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view of A Typology of Purpose Clauses

10

Transcript of A Review of A Typology of Purpose Clauses

《目的小句的类型学研究》介绍

K arste n S c h m id tk e- B o d e 著 丁 健

目的小句的跨语言研究一直以来都不太为语言学家所关注。到 2009 年情

况有了 改 变, John B enjam ins 公 司 出 版 了 德 国 耶 拿 大 学 青 年 学 者 K arsten

S ch m idtk e-B od e 的《 目的 小 句 的 类 型 学 研 究 》(A T ypolo g y o f P urpose C lauses)一

书。该书基于大量的跨语言事实,全面、细致地探讨了目的小句的语法特征、

地位及来源等问题,并从功能的角度做了统一的解释,代表了当今目的小句类

型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全书正文部分共有五章。

第一章“本书的目标与范围 ”首先给目的小句下了一个定义:目的小句是

复杂句中的一部分,该复杂句被编码为主句中动词性情境(verbal situation)的

出现是以引出目的小句中的动词性情境为其意图的。例如:

(1) M aria w e n t to th e b a k e ry [ in o rd e r to g e t so m e c ro iss a n ts ] .

in ord er to get som e croissants 就 是 例(1)这 个 复 杂 句 中 的 目 的 小 句。 接 着, 作

者指出,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揭示人类语言中目的关系表达手段的共性和个

性,而这正是基于对 80种在地理分布和系属上都有差异的语言样本所做的分

析。对于目的小句形态句法编码的共性倾向,将从目的情境的概念特征、目的

小句的交际功能以及语言运用中的认知-心理机制等方面来展开解释。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基础 ”首先简述了类型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重

点介绍了“ 功能-类型学 ”理论和“ 以使用为基础 ”的研究方法,并以此作为本书

的理论框架。接着,作者强调第一章开头给出的目的小句的定义是基于功能的

而不涉及任何结构上的概念,这将有利于保证目的小句跨语言研究的可比性。

最后,作者列出了在研究中所依据的 80 种语言样本,并综述了前人对目的小

句的类型学研究成果。

第三章“ 目的的语法:描写与解释 ”描写并分析了世界语言中不同的目的

关系编码方式在形态句法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基于目的小句的功能定义,作

者进一步指出,目的小句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是一种复杂的形态句法构

式,用来表达世界中两个事件之间的目的关系。作者认为,一种语言中有多种

表达目的关系的构式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将不同的目的小句构式及其

特征全面地描写出来,但前提是如何来确定目的小句构式。作者接受了激进构

式语法的观点,认为构式的确定本质上是一个关于范畴化的认知问题。要确定

一个特定的目的小句构式,使其区别于其他构式,取决于该构式中一系列独特

的完形特征(比如形式上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最终都指向某个特定的交际功

能。以英语为例,如果要表达目的语义,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可以选择一个由连

接词 so that引导的目的小句,该小句后置于一个相关的主句。例如:

( 2) W e w e n t to th e c o n c e rt e a rly s o th a t w e w o u ld g e t g o o d se ats.

但是,英语中的结果小句通常也用连接词 so that来引导。将例(2)看作是

目的小句构式而非结果小句构式的理由是后置的小句中使用了情态助动词

w ould。这是因为在话语表达时,目的事件是未实现的,而结果事件是已实现

的。尽管例(2)中的事件发生在话语表达之前,但听话人在听到这句活时仍无

法判断说话人的目的是否已实现。相反,就结果小句而言,听话人在听话时就

可以明确得知结果事件实现与否。例如:

( 3) W e w e n t to th e c o n c e rt e a rly s o th a t w e g o t g o o d se ats.

可见,非现实情态和目的语义的表达紧密相关。不过,目的小句构式的完形特征

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有些特征在人类语言中并不具有普遍性。

作者在对语言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之后,首先从目的小句最基本的句法结构

入手,分别探讨了动词形式和论元结构的编码方式。作者认为,动词形式是对

目的情境的编码,而论元结构是对该情境中参与者的编码。然后,作者细致分

析了目的小句中用于凸显目的表达的各种标记(包括无标记目的小句),以及

目的小句相对于主句的位置模式。作者指出,目的标记是目的小句构式中最重

要的完形特征。大多数目的小句中都至少有一个显性标记来起到连接小句的作

用,而这些小句连接标记往往也包含了小句间语义关系的信息。最后,作者还

专门讨论了目的小句的语义和语用特征,主要是对“ 否定性目的 ”(汉语学界称

为“消极目的 ”)结构的分析。在描写和分析目的小句语法特征的同时,作者还

特别注重功能上的解释。比如,在讨论目的小句的位置模式时,首先指出了前

人从象似性和重成分后置等角度来解释所存在的问题,接着从信息结构的角度

给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目的小句为主句提供新信息的话语语用功能决定了其以

后置位置作为优势位置。

第四章“ 在复杂句的句法与概念空间中的目的小句 ”主要研究的是目的小

句在整个复杂句系统中的共时地位及其历史来源。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是,作者

将目的小句视为状语小句中一个特殊的语义类型。通过比较 80种语言样本中

的目的小句和其他状语小句,作者发现了两种倾向性的现象:第一,在编码方

式上,目的和其他状语功能一再出现交叠的现象,尤其是原因和结果;第二,

在很多语言中,目的小句在一系列重要并且多样的结构特征方面不同于整个状

语小句系统,因而与状语性语义关系的体系也有显著差异。

在 80种语言样本中,目的标记或目的结构除了表达目的之外,还可以表

达原因、结果、时间、条件、方式等状语性语义关系。此外,目的小句还与关

系小句或补足语小句存在着功能和形式上的交叠。当然,在不同的语言中,目

的小句的多功能表达类型也有所不同。比如,英语中用于编码目的语义的不定

式结构还可以表达结果语义,但不能理解为其他语义类型。作者认为这种现象

主要源于说话人的经济性选择,即把两种功能编码为相同或相似的结构。

与上述交叠现象相反的是,在句法特征上,目的小句有别于其他的状语小

句。在不少语言中,目的小句要比其他状语小句更为“ 降级 ”(deranked),表现

为目的小句中的动词在形式上缺乏与主句相一致的时、体、情态、人称等标

记。英语中以不定式结构来编码的目的小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种句法上的

差异在澳大利亚和大洋洲部分地区的一些语言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些语言中

的目的小句被视为一个独立于其他状语小句的小句类别。 比如在 L avukaleve 语

中,小句系统就被分为关系小句、状语小句和目的小句三个部分。

作者认为,目的小句的特殊地位是其系统内部历时演变的结果。基于语法

化理论,作者分别讨论了从目的小句到补足语小句和关系小句的语法化过程,

以及目的小句的来源等问题。

最后一章“ 结论和展望 ”首先归纳了人类语言中反复出现的五类目的结构:

(1)定式目的小句,(2)非定式目的小句,(3)“ 运动兼目的 ”结构、“ 运动-目

的 ”补足语和目的性辅助结构,(4)表目的性推理的结构,(5)免除性结构。然

后简要回顾了书中一些重要的研究结论,并指出本书没有涉及的几个相关问

题。最后,作者特别强调了大规模的语言类型学数据库在衡量那些用来解释世

界语言中语法不对称现象的因素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由于作者仅仅依靠 Li 和 T hom pson(1981)等为数有限的几种文献来认识汉

语中的目的小句,因此本书只在两个问题的讨论中引用了汉语的例子,但也不

乏真知灼见。一是在讨论目的小句的论元时指出汉语目的小句的主语和宾语都

可以不出现。例如:

(4) 他给了我一碗汤[■ 喝 ■ ]。

目的小句“ 喝 ”的主语和宾语都是隐性的,但必须受主句中论元(间接宾语“ 我 ”

和直接宾语“一碗汤 ”)的“强制约束 ”。

二是在讨论无标记目的小句的歧义问题时提到了汉语的连动结构。例如:

(5) 我买票进去。

“ 买票 ”和“ 进去 ”两个事件既可以理解为时间关系,也可以理解为目的关系。

长期以来,汉语学界习惯于将目的语义和复句对应起来。大多数学者都不

承认例(4-5)这样的句子是目的句。从类型学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很不利于跨

语言的比较研究。因为目的范畴为全人类(至少是大多数民族)所共有,但它

以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差异的。作者指出,除汉语外,

还 有 三 种 东 南 亚 语 言(A cehn ese , T ukang B esi, Sem elai)也 用 连 动 结 构 来 表 达目

的关系。甚至在当代英语口语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目的结构。例如:

( 6) R u n g o g e t m e a n e w s p a p e r.

因此,类型学研究将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以往对汉语目的小句的认识。

实际上,如果把汉语目的小句的研究纳入类型学研究的框架中去,我们不

仅能借鉴类型学的成果与方法,还能为类型学的研究做出贡献。下面简要谈几点:

第一,用信息结构原则来解释汉语目的小句的位置模式,明显存在问题。

本书认为主句表达了旧信息,目的小句表达了新信息,根据信息结构原则目的

小句要后置于主句。但是,汉语中有许多以“为了 ”等标记引导的目的小句,一

般都是前置于主句的。这就与信息结构原则相悖了。

第二,汉语目的小句的隐性主语有时也不受主句中论元的强制约束。例如:

(7) 居民必须分类处理空罐、空瓶、旧报纸等垃圾,以便回收。(《市场报》1994 年)

目的小句中的隐性主语并没有在主句中出现过,只能根据更大的语境来确定。

第三,本书在讨论目的小句的来源时,指出目的小句是由其他复杂句结构

发展而来的。但汉语中有些目的小句却由单句发展而来。比如,“ 为了、为着 ”

等引导的目的小句在来源上都是同形介词引导的介宾结构,在句中做状语。

第四,源于“凭借 ”义动词的目的标记(“ 借以 ”等)不见于汉语之外的其他

语言,很有可能是汉语目的标记的一个类型特征。

第五,目的范畴在人类语言中并不都是以小句的形式来表达的。汉语中的

“跑材料 ”等目的宾语结构,就是以动宾结构的语法形式来编码目的语义关系

的。本书没有讨论小句以外的目的范畴表达形式,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

引用文献

Li,C. N . (李讷) and S. A . T hom pson. 1981. M andarin C hinese: A Functional R eference

G ram m ar. B erkeley/Los A ngeles: U niversity of C alifornia Press.

Schm idtke-Bode, K . 2009. A Typology o f P urpose C lauses. A m 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 enjam ins.

作者通讯地址: 200083 上海市大连西路 550 号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E - m ail: d in gjian zj@ 1 6 3 .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