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83-Wang MH

30

Transcript of Chr83-Wang MH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 茂 華 (中國 河北大學)

Ⅰ. 緒 論

Ⅱ. 遼金築城

Ⅲ. 宋朝築城

Ⅳ. 餘 論

Ⅰ. 緒 論

西元十至十三世紀, 中國境內及周邊曾並列存在着遼、宋、西夏、金、

回鶻、于闐、喀喇汗、吐蕃、大理、蒙古(後定國號元)等政權. 這其實是中

國歷史上又一個分裂的南北朝時代. 遼朝和金朝先後是東亞的第一軍事強

國, 宋朝在經濟文化上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國家. 遼朝轄有今東北和內

蒙大部, 南至北京、大同等地. 北宋轄有今華北大部, 西起蘭州、四川, 直

至南方. 南宋喪失約三分之一土地, 退至今陝西省寶雞市以南大散關和淮水

以南. 金朝轄有今東北、華北和內蒙大部. 在痛苦的磨合中, 遼、宋、金等

政權紛紛築城, 這是它們求生存的手段之一. 對遼金城池的研究. 學者主要

對遼南京城、渤海初期都城、金開封城、金中都、金上京、遼金元時代轄

區內(特別是內蒙古地區、東北地區)的城市類型、城市經濟、城郭營建制

度等進行調查考辨研究. 對宋朝城池的研究. 周寶珠等先生對宋朝兩都佈

局、建設及影響做多角度研究. 學者也關注到宋朝一些州縣城市、邊地軍

事要塞、城堡等, 所涉及的靜江、贛州、揚州、釣魚城等為磚牆或石牆. 黃

寬重、斯波義信等先生對宋朝城池修建或經典論述或編年式考證. 黃登峰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2博士宋代城池建設研究對宋朝城池(主要是城牆)建設防禦設計、主要建

築材料、勞力、資金、規模以及功能等進行論述.1) 宋代城池修築管理體

系與規範化述略 認為宋朝對修築城池持較積極態度, 並形成一套較完備的

城池修建管理體系與制度2). 在前人研究基礎上, 本文主要利用統計分析的

方法, 對這一時期築城情況予以概述, 敬請方家斧正.

Ⅱ. 遼金築城

關於遼金築城, 史書與方志有零星的記載, 而更多地要仰仗今人的考古報

告. 綜合這兩者, 本文對遼金築城情況試作介紹.

1. 遼築城述略

契丹本土內城郭的興建, 始自耶律阿保機的伯父述瀾:

德祖之弟述瀾(釋魯), 北征羽厥、室韋, 南略易、定、奚、霫, 始興板築,

置城邑, 教民種桑麻, 習織組, 已有廣土眾民之志.3)

述瀾所築城池為“越王城”4)(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查幹哈達村), 用

1) 黃寬重, 宋代城郭的防禦設施及材料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0, pp.182

-223); 斯波義信, 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1); 黃登峰,

宋代城池建設研究 (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7). 參任放, 中國歷史上的城與

鎮 (中國史研究 58, 大邱: 中國史學會, 2009), pp.33-60; 王茂華, 南宋黃榦的

築城活動 (中國史研究 59, 大邱: 中國史學會, 2009), pp.37-70; 詳見王茂華,

中國古代城市城牆史研究綜述 (아시아연구 4, 대구: 경북대학교 아시아연구

소, 2008), pp.209-232.

2) 王茂華、王曾瑜, 宋代城池修築管理體系與規範化述略 (아시아연구 5, 대구:경북대학교 아시아연구소, 2009), pp.227-259.

3) [元]脫脫 等, 遼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卷2, 太祖下 , p.24. 釋魯字述瀾,

又稱述魯. 遼史, pp.961-962, 皇子表, 稱德祖第四, 述瀾第三, 則述瀾當為兄, 非

為弟. 地理志一 稱其為太祖伯父是正確的.

4) [元]脫脫 等, 遼史 卷37, 地理志一 , p.443.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3於安置與管束黨項、吐渾、漢籍俘虜, 屬於私城性質.

902年, 時任契丹遙輦氏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領(夷離堇)的耶律阿保機修建

私城龍化州(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西孟家段古城). 以便安置掠奪自河

東、代北地區(今山西省中部、北部)九萬五千人口和無數的牲畜、財物5).

值得一提的是, 在耶律阿保機修築城郭等方面, 韓延徽的作用不容忽視.

“攻黨項、室韋, 服諸部落, 延徽之籌居多. 乃請樹城郭, 分市里, 以居漢人

之降者.”6)

與“越王城”、龍化州相類, 契丹橫帳諸王、國舅、公主、駙馬陸續修建

一些私城, 即頭下城.

頭下軍州, 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俘掠, 或置生口, 各團集建州縣

以居之. 橫帳諸王、國舅、公主許創立州城, 自餘不得建城郭.7)

據馮永謙先生研究, 遼代所建的頭下州, 至少當有36座.8)

據本研究統計, 標記為遼或遼金的城池至少有475座, 這些城池性質為何,

依據下列文獻略作推測.

遼東、西, 燕、秦、漢、唐已置郡縣, 設官職矣. 高麗、渤海因之. 至遼,

五京列峙, 包括燕、代, 悉為畿甸. 二百餘年, 城郭相望, 田野益辟. 冠以節度,

承以觀察、防禦、團練等使, 分以刺史、縣令, 大略採用唐制. 其間宗室、外

戚、大臣之家築城賜額, 謂之“頭下州軍”; 唯節度使朝廷命之, 後往往皆歸王

府. 不能州者謂之軍, 不能縣者謂之城, 不能城者謂之堡.9)

從上文可知, 在遼東、遼西, 經過歷代經營, 至遼已是“城郭相望”, 這些

城郭中, 除頭下城外, 當有原渤海國設置的城邑, 也有遼自身修建的城郭.

5) 參郝維彬, 遼代龍化州調查記 (內蒙古文物考古 1, 呼和浩特, 1991), pp.64

-67.

6) [元]脫脫 等, 遼史 卷74, 韓延徽傳 , p.1231.

7) [元]脫脫 等, 遼史 卷37, 地理志一 , p.448. 遼史 卷16, 聖宗七 記載: “駙

馬都尉蕭紹業建私城, 賜名睦州, 軍曰長慶.”

8) 參馮永謙, 遼志十六頭下州地里考 (王禹浪 等, 東北遼代古城研究彙編, 哈爾濱: 哈爾濱出版社, 2007), pp.164-185.

9) [元]脫脫 等, 遼史 卷48, 百官志四 , p.812.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4與宋朝相鄰的沿邊州軍也有城池, 這為宋真宗“澶淵誓書”所印證: “所有兩

朝城池, 並可依舊存守, 淘壕完葺, 一切如常, 即不得創築城隍, 開掘河道

.”10) 遼幅員有“京五, 府六, 州、軍、城百五十有六, 縣二百有九, 部族五

十有二, 屬國六十.”11) 據李逸友先生研究, 這些行政單位所在地, 除一些部

族外, 應設有堅固的城郭, 總計約在200座以上.12) 城池類型包括都城、州

縣、投下州、斡魯朵州縣、奉陵邑等.13)

此外, 還設邊防城(防邊城). 如在西北邊界設置防邊城, 遠在羽厥、迪烈

得等部落境內. “遼國西北界防邊城, 因屯戍而立, 務據形勝, 不資丁賦.”14)

米文平、馮永謙先生曾對遼代邊防城考證, 這些邊防城主要位於今中國內

蒙古和蒙古國境內. 並指出在遼四境均有邊防城, 南對北宋, 東對高麗, 也

都有邊防城.15) 比如, 遼聖宗太平二年(1022), 城鴨綠江.16) 遼興宗重熙十

四年(宋仁宗慶曆五年, 1045), 遼曾築寨於銀坊城(在今河北省雄縣附近).

“於銀坊冶谷以來, 壘石為城, 包侵南界.”17) 此外, 西邊也建有城堡. 遼興

宗重熙十一年(1042), 因黨項部人多叛入西夏, 北院大王耶律侯哂受詔, “巡

西邊沿河要地, 多建城堡以鎮之.”18)

2. 金築城述略

早在建國之前, 金人已學會建築城池. 金獻祖時, 已開始築室, 有棟宇之

10) [宋]莊綽, 雞肋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卷中, p.45.

11) [元]脫脫 等, 遼史 卷37, 地理志一 , p.4380.

12) 李逸友, 遼代城市和民用建築 (王禹浪 等, 東北遼代古城研究彙編(上), 哈爾

濱: 哈爾濱出版社, 2007), pp.74-88.

13) 參魏孔, 內蒙古遼代城址初步研究 (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

14) [元]脫脫 等, 遼史 卷37, 地理志一 , p.450.

15) 米文平、馮永謙, 遼代邊防城考 (遼金史論集 第5輯, 北京: 文津出版社,

1991), pp.164-185.

16) [元]脫脫 等, 遼史 卷87, 耶律布庫傳 , p.1368.

17) [宋]歐陽修, 歐陽永叔集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33), 14, 河北奉使奏章, 乞預

聞邊事 , p.4.

18) [元]脫脫 等, 遼史 卷92, 耶律侯哂傳 , p.1368. 參遼史 卷93, 耶律鐸軫傳(p.1379)曰: “(重熙十七年,) 城西邊.”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5制. 金世祖之後, 女真諸部陸續建有窩謀罕、留可、塢塔、阿疏、鈍恩等

城. 金康宗四年(遼天祚皇帝乾統六年, 1106), 斡魯曾築九城與高麗九城相

對.19)

金太祖二年(遼天祚皇帝天慶四年, 1114), 進軍遼寧江州之前, 金太祖“召

官僚耆舊, 以伐遼告之, 使備沖要, 建城堡, 修戎器, 以聽後命.”20) 秋七月,

遼遣侍禦耶律阿息保質問金多建城堡之故. 金人答曰: “若還阿疎, 朝貢如

故; 不然城未能已.”21) 景愛先生指出, 在今黑龍江省拉林河北岸的城堡, 應

即是阿骨打此時所建. 該地域現存有十六座古城, 規模多在1000-1500米,

少數在1000米以下. 城牆均為夯土版築, 多數有甕城、馬面、角、護城壕等

附屬設施, 軍事性質明顯.22)

金的京、府、州、縣等數量如下:

襲遼制, 建五京, 置十四總管府, 是為十九路. 其閒散府九, 節鎮三十六, 防

禦郡二十二, 刺史郡七十三, 軍十有六, 縣六百三十二. 後複盡升軍為州, 或升

城堡寨鎮為縣, 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 縣加於舊五十一, 城、寨、

堡、關百二十二, 鎮四百八十八.23)

金五京均建有城郭. 其地方城池分佈, 可從今人考古調查報告觀其一斑.

王禹浪、劉述欣、李福軍、郭叢叢先生認為, 遼、金古城應與遼朝在地方

所實行的部族制和州縣制以及金朝的路、府、州、縣制和猛安謀克制並行

的地方行政體制有着密切關係. 今遼寧省境內的遼、金古城大多修建於山

脈的丘陵地帶或河谷平原相對平緩而地勢較高處. 古城類型以平原城居多,

也有一定數量的山城. 據其考證, 這些遼金古城遺址有130座.24) 王禹浪、

19) 參金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卷1, 世紀 ; 王可賓, 金上京新證 (北方文

物, 2, 哈爾濱, 2000), pp.84-90.

20) [元]脫脫 等, 金史 (上海: 三聯書店, 1991) 卷2, 太祖 , p.23.

21) [元]脫脫 等, 遼史 卷27, 天祚皇帝一 , p.328.

22) 景愛, 金上京, pp.115-119.23) [元]脫脫 等, 金史 卷24, 地理上 , pp.549-550.

24) 參王禹浪、劉述欣, 遼寧地區遼、金古城的分佈概要(一) (哈爾濱學院學報,1, 哈爾濱, 2011), pp.1-19; 王禹浪、李福軍, 遼寧地區遼、金古城的分佈概要(二)

(哈爾濱學院學報 2, 哈爾濱, 2011), pp.1-10; 王禹浪、郭叢叢, 遼寧地區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6劉冠纓先生認為, 在今黑龍江境內, 以金上京為中心, 向四周擴散着眾多的

衛星城. 並呈中心區最為密集, 逐漸向外擴散稀疏的特徵. 主要以今呼蘭、

雙城、五常、賓縣、阿城、方正、肇源、巴彥、木蘭、尚志、肇東、蘭

西、通河、依蘭為內圈的金源內地城鎮分佈區, 該地域古城星羅棋佈. 今牡

丹江、黑河、佳木斯、大慶、齊齊哈爾、綏化、泰來、雞西等地區則形成

其外環. 據其考證, 這些金代古城遺址有162座之多.25) 從金史地理志、

宋人使北語錄等可看出, 金有宋地之後, 其府、州、縣、堡、寨多保留沿

用, 且有所修繕.

除行政建制的城郭之外, 尚修建大量的附屬於界壕的邊堡. 為防禦耶律大

石與北邊二營東征收復遼故土, 以及抵禦新興蒙古族勢力的威脅, 金在東北

部、北部邊境, 挖界壕, 建邊堡. 界壕邊堡自金熙宗天眷年間(1138-1140)始

建, 後經金世宗、金章宗修築完畢. 對此史書有所記載: 金世宗大定五年

(1166) “詔泰州、臨潢接境設邊堡七十, 駐兵萬三千.”26) 金世宗大定年間

(1161—1189), 詔以兩路招討司、烏古里石壘部族、臨潢府、泰州等路, 分

置堡戍, 分段施工. 大定二十一年(1181), 金世宗又派蒲察張家奴對邊堡進

行大規模整飭. “於是東北自達里帶石堡子自鶴五河地分, 臨潢路自鶴五河

堡子至撒里乃, 皆取直列置堡戍.”27) 金章宗明昌末年(1196), 孛术魯德裕

“修北邊濠塹, 立堡寨, 以勞進官三階, 授大理正.”28) 金章宗承安二年

(1197), 西北路招討使完顏安國“以營邊堡功, 召簽樞密院事.”29) 金章宗承

安五年(1200), 對大定年間所築的西北路界壕、邊堡進行增繕.30) 現代研究

者對界壕邊堡的分佈與配置情況已大致清晰. 金界壕邊堡共有兩條. 一起自

大興安嶺北麓, 由根河向西, 穿呼倫貝爾草原, 至蒙古國肯特省德爾蓋爾汗

遼、金古城的分佈概要(三) (哈爾濱學院學報 3, 哈爾濱, 2011), pp.1-17.

25) 王禹浪、劉冠纓, 黑龍江地區金代古城分佈述略 (哈爾濱學院學報 10, 哈爾濱, 2009), pp.1-26.

26) [元]脫脫 等, 金史 卷6, 世宗上 , p.23.

27) [元]脫脫 等, 金史 卷24, 地理上 邊堡, p.563.

28) [元]脫脫 等, 金史 卷101, 孛术魯德裕 , p.2237.

29) [元]脫脫 等, 金史 卷94, 完顏安國傳 , p.2094.

30) [元]脫脫 等, 金史 卷11, 章宗三 , p.23.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7山以北的沼澤. 史稱“明昌舊城”或“兀术長城”. 一自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

達斡爾族自治旗起, 沿興安嶺經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向西入漠北, 至錫

林郭勒盟後, 向西南沿陰山延伸, 止於包頭市東黃河北岸. 史稱“明昌新城”

或“金界壕.”31) 界壕內側險要之處多修築戍堡(障址)、邊堡、關城、寨(古

城)等. “堡日用工三百, 計一月可畢.”32) 這些邊堡等一般是方形土城, 它們

或附於界壕內側, 或去界壕不遠等距分佈, 邊長80-840米不等, 是屯兵乃至

指揮之地. 考古人員在中國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省, 蒙古國等地發現數目

不少的邊堡等遺址. 經統計相關考古報告, 這類遺跡至少有169座, 其區域

分佈與城池類型情況詳見下文.

3. 遼金築城統計試析

從統計情況看, 有據可查的城池多集中在今東北與內蒙古地區, 其他區域

也有零星分佈. 因這些城池多為籠統的“遼金”城址, 不詳其具體所建朝代與

當時稱謂, 故下述統計分析將在時間上分為遼、遼金、金與齊劉豫三類. 因

歸屬朝代的模糊, 而不能確定其當時所屬的行政區域與稱謂, 故以現在所在

國家或省區為劃分依據, 且以今遺址所在地為其名進行統計. 近年來, 俄羅

斯、日本、韓國學者不斷前往瀕臨日本海的俄羅斯遠東濱海地區考古, 先

後發現幾十座古代城址. 其中庫那列依斯克古城, 建造和使用年代為13世紀

的東夏時期, 由俄羅斯季亞克娃教授1973年發現. 城址建在海拔249米的山

頂上, 位於吉吉莫夫卡河左岸, 南距普拉斯通市區約10公里, 東距日本海約

12公里. 2011年8月, 據王曾瑜先生轉述, 俄羅斯學者尼基京的演講稱, 該地

有數十座金代城址. 因尚未查詢到相關資料, 故不能納入統計.33)

遼金至少有城池887座, 其區域分佈情況詳見下表.

31) 參孫文政, 金長城研究論集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32) [元]脫脫 等, 金史 卷24, 地理上 , p.564.

33) 參杲文川, 遠東濱海考古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3年7月2日); 趙春青、

陳春生 等, 俄羅斯濱海地區2002年考古考察紀要 (考古 8, 北京, 2005), pp.74

-90; 王禹浪、孫慧, 俄羅斯濱海地區及黑龍江流域的渤海古城遺跡 (哈爾濱學

院學報 2, 哈爾濱, 2009), pp.1-15.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8

今所在國家 今所在省區 座數 百分比(%)

中國 黑龍江省 227 25.59

吉林省 209 23.56

遼寧省 157 17.70

內蒙古自治區 171 19.28

河北省 44 4.96

山西省 12 1.35

陝西省 13 1.47

甘肅省 1 0.11

山東省 17 1.92

河南省 10 1.13

安徽省 5 0.56

不詳 東北 3 0.34

合計 869 97.97

蒙古國 17 1.92

俄羅斯 1 0.11

合計 887 100

<表格 1> 遼金時期城池與城址的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今所在國家 今所在省區時間 合計

遼 遼金 金或齊劉豫

中國 黑龍江省 2 26 199 227

吉林省 14 146 49 209

遼寧省 130 21 6 157

內蒙古自治區 72 37 62 171

河北省 8 0 36 44

山西省 2 0 10 12

陝西省 0 0 13 13

甘肅省 1 0 0 1

山東省 0 0 17 17

<表格 2> 遼金時期城池與城址的時間與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資料來源: 東北史地專家的考古報告, 遼史、宋史、金史、長編等正史, 宋人使北筆記、時人文

集等文獻資料中的資訊進行統計. 本表是對這些統計資料分析的結果, 下同.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遼金至少有城池887座, 以第一次修築時間為統計標準, 以區域與時間為

變數, 城池數量分佈情況詳見下表(為金沿用的城池, 計入遼).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9

河南省 0 0 10 10

安徽省 0 0 5 5

不詳 東北 3 0 0 3

合計 232 230 407 869

蒙古國 14 0 3 17

俄羅斯 0 0 1 1

合計 246 230 411 887

是否磚石城

今所在國家

今所在省區

時間

合計遼 遼金 金或齊劉豫

否 中國 黑龍江省 2 25 198 225

吉林省 14 145 49 208

遼寧省 122 21 6 149

內蒙古自治區 72 36 62 170

河北省 7 0 36 43

山西省 2 0 10 12

陝西省 0 0 13 13

甘肅省 1 0 0 1

山東省 0 0 17 17

河南省 0 0 8 8

安徽省 0 0 3 3

不詳 東北 3 0 0 3

合計 223 227 402 852

蒙古國 14 0 3 17

俄羅斯 0 0 1 1

合計 237 227 406 870

是 黑龍江省 0 1 1 2

吉林省 0 1 0 1

遼寧省 8 0 0 8

內蒙古自治區 0 1 0 1

<表格 3> 遼金時期是否為磚石城的時間與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887座城池中, 有磚石城17座, 占總量的1.92%. 以是否磚石城為變數. 以

是否磚石城為變數, 887座城池的區域與時間交叉分佈情況詳見下表.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10

河北省 1 0 0 1

河南省 0 0 2 2

安徽省 0 0 2 2

合計 9 3 5 17

今所在國家

今所在省區

是否為遼邊防城與金界壕邊堡等 合計

否 是

遼邊防城等 遼金界壕邊堡等

中國

黑龍江省 183 0 44 227

吉林省 161 0 48 209

遼寧省 157 0 0 157

內蒙古自治區 86 24 61 171

河北省 31 0 12 43

<表格 4> 遼金時期是否為遼邊防城與金界壕邊堡等的時間與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如遼海州為磚石城, 遼史稱其: “疊石為城, 幅員九里.”34) 金南京(治今

河南省開封市)即為磚石城. 城傳為周世宗築, “取虎牢土為之, 堅密如鐵.

受炮所擊, 唯凹而已.”35) 金宣宗興定三年(1219), 修南京裏城. “募人能致

甓五十萬者, 遷一官. 百萬, 仍升一等. 平陽判官完顏阿剌、左廂譏察霍定

和發宋蔡京故居, 得二百萬有奇, 准格遷賞.”36) 元軍攻城時稱, 该城堅如立

鐵.

據米文平、馮永謙先生考證, 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湖附近的遼代邊

防城至少有14座, 在附近區域尚有16座遼代古城遺址. 綜合相關考古報告,

遼金界壕邊堡等共有169座, 其中有5座景愛先生將其劃為遼金時期.37) 以是

否為遼邊防城與遼金界壕邊堡等、區域為變數, 城池分佈情況詳見下表.

34) [元]脫脫 等, 遼史 卷38, 地理志二 , p.461.

35) [元]脫脫 等, 金史 卷113, 赤盞合喜 , p.2496.

36) [元]脫脫 等, 金史 卷10, 宣宗中 , pp.347-348.

37) 景愛, 關於呼倫貝爾古邊壕的考察 (孫文政, 金長城研究論集, 長春: 吉林文

史出版社, 2009), pp.151-160.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11

山西省 12 0 0 12

陝西省 13 0 0 13

甘肅省 1 0 0 1

山東省 17 0 0 17

河南省 9 0 0 9

安徽省 3 0 0 3

不詳 東北 3 0 0 3

合計 676 24 165 865

蒙古國 8 6 3 17

俄羅斯 0 0 1 1

合計 684 30 169 883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Ⅲ. 宋朝築城

鑒於宋朝修築大量的城寨、堡寨等城池, 且絕大多數這類城池修築的具

體年代無考, 為較客觀地反映宋朝築城情況, 本文分城市城池的修築、城寨

等修築兩部分介紹. 為敍述方便, 大致以宋朝路的行政區劃分述. 因為宋朝

路也不是凝固不變的, 甚至是複雜多變. 為凸現城池修築的軍事價值與大戰

區間的差異, 遵循導師建議, 將成都府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歸併為

四川一項. 永興軍路、鄜延路、環慶路、秦鳳路、涇原路、熙河路所屬歸

併為陝西一項. 分為京畿、京西、京東、河北、河東、陝西、淮南、兩

浙、江東、江西、荊湖、四川、福建、廣東、廣西十五個大類屬. 下文也

遵循這一分類原則.

1. 城市城池修築

宋朝修築城市城池共計364座, 其中北宋為224座、南宋為117座、情況不

詳為22座. 修築次數共計873次, 其中北宋為366次、南宋為482次、情況不

詳為25次. 詳見下表.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12

時間類別 座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北宋 224 61.71 366 41.92

南宋 117 32.23 482 55.21

宋 22 6.06 25 2.86

合計 363 100 873 100

<表格 5> 宋朝城市城池時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區域歸屬 合計

京畿

京東

京西

河北

河東

陝西

淮南

兩浙

江東

江西荊湖

四川福建廣東廣西

級別府級 1 6 12 28 12 19 21 16 8 11 19 24 8 13 23 221

縣級 2 7 2 9 8 7 10 13 12 22 13 9 14 4 10 142

合計 3 13 14 37 20 26 31 29 20 33 32 33 22 17 33 363

<表格 6> 宋朝城市城池空間與級別分佈統計分析表

區域 合計

京畿

京東

京西

河北

河東

陝西

淮南

兩浙

江東

江西荊湖

四川

福建廣東

廣西

時間類型

北宋 18 12 6 63 25 36 11 30 8 21 27 31 17 29 32 366

南宋 0 1 22 0 0 2 103 48 37 76 37 25 51 36 44 482

宋 0 1 0 3 0 4 0 2 6 0 1 3 2 2 1 25

合計 18 14 28 66 25 42 114 80 51 97 65 59 70 67 77 873

<表格 7> 宋朝城市城池時間與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資料來源: 主要對正史(特別是宋史地理志), 武經總要、元豐九域志、玉海、宋會要輯稿、宋元方志叢刊, 宋人文集、筆記小說與碑刻, 以天一閣明代方志、永樂大典為代表的後代文獻等, 考古

報告等文獻資料中的資訊進行統計. 本表是對這些統計資料分析的結果, 下同.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宋朝城市城池修築, 涉及363座城池. 區域分佈位元列前三的分別是河北,

廣西、四川與江西, 荊湖. 各區域分佈情況詳見下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在區域分佈上, 北宋修城次數位居前五的分別是河北、陝西、四川、廣

西與兩浙、廣東, 南宋修城次數位居前五的分別是淮南、江西、福建、兩

浙、廣西. 各區域分佈情況詳見下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13

座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時間

宋太祖 19 5.23 20 2.29

宋太宗 28 7.71 32 3.67

宋真宗 24 6.61 38 4.35

宋仁宗 49 13.50 78 8.93

宋英宗 5 1.38 7 0.80

宋神宗 42 11.57 93 10.65

宋哲宗 8 2.20 17 1.95

宋徽宗 41 11.29 67 7.67

宋欽宗 3 0.83 5 0.57

宋高宗 45 12.40 120 13.75

宋孝宗 8 2.20 67 7.67

宋光宗 3 0.83 16 1.83

宋寧宗 22 6.06 109 12.49

宋理宗 26 7.16 137 15.69

宋度宗 6 1.65 19 2.18

宋恭宗 1 0.28 3 0.34

宋端宗 1 0.28 1 0.11

其他

宋 22 6.06 25 2.86

北宋 4 1.10 6 0.69

南宋 6 1.65 10 1.15

宋太宗至宋仁宗 0 0 1 0.11

宋高宗至宋孝宗 0 0 1 0.11

宋寧宗至宋理宗 0 0 1 0.11

合計 363 100 873 100

<表格 8> 宋朝城市城池時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創建城池座數位居前五的分別是宋仁宗、宋高宗、宋神宗、宋徽宗、宋

太宗在位期間, 修城次數位居前五分別是宋理宗、宋高宗、宋寧宗、宋神

宗、宋仁宗在位期間, 分佈情況詳見下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在區域分佈上, 創建城池座數位居前兩位的分別是河北, 江西、廣西和四

川, 修城總次數位居前五的分別是淮南、江西、兩浙、廣西、福建. 各區域

分佈情況詳見下表.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14

座數 次數

府級 縣級 合計 百分比(%) 府級 縣級 合計 百分比(%)

京畿 1 2 3 0.83 16 2 18 2.06

京東 6 7 13 3.58 7 7 14 1.60

京西 12 2 14 3.86 26 2 28 3.21

河北 28 9 37 10.19 56 10 66 7.56

河東 12 8 20 5.51 17 8 25 2.86

陝西 19 7 26 7.16 32 10 42 4.81

淮南 21 10 31 8.54 95 19 114 13.06

兩浙 16 13 29 7.99 64 16 80 9.16

江東 8 12 20 5.51 38 13 51 5.84

江西 11 22 33 9.09 60 37 97 11.11

荊湖 19 13 32 8.82 50 15 65 7.45

四川 24 9 33 9.09 48 11 59 6.76

福建 8 14 22 6.06 43 27 70 8.02

廣東 13 4 17 4.68 60 7 67 7.67

廣西 23 10 33 9.09 66 11 77 8.82

合計 221 142 363 100 678 195 873 100

<表格 9> 宋朝城市城池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區域

合計京畿

京東

京西

河北

河東

陝西

淮南

兩浙

江東

江西荊湖

四川福建廣東廣西

時間

宋太祖 2 2 0 1 1 0 3 0 0 2 2 0 2 1 3 19

宋太宗 0 0 0 8 7 2 0 1 0 4 0 1 3 0 2 28

宋真宗 0 2 2 9 1 3 0 1 0 1 1 1 0 1 2 24

宋仁宗 0 1 1 8 5 1 1 4 2 3 4 4 0 7 8 49

宋英宗 0 0 0 0 0 0 2 1 0 0 0 0 1 0 1 5

宋神宗 0 4 0 6 6 9 0 1 1 2 6 5 0 0 2 42

宋哲宗 0 0 1 0 0 4 1 0 0 0 0 0 0 1 1 8

<表格 10> 宋朝城市城池時間與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以首次築城為標準, 各帝王在位期間各區域城池座數分佈情況詳見下表.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15

宋徽宗 1 2 0 3 0 2 2 9 2 0 5 11 0 1 3 41

宋欽宗 0 0 1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3

宋高宗 0 0 6 0 0 1 10 3 6 7 2 1 7 1 1 45

宋孝宗 0 0 0 0 0 0 1 0 0 1 3 0 1 1 1 8

宋光宗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1 3

宋寧宗 0 0 1 0 0 0 7 5 0 3 1 2 0 0 3 22

宋理宗 0 0 1 0 0 0 2 0 2 8 5 1 4 0 3 26

宋度宗 0 0 0 0 0 0 2 0 0 0 0 3 1 0 0 6

宋恭宗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宋端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其他

宋 0 1 0 1 0 3 0 2 6 0 1 3 2 2 1 22

北宋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4

南宋 0 1 1 0 0 0 0 1 0 1 0 1 0 1 0 6

合計 3 13 14 37 20 26 31 29 20 33 32 33 22 17 33 363

是否磚石城 座數 百分比(%) 百分比(%)

前代 15 4.13 17.86

北宋 23 6.34 27.38

南宋 46 12.67 54.76

否 279 76.86

合計 363 100 100

<表格 11> 宋朝城市城池磚石城時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在363座城池中, 有84座磚石城. 其中前代遺留的磚石城並修築的有15座,

北宋修築的磚石城有23座, 南宋修築的磚石城有46座; 南宋較以前修築的磚

石城增加. 具體比例詳見下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在區域分佈上, 磚石城座數位居前五的分別是, 廣西、淮南與江西、荊湖

與兩浙、四川與福建. 情況詳見下表.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16

是否磚石城

區域合計

京畿京東京西 河北河東陝西淮南 兩浙江東 江西荊湖四川福建廣東廣西

前代 0 0 1 0 0 0 1 4 0 2 2 1 1 0 3 15

北宋 0 0 0 2 0 0 0 2 1 2 2 2 2 3 7 23

南宋 0 0 1 0 0 0 10 3 4 7 5 5 5 1 5 46

小計 0 0 2 2 0 0 11 9 5 11 9 8 8 4 15 84

百分比(%)

0 0 14.29 5.41 0 0 35.48 31.03 25.00 33.33 28.13 24.24 36.36 23.53 45.45 23.08

否 3 13 12 35 20 26 20 20 15 22 23 25 14 13 18 279

百分比(%)

100 100 85.71 94.59 100 100 64.52 68.97 75.00 66.67 71.87 75.76 63.64 76.47 54.55 76.92

合計 3 13 14 37 20 26 31 29 20 33 32 33 22 17 33 363

<表格 12> 宋朝城市城池磚石城時間與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84座磚石城中河北2座; 淮南10座; 兩浙9座; 江東4座; 江西11座; 京西2

座; 荊湖9座; 四川5座; 福建8座; 廣東4座; 廣西15座. 宋朝特別是南宋東

南地區修築磚石城比較常見. 另有一些城市城牆出現部分甃磚或城基為石,

也主要集中在南宋時期和南方地區. 也有疑似為磚石城的城牆, 如楚州等,

但證據不足. 圍繞磚石城的修築, 亦官亦文的宋人有很多議論, 黃榦是其中

的卓越代表. 築浚城池, 已成為政府管理、軍防建設的主要議題與事務之

一.

2. 城寨等修築

“城之小者, 曰堡. 或曰鄣, 曰壘. 有軍屯處曰壁.”38) 這些城池有堡、堡

塢、砦、堡寨、城、城堡、城寨、關、鋪、山城、山水寨、山寨、水寨、

寨、寨鋪、寨鎮、鎮等類型. “城為保民為之也, ……城之小者曰堡.”39)

本文“城堡”一類, 指由城廢為堡或由堡為城者. “城寨”一類, 指由城廢為寨

38) [明]彭大翼, 山堂肆考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974冊) 卷29, 城郭 , p.478.

39) [宋]謝維新,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941冊) 別集卷4, 城

壁 , p.35.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17

座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時間

宋太祖 27 1.58 28 1.59

宋太宗 51 2.98 53 3.02

宋真宗 84 4.91 91 5.18

宋仁宗 132 7.71 142 8.08

宋英宗 7 0.41 7 0.40

宋神宗 195 11.40 204 11.61

宋哲宗 85 4.97 96 5.46

宋徽宗 96 5.61 98 5.58

宋高宗 29 1.69 29 1.65

宋孝宗 26 1.52 26 1.48

宋光宗 2 0.12 2 0.11

宋寧宗 31 1.81 31 1.76

宋理宗 28 1.64 31 1.76

宋度宗 7 0.41 7 0.40

其他

宋 43 2.51 43 2.45

北宋 596 34.83 596 33.92

南宋 272 15.90 273 15.54

合計 1711 100 1757 100

<表格 13> 宋朝城寨時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或由寨為城者. “鋪”, 清人稱: “鋪不恒設, 其見於史者惟沅州獨繁他處, 城

砦而外, 但有堡名, 鋪當猶堡也.”40) 事實上, 不獨沅州有鋪, 北宋河北地區

也有二十餘座“鋪”城存在. “寨鎮”, 指鎮建寨者.

兩宋修築城寨等共計1701座. 其中北宋1273座, 南宋385座, 情況不詳43

座. 各帝王在位期間, 修築城寨座數(同一城寨等重複情況, 以第一次統

計)、修築次數分佈情況詳見下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修築堡、寨、堡寨、山水寨、山城、鎮城等統計到1711座, 築城座數區

域分佈情況詳見下表. 其中位居前五位元的區域分別是陝西、四川、荊

湖、河東、廣西. 陝西遙遙領先, 有631座, 占總數的36.88%. 這似乎可由

40) 黔陽縣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卷23, 關隘 , p.335.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18

座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區域

京東 1 0.06 1 0.06

京西 1 0.06 1 0.06

河北 80 4.68 80 4.55

河東 121 7.07 124 7.06

陝西 631 36.88 670 38.13

淮南 54 3.16 54 3.07

兩浙 78 4.56 78 4.44

江東 11 0.64 12 0.68

江西 48 2.81 49 2.79

荊湖 222 12.97 222 12.64

四川 301 17.59 303 17.25

福建 48 2.81 48 2.73

廣東 19 1.11 19 1.08

廣西 93 5.44 93 5.29

其他 不詳 3 0.18 3 0.17

合計 1711 100 1757 100

<表格 14> 宋朝城寨座數與築城次數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宋高宗的言行所解釋. 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八月, 簽書樞密院事樓炤自鳳

翔東歸, 上奏請以武臣楊順知保安軍, 冦成知環州. 宋高宗說: “陝西沿邊,

控制夏國, 最為要害. 當擇久在軍中諳練邊事, 或本土武人, 方能保固障塞,

民得安業, 可劄付炤, 令諭諸帥.” 次日, 秦檜奏已將旨意行下諸帥. 宋高宗

說: “堡塞, 最沿邊急事, 因神宗戒陜西諸帥, 悉出手批.” 41)因文獻記載並

沒有詳細記載每次的築城活動, 修築城寨等的座數統計到1757次, 築城次數

區域分佈情況見下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以北宋、南宋與不詳三大時間類劃分, 築城座數與次數區域分佈情況詳

見以下三表.

41) [宋]李心傳,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第3冊) 卷131,

紹興九年八月乙卯, p.762.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19

區域 其他 合計

京東

京西

河北

河東

陝西

淮南

兩浙

江東

江西

荊湖

四川

福建

廣東

廣西

不詳

座數 1 1 80 121 631 54 78 11 48 222 301 48 19 93 3 1711

重複 0 0 0 3 39 0 0 1 1 0 2 0 0 0 0 46

次數 1 1 80 124 670 54 78 12 49 222 303 48 19 93 3 1757

區域其他

合計

京東

京西

河北

河東 陝西 淮南

兩浙

江東

江西荊湖 四川 福

建廣東廣西

時間

宋太祖 0 0 0 6 21 0 0 0 0 0 0 0 0 0 0 27

宋太宗 0 0 3 11 32 1 0 0 0 0 1 0 0 3 0 51

宋真宗 0 0 1 3 47 0 0 0 0 23 9 0 0 1 0 84

宋仁宗 0 0 1 29 65 0 0 1 0 17 11 0 1 7 0 132

宋英宗 0 0 0 1 5 1 0 0 0 0 0 0 0 0 0 7

宋神宗 1 0 0 4 117 1 0 0 0 32 32 2 0 6 0 195

宋哲宗 0 0 0 13 67 0 0 0 0 3 2 0 0 0 0 85

宋徽宗 0 0 5 5 34 0 0 0 0 11 31 1 0 8 1 96

宋高宗 0 0 1 0 2 13 0 3 0 1 2 3 0 4 0 29

宋孝宗 0 0 0 0 0 5 4 2 0 3 3 2 1 6 0 26

宋光宗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2

宋寧宗 0 1 0 0 5 5 5 0 1 3 2 2 7 0 0 31

宋理宗 0 0 0 0 0 0 0 0 1 0 24 1 0 2 0 28

宋度宗 0 0 0 0 0 3 0 0 0 1 3 0 0 0 0 7

其他

宋 0 0 0 0 0 0 0 0 0 8 11 0 9 13 2 43

北宋 0 0 69 49 236 2 0 0 1 95 114 2 0 28 0 596

南宋 0 0 0 0 0 23 69 5 45 25 56 34 1 14 0 272

合計 1 1 80 121 631 54 78 11 48 222 301 48 19 93 3 1711

<表格 16> 宋朝城寨座數時間與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表格 15> 宋朝城寨座數與築城次數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各城寨等區域與時間分佈情況, 詳見下表(同一城寨等重複情況, 以第一

次築城時間統計).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關於這類城池的等級等, 前輩們曾有研究. 江天健先生認為堡寨泛指城、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20寨、砦、堡、關、鋪等行政區劃, 名稱及彼此隸屬關係混淆不明, 約略可分

成寨(城、砦)、堡二級. 堡寨之規模亦無定制, 通常寨之大者, 城圍九百步,

小者五百步; 堡之大者, 城圍二百步, 小者一百步; 惟另有一千二百、八

百、六百等步之城寨42). 李昌憲先生將具有軍事要塞性質的城、堡、寨、

關等, 劃分為特殊的縣級政區設置. 他說一些城寨關津還領有小的堡、

鋪.43) 楊果先生認為寨是一級隸屬於州縣、擁有民事權和司法權的地方機

構. 與其相似的有“城”、“堡”、 “鋪”. 城、寨大體相當, 地位高於堡、鋪,

堡又略高於鋪. 宋朝史籍中常見數堡以一寨為名, 寨廢而為堡, 再廢而為鋪

的記載.44) 據慶元條法事類卷48 科敷 記載, 鎮、寨、城、市大致同等.

鑒於這些城池修築具體時間多無記載, 為便於統計分析, 本文將它們劃作一

類, 統稱為“城寨等”.

關於這類城池的規模, 以下文獻記載似乎能夠有所交待.

城: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 提點秦鳳路刑獄、權知秦州呂溫卿上言: “雞

川、甘谷地廣百里, 正當賊沖. 雞川雖有十井, 沙淺無源. 甘谷城草創二丈

六尺, 欲乞檢計雞川別修水寨及增築甘谷城高三丈五尺.”45) 得到批准, (另

外, 此文獻也是西北地方建置水寨的證據). 甘谷城原高二宋丈六宋尺, 此

建議要求增高至三宋丈五宋尺.

鎮: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 京東路都轉運使吳居厚言: “密州板橋鎮東枕

大海, 四方商賈所聚, 並無垣牆. 乞調明年春夫, 厚築高垣, 以包民居, 置關

鎖.”46) 這似是將板橋鎮依原民居區域大小, 包築為城.

堡、寨: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 鄜延路計議邊事徐禧等言: “已與沈括等

定議, 自永樂埭、聲塔平、移市、石堡、烏延至長城嶺, 置六寨. 自背罔

42) 江天健, 北宋陝西路沿邊堡寨 (食貨月刊 15: 7, 臺北, 1986), pp.104-117.

43) 李昌憲,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pp.108

-112.

44) 楊果、郭祥文, 北宋湘西寨的興替及其與區域開發的關係 (漆俠先生紀念論文

集, 保定: 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2), pp.361-362.

45) [宋]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2) 卷340, 神宗元豐六年冬十

月庚子, p.8191.

46) [宋]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 卷344, 神宗元豐七年三月壬戌, p.8266.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21

區域 其他 合計 百分比(%)

京東

京西

河北

河東

陝西

淮南

兩浙

江東

江西荊湖

四川福建廣東廣西不詳

類型

堡 0 0 0 25 259 1 0 0 0 19 27 1 0 7 0 339 19.81

堡塢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3 0.18

堡寨 0 1 0 2 46 0 0 1 0 2 1 0 0 5 0 58 3.39

城 0 0 0 2 60 3 0 0 1 0 7 0 0 0 0 73 4.27

城堡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06

城寨 0 0 0 0 8 0 0 0 0 0 0 0 0 0 0 8 0.47

關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5 0.29

鋪 0 0 0 0 0 0 0 0 0 17 0 0 0 0 0 17 0.99

山城 0 0 0 0 0 0 0 0 0 0 81 0 0 0 0 81 4.73

山水寨 0 0 0 0 0 32 68 5 45 24 0 36 0 12 0 222 12.97

<表格 17> 宋朝城寨類別與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川、良乜、孟乜、羅韋、囉泊川、布娘堡, 置六堡. 寨之大者城圍九百步,

小者五百步. 一寨用工略十三萬餘. 堡之大者堡城圍二百步, 小者百步一堡,

用工略萬三千. 其堡寨城圍, 務要占盡地勢, 以為永固. 其非九百步之寨、

二百步之堡所能包盡地勢處, 則隨宜增展. 亦有四面崖險, 可以朘削為城,

工料但如所約可足.”47) 得到批准. 此文獻顯示, 大寨城周九百步, 小寨五百

步. 大堡城週二百步, 小堡一百步. 且可根據實際地勢與環境, 有所增縮.

有些堡寨相關附屬設施齊備, 規模較大. 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 因郢

州狹隘難守, 知州蕭必簡在城外東南一百余步高坡上, 依原堡寨基址, 裁縮

版築新建. “高以二丈, 周以千步, 城門、樓櫓皆如州郭, 釣橋、羊馬牆儼若

對敵.”48)

這些城池有堡、堡塢、堡寨、城、城堡、城寨、關、鋪、山城、山水

寨、山寨、水寨、寨、寨鋪、寨鎮、鎮等類型. 這些城池有堡、堡塢、堡

寨、城、城堡、城寨、關、鋪、山城、山水寨、山寨、水寨、寨、寨鋪、

寨鎮、鎮等類型或名稱, 其區域分佈情況如下表所示.

47) [宋]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 卷328, 神宗元豐五年七月戊子, pp.7895-7896.

48) [宋]曹彥約, 昌谷集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167冊) 卷18, 朝奉大夫主管崇

禧觀蕭君墓志銘 , p.221.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22

山寨 0 0 1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3 0.18

水寨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1 0 3 0.18

寨 0 0 77 91 247 11 10 1 2 158 182 10 19 66 3 877 51.26

寨鋪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06

寨鎮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2 0.12

鎮 1 0 1 1 1 2 0 1 0 0 0 0 0 0 0 7 0.41

不詳 0 0 1 0 1 2 0 2 0 1 3 1 0 0 0 11 0.64

合計 1 1 80 121 631 54 78 11 48 222 301 48 19 93 3 1711 100

座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山水寨 222 12.97 222 12.64

山城 79 4.62 81 4.61

其他 1410 82.41 1454 82.75

合計 1711 100 1757 100

<表格 18> 南宋修築山水寨、山城與宋朝城寨座數與次數比例統計分析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3. 南宋的山水寨、山城

就南宋山水寨, 前輩張家駒、陶晉生、黃寬重先生有研究49). 張家駒先

生、黃寬重先生主要將兩淮山水寨視作一種武裝組織, 重點探討這一地方

武裝力量的興起背景、發展, 宋廷優獎、組織與訓練, 山水寨這一自衛武力

的困難. 陶晉生先生以南宋朝臣利用山水寨從事邊防的計畫與實例, 說明余

玠在四川利用山水寨建構整體防禦網的傳承. 認為其所揭示的例子遍及兩

淮、荊襄及四川等宋金邊界, 但兩淮地區卻是個重要部分. 本文依據宋史卷192 (山水)寨兵 、玉海卷174 紹興山水寨 、天一閣方志等文獻記載,

對南宋山水寨進行初步統計.

南宋修築山水寨、山城與宋朝城寨座數與次數比例情況, 詳見下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49) 張家駒, 宋代的兩淮山水寨 -南方人民抗金鬥爭的一種武裝組織 (上海師範學

院學報 1, 上海, 1960), pp.86-92; 陶晉生, 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禦戰略 (食貨月刊 7: 1-2, 臺北, 1977), pp.1-10; 黃寬重, 兩淮山水寨 (南宋地方武力, 臺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3), pp.203-238.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23

區域 合計

京東

京西

河北

河東

陝西

淮南

兩浙

江東

江西荊湖

四川

福建廣東廣西

不詳

是山水寨 0 0 0 0 0 32 68 5 45 24 0 36 0 12 0 222

山城 0 0 0 0 0 0 0 0 0 0 79 0 0 0 0 79

合計 0 0 0 0 0 32 68 5 45 24 79 36 0 12 0 301

否 1 1 80 121 631 22 10 6 3 198 222 12 19 81 3 1410

合計 1 1 80 121 631 54 78 11 48 222 301 48 19 93 3 1711

<表格 19> 宋朝城寨及其山水寨、山城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區域 合計

京東

京西

河北

河東

陝西

淮南

兩浙

江東

江西

荊湖

四川

福建

廣東

廣西

不詳

是 山水寨 0 0 0 0 0 32 68 5 45 24 0 35 0 9 0 218

<表格 20> 南宋城寨及其山水寨、山城空間分佈統計分析表

山水寨似為山寨、水寨的統稱. 張浚 奏淮南備虜事宜 , 說, “以臣所見,

恐可止於淮南東西, 選擇地利, 安置山寨或水寨, 據險保聚, 分築人馬為清

野自保之計.”50) 岳飛也曾在襄陽府路、復州、漢陽軍置山城、水寨. 宋高

宗紹興五年(1135), 詔: “(岳)飛於襄陽府路、復州、漢陽軍鄉村民社置山城

水寨處, 疾速措置備禦, 條具以聞.”51) 南澗甲乙稿卷10 論淮甸劄子 , 也

可作證: “中原未得, 則淮甸吾之藩籬也. 淮甸不固, 大江豈可備禦. 今若寂

然無所經畫, 聽州郡之自為, 特恃山寨、水寨, 以為退保之策, 且雖列柵置

戍, 不過二百人, 騎不過三十匹, 而無大兵以為重鎮, 緩急有警, 則糜潰奔

駭, 猶前日矣.” 山水寨主要分佈在兩浙、江西、福建、淮南、廣西等區域,

山城則集中在四川. 南宋修築山水寨、山城區域分佈情況, 詳見以下兩表.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50) [明]解縉, 永樂大典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卷108768.

51) [宋]岳珂編, 王曾瑜 校注, 鄂國金佗稡編續編編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

續編卷19, 百氏昭忠錄卷三, 章尚書穎經進鄂王傳 , p.1443.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24

山城 0 0 0 0 0 0 0 0 0 0 76 0 0 0 0 76

合計 0 0 0 0 0 32 68 5 45 24 76 35 0 9 0 294

否 0 1 1 0 7 17 10 5 3 9 14 8 8 18 0 101

合計 0 1 1 0 7 49 78 10 48 33 90 43 8 27 0 395

*資料來源: 同上.

*表格製作: 本研究製作

應該說明的是, 本資料僅是統計可考證有名字山水寨與山城的情況, 必有

無奈的遺漏. 如葉適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塢狀 就記載兩淮有山水為寨者四

十七處, “某(葉適)不任祈叩之至, 所有定山、瓜步、石跋三處堡塢圖本, 並

四十七處團結山水寨居民、戶口、姓名、帳策, 謹隨狀繳申, 伏乞指揮施

行.”52)

山水寨多依險為固. 宋人袁甫曾談到山水寨, “兩淮清野伐敵, 因糧之謀,

室廬田產, 無尺椽寸草之留, 獨有山水寨阻險為固者如故也, 因而葺理, 增

立堡塞, 以處複業之民.”53) 此可看出, 所謂山水寨特點是“阻險為固”. 葉適

也說“次第入深, 因其險要, 用其豪傑, 見團結山水為寨者, 四十七處.”54)

也有依山傍水者, 當為名副其實的山水寨.

山水寨的規模. 上引文“論淮甸劄子”可看出, 作者韓元吉所言山水寨的規

模不大. 事實上山水寨的大小不等, 有規模較大的山水寨. 宋高宗建炎四年

(1130)五月, 濠州土豪王惟忠“據韭山為寨, 壘石為城, 周圍四里, 民之願依

者, 凡萬餘人.”55) 南宋末年, 有人“過邵伯鎮, 徑行一堡子闊六十里, 北軍

屯戍. 又有水寨, 屯軍甚多, 內有小堡子六十餘所.”56)

為抵禦蒙元軍隊, 宋人在四川地區築有許多山城. 誠如元人所言: “宋臣

余玠議棄平土, 即雲頂、運山、大獲、得漢、白帝、釣魚、青居、苦竹築

壘, 移成都、蓬、閬、洋、夔、合、順慶、隆慶八府州治其上, 號為八柱,

52) [宋]葉適, 葉適集(北京: 中華書局, 1961) 卷2,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塢狀 , p.13.

53) [宋]袁甫, 蒙齋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175冊) 卷7, 論流民劄子 , p.413.

54) [宋]葉適, 葉適集 卷2,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塢狀 , p.13.

55) [宋]李心傳,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卷33, 建炎四年五月戊申, p.493.

56) [元]劉一清, 錢塘遺事(武林掌故叢編本) 卷9, 祈請使行程記 , 德祐丙子三月.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25不戰而自守矣.”57) 可知在南宋末期, 成都、蓬、閬、洋、夔、合、順慶、

隆慶八府州, 曾將治所遷至附近的山城. 因為這八個相關臨時治所, 或在移

址前業已修築, 或具體修築時間無考, 故將其統一列入山城類, 以便較好地

統計分析四川山城體系. 此外, 還有宋人韓宣在渝、嘉、開、達諸州縣境內

增築城寨. 胡昭曦等先生曾經據所見史籍, 列可考者共四十四處: 岷江流域

有女城山、三龜山、九頂山(淩雲山、青衣山)、紫雲城(子雲城)四處; 沱江

流域有雲頂山城(石城山)、虎頭城二處; 涪江流域有雍村、紫金山(金紫

山)、仙侶山、靈泉山、鐵牛城、蓬溪寨六處; 嘉陵江流域有長寧山(照

山、峨頭)、苦竹隘(苦竹寨、苦竹崖)、鵝頂堡、大獲城、跨鼇山(南山)、

運山(雲山、燕山、披衣山)、營山、青居城、釣魚城、多功城(保辜城)十

處: 通江、南江、巴河、渠江流域有平梁城、小寧城、得漢城(擂鼓城、漢

山)、禮義城、榮城、大良城(大良坪、大良平、蓮花山)、小良城(小良平)

七處; 長江流域有登高山(東山)、三江磧、樂共城、淩霄城、神臂山(神臂

巖、鐵瀘城)、榕山、安樂山(少岷山)、三臺山(龜山)、皇華城(王華城)、

天生城(天城山、天子城)、赤牛城(牛頭寨、赤牛山)、鐵檠城(漢城山、元

天宮)、白帝城、臥龍山堡囿、天賜城十四處. 另見於記載而尚不清楚的還

有: 黃平隘(鎮遠州, 宋理宗開慶元年築, 以防雲南)、三寶城(在萬州境)、

牛頭城、土恢城、聖耳城、珍珠堡、暗溪堡(均在瀘州境), 鳳頂堡(在重慶

境), 安西堡(在隆慶境), 石門寨、銅鈸寨(在梁山境), 師姑城, 宜勝山城(成

淳八年張玨築), 由山城, 都勝城, 茂竹城, 廣福城, 樂勝城, 石城堡, 雞冠

城, 白馬城, 鐵平城, 小城, 三聖城, 油木城, 牟家城, 下隘城, 神山, 籌勝

寨、龜雲寨、石筍寨(均在巴縣境), 盤山寨(在瀘州境), 五花寨、石城寨、

白馬寨(在名山縣境, 一說在嘉定境), 石羊寨(在開州境), 平康寨、太和

寨、懷遠寨(均在嘉定境)等. 此後, 薛玉樹先生從宋史及地方志中考得有名

的山城七十二處.58)

57) [元]姚燧, 牧庵集(四部叢刊本, 第1433冊) 卷第30, 中書左丞李(德輝)忠宣公行

狀 .

58) 參胡昭曦, 略論南宋末年四川軍民抗擊蒙古貴族的鬥爭 (宋史研究論文集, 上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鄒重華, 金堂宋末雲頂山石城遺跡再探 (四川文物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26

Ⅳ. 餘 論

遼金城池的修築, 主要分佈於今中國東北三省、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據統

計, 共計883座, 其中有14座磚石城. 據初步統計, 宋朝至少修築383座城市

城池, 共計896次築城活動. 其中有84座磚石城. 修築城寨等共計1701座. 其

中北宋1273座, 南宋385座, 時間不詳43座. 遼金城池從數量上看雖少於宋,

但遺跡保存下來的較多. 在縣府州以上級別城池座數上, 宋與元大體相當

(元代至少修築381座城池, 其中有59座磚石城, 縣府州以上級別城池336座

有56座磚石城). 遼宋夏金時期至少修築有3267座城池, 築城活動僅次於修

築有4514座城池的明代. 這主要是因為遼宋金等政權在面對一波波後浪推

前浪式的威脅中, 不約而同地修築城池以期自保; 當然也不排除伴隨經濟與

人口的增長、城市化等而出現的城池創建與拓展. 關於該時期城池的特

徵、影響城池修築的因素介紹與分析, 今後將另撰文說明, 在此不再展開論

述.

修築城池當然有禮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等方面功能, 但其根本目的在

於軍事防禦. 城池的防禦能力不可小覷, 北宋軍對抗的遼軍和西夏軍隊不善

攻城, 他們除能擊破一些兵力少、守備弱的小城寨外, 對守備較強的城市,

往往是無能為力. 兩宋之交, 即使在兵敗如山倒的形勢下, 宋朝仍然出現堅

守城市的戰例. 南宋之所以能夠長期對抗蒙古, 一是善於守城, 二是長於水

戰. 在野戰中, 宋軍完全不足以與蒙古的“精兵突騎”較量, 而在守城戰和水

戰中, 卻完全可以較量, 甚至獲勝. 宋蒙元戰爭中的襄陽之圍便可看出攻城

方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攻城艱難. 蒙元調動十萬軍隊. “伏見襄陽之役, 以

十萬眾屯堅城之下, 經今四年, 暑天炎瘴, 攻守暴露, 不戰而疫死者, 無日

無之.”59) 蒙元每年動用國家經費的一半, 耗費於圍襄、樊. “我軍圍襄樊六

5, 成都, 1988), pp.16-22; 陳言昌, 南宋運山古城遺址 (四川文物 4, 成都,

1989), pp.63-64; 王俊峰, 大獲城遺址 (四川文物 4, 成都, 1989), pp.64-66;

薛玉樹, 宋元戰爭中的四川的宋軍山城及其現狀 (四川文物 1, 成都, 1993),

pp.29-36.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27年于茲, 戈甲器刃所費若干, 糧斛俸祿所費若干, 士卒淪亡若干, 行齎居送

人, 牛車具飛挽損折若干, 以國家每歲經費計之, 襄樊殆居其半.”60) 軍需供

應使得河北諸路貧弊. “比聞河南等路, 行旅往來, 傳說新簽軍三萬, 河南民

戶數少, 加以貧乏, 或三戶、五戶並作一軍, 向來困逼襄陽, 飛挽之勞數年

於此, 重以今歲水災, 巢居野處, 衣糧俱盡, 單弱怯懦, 自救不暇, 又安敢望

其得用哉.”61) 遼宋金是由土牆向磚石牆演變趨向普遍的時期; 遼金城市城

牆除個別城市城牆為磚石包砌外, 大部分城市城牆仍為夯土版築. 伴隨着攻

城武器的改進, 宋朝境內砖石城日趋增加, 以增加牆體強度, 提升防禦水準.

在消極防禦的戰略影響之下, 修築更加堅固的磚石城、發揮守城戰長項, 這

也不能不說是一個戰術上的優點. 面對圍攻, 郢州石城起到關鍵作用. 宋寧

宗嘉定年間(1208-1224), “郢州號為石城, 城小而堅. 虜人圍之數日, 度不

可攻, 而遂去之.”62) 宋蒙元戰爭中, 郢州石城再次威懾來敵, 不戰而卻人之

兵. 宋度宗咸淳十年(元世祖至元十一年, 1274)九月癸巳時, “郢在漢水北,

以石為城.”63) 鑒於此, 蒙軍舍郢而去. 不論對內防範或對外防禦, 在冷兵器

時代, 築城確有必要, 完整地評價築城, 不能單純從軍事着眼, 還須綜合政

治、經濟等因素. 築城成本投入大, 守城易分散兵力, 後勤保障困難, 是城

池修築與防守的軟肋. 築城即不可一概肯定, 亦不可一概否定, 須具體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iao, Song,

Western Xia and Jin’s fortification. According to preliminary

59) [元]王惲, 秋澗先生大全文集 (四部叢刊初編本) 卷89, 論撫勞襄陽軍士事奏狀

.

60) [元]胡祇遹, 紫山大全集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196冊) 卷12, 寄張平章書

, p.228.

61) [元]魏初, 青崖集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198冊) 卷4, 奏議 八月四日,

p.758.

62) [宋]黃榦, 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 (宋集珍本叢刊本, 第67冊) 卷23, 代撫州陳

守奏事第二劄 , p.773.

63) [明]宋濂等, 元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6) 卷12, 伯顏傳 , p.3100.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28statistics, at least 383 cities had been built in Song Dynasty, the

total of fortification activities were 896, including 84 Zhuanshicheng.

The total number of Baozhai (堡寨) was 1701,including 1273 built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385 buil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43 without date.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883 Liao and

Jin’s Chengchi, including 14 Zhuanshicheng,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

China,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erritory. The quantity is

less than the Song, but more relics were preserved. In addition, Xia

Dynasty,living in the northwest corner, had constructed a large

number of Chengzhai. In the period of Liao, Song, Xia and Jin,

there were at least 3267 Chengchi, less than the construction of

4514 Chengchi in Ming Dynasty. And the So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are an climacteric.

中國中世築城統計分析 -遼金宋為中心的考察 (王茂華) 29(한글요약)

중국 중세 축성(築城) 통계 분석—요(遼)·금(金)·송(宋)을 중심으로 한 고찰-

왕 마오화 (王茂華)

지리서와 지방지에 대한 조사를 기초로 한 바탕 위에 현대인의 풍

부한 고고학적 조사 보고에 의거하여 본고는 요(遼)·금(金)·송대(宋代)

축성의 정황에 대한 검토를 시도하였다.

주로 이 시기 축성의 개황을 소개하고, 확보된 축성 기록에 대한 통

계적 분석을 하였다.

이번 연구의 초보적 통계에 근거하면 송조에서 적어도 383개 성시

(城市)와 성지(城池)가 수축된 것을 비롯하여 합계 896회 축성 활동이

있었다. 그중 84개소가 전석성(磚石城)이었다. 보채(堡寨) 등의 수축은

합계 1,701개소이었다.

요나라와 금나라의 성지(城池)는 모두 883개소인데, 그중 14개소가

전석성(磚石城)이었다. 요나라와 금나라의 성지는 수량면에서 비록 송

나라보다 적지만 유적으로 보존되어 내려오는 것은 상대적으로 많다.

지금까지의 통계로는 요·송·금대에 적어도 3,267개소의 성지가 수축

되었던 것으로 파악되며, 축성 활동이 4,514개소나 되는 명대 다음으로

많았다. 이것은 주로 끊임없이 이어진 전쟁 상황 가운데서 이들 정권

이 축성을 통해 스스로를 지키고자 했기 때문에 나타난 결과이다.

주제어: 요, 송, 서하, 금, 축성, 통계, 분포

關鍵詞: 遼, 宋, 西夏, 金, 築城, 統計, 分佈

中國史硏究 第83輯 (2013. 4)30Keywords: Liao, Song, Western Xia and Jin, fortification,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원고접수: 2013년 3월 5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2013년 4월 15일, 수정원

고 접수: 4월 19일, 게재 확정: 4월 2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