重啓和討論廢棄物處理相關議題,3 月 1 日午九時於台東縣議會第一會

議室辦理【台東縣廢棄物處理論壇】。

8. 2022 年 3 月 1 日李偉俊會長協同台東縣議會議員們來台東焚化爐現場視察。

9. 2022 年 3 月 16 日偕同議員們

52

10. 2022 年 3 月 31 日台東分會李偉俊會長前往《限塑議題公民咖啡館》高雄場次並擔任桌長。

11. 因應 2022 年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主題:投資於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環盟

台東分會將公開提出台東縣地球日的環保宣言。

12. 持續進行台東焚化廠公民監督行動 -《油菜花公民運動》。

宜蘭分會

1. 2022 年 01 月 9 日召開宜蘭縣環境保護聯盟第十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2. 2022 年 1 月 19~20 日上午 0830 至下午 04:30 孫博萮會長參加台東分會前會長劉烱錫與總會

在苗栗飛牛牧場合辦的「友善農耕推動團體稽核課程」。

3. 2022 年 2 月 19 日在宜蘭新南農田、五結魚塭舉辦「會會冬季蘭陽鳥嬌客」賞鳥導覽解說活動。

4. 2022 年 3 月 1 日參加「大湖溪(尚德橋至逸仙橋段)防災減災工程(二工區)」生態檢核專

家諮詢會議。

5. 2022 年 3 月 1 日參加在第一河川局舉辦的大湖溪公私協力平台會議。

澎湖分會

1. 2022 年 5 月 21 日上午舉辦環保皂及胺基酸洗髮精手作活動。澎湖自然學友學會主辦青斑蝶

標放研習活動,11 月份共有 3 場次,本會鼓勵會員參加。

2. 2022 年 6 月召開澎湖分會理監事會議。

台南環盟

1. 2022 年 3 月 4 日黃安調前會長參加陳椒樺立委在立法院舉辦的「港墘農場開發案」記者會。

2. 2022 年 3 月 18 日在東寧運動公園門口召開「要森活 反對植樹劫」記者會。

3. 2022 年 3 月 31 日黃安調前會長擔任總會所舉辦的限塑議題公民咖啡館高雄場桌長,與桌員

們一起熱烈討,分享成果。

53

會務報告

第 26 屆第六次執評委員會聯席會議紀錄

時間:2021 年 10 月 16 日(星期六)上午 10:00

地點: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辦公室(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 107 號 2 樓)

主席:劉志堅會長

出席:執行委員 -- 劉志堅 (以上實體出席 )、吳明全、李偉俊、劉炯錫、鍾寶珠、鍾岳樺、潘威佑、

林清松、張子見、黃安調、李泳泉、許富雄 (郭慶霖代 )、施宇芳、葉國樑 (以上視訊出席 )

評議委員 -- 施信民 (以上實體出席 )、李建畿、張怡、王俊秀 (以上視訊出席 )

請假:莊秉潔、楊澤民、盧敏惠、康美麗、施碧珠、洪新有、林長興、周桂田、余清寶、劉曉蕙、

孫博萮、游明信

紀錄:許主峯

會議方式說明:本次會議採視訊會議進行,除現場者以外,執評委以 google meet 軟體與總會辦公室

相互連線,進行開會。

議程 :

壹、主席宣佈開會

貳、確認議程

參、上次執評委員聯席會 (2021/06/19) 會議紀錄 ( 如附件 1) 確認暨後續辦理情形報告。

結 論 : 修正案依原決議內容,提交下次會員代表大會審議。

肆、工作報告

1. 環盟活動報告 (6-9 月 ), 如附件 2。

結論 : 洽悉。

2. 第五屆全國高中職、大專小水力發電設計比賽 (9/25-9/26)- 活動成果報告

結論 : 洽悉。可參見台灣環境 184 期文章。

3. 12 月 18 日第 17 案反核四案之宣傳計畫

結論 : 洽悉。

伍、財務報告 ( 附件 4)

54

決議 : 通過。

陸、學委會報告及分會報告 ( 無 )

柒、提案討論:

提案一:對年底 12 月 18 日「核四重啟公投」( 第 17 案 ),如何推動各地方動 員、反核宣傳,

投「不同意」票,請討論。

提案人 : 劉志堅

說明 :2021/12/18 中選會將舉辦「核四重啟公投」等數項公民投票案,本聯盟與各分會團體,宜

積極推動各項行動策略與作為,請討論。

決議:請大家積極參與。各分會可適時辦理宣傳行動,總會協助提供資源。總會協調及統整,

如策劃一個全國性活動 ( 街頭宣傳、發文宣 ) 日,規劃全國反核行動列車,提供反核資料、媒體造勢、

邀各地方名人參加、撰寫反核論述文章 ( 駁斥擁核說 ) 等。中選會舉辦的媒體辯論,請總會協調人員

參與。

提案二:因財務困難和因應各項活動所需,將於十至十二月期間積極募款,請討論。

提案人 : 秘書處

說明 : 本年因疫情嚴重,無法辦感恩餐會。故直接向友善的、較有財力的支持者聯絡、或辦小

型活動勸募。同時請各執評委及學委們,多幫忙。

決議 : 通過。將印製贊助券,會長、執評委等,各分配張數配額,協助推廣。

捌、 臨時動議

玖、散會(14:00)

55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總會活動報告2021 年 12 月

1205 上午 11:00 至下午 03:00 施信民創會會長、劉志堅會長、許主峯秘書長、辦公室 主任林學淵、專員楊惠敏、會計魏郁菁、行政助理趙逸祥參加由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及綠色和平組織主辦的「核四大爆走,一起來陪走」活動,從忠孝東路財政部資訊中心,走到凱道。

1207 上午 10:00 於立法院中興大樓舉辦「反對核四詐騙公投」記者會,施信民創會會長、劉志堅會長、鹽寮反核自救會楊木火總幹事、許主峯秘書長等出席。

1208 上午 10:00 許主峯秘書長參加全國 NGO 環境會議溝通平台會議。

1209 上午 09:00 在立法院中興大樓 103 會議室舉辦「核廢燃料棒放你家可行嗎?」記者會,施信民創會會長、劉志堅會長、美國猶卡山核廢最終處置場計畫科技整合人卓鴻年、核工專家賀立維、北海岸分會郭慶霖執行長、鹽寮反核自救會楊木火總幹事、台灣環境輻射走調團召集人林瑞珠、許主峯秘書長等參加。

1210~1213

舉辦「青年綠能與環境走讀培力營」四天三夜活動。由辦公室主任林學淵帶隊拜訪彰化、雲林、嘉義和台南沿海各地綠能業者及關係人,並與當地居民對談,了解綠能產業與地方發展競合的現況。

1212 上午 10:00 劉志堅會長在捷運松山站路口宣講反對核四重啟、發送傳單。下午 01:30 至 03:00 施信民創會會長、劉志堅會長、許主峯秘書長、會友王丕德等在台北捷運西門站出口宣講反對核四重啟、發送傳單。

1213 上午 08:00 辦公室主任林學淵偕同李建畿評委帶領「青年綠能與環境走讀培力營」的學員,拜訪台南陳相國醫師,並在醫院前宣傳演講不同意核四重啟。在9:45 分到達台南市議會,拜訪民進黨黨團及台南市長黃偉哲,表達對公投第 17案不同意之立場。上午 11:30 至下午 01:30 劉志堅會長、專員楊惠敏、行政助理趙逸祥及工讀生陳郁雯在公館捷運站出口前宣講反對核四重啟、發送傳單。 下午 01:30 至 05:00 許主峯秘書長、潘厚勳里長、志工黃娟租用宣傳車到景美、新店、中和、萬華、龍山寺等地宣傳反對核四重啟公投。

1214 上午 11:30 至下午 01:30 劉志堅會長、專員楊惠敏、會計魏郁菁及工讀生陳郁雯在捷運忠孝復興站 sogo 百貨前宣講反對核四重啟、發送傳單。 下午 01:30 至 05:00 許主峯秘書長、行政助理趙逸祥、志工黃娟租用宣傳車到新店、中和、永和、板橋、土城等地,宣傳反對核四重啟公投。

1215 下午 01:30 至 05:00 劉志堅會長、行政助理趙逸祥、潘厚勳里長、志工郭先松租用宣傳車到信義區及松山區等地,宣傳反對核四重啟公投。下午 04:40–05:40 創會會長施信民、學委廖彬良、秘書長許主峰及會計魏郁菁在台大舟山路口,宣講反對核四重啟、發送傳單。

56

1216 上午 11:30 至下午 01:30 專員楊惠敏、會計魏郁菁及工讀生陳郁雯在西門捷運站出口前,宣講反對核四重啟、發送傳單。 下午 01:30 至 05:00 劉志堅會長、許主峯秘書長、行政助理趙逸祥、志工郭先松租用宣傳車到三重、蘆洲、五股、新莊、泰山、龜山、鶯歌、樹林、板橋等地宣傳反對核四重啟公投。下午 04:40–05:40 創會會長施信民、會計魏郁菁沿羅斯福路由台電大樓走到古亭捷運站,發送反對核四重啟傳單。

1217 上午 10:00 至下午 05:00 劉志堅會長、許主峯秘書長、行政助理趙逸祥、野薑花協會陳雪梨理事長、志工洪友崙、郭先松及黃娟、工讀生 Ken 和陳郁雯租用宣傳車到南港、汐止、五堵、八堵、基隆、瑞芳、平溪、望古、深坑、木柵等地,宣傳反對核四重啟公投。下午 03:00–05:00 創會會長施信民及學委曹愛蘭,沿汀州路由秘書處到公館發送反對核四重啟傳單。

1218 四項公投案投票日,第十七案「核四重啟」案多數票「不同意」。反核運動獲得勝利。(不同意重啟票數為 426 萬 2517 票,大於同意票 380 萬 4689 票。

1222 上午 11:00 在人性空間 - 公館店舉辦「反核四公投成功」志工慶功餐敘,參與者有:劉志堅會長、許主峯秘書長、專員楊惠敏、會計魏郁菁、行政助理趙逸祥、前行政助理林正原 、潘厚勳里長、宣傳車司機蔡廷惠,以及志工:郭先松及黃娟、Ken、王丕德及其夫人、洪友崙、謝鄭惠。

1223 上午 10:00 劉志堅會長接受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專訪,談台灣垃圾管理問題。

1227 下午 06:00 為慶賀「反核公投勝利」在醉紅小酌餐廳舉辦餐敘並商討反核下一階段任務方向,共有創會會長施信民、會長劉志堅、學委曹愛蘭、前會長劉俊秀及張國龍、徐煥恕學委、李泳泉學委、陳麗貴學委、前秘書長李卓翰、許主峰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林學淵參加。

1228 下午 02:00-05:00 秘書長許主峰與行政助理趙逸祥出席立委蔡壁如召開的「生物可分解塑膠的使用與去化」公聽會。

1229 下午 03:30-05:30 劉志堅會長參加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會議。

2022 年 1 月

0103 下午 02:30 在總會辦公室有工業局、國營會、台電、台十等人員前來說明、討論「產業補貼」議題,由施信民創會會長、許主峯秘書長接待。

0107 下午 02:00 在台北市 NGO 會館舉行實體和線上同步的「2050 淨零碳碳排座談會」,施信民創會會長、劉志堅會長、林子倫學委、陳炳煌學委、潘威佑執委、許主峯秘書長、會計魏郁菁、行政助理趙逸祥等參加。

0113 上午 10:00 劉志堅會長、許主峯秘書長、行政助理趙逸祥等到環保署參與「限塑議題公民咖啡館」計劃招標,順利獲得基管會議委辦。

57

0114 下午 02:00 劉志堅會長到立法院與洪申翰立委一同拜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討論福島食品是否准予進口及商討友善農審認團體相關事宜。

0115 上午 11:00 慈林基金會「人民作主故事館」開幕,施信民創會會長、前會長高成炎、陳麗貴學委及李泳泉學委等前往宜蘭參加。

0119~ 0120

上午 0830 至下午 04:30 劉烱錫副會長、許主峯秘書長、宜蘭孫博萮會長、花蓮鍾寶珠會長及行政助理趙逸祥參加農委會農糧署在苗栗飛牛牧場舉辦的「友善農耕推動團體稽核課程」。

0123 上午 10:00 至 12:00 在總會會議室,舉行實體和線上同步的環盟「第 26 屆第 7次執評委會議」。

0127 上午 09:00 施信民創會會長、劉志堅會長、廖彬良前副會長、李泳泉學委、陳麗貴學委、張正修學委、許主峯秘書長赴台大校友會館參加環盟前評議委員召集人張清溪教授告別式。

0128 上午 11:00 劉志堅會長、劉炯錫教授、楊聰榮學委、許主峯秘書長前往嘉義縣大林鄉上林社區拜訪社區營造工作者,會勘當地養雞戶(禾蛋公司)汙染議題。下午 02:30 至 05:00 在嘉義縣大林鎮上林里社區活動中心舉辦「友善環境耕作說明會」嘉義場,計有 30 位農友報名參加。本會出席的人員有劉志堅會長、劉炯錫副會長、楊聰榮學委、許主峯秘書長。

2022 年 2 月

0209 上午 10:00 許主峯秘書長參加由農委會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下午 04:00 施信民創會會長、劉志堅會長、許主峯秘書長拜會辜寬敏先生。

0218 下午 06:30 在總會辦公室舉辦新春聚餐,討論 2022 年推動計畫及會員代表大會相關事宜,出席的人員有施信民創會會長、劉俊秀前會長、劉志堅會長、葉國樑副會長、吳明全學委召集人、許主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林學淵。

0221 下午 02:30 至 05:00 在新北市平溪望古農場舉辦「友善環境耕作說明會」新北場,計有 31 位農友報名參加。本會出席的人員有劉志堅會長、劉炯錫副會長、許主峯秘書長。會後並到基隆暖暖拜訪大菁農場主人王國瑋先生。下午 02:00 葉國樑副會長、辦公室主任林學淵到教育部資科司討論「2022 淨零碳排與綠能環境教育研習」活動相關事宜。

0222 下午 02:30 至 05:00 在花蓮縣吉安鄉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舉辦「友善環境耕作說明會」花蓮場,計有 30 位農友報名參加。本會出席的人員有劉志堅會長、劉炯錫副會長、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許主峯秘書長。

0223 下午 02:00 劉志堅會長、辦公室主任林學淵、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拜會農田水利署蔡昇甫署長,洽談協助小水力發電設計比賽案及社區小水力公民電廠推動相關事宜。

58

0225 上午 08:30 ~ 12:30 在台北市 NGO 會館舉辦實體和線上同步的「公民咖啡館桌長會議」,共 26 位桌長參加。本會出席的人員有劉志堅會長、劉炯錫副會長、謝和霖學委、陳炳煌學委、潘威佑執委、台東分會會長李偉俊、許主峯秘書長、專員楊惠敏、會計魏郁菁、行政助理趙逸祥等。下午 02:00 許主峯秘書長、台東分會會長李偉俊、東北角分會前會長吳文樟、總幹事楊木火、會員楊貴英參加羅致政立法委員在立法院群賢樓 101 會議室舉辦的「核四轉型 再生能源園區公聽會」。下午 03:00 在總會辦公室舉行實體和線上同步的「2021 年度直轄市、縣市政府永續環境施政評量」第一次籌備會議,施信民創會會長、劉志堅會長、葉國樑副會長、簡赫琳副教授、陳曼麗前立委、陳炳煌學委、行政助理趙逸祥參加。

59

會務報告

「電磁波測試器」借用辦法租借須知

自從本會關心「電磁波」議題以來,民眾詢問度非常踴躍,本會特別提供電磁波測試器供民

眾借用,讓民眾無須花費購買,方便借用。因測試器費用不低,本會屬於民間社團致力環境

保護運動,生存本不易,故需酌情收費,借用收費規範如下:

借用項目:極低頻檢測器

押金:2000 元

租金 : 第一、二天 200 元,之後每天加 100 元

租借辦法因為儀器數量有限,欲來租借請您務必先來電詢問是否還有儀器,謝謝!

一、填寫電磁波儀器租借單及租借收據。

二、租借時本會收取抵押現金 2000 元 + 第一、二天租金 200 元 = 共 2200 元。

若延續借用則之後每天加 100 元,歸還時以租借收據作為退還押金的依據。

三、工作人員向您說明如何使用電磁波測試器。

四、完成租借手續,帶調查表與須知回家。

五、歸還時煩請填寫調查結果。

六、此儀器檢測項目:高壓電塔、高壓電纜、變電所、變電箱、電器用品 ( 微波爐、電磁爐、

吹風機、建築輸電纜線等 ),無法探測基地台及行動電話。

七、若以郵寄方式租借器材,需另繳兩百元作為郵資。

租借時間

週一至週五,上午 9:30~12:00 下午 13:30~17:00

服務地點

1. 台灣環境保聯盟 ( 台北市汀州路三段 107 號 2 樓,三軍總醫院汀洲分院對面、台電大樓捷運

站附近 ) 電話: 02-2364-8587

60

會務報告

各分會聯絡資訊

北海岸分會地址:20741 新北市萬里區大鵬里加投路 287-18 號電話 :02-2498-1354理事長 : 許富雄

東北角分會地址:22844 新北市貢寮區真理里延平街 33 號 2 樓電話 : 02-24901354 傳真 : 02-24992255理事長 : 余清寶

宜蘭分會地址:26447 宜蘭縣羅東鎮公正路 565 號電話 :0988-197834理事長 : 孫博萮Email:[email protected]

桃園分會地址 : 桃園市中山路 658 巷 4 弄 3 號電話 : 03-3346452 傳真 : 03-3373980理事長 : 盧敏惠Email :[email protected]

彰化分會地址 : 52865 彰化縣芳苑鄉斗苑路頂後段 710 號

電話 : 04-8986727 傳真 : 04-8986726

理事長 : 洪新

網站 : http://cepu49.webnode.tw

Email : [email protected]

雲林分會地址:63050 雲林縣斗南鎮大東里 136-1 號電話:0921-213811 傳真:05-5377886理事長:張子見Email :[email protected]

台南市分會地址:701018 台南市東區德信 66 號電話:06-2362868 理事長:邱雅婷網站:https://www.teputnbr.org.twEmail:[email protected]

屏東分會地址:90083 屏東市台糖街 39 號電話:0972-012545代理理事長: 康美麗網址:http://pepaorg.blogspot.twEmail:[email protected]

花蓮分會地址:97355 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南華六街 133 巷 6 號電話:03-8510512 傳真 : 03-8510513理事長:鍾寶珠Email:[email protected]

台東分會地址:95092 台東縣台東市大學路 2 段 369 號電話:0921-599584理事長:李偉俊Email:[email protected]

澎湖分會地址:880 澎湖縣馬公市前寮里 21-3 號電話:06-9219845 傳真 : 06-9219197理事長:施碧珠Email:[email protected](煩請註明轉施理事長)

61

$500 呂 O 華 . 謝 O 華 . 蔡 O 騰 . 曾 O 庭

$520 暱名

$ 1,000 王 O 芬 , 施 O 和 , 潘 O 明 , 李 O 畿 , 黃 O 仁 , 曾 O

$1,500. 許 O 丹

$2,000. 智軒文化事業

$4,000. 鍾 O 堯

$5,000. 景昱有限公司

$10,000. 李 O 財

$300,000. 蔡 O 玲

2 月 1 日 ~2 月 28 日

捐款收入

$200 陳 O 雯 , 黃 O 娟

$300 蕭 O 庭 , 蔡 O 宜 , 楊 O 銘 , 宋 O 勳 , 龔 O 程

$500 呂 O 華 . 謝 O 華 . 蔡 O 騰 . 曾 O 庭

$520 暱名

$1,000 王 O 芬 , 施 O 和 , 李 O 畿 , 黃 O 仁 , 潘 O 明

$1,200 李 O 展 , 莊 O 潔

$ 1,500 許 O 丹

$120,000. 華 O 仁

愛心碼發票中獎收入:$2,200

註;對本徵信資料有疑問或再確認,請洽環盟秘書處。

12 月 1 日 ~12 月 31 日捐款收入

$200 陳 O 雯 , 黃 O 娟 , 蘇 O 晴 , 蘇 O 三 , 蘇 OO 珍 , 陳 O 寗

$300 蕭 O 庭 , 蔡 O 宜 , 宋 O 勳 , 龔 O 程 , 楊 O 銘

$500 呂 O 華 , 謝 O 華 , 蔡 O 騰 , 曾 O 庭 , 呂 O 含

$520. 暱名

$1,000 王 O 芬 , 施 O 和 , 李 O 畿 , 黃 O 仁 , 潘 O 明 , 張 OO 玉 , 蔡 O 珍

$1,500. 許 O 丹

$2,000. 吳 O 民

$3,000. 蘇 O 隆

$5,000. 郭 O 子

$6,000. 廖 O 鴻

$8,000. 蕭 O 燈

$20,000. 林 O 雅

$850,000. 義美環境保護基金會

愛心碼發票中獎收入:$3,300

1 月 1 日 ~1 月 31 日

捐款收入

$200 陳 O 雯 , 黃 O 娟

$300 龔 O 程 , 蔡 O 宜 , 蕭 O 庭 , 楊 O 銘 , 宋 O 勳

會務報告

2021年12~2022年2月捐款徵信

62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環盟的支持 !

環環盟成立三十四年來始終如一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作為關心台灣環境的非營利組織,長期投入反核、反污染、保護山林和海岸等運動,誓要維護我們的家園,為下一代的生存打造永續的基石。

堅定的反核從 1988 年起推動反核運動,舉辦反核遊行、靜坐、抗議、苦行等活動,促成貢寮鄉(核四廠址)、新北市、台北市、宜蘭縣舉辦核四公民投票,凝聚民間非核共識,終使政府確立「非核家園」目標,並於 2014 年封存核四,2016 年起推動「非核家園」能源轉型工作。

關心台灣的環境同時環盟也參與高雄後勁反「五輕」運動、新竹反李長榮化工汙染等環境運動。也發起反對石化工業擴充運動,阻止台塑六輕在宜蘭、桃園設廠。也希望為台灣的下一代留下美麗的台灣,保護海岸線及山林,參與反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及反亞泥運動。

除了環境運動,也有政策遊說環盟針對環境問題與相關政策、法令、措施進行研究分析,並舉辦座談會、公聽會、研討會提出建言、推動立法。如推動「環境基本法」、「環境影響評估法」、「資源回收再利用法」、「水土保持法」、「公民投票法」、「再生能源利用條例」、「電磁波防護立法」、「國土復育條例」「溫室氣體減量法」等法案;推動「環境權」和「非核」條款入憲;舉辦「五輕建廠公聽會」、「民間林業政策座談會」、「垃圾處理考察」、「民間水資源會議」、「生質能研討會」、「民間產業政策與環境保護研討會」、「海岸溼地保護研討會」、「民間能源會議」等會議;進行「六輕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查證與評論」、「核四再評估」等工作。

我們需要人民的支持環保聯盟長期面臨經費不足的窘境,希望在此呼籲各界善心人士能支持我們環境保護的理念,慷慨解囊地為環保聯盟解決財力不足的危難,支持我們捍衛環境永續的決心,謝謝!

捐款方式:

1.線上捐款 :請掃描右側 QRCode,直接進入線上捐款步驟,方便又快速!

2.填寫紙本刷卡單:請填妥右頁的信用卡持卡人授權付款同意書,傳真回環盟即可。

3.郵政劃撥 :戶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劃撥帳號:19552990

4.電匯及 ATM 轉帳 :銀行代號:008 帳號:118-20-079113-0華南商業銀行公館分行,戶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5.電子發票愛心碼捐款:於結帳前告訴店員環盟愛心碼「456789」,即可完成捐贈:於網路平台或商店消費:操作結帳頁面時,請點選捐贈電子發票,並於受贈單位輸入環盟愛心碼「456789」,同樣能完成捐贈喔!

信用卡持卡人授權付款同意書

基本資料:

姓 名 身分證字號

電 話 公司: ( ) 傳真: ( )

住家: ( ) 行動電話:

通訊地址 ( )

E-mail

捐款方式:

本人願意 □單次 □每月固定 以信用卡捐款予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捐款金額:□10,000 元 □5,000 元 □3,000 元 □1,000 元 □500 元 □其他: 元

固定捐款期間(可不指定):西元 年 月 至 年 月

捐款抬頭:□同上 □其他:___ _ __收據地址:□同通訊處 □另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月寄送收據 □年底一併寄送收據(此選項可減少各種浪費)

網路或電子報等公開徵信,需用代稱者(即匿名),請填:_______ ______________

信用卡資料:

□VISA □Master □聯合信用卡 □JCB 銀行

信用卡卡號: - - -

有效期限:至 年 月 簽署日期: 年 月 日

持卡人簽名: (本人親筆簽名)

※授權自動轉帳付款條款

一、 本人授權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代扣款,以支付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之捐款。

二、 本人同意,取消或更改本授權,應於授權捐款日前5日通知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並於下一個月生效。

-------------------------------------------------------------------------------------------------------------------------------------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http://www.tepu.org.tw ˙ [email protected] ˙ facebook.com/tepu1987

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 107 號 2 樓 TEL:(02)2363-6419 、(02)2364-8587 FAX:(02)2364-4293

社務委員:

孫博萮

鍾寶珠

余清寶

許富雄

盧敏惠

洪新

張子見

邱雅婷

施碧珠

康美麗

李偉俊

64

劉志堅

楊澤民

吳明全

劉曉蕙

李泳泉

莊秉潔

林清松

施宇芳

周桂田

劉烱錫

葉國樑

潘威佑

王俊秀

鍾岳樺

施信民

張怡

游明信

李建畿

林長興

台灣環境 No.186 2022 年 4 月

1988 年 1 月 1 日創刊

社長:劉志堅

責任編輯:楊惠敏

出版:台灣環境雜誌社

電話:02-23636419 02-23648587

傳真:02-23644293

劃撥帳號:19552990

戶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會址:10090 台北市汀洲路三段 107 號 2 樓

網址:www.tepu.org.tw

封面圖片說明:環盟於 2022 年 3 月 4 日在青少年育樂中心舉辦「限塑議題公民咖啡館」台北場。封底圖片說明:環盟於2022年3月11日在台北市NGO會館舉辦「2022福島核災11週年省思座談會」。(圖片提供:劉芮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