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札 - 經濟部工業局產業資訊網

96
經濟部工業局為協助國內企業邁向綠色經濟,建構高效率、高價值與低排放之製造產業, 從民國 101 年起推動綠色工廠標章制度,結合工業局清潔生產評估系統及內政部綠建築標章, 並納入環境化設計、綠色管理 / 社會責任及創新等議題,希望以全面性的思維,引導產業界兼 顧軟、硬體設施之環境效益,提升產業附加價值。本期特以「綠色工廠與永續產品」為專輯主題, 希望除了與各界先進分享業界環保節能的努力成果,也能瞭解國內在綠色技術的創新與創意。 「永續論壇」單元中,以「綠色採購促進經濟競爭力」為題,由工業局永續發展組與工業 技術研究院共同撰文,介紹政府綠色採購範疇並提出更新綠色採購基準以提升綠色經濟策略等 構想。希望持續促進政府、民間企業與團體落實綠色採購,並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以帶動整 體產業綠色成長,達到提升產業綠色競爭力的效果。 「特別企畫」單元仍精心安排並邀請在推動、參與和執行綠色工廠標章制度、綠色產品設 計、清潔生產與綠色產品評估等工作中獲得顯著成果之產、官、學、研各界專家,撰文介紹國內、 外最新觀念與技術,以及其寶貴經驗。 在「綠色經濟下清淨科技的崛起與前景」專文中,說明企業向低碳轉型已是刻不容緩的事 實,不僅介紹清淨科技的崛起、定義與前景,並提出國內產業的優勢與機會,更點出公司治理 與監管對企業在綠色、低碳與清淨科技轉型的重要性。在「綠色產業與綠色新契機」中,從綠 色產業的定義,介紹各國近年的因應策略與作法;除舉例說明歐、日等國的綠色技術與觀念作 法與台灣近年在綠色創新技術的成果外,並介紹最新的綠色創新趨勢,期待台灣在未來能建立 發展更多綠色工廠與綠色產業。 「我國綠色工廠標章制度推動現況與案例介紹」專文,首先簡要介紹工業局所建立的綠色 工廠標章制度,以及目前推動的成果與優質案例,並提出制度的精進重點,期使標章制度更臻 完善。在「國際綠色管理與環境管理之發展趨勢 - 平面顯示器面板產業」一文,以平面顯示器 面板產業之「綠色環保管理制度」與「綠能科技產品」,以及「綠色廠房建置」等三大面向為 主要探討對象,分別彙整產業資訊作說明,並在相關產業中落實。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十二廠四期五期 - 綠色工廠」專文,分享並介紹台積電 十二廠綠色工廠的規劃經驗。其四期廠房於民國 101 年通過經濟部工業局綠色工廠認證,成為 全國第一家獲頒「綠色工廠標章」的企業。次年五期廠房亦獲頒綠色工廠標章;辦公大樓更分 別於民國 100 年及 101 年取得台灣 EEWH 及美國 LEED 綠建築等標準認證。在「中小企業綠 色競爭力之提升:談歐盟 FP7-LCA to go 計畫」專文中,以國內半導體晶圓產業與學術研究團 隊共同參與歐盟第七框架計畫:LCA to go 計畫之經驗,說明歐盟對於其中小企業綠色競爭力 的重視與其透過更聰明及簡易的生命週期評估方法,協助不同產業別之中小企業解決其所面臨 的關鍵環境議題,以達到提升綠色競爭力之功效,可作為國內中小企業於提升與推廣綠色競爭 力的參考依據。「汽車製造業之綠色工廠推動 - 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專文,則從綠色生產 製造、產品綠色設計及資源再利用、綠色管理及污染防治、協力會及其他改善活動、社會貢獻 及企業永續責任等措施及效益,分享企業在環境政策及理念下的具體作法。 在本期「人物專訪」單元中,特別邀請宏遠興業葉清來總經理接受專訪,詳細介紹其所開 創之「宏遠永續發展模式」與貫徹多年之經驗。進一步認識此揚名國內外的紡織企業,如何透 過不斷推廣創新和轉型的觀念,進而成就企業再造的過程。 編輯室手札 發行機關 經濟部工業局 發行人 吳明機 發行機關地址 台北市信義路三段 41-3 發行機關電話 (02) 2754-1255 發行機關傳真 (02) 2704-3753 執行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管理協會 執行單位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寶中路 94 5 樓之 1 執行單位電話 (02) 2912-2910 分機 125 執行單位傳真 (02) 2914-6494 總編輯 游振偉 編輯委員 李育明、林志森、胡憲倫、張添晉、郭貹隆 策劃 陳良棟、曾志雄、王義基、謝明珊 執行主編 鄭福田 執行編輯 施堅仁、吳伋、尤奕涵、秦玟珍 執行美編、印刷 奧特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02) 2820-1335 讀者服務專線 (02) 2912-2910 分機 125 傳真訂閱專線 (02) 2914-6494 產業永續發展整合資訊網 http://proj.ftis.org.tw/isdn/

Transcript of 編輯室手札 - 經濟部工業局產業資訊網

經濟部工業局為協助國內企業邁向綠色經濟,建構高效率、高價值與低排放之製造產業,

從民國 101 年起推動綠色工廠標章制度,結合工業局清潔生產評估系統及內政部綠建築標章,

並納入環境化設計、綠色管理 / 社會責任及創新等議題,希望以全面性的思維,引導產業界兼

顧軟、硬體設施之環境效益,提升產業附加價值。本期特以「綠色工廠與永續產品」為專輯主題,

希望除了與各界先進分享業界環保節能的努力成果,也能瞭解國內在綠色技術的創新與創意。

「永續論壇」單元中,以「綠色採購促進經濟競爭力」為題,由工業局永續發展組與工業

技術研究院共同撰文,介紹政府綠色採購範疇並提出更新綠色採購基準以提升綠色經濟策略等

構想。希望持續促進政府、民間企業與團體落實綠色採購,並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以帶動整

體產業綠色成長,達到提升產業綠色競爭力的效果。

「特別企畫」單元仍精心安排並邀請在推動、參與和執行綠色工廠標章制度、綠色產品設

計、清潔生產與綠色產品評估等工作中獲得顯著成果之產、官、學、研各界專家,撰文介紹國內、

外最新觀念與技術,以及其寶貴經驗。

在「綠色經濟下清淨科技的崛起與前景」專文中,說明企業向低碳轉型已是刻不容緩的事

實,不僅介紹清淨科技的崛起、定義與前景,並提出國內產業的優勢與機會,更點出公司治理

與監管對企業在綠色、低碳與清淨科技轉型的重要性。在「綠色產業與綠色新契機」中,從綠

色產業的定義,介紹各國近年的因應策略與作法;除舉例說明歐、日等國的綠色技術與觀念作

法與台灣近年在綠色創新技術的成果外,並介紹最新的綠色創新趨勢,期待台灣在未來能建立

發展更多綠色工廠與綠色產業。

「我國綠色工廠標章制度推動現況與案例介紹」專文,首先簡要介紹工業局所建立的綠色

工廠標章制度,以及目前推動的成果與優質案例,並提出制度的精進重點,期使標章制度更臻

完善。在「國際綠色管理與環境管理之發展趨勢 - 平面顯示器面板產業」一文,以平面顯示器

面板產業之「綠色環保管理制度」與「綠能科技產品」,以及「綠色廠房建置」等三大面向為

主要探討對象,分別彙整產業資訊作說明,並在相關產業中落實。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十二廠四期五期 - 綠色工廠」專文,分享並介紹台積電

十二廠綠色工廠的規劃經驗。其四期廠房於民國 101 年通過經濟部工業局綠色工廠認證,成為

全國第一家獲頒「綠色工廠標章」的企業。次年五期廠房亦獲頒綠色工廠標章;辦公大樓更分

別於民國 100 年及 101 年取得台灣 EEWH 及美國 LEED 綠建築等標準認證。在「中小企業綠

色競爭力之提升:談歐盟 FP7-LCA to go 計畫」專文中,以國內半導體晶圓產業與學術研究團

隊共同參與歐盟第七框架計畫:LCA to go 計畫之經驗,說明歐盟對於其中小企業綠色競爭力

的重視與其透過更聰明及簡易的生命週期評估方法,協助不同產業別之中小企業解決其所面臨

的關鍵環境議題,以達到提升綠色競爭力之功效,可作為國內中小企業於提升與推廣綠色競爭

力的參考依據。「汽車製造業之綠色工廠推動 - 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專文,則從綠色生產

製造、產品綠色設計及資源再利用、綠色管理及污染防治、協力會及其他改善活動、社會貢獻

及企業永續責任等措施及效益,分享企業在環境政策及理念下的具體作法。

在本期「人物專訪」單元中,特別邀請宏遠興業葉清來總經理接受專訪,詳細介紹其所開

創之「宏遠永續發展模式」與貫徹多年之經驗。進一步認識此揚名國內外的紡織企業,如何透

過不斷推廣創新和轉型的觀念,進而成就企業再造的過程。

編輯室手札發行機關經濟部工業局

發行人吳明機

發行機關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三段 41-3 號

發行機關電話(02) 2754-1255

發行機關傳真(02) 2704-3753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管理協會

執行單位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中路 94 號 5 樓之 1

執行單位電話(02) 2912-2910 分機 125

執行單位傳真(02) 2914-6494

總編輯游振偉

編輯委員李育明、林志森、胡憲倫、張添晉、郭貹隆

策劃陳良棟、曾志雄、王義基、謝明珊

執行主編鄭福田

執行編輯施堅仁、吳伋、尤奕涵、秦玟珍

執行美編、印刷奧特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02) 2820-1335

讀者服務專線(02) 2912-2910 分機 125

傳真訂閱專線(02) 2914-6494

產業永續發展整合資訊網http://proj.ftis.org.tw/isdn/

永續論壇● 綠色採購促進經濟競爭力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綠色採購促進經濟競爭力

前言

政府綠色採購在全球都被視為綠色成長的重

要政策工具,已有充分的資料顯示,政府推動綠

色採購和監管市場行為的變化對促進綠色經濟競

爭力有顯著影響。所以從策略導向而言,政府

應作為綠色成長的支持者和催化劑角色,激勵企

業採取綠色產品和服務,打開環境、社會、經

濟三贏之啟動引擎,導入永續性公共採購策略

(Sustainable public procurement, SPP), 減

少傳統生產形態的低環境效率模式,並為未來創

造綠色經濟的新市場。

除了政府推動綠色採購之外,國際間亦有非

政府團體成立綠色採購聯盟或組織,例如日本綠

色採購聯盟、國際地方環境行動聯盟 (ICLEI)、

北美綠色採購行動 (NAGPI),韓國、泰國、馬

來西亞、印度、中國、越南、菲律賓等國也相

繼成立類似組織,國際綠色採購聯盟 (IGPN) 於

2005 年 4 月宣告成立,以彙集全球綠色採購最

新資訊,並引導及教育民眾與企業進行綠色採

購。

而面對綠色浪潮的來襲,大型企業及大型通

路商 ( 例如 Walmart) 亦開始展開綠色供應鏈之

管理,綠色採購已成為不可抵擋的趨勢。

國內綠色採購現況

綠色採購推動措施

綠色採購由歐洲及美國等先進國家開始發

展,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等國已推

行多年,然而我國是全球第一個將綠色採購正式

立法的國家。

▲ 林馨如 / 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所 研究員▲ 陳怡君 / 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所 研究員▲ 王 壬 / 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所 資深工程師▲

陳良棟 / 經濟部工業局 永續發展組 副組長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3

我國於 1998 年 5 月公告政府採購法第九十六

條已納入政府綠色採購規定,並於 1999 年由環

保署與公共工程委員會會銜公告「機關優先採購

環境保護產品辦法」,是我國政府推動綠色採購

的法律依據。政府採購法第九十六條之主要精神

在於優先採購政府認可之環境標章使用許可,而

其效能相同或相似之產品,並得允許百分之十以

下之價差。另於 2002 年公告資源回收再利用法,

其第二十二條明定各機關、公營單位學校,應優

先採購政府認可之環境保護產品;2010 年公告產

業創新條例,其第 27 條規定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

機關應鼓勵政府機關及企業優先使用綠色產品。

依循綠色採購相關法規,環保署自 2002 年

起實施「機關綠色採購推動方案」,要求行政院

所屬機關及地方政府推動綠色採購,購買符合「低

污染、省能資源、可回收」之環境保護產品,且

訂定政府之採購目標逐年提升。

綠色採購推動成果

自 2002 年推動「機關綠色採購推動方案」

以來,政府機構之綠色採購金額如下表 1 所示,

綠色採購比率逐年上升,由 2002 年的 60.5% 至

2013 年已達到 97.37%。

而在政府綠色採購之外,民間企業與團體及

一般民眾對於綠色採購之成長幅度更大,2013 年

度政府機關採購、民間企業與團體及一般民眾總

和之綠色採購金額已達 664 億。結合政府及民間

之歷年綠色採購成果如圖 1。

表 1 我國政府綠色採購成果

年度 綠色採購金額 ( 元 ) 比率 (%)2002 年 2,634,652,907 60.52003 年 5,613,231,539 73.82004 年 5,708,307,338 79.22005 年 6,776,501,951 81.62006 年 6,382,963,966 88.02007 年 5,921,437,441 71.92008 年 6,082,720,773 76.42009 年 6,137,185,055 90.42010 年 8,056,227,469 93.72011 年 8,706,854,346 93.12012 年 9,510,663,512 94.92013 年 6,764,744,848 97.37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政府機關綠色採購推動成果

4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資料來源:林安妮,行政院會報告事項,經濟日報,2014 年 7 月 3 日

圖 1 我國政府及民間綠色採購成果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由前述資料顯示,我國推動政府機關之綠色

採購成效非常卓著,下一階段應可以朝向力度與

廣度兩個方向著手規劃與構思,此其時也。

政府綠色採購之新契

機─我國政府採購現

況分析

依據公共工程委員會針對政府機關採購金額

統計,自 2010 年至 2013 年,政府採購勞務、

財物與工程的金額整理如圖 2,工程、財物與

勞務採購金額比例於 2013 年分別所占比例為

33.7%、44.3% 與 22.0%。由此可知,政府公

共採購比例仍以工程與財物為主;然而,目前政

府綠色採購具體實施範圍與規劃項目仍僅限於財

物,以 2013 年度為例,政府綠色採購金額於財

物類別僅占 1.2%。

在我國目前的綠色採購範疇內,綠色採購之

推動已達到不錯的成效。2013 年政府綠色採購

比率已達到 97%,金額達到 67.6 億元。然而,

同年度政府年度總採購金額為 12,478 億元,綠

色採購金額僅占 0.5%,如圖 3 所示,意味著政

府綠色採購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政府永續性消費兩支

第一支箭―擴大採購標的之範疇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政府機關採購

民間企業與團體

一般民眾

700600500400300200100

0

金額 ( 億元 )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67.8 63.8 67.7 67.6 71.4 91.6 87.7 95.11 67.6

― ― 6 22 21 34 39.8 78.1 95.2

― ― ― ― ― 11.7 127.7 274.5 501.2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5

資料來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102 年度政府採購執行情形,2014 年 3 月

圖 2 我國近四年政府採購決標金額與類別統計圖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金額

(億元

)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658 2,617 2,742 2,748

6,370 8,012 6,246 5,525

4,629 4,154 4,235 4,205

13,657 14,783

13,223 12,478

勞務

財物

工程

圖 3 2013 年我國政府採購決標金額與綠色採購

22%2,748 億元 34%

4,205 億元

工程

財物

勞務

政府綠色採購44%

5,525 億元

0.5%67.6 億元

6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Development (IISD, 2012), “Procurement,

Innovation and Green Growth: The story

continues..."一文中對永續性採購政策定義為

「永續公共採購過程,必須包含產品、服務、工

程等面向,不僅皆須達組織經濟效益外,且須達

到環境與社會最低損失 。」有鑑於此,本文提出

擴大政府綠色採購之構想,將現僅財物類別擴大

至勞務及工程類別,並對於各類別之採購範疇及

採購基準進行定義與規劃,分別介紹如下:

1、財物 ( 產品 ) 類別:

目前政府綠色採購之基準僅有一、二、三類,

如節能、省水及環保標章產品,本文建議應積極

擴大「綠色產品」之範疇。基本構想為「凡是在

同一產品類別中,環境績效為前 50% 者,均屬

於綠色商品。」且可仿美國、加拿大、澳洲、紐

西蘭等許多國家及地方政府,電子產品規定只能

購買符合 EPEAT 之綠色產品般,規定政府採購

之產品,如訂有綠色產品規範且有三家取得產品

驗證通過者,只能採購綠色產品。

工業局為製造業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推

動擴大綠色產品之構想下,過去已經有相當之成

效,例如產品環境化設計、RoHS 指令之因應、

碳足跡、顧問公司之培訓…等,均已產生許多屬

於綠色產品範疇之能量建置。後續仍尚有許多可

以著力之處,例如,如何界定產品類別、如何鑑

別環境績效、以及如何建立滾動式管理以使綠色

產品能與時俱進、與公協會之合作、跨部會協

調…等議題,唯限於篇幅,不在本文之中討論。

2、工程類別:

反觀國內工程或服務採購中,由於採購標的

常為 XX 工程,對於其中可能涉及之綠色產品的

規格常常不易明確訂定於採購規範,因此推動工

程之綠色採購較需要透過另一途徑。本文所提出

之工程綠色採購的想法係透過法規要求,如工程

中所有之材料,若有取得綠色產品認證者,包含

管件、鋁門窗 ... 等,均應強制採用綠色產品。

如此採用原則通案的管理,而不需要於各工程採

購案中,鉅細靡遺的定義綠色採購項目。

以德國或歐盟執行工程綠色採購經驗而言,

因為公共工程採購金額較大,不僅能直接驅動綠

色競爭力,促進綠色成長市場,對環境保護亦具

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3、勞務類別:

政府的勞務採購與工程採購類似,在採購案

中不易明定相關之綠色產品,因此,在勞務類別

的綠色採購中有兩個重點。其一是在勞務服務

中,需要投入之貨品、資源應強制採用綠色產品;

其二是提供勞務服務之組織應該是經綠色認證之

組織。

雖然組織之綠色認證亦不在本文之討論範疇

中,但是工業局目前推動之綠色工廠、供應鏈管

理、ISO 14001…等等都提供了很好的範例與思

考方向。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7

第二支箭―強制化之政府綠色採購

本文所提出強制化的基本構想是:「政府採

購案中,在不損及功能規格的基本條件下,只要

市場有通過認證的綠色產品、經認證之綠色組織

可提供服務,應強制採用之」,架構如下圖 4。

在民間企業部分,可由推動我國前 500 大企

業進行綠色採購展開。可能之具體做法包括如:

政府單位與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促使企業訂定

綠色採購政策,進行綠色供應鏈之管理,訂定綠

色採購績效之評定方法,以帶動整體產業之綠色

成長。

而在通路商部分,亦可透過通路之綠色評

比,促使通路商訂定推動綠色商品之政策與策

略,包含訂定綠色商品陳列方式與宣導措施、綠

色商品銷售情形統計、追蹤與改善方案等。此外,

亦可規劃設立一資訊分享平台,讓先行實施綠色

通路措施之通路商建立基線資料,並分享最佳操

作方式,以擴大措施應用之地理範疇 ( 如其他分

店或其他通路商 ),有效達到擴大綠色通路之效

果。

綠色採購可創造之競

爭力

歐盟各國分析,透過綠色採購之環境成本效

益分析 (Cost Benefit Analysis, CBA),鼓勵早

期投入市場廠商之誘因制度建立,綠色採購方案

已經降低成本支出且又增加環境效益,其中英國

甚至減少 5.7% 成本支出,執行 SPP 的每一國

家亦降低約有 1.2% 成本支出 (UNEP, 2012)。

這也意味綠色經濟時代來臨,透過產品投入環境

圖 4 強制化之綠色採購架構

限用

服務

公共工程

運輸

清潔、管理

含綠色廠商

前 50%

觀光旅遊

會議、展覽

產品

活動

限用

任何產品

8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成本降低,目前已有越來越多國家認為綠色採購

可做為綠色成長火車頭,並且預估全球環保產品

約有 130 兆美金市場成長。

依前述作法以推動擴大政府綠色採購之範

疇,若綠色採購金額提升至政府採購總金額之

50%,將可創造約六千億之綠色採購商機,並促

進企業往綠色製造之方向進行研發與擴展。

本文所提出很大膽的積極想法與推動的概

念。在推動的初期,藉由政府綠色採購的力道,

提升產業的綠色競爭力,產生產業質變的效果。

在經濟規模沒有大幅變動的情形下,由現行的生

產模式提升為綠色的生產模式。到達成熟期時,

我國產業的綠色競爭力已經大幅提升,並具備了

因應全球綠色浪潮的能力,就會產生綠色競爭力

提升後的量變效益。整體推動之概念如下圖 5。

因此,若能一方面加強政府對綠色採購之範

圍擴大;另一方面,則需促進工程與勞務類別綠

色採購之實施範圍與項目。透過強化各面向綠色

採購方法之制度面、法規面、工具面的具體作為,

可以驅動國內執行綠色成長之創新,以及建立一

個永續與綠色商業模式。

根據台灣經濟新報所進行之調查,如表 2 所

示,有綠色產品出口之上市公司比無綠色出口上

市之公司之營業利益更高,此意味若政府運用綠

色採購促進企業綠色轉型,將可直接有利於企業

之綠色競爭力與綠色經濟之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政府綠色採購對於綠色經濟之發

圖 5 永續性消費帶動綠色競爭力提升與綠色成長之概念圖

目前 成長期

先攘內

成熟期

綠色產品 GDP

再安外

50%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9

展具備關鍵性之力量,政府不僅可作為綠色採購

之政策擬定者及執行示範者,而政府單位更是全

國最大的消費團體。因此,本文提出之主要構想

是以擴大政府綠色採購範疇及重新制定綠色採購

基準以作為提升綠色經濟之策略。簡要總結如下:

1. 擴大綠色採購範疇:目前政府綠色採購範疇

僅限於財物類別,且採購金額僅占該類別 1%

左右,我們主張將財物類別擴充到工程及勞

務類別上,使政府綠色採購金額占整體政府

採購金額達到 50% 以上為短期目標。

2. 重新制定綠色採購基準:綠色採購基準除現

有一、二、三類環境保護產品之外,另制定

更廣義標準之「綠色產品」,以使環境績效

前 50% 之綠色產品、工程及服務能進入綠色

採購之範疇內。工程與財務類採購案中則應

強制採用綠色產品,而提供服務之組織則應

通過綠色認證。

3. 綠色採購由政府機關帶頭做起,更須結合民

間之力量一起努力,以落實綠色消費,更促

使國家能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E u r o p e a n C o m m i s s i o n , “P u b l i c

procurement for a better environment",

2008.

2.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SD), “Procurement,

Innovation and Green Growth: The story

continues... ", 2012.

3. U n i t e d N a t i o n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Progamme (UNEP), “Sustainable

Public Procurement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2012.

4. U n i t e d N a t i o n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Programme(UNEP) , “The 10YFP

Programme on Sustainable Publ ic

Procurement", 2014.

5.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政府採購資訊。

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政府機關綠色採購推動

成果。

7. 經濟部綠色貿易推動專案辦公室,綠色採購

與綠色標章手冊。

表 2 有無綠色出口上市公司比較

單位:NT$ 仟元 ( 平均值 )樣本數 營業收入 營業利益 研發支出

有綠色出口企業 898 14,671,640 335,131 302,809無綠色出口企業 421 7,111,606 277,171 120,623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取自各家公司之年報

10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 綠色經濟下清淨科技的崛起與前景

● 綠色產業與綠色新契機

● 我國綠色工廠標章制度推動現況與案例介紹

● 國際綠色管理與環境管理之發展趨勢 ― 平面顯示器面板產業

●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十二廠四期五期 ― 綠色工廠

● 中小企業綠色競爭力之提升:談歐盟 FP7-LCA to go 計畫

● 汽車製造業之綠色工廠推動 ― 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特別企劃

綠色經濟下清淨科技的崛起與前景

黃正忠 /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前言

在歷經 2008 年 6 月金融海嘯及 2009-2010

年二次經濟衰退後,先進國家紛紛推動綠色成

長 (Green Growth) 策略,藉由發展清淨科技

(cleantech) 及提升資源生產力,來因應「受資

源限制」與「受碳限制」的挑戰,以掌握綠色與

低碳經濟中的國家及產業優勢。2013-2014 年

世界經濟景氣緩步上升,歐債危機趨緩,歐盟

對於永續議題的推拉力逐漸恢復。此外,美國經

濟復甦強勁,資本市場活絡,加快了美國企業低

碳與永續轉型的力道。反觀中國,在政治接班逐

步穩定後,環境問題卻層出不窮,霧霾問題成為

環境危機與經濟發展爭議下刻不容緩得解決的難

題。

在一個越來越小的世界,各地的經濟景氣、

資源價格、社會穩定、氣候災變與健康風險等,

都彼此互相牽動著區域性與全球性的發展。本文

即概要分析全球目前在綠色經濟推進下,清淨技

術的崛起與前景。

十大永續發展驅策力

世界經濟發展至今,全球都必須正視從今爾

後將會實質衝擊到所有企業的經營、商業與消費

模式、科技 / 產品 / 服務創新的十大趨勢與挑戰,

而這些事實與議題,也是迫使國家政策與企業發

展必須向永續轉型的重大驅動力,包括 :

● 氣候變遷 ● 能源與燃料

● 原物料資源匱乏 ● 水資源短缺

● 人口成長 ● 都市化

● 富有化 ● 糧食供應安全

● 生態系退化 ● 森林濫砍

衝擊將反應在諸如資源價格高漲且漸難取

得、資產及供應鏈受到全球暖化現象威脅、日趨

12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複雜及嚴苛的法規與財政手段、兼顧滿足消費者

金字塔底層人口的基本所需暨數十億新興中產階

級提升生活品質的消費需求、利害關係人對於企

業社會責任 (CSR) 的期待等。

2009 年 聯 合 國 氣 候 變 化 綱 要 公 約

(UNFCCC) 哥本哈根會議在最後由美國、中國、

印度、南非與巴西等五國議定,正式確立了全球

氣候變遷的活命線:也就是應控制全球暖化較工

業化前溫度不得超過攝氏 2 度以內,這相當於

在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不得超過 450 ppm

( 百萬分之一 )。根據 CO2Now.org 所顯示大氣

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數據,到 2014 年 6 月已突破

400 ppm 達 401.3 ppm,創下人類歷史上的新

高紀錄,離活命線的 450 ppm 僅相差不到 49

ppm。2012 年以前,每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

會增加2 ppm。然2012年世界景氣逐漸復甦後,

這二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加 3 ppm。

人類能否躲得過攝氏 2 度的暖化活命線,只剩近

16 年便可見真章。

根據德國慕尼黑再保公司的統計,2013 年

全球共有 880 次造成顯著財務損失的巨大天然災

害,2004-2013 十年間,全球因巨災造成的財

務總損失,就有四年超過 2,000 億美元,2011

年更因為泰國大淹水高達 4,000 億美元。2012

年美國珊蒂颶風 (Hurricane Sandy) 造成的損失

達 500 億美元,2005 年卡崔納颶風 (Hurricane

Katrina) 造成的損失更高達 1,280 億美元。頻率

日益增高的極端氣候災難與大氣中破紀錄的溫室

氣體濃度,將會加速碳排放管制的發展。故企業

向低碳轉型,已是刻不容緩。

碳排放管制與交易體系,近年來開始在世界

各地有更具體的發展。美國加州繼歐盟、紐澳與

大東京都之後,於 2013 年元月正式引進碳交易;

中國於 2014 上半年則完全啟動了北京、天津、

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七個省市的碳

排放交易試點;南韓也已由國會決議於 2015 年

開始實施碳交易計畫。根據世界銀行 2014 年 5

月的資料,目前已有超過 40 個國家與 20 個地

區採行碳交易或碳稅,這些國家與地區占全球排

碳量 22%。碳是有價格的成本與資產,從歐洲、

美國到亞洲,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企業一日不

進行碳管理,就一日流逝未來的低碳的競爭力。

必然邁向低碳與綠色

經濟的訊號

2℃的活命線限制了人類經濟活動所產生的

碳排放量,而這個量就可視為是大氣中所容許的

碳預算,因此產生了一個新觀念,就是未來的經

濟發展勢必會受到大氣中的碳預算所限制。無論

是否為先進國家,朝向低碳電力、低碳生產、低

碳交通、低碳建築與低碳消費性產品發展,都是

希望在 2℃的碳排放限制下,持續朝經濟發展與

降低碳排放的方向前進。專家估計世界要轉型進

入綠色經濟時代,全球每年必須投入 1-2.5 兆美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13

元的資金,這個市場大餅讓領先企業為之側目,

在基礎建設、低碳設備、消費商品與服務、甚至

金融投資與保險商品,都有龐大的商機,其中也

包括樂活市場、永續城市、有機商品、及永續認

證相關產品與服務業等。國際能源總署 (IEA) 指

出,為避免暖化超過 2℃,能源投資必須由目前

的化石燃料轉換至乾淨能源,全球每年合計至少

須額外花費約 7,000 億美元在乾淨能源建設、低

碳交通運輸、 能源效益及林業上。世界銀行也指

出開發中國家必須在 2030 年前每年投資 1,400

到 1,750 億美元,才有機會躲過暖化 2℃的鉅大

衝擊。

我們來看看一些機會面的事實與趨勢:

● 到了 2050 年,屆時地球 90 億人口要活得好,

需要 2.3 個地球的能源才夠用 ( 世界企業永續

發展協會,WBCSD)。

● 永續林業管理及有智慧地使用林業製品,就可

以吸收掉世界一半的排碳量。

● 消費者金字塔底層 40 億人口,每年每人雖賺

不到 3 千美元 ( 約 9 萬台幣 ),但卻意謂著 5

兆美元未被開發的採購力。

● 目前全球有 21 億人失業,18 億的人口沒有

乾淨的水喝。

● 2010 到 2050 年間,為了要調適全球暖化 2℃

所帶來的氣候衝擊,得支出每年 700 兆美元,

相當全 GDP 的 0.17%。

● 土地的退化,預估全球經濟損失每年達 400

億美元。

● 城市排碳量占全球 70%,卻也是能源效率可

以改善最關鍵的地方。

● 全球的建築在 2010 年世界最終能源的消耗

上,就占了 32%,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

19%。按照目前一如往昔 (BAU) 的成長模式,

到了 2050 年建築物的能耗全球會增加 2 倍甚

或 3 倍。

● 2005 到 2010 年,全球的數據中心耗電成長

了約 56%,目前就占了全球耗電的 1~1.5%。

除了大幅改善機房的節源管理,eBay、HP、

Facebook 等公司無不積極投入長程改善方

案,致力提供低碳電力的應用比例。

● 95% 掩埋掉的紡織品其實可回收再利用。根

據麥肯錫的研究估計,原本要丟棄但再利用的

資源,就有一兆美元的價值。

● 世界上 25% 的農藥用來生產棉花,8,000 種

化學品用來將原物料化為紡織品,占全球所生

產之化學品的 25%,而其中 42% 紡織業所使

用的化學品係用在中國。

從台灣工業命脈石化業來看,工業革命後石

化產品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是無所不在,因

為氣候變遷的問題,化石能源的應用自然面臨

了空前的挑戰,不僅如此,衍生自化石能源的

石油化學製品,更必須面對其環境衝擊所產生

的環境損益。消費性產品所使用的塑膠到底造成

多少環境衝擊?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

14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與 Trucost 在 2014 年 6 月 出 版 之 分 析 報 告

Valuing Plastic 的預估,其每年造成 750 億美

元的環境與社會衝擊,食品業占 23% 排名第一,

無酒精飲料業占 12% 排第二。這些環境成本包

括 30% 來自原料取得及塑膠製造業所產生的溫

室氣體排放,其中並有至少 130 億美元係來自塑

膠對海洋造成的污染,不耐久的家用產品、服飾

與飾品業是造成海洋塑膠污染成本最大的二個消

費性產品產業。因為使用塑膠,每百萬美元營收

所造成的自然資本成本,最高的二個產業是球鞋

與玩具業,但目前其在塑膠應用上的揭露程度,

透明化尚不佳。透明化比較好的產業包括耐久與

不耐久家用產品、消費電子、個人用品、食品、

零售、服飾與飾品產業等。這些外部環境成本一

旦將來必須由相關企業支付,肯定會對這些公司

目前的獲利評價造成重大的衝擊。

從我國最引以為傲的資通訊高科技產業

(ICT) 來看,國際最新智能 2020 報告 (SMARTer

2020),就分析指明 ICT 產業具有協助其他產業

減碳的龐大潛力,其中尤以應用於農業及土地利

用、建築業、製造業、電力業、服務業、及交通

運輸業的效益最佳。ICT 在 2020 的整體排碳量

約為 13 億公噸 CO2,占全球總排碳量的 2.3%,

但其可協助其他產業減碳的潛力卻高達 91 億公

噸 CO2,足足是本身排碳量的 7.2 倍。這麼龐大

的低碳商機,都將在 2020 年前國際減碳政策框

架談判有更明確的推進下而引爆。

爾近中國各地的霧霾也嚴重影響台灣的空氣

品質,此也正是一味高度發展經濟的惡果。北京

PM2.5 動輒超過 200,是美國加州洛杉磯地區的

12.5 倍,惡劣的空氣品質對健康、經濟發展及

生活品質的衝擊,連中國各級政府都不敢小覷。

此狀況的發生的確比專家預期來得更快,影響的

層面也超出各界想像。北京市政府估算要淨化全

中國的空氣品質,得耗資 8,170 億美元,光北京

市就得花費 1,630 億美元。此外,中國各大城

市的水源,僅一半達安全無虞可飲用的標準,而

中國北方的地下水,有近七成是不宜與人直接接

觸的,這些狀況都使中國正面臨極為嚴峻的水風

險。

清淨科技的崛起與前

清淨技術 (cleantech) 的定義,指的是所開

發的創新技術與商業模式,能夠同時大幅降低環

境負面衝擊,又能提升資源生產力,更負責任地

使用自然資源,提供成本更低、效能更高的產品、

服務或製程。清淨技術包含了新能源科技 ( 再生

能源、生質燃料、儲能與燃料電池等 )、提升能

源效率科技與產品、智慧電網、綠色與清潔生產、

智慧與低碳交通 ( 包括各類環保車種 )、智慧低

碳綠色建築、先進與可再生材料、生物高科技農

業、智慧低碳綠色城市中的上水、下水與廢棄物

處理系統等。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15

2030 年全球近 40 億人口將居住在新興市

場,面對早已預期的龐大消費壓力,新興市場如

何能跳脫過去不永續的發展模式,避免生態系統

與環境品質快速退化帶來的發展後果,恐唯有仰

賴清淨科技與綠色和低碳經濟一途了。清淨科技

對於永續發展、經濟發展與競爭優勢事關重大,

我們應用幾個領域的實例來說明之。

先從原料的角度來看,杜邦公司的轉型正是

永續產業的典範,從創立後第一個百年的火藥核

心業務,在第二個百年轉型成石油化學公司,到

2000 年左右逐步再轉型成生化高科技的農業公

司,都是抓緊時代脈絡的產業需求,精準定位在

具有差異化的優勢策略上。杜邦公司產自非耗竭

資源之產品的營收,從 2007 年的 59 億美元 ( 該

年全年營收為 294 億美元 ),到了 2012 年成長

至 118 億美元 ( 該年全年營收為 350 億美元 )。

易言之,6 年間成長 100%,相較全年營收的成

長 18% 而言,二者相比為 5:1。另外從永續領

域創造的生產力收益,1990 至 2010 年間因為

節能降低的總成本,就達 60 億美元之高,相較

於 2010 年 30 億美元的淨收入而言,是極為顯

著的金額。杜邦公司在水源稀少或有缺水壓力地

區的耗水量,2007-2012 年間從 60 億加侖降到

50 億加侖,換算成每單位美元營收的耗水量,

從 0.2 加侖降到 0.14 加侖,減量達 30%。

從傳產技術升級來看,紡織業乾式染整的技

術這幾年有很突破性的進展,國外少數幾家先進

的公司研發出顛覆性的乾式技術,我國已有如遠

東新世紀應用來製造為 Nike 代工,其功效幾乎

為多贏,包括零耗水、化學品耗用減少一半以上、

染整時間更短導致耗能降低 50% 以上、製程成

本減少 30-50%。

從潔淨能源的領域來看,潔淨能源的投資

已快速大幅攀升,光是美國 2014 年在潔淨能源

上的支出就高達 1.3 兆美元。清淨科技及其產品

的成本也已大幅下降,以太陽能光電板為例,

自 2011 年起至今降價就已達 60%,太陽能電池

則自 1977 年每瓦 76.67 美元,2013 年下跌到

每瓦 74 分美元,跌幅高達 99%。美國 2011 到

2013 年間,太陽能的裝置容量就成長近 50%,

2012 年新增設的能源設施,再生能源就超過

50%。

從 LED 照明市場來看,全球的照明市場

約值 1,000 億美元,每年約成長 5%。LED 市

場成長快速,但價格也快速下跌,跌幅每年約

15%。

從潮流超跑的新科技領域來看,2003 年才

成立的電動車公司 Tesla,擺脫傳統電動車的思

維與形象,導入主流時尚設計的概念,讓電動車

形象脫胎換骨,內化了酷炫與性感、速度等超跑

的必備元素,使其擄獲市場青睞,2010 年才上

市,2014 年初的市值即達 180 億美元,是創立

於 1810 年的標緻汽車目前 30 億市值的 6 倍。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是 Tesla 最強而有力的技術

16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支援,Model S 的關鍵零組件 12% 來自台灣,

包括動力系統、精密機械與智慧車電等領域。

從綠色產品在營收佔比的角度來看,12 年

前飛利浦 (Philips) 啟動產品綠色設計,甚至更

早自 1998 年即推出其 EcoVision 環保方案。飛

利浦的綠色設計聚焦在六大面向:能源效率、包

裝、有毒物質、重量、回收與報廢處置、壽命期

間的可靠度等。到了 2013 年,飛利浦在綠色創

新的投資近 7 億美元,而在消費性電子、照明及

保健科技三大領域中,綠色產品就占了全年 160

億美營收約 51%。

從投資的領域來看,根據追蹤全球 18 個產

業共 23,000 家清淨科技公司投資變化的研究單

位 Cleantech Group 之分析顯示,全球創投在

清淨科技上的投資在 2012 年首季連續五季衰

退後,自 2013 年第二季又開始成長,2013 年

全年的投資總額達 63 億美元。能源效率與交通

運輸領域最受青睞。研究也同時顯示,Russell

3000 成份股在 2013 年投報率表現最好的企業

中,25% 是屬於清淨科技領域的上市公司。清

淨科技為目前許多投資機構的投資重點項目,高

盛 (Goldman Sachs) 就表示,未來十年會投資

400 億美元在清淨科技上。

2012 年於墨西哥的 G20 峰會上正式成立

的 綠 色 成 長 經 濟 聯 盟 (Green Growth Action

Alliance),在 2013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一份

「綠色投資報告 - 解凍私募資金邁向綠色成長之

道 」 (The Green Investment Report - The

ways and means to unlock private finance

for green growth),報告再度指出綠化全球經濟

成長將是滿足 2050 年全球 90 億人口需求的唯

一方法。開發中國家在綠色投資的成長上,扮演

愈趨重要的角色 - 開發中國家對乾淨能源資產的

融資金額,於 2012 年度首度超過已開發國家。

若依目前的企業營運模式 (Business as usual,

BAU),預期2020年,全球每年在水資源、農業、

電信、能源、交通運輸與建設、建築、工業及林

業上的總投資金額,將達每年約 5 兆美元。但一

如往昔的營運模式將無法帶來穩定及繁榮成長。

專家估計世界要轉型進入綠色經濟時代,

全球每年必須投入 1-2.5 兆美元的資金,這個市

場大餅讓領先企業為之側目,再加上全球暖化

在 2050 年不能超過工業革命前 2℃ 的碳排放限

制,在基礎建設、低碳設備、消費商品與服務、

甚至金融投資與保險商品,都有龐大的商機,其

中也包括樂活市場、永續城市、有機商品、及永

續認證相關產品與服務業等。

結語

2020 年前台灣企業的新抗戰七年

對國家而言,未來的國際市場是一場低碳國

力的角力。對企業而言,未來肯定是清淨科技的

藍海大戰。無論從降低成本、避險、或掌握未來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17

的新商機,朝「綠色」、「低碳」和「高資源效率」

方向創新,企業已經別無選擇,因為此已成為國

家發展的目標,智能與生態城市開發的主軸,科

技演進的方向,和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無論世界經濟如何變化,氣候變遷惡化的狀

況從未停歇。我國企業應該更聚焦於關注碳管理

及低碳創新的趨勢,因為台灣的油水電價長期偏

低,不利低碳創新與市場的低碳轉型,而產業外

移所至的國家,包括中國都是易受氣候變遷傷害

的國家,因此台灣企業不僅需要更高的氣候風險

意識,更需要在科技、產品、服務、商業模式與

營運面具體的低碳創新行動。

我國產業要在清淨科技上的發展,就要解決

侷限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不監管企業在綠色、

低碳與清淨科技的轉型,企業不可能有前瞻的作

為。國際清淨科技新公司如雨後春筍地成立,我

國企業必須嚴陣以待,若不積極朝低污染與高效

能的方向創新,這場世界性的綠色競賽會是贏競

爭力重新洗牌的關鍵,怠於因應的企業將會面臨

被淘汰出局的命運。如果我們想要成為 2020 年

領先的企業,現在就要開始積極運籌帷幄,永續

發展與低碳及綠色創新,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不

可能一天養成,卻對企業未來長期的價值影響甚

鉅,我們期待台灣的企業都能在未來七年成功轉

型,晉升為世界綠色與低碳經濟的解方供應者,

這場新抗戰七年的轉型革命,正等待我國產業界

灌耳的號角響起。

參考文獻

1. Chemicals Substitution in Textile Industry:

Implementing Chemical Policies Into

the Textile Supply Chain, Greenpeace,

Hangzhou, March 25th, 2013.

2. C l imate Change: Imp l ica t ions fo r

Buildings, Cambridge, June 12th, 2014.

3. CO2Now.org, http://co2now.org/, August

1st, 2014.

4. Haji, Sheeraz, The truth about 60 Minutes

and the cleantech 'crash', GreenBiz.com,

January 13th, 2014.

5. Loss events worldwide 2013, 2014

M ü n c h e n e r R ü c k v e r s i c h e r u n g s -

Gesellschaft, Geo Risks Research – As

at January 2014.

6. Lubin, David A. and Daniel C. Esty,

Bridging the Sustainability Gap,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2014, June 17th, 2014).

7. Partnering with Corporates - An Important

but Complicated Aspect of Growing

Cleantech Companies, Cleantech Group,

2013.

8. Peter White, WBCSD 2014 Montreux LD

Meeting.

9. Valuing Plastic, UNEP, June, 2014.

10. SMARTer 2020, GeSI, December, 2012.

18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綠色產業與綠色新契機

▲ 陳家豪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教授

前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工業的發達,各種工業產

品雖然為人類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與福祉。但是,

當人們在享受這些文明生活的同時,全球生態環

境卻逐漸遭到嚴重破壞。例如臭氧層的破壞、全

球溫室效應、酸雨、光害與煙霧、生態平衡的破

壞、河川及海洋的污染、沙漠化及固態廢棄物等,

將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以及後代子孫的生存。

另外,資源的濫用也將造成地球貴重資源的枯

竭。近十多年來,歐盟許多法令相繼通過,諸如

WEEE、RoHS、ELV、ErP 及 REACH 等,各

國也均提出綠色產品環保標章的制度,均使得永

續性產品愈受重視,永續發展的理念已漸落實在

企業的經營與產品的開發上。企業在開發、設計

及製造產品的過程中,愈來愈重視永續性及環保

的面向。

過去三十年來,產業界在全球生態環境的保

護概念一路從污染防治、工業減廢、清潔生產、

延伸製造廠責任、廢棄產品回收拆卸處理、再生

能源、環保標章、綠色設計、綠色供應鏈、生命

週期評估、節能減碳、碳足跡、綠色製造、永續

發展等觀念,一直進展到循環型經濟、綠色經濟、

綠色產業等觀念提出。聯合國於 2008 年提出了

「全球綠色新政」倡議,提議各國積極擴大綠色

投資並加速發展綠色經濟與綠色產業,美國、歐

盟與日本等國家積極響應,將綠色產業列為各國

積極推動的重點工作。我國也積極推動綠色產業

以符合國際環保趨勢。本文介紹世界各國與台灣

推動綠色產業之狀況,提出未來可努力的方向。

綠色產業定義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UNIDO) 於 2011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19

年 10 月所提出綠色產業倡議,對綠色產業的定

義為「綠色產業是不以犧牲自然體系健康和人類

健康為代價的工業生產和發展模式。綠色產業旨

在將環境、氣候和社會因素納入企業活動的考慮

範疇。」UNIDO 視綠色產業為實現工業永續發

展的重要途徑。而UNIDO提議以兩方向來推動,

第一面向為綠化現有產業,以提高資源利用率、

減少污染及化學品安全管理等手段,降低流程和

產品對環境的危害;第二面向則為建立新的綠色

產業,如回收再生產業及再生能源產業 ( 太陽能

發電產業、風力發電產業、生質能源產業等 )。

綠色產業即創建或改善成新的可實現增長之工業

生產體系,但不會增加自然資源消耗和導致環境

污染破壞。而較具體的綠色產業則為生產綠色產

品的綠色工廠。

綠色工廠可分為三層次,第一層級為綠建築

廠房,第二層級為低碳節能清潔生產 ( 包含綠色

製造 / 製程、綠色工具機、綠色製造設備 ),第

三層級為生產綠色產品。目前大部分的綠色工廠

只達成第一層級 ( 綠建築廠房 ) 與第二層級 ( 低

碳節能清潔生產 ),只有少數綠色工廠也同時生

產綠色產品。

綠色產業包括一般的環保產業、資源再生產

業、清淨與再生能源產業及節能減碳產業以外,

擴及到使用再生能資源與綠色生產機制之傳統產

業、水資源、地貌改造復育、製造綠色產品與原

料的產業及相關驗證產業等。同時包括以綠色為

考量之服務業、經營綠色基金之金融服務業等。

綠色產業的相關技術包括環保產業之技術與設

備、清潔生產技術、綠色生產技術、資源再生技

術、清淨與再生能源技術與設備、節能減碳技術、

綠建築技術等。

世界各國對綠色產業

重視程度與因應策略

日 本 在 1998 年 推 動「Top-Runner

Program」,設定電器和車輛的能源效率標準

須比每種產品的潛在銷售市場上的最佳性能值更

高,促使日本產業能源使用效率成為世界領先

者,為日本節能減碳產業立下良好的基礎。日

本綠色工廠的推動是由民間廠商 Panasonic、

Hitachi、Sharp、Fujitsu 等公司在十年前發起,

Panasonic 公司還訂定綠色工廠評估系統 15 項

指標,較著名的是 Sharp 公司於 2003 年建立生

產液晶電視的 Kameyama Mie 超級綠色工廠。

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 (AIST) 提出的最小化

製造概念 (Minimal manufacturing concept) 是

定義一製造系統生產具最大功能的產品,但製程

中以最少的資源輸入且使用最少的能源,並在製

品的生命週期中產生最小的環境負擔。日本環

境省於 2011 年 , 為鼓勵使用低碳的家電產品及

促進低碳的家電產品商業活動,提出生態租賃

(Eco-leasing) 推動補貼計畫,由政府補貼 3%

生態租賃費用。

20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德國推動各行業能源有效利用策略,擴大可

再生能源使用範圍,永續利用生物質能,汽車產

業的改革創新等措施,以全力打造綠色產業。德

國自兩千年實施的再生能源法強制電力公司以

高於一般行情的保證價格收購再生能源產生的電

力,促使德國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發展。德國的成

功經驗也引起各國仿效,目前已有多國參考德國

的再生能源法,立法鼓勵綠色產業的發展。在汽

車產業的改革創新方面,德國政府則提出「國家

電動汽車發展計畫」,希望在今後幾年中促進電

池技術的研究進展、電網融合以及電動車市場準

備,緊緊掌握住電動發展中的發動機技術、電池

技術以及充電網絡這三個關鍵因素,促進德國

電動車技術和市場不斷發展完善。預計到 2020

年,德國電動汽車總量將達到 100 萬輛。德國

Mercedes-Benz 汽車公司最新的海外工廠座落

於匈牙利的 Kecskemét,為一所極為先進及符

合新世代環保標準的綠色工廠。德國 Quella 先

生於 2013 年綠色設計 (Eco-design 2013) 國際

會議中,提出工廠綠色設計的一些方向 : (1) 改

善硬體設備,如綠色工具機; (2) 改善工廠的整

體製程; (3) 以置入系統來控制硬體; (4) 使用

軟體來控制整體工廠;(5) 延伸至包含雲端網路。

美國奧巴馬總統於 2010 年公布「清潔能源

領導法」,著重於美國能源消費結構之改變。法

案要求增加能源生產率、提高能源效率、訂定再

生能源之發展標準、強化輸配電網、研發自主新

能源技術等。2010 年六月美國參議院亦通過「電

動汽車促進法」,該法案制訂國家電動汽車推廣

計畫,將於三年內投資 20 億美元以增加 40 萬

輛電動車;10 年內則投入 30 億美元以建置充

電站等。期望於 2030 年實現半數輕型汽車電動

化,石油需求削減 1/3 的中程目標。美國也在振

興經濟計畫中,提撥 677 億美元用於發展清潔

能源和節能交通等綠色產業技術。

近日,歐盟的波羅的海地區計畫 (the EU´s

Baltic Sea Region Programme), 從 2007 年

至 2013 年創建了一個項目,「通過創新的永續

生產的中小型企業」,目的在通過提供一個知識

共享平台,工具和資金需要測試,以提高中小

企業的永續生產流程和展現生態創新。波羅的

海地區跨國合作計畫,將自 2014 年繼續延伸至

2020 年。2014 年 5 月 14 日在華沙的聯合編程

委員會,批准了包括來自八個歐盟成員國的國家

代表團 ( 丹麥、德國、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

亞、立陶宛、波蘭和瑞典 ) 以及鄰國挪威,白俄

羅斯,和俄羅斯的波羅的海地區跨國合作計畫。

奧地利的明日工廠 (Factory of Tomorrow)

研究計畫提出發展零排放、零廢棄物的製造系

統,以最少資源消費與最小環境衝擊,來達成最

大效益。挪威因水力資源豐富,接近 100% 是水

力發電,所發電力足供全國使用,還能賣給鄰國,

因此自認可達成「無碳國」的目標。近年來,挪

威全力推動電動車,期望以水力發電所發的電力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21

達成零碳運輸。連在北海的外海鑽油平台,都希

望能以電纜傳送水力發電所發的電力,取代天然

氣能源消費,更降低碳的排放量。

台灣綠色產業相關之

政策或措施

十多年前,環保署已推動建立台灣家電及電

腦回收資源再生產業,且持續推廣到其他產品。

並於 2010 年 3 月正式推動「台灣碳標籤」制度,

計算產品碳足跡,促使產業有能力於產品製程及

供應鏈中,找出碳足跡減量熱點與機會,減少溫

室氣體排放。為協助台灣企業掌握綠色產品與服

務貿易商機,形塑台灣綠色貿易國家新形象,進

一步突顯台灣綠色品牌價值,從 2011 年起經濟

部國貿局舉辦「台灣綠色典範獎」評選,選出由

國內企業所提供之優質綠色產品與綠色服務。 經

濟部工業局在 2012 年擬定「綠色工廠標章」制

度,整合綠建築與清潔生產機制,致力降低工廠

廠房於建造、運作及產品製造生命週期各階段之

能源、資源消耗與對環境衝擊,提升產業與產品

之環境友善性,以符合產業低碳化之目標。經濟

部中小企業處 2013 年起推動「綠色小巨人輔導

計畫」,遴選具綠色小巨人潛力之中小企業,示

範導入綠色創新技術、綠色設計、綠色服務或營

運持續管理、企業社會責任等,使成為綠色永續

模範,帶領其他中小企業朝綠色永續發展。為因

應國際環保潮流與趨勢,我國積極設置四個「環

保科技園區」,啟動綠色產業發展、建立循環型

社會與開創全球化環保市場。而除了推動環保科

技園區外,也推動能資源整合邁向生態工業區的

計畫。

台灣及國際推動綠色

產業目前成果

台灣在綠色能源產業 ( 太陽能發電、磷酸鋰

鐵儲能電池 ) 已有具規模的發展,但台灣再生能

源所占比例仍然非常低。到 2013 年底,已有台

積電、台達電、聯電、宏遠興業、友達光電等公

司的 12 個工廠獲得綠色工廠標章。歐萊德公司

的綠茶洗髮精綠色產品,不僅完成碳足跡與水足

跡認證,也達成碳中和,同時公司也打造綠建築

化妝品工廠。

在綠色創新技術方面,台灣的研發成果一直

有令人讚歎的亮點。2013 年作者參加德國柏林

工業大學舉辦的永續製造國際研討會,其會議手

冊以石頭紙印刷,並由大會主席特別介紹此綠

色材料。石頭紙是由 80% 無機礦粉 ( 石頭粉 )

calcium carbonate (CaCO3) 和 20% 可回收塑

膠 polyethylene (HDPE) 製成,製造出與木漿

紙功能相似的新紙張,該製程完全不砍樹木,不

使用水,不排放廢水,不排放廢氣,是一個完全

沒有污染的製造方法,回收及製造特點已通過搖

籃到搖籃 (Cradle to Cradle, C2C) 銀級認證。

從網路維基百科查詢知此技術及專利是由一家

22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在台灣台南的龍盟科技公司 (Lung Meng Tech

Co.) 所擁有。此綠色創新科技可成為台灣的綠色

創新產品典範。

工研院大氣電漿技術用於觸控面板的綠色低

碳製程技術,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膜 (TCO) 中

關鍵材料 -氧化銦錫 (ITO),含有稀有金屬「銦」,

供應來源成未來的隱憂且必須在真空鍍膜設備下

製造,低溫大氣壓電漿鍍膜技術使用空氣與含鋅

(ZnO) 金屬離子的水溶液,解決真空製程的耗電

及有毒材料所帶來的環保問題。大氣壓電漿蝕刻

技術用於高分子導電膜,可較傳統黃光微影蝕刻

技術用於 ITO 材料,減少碳排放與降低成本。

2014 年 4 月更成立新創 (spin-off) 公司雷立強

光電科技公司。

綠色汽車科技中的油電混合車銷量及技術,

日本一直是世界第一。近幾年 Toyota 英國汽車

製造廠 (TMUK) 最新一代油電混合動力技術的

Auris Hybrid 二氧化碳排放只有 84 g/km,該廠

現在使用的水電量僅是 1992 年的三成,且製造

出的垃圾量竟然趨近於零,堪稱是環保模範生的

綠色工廠。

德國以補貼等配套措施,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產業,其再生能源占德國能源消耗 17%,但隨

著政策降低補貼金融及中國太陽能產品低價傾銷

的影響,使德國及歐洲太陽能綠能產業陷入困

境。德國在 2013 年投入再生能源產業的資金高

達 200 億歐元,有 35 萬名員工以及 500 家以上

的能源供應商,全國也有 6% GDP 來自環保相

關活動。

波蘭學者提出在波蘭鋼鐵製造工廠的綠

色創新案例。西班牙學者以使用新的搖籃到

搖籃 (C2C) 典範,提出一設計方法學 MGE2

(genomic model of eco-innovation and eco-

design) 進行發展清潔製造。盧森堡學者藉一低

環境足跡的木板片製造工廠創新活動,發表一新

的工廠綠色設計概念。法國學者發表一以整合程

序模式與生命週期評估工具的化工程序工廠綠色

設計概念,並應用於一飲用水處理工廠。

未來努力之目標

從德國及歐洲太陽能綠能產業陷入困境的經

驗,可見選擇合適的綠色產業推動時機與因時適

宜的推動計畫,包含制定配合的法令是推動綠色

產業很重要的配套措施。

而從產品與零組件的綠色設計到探討工廠的

綠色設計 (Eco-design of Plants),以軟體來控

制工廠與設備,並延伸至網路與雲端,是未來值

得下功夫以改善對環境衝擊的較有效果的機會。

意大利學者提出一新概念:新的製造領域典範

“慢工廠" (Slow Factory),強調重視傳統高深

工藝技術,以較緩慢成熟的技術,提升產品的加

值效果,拉大領先競爭對手的差距,也作為永續

製造中強調永續性發展的新典範概念。台灣製造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23

業廠商或許有機會從此新概念中找出永續發展的

機會。

雖然台灣在綠色產業與綠色工廠的推動 有

初步的成果,但推動產生新的綠色產業的持續動

能來自不斷的綠色創新 (Eco-Innovation),介紹

五個最新綠色創新趨勢。

一、從搖籃到搖籃 (Cradle to Cradle)廢物即食物。從搖籃到搖籃。根除廢棄物的

概念:從設計開始就體認到沒有廢棄物這回事。

二、( 脫 ) 物質化 (Dematerialization) 極小化製造是去 ( 脫 ) 物質化的一種實踐概

念。極小化製造是一製造系統在製造程序中,以

最少的資源材料與使用最少的能源,且排出最少

的環境負擔,製造出有最大功能的產品。例如

Micro Liquid Process 液態金屬材料噴印製程技

術、縮小的無人化無塵室、以及訂製細菌譜出生

物電路等技術。

三、理想性 (Ideality)根據 TRIZ 方法,所謂理想系統是所有的功

能都能執行的狀態下,實體不存在的系統。實

際上,系統是以增加其有效的功能,同時消除有

害的副作用,來達到理想性。綠色產品的最終

理想性結果 (ideal final result) 是執行所要的功

能,但沒有任何環境衝擊。綠色理想性案例,如

零瓦待機電力消耗系統 (The Zero Watt Inside

(ZeWIn) system)、以及零二氧化碳排放生活方

式 (Net zero CO2 lifestyle) 等。

四、產品服務系統 (PSS)如何使未來的產品不但能降低對環境產生的

衝擊,也能滿足消費者的服務需求,讓最綠色的

產品廣為消費者喜愛,則是廠商落實永續發展理

念的新挑戰。歐洲學界及產業界則以提出具永

續創新意涵的「產品服務系統 (product service

system, PSS)」概念,更進一步地思考永續性

產品的開發理念是否能擴展到它所提供的服務層

面。巴黎的公共自行車出租計畫騎腳踏車遊巴黎

與台北 Youbike 均是很成功的綠色 PSS 服務產

業案例。

五、仿生設計 (Biomimetics)大自然提供永續概念最多的創意來源,仿生

設計是最新的綠色創新領域。許多案例可由「藍

色革命」一書中讀到很好的仿生永續創意概念。

結語

綠色產業的提倡與實踐,提供台灣廠商一個

轉型為更有綠色競爭力的新契機。慎選合適的綠

色產業推動時機與因時適宜的推動計畫,包含制

定配合的法令是台灣要積極努力推動綠色產業時

24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要注意的方向。台灣廠商在綠色創新的動能也較

歐盟、美國及日本弱,如何積極跟上綠色創新的

腳步,是我們的挑戰。期望在台灣未來有更多綠

色工廠建立與發展更多的成功的綠色產業,除了

提升台灣產業的綠色競爭力外,也為全球環境保

護與永續發展盡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Campana G. and Cimatti B., “The

S l o w F a c t o r y : A N e w P a r a d i g m

f o r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 , T h e 11 t h

Glob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September 23-25, Berlin,

Germany, 2013.

2. Ecodesign Infoknoten, “Research

results: Factory of Tomorrow", Institut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ttp://www.ecodesign.at/

forschung/fdz/index.en.html, [Access at

2014/04/26].

3. Final Reports on the Top Runner Target

Product Standards, http://www.eccj.or.jp/

top_runner/, [Access at 2014/07/21].

4. Gajdzik B., Burchart-Korol D, “Eco-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Plants

I l l u s t r a t e d w i t h a n E x a m p l e o f

S t e e l P r o d u c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 ,

METALURGIJA, Vol. 50, No. 1, pp.63-66,

2011.

5. Mainoni E., “Project Examples: Factory

of Tomorrow", Austrian Federal Ministry

for Transpor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http:/ /www.fabrikderzukunft.at/ fdz_

pdf/broschuere_project-examples.pdf,

[Access at 2014/06/02].

6. Mery Y., Tiruta-Barna L., Baudin I.,

Benetto E. and Igos E., “Formalization

of a Technical Procudure for Process

Ecodesign Dedicated to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lant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 68, pp. 16-24, 2014.

7. Murata K., Matsumoto J., Tezuka A.,

Matsuba Y. and Yokoyama H., “Super-

fine ink-jet printing: toward the minimal

manufacturing system", Microsystem

Technologies, Vol. 25, No. 1-2, 2005.

8. Peralta M.E., Aguayo F. and Lama J.R.,

“Clean Manufacturing from Cradle to

Cradl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

502, pp. 43-48, 2012.

9. Poppvic i E. , Benetto E., Cernigl ia

G . a n d B e c k e r M . , “ F a c t o r y o f

the Future – Toward a Near -zero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25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in Wood Panels

Manufacturing",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Management

(LCM 2013) in Gothenburg, 2013.

10. Quel la F. , “New Perspect ives for

Ecodesign", Keynote presentation at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Design and

Inverse Manufacturing, Ecodesign13,

Jeju, Korea, December 4-December 6,

2013.

11. Shoda Y., “An overview of Japan´s

environmental policy", November 9,

2011 https://www.env.go.jp/en/focus/

docs/files/20111109-07.pdf, [Access at

2014/07/21].

12. The Baltic Sea Region Programme ,

http://eu.baltic.net/Priorities.21.html,

[Access at 2014/07/21].

13. UNIDO,“工發組織綠色產業工業可持續

發 展 倡 議 ", 維 也 納,2011 年 10 月,

http://www.greenindustryplatform.org/wp-

content/uploads/2014/06/green-industry_

CN_highres.pdf,[Access at 2014/07/20].

26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我國綠色工廠標章制度推動現況

與案例介紹

▲ 湯奕華 / 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副總經理▲ 王朝民 / 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專案經理▲

曾香斐 / 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工程師 ▲

王義基 / 經濟部工業局永續發展組 科長 

前言

經濟部工業局依據行政院「智慧綠建築推動

方案」,於 2011 年推動整合「綠建築」與「清

潔生產」評估之「綠色工廠標章制度」。期透過

該制度引導工廠接軌國際環保規範與永續發展趨

勢,致力降低工廠廠房於建造、運作,及產品生

命週期中各階段之能資源消耗與環境衝擊,以提

升企業綠色形象與綠色競爭力,亦符合產業低碳

化之目標。

綠色工廠標章制度介

綠色工廠應兼顧廠房建築及生產與管理之綠

色考量和規範,亦即工廠之廠房建築物需取得內

政部之「綠建築標章」;而工廠之生產營運管理

需通過工業局之清潔生產符合性判定,才能取得

綠色工廠標章 ( 圖 1)。由於涵蓋之範疇廣及評估

標準難度高,故綠色工廠標章儼然已成為工廠推

動綠色與永續議題的最高肯定與榮譽。以下分述

其評估範疇與應用標準。

圖 1 綠色工廠標章圖樣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27

1. 廠房綠建築評估

有關廠房綠建築評估部分,係由內政部主

導。內政部早於 1999 年即建立綠建築標章制度,

而為配合綠色工廠標章制度推動,提升工廠廠房

建築之環境效益及鼓勵既有建築物更新改造,內

政部於 2011 年完成「廠房類 (EEWH-GF)」及

「舊建築改善類 (EEWH-RN)」綠建築評估手冊,

使新、舊廠房建築物均有可供應用之評估認定方

式。意即,工廠可視其狀況,選擇依循廠房類

(EEWH-GF)、舊建築改善類 (EEWH-RN) 或基

本型 (EEWH-BC) 評估系統,取得綠建築標章。

有關綠建築評估應用之資源可參考內政部建築研

究所出版之綠建築評估手冊,抑或至內政部建築

研究所及台灣建築中心網站查詢。

2. 清潔生產評估

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 對「清潔生

產」的定義:清潔生產係指持續地應用整合及預

防的環境策略於「製程」、「產品」及「服務」,

以增加生態效益和減少對人類及健康的危害。工

業局係以 UNEP 之定義為基礎,參考國內外環

保標準、規範與永續發展趨勢,發展建立清潔生

產評估系統。因此,評估指標架構包含了製程面

的「生產製造」、產品面的「環境化設計」、及

工廠周邊服務面的「綠色管理及社會責任」等三

大面向之評估內容,此與 UNEP 推動涵蓋「製

程、產品、服務」的清潔生產理念一致。另外,

為鼓勵企業綠色創新發展,工業局亦特別將「創

新及其他」納入評估系統。

由於不同行業之製程、產品及服務差異性

大,故工業局亦逐步建立行業別評估系統,以供

產業依循。目前,已完成「半導體業 (IC 製造 )」、

「平面顯示器面板產業」、「印刷電路板業 (PCB

製造 )」及「光電半導體業 ( 磊晶 / 晶粒製造 )」

等 4 個行業之清潔生產評估系統。對於尚未完成

所屬行業別評估系統公告之廠商,則可應用工業

局已開發之「一般行業清潔生產評估系統」。表

1 為清潔生產評估系統之指標架構。

綠色工廠標章制度推

動現況

工業局於 2012 年 1 月公告綠色工廠標章推

動作業要點,並於同年 4 月正式受理廠商申請。

有關綠色工廠標章之相關規劃、申請審核及宣導

推廣作業,工業局係委由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

基金會執行。綠色工廠標章制度旨在鼓勵企業提

升廠房建築的能資源使用效率及環境友善,並關

注工廠於製程、產品、服務各環節的清潔生產,

也包含了綠色創新與社會責任等行動,期降低企

業整體營運對環境的衝擊,營造一個對員工、對

環境、對社會友善的生產環境,帶動綠色升級與

轉型。

28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1. 推動成效與現況分析

(1) 整體推動績效統計

工業局自 2012 年 4 月受理廠商申請標章迄

2014 年 7 月,共發出包括:台積 12 廠及 14 廠、

聯電 Fab8A 及 Fab12A、台達電台南廠、羅門

哈斯亞太研磨材料、宏遠興業、冠軍建材第2廠、

友達光電后里廠、群創光電 3 廠、台灣凸版高

雄廠等 16 張綠色工廠標章,並有 45 家工廠通

過清潔生產評估。量化前述工廠的綠色作為,合

計每年可節省用電量逾 4.1 億度、節約用水量近

2,220 萬公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35.9 萬公噸

CO2e、節省成本逾 18.9 億元等。

(2) 標章申請趨勢分析

由於標章屬推動初期且難度高,因此,工業

局提供相關輔導、講習、宣導等資源,後續亦有

南科管理局等單位呼應,提供相關計畫資源以引

導廠商推動之。圖 2 分析 2012~2014 年已通過

綠色工廠標章及清潔生產符合性判定之廠商家

表 1 清潔生產評估系統指標架構 ( 以一般行業為例 )一階指標 二階指標 三階指標 指標屬性

生產製造

能資源節約

原物料使用量 * 能源消耗量 *水資源耗用量 *事業廢棄物產生量 *溫室氣體排放量 *

再生原料使用率

能源回收率

廢水回收率

事業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率

綠色製程 廠房流程管理之有效性 採用清潔生產製程技術 *

污染物產生及

管末處理功能事業廢棄物妥善處理 *

管末處理設備能力及設備

異常處理機制 *

產品

環境化設計環境友善設計

採用物質節約設計 *採用零件易拆解設計

採用可回收再利用設計

採用節能設計 *採用廢棄物減量設計

綠色管理及

社會責任

綠色管理

危害物質管制措施 *自願性溫室氣體制度之導入 *綠色供應鏈管理 *

通過國際管理系統認證

與利害關係人溝通 *綠色採購管理

社會責任員工作業環境 *綠色經驗成果分享與促進

永續資訊之建置與揭露 *

創新及其他 創新思維去物質化的創新作法

去碳化的創新作法

去毒化的創新作法

其他促進環境永續的創新

作法

註:* 為核心指標,核心指標係指一般行業與特定行業均必須評估之重要指標項目。

(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一般行業清潔生產評估系統評估指引 (2014 年版 ))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29

數。其中,2014 年資料統計至 7 月,並依經驗

值及所掌握的現況,標示上半年通過家數及預估

全年的獲證家數。因為標章的能見度與效益日見

顯著後,廠商自願性推動的比例也將逐年提升。

另比較綠色工廠標章及清潔生產符合性判定之廠

商通過家數得知,清潔生產的獲證家數逐年成

長,幅度遠高於綠色工廠標章的取得家數,究

其原因主要在於廠商對廠房綠建築的取得較為觀

望,且相關限制與額外投資相對較高;而清潔生

產符合性判定已有效整合工廠經營過程中可能會

面對的所有綠色 / 永續議題的規範、要求及趨勢,

可說是一有效的管理工具,因此,廠商推動與申

請的意願較高。

(3) 行業別與企業規模別分析

圖 3 分析截至 2014 年 7 月通過廠商之行

業別與企業規模。其中,綠色工廠標章獲證廠商

100% 為大企業,而清潔生產評估系統符合性判

定獲證廠商中 93% 為大企業、7% 為中小企業。

顯示在綠色工廠標章申請初期,具有綠建築標章

之工廠大多為大企業,故申請綠色工廠標章相對

容易。

此外,分析獲證廠商所屬行業別得知,不論

是綠色工廠標章或是清潔生產符合性判定,初期

均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行業占比例最高,分別

為 56% 及 55%,顯示在國際環保規範發展趨勢

及國際大廠綠色供應鏈之要求下,電子產業對環

保、永續之議題因應相對積極,願意投入綠色工

廠及清潔生產相關推動工作。然而,隨著標章制

度的推廣,民生、化工、金屬等各類產業都已開

始關注與參與。

圖 2 綠色工廠標章及清潔生產評估系統符合性判定獲證廠商情形

50

40

30

20

10

02012 2013 2014

(預期)

2014(7月)

獲證家數

20

16

12

8

4

02012 2013 2014

(預期)

2014(7月)

獲證家數

綠色工廠標章獲證廠商統計 清潔生產符合性判定獲證廠商統計

30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圖 3 綠色工廠標章及清潔生產評估系統符合性判定獲證廠商統計分析

綠色工廠標章獲證廠商 (16 家 ) 統計分析

清潔生產評估系統符合性判定獲證廠商 (45 家 ) 統計分析

非金屬礦物

製造業 6%

紡織業 13%

電力設備

製造業 6%

化學材料

製造業 6%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56%

化學製品

製造業 13%

大企業 100%

一般行業 50%

特定行業 50%

中小

企業 0%

電腦、電子產品及

光學製品製造業 11%

食品製造業 2%

非金屬礦物製造業 2%

金屬礦物製造業 2%

紡織業 2%

電力設備製造業 2% 大企業 93%

一般行業 70%

中小企業 7%

特定行業 30%

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 2%

化學材料製造業 15%

化學製品製造業 7%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55%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31

由於目前已完成公告之行業別清潔生產評估

系統僅有半導體及平面顯示器等 2 行業別,分析

廠商應用之清潔生產評估系統類別得知,應用特

定行業評估系統取得綠色工廠標章及清潔生產符

合性判定之廠商占比分別為 50% 及 30%。這項

統計分析也應證,國內之半導體及平面顯示器產

業,已深耕綠色與永續議題,擔任綠色環保議題

的領導者,亦突顯發展特定行業清潔生產評估系

統,可帶動該產業更積極投入綠色升級與轉型。

2. 標章制度的持續精進發展方向

由於綠色工廠標章制度上路已逾 2 年,為使

制度的推展持續精進,故工業局持續掌握申請工

廠、審查委員、輔導廠商、公協會等各界專家先

進意見,作為標章制度研修之參考,並研擬相關

配套措施,期使標章制度更臻完善。本年度標章

制度的精進重點有以下 3 點。

(1) 強化獲證廠商追蹤查核機制:綠色工廠標章

制度針對獲證廠商之追蹤查核及退場機制進

行更嚴謹之規範,將取得綠色工廠標章及通

過清潔生產符合性判定之廠商納入相關追蹤

查核及管理機制,以確保獲證廠商符合清潔

生產及永續發展之精神。工業局透過建立標

準化的追蹤查核機制,掌握廠商清潔生產落

實情形,查核委員於現場追蹤查核的發現與

建議,將由工業局發文提供廠商做為持續精

進之參考。此外,若工廠獲證後發生環保署

之重大環保違規判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

生法 ( 原勞工安全衛生法 ) 」與「勞動檢查

法施行細則」之重大工安判定等,將依工業

局「綠色工廠標章推動作業要點」之規定,

廢止其獲證資格。

(2) 研修清潔生產評估系統通過門檻:清潔生產

評估系統符合性判定之原通過門檻為核心指

標得分 40 分以上,且總得分超過 70 分。茲

分析目前已通過獲證廠商之得分,其中核心

指標之平均得分為 50.9 分,總指標平均得

分為 88.9 分。為追求清潔生產持續改善,

故工業局鑑別清潔生產評估系統重要且關鍵

之指標項目,並檢視獲證廠商之得分情形,

將決定再加嚴通過門檻,以引導廠商持續精

進,並為後續審查進行更嚴格的把關。經多

次 專 家 諮 詢 與 審 議, 於 103 年 10 月 2 日

修正發佈綠色工廠標章推動作業要點,設定

新通過門檻為:「事業廢棄物妥善處理」、

「管末處理設備能力及設備異常處理機制」、

「危害物質管制措施」、「員工作業環境」

等 4 項核心指標之得分均不得低於其配分之

50%;且所有核心指標中,得 0 分者不得超

過 3 項;合格總分提高至 75 分,且其中核

心指標總得分亦提高至 45 分以上。

(3) 配套措施及獎勵誘因推動方向:目前獲證廠

商的獎勵誘因包括:得優先申請工業局之輔

導、補助計畫;並得收錄於工業局所製作的

32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專輯、媒體報導、網站、論文 / 研討會中予

以推廣,因而提高企業之綠色形象與競爭優

勢。此外,工業局進行中的相關獎勵誘因規

劃尚包括:協調政府各部門,於工業局工業

精銳獎、環保署企業環保獎、國貿局企業典

範獎、科學園區管理局低碳企業績優獎等相

關獎項或金融投信的投資評比中,將綠色工

廠和清潔生產列為加分之參考:此外,工業

局也將透過和亞洲生產力組織 (APO) 的合作

計畫,以及和在台外商採購辦公室 (IPO) 的

交流討論,期將綠色工廠認證逐漸朝國際化

推動和接軌,或透過國際大廠及供應鏈認同

為綠色採購的考量或要求,而更實質提高推

動誘因。

優質案例介紹

(1) 透過建築手法改善熱島效應

台積電透過相關建築方式減少熱島效應,可

讓廠內室溫平均降低 1 度,並節省空調運轉

之電力,相關作法包括:採用金屬系統模板

及強化玻璃纖維 (FRP) 系統模板取代部分木

模板使用;屋頂舖設高陽光反射率隔熱磚;

停車場設置於地下室,避免地面停車場舖面

造成的熱島效應。此外,建築物採南北向最

佳節能方位建造並降低外部開窗率,以及最

佳化之外牆玻璃,採用具高穿透率、低日照

熱傳係數及低熱傳值等特性玻璃等,都對改

變室內溫度與舒適度有所助益,因而有效降

低建築物之空調和照明能耗。

(2) 空調及照明設備改善

在眾多廠房綠建築節能改善案例中,以宏遠

興業關閉原廠房中的冷凍主機,導入水簾系

統調節室內溫度最具特色。其概念為利用水

的重力流方式,由水簾片上方自然流下,延

長水分在水簾片的停留時間,使進入廠內的

空氣與水進行熱交換,達到降溫的效果,水

簾片下方再設集水桶,將水資源循環使用,

並同時利用抽風設備產生負壓效果,將廠內

熱氣完全排出廠外,每年可節省空調用電

870 萬度,相對節省電費約 1,900 萬元。

(3) 提升綠色生產效益

清潔生產評估系統之「生產製造」指標群,

主要分為「能資源節約」、「綠色製程」、「污

染物產生及管末處理功能」等指標項目。

聯電 Fab12A 廠於「能資源節約及能源管

理」議題上的做法包括:原由天然氣鍋爐供

應熱源改為熱泵供應,每年約可節省天然氣

556,000 m3, 相 當 於 1,300 公 噸 CO2e 當

量的排放量,經濟效益達 1,000 萬元 / 年以

上。此外,廠內導入能源管理監視 (Energy

Monitor System, EMS) 系統,透過統一介

面收集各系統能源資訊,有效減少人力監控,

另可減少用電 / 空調之不合理耗用約 1%。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33

各行業都可致力於「綠色製程」的研發,而

得到兼顧經濟與環境的雙重效益。以欣興電

子為例,其在 PCB 版製程之機械通孔程序

中,為避免鑽針及基板變形,以鋁板與尿素

板作為緩衝及保護,並導入 CO2 雷射通孔技

術,改善機械通孔過程中大量物料使用之問

題,實施源頭減廢。因而每年可減少 10 萬片

鋁板、5 萬片尿素板及 3,195 萬支鑽針的使

用,大幅減少原物料成本,也有效降低事業

廢棄物處理成本及對環境之衝擊。

在「管末處理功能提升」部分,以明尼蘇達

光電台南廠為案例,該廠推動煙道整併及生

物濾床整合計畫,將廠內 22 支煙道整併為

一支煙道,所有廠內製程產生之廢氣皆經生

物濾床處理後才排放至大氣 ( 約 80% 處理效

率 ),使 VOCs 濃度從約 15 ppm 下降至 4

ppm。每年可節省週期性煙道檢測費用、風

車運作與維護保養費用約 300 萬元,並有效

提升產線生產良率。請參考圖 4。

(4) 推動產品環境化設計

產品對環境之影響,80% 以上取決於設計階

段,因此,清潔生產評估系統中特別納入「產

品環境化設計」指標群,包括「物質節約設

計」、「節能設計」、「零件易拆解設計」、

「廢棄物減量設計」、「可回收再利用設計」

等指標項目。對生產者而言,在產品設計之

初,即應鑑別產品在生命週期過程中對環境

可能造成之潛在衝擊,並將環境因素整合至

產品設計中,以提高產品之環境效益。

透過產品設計及包裝方式的改變,而減少能

資源耗用。以冠軍建材公司為例,該廠開發

半拋及釉拋系列產品,在一般瓷質石板磚製

造流程中導入各種特殊效果製程,例如立體

印刷、乾粒敷施、特殊顆粒等,在瓷磚表面

圖 4 明尼蘇達光電台南廠煙道合併實景

34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建構各種細緻立體結構,經過燒結之後,再

透過表面局部拋光加工,此步驟可以減少磁

磚燒製過程時消耗之燃料並減少拋光廢料產

出量,同時在減少磁磚原料量 40% 之下,創

造出細緻而晶亮的特殊表面效果;此外,結

合滾筒印刷 (Rotocolor) 圖案轉印之數位印

刷生產技術,擬真原始石材效果,帶給消費

者取代石材的另一個選擇,透過產品設計降

低運輸成本與材料的浪費,亦減少出貨所需

之包裝材料。

又如佳世達藉由推動 IEC 62430,將產品環

境設計、生命週期思維導入生產管理系統。

針對研發單位開授綠色產品相關課程,如生

命週期盤查、Eco-design、DfE、TRIZ 等,

讓研發單位具備環境化設計之知識與能力。

另外,於產品設計之初提供設計準則與檢核

表,以確認達到公司與客戶要求。在產品設

計中期,提供清單評估該產品的環保等級與

未來可改善方向。最後,於產品設計終期,

則可產生相對應的結果報告。此系統導入使

佳世達事業部平均成效皆大幅超過原訂之綠

色設計 555 ( 節能 5%、減量 5%、回收率提

升 5%) 與碳減量 5% 的目標,使節能、回收

率、減量與減碳方面均能提升 10~20% 的成

效。

(5) 落實綠色管理與社會責任

「綠色管理及社會責任」主要分為「綠色管

理」、「社會責任」等二項指標項目。在綠

色管理之供應鏈管理實務方面,例如台積電

及聯電建立完善之綠色供應鏈管理制度,並

針對供應商綠色環保績效進行評核及分級,

其中,在節能減碳方面,供應商必須建置工

廠的碳盤查資料、提供具體的減碳績效並推

動產品碳足跡;在水資源與節水方面,供應

商必需建置工廠的水盤查資料、提供具體的

水資源管理計畫;在綠色產品與有害物質管

制方面,與供應商合作遵守國際間各類全球

化學品管制規範並要求所有相關供應商配合

禁用來自衝突區域的金屬礦源,供應商必須

揭露其熔煉廠商的資訊才能通過新材料認

證,並持續要求揭露資訊不完整或是來自非

合格熔煉廠之供應商改善,且不排除尋找替

代方案;在廢棄物資源化方面,供應商必須

持續減少廢棄物產生量並提升資源回收再

利用的比例;在設立環境管理系統與環境

目標方面,供應商必須通過 ISO14001、

RC14001 或其它環境管理系統相關的驗證;

第二階供應商環境績效方面,供應商必須敦

促其上游供應商,進行環境保護與節能減碳、

節水的相關措施;此外,台積公司特別設「最

佳供應商獎項」,表揚並肯定來台設廠的供

應商的貢獻,充分表達台積公司重視供應鏈

的永續發展及扶植在地產業的決心。

企業經營和環境的保護及社區的發展共存共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35

榮,是追求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以陶氏化

學羅門哈斯為例,該公司於竹南基地長期認

養 2.3 公頃之滯洪池公園,滯洪池之蓄水水

體可在乾旱或園區發生火災時替代水源,且

具有效隔離火場擴大之功能,且該廠園區內

綠化面積廣大,滯洪池亦可提供植栽澆灌水

源。陶氏化學羅門哈斯並經常性辦理淨灘等

公益活動,透過一系列的講座、影展讓員工

認識海洋之美與正視海洋保育問題,並且與

當地居民攜手,實地投入台灣濕地的保育行

動。

(6) 綠色創新

「綠色創新」指標主要是引導廠商思考可去

毒化、去物質化、去碳化,或能對環境永續

的綠色創新作法。以明基材料為例,研發節

能導光膜產品,於室內空間,將導光膜貼於

光線透入處,如玻璃上,可引導自然光或發

光源到特定區域,如將光線導至天花板上,

作為室內照明。則可有效減少室內照明燈具

使用,達到節能減碳效果。

結語

我國產業面臨國際環保規範及客戶綠色採購

要求之壓力下,可藉由推動綠色工廠進行全面盤

查與檢討改善,不僅可掌握工廠未來持續努力的

方向,也可透過標章申請的過程專家委員的現場

評核、建議,若通過審核與認可則可得到工業局

核發的標章與榮譽,提升企業形象與綠色競爭

力。

工業局為持續推廣綠色工廠標章制度,已辦

理一系列廣宣活動,包括辦理頒證表揚、綠色工

廠參訪觀摩活動、建立綠色工廠標章制度網站、

製作綠色工廠標章文宣、專輯、媒體報導等。請

參考圖 5。

此外,工業局亦持續透過亞洲生產力組織

(APO) 綠色卓越中心 (COEGP),向 APO 會員

國推廣我國綠色工廠標章制度、廣宣獲證廠商及

相關綠色技術,以提升國際能見度,期許自發性

認證的綠色工廠標章能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里程

碑,並期望透過標章制度推行,提升企業與國家

綠色競爭力,引領我國產業在全球綠色經貿舞台

上發光。

參考文獻

1.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http://www.abri.gov.

tw/。

2.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http://www.tabc.

org.tw/gb/。

3. 曾香斐、王朝民、許國榮,「企業如何推動

綠色工廠」,量測資訊雙月刊,第 149 期,

頁 51-56,2013。

4. 曾香斐、張韋豪、王朝民、湯奕華,「綠色

36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工廠推動實務」,2014 永續性產品與產業管

理研討會,2014。

5. 經濟部工業局,「綠色工廠標章制度推動作

業要點」,2013。

6. 經濟部工業局,「一般行業清潔生產評估系

統評估指引」,2012。

7. 經濟部工業局,「2013 年綠色工廠標章專

輯」,2013。

8. 經濟部工業局綠色工廠標章資訊網,http://

greenfactory.ftis.org.tw/

9. 經濟部工業局產業永續發展資訊網,http://

proj.ftis.org.tw/isdn/

圖 5 綠色工廠系列活動與廣宣

台積公司 14 廠綠色工廠參訪

( 邀請國際在台外商採購辦公室聯誼會 IPO)

冠軍建材綠色工廠參訪

( 邀請亞洲生產力組織會員國 APO)經濟日報 - 綠色工廠報導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37

國際綠色管理與環境管理之發展

趨勢 ─ 平面顯示器面板產業

賴俊榕 / 凌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發展處 研發工程師

前言

21 世紀是綠色革命之世代,由於過去工商

業快速蓬勃發展,能資源將面臨耗盡之危機,鑒

於世界資源逐漸匱乏,先進國家紛紛將「永續發

展」視為國家重點發展政策,其主要分為四大管

理策略:政策面,以推動節能減碳目標之政策與

法令,如節能優於開源之研擬面向;經濟面,倡

導生態投資,如由石化型經濟轉型至再生能源型

經濟;社會面,倡導生態道德,並改變生活型態,

以儉約邁向低碳家園;科技面,以開源節流為方

針,並提升能源效率,發展綠能科技等。有鑒於

此,本文所研析之國際綠色管理與環境管理之發

展趨勢主要係探討有關於平面顯示器面板產業之

「綠色環保管理制度」與「綠能科技產品」,以

及「綠色廠房建置」三大面向,並分別作資訊之

彙整與說明,其相關說明內容臚列如下:

綠色環保管理制度

( 一 ) 綠色環保標章

近年來由於綠色消費時代之來臨及全球對節

能減碳之重視,加上綠色環保標章象徵著「可回

收、低污染、省資源」的環保理念 ( 圖 1),各廠

商逐漸將產品標準納入環保性考量並已成為標準

發展趨勢,促使相關產業結構面臨極大的改變,

朝向知識技術及環境保護方向積極發展,重視產

品之環保性要求,以加速環保與產品的結合。

以聯想電腦及群創集團為例,其新視代科

技之新一代發光二極體 (Light-Emitting Diode,

LED) 顯示器產品,已於日前通過德國萊因之

38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測試與評估,並取得環保署核發的綠色環保標

章。製造商取得環保標章之意義不僅證明該

項產品已通過嚴格之廢棄電子電機設備指令

(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 WEEE, 2002/96/EC,是歐洲聯盟在

2003 年 2 月所通過的一項環保指令,制訂所有

廢棄電子電機設備收集、回收、再生的目標 )、

危害性物質限制指令 (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Directive, RoHS, 2002/95/EC,

是歐洲聯盟在 2003 年 2 月所通過的一項環保指

令,但並非法律,定於 2006 年 7 月 1 日起生效,

主要規範電子產品的材料及工藝標準 ),以及能

耗測試,且可參與政府機構公開招標時享有優先

採購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取得綠色環保標章必

須經公正之第三方單位檢測,因此具有相當程度

之公信力。另對使用者而言,有環保標章之顯示

器具有對人體及環境無毒害、耗電量較低及可回

收利用等特點。

( 二 ) 綠色工廠標章

自 聯 合 國 環 境 規 劃 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UNEP) 於 1989

年積極推動「清潔生產」之後,清潔生產已成為

國際共通語言,各國政府逐步重視工業生產活動

朝向清潔生產理念,將清潔生產加入國家發展策

略的重要一環。清潔生產之理念亦由最初之「污

染預防」、「工業減廢」發展成為包括「製程面」、

「產品面」及「服務面」等面向之全方位解決措

施,以因應複雜的環境、資源、生態、經濟、貿

易及永續課題。

過去,我國產業在經濟部工業局領導下,自

1980 年起陸續推動「工業減廢」及「清潔生產」

輔導計畫,至今已協助逾千家廠商導入清潔生

產,推動清潔生產已具成效。近來,全球氣候變

遷異常、能資源日趨短缺、跨國界環境問題日益

嚴重,已讓全球面臨艱辛挑戰,各國紛紛研討永

續因應策略,因此衍生出許多全球性的環保規範

及新興機制,如京都議定書 (Kyoto Protocol)、

組織溫室氣體盤查 (ISO 14064)、能源管理系

統 (ISO 50001)、碳排放交易制度、碳足跡、

碳中和等,對全球製造業造成莫大壓力,故我國

產業也必須儘快透過生產管理、製程技術之改變

與提升,轉型為綠色工廠,以因應此發展契機。

2010 年 12 月,行政院核定「智慧綠建築推動

方案」中,特指示經濟部工業局推動綠色工廠標

章制度,並將清潔生產評估系統納入推動主軸,圖 1 綠色環保標章圖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39

成為我國綠色工廠標章制度之認定標準之一。有

鑒於此,我國經濟部工業局於 102 年發展此綠色

工廠標章制度―「平面顯示器面板產業清潔生產

評估系統」,以作為平面顯示器面板產業申請綠

色工廠標章及清潔生產證書認定之依據。有關綠

色工廠標章之圖形、意涵及案例圖樣,亦可應用

於平面顯示器面板業清潔生產評估系統。其相關

說明如下所示:

1. 綠色工廠標章之圖形意涵

(1) 白色的工廠象徵符合清潔生產與綠建築的

理念,以創造環境永續,達到雙贏之境

界。

(2) 綠色的手具包覆之意象,詮釋工廠之綠色

經營,並落實節能減碳之理念。

(3) 綠色的葉子象徵維持清新的環境與保障居

民福祉,以達低碳永續之意涵。

3. 綠色工廠標章之案例圖樣 ( 圖 2)

綜上所述,綠色工廠標章制度之推動,將可

協助區內廠商全面檢視工廠體質、改善廠房建築

能源效率,藉此促進廠內潔淨製程及減量與回收

利用管理等相關工作之推動。且因應國際綠色管

理與環境管理之迅速發展,同步發展綠色工廠與

綠能經濟的理念亦隨之備受重視,集研發綠色產

品、強調環保、與重視智慧財產為一體之觀念,

以及環境議題,正是企業未來提升競爭力之重要

關鍵;故我國產業在致力於經濟發展的同時,更

該思索朝向推動綠能經濟,發展與建立綠色產

業,並鼓勵我國產業推動節能減碳,在經濟與生

態發展間取得平衡。對的環保策略不僅可以為地

球盡心,還能提升能資源使用效率,加上完善的

綠色管理系統,期能將綠色環保壓力轉為創造更

多利潤的綠色成長動力。

綠能科技產品

2009 年金融海嘯過後,由 Apple iphone4

發起了一波智慧型手機革命之高潮期間,從雲

端作業系統商 Apple ISO、Google Android、

Microsoft Windows 至 Apple、HTC、Sam-

sung、SONY 等手機製造商多相互合作開發,

不斷推出技術層次更高之智慧型手持裝置,從軟

體至硬體、從高價至低價,在市場上比技術、比

圖 2 綠色工廠標章案例圖

編 號 000000000/00/00 - 0000/00/00

40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規格,甚至創造各式各樣的話題,過去五年來,

可謂是「智慧手機」之戰國時代。

然而,智慧手機與消費者的人機介面 ( 平面

顯示器 ),即是消費者對商品喜好程度之第一個

直觀印象,所以平面顯示器之顯像品質與光學規

格亦被重視,解析度、亮度、對比度、色彩鮮豔

度越開越高,並且搭配更高效能的中央處理器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與高亮度 LED

背光,於是智慧手機也逐漸以橫向電場效應顯示

技 術 (Fringe Field Switching, FFS; In-Plane

Switching, IPS) 等高解析面板技術為主流,

此技術與傳統扭曲向列型 (Twisted-Nematic,

TN) 顯示器相比,耗能甚至可能高出 200% 以

上;此外,在 LED 背光方面,雖然 LED 背光

模組廠不斷改善 LED 發光效率,市場研究機構

IMS Research 的顯示器、LED 與照明市場資

深分析師 Ross Young 表示,「LED 內部量子

效率 (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IQE) 與光

萃取效率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每年都有

10~15% 的提升」,但仍然無法滿足高解析度面

板技術的發展與需求。故為了提升產品顯示器的

顯像品質,同時也大幅提高能源的消耗,進而影

響綠色環保,造成能源永續發展之缺陷。

有鑒於此,近年來,不論是 3C 消費性電子、

電動車、乃至房屋建材等等,無不在兼顧經濟發

展及節能環保之需求條件下,朝「綠能經濟」之

方向發展與努力,面板產業亦然,並邁向環境永

續生態化社會的理想。其中,「綠色光電」一詞

就此開始備受矚目,是綠能科技不可或缺之主要

技術;其主要定義與要求有四,分述如下:

1. 節省與潔淨的光、電、熱能源轉換。

2. 高效率、低能耗之元件。

3. 環境友善、永續效果。

4. 增進人類、物種及生態的健康與福祉。

因應綠色環保風潮,「綠色」風潮亦席捲平

面顯示技術領域。其中綠色光電技術應用範圍甚

廣,主要將其分為六大領域,分別為:雷射暨

生醫光電領域、太陽能領域、平面顯示器 (Flat

Panel Display, FPD) 節能領域、光儲存領域、

LED 領域,以及光通訊領域。其中於 FPD 節能

領域備受矚目之應用為「高效率反射式顯示器」

之研發。

2013 年開始,Google 於國際消費性電子展

(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 推出智慧眼鏡「Google glass」的概念產

品後,等同正式宣告「穿戴裝置」時代之來臨,

堪稱為「穿戴裝置元年」,至 2014 年穿戴式產

品於 CES 上更是大放異彩,幾乎是展覽的主軸

焦點與話題。為搶食此商機,穿戴式裝置中之關

鍵元件開發商紛紛投入資源與研究,以及研發新

一代低功耗與高整合的方案,試圖符合穿戴式裝

置低功耗、體積小、輕量化與時尚感之產品特色

與設計元素。由於數位資訊變得更行動化,數位

顯示器也隨著趨勢發展融入於我們日常生活中,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41

對於行動產品之市場來說,需要的是一個經濟成

本符合效益、低耗電,以及又能提供全彩之平面

顯示科技。而高效率反射式顯示器在具有最寬廣

之光源條件,以及最低電力消耗特性的情況下,

展現其強光下可視度 (view ability) 的顯示功能,

是具節能、環保,且極高發展潛力之新興顯示器

技術,有關穿戴型顯示器裝置如圖 4 所示。

有鑒於此,高效率反射式顯示器因具有不需

背光元件、低功耗、製程技術成熟、價格具競

爭力、應用面廣泛 ( 如取代紙張宣傳、穿戴式裝

置、廣告板、電子標籤等 )、減少光害、避免破

壞生態平衡等優勢,故以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

器 TFT-LCD (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FT-LCD) 面板供應商來說,開發低功

耗與利基型之面板技術 ( 所謂的反射式顯示器 ),

有助於迎接未來具爆發成長潛力之穿戴型裝置商

機。以下將針對高效率反射式顯示器之特性與趨

勢發展作相關說明。

強光下可視、節能低功耗

無論白天或黑夜,人類生活在各式各樣的活

動場所,每一環境、時間、地點提供的環境光強

度不同,在漆黑的電影院,3C 產品可利用 LED

背光提供 LCD 顯示器光源;而在陽光下活動的

人們,則因為戶外光線過強而無法輕易看清楚

LCD 顯示器上的資訊或文字,而反射式顯示器

就從根本上改善這個問題。反射式顯示器不需要

LED 背光元件,主要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當

外界環境光源入射於其內部微結構時,將光反射

於面板表面上,以取代傳統 LED 背光元件發光

的功能,進而使面板發揮其顯示的效果。因此,

反射式顯示器可提供穿戴式裝置於強光下可視性

的解決方案,於室內戶外均可輕易看見面板顯示

器上的資訊與內容。

另外,由於反射式顯示器不需要 LED 背光

元件,並且搭配較低功耗的面板驅動 IC,所以

能大幅降低面板模組對電力之功率損耗,以達到

節能環保、耗電量低、待機時間長,符合綠色光

電的產品特色。

圖 4 穿戴型顯示器裝置

42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製程技術成熟、產品應用豐富

台灣 TFT-LCD 面板產業發展至今,不僅

在全球市場占有率有一席之地,並在製造技術

方面相當成熟穩定,搭配上下游零組件廠商長

期合作,TFT-LCD 顯示器相對其他顯示技術

裝 置 AM-OLED (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M-OLED)、 電 泳 式 電 子 紙

(E-Paper) 等等,無論在開發成本、產品線建置、

技術門檻等方面,都更具市場價格競爭力。搭

上 2014 穿戴式裝置元年的商機熱潮下,反射式

顯示器將可大量應用於各類產品上,智慧手錶、

智慧手環、室外工具機,抑或商場 e 化的電子標

籤,乃至戶外廣告面板、看板、標誌等,均可能

出現反射式顯示裝置,故 TFT-LCD 面板製造商

積極開發此項技術,並廣泛布局各種類的反射式

面板,企圖佔領先機,拉高技術門檻,搶食相關

面板應用與穿戴式裝置商機的大餅。

減少光害、保育生態平衡

有鑒於穿戴式裝置之高效率反射式顯示器因

不需要過多的能耗,且是透過潔淨的光、電、熱

能做能源轉換即可發揮很大之效率,故此產品所

強調之節能,不僅可間接減少光害,亦可降低人

類生活對環境之影響,達到環境友善。呼應現今

在人類追求人性化之科技產品的同時,以永續發

展為基本考量,思考著如何與所有存活於該時空

的生物之間取得良好平衡;據此,人們在發展新

興科技產品的同時,不僅促進經濟發展,也需兼

顧保育自然環境,以達到互利共生型態之「綠色

光電」發展策略。

綠色廠房建置

不僅是產品朝綠能科技發展外,在綠色管理

與廠房建置,也逐步朝綠色環保推動,如台灣友

達光電綠色工廠。作為國際領導之液晶面板製造

商,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一直為友達光電所秉持的

信念。故友達光電於 2008 年初正式宣布「友達

綠色承諾 (AUO Green Solutions)」,內容涵蓋

創新研發、採購、製造、運輸、回收處理,以及

員工親身參與等全方位之環保計畫,把對環境之

關懷融合於營運策略中,包含公司政策、內部營

運管理模式、及教育訓練規劃等。並且期望經由

「友達綠色承諾」各面向的努力,落實友達光電

對社會「永續發展」之決心,推動企業環保文化,

提供客戶及消費者最大利益。其中,友達光電之

「綠色承諾」,內容包含環環相扣之四大範疇,

分別為「綠色創新」、「綠色採購」、「綠色運

籌」,以及「綠色生產」,其範疇相關細項說明

如圖 5 所示。

國際驗證機構 SGS 集團全球市場開發副總

裁 Outi Maatta 指出,友達光電除於系統化導入

能源管理工作領先全世界外,亦針對生產製程進

行節能與管理,其所節省的能源效益更高於一般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43

辦公室之節能成果。其成果說明內容如下:

1. 2015 年全廠區碳排放減量 25%

友達光電自 2008 年推動綠色承諾 (Green

Solutions) 以來,一向以永續經營的綠色實

踐者自許。近年來積極推動綠建築廠房,

更於 2011 年率先導入能源管理平台,將節

能技術導入所有廠房,打造出友達光電的

Smart Green Fab,目標在 2015 年所有廠

區的碳排量將比 2010 年減少 25%,其減下

的碳排量相當於 37 萬戶家庭一年的碳排量,

所減少的碳排放量將近 100 萬噸。

2. 2013 年所有既設工廠獲得 ISO 50001 認證

國際標準組織 ISO 於 2011 年 6 月 15 日公

告 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的 IS 正式版

本後,友達光電位於中部科學園區之 8.5 代

廠房通過 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驗證,

成為全球第一家取得驗證的製造廠房,也是

台灣第一家取得該驗證的公司。位於大陸蘇

州電視模組廠亦同步通過符合性評估。友達

光電持續將此系統逐步推廣至全球所有生產

基地,並於 2013 年達成所有既設工廠獲得

ISO 50001 認證之目標。

3. 2012 年碳足跡減量 30%

友達光電率先同業於 2010 年提出全方位的

產品碳足跡減量宣言,以 2009 年產品碳足

跡為基準,預計在 2012 年達成產品碳足跡

減量 30% 的目標。在公司生產製造、運籌、

採購以及研發等單位一致的努力下,我們透

過創新研發能力、執行力,持續開發出低碳

產品,在 2012 年年底確定達成此嚴苛的減

圖 5 友達光電「綠色承諾」之四大範疇

綠色生產● 強化生產製程,降低對環境衝擊● 落實節能減碳● 實施廢棄物資源化

綠色創新● 開發綠色技術及材料● 導入綠色觀念於產品設計● 提高產品材料回收率

綠色運籌● 使用環保包裝材料,以達運

輸效能最大化● 建置有效率的全球運輸及物

流系統,以降低燃油使用率

綠色採購● 強化綠色供應鏈管理● 符合國際綠色產品規範

GreenDNA

44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量目標。

4. 創新節能面板

開發出多款創新節能面板,例如經過改良及

優化的 46 吋環保節能「Eco Plus」Full HD

面板,輕、薄、省電皆達 30% 以上,也同時

提升包裝效率達 66% 以上,為更輕、更薄、

更省電,亦兼具造型的全方位節能環保面板。

5. 世界第一座綠色 TFT-LCD 廠房

位於中科 8.5 代新廠房,於 2009 年 3 月通

過美國綠建築協會 LEED 綠建築評估系統

之金級認證,成為全世界第一座取得美國

LEED 綠建築認證的 TFT-LCD 廠房建築物。

整體節能成效可達 21%。在製程用水回收再

利用率方面則高達 90%,每年可減少約 300

萬噸的自來水用量,約是 1,430 個標準游泳

池的水量。此外,整體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

用率也高達 90%,大幅減少資源浪費與降低

環境衝擊。

6. 溫室氣體減量成效

2008 年排放量與 2007 比較,在產能增加約

4% 情形下,溫室氣體排放量仍下降 4.6%,

顯示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開始呈現成長減緩的

趨勢。其中,PFCs 溫室氣體減量的部分,

累積自 2003 年至 2008 年,共減下相當於

390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綜上所述,友達光電長期致力於永續經營的

綠色實踐,2012 年不僅啟動綠色方舟計畫,且

目標於 2015 年所有廠區之碳排量將比 2010 年

減少 25%,並持續推動綠色創新,成為全球第

一個通過 ISO 14045 產品生態效益評估認證之

企業,及全球唯一連續五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獲 A+ 評比之顯示器與太陽能解決方案供應商,

故友達光電致力於永續發展之綠色成就備受肯

定。此外,我國其他平面顯示器面板產業也同步

跟進,以利我國落實永續發展之社會。

參考文獻

1. 2014 台北國際光電週平面顯示器展 -PIDA

2. CTIMES,「綠色環保領風潮 取得環保標章

好處多」,2009。

3. European Commission WEEE page,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waste/

weee/index_en.htm.

4. RoHS Directive text, http://www.rohs-

guide.com/index.html.

5. Yahoo 圖 片, 電 子 標 籤 /Garmin Vivofit

穿 戴 式 裝 置 健 身 手 環 /SONY SW2 NFC

SmartWatch2 智慧藍芽手錶。

6. 友 達 光 電 綠 色 承 諾 (AUO Green

S o l u t i o n s ) , h t t p : / / w w w . a u o .

com/?sn=362&lang=zh-TW。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45

7. 危害性物質限制指令 - 維基百科, http://

zh.wikipedia.org/wiki/%E5%8D%B1%E5

%AE%B3%E6%80%A7%E7%89%A9%E

8%B3%AA%E9%99%90%E5%88%B6%

E6%8C%87%E4%BB%A4。

8.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http://www.epa.gov.tw/

mp.asp?mp=epa。

9. 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綠色工廠

標章簡介及申請作業說明」。

10. 經濟部工業局,「綠色工廠標章推動作業要

點」,2013。

11. 經濟部工業局,「經濟部工業局綠色工廠標

章制度平面顯示器面板產業清潔生產評估系

統評估指引」,2013。

12. 廢 電 子 電 機 設 備 指 令 - ? 基 百 科 http://

zh.wikipedia.org/wiki/%E5%BB%A2%E9

%9B%BB%E5%AD%90%E9%9B%BB%

E6%A9%9F%E8%A8%AD%E5%82%99

%E6%8C%87%E4%BB%A4。

46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十二廠四期五期 ─ 綠色工廠

顏廷先 /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工程師

前言

綠色工廠標章制度的構想於 2008 年台積

公司舉辦「綠建築論壇」時首度被提及,之後

2010 年起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經濟部工業局陸

續在成大、北科大、台科大、產基會等學研界支

持下,與台積、友達、台達電、聯電、奇美電、

南科管理局等單位通力合作,完成評估辦法與試

行作業,過程中台積公司提供了整合產業界意見

的服務。由於相關產業自動、積極地投入制定標

準的過程,使綠色工廠認證標準具有調整彈性,

因而深具可行性,是我國產官學三方在環境保護

上最佳合作範例之一,亦是全世界唯一兼顧節

能、節水、減廢、污染預防等綠色製程,以及綠

色交通、勞工健康、週邊生態、企業社會責任之

全方位認證系統。

工廠可藉由此認證系統全面檢視其綠色績

效,尋求改善機會。民國 101 年,台積公司位於

新竹科學園區的晶圓十二廠四期廠區率先通過全

國第一個「綠色工廠標章」認證,在透過系統的

認證與檢視,我們發現了許多持續改善的契機,

並擬定改善的策略及目標,我們深深期盼綠色工

廠的標準未來能為國內眾多產業、各種規模企業

引用,終而提升台灣的整體環保績效。

台積公司致力於全方位綠色管理,從綠色研

發、綠色製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綠建築

到綠色工廠,皆是在展現落實企業與環境友善共

存的決心。

1. 綠建築

台積公司所有的新建廠房與辦公大樓均

依 據 美 國 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與台灣綠建築 EEWH

(Ecology, Energy Saving, Waste Reduction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47

and Health) 標準來規劃興建。本公司十二廠

四期 / 五期於廠房新建期初即導入綠色設計,

廠房及辦公大樓設計均符合美國 LEED 與台灣

EEWH 等綠建築標準。並於民國 98 年取得美國

LEED 黃金級綠建築及台灣 EEWH 鑽石級綠建

築標準認證。民國 101 年本廠四期廠房成功通

過經濟部工業局綠色工廠認證,成為全國第一家

獲頒「綠色工廠標章」的企業。次年本廠五期廠

房亦獲頒綠色工廠標章。辦公大樓亦分別於民國

100 年及 101 年取得台灣 EEWH 及美國 LEED

綠建築等標準認證。

2. 自然保育 理想的建築應加入景觀與綠色元素,台積公

司十二廠四期 / 五期取得綠建築認證,在廠區餐

廳旁,設有生態池,目前種植之生態種類共有南

洋含笑、水蠟燭等 42 種植物,其中更包含台灣

即將面臨消失的原生特有種植物,如:光葉水菊、

野慈菇、大葉田香草、桃園石龍尾、地筍、台灣

萍蓬草、大安水蓑衣、北埔水蓑衣、烏蘇里聚藻、

風箱樹、點頭飄拂草、矮水竹葉…等。生態池內

常可發現特殊鳥類、蛙類與昆蟲等生物,包含五

色鳥、棕背伯勞、中白鷺、綠繡眼、白鶺鴒、大

卷尾鳥等鳥類,黑眶蟾蜍、小雨蛙、斯文豪氏赤

蛙等蛙類,及紫斑蝶、大白斑蝶、端紅鳳蝶、青

帶鳳蝶、猩紅蜻蜓、紫紅蜻蜓、螳螂等昆蟲類。

廠內的生態池以鄉土性物種 ( 臺灣原生種或

特有種 ) 為主要栽植物種,減少選用外來品種 ( 栽

培種 ),栽植親水性植物,營造自然溼地之生態

意境,融合科技廠房主體建築特性,減輕建築物

對原始地貌的衝擊。位於員工餐廳旁,供用餐休

息時觀賞,以達到教育意義並紓緩工作壓力,利

用水池、水岸創造水域生態,以多孔隙設計創造

多樣化的生物棲地,全區使用雨水回收,兼顧綠

色節能及水資源再利用。讓同仁於工作環境中了

解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的重要,並可強化員工環

保意識積極參與綠色推廣活動,提升企業影響

力,善盡社會責任。

表 1 台積公司各廠房綠建築標章

新竹 F12 台南 F14 台中 F15

TSMCP1/2晶圓

廠房

P4/5晶圓

廠房

P6晶圓

廠房

F12總部

大樓

P4辦公

大樓

P6辦公

大樓

P1/2晶圓

廠房

P3晶圓

廠房

P4晶圓

廠房

P1/2辦公

大樓

P3辦公

大樓

P1/2晶圓

廠房

P1辦公

大樓

美國綠建築認證 ★ ★ ★ ★ ★ ★ ★ ★ ★ ★ ★ ★ ★

台灣綠建築認證 ★ ★ ★ ★ ★ ★ ★

台灣智慧建築認證 ★ ★ ★

台灣綠色工廠認證 ★ ★ ★

48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3. 廠房綠設計

創新 (Innovation) 一直是台積公司的核心

價值之一,張董事長曾經說過:一個人最大的敵

人是自己,維持不斷創新是內在最大的挑戰,也

是企業生存的條件,停止創新就是走向死亡。因

此台積公司非常鼓勵創新,並且訂定了以實質獎

勵鼓勵創新的辦法,於公司內部系統建立提案系

統,同仁可針對不同節能主題提出提案,對提案

人有提案獎金。符合改善效益之提案,原構想人

可得 0.5% 年效益獎金。公司內部定期公布各組

織提案參與率、成本效益比、提案執行率,發布

各組織優良提案案例介紹,用以刺激各部門多提

案。透過各種觀摩比賽,遴選優勝人員,並呈請

總經理頒獎。為了順利推動本提案制度,各級主

管人員被要求遵守尊重肯定同仁提出的任何改進

之提案,協助員工輕鬆地寫出提案,並適時給予

建議。此外,在做任何創新或變動前皆必須經過

安全評估,將可能衍生的環境影響及安全風險進

行鑑別及控制改善,以促使效益最大化,風險最

小化,以下舉三個例子做說明。

節能減碳熱回收:台灣位於亞熱帶區,因此

冬天的溫度可能降至 10 度以下,但是晶圓製造

的機械設備運轉的溫度條件是非常嚴格的,必須

要控制在 22 度,因此以往晶圓廠需備有鍋爐設

備,台積公司首創取消鍋爐設備,改以將冰水主

機產生之廢熱做回收使用,取代了原先設置鍋爐

的功能,這樣的設計除了可以節省鍋爐設備費用

5,600 萬之外,每年更可以節省 3,210 萬度用電

量,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

雨水回收:十二廠四期 / 五期建廠初期就依

據建築物雨水貯留利用設計技術規範,設計雨水

回收系統。利用 100% 回收聚丙烯為建材施作,

可有效減少工期,立即投入回收,環保建材亦對

環境傷害降至最低。回收之雨水經由沉砂、攔污

與過濾處理後,進入貯留槽,供應景觀澆灌用水,

並以空調冷凝水補充,景觀澆灌完全不用自來

水。澆灌系統結合了雨水感知器的控制,平均效

益每年可收集約 6,000 噸的雨水,有效利用雨水

資源、減少珍貴自來水的耗用 ( 圖 1)。

製程廢水回收: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國家,

每年平均降雨量高達 2,500 毫米,雨量充沛,但

是由於雨季分布極為不均,一般來說降雨皆集中

在夏秋兩季,此外由於台灣地形陡峭,雨水收集

不易,因此台灣雖為多雨的國家,但是卻是全球

第 18 個缺水的國家,如何有效利用每一分水資

源,是我們的企業社會責任與使命。台積公司十

多年來持續精進節水技術,將機台產生之廢水依

照屬性及成分細分為 25 類廢水做回收,並搭配

不同的廢水處理設備加以處理後循環回收使用,

目前製程廢水回收率已可達到 90%,自來水的

使用量也減少了 55%,每年節省下來的水資源

相當於 1.2 座寶山水庫的蓄水量,雖然平均每間

廠房設置這些廢水處理設備需花費約 1 億 5 千萬

元,但是其效益平均三到四年即可以回收。此外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49

我們也不吝分享節水技術,2011 年我們舉辦了

一系列節水技術課程,主動開放邀請其他企業參

觀,我們在新竹。台中。台南廠區舉辦了多場節

水課程,公開多項節水專利技術,此外我們也邀

請台灣及日本的水處理專家講授最新的廢水處理

技術,以期望可使將其寶貴的經驗推廣到其他企

業,以促使台灣寶貴的水資源可以更有效率的使

用,可這對非常重視機密保護的晶圓製造公司來

說是一創舉。

4. 綠色工廠之末端管理

對於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公司訂有嚴謹之

遴選規範,由相關單位共同至清理機構工廠實地

勘查,審查廢棄物清理機構書面證照與實務作業

圖 1 十二廠四期 / 五期建置之雨水回收系統

雨水積磚組立

雨水積磚

* MAU: 外氣空調箱

覆土回填

MAU 冷凝水 雨水回收

澆灌用水

生態池

不織布施作

雨水收集管路銜接

不透水膜施作

不織布包覆不透水膜

50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流程,審查通過後遵守法令規定與清理機構簽訂

合約,明訂清理機構需遵守環保法令相關規定運

作,且善用環保署廢棄物管制資訊網資源,掌握

廢棄物出廠後流向,利用管制資訊網 35 天處理

期限功能,追蹤委外處理之廢棄物處理情形。為

落實產源監督委外廢棄物處理之責,訂有廢棄物

清除處理廠商之稽核規定,希望藉由廢棄物管制

資訊網與現場實際稽核交互查核,確保廢棄物妥

善處置。

稽核小組成員由各廠區環保工程師、廢棄物

管理課工程師及倉儲管理課工程師所組成,針對

不同特性的廢棄物及廠商以往合作狀況訂定不同

的稽核頻率;希望藉由有效的稽核來確認公司所

產生廢棄物能夠得到妥善的處理或再利用,稽核

所見缺失將要求或輔導廠商進行改善,以提升廠

商在環保與安全衛生方面之水準。

5. 推廣綠色觀念與生態保育垃圾分類

102 年推廣的主題是「幸福生活 游走綠色

時尚」,從平時生活習慣、在地飲食到低碳旅行

讓同仁瞭解如何過個綠色低碳又樂活的時尚新生

活。目前許多部門都會自行尋找節能、節水與減

廢的機會並執行。為使同仁能更方便取得環保相

關宣導資料及新知,公司也設置專屬網站,保存

相關資料並可連結至全球環境保護相關網站 ( 圖

2)。

6. 辦公區節能措施

由於本廠區屬於研發與生產製造部門辦公室

混和型態,兩種單位的工作形態及生活作息差異

極大,造成辦公室照明啟閉控制的困難度,因此

導入 (1) 智慧燈控系統 (2) 各別燈具拉燈條兩種

概念來控制燈源開關達到節能效果。

7.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方面,我們期望能將廠區打造為環

境永續發展的生態園區,在公司內部我們透過創

新手法不斷致力於原物料減量與廢棄物回收,以

降低生產對於環境的衝擊,在公司外部,我們深

知當企業規模愈大,對產業、社會的影響力也將

愈深,因此我們不吝藉由綠建築設計的刊物出版

《台積電的綠色力量 _21 個關鍵行動打造永續競

爭力》、《台積電的綠色行動 _ 高效能綠廠房的

實務應用》及外部參訪等方式,希望能將廠區的

綠色設計理念及做法推廣至產、官、學各界加以

運用,以期達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

積極目標。

此外,我們希望能更進一步培育新一代的綠

色幼苗,因此十二廠四期 / 五期於民國 102 年成

立竹科台積公司「生態志工」服務據點,邀請偏

遠學校的師生至廠區進行生態探索之旅,認識園

區內栽植之台灣原生種植物。透過廠區設置之生

態池,對偏遠地區孩童、鄰近學童與參觀民眾進

行導覽解說,推廣自然生態保育觀念,期望能將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51

圖 2 公司廠區綠色時尚宣導海報 &ESH 網站

環境保護理念推廣到每個家庭,並傳承下一代環

境永續發展的願景。101 年 ~103 年共舉辦 29

場參訪活動,共計 962 位來賓至十二廠四期五期

進行綠建築參訪活動。

8. 積極捍衛自然保育的 「生態志工」

台積公司「生態志工」是號召公司內部對於

生態環境有高度興趣的同仁成為生態解說導覽

員,透過新竹、台中、台南廠區所設置之生態池,

對偏遠地區孩童、鄰近學童與參觀民眾進行導覽

解說,推廣自然生態保育觀念,並介紹豐富的生

態環境與知識,貢獻其心力於自然生態維護上,

不遺餘力。

十二廠四期 / 五期廠區在民國 102 年 8 月成

立服務據點,共 88 名志工提供生態導覽服務,

計邀請了新竹地區四所小學超過 120 名師生進行

生態探索之旅,認識廠區週遭栽植之台灣原生種

植物。

結語

台積公司十二廠四期 / 五期長期致力於參與

各項教育文化及社會公益活動,以回饋社會。並

以人才培育、社區營造、藝文推廣、企業志工四

大方向為經營指標,透過不同性質的志工落實教

育理念,豐富社會心靈,達永續發展之目標讓國

家社會日臻美善。

參考資料

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

的綠色行動:高效能綠廠房的實務應用」,

2013。

2. 林靜宜、謝錦芳,「台積電的綠色力量:21

個關鍵行動打造永續競爭力」,天下文化,

2013。

52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中小企業綠色競爭力之提升:

談歐盟 FP7-LCA to go 計畫

▲ 胡憲倫 / 台北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教授▲

黃慶耀 / 台北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殷伊嫻 / 聯華電子 環境保護工程部 經理▲

王孝君 / 聯華電子 環境保護工程部 主任工程師

前言

1995 年麥可波特與其同事發表的一篇文

章「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中,強調企業可透過強化環境保護

之作為,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該文中亦列舉

不同行業在面對各種環境議題時,該如何透過

「創新」的解決方案,俾使企業在減緩其所造成

之環境衝擊的同時,亦可創造企業競爭優勢:也

就是「綠色競爭力」。換言之,企業如欲提升及

強化自身之綠色競爭力,首要任務即須鑑別出

關鍵之環境議題,接著透過「綠色創新 (green

innovation)」的方式來因應並解決。綠色競爭力

( 或綠色創新 ) 顯然已成為國際間關注之焦點,

許多知名企業更是已將其內化至企業核心能力,

如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 (Philips)( 詳細內容可參

考筆者先前投稿文章 ),面對此大環境永續發展

的挑戰,國內大多數企業仍不知該何去何從 - 特

別是先天人力資源受限的「中小企業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但在世界各國

企業均積極回應及因應此一議題下,國內企業

自不應置身事外。筆者於過去四年期間 (2011-

2014) 與國內半導體晶圓專工的領導企業 - 聯

華電子 (UMC) 共同參與歐盟第七框架計畫 (7th

Framework Programme):LCA to go 計 畫,

其旨在透過更聰明及簡易的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方法,協助不同產業

別之中小企業解決其所面臨的關鍵環境議題,以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53

達到提升綠色競爭力之功效。緣此,本執行團隊

將透過此次國際計畫之參與經驗,說明歐盟對於

其中小企業綠色競爭力的重視與相關研究成果,

並分享 LCA to go 計畫所開發之 Web tool 的登

入與操作方式,作為國內中小企業甚至是輔導中

小企業的相關單位於提升與推廣綠色競爭力之參

考依據。

歐盟 FP7-LCAtogo 計

歐盟 FP7 計畫推行期間為 2007-2013 年

間,總預算為 500 億歐元,其旨在強化歐洲產業

科學與技術基礎,以提升歐洲於國際之競爭力。

歐盟 FP7 合作對象包含歐洲與其他夥伴國家,

研究領域包含環境 ( 包含氣候變遷 )、奈米科技、

資訊通訊科技、安全衛生、交通運輸、社會經濟

等十大重點議題。而 LCA to go 計畫即屬於 FP7

的環境議題,計畫全名為「Boost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Use in Europea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erving Needs of

Innovative Key Sectors with Smart Methods

and Tools」。LCA 係指「對產品系統自原物

料的取得到最終處置的生命週期中,投入和產

出及潛在環境衝擊之彙整與評估 (ISO14040,

2006)」。雖然 LCA 對於環境衝擊評估而言,

為一全面之系統分析方法,但實際操作上卻面臨

到許多障礙,如專業術語過多 ( 需要專業人才 )、

商用軟體設置成本過高、盤查與評估時間過長

等,尤其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其更是無法跨越之

鴻溝。因此,LCA to go 計畫最終將建置一簡化

之 LCA 操作工具,以利於歐洲中小企業操作與

應用,進而提升其綠色競爭力,其執行包含四大

步驟,依序說明如下:

一、進行產業 LCA 操作需求分析:

透過產業問卷調查方式,瞭解各產業中小企

業對於 LCA 的認知、需求以及障礙,以利於後

續建置簡化的 LCA 操作工具時去除可能之障礙

因素 ( 如降低操作複雜性、減少專業術語 ),並

增加吸引中小企業使用 LCA 之誘因 ( 可用於評

估產品碳足跡 ),且納入下一階段開發簡化 LCA

方法與工具之參考。

二、開發簡化 LCA 方法與工具:

研 擬 各 產 業 欲 評 估 之 標 的 產 品, 並 透

過 關 鍵 環 境 績 效 指 標 (ke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EPI) 之鑑別,進一

步探討標的產品製程與 KEPI 之關聯性,最終經

由關鍵製程因子與 KEPI 開發簡化 LCA 方法與

工具。

三、建置一開放之網路操作工具:

將上述成果轉化為一開放之網路操作工具

(Web tool),讓產業利害相關者能不受時間空間

限制,並經由簡易之資料輸入與產生方式,進行

標的產品之環境衝擊評估,作為後續改善之參考

54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方向。

四、推廣上述研究成果:

透過研討會、供應鏈教育訓練等方式,推廣

本研究執行方法與成果,包含各產業簡化 LCA

之執行方法,以及簡化 LCA Web tool 之操作方

式,讓更多中小企業實際應用並體認到綠色競爭

力之重要性。

LCAtogo 計畫參與產

業之研究成果

參與歐盟 LCA to go 計畫共有六大產業,

包 含 電 子 (electronics)、 智 慧 型 紡 織 (smart

textiles)、 生 物 可 分 解 性 塑 膠 (bio-based

plastic)、 再 生 能 源 (renewable energy)、

工 業 用 機 具 (industrial machines)、 感 應

器 (sensors) 等, 其 中 電 子 產 業 包 含 半 導

體 (semiconductors)、 被 動 元 件 (passive

components) 以及印刷電路板 (PCB) 等三大產

業,其中印刷電路板產業從電子產業中另獨立成

一重點評估產業,而本執行團隊即主要參與半導

體產業之相關工作與研究,各產業示意圖如圖 1

所示。

而今年 (2014) 已是 LCA to go 計畫的最後

一年,故各產業已大致完成簡化 LCA 方法與工

具,包含研究標的、評估重點,以及應用目標之

制定等。以電子產業為例,其主要研究標的為電

腦設備,評估之環境衝擊項目包含碳足跡與能資

源消耗為主,其係藉由整合半導體、被動元件以

及印刷電路板之相關盤查項目計算而成。整體而

言,電子產業主要係評估電腦設備於設計階段的

環境衝擊,特別針對長期才會顯現環境效益的電

子零組件,其餘參與產業之研究成果彙整於表1。

LCAtogo 計 畫 Web

tool

其實 LCA to go 計畫最主要的研究成果,

當屬應用各產業所鑑別之關鍵因子,建置一開放

之網路操作工具 (Web tool),以協助業者快速並

圖 1  LCA to go 計畫參與之產業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55

簡易評估各產業標的產品可能造成之環境衝擊。

因此,此軟體亦可作為國內相關產業跨入環境評

估之重要學習工具。至截稿日前,該 Web tool

(http://tool.lca2go.eu/users/sign_in) 仍為免費

( 圖 2),並對外開放 ( 不限使用對象,僅需 30

秒時間完成註冊後即可登入 ),而近期該 Web

tool 更釋出最新版本,提供軟體使用者更友善之

操作介面,包含增加線上問卷之意見回饋管道、

產品欄位與輸入說明、產業之生命週期各階段示

意圖、不同產品比較之功能等,另每個不同產業

亦於 LCA to go 網站中新增 E-learning 課程,

供初次使用者學習。

LCA to go 計 畫 雖 已 針 對 各 產 業 編 撰

E-learning 課程,供軟體使用者於操作時參考,

但由於軟體本身與 E-learning 課程使用語言皆

為英文,對於國內相關產業學習上仍多一道阻

礙,且對於未操作過相關環境評估軟體之企業,

更可能不得其門而入。因此,為協助國內相關產

業提早因應此一綠色趨勢,本計畫執行團隊後續

規劃將各產業之 E-learning 課程轉為更容易理

解的中文版本,也就是透過教學簡報 (PPT) 方

式,說明每一步驟中各欄位所代表之中文解釋、

應輸入之資訊,至最終結果闡釋。後續教學簡報

放置於網路公開平台,供國內相關產業作為學習

表 1 LCA to go 計畫參與產業之研究成果

產業別 研究標的 評估重點 應用目標

電子 電腦設備以碳足跡、能資源消耗為主要

環境評估指標

評估電腦設備設計階段的環境衝

擊,特別針對長期才會顯現環境

效益的產品

印刷電路板單層板、雙層板與多層

板等

以碳足跡、耗水量、能源消耗

為主要環境評估指標

評估 PCB 設計與製造階段的環

境衝擊

智慧型紡織 智慧型地毯比較與分析各種不同生命週期

階段之環境成本

評估智慧型紡織設計與生產階段

的環境衝擊

生物可分解

性塑膠

玉米製之聚乳酸所製造

的翻蓋式塑膠盒

包含全球暖化潛勢、水足跡、

酸雨等九類環境衝擊

評估生物可分解性塑膠設計階段

的環境衝擊,以制訂綠色標竿

再生能源評估太陽能發電系統之

規劃設計專案

以內含耗能、碳足跡、能源回

收時間等為主要環境評估指標

評估太陽能發電系統規劃設計階

段的環境衝擊

工業用機具磨碎、鑽孔、磨粉、激

光切割及放電加工機

以能源消耗作為主要環境評估

指標

評估工業用機具使用階段的能資

源消耗

感應器比較金屬板材製造廠有

/ 無感應器之差異

比較有 / 無安裝感應器之企

業,對於碳足跡 ( 環境面 ) 以

及成本花費 ( 經濟面 ) 之差異

評估安裝感應器所造成的環境衝

擊與經濟效益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

56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操作 LCA to go 計畫之 Web tool 的參考依據。

以下摘錄感應器 (sensors) E-learning 的中文教

學簡報,說明 LCA to go 計畫 Web tool 的操作

流程。

一、盤查資料輸入:

如同先前所述,LCA to go 計畫各產業已鑑

別出製程中的關鍵因子,並將其與主要評估的環

境衝擊連結。因此,Web tool 的軟體使用者僅

需依其操作介面提供之欄位,依序輸入所需資

訊,即可完成該標的產品之環境衝擊評估。而感

應器 (sensors) 因其評估重點為比較有 / 無安裝

感應器之金屬板材製造廠對於碳足跡 ( 環境面 )

以及成本花費 ( 經濟面 ) 之差異,故應輸入之盤

查資訊包含製程組件、生產時間、使用產品、能

資源使用量、使用成本等 ( 圖 3)。

二、評估結果闡釋:

圖 2 LCA to go 計畫 Web tool 登入介面 (http://tool.lca2go.eu/users/sign_in)

圖 3 感應器於 Web tool 之盤查資料輸入 - 生產時間

● 最大生產時間:8760 小時 / 年

● 設備關閉時間:1 小時 / 年

● 設備運行時間:8759 小時 / 年

● 國家:匈牙利

● 停工時間: 1. 重大危害

2. 定期保養

3. 更換電機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57

輸入完 Web tool 要求之盤查資料後,即會

呈現感應器 (sensors) 之評估結果,分別從年度

二氧化碳排放、每公斤產品二氧化碳排放、年度

成本等方面,協助軟體使用者評估有 / 無安裝感

應器之金屬板材製造廠對於環境與經濟面向之差

異 ( 圖 4),進而決定是否需安裝感應器。

本執行團隊目前研究

成果

為將本次參與歐盟計畫的成效發揮至最大,

本執行團隊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下,與財團法

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及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共同

將歐盟推動 LCA to go 計畫之執行方式應用於台

灣半導體產業,以期能協助台灣半導體產業提升

綠色競爭力,目前相關成果依序說明如下:

一、進行半導體產業 LCA 操作需求分析:

為瞭解半導體產業 LCA 操作需求之現況調

查,本執行團隊進行半導體產業之上中下游企業

之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對象包含半導體年鑑內頁

附錄之台灣半導體產業名單,以及台灣區電機電

子工業同業公會會員中屬於半導體下游應用產業

之企業名單。透過問卷回收結果,本執行團隊彙

整半導體產業之 LCA 需求清單,摘錄三點重點

如下:

( 一 ) 目前對於半導體產業而言,組織型碳足

跡已無法滿足消費者,現今消費者已需

要知道個別產品之碳足跡。

( 二 ) 執行半導體產品碳足跡計算時,仍須依

據其產品類別規則 (Product Category

Rule, PCR) 之規範。

( 三 ) 應從半導體製程中,鑑別出與碳排放高

圖 4 感應器於 Web tool 之評估結果闡釋

58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相關之關鍵因子,以縮短後續評估與盤

查時所花費之人力時間及成本。

因此,本執行團隊在下階段開發半導體產業

簡化 LCA 方法與工具時,環境評估將聚焦於半

導體之產品碳足跡,也就是積體電路 (integrated

circuit, IC) 的碳足跡。並依據 IC PCR 規範之功

能單位與系統邊界,鑑別出與碳排放高相關之關

鍵因子,以簡化盤查與評估之複雜程度。

二、開發半導體產業簡化 LCA 方法與工具:

IC 的複雜製程及日新月異的製程技術,往往

造成半導體產業進行碳足跡評估與計算的巨大阻

礙。因此本執行團隊以半導體前端製程產品 - 晶

圓為研究標的,並發展出以 move 數為基礎之碳

足跡計算方式,完成收集台灣 8 個半導體廠區共

7,114 支產品樣本,並成功依個別產品功能與規

格而鑑別出不同之產品碳足跡。接著透過相關分

析、製程分析以及迴歸分析等研究方法,成功鑑

別 出 Technology Node、Mask Layer、Metal

Layer 三個影響晶圓碳足跡之關鍵製程因子,讓

晶圓於設計階段時,即可透過參數化關鍵製程因

子之數值輸入,推估出不同功能規格晶圓產品之

碳足跡。本執行團隊提出之晶圓產品碳足跡迴歸

方程式如 (1) 所示:

Ai 功能的晶圓產品碳足跡 =

a1 + a2*Technology Node + a3*Mask Layers

+ a4*Metal Layers ..................................... (1)

其中 Ai 表示六種不同功能,aj 為依據不同功能

所產生的參數

後續本執行團隊亦提出了 IC 產品後端 - 封

測技術之參數化產品碳足跡計算方法,透過收

集兩大半導體產品封測技術 Lead Frame 以及

BGA 的碳足跡盤查數據,成功鑑別出線材、封

測面積兩個影響封測技術碳足跡之製程關鍵因

子,最終可與前端製程整合,完成完整的參數化

之 IC 產品碳足跡計算方法。本執行團隊提出之

封測技術碳足跡迴歸方程式如 (2) 所示:

Ai 封測技術且使用 Bi 線材的產品碳足跡 =

c1 + c2* 封測面積 ....................................... (2)

其中 Ai 表示兩種不同封測技術,Bi 表示兩種不

同線材,cj 為依據不同封測技術及線材所產生的

參數

三、建置半導體產業之網路操作工具:

如同歐盟 LCA to go 計畫的 Web tool,本

執行團隊亦將上述半導體產業研發成果建置為網

路工具 sLCA tool ( 圖 5),後續將提供予相關單

位使用。目前sLCA tool應用範圍說明如下所列:

( 一 ) sLCA Tool 可使半導體中小企業或是需

要即時取得產品碳足跡資訊之相關單位,

能於設計階段快速且即時的取得產品碳

足跡預估值,以運用於產品綠色設計。

( 二 ) sLCA Tool 的主要應用於半導體 IC 前後

端製程,藉由輸入數項關鍵製程因子,

即可得到在特定情境下之產品碳足跡預

估值。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59

( 三 ) 另針對個別企業特性之不同,sLCA Tool

提供電力排碳係數、工廠用電比例、良

率之校正功能,以利讓碳足跡預測結果

更加準確。

四、推廣上述研究成果:

為將上述開發之半導體產業簡化 LCA 方法

與工具推廣至相關單位,本執行團隊已舉辦數次

外部與內部之教育訓練課程,並多次於對外開放

之研討會中,分享參與歐盟計畫之經驗與介紹各

其他產業之研究成果,以供國內相關產業應用之

參考。此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台歐盟交流,本執

行團隊在經濟部技術處指導下,於去年與紡織產

業綜合研究所 (TTRI) 及台灣 AiQ 智慧衣著 (AiQ

Smart Clothing Inc.) 共同舉辦「2013 台歐盟綠

色創新生命週期評估技術交流論壇」,特別邀請

歐盟 LCA to go 計畫電子產業與智慧型紡織產業

重要參與成員來台分享簡易生命週期評估方法論

與案例研究,期望能使國內各產業體認到國際間

對於綠色競爭力之重視,並與產、官、學界專家

共同探討我國產業未來因應之道。

結語

如前言所述,綠色競爭力係指企業經由創新

之環境解決方案,使其在因應大環境永續議題挑

戰時,亦可同時創造競爭優勢。惟過去台灣產業

主要是以製造代工為主,故與品牌商相比,對於

創新及永續議題之因應較不積極,特別是台灣的

中小企業占整體產業 95% 以上,更因先天資源

不足而力不從心。但從歐盟 FP7-LCA to go 計

畫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歐盟對於歐洲中小企業

綠色競爭力提升之重視與企圖心,因當中小企業

圖 5 本執行團隊研發之網路工具 sLCA tool 登入介面

60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亦致力將大環境的永續挑戰,轉換為企業之核心

能力時,將進一步帶動整體產業升級,以強化國

家競爭力。因此,誠願本文能引起國內中小企業,

甚至是輔導中小企業的相關單位關注,並投注更

多心力於此一議題,讓國內中小企業體認到綠色

競爭力之重要性,並瞭解到全球領先國家的推動

方法,進而仿效並急起直追,以免在全球市場上

失去了競爭本錢。

致謝

本 研 究 承 經 濟 部 技 術 處 科 技 專 案 計 畫

(100-EC-17-A-10-I9-0001) 之經費支持,得以

完成,謹此申致謝忱。

參考資料

1. European Commission website: http://

ec.europa.eu/index_en.htm.

2. Hu AH, Huang C, Yin J, Wang H and

Wang T, “Developing a parametric

carbon footprinting tool: a case study of

wafer fabrication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CIR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Engineering April 17-19-2013, Singapore,

2013.

3. Hu AH, Huang C, Yin J and Wang H,

“Developing a parametr ic carbon

footprinting tool for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e technologies." Proceedings

of the EcoDesign 2013 symposium

December 4-6-2013, Jeju Island, Korea,

2013.

4. LCA to go project website: http://www.

lca2go.eu/index.en.html.

5. LCA to go project Web tool: http://tool.

lca2go.eu/users/sign_in.

6. Por te r ME and Van der L inde C ,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 Reader In Business And

The Environment, 61, 1995.

7. Yin J, Wang H, Wang T, Hu AH and

Huang C, “A process-based and

simplified carbon footprint model for

customized semiconductor products."

Proceedings of the SESHA 3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ESH

Symposium and Exhibition March 18-22-

2013, Long Beach, CA, USA, 2013.

8. 胡憲倫、黃慶耀,企業的綠色與永續競爭力 -

談綠色成長與永續創新,產業永續發展,第

63 期,頁 22-30,2013。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61

汽車製造業之綠色工廠推動 ─

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事業簡介

國瑞汽車創立於西元 1984 年,為和泰汽

車、日商豐田汽車及日野自動車在台投資設立

之 汽 車 製 造 廠, 主 要 生 產 車 型 有 CAMRY、

C O R O L L A 、 W I S H 、 V I O S 、 YA R I S 、

INNOVA,其中 COROLLA 為同型車款中最早

取得節能及環保標章雙認證之車輛。本著安全、

品質、團隊合作三大精神,國瑞汽車迄今已生產

超越 200 多萬台,年產量持續朝 20 萬台目標邁

進,近年來更將國產車外銷至中東他國,創台灣

車廠之先例。

除了生產高品質車輛外,公司更於 1998 年

導入 ISO 14001 環境管理系統,藉由管理系

統推行,持續對環境保護及能資源利用努力,

2013 年通過 ISO 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認證,

2014 年亦建立 ISO50001 能源管理系統,期望

落實公司能源管理,掌握生產成本,並有效且適

切使用能源。

身為汽車製造廠,秉持著成為社會信賴之優

秀企業公民,善盡企業在地責任及維持環境永續

發展,積極從事多項環境保護工作,提升同仁環

保觀念,並對在地環境做出貢獻。

環保政策與理念

近年來,氣候變遷造成全球暖化已成為膾炙

人口的議題,政府推行各項節能減碳政策實屬刻

不容緩,國瑞汽車基於善盡地球公民之責任,制

定環境中長期計畫,將 JIT (Just In Time) 想法

應用於各項設備,檢視能源使用狀況,僅提供必

李鴻生 / 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環境設施部 經理▲

吳兆偉 / 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環境設施部 工程師▲ 徐啟紘 / 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環境設施部 工程師

62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要的能源給必要設備,並藉由改善計畫的落實,

有效降低能資源用量,增加資源可利用率。環境

中長期計畫著眼於四大方向:

1. 地球暖化防止

2. 環境負荷物管理與使用低減

3. 廢棄物使用低減及資源回收再利用

4. 水資源使用低減

國瑞汽車依技術母廠 TOYOTA 地球環境憲

章,提出環境管理政策及制定 2011~ 2015 年環

境中長期計畫,致力朝綠色企業邁進,期望達到

生產與環保兩者兼容並重,並實踐環境經營之代

表企業。公司環境與能源管理政策如下:

1. 遵守政府環境及能源法規要求,持續改善廠內

污染防治,並降低製程內重點設備能源耗用。

2. 結合並落實環境及能源管理系統,降低環境衝

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3. 致力尋求低污染原材料,運用清潔生產技術

及高效能設備,開發綠色產品,並採購綠色

商品。

4. 配合技術母廠環境改善活動,協助供應商推

動環境保護及節能改善,共創企業永續經營。

國瑞汽車每五年依環境保護議題與時態

變 化 訂 定 目 標, 利 用 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管理、了解廠內執行狀況,自 2001

年以來已針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廢棄物產出量、

工水使用量及揮發性有機物排出量 (Vi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有長期紀錄與具

體改善活動。這十幾年來明顯可以看出,生產每

台汽車所排放出之污染量、使用的資源及產出的

廢棄物逐步減少。

重要環保措施及效益

綠色生產製造

國瑞汽車環境保護及管理以 ISO14001 環境

管理系統為核心,藉由遵守法規、防範未然及環

境績效提升三大支柱持續推進。遵守政府相關環

保法令,並設定高於法規之自主管理目標,達到

環境排放異常及抱怨零。防範未然措施,於施工

前、設備及原物料導入前,先行實施風險評估,

將可能發生之風險降至最低。環境績效提升透過

環境管理系統持續改善循環,以達台灣地區汽車

製造業第一名目標。

將車輛生命週期納入環境管理系統理念 ( 圖

1 所示 ),為國瑞汽車愛護地球重要理念之一,故

自車輛源頭的採購 ( 綠色採購、危害物質管理 )、

物流 ( 包裝材廢止、減量、再利用 ) 及研發設計

( 省能源、高效率、低排放 ),生產中間過程各項

污染物排放 ( 揮發性有機物、廢水、二氧化碳、

廢棄物 )、能資源減量使用 ( 電力、瓦斯、水 ),

與最終廢棄車輛資源回收 ( 易拆解回收設計、可

分解物質開發、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物質 ) 皆可使

其朝向綠色工廠目標一步步邁進。

2002 年制訂的國瑞基本理念中提及,以永續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63

之經營,實現能與社會相調和,長期而穩定之成

長。基於上述理念,公司於當年度 7 月發行第一

版國瑞汽車綠色調達方針,期望結合供應商,將

綠色循環機制納入整台車輛中。期間亦先後規範

車體直接與間接原材料廠商需取得 ISO 14001

認證及禁用化學物質品管制,而後並將管理對象

陸續擴大至部品、副資材、設備…等廠商,並對

物流相關之二氧化碳排出量及梱包、包裝資材用

量低減進行管理。2013 年為因應近期環境相關

法令變動及期望供應商能持續考量顧客購買公司

產品之立場,於各環節持續用心打造出令顧客滿

意品質,故發行第 3 版綠色調達方針。

在化學物質管理上,國瑞建立化學物質管

理組織及管理清單,清單中除了環保署公布之

毒化物外,並加入了 TOYOTA 母廠依據各國

法 規 如 REACH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所建立之禁用化學物質列表,總管理物質達 830

項。新原物料導入使用前,導入單位須提出該原

物料所含化學物成分比至權責審查單位,以確認

其內是否含有禁用化學物質,同時亦須計算每台

車輛所需使用量,以遵守環保署規範之毒性化學

物質使用申報規範。而為了響應綠色調達方針內

之環境負荷物質於零組件無存在,原物料於申報

圖 1 ISO 14001 環境管理系統及車輛生命週期關聯圖

直接、間接

原材料供應商

● 空氣污染排放管制● 廢水排放管制● 廢棄物減量管理● 地下水管理● 能資源減量管理● 噪音防制● 化學物質審查

● 環保署指定回收廠商

廢棄車輛

資源回收

使用

● 易拆解回收設計● 可分解物開發● 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物質

全數取得環境管理驗證

原物料導入

管理珍惜水資源

能源低減 選擇低污染

燃料

ISO 14001

販售

TOYOTA

採購

產品

物流

生產

● 綠色採購● 危害物質管理

物流

車輛環保

研發設計

● 省能源● 高效率● 低排放

64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使用前,須請廠商檢測該產品不含限制物質成分

及提出自我申告宣言。

隨車輛零組件運送所帶來之包裝材,常伴著

大量廢棄物而來,國瑞汽車為實現技術母廠廢

棄物使用低減及資源回收再利用理念,透過 3R

(Reduce, Reuse, Recycle) 手法,挑戰不可能

任務。相關改善方式如:外國裝載零組件之鐵箱

設計改為可回收式包裝、包裝內材廢止、內材固

定化、內材保護套回收再使用…等。此外,將零

組件擺置空間進行調整、混合運載貨品,以增加

空間內可擺放之貨品種類及數量,降低運搬車輛

運送次數,除可降低物流運送所需之成本外,亦

可減少物流公里數所產生之二氧化碳量。

產品綠色設計及資源再利用

國瑞汽車綠色設計理念源自於對環境保護的

關懷及責任,因此期望實現產品 95% 回收效率

之目標。依據技術母廠能資源回收再利用願景,

公司自我建構之綠色設計概念如圖 2 所示:

透過技術母廠之解體技術開發、資源回收處

理技術、資源回收材料活用、再生植物原料資源

活用及國瑞汽車與協力廠共同開發之二次零件擴

大再使用、環境負荷物質削減及可回收車輛構造

開發,共同建構新社會系統,並開發新資源回收

設計之車輛。資源回收再利用設計想法即從開發

時做起,考量使用可回收再利用原材料設計,減

低生產過程之廢棄物產生量及原材料回收技術開

發,且至保養廠使用之二次零件交換系統,與最

總合推進組合將各種資源回收處理的技術

TMC 主導開發 國瑞與協力廠共同開發

圖 2 國瑞汽車車輛綠色設計理念

構築可以持續循環利用的社會

( 實現 95% 回收效率 )

構築新的社會系統,開發新資源回收的設計車輛

中古零件

擴大再使用

開發可回收

車輛構造

活用資源回

收材料

資源回收

處理技術

再生可能資

源活用 ( 植

物原料 )

削減環境

負荷

開發解體

技術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65

終廢棄車輛之有效率解體、粉碎活用技術研發一

脈相承。

基於社會大眾對環境保護觀念的重視,2012

年導入油電混合動力車,提供顧客更具環保與節

能選擇,結合汽油引擎可靠性、中高轉速佳之優

點,搭配電動馬達之低速扭力大、安靜及無污染

特性,造就出油耗可節省約 50%,排放污染物

只有傳統車輛十分之一的節能車款。

車輛使用之塑膠材料,除了必須符合高耐衝

擊性及高剛強性外,亦需具備原材料回收再利

用不易裂化之可回收性。TOYOTA 技術母廠自

1991 年起便開發出易回收且可再利用之熱塑性

塑膠,廣泛使用於車輛內外裝零組件上,而其他

如:2002 年後不使用含鹵素皮材之電線、2008

年全面不使用水銀頭燈、新車型之塑膠及橡膠零

組件材質使用國際統一規格之材質標示符號,

皆為國瑞汽車於開發可回收再利用環保材料之努

力。

自 2006 年起,公司推行環境負荷物質 ( 鉛、

水銀、鎘及六價鉻 ) 全面廢止使用活動,從各類

零組件橫展至替代技術的導入與評價,歷時兩

年,全面替代完成,為國內汽車業最早完成之廠

家,2010 年推動電路基板使用無鉛銲錫,亦為

國內先驅。

廢棄車輛易解體作業設計及可拆解資訊提示

( 易拆解記號 ),使拆解業者了解車輛可由此處拆

解,且為了讓作業更輕鬆容易,亦將儀表板組裝

部位設計成 V 型溝槽,而 2008 年開始,國瑞汽

車生產之車輛皆依 ISO 22628 標準計算廢棄車

輛資源可回收率,可回收率皆維持於 85% 以上。

綠色管理及污染防治

改善環境污染防治及提升能源效率為公司環

境與能源管理政策重要項目之一,因此,低污染

塗料及設備的導入、能源耗用設備改善及設備老

舊更新皆持續進行。車輛生產塗裝時,常伴隨塗

料揮發產生有機物,故將排放至環境中之量降至

最低,為生產技術上一大課題。除了將設備更新

及維持其燃燒效率外,新塗料開發亦能有效減少

塗料過程產生之揮發性有機物,故諸多改善案如:

中上塗塗料變更為高固形份塗料、脫臭爐燃燒含

氧量適切化、未來水性塗料導入…等,皆屬揮發

性有機物降低之改善,其他如:直燃吸收式冷凍

機、蓄熱式燃燒脫臭爐、高效率貫流式鍋爐、減

少乾燥爐車輛進出口開口面積設計,皆能達到節

能減碳及能源有效利用之效果。而再生能源的使

用亦為國瑞汽車致力推行之項目,如:太陽能熱

水系統、太陽能風力路燈及屋頂太陽能板設置 (圖

3 所示 ),其中,中壢廠預計 2011~2015 年設置

累計發電容量可達 444 千瓦之太陽能板。另廠房

內照明系統為常見之能源耗用設備,故自 2012

年起,公司亦分階段汰換燈具,將原先 T8 及水

銀燈具,更換為 T5 與 LED 燈具,並檢討人員

休息時間、工程區域亮度適切性。

66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2004 年納莉颱風造成水資源匱乏,秉持著

開源節流目標,國瑞汽車陸續執行了多項水資源

管理措施,如:雨水、冷凝水…等新水源之開發、

回收貯槽增設、配管系統改造及過濾系統設置,

另依使用狀況需求,建立用水分級制度,適當使

用水資源。

配合公司環境中長期計畫,公司積極推動廢

棄物減量及回收再利用改善活動。每年年初由權

責部門制訂管理方針與減廢目標,並於每月環境

會議報告各部門廢棄物產出量概況,而每年環境

活動月績效競賽,亦對減廢最高前 3 名部門頒獎

鼓勵。追本溯源,廢棄物管理與減量中扮演最重

要角色者為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做得確實,除了

可節省後端清運成本外,更能將可回收資源再次

利用,故公司將廢棄物分為 8 大類,並於樓梯及

休息區間廣設分類箱。透過垃圾分類落實及資源

再回收利用,廢棄物自 2007 年開始,費用由支

出轉為收入,即資源再回收利用帶來額外效益。

國瑞汽車環境管理系統文件之廢棄物管理基

準,即針對廢棄物之貯存、分類、清除與處理有

詳細的要求。透過每月一回廢棄物貯存設施與分

類回收之管理監察,將監查報告轉給各單位進行

改善,並於環委會當中進行改善報告。關於清除

與處理廠家部分,目前皆委由合格廠家進行,除

於年度合約簽訂前進行審查與確認外,年度依計

畫進行廠家現地確認與監查,亦針對清運業者進

行不定期跟車確認。

為配合國家節約能資源政策、養成能資源危

機意識、落實能資源使用管理、合理降低各項能

資源之使用費用,國瑞汽車整理出七大省資源手

法:廢止、修理、停止、適切化、保溫、再活用

及變換,並利用更新之高效率空壓機、選用高效

圖 3 國瑞汽車中壢廠屋頂太陽能系統設置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67

率照明及持續設置太陽能發電等達成能源有效利

用的改善。

減碳方面,除在產品上朝向低碳排放設計,

在生產過程中也經由節能方式間接減少碳排放。

除了廠內製程完成這些減碳措施,國瑞汽車更是

從源頭運輸設想,對物流二氧化碳產生對象進行

分析掌握,發展出改變運輸車輛等方式來減少碳

排放,例如經由長短軸車輛的替換、卡車積載率

上升及運輸路線最佳化等方式,達成從運輸到生

產流程皆能實行減碳措施。

近年來由於綠色消費市場崛起,國瑞汽車亦

積極取得環保署公告環保標章,環保標章除了須

符合車輛節能標章之能源效率外,於排放廢氣、

噪音生成、車體塗料、外觀使用之塑膠組件、環

保冷媒使用及零組件回收及再利用,皆較一般法

規要求來得嚴苛,然經全體同仁之努力,現已取

得環保標章之車款共計 16 種,為國內取得最多

環保標章之廠家。

協力會及其他改善活動

1989 年國瑞汽車成立國瑞協力會,期望以

共存共榮、長期安定交易理念及會員間彼此公平

競爭基礎下,積極相互鑽研技術發展,建構企業

對社會貢獻之宗旨。國瑞汽車提供技術轉移,建

立協力會各會員間聯繫活動平台,強化諱言公司

內之企業體質,於不斷相互交流下,連結工廠參

訪、情報交換、改善視力發表及教育訓練講座…

等,使其更具國際競爭力。2011~2015 年協力

會環境活動目標如下:

1. 法規違反與周邊苦情為零。

2. 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至 2015 年目標較

2012 年實績每年減低 2%。

3. 降低廢棄物產生量,至 2015 年目標較 2012

年實績每年減低 2%。

4. 改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至 2015 年目標

較 2012 年實績每年減低 2%。

另於每年 6 月之環境活動月中,亦邀請各協

力會廠家共同參與,結合各廠改善事例之發表,

使彼此能相互成長。

每年為期一個月的環境活動月,為國瑞汽車

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除了可藉此宣導公司內對

環境保護重視之理念外,亦可透過全體員工實際

參與,為地球節能減碳貢獻一份心力。2014 年

環境活動月主題為低碳綠工廠,藉由清潔生產技

術,生產出符合環保法令、品質第一的車輛,其

中,各項活動如:KPI 競賽 ( 圖 4 所示 )、植樹式、

廠區周界清潔清掃、室內綠美化競賽、改善事例

提案及發表、COOL BIZ 輕裝活動、他家工廠見

學…等,今年亦邀請內定國小小朋友,至國瑞汽

車參與開幕式的演出,且國瑞汽車副總亦身體力

行,參與內定國小周邊清掃活動,希望達到敦親

睦鄰之作用。

除活動月間之外,公司也於員工休息區及走

道設置環境看板,並利用員工朝會時間,由職

68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圖 4 國瑞汽車參觀步道看板 KPI

工水 ( 中壢工廠 ) (m3/ 台 )6

4

2

0

3.6 3.5 3.4 3.3 3.2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3.2 3.1 3.05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0.42 0.41 0.398

0.49 0.48 0.47 0.46 0.45 0.6

0.4

0.2

0

CO2 ( 中壢工廠 ) (ton/ 台 )

制宣導環境要求,提升員工環境意識。此外,亦

透過公司定期發行之社內報持續宣導環境保護觀

念。

國瑞汽車於每間辦公室皆設置茶水間,並於

插座部分安裝節電定時器,以有效控制下班時段

電源管理,澈底落實節能減碳。另辦公室空調主

機設定於28度,因每差1度使用,即可省下約6%

的電力消耗。最後,透過定期節能監查,使每位

員工能落實節電好習慣,達到節能減碳之目的。

社會貢獻及企業永續責任

近年來,國瑞汽車於環境保護、交通安全、

教育文化及人才育成上投入許多心力,且亦對社

會貢獻努力不遺餘力如:響應 2008 年桃園縣政

府推行之認養公家樹計畫、2011~2013 年與農委

會林務局申請 10,000 棵樹苗栽種於觀音廠、參

與 2013 年桃園縣政府淨溪嘉年華 - 萬人齊心手

護河川、持續舉辦桃園地區小學生兒童安全列車

活動、2001 年起設置中壢地區清寒獎助學金、

開放工廠參觀…等 ( 圖 5、圖 6)。

綠色工廠為公司追求之目標,亦屬社會大眾

對企業推行環境保護的認同,國瑞汽車與技術母

廠 TOYOTA 有著相同呵護台灣環境的心,期許

自己身為汽車第一製造大廠所應負擔的重責大

任。

環境管理活動的推行,除了配合 TOYOTA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69

圖 5 環境活動月廠區周邊清掃

圖 6 桃園地區小學生兒童安全列車活動及工廠見學參觀

70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全球環境政策外,亦與上下游供應商共同遵循相

同環保節能政策,持續有效改善環境污染問題,

降低環境影響所帶來之衝擊,以貫徹國瑞汽車永

續經營理念。

展望未來,持續深耕台灣、落實企業社會在

地責任、追求綠色創新設計、提供最高品質給客

戶及實現讓人們生活變得更美好,為國瑞汽車追

求之願景。

最後,感謝經濟部工業局為業者提供節能減

碳相關輔導措施,除協助建置各項系統與改善機

制外,亦使業者能持續自我成長,並為守護台灣

這塊土地貢獻一份心力。

參考資料

1. 國瑞汽車綠色調達方針,2002、2013。

2. 國瑞汽車環境報告書,2011。

3. 國瑞汽車環境報告書 ( 摘要版 ),2012。

4. 國瑞汽車供應商 CSR Guidelines,2013。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71

人物專訪● 紡織產業的綠色先行者 ―

專訪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清來總經理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紡織產業的綠色先行者

─ 專訪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清來總經理

編輯室

前言

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宏遠 ) 成

立於 1988 年,總部設立於台灣台南市山上區,

主要產品與製造能力為長短纖織物 ( 梭織 / 針

織 )、加工紗、特殊原材料、複合功能膜、特殊

染整後加工製程、塗佈和貼合,以及成衣製造。

宏遠是全智慧型紡織專業廠,具垂直整合一貫廠

的優勢,從研發、原料、製程到產品,以符合顧

客需求為職志。開發和生產的重點以假撚紗,以

及富有機能性的運動、戶外和時尚布料為主。

宏 遠 於 2010 年 取 得 SA 8000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認證,為台灣紡織業第一

家通過 SA 8000 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系統的紡織

公司,遵循 SA 8000 宗旨「確保生產商及供應

商所提供的產品,皆符合社會責任的要求」,以

成就永續經營承諾。

本期人物專訪單元很榮幸邀請宏遠興業葉清

來總經理進行對談,與讀者分享企業永續經營和

建構生態工業園的心路歷程。

宏遠永續經營模式:

「荷包蛋」模型

紡織業曾被認為是不值得再投資的「夕陽產

業」,但秉持著「破壞性創新」理念的葉清來總

經理卻不這麼認為,他深信創新求變一定可以讓

沉寂的死海重新注入活力。也因此,宏遠興業

二十四年來歷經五次轉型,從織布小廠晉升為全

球百家品牌大廠的關鍵伙伴,致力於企業永續經

營。

然而,傳統紡織業在製程中所耗費的能源、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73

排放的廢棄物、到衣物的垃圾處理,都可能對環

境產生嚴重的污染與破壞;此外,使用不當或有

害的紡織原料也可能對穿戴的消費者造成健康危

害。有鑒於此,葉清來總經理堅持開發對人類及

生態無害的紡織品,不僅減少環境衝擊,也尊重

人權,期望創造健康永續的社會環境,並能成為

生態企業的標竿。

葉清來總經理表示,為了達成這個理想的

目標,宏遠積極落實企業社會及環境責任,建

立了宏遠永續發展模式 (Everest Sustainability

Model, ESM),落實節能減碳政策、環境永續、

社會永續「三重盈餘」的價值,更為此設計了永

續行動的視覺標誌 ( 圖 1),以圓形展現我們居住

的地球,藍色、綠色及金黃色分別代表著藍天、

綠草、與陽光照耀的土地,而白色波浪則象徵不

斷向前邁進的精神,宣告宏遠是一個重視環境、

愛護地球並永續經營的生態企業領導者。

除了精神與行動象徵的標誌外,葉清來總經

理還設定「荷包蛋」模型 ( 圖 2),藉此說明宏

遠所追求的永續概念,是一種「包含」的階層

關係,經濟包含於社會,兩者再包含於環境,

意味著環境才是最終依歸。並根據此一經營模

式,研擬永續經營各面向的重點和行動方案 ( 圖

3), 並 採 用 7R-「 重 新 思 考 (Rethink)、 重 新

設計 (Redesign)、減量 (Reduce)、重覆使用

(Reuse)、修復 (Repair)、(回收 )再生 (Recycle)

和生態復原 (Recovery)」,建構產品和服務的

基礎,把重點放在源頭管理,其次才是末端管理,

並落實於生產單位和企業各部門。葉清來總經理

說,這股重視永續發展的經營哲學,近年逐漸得

到全球知名休閒、運動及戶外環保服飾大廠,如

Decathlon、lululemon、A&F 等客戶的認同,

訂單量持續增加,也促使宏遠的營業額與獲利不

斷攀升。

圖 1 宏遠永續經營標誌

■ 經濟面: 企業價值有機成長

■ 社會面: 與利害關係人共創共享價值,取

之社會,應回饋社會

■ 環境面: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係,

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境,

與萬物性靈共生共榮

圖 2 「荷包蛋」模型與哲學

74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 取自 2012-2013 宏遠永續經營報告書 )

圖 3 宏遠永續經營模式 ESM 核心與實踐圖

第一層核心哲學

宏遠永續

經營模式

(ESM)◆ 原則指標:

1. 三重盈餘

2. 創新永續

3. 共創共享價值

4. 7R 修練

第二層關注重點 第三層專案和行動計畫

● 提高能源效能 ● 定義和執行具成效和能源效率的

專案 ● 全廠停開冷氣機

● 善用水資源● 廢棄物減量● 綠色 IT ( 虛擬主機 )● 排放物的管理● 資源再利用:環保煤磚● 征服複雜度

● 簡化流程使生產流暢 ● 簡化素材、統合採購 ● 模組化設計與快速生產原則

● 高科技永續產品● 中度科技與產品

● 降低產品生產成本

(在地素材和生產)● 友善生態的材料

● 生物基 PU 膜 ● 生物基紗線

● 使用回收材質● 不使用溶劑

● 採用環保水性 PU● 低碳產品

● 創立“社會型營利事業,幸福台灣

EverSmile 創造在地幸福經濟"● 優質平價的創新永續商品研發● 持續改善廠區與員工工作環境● 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綠生活生態社

區● 參與 NGO、NPO、ESM 志工團

在地參與● 南台灣節能巡邏隊● 中央暨地方政府、法人單位的夥伴

合作

● 綠色工廠● 觀光工廠:節能減碳、產業轉型、

環境教育● 成立自然農莊,推動自然農法● 贊助並參加國內外各種生態保育聯

盟 ( 協會 )● 企業永續經營報告

第三方認證與外部溝通

● 嚴格的瑞士

Bluesign 紡織品最高● 環保認證● 綠色工廠● NIKE 材質永續指數● 永續成衣聯盟指標● HIGG Index 1.0● 綠建材標章 ( 環保煤

磚 )

● 產品認證● Detox 去毒 - 有毒物質

檢測● 產品生命週期 (LCA)

專案,PAS 2050 碳足

跡認證、ISO 14064 溫室氣體減量認證

● 台灣綠色典範產品獎● 台南市政府低碳綠能

企業獎● 經濟部能源局節約能

源傑出獎

● SA 8000 認證● 觀光工廠認證● MIT 認證● 社會企業公約基金會

● 綠色工廠標章 ● 鑽石級綠建築 ● 清潔生產

● 生態社區認證● CSR 永續經營報告書

經濟永續 ( 一 ):資源生產力

高度具環保節能性能的設

施● 源頭管理 MIPS● 五倍數● 清潔生產 ● 減少生產成本和廢棄物● 征服複雜度● 廢棄物 upcycle,向上

循環與資源化

經濟永續 ( 二 ):以產品為基礎的創新永續

解決方案● 高科技永續創新產品回

應顧客特殊需求● Fashion x Function

=Fusion 產品及顧問型

製造業● 多樣化中度科技永續產

品以滿足消費者的喜好● 產品生命週期分析機制

社會永續:創造共享價值● 具有使命感和生產力的

長期員工● 樂於分享,企業是社會

向上和向善的關鍵● 關懷弱勢● 強化地方產業群聚● 重新定義價值鏈生產力

生態環境永續:

生物多樣性、向大自然學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75

成功打造紡織業第一座綠色工廠

體認到紡織業是大量耗水、耗電的高污染產

業,2007 年起,在葉清來總經理的指示與規劃

下,宏遠開始從「如何在經濟面降低成本」著手,

推動清潔生產 (cleaner production),使得原本

染整一噸布需要兩百公噸的水,在製程改善下節

省一半的用水量。此外,亦引進熱能回收機,讓

退漿機高達 90 度的廢水,經由熱能回收機進行

熱能交換回收,回收率可達到 95%,每年可節

省成本 1,800 萬元。然而,葉清來總經理說,如

果只在經濟面推動根本不足,唯有轉型為生態型

企業,才能全面落實他的永續發展理念,於是生

產製程的精進及建構生態工業園區遂成了下一個

目標。

葉清來總經理指出,傳統的紡織廠又悶又

熱,不僅耗電也增加員工的勞力負擔,企業想永

續發展,必須解決此一根本問題。因此,宏遠師

法自然改善工廠,不僅善用「綠建築」原理和工

法改建園區,以透水舖面替代水泥柏油路面,降

低廠區熱島效應,更藉由爬藤攀附建築物,促使

整間廠房形成宛如「可以呼吸的房子」,有效「降

溫」。此外,亦建置人工濕地、種植多種台灣原

生類植物與在地果樹、喬木,藉此形成生物多樣

化的園區,將工廠打造成紡織生態工業園區。

2012 年 10 月,宏遠榮獲經濟部工業局頒贈

之「綠色典範獎」,同年 11 月更獲得經濟部工

業局「綠色工廠標章」,成為紡織業界第一家榮

獲「綠色工廠標章」殊榮之廠商 ( 圖 4)。獲獎的

廠區包含永續創新大樓與織布一廠,分別獲得綠

建築和清潔生產的認證。其中,此次獲獎的織布

一廠使用負壓通風系統和降溫水濂設備並停開冷

氣空調,有效節約能源 92%。完全符合綠色工

廠所倡議的去物質化的十倍數績效,亦即僅須花

費原 10% 的能源和資源,便可達到原來的成效。

圖 4 榮獲經濟部工業局「綠色工廠標章」

76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葉清來總經理自豪地表示,目前宏遠的每個

廠房都有環保節能科技的運用,例如噴水織布廠

使用水簾式空調設備;染整一廠利用冷熱交換原

理來節省熱能與電力並使用無蒸氣的染色機;環

保製磚廠以燃煤鍋爐替代燃油鍋爐,引進潔淨燃

煤技術使排放出的空氣更乾淨,也將產生煤渣以

特製精密高壓成型製程將煤渣再利用製成環保

磚…等,都是成就宏遠綠色工廠的重要因素。

兼具生態與休憩的生態工業園區

在這個令人讚嘆的生態工業園區中,除了各

項環保節能設施外,廠區內亦設置了淨水乾床系

統,將回收而得的生活廢水與雨水處理後排入園

區內的四個生態池,並進行多種台灣原生種的瀕

危水生植物與親水型岸邊樹種復育,成為南部重

要水生植物的種源庫。

葉清來總經理表示,為了讓企業更融入周遭

居民的生活並拓展在地的幸福經濟,宏遠建置了

「宏遠自然蔬菓教育園區」,作為永續農業的教

育園區。在園區內,運用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秀

明自然農法」來培育作物,並於每月第二個星期

四下午舉辦在地農夫市集,與民眾分享無毒無污

染的樂活食材。

宏遠紡織生態工業園堪稱紡織業的創舉,在

員工合力的認養與打造下,不僅營造了生物多樣

化的生態廠區,更成為兼具生態與休憩的最佳典

範。宏遠期望透過一系列 ESM 策略行動,積極

改善環境品質,並持續灌溉每個人的心,一點一

滴傳遞重視環保的精神。

人物小檔案

葉清來先生學歷:台北工專紡織科畢業

現任: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77

永續視野

● 永續資訊 ― 國際環保暨永續發展資訊彙編

● 活動快報 ― 2014 水利產業研討會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國際綠能科技工業局

注入產業升級動能

經濟部工業局、亞洲生產力組織 (APO) 主

辦的「103 年 APO 國際節能與綠能科技產品應

用研討會」,15 日台北登場。工業局永續發展

組副組長陳良棟主持開幕演說,14 國、24 位會

員代表齊聚一堂,共同為亞洲綠能科技升級注入

新的活力。陳良棟表示,APO 成立於 1961 年,

是我國少數以中華民國名義參與的國際組織,也

是創始會員國之一。我國在綠色生產力領域深耕

多年,且成果備受國際肯定優勢下,於 2013 年

自 19 個會員國中勝出,成立 APO 綠色卓越中

心 (COE GP)。工業局、環保署、農委會、技術

處跨部會合作,加上外交部與國際貿易局支援,

成功凝聚綠色發展願景,推動實質外交,並同步

協助產業拓展商機。

陳良棟指出,工業局 APO 綠色卓越中心計

畫去年邀請菲律賓再生能源協會會員來台參加

APO 國際研討會,並安排其赴南部參觀屏東「養

水種電」工程。該案透過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

以廢棄魚塭地建置太陽能電廠,協助災區土地轉

型利用的成功案例,獲得同屬位處高密度颱風的

菲律賓代表高度認同。

陳良棟說,今年 APO 研討議題涵蓋全球綠

能技術發展現況與對策、亞太綠能發展現況、台

灣節能市場與產業發展趨勢、綠能技術與氣候變

遷的探討及綠能技術應用與案例研究等。另規劃

參訪多家綠能產業指標廠,探討節能科技。

( 資料來源:聯合財經網,2014-09-15,http://

money.udn.com/index.php)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79

巴貝多島民的奮起!

用綠色經濟挽回沉沒

家園

在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重重危難,小島嶼發

展中國家已展開行動。52 個小型島嶼發展中國

家已承諾在 2035 年前,對於石油的依賴性要減

少一半。

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國巴貝多,即誓言成為拉

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最先進的綠色經濟國家。

巴貝多擁有 27.5 萬人口,距離委內瑞拉海岸約

8 百公里。面對過去 20 年間反覆發生旱災,被

迫採取能源密集的海水淡化技術,來提供國內足

夠的飲用水。

然而巴貝多的石化燃料卻仰賴進口,比起美

國這樣的富裕國家,其能源成本要高上數倍。

巴貝多設定目標在 2029 年前,要有 3 成能源來

自可再生能源,不過巴貝多的節能部長 (Chief

Energy Conservation Officer) William Hines

認為,2019 年即可達成目標。與傳統能源相較,

太陽能發電成本大概便宜 3 到 4 成,但一切硬體

所需幾乎都得仰賴進口,導致太陽能需要一筆巨

額投資。不過像巴貝多這種陽光充足的國家,只

要 5 到 7 年左右就可以回本。

在南太平洋上,由 3 個珊瑚礁島組成的托克

勞群島,已於 2012 年 10 月成為全世界第一個

百分之百由再生能源發電的國家。其他南太平洋

國家,包含庫克島和吉里巴斯,都預計在 2020

年前達到百分之百由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

然而巴貝多的目標不僅僅侷限於再生能源,

更透過政策面「綠化」整個國家經濟。該國已完

成一項 3 年研究,名為綠經濟範疇研究計劃。

這項研究結論顯示,光是政策是不夠的,巴貝多

還需要更多政府及私人投資,並配合教育和消費

者行為改變才行。「巴貝多在綠色經濟具有領導

地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 執行董事

Achim Steiner 認為,「小島國家需要已開發國

家資金及科技轉移的奧援,才能應付現階段以及

未來氣候變遷的衝擊。他們有能力也有意願儘快

讓經濟更加多元,並開創綠色產業、提高資源效

率並轉換成為綠色經濟。」

( 資 料 來 源: 環 境 資 訊 中 心,2014-07-01,

http://e-info.org.tw/)

歐盟執委會推出提高

回收目標促進循環經

濟提案

歐盟執委會日前通過新提案,試圖將歐洲轉

變成循環經濟,同時提升各會員國回收目標。若

達成新廢棄物回收目標,將可創造 58 萬個工作

機會,同時讓歐洲更具競爭力,並減少對昂貴稀

有資源的依賴。新計畫將在西元 2030 年前,回

收 70% 的一般廢棄物與 80% 的包裝廢棄物,

並在西元 2025 年前禁止掩埋可回收廢棄物。新

80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計畫同時也包括減少海洋垃圾與食物廢棄物的目

標。溝通文件顯示,更有效率地使用資源將如何

引發新的經濟成長和工作機會,而創新的設計、

更好的性能、更耐久的產品與生產程序、前瞻性

的商業模式、轉廢物為資源的科技進展等都能

趨動效率的提升。而此文件附帶的提案為創造

一個架構,建議資源生產力應該以國內生產毛額

(GDP)/ 原物料消耗為計算基礎,並認為在西元

2030 年前提升資源生產力 30%,應該可以列入

「歐洲 2020 策略」檢討的可能候選目標。

(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4-07-02,

http://ivy5.epa.gov.tw/enews/fact_index.asp)

環保兼具時尚感 

美綠色電動單車夯

為了愛護地球節約減碳,不少人會選擇以腳

踏車通勤,或是以電動機車代步,但天氣太熱和

電池續航力不足,往往讓人打消念頭,而在美國

就有人研發出電動單車,能自由選擇電動混合模

式,或是人力腳踏驅動,外觀就像小型汽車,風

吹雨淋都不怕,既實用又兼具環保。

三輪車的設計,配上鵝蛋型車身,圓滾滾的

外型,在街道上來回穿梭,就像是樂園裡的碰碰

車,開到現實生活中,吸引不少目光。這款名叫

「ELF」的電動單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全

車配備比照汽車,不但有後視鏡、喇叭,還有方

向燈和大燈,能像普通汽車一樣開上路,不過它

不吃汽油,而是靠人力腳踩踏板,和太陽能發電

產生動力,是個愛地球的環保概念車。

Organic Transit 執行長羅伯考特:「目前

還沒有人研發出既環保又符合經濟效益的車款,

而這輛 ELF 電動自行車,每年至少能減少約 6

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無論是上山還是下海,

靠著車頂的太陽能板,都能隨時充電上路,而且

在載重 160 公斤的情況下,ELF 的時速還可以

維持 45 公里,和傳統汽車相比豪不遜色,未來

更打算推出全自動車款。

Organic Transit 執行長羅伯考特:「假設

我要去某處赴約,ELF 就會自動接送,還能像無

人機一樣送快遞,若載重 160-180 公斤不成問

題,或許也能嘗試走 UPS、FedEx 那類的快遞

服務。」除了小巧的單人電動單車,目前設計團

隊還預計研發,能乘載 385 公斤的大型混合動力

汽車,不但要更實用,更具吸引力,還要給大家

一個,全然不同的綠能行車體驗。

( 資料來源:TVBS 新聞,2014-07-10,http://

www.tvbs.com.tw/)

加速能源轉型德專家

提 7建議

「最重要的再生能源,就是節能。」台灣西

門子總裁艾偉 15 日在「台灣永續峰會」中,針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81

對台灣發展能源轉型提出 7 大建議,包括建構多

元化能源組合、提升工業、運輸和建築能源效益、

將大型電廠計畫的經濟效益極大化、採風險分散

原則、科技創新及打造智慧、節能城市。

台灣西門子、德國在台協會、德國經濟辦事

處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等單位,15 日舉辦

「2014 Green+ Together 台灣永續峰會」,探

討德國與台灣的綠色經濟及低碳策略,總統馬英

九、經濟部政次杜紫軍和工程會主委許俊逸也出

席交流。

艾偉指出,德國是全球能源與環境議題的領

導國家,特別是能源轉型和推動永續發展的經驗,

能為台灣提供很好的範例,並協助台灣利用風力

與洋流資源。

「台灣未來應將再生能源與火力發電均列入

多元化的能源組合。」艾偉說,在火力發電方面,

台灣應以更乾淨、更有效率的燃氣取代燃煤電廠,

並盡速更新老舊的化石燃料電廠,同時分散風

險,避免倚賴單一能源設備供應商,在燃氣上尤

其如此。艾偉強調,台灣的建築、運輸和工業製

程領域占超過 70% 的耗能,應以提升能源效益

為目標,如德國即在 3 個領域中分別減少 30%、

30% 和 70% 的耗能;在建構大型電廠計畫時,

應考量電廠的「整體生命週期」,在規劃時就納

入統包成本、備品、營運和維護成本及未來的整

廠老化,使電廠計畫的經濟效益極大化。

此外,艾偉也建議,以科技創新改善電廠與

工業生產效率,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包

含建構智慧電網和綠色城市,降低都市地區帶來

的高能源消耗和碳排。

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古茂和認為,德國經驗

已經證明 GDP 的成長與減少耗能並不衝突,如

德國去年投入再生能源的金額達 200 億歐元,有

35 萬人投入再生能源產業,有 500 餘家能源供

應商,綠能產業貢獻 GDP 6%,也計畫在 2050

年將再生能源發電比提高至 8 成,都顯示節能與

經濟發展非對立面。

( 資 料 來 源: 台 灣 醒 報,2014-07-15,http://

www.anntw.com/)

英國政府公布新能源開

採準則以保護國家公園

英國政府於 7 月 28 日公開招標各項許可證,

係有關使用水力壓裂或壓裂勘探生產頁岩油和天

然氣。目前的勘探許可證為企業提供開始鑽探頁

岩氣的第一步,但進一步的鑽探應用需要在環境

局取得許可證、以及規劃從健康與安全執行局的

許可和同意。但是頁岩油和天然氣是不能解決英

國的能源問題,如果要提高能源安全,應提高燃

油價格和減少碳排的投資及推廣再生能源。

(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

網,2014-07-28,http://nsdn.epa.gov.tw/CH/

NANEWS/index.htm)

82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IMF 敦促提高能源稅以

因應氣候變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7 月 31 日在一本

新書中稱,全球多數國家的能源稅,遠低於應反

映使用化石燃料對環境及健康有害影響的水準。

這是 IMF 首次具體闡明其認為在 156 個國

家中煤炭稅、天然氣稅、汽柴油稅的適當水準,

以反映這些燃料的完全成本,其中包括二氧化碳

排放、空氣污染、擁堵和交通事故。拉加德在華

盛頓發布新書時稱,各國不應當只是等待關於環

境政策的全球協議,而是應當推進調整各自的能

源價格。

IMF 的新書認為,如果操作得當,提高能源

稅應當不會傷害經濟增長。

( 資 料 來 源: 環 境 資 訊 中 心,2014-08-01,

http://e-info.org.tw/)

廣東環保業明年產值

拚 6 千億人民幣

廣東節能環保產業傳出利好訊息。廣東省政

府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意

見」( 下稱意見 ),提出發展目標為:到 2015 年

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 6,000 億元人民幣。此

外,還將培育一批節能環保骨幹企業,年產值超

50 億元的企業達 10 家,超 10 億元的企業達 5

家,逐步將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廣東省新的支柱

產業之一,為實現廣東省「十二五」節能減排目

標提供有力支撐。

南方日報報導,「意見」提出積極推廣節能

環保產品共有四類。其中,第一類是工業節能技

術和裝備,包括高效節能電機、變頻調速控制等

技術,智慧電網設備等。第二類是高效節能電器,

重點推廣能效等級為 1、2 級的高效節能家電、

辦公及商業節能產品。民眾關注的是,推動 LED

綠色照明產業化、示範推廣新能源汽車單獨作為

兩大類納入推廣的節能環保產品。

「意見」提出,集中優勢資源,在封裝、

LED照明、LED顯示和LED背光源等優勢領域,

通過抓大扶強、培育龍頭企業,提升產業集中度,

逐步形成 LED 產業特色化、差異化、集群化的

發展態勢。到 2015 年實現 LED 進入 30% 普通

照明市場、城市照明節電 20% 的目標。

在示範推廣新能源汽車方面,以城市公共服

務領域應用為突破口,加快推廣新能源汽車。珠

三角地區更新或新增的公車,要採用新能源汽

車,市政、郵政等行業,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

計程車行業逐步推廣新能源汽車。「意見」還特

別提出,要推動節能環保產學研結合,包括支持

節能環保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國家和

省級節能環保技術研發機構。到 2015 年,爭取

建立 10 家省級以上節能環保企業技術中心、工

程技術研發中心或工程實驗室。

為提高節能環保產業的市場發展水準,「意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83

見」提出大力培育節能環保服務體系。包括到

2015 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節能服務體系,形成

一批龍頭帶動作用的節能技術服務單位。根據土

壤汙染綜合治理需要,培育一批土壤環境修復治

理服務企業。重點在城鎮汙水垃圾處理和工業園

區汙染集中治理領域開展協力廠商治理試點,推

進汙染集中治理領域協力廠商專業化運營。

「意見」還提出要落實土地、稅費等支持政

策,通過統籌安排、差別化管理等方式,在編制

規劃、安排年度供地計畫方面優先安排節能環保

重點項目土地指標。擴大節能環保產品政府採購

範圍,促進節能環保產品的推廣應用。加快落實

城鎮汙水與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建立生活垃

圾、汙水處理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和生活垃圾處理

價格管理機制。對超過產品能耗 ( 電耗 ) 限額標

準的企業,實施懲罰性電價。

( 資料來源:聯合財經網,2014-08-04,http://

money.udn.com/index.php)

法國為主辦氣候峰會

加速推動能源法案

法國將在西元 2015 年主辦聯合國氣候大

會,日前通過應在西元 2015 年前獲得批准的能

源法案。聯合國一直強烈敦促各國在氣候峰會前

做出強有力的承諾,以確保達成國際協議。法國

已通過徵收碳稅,目前已生效。根據該能源法案,

法國將於西元 2030 年時,達成歐盟削減 40%

溫 室 氣 體 排 放, 以 及 西 元 2050 年 削 減 80%

的目標;西元 2030 年時減少化石燃料消耗量

30%;西元 2025 年核能發電占比降至 50%;

西元 2030 年提高再生能源的比率至全部能源耗

量的 32% -電力的 40%,熱能的 38% 和燃料

的 15%;西元 2050 年減少能源需求 50%。

(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4-08-12,

http://ivy5.epa.gov.tw/enews/fact_index.asp)

全球太陽能板短缺8 年

首見

全球太陽能板產業正瀕臨 8 年來首見的短缺

情況,反轉先前市場供給過剩的不景氣。而中、

美太陽能貿易戰也露出邁向和解的曙光,巴隆週

刊報導,北京已向美提議透過中止調查來化解此

一爭端。過去 2 年供過於求,使得太陽能板價格

滑落谷底,造成數十家製造商走上破產,倖存者

則減緩資本投資,但廉價的太陽能電力也更有競

爭力,進而推高市場需求。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 (BNEF) 研究,今年太陽

能板安裝可望大增 29%,產業正面臨 2006 年以

來首見的供應缺口,反映太陽能市場的急遽擴張;

今、明兩年太陽能安裝量預估可能分別達 52

GW、61 GW (10 億瓦 ),較去年安裝量 40GW

明顯成長,相較於 5 年前開發商的需求量,則增

84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加逾 6 倍。

BNEF 估計太陽能產業目前產能約 70GW,

但這包括很大一部分已無法獲利的老舊設備產

能,實際供需較帳面數字更為吃緊,研究機構

IHS 公司分析師德哈恩推估,排除過時老舊生產

線後的產能,僅約 59GW

( 資 料 來 源: 自 由 時 報,2014-08-20,http://

news.ltn.com.tw/)

印度 Nagpur 開始試行

生質酒精公車

印度聯邦部長 Gadkari 表示,在下屆會議將

提出一條例草案,規定第一個生質酒精公車運行

的試辦城市,這法案的試行公車將採生質燃料和

混合動力電動公車。Gadkari 表示,通過此替代

燃料之導入,可以減少汽油,柴油和天然氣進口。

在上週五推出綠色交通計畫,聯邦交通運輸部長

表示,本計畫將提供 Nagpur 的市營公車公司約

200-500 台生質酒精的公車運行計畫。

(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

訊 網,2014-08-25,http://nsdn.epa.gov.tw/

CH/NANEWS/index.htm)

美國正開發家用電器

永續標準

美 國 家 用 電 器 製 造 商 協 會(AHAM),

CSA 集團和 UL 發布了可攜式家用和地板清潔

產品的 AHAM7002-2014/ CSA SPE-7002-14/

UL7002 等永續發展標準,這是家電產品第一自

願性的永續標準。這個新標準是 AHAM,CSA

集團和 UL 認證的第三個家電產品永續性標準,

這些標準旨在提供製造商、政府、零售商和其他

個人一個可識別環保產品準則。

(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

訊 網,2014-08-26,http://nsdn.epa.gov.tw/

CH/NANEWS/index.htm)

倫敦的建築將朝向節

能發展

倫敦市於 8 月 29 日宣布為推廣節能減碳計

畫,將再投資 1,200 萬英鎊於建築物改造計畫。

目前此計畫已改善超過 40 萬戶家庭和 350 項公

共建築物,而在新的資金挹注下,將更能提升目

前的成效。倫敦市市長表示將盡可能有效地利用

資源,以減少碳排放,創造出一個更加安全、更

有效率及永續能源供應的城市。為達此目標,舊

有建築的改造在此部分占有一定之份量,因為透

過創新的節能技術,除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外,亦有助於民眾節省生活開銷,創造雙贏的局

面。

(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85

訊 網,2014-08-29,http://nsdn.epa.gov.tw/

CH/NANEWS/index.htm)

綠建築看俏帶動替代

能源發展

KBI 全球替代性能源基金經理人泰瑞莎瓊海

爾指出,全球各界大力推廣綠建築,勢必提升替

代性能源產業發展,帶動綠能基金的表現。KBI

全球替代性能源基金總代理康和投顧引述泰瑞莎

瓊海爾(Treasa Ni Chonghaile)看法表示,綠

建築運用的節能系統,是目前綠能基金主要投資

標的之一;在環保意識抬頭下,全球掀起一股綠

建築風。

瓊海爾認為,所謂綠建築是指消耗最少地球

能源、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具有生態、節能,

健康特性與減廢的建築物。蓋綠建築的主要目的

是降低資源消耗,注重節能措施的有效運用。

為推廣綠建築,美國綠建築協會在 2000 年

設立嚴格認證系統(LEED),用以評估建築績

效是否能符合永續性。替代性能源權威研究機構

Clean Endge 報告顯示,全球取得美國 LEED

綠 建 築 認 證 數 量 遽 增,2003 年 不 到 50 筆,

但累計至 2013 年高達 4617 筆,10 年內成長

9134%,顯示綠建築已成為未來新趨勢。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研究,今年

太陽能板安裝可望大增 29%,產業正面臨 2006

年以來首見的供應缺口,反映綠建築市場蓬勃發

展,同時帶動太陽能市場急速擴張。研究顯示,

今、明兩年太陽能安裝量預估分別達 52GW(10

億瓦)、61GW,明顯大於去年安裝量 40GW,

更是 5 年前開發商需求量 6 倍以上,預估將推升

相關類股表現。

( 資料來源:中央社新聞,2014-08-31,http://

www.cna.com.tw/)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

表決策者綠色經濟工

綠色經濟政策正在全球各地快速擴展,目前

有超過 65 個國家積極發展綠色經濟政策,其中

48國已採取制定國家綠色經濟計畫的實際行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前在「綠色經濟聯盟」第 1

場公共年會中,提出上述統計;此次年會評估全

球綠色經濟的現狀,特別是財政改革的進展。年

會期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 3 份新報告,

以指導有興趣推動綠色經濟轉型的國家。此「決

策者的綠色經濟工具組」針對如何制定與評估政

策、量測進展與建立轉型的未來效應模型,提供

各國實用的指南。工具組包括下列 3 份報告:一、

綠色經濟政策評估指導手冊:主要是建議各國政

府如何訂定目標、找出政策改革需求、估算投資

金額以及評估政策的衝擊;二、綠色經濟指標指

86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導手冊:描述如何使用各種指標以衡量朝更具資

源效率與包容性經濟邁進的進展;三、「使用模

型以制定綠色經濟政策」:內容是有關長期與短

期的總體經濟規劃,也提供各國制定與評估綠色

經濟政策的衝擊的各種模型工具。

(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4-09-01,

http://ivy5.epa.gov.tw/enews/fact_index.asp)

政府帶頭美綠建築 10

年增 90 倍

環保意識抬頭下,全球掀起綠建築風,今年

上半年白宮終於突破建築的限制,完成兼具歷史

及環保的太陽能屋頂,據白宮估計,這套新系統

將提供6.3千瓦電力,未來將節省不少能源費用。

美國總統歐巴馬同時亦宣布將花費 20 億美金增

設所有政府機構的節能設備。在民間綠建築風潮

盛行及政府大力支持下,將為替代能源產業帶來

利多。

為推廣綠建築,美國綠建築協會在 2000 年

設立嚴格認證系統 (LEED),用以評估建築績

效是否能符合永續性。替代性能源權威研究機

構 Clean Endge 的報告指出,全球取得美國

LEED 綠建築認證數量遽增,從 2003 年不到

50 筆 至 2013 年 高 達 4,617 筆,10 年 內 成 長

9134%,顯示綠建築已成為未來新趨勢。

另外,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 (BNEF) 研究,

今年太陽能板安裝可望大增 29%,產業正面臨

2006 年以來首見的供應缺口,反映在綠建築市

場蓬勃發展下,亦同時帶動太陽能市場的急遽擴

張。今、明兩年太陽能安裝量預估可能分別達

52GW、61GW (10 億瓦 ),明顯大於去年安裝

量 (40 GW),更是 5 年前開發商需求量 6 倍以

上,預估將推升相關類股的表現。

KBI 全球替代性能源基金經理人 Treasa Ni

Chonghaile ( 泰瑞莎瓊海爾 ) 表示,全球替代性

產業近幾年已面臨轉型,由原先投資於太陽能、

風能、生質能等產業為主轉向與日常生活息息相

關的節能產業,其中最看好節能項目中的綠建築

發展。

( 資料來源:聯合財經網,2014-09-02,http://

money.udn.com/index.php)

獨立研究報告顯示APP

落實 100% 零天然林作

APP 亞洲漿紙 (Asia Pulp & Paper, APP)

9 月 3 日宣布,近日發布的獨立研究報告顯示

APP 所屬人工林地產能將足以供應旗下全球漿

紙廠需求,包括位於蘇門答臘島南部的最新 OKI

漿紙廠。

APP 於 2013 年 2 月發布新森林保護政策,

全面實現停止 APP 供應鏈中涉及天然林纖維與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87

作業的永續承諾。為確保供應商人工林產能,足

以落實持續零天然作業承諾,APP 特別委託森

林信託協會 (The Forest Trust, TFT) 與印尼林

業管理諮詢公司 Ata Maria,為 APP 現有人工

林地進行獨立「栽植與良率」評估。

森林信託協會執行董事 Scott Poynton 指

出:「我們非常高興能確認 APP 與其漿紙原料

供應商有充足的人工林木纖維資源以配合零天然

作業。在評估和演算過程中,我們發現在 2020

年會有個小缺口,但從現在開始提升人工林運作

效能,即可克服短缺。」

APP 永續經營董事總經理 Aida Greenbury

表示:「森林保護政策是 APP 經營策略核心,

此評估報告更驗證此模式是可行的 – 在維護印尼

和全球天然林木的前提下,APP 亦能有效益地

持續這樣的運作 Aida 另補充:「對於 TFT 報告

預測 2020 年的小缺口,很明確地 , 在五年循環

耕植裏 ,,提高良率 , 做好庫存管理及降低廢料,

供應商產能增加的改善 , 便可度過。因此,我們

已積極製訂縝密的工作計畫,確保有足夠的林木

纖維供應我們全球漿紙廠需求,包括未來於蘇門

答臘島南部興建的新漿紙廠,力行 100% 人工林

纖維作業。

此研究報告的評估方式和結果,將由國際環

保團體 Rainforest Alliance 審查,以實踐 FCP

獨立審查的承諾。

此進度發布於 APP「森林保護政策」執

行 18 個月的現況更新時同時宣布。在此期間,

APP 推出有效停止天然林砍伐政策,並同時承

諾進行高保護價值及高碳存量森林評估。所有評

估結果,包括高保護價值評估 (HCV)、高碳儲量

評估 (HCS)、泥炭地經營和社區協商,都將陸續

被列入 APP 完善的「綜合永續森林經營方案」

(ISFMPs) 中。

此研究報告亦提供 APP 甫於今年 4 月宣布

的保護及復育 100 萬公頃印尼熱帶雨林的現況更

新。APP 已開始積極與各利益關係方包括非營

利組織與政府團體,攜手規劃。其中,保護及復

育計畫中的 10 個指定生態區域也已完成初步評

估。規畫過程中,APP 也將每個保護生態的機

會、主要生態威脅和利益相關方的土地權利列入

考量。

Aida 表示:「APP 亞洲漿紙宣布零天然林

作業至今,已經過 18 個月時間。我們在短時間

內完成了很多事,但也有許多事項待我們繼續努

力完成。我們也有信心 APP 正在往企業永續的

正確方向前進。」

「最初發表森林保護政策時,我們尚處在未

知領域中;但自此之後,零天然林作業逐漸受到

全球重視。如今,透過與企業、政府和民間團體

的支持與合作,我們非常榮幸能扮演全球零天然

林作業的領導角色。」

88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 資料來源:中央社新聞,2014-09-03,http://

www.cna.com.tw/)

日舉行建築節能研討

當今全球的商業及經濟活動頻繁,對電力及

能源需求不斷增加,但是能源資源有限,在如此

經營環境下,如何有效率地節能省電,是各國政

府、企業、國民必須面的共通課題。

日本阿自倍爾株式會社與日本 PwC 株式

會社,11 日將在台北晶華酒店共同舉辦研討

會,為台灣主要建築物業管理業主介紹 BEMS

(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與

ESCO (Energy Service Company) 的 運 用 方

式,實現「更上層樓且具進攻性」的建築節能省

電效果。

在日本,已有大樓及建築物業管理業主,針

對辦公大樓、購物中心、飯店、醫院、學校…等

設施,透過導入高效能設備及降低水電費支出等

等方式,實施節能省電措施,提高了建物使用者

( 場地租借者、住宿者、購物客等 ) 的滿意度,

也提升大樓資產價值。

阿自倍爾及日本 PwC 認為,如能參照日本

政府與民間所推動 BEMS 及 ESCO 在日本普及

化的實績,並導入到台灣實施,對台灣節能省電

方面必然有顯著成效。

( 資料來源:聯合財經網,2014-09-04,http://

money.udn.com/index.php)

瑞典皇家港邁向綠能

智慧城

今年 4 月高雄市長陳菊甫帶領市府團隊赴

丹麥、瑞典進行「綠色首都考察團」,瑞典斯德

哥爾摩「皇家港埠灣區開發計畫」,被視為高雄

未來發展亞洲新灣區的借鏡,同行的高雄市政府

都發局主任祕書李怡德說:「同為石化工業區,

皇家港從 2009 年開始轉型計畫,將讓此區到

2030 年變成永續發展的綠色城市。這個方向一

直是高雄都發局努力的目標。」

斯德哥爾摩皇家港是瑞典主要郵輪進出港

口,走海路進入瑞典的旅人都以此港為認識瑞典

的第一印象。儲油槽、瓦斯儲存桶、繁忙的貨物

卸載,石化工業多年來支撐斯德哥爾摩的發展。

但因應未來能源需求、環保永續目標,皇家港自

2009 年開始改造計畫,預計 2030 年完全停止

石化燃料。

皇家港計畫公關主任馬汀.奧圖森(Martin

Ottosson)說,「我們將用 20 年的時間,投資

200 億瑞典克朗(約台幣 858 億)打造一個環

境永續與資通科技應用結合的智慧城,預期將新

建 1 萬 2 千戶房舍,並提供 3 萬 5 千個工作機

會。」皇家港以智能廢棄物回收系統及城市智能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89

電網打造智慧城。智慧城的設計是完整的地下管

線系統,家家戶戶的垃圾不必拿出來丟,而是在

自家就有專門處理垃圾的管線,廢棄物進入管線

之後自動進行分類,燃燒廢棄物產生的熱能剛好

可以供應住宅的能源,可轉化成室內的暖氣。至

於智能電網則能讓電力平均使用,以減少對大型

發電廠的依賴。

奧圖森表示,皇家港除了有先進的城市設

計,未來還將有學校、商業區、運動設施等,對

於石化工業歷史也希望能一起保存。他說,「我

們會保留煤氣廠房,以創意文化的方式記錄城市

的歷史,未來城市不能沒有歷史記憶。」就奧圖

森的觀察,皇家港面對許多挑戰,包括如何將大

眾交通工具網絡引進正值施工期間的皇家港、吸

引和鼓勵居民積極參與智慧城的各種計畫、利用

皇家港獨特的石化工業性格和資源,將這個本來

在城市不討喜的區域轉型成具開放性友善性的空

間。

(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2014-09-11,http://

www.chinatimes.com/)

唐獎得主:加緊推永續

發展腳步

第一屆唐獎系列活動今天在國立中山大學舉

辦「永續發展」論壇,永續發展獎得主認為,生

態環境被破壞,加緊推永續發展腳步。

「永續發展」論壇邀請唐獎執行長陳振川、

中研院院士李遠哲、中研院研究員蕭代基、台北

大學副校長黃書禮和「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

有「永續發展教母」之稱的格羅.哈萊姆.布倫

特蘭 (Dr. Gro Harlem Brundtland) 等人參加。

黃書禮表示,台灣約 3 萬 6000 平方公里,但台

灣每平方公里約 650 人,較挪威高很多,且農業

產業降低,城鎮化明顯。除了提及莫拉克風災和

高雄氣爆,蕭代基表示,台灣經濟發展快速,產

業結構偏向機械、金屬及化學和資通訊等產業,

部分是污染型產業。生育率低且高齡人口增加。

布倫特蘭表示,全球的共同挑戰是面臨轉型

綠色經濟,但稅負負擔比例過低,且無累進稅率,

應努力改善稅負問題,向最有錢的人課稅,並

取消化學燃料補貼政策。台灣稅負過低是個大問

題,要有合理的稅負和分配制度。布倫特蘭說,

她推動增加育嬰假和產假,且法律規定要父親參

與。改革要有眼光和決心,建立一個民主公平的

社會。對於臭氧層被破壞,目前逐步被修補,但

仍有環境被破壞,布倫特蘭期望加緊推動永續發

展的腳步。

首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布倫特蘭,表

彰她對永續發展的創新理念、領導與實踐所做的

貢獻,奠定了科學與技術的方向與挑戰,使經濟

發展及環境保護與社會公義之間取得平衡發展,

以謀求全人類的福祉。布倫特蘭 1981 年為挪威

首任女性總理,並曾 3 度領導挪威政府。

90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 資 料 來 源: 中 央 社 新 聞 網,2014-09-17,

http://www.cna.com.tw)

特定產業須強制編製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有鑒於近期食安、氣爆事件嚴重影響消費者

信心、民眾安全與國際觀感,金管會 18 日宣布

將強制食品工業、最近年度餐飲收入佔總營收達

50% 以上之特定公司、金融業、化學工業及實

收資本額達 100 億元以上之公司,應編製及發布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證交所經統計,符合前開

條件之上市公司共 170 家,其中 71 家已編製企

業社會責任報告書,99 家尚未編製。

過去我國針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均採鼓勵

態度,此次強制要求企業編製,目的在促使企業

透過編製過程全面檢視其營運流程牽涉到哪些經

濟、環境與社會議題,並據以制定相關政策與

因應措施,最後將實施績效完整呈現給利害關係

人。

證交所將配合研修「營業細則」及「對有價

證券上市公司及境外指數股票型基金上市之境外

基金機構資訊申報作業辦法」等法規,要求符合

上開條件之上市公司應參考「國際通用指引」,

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並於每年 6 月底前發

布。另考量企業首次實施需花較多時間溝通及準

備,首次編製者得於 12 月底前發布。

同時,為提升上市公司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

告書之品質,證交所已規劃與專業訓練單位合

作,就報告書之編製流程及國際通用指引之架構

提供訓練課程,預計於 11 月開課。

(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2014-09-18,http://

www.chinatimes.com/)

ISO9001 即將改版企

業應注意重點大公開

政府相關部門為協助國內企業面對下一波工

業革命的來臨,目前積極透過各種方式帶領台灣

企業持續跟進,除了提升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重

視與實踐外,也希望能共同致力於經濟、社會與

環境的和諧發展;其中,對於長期缺乏資源的中

小企業,更不遺餘力希望能協助其突破落後狀

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與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

局特於 9 月 30 日 ( 週二 ) 辦理「經營績效與

風險管理分享會」,將針對企業社會責任兩大

變更規範:GRI G4 永續性報告第四代綱領及

ISO9001:2015(DIS) 國際標準草案版進行解說

與討論,前者甫於今 (103) 年 6 月由證交所發文

國內企業,要求於 2015 年 12 月 31 日後所發布

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均應採用 GRI G4 撰寫;

後者則是國內中小企業目前普遍採用的品質標準

系統,其改版範疇包括 : 新版文件管制、管理代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91

表、知識管理及經營環境變動管理等面向,更攸

關中小企業是否能夠邁向卓越績效經營,其重要

性可見一斑,並期待能夠藉由與會專家包括六專

管理樓正浩副總經理、法國標準協會黃冠雄主導

稽核員的分享,幫助語彙中小企業將實際企業營

運與企業社會責任、品質管理做有效結合,並提

升企業永續競爭力!

( 資 料 來 源: 中 央 社 新 聞 網,2014-09-22,

http://www.cna.com.tw)

諾貝爾獎得主:人人都

是氣候難民

美國國家氣候評估報告執筆者韋伯 (Donald

J. Wuebbles) 上午表示,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

已發生在世界各國,人人都可能成為氣候難民,

因此泛太平洋地區各國民眾都要做好各項調適工

作,這不是民眾要不要選擇的問題,而是要讓人

類邁向永續生活的「希望之路」。

韋伯是 2007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今天上

午參加環保署主辦的「2014 泛太平洋氣候變遷

調適夥伴國際研討會」。他表示,近幾年來,世

界各國都碰到共同問題,就是氣候變遷,如極地

冰河消失、北極熊必須另覓棲地、世界各國各地

也陸續發生水災、暴風雪等極端氣候,美國也同

樣面臨氣候變遷的威脅。

韋伯提到,台灣四周環海,並有特殊的地理

與地質因素,近年來也深刻體會到極端氣候對島

嶼國家的嚴重危害,因此全民必須善盡減少碳排

放的義務。韋伯表示,泛太平洋國家都應該面對

氣候變遷的威脅,共同致力減少碳排放,因應氣

候變遷,積極調適做法並進行風險評估,各國之

間也要建立夥伴關係,才能使地球環境永續。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2014-09-29,http://

udn.com/NEWS/mainpage.shtml)

全球減碳新架構台灣

企業支持

聯合國氣候高峰會 (UN Climate Summit)23

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落幕,各界參與人士聚焦

「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與願景」,聯合國秘書長

潘基文強調,此次氣候高峰會將是啟動未來因應

氣候變遷,磋商全球減碳新架構的重要起點,中

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的會員企業也表態支

持。

此次氣候峰會,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號召

逾百位國家領袖及政府首長參與,是自 2009 年

哥本哈根會議至今,出席聯合國氣候相關會議貴

賓層級最高的一次,聚集超過 800 位全球企業、

金融、民間社會等各界領導者,討論對抗氣候變

遷的行動與願景。潘基文表示,全球減碳新架構

的歷程,於今年 12 月在祕魯利馬舉行第 20 次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COP20) 中將提出全球減

92

綠色工廠與永續產業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

特別企劃

永續論壇

人物專訪

永續視野

碳新架構草案版本,將在 2015 年底於法國巴黎

舉辦第 21 次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COP21) 決

定未來的減碳新架構,世界各國共同肩負全體人

類未來因應氣候變遷的命運。

潘基文在氣候高峰會結尾,提出未來協商 6

大方向,包括「匯集各界對減碳的長期願景」、

「削減全球碳排放量」、「促進低碳經濟市場」、

「制定碳價格」、「強化回復能力」以及「創建

新的合作聯盟」。其中,「制定碳價格」已於

會議前獲得 74 個國家、全球超過 1000 家企業

及投資機構支持,響應規模相等於全球 52% 的

GDP、54%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經濟體聯合響

應。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的會員企業也透

過 World Bank、WBCSD、CDP 等管道參與,

共 8 家包含金融、鋼鐵、ICT、會計師事務所等

產業的台灣企業表達支持。

World Bank 表示,制定碳價格意指未來排

碳將有成本考量,有助促進政府、企業主動積極

尋找提升能源效率的解決方案,並且有效降低整

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未來一年將是全球氣候談

判重要的時機,在氣候變遷議題中的各個重要組

織紛紛提出「Road to Paris」的口號與行動,

各項討論及協商將在今年底的 COP 20 以及明

年初的世界經濟論壇持續進行,影響全球經濟發

展的全球減碳新架構將在明年底於巴黎舉行的

COP 21 出爐。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2014-09-29,http://

udn.com/NEWS/mainpage.shtml)

英大使:2016 年英新

成屋將採「零碳」標準

英國低碳商務大使金恩爵士(Dame Julia

King)今分享英國綠色經濟政策時指出,自

2016 年起,英國國內建築將全面採用「零碳」

標準,也就是用多少能源就要再生多少能源,期

望在 2030 年前建築的碳排放量可降低 70%。

「35 年後,地球上的車子大概會有 30 億輛!」

金恩指出,當前全球減碳的目標是希望在 2050

年前,讓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並將氣溫上

升攝氏 4 度的機率控制在 1% 以下,現在開始就

必須從交通工具、建築、能源等三大面向著手改

善。

以英國為例,整體交通工具希望在 2030 年

前碳排減少 44%,可透過車身輕量化、發展燃

料電池車來改善;建築部分則希望 2030 年可減

碳 70%,自 2016 年起,英國將對新成屋採「零

碳」標準,使用多少能源就要再生利用多少,例

如:設置太陽能板、加強房屋隔熱、使用智慧電

表和生質能加熱等。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電子報,2014-09-30,

http://www.ltn.com.tw/)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NO.

68 93

水利產業研討會Taiwan Wator Industry Conforonce

結合國內外從事與「水」有關之水利、環境、資源、農業、工業、服務業

等專業人士及團體,藉由創新技術、前瞻研究、經營管理實務、政府施政

措施之研討與交流,運用知識經濟提升產業能力與價值,以促進水利產業

之蓬勃發展。

研討會日期︰

研討會地點︰

指 導 單 位︰

主 辦 單 位︰

協 辦 單 位︰

103 年 10 月 8 日 、9 日(星期三、四)

高雄展覽館(806 高雄市前鎮區成功二路 39 號)

經濟部、內政部、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臺灣水利產業發展促進協會、國立成功大學水利產業知識化育

成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

會、展盟展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台灣電力公司、台灣自來水公

司、台塑關係企業、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國統國際股份有

限公司、康那香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您對第 68 期「永續產業發展季刊」的看法:( 請打 < ) 非常滿意 滿意 普通 不滿意 非常不滿意

1. 主題專輯

2. 各單元內文之規劃

3. 刊物之專業度

4. 刊物之編排設計

5. 符合產業的需求

您對本刊物固定單元之喜好程度:( 請打 < ) 非常喜歡 喜歡 普通 需加強

1. 永續論壇

2. 特別企劃

3. 企業永續∕人物專訪

4. 永續視野

您對「永續產業發展季刊」其他建議事項:

個人基本資料:( 請打 < )

1. 您的姓名 _________

2. 您的性別 □男 □女

3. 您的年齡 □ 20~29 □ 30~39 □ 40~49 □ 50~59 □ 60 歲以上

4. 您的教育程度 □博士 □碩士 □學士 □高中 □國中以下

5. 您的單位與職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您的聯絡方式 ( 電話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刊物歡迎來函批評指教,聯絡人:秦玟珍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02-2912-2910 #125 傳真:02-2914-6494

非常感謝您對「永續產業發展季刊」的支持與愛護 !為了提供更好的資訊服務品質,我們殷望您提供對下列問題之看法,以做為本刊後續規劃

之參考,感謝您的合作及協助,謝謝!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滿意度調查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訂閱單表格

□第一次填訂閱單 □資料變更

收件人姓名: 性別:

生日:( 民國 ) 年 月 日 學歷:

公司 / 工廠名稱:

職稱: 管理階層: □是 □否

地址:

電話: 傳真:

E-Mail:服務單位業別 ( 請勾選 )

珍惜資源,請多傳閱!

「永續產業發展季刊」電子報訂閱單如果您有興趣定期收到「永續產業發展季刊」電子報

或已定期收到電子報,但資料變更,都請您填寫下列表格寄回 / 傳真 (02-29146494)。此外,本刊物全文均收錄於產業永續發展整合資訊網 http://proj.ftis.org.tw/isdn/ 歡迎上網查詢。

□ 11 食品及飲料製造業 □ 12 煙草製造業 □ 13 紡織業

□ 14 成衣、服飾品及其他紡織製品製造業 □ 15 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 □ 16 木竹製品製造業

□ 17 家具及裝設品製造業 □ 18 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 □ 19 印刷及有關事業

□ 21 化學材料製造業 □ 22 化學製品製造業 □ 23 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

□ 24 橡膠製品製造業 □ 25 塑膠製品製造業 □ 26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

□ 27 金屬基本工業 □ 28 金屬製品製造業 □ 29 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

□ 31 電力及電子機械器材製造配修業 □ 32 運輸工具製造修配業 □ 33 精密器械製造業

□ 39 其他工業製品製造業 □ 41 醫療事業 □ 42 學術研究 ( 學校、研究機構、基金會等 )

□ 73 代清除 / 處理業 □ 44 能源供應業 □ 45 政府單位

□ 46 工程顧問公司 □ 47 公會、商會、工會 □ 48 資源回收業

□ 49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