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颂》 —— 梵藏汉合校 • 导读 • 译注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New Editions...

552

Transcript of 《中论颂》 —— 梵藏汉合校 • 导读 • 译注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New Editions...

目 录

总 序 ..............................王邦维 (1)

缩略语 .......................................................................... (9)

前 言 ........................................................................ (13)

导 论 ........................................................................ (15)

校勘说明 .....................................................................(29)

第 1 品 缘之考察 ...........................................................1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23

第 3 品 处之考察 .........................................................51

第 4 品 蕴之考察 .........................................................63

第 5 品 元素之考察 .....................................................75

第 6 品 贪着与贪着者之考察 ......................................85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97

第 8 品 业与作者之考察 ............................................ 131

第 9 品 取者与取之考察 ............................................ 145

第10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 159

第11品 轮回之考察 .................................................... 179

第12品 苦之考察 ....................................................... 189

第13品 真实性之考察 ................................................ 201

第14品 和合之考察 ................................................... 217

第15品 有与无之考察 ................................................ 229

第16品 缠缚与解脱之考察 ........................................ 243

..............................

第17品 业与果之考察 ................................................ 257

第18品 我与法之考察 ................................................ 291

第19品 时间之考察 ................................................... 309

第20品 因与果之考察 ................................................ 319

第21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 341

第22品 如来之考察 ................................................... 363

第23品 颠倒之考察 ................................................... 381

第24品 四圣谛之考察 ................................................ 405

第25品 涅槃之考察 ................................................... 443

第26品 十二支之考察 ................................................ 463

第27品 见之考察 ....................................................... 477

引用文献 ..................................................................... 503

术语索引 ..................................................................... 507

(1)

《梵藏汉佛典丛书》总序

王邦维

从现代学术的意义上讲,中国近代的梵藏汉佛典研究,

早开始,是在北京大学。1918 年,爱沙尼亚——当时还

属 于 俄 国 ——的 梵 文 学 者 钢 和 泰 ( Baron Alexander von Staël-Holstein),由当时香港大学的校长爱里鹗(Sir Charles Eliot)推荐,再经北京大学教授胡适的介绍,受邀到北京

大学教授梵文和印度宗教史。钢和泰在北京大学任教,一

直到 1928 年。这一期间,钢和泰完成了他对《大宝积经迦

叶品》的整理和研究。1926 年,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六种合刊》一书。钢和泰的书,如

果说有什么特点, 大的特点就是把一部佛经的三种语言

六种文本同时集合在了一起,同时做了相关的一些研究。 不过,对中国学术界来说,钢和泰毕竟是一位“客卿”。

钢和泰之后,中国学者从事类似工作不是没有,但是不多,

需要提到的,是林藜光。林藜光校订和整理法国著名的印

度学家 Sylvain Lévi 在尼泊尔发现的梵本《诸法集要经》

( Dharmasamuccaya ), 同 时 对 比 被 称 作 《 正 法 念 处 经 》

(Saddharmasmṛtyupasthānasūtra)的藏译本和汉译本,提出

了很多很细的研究意见, 后撰成 L’Aide-Mémoire de la Vraie Loi 一书。这个工作可以说是典型的梵藏汉佛典研究。

但这项工作,完成却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法国的巴黎。林

(2)

藜光是 Sylvain Lévi 的学生,也曾经是钢和泰的助手,1933年来到法国,1945 年在巴黎去世。他的书,一共四册,前

三册分别印行于 1946、1949、1969 年,而 后一册出版,

则已经是 1973 年,这时离开他去世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帮助出版这部书的是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也是藏学家的戴密

微(Paul Demiéville)。戴密微既是林藜光的老师,也是朋友。 这个时候,中国本土的学者,在梵藏汉佛典研究方面,

虽然做得不多,但也不是一点成绩没有。这方面可以提到

的有吕澂先生和陈寅恪先生。 吕澂先生是中国近代 杰出的佛教学者之一,一生所

做的研究,绝大部分与佛教有关。早在 20 年代,他就根据

Sylvain Lévi 新发现和校订出版的安慧《三十唯识释》的梵

本,对照藏译本和汉译本,编为《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

由此讨论唯识古学和唯识今学的区别。 与吕澂先生不同,陈寅恪先生一生研究的领域,主要

并不在佛教,但他 1925 年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早期发

表的论文却大多与佛教文献研究有关。他这方面的研究,

在一些点上,也涉及到梵藏汉佛典。陈寅恪相关的论文数

量并不多,但牵涉的范围却更广。例如《童受喻鬘论梵文

残本跋》讨论的是梵本与汉译本,而《斯坦因 Khara-Khoto所获西夏文大般若经考》和《西夏文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夏

梵藏汉合璧校释序》则讨论到西夏文佛典与梵本、藏本、

汉本的关系。这样的研究旨趣和路径,显然受到他在德国

的老师 Heinrich Lüders 和同门 Ernst Waldschmidt 的影响。陈

寅恪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 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他回国后

(3)

很快就在中国学术界有了很大的影响,与他这方面研究其

实有直接的关系。 陈寅恪和吕澂二位,学问一流,研究也称得上是一流,

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在梵藏汉佛典研究方面完成

的工作不是很多。这个时候中国的梵藏汉佛典研究,的确

还说不上有很大的气候。 从理论上讲,佛典根据释迦牟尼的教言编辑而成,来

源于印度。 早的佛典,使用的是什么语言,有不同的意

见。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佛典中相当的一部分,大

致在公元前后,开始梵文化,此后梵文的佛典数量越来越

多。于是,在我们今天看到的保留在印度语言中的佛典,

从数量上讲,首先是巴利文的三藏,其次就是梵文的佛典。

当然,印度语言的佛典,还有一百年前和近年来通过考古

发现的犍陀罗语的佛典,不过至今发现的数量还是不算多。 在中国,现存 早从梵语翻译出来的汉文佛典,可以

明确地认定年代,同时其来源也比较有把握的,是东汉末

年支娄迦谶翻译的大乘经典。汉译佛典的来源,可以说绝

大部分来自梵文经典,梵文原典对于汉译佛典的价值和意

义,因此不言而喻。反过来说,从今天做学术研究的角度

而言,汉译的佛典对梵文原典的重要价值,也是不言而喻。 至于藏译的佛典,虽然翻译的年代相对于汉译晚了几

百甚至上千年,但正因为如此,几乎都来自于梵文原典,

来源既比较单一,翻译又很规范,对于了解和理解梵文佛

典,又提供了另一个“参照系”。具体地讲,藏译与我们今

天见到的梵文佛典在内容和形 上往往 接近。这一点,

(4)

早就被学者们所认识到。因此,西方和日本的学者在研究

梵文佛典时,首先想到的,大多先是藏译,然后才是汉译。

这样做,不能说不对,但往往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西

方和日本的学术界多年来几乎成为主流的一个看法,认为

藏文佛典翻译比较准确,而汉文翻译则问题多多。这样的

看法虽然说有一定的根据,但问题却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汉译佛典,开始的时间大大早于藏译。一部经典,往

往有多种的来源,情况复杂得多,因此,汉译佛典提供的

信息在很多方面与藏译不一样。在佛典的研究中,这些不

一样的信息实在不可忽视。 其实,在我看来,梵藏汉也好,梵巴藏汉也好,甚至

还有其他印度语言以及中亚语言,我们读或者研究这所有

的佛典,重要的一条,是要通过文本的研究,追溯佛教经

典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理解其本义,从而加深我们对佛

教的了解和理解。对于学者们来说,语言与文本以及其所

蕴含的意义既是“筌”,也是“鱼”。对于佛弟子们来说,佛

教的教义则真正是“鱼”。 钢和泰的《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六种合刊》,当初在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介绍人是梁启超。梁启超因此为这

部书写了一篇书序,书序中讲到钢和泰整理《大宝积经迦

叶品》的情况,说明这项工作的意义:

“钢先生将全经逐段分开,把六种文字比较对照,

他所费的劳力真不小。我们有了这部合刻本,第一,

可以令将来研究梵文藏文的人得许多利便,增长青年

志士学梵文的趣味,为佛学开一条新路。第二,用四

(5)

部译本并着读,可以看出翻译进化之迹及其得失,给

将来译家很好的参考。” 梁启超是近代 有见识的学者之一,他的意见当然很

对,不过,在梁启超讲到的这两点之外,我还想补充一点,

那就是,这样的做法,对于真正理解文本的原意或者了解

文本前后的变化,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有很重要的价值。

佛教的义理,很大部分是通过经文来传达。一部经典,如

果既有梵文的原典,又有汉译,还有藏译,几种文本,合

在一起,对比阅读,对比研究,无疑对明了义理方面的问

题有极大的帮助。钢和泰的书中,已经有不少的例证,只

是钢和泰自己的兴趣主要不在这方面,所以没有更多的发

挥。佛教有一个说法,讲在释迦牟尼涅槃之后,佛弟子理

解佛法,有几条规矩,其中一条是“依法不依人”,再有一

条是“依义不依语”,还有一条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几

条都与佛典有关。怎么理解佛典的本义,梵藏汉佛典的对

比研究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一点,不仅对学者们很

重要,对佛弟子们也不无意义。 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从文本的比勘开始,进

而深入到各方面的研究题目,由梵本而汉译本而藏译本,

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再倒过来,由藏译本或汉译本

回溯梵文原本,其实是前后左右都有许多文章可做。把梵

文、汉文、藏文的文本结合起来,考察其中的异同,几乎

是近一百年来佛教文献研究的经典模式之一。钢和泰是这

样,林藜光是这样,陈寅恪、吕澂也是这样。至于国外的

学者,例子就更多了。就这一点而言,我们需要的不仅仅

(6)

是对勘和翻译,还应该有更宽的国际性的学术眼光和学术

视野,有充分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踪前

沿的研究题目,争取有新的发现。我们现在不是经常讲,

要跟世界学术接轨,甚至要想赶超,接轨的途径很多,这

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努力,又有所创新,赶超也不是不可能。 回到北京大学的情况来讲,钢和泰在 1928 年离开北京

大学,去了哈佛大学,但不久又回到北京,直到 1937 年在

北京去世。这一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军占领北京,北

京大学被迫南迁昆明,八年抗战期间,当然谈不上梵文和

印度方面的研究。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1946 年初,北

京大学回到故都北京。大局甫定,校长胡适与此前代理校

长职务的傅斯年便决定,在北京大学正式建立东方语文学

系,同时聘请季羡林先生担任系主任。促成此事并把季先

生介绍给胡、傅二位的,就是陈寅恪先生。 从季羡林先生开始,北京大学重新有了梵文和巴利文

的教学课程。此后,金克木先生也加入北京大学的东方语

文学系的梵巴专业。季羡林和金克木的研究,虽然没有把

藏文佛典包括进来,但在季羡林先生的主持之下,东方语

文学系设立了藏文专业,由中国近代藏学研究的开拓者于

道泉先生和王森先生负责。王森先生的教学和研究,很多

方面就涉及到梵藏汉佛典。王森也尝试对比过一些梵藏汉

佛典。上个世纪的 60 年代,他还为当时北京民族图书馆收

藏的来自西藏的梵文贝叶经编过一份简目。 六十多年过去,北京大学的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不管怎样,作为梵巴语专业奠基的两位学者,季羡林和

(7)

金克木,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学生,还有学生培养的学生,

人数虽然不多,但已经成为当前国内这一专业的主要研究

力量。北京大学的梵巴语专业,从十年前开始,也重新开

设了藏文课程,以配合梵文巴利文的教学。我们近年毕业

的几位博士研究生,他们的博士论文,选择的题目,就是

梵藏汉佛典的对比研究。他们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有的发现了失传了一千多年的印度佛教中观派 重要的经

典,龙树的《中论颂》的原始文本。有的发现了对西藏佛

教律学理论 重要的经典《律经》的以前不为人知的藏文

译本和注本。有的研究贝叶梵本,对比藏译,发现这份贝

叶梵本,就是当年布顿大师翻译时所使用的底本。这些发

现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令人惊奇。此外,与此相关,他

们还有一些论文,在国内外发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

的梵藏汉佛典的研究,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儿来形容,

应该说还是比较地“给力”了。 汉语、藏语都是中国的语言。梵语虽然不是中国的语

言,但是两千年来,以佛教的传入为起点,通过大量的汉

译,梵语的佛典对中国文化发生过极大的影响。在这一方

面,我们本来应该有先天的一些优势,可惜近一百年来我

们却掉在了欧美和日本的学者的后面。可喜的是,这样的

情形,现在已经有所改变,我的几位同事在这个时候,策

划和编辑出版这一套《梵藏汉佛典丛书》,正是一个证明。 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也有了新的研究力量。

无论如何,我希望,通过努力,在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学

者在梵藏汉佛典研究方面,能有更多的成果,在世界学术

(8)

之林的这块领地里,也能见到中国人更多的成就。我已经

说了,梵藏汉三种语言,两种都在中国,是中国的语言,

同时古代翻译经典的高僧大德们又给我们留下了数量巨大

的汉译和藏译的佛教经典,而这些经典现在已经成为了中

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不应该做多一点的工作

呢? 《梵藏汉佛典丛书》出版,主事之人要我写一篇序,我

不能拒绝,于是拉拉杂杂,谈了中国梵藏汉佛典研究几十

年来的一点掌故,同时也谈了个人相关的一点看法,对或

是不对,尚待行内朋友们的批评。

2011 年 4 月 29 日

(9)

缩略语

《安慧》 安慧造《大乘中观释论》,卷1−9,《大正藏》第1567号,

卷30,第136页上;卷1−18,《中华大藏经》,卷68,

第778页始。 《般若灯》藏 = PP; 藏 译 清 辨 造 《 般 若 灯 论 》 (Prajñāpradīpa-

mūlamadhyamaka-vṛtti), 东北3853;大谷5253 《般若灯》汉 汉译清辨造《般若灯论》,《大正藏》第1566号,卷

30,第50页下。 北 敦煌文献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收集品 大谷 『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経-大谷大学図書館藏-

總目録 附索引』,鈴木学術財団,1962。 《大正藏》 《大正新修大藏经》 东北 『西藏大藏経總目録 東北帝国大学藏版』,東北

帝国大学法文学部,1934。 敦研 《甘肃藏敦煌文献》,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佛护》藏 = BP, 藏 译 《 中 论 佛 护 释 》 (Buddhapālita-

mūlamadhyamaka-vṛtti),东北3842;大谷5242 《佛护》梵 = BPMs; 原民族宫藏《中论佛护释》(Buddhapālita-

mūlamadhyamaka-vṛtti)梵 文 写 本 , 转 写 本 见 叶 少 勇 2011

《观誓》 藏译观誓造《般若灯论释》(Prajñāpradīpa-ṭīkā), 东

北3859;大谷5259 【今】 笔者今译 《丽》 《中论》,《高丽大藏经》,第577号,卷16,第402页始。 《龙树六论》 《龙树六论:正理聚及其注释》,民族出版社,2000年。 〖吕〗 吕澂补译,见于《中论》藏要本中缝注释 《明句》藏 = PSP; 藏译月称造《明句论》(Prasannapadā),东

北3860;大谷5260

(10)

《青目》 汉译青目《中论》(《藏要》,卷2,第903页)。 【什】 鸠摩罗什译本 《石》 《中论》,《房山石经》,华夏出版社,2000年,卷

19 (辽金刻经),第370页始。 《无畏》 = ABh; 藏 译 《 中 论 无 畏 疏 》 (Mūlamadhyamaka-

vṛtty-akutobhayā), 东北3829,大谷5229 《西域记》 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外交通史籍

丛刊 6》,1999年,中华书局,2004年重印。 《要》 《中论》,《藏要》,卷2,第903页始。 《藏要》 欧阳竟无编《藏要》,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本。

《中论》,《大正藏》,第1564号,卷30,第1页始。 《中》 《中论》,《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书局,

1997,卷28,第850页始。 《中论》梵 = MKMs; 原民族宫藏《中论颂》(Mūlamadhyamaka-

kārikā)梵文写本,转写本见叶少勇 2011。 《中论》藏 = MK; 藏 译 《 中 论 颂 》 (Prajñā-nāma-mūla-

madhyamaka-kārikā),东北3824;大谷5224

ABh =《无畏》;藏译《中论无畏疏》(Mūlamadhyamaka- vṛtty-akutobhayā), 东北3829,大谷5229

BHS(D, G) Franklin Edgerton.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Grammar and Dictionary, 2 vol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3. Reprint,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2004.

BP =《佛护》藏;藏译《中论佛护释》 (Buddhapālita- mūlamadhyamaka-vṛtti),东北3842;大谷5242

BPMs = 《 佛 护 》 梵 ; 原 民 族 宫 藏 《 中 论 佛 护 释 》(Buddhapālita-mūlamadhyamaka-vṛtti)梵文写本,转写

本见叶少勇 2011。

C 卓尼版(Co ne)《丹珠尔》(bstan ’gyur) D 德格版(sDe dge)《丹珠尔》,目录见东北。

《正》

(11)

dJ 梵 文 《 中 论 颂 》 狄 雍 刊 本 ; Jan Willem de Jong. Nāgārjuna: Mūlamadhyamakakārikāḥ. Madras: Adyar Library and Research Centre, 1977。

LVP 梵文《明句论》普散刊本;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ed. Madhyamakavṛttiḥ: Mūlamadhyamakakārikās

de Nāgārjuna avec la Prasannapadā Commentaire de Candrakīrti, Bibliotheca Buddhica 4. St. Petersbourg: Commissionnaires de l'Académie Impériale des Sciences, 1903−1913. Reprint,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2。

MK = 《 中 论 》 藏 ; 藏 译 《 中 论 颂 》 (Prajñā-nāma- mūlamadhyamaka-kārikā),东北3824;大谷5224

MKMs = 《 中 论 》 梵 ; 原 民 族 宫 藏 《 中 论 颂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梵文写本,转写本见叶少勇 2011。

MN Majjhima-Nikāya, V. Trenckner, R. Chalmers, ed. 4 vols., London (PTS), 1888−1925.

Ms. C 《明句论》梵文写本,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记述见Cecil Bendall. Catalogue of the Buddhist Sanskrit Manuscripts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Cambridge. Cambridge, 1883, Add. 1483。

Ms. K 《明句论》梵文写本,尼泊尔Āśa Kājī Vajrācārya私人收藏(NGMPP reel no. E 1294),记述见Takaoka, H., ed. A Microfilm Catalogue of the Buddhist Manuscripts in Nepal. Vol. 1. Nagoya: Buddhist Library, 1981, KA 45。

Ms. O 《明句论》梵文贝叶写本,牛津大学鲍德里氏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藏,记述见塚本啓祥 • 松長有慶 • 磯田熙文『梵語仏典の研究 III 論書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90, 239, 第16号; MacDonald 2000, 168。

Ms. P 《明句论》梵文贝叶写本,布达拉宫藏,记述见Yoshiyasu Yonezawa. “*Lakṣaṇaṭīkā: Sanskrit Notes on the Prasannapadā (1).” Journal of the Naritasan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27 (2004): 56。

(Mādhyamikasūtras)

(12)

Ms. R 《明句论》梵文写本,加德满都Keshar图书馆藏,初由图齐(G. Tucci)发现并拍照带回(catalogue no.

9-182, NGMPP reel no. C 19/8)。 Ms. T 《明句论》梵文写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藏,记述见

Seiren Matsunami. A Catalogue of the Sanskrit Manuscripts in the Tokyo University Library. Tokyo: Suzuki Research Foundation, 1965, 95, No. 251。

N 那塘版(sNar thang)《丹珠尔》

P 北京版《丹珠尔》,目录见大谷 P. 敦煌文献伯希和收集品 PP = 《 般 若 灯 》 藏 ; 藏 译 清 辨 造 《 般 若 灯 论 》

(Prajñāpradīpa-mūlamadhyamaka-vṛtti), 东北3853;大谷5253

PPṬ 德格版藏译观誓《般若灯论释》(Prajñāpradīpa-ṭīkā), 东北3859

PSP =《明句》藏;藏译月称造《明句论》(Prasannapadā), 东北3860;大谷5260

PTS Pali Text Society S. 敦煌文献斯坦因收集品 SN Saṃyutta-Nikāya, L. Feer, ed. 6 vols., London (PTS),

1884−1904. Ud Udāna, P. Steinthal, ed. London (PTS), 1885. Ud-a Paramattha-Dīpanī Udānaṭṭhakathā (Udāna Commentary)

of Dhammapālācariya, F. L. Woodward, ed. London (PTS), 1926.

符号: = 意义或行文相同 * 该梵文词为拟构而无直接文献证据 ° 若干梵文字母的省略

NGMPP Nepal-German Manuscript Preservation Project

(13)

前 言 《中论颂》(Mūlamadhyamakakārikā)是公元2、3世纪时印

度论师龙树(Nāgārjuna)的代表作,是大乘佛教的义理基石。

该论上承般若经,下启中观派,阐述“一切皆空”的思想体

系,主张一切存在唯是名言而无对应自体。这一思想不仅

影响了后世所有的佛教宗派,在人类思想史上也独树一帜。 5世纪初年鸠摩罗什(Kumārajīva, 343−413或350−409)将《中论颂》青目释本译成汉语,曾对中国佛教的义理研习

和宗派沿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龙树由此被誉为“八宗共

祖”。其后《中论颂》注本又有数次译传,译文质量却不及

罗什。什译本至今仍是国人研习《中论》的底本。 20世纪初比利时学者普散校订出版了月称(Candrakīrti)的注本——《明句论》(LVP),从其中的偈颂引文,学界得

以首次窥见《中论颂》的梵文真容。其后百年间,随着新

的梵文写本被陆续发现,学者们对普散刊本作了大量补充

修订。狄雍于70年代出版了新的偈颂刊本(dJ)。笔者也曾在

西藏贝叶经中发现《中论颂》和《佛护释》的梵本,并据

此对颂文作了20馀处修订(详见叶少勇 2010,2011)。 伴随着文本的发现,欧美以及印度、日本等国兴起了

以梵藏汉对勘的现代学术方法研究中观的热潮,并且成果

渐丰。初步统计仅颂文的完整英译,就有8种之多,不同注

本各种语言的全译与节译则难以计数。 上世纪20年代,在欧阳竟无的主持之下支那内学院开

始校编《藏要》。其中收入的什译《中论》,由吕澂负责对

勘六种梵藏汉文本,对罗什译本提出诸多批评,并刊出补

译。这是中国学者以现代文献学治《中论》的先河。

(14)

吕澂之后,文献学难入佛学显流,近年来,有学者疾

呼力行,笔者获益之馀也倍感振奋。以《中论》地位之重,

汉语世界却还没有一部汇集各种文本和 新研究成果的参

考书,也没有完整的现代汉语译本。笔者自就读博士以来

便与《中论》结缘,所以不辞浅陋,惶恐为之。 本书辑《中论颂》梵藏本以及什译、吕澂补译于一处,

力求汇校善本并吸取学界研究成果(详见“校勘说明”)。书

中附上笔者直接译自梵文的现代汉语译注,并在每一品的

开头添设“导读”以疏通文义,希望能为有志研习《中论》

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多位师长、友人曾给予帮助、

支持和鼓励。首先感谢灵鹫山佛教基金会了意法师、北京

大学段晴教授和王邦维教授,正是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我

才有机会写作并出版这样一本书。笔者曾就书中的义理问

题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吕新国副研究员多次讨论并

深受启发,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陈俐霖女士花大量时间

阅读书稿并提出许多建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罗鸿博士、

北京大学萨尔吉博士也曾给予笔者许多建议,在此致以诚

挚谢意。笔者曾于2009年开设一学期的梵文《明句论》阅

读课程,在与朱竞旻、贾姗姗、张远、张雪杉、关迪等多

位听课同学的教学相长之中,我也大获裨益。北京大学何

欢欢博士、张梅雅女士、上海中西书局金柯先生都为本书

的出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本书中所有的观点和错误,则由本人负责。

叶少勇 2010年12月于北京

(15)

导 论

1. 龙树生平

龙树的生平对于现代学术界仍不甚明了。传为鸠摩罗

什译自梵文的《龙树菩萨传》(《大正藏》第2047号),现

在一般认为是门人根据罗什的讲述而作,推测为5世纪初的

作品。这是有关龙树生平的 早记述。据此所传,龙树出

身于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初学吠陀,年少纵欲,与三个友

人学习隐身术而遁入后宫,欺凌宫女。事发后三友被杀,

龙树侥幸得脱。于是入塔庙潜心学习佛法,后得授大乘经

典。又云游各地,欲自出心裁,独创教门,遂由菩萨引向

龙宫,见到了未有流布的大乘经典,于是深为折服。回到

南印后,得到了王族的支持,开始著书立说,广宣大乘教

法。《龙树菩萨传》还特别指出“(龙树)去此世已来至今,

始过百岁”。这是一个重要断代依据。 《大唐西域记》记述,龙树曾于娑陀婆诃王(Sātavāhana)时驻锡于南印度乔萨罗国的一个寺院,收提婆(Āryadeva)为徒,共弘教法。龙树有不死药术,年寿数百,国王也得

妙药而长生。王子急于继位,向龙树乞要头颅,龙树即以

茅叶自刎,不久国王亦命终(《西域记》,823−832)。 布顿所著《佛教史》也记述了版本稍异的龙宫取经和

为王子舍头的故事,并附加了龙树擅炼金术,以及死后生

于极乐世界的说法(郭和卿 1986,127−131)。多罗那它的

《印度佛教史》则说龙树修学密法,通炼金术,以长寿法,

享年近六百岁,住中印度二百年,南印度二百年,吉祥山

(Śrīparvata)一百馀年(张建木 1988,82−85)。

(16)

《楞伽经》、《大云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等文

献中也有关于龙树的授记,但有附会成分。南印度的克里

希纳(Kṛṣṇa)河畔,有“龙树山”(Nāgārjunikoṇḍa)的地名,在

附近发掘的碑铭中也曾提到龙树,但是否指向同一人物学

界仍有质疑。学者们还从其他文献中搜寻到一些龙树的遗

踪,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综合各种传述,龙树一生跌宕起伏,寿命跨跃数百年,

“长生之术”也许是古代史家所能作出的唯一解释。有关其

活动地域的记述,又几乎覆盖了印度全境。归属于其名下

的著作,则囊括了哲学、诗颂、密教文献甚至是医药丹术。

学界认为所有这些都超出了一个历史人物所应有的范围。

为了还原出一个凡人的存在, 早始于温特尼兹,学者们

开始 疑历史上曾有多个同名的龙树,分别在不同时期从

事不同种类的著述1。对于本文论及的开创中观思想的龙

树,目前学界暂时取得一致的推测是:他出身于南印度,

活跃于约公元150−250年前后,主要活动区域是娑陀婆诃

王朝治下的案达罗地区。

2. 龙树著作

署名龙树的著作以梵藏汉等形式流传至今,算来有百

数十部之多,而且主题与风格各不相同。确认这些著述的

作者身份,历来是学界一大难题。通常的做法是以《中论

颂》为基准,通过比对思想内容、旁证文献、引用经典、

文体风格等等,来考证其他作品是否是同一个作者所为,

1 温特尼兹主张四人说,分别是佛教哲学、密教、医药和炼金术等

文献的作者。参 Winternitz 1933, 343, n. 2。

(17)

但也往往难有定论。为了避免涉入争论,这里重点介绍没

有争议或争议较少的作品。 根据其他文献对龙树著作的征引,目前学术界倾向于

认同藏系所传“正理聚”(rigs tshogs)为龙树的核心著作。正

理聚是指龙树著作中偏重哲学义理的数部著作,有“五正理

聚”与“六正理聚”之说。 五正理聚包括: (1) 《中论颂》(Mūlamadhyamakakārikā):有《明句论》中

辑出的梵本(dJ)以及藏、汉译本,笔者曾发现梵文贝叶残

本,约存四分之一(参叶少勇 2011); (2) 《六十正理论颂》(Yuktiṣaṣṭikā):梵本仅从其他著作中

辑出12颂(Lindtner 1982, 100−119)。藏译存月称注释(东北

3864,大谷5265),汉译见施护译《六十颂如理论》(《大

正藏》第1575号),现代汉译见任杰译《六十正理论颂》及

《 六 十 正 理 论 释 ( 甲 操 杰 ) 》 ( 《 龙 树 六 论 》, 142−147, 468−553); (3) 《七十空性论》(Śūnyatāsaptati):梵本不存,有藏译(东北3827,大谷5227),及法尊汉译本(《龙树六论》,117−141); (4) 《 回 诤 论 》 (Vigrahavyāvartanī):梵 本 存 (Jayaswal and Sāṅkṛtyāyana 1937;Johnston and Kunst 1948−1951;Lindtner 1982, 76−86;Yonezawa 2008),有藏译(本颂:东北3828,大

谷5228,自注:东北3832,大谷5232)及汉译(毗目智仙共

瞿昙流支译,《大正藏》第1631号); (5) 《广破论》(Vaidalyaprakaraṇa):梵本不存,有藏译(本论:东北3826,大谷5226;自注:东北3830,大谷5226),及法尊汉译本《精研论》(《龙树六论》,44−65)。

(18)

六正理聚有两种说法,即上述五部加上《宝鬘论颂》

(Ratnāvalī) 或《言说成就》(*Vyavahārasiddhi)。《宝鬘论颂》

是给娑陀婆诃王朝中某位国王的劝诫(parikathā),一般认为

是龙树真作,《言说成就》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尚存质疑。 (6) 《宝鬘论颂》:梵本约存2/3(Hahn 1982),有藏译(东北

4158,大谷5658),及汉译(真谛译《宝行王正论》,《大正

藏》第1656号)。 此外,署名龙树的哲学著述中,尚存质疑的有:《因缘

心论》 (Pratītyasamutpādahṛdaya)、《十二门论》 (*Dvādaśa- mukha-śāstra)、《大智度论》(*Mahāprajñāpāramitopadeśa)、《 菩 提 资 粮 论 》 (*Bodhisaṃbhāra)、《 摄 法 论 》 (Dharma- saṃgraha)、《大乘二十颂》(Mahāyānaviṃśikā)、《经集论》

(Sūtrasamuccaya)等等。 除正理聚之外,藏传文献中还有“赞颂聚”(bstod tshogs)与“劝诫聚”(gtam tshogs)之说。其中赞颂聚中较为确定的是

《四赞》(Catuḥstava,有梵、藏本,无汉译),包括《出世

赞》(Lokātītastava)、《无喻赞》(Niraupamyastava)、《不思议

赞》(Acintyastava)和《胜义赞》(Paramārthastava)。此外,

在藏译礼赞部中还存有十几种署名为龙树的赞颂,尚不确

证。劝诫聚则包括《密友书》(Suhṛllekha)以及其他一些小

篇幅的著作,有时也包括《宝鬘论颂》。 3. 中观派源流

传统观点认为龙树开创了中观派(Mādhyamika),因此

奉之为开山祖师。但是笔者较为赞同斎藤明(Saito 2006)的研究结论,龙树实际上是“大乘阿毗达磨”的肇始,中观派

则始自清辨(Bhāviveka)。

(19)

在公元2世纪时的印度,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的佛教诠

释学——小乘阿毗达磨已经体系渐备,同时大乘经典尤其

是般若经的流布也有了一定积累。而佛经的语录体形式使

得其结构庞杂松散而理路不够彰显, 初对其理论进行系

统化组织并卓有成就的人,就是龙树。4世纪前后兴起的瑜

伽行(Yogācāra)思潮,继续完备和发展大乘理论。这时的大

乘佛教思想虽不尽统一,却还未至门派对立的地步。无著

(Asaṅga) 、 德 慧 (Guṇamati) 、 安 慧 (Sthiramati) 、 护 法

(Dharmapāla)等唯识论师也曾为《中论》、《百论》作注,

就是一个明证。 中观派自我认同意识的形成,始自6世纪的清辨。他自

封为龙树中观学说的继承者而与瑜伽行派的新兴思想对

抗,并在著作中首次使用了“中观派”(Mādhyamika)一词。

因此,龙树的学说应是瑜伽行派与中观派共同的思想源头。

开宗立派者追认前贤为祖师以示其法脉之正,这样的例子

在佛教中不在少数。为了避免混乱,本书以“中观思想”指

称早期龙树、提婆的思想,以“中观派思想”指称清辨及其

后的各种理论体系。 龙树学说主要阐释般若空观,主张一切思维所及、言

语所表的事物皆空无自体,是在般若经思想的基础上向理

论化、体系化迈进了一步。其弟子提婆(Āryadeva)继承这一

主张,强调“破而不立”归谬论证,以此方式而遍破外道,

终激起怨忿而被杀。 至6世纪,印度佛教思想界可谓风起云涌。无著、世亲

(Vasubandhu)的认识论分析达到了大乘阿毗达磨的理论化

顶峰,在此基础上陈那(Dignāga)的因明学创建使得逻辑学

(20)

气候渐成。瑜伽学说虽于龙树有所继承,却是立足于新兴

的思想基础之上,不能视作龙树直系。在这种思想背景之

下,对龙树思想进行再诠释,是摆在自视为龙树忠实追随

者们面前的一项任务。佛护(Buddhapālita)的《中论释》便

是这一形势下的产物。佛护与陈那的时代大致相同,他并

没有直接受陈那逻辑体系的影响,而是以自身的逻辑敏锐

性,组织《中论》的归谬论证体系,是中观思想向中观派

理论体系的过渡。之所以说是过渡,是因为在佛护的著作

中并未出现对瑜伽行派理论的批判,也就是说,还没有自

我身份的区别认同。佛护认为胜义真实离言而不可分别,

所以不自立量,理论言说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破斥邪见,应

随说随扫。稍晚的清辨不认同这种观点,他援入陈那的因

明体系以诠释龙树的空观,主张步步为营的逻辑演绎可以

通达胜义。清辨曾对瑜伽行派提出尖锐批判,据《西域记》

(843−845)记述,他曾寻当时的瑜伽论师护法一辩高下。护

法避而不见,于是他便修法以求长生,待瑜伽之祖弥勒下

生时当面决疑,其个性可见一斑。清辨对瑜伽行派的批判

直接导致了“中观派”的产生,奠定了大乘佛教的二分格局。 7世纪的月称则拥戴佛护而讨伐清辨,进一步确立了中

观 派 的 内 部 对 立 。 后 来 这 两 个 体 系 被 归 纳 为 应 成 派

(Prāsaṅgika)与自续派(Svātantrika),也称为“随应破派”和“自

立量派”。月称继承了佛护的归谬方法,而与因明学派的建

宗立量水火不容。实际上月称的思想体系与佛护也有很大

差异。 月称一系的思想在10世纪以前似乎并无太大影响。西

藏前弘期传入的也主要是自续一支。8世纪时,属于自续一

(21)

系的论师寂护(Śāntarakṣita),在胜义谛上坚持“空”的同时,

就世俗层面如何看待外界事物的问题上,援入瑜伽行派的

认识论,主张没有外境,被称为“瑜伽行中观” (Yogācāra- Madhyamaka)。之前以清辨为代表的自续派思想,承认有世

俗层面的外境,类似于经量部的主张,因此也有称“经部行

中观”(Sautrāntika-Madhyamaka)。 月称的思想沉寂了两个世纪,却在印度佛教接近尾声

的10世纪以后,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并于后弘期时馀音响

于西藏。随着其著作的大量译介与格鲁派的兴起,月称的

应成派思想在藏地 终成为中观正统。 4. 《中论颂》

《中论颂》的标题以“中”(madhyamaka)为主词,指离

二边之中道。其题名并不统一。汉语一般称作《中论》、《中

论颂》、《中观论》或《中观颂》,有时也称《根本中论颂》。

西方学界一般称为Mūla-madhyamaka-kārikā。等同于“中论”二字的梵文Madhyamaka-śāstra以及藏文dBu ma’i bstan bcos分别见于梵文《明句》和藏译《般若灯》之中。藏译颂本

转写其梵名为Prajñā-nāma-mūla-madhyamaka-kārikā (般若根

本中观颂),藏译注释中有时也用dBu ma(’i) rtsa ba (中观之

根本)、rTsa ba’i shes rab (根本般若)来指称。 4.1 文体

《中论颂》共27品,含皈敬颂约有450颂(不同传本略

有差异,本书依《无畏》刊为447颂),均以Anuṣṭubh体写成。

这种诗体是梵语诗歌 常用的格律,也称输洛迦体(Śloka)。每颂32个音节,分作2行4句(pāda, 本书以abcd编号),每句

8个音节,一行的格式如下(参MacDonald 2007, 52):

(22)

⏓ x x ⏓ ⏑ − − ⏓ ⏓ y y y ⏑ − ⏑ ⏓ | − 表长音节,⏑ 表短音节,⏓ 表长短不限,x x表除 ⏑ ⏑ 之外皆可,y y y表除 ⏑ ⏑ ⏓ 和 − ⏑ − 之外皆可。一行中

前一句可有如下几种变体(vipulā): na-vipulā: ⏓ x x − ⏑ ⏑ ⏑ ⏓; bha-vipulā: ⏓ − ⏑ − − ⏑ ⏑ ⏓ (罕:⏓ − − − | − ⏑ ⏑ ⏓); ma-vipulā: ⏓ − ⏑ − − | − − ⏓; ra-vipulā: ⏓ x x − | − ⏑ − ⏓; 古体(吠陀): ⏓ x x ⏓ ⏑ − ⏑ ⏓。 4.2 注释文献 《中论》研习之风在印度兴盛了近9个世纪,历史上到

底有过多少种注释,已不可考。吉藏曾在《中观论疏》中

转述:“影公(昙影)云凡数十家。河西(道朗)云凡七十家” (《大正藏》卷42, 第5页上),却未明指。观誓(Avalokitavrata)《般若灯论释》第一品中提到了八家注释:龙树自注、佛

护、月称、提婆设摩(Devaśarman)、古挐室利(Guṇaśrī)、德

慧、安慧、清辨。在吉藏的《中观论疏》(《大正藏》卷42, 第40页下)以及汉译无著《顺中论》(《大正藏》卷30,第

40页中 )中都曾提到罗睺罗跋陀罗(Rāhulabhadra)也曾为中

论作注。再加上青目的注释,以及无著的《顺中论》,如果

不算观誓的《般若灯论》复注的话,则在印度有名可考的

注者有11家之多。在这些注释中,藉由梵藏汉文存留至今

的共有7种,简介如下: (1) 《中论无畏疏》(Mūlamadhyamaka-vṛtty-akutobhayā):作

于约4世纪,仅存藏译。9世纪初由智藏(Jñānagarbha)与西藏

译师焦若 • 鲁意坚赞(Cog ro Klu’i rgyal mtshan)译成藏语。

藏译署为龙树自注,汉译文献中也有龙树曾造《无畏论》

(23)

的记载,但由于《无畏》中引用了提婆的《四百论》以及

所引般若经的形 较晚等原因,未受学界认同。 (2) 青目《中论》:青目造释,仅存汉译,鸠摩罗什译于409年,是《中论颂》 早的译本。目前较好的勘本是《藏要》

本(卷2,第903页)。关于青目的身份学界所知甚少,新近

的研究见Goshima 2008。 以上两部同属早期注释,行文也颇为接近,同质部分

超过一半,可能有同源关系。《青目》中也有一些偈颂的理

解不同于《无畏》,而与《明句》接近 (参山口益 1944)。 (3) 《顺中论》:全称《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

门》,无著造释,仅存汉译。约538−543年元魏瞿昙般若流

支译汉(《大正藏》第1565号)。此论仅是《中论颂》皈敬

颂的注释与核心义理的展开。 (4)《中论佛护释》(Buddhapālita-mūlamadhyamaka-vṛtti):佛

护作于5世纪末或6世纪初。笔者在西藏贝叶经中发现了梵

文残本,约占总量的九分之一(参叶少勇 2011)。9世纪初

由智藏与鲁意坚赞译成藏语,无汉译。藏译《佛护》的第

23至27品与《无畏》几乎完全相同,新发现的梵文残本也

不包含这部分,所以究竟是佛护本来就没有为这部分作注,

还是作了却没有流传,目前仍是悬案。清辨的《般若灯论》

曾多次引用《佛护》并予以批判,却未引用第23品之后的

部分,有可能当时这部分就已经无传。 (5) 《般若灯论》(Prajñāpradīpa-mūlamadhyamaka-vṛtti):清

辨著于6世纪。存汉、藏译本。9世纪初由智藏与鲁意坚赞

译成藏语。631年由波罗颇蜜多罗(Prabhākaramitra, 565−633)译汉(《大正藏》第1566号)。

(24)

观誓曾造《般若灯论疏》(Prajñāpradīpa-ṭīkā),仅存藏

译。9世纪初由智藏与鲁意坚赞译成藏语。观誓虽是注解清

辨的著作,却大量引用了佛护的注释,可见其对佛护的赞许。 (6) 《大乘中观释论》:安慧造释,仅存汉译,且质量不佳。

宋代惟净与法护等于11世纪译汉,共18卷,前9卷惟净等译,

后9卷法护译。《大正藏》只收了前9卷,《中华藏》与《高

丽藏》(K. 1482)中是全本。 (7) 《明句论》(Mūlamadhyamaka-vṛtti-prasannapadā):月称

造释,是目前唯一一部梵本保存完整的《中论》注释。世

界上已发现梵文写本18件,据研究,有6件写本处于传抄谱

系的上游,对于编辑精校本具有价值(MacDonald 2008)。该

论有藏译无汉译。11世纪末由西藏译师巴曹 • 尼玛札(Pa tshab Nyi ma grags,1055−?)与大善慧(Mahāsumati)合作译藏,

12世纪初年又由尼玛札与金铠(Kanakavarman)合作修订。现

在看到的藏译《中论颂》,就是由尼玛札与金铠据新译《明

句论》修订而成,所以行文大多一致。 4.3 传本 《中论颂》这样一部大论,经过了千馀年的传抄注解,

其文本形 堪称稳定。然而,在不同的注释文献中一些偈

颂在用词、顺序、增删等方面还是略有差异。据此推测,

《中论颂》在历史上可能存在不同传本。根据各家注释流

传至今的原典与译典,其中引用偈颂可以大致分为两系。

《无畏》、《青目》、《佛护》、《般若灯》、《安慧》属于早期

文本一系,《明句》则自成一系。目前仅《明句》系梵本尽

现全貌,部分早期梵本则见于笔者新发现的贝叶残本(参叶

少勇 2011, 第三章)。

(25)

4.4 主要思想

自古代印度起,《中论颂》注释家的义理体系便各有不

同。下面所列要点,拟不涉入各派纷争,而是力求依据本

颂和早期的《无畏》,勾勒出《中论颂》乃至龙树的思想概

貌,其中不乏与传统观点和后出宗义不符之处,此处无法

展开。括号中注有对应《中论颂》的编号,读者可核对颂

文与导读自行辨析。 4.4.1 归谬

《 中 论 颂 》 的 主 要 立 论 途 径 是 “归 谬 否 定 ”(prasajya- pratiṣedha,与逻辑学中的“归谬”并不完全等同),即基于敌

方主张进行推导,却得出敌方不能认可的或者直接与其主

张相悖的结论,从而彻底否定敌方主张。

“归谬否定”是超越性的,而不是反证,破一面不等于

立 其 反 面 , 而 往 往 是 同 时 否 定 正 反 两 面 。 例 如 , 否 定

“有”(bhāva),不等于承认“无”(abhāva),实则非有非无(15.5)。 4.4.2 自性

在大乘佛教的义理体系中,自性可分为“言说自性” (abhilāpya-svabhāva) 与 “ 离 言 自 性 ”(nirabhilāpya-svabhāva) 两

种。龙树所破斥的自性(svabhāva)特指凡夫所知世界中的言

说自性,其所主张的“空性”则相当于诸法实相的离言自性。

在其语境中,一切法 (sarvadharma)或一切事物 (sarvabhāva)即指一切名言(nāma,名称、概念、范畴),其所指的对象

就是自性,即与名言相对应的自体存在(参第15品导读)。一个名言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无论是指称静止之物还是

运动变化,必有一个明确所指。哪怕其所诠只限于极其微

小短暂的时空,值其存在之时也须空间上边界清晰,时间

(26)

上恒定持续,否则就是无可标定。而如果这种名言标定在

真实世界中存在对应自体(自性),则此自性必然符合上述

特 征 , 即 自 体 独 立 而 不 待 因 缘 , 体 性 如 一 而 无 有 变 异

(15.1−2)。也就是说,名言的认知模式必然指向自性,众生

对世界的认识可以有千差万别,却都自觉不自觉地循名执

实。这是理解龙树立论的关键。 小乘佛教的各个部派虽然各有不同的理论建构,却也

都是将主客观世界分析为一系列范畴,主张每一范畴皆有

自性,又以因果关系将之组织起来,以期合理描述现实世

界 的 结 构 和 运 转 。 进 而 通 过 分 析 所 有 范 畴 都 不 是 “我 ” (ātman)来建立“人无我”的主张。 针对上述内外道的言说自性,《中论颂》以归谬法予以

破斥:依照“有其名必有其体”的预设去推导,必然会产生

一系列悖论(prasaṅga),从而证明 初的预设不成立,进而

推广得出一切名言皆无对应自体的结论,即般若经所说的

一切法空,唯是名言(nāmamātra)。 须注意,据《中论颂》第15品的讨论,自性就是存在

的基础,存在就是有自性,无自性即毫不存在。事物不可

能在无自性的同时又是存在。既然名言是凡夫的全部认知

手段,龙树通过归谬推导指出名言体系的重重矛盾,从而

得出一切名言皆“空”(śūnya)“无自性”(niḥsvabhāva)的结论,

这就等于说凡夫所知所见的一切事物皆不存在。 4.4.3 空性 一 切 法 皆 无 自 性 , 换 句 话 说 , 一 切 法 皆 具 “无 自 性

性”(niḥsvabhāvatva),这个无自性性就是“空性”(śūnyatā)。空

性是世界的普遍性(4.8−9),是一切法的终极真实(tattva),

(27)

它超越了名言所能诠表的境界,不可妄论生灭、断常、一

多(18.7−9)。空性是龙树的根本主张。在《回诤论》与《广

破论》中,龙树称呼自派为“说空性者”(Śūnyatāvādin)。 4.4.4 缘起 “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也是各

个部派的共同主张。在阿含经中,缘起被定义为“此有故彼

起”,以十二因缘相生来解释,偏重于普遍规律性的描述。

“缘生法”(pratītyasamutpanna)则定义为无明、行等由因缘生

起的事物(例如《大正藏》,卷2,第99号,第84页中)。 既然部派佛教以及多数世人共许缘起是一切有为法的

共相,《中论颂》就列出归谬:若是缘生法则有生灭变化而

无自性,若无自性则是空无所有(参第15品)。也就是说,

缘起就等于无自性性,就是空性。这一推导将“缘起”的含

义由因缘生灭的表面现象延深至无自性性的本质,由“生”导出“无生”(anutpanna),从而赋予了不同于部派佛教的内

涵。龙树的“缘起”概念实为空性的代称,唯取“缘起”二字

的归谬义,实则无缘无起,无有少法依缘而起,这样就实

现了共许的“缘起”与不共许的“空性”的对接(24.18)。 缘起即是空性,是无生,是诸法的离言实相,而缘生

法是所生,是空无自性的言说戏论。区分开这两个概念,

龙树就可以在高举“缘起”旗帜的同时(皈敬颂及24.40),对

缘生法以及因缘果报的存在性予以破斥(如第1、20品等)。 4.4.5 中道 佛经中说离有无二边即是中道(15.7)。依照《中论颂》

的 定 义 , 有 边 (bhāvānta) 和 无 边 (abhāvānta) 都 是 以 自 性

(svabhāva)或实有(bhāva)为基础的见解。认为事物存在就是

(28)

堕有边的常见,认为事物先有而后无就是堕无边的断见,

执有正是执无的基础(15.5, 10, 11)。龙树所主张的空性,是

指一切法空无自性,无所谓有,也就无可否定,无所谓无,

自然不堕二边。所以空性就是中道(24.18)。举空性的概念

是为了破除一切实有见,即使是“空性”之名也无对应实体。

若执空性为有物,则是“顽空”(13.7−8)。 须注意,龙树从没有以肯定缘生法或假名有的方式去

断离无边以免于顽空的指责。他的中道不是折边取中,而

是有无双泯,顽空尚执空,龙树的否定则更为彻底。 4.4.6 二谛 《中论颂》的空观横扫包括佛教名相在内的一切言说

自性,必然遭致“破四谛”、“谤三宝”、“坏因果”的指责

(24.1−6)。对此龙树以“二谛”配合空性予以回应。 世人约定俗成的颠倒见即世俗谛(saṃvṛtisatya),圣者的

如实见即胜义谛(paramārthasatya,参24.8−10颂导读)。世俗

谛是言说(vyavahāra)可表,胜义谛则是离言真实,却还须

通过世俗言说才能向众生解说,引众生悟入(24.10)。四谛、

三宝、因果以及缘起、空性都是假托施设的名言,却有破

妄显真的效用。“空性”所导向的离言真实,也正是四谛等

一切佛法的旨归。若不明了于此,而依名执实地去理解空

性与四谛等言说,则生“空性破四谛”等烦扰(24.7)。这样既

违背了空性的本义,也损害了四谛的理趣。因为,如果事

物有自性,则无因缘生灭,则苦不可知,集不可断,不但

四谛无以建立,一切言说都无法成立(24.20−39)。反之只有

依于胜义空性,才可以合理运用世俗言说,善巧铺设应机

教法(24.14)。

(29)

校勘说明

《无畏》与《青目》是《中论颂》各家注释之中年代

早的两部,行文也有半数相同。其中,《无畏》释文忠实

而简约,可以看出后世注本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虽然

《无畏》只有藏译传世,由于其译笔精良以及藏、梵文本

的对应程度较高,较之汉译《青目》又有许多优势,对于

研习中观义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本书的文本校

勘与义理疏解都以《无畏》为中心,具体做法如下: 1. 梵文本 《中论颂》的梵本 早见于普散校勘的《明句》(LVP),其后狄雍曾大规模修订并刊出单独的偈颂梵本(dJ)。本书的

梵文校勘以狄雍本为底本,为免烦琐,狄雍对普散本的修

正不再一一注出。此外,笔者还吸取了后续多位学者的修

订建议和研究成果,主要有:Lindtner 1982, 1988; Saito 1985; MacDonald 2000, 2007等。基于西藏新发现的梵本并参考多种

《明句》梵文写本,笔者曾对20馀首偈颂提出修订(见Ye 2007;

叶少勇 2010)。本书又依据写本修订两颂 (27.18, 28)。除此

之外,这里多为综合前人研究,而未逐颂核对写本。 本书的梵文校勘尝试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 大程度地

恢复《无畏》的偈颂面貌。偈颂顺序和编号均依照藏译《无

畏》调整排列。对于写本确证有不同梵文传本的文句,正

文中录“早期文本”,脚注中列“《明句》系文本”(参§ 4.3)。由于早期文本的写本材料并不完整,如果只是依据藏、汉

译本的差异推测有不同传本,而无写本确证,则正文中仍

(30)

录《明句》文本而不擅改,在脚注中依藏、汉译本作出梵

文拟构,以待将来发现更多写本材料再作求证。 梵文以拉丁转写字符刊印,与天城体的对应关系如下: 独立元音:

अ आ इ ई उ ऊ ऋ ॠ ऌ ए ऐ ओ औa ā i ī u ū ṛ ṝ ḷ e ai o au

辅音与半元音:

क ka ख kha ग ga घ gha ङ ṅa

च ca छ cha ज ja झ jha ञ ña

ट ṭa ठ ṭha ड ḍa ढ ḍha ण ṇa

त ta थ tha द da ध dha न na

प pa फ pha ब ba भ bha म ma

य ya र ra ल la व va

श śa ष ṣa स sa

ह ha 辅助符号:

◌ं ṃ (anusvāra) ◌ः ḥ (visarga) ऽ ’(avagraha) 2. 藏文本 《中论颂》藏译本可分为两译,即9世纪初的鲁意坚赞

译本和12世纪初的尼玛札译本。前者见于藏译《无畏》、《佛

护》和《般若灯》,后者见于藏译《中论颂》与《明句》。

前文4.3中提到的梵文传本的不同,在这两译之中也颇有体

现。限于篇幅,这里的藏译正文只刊出《无畏》所引偈颂,

(31)

在脚注中列出他本异读。只有两译差异较大时,才分别刊

印。须注意,有时虽然只是个别字词有异,却也反映出梵

文底本不同或注释家对偈颂的理解不同,笔者在脚注中作

了简要说明。 藏文校勘以德格版(D)藏译《无畏》(ABh)中所引用的

偈颂为底本,对校北京(P)、那塘(N)、卓尼版(C)《无畏》,

并参校四个印版的藏译《佛护》(BP)、《般若灯》(PP)、《中

论》(MK)和《明句》(PSP)。由于《观誓》(PPṬ)的篇幅过

大并征引繁复,这里只参校其德格版。本书校注还核对了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华大藏经 • 丹珠尔》的校勘

记。校注依照标准正字法,所有异文均一一注出,若确定

为误刻,则注明“误作”,以节省读者的时间。底本有误则

择善从之。 藏文以T. Wylie(1959)创制的拉丁转写标准刊印,与藏

文字体的对应关系如下: ! ka

" kha

# ga

$ nga %

ca &

cha '

ja ( 

nya ) ta

* tha

+ da

, na .

pa /

pha 0

ba 1

ma 2 tsa

3 tsha

4 dza

5 wa 6

zha 7

za 8 

’a 9

ya : ra

; la

< sha

= sa >

ha ?

a m i v

u { e }

o

(32)

3. 古代汉译 《中论颂》的完整汉译见于《青目》、《安慧》以及汉

译《般若灯》之中,其中以《青目》中鸠摩罗什的偈颂翻译

质量 优,影响 大。限于篇幅,这里只收录罗什译本。

以《中华大藏经》为底本,对校《高丽大藏经》、《房山石

经》、《大正藏》、《藏要》,以及敦煌写本S.5607 (残卷起止

颂号:初−2.25,依本书编号,后同)、S.3286 (2.23−3.4)、P.3917 (3.3−13.2)、敦研014, 013, 015 (13.3−15.11)、S.5663 (15.8− 26.10ab, 27.3−24)、北7260 (25.4−末)。遇有异文则依据梵本

择善而从,异体字与繁简区别则不作校注。 在《藏要》校注中,吕澂对什译偈颂作了大量指正和

补译,从字句来看,应是译自藏文而未参考梵本,但仍不

失为早期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本书录于罗什译文的下方。 4. 今译 偈颂的今译由笔者直接译自本书所刊梵本。译文力求

忠于梵本原貌而尽量少作意译修饰,为了疏通而添加的文

字则置于“[ ]”之中。文中或不免有诘屈费解之处,读者可

以参考导读的疏解。 5. 导读 导读部分是对偈颂的义理疏解,总体上以述而不作为

原则。若未标明来源,均取自《无畏》的注释。导读文句

力求明白晓畅,取《无畏》大意而不刻求字句对译。如果

诸家注释对某一偈颂的字词文脉有不同理解,则简述各家

观点,各派的义理发展和体系构建则不在论述之列。个别

重点难点,笔者也作了一些探讨,均已注明是笔者观点。

第 1 品 缘之考察

2

导 读

皈敬颂 该颂点出了全论的要旨。此处《无畏》的注释较为庞

杂,以下结合《佛护》作简要疏解。早期佛典中多用“此有

故彼起”来解释“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即事物是依托诸

缘而生起。一些小乘人就此构建起所谓法体恒存、因果生

灭等等一系列的缘起理论,认为必先有实体,然后可以论

生灭、来去。同时,外道也有诸如“自在天”、“本性”、“神我”等等或一或多、或常或断的世界观论断。 为了对治这些错误认识,佛陀开显事物(bhāva)的胜义

真实相—— “无自性性”(*niḥsvabhāvatva),这就是“缘起”的甚深义。如果认为诸法是依缘而起,必然没有独立不变的

自性(svabhāva),没有自性,即不存在,自然不会有生灭。

其馀的断、常、一、多、来、去等等,也是从不同侧面说

明这一道理。凡夫所认为的一切存在,都没有真实存在之

体与之相对应,这就是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空”、“但有名

字”。佛陀开示的缘起真相,就是戏论的息灭,是趣向涅槃

的妙善通途。因此,佛是所有说法宣道者中的 胜者,龙

树向他致以恭敬礼。 1.1 承接皈敬颂中的第 1 句,1.1 颂开始具体论述“无生”。这里的“事物”(bhāva)指一切被凡夫认作存有的东西,包括

一切主、客观存在范畴。事物存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

“生”。而“生”无非四种形式:从自生,从他生 (从非自生),从自他共生,从无因生(既非自亦非他生)。这四种情况包

第 1 品 缘之考察

3

含了世间所有的认知模式,称为“四句”(catuṣkoṭi)。而以这

四种形式所生的事物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四句无生”的原因,《无畏》认为是 1.2 颂所说。其他

诸家注释由于将 1.2 颂后置,在这里就各自补充原因而不

尽一致。此处仅录《佛护》:首先,自生是不可能有的,已

有自体则无须再生,如果还要再生的话,则生起的自体又

要生起自体,以致永无休止,而成过失(参 7.13 颂)。从他

生也是不可能的,非自即他,除自体以外的一切都是其他,

这样就会导致从任何东西都能生起的过失。既然自生、他

生各有过失,自他共生的说法也就会同时导致上述两种过

失。而如果无因而生的话,由于不需要条件,就会导致一

切事物在一切时间都能生起的过失,为了某种结果所作的

努力就毫无意义,努力与否结果都是一样,成为过失。 此处,《明句》和《般若灯》对龙树的否定方式作了特

别说明。这种否定方式叫作 “无馀否定 ”或 “归谬否定 ” (prasajya-pratiṣedha,有译“无遮”)。即由敌方命题推导出敌

方不能认可的或者直接与敌方命题相反的结论,进而否定

其命题。其特征是,我方以导出矛盾为目的,论证过程中

可以暂用一些敌方的观点和概念,而不必 终承认这些观

点。而且,通过归谬只是拆解敌方命题,不等于自动承认

其反命题,而往往连同其反命题一起否定。例如,龙树否

认事物从自而生这一论断,并不等于承认事物从非自而生

(他生),而是连同他生一起否定。同时,龙树也不承认事

物、生以及自、他的存在性或合理性。与这种否定形式相

对的是“有馀否定”(paryudāsa,有译“非遮”),即否认一个命

4

题,自动承认其反面。在《中论》之中,几乎所有论主所

用的否定都是无馀否定。 1.2 据《青目》、《无畏》的注释和偈颂的顺序安排,1.2颂是 1.1 颂所说“四句无生”的原因。称作“缘”或者其他任

何名字的东西,如果认为它们能生起事物的话,那么,在

它们之中是找不到果的自性(svabhāva)亦即自体(ātman)的,

也就是说,在缘等自体存有而未生果之时,果之自体是不

存在的。例如种子状态时是没有芽之自体的,没有自体就

不可能由自己生起自己。而他体(parabhāva)是相对于自体

来说的,既然此时没有果的自体,也就无所谓他体,因此

从他而生也是不可能的。关于共生和无因生该颂未提及,

应视作不攻自破。 1.3 据 《 青 目 》 和 《 无 畏 》, 该 颂 是 阿 毗 达 磨 论 师

(Ābhidhārmika) 的 主 张 ,《 观 誓 》 解 释 说 包 括 经 量 师

(Sautrāntika)和毗婆沙师(Vaibhāṣika)。这是后世的判定,龙

树之时经量部(3世纪末或4世纪初)应该还未建立。总的来

说,四缘学说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及其后续部派的

观点,即四种缘摄尽一切能生者:能够直接生果的原因是

“因缘 ”(hetu-pratyaya);心识所攀缘的对象是 “所缘缘 ” (ārambaṇa-pratyaya);前一刹那的心识谢灭,为相续无间隔

的后一刹那心识让路,即是后刹那所生心识的“无间缘” (anantara-pratyaya, 也作“等无间缘”samanantara-pratyaya);其

他对生果有作用的因素,称为 “增上缘 ”(adhipateya 或

Pratyayaparīkṣā nāma prathamaṃ prakaraṇam

第 1 品 缘之考察

5

adhipati-pratyaya)。增上缘可以表述为“此有故彼起”,只是

宽泛地说明这种缘对生果的作用,而不作具体限定。 1.4 据《无畏》的注释,四缘之说与“事”(kriyā,动作、事

件)是相联系的。可以理解为,对方主张四缘,而四缘不能

单独、直接生果,须结合成事而生果。1.4 颂即是对这种观

点中“缘”与“事”的破斥1。《无畏》大意为:无论其具缘还

是无缘,事只有两种,即存在的事与不存在的事。而这两

种事都是不需要缘的(参 1.6 颂),因此事是不成立的。对于

缘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存在的缘还是不存在的缘,

都不能拥有事。 对于上述《无畏》的疏解,除了《般若灯》大致认同

之外,后世诸家都承接不同的偈颂顺序而作别解。《佛护》、

《般若灯》和《明句》对“事”这一概念的来历作了进一步说

明。他们认为“事”是在“缘直接生果”被破斥之后,对方继

而提出的新主张。事是对动作的表述,指现实发生的动态

事件,其边界相对模糊,是由多个缘参与而成。事可以作

缘和果的媒介,即缘起作用形成事,由事再生果。《观誓》

解释说,这还是经量师和毗婆沙师的主张,是从语法的角

度建立“缘生”。这里所谓语法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把难以

建立的名词与名词的因果关系诉诸动词,这也符合在印度

古典语法学中占主流地位的“名源于动”的主张。罗什将

“事”译作“果”,没有反映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1 本论第 2 品以行走为例对“事”这一概念作了详细考察。

6

下面列出《佛护》注释的大意。具体来说,对方主张

眼根、色境等缘虽不能直接生起识之果,却是构成识生起

之事的必要因素,这个具缘之事于识上转起,就能直接产

生识之果。对此观点,首先,具缘之事是不可能存在的。

若缘聚成事而生识,则此事是起于未生之识上、已生之识

上还是正生之识上?若识未生,则事无依处;若识已生,

则无须由事再生;离开了已生、未生,就没有正生的识,

因此三时皆不可得。其次,无缘之事更不可能存在,因为

没有了形成它的要素,如果事无有缘却能生果,缘就是毫

无意义的。进一步说,缘也是没有的。首先,无事者不是

缘,对方既然主张缘通过事而生果,无事则不生,不生则

非缘。其次,有事之缘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前面已经破事。 自《佛护》始,《般若灯》、《明句》以及《安慧》等注

释将 1.2 和 1.3 颂的顺序进行了掉换。顺序改变之后,整

个 1.1-4 颂的逻辑结构也随之改变,略释如下。在否认了

四种形式的生之后(1.1 颂),对方(有部)也认同自生、共生

和无因生的不合理性,却不认同对他生的破斥。对于所谓

“若由他生,则从一切得生起”的归谬,对方补救道:对于

某事物而言,其他事物可分为两类,能生起它的称为“缘” (pratyaya),不能生的则是非缘。只有缘能生这个事物,并

非一切其他事物都能生。缘则无外四种(1.3 颂)。对此补救,

论主驳斥了缘作为他者的可能性(1.2 颂):自他须同时存

在、相互观待而成,而处于缘的状态之时所生果的自体是

没有的,既无自体,缘也就不能观待这个自体而成他体,

既然没有他体,他生之说自然不成立(注意此颂的重心由双

Pratyayaparīkṣā nāma prathamaṃ prakaraṇam

第 1 品 缘之考察

7

破自他变为由自破他)。在缘生说被破斥之后,对方接着提

出了事生说,论主即以 1.4 颂破之。笔者以为,这种结构

虽不无道理,却不如《无畏》顺畅。

1.5 该颂破斥“缘”的概念本身。既然对方主张缘于(pratītya)哪些事物有果生起,这些事物就称作“缘”(pratyaya)。那么,

只要果还没有生起,它们就应称作“非缘”(apratyaya)。既然

是非缘,就不能生果。《佛护》、《明句》增添了敌方补救:

这些事物先前不是缘,后来观待他缘而成为了缘。这一说

法无补于对缘的质疑。既然非缘不能无缘无故变成缘,而

是也需要其他的缘,那么这个其他的缘在未起作用时也是

非缘。如果这个非缘也须观待其他缘而成为缘的话,则导

致缘无穷尽的过失。 1.6 由缘所生的事物就是缘的所有者,它无非两种可

能——存在或不存在。对于不存在的事物,缘是属于谁的

呢?不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拥有缘的。而对于存在的事物,

缘又有什么用呢?它既然已经存在,就不须再由缘生起。

因此,两种情况都不可能有缘。 1.7 前面是总破缘生,这里开始依四缘各自的定义逐个破

斥。1.7 颂单破因缘。《无畏》未详,《佛护》大意为:事物

若由因缘生起,那么这个事物是有、是无还是亦有亦无?

首先,有是不可能的,已有则无须再生。其次无也不可能,

事物若不存在,则不会有生,也不会有因。亦有亦无更不

8

可能,有与无是相违逆的,不可同体。即使能够同体,也

会同时导致前述两种过失。这样,在所生之法尚不能安立

的情况下,说它的能生起者就是它的因缘,是不合理的。 1.8 该颂破斥所缘缘。《无畏》注释说:“世尊在《般若波

罗蜜多经》(具体出处未明)中说:‘于八万四千法蕴中,凡

所说法皆是一味,即无所缘。’ 如是,既然有此‘法无所缘’的教示,为什么还说有所缘呢?此所缘是不容有的,像虚

空一样。”《青目》、《般若灯》和《安慧》的理解基本同此。 《佛护》、《明句》对该颂有不同理解,大意为:若法

有所缘,必有一个无所缘的法在先,然后说它拥有所缘,

这就等于承认了法可以无所缘而存在,也就不需要所缘来

生起法了。而如果说在所缘之前并没有一个法存在,则对

于不存在的法,更谈不上有所缘。 1.9 该颂破斥无间缘。《无畏》大意:无间缘的定义是前念

心识之灭能为后念生之缘。那么如果后念心识未生,则不

可能有前念之灭。其原因《无畏》未详。总结诸家注释,

原因大致有二:(1) 在后念心法未生之时,前念若灭,即断

裂因果。(2) 法若未生即是无有,而前念之灭不可能为无有

之法作缘。 如果说对于已经生起的后念心法,前念之灭能够作无

间缘的话,则前念既灭,也是无有,谁来作缘? 1.10 该颂破斥增上缘。“此有故彼起”是增上缘的定义。而

Pratyayaparīkṣā nāma prathamaṃ prakaraṇam

第 1 品 缘之考察

9

事物既然没有自性,也就是没有存在性,亦即无有。这样,

“此有”之说就不成立,“彼起”自然也不成立。 “无自性”(niḥsvabhāva)之说是《中论》的主旨。皈敬颂

中只是点了一下题,行文至此还没有对此展开论述。由于

佛语中也有类似论断,这里龙树暂作论据一用。后面的章

节还会详细讨论。 1.11 逐个破斥四缘之后,从此颂开始考察“诸缘生果”之说。

诸缘无论各个分散还是集合在一起,于其中都没有果。《明

句》比喻作在单独的线、刷、机、梭、桩之中没有布,把

这些东西聚在一起也没有布。所以缘生果是不合理的。 1.12

承接前颂,如果缘中虽无果却能生果的话,非缘也同

样无果,为什么就不能生果呢?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正

如非缘不能生果一样,缘也是不能生果的。 1.13 该颂有些难解,这里结合各家以作综述。对方认为,

缘与非缘都是存在的,而只是缘组成了果,其他未参与者

就是非缘。正如线组成了布,所以是布的缘,草就是非缘。

这样对方就用果中有缘之说,避免了缘中无果的困境。说

某事物存在,须找到独立实有的自性。因此对方以缘的存

在性替换了果的存在性:果由缘组成(pratyayamaya),以缘

为体性(pratyayātman),由缘转化而成(pratyayavikāra),如果

缘存在,果也就存在。这样似乎也解决了区别缘与非缘的

问题。

10

对于这种补救,论主驳斥道,如果诸缘是由自所成,

是有自性,那么可以如此建立其果。但问题在于缘也不是

由自组成、自体为性的,它也是由其他缘组成的。如此一

来,果的存在性将永远找不到落脚之处。果如果是从非自

体成立的诸缘中生出,怎么能以“由缘所成”而建立其存在

性呢? 1.14 承前颂,因此,对方为果找的出路是不通的,由缘所

成的果以及由非缘所成的果都是不能成立的。果无法建立,

缘则不攻自破。 《无畏》与《青目》的论证结构:

明宗 1.1 叙因 1.2 破生 对方四缘之说 1.3 总破诸缘 1.4−6 分破四缘 1.7−10 破缘生果 1.11−14

《佛护》、《般若灯》与《明句》的论证结构: 破四句之生 1.1 对方四缘他生说 1.3 破生 破他性 1.2 破事生 1.4 总破诸缘 1.5−6 分破四缘 1.7−10 破缘生果 1.11−14

破四句之生

破缘生

破缘生

Pratyayaparīkṣā nāma prathamaṃ prakaraṇam

11

rKyen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dang po

【什】 觀因緣品第一

【今】 第 1 品 缘之考察

Pratyayaparīkṣā nāma prathamaṃ prakaraṇam

12

anirodham anutpādam anucchedam aśāśvatam | anekārtham anānārtham anāgamam anirgamam || yaḥ pratītyasamutpādaṃ prapañcopaśamaṃ śivam | deśayāmāsa saṃbuddhas taṃ vande vadatāṃ varam ||

gang gis rten cing ’brel par ’byung || ’gag pa med pa skye med pa || chad pa med pa rtag med pa || ’ong ba med pa ’gro med pa || tha dad don min don gcig min || spros pa nyer zhi zhi bstan pa || rdzogs pa’i sangs rgyas smra rnams kyi || dam pa de la phyag ’tshal lo ||

na svato nâpi parato na dvābhyāṃ nâpy ahetutaḥ | utpannā jātu vidyante bhāvāḥ kvacana kecana || 1.1

bdag las ma yin gzhan las min1 || gnyis las ma yin rgyu med min || dngos po gang dag gang na yang || 2-skye ba-2 nam yang yod ma yin ||

1 PPPN 误作 yin。 2 PP, PPṬ skyes pa。

na hi svabhāvo bhāvānāṃ pratyayādiṣu vidyate | avidyamāne svabhāve parabhāvo na vidyate || 1.21

dngos po rnams kyi rang bzhin ni || rkyen la sogs la yod ma yin || bdag gi dngos po yod min na || 2-gzhan gyi dngos po yod ma yin-2 ||

1 《青目》、《无畏》与《般若灯》、《佛护》、《明句》、《安慧》相比,此颂与次颂的顺序相颠倒,此处依前者排列。 2 MK, PSP gzhan dngos yod pa ma yin no。

Pratyayaparīkṣā nāma prathamaṃ prakaraṇam

第 1 品 缘之考察

13

皈敬颂

【什】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吕〗 意译:由正覺者說,緣起不滅等,息戲論而寂滅,是諸

說法者中勝,今此歸敬彼。 【今】 无有灭亦无有生,无有断亦无有常,

无有一亦无有多,无有来亦无有去。 佛说[如是之]缘起,戏论息灭而妙善, 是诸说者中最胜,于彼我致恭敬礼。 【什】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吕〗 非從自從他,非從共、無因,隨何等何處,物終無有生。

【今】 [论主]:从自生或从他生,从两者或无因生,

所生事物皆无有,无论何者于何处。 1.1 【什】 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

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 【今】 因为事物之自性,于缘等中不可得,

自性若是不可得,他性亦是不可得。 1.2

14

catvāraḥ pratyayā hetur ārambaṇam anantaram | tathaỿvâdhipateyaṃ ca pratyayo nâsti pañcamaḥ || 1.3

rkyen rnams1 bzhi ste rgyu2 dang ni || dmigs pa dang ni de ma thag || bdag po yang ni de bzhin te || rkyen lnga pa ni yod ma yin ||

1 ABhDC, PPDC, BPPN, PSPDCN, MKDC 误作 rnam。2 MKP 误作 rgyud。 kriyā na pratyayavatī nâpratyayavatī kriyā | pratyayā nâkriyāvantaḥ kriyāvantaś ca santy uta || 1.4

bya ba rkyen dang ldan 1-ma yin-1 || rkyen dang mi ldan bya ba med || bya ba mi ldan rkyen ma yin || 2-bya ba ldan nam3, -2 ’on te na ||

1 MKPN, PSP pa med。 2 PPṬ有两种引文,一同此,一为 bya ldan yod dam。 3 ABhPN, MK, PSP yod。 utpadyate pratītyêmān itîme pratyayāḥ kila | yāvan nôtpadyata ime tāvan nâpratyayāḥ katham || 1.5

’di dag la1 brten skye bas na || de2 phyir ’di dag rkyen ces3 grag4 || ji srid mi skye5 de srid du || ’di dag rkyen min ji ltar min ||

1 PPṬ las。2

BPPN, PSPN de’i。3 BPDC, PP zhes。4

BPDC grags。5 ABhPN bskyed。

naỿvâsato naỿva sataḥ pratyayo ’rthasya yujyate | asataḥ pratyayaḥ kasya sataś ca pratyayena kim || 1.6

med dam yod pa’i don la yang || rkyen ni rung ba ma yin te1 || med na gang gi rkyen 2-du ’gyur-2 || yod na rkyen gyis ci zhig bya ||

1 BPDC no。2 PPṬ引文有二:ces bya; zhes bya。

Pratyayaparīkṣā nāma prathamaṃ prakaraṇam

第 1 品 缘之考察

15

【什】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

【今】 [对方]:有四种缘,即因[缘]、 所缘[缘]及无间[缘],

如是亦有增上[缘],更无有第五种缘。 1.3

【什】 果爲從緣生,爲從非緣生?

是緣爲有果,是緣爲無果? 〖吕〗 非用成就緣,亦非不成就。非緣不成用,成就胡不爾?

【今】 [论主]:拥有缘之事非有,无有缘之事非有。

无有事者非诸缘,拥有事者亦如此1。 1.4 1 诸家注释对 uta 的语法意义有异解,于义理则无差别。参 Saito 1984, pt. 1, p. 225, n. 16。 【什】 因是法生果,是法名爲緣,

1-若果未生时-1,何不名非緣?

【今】 有谓缘彼等生[果],彼等方可称为缘, 当[果]尚未生起时,彼等岂不是非缘? 1.5 1 依《石》、S.5607。《丽》、《中》、《要》、《正》:若是果未生。 【什】 果先於緣中,有、無俱不可。

先無爲誰緣?先有何用緣? 〖吕〗 初二句:於無義、有義,緣皆不能成。

【今】 实体或有或为无,彼之缘皆不合理。 无则缘为谁所有?有则缘又有何用? 1.6

16

na san nâsan na sadasan dharmo nirvartate1 yadā | kathaṃ nirvartako hetur evaṃ sati hi2 yujyate || 1.7

gang tshe chos ni yod pa dang || med dang yod med mi ’grub3 pa4 || ji ltar sgrub byed rgyu zhes bya || de lta5 yin na mi rigs so ||

1 PP 所引颂文可能作 nirvartyate (= sgrub),参斎藤明 1987, 759−758。 2 藏译诸本的梵文底本中该词似为 na。ABh、BP 与 PSP 的注释似也支持 na 的读法。 3 PP, PPṬ sgrub。 4 BP, MKPN pas。 5 BP, MKPN ltar。

anārambaṇa evâyaṃ 1-san dharma-1 upadiśyate | athânārambaṇe2 dharme kuta ārambaṇaṃ punaḥ || 1.8

yod3 pa’i chos ’di4 dmigs pa ni || med pa kho nar5 nye bar bstan || 6-de ltar-6 chos ’di7 dmigs med na || dmigs pa yod par ga la ’gyur ||

1 什译“真实微妙法” (= saddharma)。 2 atha 对应 MK、PSP 中的 ci ste,而 ABh、BP、PP、PPṬ则作 de ltar,其梵文底本似为 tathā。 3 BP, PP, PPṬ yin。 4 BP ni。 5 MKDC, PSP na。 6 MK, PSP ci ste。 7 MK, BP, PP, PSP ni。

anutpanneṣu dharmeṣu nirodho nôpapadyate | nânantaram ato yuktaṃ niruddhe pratyayaś ca kaḥ || 1.9

chos rnams skyes 1-pa ma-1 yin na || ’gag pa ’thad par mi ’gyur ro || de phyir de ma thag mi rigs || ’gags na rkyen yang2 gang zhig yin ||

1 ABhDC 误作 pas。2 ABhPN, PPṬ kyang。

Pratyayaparīkṣā nāma prathamaṃ prakaraṇam

第 1 品 缘之考察

17

【什】 若果非有生,亦復非無生, 亦非有無生,何得言有緣?

〖吕〗 若時法有、無,或俱皆不成,所謂能生因,此云何應理? 【今】 有、无、有亦无之法,此时皆不得生成,

如是使生者是因,又如何能合道理1? 1.7 1 藏译似另有梵文底本(参左注 2),据之应译作:云何使生者是因?

如是即是不合理。 【什】 如諸佛所說,真實微妙法。

於此無緣法,云何有緣緣1? 〖吕〗 曾說所有法,實是無所得。法既無所得,何所有緣緣?

【今】 此凡法者无所缘,即是[佛之]所解说2。

是则3法既无所缘,又复何来所缘[缘]? 1.8 1 《青目》中此颂与次颂顺序倒置,可能是罗什为了与前译 1.3 颂中

四缘的排列顺序相一致。《无畏》、《佛护》、《般若灯》、《安慧》和

《明句》中的颂序与 1.3 颂梵本的四缘顺序相符。

2 此译据《无畏》、《青目》、《般若灯》和《安慧》的理解。若据《佛护》、

《明句》应译作:此存有法无所缘,被说[为是有所缘]。参导读。 3 “是则”译自 atha,如果底本为 tathā(参左注 2),则应译作“如是”。 【什】 果若未生時,則不應有滅。

滅法何能緣?故無次第緣。 〖吕〗 末二句:故無間非理,又滅孰爲緣?

【今】 诸法未生起之时,则不可能容有灭。 故无间[缘]不合理。又已灭则谁为缘? 1.9

18

bhāvānāṃ niḥsvabhāvānāṃ na sattā vidyate yataḥ | satîdam asmin bhavatîty etan naỿvôpapadyate || 1.10

dngos po rang bzhin med rnams kyi || yod pa gang phyir yod min na || ’di yod pas na1 ’di ’byung zhes || bya ba de2 ni ’thad ma yin ||

1 PP, BPPN ni。 2 MK, PSP’di。 na ca vyastasamasteṣu pratyayeṣv asti tat phalam | pratyayebhyaḥ kathaṃ tac ca bhaven na pratyayeṣu yat || 1.11

rkyen rnams so so1 ’dus pa la2 || ’bras bu de ni med pa nyid || rkyen rnams la ni gang med pa || de ni rkyen las ji ltar skye ||

1 MKPN sor。 2 ABhPN, BP, PSPDC, PPṬ las。 athâsad api tat tebhyaḥ pratyayebhyaḥ pravartate | 1-phalam apratyayebhyo ’pi kasmān nâbhipravartate-1 || 1.12

ci2 ste 3-de ni med par yang-3 || rkyen de dag las skye ’gyur na || rkyen 4-min las kyang ’bras bu ni-4 || 5-ci yi phyir-5 na skye mi ’gyur ||

1 = Saito 1985; dJ, LVP apratyayebhyo ’pi kasmān nâbhipravartate phalam。 2 PP ji。 3 MKPN, PSPPN ’bras bu de med kyang。 4 MK ma yin pa dag las kyang; PSP DC ma yin pa dag la yang。 5 BPPN ci’i phyir; BPDC ci’i phyir zhe。

Pratyayaparīkṣā nāma prathamaṃ prakaraṇam

第 1 品 缘之考察

19

【什】 諸法無自性,故無有有相。 說有是事故,是事有不然。

【今】 于无自性诸事物,存在性即不可得。 因此“此有故彼起”,此说即是不容有。 1.10

【什】 略廣因緣中,求果不可得。

因緣中若無,云何從緣出? 【今】 诸缘若散若聚合,其中亦无有彼果。

彼于诸缘中无有,云何得从缘[生起]? 1.11

【什】 若謂緣無果,而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非緣中而出? 【今】 若此[果]者虽无有,而从诸缘得生起,

以何原故此果者,不从非缘得生起? 1.12

20

phalaṃ ca pratyayamayaṃ pratyayāś câsvayaṃmayāḥ | phalam asvamayebhyo yat tat pratyayamayaṃ katham || 1.13 ABh, BP, PP, PPṬ:

’bras bu rkyen las byung yin na1 || rkyen rnams rang las byung ma yin || rang byung min las2 ’bras bu gang || de ni ji ltar rkyen las byung ||

1 BPDC no。 2 BPPN pas。 MK, PSP:

’bras bu rkyen gyi1 rang bzhin na2 || rkyen rnams bdag gi rang bzhin min || bdag dngos min las ’bras bu gang || de ni ji3 ltar rkyen rang bzhin ||

1 MKN gyis。 2 PSPDC ni。 3 PSP 误作 de。 tasmān na pratyayamayaṃ nâpratyayamayaṃ phalam | saṃvidyate phalābhāvāt pratyayāpratyayāḥ1 kutaḥ || 1.14 1 据《般若灯》的解释,其梵文底本可能作 pratyayo ’pratyayaḥ (见Kajiyama 1964, 127)。 ABh, BP, PP, PPṬ:

de1 phyir rkyen las2 byung3 ma yin || rkyen min las byung ’bras bu ni || yod min ’bras bu med pas na || rkyen min rkyen du ga la ’gyur ||

1 BPDC, PPṬ de’i。 2 BPDC 缺。 3 BPN 误作 byung ba。 MK, PSP:

de phyir rkyen gyi rang bzhin min || rkyen min rang bzhin ’bras bu ni || yod min ’bras bu med pas na || rkyen min rkyen du ga la ’gyur ||

Pratyayaparīkṣā nāma prathamaṃ prakaraṇam

第 1 品 缘之考察

21

【什】 若果從緣生,是緣無自性。 從無自性生,何得從緣生? 〖吕〗 第2句:緣非自爲性。

【今】 [若]果亦由缘组成,缘亦非由自组成。 非自成者所生果,彼如何为缘所成? 1.13 【什】 果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

以果無有故,緣、非緣亦無。 【今】 是故无缘所成果,亦无非缘所成果。

由于无有果之故,何得诸缘与非缘1? 1.14 1 此译依据《青目》、《无畏》、《佛护》、《明句》的注释,唯清辨有

不同理解(参左梵文注 1),据之应译作:由于无有果之故,非缘如

何能为缘?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24

导 读

上一品破除了事物以“生”为特征的存在性。既然事物

作为一个独立实体无法生起,那么以运动为特质的动态的

“事件”(kriyā)是否能存在呢?对应皈敬颂中“无有来亦无有

去”, 这一品以行走这一 普通的动作为例,探讨依托“事件”来建立存在的可能性。该品的“三时”论证模式是《中论》

的一个范例,后面诸品曾四次征引(3.3, 7.14, 10.13, 16.7)。在具体疏解各颂之前,有几个概念及其译法须加说明。 一个动作有三个要素:动作本身、施动者和动作对象。

以行走为例,梵本中交替使用了gati、gamana与gamikriyā (仅注释中)三词表示其动作本身,这里都译作“行”或“行动”(行走动作的简称)。行走的施动者(gantṛ)译作“行者”。行走动

作的对象(gantavya)译作“所行”。 在该品中,“行”(√gam)大多用作及物动词,它的宾语

“所行”也就等同于“行动”存在的空间,诸家注释指出是道

路、处所等。以时间不同又可以分为已经走过、还未走过

和正在走着的三种,梵文以 gata、agata 与 gamyamāna 三个

被动分词表示这三个时空。罗什将这几个词译作“已去”、“未去”和“去时”,只反映了时,未反映空,这里译作“已行

处”、“未行处”和“正行处”。 “行动存在于某处”或“行动以某处为对象”在梵本中有

三种表达,以正行处为例:(1) 依格结构 gamyamāne gamanam (在正行处有行动);(2) 主谓结构 gamyamānaṃ gamyate (正行处正在被行走);(3) 属格结构 gamyamānsya gamanaṃ (行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25

动属于正行处所有)。实际应用中,三种结构的含义完全等

同,都表示“行走的动作当下存在于正在走着的路上”。藏

文中也经常以 bgom pa la ’gro ba yod pa 或类似的语句来翻

译而不作区分,三种结构的措辞差异也难以反映在汉语之

中。因此,今译都以“正行处有行动”来表现。 从语言结构上讲,行动本身也可以作行走的对象,即

“行”的同源宾语(cognate object),这种观点见于 2.22−25 颂。 2.1 如果此世上有行走动作的话,必作用于某处,必存在

于某个时空之中。然而,已行处是没有行动的,因为那里

的动作已经过去,未行处也没有行动,因为动作还未开始。

离了已行、未行处,就没有正行处。可以理解为,所谓正

行处只是已行处和未行处的交界,而不是独立存在的空间。 2.2 前颂中对“正行处有行动”的否认,对方不予认同。该

颂叙述对方观点:哪里出现运动,那里就有行走的动作。

而这个运动并不出现在已行和未行处,只是出现在正行处,

所以说行走动作就存在于正行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同义

反复,即“有行动之处有行动”。 2.3 据《青目》、《无畏》,如果说某处有行动,就是说动作

存在于这个空间,也就意味着这个空间本身与行动相分离,

是不包含行动的。而一个不包含行动的空间,是不能称作

“正行处”的。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26

2.4 据《青目》、《无畏》,如果一定要说“正行处有行动”,就等于说存在一个不观待行动而独立存在的正行处,这就

导致了离行动而有正行处的悖论。 2.5 如果认为是一个具备行动的正行处有行动的话,就会

导致两个行动同时存在的过失。正行处的概念若成立,就

已经包含了一个动作。而又说这个正行处有行动,于是就

有了第二个动作。为了建立一个动作的存在,却推导出两

个动作来,这是不可认许的。 上述三颂的论证结构,可如下概括。 “正行处有行

动”(gamyamānsya gamanaṃ)之说有两个要素,即“正行处”和“有行动”。 这两个概念都须要有行走动作才能成立。而

动作只有一个,如果用来成立其中一个要素,则另一个必

然不成立。《青目》、《无畏》对这三颂的注释,是暂且承认

“有行动”成立,进而考察正行处的概念是否可以顺利建立。

可以概括为:若“有行动”成立,“正行处”则无行动可用而

概念不成(2.3 颂);若坚持“正行处”成立,则有“正行处”离行动而有的过失(2.4 颂);如果认为“正行处”不是离行动,

而是具备行动,那么加上已经成立的“有行动”,就有了两

个行动(2.5 颂)。 《佛护》、《般若灯》和《明句》的注释则另有一套义

理结构(参今译注释):“正行处”成立则“有行动”不成,因为

唯一一个行动已经结合在“正行处”的概念之中(2.3 颂);“有行动”成立则“正行处”不成,无以成立其概念故(2.4 颂);二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27

者都成立则有两个行动的过失(2.5 颂)。依据这种解释,2.3颂的前两句应解为“正行处[若成立,其]所拥有的行动,如

何可能有?”。而难点在于后两句该如何理解。从梵文字面

上看,是说“正行处不容有”,而非“行动不容有”,为了解

决这一问题,《明句》指出该颂第 3 句中的 gamyamānaṃ其

实是指 gamyate (LVP 94.14),这样的疏解有改颂之嫌。 2.6 如果同时存在两个行动,就一定意味着存在两个行走

者,因为没有行走者就不会产生行动。 2.7 以上诸颂破除了行动在三个时空的存在可能性。对方

接着补救道:正如你所说没有行走者就没有行动,而行走

者是存在的,依此行者,行动就是有的。对此论主回答:

如果行者与行动是紧密联系的,那么前面既然已经破斥了

行动,哪里还会有行者? 2.8 如果某人行走,他或是行者,或是非行者,没有第三

种可能性。非行者是不行走的,原因易解。行者也不行走,

以下三颂说明其原因。 2.9−11 这三颂所批驳的“行者在行走”(gantā gacchati)之说,也

是一个同义反复命题。与 2.3−5 颂的分析方法类似,这里

也是把这一命题分为两份,即“行者”与“在行走”。两者都

须要有行动才能成立。(2.9)行动只有一个,“在行走”必然

与行动相结合,如此一来“行者”的概念就无法成立。(2.10)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28

如果成立,就会导致行者无行动的悖论。(2.11)如果认为“行者”与“在行走”两个要素都与行动相结合而各自成立,则必

然导致两个行动的过失。 在上述讨论中,对方是想找出行动存在的空间或其施

动者作为充分条件以证明行动存在。诸家注释中也例举出

“村庄处有行动”、“张三在行走”等论据,而这些都不是行

动的充分条件,没有必然联系。例如村里也可以无人走动,

张三也可以静立。“正行处”、“行者”的条件虽然充分,却

不可避免同义反复而导出悖论。 2.12−14 这里对方又提出,行走动作的开始——发动,是存在

的,以此成立行动的存在。而发动既然是行动的开始,(2.12)它的存在也可以用三个时空的方法来破斥。(2.13)而且,在

发动之前,根本没有已行处和正行处,未行处的概念又决

定了那里不可能有行动,所以根本无处发动。(2.14)连行动

的开始都无法建立,计执“已行处”、“未行处”和“正行处”就是毫无意义的。 2.15−17 接下来,对方提出了行动的对立面——驻立。如果有

驻立动作,那么驻立的停止就是行动的开始,以此也可以

证明行动的存在。 (2.15)能作出驻立动作的人无非行者和非行者两类。

(2.16)据《佛护》的注释,驻立既然是停止行动,没有了行

动就不能有行者。所以行者不驻立。非行者也不能驻立,

因为他已经是驻立,不能再次驻立,否则就会导致两个驻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29

立动作的过失。(2.17)同样也可以将驻立放在三个时空中去

考察。驻立不能起始于正行处,因为正行即是在运动,而

驻立则是运动的结束。已行、未行处由于没有运动,也就

不会有运动的停止,所以也不能作驻立动作的始发处。这

样,对于行动的考察方法以及结论,也都适用于开始、停

止等其他动作。 2.18−21 接下来所要驳斥的观点是以现实可见的行者与行动的

密切联系,来建立二者的存在。如果说行者与行动是主谓

关系,行动由行者发出,那么行者即作者(kartṛ),动作即业

行(karman)。然而,两者无论是一是异都会导致过失。颂文

易解,此处不赘。 2.22 对方又提出了“行者行行动”(gantā gatiṃ gacchati)的主宾

关系,即是说行动作行走动作的对象,是动词的同源宾语。《佛

护》、《明句》还举出现实中“说者说话”(vaktā vācaṃ bhāṣate)、“作者作事”(kartā kriyāṃ karoti)两个同源宾语的例子。 《无畏》解释“促显”(ajyate)为“表征”(lakṣyate)、“使之

被理解”(grāhyate)。据《佛护》的疏解,由行动促显的行者,

不能行促显他的那个行动。因为在行动产生之前行者是无

从成立的。而且,正如说某处(例如村庄、城市)为某人(例如男人、女人)所行一样,主语和宾语须有差异才可以成立。

行者与行动二者是不能建立这种关系的。 2.23 促显行者的那个行动之外的其他行动,与此行者之间

是有差异的,那么此行者是否能行其他行动呢?论主的回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30

答是否定的。因为如果此二者建立主宾关系的话,就成了

靠着一个行动而成立的行者,却去行另一个行动,即对于

同一行者同时有两个行动,这是不可能的。 2.24−25ab 对于行者与行动的主宾关系,还可以用三时来考察。

一个成为实有(sadbhūta)亦即自体成立而无须观待的行者,

不能行已经行过的、还未行过的以及现在正行的行动。非

实有的行者和既实有又非实有的行者也不能行上述三种行

动。据《佛护》、《般若灯》和《明句》,成为实有者指已经

与行动结合且无须观待其他行动的行者,非实有者指与行

动相分离的行者。既实有又非实有者则兼具两面。 这里只有《明句》把“三种行动”理解为实有的、非实

有的以及既实又非实的行动。 2.25cd 经过一番论证可以得出,行走动作的三个要素——行

动、行者和所行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凡夫认知的动作或事

件,就像旋火轮一样,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没有实体。 该品脉络如下: 破“正行处有行动” 2.1−6 破“行者在行走” 2.7−11 破发动 2.12−14 破驻立 2.15−17 以非一非异 破主谓关系 2.18−21 破主宾关系 2.22−25ab 结论:无行动、行者、所行 2.25cd

批判行动的存在

批判行动与行者的关系

破 行 动

31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1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2-Song ba dang ma song ba dang bgom pa brtag pa-2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gnyis pa

【什】 觀去、來品第二

【今】 第2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3

1 据 ABh、BP、PP、PPṬ的题名拟构。LVP 作 Gatāgataparīkṣā (去、来

之考察)。 2 ABh、BP、PP、PPṬ的题名。MK、PSP 作’Gro ba dang ’ong ba brtag pa。 3 依 ABh、BP、PP、PPṬ翻译。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32

gataṃ na gamyate tāvad agataṃ naỿva gamyate | gatāgatavinirmuktaṃ gamyamānaṃ na gamyate || 2.1

re zhig song la 1-’gro med de -1 || ma song ba la’ang ’gro ba med2 || song dang ma song ma gtogs par || bgom pa shes par mi ’gyur ro ||

1 ABhPN ’gro ba med; MK, PSP mi ’gro ste。 2 MK min。 ceṣṭā yatra gatis tatra gamyamāne ca sā yataḥ | na gate nâgate ceṣṭā gamyamāne gatis tataḥ || 2.2

gang na g.yo ba de na ’gro || de yang gang gi1 bgom pa la || g.yo ba song min ma song min || de phyir bgom la2 ’gro ba yod ||

1 MKPN, PSP phyir;PP gis。参右注 1 以及 Saito 1995, 87−92。 2 MKPN pa。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33

【什】 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 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吕〗 末句:去時不可知。

【今】 [论主]:已行处且无行动,未行处亦无行动。

离已行及未行处,正行处即不可知1。 2.1 1 gamyate 一词多义,可作“被行走”、“有行动”,也可作“被理解”。颂中 na gamyate 一语在《佛护》、《般若灯》中释作“不可理解”(na gṛhyate),《明句》中释作“不可知”(na prajñāyate),此解是将偈颂第

4 句当作论据而非结论,其结论则未在颂中明示。《无畏》释文虽简

略,其意趣并无二致。《青目》长行与《无畏》也基本相同,唯偈

颂中译作“去”而非“知”。这半颂义理可如下推导:论据:离已行、

未 行 处 则 正 行 处 不 可 知 (gatāgatavinirmuktaṃ gamyamānaṃ na gamyate),结论:正行处无行动(gamyamānaṃ na gamyate)。 【什】 動處則有去,此中有去時,

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時去。 〖吕〗 第2句:此亦屬正去。

【今】 [对方]:因为有动处有行,于正行处有此[动]1, 已行、未行处无有,是故正行处有行。 2.2 1 此译文依据《无畏》、《般若灯》,即将 yataḥ 理解作关系代词,与

tataḥ 对应。《佛护》与《明句》将之理解为√i (行走)的现在分词单

数属格,“行走着的人的”,据之应译作:有动之处则有行,正行处

有行者动。关于 yataḥ对应藏译的研究,参 Saito 1995, 87−92。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34

gamyamānasya gamanaṃ kathaṃ nāmôpapatsyate | gamyamānaṃ vigamanaṃ yadā naỿvôpapadyate || 2.3

bgom la ’gro ba yod1 par ni || ji lta2 bur na ’thad par ’gyur || gang tshe ’gro ba med pa yi || bgom pa ’thad pa med phyir ro ||

1 MK, PSP yin。 2 BPPN 误作 ltar。

gamyamānasya gamanaṃ yasya tasya prasajyate | ṛte gater gamyamānaṃ gamyamānaṃ hi gamyate || 2.4

gang gi1 bgom 2-la ’gro yod pa-2 || 3-de yi-3 bgom la4 ’gro med par || thal bar ’gyur te5 gang gi phyir6 || bgom 7-pa khong du chud-7 phyir ro ||

1 PPDC 误作 gis。 2 MK, PSP pa la ’gro ba。 3 BPPN de’i。 4 BPPN pa。 5 BPPN de。 6 BPPN 误作 phyir ro。 7 MK, PSP la ’gro ba yin。参右注 1。

gamyamānasya gamane prasaktaṃ gamanadvayam | yena tad gamyamānaṃ ca yac câtra gamanaṃ punaḥ || 2.5

bgom la ’gro ba yod na ni || ’gro ba gnyis su thal1 ’gyur te || gang gis 2-bgom3 pa de dang ni-2 || de la ’gro ba gang yin pa’o ||

1 BPPN thal bar。 2 MKPN PSP de bgom gyur pa dang; MKDC de bgom ’gyur

ba dang。 3 ABhP 误作 bsgom。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35

【什】 云何於去時,而當有去法? 若離於去法,去時不可得。 【今】 [论主]:正行之处有行动,如何能成为可能?

此时正行处无行,是则即是不可能1。 2.3 1 此译据《青目》与《无畏》的解释,若依《佛护》、《般若灯》与

《明句》,后两句应译作:此时正行处 [有行],无行动故不可能。

【什】 若言去時去,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時,去時獨去故。 〖吕〗 依藏译,末句:知爲去時故。

【今】 若言正行处有行,于此人则有过失, 离行动有正行处,正行处被解知故1。 2.4 1 此译据《无畏》、《般若灯》的注释,将 gamyate 解作“被理解”、“被执着”。而《明句》将之解作“有行动”,则该句应译作:正行处有行

动故。《青目》中偈颂的译法与《明句》的理解一致,但其注释中

未有明示。另参山口益 1944, 15−16。 【什】 若去時有去,則有二種去,

一謂爲去時,二謂去時去。 【今】 如果正行处有行,则有二行之过失,

此正行处用其一,此处之行是另一。 2.5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36

dvau gantārau prasajyete prasakte gamanadvaye | gantāraṃ hi tiraskṛtya gamanaṃ nôpapadyate || 2.6

’gro ba gnyis su thal gyur1 na || ’gro ba po yang gnyis su ’gyur || gang phyir ’gro po2 med par ni || ’gro ba3 ’thad par mi ’gyur phyir ||

1 ABhDC, BPDC, PP, PSP, PPṬ’gyur。 2 MKPN, ABhDC, PSP 误作 ba。 3 PSPPDC 误作 po; PSPN 误作 ba po。

gantāraṃ cet tiraskṛtya gamanaṃ nôpapadyate | gamane ’sati gantâtha kuta eva bhaviṣyati || 2.7

gal te ’gro po med gyur1 na || ’gro 2-ba ’thad par-2 mi ’gyur te || ’gro ba med na ’gro ba po || yod pa nyid du ga la ’gyur ||

1 MKPN ’gyur。 2 PSPN 误作 ba’i bde dang。

gantā na gacchate1 tāvad agantā naỿva gacchati | anyo gantur agantuś ca kas tṛtīyo ’tha gacchati || 2.8

re zhig ’gro2 po mi ’gro ste || ’gro ba po min ’gro ba3 min || ’gro po ’gro po min las gzhan || gsum pa gang zhig ’gro bar ’gyur ||

1 dJ, LVP gacchati。参 MacDonald 2007, 32−33。 2 PPDC 误作’gro ba。 3 BPDC 误作 po。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37

【什】 若有二去法,則有二去者。 以離於去者,去法不可得。 【今】 若有二行动之失,则有二行者之失。

因为若离于行者,行动即是不容有。 2.6

【什】 若離於去者,去法不可得。

以無去法故,何得有去者? 【今】 如果离开了行者,行动即是不容有。

是则行动若无有,行者从何而得有? 2.7

【什】 去者則不去,不去者不去,

離去、不去者,無第三去者。 〖吕〗 依藏译,第 2 句:非去者不去。

【今】 且说行者不行走,非行者亦不行走, 异于行者、非行者,谁是第三者行走? 2.8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38

gantā tāvad gacchatîti katham evôpapatsyate | gamanena vinā gantā yadā naỿvôpapadyate || 2.9 ABh, BP, PP, PPṬ:

re zhig ’gro po ’gro’o1 zhes || ji ltar ’thad pa nyid du ’gyur || gro ba med na ’gro ba po || nam yang ’thad par mi ’gyur ro ||

1 ABhPN 误作’gro po。 MK, PSP:

gang tshe ’gro ba med par ni || ’gro po ’thad par mi ’gyur na || re zhig ’gro po ’gro’o zhes || ji ltar ’thad pa nyid du ’gyur ||

pakṣo gantā gacchatîti yasya tasya prasajyate1 | gamanena vinā gantā gantur gamanam icchataḥ || 2.10

gang gi phyogs la ’gro ba po || ’gro ba de la ’gro med pa’i || ’gro po yin par thal ’gyur te || ’gro po ’gro bar2 ’dod phyir ro ||

1 BPMs na yujyate。 2 ABhPN ba。 gamane dve prasajyete gantā yady uta gacchati | gantêti câjyate yena gantā san yac ca gacchati || 2.11

gal te ’gro po ’gro gyur1 na || ’gro ba gnyis su thal ’gyur te || gang gis2 ’gro por mngon pa dang || ’gro por gyur nas gang ’gro ba’o ||

1 MKPN, ABhDC, BP DC, PSP ’gyur。 2 MKPN gi。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39

【什】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義? 若離於去法,去者不可得。 【今】 且说行者当行走,如何能成为可能?

当时离开了行动,行者即是不容有。 2.9 【什】 若謂去者去,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者,說去者有去1。 〖吕〗 末句:說去者去故。

【今】 认为“行者在行走”,于此观点则会有, 行者离行动之失,认为行者有行[故]。 2.10 1《青目》中此颂与下颂次序倒换。 【什】 若去者有去,則有二種去,

一謂去者去,二謂去法去。 【今】 如果行者在行走,则致二行动之失,

促显行者用其一,行者又行其另一。 2.11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40

gate nârabhyate gantuṃ gantuṃ nârabhyate ’gate | nârabhyate gamyamāne gantum ārabhyate kuha || 2.12

song la ’gro ba’i1 rtsom med de2 || ma song ba la’ang3 ’gro rtsom med || bgom la4 rtsom5 pa yod 6-min na-6 || gang du ’gro ba rtsom par byed ||

1 PSPDC ba。 2 BPC 误作 da。3 ABhP la yang。 4 PPPN pa。 5 MKPN, BPPN brtsom。 6 PP, PPṬ ma yin。 1-prāg asti-1 gamanārambhād gamyamānaṃ na no2 gatam | yatrârabhyeta gamanam agate gamanaṃ kutaḥ || 2.13

’gro ba rtsom pa’i snga rol na || gang du ’gro ba rtsom ’gyur ba || bgom pa med cing song ba med || ma song3 ’gro ba ga4 la yod ||

1 dJ, LVP na pūrvaṃ。参 Saito 1985, 844; MacDonald 2007, 35−36。 2 dJ, LVP vā。参 MacDonald 2007, 35−36。 3 BPPN误作 song ba。 4 BPPN gang。 gataṃ kiṃ gamyamānaṃ kim agataṃ kiṃ vikalpyate | adṛśyamāna ārambhe gamanasyaỿva sarvathā || 2.14

’gro rtsom1 rnam pa thams cad du || snang ba med pa nyid yin na2 || song ba ci zhig bgom pa ci || ma song ci zhes3 rnam par brtag ||

1 PP brtsom。 2 PSPDC 误作 no。 3 MK, PSP zhig。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41

【什】 已去中無發,未去中無發, 去時中無發,何處當有發? 【今】 已行处行不发动,未行处行不发动,

于正行处不发动,在何处能发动行? 2.12 【什】 未發無去時,亦無有已去,

是二應有發,未去1-云何-1發? 〖吕〗 於去始發前,應有處有發,去時、已去無,未去何得有?

【今】 于行发动之先前,无有正行、已行处,

于彼处行可发动,未行之处何有行? 2.13 1

《石》、《丽》、S.5607、《正》、《要》:何有。

【什】 無去、無未去,亦復無去時,

一切無有發,何故而分別? 〖吕〗 若一切相中,不見有此發,何所得分別,去、已去、未去?

【今】 为何计执已行处,以及正行、未行处? 既然行动之发动,一切形式不得见。 2.14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42

gantā na tiṣṭhate1 tāvad agantā naỿva tiṣṭhati | anyo gantur agantuś ca kas tṛtīyo ’tha tiṣṭhati || 2.15

re zhig ’gro2 po mi sdod de3 || ’gro ba po min sdod pa min || ’gro po ’gro po min las gzhan || gsum pa gang zhig sdod par ’gyur ||

1 dJ, LVP tiṣṭhati。参 MacDonald 2007, 29。 2 PP 误作’gro ba。 3 BPN do。 gantā tāvat tiṣṭhatîti katham evôpapatsyate | gamanena vinā gantā yadā naỿvôpapadyate || 2.16 ABh, PP, BP, PPṬ:

re zhig ’gro po sdod do zhes || ji ltar ’thad pa nyid du ’gyur || gro ba med na ’gro ba po || nam yang ’thad par mi ’gyur ro ||

MK, PSP: gang tshe ’gro ba med par ni || ’gro po ’thad par mi ’gyur na || re zhig ’gro po sdod do zhes || ji ltar ’thad pa nyid du ’gyur ||

na tiṣṭhate1 gamyamānān na gatān nâgatād api | gamanaṃ saṃpravṛttiś ca nivṛttiś ca gateḥ samā || 2.17

bgom las2 sdod3 par mi ’gyur te || song dang4 ma song las kyang min || ’gro ba dang ni ’jug pa dang || ldog pa yang ni ’gro dang mtshungs ||

1 dJ, LVP tiṣṭhati。参 MacDonald 2007, 30−31。 2 MKDC 误作 lam。 3 MK, BPDC, PSP ldog。 4ABhN 误作 nas。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43

【什】 去者則不住,不去者不住, 離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 【今】 首先行者不驻立,非行者亦不驻立,

异于行者非行者,谁是第三者驻立? 2.15 【什】 去者若當住,云何有此義?

若當離於去,去者不可得。 【今】 且说行者之驻立,如何能成为可能?

当时行者若无行,行者即是不容有。 2.16 【什】 去、未去無住,去時亦無住。

所有行、止法,皆同於去義。 〖吕〗 初三句:非從去時住,非已、未去住,去、轉及止息。

【今】 从正行处不驻立,亦不从已、未行处。 行与开始及停止1,[悉皆]等同于行动。 2.17 1 据《佛护》、《般若灯》与《明句》解释,此三者指驻立者之行以

及驻立动作的开始与停止。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44

yad1 eva gamanaṃ gantā sa evêti na yujyate | anya eva punar gantā gater iti na yujyate || 2.18

’gro ba de dang ’gro ba po || de nyid ces kyang byar mi rung || ’gro ba dang ni ’gro ba po || gzhan nyid ces kyang byar mi rung ||

1 Ms. O, P tad。参 MacDonald 2007, 50。 yad1 eva gamanaṃ gantā sa eva hi bhaved yadi | ekībhāvaḥ prasajyeta kartuḥ karmaṇa eva ca || 2.19

gal te ’gro ba gang yin pa || de nyid ’gro po yin gyur2 na || byed pa po dang las nyid kyang3 || gcig pa nyid du thal bar ’gyur ||

1 Ms. O, R, P tad。参 MacDonald 2007, 50。 2 MKP, PSP ’gyur。 3 ABhPN dang。 anya eva punar gantā gater yadi vikalpyate | gamanaṃ syād ṛte gantur gantā syād gamanād ṛte || 2.20

gal te ’gro dang1 ’gro ba po || gzhan pa nyid du rnam2 brtags3 na4 || ’gro po med pa’i ’gro ba dang || ’gro ba med pa’i ’gro por5 ’gyur ||

1 MKN 误作 bar。 2 MKPN 误作 rnams。 3 MKDC, ABhPN, PP, BPPN, PSP brtag。 4 ABhN 误作 pa。 5

PP 误作 bar。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45

【什】 去法即去者,是事則不然。 去法異去1者,是事亦不然。 【今】 彼行动即此行者,此说当是不合理。

异于行动有行者,此说亦是不合理。 2.18 1 S.5607:者。

【什】 若謂於去法,即爲是去者,

作者及作業,是事則爲一。 【今】 因为如果彼行动,本身就是此行者,

将致作者、所作业,成为同一之过失。 2.19 【什】 若謂於去法,有異於去者,

離去者有去,離去有去者。 【今】 若复计执[彼]行动,与[此]行者相别异,

将离行者有行动,离行动亦有行者。 2.20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46

ekībhāvena vā siddhir nānābhāvena vā yayoḥ | na vidyate tayoḥ siddhiḥ kathaṃ nu khalu vidyate || 2.21

gang dag dngos po gcig pa dang || dngos po gzhan pa nyid du ni || grub par gyur pa yod min na1 || de gnyis2 grub pa ji ltar yod ||

1 ABhPN, BPPN, PP pa。 2 MKPN, PPPN 误作 nyid。 gatyā yayâjyate gantā gatiṃ tāṃ sa na gacchati | yasmān na gatipūrvo ’sti kaścit1 kiṃcid dhi gacchati || 2.22

’gro ba gang gis2 ’gro por mngon || ’gro ba de ni de ’gro min || gang phyir ’gro ba’i snga rol med || gang zhig gang du ’gro bar ’gyur ||

1 = LVP; dJ 误作 kaścid。2 BPDC 误作 gi。

gatyā yayâjyate gantā tato ’nyāṃ sa na gacchati | gatī dve nôpapadyete yasmād 1-ekatra gantari-1 || 2.23

’gro ba gang gis2 ’gro por mngon || de las gzhan pa de ’gro min || gang phyir ’gro po3 gcig pu4 la || ’gro ba5 gnyis su mi ’thad do ||

1 dJ eke tu gantari; LVP eke pragacchati。参 MacDonald 2000, 169−170; 2007, 49。 2 MKDC 误作 gi。 3 PSPN 误作 ba。

4 PSP po。 5 PSPN 误作 po。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47

【什】 去、去者是二,若一、異法成, 二門俱不成,云何當有成? 〖吕〗 意译:若物不成一性及異性者,云何成彼二?

【今】 彼二者以一实体,抑或异体之方式, 是即皆不得成立,二者如何可成立? 2.21

【什】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 先無有去法,故無去者去。 〖吕〗 意译:由去法乃知去者,然非即此去者得去。何以故?

先無去法故,有誰向何所去? 【今】 行动促显之行者,彼不能行此行动。

因为行前无[行者],某处方为某人行。 2.22

【什】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異去。

於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 【今】 行动促显之行者,彼不能行他[行动]。

因为唯于一行者,即不可有二行动。 2.23

Gatāgatagamyamānaparīkṣā nāma dvitīyaṃ prakaraṇam

48

sadbhūto gamanaṃ gantā triprakāraṃ na gacchati | nâsadbhūto ’pi gamanaṃ triprakāraṃ sa gacchati || 2.24

’gro po1 yin2 par gyur pa3 ni || ’gro rnam4 gsum du ’gro mi byed || 5-de ma yin par gyur pa-5 yang || ’gro rnam4 gsum du ’gro mi byed ||

1 MKN 误作 ba。 2 PPDC 误作 min。 3 PPṬ na。 4 PPṬ误作 rnams。 5 MK, BPDC, PSP ma yin par ni gyur de。

gamanaṃ sadasadbhūtaḥ triprakāraṃ na gacchati | tasmād gatiś ca gantā ca gantavyaṃ ca na vidyate || 2.25

yin dang ma yin gyur pa yang || ’gro rnam1 gsum du ’gro mi byed || de2 phyir ’gro dang ’gro po dang || bgrod par bya ba’ang3 yod ma yin ||

1 PPṬ误作 rnams。 2 ABhPN, PSPN de’i。 3 MKP ba。

第 2 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49

【什】 決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 不決定去者,亦不用三去。 【今】 成为实有之行者,不行三种之行动1,

成非实有[之行者],亦不能行三行动。 2.24 1

《无畏》、《青目》、《佛护》、《般若灯》都将“三种行动”解为“已行、

未行、正行”。须注意这三个词不再指道路处所,而是作“行动”的形

容词,此处“行动”作行走(gacchati)的同源宾语,意即被行者行过的、

未行的和正行的行动。唯《明句》将“三种行动”理解为成为实有、

非实有和亦实有亦非实有的行动。 【什】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

是故1-去、去者-1,所去處皆無。 〖吕〗 意译初二句:定亦不定者,不於三去中去。

【今】 实有亦非实有者,不行三种之行动。 因此行动与行者,以及所行皆无有。 2.25 1 S.3286:去者、去。

第 3 品 处之考察

52

导 读

上一品破除了行走动作及其三要素——行动、行者与

所行的存在性,这一品开始以观见为例考察认识活动。 3.1 有人(说一切有部)认为,人的认识活动(识,vijñāna)分为六种,见、听、嗅、尝、触以及思维,这些认识产生的

依托称为根(indriya),即眼、耳、鼻、舌、身、意。它们的

认识对象称为境(viṣaya),即色、声、香、味、触、法。以

见为例,眼根就是能见(darśana),色境就是所见(draṣṭavya)。由于能见有观见所见的作用,所以是存在的。 3.2 对此论主回应道,眼根既是能见,却无法见到自体,

怎么能见到他者呢?这里是以一个反例来推翻“能见”的定

义,对于自体来说,“能见”是不成立的。于自体不成立的

能见,如何在对于他体时就成立了呢? 3.3 对方接着提出了火的比喻来补救:正如火不烧自体而

能烧他物一样,眼根虽不自见而能见他。论主回答:火的

比喻不能证明眼根的存在。前章(2.1−6)已说,在已行、未

行、正行处没有行者的动作。套用这一分析就可以驳斥火

以及能见。在已烧、未烧、正烧之物上都不可能有燃烧的

活动。在未见、已见、正见的东西之上也没有看的动作。

第 3 品 处之考察

53

3.4 当不看任何东西的时候,就不是能见,而是非能见。

那么随后去看的时候,又怎么会是能见去看呢?因此,“由能见来观看”之说是不合理的。这种论证方式参看 1.5 颂。 3.5 前面已说,能见是不能观看的。非能见更不能观看,

因为与观看动作相分离。如果说对方执有见者(draṣṭṛ)的话,

正如前一品中破斥了“行者行走”之说,“见者观看”之说也

是不可能合理的。 3.6−8 破除能见之后,所见、见者以及识也就都不成立了。

识若无有,则触、受、爱、取等等十二支的因果相生,也

就都不存在了。对能见的破斥也同样适用于听、嗅、尝等

其他认识活动及其各个要素。

55

*Āyatanaparīkṣā1 nāma tṛtīyaṃ prakaraṇam

2-sKye mched brtag pa-2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gsum pa

【什】 觀六情品第三

【今】 第 3 品 处之考察 3

1 据 ABh、BP、PP、PPṬ的题名拟构。LVP 题作 Cakṣurādīndriyaparīkṣā (眼等根之考察)。 2 ABh、BP、PP、PPṬ的题名。MK、PSP 作 dBang po brtag pa。

3 依 ABh、BP、PP、PPṬ翻译。

Āyatanaparīkṣā nāma tṛtīyaṃ prakaraṇam

56

darśanaṃ śravaṇaṃ ghrāṇaṃ rasanaṃ sparśanaṃ manaḥ | indriyāṇi ṣaḍ eteṣāṃ draṣṭavyādīni gocaraḥ || 3.1

lta dang nyan dang snom pa dang1 || myong2 bar byed dang reg byed yid || dbang po drug po3 de dag gi || spyod yul blta4 bar bya la sogs ||

1 MKP la。 2 MKPN, ABhPN, PPPN, BPPN, PSPPN myang。 3 MK, PSP ste。 4 ABhPN lta。 svam ātmānaṃ darśanaṃ hi tat tam eva na paśyati | na paśyati 1-yad ātmānaṃ-1 kathaṃ drakṣyati tat parān || 3.2

lta ba2 rang gi bdag3 nyid na4 || 5-de ni de la6 mi lta nyid-5 || gang zhig7 bdag8 la mi lta ba9 || de 10-gzhan dag-10 la ji ltar lta ||

1 据《般若灯》藏的偈颂译文与注释,似读作 yadâtmānaṃ,参下注 7。 2 MK, BPDC, PSPPDC de; PSPN ba de。 3 MKP 误作 brtag。 4 MK, PSP ni。 5 MK, PSP de la lta ba ma yin nyid; 其中 MKPN 将 la 误作 lta。 6 AbhPN na。

7 PP, PPṬ tshe。 8 MKPN 误作 dag。 9 MKPN bar。 10 MKDC 误作 dag gzhan。 na paryāpto ’gnidṛṣṭānto darśanasya prasiddhaye | sadarśanaḥ sa pratyukto gamyamānagatāgataiḥ || 3.3

lta ba rab tu bsgrub1 pa’i phyir || me yi dpes2 ni nus ma yin || song dang ma song bgom3 pa yis4 || de ni ltar5 bcas lan btab po6 ||

1 ABhPN, BPPN, PSPPN sgrub。 2 MKN 误作 dpas; BPDC dpe。 3 MKDC, PPDC, PPṬ误作 bsgom。 4 ABhDC 误作 yin。

5 MKDC, PPDC lta。 6 MK, BPP, PP, PPṬ bo。

第 3 品 处之考察

57

【什】 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塵。 【今】 [对方]:能见、能听、能嗅、尝,能触及意是六根,

彼等所行之对象,即是所见诸等等。 3.1 【什】 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

若不能自見,云何見餘物? 【今】 [论主]:彼能观见[之根]者,不能观见彼自体1。 2-彼若不能见自体-2,如何能见其他者? 3.2 1 《无畏》、《般若灯》似将 darśanaṃ 视作业格。《佛护》、《明句》

则将其视作体格,义理并无差异。 2 据《般若灯》藏的偈颂译文和注释,应译作:彼时不观见自体。

参左注 1。

【什】 火喻則不能,成於眼見法。

去、未去、去時,已總答是事。 【今】 火之比喻不足以,成立能见[之眼根]。

正、已、未行[之考察],已驳此[喻]与能见。 3.3

Āyatanaparīkṣā nāma tṛtīyaṃ prakaraṇam

58

nâpaśyamānaṃ bhavati yadā kiṃcana darśanam | darśanaṃ paśyatîty evaṃ katham 1-etat tu-1 yujyate || 3.4

gang tshe cung zad mi lta ba || lta bar byed pa ma yin no || lta bas lta bar byed ces byar2 || de ni ji ltar rigs par ’gyur ||

1 Lindtner 1988 怀疑应作 etan nu 或 etad dhi。 2 BPPN pya; BPC phyir。

paśyate1 darśanaṃ naỿva naỿva paśyaty adarśanam | vyākhyāto darśanenaỿva draṣṭā câpy avagamyatām || 3.5

lta ba lta nyid ma yin te || lta ba min pa mi lta nyid || lta ba nyid kyis lta ba po2 || rnam par bshad par shes par bya ||

1 dJ, LVP paśyati。参 MacDonald 2007, 31−32。 2 MKDC, BP, PSP po’ang; MKPN 误作 po yang。 draṣṭā nâsty atiraskṛtya tiraskṛtya ca darśanam | draṣṭavyaṃ darśanaṃ caỿva draṣṭary asati te kutaḥ || 3.6 ABh, BP, PP, PPṬ:

ma spangs lta po yod min te || lta ba spangs par gyur kyang ngo || lta po med na 1-khyod2 kyi ni-1 || 3-blta bya lta ba-3 ga la yod ||

1 BPDC blta bya dang。2 PPṬ khyed。3 BPPN lta bya lta ba; BPDC lta ba de dag。 MK, PSP:

ma spangs lta po yod min te || lta ba spangs par gyur kyang ngo || lta po med na blta1 bya dang || lta ba de dag ga la yod ||

1 MKPN lta。

第 3 品 处之考察

59

【什】 見若未見時,則不名爲見。 而言見1能見,是事則不然。 〖吕〗 意译初句:若少有不見時。

【今】 2-若不观看任何者,此时即非是能见-2。 3-说由能见来观看-3,此说如何应道理? 3.4 1 《石》、P.3917:眼。

2 此译据《无畏》、《般若灯》藏的理解,将 kiṃ 解作 apaśyamānaṃ的业格宾语,若依《明句》,则与 darśanam 同为体格,应译作:若于不观看之时,无有任何之能见。《青目》、《佛护》的注释未明示。 3 依《青目》、《无畏》、《般若灯》的理解翻译。据《佛护》、《明句》则应译作:说能观看即能见。 【什】 見不能有見,非見亦不見。

若已破於見,則爲破見者。 【今】 能见是即不观看,非能见亦不观看。

由此能见[之考察],当知见者可解明。 3.5 【什】 離見、不離見,見者不可得。

以無見者故,何有見、可1見? 〖吕〗 初二句:不離無見者,離見亦復爾。

【今】 无论离不离能见,见者皆不可存在。

如果见者不存在,何来汝之2能、所见? 3.6 1 P.3917:何。 2 “汝之”译自梵文 te,《无畏》、《佛护》藏、《般若灯》藏均将之理解

为第二人称代词属格,《明句》的梵文注释则未明言,而《明句》

藏与《中论》藏的译者却理解为第三人称代词复数体格,译作 de dag

(这些),指前文的能见、所见。

Āyatanaparīkṣā nāma tṛtīyaṃ prakaraṇam

60

draṣṭavyadarśanābhāvād vijñānādicatuṣṭayam |

nâstîty upādānādīni bhaviṣyanti punaḥ katham || 3.7 1-blta bya lta-1 ba med pa’i phyir || rnam par shes 2-la sogs pa-2 bzhi3 || yod4 min nye bar len la sogs || ji5 lta bur na yod par ’gyur ||

1 MKPN lta bya blta; ABhPN blta bya blta; BPPN, PSPN lta bya lta。 2 MKDC pa la sogs。 3 ABh PN 误作 bzhin。 4 MKN 误作 yang。5 PPṬ ci。

vyākhyātaṃ śravaṇaṃ ghrāṇaṃ rasanaṃ sparśanaṃ manaḥ | darśanenaỿva jānīyāc chrotṛśrotavyakādi ca || 3.8

lta1 bas2 nyan dang snom pa dang || myong3 bar byed dang reg byed yid4 || nyan pa po dang mnyan la sogs || rnam par bshad par shes par bya ||

1 MKN 误作 sna。 2 PPDC dang。 3 MKPN, ABhPN, BPPN, PPPN, PSPPN myang。 4 PPPN 误作 yin。

第 3 品 处之考察

61

【什】 見、可見無故,識等四法無, 四取等諸緣,云何當得有? 【今】 所见、能见无有故,即说识等四者1无,

则又如何会出现,取等等[之诸支分]? 3.7 1 指识与触、受、爱等缘,与下文的取等都属十二支缘起。

【什】 耳、鼻、舌、身、意,聲及聞者等,

當知如是義,皆同於上說。 【今】 能听、嗅、尝、触与意,以及听者、所听等,

皆由能见[之考察],当知即可得解明。 3.8

第 4 品 蕴之考察

64

导 读

该品从因与果的关系入手,以色蕴为例,考察了五蕴

的存在性。 佛教将一切存在的事物划分为五大类,即色(rūpa)、受

(vedanā)、想(saṃjñā)、行(saṃskāra)、识(vijñāna)等五种蕴聚

(skandha)。色即物质世界,受、想、行、识是精神世界。

有漏诸蕴是生命主体之所取用,也称为“取蕴”(upādāna- skandha)。据《佛护》,这里对方提问:佛陀也曾说过五蕴

是苦,进而说苦圣谛。作为苦谛的诸蕴怎会不存在呢? 4.1 据《佛护》,色之因(kāraṇa)即地、水、火、风四大元

素(dhātu),色是其所造。离开了四大元素,色即是不可得,

而离开了色等具体事物,元素也是不可见的。 4.2 如果说色可以离开它的因而单独存在的话,那么色就

是无因,而无因的事物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存在的。 4.3 若说作为色因的各个元素离开其所造色仍可以显现,

这些元素就成了无果之因,而无果之因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4.4 如果色已经存在,不可能有它的因,因为不需要;如

果色不存在,也不可能有因,因为没有拥有者(另参 1.6 颂)。

第 4 品 蕴之考察

65

4.5 据《佛护》,如果色可以无因而有,则一切事物无须努

力而常时现起,这是不可能的,这里再次强调,无因之色

不可能有。因此不应抱有对色的执着。 4.6 如种与芽,如四大元素与所造色,说果与因相同或不

同,都是不合理的。 4.7 用上述破斥色的方法,同样可以破斥其他受、想、行、

识等蕴,亦即一切形式的一切事物,其因和果都不能存在。 4.8−9 空性(śūnyatā)即一切法的无自性性。据《佛护》与《明

句》,当我方基于空性与对方作论争之时,如果对方以某法

不空来作回应,则构不成回应。因为这种回应与对方先前

所立的观点是相同的。例如,我方破斥色法以表明“一切法

空”,如果对方以“受等法不空”来回应,则“受等法不空”的回应与对方先前所立色法实际上是等同的,对色法的所

有破斥,也同样适用于受等法。如说色与色因不能以或一

或异的方式存在,受与触、想与识、行与无明、识与行等

也不能以一异的方式存在。其他章品所论及的相与所相、

因与果、部分与整体等等一切范畴,都与这里所立的色法

是等同的。正如提婆《四百论》(Catuḥśataka)8.16 颂所说,

“彼若见一物,则为见一切。一法之空性,即一切空性。”

Skandhaparīkṣā nāma caturthaṃ prakaraṇam

66

两颂的意义大致相同,《明句》说4.8颂是指与敌方辩

论的情况,4.9颂是教授弟子的情况。这两颂贯穿全论,适

用于各个章品。《无畏》说,此二颂应视作一切有关空性论

议的心要。

67

Skandhaparīkṣā nāma caturthaṃ prakaraṇam

Phung po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zhi pa

【什】 觀五陰品第四

【今】 第 4 品 蕴之考察

Skandhaparīkṣā nāma caturthaṃ prakaraṇam

68

rūpakāraṇanirmuktaṃ na rūpam upalabhyate | rūpeṇâpi na nirmuktaṃ dṛśyate rūpakāraṇam || 4.1

gzugs kyi rgyu ni ma gtogs par || gzugs ni dmigs par mi ’gyur ro || gzugs zhes bya ba ma gtogs par || gzugs kyi rgyu yang mi snang ngo ||

rūpakāraṇanirmukte rūpe rūpaṃ prasajyate | āhetukaṃ na câsty arthaḥ kaścid āhetukaḥ kvacit || 4.2

gzugs kyi rgyu ni ma gtogs par || gzugs na gzugs ni rgyu med par || thal bar ’gyur1 te don gang yang || rgyu med pa ni gang na’ang med ||

1 MKDC gyur。 rūpeṇa tu vinirmuktaṃ yadi syād rūpakāraṇam | akāryakaṃ kāraṇaṃ syād nâsty akāryaṃ ca kāraṇam || 4.3

gal te gzugs ni ma gtogs par || gzugs kyi rgyu zhig yod na ni || ’bras bu med pa’i rgyur ’gyur te || ’bras bu med pa’i rgyu med do ||

rūpe saty eva rūpasya kāraṇaṃ nôpapadyate | rūpe ’saty eva rūpasya kāraṇaṃ nôpapadyate || 4.4

gzugs yod na yang gzugs kyi ni || rgyu yang ’thad par mi ’gyur nyid || gzugs med na yang gzugs kyi ni || rgyu yang ’thad par mi ’gyur nyid ||

第 4 品 蕴之考察

69

【什】 若離於色因,色則不可得。 若當離於色,色因不可得。 【今】 色若离开色之因,即不可能被获得。

色之因若离开色,即不可能被观见。 4.1 【什】 離色因有色,是色則無因。

無因而有法1,是事則不然。 〖吕〗 末二句:若義無因者,則一切亦無。

【今】 色若离开色之因,则致色无因之失。 无因之体不存在,无论何者于何处。 4.2 1 依《石》、《丽》、P.3917、《正》、《要》。《中》:色。 【什】 若離色有因,則是無果因。

若言無果因,則無有是處。 【今】 如果与色已分离,还有色之因存在,

因则成为无果者,而无果因不存在。 4.3 【什】 若已有色者,則不用色因。

若無有色者,亦不用色因。 【今】 若色已经是存在,即不容有色之因。

如果没有色存在,亦不容有色之因。 4.4

Skandhaparīkṣā nāma caturthaṃ prakaraṇam

70

niṣkāraṇaṃ punā rūpaṃ naỿva naỿvôpapadyate | tasmād rūpagatān kāṃścin na vikalpān vikalpayet || 4.5

rgyu med pa yi gzugs dag ni || ’thad par mi rung rung 1-ma yin-1 || de2 phyir gzugs kyi rnam par rtog || ’ga’3 yang rnam par brtag mi bya ||

1 MK, BPDC, PSP min nyid。 2 BPPN, PPPN, PPṬ de’i。 3 MKN误作’gal。

na kāraṇasya sadṛśaṃ kāryam ity upapadyate | na kāraṇasyâsadṛśaṃ kāryam ity upapadyate || 4.6

’bras bu rgyu dang ’dra ba zhes || bya ba ’thad pa ma yin te || ’bras bu rgyu dang mi ’dra zhes || bya ba’ang ’thad pa ma yin no ||

vedanācittasaṃjñānāṃ saṃskārāṇāṃ ca sarvaśaḥ | sarveṣām eva bhāvānāṃ rūpeṇaỿva samaḥ kramaḥ || 4.7

tshor dang1 ’du shes ’du byed dang || sems dang dngos po thams cad kyang || rnam pa dag ni thams cad du || gzugs nyid kyis2 ni rim pa mtshungs ||

1 BPN ba dang; BPDC ba。 2 MKPN, PSP kyi。

第 4 品 蕴之考察

71

【什】 無因而有色,是事終不然。 是故有智者,不應分別色。 【今】 而且无有因之色,的的确确不容有。

因此不应计执于,任何于色之分别。 4.5 【什】 若果似於因,是事則不然。

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 【今】 说果与因是同样,此说即是不容有。

说果与因不同样,此说亦是不容有。 4.6 【什】 受陰及想陰,行陰、識陰等,

其餘一切法,皆同於色陰。 【今】 受和心识及想[蕴],以及行[蕴]诸一切1,

所有形式之事物,[考察]步骤与色同。 4.7 1 梵文本出于偈颂格律的考虑,受、想、行、识四蕴没有按通常顺

序列出,此处依之翻译。

Skandhaparīkṣā nāma caturthaṃ prakaraṇam

72

vigrahe yaḥ parīhāraṃ kṛte śūnyatayā vadet | sarvaṃ tasyâparihṛtaṃ samaṃ sādhyena jāyate || 4.8

stong pa nyid kyis brtsad byas tshe1 || gang zhig lan ’debs smra byed pa || de yi2 thams cad lan btab3 min || bsgrub par bya dang mtshungs par ’gyur4 ||

1 MKDC 误作 te。 2 MKDC, BPDC, PPṬ yis; ABh ni。参下颂注 1。 3 PPṬ引文有二种,一同此,一为’debs。 4 MKN ’gyur ro。 vyākhyāne ya upālambhaṃ kṛte śūnyatayā vadet | sarvaṃ tasyânupālabdhaṃ samaṃ sādhyena jāyate || 4.9

stong pa nyid kyis bshad byas tshe || gang zhig skyon ’dogs smra byed pa || de yi1 thams cad skyon btags2 min || bsgrub par 3-bya dang-3 mtshungs par ’gyur ||

1 MKDC, ABhDC, BPDC, PSP, PPṬ yis。 2 PPDC 误作 brtags。

3 BPC 误作 byad pa。

第 4 品 蕴之考察

73

【什】 若人有問者,離空而欲答, 是則不成答,俱同於彼疑。 〖吕〗 若依空論議,可隨應說難,然一切非難,應同所立故。

【今】 以空性作论争时,如果有人出回应, 彼之一切非回应,同于[先前彼]所立。 4.8 【什】 若人有難問,離空說其過,

是不成難問,俱同於彼疑。 〖吕〗 又依空作釋,可說隨一過,然一切非過,應同所立故。

【今】 以空性作解说时,如果有人出诘难, 彼之一切非诘难,同于[先前彼]所立。 4.9

第 5 品 元素之考察

76

导 读

该品从相与体的存在关系切入,考察了虚空(ākāśa)等六大元素(dhātu,界)的存在性。 据《佛护》,佛教中有“六大元素”或“六大种”(mahābhūta)之说,即地、水、火、风、空、识,它们是一切存在的基

础。而且,每一种元素都被定义了“相”(lakṣaṇa,特征,属

性)。例如虚空的相就称作“无质碍”(anāvaraṇa)。对方就此

认为,如果虚空不存在的话,又怎会有相的指称呢?如果

虚空存在,则其他元素也都各领其相而存在。 5.1 对于这种说法,论主从虚空之相与虚空的存在关系入

手展开讨论。如果说虚空有相的话,须在相之前先有一个

虚空,然后才可以说某某是虚空的相。然而,在相之前,

是没有虚空的。如果真有的话,那么这个虚空就成了无相

而存在。 5.2 相是一个事物的存在形式,没有相的事物无论如何是

不能存在的。而如果不能找到一个与相剥离的存在之体的

话,相应该何处安身呢?

第 5 品 元素之考察

77

5.3 相不属于无相的事物,因为无相即不存在。相也不属

于已经有相的事物,因为不需要。离开了有相和无相,不

存在第三种情况。 5.4−5 因此,相是无法建立的,其所表征之体—— “所相”(lakṣya)也是无法建立的。离开了相与所相,就没有存在,

事物也就无从安立。 5.6 对于论主对一切存在的破斥,对方反问:如果说没有

存在,岂不是说不存在是有的?就是说,虽然没有

“有”(bhāva),但是有“无”(abhāva)。对此论主答道:如果事

物本身成立的话,则可以说有事物之无。然而考察一番就

会发现,一切事物、一切存在根本就是没有的,那么这个

所谓的“无”又是何者之无呢?又该说什么东西不存在呢? 对方又问:如果能经过考察而发现有与无皆不成立,

那么这个能够考察的人,就应该是存在的。论主回答:既

然有和无都不可能存在,谁又是那个能够存在于有无之外、

既不是有又不是无的第三者呢? 5.7 经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作为六大元素之一的虚空,既

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相也不是所相,它根本就不可能

存在。那么,其他的五种元素也同样可以推知。

Dhātuparīkṣā nāma pañcamaṃ prakaraṇam

78

5.8 愚痴少智的人才会把事物当作是存在的或是不存在

的,因此他们不能见到止息一切所见的涅槃。 离有无性即是中道,这是《中论》主旨之一,后面还

会详细讨论。

79

Dhātuparīkṣā nāma pañcamaṃ prakaraṇam

Khams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lnga pa

【什】 觀六種品第五

【今】 第 5 品 元素之考察

Dhātuparīkṣā nāma pañcamaṃ prakaraṇam

80

nâkāśaṃ vidyate kiṃcit pūrvam ākāśalakṣaṇāt | alakṣaṇaṃ prasajyeta syāt pūrvaṃ yadi lakṣaṇāt || 5.1

nam mkha’i mtshan nyid snga rol na || nam mkha’ cung zad yod ma yin || gal te mtshan las sngar1 gyur na || mtshan nyid med par thal bar ’gyur ||

1 MKDC, BP, PP, PPṬ snga。 alakṣaṇo na kaścic ca bhāvaḥ saṃvidyate kvacit | asaty alakṣaṇe bhāve kramatāṃ kuha lakṣaṇam || 5.2

mtshan nyid med pa’i dngos po ni || ’ga’ yang gang na’ang1 yod ma yin || mtshan nyid med pa’i dngos med na || mtshan nyid gang du ’jug par ’gyur ||

1 ABhN 误作 na ’di; BP na。 nâlakṣaṇe lakṣaṇasya pravṛttir na salakṣaṇe | salakṣaṇālakṣaṇābhyāṃ nâpy anyatra pravartate || 5.3

mtshan nyid med la mtshan nyid ni || mi ’jug mtshan nyid bcas la min || mtshan bcas mtshan nyid med pa las || gzhan la’ang ’jug par mi ’gyur ro ||

lakṣaṇāsaṃpravṛttau ca na lakṣyam upapadyate | lakṣyasyânupapattau ca lakṣaṇasyâpy asaṃbhavaḥ || 5.4

mtshan nyid ’jug pa ma yin na || mtshan gzhi ’thad par mi ’gyur ro || mtshan gzhi ’thad pa1 ma yin na2 || mtshan nyid kyang ni yod ma yin ||

1 ABhP par。 2 ABhP 误作 no。

第 5 品 元素之考察

81

【什】 空相未有時,則無虛空法。 若先有虛空,即爲是無相。 【今】 在有虚空相之前,任何虚空不可得。

若相之前有[虚空],[虚空]则成为无相。 5.1

【什】 是無相之法,一切處無有。

於無相法中,相則無所相。 〖吕〗 末二句:既無無相物,相復何所轉?

【今】 没有无相之事物,无论何者于何处。 既无无相之事物,则相当行于何处? 5.2 【什】 有相、無相中,相則無所住。

離有相、無相,餘處亦不住。

〖吕〗 初二句:相不轉無相,亦不轉有相。 【今】 相不存于无相者,亦不存于有相者。

离有相与无相者,相更不存于馀处。 5.3

【什】 相法無有故,可相法亦無。

可相法無故,相法亦復無。 【今】 如果没有相存在,即不可能有所相。

如果所相不容有,相亦即是不存在。 5.4

Dhātuparīkṣā nāma pañcamaṃ prakaraṇam

82

tasmān na vidyate lakṣyaṃ lakṣaṇaṃ naỿva vidyate | lakṣyalakṣaṇanirmukto naỿva bhāvo ’pi vidyate || 5.5

de1 phyir mtshan gzhi yod min te || mtshan nyid yod pa nyid ma yin || mtshan gzhi mtshan nyid ma gtogs pa’i2 || dngos po yang3 ni yod ma yin ||

1 BPPN, PSP de’i。 2 MKPN pa。 3 BPP gang。 avidyamāne bhāve ca kasyâbhāvo bhaviṣyati | bhāvābhāvavidharmā ca bhāvābhāvāv avaiti kaḥ || 5.6

dngos po yod pa ma yin na || 1-dngos med gang gi-1 yin par ’gyur2 || dngos dang dngos med mi mthun3 chos || gang gis dngos dang dngos med shes ||

1 PPPN dngos po med gang。 2 ABhPN gyur。 3 MKP ’thun。 tasmān na bhāvo nâbhāvo na lakṣyaṃ nâpi lakṣaṇam | ākāśam ākāśasamā dhātavaḥ pañca ye ’pare || 5.7

de phyir nam mkha’1 dngos po min || dngos med ma yin mtshan gzhi min || mtshan nyid ma yin khams lnga po || gzhan gang dag kyang nam mkha’ mtshungs2 ||

1 PSPDC mkha’i。 2 MKN mtshung。 astitvaṃ ye tu paśyanti nāstitvaṃ câlpabuddhayaḥ | bhāvānāṃ te na paśyanti draṣṭavyopaśamaṃ śivam || 5.8

blo chung gang dag dngos rnams la || yod pa nyid dang med nyid du || lta ba de1 ni blta2 3-bya ba-3 || nye bar zhi ba zhi mi mthong ||

1 MKPN, ABhPN, BPPN, PSPPN, PPṬ des。 2 BPPN lta。 3 PPṬ bar bya。

第 5 品 元素之考察

83

【什】 是故今無相,亦無有可相。 離相、可相已,更亦無有物。 【今】 因此所相不可得,相亦即是不可得。

离相、所相之事物,是即亦是不可得。 5.5

【什】 若使無有有,云何當有無?

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誰?

〖吕〗 末句:由何知有無? 【今】 如果有是不存在,是则当有谁之无?

又有谁能知有、无,其性却不落有、无? 5.6 【什】 是故知虛空,非有亦非無,

非相非可相,餘五同虛空。 【今】 因此虚空非有、无,非相亦非是所相,

其馀五种诸元素,亦皆等同于虚空。 5.7 【什】 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相,

是則不能見,滅見安隱法。 【今】 少智者见事物有,存在和不存在性,

是则彼等不得见,诸所见之妙寂灭。 5.8

第 6 品 贪着与贪着者之考察

86

导 读

前面第 3−5 品已经把“蕴”、“界”、“处”等构成佛教世

界观的概念范畴破斥殆尽,这一品则以贪着(rāga)与贪着者

(rakta)为例,考察两个关涉事物之间先、后、俱、一、异

等关系。不同于第 2 品所涉及的世间名言中的事件与施动

者,这一品所讨论的贪是佛教修行体系中着重对治的三大

烦恼(kleśa)之首,如果没有烦恼存在,也没有烦恼所污染

的人,那么佛陀为什么还要教导止息烦恼的方法呢? 6.1−2 据《无畏》和《佛护》,如果在贪的行为之前,有一个

能离贪而有的贪者的话,以这个贪者为缘则可以有贪。因

为,只有先有贪者,才能有他所行的贪欲。然而,在贪之

前是没有贪者的。如果非要认为不依靠贪就可以先存在一

个被贪所污染的贪者的话,贪又有什么用呢,又怎会再次

生起呢?因此,不论先前有没有贪者,贪着都是不可能存

在的。 用同样的分析步骤也可以反过来考察贪之烦恼:如果

在贪者之前有一个离贪者而独存的贪,则依此贪而有贪者。

因为,有贪才会有被它污染的贪者。然而,在贪者之前是

不可能有贪的,如果非要认为不依贪者就可以先存在一个

贪的行为,那么又何必再出现一个贪者?因此,不论先前

有没有贪着,贪者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青目》和《明句》对第 2 颂首句有不同解读(参校勘

部分的注释),导致了不同的论证结构。《无畏》、《佛护》

第 6 品 贪着与贪着者之考察

87

和《般若灯》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因为 “有贪者才有

贪”(6.1d),所以须于贪前有贪者,才可以依贪者而有贪

(6.1abc)。而贪者非先有,故贪不可有。即使贪者先有,贪

亦不可有(6.2ab)。《明句》的注释大意为:若贪者于贪前离

贪而存在,复依贪者而有贪(6.1abc),则可说“有贪者才有

贪” (6.1d)。然非如此,将致离贪之阿罗汉亦有贪故。同样,

若无贪者也不会有贪(6.2ab),无依故。 这两颂是说明,贪与贪者不可能各自独立而先后继起。 6.3 如果说贪与贪者是同时而起的话,那么二者之间就不

能有相互观待。《佛护》解释说,贪就是能污染,贪者就是

所污染,如果二者共起,就不能说“这是他的贪”或“他为此

贪所染”。 6.4 而且,无论两者是一是异,都不可能同时生起而“俱有”(sahabhāva)。如果说在同一体之中有俱有,则这个事物

怎会自己与自己俱有呢?如果两者不是同体,而是相互独

立,这时就更不可能有俱有。 6.5 如果在一体之中还有俱有的话,那么一个事物单独就

可以是俱有,而不需要另一方,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

说分而为异的个体之中有俱有的话,据《佛护》,牛是马之

异体,则牛之中不需要马也可以有牛马俱有,这也是不可

能的。

Rāgaraktaparīkṣā nāma ṣaṣṭhaṃ prakaraṇam

88

6.6 据《无畏》,如果在相异的个体之中执有俱有的话,那

么贪与贪者的俱有怎么会成立呢?既然执认两者之“异有”(pṛthagbhāva),俱有就是不成立的。 《佛护》、《般若灯》的解释大致同上。《明句》将偈颂

行文改动后,理解略有差异(参今译注释),大意为:如果

执着贪与贪者在相异的情况下有俱有的话,则两者的异有

又怎么会成立呢?从这个已经成立的异有又怎么会有二者

的俱有呢? 6.7−8 如果贪与贪者已经各自成立,为什么还要执着他们的

俱有呢?前面(6.1−3)说过二者不可能各自单独存在的,正

是为了成立二者的别异性,你才提出了“俱有”的说法,而

俱有也难以成立,于是为了成立俱有,你又要认同异性,

这是不合道理的。 6.9 而如果二者各自的异有不成立,他们的俱有就不成立。

那么你所计执的俱有,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异有之上呢? 6.10 经过这样一番考察可以得出,贪与贪者无论是俱有还

是各自独立存在,都不能成立。由此推知一切法都不能以

这两种形式而存在。

89

Rāgaraktaparīkṣā nāma ṣaṣṭhaṃ prakaraṇam

’Dod chags dang chags pa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drug pa

【什】 觀染、染者品第六

【今】 第 6 品 贪着与贪着者之考察

Rāgaraktaparīkṣā nāma ṣaṣṭhaṃ prakaraṇam

90

rāgād yadi bhavet pūrvaṃ rakto rāgatiraskṛtaḥ | taṃ pratītya bhaved rāgo rakte rāgo bhavet sati || 6.1

gal te ’dod chags snga rol na || ’dod chags med pa’i chags yod na || de la brten1 nas ’dod chags yod || chags yod ’dod chags yod par ’gyur ||

1 MKDC 误作 brtan。 rakte sati1 punā rāgaḥ kuta eva bhaviṣyati | sati vâsati vā rāge rakte ’py eṣa samaḥ kramaḥ || 6.2

chags pa yod par 2-gyur na yang-2 || ’dod chags yod par ga la ’gyur || chags pa 3-la yang-3 ’dod chags ni || yod dam med kyang rim pa4 mtshungs ||

1 dJ, LVP ’sati。《明句》的注释也读作’sati。然而据《无畏》、《佛护》、

《般若灯》的注释,应为 sati。由于在梵文写本中经常不写 avagraha,两种读法均有可能。 2 MKDC, PSP ma gyur na’ang; MKPN ma gyur na。参前注。 3 BPPN la’ang。 4 PPDC par。 sahaỿva punar udbhūtir na yuktā rāgaraktayoḥ | bhavetāṃ rāgaraktau hi nirapekṣau parasparam || 6.3

’dod chags dang ni1 chags pa dag2 || lhan cig nyid du skye mi rigs || ’di ltar ’dod chags chags3 pa dag || phan tshun ltos4 pa med par ’gyur ||

1 PPN缺 ni。 2 MKP dang。 3 PPPN缺 chags。 4 MKPN, ABhPN, BPPN, PPPN, PSPPN bltos。

第 6 品 贪着与贪着者之考察

91

【什】 若離於染法,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應生於染法。 〖吕〗 若於貪欲先,有貪者離貪,而依彼有貪,有者即有貪。

【今】 若于贪着之先前,离贪而有贪着者, 则缘贪者而有贪,有贪着者才有贪。 6.1 【什】 若無有染者1,云何當有染?

若有、若無染,染者亦如是。 〖吕〗 若無有貪者,何所更有貪?又貪有及無,於貪者亦爾。

【今】 而若已有贪着者2,如何还将有贪着? 贪着若有、若无有,贪者也应如是[观]。 6.2 1 依《石》、《丽》、P.3917、《正》。《中》:法。 2 依照《无畏》、《佛护》、《般若灯》的注释翻译,如果按照《青目》

和《明句》的读法,应作:而若无有贪着者。参左注 1。

【什】 染者及染法,俱成則不然。

染者、染法俱,則無有相待。 【今】 贪与贪者同时起,是则不合于道理。

因为贪与贪者二,将成相互无观待。 6.3

Rāgaraktaparīkṣā nāma ṣaṣṭhaṃ prakaraṇam

92

naỿkatve sahabhāvo ’sti na tenaỿva hi tat saha | pṛthaktve sahabhāvo ’tha kuta eva bhaviṣyati || 6.4

gcig nyid lhan cig nyid 1-med de-1 || de nyid de dang lhan cig min || ci ste tha dad nyid yin2 na || lhan cig 3-nyid du-3 ji ltar ’gyur ||

1 MKPN min te。 2 PSPDC 误作 med。 3 PSP tu ni。 ekatve sahabhāvaś cet syāt sahāyaṃ vinâpi saḥ | pṛthaktve sahabhāvaś cet syāt sahāyaṃ vinâpi saḥ || 6.5

gal te gcig pu lhan cig na || grogs1 med 2-par yang der-2 ’gyur ro || gal te tha dad3 lhan cig na || grogs med par yang der ’gyur ro ||

1 BPN 误作 grags。 2 MKDC pa yang de; PP par yang de。 3 ABhPN 误作 dad gcig。 pṛthaktve sahabhāvaś ca yadi kiṃ rāgaraktayoḥ | siddhaḥ pṛthakpṛthagbhāvaḥ 1-sahabhāvas tatas-1 tayoḥ || 6.6 1 dJ, LVP sahabhāvo yatas,而《明句》梵文写本均作 sahabhāvas tatas。参 Saito 1984, pt. 1, p. 251, n. 15; 1985; 以及右注 1。 ABh, BP, PP, PPṬ:

gal te tha dad lhan cig na || ’dod chags chags la1 ci zhig yin || tha dad nyid du grub2 gyur3 na || des na de4 gnyis lhan cig ’gyur ||

1 ABh, PPDC, BPDC pa。 2 PP ’grub。 3 PPPN’gyur。 4 PP des。 MK, PSP:

gal te tha dad lhan cig na || ci go ’dod chags chags pa dag || tha dad nyid du grub1 ’gyur ram || 2-des na-2 de gnyis lhan cig ’gyur ||

1 PSP ’grub。 2 MKN des ni; PSPDC de nas。

第 6 品 贪着与贪着者之考察

93

【什】 染者、染法一,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異,異法云何合? 【今】 若是一性无俱有,自不与自相俱故。

如果已是别异性,如何还会有俱有? 6.4

【什】 若一有合者,離伴應有合。

若異有合者,離伴亦應合。 【今】 若是一性有俱有,无伴亦有此[俱有]。

若是异性有俱有,无伴亦有此[俱有]。 6.5

【什】 若異而有合,染、染者何事? 是二相先異,然後說合相。 【今】 若是异性有俱有,于贪、贪者则何有?

异有既然已成立,却[执]彼二有俱有1。 6.6 1 此译据《无畏》、《佛护》和《般若灯》的注释。梵本《明句》的

偈颂引文并无差异(参左梵文注 1),长行中却将偈颂末句的 tatas 改

作 yatas 来理解,据这种理解,应译作:若是异性有俱有,何成贪、

贪者异有?从此 [异有 ]怎会有,彼等二者之俱有?这两种理解也分

别反映在不同注本的藏译偈颂之中。

Rāgaraktaparīkṣā nāma ṣaṣṭhaṃ prakaraṇam

94

siddhaḥ pṛthakpṛthagbhāvo yadi vā rāgaraktayoḥ | sahabhāvaṃ kimarthaṃ1 tu2 parikalpayase tayoḥ || 6.7

gal te ’dod chags chags3 pa dag || tha dad nyid du grub gyur4 na || de dag5 lhan cig nyid du ni || ci yi phyir na yongs su rtog ||

1 = LVP; dJ °artham。 2 Lindtner 1988 建议作 nu。 3 ABhPN 缺 chags。 4 MKPN, BPDC, PPPN ’gyur。 5 BP, PP, PPṬ gnyis。 pṛthag na sidhyatîty evaṃ sahabhāvaṃ vikāṅkṣasi | sahabhāvaprasiddhyarthaṃ pṛthaktvaṃ bhūya icchasi || 6.8

tha dad grub1 par ma gyur pas || de phyir lhan cig ’dod byed dam2 || lhan cig rab tu bsgrub3 pa’i phyir || tha dad nyid du yang ’dod dam ||

1 PPṬ sgrub。 2 MK, PSP na。 3 MKDC, PSPPN grub。 pṛthagbhāvāprasiddheś ca sahabhāvo na sidhyati | katamasmin pṛthagbhāve sahabhāvaṃ satîcchasi || 6.9

tha dad dngos po ma grub pas || lhan cig dngos po1 ’grub2 mi ’gyur || tha dad dngos po gang 3-zhig la-3 || lhan cig dngos por4 ’dod par byed ||

1 MKPN por。 2 BPPN grub。 3 MK, PSP yod na。 4 PPDC po; PPP 误作 par。 evaṃ raktena rāgasya siddhir na saha nâsaha | rāgavat sarvadharmāṇāṃ siddhir na saha nâsaha || 6.10

de ltar ’dod chags chags pa dang1 || lhan cig lhan cig min mi ’grub || ’dod chags bzhin du chos rnams kun || lhan cig lhan cig min mi ’grub ||

1 MK, ABhDC, BP, PSP dag。

第 6 品 贪着与贪着者之考察

95

【什】 若染及染者,先各成異相, 既已成異相,云何而言合? 【今】 既然贪与贪者之,各自异有已成立,

则汝出于何目的,执此二者之俱有? 6.7 【什】 異相無有成,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無1成,而復說異相。 〖吕〗 第 3 句:爲成合相故。

【今】 认为别异不成立,如是汝欲求俱有。 复为成立[此]俱有,汝又认许别异性。 6.8 1 《石》、P.3917:不。 【什】 異相不成故,合相則不成。

於何異相中,而欲說合相? 【今】 而若异有不成立,俱有即是不成立。

须有何等之异有,汝方得许有俱有? 6.9

【什】 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諸法亦如染1,非合、不合成。 【今】 如是贪与贪着者,俱与不俱皆不成。

一切诸法尽如贪,俱与不俱皆不成。 6.10 1 《石》、《丽》、P.3917、《正》、《要》:是。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98

导 读

该 品 的 主 题 是 批 驳 佛 教 某 些 部 派 主 张 的 有 为 法

(saṃskṛta)及其相(lakṣaṇa)。有生灭、有造作的事物称为有为

法,生(utpāda)、住(sthiti)、灭(bhaṅga)称为有为法的相。有

部也有生、住、异、灭四相之说1。关于相的定义,《佛光

大辞典》释作“形相或状态”,英文常译作 characteristic (特征)。这些释义并不足以反映部派对有为法之相的定义。生、

住、灭等相是实有的范畴,它们不仅仅是对事物特性的描

述,其本身就实有其体。而且,它们相对于其所表征的事

物起着动因的作用,具体来说,生相能使事物生起,住相

能使事物安住,灭相能使事物灭去,或者表述为,生即事

物的能生者(utpādaka),住即能住者(sthāpaka),灭即能灭者

(bhaṅgaka)。参《俱舍论》: 由此四種是有爲相,法若有此應是有爲,與此相違是無爲法。

此於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異,能壞名滅。(《阿

毗达磨俱舍论》卷 5,分别根品,《藏要》,卷 8, 第 112 页;

Pradhan 1967, 74.18−20=1975[2nd ed.] 74.20−22) 7.1 据《无畏》、《佛护》,对方说:生、住、灭被称为有为

法共相,因此有为法就是存在的,否则不会有其相的指称。

论主回答:有为法是不存在的,因为它的相是不成立的。

如果有相存在,这些相自身是有为法呢,还是无为法?

1 参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 39 (《大正藏》卷 27,第 199 页下始)以及《阿毗达磨俱舍论》卷 5 (《藏要》,卷 8, 第 111 页始)。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99

以三相之中的生为例,如果说它自身也是有为法,就

也应有有为法的三相,而这些相还要各有三相,以致无穷,

而成过失。而如果说生是无为法,那么它们怎么能作有为

法的相呢?无为法即是无生,而生相怎么会是无生呢?无

为法等同于涅槃,而涅槃不可能是有为法的相。其他住、

灭相也应该这样考察。 7.2 生、住、灭三相单独分开,是不能作有为法之相的,

因为它们各自只能代表有为法的一分,而不能表征有为法。

如果说它们聚合在一起来作有为法的相,则三相是相互违

逆的,生和灭如同水火般不容,又怎能共居于一时一处呢? 7.3 如果三相也各有三相,这些另有的相也还要各有三相,

就会造成没有穷尽的过失。如果转而认为这些有为相不再

另有三相,它们就不可能是有为法,也就不可能作有为法

的相。 7.4 一法若生起而有无数的法随起,就会有无穷尽的过失。

为了避免这一困境,某些部派提出了一套理论。除《青目》

引用七法俱起之说以外,其他诸家注释都引述了十五法俱

起之说,《般若灯》说这是犊子部(Vātsīputrīya)观点,而《明

句》则将之归为正量部(Sāṃmitīya)。另外,《俱舍论》中还

能见到九法俱起的说法(《藏要》卷 8,第 113 页)。为免繁

琐,此处不赘。这些说法的共同点在于,如果生起一个法,

只有数量有限的几个因素共生而起作用。例如生是有为法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00

的相,它的作用是使有为法生起。那么为了生起这个生,

就还要有一个“生之生”,由生之生来生起这个生相。而这

个生之生则不须要再另有一个“生之生之生”,那样就会导

致无穷。这个生之生就是由原来的那个生相(本生)生起的,

也就是说,本生和生之生是互生的关系。本住和住之住,

本灭和灭之灭也是如此。这样就避免了无穷尽的过失。 7.5 对于这种理论,论主破斥道:如果你所谓的生之生能

生出本生来,这个还未由本生生出的生之生,自己都还未

被生出来,又怎么能生出本生呢? 7.6 如果认为就是由本生所生的那个生之生来生起本生,

那么就要问,这个还未由生之生生起的本生,自己都还未

生,又如何能生出生之生呢? 7.7 对方转而认为正在生起的事物就可以互生。论主回答:

所谓正生,就表示还未生成。自己尚未生成,而仍能生起

其他,只有这个条件成立,对方所谓正生的本生,才能生

出生之生,或者说正生的生之生,才能生出本生。然而这

个条件显然是不成立的。 7.8−9 据《无畏》,对方说:如同灯火能同时照亮自体和他物,

同样,生也能生起自己和其他事物。论主回答:在灯之中

是没有黑暗的,灯所住之处也没有黑暗,这时,灯应该照

亮什么东西呢?因为除遣黑暗才能称作照亮,灯火的自体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01

与他体之上都无黑暗可除,所以不能说照亮自体和他体。 对颂文第 4 句的理解,《青目》与《明句》大致同上,

《佛护》和《般若灯》却将之理解作对方的话。即面对论主

的诘难,对方补救:显照就是除却黑暗,灯之中及其住处

没有黑暗,正是因为灯的显照。 7.10 对方说:正是因为正在生起或正亮着的灯驱除了黑暗,

所以灯之中及其住处才没有黑暗。论主回答:这怎么可能

呢?灯正亮着的时候,是根本接触不到黑暗的。 7.11 如果认为灯不接触黑暗也能消除黑暗的话,那么,同

样也是不接触,这里放置一盏灯火,就应该消除世间一切

黑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7.12 另外,如果认为灯能照自体和他体,那么黑暗作为它

的对立面,也就应该能遮蔽隐没自体和他体。而如果黑暗

能够隐没自体的话,世上就不会看到黑暗,那么一切事物

就永远显照,这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灯火的对立面不能同

时隐没自体和他体,说灯能同时照亮自体和他体就是不合

理的。综上所述,灯火照显自他的比喻是不成立的。 7.13 破斥了灯喻,再来考察这个被认为能生自他的生,如

果这个生能生起自体的话,是由未生的生来生自体呢,还

是由已生的生?首先,未生的生就等于无有,是不可能生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02

起自体的。其次,对于已生的生,其自体已生起完毕,还

有什么可生的呢?因此,生之相无论如何也不能生起自体。 7.14 与第 2 品中对已行、未行、正行处的考察大致同理,

已生、未生和正生的事物也都可以一一归谬,证明其不可

能生起。既然一切事物都不生起,生这个有为法的相就不

成立,住和灭相自然也不成立,没有了相,有为法也就不

成立。诸家都将该颂展开注解,此处不赘。 7.15 在疏解该颂之前,先讨论一下这一颂提出的新概

念—— utpatti“生起[之事]”。虽然在藏译中 utpāda“生[之相]”和 utpatti“生[之事]”都译作 skye ba 而不作区别,事实上二者

含义是不同的。utpāda 以 ut-√pad 加直接词缀 GHaÑ 形成,

可以表行为(bhāva, 参《波你尼》3.3.18),也可以用作直接

词缀的一般意义,表施动者(kartṛ,《波你尼》3.3.16,3.4.67),此义与 utpādaka“能生者”相同。utpāda 作为有为法的相,

用的是后一种意义,参看本品导读的开头部分。而 utpatti是 ut-√pad 加直接词缀 GhaÑ 的例外 KtiN (《波你尼》3.3.94),该词缀不能表达施动者的意义(akartṛ,《波你尼》3.3.19),在这里只表行为。因此,utpatti 是对生起的事件的指称,

在梵文注释中常写作 utpattikriyā“生起之事”,区别起见,

这里就译作“生起[之事]”。“事”(kriyā)的概念还可参看1.4颂的导读。依据上述词语分析,略述《无畏》如下: 有人说:以生起之事为缘的那个事物就称为“正生者”,就是它能生起。论主回答:当生起之事正在运行之时,亦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03

即生起未完毕、事物未形成之时,是不可能有“此物即正生

者”这样的指称的。既然当时没有正生者,怎么能说缘于生

起之事的那个事物就是正生者呢? 7.16 如果某事物是依缘而起,从自性上讲,它就是空寂无

有的。那么,既然对方说以生起之事为缘而有正生者,正

生者和生起之事就都是寂灭的。 《佛护》指出,该颂是针对有人质疑,破依缘有生就

是破“缘起”,是斩杀诸佛之母。而论主的回答是,缘起的

真正含义不是“生”,而是“无自性”,也就是自性寂灭。关

于这一道理,可参看24.18颂及其导读。 7.17 据《无畏》,有人认为:依据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

安立,未来的事物以其未来将有之体而为实有,它就能生

起。论主回答:如果一个还没有生起的事物,将在未来某

时某处出现,那么它又怎会在此时此处生起呢?既然它将

生于彼处,就不会生于此处。也就是说,它在当下肯定是

不存在的。若非要认为它存于此处的话,那么既然已在此

处生起,就不会再生于未来某处。因此,认为未来的事物

是实有,并且能够生起,是不正确的。 诸家注释对于该颂词句有不同理解,在义理上则差别

不大。见校勘部分的注释。 7.18−19 对于前面所说正生者由生之相生起的说法,论主说:

这个能生起正生者的生,又是从何而来呢?如果说这个生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04

是由另外的生来生起,就会导致没有穷尽的过失;如果说

这个生不需要其他的生就能生起,那么其他一切事物都将

无需生相而自然生起。 7.20 如果说一个事物有生起的话,此事物或为有,或为无,

或亦有亦无。首先,已有的事物有生起是不合理的,因为

已经不需要了。其次,无有的事物有生起也不合理,既是

无有,谁生起?再次,亦有亦无的事物有生起更不合理。

因为前面已经解说过,已有的事物和无有的事物都不生起,

那么两者的合体自然也不生起。颂中的“于前已经解说过”也可以理解为指前面的1.7颂。 7.21 另外,对方既然主张正生的事物有生起,这个所谓的

正生的事物也一定具有正灭的性质,而正灭的事物是不可

能生起的。因为生与灭是相违而不相容的两个事件,不可

能共存于一时一处,因此正灭的事物不可能有生起。 如果说正生的事物不具备正灭的性质,则这个事物不

可能存在。因为灭是一切有为法所必备的相。 7.22 而且,事物也不可能有住。首先,已住的事物不能住,

既然已住则无须再住。未住者也不能住,因为未住即是无

住。在已住、未住两者之外,没有正住的第三者。而且,

前面已经解说了诸法无生的道理,无生则无有,谁来住?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05

7.23−24 另外,正灭的事物也不可能有住,因为灭与住是两相

违逆、不可共存的两个状态。一个正灭着的事物,不可能

同时又有住。若说不是正在灭的事物就可以住,那么这种

事物是不可能有的。一切事物于一切时都是无常的,具有

老化趋亡的特性。那么,哪有离老死而能安住的事物呢? 7.25 前面已经说明,生相生起自体或他体都是不合理的,

同理,住相也不可能使自体或他体安住。 7.26 灭相也不可能有。已灭者不会再灭,未灭者由于无有

灭事,也不会灭。离开这两种情况,不存在第三种情况的

正灭者。而且,前面说过诸法无生的道理,既然无生,谁

来灭? 7.27 换个角度来看,已住的事物不可能有灭,因为住和灭

是相互排斥的,有住则不可能有灭。未住的事物也不可能

有灭,因为离开了住,这个事物就不存在。 7.28 另外,一个事物若灭,首先它不可能还以自体所处分

位的状态而灭,例如奶不能还以奶的状态灭去,因为只要

它还是奶,它就没有灭。其次,这个事物也不可能在其他

状态上灭去,例如成为酪之时,奶已不复存在,自然不可

能说是奶灭。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06

7.29 经过前面的推理可知一切法无生,无生就是毫无所有

(《佛护》语),自然不会有灭。 7.30−31 另外,经推理可知,存有的事物不可能灭,因为灭即

成无,而有与无不可能一体共存。不存在的事物也不可能

灭,因为它根本不存在,正如人没有第二个头颅,也就不

可能被砍断。 7.32 前面已经阐明,生相不能生起自体或他体,同理,灭

相也不能使自体或他体灭去。 7.33−34 综上所述,生、住、灭三相是不成立的,没有了相,

有为法就是不存在的。没有了有为法,无为法也就不存在。

既然无有,佛为什么还要说有为法有生、住、灭三相呢?

这就像幻像、梦境和乾达婆城一样,虽然也说这些事物有

生、住、灭,实际上是毫无所有的。《佛护》指出,有为法

毫无真实存在性,生、住、灭等概念,唯于世俗谛中成立。 该品比较庞杂,下面仅列出最笼统的结构示意: 总破三相 7.1−3 破互生 7.4−7 破生 破生自他 7.8−13 分三时破生 7.14−21 分破 破住 7.22−25 破灭 7.26−32 总结 破一切法 7.33−34

107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1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2-sKye ba dang gnas pa dang ’jig pa brtag pa-2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dun pa

【什】 觀三相品第七

【今】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3

1 依 MK、ABh、BP、PP、PPṬ的题名拟构。LVP 作 Saṃskṛtaparīkṣā (有为之考察)。 2 MK、ABh、BP、PP、PPṬ的题名。PSP 作’Dus byas brtag pa。 3 依 MK、ABh、BP、PP、PPṬ的题名翻译。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08

yadi saṃskṛta utpādas tatra yuktā trilakṣaṇī | athâsaṃskṛta utpādaḥ kathaṃ saṃskṛtalakṣaṇam || 7.1

gal te skye ba ’dus byas na || de la mtshan nyid gsum ldan ’gyur || ci1 ste skye ba ’dus ma byas || ji ltar ’dus byas mtshan nyid yin ||

1 MKPN ji。 utpādādyās trayo vyastā nâlaṃ lakṣaṇakarmaṇi | saṃskṛtasya samastāḥ syur ekatra katham ekadā || 7.2

skye 1-la sogs gsum so so yis2, -1 || ’dus byas mtshan nyid bya3 bar ni || nus min 4-’dus pa yin na yang || gcig la dus gcig-4 ji5 ltar rung ||

1 MKP ba la sogs so so yis; BP sogs gsum po so so yis; PPṬ ba la sogs gsum so sos。 2 ABhPN 误作 yi。 3 BP 误作’dra。 4 MK, PSP gcig la dus gcig tu || ’dus pa yang ni。5 PPṬ ci。 utpādasthitibhaṅgānām anyat saṃskṛtalakṣaṇam | asti ced anavasthaỿvaṃ nâsti cet te na saṃskṛtāḥ || 7.3

skye dang gnas dang ’jig rnams la || ’dus byas mtshan nyid gzhan zhig ni || gal te yod na thug 1-pa med-1 || med na de dag ’dus byas min ||

1 MKDC, PSP med ’gyur。 utpādotpāda utpādo mūlotpādasya kevalam | utpādotpādam utpādo maulo janayate punaḥ || 7.4

skye ba’i skye bas rtsa ba yi1 || skye ba ’ba’ zhig 2-skyed par-2 byed || rtsa ba’i skye bas skye ba yi || skye ba’ang3 skyed par byed 4-pa yin-4 ||

1 MKPN误作yis; PPṬ误作yin。2 PPPN误作skye bar。3 PP ba。4 PPDC pas na。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09

【什】 若生是有爲,則應有三相。 若生是無爲,何名有爲相? 【今】 [论主]:如果生是有为法,彼中应有三相聚。

而若生是无为法,如何能作有为相? 7.1 【什】 三相若聚散,不能有所相。

云何於一處,一時有三相? 〖吕〗 生等三各別,不作有爲相。三合復云何,成一處一時?

【今】 生等三者若分散,不足用作有为相。 如果一起共聚合,云何一处及一时? 7.2

【什】 若謂生、住、滅,更有有爲相, 是即爲無窮,無即非有爲。 【今】 如果生、住、灭等者,也另具有有为相,

是则成为无穷尽,若无彼等非有为。 7.3

【什】 生生之所生,生於彼本生。

本生之所生,還生於生生。 【今】 [对方]:[此]生之生亦即是,本生所拥有之生,

[此]生之生又可以,由[彼]本生来生出。 7.4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10

utpādotpāda utpādo mūlotpādasya te yadi | maulenâjanitas taṃ te sa kathaṃ janayiṣyati || 7.5

gal te khyod kyi skye ba’i skyes1 || rtsa ba’i skye ba skyed byed na2 || khyod kyi rtsa bas ma bskyed3 des || de4 ni ji5 ltar skyed par byed6 ||

1 PPPN误作 skye。2 PPDC误作 pa。3 BP skyed。4 BPPN误作 des。5 PPṬ ci。 6 BPC误作 byad。 sa te maulena janito maulaṃ janayate yadi | maulaḥ sa tenâjanitas tam utpādayate katham || 7.6

gal te khyod kyi1 rtsa ba yis2 || bskyed3 pa de yis rtsa bskyed4 na5 || des ma bskyed6 pa’i rtsa ba des || de ni ji7 ltar skyed8 par byed ||

1 PSPPN 误作 kyis。 2 PPṬ误作 yi。 3 BPPN skyed。 4 MKDC, PPDC, BPDC skyed。 5 ABhDC 误作 nas。 6 BPDC skyed。 7 PPṬ ci。 8 PPPN bskyed。 ayam utpadyamānas1 te kāmam utpādayed imam | yadîmam utpādayitum ajātaḥ śaknuyād ayam || 7.7 1 dJ 误作 utpādyamānas。 ABh, BP, PP, PPṬ:

khyod kyi de ni skye1 bzhin pa || ma skyes de yis gal te ni || de ni skyed2 par byed nus na || de skyed3 par ni ’dod la rag ||

1 ABhDC 误作 de。 2 BPDC skyes。 3 ABhPN bsked。 MK, PSP:

1-gal te ma skyes pa de yis-1 || de skyed par ni byed nus na || khyod kyi skye bzhin pa de yis || de 2-skyed par-2 ni ’dod la rag ||

1 PSPDC de ma skyes pa de yis ni。 2 MKPN bskyed pa。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11

【什】 若謂是生生,能生於本生, 生生從本生,何能生本生? 〖吕〗 第 3 句:未從根本生。

【今】 [论主]:若汝[所谓]生之生,即是本生之生者, 本生还未生出彼,彼何能生此[本生]? 7.5

【什】 若謂是本生,能生於生生, 本生從彼生,何能生生生? 〖吕〗 第 3 句:本生未從生。

【今】 彼为本生之所生,若又能生出本生, 本生还未由彼生,又如何能生出彼? 7.6 【什】 若生生生時,能生於本生,

生生尚未有,何能生本生? 若本生生時,能生於生生, 本生尚未有,何能生生生1? 〖吕〗 若彼未生者,能由此生彼,乃可隨汝欲,即生時相生。

【今】 汝之正在生起者,确实能够生出彼, 如果此虽未被生,而仍够能生出彼。 7.7 1 《青目》相当于梵文 7.7 颂的位置出现了这两首偈颂。在梵文偈

颂中并未指出正生者及其所生指的是什么,可以有两种情况,即正

生的生之生生出本生,或者正生的本生生出生之生,《青目》很可

能是把这两种情况展开来翻译。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12

pradīpaḥ svaparātmānau saṃprakāśayate yathā | utpādaḥ svaparātmānāv ubhāv utpādayet tathā || 7.8

ji1 ltar2 mar mes3 rang dang gzhan || snang bar byed pa de bzhin du || skye ba’ang rang dang gzhan gyi dngos || gnyis ka skyed par byed 4-pa yin-4 ||

1 PPṬ ci。 2 PPDC lta。 3 MKDC, ABh, BP, PPPN, PSP me。参偈颂 7.9c。 4 MKDC误作 yin na。 pradīpe nândhakāro ’sti yatra câsau pratiṣṭhitaḥ1 | kiṃ prakāśayate dīpaḥ prakāśo hi tamovadhaḥ || 7.9

mar me dang ni gang dag na2 || 3-de ’dug-3 pa na mun pa med || mar mes ci zhig snang bar byed || mun pa sel4 bas snang byed5 yin ||

1 BPMs vyavasthitaḥ。 2 MKN 误作 ni。3 ABhN 误作 de’i dug。4 BPN 误作 sal。5 BPN 误作 byad。 katham utpadyamānena pradīpena tamo hatam | nôtpadyamāno hi1 tamaḥ pradīpaḥ prāpnute yadā || 7.10 1 BPMs ’pi。 ABh, BP, PP, PPṬ:

ji ltar mar me skye bzhin pas || mun pa sel bar byed pa yin || gang tshe mar me skye bzhin pa || mun pa dang ni phrad pa med ||

MK, PSP: gang tshe mar me skye bzhin pa || mun pa dang ni phrad med na || ji ltar mar me skye bzhin pas || mun pa sel bar byed pa yin ||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13

【什】 如燈能自照,亦能照於彼。 生法亦如是,自生亦生彼。 【今】 [对方]:如同灯火能照显,自体以及他之体,

如是生也将生起,自体、他体之二者。 7.8

【什】 燈中自無暗,住處亦無暗。

破暗乃名照,無暗則無照。 〖吕〗 末二句:燈復何所照?遣暗方照故。

【今】 [论主]1:灯中无有黑暗在,彼所住处亦无有。 则灯火应何所照?显照即是除黑暗。 7.9 1 《佛护》和《般若灯》将末句理解作对方补救,参导读部分。

【什】 云何燈生時,而能破於暗?

此燈初生時,不能及於暗。 【今】 正在生起之灯火,如何消除彼黑暗?

彼时正生之灯火,不得及至黑暗处。 7.10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14

aprāpyaỿva pradīpena yadi vā nihataṃ tamaḥ | ihasthaḥ sarvalokasthaṃ sa tamo nihaniṣyati || 7.11

mar me1 phrad pa med par2 yang || gal te mun pa sel byed na || ’jig rten kun na3 gnas pa’i mun || ’di na ’dug4 pa des5 bsel6 ’gyur ||

1 PPṬ mes。 2 ABhP, PPDC pa。 3 MKPN la。 4 MKDC gnas。 5 PPṬ de。 6 MKDC, ABhDC, BPDC sel; PPṬ误作 gsal。

pradīpaḥ svaparātmānau saṃprakāśayate yadi | tamo ’pi svaparātmānau chādayiṣyaty asaṃśayam || 7.12

mar me rang dang gzhan gyi dngos || gal te snang bar byed gyur1 na|| mun pa’ang rang dang gzhan gyi dngos || sgrib par ’gyur bar2 the tshom3 med ||

1 MK, ABhDC, PSP ’gyur。 2 PPṬ ba。 3 ABhPN tsom。

anutpanno ’yam utpādaḥ svātmānaṃ janayet katham | athôtpanno janayate jāte kiṃ janyate punaḥ || 7.13

skye ba ’di ni ma skyes pas || rang gi bdag nyid ji1 ltar skyed2 || 3-ci ste-3 skyes pas skyed byed na || skyes na ci zhig bskyed4 du yod ||

1 PPṬ ci。 2 MKPN, ABhPN, BPPN, PSP bskyed。 3 ABhPN 误作 ji ltar。 4 PPDC skyed。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15

【什】 燈若1-未及-1暗,而能破暗者, 燈在於此間,則破一切暗。 【今】 如果不及至黑暗,而能消除黑暗者,

一盏[灯火]住此处,将除一切世间暗。 7.11 1 《石》、P.3917: 不到。

【什】 若燈能自照,亦能照於彼,

暗亦能1自暗,亦能暗於彼。 【今】 如果灯火能显照,自体以及他之体,

黑暗无疑亦遮蔽,自体以及他之体。 7.12 1 《丽》、《正》、《要》:應。

【什】 此生若未生,云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生已何用生? 【今】 此生若是尚未生,如何能生出自体?

若已生起又能生,既已生起复何生? 7.13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16

nôtpadyamānaṃ nôtpannaṃ nânutpannaṃ kathaṃcana | utpadyate 1-tad vyākhyātaṃ-1 gamyamānagatāgataiḥ || 7.14 1 = MKMs。dJ tad ākhyātaṃ; LVP tathâkhyātaṃ,均误。参叶少勇 2011, § 3.1.1; Ye 2007, 151。 ABh, BP, PP, PPṬ:

skyes dang ma skyes skye bzhin pa || ji1 lta bur yang skyed2 mi byed || song dang ma song bgom pa3 yis || de dag rnam par bshad pa yin ||

1 PPṬ ci。 2 ABhDC, PPPN skye。 3 BPPN 误作 ma。 MK, PSP:

skyes dang ma skyes skye bzhin pa || ji lta bur yang mi skyed1 pa || de2 ni song dang ma song dang || bgom pas rnam par bshad pa yin ||

1 MKPN, PSPPN bskyed。 2 MKPN 误作 des。 utpadyamānam utpattāv idaṃ na kramate yadā | katham utpadyamānaṃ tu pratītyôtpattim ucyate || 7.15

gang tshe skye ba yod 1-pas ni-1 || skye bzhin ’di ’byung med pa’i tshe || ji ltar skye la brten2 nas ni || skye bzhin zhes ni brjod par bya ||

1 MK, PSP pa na。 2 MKDC 误作 brtan。 pratītya yad yad bhavati tat tac chāntaṃ svabhāvataḥ | tasmād utpadyamānaṃ ca śāntam utpattir eva ca || 7.16

rten cing ’byung1 ba gang yin pa || de ni ngo bo nyid kyis zhi || de2 phyir skye bzhin nyid dang ni || skye ba yang ni zhi ba nyid ||

1 MKN ’gyur。 2 PP, PSP de’i。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17

【什】 生非生已生,亦非未生生, 生時亦不生,去來中已答。 【今】 正生、已生、未生者,无论如何不生起,

此者已经由正行,已行、未行所解明。 7.14

【什】 若謂生時生,是事已不成,

云何衆緣合,爾時而得生? 〖吕〗 若生法是有,可此生時起,彼無云何說,緣生爲生時?

【今】 生起[之事]1存在时,此正生者不出现, 此时如何能够说,正生者缘生起[事]? 7.15 1 关于 utpatti 译作“生起[之事]”,参导读部分。

【什】 若法衆緣生,即是寂滅性。 是故生、生時,是二俱寂滅。 〖吕〗 初二句:若是緣起者,皆由自性寂。

【今】 1-依于[缘]而彼彼现-1,彼彼以自性而寂。 故正生者为寂灭,生起[之事]亦如此。 7.16 1 此译据《青目》、《无畏》和《般若灯》的注释,即将 yad 和 tad两组代词都视作所生之果。《佛护》与《明句》则将其中一组代词

理解为缘,另一组为果,应译作:缘于彼而彼现起。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18

yadi kaścid anutpanno bhāvaḥ saṃvidyate kvacit | utpadyeta sa kiṃ tasmin 1-bhāva utpadyate-1 sati2 || 7.17 1 ABh、PP、PPṬ的梵文底本似作 bhave nôtpadyate,参右注 1。 2 dJ, LVP ’sati,与《佛护》、《明句》的注释一致。据《无畏》、《般若灯》、《青目》的理解应为 sati。梵文写本中 avagraha 经常不写出。参右注 1。 ABh, BP, PP, PPṬ:

gal te dngos po ma skyes pa || ’ga’ zhig gang na yod gyur na || de ni ci1 phyir der skye ’gyur || yod na skye bar mi ’gyur ro ||

1 ABhP 误作 de ci’i; BPPN, PPP ci’i。 MK, PSP:

gal te dngos po ma skyes pa|| ’ga’ zhig gang na yod gyur na || de ni skye ’gyur dngos po de || med na ci zhig skye bar ’gyur ||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19

【什】 若有未生法,說言有生者, 此法先已有,更復何用生? 〖吕〗 若隨處已有,隨一未生物,何故復當生?已有不生故。

据《明句》藏译末二句为:彼當生無物,彼是何者生? 【今】 若某事物尚未生,而于某处为可得,

云何彼于此处生?云何已有而[又]生1? 7.17 1 据《无畏》、《般若灯》翻译。即将偈颂第 3、4 句看作一个整体,

疑问词 kim 支配这两个分句。梵文词序可示为 yadi kaścid anutpanno bhāvaḥ kvacit saṃvidyate, sa kiṃ tasminn utpadyeta, [kim] sati bhāva utpadyate? 若据《青目》的偈颂和长行,则第 3 句首词 utpadyeta 与前两句

相连,kim 只支配末句。即 yadi kaścid anutpanno bhāvaḥ kvacit saṃvidyate utpadyeta, sati tasmin bhāve sa kim utpadyate? 应译作:若某事物尚未

生,于某处有且将生,云何此物已存在,而能 [再次 ]得生起? 上述两种理解都将颂文末词读作 sati,《佛护》、《明句》则将之

读作’sati (参左注 2),并将第 3 句的 utpadyeta sa 与前两句相连,kim只支配末句。即 yadi kaścid anutpanno bhāvaḥ kvacit saṃvidyate, sa utpadyeta. tasminn asati kim utpadyate? 应译作:若某事物尚未生,而

于某处为可得,那么此物将生起。此物若无谁可生? 须注意《无畏》、《般若灯》藏的偈颂译文和注释都表明该颂末

句应有一个否定词。斎藤明猜测可能是藏译者为了使文义清晰而将

反诘语气改作否定(Saito 1984, pt. 1, p. 257, n. 53)。而《般若灯》汉译

也有否定词,“體有起無故” (《大正藏》卷 30,第 77 页上 27)。这

种一致也许不是巧合。斎藤明推测,《无畏》、《般若灯》偈颂原文

的末句可能是 bhāve nôtpadyate sati。若真如此,应译作:若某事物

尚未生,而于某处为可得,云何彼于此处生?已有不应 [再 ]生起。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20

utpadyamānam utpādo yadi côtpādayaty ayam | utpādayet tam utpādam utpādaḥ katamaḥ punaḥ || 7.18

gal te skye ba de yis ni || skye bzhin pa ni skyed byed na || skye ba de ni 1-skyed byed pa || skye ba yang ni gang zhig yin ||-1

1 MKDC, PSP skye ba lta || gang zhig gis ni skyed par byed ||; MKPN缺第 4 句。 anya utpādayaty enaṃ yady utpādo ’navasthitiḥ | athânutpāda utpannaḥ sarvam utpadyatāṃ tathā || 7.19

gal te skye ba gzhan zhig gis || 1-de skyed-1 thug2 3-pa med-3 par ’gyur || ci ste skye ba med skyes4 na || thams cad de bzhin skye bar ’gyur ||

1 MKPN des bskyed; ABhPN, BPPN, PSPPN de bskyed。 2 PSPP 误作 thugs。

3 BPP 缺。 4 MK, BP, PSP skye。 sataś ca tāvad utpattir asataś ca na yujyate | na sataś câsataś cêti pūrvam evôpapāditam || 7.20

re zhig1 yod dang med pa2 yang3 || skye bar rigs4 pa ma yin no5 || yod med nyid kyang ma yin te6 || gong du bstan pa nyid yin no ||

1 MKD shig。 2 PPPN par。 3 PSPPN dang。 4 MKPN, PPPN 误作 rig。 5 MK, PSP zhing。 6 MK, PSP zhes。 nirudhyamānasyôtpattir na bhāvasyôpapadyate | yaś cânirudhyamānas tu sa bhāvo nôpapadyate || 7.21

dngos po 1-’gag bzhin-1 nyid la ni || skye ba ’thad par mi ’gyur ro || gang zhig ’gag bzhin ma yin pa || de ni dngos por2 mi ’thad do ||

1 BPPN 误作’ga’ bzhin; PP PN 误作’ga’ zhig。 2 ABhPN po。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21

【什】 若言生時生,是能有所生,

何得更有生,而能生是生? 〖吕〗 初二句:若謂由此生,生時能生者。

【今】 如果即是由此生,能够生出正生者, 1-另外又由何等生,而能生出这个生?-1 7.18 1 《般若灯》对这两句有不同理解,应译作:生若是能生出彼,那么生又是何者?简录《般若灯》的注释:“[第 3 句] 能生出[他者]的[事物 ]不是生,因为是能生者。比如父亲不是儿子的生。这样, [第4 句] 就是生没有生的自性之意。” 【什】 若謂更有生,生生則無窮。 離生生有生,法皆1-自能-1生。 〖吕〗 末二句:若無生而生,一切應自生。

【今】 若另有生能生彼,是则成为无穷尽。 若是无生得生起,如是一切当生起。 7.19 1 《石》、《丽》、P.3917、《正》:能自。 【什】 有法不應生,無亦不應生。

有無亦不生,此義先已說。 【今】 对于有与无[之物],其生起[事]不合理。

既有亦无亦不可,于前已经解说过。 7.20

【什】 若諸法滅時,是時不應生。 法若不滅者,終無有是事。 【今】 正在灭去之事物,即不可能有生起。

若彼不是正在灭,则彼事物不容有。 7.21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22

nâsthitas tiṣṭhate bhāvaḥ sthito bhāvo na tiṣṭhati | na tiṣṭhate tiṣṭhamānaḥ ko ’nutpannaś ca tiṣṭhati || 7.22

dngos po gnas pa mi gnas te || dngos po mi1 gnas gnas pa min || gnas bzhin pa yang mi gnas te || ma skyes gang zhig gnas par byed2 ||

1 BPPDC, PPṬ ma。 2 MK, PSP ’gyur。 sthitir nirudhyamānasya na bhāvasyôpapadyate | yaś cânirudhyamānas tu sa bhāvo nôpapadyate || 7.23

dngos po ’gag1 bzhin nyid2 la ni || gnas pa ’thad par mi ’gyur ro || gang zhig ’gag bzhin ma yin pa || de ni dngos por mi ’thad do ||

1 PPPN ’gal。 2 PSPDC pa。 jarāmaraṇadharmeṣu sarvabhāveṣu sarvadā | tiṣṭhanti katame bhāvā ye jarāmaraṇaṃ vinā || 7.24

dngos po thams cad dus kun tu1 || rga dang ’chi ba’i chos yin na || gang dag rga dang ’chi med par2 || gnas pa’i dngos po gang zhig yin3 ||

1 MKDC, BPDC, PPDC, PSPDC du。 2 MKPN pa’i。 3 MKDC yod。 sthityânyayā sthiteḥ sthānaṃ tayaỿva ca na yujyate | utpādasya yathôtpādo nâtmanā na parātmanā || 7.25

gnas pa1 gnas pa gzhan dang ni || de nyid kyis kyang gnas mi rigs2 || ji3 ltar skye ba4 rang dang ni || gzhan gyis skyed5 pa ma yin bzhin6 ||

1 ABhPC 缺。 2 BPP rigs so。 3 PPṬ ci。 4 PSPPN bar。 5 MK, ABhPN, BP, PSP, PPṬ bskyed。

6 BP nyid。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23

【什】 不住法不住,住法亦不住, 住時亦不住,無生云何住? 【今】 未住事物不能住,已住事物不能住,

正住[事物]不能住,既然无生谁能住? 7.22 【什】 若諸法滅時,是則不應住。

法若不滅者,終無有是事。 【今】 对于正灭之事物,其住即是不容有。

彼若不是正在灭,则彼事物不容有。 7.23

【什】 所有一切法,皆是老死相, 終不見有法,離老死有住。

【今】 既然一切之事物,一切时具老死性,

则有何等之事物,无有老死而能住? 7.24

【什】 住不自相住,亦不異相住。

如生不自生,亦不異相生。 【今】 住因他住、因自住,[二者]皆不合道理。

如生不因自有生,亦不因他而有生。 7.25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24

nirudhyate nâniruddhaṃ na niruddhaṃ nirudhyate | tathā nirudhyamānaṃ ca kim ajātaṃ nirudhyate || 7.26

’gags1 pa ’gag2 par mi 3-byed de-3 || ma ’gags4 pa yang ’gag mi byed5 || ’gag bzhin pa yang de bzhin min || ma skyes gang zhig ’gag par byed6 ||

1, 4 ABhPN, BPPN, PPPN, PSPDC ’gag。 2 MKPN bgags。

3 MK, PSP ’gyur te。 5 MK, PSP ’gyur。 6 MK, PP, PSP ’gyur。 sthitasya tāvad bhāvasya nirodho nôpapadyate | nâsthitasyâpi bhāvasya nirodha upapadyate || 7.27

re zhig dngos po gnas pa la || ’gag pa ’thad par mi ’gyur ro || dngos po mi1 gnas pa la yang || ’gag pa2 ’thad par mi ’gyur ro ||

1 PPPN, PPṬ ma; PSPDC 误作 ni。 2 BPDC 误作 pa mi。 tayaỿvâvasthayâvasthā na hi saỿva nirudhyate | anyayâvasthayâvasthā na cânyaỿva nirudhyate || 7.28 ABh, BP, PP, PPṬ:

gnas skabs de yis1 gnas pa ni || de yis ’gag pa nyid mi ’gyur || gnas skabs gzhan gyis gnas 2-pa yang-2 || gzhan gyis ’gag pa nyid mi ’gyur ||

1 BPDC 误作 yi。 2 BP skabs ni。 MK, PSP:

gnas skabs de yis1 gnas skabs ni || de nyid ’gag pa nyid mi ’gyur || gnas skabs gzhan gyis2 gnas skabs ni || gzhan yang ’gag pa nyid mi ’gyur ||

1 MKPN 误作 yi。 2 PSPP 误作 gyi。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25

【什】 法已滅不滅,未滅亦不滅, 滅時亦不滅。無生何有滅? 【今】 未灭者即不灭去,已灭者亦不灭去,

正在灭者亦如是。既然无生谁灭去? 7.26 【什】 1-法若-1有住者,是則不應滅。

法若不住者,是亦不應滅。 【今】 且说已住之事物,即不可能拥有灭。

尚未安住之事物,也不可能拥有灭。 7.27 1 《石》、《要》:若法。 【什】 是法於是時,不於是時滅。

是法於異時,不於異時滅。 〖吕〗 若即此時住,即此不成滅;若異此時住,異亦不成滅。

【今】 此分位者即不可,还以此分位而灭。 此分位者亦不可,以他分位而得灭。 7.28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26

yadaỿva sarvadharmāṇām utpādo nôpapadyate | tadaỿva1 sarvadharmāṇāṃ nirodho nôpapadyate || 7.29

gang tshe chos rnams thams cad kyi || skye ba ’thad par mi ’gyur ba2 || de3 tshe chos rnams thams cad kyi || ’gag pa ’thad par mi ’gyur ro4 ||

1 = Ms. C, K, R, T, O; dJ, LVP tadaỿvaṃ; 参 Lindtner 1982, 26, n. 79。 2 PSPPN bar。 3 ABhPN de’i。 4 BPP 缺。 sataś ca tāvad bhāvasya nirodho nôpapadyate | ekatve na hi bhāvaś ca nâbhāvaś côpapadyate || 7.30

re zhig dngos po yod pa la || ’gag pa ’thad par1 mi ’gyur ro || 2-dngos dang dngos po med pa dag || gcig nyid na3 ni ’thad pa med ||-2

1 ABhPN pa。 2 MK, PSP gcig nyid na ni dngos po dang || dngos po med pa ’thad pa med ||;其中 med pa, PSP 作 med par。 3 ABhDC 误作 la。

asato ’pi na bhāvasya nirodha upapadyate | na dvitīyasya śirasaś chedanaṃ vidyate yathā || 7.31

dngos po med par gyur1 pa la’ang || ’gag pa ’thad par mi ’gyur ro || mgo gnyis pa la ji2 ltar ni || gcad3 du med pa de bzhin no ||

1 PSPP ’gyur。 2 PPṬ ci。 3 MKN, BP, PPPN, PSPPN bcad。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27

【什】 如一切諸法,生相不可得, 以無生相故,即亦無滅相。 【今】 若时所有一切法,是不可能拥有生,

此时所有一切法,即不可能拥有灭。 7.29

【什】 若法是有者,1-是即-1無有滅。

不應於一法,而有有、無相。 【今】 且说存有之事物,即不可能拥有灭。

因为有者与无者,是不可能成一体。 7.30 1 依《石》、《丽》、P.3917、《正》、《要》。《中》:即是。

【什】 若法是無者,1-是即-1無有滅。

譬如第二頭,無故不可斷。 【今】 不存有之事物者,亦不可能拥有灭。

譬如第二个头颅,其断即是不可得。 7.31 1 依《石》、《丽》、P.3917、《正》。《中》:即是;《要》:是則。

Utpādasthitibhaṅgaparīkṣā nāma saptamaṃ prakaraṇam

128

na svātmanā nirodhasya1 nirodho na parātmanā | utpādasya yathôtpādo nâtmanā na parātmanā || 7.32 1 = BPMs; dJ, LVP nirodho ’sti。参右注 1。 ABh, BP, PP, PPṬ:

’gag pa ’gag pa gzhan dang ni || de nyid kyis kyang ’gag mi rigs || ji1 ltar skye ba rang dang ni || gzhan gyis bskyed pa ma yin bzhin ||

1 PPṬ ci。 MK, PSP:

’gag pa1 rang gi bdag nyid kyis || yod min ’gag pa gzhan gyis min || ji ltar skye ba rang dang ni || gzhan gyis bskyed2 pa ma yin bzhin ||

1 MKPN par。 2 MKDC skyed。 utpādasthitibhaṅgānām asiddher nâsti saṃskṛtam | saṃskṛtasyâprasiddhau ca kathaṃ1 setsyaty asaṃskṛtam || 7.33

skye2 dang gnas dang ’jig pa dag || ma grub phyir3 na4 ’dus byas med || ’dus byas rab tu ma grub pas5 || ’dus ma byas ni ji6 ltar ’grub7 ||

1 BPMs kutaḥ。 2 BP skyes。 3 BPDC par。 4 PPṬ ni。 5 MKPN na。 6 PPṬ ci。 7 MKPN grub。 yathā māyā yathā svapno gandharvanagaraṃ yathā | tathôtpādas tathā sthānaṃ tathā bhaṅga udāhṛtam || 7.34

rmi lam ji1 bzhin sgyu ma bzhin || dri za’i grong khyer ji bzhin du || de bzhin skye2 dang de bzhin gnas || de bzhin du ni ’jig pa3 gsungs ||

1 PPṬ ci。 2 PSPPN 误作 bskyed。 3 ABhD par。

第 7 品 生、住、灭之考察

129

【什】 法不自相滅,他相亦不滅。 如自相不生,他相亦不生。 〖吕〗 初二句:不從自體滅,亦不從他滅。

【今】 1-灭不因自而有灭,亦不因他而有灭-1。 如生不因自有生,也不因他而有生。 7.32 1 依《佛护》梵翻译。参左梵文注 1。古本所存的 nirodhasya 与 7.25颂结构一致,应是偈颂原文,而 nirodho ’sti 原是抄误,却被《明句》

采纳并予以注解(LVP 171−172)。其意义虽然牵强,却也可以会通,

据之则应译作:灭非因自体存在,灭非因他体 [存在 ]。两组藏译也

分别反映了这两种行文。详细讨论见叶少勇 2011, § 3.2.1; Ye 2007, 156。

【什】 生、住、滅不成,故無有有爲。

有爲法無故,何得有無爲? 【今】 由生、住、灭不成立,有为法即不存在。

有为法若不成立,无为如何可成立? 7.33 【什】 如幻亦如夢,如乾闥婆城,

所說生、住、滅,其相亦如是。 〖吕〗 末二句:而說如是生,如是住與滅。

【今】 如幻像及如梦境,亦如乾达婆之城。 所宣说之生、住、灭,同样亦如彼等者。 7.34

第 8 品 业与作者之考察

132

导 读 该品通过拆解行为主体和对象之间的主宾关系,来破

斥事物的存在性。 8.1 作者(kāraka)、业(karman)与造作行为(事, kriyā)是一切

造作的三要素。其中“业”指所作的对象,并非指善恶业行。

有人说:作者与业是世人和内外经典所共许,二者成立才

会有业果相续。论主回答:成为实有的作者不能作成为实

有的业,非实有的作者也不能作非实有之业。 8.2 该颂两次出现了“成为实有者”(sadbhūta),而未明指。

《青目》、《无畏》认为第一个指业,第二个指作者。而《佛

护》、《般若灯》和《明句》的理解则正相反。 虽有上述理解差异,诸家注释大意是一致的。这一颂

是解释为什么实有作者不作实有业。说作者和业是实有,

就是自体成立而无须向外观待,就意味着自身已经具备造

作行为这一要件,而无须另外的造作行为,也就是虽无行

为而有业和作者。同时,业和作者也就不依赖对方而各自

成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8.3 非实有的作者也不能作非实有之业。据《佛护》、《明

句》,这是因为,非实有就是不具备造作行为,而行为是业

和作者的因,如果有非实有的业和作者,就成了无因而有。

第 8 品 业与作者之考察

133

8.4−6 如果业和作者是无因而生,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过失。

颂文易解。所以无因是不合理的。 8.7 上面破斥了实有的以及非实有的作者不能作实有的和

非实有的业,对方继续狡辩:既实有又非实有的作者,也

就是既具有行为又不具有行为,它就可以作既实有又非实

有的业,也就是既具有行为又不具有行为的业。论主回答: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实有与非实有相互排斥而不能共存。 8.8 据《佛护》,前面破斥的都是同类项搭配,例如实有作

者与实有业,非实有作者与非实有业,该颂说的是异类项

搭配,即实有的作者不能作不实有的业,反之不实有的作

者也不能作实有的业。因为同样会导致8.2和8.3颂中所说

的过失。 8.9−11 这几颂是对前颂异类项搭配的补充,颂文易解。至此,

所有形式的作者和业都被破斥殆尽。 8.12 以业为缘才有作者,以作者为缘才有业。离开了这种

依缘,我们找不到其他理由来成立作者和业。因此,业和

作者都只是相互依存的世俗名言,而非以自性而有。

Karmakārak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amaṃ prakaraṇam

134

8.13 前面的考察可以证明,作者和业只是依存而非自体成

立,这样就破斥了作者和业的存在性。同样,取者与取也

应如是了知。不仅如此,其他一切事物都可以用同样的方

式了知。

135

Karmakārak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amaṃ prakaraṇam

Byed pa po dang las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rgyad pa

【什】 觀作、作者品第八

【今】 第 8 品 业与作者之考察

Karmakārak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amaṃ prakaraṇam

136

sadbhūtaḥ kārakaḥ karma sadbhūtaṃ na karoty ayam | kārako nâpy asadbhūtaḥ karmâsadbhūtam īhate || 8.1

byed po1 yin2 par gyur pa de || las su gyur pa mi byed do3 || byed po ma yin gyur pa yang || las su 4-ma gyur-4 mi byed do ||

1 ABhPN 误作 pa。 2 PSPDC yod。 3 PSPPN de。 4 PSPDC mi ’gyur。 sadbhūtasya kriyā nâsti karma ca syād akartṛkam | sadbhūtasya kriyā nâsti kartā ca syād akarmakaḥ || 8.2 ABh, BP, PP, PPṬ:

yin par gyur la bya1 ba med || las kyang byed po2 med par ’gyur || yin3 par gyur la4 bya ba med || byed pa po yang las med ’gyur ||

1 ABhP 误作 bye。 2 BPNDC 误作 pa; BPP 误作 par。 3 BPD 误作 yan。 4 BPPN 误作 las。 MK, PSP:

yin par gyur la bya ba med || byed po med pa’i las su’ang ’gyur || yin1 par gyur la2 bya ba med || las med byed pa por yang ’gyur ||

1 MKPN 误作 min。 2 PSPDC pa。 karoti yady asadbhūto ’sadbhūtaṃ karma kārakaḥ | ahetukaṃ bhavet karma kartā câhetuko bhavet || 8.3

gal te byed por 1-ma gyur pa2, -1 || las su ma gyur byed na3 ni || las la rgyu 4-ni med par-4 ’gyur || byed pa po yang rgyu med ’gyur ||

1 PPP mi ’gyur ba。 2 MKPN pas; PSPDC 误作 na。 3 PSPDC pa。 4 BP 误作 med thal bar。

第 8 品 业与作者之考察

137

【什】 決定有作者,不作決定業。 決定無作者,不作無定業。 【今】 彼成实有之作者,不作成实有之业。

成非实有之作者,不作非实有之业。 8.1 【什】 決定業無作,是業無作者。

1-定作者無作-1,作者亦無業。 〖吕〗 定是則無作,成無作者業。定是則無作,成無業作者。

【今】 成实者无造作事,业亦将成无作者。 成实者无造作事,作者亦将成无业。 8.2 1 《石》、P.3917:決定有作者。

【什】 1-若定有作者,亦定有作業-1, 作者及作業,即墮於無因。 〖吕〗 初二句:若定非作者,作定非業者。

【今】 若非实有之作者,能作非实有之业, 业即成为无有因,作者亦成无有因。 8.3 1 《青目》的偈颂译文及其注释与现存《明句》梵本和藏译诸本不

符。《青目》的底本可以重构作 karoti yadi sadbhūtaḥ sadbhūtaṃ karma kārakaḥ |。

Karmakārak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amaṃ prakaraṇam

138

hetāv asati kāryaṃ ca kāraṇaṃ ca na vidyate | tadabhāve kriyā kartā karaṇaṃ1 ca na vidyate || 8.4

rgyu med na ni ’bras bu dang || rgyu yang ’thad par mi ’gyur ro || de med na ni bya ba dang || byed pa po dang byed mi rigs ||

1 = LVP; dJ 误作 kāraṇaṃ。 dharmādharmau na vidyete kriyādīnām asaṃbhave | dharme câsaty adharme ca phalaṃ tajjaṃ na vidyate || 8.5

bya ba la sogs mi rigs na || chos dang chos min yod ma yin || chos dang chos min med na ni || de las byung ba’i ’bras bu med ||

phale ’sati na mokṣāya na svargāyôpapadyate | mārgaḥ sarvakriyāṇāṃ ca nairarthakyaṃ prasajyate || 8.6

’bras bu med na thar pa1 dang || mtho ris 2-’gyur ba’i-2 lam mi ’thad || bya ba dag3 ni thams cad kyang || don med nyid du thal bar ’gyur ||

1 BPPN ba。 2 MKPN gyur pa’i。 3 MKN dang。 kārakaḥ sadasadbhūtaḥ sadasat kurute na tat | parasparaviruddhaṃ hi sac câsac caỿkataḥ kutaḥ || 8.7

byed pa por gyur ma gyur pa1 || gyur ma gyur de mi byed do2 || yin dang ma yin gyur 3-pa ni-3 || phan tshun ’gal bas ga la gcig4 ||

1 MKPN pas。 2 MKDC, BP, PSP de。 3 MK, PSP cig la。 4 MK, PSP yod; BPC cig。

第 8 品 业与作者之考察

139

【什】 若墮於無因,則無因無果, 無作無作者,無所用作法。 【今】 如果无因则果与,助因1亦为不可得,

此2若无则事、作者,以及作具3不可得。 8.4 1 据诸家注释,这里“因”(hetu)指主因,“助因”(kāraṇa)指协助生果的因素,《佛护》则直接称之为“缘”。 2 《青目》、《无畏》和《明句》认为“此”(tad)指因与果,《佛护》、《般若灯》则认为单指果。 3 “作具”(karaṇa)也译为“能作”,指工具。 【什】 若無作等法,則無有罪、福。

罪、福等無故,罪、福報亦無。 【今】 造作事等若不成,1-法与非法-1不可得。

法与非法若无有,则无由彼生之果。 8.5 1 指符合法的正行与违反法的邪行。 【什】 若無罪、福報,亦無有1涅槃。

諸可有所作,皆空無有果。 【今】 若无果则不容有,解脱、升天之道路。

一切造作之事业,亦即成为无意义。 8.6 1 依《石》、《丽》、P.3917。《中》、《要》:大。 【什】 作者定、不定,不能作二業。

有無相違故,一處則無二。 【今】 实亦非实之作者,不作实亦非实[业]。

实与非实两相违,又如何能成一体? 8.7

Karmakārak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amaṃ prakaraṇam

140

satā ca kriyate nâsan nâsatā kriyate ca sat | kartrā karma1 prasajyante doṣās tatra ta eva hi || 8.8

2-byed pa po dang las dag ni || gyur pa ma gyur mi byed de3 ||-2 ma gyur 4-pa yang-4 gyur mi byed || ’dir yang skyon der thal bar ’gyur ||

1 dJ, LVP sarve; 斎藤明 (Saito 1984, pt. 1, p. 262, n. 16) 据藏译诸本改作

karma,今从之。 2 MK, PSP byed pa por ni gyur pa yis || ma gyur las ni mi byed de ||。 3 ABhDC, BP do。 4 MK, PSP pas kyang。 nâsadbhūtaṃ na sadbhūtaḥ1 sadasadbhūtam eva vā | karoti kārakaḥ karma pūrvoktair eva hetubhiḥ || 8.9

2-byed pa po dang las dag ni || gyur dang bcas pa ma3 gyur dang ||-2 gyur ma gyur pa mi byed de || gtan tshigs gong du bstan phyir ro ||

1 什译似将该词读作 sadbhūtaṃ。 2 MK, PSP byed pa por ni gyur pa dang || bcas pa las ni ma gyur dang ||, 其中的 bcas pa, MKPN 作 bcas pas。 3 BPP 缺。 nâsadbhūto ’pi 1-sadbhūtaṃ sadasadbhūtam-1 eva vā | karoti kārakaḥ karma pūrvoktair eva hetubhiḥ || 8.10

2-byed pa po dang las dag ni || ma gyur pa ni gyur bcas dang ||-2 3-gyur ma-3 gyur pa mi byed de || gtan tshigs gong du bstan phyir ro ||

1 什译似读作 sadbhūtaḥ sadasadbhūta。 2 MK, PSPDC byed pa por ni ma

gyur pas || las ni gyur dang bcas pa dang ||; 其中的 gyur pas, PSPPN 作 gyur pa。 3 PSPDC ma gyur。

第 8 品 业与作者之考察

141

【什】 有不能作無,無不能作有, 若有作、作者,其過如先說。 〖吕〗 作者若決定,不作不定業,不定不作定,此亦成先過。

【今】 实有作者即不能,作出非实有之业, 反之无亦不作有, 此有彼等过失故。 8.8

【什】 作者不作定,亦不作不定,

及定、不定業1,其過2-如先-2說。 〖吕〗 作者若是定,不作不決定,俱定不定業,因如上說故。

【今】 成为实有之作者,不作非实有之业, 不作实亦非实业,由前述之诸因故。 8.9 1 什译与现存《明句》梵本及诸藏本不符,参左注 1。 2《石》、P.3917、《要》:先已。

【什】 作者定、不定,亦定亦不定, 不能作於業1,其過2-如先-2說。 〖吕〗 作者若不定,亦不作決定,俱定不定業,因如上說故。

【今】 成非实有之作者,亦不能作成实业, 不作实亦非实业,由前述之诸因故。 8.10 1 什译与现存《明句》梵本及诸藏本不符,参左注 1。 2《石》、P.3917、《要》:先已。

Karmakārak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amaṃ prakaraṇam

142

karoti sadasadbhūto na san nâsac ca kārakaḥ | karma tatra1 vijānīyāt pūrvoktair eva hetubhiḥ || 8.11

byed pa por gyur2 ma gyur ni || las su gyur dang ma gyur pa || mi byed ’dir3 yang gtan tshigs ni || gong du bstan pas4 shes par bya ||

1 dJ, LVP tat tu; 斎藤明 (Saito 1984, pt. 1, p. 263, n. 24) 据藏译诸本修订

为 tatra,今从之。另参 LVP 187, n. 8。 2 MKN 误作 ma gyur。 3 MKDC, PSP ’di。 4 MKPN par。 pratītya kārakaḥ karma taṃ pratītya ca kārakam | karma pravartate nânyat paśyāmaḥ siddhikāraṇam || 8.12

byed 1-po las la-1 brten byas shing2 || las kyang byed po de nyid la || brten nas ’byung ba ma gtogs par3 || ’grub4 pa’i rgyu ni ma mthong ngo5 ||

1 MKDC pa po las。 2 BPPN zhing。 3 MKDC, PSP pa。 4 MKPN, PSP grub。 5 BPN ba。 evaṃ vidyād upādānaṃ vyutsargād iti karmaṇaḥ | kartuś ca karmakartṛbhyāṃ śeṣān bhāvān vibhāvayet || 8.13

de bzhin nyer len shes par bya || las dang byed1 2-po bsal-2 phyir ro || byed pa3 po dang las dag gis || dngos po lhag ma4 shes par bya ||

1 BP PN 误作 byed pa。 2 MKPN 误作 pos gsal。 3 MKN po。 4 MKPN, PPṬ ma’ang。

第 8 品 业与作者之考察

143

【什】 [无对应] 〖吕〗 作者定不定,亦不作決定,或不決定業,因如前當知。

【今】 实亦非实之作者,是即不作实有业, 亦不作非实有业,由前述因故当知。 8.11

【什】 因業有作者,因作者有業,

成業義如是,更無有餘事。 〖吕〗 作者緣業成,業復緣作者,除此得生起,不見能成因。

【今】 缘于业而有作者,缘此作者而有业, 除此之外我不见,[二者]成立之因由。 8.12 【什】 如破作、作者,受、受者亦爾。

及一切諸法,亦應如是破。 【今】 由业、作者之破斥,取亦如是当了知。

由业、作者[之考察],其馀事物应了知。 8.13

第 9 品 取者与取之考察

146

导 读

该品从生命主体 (upādātṛ, 取者 )和各种官能或心理活

动(upādāna, 所取)之间的关系入手,来驳斥事物的存在性。 9.1−2 有人说:内部世界包括具有见、听等功能的器官,亦

即眼、耳等诸根,还包括各种心理活动,即受等心所1。如

果这些事物存在的话,必然有一个作为拥有者的实体

(bhāva)先于彼等而安住。如果没有这个主体的话,怎么会

有眼等诸根与受等心所呢?因此,在这些事物存在之前,

肯定有一个已经安住的主体。 《般若灯》认为上述观点属犊子部,《明句》说是正量部。 9.3 对于上述观点,论主回应:如果在眼等诸根与受等心

所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一个实体安住的话,则这个实体是

依靠什么而施设的呢? 9.4 如果说这个实体可以离开眼等诸根与受等心所而独自

安住,那么眼等、受等肯定也可以离开这个实体而存在。 1 《般若灯》和《明句》都指出,颂文的“受等”指受、触、作意等

心所。部派佛教列举的心所都以受为起始,例如《俱舍论》卷 4 的

46 心所(《藏要》卷 8,第 78 页始)。

第 9 品 取者与取之考察

147

9.5 事实上,只有眼根等的存在才能促显(ajyate)一个主体

的概念,反之也只有某个主体的存在,才能促显眼等诸根

的概念。这里所谓“促显”,即表征,使之被理解认知。没

有眼等根,哪儿来的主体?没有主体,又哪有眼等根? 9.6 该颂唯《青目》视作论主观点,其他各家都理解为敌

方补救。 对方说:我并不是说在所有这些眼等诸根、受等心所

之前,有一个总的主体,而是说在各个之前,分别有一个

实体,由他们在不同的时候分别促显诸根和受等。例如,

眼根之前有一个见者,就由他促显眼根,耳根之前有听者,

受之前有受者,等等。这样,眼等根之前就是有实体的,

就是这个实体使它们现起。 9.7 该颂唯《青目》视作敌方补救,其他各家都理解为论

主回应。 论主回答:如果这个主体不能存在于所有的眼等根之

前,他又怎么能存在于各个之前呢? 9.8 果真于各个根和心所之前都有一个实体存在的话,则

见者、听者和受者都是同一主体,那么见者也能促显耳根,

这是不合理的。

148

9.9 如果说这些主体不是同一的,就会同时存在见者、听

者、嗅者、尝者、触者和思者,这样作为主体的“我”就不

再唯一,这也是不合理的。 9.10 有人说:眼根等处是从名色而起,色由四大元素构成,

对于这四大元素就有一个安住的实体作为取者,就是这个

实体存在于眼等根之先。论主回答:不仅仅内部世界之中

没有一个作领有者的主体。对于眼、耳等根和受等心所的

起因——外部世界的四大元素,也没有一个先前安住的实

体来作取者。 《佛护》和《明句》给出的理由是,这种提法并无新意,

跟前面驳斥的实体与眼等诸根一样不能成立。取者必依其

所取的四大元素而有,在诸元素之先则没有取者。 9.11−12 如果没有一个实体来作拥有者,眼等诸根和受等心所也

就不存在了。在眼根等之前、同时和之后的三时之中,用尽

一切办法来寻察,都找不到自身成立的实体,因此,以眼等

为因而说这个实体是有是无,这样的执着就可以止息了。

Upādātrupādānaparīkṣā nāma navamaṃ prakaraṇam

149

2-Nye bar len pa po dang nye bar blang ba brtag pa-2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dgu pa

【什】 觀本住品第九

【今】 第 9 品 取者与取之考察 3

1 依 ABh、BP、PP、PPṬ的题名拟构。Ms. O 题名作 Pūrvasthitiparīkṣā

(前住之考察);LVP 以及 Ms. C, R, T, K 作 Pūrvaparīkṣā (先前之考察);MKMs 作 Vyavasthitaparīkṣā (住之考察)。 2 ABh、BP、PP、PPṬ的题名。MK、PSP 作 sNga rol na gnas pa brtag pa。 3 依 ABh、BP、PP、PPṬ的题名翻译。另参叶少勇 2011,§ 3.2.8; Ye 2007, 162−163。

*Upādātrupādānaparīkṣā1 nāma navamaṃ prakaraṇam

150

darśanaśravaṇādīni vedanādīni câpy atha | bhavanti yasya prāg ebhyaḥ so ’stîty eke vadanty uta || 9.1

lta dang nyan1 la sogs pa dang || tshor sogs dang yang dbang byas pa || gang gi yin pa de dag gi2 | snga rol de yod kha cig smra ||

1 PSPDC 误作 nyen。 2 PP 误作 gis。 kathaṃ hy avidyamānasya darśanādi bhaviṣyati | bhāvasya tasmāt prāg ebhyaḥ so ’sti bhāvo vyavasthitaḥ || 9.2

dngos po yod pa ma yin na || lta 1-la sogs par-1 ji2 ltar ’gyur || de phyir de dag snga rol na || dngos po gnas pa de yod do3 ||

1 MK, PP, PSP ba la sogs; ABhPN, BP, PPṬ lta la sogs pa。 2 PPṬ ci。

3 BPDC 误作 de。 darśanaśravaṇādibhyo vedanādibhya eva ca | yaḥ prāg vyavasthito bhāvaḥ kena prajñapyate ’tha saḥ || 9.3

lta dang nyan la sogs pa dang || tshor ba la sogs nyid kyi1 ni || snga rol dngos po gang gnas pa || de ni gang gis2 gdags par bya ||

1 MKPN, ABhPN, PP, PSPP 误作 kyis。 2 BPC 误作 gis dngos。 vinâpi darśanādīni yadi câsau vyavasthitaḥ | amūny api bhaviṣyanti vinā tena na saṃśayaḥ || 9.4

lta 1-ba la sogs-1 med par2 yang || gal te de ni gnas gyur3 na || de med par yang de dag ni || yod par 4-’gyur bar-4 the tshom med ||

1 ABhPN, BP, PP, PPṬ la sogs pa。2 PSPDC pa。3 PSPPN ’gyur。4 PP gyur pa。

Upādātrupādānaparīkṣā nāma navamaṃ prakaraṇam

第 9 品 取者与取之考察

151

【什】 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 誰1有如是事,是則名本住。 〖吕〗 初二句:見及聞等法,受等及增上。

【今】 [论主]:“能见、能听等[诸根],以及受等[心所法], 其拥有者先存在。” 有人会作如是说。 9.1 1 《石》、《中》:雖。 【什】 若無有本住,誰有眼等法?

以是故當知,先已有本住。 【今】 [对方]:若是实体1不存在,其能见等将何有?

因此在彼等之前,定有实体已安住。 9.2 1 bhāva 原指一切存在,前面多译作“事物”,这里特指主观实体 (人我),为避免误解,译作“实体”。 【什】 若離眼等根,及苦、樂等法,

先有本住者,以何而可知? 【今】 [论主]:能见、能听等[诸根],以及受等之先前,

若此实体已安住,则此依何而施设? 9.3 【什】 若離眼、耳等,而有本住者,

亦應離本住,而有眼、耳等。 【今】 如果离开能见等,有此安住之[实体],

是则离开此[实体],无疑亦有能见等。 9.4

152

ajyate kenacit kaścit kiṃcit kenacid ajyate | kutaḥ kiṃcid vinā kaścit kiṃcit kaṃcid1 vinā kutaḥ || 9.5

ci yis gang zhig gsal2 bar byed || gang gis ci3 zhig gsal4 bar byed || ci med gang zhig ga la yod || gang med ci zhig ga la yod ||

1 dJ 误作 kiṃcid。 2, 4 MKPN 误作 bsal。 3 ABhPN 误作 ji。 sarvebhyo darśanādibhyaḥ kaścit pūrvo na vidyate | ajyate darśanādīnām anyena punar anyadā || 9.6

lta 1-la sogs pa-1 thams cad kyi2 || snga rol gang zhig yod pa min || 3-lta4 la sogs pa gzhan dag gis-3 || gzhan gyi tshe na gsal bar byed ||

1 PSP ba la sogs。 2 ABhPN 误作 kyis。 3 MK, PSP lta sogs nang nas gzhan zhig gis。 4 PPPN 误作 lta ba。

sarvebhyo darśanādibhyo yadi pūrvo na vidyate | ekaikasmāt kathaṃ pūrvo darśanādeḥ sa vidyate || 9.7

lta la sogs pa thams cad kyi1 || snga rol gal te yod min na || lta la sogs pa re re yi2 || snga rol de ni ji3 ltar yod ||

1 ABhPN 误作 kyis。 2 MKN 误作 yis。 3 PPṬ ci。

Upādātrupādānaparīkṣā nāma navamaṃ prakaraṇam

第 9 品 取者与取之考察

153

【什】 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 離法何有人?離人何有法? 【今】 某[法]1促显某[实体],由某[实体]显某[法]。

离[法]何有某[实体]?离某[实体]何有[法]? 9.5

1 “某[法]”指前文所说主体所拥有的能见、能听等根以及受等心所。 【什】 一切眼等根,實無有本住。

眼、耳等諸根,異相而分別。 〖吕〗 非見等一切,先自有何法。但見等異法,異時而能明。

【今】 [对方]:某[实体]非存在于,一切能见等之前。 不同者于不同时,方可促显能见等。 9.6

【什】 若眼等諸根,無有本住者,

眼等一一根,云何能知塵? 【今】 [论主]:若此[实体]不存于,一切能见等之前。

如何能够存在于,各个能见等之前? 9.7

154

draṣṭā sa eva sa śrotā sa eva yadi vedakaḥ | ekaikasmād bhavet pūrvam evaṃ caỿtan na yujyate || 9.8 ABh, BP, PP, PPṬ:

gal te re re’i snga rol na || lta po de nyid nyan po de || tshor ba po yang de nyid ’gyur || de ni de ltar mi rigs so ||

MK, PSP: lta po de nyid1 nyan po de || gal te tshor 2-po’ang de nyid na-2 || re re’i snga rol yod gyur3 na || de ni de ltar mi rigs so ||

1 PSPC 误作 ni nya。 2 MKP po de nyid ni。 3 PSPPN ’gyur。 draṣṭânya eva śrotānyo vedako ’nyaḥ punar yadi | sati syād draṣṭari śrotā bahutvaṃ câtmanāṃ bhavet || 9.9

gal te lta1 po gzhan nyid la || nyan pa po gzhan tshor gzhan na || 2-lta po’i tshe na nyan po yod ||-2 bdag kyang mang po nyid du ’gyur ||

1 PPPN 误作 lta ba。 2 MK, PSP lta po yod tshe nyan por ’gyur ||。 darśanaśravaṇādīni vedanādīni câpy atha | bhavanti yebhyas teṣv eṣa bhūteṣv api na vidyate || 9.10

lta1 dang nyan la sogs pa dang || tshor ba dag la sogs pa yang || gang las ’gyur ba’i ’byung de la’ang2 || de ni yod pa ma yin no ||

1 ABhP 误作 lta ba。 2 MKDC lang。

Upādātrupādānaparīkṣā nāma navamaṃ prakaraṇam

第 9 品 取者与取之考察

155

【什】 見者即聞者,聞者即受者, 如是等諸根,則應有本住。 〖吕〗 若見者即聞,又即是受者,各各有本住,如是則非理。

【今】 若彼见者即听者,彼亦即是此受者, 而存在于各个前,如是即是不合理。 9.8 【什】 若見、聞各異,受者亦各異,

見時亦應聞,如是則神多。 〖吕〗 末二句:見時成聞者,是則成多我。

【今】 如果见者异听者,而且异于此受者, 则见、听者同时有,我亦成为多体性。 9.9 【什】 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

所從生諸大,彼大亦無神。 【今】 能见、能听等[诸根],以及受等[心所法],

若是来自诸元素,于元素亦无[实体]。 9.10

156

darśanaśravaṇādīni vedanādīni câpy atha | na vidyate ced yasya syur1 na vidyanta imāny api || 9.11

lta dang nyan la sogs pa dang || tshor ba dag la sogs pa yang || gang gi yin pa gal te med || de dag kyang ni yod 2-ma yin-2 ||

1 dJ, LVP sa。参 MacDonald 2007, 37−38。 2 PP pa min。

prāk ca yo darśanādibhyaḥ sāṃprataṃ côrdhvam eva ca | na vidyate ’sti nâstîti nivṛttās tatra kalpanāḥ || 9.12

gang zhig lta1 la sogs pa yi || snga2 rol da lta3 phyi na med || de la yod do med do zhes || rtog pa dag ni ldog par ’gyur ||

1 PSPPN 误作 lta ba。 2 ABhN 误作 lnga。 3 BP, PP ltar。

Upādātrupādānaparīkṣā nāma navamaṃ prakaraṇam

第 9 品 取者与取之考察

157

【什】 若眼、耳等根,苦、樂等諸法, 無有本住者,眼等亦應無。 〖吕〗 末二句:無有所屬者,彼等亦非有。

【今】 能见、能听等[诸根],以及受等[心所法],

彼等若无拥有者,则彼等亦不可得。 9.11 【什】 眼等無本住,今後亦復無。

以三世無故,無有、無分別。 〖吕〗 若法見等前,今、後皆無有,此中說有、無,分別皆成倒。

【今】 于能见等前、中、后,此[实体]皆不可得,

谓“有”谓“无”之分别,即于此处得止息。 9.12

第 10 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160

导 读

该品通过驳斥能烧之火(agni)与所烧之燃料(indhana)两个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五种关系(见10.14颂),破斥了取者

(upādātṛ)与所取(upādāna)的存在性。 10.1 对方说:取者就是“我”(ātman),可喻为火,其所取的

五蕴可喻为燃料。它们都是存在的。 论主回答:它们不存在,因为比喻中的火与燃料根本

就不成立。如果火与燃料是有,它们是一体呢?还是别异

而存呢?首先,如果火就是燃料,二者为一,就会导致作

者与业成为一体的过失。因为,火就等于是作者,燃料就

是其所作业(对象)。如果转而认为火与燃料是各有其体,

也是不合理的。因为那样的话,没有燃料火也可以存在。 10.2−3 如果火与燃料是别异而存,就是不依赖对方而存在,

这样的话火就会永远燃烧,而无须焚烧燃料作为其生因。

而且,为了维持火的延续而作的种种努力也就没有了意义。

这样的火也就没有烧或烤的业用。 10.4 综合各家注释,这里对方举出一个火和燃料的结合状

态——正在燃烧。正在被烧的就是燃料,能烧燃料的就是

第 10 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161

火,二者虽不同体,却可以相拥而作燃烧之业。论主回答:

在对方设想的这种状态中,只有正在燃烧的燃料而已,从

中无法剥离出一个区别于燃料而又能烧燃料的火。如果火

的概念不能成立,燃料也就不可能存在。 10.5 如果火有别于燃料,就是不观待燃料也能成立,那么

火就不能与燃料相遇,不相遇就不能烧燃料,不烧也就不

会灭。火如果不灭,就会永远安住于自体相。 10.6 对于上述归谬,对方辩解:火与燃料虽然相异,却可

以相遇而烧,正如男人和女人虽然相异,却可以相遇相交。 10.7 论主回答:若火与燃料果真如男人、女人一般相互差

异而彼此分离,则的确可以相遇而燃。问题是二者不可能

相互分离,因此对方的辩解是无效的。 10.8−9 如果转而说火与燃料是相互观待而成,那么应该哪个

先成立呢?若认为先有燃料,观待燃料而有火,那么火既

然能观待他物,就已经是自体成立,而观待之后就又被成

立了一次。而且,燃料若先有,就成了离火而独有。这都

是不可能的,因此,主张火与燃料是相互观待而有,也是

不合理的。

Agnīndhanaparīkṣā nāma 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62

10.10 如果这个事物观待那个事物而成立,而所观待的那个

事物又要观待这个事物才成立,这就要问,到底是谁观待

谁而成立? 10.11 对于事物观待他物而成的主张,如果这个事物自己都

还未成立,也就是不存在,又如何能观待他物呢?如果说

它是成立之后而观待,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已成立即无

须观待,若再观待则有已成立之物又一次成立的过失。 10.12 以上述推理如实观察可以得知,观待燃料的火是不存

在的,因为无论是已成立还是未成立,火与燃料之间都无

法建立观待关系。不观待燃料的火也是没有的,因为不观

待他物就不以燃烧为起因,就会永远燃烧。 另一方面,观待火的燃料也是不存在的,同样是因为

不能建立观待关系。不观待火的燃料也不存在,因为离了

火,就没有燃烧,自然没有燃料。 10.13 据《无畏》,火不可能来自于燃料之外的其他地方。如

果执着火来自于他处的话,就要思考这个火自身是具有燃

料呢,还是离燃料的,这样就又回到了本品开头驳斥的观

点。火同样也不能存在于燃料之中。因为在燃料之中见不

到火,如果燃料之中本来就有火,就应无须人功而自燃。

第 10 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163

其他对于燃料的考察,可以套用第 2 品对行动的考察

来进行。正如正行、已行和未行的地方不被走,同样正燃、

已燃和未燃的燃料也不能被烧。另外,正如实有、非实有、

亦实有亦非实有的行者不能作出行走的动作,同样三种烧

火者也不能作出烧火的行为。 《佛护》与《般若灯》的理解大致同上,《青目》和《安

慧》对于偈颂后两句的释义有所不同,其梵文底本很可能

有差异(参校勘部分的注释)。可解为:燃料同样不从火之

馀处来,也不存在于火中。其馀的考察是,正如正行处、

已行处和未行处不被行走,正燃、已燃和未燃的燃料也不

能被烧。 10.14 该颂总结并批驳了火与燃料的五种存在关系: (1) 相

同;(2) 相异;(3) 火拥有燃料;(4) 火在燃料中;(5) 燃料在

火中。其原因在前面的偈颂中都已经论述。这五种表述涵

盖了存在关系的所有可能性,在后面的偈颂中称为“五种推

求” (pañcadhā mṛgyamāṇaḥ, 见16.2及22.8颂)。 10.15−16 依照上述对火与燃料的考察,可以解明其他一切事物,

可以破斥取者之“我”与所取之间的一、异等所有关系。那

些以相即或相离的说法来建立主、客体之间种种关系的人,

我认为他们没有理解佛陀教法的真义。

Agnīndhanaparīkṣā nāma daśamaṃ prakaraṇam

Me dang bud shing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cu pa

【什】 觀燃可燃品第十

【今】 第 10 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Agnīndhanaparīkṣā nāma 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66

1-yadîndhanaṃ bhaved-1 agnir ekatvaṃ kartṛkarmaṇoḥ | anyaś ced indhanād agnir indhanād apy ṛte bhavet || 10.1

2-gal te shing-2 de me3 yin na || byed pa po dang las gcig ’gyur || gal te shing las me gzhan na || shing med par yang4 ’byung bar ’gyur ||

1 = MKMs;dJ, LVP yad indhanaṃ sa ced。两种梵文行文分别反映在两组藏译之中,详细讨论见叶少勇 2011, § 3.2.2; Ye 2007, 158。 2 MK, PSP, BPDC bud shing gang。 3 MKDC 误作 ma。 4 PP ni。 nityapradīpta eva syād apradīpanahetukaḥ | punarārambhavaiyarthyam evaṃ câkarmakaḥ sati || 10.2

rtag tu ’bar ba nyid du ’gyur || ’bar byed 1-med pa’i rgyu las byung-1 || rtsom pa don med nyid du ’gyur || de lta2 yin na las kyang med ||

1 MK, PSP rgyu las mi ’byung zhing, 参右注 1。 2 BP, PSPPN ltar。 paratra nirapekṣatvād apradīpanahetukaḥ | punarārambhavaiyarthyaṃ nityadīpte1 prasajyate || 10.3

gzhan la ltos2 pa med pa’i phyir || 3-’bar byed med pa’i rgyu las byung ||-3 rtag tu ’bar ba 4-nyid yin na-4 || rtsom pa don med nyid du ’gyur ||

1 dJ, LVP nityadīptaḥ。参 MacDonald 2007, 46。 2 MKPN, ABhPN, BPPN, PPPN, PSPPN bltos。 3 MK ’bar bar byed rgyu las mi ’byung ||; PSP ’bar byed rgyu las mi ’byung zhing ||。 4 MKDC, PSP yin na ni。

第 10 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167

【什】 若燃是可燃,作、作者則一。 若燃異可燃,離可燃有燃。

【今】 [论主]:如果火即是燃料,作者与业成一体。

如果火异于燃料,则离燃料而有[火]。 10.1

【什】 如是常應燃,不因可燃生, 則無燃火功,亦名無作火。

【今】 [火]即成为永燃烧,1-不以燃烧2为原因-1,

持续努力无意义,如是[火]成无业用。 10.2 1 《无畏》的偈颂和长行以及《佛护》、《般若灯》偈颂的藏译将此

句的多财释复合词理解作“以无燃烧为原因”(apradīpana-hetuka),有

些费解。而《佛护》、《般若灯》与《明句》的注释都解作“不以燃

烧为原因”(a-pradīpanahetuka),今译从之。 2 《般若灯》与《明句》指出此处“燃烧”(pradīpana)指燃料。 【什】 燃不待可燃,則不從緣生。

火若常燃者,人功則應空。

【今】 由不观待他者故,即不以燃为原因1。 若是永远在燃烧,持续努力则无义。 10.3 1 参前颂注 1、2。

Agnīndhanaparīkṣā nāma 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68

tatraỿtat syād idhyamānam indhanaṃ bhavatîti cet | kenêdhyatām indhanaṃ tat tāvanmātram idaṃ yadā || 10.4

de la gal te ’di snyam du || bsreg1 bzhin2 bud shing yin sems na || gang tshe de tsam3 de yin na || gang gis4 bud shing de sreg byed ||

1 ABhPN, BP, PP, PSPPN, PPṬ sreg。 2 BP 误作 shing。 3 BPPN rtsam。 4 MKPN, PPPN gi。 anyo na prāpsyate ’prāpto1 na dhakṣyaty adahan punaḥ | na nirvāsyaty anirvāṇaḥ sthāsyate vā svaliṅgavān || 10.5

gzhan na2 mi phrad phrad med na || sreg3 par mi ’gyur4 mi sreg na || ’chi bar mi ’gyur 5-mi ’chi-5 na || rang 6-gi rtags7 dang-6 ldan par gnas ||

1 dJ 误作’prapto。 2 MK, PSP phyir。 3 MKN 误作 sred。 4 PSPPN 增 ma ’gyur 衍文。5 BPPN 误作’chi ba。 6 MK, PSP rtags dang yang,其中 PSPPN 误 rtags 作 rtag。 7 BP 误作 brtags。 anya evêndhanād1 agnir indhanaṃ prāpnuyād yadi | strī saṃprāpnoti puruṣaṃ puruṣaś ca striyaṃ yathā || 10.6

2gal te shing las me gzhan yang3 || shing dang phrad du4 rung bar ’gyur || ji5 ltar bud med skyes pa dang || skyes pa’ang bud med phrad pa bzhin ||

1 dJ 误作 evandhanād。 2 MK, PP, PSP, PPṬ 中偈颂的前两句与后两句顺序倒换。 3 MK, PSP na。 4 MKPN, PSP par。 5 PPṬ ci。

第 10 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169

【什】 若汝謂燃時,名爲可燃者, 爾時但有薪,何物燃可燃? 【今】 若于此处作是说,“正燃烧者即燃料”,

应由谁烧彼燃料?彼时唯有燃料故。 10.4

【什】 若異則不至1,不至則不焼,

不焼2則不滅,不滅則常住。 【今】 若相异则不相至,不相至则不燃烧,

不燃烧则不熄灭,不灭则永住自相。 10.5 1 P.3917:生。 2

《石》、P.3917:然。

【什】 燃與可燃異,而能至可燃。

如此至彼人,彼人至此人。 〖吕〗 末二句:如女至於男,又男至於女。

【今】 [对方]1:火虽异于彼燃料,而可至于彼燃料。 如女可与男会合,男亦可与女会合。 10.6 1 《无畏》、《青目》、《佛护》与《般若灯》都将该颂释作敌方补救,

只有《明句》解作论主的陈述,据之前半颂应译作:唯火异于彼燃

料,方可至于彼燃料。

Agnīndhanaparīkṣā nāma 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70

anya evêndhanād agnir 1-prāpnuyāt kāmam indhanaṃ-1 | agnīndhane yadi syātām anyonyena tiraskṛte || 10.7

gal te me dang shing dag ni || gcig gis gcig ni bsal2 gyur3 na || shing las me gzhan nyid yin yang || shing dang phrad par ’dod la rag ||

1 = MKMs, BPMs; dJ, LVP indhanaṃ kāmam āpnuyāt。 2 ABhPN 误作 gsal。 3 MKPN ’gyur。 yadîndhanam apekṣyâgnir apekṣyâgniṃ yadîndhanam | katarat pūrvaniṣpannaṃ yad apekṣyâgnir indhanam || 10.8

gal te shing ltos1 me yin la || gal te me ltos1 shing yin na || 2-gang la ltos1 pa’i me dang shing ||-2 dang por3 grub4 pa gang zhig yin ||

1 ABhPN, BPPN, PPPN, bltos。 2 MK, PSP gang ltos me dang shing ’gyur ba ||; 其中 MKPN, PSPPN ltos 作 bltos; MKDC 误 me 作 med。 3 MKPN po。 4 MKP 误作 drug。 yadîndhanam apekṣyâgnir agneḥ siddhasya sādhanam | 1-bhaviṣyatîndhanaṃ-1 câpi bhaviṣyati niragnikam || 10.9

gal te shing ltos2 me yin na || me grub3 pa la sgrub par ’gyur || bud par bya ba’i shing la yang || me med par ni4 ’gyur ba yin ||

1 = MKMs; dJ, LVP 误作 evaṃ satîndhanaṃ。参叶少勇 2011, § 3.1.2; Ye 2007, 151。 2 MKPN, ABhPN, BPPN, PPPN, PSPPN bltos。 3 MKPN, PPPN sgrub。 4 MKPN yang。

第 10 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171

【什】 若謂燃、可燃,二俱相離者, 如是燃則能,至於彼可燃。 〖吕〗 末三句:由一遮餘者,是則異薪火,亦能至於薪。

【今】 [论主]:异于燃料之火者,的确可至于燃料, 如果火及与燃料,二者彼此相分离。 10.7 【什】 若因可燃燃,因燃有可燃,

先定有何法,而有燃、可燃? 〖吕〗 末二句:薪火皆有待,何法最先成?

【今】 若待燃料而有火,观待火而有燃料, 应由何者先成立?依之有火或燃料。 10.8 【什】 若因可燃燃,則燃成復成,

是爲可燃中,則爲無有燃。 〖吕〗 第 3 句:亦復所燃薪。

【今】 若待燃料而有火,则火[先前]已成立, [而又再次]得成立,燃料亦成离火者。 10.9

Agnīndhanaparīkṣā nāma 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72

yo ’pekṣya sidhyate bhāvas tam evâpekṣya sidhyati | yadi yo ’pekṣitavyaḥ sa sidhyatāṃ kam apekṣya kaḥ || 10.10

gal te dngos po gang ltos1 ’grub2 || de nyid la yang ltos1 nas ni || ltos1 bya gang yin de ’grub3 na || gang la ltos1 nas gang zhig ’grub ||

1 MKPN, ABhPN, BPPN, PPPN, PSPPN bltos。 2 MKPN grub。 3 PP grub。 yo ’pekṣya sidhyate bhāvaḥ so ’siddho ’pekṣate katham | athâpy apekṣate siddhas tv apekṣâsya na yujyate || 10.11

dngos po ltos1 ’grub2 gang yin pa || de ma grub na ji3 ltar ltos || ci ste grub pa4 ltos1 she5 na || de ni ltos1 par6 mi rigs so ||

1 同前颂注 1。 2 MKDC, PPDC grub。 3 PPṬ ci。 4 ABhPN pas; PPṬ par。5 PSPPN shes。 6 ABhPN pa。 apekṣyêndhanam agnir na nânapekṣyâgnir indhanam | apekṣyêndhanam agniṃ na nânapekṣyâgnim indhanam || 10.12

shing la ltos1 pa’i me med de || shing la ma ltos2 me yang med || me la ltos2 pa’i shing med de3 || me la ma ltos2 shing yang med ||

1 MKPN, ABhPN, BPPN, PPPN, PSPPN bltos; PSPDC 误作 ma ltos。 2 同前颂注 1。 3 PSPPN 误作 na。

第 10 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173

【什】 若法有1待成,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 〖吕〗 若物有待成,即此復因待,而成所待者,果何待何成?

【今】 此物观待[彼]而成,彼物即是所观待, 却又观待此而成,则谁观待谁而成? 10.10 1《石》、《丽》、P.3917、《正》、《要》:因。 【什】 若法有待成,未成云何待?

若成已有待,成已何用待? 〖吕〗 末句:彼待則非理。

【今】 此物观待[他]而成,此物未成怎观待? 若是已成而观待,此之观待不合理。 10.11 【什】 因可燃無燃,不因亦無燃。

因燃無可燃,不因無可燃。 〖吕〗 無待薪之火,亦無不待火;無待火之薪,亦無不待薪。

【今】 无有观待燃料火,无有不待燃料火。 无观待火之燃料,无不待火之燃料。 10.12

Agnīndhanaparīkṣā nāma 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74

āgacchaty anyato nâgnir indhane ’gnir na1 vidyate | tathêndhane2 śeṣam uktaṃ gamyamānagatāgataiḥ || 10.13 1 dJ 误作 an。

2 该词是据 ABh、BP、PP、PPṬ 的释义推测。MKMs athêndhanaṃ, 为tathêndhanaṃ 之误,符合《青目》、《安慧》的解释。dJ, LVP 作atrêndhane,符合《明句》的解释。详细讨论见叶少勇 2011,§ 3.2.9;Ye 2007, 163。 ABh, BP, PP, PPṬ:

me ni gzhan las mi ’ong ste || shing la’ang me ni yod ma yin || song dang ma song bgom pa yis || de bzhin shing la lhag ma bstan ||

MK, PSP: me ni gzhan las mi ’ong ste || shing la’ang me ni yod ma yin || de bzhin shing gi lhag ma ni || song dang ma song bgom1 pas bstan ||

1 MKP 误作 bsgom。

indhanaṃ punar agnir na nâgnir anyatra cêndhanāt | nâgnir indhanavān nâgnāv indhanāni na teṣu saḥ || 10.14

shing nyid me ni ma yin te || shing las gzhan la1 me yang med || me ni shing dang ldan ma2 yin || me la shing med der de med ||

1 MKPN la’ang。 2 MKP 误作 pa。

第 10 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175

【什】 燃不餘處來, 燃處亦無燃, 可燃亦如是, 餘如去來說。 【今】 火不来自于馀处,火不即在燃料中。

1-对于燃料馀[亦]同,由正、已、未行已说-1。 10.13 1 诸家注释的梵文底本很可能不同(参左注 2)。此处译文依据《无

畏》、《佛护》与《般若灯》的解释以及所推测的梵文底本。据梵文

《明句》则应译作:其馀对于此燃料,由正、已、未行已说。其义

理大致同于《无畏》、《佛护》与《般若灯》。 若据《青目》、《安慧》应译作:燃料同样亦如是,馀由正、已、

未行说。其理路见导读部分。

【什】 1-可燃即非-1燃,離可燃無燃,

燃2-亦無-2可燃,燃中無可燃,可燃中無燃3。 〖吕〗 即薪非是火,離薪亦無火,火非薪相應,火、薪相互無。

【今】 火者非即是燃料,非异燃料而别有, 火非具有燃料者,火中无薪,反亦然。 10.14 1 依《石》、《丽》、P.3917、《正》。《中》、《要》:若可燃無。 2 《石》、

《丽》、P.3917、《正》:無有。 3 《丽》、《中》、P.3917、《正》将该

颂排为 5 句,与梵本意义相符。《石》的换行无法判断第 5 句是否

列入颂文,《要》则误刊为 4 句。

Agnīndhanaparīkṣā nāma 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76

agnīndhanābhyāṃ vyākhyāta ātmopādānayoḥ kramaḥ | sarvo niravaśeṣeṇa sārdhaṃ ghaṭapaṭādibhiḥ || 10.15

me dang shing gis bdag dang ni || nye bar 1-blang ba’i-1 rim pa kun || bum snam2 3-la sogs-3 lhan cig tu || ma lus par ni rnam par bshad ||

1 MKDC, PSP len pa’i; ABhPN 误作 bslang ba’i。 2 ABhN 误作 bsnam。 3 MK, BPDC, PSP sogs dang。

ātmanaś ca satattvaṃ ye bhāvānāṃ ca pṛthak pṛthak | nirdiśanti na tān manye śāsanasyârthakovidān || 10.16

gang dag bdag dang dngos po rnams || de 1-bcas nyid-1 dang tha dad par || ston pa de dag bstan don la || mkhas so2 snyam du mi sems so ||

1 MKPN nyid ces。 2 ABhPN po。

第 10 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177

【什】 以燃、可燃法,說受、受者法, 及以說瓶、衣,一切等諸法。 〖吕〗 末三句:如次說我取,一切瓶衣等,合說皆無餘。

【今】 由火、燃料[之考察],无馀解明诸一切, [考察]我、取之步骤,以及瓶和布等等。 10.15 【什】 若人說有我,諸法各異相,

當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 〖吕〗 初二句:若說我與物,或俱或異者。

【今】 若人说我与事物,有相即性或异性, 我不认为彼等者,精通教法之真义。 10.16

第 11 品 轮回之考察

180

导 读

该品通过拆解事物的开端和存在顺序,来破斥其存在性。 11.1 综合各家注释,该品是针对如下辩难:《无始终经》

中说轮回无始无终,不见前际后际,无明众生长时流转1。

可见轮回是有的,那么轮回的主体——“我”也是有的。 据《无畏》,论主回答:当被问及轮回的开端可否知

晓时,佛回答“不可知”。因为轮回无始无终,无前无后。

既然如此,何有轮回? 11.2 如果就此认为,轮回的中段是有,也是不合理的。如

果没有始、终两端,又哪里来的中间?因此,轮回的起始、

中间、结束都是没有的,所以,在轮回中也不可能分辨先、

后、同时等存在顺序。 11.3 如果说先有生,其后有老死,生就成了离老死而独有,

即生而不老。而且,不须要先在他世死去,也能在此世出

生。这都是不可能的。

1 参《别译杂阿含经》卷 16 (《大正藏》第 100 号,卷 2 第 486 页下):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源者。 《相应部》(SN II, 178.8−9):anamataggāyaṃ bhikkhave saṃsāro pubbākoṭi na paññāyati。

第 11 品 轮回之考察

181

11.4 如果说老死在先,生在其后,那么,没有生,也就没

有老死之因,又怎么会有老死呢? 11.5 生和老死同时而有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同时的

话,一个正在出生的人就会死去,而且,生和死都成了无

因,这都是不可能的。 11.6 对方说:虽然无法建立先、后、同时的顺序,但生和

老死总还是有的,那么拥有二者的“我”也是有的。论主回

答:如前陈道理,对于生和老死,既然各种顺序都无法确

立,为什么还要执着有生和老死的戏论呢?因为二者若有,

必有先后或同时的存在顺序。若无生和老死,又怎么可能

有我? 11.7 正如生和老死的存在顺序无法确立,因和果、相和所

相、受和受者,以及其他一切范畴,例如解脱与涅槃、能

知与所知、能量与所量等等,若以理观察,都不可能有前

后或同时的顺序。 11.8 正如存在顺序无法建立,若如实观察,不仅生死轮回

没有开端,只要是被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找不到开端,也

就都不可能存在,而只是显现为存在,就像蜃景、乾达婆

城和映像一样。

183

*Saṃsāraparīkṣā1 nāmaỿk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Khor ba brtag pa-2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cu gcig pa

【什】 觀本際品第十一

【今】 第11品 轮回之考察3

1 依 ABh、BP、PP、PPṬ 的题名拟构。LVP、《明句》各个梵文写

本以及 MKMs 的题名均作 Pūrvāparakoṭiparīkṣā (前后际之考察)。 2 ABh、BP、PP、PPṬ 的题名。MK、PSP 作 sNgon dang phyi ma’i mtha’ brtag pa。 3 依 ABh、BP、PP、PPṬ 的题名翻译。另参叶少勇 2011,§ 3.2.10; Ye 2007, 165−166。

Saṃsāraparīkṣā nāmaỿk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84

pūrvā prajñāyate koṭir nêty uvāca mahāmuniḥ | saṃsāro ’navarāgro hi nâsyâdir nâpi paścimam || 11.1

sngon mtha’ mngon1 nam zhes zhus tshe || thub pa chen pos min zhes gsungs || ’khor ba thog ma 2-tha med de-2 || de la sngon med3 phyi ma med ||

1 MKPN, PSP 误作 sngon。 2 MKDC, PSP mtha’ med de; MKPN tha ma med。 3 PPṬ dang。 naỿvâgraṃ nâvaraṃ yasya tasya madhyaṃ kuto bhavet | tasmān nâtrôpapadyante pūrvāparasahakramāḥ || 11.2

gang la thog 1-med tha med pa-1 || de la dbus ni ga la yod || de2 phyir de la snga phyi dang || lhan cig rim pa mi ’thad do ||

1 MKDC med mtha’ med par; MKPN, PSP ma tha med pa。 2 ABhPN de’i。 pūrvaṃ jātir yadi bhavej jarāmaraṇam uttaram | nirjarāmaraṇā jātir bhavej jāyeta câmṛtaḥ || 11.3

gal te skye ba 1-snga gyur-1 la2 || rga 3-shi ’phyi ba-3 yin na ni || skye ba rga shi med pa dang || ma shi bar yang skye bar ’gyur ||

1 PSP sngar ’gyur。 2 BP pa。 3 MKDC, PSP shi phyi ma; MKPN shi ’phyi ma; PPṬ shi’i phyi ba。 paścāj jātir yadi bhavej jarāmaraṇam āditaḥ | ahetukam1 ajātasya syāj jarāmaraṇaṃ katham || 11.4

gal te skye ba ’phyi2 gyur3 la || rga shi snga ba4 yin na ni || skye ba med pa’i rga shi ni || rgyu med par ni ji5 ltar ’gyur ||

1 MKMs āhaitukam。 2 PPN 误作’chi。 3 MKDC, PSP ’gyur。 4 MKC ma。 5 PPṬ ci。

第 11 品 轮回之考察

185

【什】 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

〖吕〗 問見前際否,大牟尼說非。流轉無始終,彼無前無後。 【今】 1-“先前之际可知否?” 大牟尼说“不[可知] ”。-1 因为轮回无始终,彼无初始亦无后。 11.1 1 据《无畏》、《般若灯》的理解翻译,即将第一句看作提问,第二

句才是佛的回答。《青目》、《明句》、《佛护》似将两句连起来理解,

应译作:大牟尼者曾宣说,先前之际不可知。 【什】 若無有始終,中當云何有? 是故於此中,先、後、共亦無。 【今】 彼若无始亦无终,[又]如何会有中间? 是故此处不当有,先、后、同时诸顺序。 11.2 【什】 若使先有生,後有老死者, 不老死有生,不生有老死。

〖吕〗 末二句:生則無老死,又無死亦生。 【今】 如果先前有出生,而后再有老和死, 则生成为离老死,未死殁者亦将生。 11.3 【什】 若先有老死,而後有生者, 是則爲無因,不生有老死。

〖吕〗 末二句:無生之老死,無因云何成? 【今】 如果出生在其后,而老和死在先前, 则未生者如何有,无有因之老和死? 11.4

Saṃsāraparīkṣā nāmaỿk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86

na jarāmaraṇaṃ caỿva jātiś ca saha yujyate | mriyeta jāyamānaś ca syāc câhetukatôbhayoḥ1 || 11.5

skye ba dang ni rga shi dag || lhan cig rung ba ma yin no2|| skye bzhin 3-pa na-3 ’chi ’gyur zhing4 || 5-gnyi ga-5 rgyu med can du ’gyur ||

1 MKMs câhaitu°。 2 MK, PSP te。 3 ABh 误作 par ni。 4 PPDC na。 5 MK gnyis ka。 yatra na prabhavanty ete pūrvāparasahakramāḥ | prapañcayanti tāṃ jātiṃ taj jarāmaraṇaṃ ca kim || 11.6

gang la1 snga phyi lhan cig gi || rim pa de dag mi srid pa’i || skye ba de dang rga shi de || 2-ci yi-2 phyir na 3-spros par-3 byed ||

1 MKPN las。 2 BPPN ci’i。 3 MK, PSP spro bar。 kāryaṃ ca kāraṇaṃ caỿva lakṣyaṃ lakṣaṇam eva ca | vedanā vedakaś caỿva santy arthā ye ca kecana || 11.7

1rgyu dang ’bras bu nyid dang ni || mtshan nyid dang ni mtshan 2-gzhi nyid-2 || tshor dang tshor po nyid dang ni || don yod gang dag ci yang rung ||

1 MK 与 PSP 将下颂前两句提至此处。 2 PPDC nyid gzhi。 pūrvā na vidyate koṭiḥ saṃsārasya na kevalam | sarveṣām 1-api bhāvānāṃ-1 pūrvā koṭī na vidyate || 11.8

’khor ba ’ba’ zhig sngon gyi mtha’ || yod ma yin 2-pa ma yin gyi-2 || dngos rnams thams cad nyid la yang || sngon gyi mtha’ ni yod ma yin ||

1 MKMs eva dharmmāṇāṃ。2 MKDC, BPDC, PSP par ma zad kyi; MKPN par ma zad de。

第 11 品 轮回之考察

187

【什】 生及於老死,不得一時共。 生時則有死,是二俱無因。 【今】 老死与生同时有,是则亦为不合理。 正生者即成为死,二者俱成无因性。 11.5 【什】 若使初、後、共,是皆不然者, 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 【今】 既然于彼不可有,先、后、同时诸顺序, 为何还要作戏论,谓有彼生及老死? 11.6

【什】 諸所有因果,1-及相-1、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所有一切法,

〖吕〗 末句:諸有義隨應。 【今】 彼或为因或为果,或为相及其所相, 领受以及领受者,无论任何之实体。 11.7 1 《石》、《丽》、P.3917、《正》:相及。

【什】 非但於生死,本際不可得, 如是一切法,本際皆亦無。 【今】 并非只有轮回之,先前之际不可得, 所有一切诸事物,前际亦是不可得。 11.8

第 12 品 苦之考察

190

导 读

12.1 对方说:经中说五蕴是苦,可见苦是有。论主回答:

认为有苦的观点无非四类:一些人认为苦是自造,一些人

认为是他造,还有自他共造和无因而生。然而,无论由谁

来造,都不可能产生这个所造之苦。 12.2 如果说苦由自所造,就不是依缘而生。然而,以现世

生命的五蕴为缘,才能产生下一世的五蕴。因此,说苦由

自五蕴所造是不合理的。 12.3 有人说:苦是由他所造,以此世有别于后世的五蕴为

缘,后世的五蕴就可以生起。论主回答:如果此世五蕴与

后世五蕴果真能相互有别而各自独立,则可说由此世五蕴

造后世五蕴,也就是苦由他造。然而,对于一个轮回的生

命,前世后世并非如两人般相互别异,所以苦由他造是不

合理的。 12.4 对方说:我并不是说由此苦还造此苦所以是自造,也

不是说苦从因缘而生所以是他造,而是说苦由自己这个轮

回主体(pudgala, 补特伽罗)而造,因此可称为自造。

第 12 品 苦之考察

191

论主回答:如果认为苦是由自人所造,那么就要问,

在造苦之前,谁是这个离苦而能造苦的人?离苦蕴是不可

能有人的,因此苦非自人所造。 12.5 如果认为苦蕴由他人造,造完之后又交给了这个人,

那么在交付之前,这个接受苦的人就没有苦。只有指着诸

蕴才能说此等蕴即是某人,如果没有苦蕴,哪里会有这个

接受苦的人呢? 12.5* 据《明句》,把苦交给别人的那个人也不可能有。凭

借取蕴才能施设人。如果这个人真能把苦蕴交给别人,自

己就是与蕴相离,离蕴则此人是谁?因此,苦由他人所造

也是不可能的。 12.6 而且,如果苦由自造不成立,由他造也就不成立。因

为,对于那个造苦蕴的他人来说,苦蕴就是自造。若以理

推知苦不自造,自然不可能由他人造。 12.7 据《无畏》,对方补救:从人与苦蕴不异亦即由苦造

苦的角度,可说苦由自造,而从人苦不一的角度,可说苦

由他造,两种说法名异而实同。论主回答:首先,就人苦

不异来说,苦不可能由自造,因为自己不能还造自己。其

Duḥkhaparīkṣā nāma dv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92

次,如果说人苦不一,离开了苦,这个“他人”的自体尚不

成立,又如何有他人造作之苦? 《明句》、《青目》的理解大致同上。而《佛护》、

《般若灯》认为该颂所批判的观点包含三点:(1) 苦为自人

所造;(2) 从人苦不异的角度说,苦为苦自造;(3) 从人苦

不一的角度说,苦为他人造。其中,第一点是基本观点,

后两点是从不同角度的阐释。该颂首句破斥第一点,次句

破第二点,末二句破第三点(参今译注释)。 12.8 上面分别破斥了自造和他造的观点,针对自他共造,

论主说:如果自他各自能造作苦蕴的话,可以说有自他共

造。既然没有各自所造,也就不可能有共造。 各种因由都不能造苦,那么苦蕴是否就是无因而生

呢?这也是不可能的,无因而生的说法会导致更大的过失。 12.9 一切苦蕴,无论是自生、他生,还是自他共生或无因

生,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不仅如此,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

例如色等,以上述四种形式也都不可能存在。

193

Duḥkhaparīkṣā nāma dv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1

1-sDug bsngal brtag pa-1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cu gnyis pa

【什】 觀苦品第十二

【今】 第12品 苦之考察

1 LVP 题名。

2 ABh、BP、PP、PPṬ的题名, 此题名与LVP以及汉译诸注本一致,

只有MK、PSP作bDag gis byas pa dang gzhan gyis byas pa brtag pa (自造

他造之考察)。

Duḥkhaparīkṣā nāma dv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94

svayaṃ kṛtaṃ parakṛtaṃ dvābhyāṃ kṛtam ahetukam | duḥkham ity eka icchanti tac ca kāryaṃ na yujyate || 12.1

kha cig sdug bsngal bdag1 gis byas || gzhan gyis byas dang 2-gnyi gas-2 byas3 || rgyu med pa las byung4 bar ’dod || de ni bya bar mi rung ngo ||

1 PSPN 误作 gdag。2 MKPN gnyis kas。3 PSPN 增 pa。4 MKDC, PSP ’byung。 svayaṃ kṛtaṃ yadi bhavet pratītya na tato bhavet | skandhān imān amī skandhāḥ saṃbhavanti pratītya hi || 12.2

gal te bdag gis byas gyur na || de1 phyir brten nas2 ’byung mi ’gyur || gang phyir phung po ’di3 dag la || brten nas phung po de4 dag ’byung ||

1 PPṬ de’i。 2 BPPN las。 3 MKPN de。 4 PSP ’di。 yady amībhya ime ’nye syur ebhyo vâmī pare yadi | bhavet parakṛtaṃ duḥkhaṃ parair ebhir amī kṛtāḥ || 12.3 ABh, BP, PP, PPṬ:

gal te de las ’di gzhan zhing || gal te ’di las de1 gzhan na || gzhan de dag gis ’di byas pas || sdug bsngal gzhan gyis byas par ’gyur ||

1 BPP 缺。 MK, PSP:

gal te ’di las de gzhan zhing || gal te 1-de las ’di-1 gzhan na || sdug bsngal gzhan gyis byas ’gyur zhing || gzhan de dag gis de byas ’gyur ||

1 MKPN 误作’di las de。

第 12 品 苦之考察

195

【什】 自作及他作,共作、無因作, 如是說諸苦,於果則不然。

〖吕〗 末句:此不成所作。 【今】 有人如是作认许:“苦为自造或他造, [自他]共造或无因。” 此所造[苦]不合理。 12.1

【什】 苦若自作者,則不從緣生。 因有此陰故,而有彼陰生。 【今】 如果[苦]为自所造,是则非依缘而有。 而以此等蕴为缘,彼等蕴方生起故。 12.2 【什】 若謂此五陰,異彼五陰者, 如是則應言,從他而作苦。

〖吕〗 初二句:若彼與此異,若此與彼異。 【今】 若此等[蕴]异彼等,彼等[诸蕴]异此等, 彼等即由此等造,则苦方为他所造。 12.3

Duḥkhaparīkṣā nāma dv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96

svapudgalakṛtaṃ duḥkhaṃ yadi duḥkhaṃ punar vinā | svapudgalaḥ sa katamo yena duḥkhaṃ svayaṃ kṛtam || 12.4

gal te gang zag bdag gis ni || 1-sdug bsngal byas na2 gang bdag3 gis-1 || sdug bsngal byas pa’i gang zag ni4 || sdug bsngal 5-med pa de gang6 yin-5 ||

1 PSPDC 缺。 2 PP nas。 3 BPPN, PP 误作 dag。 4 PSPDC ste; MKPN, PSPPN de。

5 MK, PSP ma gtogs gang zhig yin。 6 BPDC 误作 dag。 parapudgalajaṃ duḥkhaṃ yadi yasmai pradīyate | pareṇa kṛtvā tad duḥkhaṃ sa duḥkhena vinā kutaḥ || 12.5

gal te gang zag gzhan las1 ni || sdug bsngal ’byung2 na3 gzhan zhig gis4 || sdug bsngal de byas gang sbyin de5 || sdug bsngal 6-med par-6 ji7 ltar rung ||

1 PP, PPṬ gyis。2 ABhPN, BP byung; PP, PPṬ byas。3 PPC nas。4 PPPN 误作gi。 5 MKPN 误作 des; BPPN, PSP te。6 MK, PSP ma gtogs。7 PSP, PPṬ ci。 parapudgalajaṃ duḥkhaṃ yadi kaḥ parapudgalaḥ | vinā duḥkhena yaḥ kṛtvā parasmai prahiṇoti tat || 12.5* 1

MK, PSP: gal te gang zag gzhan sdug bsngal || ’byung na gang gis de byas nas || gzhan la ster ba’i gang zag gzhan2 || sdug bsngal ma gtogs gang zhig yin ||

1 该颂见于 MKMs、dJ、LVP,以及《青目》、《安慧》,而于 ABh、BP、PP、PPṬ和《般若灯》汉中无,参叶少勇 2011, § 3.2.11; Ye 2007, 166。

2 MKN 误作 bzhan。

第 12 品 苦之考察

197

【什】 若人自作苦,離苦何有人? 而謂於彼人,而能自作苦。 【今】 若苦是由自人1造,离苦则谁是自人? [而且]即由此人者,自己即能造[此]苦。 12.4 1 此处“人”译自 pudgala (补特伽罗),严格来说并不限于人,而是通

于六道有情。

【什】 若苦他人作,而與此人者, 若當離於苦,何有此人受? 【今】 若苦是从他人生,又何来此无苦人? 苦由他人造之后,能被交付于此人。12.5

【什】 苦若彼人作,持與此人者, 離苦何有人,而能授於此? 【今】 若苦是从他人生,谁是离苦之他人? 由彼造作苦之后,复能置之于他人。 12.5*

Duḥkhaparīkṣā nāma dv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198

svayaṃ kṛtasyâprasiddher duḥkhaṃ parakṛtaṃ kutaḥ | paro hi duḥkhaṃ yat kuryāt tat tasya syāt svayaṃ kṛtam || 12.6

bdag gis byas par1 ma grub pas || sdug bsngal gzhan gyis ga la byas || gzhan gyis2 sdug bsngal gang byed pa || de ni 3-de yi-3 bdag byas ’gyur ||

1 PPṬ pa。 2 PPPN 误作 gyi。 3 ABhPN de’i。 na tāvat svakṛtaṃ duḥkhaṃ na hi tenaỿva tat kṛtam | paro nâtmakṛtaś cet syād duḥkhaṃ parakṛtaṃ katham || 12.7

re zhig sdug bsngal bdag byas min || de nyid kyis1 ni de ma byas || gal te gzhan bdag2 ma byas na || sdug bsngal gzhan byas ga la ’gyur ||

1 ABhPN 误作 gyi。 2 PPDC 误作 dag。 syād ubhābhyāṃ kṛtaṃ duḥkhaṃ syād ekaikakṛtaṃ yadi | parākārāsvayaṃkāraṃ duḥkham āhetukaṃ1 kutaḥ || 12.8

gal te re res byas gyur2 na || sdug bsngal 3-gnyi gas-3 byas par ’gyur || 4-gzhan gyis ma byas bdag ma byas-4 || sdug bsngal rgyu med ga la ’gyur ||

1 dJ, LVP ahetukaṃ。参 MacDonald 2007, 34。 2 MKPN, PSPPN ’gyur。 3 MK gnyis kas。 4 MK, PSP bdag gis ma byas gzhan ma byas。 na kevalaṃ hi duḥkhasya cāturvidhyaṃ na vidyate | bāhyānām api bhāvānāṃ cāturvidhyaṃ na vidyate || 12.9

sdug bsngal ’ba’ zhig rnam pa bzhi || yod ma yin 1-pa ma yin gyi-1 || 2-phyi rol dngos po rnams3 la yang-2 || rnam pa bzhi po yod ma yin ||

1 MKDC par ma zad kyi; MKPN pa ma zad kyi。 2 PSP dngos po thams cad dag la yang。 3 MKDC dag。

第 12 品 苦之考察

199

【什】 自作若不成,云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即亦名自作。

〖吕〗 末句:即成彼自作。 【今】 若不成立自造[苦],又复何来他造苦? 此苦若是他者造,对他即是自所造。 12.6

【什】 苦不名自作,法不自作法, 彼無有自體,何有彼作苦?

〖吕〗 第 3 句:若無他自作。 【今】 首先苦不是自造,由自不造自体故1, 他者自体若未造,何有他者所造苦? 12.7 1 此译依据《无畏》、《明句》、《青目》的理解。若依《佛护》、《般若灯》前两句应译作:首先苦非 [人 ]自造,此 [苦 ]亦非此 [苦 ]造。参导读部分。 【什】 若1-彼此-1苦成,應有共作苦。 此彼尚無作,何況無因作? 【今】 如果[自他]能各造,则有二者共造苦。 自不造且他不造,何有无因生之苦?12.8 1 《石》、《丽》、P.3917、《正》:此彼。 【什】 非但說於苦,四種義不成, 一切外萬物,四義亦不成。 【今】 不但四种形式之,苦蕴是为不可得, 而且四种形式之,外事物亦不可得。 12.9

第 13 品 真实性之考察

202

导 读

“无自性性”亦即“空性”是《中论》的核心概念,该品

讨论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定位。 13.1 《青目》将该颂理解为敌方观点,其他诸家均作论主

陈 述 。 各 家 注 释 都 引 用 了 一 句 佛 语 : “ 其 性 欺 诳 者

(moṣadharman),即是虚妄(mṛṣā),诸比丘!性不欺诳之涅槃,

即是胜义谛。1”《无畏》指出,其中的“欺诳”就是指颠倒

显现或不实显现(vitathapratibhāsa),意即虽然显现为有为法

的相状,而其真实面目却并非如此。“虚妄”就是指凡夫所

计执的自性(vikalpitasvabhāva)是空。这句佛语的意思是,有

为法实为颠倒显现的幻象,凡夫依其显现而执为有为法自

性,而实际上有为法毫无所有。

1 参 《 中 部 》 (MN III 245.16−21): taṃ hi, bhikkhu, musā yaṃ mosadhammaṃ, taṃ saccaṃ yaṃ amosadhammaṃ nibbānaṃ; tasmā evaṃ samannāgato bhikkhu iminā paramena saccādhiṭṭhānena samannāgato hoti. etaṃ hi, bhikkhu, paramaṃ ariyasaccaṃ, yadidaṃ amosadhammaṃ nibbānaṃ. 《明句》(LVP 237.11−12):sūtra uktaṃ tan mṛṣā moṣadharma yadidaṃ saṃskṛtam | etad dhi khalu bhikṣavaḥ paramaṃ satyaṃ yadidam amoṣadharma nirvāṇaṃ sarvasaṃskārāś ca mṛṣā moṣadharmāṇa iti |

第 13 品 真实性之考察

203

13.2 据《无畏》,对方提出问难:如果佛说“性欺诳者即虚

妄”就等于说有为法是无的话,则“欺诳”和“虚妄”两个概念

就是“无义”(asadartha),即所诠之体无有,那么“性欺诳者

即虚妄”这一论断又怎么可能成立呢? 对此论主反问:如果说“欺诳”和“虚妄”都是“无义”的话,则这其中谁成为了欺诳呢?前面说过“欺诳”指颠倒显

现,“虚妄”指所执自性为空,这就是所诠义。因此“性欺诳

者即虚妄”这一论断是成立的。 《无畏》的这段对话意义有些隐晦,笔者略解如下:

敌方企图以此佛语反制论主,有为法必是存在,所以佛才

说其性欺诳,如果有为法根本没有,则佛陀这一论断就无

可诠表而不成立。论主指出,凡夫所执的有为法的确是无,

成为欺诳的不是所执的有为法,而是妄执本身的颠倒显现,

也就是一切名言,亦即但是名言而无自性。须注意,“欺诳”、“颠倒显现”、“虚妄”、“无自性”这些表述,虽是有义可表

而成立,却不是说有真实存在的事物(bhāva)与之对应,与

此相反,这些语义的目的正是为了显明事物不存在,其终

极之义是指向空性。佛关于“欺诳”的论断,就是为了显明

空性。这一层意义在该品第8颂还有论述。 《佛护》、《般若灯》大意同此。《明句》对该颂有不同

理解。大意为:对方责难:如果认为一切有为法是虚妄,

就是“一切皆无”的邪见。论主回答:虚妄法即是毫无所有,

连“无有”也不容有,“何者来欺诳”是反问,意为没有任何

Tattvaparīkṣā nāma trayo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04

东西来欺诳,也就没有任何东西成为“无有”,所以这个质

难不适用。《安慧》中有说“是中亦非妄法可有”,似与《明

句》一致。《青目》言略,意义不明。 这两颂中有几个词的译法须加说明。moṣadharma 罗什

译作“妄取相”和“妄取”,笔者译作“性欺诳者”。这是一个

多财释复合词,意为“性质是欺诳的事物”。 《般若灯》与

《明句》用“说谎者” (visaṃvādaka)来解释该词。该词中的

名词 moṣa 以及第 2 颂中的动词 muṣyate 的意义,都来自词

根√muṣ,若依古典梵语理解则为“抢劫”。沙耶(Schayer 1931, 26, n. 20) 与爱哲顿(BHSD moṣadharma 条目)认为这里的

moṣa是巴利语词 mosa的错误梵语化形式(false Sanskritism),而巴利语词 mosa 源自 musā (= 梵语 mṛṣā “虚妄”)。据此则

muṣyate 应理解作巴利语 mussati (成为迷惑性 )。沙耶认

为,“抢劫”与“迷惑”这两个语源的会通之处在于,佛典中有

烦恼摄心如贼入村,以及外境如怨贼一般劫夺放逸之人的

心识的比喻。这种意义的会通或者说是双关在《佛护》和

《般若灯》的注释中也有表现。鸠摩罗什在《青目》中将

moṣa 译作“妄取”,似与巴利语源一致。而波罗颇蜜多罗在

《般若灯》汉中译作“劫夺”,用的是古典梵语的意义(另参

斎藤明 1982, n. 13)。 13.3−4ab 《青目》将13.3颂视作论主的陈述,13.4ab是对方反驳。

而其他诸家均将这一颂半都看作对方辩难。

第 13 品 真实性之考察

205

《无畏》认为,此处对方是将“无自性”之说的范围缩

小到“人无我”(pudgalanairātmya)。对方说:佛所说的虚妄并

非指一切法空的“法无我”(dharmanairātmya),而是说在各种

存在的事物之中没有一个轮回的主体——“人我”,因为分

位状态的变异是可见的。事物若是空,就不可能有法之自

性,若无自性即不存在,这样的话,分位的变异该属于谁

所有呢?因此,佛所说的虚妄只是说诸法之中无有人我,

而不是说诸法无自性。 这里《佛护》对对方观点的脉络有不同阐释1:佛陀以

“虚妄”表明“无自性”(niḥsvabhāva),对方却玩了一个文字游

戏而作曲解,认为 niḥsvabhāva 不等于 asvabhāva(无自性)。

前缀 niḥ-原义为“出离”,因此对方将 niḥsvabhāva 定义为变

异性(anyathābhāva)、变坏(vipariṇāma)、不定住(anavasthita),

意即从一个自性出离而走向另一个自性,是以自性为主体

的变异,而不是彻底否定自性的存在。《明句》也继承了《佛

护》的这一阐释。这种说法有助于理解龙树颂文中

niḥsvabhāva 与 asvabhāva 的措辞差异。而在论主的立场上,

以及在大乘经典的用例中,此二词意义并无区别,都指无

自性。区分起见,此处笔者将 niḥsvabhāva 与 asvabhāva 二

词分别译作“离自性”与“无自性”。

1 佛护似乎不赞同《无畏》对于法无我和人无我的归判,《明句》

则顺承佛护在第 18 品直接提出二乘也证法无我的观点,参 18.4−5的导读。

Tattvaparīkṣā nāma trayo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06

诸家对13.3颂的后两句也有不同解释。 《佛护》大意:因为,无自性的事物即不存在,而佛

说事物有空性,所以,事物不是没有自性,而是自性不固

定,有变异。 《般若灯》大意:所谓事物就是有自性的,没有自性

就没有事物。由于事物之中无人我或我所,可称为空性,

所以这个叫作空性的事物还是有的。 《明句》大意:因为,无自性的事物即不存在,而诸

事物的属性又被认为是空性。若无具有属性的事物,它的

属性就不可能有,所以事物是有自性。 关于 13.3 颂后两句的逻辑结构,《佛护》、《明句》理

解为并列作前两句的原因,即句末的 yataḥ(因为)统摄两节;

而《无畏》、《青目》、《般若灯》都将第 4 句理解为第 3 句

的原因,即 yataḥ只引导第 4 句(另参斎藤明 1982,74−78)。 13.4cd 对于上述对方的质难,论主回答:如果有法之自性的

话,如何会有异化的存在——异性?据诸家注释,自性即

自住其相、自体成立、不观待他、无有变异。有自性,则

不容有异性。 13.5 如果认为事物能变异,无非两种情况。在变异之前这

个事物本身具有异性,或者成为异者之后具有异性。而两

者都是不合理的。正如一个青年人不能变老,一个老年人

第 13 品 真实性之考察

207

也不能变老。据诸家注释,如果认为一个青年是以自性实

存的话,对于他来说“老”就是异性。而一个住于青年状态

的人,是没有老的。如果有老,他就不是青年。而对于一

个老人来说,他已经是老,也不须再有老这种异化,或者

说,这时老已经不是他的异性。 13.6 如果说一个存在的事物本身就有异化存在,那么奶自

身就应该是酸奶这种异态。如果认为不是奶具有酸奶态,

那么除奶之外,还有什么事物能具有这种酸奶异态呢? 据《佛护》,因此,异性也是不存在的。不可能以异性

来证成自性。佛说“虚妄”是显明空性,不能理解为是说事

物的迁流不居,而只能理解为彻底无自性,即无有事物。 13.7 据《佛护》,对方说:那么空性是有的,有一物则必有

其对立面,所以不空性也是有的。论主回答:如果有任何

不空的东西,则可以有其对立面——空。然而经过考察可

以发现,没有任何不空的东西存在,这样,由于没有了对

立面,空的东西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13.8 诸佛所宣说的“空性”,实际上是一切执着妄见的断离。

如果把这个空性也当作实有之事物来看待的话,佛说这些

人是不可救药的。

Tattvaparīkṣā nāma trayo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08

《佛护》进一步解释说,对于那些执着于“事物以自性

而可得”的人,用“空性”来显示事物自性是空,其执着尚能

被止息。而对于那些把空性执为实有的人,用什么其他方

法也不能止息这种执着。例如,对一个人说“无所有”,那

个人就说“就给我那个无所有”,怎么才能让他理解“无有”呢?因此,对于佛来说这些人也是无可救药的。

209

*Tattvaparīkṣā1 nāma trayo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De kho na nyid brtag pa-2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cu gsum pa

【什】 觀行品第十三

【今】 第13品 真实性之考察3

1 依 ABh、BP、PP、PPṬ 的题名拟构。LVP 作 Saṃskāraparīkṣā (有为之考察);BPMs 作 Śūnyatāparīkṣā (空性之考察)。 2 ABh、BP 的题名。PP、PPṬ 作 De kho na brtag pa;MK、PSP 作’Du byed brtag pa。 3 据ABh、BP、PP、PPṬ的题名翻译。

Tattvaparīkṣā nāma trayo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10

tan mṛṣā moṣadharmaṃ1 yad bhagavān ity abhāṣata | sarve ca moṣadharmāṇaḥ saṃskārās tena te mṛṣā || 13.1 1 dJ, LVP moṣadharma, 参MacDonald 2007, 34。 ABh, BP, PP, PPṬ:

chos gang slu1 ba de brdzun2 zhes || bcom ldan ’das kyis de skad gsungs3 || ’du byed thams cad slu4 ba’i chos || des na de dag brdzun5 pa yin ||

1 ABhPN, BPPN bslu。 2 ABhPN, BPPN, PPPN rdzun。 3 ABhPN gsung。 4 ABhPN, BPPN, PPPN bslu。 5 ABhPN, BPPN rdzun。 MK, PSP:

bcom ldan ’das kyis chos gang zhig || slu1 ba de ni brdzun2 zhes gsungs || ’du byed thams cad slu3 ba’i chos || des na de dag brdzun4 pa yin ||

1, 3 MKPN, PSPPN bslu。 2 MKPN rdzun。 4 MKPN, PSPPN rdzun。

tan mṛṣā moṣadharmaṃ1 yad yadi kiṃ tatra muṣyate | etat tûktaṃ bhagavatā śūnyatāparidīpakam || 13.2

gal te slu2 chos gang yin pa || de brdzun3 de la ci zhig slu4 || bcom ldan ’das kyis de gsungs pa || stong nyid yongs su bstan5 pa yin ||

1 dJ, LVP moṣadharma, 参 MacDonald 2007, 35。 2, 4 MKPN, ABhPN, BPPN, PPPN, PSPPN bslu。 3 MKPN, ABhPN, BPPN, PSPPN rdzun。 5 PP, PPṬ ston。

第 13 品 真实性之考察

211

【什】 如佛經所說,虛誑妄取相。 諸行妄取故,是名爲虛誑。

〖吕〗 初二句:如世尊所說,法取奪則妄。 【今】 [论主]1:性欺诳者即虚妄,是为世尊所宣说。 一切有为性欺诳,因此彼等是虚妄。 13.1 1 《无畏》、《佛护》、《般若灯》、《安慧》和《明句》都把该颂视作

论主陈述,只有《青目》将之理解作敌方观点。

【什】 虛誑妄取者,是中何所取? 佛說如是事,欲以示空義。

〖吕〗 初二句:若法取則妄。 【今】 性欺诳者即虚妄,此中何者成欺诳? 世尊如是之言说,即是空性之显明。 13.2

Tattvaparīkṣā nāma trayo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12

bhāvānāṃ niḥsvabhāvatvam anyathābhāvadarśanāt | nâsvabhāvaś ca bhāvo ’sti bhāvānāṃ śūnyatā yataḥ || 13.3

dngos rnams ngo bo nyid med de || gzhan du ’gyur ba1 snang phyir ro || 2-ngo bo nyid med dngos 3-po med-3 ||-2 gang phyir dngos rnams stong pa nyid ||

1 BPP 缺; PSPDC bar。 2 MK dngos po ngo bo nyid med med ||; PSP 误作dngos po ngo bo nyid med de ||。 3 ABhPN, BP, PP, PPṬ med de。

kasya syād anyathābhāvaḥ svabhāvaś cen na vidyate | kasya1 syād anyathābhāvaḥ svabhāvo yadi vidyate || 13.4

gal te ngo bo nyid med na || gzhan du ’gyur ba gang gi yin || gal te ngo bo nyid yod na || 2-ji lta bur na gzhan du ’gyur-2 ||

1 《明句》诸写本均作 kasya,恐误。据藏译诸本,应为 kathaṃ。 2 MKDC gzhan du ’gyur bar ji ltar rung。

tasyaỿva nânyathābhāvo nâpy anyasyaỿva yujyate | yuvā na jīryate yasmād yasmāj jīrṇo na jīryate || 13.5

de nyid la1 ni gzhan ’gyur med || gzhan nyid la yang yod ma yin || gang phyir gzhon nu mi rga ste || gang phyir 2-rgas pa’ang-2 mi rga’o ||

1 PPDC 误作 las。 2 PPṬ rga ba’ang。

第 13 品 真实性之考察

213

【什】 諸法有1異故,知皆是無性。 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

〖吕〗 諸物無自性,見有變異故。無性物則無,以諸物空故。 【今】 [对方]2:事物有离自性性,因为可见异性故。 没有无自性事物,诸事物有空性故。 13.3 1 依《丽》、《正》、《要》。《石》、《中》、敦研 014:後。 2 诸家中唯《青目》将该颂理解作论主陈述。 【什】 諸法若無性,云何說嬰兒, 乃至於老年1,而有種種異2? 若諸法有性,云何而得3異? 若諸法無性,云何而有異?

〖吕〗 若無體性者,變異復何屬?若有體性者,云何而得異? 【今】 [对方]:何者能拥有异性?如果自性不可得。 [论主]:何者能拥有异性4?如果自性是可得。 13.4 1

《石》:死。 2 该颂在梵、藏各本中无。 3 敦研 014:有。 4 依现有《明句》梵本翻译,据藏译则为:如何将会有异性?参左注 1。

【什】 是法則無異,異法亦無異。 如壯不作老,老亦不作壯。

〖吕〗 末句:老亦不作老。 【今】 [论主]:此者本身无异性,异者有亦不合理。 因为青年不变老,因为老年不变老。 13.5

Tattvaparīkṣā nāma trayo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14

tasya ced anyathābhāvaḥ kṣīram eva bhaved dadhi | kṣīrād anyasya kasyâtha1 dadhibhāvo bhaviṣyati || 13.6

gal te ’di2 nyid gzhan ’gyur3 na || ’o ma nyid ni zhor ’gyur ro || ’o ma las gzhan gang gi4 ni || 5-dngos po zho ni-5 yin par ’gyur ||

1 dJ, LVP kasyacid,参 Lindtner 1982, 26, n. 79; MacDonald 2007, 48。 2 MK, BP, PP, PSP, PPṬ de。 3 MKPN, ABhPN, PPDC, PPṬ gyur。 4 ABhPN, PPDC 误作 gis; MK, PSP zhig。5 MK, PSP zho yi dngos po。 yady aśūnyaṃ bhavet kiṃcit syāc chūnyam api kiṃcana | na kiṃcid asty aśūnyaṃ ca kutaḥ śūnyaṃ bhaviṣyati || 13.7

gal te stong min cung zad yod || stong pa’ang1 cung zad yod par ’gyur || mi stong cung zad yod min na || stong pa’ang1 yod par ga la ’gyur ||

1 MKDC pa。

śūnyatā sarvadṛṣṭīnāṃ proktā niḥsaraṇaṃ jinaiḥ | yeṣāṃ tu śūnyatādṛṣṭis tān asādhyān babhāṣire || 13.8

rgyal ba rnams kyis1 stong 2-nyid ni-2 || lta kun nges par ’byin3 bar gsungs || gang dag stong pa nyid lta ba || de dag bsgrub4 tu5 med par gsungs ||

1 PPDC, PSP 误作 kyi。 2 MK, PSP pa nyid。 3 MK, PSP ’byung。 4 PPPN , PSP sgrub。 5 BPPN, PPPN du。

第 13 品 真实性之考察

215

【什】 若是法即異,乳應即是酪。

離乳1-有何-1法,而能作於酪? 【今】 若即此者有异性,乳者应该即是酪。 离乳之外有何者,而将拥有此酪性? 13.6 1 敦研 014:何有。 【什】 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 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今】 若有任何不空者,是则可以有空者。 而无任何不空者,空者从何而得有? 13.7

【什】 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1空,諸佛所不化。

〖吕〗 末句:說彼等叵化。 【今】 胜者所说之空性,即一切见之出离。 彼等抱有空见者,即被说为不可救。 13.8 1《石》:於。

第 14 品 和合之考察

218

导 读 佛经中有根 (indriya)、境 (viṣaya)、识 (vijñāna)三和合

(saṃsarga)生触(sparśa)的说法,一些部派以此来证明事物有

自性。在该品中,龙树通过拆解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异关系,

批驳了“和合”的存在性。 14.1 对方说:事物是有自性的,因为在世间可以看到和合。

论主回应:在第3品对根的考察之中,已经讨论过能见、所

见和见者三者不能产生认识活动,这里将说明它们彼此之

间也不能和合,因为无法建立相异的关系。道理如下:所

见就是根的对象,能见是根,见者是“我” (《佛护》、《般若

灯》、《明句》、《安慧》认为指识)。此三者两两之间以及全

部三者都不能和合,就像灯火和黑暗一样。 14.2 正如能见、所见和见者三者两两之间与全部三者都不

能和合,同样贪着、所贪与贪者两两之间与全部三者也不

能和合。对于剩下的嗔恨和愚痴两大烦恼,以及其他诸如

能听、所听与听者等处,也同样不能和合。 14.3−4 之所以说这些事物不能有和合,是因为相异者之间才

能有和合,而若以理观察能见、所见和见者等等,根本找

第 14 品 和合之考察

219

不到相异性(anyatva),因此不能有和合。 不仅如此,任何事物与任何事物之间都不可能有异性,

也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的和合。 14.5 异性不成的道理如下:所谓异性,某物相对另一个异

物而成为具有异性的异物,离开异物,此物自己不能成为

异物。既然此异物是以他异物为缘而有,就不能别异于他

异物而独存。意思是说,异性须要相依而有,而异性的概

念又恰恰要求相互独立。 14.6 如果异性存在的话,缘于某物而有异物,即有了异性,

离开某物之后此异物也应存在。而事实上,离开了所缘的

他物,此物自身根本不成为异物,也就没有异性。因此,

所谓的异性是不存在的。 14.7 对方说:异性并非依缘而生,而是有一种称为 “异性”(anyatva)的共相(sāmānya),观待于这个共相的异性而有

某物之异。论主回答:这个所谓的异性既然存在,总还是

要观待于事物而成立。因此,它不可能异于事物(即不观待

事物)而存在,当然也不可能不异于事物(即与事物一体无

异)而有。若没有这个异性,也就不会有异和同的说法。

Saṃsargaparīkṣā nāma catur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20

《无畏》以外的诸家还有一种解释:在已成为异的事

物之中没有异性,因为已成异则无须再有异,不异的事物

之中也没有异性,因为是无异。 14.8 自己与自己是不能和合的,既然是一体就无所谓合。

两相异者也不会有和合,因为各自独立。既然事物不可能

和合,就不会有正合、已合与和合者。

221

Saṃsargaparīkṣā nāma caturdaśamaṃ prakaraṇam

Phrad pa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cu bzhi pa

【什】 觀合品第十四

【今】 第14品 和合之考察

Saṃsargaparīkṣā nāma catur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22

draṣṭavyaṃ darśanaṃ draṣṭā trīṇy etāni dviśo dviśaḥ | sarvaśaś ca na saṃsargam anyonyena vrajanty uta || 14.1

blta bya lta ba lta ba po || gsum po de dag gnyis gnyis dang || thams cad kyang1 ni phan tshun du || phrad par ’gyur ba yod ma yin ||

1 PPPN kyis。 evaṃ rāgaś ca raktaś ca rañjanīyaṃ ca dṛśyatām | traidhena śeṣāḥ kleśāś ca śeṣāṇy āyatanāni ca || 14.2

de bzhin ’dod chags chags pa dang || chags par 1-gyur dang-1 nyon mongs pa2 || lhag ma rnams dang3 skye mched kyi || lhag ma’ang 4-rnam pa gsum gyis lta-4 ||

1 MK, PSP bya ba; BPDC, PP, PPṬ ’gyur dang; BPPN ’gyur ba dang。 2 ABhDC dang。 3 ABh kyang。 4 MKPN rnam pa gsum gyis so; MKDC rnam pa gsum nyid kyis; PSP rnam gsum nyid kyis so; ABhPN, BPPN, PPPN, PPṬ rnam pa gsum gyis blta。 anyenânyasya saṃsargas tac cânyatvaṃ na vidyate | draṣṭavyaprabhṛtīnāṃ yan na saṃsargaṃ vrajanty ataḥ || 14.3

1-gzhan na2 gzhan dang-1 phrad gyur3 na || gang phyir blta bya la sogs la4 || gzhan de yod pa ma yin pa || de phyir phrad par mi ’gyur ro ||

1 MK, PSP gzhan dang gzhan du。 2 ABhPN 缺; BPDC, PPDC ni。 3 MK, BPPN, PPPN, PSP ’gyur。 4 BPDC, PSPDC pa。

第 14 品 和合之考察

223

【什】 見、可見、見者,是三各異方。 如是三法異,終無有合時。

〖吕〗 末三句:是三各二二,及一切相互,終無有相合。 【今】 所见、能见与见者,此三者之两两间, 以及全部[三者]间,相互都不成和合。 14.1

【什】 染與於可染,染者亦復然。 餘入、餘煩惱,皆亦復如是。 【今】 贪着、贪者与所贪,其馀烦恼、其馀处, 即应以此三方式,同样如是而看待。 14.2

【什】 異法當有合,見等無有異, 異相不成故,見等云何合? 【今】 两者相异方有合,然而所见等之间, 异性即是不可得,因此不能成和合。 14.3

Saṃsargaparīkṣā nāma catur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24

na ca kevalam anyatvaṃ draṣṭavyāder na vidyate | kasyacit kenacit sārdhaṃ nânyatvam upapadyate || 14.4

blta bya la sogs ’ba’ zhig la || gzhan nyid med par ma zad kyi || gang yang gang dang lhan cig tu || gzhan pa nyid du mi ’thad do ||

anyad anyat pratītyânyan nânyad anyad ṛte ’nyataḥ | yat pratītya ca yat tasmāt tad anyan nôpapadyate || 14.5

gzhan ni gzhan la1 brten te gzhan || gzhan med 2-gzhan las-2 gzhan mi ’gyur || gang la3 brten te gang yin pa || de ni de las gzhan mi ’thad ||

1 ABhPN, BPPN, PP las。 2 MK, PSP par gzhan。 3 ABhPN, BPPN, PPPN las。 yady anyad anyad anyasmād anyasmād apy ṛte bhavet | tad anyad anyad anyasmād ṛte nâsti ca nâsty ataḥ || 14.6 ABh, BP, PP, PPṬ:

gal te gzhan ni gzhan las gzhan || gzhan med par yang rung bar ’gyur || gzhan las gzhan pa’i gzhan pa de || med na med pas de’i1 phyir med ||

1 ABhPN, BP, PP, PPṬ de。 MK, PSP:

gal te gzhan ni gzhan las gzhan || de tshe gzhan med par gzhan ’gyur || gzhan med par ni gzhan ’gyur ba || yod min de yi phyir na med ||

第 14 品 和合之考察

225

【什】 非但1-可見等-1,異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皆亦無異相。 【今】 不仅所见等之间,异性是为不可得, 任何者与任何间,皆不可能有异性。 14.4 1 依《石》、敦研 013。《中》、《丽》、《正》:見等法。

【什】 異因異有異,異離異無異, 若法從1因出,是法不異因。

〖吕〗 末二句:若因彼爲此,則不與彼異。 【今】 此者缘异物成异,离异物则不成异, 此者既然缘于彼,即不可能异于彼。 14.5 1 依《石》、《丽》、《正》。《中》、敦研 013、《要》:所。

【什】 若離從異異,應餘異有異。 離從異無異,是故無有異。 【今】 若对异物而有异,离异物亦应有异。 而离异物不成异,是故此异不存在。 14.6

Saṃsargaparīkṣā nāma catur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26

nânyasmin vidyate ’nyatvam ananyasmin na vidyate | avidyamāne cânyatve nâsty anyad vā tad eva vā || 14.7

gzhan nyid gzhan la1 yod ma yin || gzhan ma yin la’ang yod 2-ma yin-2 || gzhan nyid yod pa ma yin na3 || gzhan nam4 de nyid yod ma yin ||

1 PPDC la’ang。 2 ABhPN, BP, PP pa min。 3 BPDC误作no。 4 MKN, ABhPN误作ma。 na tena tasya saṃsargo nânyenânyasya yujyate | saṃsṛjyamānaṃ saṃsṛṣṭaṃ saṃsraṣṭā ca na vidyate || 14.8

de ni de dang phrad pa med || gzhan 1-dang gzhan yang-1 phrad mi ’gyur || phrad bzhin pa dang phrad pa dang || phrad pa po yang yod ma yin ||

1 MKPN ni gzhan dang; PP, PPṬ yang gzhan dang。

第 14 品 和合之考察

227

【什】 異中無異相,不異中亦無, 無有異相故,則無此彼異。 【今】 异性不在异者中,不异者中亦无有, 如果异性不可得,是则无有异与同。 14.7 【什】 是法不自合,異法亦不合, 合者及合時,合法亦皆無。 【今】 自与自及异与异,其和合皆不应理。 正和合与已和合,及和合者不可得。 14.8

第 15 品 有与无之考察

230

导 读

该品以“无自性”为中心,进而推导出无一切法,即所

有的名言概念都是空无,都无实体对应。 “自性”(svabhāva)这一复合词的主词是 bhāva,汉译常

翻作“有”,鸠摩罗什在《中论》中也译作“法”,而与 dharma不作区分。语法上讲,bhāva 是 √bhū “存在/有”这一动词的

名词化,描述其事件本身或运行状态。在佛教义理中,该

词表存在的事物或事物的存在,笔者将视上下文译作“事物”、“有”或“性”。“自性”一词,一般作持业释解,即“属于自己的存在”(svo bhāvaḥ)。 15.1−2 对方说:由于能够看到各种事物从因和缘生起,所以

事物是存在的,亦即是有自性的。论主回答:自性从因缘

生起是不合理的。如果自性是因缘所生,就是造作而成。

据《佛护》、《明句》,从词源上讲,自性就是属于自己的存

在,即专属于某个事物的本质的存在状态。15.2cd颂提出

了自性的两条原则(yukti)——非造作和不观待因缘。如果是

后天造作而成,有赖于其他因缘,就不是本质的、专属于

自己的存在,也就与自性的词义相违。例如水经火加热之

后就有了热性,而此热性不可能是水的自性。 可以说,这两条原则都是就“自性”一词中的“自”(sva)而言。《佛护》又根据“性”(bhāva,有/存在)的含义,追加

了一条原则——体性无变异。因为,变异是对一个存在状

第 15 品 有与无之考察

231

态的终结,例如15.5颂说,有之变异就是无。 这里《明句》补充的一段论述值得录出:一切事物是

无自性,而如果强用语言施设其自性的话,可以表述为空

性,亦即无自性性、真如、法性、本性,也就是说,从圣

者角度看凡夫所见的一切存在,都是毫无所有,这就是凡

夫所知的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它也可以称为自性,因为

也符合自性的定义,即非造作、无观待、不变异。 15.3−4 如果没有自性的话,他性(parabhāva)也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其他事物的自性,就称为他性。他性对于其他事物来

说就是自性。 对方说:经过这一番考察,自性和他性都是不可能有

的,虽然如此,事物(bhāva)总还是有的。论主回答:离开

了自性和他性,哪里还会有事物存在呢?有了自性和他性,

才可能有诸事物。或者说,如果任何事物存在,它或是自

己的存在(自性),或是其他的存在(他性),离此二者,就没

有存在。 15.5 对方说:如果否认事物之有(bhāva),“无”(abhāva)总还

是有的。论主回答:“有”的说法如果不成立,“无”又怎么

会成立?因为,世间人所说的“无”,就是“有”的变异性

(anyathābhāva),或者说是事物之有的坏灭状态,可见它还

是以“有”为基础。

Bhāvābhāv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32

15.6 佛教中常说“由见事物之真实性(tattva)故即得解脱”。据《佛护》,对方辩称,这个真实性就是自性,如果事物没

有自性,岂不是不能见到真实性?也就不能解脱了? 论主回答:那些持有“自性”、“他性”、“有”、“无”四种见解的人,恰恰是没有见到佛陀教法中所说的“真实性”。 15.7 在《教迦旃延经》中,善解有与无的佛陀世尊同时批

驳了“存在/有”和“不存在/无”两种观点1。所以,有见和无

见都是错误的,都不是见真实性,都应该断离。

1 参《杂阿含经》卷 12 (《藏要》卷 2,第 630 页;《大正藏》第

99 号, 卷 2 第 85 页下):“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見?云何世

尊施設正見?”佛告 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爲取

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

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

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

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

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相应部》(SN II, 17.5−24):sammādiṭṭhi sammādiṭṭhīti bhante vuccati || kittāvatā nu kho bhante sammādiṭṭhi hotīti || || dvayanissito khvāyaṃ Kaccāyana loko yebhuyyena atthitañ ceva natthitañ ca || lokasamudayaṃ kho Kaccāyana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passato yā loke natthitā sā na hoti || lokanirodhaṃ kho Kaccāyana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passato yā loke natthitā sā na hoti || || … (17.21) sabbam atthīti kho Kaccāyana ayam eko anto || sabbaṃ natthīti ayam dutiyo anto || || ete te Kaccāyana ubho ante anupagamma majjhena tathāgato dhammam deseti || ||

第 15 品 有与无之考察

233

15.8−9 如果一个事物以本性(prakṛti)的形式存在,即以存在为

本质,就不会变成不存在。因为本性不能变异,变异则非

本性。 如果事物不以本性而存在,则变异性应该属于谁所有

呢?而事物如果以本性而存在,又怎么能有变异?两种情

况都不可能有变异性。“无”就是“有”的变异性,因此不可

能存在。 诸家注释中唯《明句》将15.9颂前两句看作对方辩难。 15.10−11 据《佛护》,认为“事物是存在”,就是有见,就导致了

执着于常的过失。而认为“事物不存在”,就是无见,就导

致了断灭见。因此,想要见真实、离生死的智者,不会住

于存在性和不存在性之中。 为什么有见会导致常见,无见会导致断见呢?如果认

为某物以自性而存在,由于自性不会变异坏灭,就等于承

认此物永远存在而不会变为不存在。这样就导致了常见。

而如果认为先前时曾经现起,现在又灭而成无,即在有的

基础上执着无,就导致了断见。 认为事物无自性的人,则无常见、断见的过失。因此,

认识到“诸事物无自性”就是观见真实,这就是远离有边和

无边的中道(madhyamā pratipat),就是胜义成立。

Bhāvābhāv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34

该品的主线可总结如下:若事物是因缘所生,必无自

性(sva-bhāva),无自性则无他性(para-bhāva);无他性则无事

物(bhāva);无事物则无事物之无(a-bhāva);无事物之无就

等于无变异性(anyathā-bhāva),最终结论就是无断常二边,

即是中道。 可见,无自性就是否定所有以bhāva“存在”结尾的概

念。如果没有自体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一切形式的存在,

也就是说,无自性就等于毫不存在。这就是空性的含义,

也印证了24.18颂所说的“缘起=空性=中道”。如下图所示:

缘生 ↓

无自性 (15.1−2) ↓

无他性 (15.3) ↓

无事物 (15.4) ↓ 无自性性 / 空性 / 中道

无事物之无 (15.5) ↓

无变异性 (15.8−9) ↓

无断、常 (15.10−11)

235

*Bhāvābhāvaparīkṣā1 nāma pañc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dNgos po dang dngos po med pa brtag pa-2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co lnga pa

【什】 觀有無品第十五

【今】 第15品 有与无之考察3

1 依 ABh、BP、PP、PPṬ 的题名拟构。LVP 作 Svabhāvaparīkṣā (自性

之考察)。 2 ABh、BP、PP、PPṬ 的题名。MK, PSP 作 Rang bzhin brtag pa。

3 依ABh、BP、PP、PPṬ的题名翻译。

Bhāvābhāv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36

na saṃbhavaḥ svabhāvasya yuktaḥ pratyayahetubhiḥ | hetupratyayasaṃbhūtaḥ svabhāvaḥ kṛtako bhavet || 15.1

1-ngo bo nyid ni rgyu rkyen las-1 || ’byung bar2 rigs pa ma yin no || rgyu dang rkyen las byung ba yi3 || 4-ngo bo nyid ni byas par ’gyur-4 ||

1 MK, PSP rang bzhin rgyu dang rkyen las ni。2 MKPN ba。3 BPPN 误作 yis。 4 MK, PSP rang bzhin byas pa can du ’gyur。 svabhāvaḥ kṛtako nāma bhaviṣyati punaḥ katham | akṛtrimaḥ svabhāvo hi nirapekṣaḥ paratra ca || 15.2

1-ngo bo nyid ni byas pa zhes-1 || ji2 ltar bur na3 rung bar ’gyur || 4-ngo bo nyid-4 ni bcos5 min dang || gzhan la ltos6 pa med pa yin ||

1 MK, PSP rang bzhin byas pa can zhes byar。 2 PPṬ ci。 3 BPPN ni。 4 MK, PSPDC rang bzhin dag; PSPPN rang bzhin de dag。 5 BPPN 误作 bcom。 6 MKPN, ABhPN, BPPN, PPPN, PSPPN bltos。 kutaḥ svabhāvasyâbhāve parabhāvo bhaviṣyati | svabhāvaḥ parabhāvasya parabhāvo hi kathyate || 15.3

1-ngo bo nyid ni yod min na-1 || gzhan gyi dngos po ga la yod || gzhan gyi dngos po’i 2-ngo bo nyid-2 || gzhan gyi dngos po yin zhes brjod ||

1 MK, PSP rang bzhin yod(PSPDC 误作 med) pa ma yin na。 2 MK, PSP rang bzhin ni。 svabhāvaparabhāvābhyām ṛte bhāvaḥ kutaḥ punaḥ | svabhāve parabhāve ca sati bhāvo hi sidhyati || 15.4

1-ngo bo nyid dang-1 gzhan dngos dag || ma gtogs dngos po ga la yod || 1-ngo bo nyid dang-1 2-gzhan dngos-2 dag || yod na dngos po3 ’grub par ’gyur ||

1 MK, PSP rang bzhin dang ni。2 MKDC 误作 dngos po。3 BPPN por。

第 15 品 有与无之考察

237

【什】 衆緣中1-有性-1,是事則不然。 性從衆緣出,即名爲作法。

〖吕〗 性從因及緣,生起則非理。因緣所起性,應成有所作。 【今】 由因缘有自性生,即是不合于道理。 因缘所成之自性,便会成为所造作。 15.1 1 敦研013:和合。 【什】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義? 性名爲無作,不待異法成。

〖吕〗 末句:又不待他故。 【今】 自性如何又会是,造作而成[之事物]? 自性即是非造作,亦不观待于他者。 15.2 【什】 法若無自性,云何有他性? 自性於他性,亦名爲他性。

〖吕〗 末二句:他物之自性,是說爲他性。 【今】 如果自性是无有,从何而将有他性? 其他事物之自性,即被说为是他性。 15.3 【什】 離自性、他性,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1、他性,諸法則得成。 【今】 若离自性与他性,从何而又有事物? 有自性与他性在,事物才得成立故。 15.4 1 敦研013:因。

Bhāvābhāv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38

bhāvasya ced aprasiddhir abhāvo naỿva sidhyati | bhāvasya hy anyathābhāvam abhāvaṃ bruvate janāḥ || 15.5

gal te dngos po ma grub na || dngos med ’grub par mi ’gyur ro || dngos po gzhan du 1-’gyur ba-1 ni || dngos med yin par skye bo smra ||

1 MK, PSP gyur pa。 svabhāvaṃ parabhāvaṃ ca bhāvaṃ câbhāvam eva ca | ye paśyanti na paśyanti te tattvaṃ buddhaśāsane || 15.6

gang dag 1-dngos nyid-1 gzhan dngos dang || dngos dang dngos med nyid lta ba || de dag sangs rgyas bstan pa la || de nyid mthong ba ma yin no ||

1 MK, PSP rang bzhin。 Kātyāyanāvavāde câstîti nâstîti côbhayam | pratiṣiddhaṃ bhagavatā bhāvābhāvavibhāvinā || 15.7

bcom ldan dngos dang dngos med pa || ston1 pas 2-Kā tyā-2 ya na yi || gdams ngag las ni yod pa dang || med pa 3-gnyi ga’ang-3 dgag pa4 mdzad5 ||

1 MK, PSP mkhyen。 2 BPDC, MKDC Ka ta; PPPN Ka tyā; PSPDC Kā ta。 3 MKDC gnyis ka’ang; MKPN gnyis ka。4 PSP, MKPN par。5 MKPN gsungs。 yady astitvaṃ prakṛtyā syān na bhaved asya nāstitā | prakṛter anyathābhāvo na hi jātûpapadyate || 15.8

gal te rang bzhin1 2-yod gyis-2 na || de ni med nyid mi ’gyur ro || rang bzhin gzhan du ’gyur ba ni || nam yang ’thad par mi ’gyur ro ||

1 ABhDC 误作 gzhan。 2 MK, PSP gyis yod; PP, PPṬ yod nyid。

第 15 品 有与无之考察

239

【什】 有若不成者,無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有壞名爲無。

〖吕〗 末二句:世人謂有物,變異爲無故。 【今】 事物之有若不成,无亦即是不成立。 因为有之变异性,人们即称之为无。 15.5 【什】 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 【今】 某些人等若观见,自性、他性及有、无, 彼等人则不观见,佛陀教法中真实。 15.6

【什】 佛能滅有無,於1化迦旃延, 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

〖吕〗 初句:佛能知有無。 【今】 于《教迦旃延经》中,能知有无之世尊, 对于存在、不存在,两种说法都遮止。 15.7 1 《石》、《丽》、《正》:如。

【什】 若法實有性,後則不應無1。 性若有異相,是事終不然。

〖吕〗 初二句:若由自性有,彼則不應無。 【今】 彼若以本性存在,不应变为不存在。 因为确实不可能,本性还拥有异性。 15.8 1《石》、《丽》、S.5663、《正》:異。

Bhāvābhāv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40

prakṛtau kasya vâsatyām anyathātvaṃ bhaviṣyati | prakṛtau kasya vā satyām anyathātvaṃ bhaviṣyati || 15.9

rang bzhin yod pa ma yin na || gzhan du ’gyur ba gang gi1 yin || rang bzhin yod pa 2-yin na-2 yang || gzhan du ’gyur ba3 ji4 ltar rung ||

1 PPṬ zhig。 2 MKP 误作 ma yin; MKN, PSPDC 误作 ma yin na。 3 ABhPN, BPPN, PP, PPṬ bar。 4 PPṬ ci。 astîti śāśvatagrāho nâstîty ucchedadarśanam | tasmād astitvanāstitve nâśrayeta1 vicakṣaṇaḥ || 15.10

yod2 ces bya ba3 rtag par ’dzin || med ces bya ba chad par lta || de4 phyir yod dang med pa la || mkhas pas gnas par5 mi bya’o6 ||

1 dJ, LVP nâśrīyeta。参 MacDonald 2007, 46。 2 MKN 误作 yid。 3 ABhPN bar。 4 PPDC de’i。 5 PSPDC 误作 pas。 6 ABhPN 误作 bya’i。 asti yad dhi svabhāvena na tan nâstîti śāśvatam | nâstîdānīm abhūt pūrvam ity ucchedaḥ prasajyate || 15.11

gang zhig 1-ngo bo nyid-1 yod pa2 || de ni med pa min3 pas rtag4 || sngon 5-byung da-5 ltar med ces pa6 || des7 na chad par thal8 bar ’gyur ||

1 MK, PSP rang bzhin gyis。 2 ABh pas。 3 BPPN, PSPDC 误作 yin。 4 MKPN 误作 brtag。 5 ABhP ’byung da; ABhN 误作’byung ba。 6 ABhDC bya。 7 ABhDC de。 8 ABhDC 误作 lta。

第 15 品 有与无之考察

241

【什】 若法實有性,云何而可異? 若法實無性,云何而可異? 【今】 如果本性不存在,则异性为谁所有? 而或本性若存在,则异性为谁所有? 15.9

【什】 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

〖吕〗 末句:不應住有無。 【今】 认为存在则执常,说不存在是断见。 因此智者不住于,存在和不存在性。 15.10

【什】 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 先有而今無,是則爲斷滅。 【今】 谓彼以自性存在,非不存在即是常。 认为先前曾出现,而今不存则成断。 15.11

第 16 品 缠缚与解脱之考察

244

导 读

该品破斥轮回与涅槃、缠缚 (bandhana)与解脱(mokṣa)的存在性。这些事件或被解释为属于有为法,或被解释为

属于轮回主体亦即补特伽罗(pudgala)。 16.1 如果认为是有为法来轮回,则这些有为法或是常,或

是无常,然而两种情况都不可能有轮回。首先,如果有为

法是常,就会固定安住,持自性而不变异,自然不会轮回。

其次,即使有为法无常,也不可能轮回,因为无常就是不

定住、有变异、自性空,就是无体,谁来轮回?由众生来

轮回的说法,也可以用上述方法来破斥。 16.2 对方说:我们所说的众生,不可说与蕴、界、处是一

是异,其自身也不可说是断是常,这样的主体就可以轮回。

《般若灯》指出这是犊子部观点。 论主回答:这种补特伽罗是绝不可能轮回的。因为在

所有蕴、界、处之中用全部五种方式来推求,都不可能找

到这个补特伽罗。五种推求是:(1) 补特伽罗与蕴、界、处

相同;(2) 相异; (3) 补特伽罗在蕴、界、处之中;(4) 蕴、

界、处在补特伽罗之中;(5) 补特伽罗拥有蕴、界、处 (参

第 16 品 缠缚与解脱之考察

245

10.14颂,排列顺序略有不同)。既然一切形式的推求都找

不到主体,谁来轮回呢? 16.3 该颂提到的“取”(upādāna)和“有体”(bhava)是十二支缘

起中的两个因素。“取”指烦恼执着,这里表示五取蕴。“有

体”指生命存有,这里表示善恶诸趣的业报身。这两个概念

在佛教中常用于描述轮回的过程,有各种不同的解说,此

处不具。大致可说为,由烦恼执取而形成的五取蕴,招致

各种形式的业报之身。这一颂是要说明,在前生后世的轮

回交界点上,无论取还是有都是中断的,没有一个前后贯

穿的主体,也就不能说此世某人轮转成为下一世的某人。

据《无畏》,如果补特伽罗有轮回,他或有取,或无

取,然而两种情况都不可能有轮回。首先,从一个取蕴向

另一个取蕴轮转之时,这个交界点上是没有有体的,没有

有体自然不能轮回。其次,无取也不能轮回,因为这时既

没有取,也没有有体,那么谁来轮回?轮转成什么? 《佛护》还举出一段对方的补救:在这个交界点上有

“中有”(antarābhava),也称为“中阴身”,它是具有取蕴的。

佛护回答:这一补救无济于事,因为舍前生之取蕴入于中

阴之取蕴,还是有一个交界点。 16.4 针对有为法和众生能够进入涅槃的说法,论主驳斥道:

前面已经解释了有为法和众生都不可能有轮回,自然也不

可能有涅槃。

Bandhanamokṣaparīkṣā nāma ṣoḍaśamaṃ prakaraṇam

246

16.5

据《无畏》,因为有为法有刹那生灭性,刚生即灭,

不可延续,所以不可能有缠缚与解脱。前面已经解说,在

蕴、界、处中寻不得众生,所以众生也不可能有缠缚与解

脱。《明句》释词说,为贪等烦恼所控制(asvatantrīkaraṇa),就称为缠缚。

此处《佛护》与《般若灯》还破斥了“相续”(saṃtāna)

有缠缚与解脱的观点。因为相续是对因果相继的描述,不

构成实体(adravya)。 16.6

对方说:众生不可说是有取,也不可说无取,这样的

众生就可以有缠缚。《般若灯》指出这是犊子部观点。论

主回应:如果认为取就是缠缚,那么具有取的人就不被缠

缚。因为此人自身若已有缠,就不会再次被缠。而且,没

有取的人也不能被缠缚。因为,没有取就不会有有体,那

么谁被缠缚? 16.7

在所缚的事物存在之前,如果先有贪等缠缚存在的话,

则可以说是由这个缠缚缠住了被缚者。然而无论怎么寻找,

在被缚者存在之前,缠缚缺少了所依就不可能有,所以不

能去缠。《明句》喻为,有被缚者前须先有锁链,才能缠

缚。其馀对缠缚的破斥,同于对行的考察。正如正行、已

第 16 品 缠缚与解脱之考察

247

行、未行处没有行一样,已被缚者、未被缚者以及正被缚

者都不可能有缠缚。

16.8 同样,已被缚者也不能有解脱,因为既然是缠缚就不

是解脱。未被缚者也没有解脱,因为无缠则无可解脱。如

果认为一个已被缠缚者正在解脱,那么缠缚和解脱这两个

相互排斥的事物就成了同时而有,这也是不可能的。 16.9

对方说:解脱总还是有的。因为,畏生死而求解脱之

人在入涅槃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将离取入涅槃,涅

槃将为我所有。论主回答: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就是

有取,而没有善解。 16.10 在胜义上没有涅槃的增益,也没有轮回的除遣,那么

将执着什么东西为轮回?什么为涅槃?自然也不可能有轮

回的人和涅槃的人。 《佛护》补充了另一种解释:为了灭轮回得涅槃而加

功用行的人,不作立涅槃想,不作除轮回想。那么对于一

个离此等虚妄分别的人,何者执为是轮回?何者执为是涅

槃?

249

Bandhanamokṣaparīkṣā nāma ṣoḍaśamaṃ prakaraṇam

bCings pa dang thar pa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cu drug pa

【什】 觀縛解品第十六

【今】 第16品 缠缚与解脱之考察

Bandhanamokṣaparīkṣā nāma ṣoḍaśamaṃ prakaraṇam

250

1-saṃskārāḥ saṃsaranti cen-1 na nityāḥ saṃsaranti te | saṃsaranti ca nânityāḥ sattve ’py eṣa samaḥ kramaḥ || 16.1

gal te ’du byed ’khor zhe na || de dag rtag na mi ’khor te || mi rtag na yang ’khor mi ’gyur || sems can la yang rim ’di mtshungs ||

1 不合格律,MacDonald (2007, 43) 推测原文有可能是 saṃskārāḥś cet saṃsaranti 或 saṃskārāḥ saṃsarante cen。 pudgalaḥ saṃsarati cet skandhāyatanadhātuṣu | pañcadhā mṛgyamāṇo ’sau nâsti kaḥ saṃsariṣyati || 16.2

gal te gang zag ’khor zhe na || phung po skye mched khams rnams la || de ni rnam pa lngas btsal na || med na gang zhig ’khor bar ’gyur ||

upādānād upādānaṃ saṃsaran vibhavo bhavet | vibhavaś cânupādānaḥ kaḥ sa kiṃ saṃsariṣyati || 16.3

nye bar len nas nyer1 len par || ’khor na2 srid pa3 med par ’gyur || srid med nye bar len med na || de gang ci zhig ’khor bar ’gyur ||

1 BPPN nye bar。 2 PPPN ba。 3 PPPN par。 saṃskārāṇāṃ na nirvāṇaṃ kathaṃcid upapadyate | sattvasyâpi na nirvāṇaṃ kathaṃcid upapadyate || 16.4

’du byed mya ngan ’da’ 1-bar ni-1 || ji lta bur yang mi ’thad do || sems can mya ngan 2-’da’ bar yang-2 || ji lta bur yang ’thad mi3 ’gyur ||

1 BPPN ba na。2 BPDC las ’da’ bar; BPPN las ’da’ bar yang。3 ABhPN误作par。

第 16 品 缠缚与解脱之考察

251

【什】 諸行往來者,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衆生亦復然。 【今】 诸有为法若轮回,彼是常则不轮回。 无常亦不能轮回,对于众生亦同理。 16.1 【什】 若衆生往來,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誰有往來者? 【今】 补特伽罗若轮回,于诸蕴、处、界之中, 五种推求彼皆无,是则由谁去轮回? 16.2 【什】 若從身至身,往來即無身。 若其無有身,則無有往來。

〖吕〗 若從取至取,流轉則無有,無有復無取,何者當流轉? 【今】 从一取往另一取,轮回者成无有体, 无有体且无有取,谁将于何作轮回? 16.3 【什】 諸行若滅者,是事終不然。 衆生若滅者,是事亦不然。 【今】 诸有为法有涅槃,无论如何不可能。 众生有涅槃亦是,无论如何不可能。 16.4

Bandhanamokṣaparīkṣā nāma ṣoḍaśamaṃ prakaraṇam

252

na badhyante na mucyanta udayavyayadharmiṇaḥ | saṃskārāḥ pūrvavat sattvo badhyate na na mucyate || 16.5

skye ’jig chos can ’du byed rnams || mi ’ching grol bar mi ’gyur te || snga ma bzhin du sems can yang || mi ’ching grol bar mi ’gyur ro ||

bandhanaṃ ced upādānaṃ sopādāno na badhyate | badhyate nânupādānaḥ kimavastho ’tha badhyate || 16.6

gal te nye bar len ’ching na || nye bar len bcas ’ching mi ’gyur || nye bar len med mi ’ching ste || gnas skabs gang zhig ’ching bar ’gyur ||

badhnīyād bandhanaṃ kāmaṃ bandhyāt pūrvaṃ bhaved yadi | na câsti tac cheṣam uktaṃ gamyamānagatāgataiḥ || 16.7

gal te bcing pa’i1 snga rol na || ’ching ba yod na ’ching la rag || de yang med de lhag ma ni || song dang ma song bgom2 pas bstan ||

1 MK, PSP bya’i。 2 MKP 误作 bsgom; MKN 误作 bsgoms。 baddho na mucyate tāvad abaddho naỿva mucyate | syātāṃ baddhe mucyamāne yugapad bandhamokṣaṇe || 16.8

re zhig bcings 1-pa mi grol te-1 || ma bcings pa yang grol2 mi ’gyur || bcings pa grol3 bzhin yin gyur4 na || bcings dang grol3 ba dus gcig ’gyur ||

1 ABhPN par mi ’grol ste; BPDC, PP pa mi ’grol te。2 ABhPN, BP ’grol。 3 ABhPN ’grol。4 MK, PSP ’gyur。

第 16 品 缠缚与解脱之考察

253

【什】 諸行生滅相,不縛亦不解。 衆生如先說,不縛亦不解。 【今】 具生灭性之有为,不缠缚亦不解脱, 众生亦如前[所说],不缠缚亦不解脱。 16.5 【什】 若身名爲縛,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於何而有縛? 【今】 如果取即是缠缚,有取者即无缠缚, 无取者亦无缠缚,是则何时有缠缚? 16.6 【什】 若可縛先縛,則應縛可縛。 而先實無縛,餘如去來答。 【今】 被缚者前若有缚,此缚可缚[被缚者]。 然而此前彼无有,馀由正、已、未行说。 16.7 【什】 縛者無有解,不1縛亦無解。 縛時有解者,縛、解則一時。 【今】 已缠缚者不解脱,未缠缚者不解脱, 若已缚时正解脱,缠缚、解脱成同时。 16.8

1 《石》、《丽》、S.5663、《正》:無。

Bandhanamokṣaparīkṣā nāma ṣoḍaśamaṃ prakaraṇam

254

nirvāsyāmy anupādāno nirvāṇaṃ me bhaviṣyati | iti yeṣāṃ grahas teṣām upādānamahāgrahaḥ1 || 16.9 1 ABh、BP、PP、PPṬ的偈颂以及长行译文与此不符,斎藤明 (Saito 1984, pt. 1, p. 285, n. 23) 猜测其底本可能是upādānam asugraham。 ABh, BP, PP, PPṬ:

bdag ni len med mya ngan ’da’1 || myang ’das bdag gir2 gyur cig ces || gang dag ’dzin pa de dag gi || nyer len legs par zin ma yin ||

1 ABh ’das。 2 ABhPN误作gis。 MK, PSP:

bdag ni len med mya ngan ’da’ || myang ’das bdag gir ’gyur ro zhes || de ltar gang dag ’dzin de yi || nyer len ’dzin pa chen po yin ||

na nirvāṇasamāropo na saṃsārāpakarṣaṇam | yatra kas tatra saṃsāro nirvāṇaṃ kiṃ vikalpyate || 16.10

gang la mya ngan1 ’das2 bskyed3 med || ’khor ba bsal ba’ang yod min pa || de la4 ’khor ba ci zhig yin || mya ngan ’das pa’ang ci5 zhig6 brtag ||

1 BPP ngan las。 2 ABh ’da’。 3 PPPN, PPṬ skyed。 4 PPṬ las。 5 ABhDC ji。 6 PP zhes。

第 16 品 缠缚与解脱之考察

255

【什】 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還爲受所縛。

〖吕〗 謂我滅無取,滅度當屬我。若作是執者,還成大執取。

依《无畏》译末句作:未善滅彼取。 【今】 “我将离取入涅槃,涅槃将为我所有。” 若有如是执着者,1-彼等有取大执着-1。 16.9 1 依现存《明句》梵本翻译。《无畏》、《佛护》、《般若灯》的梵文底

本可能有不同,参左梵文注 1,据之应译作:彼等有取无善解。

【什】 不離於生死,而別有涅槃。 實相義如是,云何有分別?

〖吕〗 無處滅度生,亦無流轉捨,於此中分別,何流轉何滅? 【今】 此处无涅槃之立,亦无轮回之除遣, 何者执为是轮回?何者执为是涅槃? 16.10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58

导 读

该品讨论了佛教世界观中的重要一环,业果联系

(karma-phala-sambandha)问题。在章节的开头,龙树用大量

篇幅引述了部派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业说”、“相续说”与“不失法说”。针对这些精巧繁琐的理论构架,

龙树采用了釜底抽薪式的破斥,指出如果没有自性,则业

果理论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无法存在,因此无论在名言上

怎么构建,都无法成立。 17.1 某些部派认为:一切事物不空,因为有业(karman)和果

报(phala)。先来说业。克己、利他与慈爱之心,就是善法。

此心就是此世与后世果报的种子。 17.2−3 据《佛护》,最胜仙人也就是佛陀曾说业有二种,思业

即是种子,思已业是后时所生发。佛也曾说这两种业的种

种差别。其中,思业也称为意业,是行动前的意志。心想“我要作此”之后,身体或语言所造的业就是思已业。 17.4−5 业又可以分为七种:(1) 言语业;(2) 行为业;(3) 不止

息无表业; (4) 止息无表业,(5) 随受用而生之福业,(6) 随

受用而生之非福业,(7) 思业。 据《佛护》,不止息无表业,是指心中决定我将以身

语作恶,虽还未作,由于持有恶心,有恶业生。止息无表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59

业则与此相反,是持善心所生善业。其中,“止息”也译“远离”,指善,“不止息”即不善。“无表”即不显现、不可知。 据各家注释,随受用而生之福业是指所施之物被僧等

善者享用之后,施主所获得的福业。如果未享用,则只有

布施的福业,没有随受用生福业。随受用而生之非福也是

一样,例如出资建庙,当此庙用作杀生祭祀之用时,施主

即得非福业。这里的思业与17.2颂提到的思业意义相同,

是指心行(cittābhisaṃskāra)。 据《无畏》,总结说来,某些部派认为上述七种就是

传承教导的以业为相的事物,即这些事物可由业来显明、

区分和表征。佛也说过由于此等业行,有种种果生,因此

业和果报都是成立的,一切事物并非是空。《观誓》将上

述观点归于毗婆沙师。 17.6 针对上述业报理论,论主质难:此业是一直安住到果

报成熟之时呢?还是造了就灭了?如果说业要一直安住到

受报之时,就成了常法,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灭的话,灭

即成无,又怎会引生果报呢? 《明句》将此颂视作另一部派的观点,是为后面“相续”的理论作铺垫,而不是论主的回应。这一理解与其他诸家

并无本质差异。 17.7−8 前五颂的业报说较为粗浅,容易造成常或断的过失。

以下几颂又提出了一个精巧的理论——“相续”(saṃtāna)。相续的含义是有生灭而连续无间断的流体。关于这一理论的

部派归属,诸家注释均未明言。相续虽然是经量部的代表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60

观点之一,而一般认为经量部成立于 3 世纪末或 4 世纪初,

在龙树的年代(2、3 世纪)很可能还未形成,此处的引述则

有可能出自经量部的前身——譬喻部(Dārṣṭāntika)。参 Kragh 2006, 270−271。 这两颂是以种子和芽为喻,解释相续理论的生灭机制。

据《无畏》,种子生出后续的芽之后就会灭去。这样,从

种子生起芽等相续(《明句》指出包括芽、茎、蘖、叶等),从这些相续又生起果实。如果没有种子,芽等相续就不能

生起。 种子不直接生果,而是通过相续生果,所以是非断非

常。具体说就是,相续并非在种子完全断灭后生起,而是

继之而起不留间隔,所以不是断,同时种子又是灭而不住

的,所以也不是常。 17.9−10 与上述种子与芽的比喻同理,最初的心就称为业,此

心正灭之时,相续的心即得生起,从心相续又生起果报。

如果没有最初的心,心相续就不能生起,这样,业就是果

之前行,通过相续的传递来生起果,所以是不断不常。具

体说就是,初心正灭之时有相续之心生起,而不是初心完

全断灭之后再生起相续,所以不是断。此心灭而不住,所

以也不是常。这样就以相续成就了果报,也就建立了轮回,

从而避免了断、常的过失。 17.11 佛陀曾经说过,成就善法的途径就是十善业道,此世

和后世的五种欲乐就是善法的果报。这足以说明,业果之

间是有联系的,而不会导致断常过失。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61

17.12−13 对于上述相续说,另一部派则不予认同1,他们认为相

续说的构建会造成很多无法补救的过失。其理由《无畏》

未详,据《佛护》:相续理论即一刹那唯有一心,只能单

线同分相生,例如芒果(庵婆罗)种子但生芒果树而得甜果,

荏婆种子但生荏婆树而得苦果。同样,如果是由心相续生

起果报的话,则人只能转生为人,天人只能转生为天人,

六道无法轮转,作善作恶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实际上,

从善、恶、有覆、无覆、无记等种种心生起各式各样的相

续,随相续不同而业之差别,随之则有趣、类、族、地、

身、根、色、形、力、智等种种差异。所有这些如果只靠

相续理论来维系,就都不可能发生。 这个部派将提出另一套理论—— “不失法” (avipraṇāśa),并且自认为是最合理的,是诸佛、独觉和声闻所赞许的,

也就是说在早期经论中能找到依据。关于这一部派的判定,

《观誓》说是毗婆沙师,其他诸家均未明指,据其学说判

断,应是正量部。 17.14 根据这一派别的说法,业就像债务,不失法就像债券。

正如借债立券,财主的钱财并不会消失,他日连本带利一

并返还。同样,在业坏灭的那一刹那,以此业为因而生起

的法就称为“不失法”,由于不失法的作用,造业者的果报

不会消失,而是于后时将至。正如偿还债务之后债券失效,

造业者受果之后不失法也就失效。《佛护》和《明句》对

1 龙树在本论 21.15−21 颂对相续说也有破斥。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62

不失法的概念作了补充,这个不失法不是刹那性,而是能

够持住,它不同于心之相续,而是不相应行法(viprayukto dharmaḥ),具备一定的独立性。 根据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及无漏界的不同,这个不

失法也有区别,而其自身则不可记别善恶性。据《明句》

的补充,由于不失法是无记性,所以能存在于各种生命状

态之中,例如离欲界者也可携带恶业的不失法,断善根者

也可携带善业的不失法,这样就避免了相续说的理论困境。 17.15 据《无畏》,这个不失法不是见道(darśanamārga)所断,

不由观见四谛而断除,而是在修道(bhāvanāmārga)阶位中由

一果位向另一果位渡越之时被断除,或者是由生果断除

(《明句》认为是由跨界转生所断,参今译部分的注释)。见道时虽然断除了不善业,却仍有不失法,还能生出业果。 17.16 据《无畏》,这里如果不失法是见道所断,那么在入

见 道 时 诸 业 就 被 断 灭 超 越 , 唯 有 圣 者 的 众 同 分

(nikāyasabhāga)存在,这样业就不会有果,也就导致了业遭

破坏等过失。 《青目》、《佛护》、《般若灯》的解释大致同上,

《明句》的理解略有不同,大意为:如果不失法为见所断,

由业灭故,见道圣者应无异熟果,则导致业破坏的过失。

若说业渡越时(karmaṇaḥ saṃkrame)断不失法,也导致同样

的过失。这里的“业渡越时”是指业造而灭之后。另参今译

部分的注释。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63

17.17 据《无畏》与《佛护》,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或无

漏界等任何一界中所造的同界之业,在善、不善、无记、

无漏等属性上无论是同类还是不同类,这些业都会引生各

自的不失法。然而在连结两种生命形式的结生之时,所有

这些不失法都会灭去,而只有一个不失法生起而入后世。 17.18 所有的业都可以分为思业和思已业两类,或者善业和

不善业两类。在现世时各个业都会生起各自的不失法,这

些不失法在果报成熟后仍然安住不灭。正如已经执行完毕

的契约,生果之后不失法虽然安住,却不能再次生果。 17.19 不失法会在果位渡越时以及死亡之时灭去。果位渡越

就是指17.15颂解释过的由修所断或因生果而断。死亡就是

17.17颂讲到的结生之时,这时所有不失法灭去,唯有一个

不失法生起。不失法的类别可以按照有漏业和无漏业的区

别来划分。这样,有了不失法,众生的种种业就能生成种

种果报。 17.20 该颂总结上述不失法的理论。由于业与果报相连

(sambandha),于其中并没有外道所执的“我”,所以空性是

合理的。又因为不失法是安住的,所以不落于断。同时,

由于六道生趣的差别之相成立,所以轮回是有,又因为业

灭而不住,所以也不落于常。这样就避免了断、常的过失,

再加上佛陀曾说过诸业不失,足以证明不失法的存在。因

此,这里的不失法的构想是成立的。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64

17.21 针对上述“相续”与“不失法”两种业果理论,从这一颂

论主开始驳斥:上述两种构想并未避免常与断的过失,所

以都不合理,道理如下。如果有任何业以自性而存有的话,

则可以说此业通过相续或通过不失法与果报相连结,然而,

根本没有自性成立的业,那么这两种构想也就失去了存在

的基础,因此是不合理的。 如何证明业不存在呢?这是因为业没有自性,所以不

能生起。这里有人会问:怎么能说业不生起呢?佛也曾说

诸业不失。论主的回答是,正是由于业不生起,所以佛才

说诸业不失。因为不生起就没有失坏。反过来想,如果业

真有生起,又怎么可能不失坏呢?如果能够生而不失的话,

人就应该只有出生没有死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17.22−23 如果认为业是有自性的,因为自性即无变异,无疑业

就成为恒常,恒常就不会是造作而成。如果说非造作而成

的业也有果报的话,就等于承认不造业而生果。这样会有

很多过失,例如没有造业也生恐惧,不住梵行而得梵行,

不修道业亦得涅槃。 17.24 如果不造业也能生果,就成了作与不作皆可得果,也

就违反了世间所有勤行得果的常识,例如农业、商贾、畜

牧、政治、学问、工巧等等言说。这样,修福者与作恶者

也就没有了区别。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65

17.25 据《佛护》,如果认为业有自性而仍能生果,那么已

经成熟的业果就会再次成熟。因为业能安住就是有自性,

也就是说,如同先前的业以自性安住而生果,其后应该保

持同样的自性并再次生起其他的果。如果前后都是一样的

安住,先能生果,而后却不能(参17.18颂),又该如何解释

其中的差别呢? 17.26 对方说:业还是有的,因为业的因——各种烦恼是存

在的。论主回答:由于这些烦恼是无生、无自性、依缘而

起,所以不是真实存有。那么,如果业是以烦恼为因而生,

而这些烦恼又不是真实有,业又如何是烦恼所造呢? 17.27 对方又说:烦恼的果就是业,业的果就是身,这些都

是存在的。论主回答:虽然经典上说以业和烦恼为缘而有

身,从胜义上讲则并非如此,因为业和烦恼是没有自性的。 17.28 对方又说:业还是有的,因为受用业果的受者是存在

的。佛在《无始终经》中也曾说过:“众生为无明所覆盖,

为渴爱所结缚。1” 若自造恶业则唯有自受异熟果,这个受

者与作者非一非异。

1 参《别译杂阿含经》卷 16 (《大正藏》第 100 号,卷 2 第 486 页中):一切眾生皆爲無明之所覆蓋,愛所纏縛,流轉生死,無有窮已。 《 相 应 部 》 (SN II, 178.9−10) : avijjānīvaraṇānaṃ sattānaṃ taṇhāsaṃyojanānaṃ sandhāvataṃ saṃsarataṃ ||。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66

17.29 论主回答:由缘生起的业和无缘而起的业都是不存在

的,所以造业者也不可能存在。 17.30 经过一番考察可以得知,业和作者都不可能存在,这样

就不会有业所生的果,也不会有受用者。 17.31−33 对方说:如此岂不是业、果、作者、受者、身和烦恼等

等一切都无所有?论主回答:既然是缘生法,又怎么能说它

是有是无呢?有和无都是颠倒执着。一切法如幻化、乾达婆

城、蜃景和梦境一样,唯是所执,非有非无。 一业说 17.1 二业说 17.2 业说 三业说 17.3 七业说 17.4−5 部派观点 业说的过失 17.6 相续说 17.7−11 不失法说 17.12−20 破业 17.21−26 破身 17.27 论主破斥 破作者、受者 17.28−32 总结 17.33

267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Las dang ’bras bu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cu bdun pa

【什】 觀業品第十七

【今】 第17品 业与果之考察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68

ātmasaṃyamakaṃ cetaḥ parānugrāhakaṃ ca yat | maitraṃ sa dharmas tad bījaṃ phalasya pretya cêha ca || 17.1

bdag nyid legs par sdom pa dang || gzhan la phan ’dogs byams1 sems gang || de chos de ni ’di gzhan du || ’bras bu dag gi sa bon yin ||

1 PPṬ byang。 cetanā cetayitvā ca karmôktaṃ paramarṣiṇā | tasyânekavidho bhedaḥ karmaṇaḥ parikīrtitaḥ || 17.2

drang srong mchog gis1 las rnams ni || sems pa2 dang ni bsam par gsungs || las de dag3 gi4 bye brag ni || rnam pa du mar yongs su bsgrags ||

1 BPDC, PSPDC, PPṬ gi。 2 PPPN 误作 dpa’。 3 MKDC 误作 bdag。 4 ABhN 误作 gis。 tatra yac cetanêty uktaṃ karma tan mānasaṃ smṛtam | cetayitvā ca yat tûktaṃ tat tu kāyikavācikam || 17.3

de la las gang sems pa1 zhes2 || gsungs pa3 de ni yid kyir4 ’dod || bsam5 pa zhes ni gang gsungs pa || de ni lus dang ngag gi6 yin ||

1 BPPN 误作’pa’;PPPN 误作 dpa’。 2 PSPN zhe。3 BPN par。

4 PPPN kyi。 5 MK, PSP bsams。 6 MKDC, PSP gir。 vāg viṣpando ’viratayo yāś câvijñaptisaṃjñitāḥ | avijñaptaya evânyāḥ smṛtā viratayas tathā || 17.4

ngag dang bskyod1 dang mi spong ba’i || rnam rig byed min zhes bya gang || spong ba’i rnam rig byed min pa || gzhan dag kyang ni de bzhin ’dod2 ||

1 MKPN spyod。 2 MKDC 误作’dor。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69

【什】 人能降伏心,利益於衆生, 是名爲慈善,二世果報種。

〖吕〗 末二句:此慈心爲法,此他世果種。 【今】 [有人说]:克己、利他与慈爱,如是之心即[善]法。 此世以及后世果,此[心]即是彼种子。 17.1 【什】 大聖說二1業,思與從思生。 是業別相中,種種分別說。 【今】 最胜仙人曾宣说,思业、思已[所造]业。 [佛陀也]曾遍解说,种种此业之差别。 17.2

1 S.5663:三。 【什】 佛所說思者,所謂意業是。 所從思生者,即是身、口業。 【今】 此中所说之思业,传承说为是意业。 所说思已[所造业],即是身、语[所造业]。 17.3 【什】 身業及口業,作與無作業, 如是四事中,亦善亦不善。

〖吕〗 謂語及行動,未遠離無表,及諸餘遠離,無表亦如是。 【今】 言语[业]及行为[业],诸不止息无表[业], 及馀止息无表[业],传承即是如是说。 17.4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70

paribhogānvayaṃ puṇyam apuṇyaṃ ca tathāvidham | cetanā cêti saptaỿte dharmāḥ karmāñjanāḥ smṛtāḥ || 17.5

longs spyod las byung bsod nams dang || bsod nams ma yin tshul de bzhin || sems pa1 dang ni chos de bdun || las su mngon par ’dod pa yin ||

1 MKPN, BPPN 误作 dpa’。 tiṣṭhaty ā pākakālāc cet karma tan nityatām iyāt | niruddhaṃ cen niruddhaṃ sat kiṃ phalaṃ janayiṣyati || 17.6

gal te smin pa’i dus bar du || gnas na1 las de2 rtag par ’gyur || gal te ’gag3 na ’gag4 gyur pas5 || ji ltar ’bras bu skyed6 par ’gyur ||

1 ABhPN nas。 2 PPDC te。 3 MK, ABhN, BP, PP, PSP, PPṬ ’gags。 4 MK, BPDC, PP, PSP ’gags。 5 ABhPN, BP, PP, PSP, PPṬ pa。 6 MKPN, ABhPN, BP, PP, PSP, PPṬ bskyed。 yo ’ṅkuraprabhṛtir bījāt saṃtāno ’bhipravartate | tataḥ phalam ṛte bījāt sa ca nâbhipravartate || 17.7

myu gu la1 sogs rgyun gang ni || sa bon las ni mngon par ’byung2 || de las ’bras bu sa bon ni || med na de yang ’byung mi3 ’gyur ||

1 ABhPN 误作 las。 2 ABhDC byung。 3 PSPPN min。 bījāc ca yasmāt saṃtānaḥ saṃtānāc ca phalodbhavaḥ | bījapūrvaṃ phalaṃ tasmān nôcchinnaṃ nâpi śāśvatam || 17.8

gang phyir sa bon las rgyun dang || rgyun las ’bras bu ’byung ’gyur zhing || sa bon ’bras bu’i1 sngon ’gro ba || de phyir chad min rtag 2-pa min-2 ||

1 MKPN bu。 2 MK, BP, PP, PSP, PPṬ ma yin。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71

【什】 從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爲七法,能了諸業相。

〖吕〗 受用所生福,非福相如是,幷思爲七法,應許爲知業。 【今】 随受用生之福[业],及如是之非福[业], 连同思[业]共七法,传承说为具业相1。 17.5 1 “具业相”(karmāñjana),以业为相的事物。详细讨论参 Kragh 2006, 251−253。 【什】 業住至受報,是業即爲常。 若滅即1無業,云何生果報?

〖吕〗 初句:業住至熟時。 【今】 [论主]2:业若住至成熟时,则彼恒常而延续, 业若已灭,既已灭,又如何能引生果? 17.6 1 S.5663:則。 2

《明句》认为此颂非出自论主,而是另一部派。 【什】 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1,離種無相續。 【今】 [还有人说]:即从种子而有彼,芽等相续得生成, [复]从彼有果实生,离种彼[相续]不生。 17.7 1 S.5663:異。 【什】 從種有相續,從相續有果。 先種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今】 从种子有相续[生],从相续有果实生。 种子处于果之前,因此非断亦非常。 17.8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72

yas tasmāc cittasaṃtānaś cetaso ’bhipravartate | tataḥ phalam ṛte cittāt sa ca nâbhipravartate || 17.9

sems kyi rgyun1 ni gang yin pa || sems 2-pa3 las ni mngon par ’byung-2 || de las ’bras bu sems 4-pa5 ni-4 || med na de yang ’byung mi ’gyur6 ||

1 BPPN 误作 rgyu。 2 MK, PSP las mngon par ’byung bar ’gyur。 3 BPPN 误作 dpa’。 4 MK, PSP lta zhig。 5 BPPN 误作 dpa’。 6 PPDC 误作’byung。 cittāc ca yasmāt saṃtānaḥ saṃtānāc ca phalodbhavaḥ | karmapūrvaṃ phalaṃ tasmān nôcchinnaṃ nâpi śāśvatam || 17.10

gang phyir sems 1-pa las rgyun dang-1 || rgyun2 las ’bras bu ’byung ’gyur zhing || las ni ’bras bu’i sngon ’gro ba || de3 phyir chad min rtag ma yin ||

1 MK, PSP las rgyun dang ni。 2 MKPN, PSPDC误作 rgyu。 3 PSPDC, PPṬ de’i。 dharmasya sādhanopāyāḥ śuklāḥ karmapathā daśa | phalaṃ kāmaguṇāḥ pañca dharmasya pretya cêha ca || 17.11 ABh, BP, PP, PPṬ:

chos bsgrub1 pa yi thabs rnams ni || dkar 2-po’i las3 kyi-2 lam bcu ste || chos kyi ’bras bu ’di gzhan du || ’dod pa’i yon tan rnam lnga’o ||

1 BP, PP, PPṬ sgrub。 2 PPDC po las ni。 3 BPDC phyogs。 MK, PSP:

dkar po’i1 las kyi lam bcu po2 || chos sgrub 3-pa yi-3 thabs yin te || chos kyi ’bras bu ’di gzhan du || ’dod pa’i yon tan rnam4 lnga’o ||

1 PSP po。 2 PSPDC po’o。 3 PSP pa’i。 4 PSPPN rnams。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73

【什】 如是從初心,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離心無相續。 【今】 即从此心而有彼,相续之心得生成, [复]从彼有果报生,离心彼[相续]不生。 17.9

【什】 從心有相續,從相續有果。 先業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今】 从心即有相续[生],从相续有果报生。 业即处于果之前,因此非断亦非常。 17.10

【什】 能成福德者,是十白業道。 二世五欲樂,即是白業報。 【今】 成就[善]法之途径,即是十种善业道。 此世、后世五欲乐,即是[善]法之果报。 17.11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74

bahavaś ca mahāntaś ca doṣāḥ syur yadi kalpanā | syād eṣā tena naỿvaỿṣā kalpanâtrôpapadyate || 17.12

gal te brtag1 pa der gyur2 na || nyes pa chen po mang por ’gyur || de lta bas na brtag3 pa de4 || ’dir ni ’thad pa ma yin no ||

1 MKPN, ABhPN, BP 误作 rtag。 2 MKDC, PSP ’gyur。 3 MKPN, BP rtag。 4 PSP ste。 imāṃ punaḥ pravakṣyāmi kalpanāṃ yâtra yojyate1 | buddhaiḥ pratyekabuddhaiś ca śrāvakaiś cânuvarṇitām || 17.13

sangs rgyas rnams dang rang rgyal dang || nyan thos rnams kyis 2-gang gsungs pa3, -2 || brtag4 pa gang zhig ’dir ’thad pa || de ni rab tu brjod par bya5 ||

1 Lindtner 1988建议作 yujyate。 2 ABhPN, BP, PP, PPṬ gsungs pa yi。 3 MK, PSP pa’i。 4 BPDC rtag。 5 PSPDC byad。 pattraṃ yathâvipraṇāśas tathaỻṇam iva karma ca | caturvidho dhātutaḥ sa prakṛtyâvyākṛtaś ca saḥ || 17.14 ABh, BP, PP, PPṬ:

ji ltar bu lon dpang rgya ltar || de ltar las dang1 chud mi za || 2-de ni-2 khams las rnam pa bzhi || de yang rang bzhin lung ma bstan ||

1 PPṬ kyang。 2 BPP de’i。 MK, PSP:

1-ji ltar dpang rgya-1 de bzhin chud2 || mi za las ni bu lon bzhin || de ni khams las rnam pa bzhi || de yang rang bzhin lung ma bstan ||

1 MKPN, PSP dbang rgya ji ltar。 2 PSPPN 误作 chu。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75

【什】 若如汝分別,其過則甚多。 是故汝所說,於義則不然。 【今】 [另有人说]1:若有此种构想者,过失甚多且重大。 以是之故于此处,此种构想不得有。 17.12 1 诸家中唯《青目》解作论主之答。

【什】 今當復更說,順業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賢聖所稱歎。

〖吕〗 末句:聲聞所說者。 【今】 而我将说之构想,于此即是合于理, 且为诸佛与独觉,及诸声闻所赞许。 17.13 【什】 不失法如券,業如負財物。 此性則無記1,分別有四種。

〖吕〗 末二句:此依界有四,又自性無記。 【今】 不失法即如债券,业则如同于债务。 此依诸界分四种,其本性是无记别。 17.14 1 S.5663:説。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76

prahāṇato na praheyo bhāvanāheya eva vā | tasmād avipraṇāśena jāyate karmaṇāṃ phalam || 17.15

spong bas1 spang ba ma yin te2 || bsgom3 pas spang ba4 nyid kyang yin5 || de6 phyir chud mi za ba yis7 || las kyi ’bras bu skyed8 par9 ’gyur ||

1 PSPDC 误作 ba。 2 BPDC 误作 no。 3 MKPN 误作 bgom; PSPDC bsgoms; PSPPN sgom。 4 ABhPN 误作 bya。 5 PSPDC 误作 min。 6 PSPPN de’i。 7 PP, PPṬ误作 yi。 8 MKPN, ABhPN, BP, PPPN, PPṬ bskyed; PPDC skye; PSPDC 误作 bskyod。 9 PPDC bar。

prahāṇataḥ praheyaḥ syāt karmaṇaḥ saṃkrameṇa vā | yadi doṣāḥ prasajyeraṃs tatra karmavadhādayaḥ || 17.16

gal te spong1 bas2 spang3 ba dang || las 4-’pho ba-4 5-dang mthun gyur-5 na || de la las ’jig6 la sogs pa’i || skyon rnams su ni thal bar ’gyur ||

1 PP 误作 mthong。 2 MKPN 误作 ba。 3 PPṬ spangs。 4 MKPN ’phos pa。 5 MK, PSP yis ’jig ’gyur。 6 PSPPN ’jigs。 sarveṣāṃ visabhāgānāṃ sabhāgānāṃ ca karmaṇām | pratisaṃdhau sadhātūnām eka utpadyate tu saḥ || 17.17

khams 1-mtshungs las ni cha mtshungs-1 dang || cha mi mtshungs pa thams cad kyi || de ni nying mtshams sbyor ba’i tshe || gcig pu2 kho na3 skye bar ’gyur ||

1 BPP 缺。 2 MKDC po。 3 PP nar。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77

【什】 見諦所不斷,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諸業有果報。

〖吕〗 初句:非由斷而斷。 【今】 [此法]不因断1而断,乃由修或[馀]2所断。 因此由于不失法,业之果报得生起。 17.15 1 指见道所断。 2 “或[馀 ]”译自vā。《般若灯》、《明句》认为此 vā 表

示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vikalpārtha)。然而究竟指哪一种可能性,诸家

解释并不相同。《无畏》与《般若灯》认为是由生果断除,考虑到

17.18 颂说不失法在果熟之后仍然安住,此处的“生果”可能特指生起

一个更高阶的果位。《明句》的解释是当跨界转生时断除。 【什】 若見諦所斷,而業至相似, 則得破業等,如是之過咎。

〖吕〗 第 3 句:而度業相似。 【今】 若[此法]因断而断,或由业渡越而断1, 于此处则会导致,业遭破坏等过失。 17.16 1 此译据现存《明句》梵本及其注释。《无畏》、《佛护》、《般若灯》

偈颂藏译的第 2 句都出现了“同分”(mthun),《青目》则对应“相似”,可能是将注释中的词语补入颂文。参山口益 1944, 20−24。 【什】 一切諸行業,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爾時報獨生。

〖吕〗 同界業一切,同分不同分,即彼結生時,唯一種當生。 【今】 对于同界一切业,不同类及同类者, 于结生时唯有一,[不失之法]得生起。 17.17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78

karmaṇaḥ karmaṇo dṛṣṭe dharma utpadyate tu saḥ | dviprakārasya sarvasya vipakve ’pi ca tiṣṭhati || 17.18 ABh, BP, PP, PPṬ:

tshe ’di la ni las dang las || rnam pa gnyis po thams cad kyi || de ni tha dad skye ’gyur zhing || rnam par smin kyang gnas pa yin ||

MK, PSP: mthong ba’i chos la rnam gnyis po || 1-kun gyi-1 las dang las kyi de || tha dad par ni skye ’gyur zhing || rnam par smin kyang gnas pa yin ||

1 MKPN, PSP thams cad。 phalavyatikramād vā sa maraṇād vā nirudhyate | anāsravaṃ sāsravaṃ ca vibhāgaṃ tatra lakṣayet || 17.19

de ni ’bras bu ’phos1 pa dang || shi bar gyur na ’gag par ’gyur || de yi rnam dbye zag med dang || zag dang bcas par shes par bya ||

1 MK, PSP ’pho。 śūnyatā ca na côcchedaḥ saṃsāraś ca na śāśvatam | karmaṇo ’vipraṇāśaś ca dharmo buddhena deśitaḥ || 17.20

stong pa nyid dang chad1 min2 dang || ’khor ba dang ni rtag pa min || las rnams3 chud mi za ba’i chos || sangs rgyas kyis ni bstan pa yin ||

1 MK, PSPN 误作 tshad。 2 MK, PSP med。 3 MKPN 误作 rnam。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79

【什】 如是二種業,現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而業猶故在。

〖吕〗 現法中一切,二類業與業,各別而生起,又熟已仍住。 【今】 一切两类之诸业,各个业之[不失法], 即于现世得生起,此法熟后犹安住。 17.18

【什】 若度果已滅,若死已而滅。 於是中分別,有漏及無漏。 【今】 此由果位之渡越,或由死殁而灭去。 此中差别可表为,无漏以及有漏者。 17.19

【什】 雖空亦不斷,雖有而1不常, 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

〖吕〗 第 2、3 句:流轉亦不常,諸業不失法。 【今】 2亦有空性而非断,亦有轮回而非常, 亦有业之不失法,此法即是佛所说。 17.20 1 《石》、《丽》、S.5663、《正》:亦。 2 诸家中唯《青目》将该颂解

作论主正答,其馀均解作 17.12−19 颂观点的总结。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80

karma nôtpadyate kasmān niḥsvabhāvaṃ yatas tataḥ | yasmāc ca tad anutpannaṃ na tasmād vipraṇaśyati || 17.21

gang phyir las ni skye 1-med pa-1 || 2-’di ltar-2 3-dngos nyid-3 med de’i phyir || gang phyir de ni ma skyes pa || de phyir4 chud zar5 mi ’gyur ro ||

1 ABhDC med par; MK, PSP ba med。 2 BP, PP gang phyir。 3 MK, PSP rang bzhin。 4 BP ni。 5 PPPN 误作 za bar。 karma svabhāvataś cet syāc chāśvataṃ syād asaṃśayam | akṛtaṃ ca bhavet karma kriyate na hi śāśvatam || 17.22

gal te las la1 2-dngos nyid-2 yod || rtag par ’gyur bar3 the tshom med || las ni byas pa ma4 yin ’gyur || rtag la5 bya ba med phyir ro ||

1 BPP 缺。 2 ABhDC dngos po; PPṬ ngo bo nyid; MK, PSP rang bzhin。 3 ABhPN, PPPN ba。 4 BPP 缺。 5 MKPN par。 akṛtābhyāgamabhayaṃ syāt karmâkṛtakaṃ yadi | abrahmacaryavāsaś ca doṣas tatra prasajyate || 17.23

ci1 ste las ni ma byas na || ma byas pa dang phrad ’jigs2 ’gyur || tshangs spyod gnas pa ma yin pa’ang || de la skyon du thal bar ’gyur ||

1 MKPN ji。 2 PPDC, PSPDC 误作’jig。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81

【什】 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 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

〖吕〗 第 3 句:諸業亦不失。 【今】 [论主]:以何故业不生起?以其无有自性故。 复由彼不生起故,彼亦不会有坏失。 17.21 【什】 若業有性者,是則1名爲常。 不作亦名業,常則不可作。 【今】 如果业是有自性,无疑即成为恒常, 业亦成非所作性,因为常者非所作。 17.22 1 《石》、S.5663、《要》:即。

【什】 若有不作業,不作而有罪, 不斷於梵行,而有不淨過。

〖吕〗 末二句:不住於梵行,而亦成住過。 【今】 如果业非造作成,则虽不作而有惧。 1-于彼不住梵行者,[却有梵行],成过失-1。 17.23 1 依《无畏》、《佛护》、《般若灯》的理解翻译。《明句》的理解有不

同,据之应译作:于彼 [住于梵行者 ],却有不住梵行过。《青目》似

同此解。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82

vyavahārā virudhyante sarva eva na saṃśayaḥ | puṇyapāpakṛtāṃ1 naỿva pravibhāgaś ca yujyate || 17.24

tha snyad thams cad nyid dang yang || ’gal bar ’gyur bar2 the tshom med || bsod nams dang ni sdig byed pa’i || rnam par dbye ba’ang3 ’thad mi ’gyur ||

1 dJ, LVP puṇyapāpakṛtor。参 MacDonald 2007, 47。 2 PP, PSPDC ba。 3 PPDC ba。 tad vipakvavipākaṃ ca punar eva vipakṣyati | karma vyavasthitaṃ yasmāt tasmāt svābhāvikaṃ yadi || 17.25 ABh, BP, PP, PPṬ:

de yi rnam smin smin 1-gyur pa-1 || yang dang yang du rnam smin ’gyur || gal te gang phyir las gnas pa || de2 phyir ngo bo nyid yod phyir ||

1 BP par ’gyur; PPṬ ’gyur ba。 2 BPP de’i。 MK, PSP:

de ni rnam smin smin gyur pa || yang dang yang du rnam smin ’gyur || gal te rang bzhin yod na ni || gang phyir las gnas de yi phyir ||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83

【什】 是則破一切,世間1-語言-1法, 作罪及作福,亦無有差別。 【今】 毫无疑问即违反,[世间]一切诸言说, 作福者与作恶者,亦即不容有区别。 17.24 1 《石》、S.5663:言语。

【什】 若言業決定,而自有性者, 受於果報已,而應更復受。 【今】 彼[业]异熟[果]已熟,将会再次得成熟, 1-如果由业安住故,所以即是有自性-1。 17.25 1 据《无畏》、《佛护》、《般若灯》的理解翻译。《明句》理解有异,

据之应译作:如果业是有自性,是则业即安住故。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84

karma kleśātmakaṃ cêdaṃ te ca kleśā na tattvataḥ | na cet te tattvataḥ kleśāḥ karma syāt tattvataḥ1 katham2 || 17.26

las ’di3 nyon mongs bdag nyid na4 || nyon mongs de dag yang dag min || 5-gal te nyon mongs yang dag min6 ||-5 las ni 7-de yis8 ji ltar byas-7 ||

1 据 ABh、BP、PP、PPṬ的偈颂译文和注释,其梵文底本似作 tatkṛtaṃ。 2 Ms. O kutaḥ。参 MacDonald 2007, 51。 3 ABh, PPDC ni。4 MK, PSP la。5 PPPN 缺。 6 PPṬ误作 smin。 7 MK, PSP yang dag ji ltar yin。 8 BPDC yi。

karma kleśāś ca dehānāṃ pratyayāḥ samudāhṛtāḥ | karma kleśāś ca te śūnyā yadi deheṣu kā kathā || 17.27

las dang nyon mongs pa dag ni || lus rnams kyi ni rkyen du bstan || gal te las dang nyon mongs pa || de stong lus la ji ltar brjod ||

avidyānivṛto jantus tṛṣṇāsaṃyojanaś ca yaḥ1 | sa bhoktā sa ca no2 kartur anyo na ca sa eva saḥ || 17.28

ma rig bsgribs3 pa’i skye bo gang || sred4 ldan de ni5 za ba po || de yang byed las gzhan min zhing || de nyid de yang6 ma yin no ||

1 dJ, LVP saḥ。参 MacDonald 2007, 49。 2 dJ, LVP na。参 MacDonald 2000, 170; 2007, 49。 3 MKPN sgrib; PPPN sgribs。 4 PPPN 误作 sreg。 5 MKDC 误作 mi。 6 MKPN误作dang。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85

【什】 若諸世間業,從於煩惱出1, 是煩惱非實,業當2-何有-2實?

〖吕〗 依《无畏》译末句:業云何從作? 【今】 业即是由烦恼成3,而彼烦恼非真实, 若彼烦恼非真实,业又如何为真实4。 17.26 1 《石》、《丽》、S.5663、《正》:生。 2 《石》、S.5663:云何。 3 据诸家注释,“由烦恼成” (kleśātmaka)即“以烦恼为因而生”(kleśa- hetuka)。 4 据现存《明句》梵本翻译,《青目》与之相符。若据《无

畏》、《佛护》、《般若灯》的偈颂译文和注释,应译作:业如何是彼

所作?参左注1,及山口益 1944, 16−18。 【什】 諸煩惱及業,是說身因緣, 煩惱諸業空,何況於諸身?

〖吕〗 末句:云何說彼身? 【今】 业行以及诸烦恼,即被称作身之缘, 彼业、烦恼若是空,对于身将作何说? 17.27 【什】 無明之所蔽,愛結之所縛, 而於本作者,1-不異亦不一-1。

〖吕〗 第 3 句:彼受者與作。 【今】 [对方]:彼人为无明所覆,亦为渴爱所结缚, 彼即受者,与作者,非别异亦非同一。 17.28 1 《石》、《丽》、S.5663、《正》:不即亦不異。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86

na pratyayasamutpannaṃ nâpratyayasamutthitam | asti yasmād idaṃ karma tasmāt kartâpi nâsty ataḥ1 || 17.29

gang gi phyir na2 las ’di ni || rkyen las byung ba ma yin zhing || rkyen min las byung3 yod min pa || de4 phyir byed pa po yang med ||

1 Lindtner 1988 建议作 uta。 2 PSPDC ni。 3 PPṬ ni。 4 MKPN de’i。

karma cen nâsti kartā ca kutaḥ syāt karmajaṃ phalam | asaty atha phale bhoktā kuta eva bhaviṣyati || 17.30

gal te las dang byed med na || las skyes1 ’bras bu ga la yod || ci2 ste ’bras bu yod min na || za ba po lta ga la yod ||

1 MKPN 误作 byed。 2 MKPN, ABhDC, PP ji。

yathā nirmitakaṃ śāstā nirmimītaỻddhisaṃpadā | nirmito nirmimītânyaṃ sa ca nirmitakaḥ punaḥ || 17.31 ABh, BP, PP, PPṬ:

ji ltar sprul pa ston byed pa || rdzu ’phrul phun sum tshogs pa yis1 || sprul zhing sprul pa’ang2 gzhan sprul byed || sprul pa des kyang gzhan dag ltar ||

1 PPPN 误作 yi。 2 PP pas。 MK, PSP:

ji ltar ston pas sprul pa ni || rdzu ’phrul phun tshogs kyis sprul zhing || sprul pa de yang sprul pa na1 || slar yang gzhan ni sprul pa ltar ||

1 MKPN, PSPPN ni。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87

【什】 業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 是故則無有,能起於業者。 【今】 [论主]:无论是从缘生起,还是无缘而生起1, 此业皆不可存在,是故作者亦无有。 17.29 1 “无缘而生起”译自 apratyayasamutthita,其中 apratyaya 可作依主释理解为“非缘”,也可作多财释解为“无缘”。若作“非缘”解,则与 1.5、12、14 颂的 apratyaya 用法相同。《般若灯》的注释引用了 1.14 颂,说明他将该词解作“非缘”,偈颂的藏、汉译本也随此解。而《佛护》、《明句》中则以“无因而生”(nirhetuka)解释该词,为多财释。《无畏》

行文简略而未明言。 【什】 無業無作者,何有業生果? 若其無有果,何有受果者? 【今】 若无有业和作者,何有业所生之果? 而若果是无所有,又如何会有受者? 17.30 【什】 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 如是變化人,復變作化人。 【今】 如师1以具足神通,而幻化出幻化人, 此幻化之所成[人],又复幻化出他者。 17.31 1 《般若灯》与《明句》认为此“师”指佛。

Karmaphalaparīkṣā nāma sapta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88

tathā nirmitakākāraḥ kartā yat karma tatkṛtam | tadyathā nirmitenânyo nirmito nirmitas tathā || 17.32 ABh, BP, PP, PPṬ:

de bzhin byed pos las gang byas || de yang sprul pa’i rnam pa bzhin || dper na sprul pas sprul gzhan zhig || sprul pa mdzad pa de bzhin no ||

MK, PSP: de bzhin byed po de las gang || byas pa’ang sprul pa’i rnam pa1 bzhin || dper na sprul pas sprul gzhan zhig || sprul pa mdzad pa de bzhin no ||

1 PSPPN 误作 po。 kleśāḥ karmāṇi dehāś ca kartāraś ca phalāni ca | gandharvanagarākārā marīcisvapnasaṃnibhāḥ || 17.33

nyon mongs las dang lus rnams dang || byed pa po dang ’bras bu dag1 || dri za’i grong khyer lta bu dang || smig rgyu rmi lam ’dra ba yin ||

1 BPC 误作 dang。

第 17 品 业与果之考察

289

【什】 如初變化人,是名爲作者, 變化人所作,是則名爲業。 【今】 如是作者、所作业,行相即如所幻化, 喻如幻化所成[人],而幻化出馀幻化。 17.32 【什】 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 皆如幻與夢,如炎亦如響。

〖吕〗 如健達縛城,如燄亦如夢。 【今】 诸烦恼、业以及身,诸作者及诸果报, 其行相如寻香城,如同蜃景与梦境。 17.33

第 18 品 我与法之考察

292

导 读 该品解释真实性(tattva)之相以及如何证得真实性。概括

来说,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空性,即于内无主观实体,于

外无客观事物。先明空性之理,依法观察修习就能证见真

实性。 18.1 如果“我”(ātman)作为生命主体存在的话,这个我或是

等同于生命体中各个因素——五蕴,称为“即蕴我”,或者

离五蕴而别有,即“离蕴我”。 首先,如果我即五蕴的话,就与五蕴一样具有生灭,

这样我就是变化无常而非同一,这就不符合“我”的定义。

其次,如果我是离蕴别有的话,就不会具有五蕴的生灭相,

也就是恒常不变的。据《佛护》,若是常一不变,则无有功

用不能造业。这也不符合“我”的要求。 《般若灯》指出 “离蕴我 ”是胜论 (Vaiśeṣika)、数论

(Sāṃkhya)等派别的主张。 18.2 经考察可以得知,一切形式的我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我所”(ātmīya)呢?我所就是被执

取为属于我所有的、为我所取的五蕴。如果没有了我,我

所自然就不成立。止息了我与我所的执着,就称为“无我执”和“无我所执”。

第 18 品 我与法之考察

293

18.3 对方问道:这个如是证得真实、无我执、无我所执的

人,总该是有的,这就是“我”,而有我就会有我所。论主

回答:这个可称为无我执、无我所执的人,也是没有的。

如果有人见到无我执和无我所执是实有其体,就是被颠倒

见障覆慧眼,而不见真实。 18.4−5 据《无畏》,如果于内不执着我,于外不执着我所,十

二因缘之中的取就会断除,后续的有、生等也就依次灭尽。

这样就证得了“人无我”(pudgalanairātmya)之真实,断除了烦

恼障,获得了有馀蕴涅槃。 从业与烦恼而有生,所以业、烦恼尽则从苦解脱。业、

烦恼来自计执分别,计执又出自戏论。戏论就是执言说世

俗谛为实。如果证得了“法无我”(dharmanairātmya)的真实

相,亦即空性,戏论即灭,即入无馀蕴涅槃。 《无畏》的解释是将这两颂理解为见真实性的两种途

径:小乘的离烦恼障证人无我,以及大乘独有的离所知障

证法无我。关于《无畏》对两种涅槃的判属,《青目》中也

有类似的论述,只是有馀涅槃和无馀涅槃的归判与《无畏》

正相反,吕澂认为是误译 (《藏要》,第2册,第998页,注3、4)。一般认为,声闻、独觉二乘通过证人无我就可以获得

有馀依涅槃和无馀依涅槃,而非大小乘的区别所在。除了

这种涅槃的判属,《无畏》的解释基本为《般若灯》所继承。

《佛护》对该颂的疏解只是依文解义,而并未提及人我、

Ātmadharm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94

法我。《明句》在这里则批判清辨的观点(实际上也包含《无

畏》),并提出其独特主张——二乘也证法无我。这一理论

在月称的《入中论》中有详细论证。 18.6 对方说:佛也曾说过“有我”,因此我还是有的。论主

回答:佛陀是根据众生的不同情况而说适合的教法。一些

人认为无此世、无来世、无众生,因而不信因果无所畏惧,

为了止息这种错误的无我见,佛就说“有我”。而一些人认

为佛教讲的造业受报,以及缠缚与解脱,皆须有我。为了

止息这种我见,佛就说“无我”。还有一些众生善根已经成

熟,能够渡离生死而接受胜义的说教,佛就对他们说“我与

无我都是毫无所有”。 该颂还有另一种理解,即把前两种说法看作外道的论

点,只有“我、无我皆无所有”才是佛说。一部分外道 (《明

句》指出是数论)虽然观察到有为法是刹那灭而无前后贯穿

之体,而如果无我的话就会造成没有因果业报的困境,所

以就臆造出一个我来。另一部分外道 (《明句》指出是顺世

论)认为人不过是身体、感官和认知的集合体,此外并无有

实体之我,只是这些有为法被当作了人,而并没有一个固

定主体,也就不存在轮回。由于他们不理解因果之间的联

系,所以就说无我。诸佛世尊现见一切法的真相,所以说

我与无我都无所有。

第 18 品 我与法之考察

295

18.7 据《无畏》,对于前面第5颂的“于空性中戏论灭”,这

一颂给出了具体解释。名言所诠就是凡夫所见一切事物,

见其空性,也就是见一切事物皆不存在,则一切戏论熄灭。

因为,戏论是从增益而生。增益就是执言诠对象为实有。

空性是一切事物的自性寂灭相,如同虚空,以无见为见。

证见空性,对一切事物就不再增益言说,戏论就自然息灭。 怎样止息名言所诠呢?如果如实观见心识的所行对象

亦即色等事物是没有自性的,言诠的对象也就不可能存在,

言诠就会止息。 怎样才能止息心所行境呢?色等事物作为心所行境,

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它们的本性也就如同涅槃无生无灭。

明了于此,心所行境就会止息。 据《明句》,该颂也可以看作是对真实性的描述。空性

就是诸法自性,就是真实性,它离言说与心行,不可表,

不可知,因为它不生不灭,如同涅槃。《青目》与此解类似。

详细讨论可参山口益 1944,9−14。 18.8 据《无畏》,有问:前面是从终极真理的胜义上讲,

一切事物是不生不灭性如涅槃,而如果以世俗名言的形式,

又该如何表达呢? 回答:为了随顺世俗言说道理,诸如有眼根色境等说

法,佛就说一切是“实”(tathya)。从真实上讲则一切生起如

梦如幻而无自性,如其显现非如是有,所以又说一切“不

Ātmadharm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96

实”。依胜义和世俗二谛则说“既是实又不实”。亲证真实之

时,于诸法实相中无有分别,说为“既非不实又非实”。 换个角度来理解,佛说一切是实,是为了断烦恼障,

说内根外境只是客观的存在,而不是我和我所。佛说一切

不实,是说能闻思修的造作者被当作是我和我所,而其本

质不过是识。佛说既实又不实,则是考虑了世俗言说与佛

教概念两方面的因素。从胜义上讲,则一切法无生无灭,

或被分别为实,或被分别为不实,而实际上毫无所有,所

以说既非实也非不实。 依据上述四种次第,为了众生的利益,佛陀根据不同

时机以及弟子的根机、喜好,无颠倒随应教授趣向天界与

解脱之道,这就是佛陀的教法。 《佛护》所引的梵文行文可能有不同(参叶少勇2010,105−107)。他的理解是,前三种表述只是佛陀随顺世俗的

权宜之说,第四种表述“既非不实又非实”,才是佛陀的真

正教法。 该颂注释中所涉及的世俗谛与胜义谛,将在第24品详

细讨论。 18.9 接下来这一颂是描述真实性之相。所谓“不从他知”,就是说不能从他人的解说获得对真实性的证知,只能由自

亲证。“寂灭”即自性空。“不为戏论所表述”是说真实性止

息了以言诠为相的戏论。“无分别”是说真实性没有显现,

所以不能分别彼此。“无多种”是说法性一味,无有差别。

第 18 品 我与法之考察

297

上述诸项的关系还可以这样描述:由于无分别,所以

不为戏论所表述,由于无戏论所以寂灭,由于寂灭所以无

多种,无多种也就不会有分别,因此就是不从他知。 18.10 该颂继续描述真实性之相。如果将世间的规律描述为

依于一个事物生起另一个事物的话,这两个事物首先不会

是同一的,其次也不可能是各自存在而毫不相关的。因此,

诸法的真实相只能是无断无常,无一无多。 18.11−12 此二颂显示佛陀的教法就是证入真实性的途径。佛陀

是世间众生的依怙,佛陀的教法能简别升天与解脱之道,

显明无一无多,无断无常的甚深胜义真实。此教法就像使

人长生不老的甘露,是众生证入圣位之因。 这里《佛护》补充道:人若悟入佛法,则当下亲证真

实而得成就,若资粮尚未具足,则于他生成就。 在佛不出世、声闻灭尽之时,虽然不具备听闻佛法的

条件,但是由于前世的修习,也能以自证的远离为缘而生

起证入真实性的智慧,亦即成为独觉。据《般若灯》和《明

句》,“远离”就是身心远离,居于闲静。因此,佛陀的甘露

教法能使众生于此世或他世获得各自希求的成就。

Ātmadharm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98

依《无畏》,该品结构如下: 无我 18.1 简述真实相 无我所 18.2 无人 18.3 离我、我所执 (人无我) 18.4 悟入真实之道 见空性灭戏论 (法无我) 18.5 真实相的不同表述 18.6−10 佛法是入真实性的途径 18.11−12

299

*Ātmadharmaparīkṣā1 nāmâṣṭ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2-bDag dang chos brtag pa-2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cu brgyad pa

【什】 觀法品第十八

【今】 第18品 我与法之考察3

1 据 MKDC、ABh、BP、PP、PPṬ的题名拟构。LVP 题作 Ātmaparīkṣā (我之考察);MKMs 作 Saddharmmaparīkṣā (正法之考察)。 2 MKDC、ABh、BP、PP、PPṬ的题名。MKPN、PSP 作 bDag brtag pa。 3 依 MKDC、ABh、BP、PP、PPṬ的题名翻译。

Ātmadharm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300

ātmā skandhā yadi bhaved udayavyayabhāg bhavet | skandhebhyo ’nyo yadi bhaved bhaved askandhalakṣaṇaḥ || 18.1

gal te phung po bdag yin na || skye dang ’jig pa can du ’gyur || gal te phung po rnams las gzhan || phung po’i1 mtshan nyid med par ’gyur ||

1 ABhDC 误作 po。 ātmany asati câtmīyaṃ kuta eva bhaviṣyati | nirmamo nirahaṃkāraḥ śamād ātmātmanīyayoḥ1 || 18.2

bdag nyid yod pa ma yin na || bdag gi yod par2 ga la ’gyur || bdag dang bdag gi zhi ba’i phyir || ngar ’dzin nga yir ’dzin med ’gyur ||

1 = MKMs; dJ, LVP ātmātmanīnayoḥ。参叶少勇 2011, § 3.2.3; Ye 2007, 158。 2 PPPN pa。 nirmamo nirahaṃkāro yaś ca so ’pi na vidyate | nirmamaṃ nirahaṃkāraṃ yaḥ paśyati na paśyati || 18.3

ngar1 ’dzin nga yir ’dzin med gang || de yang yod pa ma yin te || ngar ’dzin nga yir ’dzin med par || gang gis mthong bas mi mthong ngo ||

1 MKN 误作 nga。

第 18 品 我与法之考察

301

【什】 若我是五陰,我即爲生滅。 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 【今】 若我即是诸蕴者,我则具有生与灭。 若我异诸蕴别有,是则无有诸蕴相。 18.1 【什】 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名得無我智。

〖吕〗 末句:無我、我所執。 【今】 如果我是不存在,如何还有我所有? 止息我与我所有,即无我所执、我执。 18.2

【什】 得無我智者,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是人爲希有。

〖吕〗 無我、我所執,彼亦無所有。見無執有依,此則爲不見。 【今】 无我所执、无我执,之人亦是不可得。 若见无我所、我执,彼即不见[真实性]1。 18.3 1 此“真实性”据诸家注释添补。

Ātmadharm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302

mamêty aham iti kṣīṇe 1-bahiś câdhyātmam-1 eva ca | nirudhyata upādānaṃ tatkṣayāj janmanaḥ kṣayaḥ || 18.4

nang dang phyi rol nyid dag la || bdag dang bdag 2-gir3 zad gyur-2 na || nye bar len pa ’gag ’gyur zhing || de zad pas na skye ba zad ||

1 = MKMs, Ms. O; dJ, LVP bahirdhādhyātmam。参MacDonald 2007, 47。 2 MK, PSP gi snyam zad。 3 BP, PPPN, PPṬ误作 gi。 karmakleśakṣayān mokṣaḥ karmakleśā vikalpataḥ | te prapañcāt prapañcas tu śūnyatāyāṃ nirudhyate || 18.5

las dang nyon mongs zad pas thar || las dang nyon mongs rnam1 rtog las || de dag spros las spros pa ni || stong pa nyid kyis ’gag par ’gyur ||

1 ABhPN 误作 rnams。 ātmêty api prajñapitam anātmêty api deśitam | buddhair nâtmā na cânātmā kaścid ity api deśitam || 18.6

bdag go zhes kyang btags1 gyur cing || bdag med ces kyang bstan par ’gyur2 || sangs rgyas rnams kyis bdag dang ni || bdag med3 ’ga’ 4-yang med par-4 bstan ||

1 PPDC, MKPN 误作 brtags。 2 MK, BP, PPPN, PSP, PPṬ gyur。 3 ABhPN 误作 med pa。 4 MK, PSP med ces kyang。

第 18 品 我与法之考察

303

【什】 內外我、我所,盡滅無有故, 諸受即爲滅,受滅則身滅。

〖吕〗 末句:受滅則生滅。 【今】 我所有执与我执,外内皆得灭尽时, 是则取亦得消灭,由彼灭故生亦灭。 18.4 【什】 業、煩惱滅故,名之爲解脫。 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吕〗 滅業、惑則解,業、惑依分別,分別依戲論,戲論因空滅。 【今】 业、烦恼灭故解脱,从计执有业、烦恼, 从戏论有彼等[执],于空性中戏论灭。 18.5

【什】 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吕〗 末二句:諸佛亦復說,我、無我俱非。 【今】 亦有“有我”之施设,亦有“无我”之解说。 佛陀也曾宣说过,“我、无我皆无所有”。 18.6

Ātmadharm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304

nivṛttam abhidhātavyaṃ nivṛttaś cittagocaraḥ | anutpannâniruddhā hi nirvāṇam iva dharmatā || 18.7

brjod par bya ba ldog1 2-pas3 te-2 || sems kyi spyod yul ldog4 pas so || ma skyes pa dang ma ’gags pa || chos nyid mya ngan ’das dang mtshungs ||

1 PSP bzlog。 2 MK, BP, PSP, PPṬ pa ste。 3 ABhN 误作 med。 4 PSP bzlog。 sarvaṃ tathyaṃ na vā tathyaṃ tathyaṃ câtathyam eva ca | naỿvâtathyaṃ naỿva tathyam

1-etad buddhānuśāsanam-1 || 18.8

thams cad yang dag yang dag min || yang dag yang dag ma yin nyid || yang dag min min yang dag min || de ni sangs rgyas2 bstan pa’o ||

1 MKMs etat tad buddhaśāsanam。参叶少勇 2010,105−107; 2011, § 3.2.4。 2 MK, BPDC, PSP rgyas rjes。 aparapratyayaṃ śāntaṃ prapañcair aprapañcitam | nirvikalpam anānārtham etat tattvasya lakṣaṇam || 18.9

gzhan las shes min zhi ba dang || spros1 pa rnams kyis ma spros2 pa || rnam rtog med don tha dad min3 || de ni de nyid mtshan nyid do ||

1, 2 MKDC 误作 spos。 3 MKDC med。

第 18 品 我与法之考察

305

【什】 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

〖吕〗 遣離於所說,遣心行境故,不生亦不滅,法性同涅槃。 【今】 名言所诠当止息,心所行境当止息, 因为法性如涅槃,无有生亦无有灭。 18.7 【什】 一切實、非實,1-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1,是名諸佛法。 【今】 一切是实,或不实,或既是实又不实, 既非不实又非实,此即佛陀之教法。 18.8 1 《石》、S.5663:非實非非實,亦實亦非實,少實少不實。 【什】 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今】 不从他知是寂灭,不为戏论所表述, 无分别亦无多种,此即真实性之相。 18.9

Ātmadharmaparīkṣā nāmâṣṭādaśamaṃ prakaraṇam

306

pratītya yad yad bhavati na hi tāvat tad eva tat | na cânyad api tat tasmān nôcchinnaṃ nâpi śāśvatam || 18.10

gang la1 brten2 te gang ’byung3 ba || de ni re zhig de nyid min || de las gzhan pa’ang ma yin phyir4 || de5 phyir chad min rtag ma yin ||

1 ABhPN, BPPN las。 2 BPPN rten。 3 MKPN, ABhPN, BPPN byung。 4 MKPN 误作 pa。 5 BPPN de’i。 anekārtham anānārtham anucchedam aśāśvatam | etat tal lokanāthānāṃ buddhānāṃ śāsanāmṛtam || 18.11 ABh, BP, PP, PPṬ:

don gcig min don tha dad min || chad pa ma yin rtag min pa || de ni sangs rgyas ’jig rten kyi || mgon po’i1 bstan pa bdud rtsi yin ||

1 BPDC 误作 pos。 MK, PSP:

sangs rgyas ’jig rten mgon rnams kyi || bstan pa bdud rtsir gyur pa de1 || don gcig ma yin tha dad min || chad pa ma yin rtag ma yin ||

1 MKPN ste。 saṃbuddhānām anutpāde śrāvakāṇāṃ punaḥ kṣaye | jñānaṃ pratyekabuddhānām asaṃsargāt pravartate || 18.12

rdzogs sangs rgyas rnams ma byung zhing || nyan thos rnams ni zad 1-gyur kyang-1 || rang sangs rgyas kyi ye shes ni || brten2 pa med las rab tu skye ||

1 MKPN, PSP pa na。2 MKDC误作ston;BPDC, PP误作bsten; PSPDC, PPṬ rten。

第 18 品 我与法之考察

307

【什】 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 【今】 依于彼而彼现起,首先彼彼非同一, 彼彼亦非是别异,因此无断亦无常。 18.10

【什】 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 【今】 无有一亦无有多,无有断亦无有常, 佛乃世人之依怙,此即诸佛甘露法。 18.11 【什】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從於遠離生。

〖吕〗 末三句:諸聲聞亦滅,彼獨覺智慧,以無依而生。 【今】 若诸佛陀未出世,若诸声闻已灭尽, 诸独觉等之智慧,即从远离而生起。 18.12

第 19 品 时间之考察

310

导 读 19.1−2 对方说:时间(kāla)是存在的。观待于过去而有现在和

未来,观待于现在而有过去和未来,观待于未来而有现在

和过去,通过这种观待关系,就可以建立三时的存在,同

样也可以建立上、中、下三分的各种事物,以及单数、双

数、复数的各种事物1。 论主回答:由于两个事物须同时存在才能有观待,因

此,如果说观待于过去而有现在和未来,那么现在和未来

就应该存在于过去。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在过去时没

有现在和未来,也就是说这三段时间根本不能聚首,又怎

么能有观待呢? 19.3 事实上,如果不观待过去时的话,现在和未来根本不

可能单独成立。由于无法观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是不存

在的。 19.4 据诸家注释,通过上述的考察步骤,可以推知另外两

个“轮转”。也就是说,把上述推理的主语作一下调换,道

1 梵文语法中,名词有单、双、复数三种变化。

第 19 品 时间之考察

311

理也是一样。例如,如果观待于未来而有现在和过去,那

么现在和过去就应该存在于未来,如是等等。 其他一切可以三分的事物,诸如上、中、下,诸如单

数、双数、复数等等,这些概念都是相互观待而有,而其

观待关系也同样无法合理建立。没有了观待,这些事物也

都不可能存在。 19.5 对方说:也有无须观待的时间概念,例如刹那、时刻、

日月、朔望、时节、年岁等等时间单位,这些都是存在的。

论主回答:如果认为这些时间概念是实有的话,应考虑这

个实有是否能够固定安住。如果这个事物是迁流不住的,

那么谁也不能执取其相,存在的概念也就无从安立。而一

个可以被执取自性的固定安住的时间又是不存在的。因此,

时间不可能是一个实有范畴。 19.6 时间的存在总还是须要事物作为依缘的,前面的章节

已经论证了一切事物皆不存在,时间又怎么能够存在呢?

313

Kālaparīkṣā nāmaỿkon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Dus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bcu dgu pa

【什】 觀時品第十九

【今】 第19品 时间之考察

Kālaparīkṣā nāmaỿkon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14

pratyutpanno ’nāgataś ca yady atītam apekṣya hi | pratyutpanno ’nāgataś ca kāle ’tīte bhaviṣyataḥ || 19.1

da ltar byung dang ma ’ongs pa || gal te ’das la ltos1 gyur na || da ltar byung dang ma ’ongs pa || ’das pa’i dus na2 yod par ’gyur ||

1 MKPN, ABhPN, BPPN, PPPN, PSPPN bltos。 2 BPPN la。 pratyutpanno ’nāgataś ca na stas tatra punar yadi | pratyutpanno ’nāgataś ca syātāṃ katham apekṣya tam || 19.2

da ltar byung dang ma ’ongs pa || gal te de na1 med gyur2 na || da ltar byung dang ma ’ongs pa || ji ltar de la ltos3 par ’gyur ||

1 PPDC ni。 2 PSPPN ’gyur。 3 MKPN, ABhPN, BPPN, PPPN, PSPPN bltos。 anapekṣya punaḥ siddhir nâtītaṃ vidyate tayoḥ | pratyutpanno ’nāgataś ca tasmāt kālo na vidyate || 19.3

’das pa la ni ma ltos1 par || de gnyis ’grub2 pa yod ma yin || de phyir da ltar byung ba dang || ma ’ongs3 dus kyang yod ma yin ||

1 MKPN, ABhPN, BPPN, PPPN, PSPPN bltos。 2 MK, PPDC, PSP grub。 3 ABhDC 误作’ong。

第 19 品 时间之考察

315

【什】 若因過去時,有未來、現在, 未來及現在,應在過去時。

〖吕〗 末句:應在過去有。 【今】 如果观待于过去,而有现在与未来, 是则现在与未来,应于过去时存在。 19.1

【什】 若過去時中,無未來、現在, 未來、現在時,云何因過去? 【今】 如果现在与未来,于[过去]时尚无有, 云何现在与未来,能够观待彼[过去]? 19.2 【什】 不因過去時,則無未來時, 亦無現在時,是故無二時。 【今】 若不观待于过去,彼二即不得成立, 现在时与未来时,因此即是不可得。 19.3

Kālaparīkṣā nāmaỿkon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16

etenaỿvâvaśiṣṭau dvau krameṇa parivartakau | uttamādhamamadhyādīn ekatvādīṃś ca lakṣayet || 19.4

rim pa’i tshul ni ’di nyid kyis1 || lhag ma gnyis po bsnor ba dang || mchog dang tha ma ’bring la sogs || gcig la sogs pa’ang shes par bya2 ||

1 BPPN, PP, PSPDC 误作 kyi。 2 ABhPN 缺。 nâsthito gṛhyate kālaḥ sthitaḥ kālo na vidyate | yo gṛhyetâgṛhītaś ca kālaḥ prajñapyate katham || 19.5

mi gnas dus su1 ’dzin mi byed || gang zhig gzung2 bar bya ba’i dus || gnas pa yod pa ma yin pas || ma bzung3 dus su1 ji ltar gdags ||

1 MK, PSP ni。 2 BPPN zung。 3 MKPN, PPPN gzung。 bhāvaṃ pratītya kālaś cet kālo bhāvād ṛte kutaḥ | na ca kaścana bhāvo ’sti kutaḥ kālo bhaviṣyati || 19.6

gal te dus ni dngos1 brten na2 || dngos med dus ni ga la yod || dngos po ’ga’ yang yod min na || dus lta yod par ga la ’gyur ||

1 BP 误作 sngon; PSPP 误作 dngos po。 2 MK, PSP te。

第 19 品 时间之考察

317

【什】 以如是義故,則知餘二時, 上、中、下、一、異,是等法皆無。 【今】 由此[考察]之步骤,当知馀二之轮转, 及上、中、下等[事物],单、[双、复]等皆明了。 19.4 【什】 時住不可得,時去亦叵得。 時若不可得,云何說時相?

〖吕〗 不住時叵取,若有可取時,是住亦非有,叵取時安說? 【今】 不住之时不可取,无有安住可取时, 而若不可取[其相],时间如何可施设? 19.5 【什】 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 物尚無所有,何况當有時? 【今】 缘于事物而有时,离事物则何有时? 事物既然无所有,时间又将从何有? 19.6

第 20 品 因与果之考察

320

导 读

20.1−2 对方说:时间是存在的,因为因与众缘的和合体

(sāmagrī)能够生果,也就有了时间的延续。论主回答:如

果说从因缘和合能生出果来,那么在此和合之中或为有果,

或为无果,而两种情况都不可能生果。首先,和合中若已

有果,就不能再生一个果。其次,如果说和合中无果,又

怎么能生出果来? 20.3 如果说在因缘和合之中有果存在,那么此果应为眼可

见、意可取,而事实上在因缘和合之中根本找不到果,因

此,说和合中有果是不合理的。 20.4 如果说因缘和合中没有果的话,那么因缘和非因缘都

是无果,就没有了区别,这是不可认许的。 20.5 对方说:将自身给与了果作为生因之后,这个因就完

成了使命而灭去。因此,在因缘和合之中虽然见不到果,

果却是有因,而不是无因。这样就不会有上述过失。论主

回答:按照这种说法,因就会有两个自体,一个是给与果

的自体,另一个是能够灭去的自体。也就是说,因把自身

给与了果,使果成为了有因者,而其后因还有一个自体能

够去灭。一因有二体显然是不合理的。

第 20 品 因与果之考察

321

20.6 对方说:并不是说与果作因之后因才灭去,而是因灭

立即有果生起,二者之间毫无间隔。论主回答:如果还未

给果提供生因之时因即灭去,既然果是因灭之后才生,就

是无因生,所以这种解释也说不通。 20.7 如果说因缘和合与果同时生起的话,那么和合作为能

生,果作为所生,二者如同父子,又怎么可能同时出生呢?

《佛护》补充:如果因果同时生起,如何分辨此为因,此

为果? 20.8 如果说果生起于因缘和合之前,那么这个果不依赖因

缘,就成了无因而生,这样会导致更大的过失。 20.9 据《无畏》与《佛护》,对方说:因的坏灭并非是自

性断离,而是转以果体的形式安住,果就是由因变异而成。

这样就避免了上述种种过失。论主回答:你所说因的渡越

实际上是两种形式的因,不能算作果之生起,正如演员换

了一身衣服不能算作重生。如果说这也算生起的话,就成

了已生之因又再次生起,而导致过失。 20.10 对方说:因在先前就已经具有果,只是此因灭去才使

果生起。论主回答:按照这种说法,因中先有果,因灭即

是无,无有之物却又能生出一个先有之果,这是什么道理?

如果说这个先具有果的因不灭,而是自性安住,所以能生

Hetuphalaparīkṣā nāma 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22

果,这也是不合理的。据《佛护》,其原因是果先于因中

有而不能再生。 20.11 据《无畏》,如果说不包含果的因就能生果,先前之

时既然无果,因又该生起什么果呢?而且,在眼根为因,

眼识为果的具体例子之中,无论眼根见不见色,都不能生

起眼识。若见色则无须再生起眼识,若不见色则无缘。 《佛护》、《般若灯》和《明句》都采取另一种解释,

将“见”理解作“遇见果”。以《佛护》为例,大意为:若因

先见果而后生果,就等于说已生之果又再次生起,因为只

有已生起的果才能被见。如果说因不见果而能生果,既然

都是不见,为何但生此果而不生其他?因此二者都不合理。 20.12−14 换个角度来考察。如果因能生果的话,这个因是否应

该与果会遇之后再生起果呢?然而因与果的会合根本不可

得,原因如下。过去的事物与未来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

因此,过去已灭的果和未生的果都不可能与三时中任何一

个因发生会合。已生而现有的因和果也不可能有会合,因

为会导致因果同时生起的过失。既然三时的因和果之间任

何搭配都不可能有会合,“此果为此因所生”之说就是不合

理的。 20.15 因与果如果没有会合,就不能建立因生果的关系。而

即使因果有会合,因也同样不能生果。其原因《无畏》未

第 20 品 因与果之考察

323

详,《佛护》、《般若灯》和《明句》都指出,会合而生

果会导致果已生而再生的过失。因为能与因会合表明果已

存在,也就无须再生。 20.16 从因的角度来考察,如果因和果没有任何联系,这个

因就与非因没有区别,自然不能生果。如果在因中果的体

性不是空,表明果已有,而不须再生。 20.17−18 接下来从果的角度来考察。在果生起之前,果的体性

如果不空,则应常住其体而不能有生灭变化,这就违背了

果是生灭性的常识。而如果认为果是空,空则无体,谁来

生灭?也会导致过失。 20.19−20 如果考察一下因果两者的一异关系就会发现,无论是

一体还是相异都不合理。如果因果是一体,能生者与所生

者就成了同一事物。如果因果两两相异,因与非因就没有

区别。 20.21 据诸家注释,果无论是有自性还是无自性,“因生果”的说法都不成立。有自性则果体恒有,无须再生,无自性

即不存在,无有可生。 20.22 如果不能生起果的话,以生果为特质的因性也就不可

能存在,这样,“此为此因之果”的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Hetuphalaparīkṣā nāma 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24

20.23 对方说:单独的因的确不能生果,但是有了因缘和合

就能生果。论主回答:所谓的因缘和合,不过是一个集合

体,而非实质存有。此和合自己尚不能产生自体,又怎么

能生起果呢? 20.24 既然因缘和合的自体不成而不能生果,也就没有和合

所生的果。而如果没有因缘和合,就是无因,也不能生果,

所以也没有无因缘和合而成的果。既然没有任何形式的果,

因缘和合也就不可能存在。 该品旨在破斥各种形式的因果构建,结构有些松散,

略示如下:

破因缘 和合中有果无果 20.1−4 和合生果 因、和合、果的生灭顺序 20.5−8 果为因的转化 20.9 先于因中有果无果 20.10−11 因果合不合 20.12−15 破因生果 因中果空不空 20.16 果体空不空 20.17−18 因果一与异 20.19−20 果有无自性 20.21 因性有无 20.22 破因缘和合生果 20.23−24

325

*Hetuphalaparīkṣā1 nāma 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2-rGyu dang ’bras bu brtag pa-2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nyi shu pa

【什】 觀因果第二十

【今】 第20品 因与果之考察3

1 据 ABh、BP、PP、PPṬ 的题名拟构,LVP 作 Sāmagrīparīkṣā (和合

之考察), MKMs 作 Sāmagrīhetu(phalaparīkṣā) (和合、因、果之考察)。 2 ABh、BP、PP、PPṬ的题名,MK, PSP 作 Tshogs pa brtag pa (和合之

考察)。 3 据ABh、BP、PP、PPṬ的题名翻译。

Hetuphalaparīkṣā nāma 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26

hetoś ca pratyayānāṃ ca sāmagryā jāyate yadi | phalam asti ca sāmagryāṃ sāmagryā jāyate katham || 20.1

gal te rgyu dang rkyen rnams kyi || tshogs pa nyid las skye gyur1 na2 || tshogs la ’bras bu yod na ni || ji ltar tshogs pa nyid las skye ||

1 MK, BPDC, PP, PSP ’gyur。 2 MK, PSP zhing。 hetoś ca pratyayānāṃ ca sāmagryā jāyate yadi | phalaṃ nâsti ca sāmagryāṃ sāmagryā jāyate katham || 20.2

gal te rgyu dang rkyen rnams kyi || tshogs pa nyid las skye ’gyur1 na2 || tshogs la ’bras bu med na ni || ji ltar tshogs pa nyid las skye ||

1 ABhPN, PPṬ gyur。 2 MK, PSP zhing。 hetoś ca pratyayānāṃ ca sāmagryām asti cet phalam | gṛhyeta nanu sāmagryāṃ sāmagryāṃ ca na gṛhyate || 20.3

gal te rgyu dang rkyen rnams kyi || tshogs la1 ’bras bu yod na ni || tshogs2 la gzung3 du yod rigs na || tshogs pa nyid la gzung du med ||

1 MKPN 误作 pa。 2 BPN 误作 tshogs pa。 3 BPN zung; PPPN bzung。 hetoś ca pratyayānāṃ ca sāmagryāṃ nâsti cet phalam | hetavaḥ pratyayāś ca syur ahetupratyayaiḥ samāḥ || 20.4

gal te rgyu dang rkyen rnams kyi || tshogs la ’bras bu med na ni || rgyu rnams dang ni rkyen dag kyang || rgyu rkyen1 ma yin mtshungs par ’gyur ||

1 ABhDC, PPDC 误作 can。

第 20 品 因与果之考察

327

【什】 若衆緣和合,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 何須和合生? 【今】 从因与缘之和合,若有[果]得生起者, 于和合中果已有,云何还从和合生? 20.1 【什】 若衆緣和合,是中無果者, 云何從衆緣,和合而1-生果-1?

〖吕〗 若諸因緣等,合而有生者,和合中無果,云何從合生?

【今】 从因与缘之和合,若有果得生起者, 于和合中果无有,云何能从和合生? 20.2 1 《石》、《丽》、S.5663、《正》:果生。 【什】 若衆緣和合,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應有,而實不可得。

【今】 于因缘之和合中,如果已有果存在, 于和合中当可取,而于合中不可取。 20.3 【什】 若衆緣和合,是中無果者, 是則衆因緣,與非因緣同。

【今】 于因缘之和合中,如果无有果存在, 是则诸因与诸缘,与非因缘相等同。 20.4

Hetuphalaparīkṣā nāma 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28

hetuṃ phalasya dattvā ca yadi hetur nirudhyate | yad dattaṃ yan nirudhaṃ ca hetor ātmadvayaṃ bhavet || 20.5

gal te rgyus ni ’bras bu la || rgyu byin nas ni ’gag ’gyur na || gang byin pa dang gang ’gags1 pa’i || rgyu yi bdag nyid gnyis su ’gyur ||

1 PPDC, PSP ’gag。 hetuṃ phalasyâdattvā ca yadi hetur nirudhyate | hetau niruddhe jātaṃ tat phalam āhetukaṃ bhavet || 20.6

gal te rgyus1 ni ’bras bu la || rgyu ma byin par ’gag2 ’gyur3 na || rgyu ’gags 4-nas ni-4 skyes pa yi || ’bras bu de ni5 rgyu med ’gyur ||

1 PSPPN rgyu。 2 MKPN, BPDC ’gags。 3 BPDC gyur。 4 PP, PPṬ pa na。 5 MK 误作 dag。 phalaṃ sahaỿva sāmagryā yadi prādurbhavet punaḥ | 1-ekakālau prasajyete-1 janako yaś2 ca janyate || 20.7

gal te tshogs dang lhan cig tu || ’bras bu yang ni skye ’gyur3 na || 4-skyed5 pa dang ni gang bskyed6 pa ||-4 dus gcig par ni thal7 bar ’gyur ||

1 MKMs ekakāle prasajyeta。 2 dJ, LVP, MKMs yaś。Lindtner (1982, 26, n. 79)建议作yac,今不从。 3 ABhPN, BPPN gyur。 4 MKDC, PSP skyed par byed dang bskyed bya gang ||; MKPN 误作 bskyed par bya dang bskyed bya gang ||。 5 BPPN, PPPN bskyed。 6 ABhPN skyed; PPPN skyes。 7 BPP 误作 thar。

第 20 品 因与果之考察

329

【什】 若因與果因,作因已而滅, 是因有二體1,一與一則滅。

【今】 将因给与果之后,如果此因当灭去, 此所给与及所灭,是则因成有二体。 20.5 1 依《石》、《丽》、S.5663、《正》、《要》。《中》:種。

【什】 若因不與果,作因已而滅, 因滅而果生,是果則無因。

【今】 若未将因给与果,此因即当成灭去, 于因灭后有果生,此果即成无因者。 20.6

【什】 若衆緣合時,而有果生者, 生者及可生,則爲一時俱。

【今】 又若[因缘之]和合,和果俱时现起者, 则能生者与所生,一时而有成过失。 20.7

Hetuphalaparīkṣā nāma 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30

pūrvam eva ca sāmagryāḥ phalaṃ prādurbhaved yadi | hetupratyayanirmuktaṃ phalam āhetukaṃ bhavet || 20.8

gal te tshogs pa’i snga rol na1 || ’bras bu 2-skyes par-2 gyur3 na ni || rgyu dang rkyen rnams med pa yi4 || ’bras bu rgyu med ’byung bar ’gyur ||

1 MK, PP, PSP, PPṬ du。 2 PPDC skye bar。 3 PSPPN ’gyur。 4 PPDC 误作 yis。 niruddhe cet phalaṃ hetau hetoḥ saṃkramaṇaṃ bhavet | pūrvajātasya hetoś ca punarjanma prasajyate || 20.9

gal te rgyu ’gags ’bras bu na1 || rgyu ni kun tu ’pho bar ’gyur || sngon skyes pa yi rgyu yang ni || yang skye bar ni thal bar ’gyur ||

1 PSPN ni。

janayet phalam utpannaṃ niruddho ’staṃgataḥ katham | hetus tiṣṭhann api kathaṃ phalena janayed vṛtaḥ || 20.10

’gags1 pa nub par 2-gyur pa-2 yis3 || ’bras bu skyes pa ji ltar skyed4 || ’bras bu dang ni ’brel5 pa’i rgyu || gnas pas kyang ni ji ltar skyed6 ||

1 PPPN, PPṬ ’gag。 2 PPṬ ’gyur ba。 3 PPPN, PPṬ yi; PSPDC zhig。 4 MKPN, PPDC skye; ABhPN, BPPN bskyed。 5 PSPN ’grel。 6 MKPN skye; ABhPN, BPPN, PSPPN bskyed。

第 20 品 因与果之考察

331

【什】 若先有果生,而後衆緣合, 此即離因緣,名爲無因果。

〖吕〗 初二句:若於和合前,已有果生者。

【今】 如若果即出现于,[因缘]和合之先前, 此果即是无因缘,将成无因[而生]者。 20.8

【什】 若因變爲果,因即至於果, 是則前生因,生已而復生。

〖吕〗 前三句:若因滅爲果,則成因徙異,又復前生因。

【今】 如果于因坏灭时,果即为因之渡越, 先前已生起之因,再次生起成过失。 20.9 【什】 云何因滅失,而能生於果? 又若1因在果,云何因生果?

〖吕〗 末二句:果相合之因,住復如何生?

【今】 灭而消失之因者,如何能生已生果? 若包含2果而安住,此因如何能生果? 20.10 1 依《石》、《丽》、S.5663、《正》、《要》。《中》:名。 2 《明句》释“包含”(vṛta)作“连属”(saṃbaddha),藏译顺此。

Hetuphalaparīkṣā nāma 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32

athâvṛtaḥ phalenâsau katamaj1 janayet phalam | na hy adṛṣṭvā 2-ca dṛṣṭvā ca-2 hetur janayate phalam || 20.11

ci3 ste de4 ’bras ma ’brel na || ’bras bu gang zhig skyed5 par byed || rgyus ni mthong dang ma mthong bar || ’bras bu skyed6 par mi byed do ||

1 MKMs katamaṃ。参 BHSG § 21.11。 2 = MKMs; dJ na dṛṣṭvâpi; LVP vā dṛṣṭvā vā。参叶少勇 2011, § 3.1.3; Ye 2007, 152。 3 MKPN, ABhPN ji。 4 MK, BPDC, PSP rgyu。 5 MKPN, ABhPN, PP bskyed。 6 ABhPN, PSPPN bskyed。 nâtītasya hy atītena phalasya saha hetunā | nâjātena na jātena saṃgatir jātu vidyate || 20.12

’bras bu ’das pa1 rgyu ’das dang || ma skyes pa dang skyes pa dang || lhan cig phrad par 2-’gyur ba-2 ni || nam yang yod pa ma yin no ||

1 MKPN dang。 2 MKPN gyur pa。 1-nâjātasya hy-1 ajātena phalasya saha hetunā | nâtītena na jātena saṃgatir jātu vidyate || 20.13

’bras bu 2-ma skyes-2 rgyu ma skyes || ’das pa dang ni skyes pa dang || lhan cig phrad par 3-’gyur ba-3 ni || nam yang yod pa ma yin no ||

1 = BPMs; MKMs nâjātasyâpy; dJ, LVP na jātasya hy。参叶少勇 2011, § 3.2.5; Ye 2007, 160−161。 2 BPN ma skyed; MK, PSP skyes pa。 3 MKPN gyur pa。

第 20 品 因与果之考察

333

【什】 若因遍有1果,更生何等果? 因見、不見果,是二俱不生。

〖吕〗 初句:若因果不屬。

【今】 如果此因不含果,则当生起何等果? 无论是见是不见,此因皆不能生果。 20.11 1 依《石》、《丽》、S.5663、《正》、《要》。《中》:生。

【什】 若言過去因,而於過去果, 未來、現在1果,是則終不合。

〖吕〗 若言過去果,而於過去因,未生、正生因,是則終不合。

【今】 因为无有过去果,与过去因之会合, 亦无[彼]与未生因,及已生因之会合。 20.12 1 《要》:有。 【什】 若言未來因,而於未來果, 現在、過去果,是則終不合。

【今】 1-因为无有未生果-1,与未生因之会合, 亦无[彼]与过去因,及已生因之会合。 20.13 1 据《中论》梵与《佛护》梵翻译,《无畏》、《佛护》、《般若灯》的

注释同此。若据《明句》梵本应译作:因为无有已生果。参左注1。

Hetuphalaparīkṣā nāma 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34

1-na jātasya-1 hi jātena phalasya saha hetunā | nâjātena na naṣṭena saṃgatir jātu vidyate || 20.14

’bras bu 2-skyes pa-2 rgyu skyes dang || ma skyes pa dang ’das pa dang || lhan cig phrad par 3-’gyur ba-3 ni || nam yang yod pa ma yin no ||

1 = MKMs, BPMs; dJ, LVP nâjātasya。参叶少勇2011, § 3.2.5; Ye 2007, 160−161。 2 MK, PSP ma skyes。 3 MKPN gyur pa。 asatyāṃ saṃgatau hetuḥ kathaṃ janayate phalam | satyāṃ vā saṃgatau hetuḥ kathaṃ janayate phalam || 20.15

phrad pa yod pa ma yin na || rgyus ni ’bras bu ji ltar skyed1 || phrad pa yod pa yin2 na yang || rgyus ni ’bras bu ji ltar skyed3 ||

1 MKPN, ABhPN, BPPN, PSP bskyed。 2 BPPN 误作 ma yin。 3 MKPN, BPPN, PPDC, PSP bskyed。 hetuḥ phalena śūnyaś cet kathaṃ janayate phalam | hetuḥ phalenâśūnyaś cet kathaṃ janayate phalam || 20.16

gal te ’bras bus1 stong pa’i rgyus2 || ji ltar ’bras bu3 skyed par byed || gal te ’bras bus4 mi stong rgyus5 || ji ltar ’bras bu skyed6 par byed ||

1 ABhPN, PPṬ bu。 2, 5 ABhPN, BPPN, PP, PPṬ rgyu。 3 BPP 缺。 4 MKPN, ABhPN bu。 6 PPPN bskyed。 phalaṃ nôtpatsyate1 ’śūnyam aśūnyaṃ na nirotsyate | aniruddham anutpannam aśūnyaṃ tad bhaviṣyati || 20.17

’bras bu mi stong skye mi ’gyur || mi stong ’gag2 par mi ’gyur ro || mi stong de ni ma ’gags dang || ma skyes par yang ’gyur ba yin ||

1 = dJ, LVP; MKMs, BPMs, nôtpadyate。 2 ABhN ’gags。

第 20 品 因与果之考察

335

【什】 若言現在因,而於現在果, 未來、過去果,是則終不合。

【今】 1-因为无有已生果-1,与已生因之会合, 亦无[彼]与未生因,及已灭因之会合。 20.14 1 据《中论》梵与《佛护》梵翻译,《无畏》、《佛护》、《般若灯》的

注释同此。若据《明句》梵本应译作:因为无有未生果。参左注1。

【什】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今】 如果无有会合者,则因如何能生果? 而或已经有会合,则因如何能生果? 20.15

【什】 若因空無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

【今】 如果因空无有果,则因如何能生果? 如果因中果不空,则因如何能生果? 20.16

【什】 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滅, 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滅。

【今】 不空之果不得生,不空之果不得灭, 是则此[果]若不空,即成不生亦不灭。20.17

Hetuphalaparīkṣā nāma 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36

katham utpatsyate śūnyaṃ kathaṃ śūnyaṃ nirotsyate | śūnyam apy aniruddhaṃ tad anutpannaṃ prasajyate || 20.18

stong pa ji ltar skye ’gyur zhing || stong pa ji ltar ’gag par ’gyur || stong pa de yang ma ’gags1 dang || ma skyes par2 yang thal bar ’gyur ||

1 ABhPN ’gag。 2 BPDC, PP pa。 hetoḥ phalasya caỿkatvaṃ na hi jātûpapadyate | hetoḥ phalasya cânyatvaṃ na hi jātûpapadyate || 20.19

rgyu dang ’bras bu1 gcig nyid du || nam yang ’thad par mi ’gyur ro || rgyu dang ’bras bu gzhan nyid du || nam yang ’thad par mi ’gyur ro || 1 BPP缺。

ekatve phalahetvoḥ syād aikyaṃ janakajanyayoḥ | pṛthaktve phalahetvoḥ syāt tulyo hetur ahetunā || 20.20

rgyu dang ’bras bu gcig nyid na1 || 2-skye3 dang bskyed4 pa-2 gcig5 tu ’gyur || rgyu dang ’bras bu gzhan nyid na || rgyu dang rgyu min mtshungs par ’gyur ||

1 PPṬ la。 2 MK, PSP bskyed bya skyed byed。 3 BPDCN, PPṬ skyed; BPP 误作 skye ba。 4 PPDC 误作 skyed。 5 MKPN cig。 phalaṃ svabhāvasadbhūtaṃ kiṃ hetur janayiṣyati1 | phalaṃ svabhāvāsadbhūtaṃ kiṃ hetur janayiṣyati || 20.21

’bras bu ngo bo nyid yod na || rgyus ni ci zhig skyed2 par ’gyur3 || ’bras bu ngo bo nyid med na || rgyus ni ci zhig bskyed4 par ’gyur5 ||

1 = dJ, LVP; MKMS janayiṣyate。 2 MKPN, ABhPN, BPPN, PSP bskyed。 3 MKDC, BPDC byed。 4 MK, PP, PPṬ skyed。 5 MK byed。

第 20 品 因与果之考察

337

【什】 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滅, 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滅。

【今】 此若是空云何生?此若是空云何灭? 即使是空亦导致,不生不灭之过失。 20.18 【什】 因果是一者,是事終不然。 因果若異者,是事亦不然。

【今】 是则因者及果者,绝无可能是一体。 是则因者及果者,绝无可能是异体。 20.19 【什】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異,因則同非因。

【今】 因果若是一体者,能生、所生则成一。 因果若是相异者,因与非因则等同。20.20 【什】 若果定有性,因爲何所生? 若果定無性,因爲何所生?

【今】 果若实有自性者,如何能由因生起? 果若无有自性者,如何能由因生起? 20.21

Hetuphalaparīkṣā nāma 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38

na câjanayamānasya hetutvam upapadyate | hetutvānupapattau ca phalaṃ kasya bhaviṣyati || 20.22

1-skye ba yod-1 pa ma yin na || rgyu nyid ’thad par mi ’gyur ro || rgyu nyid ’thad pa yod min na || ’bras bu gang gi2 yin par ’gyur ||

1 MK, BPDC, PSP skyed par byed。 2 PPDC 误作 gis。

na ca pratyayahetūnām iyam ātmānam ātmanā | yā sāmagrī janayate 1-kathaṃ janayate phalam-1 || 20.23

rgyu rnams dang ni rkyen dag gi2 || tshogs pa gang yin de yis3 ni || bdag gis4 bdag nyid mi bskyed5 na || ’bras bu ji ltar skyed par byed ||

1 = MKMs, Ms. C, R, T, P; dJ sā kathaṃ janayet phalam; LVP [sā] kathaṃ janayet phalam。参叶少勇 2011, § 3.1.4; Ye 2007, 152。 2 BPPN, PSP 误作 gis。 3 MKDC 误作 yin; PPPN, PSPDC 误作 yi。 4 MKPN

误作 gi。 5 MKDC, BPDC, PP, PSPDC, PPṬ skyed。 na sāmagrīkṛtaṃ tasmān1 nâsāmagrīkṛtaṃ phalam | asti pratyayasāmagrī kuta eva phalaṃ vinā || 20.24

de’i2 phyir tshogs pas byas pa dang3 || tshogs min byas pa’i ’bras bu med || ’bras bu yod pa ma yin na || rkyen gyi tshogs pa ga la yod ||

1 = MKMS; dJ, LVP phalaṃ。参叶少勇2011, § 3.1.5; Ye 2007, 152−153。

2 MK, BPDC, PP, PPṬ de。 3 MK med。

第 20 品 因与果之考察

339

【什】 因不生果者,則無有因相, 若無有因相,誰能有是果?

【今】 如果不能生起[果],因性即是不容有, 而若因性不可得,果将属于谁所有? 20.22 【什】 若從衆因緣,而有和合法1, 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

【今】 而且因缘之和合,由此和合之自体, 尚不能生其自体,如何能够引生果? 20.23 1 依 S.5663、《要》。《丽》、《中》、《正》:生;《石》:者。 【什】 是故果不從,緣合、不合生。 若無有果者,何處有合法?

【今】 故无和合所生果,亦无无合而生果。 是则若无有果者,何有众缘之和合? 20.24

第 21 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342

导 读

21.1 对方说:时间还是存在的。以时间为因,事物就有生

成(saṃbhava)与坏灭(vibhava)。论主回答:那么就考察一下

生成与坏灭的存在性。如果说坏灭可以离开生成而独存的

话,这个坏灭就没有可观待的因由,就导致了无因而有的

过失。如果说坏灭与生成是同时存在,则二者同时各自成

立,也不能有观待,所以还是无因而有。 反过来考察生成。如果生成可以离开坏灭而独存,此

生成之物就成了恒常而无变异,然而这样的事物在世上无

论如何是见不到的。若说成坏二者同时存在,则二者本是

相互违逆,不可能同一时间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上。而且,

如果成坏同时而有,则事物生成的同时就会坏灭,也就不

会有住。只要还承认事物有住,其生灭就不可能是同时。 21.2−3 通过生死的比喻也可以说明这一道理。如果说坏灭可

以离生成而别有,就等于说没有出生就可以有死亡。而如

果说成坏同时,就等于说生死同时。 21.4−5 生成不可能离开坏灭而独存。如果有生成时无有坏灭,

事物就会自住体性而不变异。而事实上,事物每时每刻都

具有无常性。成坏二者也不能共存,道理已说。 21.6 通过上述考察可以得知,成坏二者无论是分离还是共

第 21 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343

存都不得成立,那么还有什么别的方式成立二者呢?因此,

成与坏皆不存在。没有成坏,又怎么会有时间等事物呢?

龙树《七十空性论》(19−20)有云:无有共存之有无,无有

离于无之有,有与无者应常有,无有无则无有有。无有离

于有之无,不从自[生]不从他,是故无有物之有,无有有故

无有无。 21.7 对方说:事物虽具坏灭性,却不是当生即灭,而是生

起之后安住一段时间,其后再灭。因此可以说离成有坏和

离坏有成。 论主回答:相似相续而刹那灭离就称为“灭”,具有灭

性的事物则逝如流水,其自性不得安住,不可掌握。自体

无有,就不会有生成。性不变异、不灭不离即称为“不灭”。既然常住不灭,也不会有生成。既然上述两种情况都没有

生成,也就不会有坏灭。因此,这一辩解是不合理的。 21.8 离开成坏而能存在的事物,在世上无论如何都是找不

到的。因此,如果没有成坏,事物就不存在。同样如果没

有事物作为基础,成与坏也不可能存在。 21.9 换个角度,如果说有生成与坏灭,它们是属于自性空

寂的事物呢?还是属于不空的事物?首先,事物若空无自

性即不存在,是不可能有成坏的。其次,如果事物自性不

空,即是常住而无变异,也不可能有成坏。

Saṃbhavavibhavaparīkṣā nāmaỿk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44

21.10 如果说成坏是有,二者是一是异?两个相互违逆的事

物,不可能是一体。二者又依于同一事物,也不可能各自

有体。 21.11 有人认为,事物的生成与坏灭是现实可见的,这足以

证明其合理性。对此论主回应道:所谓的生成与坏灭,唯

由愚痴、无知、颠倒而观见。既是颠倒所见,于胜义中则

不见。 21.12 如果认为依于事物而有生成和坏灭的话,则应考察,

是从存有的事物生起存有的事物,还是从存有的事物生起

无有的事物?是从无有的事物生起存有的事物,还是从无

有的事物生起无有的事物?首先,从有不生有,因为已有

则无须再生。其次,从有也不生无,因为无有可生。再次,

从无不生有,因为会导致无因生的过失。最后,从无也不

生无,因为无可建立。这样,事物一切形式的生都不合理,

也就不可能有依于事物的成与坏。 21.13 如果说事物有生,是自生还是他生?或是自他共生?

首先,事物不可能从自生起,因为自体已有则无须再生,

如果还要再生则导致生生无穷的过失。其次,事物也不可

能从他生起,因为事物未生则无有自体,无有自体则无以

界定他体。最后,自他共生会同时导致上述两种过失,也

不合理。离开上述三种,还有什么其他的生起模式呢(参

第 21 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345

1.1−2颂)?因此,事物不可能有生。没有了事物,生成与

坏灭也就没有了所依,自然不可能存在。 21.14 如果承认事物是有,必然导致或常或断的过失。因为

这个事物或是常,或是无常。常即不灭,会导致常见的过

失。无常即是灭性,会导致断见的过失。 21.15−16 对方说:我们虽然承认事物是有,却不会有断常过失。

因为这个因果的生灭相续就是生命轮回之“有体”(bhava,十二缘起支之一)。因刚灭则有果生,所以不是断灭。果生起

则因灭去,所以不是恒常。 论主回答:如果因果的生灭相续就是有体,则前因灭

而不复生,即导致断灭因的过失,喻如焦种。 21.17 如果五蕴等事物以其自性的形式而真实存有,就不会

再变成无有,因为自性是不会变异的。也就是说,如果认

为事物实有,则因不得灭,果不得生,因为生灭皆是变异。

这样,就导致了常见的过失。 如果认为有体之相续是实有,在涅槃时就会导致断见

的过失,因为入涅槃时阿罗汉的有体相续即得止息。所以,

如果执有相续,会同时导致常见和断见的过失。 21.18 对方辩解:就算入涅槃时会有断灭,在其他时候,于

轮回的两个生命形式之间,存在一个起连结作用的有体,

称为“结生相续”(pratisaṃdhibandha),所以没有断见的过失。

Saṃbhavavibhavaparīkṣā nāmaỿk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46

论主回答:死前的最后心称为“终有”,出生的最初心称为

“初有”。如果说有结生相续的话,是终有灭去之后结生初

有呢?还是不灭而结生?首先,终有已灭则不结生初有。

既然已灭,其后即是无有,正如阿罗汉的终有灭去一样,

不会再生初有。其次,终有未灭之时,有体尚存而生命未

尽,也不会结生初有。 21.19 如果说终有正灭之时可以结生初有,就导致了同时而

有两个有体的过失,一个是正灭的终有,一个是正生的初

有。而同一生命不可能有两个不同的有体。 21.20 对方说:虽然正生者与正灭者不能同时有,然而在正

灭的终有之上就有初有生起。论主回答:如果这样,由于

你认为在那个正灭的五蕴之上就有正生起者,就成了在哪

个五蕴之上死去,就在那个五蕴之上出生,这是不可认许

的。生与死相互违逆,不可能同时居于同一五蕴之中。 21.21 由上述考察可以得知,有体相续于三时中皆不应理。

三时就包含了一切存在可能性,因此,有体相续是不可能

存在的。

347

Saṃbhavavibhavaparīkṣā nāmaỿk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Byung ba dang ’jig pa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nyi shu gcig pa

【什】 觀成壞品第二十一

【今】 第21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Saṃbhavavibhavaparīkṣā nāmaỿk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48

vinā vā saha vā nâsti vibhavaḥ saṃbhavena vai | vinā vā saha vā nâsti saṃbhavo vibhavena vai || 21.1

’jig pa ’byung ba med par ram || lhan cig yod pa nyid ma yin || ’byung ba ’jig pa med par ram1 || lhan cig yod pa nyid ma yin ||

1 PPṬ ni。 bhaviṣyati kathaṃ nāma vibhavaḥ saṃbhavaṃ vinā | vinaỿva janma maraṇaṃ vibhavo nôdbhavaṃ vinā || 21.2

’jig pa ’byung ba med par1 ni || ji lta2 bur na yod par ’gyur || 3-’chi ba skye ba med pa ltar-3 || ’jig pa ’byung ba med par med ||

1 ABhDC pa。 2 BPPN ltar。 3 MK, PSP skye ba med par ’chi bar ’gyur。 saṃbhavenaỿva vibhavaḥ kathaṃ saha bhaviṣyati | na janma maraṇaṃ caỿva1 tulyakālaṃ hi vidyate || 21.3

’jig pa ’byung dang lhan cig tu || ji ltar yod pa nyid du ’gyur || ’chi ba skye2 dang dus gcig3 tu || yod pa nyid ni ma yin bzhin4 ||

1 = Saito 1985; dJ, LVP caỿvaṃ。 2 BPPN 误作 skye ba。 3 MKPN cig。 4 MK, PSP no。 bhaviṣyati kathaṃ nāma saṃbhavo vibhavaṃ vinā | anityatā hi bhāveṣu na kadācin na vidyate || 21.4

’byung ba ’jig pa med par ni || 1-ji ltar yod pa nyid du-1 ’gyur || dngos po rnams la mi rtag2 nyid || nam yang med pa ma yin no ||

1 MK ji lta bur na yod par。 2 BPPN 误作 brtag。

第 21 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349

【什】 離成及共成,是中無有壞。 離壞及共壞,是中亦無成。

【今】 离生成则无坏灭,共生成亦无坏灭。 离坏灭则无生成,共坏灭亦无生成。 21.1 【什】 若離於成者,云何而有壞? 如離生有死,是事則不然。

〖吕〗 末句:無起則無壞。

【今】 如果离于生成者,如何可得有坏灭? 将成离生而有死,离生起则无坏灭。 21.2

【什】 成壞共有者,云何有成壞? 如世間生死,一時則1不然。

【今】 即此坏灭与生成,如何可为共存有? 因为出生与死亡,同时而有不可得。 21.3

1 《石》、《丽》、S.5663、《正》:俱。 【什】 若離於壞者,云何當有成? 無常未曾有,不在諸法時。

【今】 如果离于坏灭者,如何可得有生成? 无常性于事物中,任何时皆不可无。 21.4

Saṃbhavavibhavaparīkṣā nāmaỿk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50

saṃbhavo vibhavenaỿva kathaṃ saha bhaviṣyati | na janma maraṇaṃ caỿva tulyakālaṃ hi vidyate1 || 21.52

’byung ba ’jig dang lhan cig tu || ji ltar yod pa nyid du ’gyur || skye ba ’chi dang 3-dus gcig-3 du4 || yod pa nyid 5-du mi rigs6 bzhin-5 ||

1 vidyate 与 MK、PSP 中的 yin 相符,ABh、BP、PP、PPṬ 中的 rigs 可能译自 yujyate,参下注 5。 2 该颂于 MKMs、《青目》和《安慧》中缺。参叶少勇 2011, § 3.2.12; Ye 2007, 166−167。 3 MKPN 误作 lhan cig; BPPN dus cig。 4 MK, ABhPN, PP, PSP tu。 5 MK, PSP ni ma yin no。 6 ABhPN 误作 rig。 sahânyonyena vā siddhir vinânyonyena vā yayoḥ | na vidyate tayoḥ siddhiḥ kathaṃ nu khalu vidyate || 21.6

gang dag phan tshun lhan cig gam || phan tshun lhan cig ma yin par || grub1 pa yod pa ma yin pa2 || de dag ’grub3 pa4 ji ltar yod ||

1 PPDC ’grub。 2 PSPPN la; PPṬ no。 3 MK, PSP grub。 4 ABhPN par。 kṣayasya saṃbhavo nâsti nâkṣayasyâsti1 saṃbhavaḥ | kṣayasya vibhavo nâsti vibhavo nâkṣayasya ca || 21.7

zad la2 ’byung ba yod ma yin || ma zad 3-pa la’ang-3 ’byung ba med || zad la ’jig pa yod ma yin || ma zad 4-pa la’ang-4 ’jig pa med ||

1 dJ, LVP, MKMs °syâsti。Lindtner (1982, 26, n. 79) 据藏译建议作°syâpi,今不从。 2 MKPN las。 3 MKPN pa’ang。 4 MKPN, PPPN pa’ang。

第 21 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351

【什】 [无对应]

【今】 即此生成与坏灭,如何可为共存有? 因为出生与死亡,同时而有不可得。 21.5

【什】 成壞共無成,離亦無有成, 是二俱不可,云何當有成?

【今】 无论相俱或相离,此二者皆不成立。 然则[成、坏]之二者,又当如何得成立? 21.6 【什】 盡則無有成,不盡亦無1成。 盡則無有壞,不盡亦不2壞。

【今】 有灭是即无生成,不灭亦是无生成。 有灭是即无坏灭,不灭亦是无坏灭。 21.7 1 《石》、S.5663:不。 2

《要》:無。

Saṃbhavavibhavaparīkṣā nāmaỿk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52

1-saṃbhavaṃ vibhavaṃ caỿva vinā bhāvo na vidyate | saṃbhavo vibhavaś caỿva vinā bhāvān na vidyate ||-1 21.8

2’byung dang3 ’jig pa med par ni || dngos po yod pa ma yin no || dngos po yod pa ma yin par || ’byung dang4 ’jig pa yod5 ma yin ||

1 = MKMs; dJ, LVP saṃbhavo vibhavaś caỿva vinā bhāvaṃ na vidyate | saṃbhavaṃ vibhavaṃ caỿva vinā bhāvo na vidyate ||; 两种梵本也分别反映在不同藏译之中,参下注及叶少勇 2011, § 3.2.6; Ye 2007, 161−162。 2 MK, PSP 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次序倒换。 3 PPṬ ba。 4 PP ba。 5 BPPN 误作 yod pa。 saṃbhavo vibhavaś caỿva na śūnyasyôpapadyate | saṃbhavo vibhavaś caỿva nâśūnyasyôpapadyate || 21.9

stong la ’byung dang ’jig pa dag || ’thad pa nyid ni ma yin no || mi stong1 2-pa la’ang-2 ’byung ’jig dag || ’thad pa nyid ni ma yin no ||

1 PSPPN 误作 stong pa。 2 MKPN pa la; PP, PSP la yang。 saṃbhavo vibhavaś caỿva naỿka1 ity upapadyate | saṃbhavo vibhavaś caỿva na nānêty upapadyate || 21.10

’byung ba dang2 ni3 ’jig pa dag || gcig pa nyid du4 mi ’thad do || ’byung ba dang ni ’jig pa dag || gzhan nyid du yang mi ’thad do ||

1 MKMs naỿkam。2 ABhDC 误作 dag。3 BPP 误作 mi。4 MKPN, PSP ni。

第 21 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353

【什】 若離於成壞,是1亦無有法。 若當離於法,亦無有成壞。

【今】 离开生成与坏灭,事物即是不可得。 生成以及坏灭者,离事物即不可得。 21.8 1 《石》、S.5663:更。

【什】 若法性空者,誰當有成壞? 若性不空者,亦無有成壞。 【今】 是空则不可能有,生成以及坏灭者。 不空亦不可能有,生成以及坏灭者。 21.9

【什】 成壞若一者,是事則不然。 成壞若異者,是事亦不然。 【今】 生成以及坏灭者,即不可能是同一。 生成以及坏灭者,亦不可能是各异。 21.10

Saṃbhavavibhavaparīkṣā nāmaỿk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54

dṛśyate saṃbhavaś caỿva vibhavaś cêti1 te bhavet | dṛśyate saṃbhavaś caỿva mohād vibhava eva ca || 21.11

’byung ba dang ni2 ’jig pa dag || mthong ngo snyam du khyod sems na || ’byung ba dang3 ni ’jig pa dag || gti mug nyid kyis mthong ba yin ||

1 = MKMs, Ms. P; dJ, LVP caỿva。参叶少勇 2011, § 3.1.6; Ye 2007, 153。 2 ABhPN 缺。 3 PSPP 缺。 1-na bhāvāj jāyate bhāvo ’bhāvo bhāvān na jāyate | nâbhāvāj jāyate bhāvo ’bhāvo ’bhāvān na jāyate ||-1 21.12 1 dJ, LVP na bhāvāj jāyate bhāvo bhāvo ’bhāvān na jāyate / nâbhāvāj jāyate ’bhāvo ’bhāvo bhāvān na jāyate // 由于古代写本中经常不写 avagraha,这两种读法皆有可能。ABh、PP、BP、《青目》和《般若灯》汉采用了上面偈颂正文的读法,而MK、PSP 则采用了 dJ、LVP 所示的读法。参下藏译和右注 1。 ABh, BP, PP, PPṬ:

dngos po 1-dngos las mi skye ste-1 || dngos med dngos las mi skye’o || dngos po dngos med2 mi skye ste || dngos med dngos med mi skye’o ||

1 PP dngos po las mi skye。 2 BP 误作 yod。 MK, PSP:

dngos po dngos las mi skye ste || dngos po dngos med las mi skye || dngos med dngos med mi skye ste || dngos med dngos las mi skye’o ||

第 21 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355

【什】 若謂以眼1見,而有生、滅者, 則爲是癡妄,而見有生、滅。 【今】 生成以及坏灭者,若汝以为是可见, 即是出于妄愚痴,而见生成与坏灭。 21.11 1

《要》:現。

【什】 從法不生法,亦不生非法。 從非法不生,法及於非法。 【今】 从有不能生起有,从有不能生起无。 从无不能生起有,从无不能生起无1。 21.12 1 依《无畏》、《般若灯》藏、《佛护》、《青目》和《般若灯》

汉的理解翻译。如果依照《中论》藏、《明句》的读法,应译作:

从有不能生起有,从无不能生起有。从无不能生起无,从有不生能

生起无。参左梵文注1。

Saṃbhavavibhavaparīkṣā nāmaỿk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56

na svato jāyate bhāvaḥ parato naỿva jāyate | na svataḥ parataś caỿva jāyate jāyate kutaḥ || 21.13

dngos po bdag las mi skye ste || gzhan las skye ba nyid ma yin || bdag dang gzhan las skye ba ni || yod min ji ltar skye bar ’gyur ||

bhāvam abhyupapannasya śāśvatocchedadarśanam | prasajyate sa bhāvo hi nityo ’nityo ’pi1 vā bhavet || 21.14

dngos po yod par khas blangs na2 || rtag dang chad par lta bar3 ni || thal bar ’gyur te dngos4 de ni || rtag dang mi rtag ’gyur phyir ro ||

1 = MKMs; dJ ’tha; LVP [’tha]。参叶少勇 2011, § 3.1.7; Ye 2007, 153。 2 MKPN nas。 3 MKPN, PP ba。 4 PPP, PSPDC 误作 dngos po。 bhāvam abhyupapannasya naỿvôcchedo na śāśvatam | udayavyayasaṃtānaḥ phalahetvor bhavaḥ sa hi || 21.15

dngos po yod par khas blangs kyang || chad par mi ’gyur rtag mi ’gyur || ’bras bu1 rgyu yi ’byung ’jig gi2 || rgyun de srid pa yin phyir ro ||

1 PPṬ bu’i。 2 MKPN 误作 gis。 udayavyayasaṃtānaḥ phalahetvor bhavaḥ sa cet | vyayasyâpunarutpatter hetūcchedaḥ prasajyate || 21.16

1-gal te ’bras rgyu’i-1 ’byung ’jig gi || rgyun2 de srid pa yin ’gyur3 na || ’jig 5-la4 yang skye-5 med pa’i phyir || rgyu ni chad par thal bar ’gyur ||

1 MKDC ’bras bu rgyu yi; MKPN gal te ’bras rgyu; BP, PPPN, PSPPN误作gal te ’bras bu’i。 2 MKPN误作rgyu。 3 MKPN, PP, PSPDC, PPṬ gyur。 4 BPC

误作pa。 5 PP la’ang skye ba。

第 21 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357

【什】 法不從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從自他生,云何而有生? 【今】 事物不从自生起,亦不从他而生起 不从自他而生起,是则从何而生起? 21.13 【什】 若有所受法,即墮於斷常。 當知所受法,1-若常若-1無常。

〖吕〗 若取物是有,則墮常斷見。以彼物應是,常及無常故。 【今】 如果承认有事物,则致常、断见之过。 因为若有彼事物,或为恒常或无常。 21.14 1 依《石》、S.5663、《要》。《丽》、《中》、《正》:爲常爲。 【什】 所有受法者,不墮於斷常, 因果相續故,不斷亦不常。

〖吕〗 末二句:果因之起滅,相續爲有故。 【今】 [对方]:虽然承认有事物,而无断灭无恒常, 因为彼因与果之,生灭相续即有体。 21.15 【什】 若因果生滅,相續而不斷, 滅更不生故,因即爲斷滅。 【今】 [论主]:如果彼因与果之,生灭相续即有体, 灭而不复生起故,则有因断之过失。 21.16

Saṃbhavavibhavaparīkṣā nāmaỿk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58

sadbhāvasya svabhāvena nâsadbhāvaś ca yujyate | nirvāṇakāle côcchedaḥ praśamād bhavasaṃtateḥ || 21.17

dngos po ngo bo nyid yod na || dngos med ’gyur bar mi rigs so || mya ngan ’das pa’i dus na chad || srid rgyun rab tu zhi phyir ro ||

carame na niruddhe ca prathamo yujyate bhavaḥ | carame nâniruddhe ca prathamo yujyate bhavaḥ || 21.18 ABh, BP, PP, PPṬ:

tha ma 1-’gags par gyur pa-1 ni || srid pa dang por2 sbyor mi ’gyur || tha ma ’gags3 par ma gyur pa || srid pa dang por sbyor mi ’gyur ||

1 PPPN ’gag par ’gyur ba。 2 ABh po。 3 PPPN ’gag。 MK, PSP:

tha ma ’gags par gyur pa na || srid pa dang po rigs mi ’gyur || tha ma ’gags par ma gyur tshe || srid pa dang po rigs mi ’gyur ||

nirudhyamāne carame prathamo yadi jāyate | nirudhyamāna ekaḥ syāj jāyamāno ’paro bhavet || 21.19

gal te tha ma ’gag1 bzhin pa2 || dang por3 skye bar gyur4 na ni || ’gag bzhin pa ni gcig ’gyur zhing || skye bzhin pa yang5 gzhan du ’gyur ||

1 MKPN, ABhPN, BPPN, PSPPN ’gags。 2 MK, PSP na。 3 MK, BPDC, PP, PSP, PPṬ po。 4 MK, PSP ’gyur。5 MKPN 误作 dang。

第 21 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359

【什】 法住於自性,不應有有、無。 涅槃滅相續,則墮於斷滅。

〖吕〗 初二句:若物自性有,不應成無物。 【今】 事物若以自性有,不应成为无所有。 于涅槃时即成断,有体相续止息故。 21.17 【什】 若初有滅者,則無有後有。 初有若不滅,亦無有後有。

〖吕〗 若後有滅者,則無有初有;後有若不滅,亦無有初有。 【今】 如果终有已灭去,是即不能结1初有。 如果终有未灭去,是亦不能结初有。 21.18 1 “结”译自 yujyate。√yuj 可作“连结”,也可作“合理”。《无畏》、《佛护》、《般若灯》释作“结生”(pratisaṃdhi),《明句》、《青目》似取其“合理”义。藏译《无畏》、《佛护》、《般若灯》均译作 sbyor (连结),而藏译《中论》、《明句》作 rigs (合理)。另参山口益 1944, 18−19。 【什】 若初有滅時,而後有生者, 滅時是一有,生時是一有。 【今】 正值终有灭之时,如果初有当生起, 是则有一正灭者,又有另一正生者。 21.19

Saṃbhavavibhavaparīkṣā nāmaỿk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60

na cen nirudhyamānaś ca jāyamānaś ca vidyate1 | sārdhaṃ ca 2-mriyate yeṣu-2 teṣu skandheṣu jāyate || 21.20 1 = MKMs; dJ, LVP yujyate。两种梵文行文分别反映在不同藏译之中,参叶少勇 2011, § 3.2.7; Ye 2007, 162。 2 MKMs yeṣu mriyate; 两种读法均符合格律。 ABh, BP, PP, PPṬ:

gal te ’gag1 bzhin skye bzhin pa2 || lhan cig sbyor ba’ang yod min na || phung po gang la ’chi ’gyur ba || der ni skye ba’ang ’byung bar ’gyur ||

1 MKPN, ABhPN ’gags。 2 BP, PPṬ dag。 MK, PSP:

gal te ’gag bzhin skye bzhin dag || lhan cig tu yang 1-rigs min-1 na || phung po gang la ’chi ’gyur ba || de la skye ba2 ’byung ’gyur ram ||

1 MKPN mi rigs。 2 MKPN ba’am; PSP ba’ang。 evaṃ triṣv api kāleṣu na yuktā bhavasaṃtatiḥ | 1-yā nâsti triṣu kāleṣu kutaḥ sā bhavasaṃtatiḥ-1 || 21.21

de ltar dus gsum dag tu yang || 2-srid pa’i-2 rgyun3 ni mi rigs te4 || dus gsum dag tu gang med pa || de ni5 ji ltar srid pa’i rgyun ||

1 = MKMs; dJ triṣu kāleṣu yā nâsti sā kathaṃ bhavasaṃtatiḥ; LVP [triṣu kāleṣu yā nâsti sā kathaṃ bhavasaṃtatiḥ]。参叶少勇 2011, § 3.1.8; Ye 2007, 154。 2 PPṬ ’gro ba’i。 3 MKPN 误作 rgyu。 4 MK, BP, PP, PSP, PPṬ na。 5 PPṬ na。

第 21 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361

【什】 若言於生滅,而謂一時者, 則於此陰死,即於此陰生。 【今】 若正灭与正生者,同时亦为1-不可得-1。 则于何等诸蕴死,即于此等诸蕴生。 21.20 1 依《中论》梵翻译,若据《明句》梵本,应译作“不合理”。 【什】 三世中求有,相續不可得。 若三世中無,何有有相續? 【今】 如是即于三时中,有体相续不应理。 既于三时中无有,有体相续当何有? 21.21

第 22 品 如来之考察

364

导 读 22.1 据《无畏》,对方说:如来、应供、正等觉是世间最胜

者,遍照一切世间而宣示教法。若如来是有,则诸事物同样

是有自性的。 论主回答:如果说有一种存在可称之为如来的话,那么

他是五蕴还是异于五蕴?五蕴存在于他之中还是他存在于

五蕴之中?他是不是拥有五蕴者 (五种推求参10.14颂)? 首先,如来不是五蕴。如果如来是五蕴,就会有生灭无

常性,就会有取着,这是不合理的。其次,如来也不可能异

于五蕴。因为如果异于五蕴,就不具有生灭性而导致恒常的

过失。而且,五蕴之外实无可见可知者。再次,五蕴不可能

存在于如来之中,如来也不可能存在于五蕴之中,如来也不

可能拥有五蕴。因为如果是上述情形,就如同瓶中有乳或人

拥有牛一样,如来须别于五蕴而可见,这样就会导致前面说

过的异于五蕴的过失。既然上述五种推求都无法找到如来,

那么如来应该是什么呢?因此,以如来的存在来证成事物的

存在,是不合理的。 《佛护》和《明句》则认为,这里对方举出如来作论据

是承接前一品的末尾,为了证明有体相续的存在。《般若灯》

认为,该品是针对毗婆沙师以如来之身实有证成事物自性的

观点。在藏译《般若灯》的注释中,“蕴” (skandha) 均作“身”

第 22 品 如来之考察

365

(kāya),而其他诸家注释却作蕴来解释。据斎藤明 (1987, 762−760) 的研究,很可能《般若灯》的梵文底本就作kāya而非skandha,藏译者先译出观誓的《般若灯论释》,作sku,而后将此译文代入《无畏》和《佛护》,因而导致其偈颂译

文与长行不符。后来翻译的《中论》藏与《明句》藏的偈颂

则作 phung (po)。 22.2 对方说:虽然考察与推求不能找出如来,但如来就是依取

五蕴而施设。论主回答:如果承认如来是依取五蕴施设,就不

是以自性而有。对方说:虽不以自性而有,却是以他性而有。

论主答:不以自性而有,就不以他性而有。因为,他性就是其

他事物的自性,如果自性无法建立,他性自然不成立。而且,

自性的反面就是他性,无自性就无以界定他性。 upādāya以及后文的upā√dā这里译作“依取”。该词兼“依托”与 “取用 ” 二义,又由 “执取 ” 之义与 “ 烦恼 ” 相通,取蕴

(upādānaskandha)一词亦源于此,是所依取之义 (参22.7颂导读)。 22.3 如果说如来是依其他取蕴而施设,就不是自体成立,不

能称为“有自体”或“有我”。既然无有自体,如何是如来? 22.4 如果如来没有自性,又怎么会有他性?离开了自性与他

性,谁又是如来?当以何者而施设?

Tathāgataparīkṣā nāma dvā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66

22.5−6 对方说:如来是依取诸蕴而施设,与蕴不可说是一是异,

他既不是以五蕴为自性,也不是以其他为自性。论主回答:

若如来是依蕴而设,这个所依托、所取用的五蕴是如来还是

非如来? 如果它本身就是如来,则无须依之而施设如来。

只有它本身不是如来,而且在依之施设之前,须另有一个如

来体性,这个体性后来就有了五蕴作为依取,这样才可以说

依此五蕴而有如来。 然而事实上,如果不依五蕴,根本不可能有如来。既然

如来不能离蕴而先有,他又怎么可能去依托和取用诸蕴呢? 22.7 对方说:轮回无始无终,如来与蕴非一非异,取者与取

无前无后,因此依取诸蕴施设如来。论主回答:是所依托、

所取用,才能称为取蕴。能依取诸蕴,才能称为取者。如果

像你说的那样,轮回无始无终,能取、所取无前无后,就无

法分辨此是所取,此是能取。如果没有取者之所取,就不会

有取蕴,没有取蕴,也就不会有作为取者的如来。 22.8 既然与取蕴一与异等五种推求都无法建立如来的存在,

以取蕴来施设如来就是不合理的。 22.9 取蕴既然是依取而有,就是依缘生起而无自性。没有自

性也就不会有他性。该颂之后《无畏》较之其他注释多出 6颂,尚不知来源,且文义重复,此处不赘。

第 22 品 如来之考察

367

22.10 总结上述讨论,从自性、他性、一、异等一切角度来考

察,取者与所取都是空。证知取者、所取皆空,就是观见胜

义真实,也就不会施设如来是有。因此,一切形式假托所施

设的实体都等同于空性,不可说有自性、他性、一、异等等。 22.11 对方说:那么总可以说“是空”吧!论主回答:既不可以

说是空,也不可以说不空,既不可以说亦空亦不空,也不可

以说非空非不空,因为连同对立面也都要破除。只是为了洗

除虚妄分别的尘垢,为了施设胜义真实,才有了这些言说。 22.12 如来自性不生而为寂灭。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

非无常等四个关于前际的论断,以及有尽、无尽、亦有尽亦

无尽、非有尽非无尽等四个关于后际的论断,于此寂灭之中,

又怎么谈得上呢?因为从胜义上讲,如来无生,也就没有可

描述之体。上述这8种论断以及后文的如来灭后是有是无的

问题,都出自“十四无记”,参《杂阿含经》卷34 (《大正藏》

第99号,卷2,第245页下)。 22.13−14 对方说:如来还是有的,因为经中常说如来入灭而成无。

论主回答:有人心智受各种习惯思维模式的影响,执着深厚

而妄论是非,因而会有如来涅槃后是有、无、亦有亦无、非

有非无等四种分别。具真实慧眼之人就不会产生这些想法,

因为根本没有分别执着的对象。

Tathāgataparīkṣā nāma dvā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68

22.15 诸佛世尊超越戏论而无灭。然而,被有与无、常与无常、

色身与法身、相与所相、因与果、智与证、空与不空等等戏

论所迷乱的人,虚妄计度而损伤慧眼,不能观见如来法身,

如生盲者不能见日。 22.16 由此番考察可知,如来没有凡夫所执的自性,而如来自

性就是世间众生和有为法的自性,既然如来都无自性,世间

也同样无自性。

369

Tathāgataparīkṣā nāma dvā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De bzhin gshegs pa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nyi shu gnyis pa

【什】 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今】 第22品 如来之考察

Tathāgataparīkṣā nāma dvā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70

skandhā1 na nânyaḥ skandhebhyo nâsmin skandhā na teṣu saḥ | tathāgataḥ skandhavān na katamo nu2 tathāgataḥ || 22.1 1 斎藤明推测,PP 的梵文底本之中,skandha 均作 kāya, 参导读。 2 = MKMs; dJ, LVP ’tra。参叶少勇 2011, § 3.1.9; Ye 2007, 154。 ABh, BP, PP, PPṬ:

sku min sku las gzhan ma yin || de la sku med 1-der de-1 med || de bzhin gshegs pa sku ldan min || de bzhin gshegs pa gang zhig yin || 1 BP de der。

MK, PSP: phung min phung po las gzhan min || de la phung med 1-der de-1 med || de bzhin gshegs pa phung ldan min || de bzhin gshegs pa gang zhig yin || 1 MKDC de der。

buddhaḥ skandhān upādāya yadi nâsti svabhāvataḥ | svabhāvataś ca yo nâsti kutaḥ sa parabhāvataḥ || 22.2

gal te sangs rgyas phung po la || brten nas 1-ngo bo nyid las med-1 || 2-ngo bo nyid las-2 gang med pa || de gzhan dngos las ga la yod ||

1 MK, PSPDC rang bzhin las yod min; PSPPN 误作 rang byung las yod min。 2 MK, PSP rang bzhin las ni。 pratītya parabhāvaṃ yaḥ 1-sa nâtmêty-1 upapadyate | yaś cânātmā sa ca kathaṃ bhaviṣyati tathāgataḥ || 22.3

gang zhig gzhan gyi2 dngos brten nas || de bdag3 nyid du mi ’thad do || gang zhig bdag nyid med pa de || ji ltar de bzhin gshegs par ’gyur ||

1 = MKMs; dJ, LVP so ’nātmêty。参 Saito 1985。 2 PPPN 误作 gyis。

3 MKPN, BP 误作 dag。

第 22 品 如来之考察

371

【什】 非陰不1離陰,此彼不相在, 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 【今】 如来非蕴,非异蕴,彼中无蕴,蕴无彼, 如来亦非有蕴者,是则何者为如来? 22.1 1 《要》:非。

【什】 陰合有如來,則無有自性。 若無有自性,云何1-他性-1有?

〖吕〗 若佛依於藴,則非自性有。自性無所有,異性復有何? 【今】 若佛依取蕴而有,是则非以自性有。 若彼非以自性有,何来彼以他性有? 22.2 1 《丽》、《正》、《要》:因他。 【什】 法若因他生,是即1-爲非-1我, 若法非我者,云何是如來? 【今】 若缘他性而有者,彼即不可称为“我”, 若彼即是无有我,彼又如何是如来? 22.3 1

《要》:非有。

Tathāgataparīkṣā nāma dvā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72

yadi nâsti svabhāvaś ca parabhāvaḥ kathaṃ bhavet | svabhāvaparabhāvābhyām ṛte kaḥ sa tathāgataḥ || 22.4

gal te 1-ngo bo nyid med-1 na || gzhan dngos yod par ji ltar ’gyur || 2-ngo bo nyid dang-2 gzhan dngos dag || ma gtogs3 de bzhin gshegs de4 gang ||

1 MK, PSP rang bzhin yod min。 2 MK, PSP rang bzhin dang ni。 3 MKPN 误作 rtogs。 4 MKPN pa; PPDC 误作 te。 skandhān yady anupādāya bhavet kaścit tathāgataḥ | sa idānīm upādadyād upādāya tato bhavet || 22.5

gal te phung po ma brten par || de bzhin gshegs pa ’ga’ yod na || de ni da gdod brten1 ’gyur zhing || brten nas de las2 ’gyur la rag ||

1 MKDC, ABhPN, BPDC, PPPN rten。 2 ABh la; MK nas。 skandhāṃś câpy anupādāya nâsti kaścit tathāgataḥ | yaś ca nâsty anupādāya sa upādāsyate katham || 22.6

phung po rnams la ma brten par || de bzhin gshegs pa ’ga’ yang med || gang zhig ma brten yod min pa1 || des2 ni ji ltar nyer3 len ’gyur ||

1 MKDC, PSP na。 2 BPPN, PSP de。 3 BPPN 误作 nye bar。 na bhavaty anupādattam upādānaṃ ca kiṃcana | na câsti nirupādānaḥ kathaṃcana tathāgataḥ || 22.7

nye bar blangs pa ma yin pa1 || nye bar len par2 4-cis3 mi-4 ’gyur || nye bar5 len pa med pa yi6 || de bzhin gshegs pa ci yang med ||

1 PSP par。 2 MKPN, PP pa。 3 ABhPN, BPPN cir。 4 PP ci ltar; PPṬ ji ltar。 5 MKN 误作 ba。 6 MKPN 误作 yis。

第 22 品 如来之考察

373

【什】 若無有自性,云何有他性? 離自性、他性,何名爲如來? 【今】 如果自性不存在,如何还会有他性? 若无自性与他性,是则谁是彼如来? 22.4 【什】 若不因五陰,先有如來者, 以今受陰故,則說爲如來。

〖吕〗 末二句:而今始相依,乃爲依彼起。 【今】 若不依取于诸蕴,而有某个如来者, 则彼现时当有取,取已由此有[如来]。 22.5 【什】 今實不受陰,更無如來法。 若以不受無,今當云何受?

〖吕〗 今實不依陰,更無如來法。若以不依無,今當云何取? 【今】 而若不依取诸蕴,无有任何之如来。 不取诸蕴即无彼,彼又如何取诸蕴? 22.6 【什】 若其未有受,所受不名受。 無有無受法,而名爲如來。 【今】 如果不是所依取,任何取[蕴]皆无有。 而无取[蕴]之如来,无论如何不存在。 22.7

Tathāgataparīkṣā nāma dvā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74

tattvānyatvena yo nâsti mṛgyamāṇaś ca pañcadhā | upādānena sa kathaṃ prajñapyeta1 tathāgataḥ || 22.8

rnam pa lngas ni btsal byas na2 || gang zhig de nyid gzhan nyid du || med pa’i de bzhin gshegs pa de || nye bar len pas3 ji ltar gdags ||

1 dJ, LVP prajñapyate。参 MacDonald 2007, 45。 2 PSPDC nas。 3 PSPDC par。 yad apîdam upādānaṃ tat svabhāvān na vidyate | svabhāvataś ca yan nâsti kutas tat parabhāvataḥ || 22.9

gang zhig nye bar 1-blang ba-1 de || de ni 2-ngo bo nyid las med-2 || bdag gi dngos las3 gang med pa || de gzhan4 dngos las5 yod re skan ||

1 MKPN, PSPDC blangs pa。 2 MK, PSP rang bzhin las yod min。 3 PP la。 4 BPDC 误作 bzhin。 5 PPDC la。 evaṃ śūnyam upādānam upādātā ca sarvaśaḥ | prajñapyeta1 ca śūnyena kathaṃ śūnyas tathāgataḥ || 22.10

de ltar nyer blang2 nyer len po3 || rnam pa kun gyis stong pa yin || stong pas de bzhin gshegs stong pa4 || ji lta bur na5 ’dogs6 par ’gyur ||

1 dJ, LVP prajñapyate。参 MacDonald 2007, 45−46。 2 PPPN, PSP blangs。 3 ABhPN, PP pa; BPPN par。 4 MKPN par。 5 MKPN ni。 6 PSPDC 误作’thad。

第 22 品 如来之考察

375

【什】 若於一、異中,如來不可得, 五種求亦無,云何受中有? 【今】 彼由一性及异性,五种推求皆无有, 是则如何以取[蕴],而施设彼如来者? 22.8 【什】 又所受五陰,不從自性有。 若無自性者,云何有他性? 【今】 又若彼者是取[蕴],是则非以自性有。 若彼非以自性有,何来彼以他性有? 22.9

【什】 以如是義故,受空、受者空, 云何當以空,而說空如來? 【今】 如是一切之形式,所取[蕴]空,取者空, 如何还以空[之蕴],施设是空之如来? 22.10

Tathāgataparīkṣā nāma dvā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76

śūnyam 1-ity apy avaktavyam-1 aśūnyam iti vā bhavet | ubhayaṃ nôbhayaṃ cêti prajñaptyarthaṃ tu kathyate || 22.11

stong ngo zhes kyang2 mi brjod de || mi stong zhes kyang mi bya zhing || gnyis dang gnyis min mi bya ste || gdags pa’i don du brjod par bya ||

1 dJ, LVP iti na vaktavyam。参 MacDonald 2007, 44−45。 2 MKPN ni。 śāśvatāśāśvatādy atra kutaḥ śānte catuṣṭayam | antānantādi câpy atra kutaḥ śānte catuṣṭayam || 22.12

rtag dang mi rtag la sogs bzhi1 || zhi ba ’di la ga la yod || 2-mtha’ dang mtha’ med la sogs bzhi || zhi ba ’di la ga la yod ||-2

1 BPPN 误作 zhi。 2 BPP 缺。 ghanagrāho gṛhītas tu yenâstîti tathāgataḥ | 1-nâstîti vā vikalpayan sa nirvṛtasya vikalpayet-1 || 22.13 1 dJ, LVP nâstîti sa vikalpayan nirvṛtasyâpi kalpayet。参 MacDonald 2007, 41−43。 ABh, BP, PP, PPṬ:

gang gis ’dzin stug1 bzung2 gyur pa || de ni mya ngan ’das pa la || de bzhin gshegs pa yod ce ’am || med ces rnam rtog rtog par byed ||

1 BP, PP, PPṬ误作 sdug。 2 BP, PPDC gzung。 MK, PSP

gang gis de bzhin gshegs yod ces || ’dzin pa stug po1 bzung2 gyur pa || de ni mya ngan ’das pa la || med ces rnam rtog rtog par byed ||

1 PSP pos。 2 MKPN, PSP gzung。

第 22 品 如来之考察

377

【什】 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1, 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 【今】 既不可以说是空,也不可说是非空, 合二、非二2亦不可,但为施设故言说。 22.11 1 《要》:得。 2 “合二”即亦空亦非空,“非二”即非空非非空。

【什】 寂滅相中無,常、無常等四。 寂滅相中無,邊、無邊等四。 【今】 于此寂灭中何有,常与无常等四者? 于此寂灭中何有,尽与无尽等四者? 22.12

【什】 邪見深厚者,則說無如來, 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

〖吕〗 若說如來有,是深執者執。說滅度中無,亦屬於分別。 【今】 而彼执着深厚者,于已涅槃[之如来], 则执如此妄分别,说如来是有或无1。 22.13

1 《明句》理解不同,据之应译作:而彼执着深厚者,执着如来即

是有,而于 [如来 ]涅槃后,执着 [如来 ]即是无。参 MacDonald 2007, 41−43。

Tathāgataparīkṣā nāma dvā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78

svabhāvataś ca śūnye ’smiṃś cintā naỿvôpapadyate | paraṃ nirodhād bhavati buddho na bhavatîti vā || 22.14

1-ngo bo nyid kyis2, -1 stong de la || sangs rgyas mya ngan 3-las ’das nas-3 || yod do zhe’am med do zhes || bsam pa ’thad pa nyid mi ’gyur ||

1 MK, PSP rang bzhin gyis ni。 2 BPPN 误作 kyi。 3 MK, BP, PP, PSP, PPṬ ’das nas ni。 prapañcayanti ye buddhaṃ prapañcātītam avyayam | te prapañcahatāḥ sarve na paśyanti tathāgatam || 22.15

gang dag sangs rgyas spros ’das shing || zad1 pa med2 la3 spros4 byed pa || spros pas nyams pa de kun gyis || de bzhin gshegs pa mthong mi ’gyur ||

1 BPPN 误作 zag。 2 BPPN 误作 med pa。 3 MKPN par。 4 PSPPN spro。 tathāgato yatsvabhāvas tatsvabhāvam idaṃ jagat | tathāgato niḥsvabhāvo niḥsvabhāvam idaṃ jagat || 22.16 ABh, BP, PP, PPṬ:

de bzhin gshegs pa’i1 dngos nyid gang || de ni ’gro ba’i2 ngo bo nyid || de bzhin gshegs pa’i3 dngos nyid med || ’gro ’di4 ngo bo nyid med do ||

1 BPDC pa。 2 BP, PP, PPṬ ’di’i。 3 BP, PP, PPṬ pa。 4 PPDC ’di’i。 MK, PSP:

de bzhin gshegs pa’i rang bzhin gang || de ni ’gro ’di’i1 rang bzhin yin || de bzhin gshegs pa rang bzhin med || ’gro ba ’di yi2 rang bzhin med ||

1 PSPPN ba’i。 2 PSPDC 误作 yis。

第 22 品 如来之考察

379

【什】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 如來滅度後,分別於有、無。 【今】 彼[如来]既自性空,于彼不容有是思, 谓于入灭度之后,佛陀是有或是无。 22.14

【什】 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 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

〖吕〗 第 2、3 句:其於無漏中,戲論所壞者。 【今】 佛本不灭超戏论,有人于佛作戏论, 彼等皆为戏论害,而不观见于如来。 22.15 【什】 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

〖吕〗 第2、4句:即是諸趣性,諸趣亦無性。

【今】 彼如来之自性者,即此世间之自性, 如来既是无自性,此世间亦无自性。 22.16

第 23 品 颠倒之考察

382

导 读

23.1 据《无畏》,对方说:经中有说贪着、嗔恨和愚痴三

种烦恼是由思维分别而生,这些烦恼就是以净和不净之颠

倒(viparyāsa)为缘而起,因此烦恼是有的。 《般若灯》注释大致同上。《明句》却有不同理解,

大意为:对方主张烦恼是有体相续之因,有烦恼就有有体

相续。对此论主回应:烦恼并不实在,因为它们是依缘而

起。继而论主以该颂指出烦恼之缘。 另外,对于“净不净颠倒”(śubhāśubha-viparyāsa)这个复

合词,《明句》之外诸家都分析为“净之颠倒”与“不净之颠

倒”两个成分,只有《明句》理解为“净”、“不净”、“颠倒”三者,并指出由净生贪,由不净生嗔,由颠倒生痴。 23.2 据《无畏》,论主回答:既然贪、嗔、痴等烦恼是以

净、不净之颠倒为缘而生起,就不是以自性而有,也就不

是真实存在。 23.3−4 贪等烦恼之所依就是“我”,缘于这个“我”才会有诸烦

恼。然而无论以何种形式,我的存在性及不存在性都不可

能成立。既然无我,烦恼的存在性及不存在性又怎么会成

立呢?因为,如果拥有烦恼的那个我毫无所有,他所拥有

的烦恼也就毫无所有。

第 23 品 颠倒之考察

383

23.5 对方说:虽无有我,却有烦恼。(《明句》补充:烦恼

是缘于染污心而生起)。论主回答:在前一品中已经考察过

“自身见”(svakāyadṛṣṭi),既然以一、异等五种方式来推求,

身与蕴都不可能存在,同样,以五种方式在染污心之中推

求烦恼的存在,以及在诸烦恼之中推求染污心的存在,其

结果都是一无所得。 23.6 如果说净、不净颠倒不以自性而有,那么它们就不是

真实存在。既然如此,会有什么烦恼以彼等为缘而生起呢? 23.7 对方说: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对象被认为

是贪、嗔、痴的所依实体。依于这些真实存在之体而产生

净与不净的颠倒,又依于这些颠倒生起贪、嗔、痴等烦恼。 23.8−9 论主回答: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既不可

能独立存在,也不可能有混成的自性,它们就像乾达婆城、

蜃景、梦境、幻化人、映像一样,似有而实无。因此不可

能依于彼等而生净与不净。 23.10−12 观待净才能施设不净,在尚未有净之前,不净无有观

待即不存在。然而又须观待不净才能施设净,所以,由于

无有观待,净也不可能有。反之考察,道理亦同。如果没

384

有净与不净,贪着和嗔恨由何而起?没有了贪、嗔,自然

也不会有愚痴。 23.13−14 据《无畏》,对方说:经中说有常、乐、我、净四种

颠倒,所以净、不净之颠倒还是有的。把无常执为常就是

颠倒,把无常执为无常就不是颠倒,其他三种颠倒也是如

此。论主回答:(23.13) 若说执无常为常就是颠倒,对于自

性是空的事物,毫无恒常可言,执为常就是颠倒,其馀乐、

我、净等,也是如此。(23.14) 而且,如果说执无常为无常

就不是颠倒,对于自性是空的事物,毫无无常可言,执为

无常怎么会是不颠倒呢?这还是颠倒,其馀也是如此。 《佛护》行文与《无畏》相同,《般若灯》大意也与

此一致。此种解释的主旨是,无论执常还是无常,只要有

所言说,便是颠倒。 可能是由于梵文底本的差异(参梵文校勘注),《青目》

的解释有不同:(23.13) 自性空的事物之中没有常,所以常

倒无从安立,(23.14) 也没有无常,无常之非倒也无从安立。 《明句》又有不同:(23.13) 昧于无常方生常见之颠倒,

自性空的事物之上本无无常,没有了观待就不会有常倒。

(23.14) 若于无常执常就是颠倒,于空执无常也同样是颠倒。

这样,常、无常见都是颠倒,就没有非倒。没有了非倒作

为观待,颠倒也就无从安立。所以,倒与非倒皆不存在。

Viparyāsaparīkṣā nāma trayo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3 品 颠倒之考察

385

23.15 据《无畏》,承接前颂论主所说一切见执皆是颠倒,

对方说:那么执取总是有的,因为能执、执者与所执都是

有的。论主回答:能执即是工具(karaṇa),执取即是存有的

事物(bhāva),执取者就是作者(kartṛ),所取即是对象(karma)。自性寂灭则此一切寂灭。前一品“如来之考察”中已经详细

解说过这些是如何自性寂灭的,因此,执取是不存在的。 23.16 对方说:颠倒还是有的,因为具颠倒之人是有。论主

回答:如果正、邪执取都不存在,谁会有颠倒?谁又会有

非颠倒?因为无分别智所行所住之真实中,常、无常等认

识都不得生起。 23.17−18 而且,根据第二品对已行、未行、正行处的考察可以

得知,已颠倒、未颠倒和正颠倒者都不可能拥有颠倒,那

么对方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谁可拥有颠倒呢? 23.19 另外,颠倒既然是自性无生,又怎么会是存在呢?诸

颠倒如果不生起,又怎么会有具颠倒之人呢?因此,以具

颠倒之人的存在来证明颠倒的存在是不合道理的。 23.20 如果我、净、常、乐四种对象存在,那么我、净、常、

乐等四种认识就不是颠倒。

386

23.21 对方说:并不存在我、净、常、乐,而只有无我、不

净、无常、苦存在,把无我执为我就是颠倒,所以颠倒是

有的。论主回答:如果我、净、常、乐不存在,无我、不

净、无常、苦就失去了各自观待的因,也就不可能存在。 23.22 以如是方法就可以灭除颠倒,颠倒灭则无明灭,无明

灭则行等其他因缘灭。 23.23−24 如果某个人的某些烦恼是以自性而实有,自性就是不

变异,因而不可断除,也无人能断除。如果说这些烦恼自

性不实,就是不存在,同样无可断除。

Viparyāsaparīkṣā nāma trayo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387

Viparyāsaparīkṣā nāma trayo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Phyin ci log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nyi shu gsum pa

【什】 觀顛倒品第二十三

【今】 第23品 颠倒之考察

388

saṃkalpaprabhavo rāgo dveṣo mohaś ca kathyate | śubhāśubhaviparyāsān saṃbhavanti pratītya hi || 23.1

’dod chags zhe sdang gti mug rnams || kun tu rtog1 las ’byung2 bar gsungs || sdug dang mi sdug phyin ci log || brten pa nyid3 las kun tu ’byung ||

1 ABhPN 误作 rtogs。 2 PP byung。 3 BP ’di。 śubhāśubhaviparyāsān saṃbhavanti pratītya ye | te svabhāvān na vidyante tasmāt kleśā na tattvataḥ || 23.2

gang dag sdug dang mi sdug pa’i1 || phyin ci log la2 brten3 ’byung ba || de dag 4-ngo bo nyid las med-4 || de phyir nyon mongs yang dag med ||

1 MK, PSP dang。 2 MK las。 3 ABhPN rten。 4 MK, PSP rang bzhin las med de。 ātmano ’stitvanāstitve na kathaṃcic ca sidhyataḥ | taṃ vinâstitvanāstitve kleśānāṃ sidhyataḥ katham || 23.3

bdag gi yod nyid med nyid ni || ji lta bur yang ’grub1 pa med || 2-de med-2 nyon mongs rnams kyi3 ni || yod nyid med nyid ji ltar ’grub ||

1 MK grub。 2 PPṬ误作 bdag de。 3 PPDC 误作 kyis。

Viparyāsaparīkṣā nāma trayo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3 品 颠倒之考察

389

【什】 從憶想分別,生於貪、恚、癡, 淨、不淨顛倒,皆從衆緣生。

〖吕〗 末句:爲緣而現行。 【今】[对方]1:[佛]说从思维生起,贪着、嗔恨与愚痴, 、不净之颠倒-2,为缘而得生成故。 23.1 1 《明句》解作论主正答。 2 依《明句》应译作:净、不净与颠

倒。参导读部分。下文皆同,不一一注出。 3 此处 śubha 顺古译

作“净”,实际上包含美、好、善等一切能悦意生贪的因素。

【什】 若因淨、不淨,顛倒生三毒, 三毒即無性,故煩惱無實。 【今】 [论主]:若缘净、不净颠倒,彼等方得以生成, 彼等即是无自性,因此烦恼非真实。 23.2 【什】 我法有以無,是事終不成。 無我諸煩惱,有、無亦不成。

〖吕〗 初句:我有性、無性。 【今】 我之有性与无性,无论如何不成立。 若无我则烦恼之,有性、无性怎成立? 23.3

以2-净3

390

kasyacid dhi bhavantîme kleśāḥ sa ca na sidhyati | kaścid āho vinā kaṃcit santi kleśā na kasyacit || 23.4 ABh, BP, PP, PPṬ:

nyon mongs de dag 1-gang gi yin-1 || de yang grub2 pa yod ma yin || gal te gang3 med ci4 zhig yod || nyon mongs 5-cung zad-5 yod ma6 yin ||

1 PP, PPṬ ’ga’ las ’byung。 2 ABhPN, BP, PP, PPṬ ’grub。 3 PPṬ ’ga’。

4 PPṬ ji。 5 PP, PPṬ ’ga’ yang。 6 ABhN 误作 pa。 MK, PSP:

nyon mongs de1 dag gang gi yin || de yang grub2 pa yod 3-ma yin-3 || ’ga’4 med par ni gang gi yang || nyon mongs pa dag yod ma yin5 ||

1 PSP ’di。 2 PSP ’grub。 3 PSPDC 误作 pa yin; PSPPN pa min。 4 MKPN 作 gang。 5 PSPPN 误作 min。 svakāyadṛṣṭivat kleśāḥ kliṣṭe santi na pañcadhā | svakāyadṛṣṭivat kliṣṭaṃ kleśeṣv api na pañcadhā || 23.5

rang lus lta bzhin1 nyon mongs rnams || nyon mongs can la rnam lngar2 med || rang lus lta bzhin3 nyon mongs can || nyon mongs pa la rnam lngar med ||

1 PSPDC 误作 zhing; PSPPN 误作 zhig。 2 BPP lnga。 3 PSPPN 误作 zhig。 svabhāvato na vidyante śubhāśubhaviparyayāḥ | pratītya katamān1 kleśāḥ śubhāśubhaviparyayān || 23.6

sdug dang mi sdug phyin ci log || 2-ngo bo nyid las-2 yod min na || sdug dang mi sdug phyin ci log || brten3 nas nyon mongs gang dag yin ||

1 《明句》写本均作 katamān,但藏译的梵文底本似作 katamāḥ。

2 MK, PSP rang bzhin las ni。 3 BPPN rten。

Viparyāsaparīkṣā nāma trayo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3 品 颠倒之考察

391

【什】 誰有此煩惱,是即爲不成, 若離是而有,煩惱則無屬。 【今】 若诸烦恼属某者,而此某者不成立, 是则若无此某者,即无某者之烦恼。 23.4 【什】 如身見五種,求之不可得。 煩惱於垢心,五求1-亦不-1得。

〖吕〗 諸惑如身見,於染五種無。染亦如身見,於惑五種無。 【今】 所染污中求烦恼,五求皆无,如身见。 烦恼中求所染污,五求亦无,如身见。 23.5 1 S.5663:不可。 【什】 淨、不淨顛倒,是則無自性, 云何因此二,而生諸煩惱? 【今】 净与不净之颠倒,非以自性而可得, 1-缘何净、不净颠倒,而有[彼等]诸烦恼? -1 23.6 1 依现存《明句》梵本翻译。据藏译颂文及《无畏》释文,似另有

梵文底本(参左注1),据之应译作:缘于净、不净颠倒,而有何等诸

烦恼?《明句》和《般若灯》释文简略,难以佐证偈颂行文。

392

rūpaśabdarasasparśā gandhā dharmāś ca ṣaḍvidham | vastu rāgasya doṣasya mohasya ca vikalpyate || 23.7

gzugs sgra ro dang reg pa1 dang || dri dang chos dag2 rnam drug ni || gzhi ste ’dod chags zhe sdang dang3 || gti mug 4-gir ni rnam-4 par brtag5 ||

1 BP bya。 2 MKPN 误作 dang。 3 PPPN 缺。 4 MK, BPDC, PSPPN gi ni yin; PPPN 误作 ni chags; PSPDC gis ni yin; PPṬ gis ni rnam。 5 MK, BPDC, PSP brtags; PPṬ rtag。 rūpaśabdarasasparśā gandhā dharmāś ca kevalāḥ | gandharvanagarākārā marīcisvapnasaṃnibhāḥ || 23.8

gzugs sgra ro dang reg pa dang || dri dang chos dag1 ’ba’2 zhig pa3 || dri za’i grong khyer lta bu dang || smig rgyu rmi lam ’dra ba yin ||

1 MKPN, ABh 误作 dang。 2 MKPN 误作’ga’。 3 MK, PSP ste。 aśubhaṃ vā śubhaṃ vâpi kutas teṣu bhaviṣyati | māyāpuruṣakalpeṣu pratibimbasameṣu ca || 23.9

sgyu ma’i skyes bu 1-lta bu-1 dang || gzugs brnyan ’dra ba de dag la || sdug pa dang ni mi sdug pa || ’byung bar yang ni ga la ’gyur ||

1 PPPN 缺。

Viparyāsaparīkṣā nāma trayo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3 品 颠倒之考察

393

【什】 色、聲、香、味、觸,及法爲六種, 如是之六種,是三毒根本。 【今】 [对方]:色、声以及香、味、触,连同法者为六种, [彼等]即被分别为,贪、嗔、痴之[所依]实。 23.7 【什】 色、聲、香、味、觸,及法體六種, 皆空如炎夢,如乾闥婆城。

〖吕〗 末二句:如健達縛城,如燄亦如夢。 【今】 [论主]:色与声及香与味,触与法等唯只是, 相如乾达婆之城,如同蜃景与梦境。 23.8

【什】 如是六種中,何有淨、不淨, 猶如幻化人,亦如鏡中像。

〖吕〗 亦如幻化人,亦如色影像,復何所得有,淨與不淨起? 【今】 净妙以及不净妙,何得于彼等中起? 彼等即如幻化人,亦即等同于映像。 23.9

394

anapekṣya śubhaṃ nâsty aśubhaṃ prajñapayemahi | yat pratītya śubhaṃ tasmāc chubhaṃ naỿvôpapadyate || 23.10

gang la 1-brten nas sdug pa zhes-1 || 2-mi sdug par3 ni gdags bya ba-2 || sdug la4 ma5 ltos6 yod min pas7 || de8 phyir sdug pa9 ’thad ma yin ||

1 ABhPN rten nas mi sdug pa; BPPN, PP, PPṬ brten nas mi sdug pa。 2 MK, PSP gdags par bya ba mi sdug pa。 3 PP pa。 4 ABhPN, PP, PPṬ pa。 5 MKDC, BPDC mi。 6 MKPN, ABhPN, BPPN, PPPN, PSPPN bltos。 7 PSPPN pa。 8 PP , PPṬ de’i。 9 ABhPN par。 anapekṣyâśubhaṃ nâsti śubhaṃ prajñapayemahi | yat pratītyâśubhaṃ tasmād aśubhaṃ naỿva vidyate || 23.11

gang la brten1 nas 2-mi sdug par-2 || 3-sdug pa zhes ni gdags bya ba-3 || mi sdug ma4 stos yod min pas || de5 phyir mi sdug ’thad ma yin ||

1 MKPN rten。 2 ABhPN, BPPN, PP, PPṬ sdug pa ni。 3 MK, PSP gdags par bya ba sdug pa ni。 4 MKDC, BPDC mi。5 PPN de’i。 avidyamāne ca śubhe kuto rāgo bhaviṣyati | aśubhe ’vidyamāne ca kuto dveṣo bhaviṣyati || 23.12

sdug pa yod pa ma yin na || ’dod chags 1-’byung bar-1 ga la ’gyur || mi sdug yod pa ma yin na || zhe sdang 2-’byung bar-2 ga la ’gyur ||

1 MK, PSP yod par。 2 MKDC yod par; PPPN ’gyur bar。

Viparyāsaparīkṣā nāma trayo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3 品 颠倒之考察

395

【什】 不因於淨相,則無有不淨, 因淨有不淨,是故無不淨。

〖吕〗 因依於不淨,乃得施設淨,不淨未待淨,無故淨不成。 【今】 [如果]不观待于净,不净即是不存在, 须依彼来施设净,因此净即不容有。 23.10 【什】 不因於不淨,則亦無有淨, 因不淨有淨,是故1-無有-1淨。 【今】 [如果]不观待不净,则净即是不存在, 须依彼来设不净,因此不净不可得。 23.11 1 《石》:有不。 【什】 若無有淨者,何由而有貪? 若無有不淨,何由而有恚? 【今】 而若净妙不可得,则应由何起贪着? 若不净亦不可得,则应由何起嗔恨? 23.12

396

anitye nityam ity evaṃ yadi grāho viparyayaḥ | 1-nânityaṃ vidyate śūnye kuto grāho viparyayaḥ-1 || 23.13

gal te mi rtag rtag pa zhes || de ltar ’dzin pa log yin na || stong la 2-rtag pa-2 yod min pas || ’dzin pa ji ltar log 3-ma yin-3 ||

1 ABh、BP、PP、PPṬ的梵文底本可能是 na nityaṃ vidyate śūnye kuto grāho ’viparyayaḥ (参 Lindtner 1982, 26, n.79)。《青目》梵文底本可能是na nityaṃ vidyate śūnye kuto grāho viparyayaḥ。 2 MK, PSP mi rtag。 3 MKDC pa yin; PPṬ min pas。 1-anitye nityam ity evaṃ yadi grāho viparyayaḥ | anityam ity api grāhaḥ śūnye kiṃ na viparyayaḥ ||-1 23.14 1 ABh、BP、PP、PPṬ以及《青目》的梵文底本可能是: anitye ’nityam ity evaṃ yadi grāho ’viparyayaḥ | nânityaṃ vidyate śūnye kuto grāho ’viparyayaḥ || 另参 Lindtner 1982, 26, n.79。 ABh, BP, PP, PPṬ:

gal te mi rtag mi rtag ces || de ltar ’dzin pa log min na || stong la1 mi rtag yod min pas || ’dzin pa ji ltar log ma yin ||

1 PPDC pa。 MK, PSP:

gal te mi rtag rtag1 go zhes || de ltar ’dzin pa log yin na || stong la mi rtag pa’o zhes || ’dzin pa’ang ji ltar log ma yin ||

1 PSPPN 缺。

Viparyāsaparīkṣā nāma trayo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3 品 颠倒之考察

397

【什】 於無常著常,是則名顛倒, 空中無有常,何處有常倒?

〖吕〗 末句:執如何是倒?依《无畏》、《佛护》释义译作:執

云何非倒? 【今】 若于无常说为常,如是执取即颠倒, 1-而于空中无无常,从何而有颠倒执?-1 23.13 1 依现存《明句》梵本翻译。若据《无畏》、《佛护》、《般若灯》(参左注 1),应译作:而于空中无有常,此执何不名颠倒? 依《青目》

应译作:而于空中无有常,从何而有颠倒执?释义参导读部分。

【什】 若於無常中,著無常非倒, 空中無無常,何有非顛倒?

〖吕〗 於無常著常,是則爲顛倒,空中說無常,執云何非倒? 【今】 若于无常说为常,如是执取即颠倒, 而于空中说无常,此执何不名颠倒1? 23.14 1 依照现存《明句》梵本翻译。若据《无畏》、《佛护》、《般若灯》(参左梵文注 1),应译作:若于无常说无常,如是执取非颠倒,而于空

中无无常,此执何不名颠倒?依《青目》则应译作:若于无常说无

常,如是执取非颠倒,而于空中无无常,从何而有非倒执?释义参

导读部分。

398

yena gṛhṇāti yo grāho grahītā yac ca gṛhyate | upaśāntāni sarvāṇi tasmād grāho na vidyate || 23.15

gang gis1 ’dzin dang ’dzin gang dang || ’dzin pa po dang gang gzung ba2 || thams cad nye bar zhi ba ste3 || de phyir ’dzin pa yod ma yin ||

1 PPPN 误作 gi。 2 ABhDC 误作 dang。 3 PPṬ de。 avidyamāne grāhe ca mithyā vā samyag eva vā | bhaved viparyayaḥ kasya bhavet kasyâviparyayaḥ || 23.16

log pa’am1 yang dag nyid du ni || ’dzin pa yod pa ma yin na || gang la phyin ci log yod cing || gang la phyin ci 2-ma log-2 yod ||

1 MKPN pa’ang。 2 MKPN log ma。 na câpi viparītasya saṃbhavanti viparyayāḥ | na câpy aviparītasya saṃbhavanti viparyayāḥ || 23.17

phyin ci log tu 1-gyur pa-1 la || phyin ci log dag mi srid do2 || phyin ci log tu 3-ma gyur-3 la4 || phyin ci log dag mi srid do5 ||

1 PSPDC ’gyur ba。 2 MKDC, PSP de。 3 MKPN 误作’gyur bzhin。 4 BP la’ang。 5 MKDC 误作 de。 na viparyasyamānasya saṃbhavanti viparyayāḥ | vimṛśasva svayaṃ kasya saṃbhavanti viparyayāḥ || 23.18

phyin ci log tu gyur bzhin la1 || phyin ci log dag mi srid do2 || gang la phyin ci log srid pa || bdag nyid kyis ni rnam par dpyod ||

1 MKPN, BP, PSP la’ang。 2 MKDC de。

Viparyāsaparīkṣā nāma trayo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3 品 颠倒之考察

399

【什】 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滅相,云何而有著? 【今】 彼能执取及执取,执取者及彼所取, 此等一切皆寂灭,因此执取不可得。 23.15 【什】 若無有著1法,言邪是顛倒, 言正不顛倒,誰有如是事? 【今】 或正或邪之执取,如果即是不可得, 是则谁能有颠倒?谁又能有非颠倒? 23.16 1 《丽》:者。

【什】 有倒不生倒,無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生1。

〖吕〗 已是顛倒中,顛倒則不生,未是顛倒中,顛倒亦不生。 【今】 已经成为颠倒者,即不可能有颠倒, 还未成为颠倒者,亦不可能有颠倒。 23.17 1 依《丽》、S.5663、《正》。《中》、《石》、《要》:倒。 【什】 若於顛倒時,亦不生顛倒, 汝可自觀察,誰生於顛倒? 【今】 对于正在颠倒者,亦不可能有颠倒。 是则汝当自审思,究竟谁者有颠倒? 23.18

400

anutpannāḥ kathaṃ nāma bhaviṣyanti viparyayāḥ | viparyayeṣv ajāteṣu viparyayagataḥ kutaḥ || 23.191

phyin ci log rnams ma skyes na2 || ji lta bur na3 yod par ’gyur || phyin ci log rnams skye med na || phyin ci log can ga la yod ||

1 dJ, LVP 此颂之后多出一颂,该颂不见于《明句》外诸家,应是月称为

解说 23.19 颂而套用 21.13 颂。 2 PSPPN pa。 3 PSPPN ni。 ātmā ca śuci nityaṃ ca sukhaṃ ca yadi vidyate | ātmā ca śuci nityaṃ ca sukhaṃ ca na viparyayāḥ || 23.20 ABh, BP, PP, PPṬ:

gal te bdag dang sdug pa dang1 || rtag dang bde ba yod na ni || bdag shes sdug shes rtag shes dang || bde2 shes phyin ci log ma yin ||

1 BPPDC dag。 2 PP 误作 de。 MK, PSP:

gal te bdag dang gtsang ba dang || rtag1 dang bde ba yod na ni || bdag dang gtsang dang rtag2 pa dang || bde ba phyin ci log ma yin ||

1 PSPPN 误作 bdag。 2 PSPN 误作 brtag。 nâtmā ca śuci nityaṃ ca sukhaṃ ca yadi vidyate | anātmā ’śucy anityaṃ ca naỿva duḥkhaṃ ca vidyate || 23.21

gal te bdag dang 1-sdug pa-1 dang || rtag dang bde ba med na ni || bdag med mi sdug2 mi rtag dang || sdug bsngal yod pa ma yin no ||

1 MK, PSP gtsang ba。 2 MK, PSP gtsang。

Viparyāsaparīkṣā nāma trayo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3 品 颠倒之考察

401

【什】 諸顛倒不生,云何有此義? 無有顛倒故,何有顛倒者? 【今】 诸颠倒若无有生,如何会有诸颠倒? 诸颠倒若不生起,何有具有颠倒者? 23.19

【什】 1-若常、我-1、2-淨、樂-2,而是實有者, 是常、3-我、樂-3、淨,則非是顛倒。 【今】 如果我、净、常与乐,[四者]即是可寻得, 是则我、净、常与乐,[四者]即非是颠倒。 23.20 1 《要》:若我、常。 2 《石》、《丽》、S.5663、《正》、《要》:樂、淨。 3 《要》:樂、我。

【什】 1-若常、我-1、2-樂、淨-2,而實無有者, 無常、苦、不淨,是則亦應無。

〖吕〗 意译第 3 句:無我、不淨、無常、苦。 【今】 如果我、净、常与乐,[四者]即是不可得, 无我、不净、无常、苦,是则即是不可得。 23.21 1 《要》:若我、常。 2 《要》:樂、淨。

402

evaṃ nirudhyate ’vidyā viparyayanirodhanāt | avidyāyāṃ niruddhāyāṃ saṃskārādyaṃ nirudhyate || 23.22

de ltar phyin ci log ’gags1 pas || ma rig2 pa ni ’gag3 par ’gyur || ma rig ’gag4 par gyur5 na ni || ’du byed la sogs6 ’gag7 par ’gyur ||

1 PPPN ’gag。 2 PSPN 误作 rigs。 3 MKPN ’gags。 4 MK, ABhPN, PPDC, PSP ’gags。 5 MKPN ’gyur。 6 ABhPN 误作 sogs pa。 7 BPPN ’gags。 yadi bhūtāḥ svabhāvena kleśāḥ kecid dhi kasyacit | kathaṃ nāma prahīyeran kaḥ svabhāvaṃ1 prahāsyati || 23.23

gal te la la’i nyon mongs pa || gang dag 2-ngo bo nyid-2 yod na || ji lta bur na spong3 bar ’gyur || yod pa su zhig spong4 bar byed ||

1 诸家藏译的梵文底本似为 sadbhāvaṃ (= yod pa);dJ、LVP、《青目》则支持 svabhāvaṃ的读法。 2 MK, PSP rang bzhin gyis。 3 PSPDC spang。 4 PSPN spyong。 yady abhūtāḥ svabhāvena kleśāḥ kecid dhi kasyacit | kathaṃ nāma prahīyeran ko ’sadbhāvaṃ prahāsyati || 23.24

gal te la la’i nyon mongs pa || gang dag 1-ngo bo nyid-1 med na2 || ji lta bur na spong bar ’gyur || med pa su zhig spong bar byed ||

1 MK, PSP rang bzhin gyis。 2 PSP pa。

Viparyāsaparīkṣā nāma trayo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3 品 颠倒之考察

403

【什】 如是顛倒滅,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諸行等亦滅。 【今】 由于颠倒灭除故,如是无明得灭除。 如果无明得灭除,行等等即得灭除。 23.22

【什】 若煩惱性實,而有所屬者, 云何當可斷?誰能斷其性?

〖吕〗 第3句:誰能斷有性? 【今】 若某人之某烦恼,以自性而存有者, 则彼如何可断除?谁能断除于自性? 23.23 【什】 若煩惱虛妄,無性無屬者, 云何當可斷?誰能斷無性? 【今】 若某人之某烦恼,以自性而不存有, 则彼如何可断除?谁能断除不实有? 23.24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06

导 读 24.1−6 (24.1)对方问难:如果一切皆空,就不会有生灭,这样

就会导致无有“苦”(duḥkha)、“集”(samudaya)、“灭”(nirodha)、“道”(mārga)四圣谛(āryasatya)的过失。《明句》有补充解释:

四谛的核心是苦谛,即五蕴是苦。苦生起的原因就是“集”,苦灭而不起,就是“灭”,导向苦灭的途径,就是“道”。对

方质难,如果五蕴是空,就没有苦,四谛也就不存在了。 (24.2)对方接着指责:如果没有四谛,就不可能有“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等修行实践,(24.3)也就不

能通过这些修行获得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等四沙门

果。没有四果,就不会有获得某个果位的住果者和正在向

某个果位努力的行向者。(24.4)四个果位各有住果者和行向

者,共有八种阶位。没有这八类人,就不会有僧。而且,

如果没有四谛,就没有正法。(24.5)没有了僧和法,如何还

有佛?因此,主张一切皆空,就是破灭三宝,动摇了佛教

的基础。 (24.6)另外,如果主张空性,那么世间共许的一切言说,

诸如非法(adharma, 非正义,不合伦理)、法(dharma,正义,

伦理),以及由施行法与非法所得果报,也就破除殆尽。 由于会导致上述种种过失,所以不能说一切事物皆空

无所有。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07

24.7 龙树回应:其实是由于你未能如实了知宣说空性的用

意,空性之相,以及空性之义,所以才自生烦扰。 《明句》指出,空性的用意就是18.5颂所说的灭一切

戏论。空性之相就是18.9颂所说的息戏论、无分别的真实

相。空性之义就是后面24.18颂所说的缘起。《般若灯》则

认为空性义指真如。 24.8−10

诸佛依于二谛而说法。即世俗谛(saṃvṛtisatya)和胜义谛

(paramārthasatya),也称为俗谛和真谛。如果不知道二谛的

区别,就不能了知甚深佛法的真实性。 《无畏》对二谛的定义:虽然一切法自性空,世人观

见诸法生起而不知是颠倒,这种约定俗成的见解,只有世

间人才当作真理,所以称为世俗谛。诸圣者无颠倒而证悟,

见一切法无生,这种只有圣者认同的见解,称为胜义谛。 世俗谛以言说(vyavahāra)为表现形式,后面的颂文就用

“言说”来指称世俗谛。《明句》中说世俗谛包括所有能诠、

所诠、能知、所知等一切言说。胜义谛则是离言真实,不

可言说。 如果说诸佛要宣示的真理就是一切法无生的胜义谛,

那么还要世俗言说谛作什么?这是因为,如果不依靠言说,

就无法解说胜义谛。而不悟入胜义谛,就不能获得涅槃。

因此须要建立二谛。

408

笔者认为,二谛以《无畏》的定义最符合龙树本义。

即世俗谛是世人的错误见解,毫无存在性可言,只有空性

胜义谛才是真理。世人所见、所知之一切皆是世俗谛,因

此,解说胜义还须从世俗言说入手。也就是说,世俗谛虽

然错谬,却要暂时加以利用。后世诸家为了建立自派体系

而对二谛理论有所发展,此处不赘。 24.11−12 胜义空性如果被缺乏智慧的人错误地理解,就会毁灭

其自身。就好像抓蛇不得法,会被毒蛇咬死。又好像不按

仪轨持用明咒,也会丧命。因此,考虑到缺乏智慧的人难

以解悟此法,佛陀曾有不愿说法之心。 24.13 据《无畏》,对方以空性将导致上述过失为理由,而对

我们提出质难,这些质难对于空来说是不成立的。 该颂《明句》的梵文底本可能与《无畏》、《般若灯》

不同,而致文脉稍异,义理则无二致,参校勘部分的注释。 24.14 如果某人认为空性是合理的(yujyate),在这种观点之中

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是合理的,可以成立的。而如果某

人认为空性不合理,则一切世、出世法不可成立。 “合理”(yujyate)一词来自词根yuj,表合适、合理、应用。

《明句》将之解释为“乐于”(rocate)、“认可” (kṣamate)。 笔者略释该颂含义如下:由于自性不能有生灭变异,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09

如果以循名执实的自性模式去构建理论体系,则无论是世

间名言,还是出世间佛法,种种概念之间必然会充满矛盾

而寸步难行。如果了知一切法唯是名言而无对应实体,依

空性去施设言说,则世俗言说可以方便架设、善巧运用,

佛陀教法也可以殊途同归、相互无违。 24.15 对方在前面说,如果主张一切法空就是坏四谛、破三

宝云云,事实上,这些恰恰是主张诸法有自性所必然导致

的过失,反而被对方抛向了我们。这就好像忘记了自己正

骑着的马。 24.16−17 如果你认为诸事物以自性而有,就等于主张事物无因

无缘。这样也就是否定了因、果、作者、工具、事业,以

及生、灭、果报等等的存在,而导致与你最初的主张相违。 此中原因,《明句》举例解释说,如果瓶以自性而有,

则不赖因缘,则无需工具、陶师、制作行为等等。另可参

看15.1−2颂,自性就是非造作、无观待、不变异,与因缘

生灭不相容。 24.18−19 (24.18)我方主张,缘起就是空性,这个空性也只是一

个假托施设,而无所诠之体,因此不堕二边,即是中道。

也就是说,缘起、空性、中道三者等同。 (24.19)基于上述道理,如果说有任何事物的话,它必

410

是缘生法和假托施设,不可能有任何不依缘而生起的法,

也就可以说,不可能有任何不空的法,故“一切皆空”。 由于24.18颂的鸠摩罗什译本中有三个“是”字,这一颂

也称为“三是偈”。后世诸家将该颂视作《中论颂》的核心

而各有发挥。这里,笔者依照《中论颂》自身的理论结构

对上述两颂的几个关键概念作一简要梳理。 “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与“缘生法”(pratītyasamutpanna)两个词在藏译和罗什汉译中没有区别。然而从梵文构词法

来分析,前者加的是直接词缀GHaÑ表示行为(bhāva,参《波

你尼》3.3.18),英语一般译作dependent origination,在早期

佛教中常以“此有故彼起”来解释,指示一种普遍规律性。

后者则是过去分词,意为依缘而生者,词意落在具体事物

上,英语译作dependently originated。 不同于西方哲学常用一个判断来陈述其根本主张,印

度的哲学流派常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个词往往指示一种普

遍性,而主语“一切事物”则被省略。24.18颂中的“缘起”与“空性”(śūnyatā)两词即是如此,该颂指出二者含义等同。

24.19颂则使用了“缘生法”与“空”(śūnya)这两个词。这两个

词只是对事物的描述,不包含完整的命题。24.19颂用双重

否定标定其主语为一切法。那么,24.18颂所说的“缘起即

空性”,与24.19颂的“缘生法是空”,实际上是对同一结论

的两种表述,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就是第15品中讨论的无

自性,可用下面两个范式表示: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11

缘起 = 无自性性 = 空性 缘生法 → 无自性 → 空 其中“无自性性” (niḥsvabhāvatva)一词见于《佛护》对皈敬

颂的注释(参皈敬颂导读)以及《明句》7.16颂的注释。 第二个范式是一个归谬论式。《中论颂》第15品有详细

推导:若是缘生,就不可能有自性,无自性即毫不存在。

归谬的特征是利用对方概念而不承认此概念,指出对方命

题的矛盾,不等于肯定其反命题(参1.1颂的导读)。因此,

龙树的论述并非是承认缘生法的存在,而恰恰是指出无缘

生法,也就是“无生”(anutpanna),这才是“缘起”的真正含义。 “缘起”是佛教中各个派别的共同主张。《中论》开篇的

皈敬颂中也举缘起为宗。而龙树将缘起等同于“空性”,就

是将其内涵由因缘生灭的现象引申为无自性性的本质,是

只取“缘起”二字的归谬义,而将“缘生法是无”的归谬过程

浓缩于其中,由“生”导出“无生”。虽名为缘起,实指名言

法空,无缘无起。作为空性的代称,缘起是诸法的离言自

性,而缘生法则是颠倒显现,是名言戏论。区分了这两个

概念,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龙树以缘起为宗,同时又对“缘”、“生”、“因果”等大加破斥(例如第1、20品)。后世注家混同

二者,立自性空不碍缘起有之说,是宗义发展,应非龙树

本义。 24.20−25 前颂说“若一切法依缘而起,则一切法空”,与此命题

等价的逆否命题就是:若一切法不空,则无缘生法。后面

412

几颂即依此展开,以回应24.1−6颂中敌方提出的所有责难。 (24.20)如果对方主张一切法不空,亦即有自性,也就

不会有生灭,这样就会导致无四谛的过失。 (24.21)其原因

是,如果不依缘而起,就不会有苦。因为经中说无常是苦,

有自性就不可能是无常。(24.22) 而且,如果苦是以自性而

有,由于自性不可生灭,又有何物能集起呢?因此,破除

了空性,就没有集。(24.23)若苦以自性而有,也不会有灭,

因为自性不会有坏灭。这样,由于纠缠于自性,也就破斥

了灭。(24.24)若执道有自性,修习就失去了意义,也就不

会有修习。因为,有自性即是常,常即无修无证。而如果

道是可修,必然没有你所主张的自性。(24.25)而且,如果

没有苦、集、灭三谛,哪里会有修道而获得的苦灭呢? 24.26−30 (24.26)如果一个以自性而存在的苦是未被了知的,又

如何能被了知?因为你说自性是安住的,也就应该永远安

住于未被了知的状态。(24.27)与上述“知苦”同理,对于你

来说,断集、证灭、修道以及四果也都是不合理的。(24.28)

由于执认自性,如果一个以自性而有的果是未被证得的,

就永远不能被证得。 (24.29)如果没有四沙门果,也就不会有每一种果的住

果者和行向者。没有了这八类补特伽罗,也就不会有僧。

(24.30)没有了四圣谛,也就没有正法。没有僧与法,又如

何有佛?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13

24.31−32 以下至24.37颂《无畏》未有解释,这里参考《般若灯》

与《明句》略作疏解。 (24.31)自性即是非造作、无观待,因此如果佛有自性,

则不须缘菩提而成,菩提也无须依佛而有。(24.32)按照对

方有自性的观点,一个人成佛之前,他的自性就是不觉悟,

那么即使他于菩萨道勤加修习,也不可能获得菩提。因为

自性是不可逆转的。 24.33−35 (24.33) 法与非法如果有自性而不空,就不可能有造

作,因为自性无可造作。(24.34)据《明句》,你如果认为果

报有自性,就可以离开法与非法而独存,这时由法与非法

所生的果报就不成立。《般若灯》中该颂前两句与后两句次

序与《明句》相反,《般若灯》的理解是,由于你认为果报

是有自性,则无须待因,那么对于你来说就没有以法与非

法为因的果报,因此果就可以离开法与非法而独存,而这

是与常识和经典相违的。(24.35)如果你也认同果报是由法

与非法所生,那么果报又怎么会是不空呢?既然是依缘而

起,必然是空无自性。 24.36−37 (24.36)世间言说中的一切事物,皆是缘生法。若主张

有自性,就是破斥缘起,也就是破斥世间一切言说。(24.37)

这样,由于破斥空性,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造作,那么行

为和作者就成了无造作而有。

414

24.38−39 据《无畏》,(24.38)如果有自性,世间就不会有各种

分位差别,就成了不生不灭而常住。《明句》的颂句次序

有不同,义理则无异。(24.39)若自性安住而不空,未获得

世间、出世间殊胜果的人就永远不能获得,就不会有令苦

灭尽的业行,一切烦恼也就不会有断。 至此龙树回应了24.1−6颂中所有的敌方责难,指出主

张空性并非破四谛、谤三宝、坏因果,这些反而是不认同

空性而必然导致的过失。 24.40 观见缘起,亦即观见空性,才是见到了苦、集、灭、

道四圣谛。 破四谛 24.1−2 质难空性 破三宝 24.3−5

破善恶因果 24.6 不解空性 24.7 总答 不知二谛 24.8−10 空性无过,过在破空 24.11−17 释 缘起即空性 24.18−19 论主回应 缘 破四谛 24.20−28

起 破空性即破缘起 破三宝 24.29−32 空 破善恶因果 24.33−39 性 见缘起即见四谛 24.40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15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Phags pa’i bden pa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nyi shu bzhi pa

【什】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今】 第24品 四圣谛之考察

416

yadi śūnyam idaṃ sarvam udayo nâsti na vyayaḥ | caturṇām āryasatyānām abhāvas te prasajyate || 24.1

gal te ’di dag kun stong na || ’byung ba med cing ’jig pa med || ’phags pa’i bden pa bzhi po rnams || khyod1 la med par thal bar ’gyur ||

1 PSP khyed。 parijñā ca prahāṇaṃ ca bhāvanā sākṣikarma ca | caturṇām āryasatyānām abhāvān nôpapadyate || 24.2

’phags pa’i bden pa bzhi med pas || yongs su shes dang spang1 ba dang || bsgom2 dang mngon du bya ba dag || ’thad par ’gyur ba ma yin no ||

1 MKDC spong。2 MKDC, BPPN, PSP sgom。 tadabhāvān na vidyante catvāry 1-api phalāni-1 ca | phalābhāve phalasthā no na santi pratipannakāḥ || 24.3

de dag yod pa ma yin pas || ’bras bu bzhi yang yod ma yin || ’bras bu med na ’bras gnas med || zhugs pa dag kyang yod ma yin ||

1 = Saito 1985; dJ, LVP āryaphalāni。 saṃgho nâsti na cet santi te ’ṣṭau puruṣapudgalāḥ | abhāvāc câryasatyānāṃ saddharmo ’pi na vidyate || 24.4

gal te skyes bu gang zag brgyad || de dag med na dge ’dun med || ’phags pa’i bden rnams med pa’i phyir || dam pa’i chos kyang yod ma yin ||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17

【什】 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今】 [对方]:若此一切皆是空,是则无有生与灭, 是则于汝将导致,无四圣谛之过失。 24.1 【什】 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

〖吕〗 第2、3句:遍知與斷棄,修習及現證。 【今】 了知[苦]与断除[集],修习[道]与亲证[灭], 由四圣谛无有故,[彼等]即是不容有。 24.2 【什】 以是事無故,則無四道果, 無有四果故,得向者亦無。 〖吕〗 末二句:無果則無住,亦復無趣入。

【今】 由于彼等无有故,四种果亦不可得, 无果则无住果者,亦无有诸行向者。 24.3

【什】 若無八賢聖,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亦無有法寶。 【今】 若无此等八类人,是则僧伽亦无有, 由于圣谛无有故,正法亦为不可得。 24.4

418

dharme câsati saṃghe ca kathaṃ buddho bhaviṣyati | evaṃ trīṇy api ratnāni bruvāṇaḥ pratibādhase || 24.5

chos dang1 dge ’dun yod min na || sangs rgyas ji ltar yod par ’gyur || 2-de skad smra na dkon 3-pa’i mchog-3 || gsum la gnod pa byed pa yin ||-2

1 BPDC 误作 dag。2 MK, PSP de skad stong pa nyid smra na || dkon mchog gsum la gnod pa ni ||; 其中 PSPPN 末词误作 mi。 3 BPDC mchog ni。 śūnyatāṃ phalasadbhāvam adharmaṃ dharmam eva ca | sarvasaṃvyavahārāṃś ca laukikān pratibādhase || 24.6

1-stong nyid-1 ’bras bu yod pa dang || chos ma yin2 dang3 chos nyid dang || ’jig rten 4-pa yi-4 tha snyad ni || kun la’ang5 gnod pa byed pa yin ||

1 MK, PSP byed cing。此语与上一颂末句相连,读作 dkon mchog gsum la gnod pa ni byed cing,此颂梵文的 śūnyatāṃ (= stong pa nyid)则提至上一颂译出。参右注。 2 PPDC 误作 yin pa。 3 MKDC, PSPDC pa。 4 PP pa’i。 5 BP, PSP la。 atra brūmaḥ śūnyatāyāṃ na tvaṃ vetsi prayojanam | śūnyatāṃ śūnyatārthaṃ ca tata evaṃ vihanyase || 24.7

de la bshad pa khyod kyis ni || stong nyid dgos1 dang stong nyid dang || stong nyid don ni2 ma rtogs3 pas || de phyir de ltar gnod pa byed4 ||

1 PSPDC 误作 dgongs。 2 BPP 缺。 3 BPPN, PSPPN 误作 gtogs。 4 MK, PSP yin。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19

【什】 以無法、僧寶,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是則破三寶。 【今】 如果无有法与僧,如何还会有佛陀? 若说如是[之空性]1,汝即破斥于三宝。 24.5 1 据诸家注释,这里“说”的宾语就是下一颂开头的“空性”(śūnyatāṃ)。

【什】 空法壞因果,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毁壞,一切世俗法。 【今】 真实存有之果报,以及法与非法者, 世间一切之言说,汝[说]1空性则尽破。 24.6 1 据诸家注释,此“说”字承自上一颂末句的 bruvāṇaḥ。 【什】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是故自生惱。 【今】 [论主]:于此我等即当说,汝昧空性之用意, 以及空性、空性义,故生如是之烦扰。 24.7

420

dve satye samupāśritya buddhānāṃ dharmadeśanā | lokasaṃvṛtisatyaṃ ca satyaṃ ca paramārthataḥ || 24.8

sangs rgyas rnams kyis1 chos bstan pa || bden pa gnyis la yang dag brten2 || ’jig rten kun rdzob 3-bden pa-3 dang || dam pa’i don gyi4 bden pa’o ||

1 ABhPN, BPPN, PPPN, PPṬ kyi。 2 ABhPN rten, PP 误作 bsten。

3 BPP bdan pa; BPDC pa bden。 4 MKPN gyis。 ye ’nayor na vijānanti vibhāgaṃ satyayor dvayoḥ | te tattvaṃ na vijānanti gambhīre1 buddhaśāsane || 24.9

gang dag bden pa 2-de gnyis kyi-2 || rnam dbye rnam par mi shes pa || de dag sangs rgyas bstan pa ni || zab mo’i3 de 4-nyid rnam-4 mi shes ||

1 = Saito 1985; dJ, LVP gambhīraṃ。 2 MKPN 误作 de nyid kyis; PSPDC 误作 gnyis kyis ni; PSPPN gnyis kyi ni; PPṬ误作 de nyid kyi。 3 PPDC mo。 4 MKPN dag rnams。 vyavahāram anāśritya paramārtho na deśyate | paramārtham anāgamya nirvāṇaṃ nâdhigamyate || 24.10

tha snyad la ni ma brten1 par || dam pa’i don ni bstan mi nus || dam pa’i don 2-la ma brten-2 par || mya ngan ’das pa thob3 mi ’gyur ||

1 PP 误作 bsten。 2 MK, PSPDC ni ma rtogs; PSPPN 误作 ni ma gtogs。 3 PP ’thob。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21

【什】 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今】 诸佛陀之所说法,乃依二谛而宣说, 即是世间俗成谛,以及最极胜义谛。 24.8 【什】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吕〗 第2句:二諦之分別。 【今】 若人不能善了知,此等二谛之分别, 是则彼等不了知,甚深佛法中真实。 24.9 【什】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吕〗 初二句:不依於假名,不能說勝義。 【今】 如果不依于言说,不能解说最胜义, 如果不悟入胜义,不能证得于涅槃。 24.10

422

vināśayati durd śūnyatā mandamedhasam | sarpo yathā durgṛhīto vidyā vā duṣprasādhitā || 24.11

stong pa nyid la blta1 nyes na || shes rab chung ldan2 phung bar byed3 || ji ltar sbrul la bzung4 nyes dang || rig5 sngags nyes par bsgrubs6 pa bzhin ||

1 MKPN, BP, PP, PSP, PPṬ lta。 2 MK, BP, PSP rnams。 3 MKDC ’gyur。 4 MKDC, ABhPN, BPPN, PPPN gzung。 5 MKPN, PSPN rigs。 6 MKPN, PSPDC bsgrub。 ataś ca pratyudāvṛttaṃ cittaṃ deśayituṃ muneḥ | dharmaṃ matvâsya dharmasya mandair duravagāhatām || 24.12

de1 phyir zhan pas chos ’di yi || gting rtogs2 dka’ bar3 mkhyen gyur nas || thub pa’i thugs ni chos bstan las || rab tu log par gyur pa yin ||

1 ABhPN de’i。 2 ABhPN, PSPPN 误作 gtogs。 3 ABhPN ba。 śūnyatāyām adhilayaṃ yaṃ1 punaḥ kurute bhavān | 2-doṣaprasaṅgo nâsmākaṃ-2 sa śūnye nôpapadyate || 24.13 1 岸 根 敏 幸 2002 作 yat 。 2 ABh 、 PP 的 梵 文 底 本 似 作doṣaprasaṅgenâsmākaṃ,参右注。 ABh, BP, PP, PPṬ:

khyod ni nga la stong pa nyid || skyon du thal bar ’gyur ba yis || spong bar byed pa gang yin pa || de ni stong la mi ’thad do ||

MK, PSP: skyon du thal bar ’gyur 1-ba ni-1 || stong la ’thad pa ma yin pas || khyod2 ni stong nyid spong byed pa3 || gang de nga la mi ’thad do ||

1 PSPN 误作 bas na。 2 PSP khyed。 3 MKPN na。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ṛṣṭā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23

【什】 不能正觀空1,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呪術,不善捉毒蛇。 【今】 空性若被谬观见,则能毁灭少智者, 如同蛇被错抓取,亦如咒被误持用。 24.11 1 S.5663:察。 【什】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 【今】 因此牟尼于此法,即有不愿说之心, 想到诸等少智者,难以解悟于此法。 24.12 【什】 汝謂我著空,而爲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於空則無有。

〖吕〗 所欲作過失,空皆不成故。汝說空能斷,於我則不成。 【今】 汝则针对于空性,作出反驳之质难, 彼过失非我等有,彼于空即不容有1。 24.13 1 此译依照现存《明句》梵本。藏译《无畏》、《般若灯》的梵文底

本可能有异(参左梵文注 2),依之应译作:而今针对于空性,谓由

导致过失故,汝于我等作质难,彼于空则不容有。

424

sarvaṃ ca yujyate tasya śūnyatā yasya yujyate | sarvaṃ na yujyate tasya śūnyaṃ yasya na yujyate || 24.14

gang la stong pa nyid rung ba || de la thams cad rung bar ’gyur || gang la stong nyid mi rung ba || de la thams cad 1-mi rung-1 ’gyur ||

1 MKDC, BPDC rung mi。 sa tvaṃ doṣān ātmanīyān1 asmāsu paripātayan | aśvam evâbhirūḍhaḥ sann aśvam evâsi vismṛtaḥ || 24.15

khyod nyid2 rang gi skyon rnams ni || nga la yongs su sgyur byed pa || rta la mngon par zhon bzhin du || rta nyid brjed3 par 4-gyur pa-4 bzhin ||

1 参 MacDonald 2007, 50−51。2 MKDC ni。3 BPPN 误作 rjes。4 PPPN ’gyur ba。 svabhāvād yadi bhāvānāṃ sadbhāvam anupaśyasi | ahetupratyayān bhāvāṃs tvam evaṃ sati paśyasi || 24.16

gal te dngos rnams 1-dngos nyid-1 las2 || yod par rjes su lta3 byed na || de lta yin4 na dngos po rnams || rgyu rkyen med par khyod5 lta’o6 ||

1 MK, PSP rang bzhin。 2 PSPDC la。 3 MKPN, ABhPN blta。 4 PSPDC yod。5 PPṬ khyed。 6 MKPN, ABhPN blta’o。 kāryaṃ ca kāraṇaṃ caỿva kartāraṃ karaṇaṃ kriyām | utpādaṃ ca nirodhaṃ ca phalaṃ ca pratibādhase || 24.17

’bras bu dang ni rgyu nyid dang || byed pa po dang byed dang1 bya || skye ba dang ni ’gag pa dang || ’bras bu la yang gnod pa2 byed ||

1 PPPN pa。 2 BPPN par。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25

【什】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今】 若以空性为合理,于彼一切为合理, 若不以空为合理,于彼一切不合理。 24.14 【什】 汝今自有過,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馬者,自忘1於所乘。 【今】 过失本属汝自有,而汝抛归于我等, 明明自骑于马上,而汝忘失于所乘。 24.15 1 S.5663:妄。 【什】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 即爲見諸法,無因亦無緣。 【今】 若汝观见诸事物,以自性而为实有, 如此汝即是观见,事物无因亦无缘。 24.16

【什】 即爲破因果,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萬物之生滅。

〖吕〗 末句:生滅及於果。 【今】 汝即是破果与因,作者、作具及事业, 亦即是破生与灭,亦即破斥于果报。 24.17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26

yaḥ pratītyasamutpādaḥ śūnyatāṃ tāṃ pracakṣmahe | sā prajñaptir upādāya pratipat saỿva madhyamā || 24.18

rten cing ’brel 1-’byung gang yin pa-1 || de ni stong pa nyid du bshad || de ni brten2 nas gdags pa ste || de nyid dbu ma’i lam yin no ||

1 MKDC, PSP bar ’byung ba gang。 2 ABhPN, BPPN rten。 apratītyasamutpanno dharmaḥ kaścin na vidyate | yasmāt tasmād aśūnyo ’pi1 dharmaḥ kaścin na vidyate || 24.19

gang phyir rten2 ’byung3 ma yin pa’i || chos ’ga’ yod pa ma yin pa4 || de phyir stong pa ma yin pa’i || chos ’ga’ yod pa ma yin no ||

1 LVP ’hi; dJ hi。参 MacDonald 2007, 47−48。 2 MKPN brten。 3 ABhPN byung。 4 PPDC, PSPDC la。 yady aśūnyam idaṃ sarvam udayo nâsti na vyayaḥ | caturṇām āryasatyānām abhāvas te prasajyate || 24.20

gal te ’di kun mi stong na || ’byung ba med cing ’jig pa med || ’phags pa’i bden pa bzhi po rnams || khyod la med par thal bar ’gyur ||

apratītyasamutpannaṃ kuto duḥkhaṃ bhaviṣyati | anityam uktaṃ duḥkhaṃ hi tat svābhāvye na vidyate || 24.21

rten cing ’brel ’byung ma yin na || sdug bsngal yod par ga la ’gyur || mi rtag sdug bsngal gsungs pa de || 1-ngo bo-1 nyid la2 yod ma yin ||

1 MK, PSP rang bzhin。 2 MKPN las。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27

【什】 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1, 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吕〗 末句:即此是中道。 【今】 我们主张彼缘起,[本身]即是此空性, 此即假托而施设,此者亦即是中道。 24.18 1 《要》:空。 【什】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今】 既然无有任何法,是不依缘而生起, 因此亦即不可能,有任何法是不空。 24.19 【什】 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今】 此一切[法]若不空,是则无有生与灭, [是故]于汝则导致,无四圣谛之过失。 24.20 【什】 苦不從緣生,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定性無無常。 【今】 不依缘而得生起,何处会有此种苦? 由说无常即苦故,有自性则无无常。 24.21

428

svabhāvato vidyamānaṃ kiṃ punaḥ samudeṣyate | tasmāt samudayo nâsti śūnyatāṃ pratibādhataḥ || 24.22

1-ngo bo nyid las-1 yod yin2 na || ji3 zhig kun tu ’byung bar ’gyur || de phyir stong nyid gnod byed la || kun ’byung yod pa ma yin no ||

1 MK, PSP rang bzhin las ni。 2 BP, PPDC, PSPPN, PPṬ误作 min。 3 MK, ABhPN, BP, PP ci。 na nirodhaḥ svabhāvena sato duḥkhasya vidyate | svabhāvaparyavasthānān nirodhaṃ pratibādhase || 24.23

sdug bsngal 1-ngo bo nyid-1 yod la2 || ’gog pa yod pa ma yin no || 3-ngo bo nyid-3 ni yongs gnas phyir || ’gog la4 gnod pa5 byed pa yin ||

1 MK, PSP rang bzhin gyis。 2 MKDC na。 3 MKDC rang bzhin gyis; MKPN, PSP rang bzhin nyid。 4 MKPN, PPṬ pa。 5 ABhPN par。 svābhāvye sati mārgasya bhāvanā nôpapadyate | athâsau bhāvyate mārgaḥ svābhāvyaṃ te na vidyate || 24.24

lam 1-ni ngo bo nyid yod na-1 || bsgom2 pa ’thad par mi ’gyur te3 || ji4 ste lam de bsgom bya na || khyod5 kyi6 7-dngos nyid-7 yod 8-ma yin-8 ||

1 MK, PSP la rang bzhin yod na ni。 2 MKDC, PSP sgom。 3 MK, ABhPN, BP, PP, PSP, PPṬ ro。 4 MKDC, PP, BP, PSP ci。 5 PSP khyed。 6 PPDC kyis。 7 MK, PSP rang bzhin。 8 PSPPN 误作 min na。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29

【什】 若苦有定性,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以破空義故。

〖吕〗 若由自性有,何者復成集?以是損壞空,而集亦非有。 【今】 若以自性而可得,又有何者能集起? 因此集起[亦]成无,由于破斥空性故。 24.22

【什】 苦若有定性,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即破於滅諦。 【今】 如果苦以自性有,则灭即是不可得, 由固着于自性故,汝即破斥于灭[谛]。 24.23 【什】 苦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即無有定性。

〖吕〗 初句:道若有定性。 【今】 如果道是有自性,是则不容有修习。 如果道是可修习,则无汝[说]之自性。 24.24

430

yadā duḥkhaṃ samudayo nirodhaś ca na vidyate | mārgo 1-duḥkhanirodhaṃ tvāṃ katamaṃ-1 prāpayiṣyati || 24.25

gang tshe sdug bsngal kun ’byung dang || ’gog pa yod pa ma yin na || lam gyis2 sdug bsngal ’gog pa ni || gang zhig thob3 par ’gyur bar ’dod ||

1 dJ, LVP duḥkhanirodhatvāt katamaḥ。参 MacDonald 2007, 38−40。 2 MKDC, ABhDC, BPDC, PP, PSP 误作 gyi。 3 MKPN, BP, PP, PSP ’thob。 svabhāvenâparijñānaṃ yadi tasya punaḥ katham | parijñānaṃ nanu kila svabhāvaḥ samavasthitaḥ || 24.26

gal te 1-ngo bo-1 nyid kyis ni || yongs su shes pa ma yin na || de2 ni ji ltar yongs shes ’gyur || 3-dngos nyid-3 gnas shes4 ma yin nam ||

1, 3 MK, PSP rang bzhin。 2 MKN 误作 da。 4 MK, PSP pa。 prahāṇasākṣātkaraṇe bhāvanā caỿvam eva te | parijñāvan na yujyante catvāry api phalāni ca || 24.27

de bzhin du ni khyod nyid kyi1 || spang dang mngon sum2 bya ba dang || bsgom3 dang ’bras bu bzhi dag kyang || yongs 4-su shes bzhin-4 mi rung ngo ||

1 MKPN, PPDC, PPṬ kyis。 2 MK, PSP du。 3 PSPDC sgom; PPṬ bsgoms。 4 MK, PSP shes bzhin du。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31

【什】 若無有苦諦,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竟爲何所至?

〖吕〗 末句:意欲何所得? 【今】 如果苦、集以及灭,皆为不可得之时, 是则汝将由于道,获至何等苦之灭? 24.25 【什】 若苦定有性,先來所不見, 於今云何見?其性不異故。

〖吕〗 若由彼自性,非是遍知者,云何能遍知?豈非性常住? 【今】 若此[苦]以自性有,而为无有了知者, 云何又能有了知?自性岂非应安住? 24.26 【什】 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今】 是则断[集]与证[灭],修[道]以及四种果, 亦即如同了知[苦],于汝即是不合理。 24.27

432

svabhāvenânadhigataṃ yat phalaṃ tat punaḥ katham | śakyaṃ samadhigantuṃ syāt svabhāvaṃ parigṛhṇataḥ || 24.28

1-ngo bo nyid ni yongs ’dzin pas-1 || ’bras bu 2-ngo bo-2 nyid kyis3 ni || thob4 pa min5 pa gang yin de6 || ji ltar thob7 par nus par ’gyur ||

1 MK, PSP rang bzhin yongs su ’dzin pa yis。 2 MK, PSP rang bzhin。 3 PSPDC 误作 kyi。 4 PPDC ’thob。 5 PSPDC 误作 yin。 6 MKPN, PP, PPṬ误

作 te。 7 MKDC ’thob。 phalābhāve phalasthā no na santi pratipannakāḥ | saṃgho nâsti na cet santi te ’ṣṭau puruṣapudgalāḥ || 24.29

’bras bu med na ’bras gnas med || zhugs pa dag kyang yod ma yin || gal te skyes bu gang zag brgyad || de dag med na dge ’dun med ||

abhāvāc câryasatyānāṃ saddharmo ’pi na vidyate | dharme câsati saṃghe ca kathaṃ buddho bhaviṣyati || 24.30

’phags pa’i bden1 rnams med pa’i phyir || dam pa’i chos kyang yod ma yin || chos dang dge ’dun yod min na || sangs rgyas ji ltar yod par ’gyur ||

1 PPN, PSPN 误作 bden pa。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33

【什】 是四道果性,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

〖吕〗 由執自性故,是四道果性,先來不可得,今云何可得? 【今】 对于执认自性者,既然此果以自性, 而为未被证得者,则又云何能证得?。 24.28 【什】 若無有四果,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則無有僧寶。 【今】 若无诸果则无有,住果者及行向者, 若无有此八类人,是则僧伽亦无有。 24.29 【什】 無四聖諦故,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云何有佛寶? 【今】 由四圣谛无有故,是则正法亦无有, 无有法亦无有僧,如何还会有佛陀? 24.30

434

apratītyâpi bodhiṃ ca tava buddhaḥ prasajyate | apratītyâpi buddhaṃ ca tava bodhiḥ prasajyate || 24.31

khyod1 kyi2 sangs rgyas byang chub la || ma brten par yang thal bar ’gyur || 3-khyod kyi4 byang chub sangs rgyas la || ma brten par yang thal bar ’gyur ||-3

1 PPDC, PSP khyed。 2 MKDCP, ABhDC, BP, PSP kyis。 3 BPPN 缺。 4 MKDC, ABhDC, PSP kyis。 yaś câbuddhaḥ svabhāvena sa bodhāya ghaṭann api | na bodhisattvacaryāyāṃ bodhiṃ te ’dhigamiṣyati || 24.32

khyod kyi1 2-ngo bo-2 nyid kyis ni || sangs rgyas min pa gang yin des || byang chub 3-byang chub spyod pa la-3 || brtsal4 kyang byang chub ’thob5 mi ’gyur ||

1 PPDC kyis。 2 MK, PSP rang bzhin。 3 MK, PSP spyod la byang chub phyir。4 MKPN, PPPN, PSP btsal。 5 MK, BPPN, PP, PSP thob。 na ca dharmam adharmaṃ vā kaścij jātu kariṣyati | kim aśūnyasya kartavyaṃ svabhāvaḥ kriyate na hi || 24.33

’ga’ yang chos dang chos min pa || nam yang1 byed par mi ’gyur te2 || mi stong pa la ci3 zhig4 bya || 5-ngo bo nyid la-5 bya ba med ||

1 PPPN 误作 mkha’。 2 MKPN ro。 3 ABhPN ji。 4 PSPDC 误作 zhes。 5 MK, PSP rang bzhin la ni。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35

【什】 汝說則不因,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而有於菩提。 【今】 不缘菩提亦有佛,汝将导致此过失。 不缘佛亦有菩提,汝将导致此过失。 24.31

【什】 雖復勤精進,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

〖吕〗 汝謂性非佛,雖復勤精進,修行菩提道,不應得成佛。 【今】 依汝若自性非觉,纵彼勤行求觉悟,

而于菩萨行之中,终将不获证菩提。 24.32

【什】 若諸法不空,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吕〗 第 4 句:自性無所作。 【今】 而且将无任何人,能造作法与非法, 于不空者何所造?自性不可造作故。 24.33

436

vinā dharmam adharmaṃ ca phalaṃ hi tava vidyate | dharmādharmanimittaṃ ca phalaṃ tava na vidyate1 || 24.34

2chos dang chos min rgyus byung ba’i || ’bras bu khyod la yod 3-ma yin-3 || chos dang chos min med par yang || ’bras bu khyod4 la yod par ’gyur ||

1 依《明句》梵本,据 ABh、PP、《青目》、《安慧》猜测,其梵文底本的初二句与末二句次序可能相反。 2 MK, PSP 初二句与末二句次序倒换。 3 PPDC pa min。 4 PSP khyed。 dharmādharmanimittaṃ vā yadi te vidyate phalam | dharmādharmasamutpannam aśūnyaṃ te kathaṃ phalam || 24.35

chos dang chos min rgyus byung1 ba’i || ’bras bu gal te khyod la yod || chos dang chos min las2 byung ba’i || ’bras bu ci phyir stong ma3 yin ||

1 PSPDC ’byung。 2 MKPN rgyus。 3 PP 误作 pa。 sarvasaṃvyavahārāṃś ca laukikān pratibādhase | yat 1-pratītyasamutpādaṃ śūnyatāṃ-1 pratibādhase || 24.36 1 dJ, LVP pratītyasamutpādaśūnyatāṃ。参 MacDonald 2007, 48。 ABh, BP, PP, PPṬ:

’jig rten 1-pa yi-1 tha snyad ni || kun la’ang gnod pa byed pa yin || rten cing ’brel ’byung gang yin pa’i || stong pa nyid la’ang2 gnod pa3 byed ||

1 PPṬ pa’i。 2 BP la。 3 PPDC par。 MK, PSP:

rten cing ’brel bar ’byung ba yi || stong pa nyid la gnod byed gang || ’jig rten pa yi tha snyad ni || kun la1 gnod pa byed pa yin || 1 MKPN, PSP la’ang。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37

【什】 汝於罪、福中,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而有諸果報。 【今】 离于法及与非法,于汝果仍可得故, 以法、非法为因由,之果于汝则无有1。 24.34 1 依现存《明句》梵本翻译。《无畏》、《青目》、《般若灯》、《安慧》

的颂句次序可能有不同,据之应译作:以法、非法为因由,之果于

汝即无有,则离于法及非法,于汝果报仍可得。参左注 1。

【什】 若謂從罪、福,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今】 以法、非法为因由,之果于汝若可得, 果报由法、非法生,于汝云何为不空? 24.35 【什】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 則破於世俗,諸餘所有法。 【今】 若汝破斥于空性,是即破斥彼缘起。 是则汝即是破斥,世间一切之言说。 24.36

438

na kartavyaṃ bhavet kiṃcid anārabdhā bhavet kriyā | kārakaḥ syād akurvāṇaḥ śūnyatāṃ pratibādhataḥ || 24.37 ABh, BP, PP, PPṬ:

bya ba ci yang med ’gyur zhing || bya ba rtsom pa’ang med par ’gyur || stong pa nyid la gnod byed na || mi byed 1-pa’ang-1 byed por2 ’gyur ||

1 BPDC, PP, PPṬ pa yang。2 ABhPN, BPDC, PP, PPṬ误作 par。 MK, PSP:

stong pa nyid la gnod byed na || bya ba ci yang med ’gyur zhing || rtsom pa med pa1 bya bar ’gyur || mi byed pa yang byed por2 ’gyur ||

1 MKP par; PSP pa’i。 2 PSPDC 误作 par。 ajātam aniruddhaṃ ca kūṭasthaṃ ca bhaviṣyati | vicitrābhir avasthābhiḥ svabhāve rahitaṃ jagat1 || 24.38 1 依《明句》梵本,据ABh、PP、《青目》、《安慧》的译文,其梵本底本的初二句与末二句次序可能相反。 ABh, BP, PP, PPṬ:

dngos nyid yod na1 ’gro ba rnams || gnas skabs sna tshogs ’bral2 ’gyur zhing || ma skyes pa dang ma ’gags dang || ther zug tu yang gnas par ’gyur ||

1 BP na’ang。2 BP, PP bral。 MK, PSP:

rang bzhin yod na ’gro ba rnams || ma skyes pa dang ma ’gags dang || ther zug tu ni gnas ’gyur zhing || gnas skabs sna tshogs bral bar ’gyur ||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39

【什】 若破於空義,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今】 将无任何之所作,事业将成无发起, 无造作[亦]是作者,由破斥于空性故。 24.37

【什】 若有決定性,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常住而不壞。

〖吕〗 若自性有者,諸趣應不生,不滅而常有,遠離種種相。 【今】 世间如果有自性,将成无生亦无灭, 将成恒常而定住,离于种种之分位1。 24.38 1 依现存《明句》梵本翻译。《无畏》、《青目》、《般若灯》、《安慧》

的梵文底本的颂句次序可能有不同,据之应译作:世间如果有自性,

离于种种之分位,将成无生亦无灭,将成恒常而定住。参左梵文注 1。

440

asaṃprāptasya ca prāptir duḥkhaparyantakarma ca | sarvakleśaprahāṇaṃ ca yady aśūnyaṃ na vidyate || 24.39

gal te stong pa yod min na || ma thob thob1 par bya ba dang || sdug bsngal mthar2 byed las dang ni || nyon mongs thams cad spong 3-ba’ang med-3 ||

1 PSPPN ’thob。 2 MKPN thar。 3 PPDC 误作 bar byed; PSPPN ba med。 yaḥ pratītyasamutpādaṃ paśyatîdaṃ sa paśyati | duḥkhaṃ samudayaṃ caỿva nirodhaṃ mārgam eva ca || 24.40

gang gis rten cing ’brel par ’byung || mthong ba des1 ni sdug bsngal dang || kun ’byung dang ni ’gog pa dang || lam nyid de dag mthong ba yin ||

1 MKDC, PSPDC, PPṬ de。

Āryasatyaparīkṣā nāma catur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4 品 四圣谛之考察

441

【什】 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 【今】 若不空,则未得者,[永远]不能有获得, 无有令苦尽之业,一切烦恼亦无断。 24.39 【什】 是1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 則爲能見佛,見苦、集、滅、道。 【今】 若人观见于缘起,彼者[亦]即是观见, 此等苦[谛]与集[谛],以及灭[谛]与道[谛]。 24.40 1 依《石》、《丽》、S.5663、《正》、《要》。《中》:若。

第 25 品 涅槃之考察

444

导 读 25.1 对方质难:若此等诸趣皆空,就不会有生灭,那么,

什么东西的断离与灭尽可称为“涅槃”(nirvāṇa)?没有断与

灭,就没有涅槃。只有诸法不空,由断烦恼灭五蕴故,而

得涅槃。 25.2−3 论主反难:如果此等诸趣不空,就是自性常住而无生

灭,倒要问什么东西的断离与灭尽可称为涅槃?若不能有

断与灭,也就没有涅槃。 那么应如何理解涅槃呢?涅槃之相应施设为,无离无

得,无断无常,无生无灭。 25.4 首先,涅槃不是有,它不可能是一个存在的事物

(bhāva)。如果是的话,就会导致涅槃有老死相的过失。因

为没有不具老死相的事物。 25.5 如果涅槃是一个事物,它就是造作而成的有为法。因

为,所有的事物都是造作而成,非造作的无为的事物是无

论如何不可能有的。

第 25 品 涅槃之考察

445

25.6 如果认为涅槃是一个事物,就不能说它无有依托。因

为无依托的事物是不可能有的。 25.7 据《无畏》,(25.7ab)对方说:那么涅槃就是无,是不

存在的事物(abhāva)。论主回答:前面已经说过涅槃无论如

何不可能是一个存在的事物,那么它自然不可能是一个不

存在的事物。因为,只有在有事物成立的情况下,才能成

立事物之无。(25.7cd)而且,如果承认了涅槃是有,更不可

能建立无。因为有无两相违逆,若是有,即非无。 《般若灯》的理解大致同上。《青目》、《明句》和

《安慧》对偈颂后两句理解稍异,其梵文底本可能有差异

(参今译及注释)。 25.8 如果认为涅槃是无,就不能说涅槃无有依托。因为无

不可能没有依托。 25.9 那么应如何描述涅槃呢?由于不能证知颠倒,依取或

依缘而有的诸蕴就被当作是生死往来之人。如果证知此一

切唯是颠倒,就会发现这个人本是无取无缘而诸蕴不生,

就称为涅槃。 笔者认为,该颂意在说明轮回之人本来就是涅槃,与

25.19−20颂文义相顺。

446

25.10 佛陀曾说过有体与灭而无体俱应断除1,由此可以说,

涅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25.11 对方说:那么涅槃就是亦有亦无。论主回答:如果涅

槃是亦有亦无,解脱也就成了亦有亦无,这是不合理的。

而且,有无两相违逆,不可能同时存在。 25.12 如果涅槃既是有又是无的话,就不是没有依托。因为

这时的涅槃既依于有又依于无,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25.13 涅槃是无为法,然而事物之有或无都是有为法,因此

涅槃不可能亦有亦无。 25.14 对方说:不是说涅槃本身亦有亦无,而是在涅槃之中

就存在有和无两者。论主回答: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有

无两者相互违逆,不可能共存于一时一处,正如光明与黑

暗一样。

1 参 《 小 部 • 自 说 经 》 (Ud 33.17−20): evam 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passato bhavataṇhā pahīyati, vibhavataṇhāṃ nābhinandati (原作 vibhavataṇhâbhinandati, 参 Ud-a 215.27). sabbato taṇhānaṃ khayā asesavirāganirodho nibbānaṃ, tassa nibbutassa bhikkhuno anupādā punabbhavo na hoti. 另参 LVP 530, n. 4。

Nirvāṇ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5 品 涅槃之考察

447

25.15 对方说:那么涅槃就是非有非无。论主回答:只有在

亦有亦无成立的情况下,才谈得上非有非无。既然有和无

都不成立,就不能说涅槃是非有非无。 25.16 如果既不存在有之涅槃也不存在无之涅槃,自然不存

在非有非无之涅槃,那么这个所谓“非有非无”的涅槃应该

依靠什么来显表呢? 25.17−18 根据“十四无记”(参22.12颂导读),世尊入灭后不可言

有,不可言无,不可言亦有亦无,不可言非有非无。那么

世尊住世时同样也离于四句不可诠表施设。以此道理,涅

槃也同样不可施设,既然无可施设,也就不属于任何人所

有。因此,无论以何种方式推求,涅槃都不容有。 25.19 以五蕴为缘而有生死轮回,而前面说过五蕴自性是空,

毕竟无生无灭。这样,由于一切法无生无灭而平等,轮回

与涅槃也就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涅槃与轮回也没有区别。 25.20 涅槃与轮回以其真实之际、无生之际以及究竟之际皆

不可得故,即是无有任何微细差别。 25.21 如来灭后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世间是有

448

尽、无尽、亦有尽亦无尽、非有尽非无尽;世间是常、无

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上述这三组四句见解顺次

依属于涅槃、后际和前际三个论题。也就是说,由于涅槃、

后际和前际皆无四句分别,上述诸见解皆不合理。 25.22−24 颂文易解,《无畏》未释。

Nirvāṇ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49

Nirvāṇ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Mya ngan las1 ’das pa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nyi shu lnga pa

【什】 觀涅槃品第二十五

【今】 第25品 涅槃之考察

1 MKPN缺。

450

yadi śūnyam idaṃ sarvam udayo nâsti na vyayaḥ | prahāṇād vā nirodhād vā kasya nirvāṇam iṣyate || 25.1

gal te ’di dag kun stong na || ’byung ba med cing ’jig pa med || gang zhig spong1 dang ’gags2 pa las || mya ngan ’da’ bar ’gyur bar ’dod ||

1 ABhPN, BPPN spang; PP, PPṬ spangs。 2 MKPN, ABhPN, BP, PSPPN ’gag。 yady aśūnyam idaṃ sarvam udayo nâsti na vyayaḥ | prahāṇād vā nirodhād vā kasya nirvāṇam iṣyate || 25.2

gal te ’di kun mi stong na || ’byung ba med cing ’jig pa med || gang zhig spong1 dang ’gags2 pa las || mya ngan ’da’ bar ’gyur bar ’dod ||

1 ABhPN, BP, PPDC, PPṬ spang; PPPN spangs。 2 MKPN, ABhPN, BP, PP, PPṬ ’gag。 aprahīṇam asaṃprāptam anucchinnam aśāśvatam | aniruddham anutpannam etan nirvāṇam ucyate || 25.3

spangs1 pa med pa2 thob3 med pa || chad4 pa med pa5 rtag med pa || ’gag6 pa med pa skye7 med pa || de ni mya ngan ’das par ’dod8 ||

1 PPṬ spang。 2 PP la。 3 PSP, PPṬ ’thob。 4 MKP chag。 5 PPDC la。 6 ABhPN ’gags。 7 BPPN skyes。 8 MKDC, PSP brjod。 bhāvas tāvan na nirvāṇaṃ jarāmaraṇalakṣaṇam | prasajyetâsti bhāvo hi na jarāmaraṇaṃ vinā || 25.4

1-mya ngan ’das pa dngos po-1 min || rga shi’i mtshan nyid thal bar ’gyur || rga dang2 ’chi ba med pa yi || dngos po3 yod pa ma yin no ||

1 MK, PSP re zhig mya ngan ’das dngos。 2 BP shi。 3 BPN 误作 pa。

Nirvāṇ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5 品 涅槃之考察

451

【什】 若一切法空,無生無滅者, 何斷、何所滅,而稱爲涅槃?

〖吕〗 初句:若是一切空。 【今】 [对方]:若此一切皆是空,是则无有生与灭, 由何之断何之灭,而可许为是涅槃? 25.1

【什】 若諸法不空,則無生無滅, 何斷、何所滅,而稱爲涅槃? 【今】 [论主]:若此一切皆不空,是则无有生与灭, 由何之断何之灭,而可许为是涅槃? 25.2 【什】 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

〖吕〗 初句:無捨亦無得。 【今】 无所断离、无所得,无有断亦无有常, 无有灭亦无有生,此即说为是涅槃。 25.3

【什】 涅槃不名有,有則老死相, 終無有有法,離於老死相。 【今】 涅槃且非有事物,[若是]则有老死相, 因为若离于老死,事物即是不存在。 25.4

452

bhāvaś ca yadi nirvāṇaṃ nirvāṇaṃ saṃskṛtaṃ bhavet | nâsaṃskṛto 1-vidyate hi-1 bhāvaḥ kvacana kaścana || 25.5

gal te mya ngan ’das dngos na || mya ngan ’das pa ’dus byas ’gyur || dngos po ’dus byas ma yin pa || ’ga’ yang 2-ji ltar-2 yod 3-ma4 yin-3 ||

1 dJ, LVP hi vidyate。参 MacDonald 2007, 40−41。 2 MK gang na; PSP gang na’ang。 3 PSPPN pa min。 4 PPPN 误作 pa。 bhāvaś ca yadi nirvāṇam anupādāya tat katham | nirvāṇaṃ nânupādāya kaścid bhāvo hi vidyate || 25.6

gal te mya ngan ’das dngos na || ji ltar 1-myang ’das de brten2, -1 min || dngos po brten3 pa4 ma yin pa || ’ga’ yang yod pa ma5 yin no ||

1 MKP mya ngan ’das brten; MKN mya ngan ’das brtan。 2 PPṬ误作 bsten。

3 MKN brtan; PPṬ误作 bsten。 4 MK, PSP nas。 5 BPDC 缺。 bhāvo yadi na nirvāṇam abhāvaḥ kiṃ bhaviṣyati | nirvāṇaṃ yatra 1-bhāvo na-1 nâbhāvas tatra vidyate || 25.7

gal te mya ngan ’das dngos min || dngos med ji ltar rung bar ’gyur || gang la2 mya ngan ’das dngos yin3 || de la dngos med yod ma yin ||

1 ABh、PP、PPṬ的梵文底本可能是 bhāvaś ca。 2 MKPN 误作 las。 3 MK, BPDC, PSPDC min; PSPPN med。 yady abhāvaś ca nirvāṇam anupādāya tat katham | nirvāṇaṃ na hy abhāvo ’sti yo ’nupādāya vidyate || 25.8

gal te mya ngan ’das dngos min || ji ltar myang1 ’das de brten min || gang zhig brten2 pa3 ma yin pa’i || dngos med yod pa ma yin no ||

1 PPDC myong; BPP, PPP mya ngan。 2 BPPN, PPPN rten。 3 MK, PSP nas。

Nirvāṇ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5 品 涅槃之考察

453

【什】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爲, 終無有一法,而是無爲者。 【今】 如果涅槃是事物,涅槃则成有为法。 无为之物无有故,无论何者于何处。 25.5

【什】 若涅槃是有,云何名無受? 無有不從受,而名爲1-有法-1。

〖吕〗 “受”译作“依”,后同。 【今】 如果涅槃是事物,云何涅槃无依取? 因为若无有依取,任何事物不可得。 25.6 1 依《石》、《丽》、S.5663、《正》。《中》、北7260、《要》:法者。

【什】 有尚非涅槃,何況於無耶? 涅槃無有有,何處當有無? 【今】 若涅槃非有事物,如何能为无事物? 1-若无涅槃之有物-1,是处无物不可得。 25.7 1 依现存《明句》梵本翻译,《青目》、《安慧》的理解与此一致。《无

畏》、《般若灯》的梵文底本可能有差异(参左注 1),据之应译作:

而若涅槃是有物。 【什】 若無是涅槃,云何名不受? 未曾有不受,而名爲無法。 【今】 若涅槃是无事物,云何涅槃无依取? 因为若无有依取,彼无即是不可得。 25.8

454

ya ājavaṃjavībhāva upādāya pratītya vā | so ’pratītyânupādāya nirvāṇam upadiśyate || 25.9

’ong ba dang ni ’gro ba’i dngos || 1-brten tam rgyur-1 byas gang yin pa || de ni brten2 min rgyur3 byas min || mya ngan ’das pa yin par bstan ||

1 ABhP误作rten nam sgrur, BPPN rten nam rgyur, PPPN误作brten tam sgyur; PPṬ误作bsten tam rgyur。2 BPPN rten; PPṬ误作bsten。3 ABhPN误作sgyur。 prahāṇaṃ câbravīc chāstā bhavasya vibhavasya ca | tasmān na bhāvo nâbhāvo nirvāṇam iti yujyate || 25.10

’byung ba dang ni ’jig pa dag1 || spong2 bar ston pas bka’ stsal to || de3 phyir mya ngan4 ’das par5 ni || dngos min dngos med min par rigs ||

1 PPṬ dang。 2 ABhPN, MK, BP, PSP, PPṬ spang。3 PPPN de’i。 4 PPPN 误作 ngan las。 5 MKPN, ABhPN, BP, PP, PPṬ pa。 bhaved abhāvo bhāvaś ca nirvāṇam ubhayaṃ yadi | bhaved abhāvo bhāvaś ca mokṣas tac ca na yujyate || 25.11

gal te mya ngan ’das pa ni || dngos dang dngos med gnyis yin na1 || dngos dang dngos po med pa dag || thar2 bar ’gyur ba3 de mi rigs ||

1 PPDC la。 2 MKDC 误作 thal。 3 MK, PSP na; PP bar。 bhaved abhāvo bhāvaś ca nirvāṇam ubhayaṃ yadi | nânupādāya nirvāṇam upādāyôbhayaṃ hi tat || 25.12

gal te mya ngan1 ’das pa ni || dngos dang dngos med gnyis yin na2 || mya ngan ’das pa ma brten min || de 3-ni gnyis la brten-3 phyir ro ||

1 PSPPN 误作 ngan las。 2 PSPPN pa。 3 MK, PSP gnyis brten nas yin。

Nirvāṇ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5 品 涅槃之考察

455

【什】 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是名爲涅槃。

〖吕〗 即彼流轉體,依因所作者,非依因作時,說彼爲涅槃。 【今】 彼或依取或依缘,而为生死往来者, 彼[实]无取且无缘,是即说之为涅槃。 25.9 【什】 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 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無。 【今】 对于有体及无体,大师曾说俱断除。 是故此说合道理,“涅槃非是有或无”。 25.10 【什】 若謂於有、無,合爲涅槃者, 有無即解脫,是事則不然。 【今】 如果涅槃即成为,亦有亦无二者俱。 解脱即成有亦无,是则不合于道理。 25.11 【什】 若謂於有、無,合爲涅槃者, 涅槃非無受,是二從受生。 【今】 如果涅槃即成为,亦有亦无二者俱。 涅槃即非无依取,由彼依于二者故。 25.12

456

bhaved abhāvo bhāvaś ca nirvāṇam ubhayaṃ katham1 | asaṃskṛtaṃ hi nirvāṇaṃ bhāvābhāvau ca saṃskṛtau || 25.13

2-gal te-2 mya ngan ’das pa ni3 || dngos dang dngos med gnyis yin na4 || mya ngan ’das pa ’dus ma byas || dngos dang dngos med ’dus byas yin ||

1 ABh、BP、PP、PPṬ的梵文底本似为 yadi (= gal te), 参 Lindtner 1982, 26, n. 79。 2 MK, PSP ji ltar。 3 MKPN na。 4 MK, PSP te。 bhaved abhāvo bhāvaś ca nirvāṇa ubhayaṃ katham1 | tayor abhāvo hy ekatra prakāśatamasor iva || 25.14

2-gal te-2 mya ngan ’das pa la || dngos dang dngos med gnyis yod na3 || de gnyis gcig la yod min te || snang ba dang ni mun pa bzhin ||

1 同前颂注 1。 2 MK, PSP ji ltar。 3 MK, PSP de。 naỿvâbhāvo naỿva bhāvo nirvāṇam iti yâñjanā | abhāve caỿva bhāve ca sā siddhe sati sidhyati || 25.15

dngos min1 dngos po med min pa || mya ngan ’das par gang ston2 pa || dngos po med dang dngos po dag || grub3 na4 de ni ’grub5 par ’gyur ||

1 PP 误作 med。2 MKPN 误作 stong。3 PPPN sgrub。4 PPDC pa。5 MKDC grub。 naỿvâbhāvo naỿva bhāvo nirvāṇaṃ yadi vidyate | naỿvâbhāvo naỿva bhāva iti kena tad ajyate || 25.16

gal te mya ngan1 ’das pa ni || dngos min dngos po med min na || dngos min dngos po med min zhes || gang zhig gis ni de mngon byed ||

1 ABhPN, PPṬ误作 ngan las。

Nirvāṇ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5 品 涅槃之考察

457

【什】 有、無共合成,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無爲,有、無是有爲。 【今】 1-涅槃如何可成为-1,亦有亦无二者俱? 由涅槃是无为故,有与无则是有为。 25.13 1 依现存《明句》梵本翻译,《青目》的理解与此一致。《无畏》、《般

若灯》、《安慧》的梵文底本可能有差异(参左注 1),据之应译作:

涅槃如果可成为。 【什】 有、無二事共,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處,如明暗不俱。 【今】 1-涅槃之中如何有-1,亦有亦无二者俱? 二者不于一处有,犹如光明与黑暗。 25.14 1 依现存《明句》梵本翻译,《青目》的理解与此一致。《无畏》、《般

若灯》、《安慧》的梵文底本可能有差异(参左注 1),据之应译作:

涅槃之中如果有。

【什】 分別非有無,如是名涅槃。 若有無成者,非有非無成1。 【今】 “涅槃非有亦非无”,所谓此种之表达, 亦有亦无若成立,此说方可得成立。 25.15 1 《青目》中此颂与下颂次序倒换。 【什】 若非有非無,名之爲涅槃, 此非有1-非無-1,以何而分別? 【今】 无之涅槃不可得,有之涅槃不可得, 是则依何而成此,“非有亦非无”之说? 25.16 1 《要》:無非。

458

paraṃ nirodhād bhagavān bhavatîty eva1 nâjyate | na bhavaty ubhayaṃ cêti nôbhayaṃ cêti nâjyate || 25.17

bcom ldan mya ngan ’das gyur nas2 || yod par mi mngon3 de bzhin du || med do zhe’am 4-gnyi ga-4 dang5 || gnyis min6 zhes kyang7 mi mngon no ||

1 藏译诸家似将该词读作evaṃ (= de bzhin du)。 2 PPPN na。 3 MKPN ’gyur。 4 MK gnyis ka。 5 PSP ’am。 6 PPN 误作 med。 7 BP bya。 tiṣṭhamāno ’pi bhagavān bhavatîty eva1 nâjyate | na bhavaty ubhayaṃ cêti nôbhayaṃ cêti nâjyate || 25.18

bcom ldan bzhugs par gyur na yang || yod par2 mi mngon de bzhin du || med do zhe’am 3-gnyi ga-3 dang || gnyis min zhes kyang mi mngon no ||

1 同前颂注 1。 2 BPDC pa。 3 MK gnyis ka。 na saṃsārasya nirvāṇāt kiṃcid asti viśeṣaṇam | na nirvāṇasya saṃsārāt kiṃcid asti viśeṣaṇam || 25.19

’khor ba mya ngan 1-’das pa las-1 || khyad par cung zad yod ma yin || mya ngan ’das pa2 ’khor ba las || khyad par cung zad yod ma yin ||

1 BPDC las ’das pa。 2 MKPN, PSP pa’ang。 nirvāṇasya ca yā koṭiḥ koṭiḥ saṃsaraṇasya ca | na tayor antaraṃ kiṃcit susūkṣmam api vidyate || 25.20

1-mya ngan ’das mtha’-1 gang yin pa || de ni ’khor ba’i mtha’ yin te || de gnyis khyad par cung zad ni || shin tu phra ba’ang yod ma yin ||

1 PSPDC myang ’das mtha’ dag; PSPPN myang ’das mtha’。

Nirvāṇ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5 品 涅槃之考察

459

【什】 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 【今】 若于世尊灭度后,即不可说世尊有, 不说无及有亦无,不说非有亦非无1。 25.17 1 此处“四句分别”的后两句,梵本原为“合二”和“非二”,为了字数

齐整,这里展开翻译,下颂同。

【什】 如來現在時,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 【今】 若于世尊正住世,亦不可说世尊有, 不说无及有亦无,不说非有亦非无。 25.18 【什】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 【今】 轮回较之于涅槃,无有任何之差別。 涅槃较之于轮回,无有任何之差別。 25.19 【什】 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無毫氂差別。

〖吕〗 初二句:若是涅槃際,彼即流轉際。 【今】 彼涅槃之终际者,亦即轮回之终际, 二者之间不可得,最极微细之差别。 25.20

460

paraṃ nirodhād antādyāḥ śāśvatādyāś ca dṛṣṭayaḥ | nirvāṇam aparāntaṃ ca pūrvāntaṃ ca samāśritāḥ || 25.21

1-’gags par gyur dang mtha’ sogs2 dang-1 || rtag la sogs par3 lta4 ba dag || mya ngan ’das dang phyi mtha’ dang || sngon gyi mtha’ la brten5 pa yin ||

1 MK, PSP gang ’das phan chad mtha’ sogs dang。 2 ABhDC, BPDC stsogs。 3 PSPPN pa。 4 PPPN blta。 5 PPPN rten。 śūnyeṣu sarvadharmeṣu1 kim anantaṃ kim antavat | kim 2-anantaṃ cântavac-2 ca nânantaṃ nântavac ca kim || 25.22

dngos po thams cad stong pa la || mtha’ yod ci3 zhig mtha’ med ci || mtha’ dang mtha’ med ci3 zhig yin || mtha’ min4 mtha’ med min pa ci ||

1 诸家藏译作 dngos po thams cad,《般若灯》汉作“諸體”、《顺中论》作“一切體”,其梵文底本似为 sarvabhāveṣu。 2 dJ, LVP anantam antavac。参 MacDonald 2007, 43−44。 3 ABhPN ji。 4 MK, ABhDC, PSP dang。 kiṃ tad eva kim anyat kiṃ śāśvataṃ kim aśāśvatam | aśāśvataṃ śāśvataṃ ca kiṃ vā nôbhayam apy atha || 25.23

de nyid ci1 zhig gzhan ci yin2 || rtag pa ci zhig mi rtag ci3 || rtag dang4 mi rtag 5-gnyi ga-5 ci || 6-gnyi ga-6 min pa’ang7 ci8 zhig yin ||

1 ABhPN ji。 2 MKPN zhig。 3 BPC 误作 cing。 4 PP pa。 5 MK, PPDC, PPṬ gnyis ka。 6 MK gnyis ka。 7 MKDC pa。 8 PPṬ ji。 sarvopalambhopaśamaḥ prapañcopaśamaḥ śivaḥ | na kvacit kasyacit kaścid dharmo buddhena deśitaḥ || 25.24

dmigs pa thams cad nyer zhi zhing1 || spros pa 2-nyer zhi-2 3-zhi ba-3 ste || sangs rgyas kyis ni gang du yang || su la’ang chos ’ga’ ma bstan to4 ||

1 BPPN 误作 zhi ba。 2 PPṬ nye bar。 3 BPPN 误作 zhing。 4 PSPPN 误作 ste。

Nirvāṇaparīkṣā nāma pañc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第 25 品 涅槃之考察

461

【什】 滅後有、無等,有邊等、常等, 諸見依涅槃,未來、過去世。 【今】 [如来]灭后[是有无],尽等、常等诸见解, 悉皆依属于涅槃,以及后际与前际。 25.21 【什】 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非有非無邊? 【今】 若一切法皆是空,何者无尽?何有尽? 何者无尽亦有尽?何者非无非有尽? 25.22 【什】 何者爲一、異?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 【今】 何者即彼何者异?何者为常何无常? 何者为常亦无常?何者又是二俱非? 25.23 【什】 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 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

〖吕〗 第2句:滅戲論而寂。 【今】 一切所得皆息灭,戏论息灭而妙善, 无论何处、于何者,无任何法佛可说。 25.24

第 26 品 十二支之考察

464

导 读

“十二支”(dvādaśāṅga)或“十二因缘”是早期和部派佛教

典籍中常见的主题。前面的章品中龙树已经全面破斥了“此有故彼起”(1.10, 7.16)、十二支的各个因素(3.7, 16.3)以及各

种生灭关系。而该品的论述与部派佛教的理论相比并无任

何新意,同样是依“此有故彼起”的流转门与“此无故彼灭”的还灭门展开,并未涉及“空性”或“无自性性”等龙树主张

的缘起实相,因此显得有些费解。曾有学者认为该品及后

一品是后加而非龙树原著,古代注家对此问题也有不同解

释。由于十二支缘起的解说容易查证,这里就不再逐颂解

释,转而简要讨论一下各家注释的异同。 据《无畏》与《青目》,该品是论述声闻乘经典的教义,

而非大乘不共义。《无畏》在该品开头设计了一段引语:

对方说:您已依大乘教义解说了胜义的悟入,现

在请依声闻乘教义解说胜义的悟入。[论主]说颂:[26.1颂]

于品末又说:

此等十二有支的详细论述,由经及阿毗达磨可

知。此处只是略说。

《般若灯》则援入二谛理论来解释。略译如下:

对方质疑:世尊觉悟缘起而成佛,这是人所共知

的,论主却主张空性而在前一品(25.24颂)中说佛无法

可说,这是与佛教的基本理论相违背的。论主为了回

应这一质疑,在这一品中解说了世俗言说的十二缘

第 26 品 十二支之考察

465

起。依世俗谛可说有苦蕴生起,从胜义上讲则无生无

灭,这并不相违。因此佛说:“缘起者,无有生起,故

名缘起。彼若无生,何得有灭?若证无灭,则证缘起。”

《安慧》的译文虽然费解,但也能看出与《般若灯》

大义一致,也是以二谛分别安立十二支缘起与空性缘起。

无论是以大小乘区分,还是以二谛区分,都是要说明,以

“生”为特征的十二支只是颠倒显现或是方便铺设,而非真

正的缘起义。只有以“无生”为特征的空性才是缘起实相。

笔者认为,这两种研判都可以反映龙树对“缘起”意义的引

申和改换(参24.18−19颂导读)。 《明句》的说法则有不同。首先,在该品开篇,月称

设计了一段引语,略译如下:

有问:24.18颂说空性就是缘起,24.40颂又说见

缘起即见四谛,这个缘起是什么呢?因此,论主为了

解说十二支,而说此颂:[26.1颂]

在对26.11颂的注释中,月称说道:

如法修习此缘起,无明即断。正见缘起者,于事

物自相毫无所得,悟入一切事物自性空,如映像、梦

境、旋火轮等。则于内外无实可得,则于法无惑,则

不造业。如是修习缘起,则入真实,行者若见真实则

断除无明,无明断则行灭[……]

在该品注释中未见有涉及二谛或大小乘的说法。可

见,《明句》并未分出缘起的两个层次,而是认为十二支

就是龙树主张的缘起。这一做法与其独特的义理体系是紧

密联系的。此处无法展开,当付别稿。

467

Dvādaśāṅgaparīkṣā nāma ṣaḍ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Srid pa’i yan lag bcu gnyis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nyi shu drug pa

【什】 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

【今】 第26品 十二支之考察

Dvādaśāṅgaparīkṣā nāma ṣaḍ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68

punarbhavāya saṃskārān avidyānivṛtas tridhā | abhisaṃskurute yāṃs tair gatiṃ gacchati karmabhiḥ || 26.1

ma rig bsgribs1 pas yang srid phyir || ’du byed rnam pa gsum po dag || mngon par ’du byed gang yin pa’i || las de dag gis ’gro bar2 ’gro ||

1 MKPN, PPPN sgribs。 2 MKPN ba。 vijñānaṃ saṃniviśate saṃskārapratyayaṃ gatau | saṃniviṣṭe ’tha vijñāne nāmarūpaṃ niṣicyate || 26.2

’du byed rkyen can1 rnam par shes || ’gro ba rnams su ’jug par ’gyur || rnam par shes pa zhugs gyur na2 || ming dang gzugs ni chags par ’gyur ||

1 PPN 误作 can dang。 2 ABhPN nas。 niṣikte nāmarūpe tu ṣaḍāyatanasaṃbhavaḥ | ṣaḍāyatanam āgamya saṃsparśaḥ saṃpravartate || 26.3

ming dang gzugs ni chags gyur na || skye mched drug ni ’byung bar ’gyur || skye mched drug la brten1 nas ni || 2-de las reg pa-2 ’byung bar ’gyur ||

1 MKPN rten。 2 MK, PSP reg pa yang dag。 cakṣuḥ pratītya rūpaṃ ca samanvāhāram eva ca | nāmarūpaṃ pratītyaỿvaṃ vijñānaṃ saṃpravartate || 26.4

mig1 dang gzugs dang dran byed la2 || brten nas skye ba kho na yin3 || de ltar 4-ming dang gzugs5 brten nas-4 || rnam par shes pa skye bar ’gyur ||

1 MK, BP, PP 误作 ming。 2 BPPN 误作 las。 3 MK, PSP ste。 4 PSP 误作mig gzugs brten nas ni。 5 PP 误作 gzugs la。

第 26 品 十二支之考察

469

【什】 衆生癡所覆,爲後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隨行墮1六趣。

〖吕〗 第4句:隨業往諸趣。 【今】 由无明所障覆者,为后有造三种行, 即由此等诸业故,而驰往于诸生趣。 26.1 1 《石》、S.5663、北 7260:入。 【什】 以諸行因緣,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增長於名、色。 【今】 以行为缘之识者,投入于某生趣中, 若识入于某生趣,名以及色则受生。 26.2 【什】 名、色增長故,因而生六入, 情、塵、識和合,而1生於六觸。

〖吕〗 第3句:依於六處故。 【今】 若名与色得受生,则有六处得生起, 若六处得生起已,是则有触得转起。 26.3 1 《要》:以。 【什】 [无对应]1

〖吕〗 以眼色作意,爲依而得生。如是名與色,爲依而生識。 【今】 以眼及色为依缘,及以意念为依缘, 如是缘于名与色,是则有识得转起。 26.4 1 26.3−7 颂罗什略译为两颂。这里对应梵本将其译文拆分排列。

Dvādaśāṅgaparīkṣā nāma ṣaḍ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70

saṃnipātas trayāṇāṃ yo rūpavijñānacakṣuṣām | sparśaḥ sa tasmāt sparśāc ca vedanā saṃpravartate || 26.5

mig1 dang gzugs dang rnam par shes || gsum po ’dus pa gang yin pa || de ni reg pa’o2 reg de las || tshor ba kun tu ’byung bar ’gyur ||

1 MKP, BPPDC 误作 ming。 2 ABhPN, BP, PP, PPṬ pa。 vedanāpratyayā tṛṣṇā vedanārthaṃ hi tṛṣyate | tṛṣyamāṇa upādānam upādatte caturvidham || 26.6

tshor ba’i rkyen gyis1 sred pa ste || tshor ba’i don gyis2 sred par ’gyur || sred par gyur na nye bar len || rnam pa bzhi po nyer len ’gyur ||

1 BPPN gyi。 2 MK, PSP du; ABhPN, BP, PP, PPṬ la。 upādāne sati bhava upādātuḥ pravartate | syād dhi yady anupādāno mucyeta na bhaved bhavaḥ || 26.7

nyer len yod na1 len pa po’i || srid pa rab tu ’byung bar ’gyur || gal te nye bar len med na || grol bar ’gyur te srid mi ’gyur ||

1 PPDC 误作 pa。 pañca skandhāḥ sa ca bhavo bhavāj jātiḥ pravartate | jarāmaraṇaduḥkhādi śokāḥ saparidevanāḥ || 26.8

srid pa de yang phung po lnga || srid pa las ni skye 1-ba ’byung-1 || rga shi dang ni mya ngan dang || smre sngags ’don bcas sdug bsngal dang ||

1 MKDC bar ’gyur。

第 26 品 十二支之考察

471

【什】 因於六觸故,即生於三受。 〖吕〗 初二句:眼、色以及識,三和合爲觸。

【今】 色以及识以及眼,诸三者之共聚合, 此即是触,从此触,而又有受得转起。 26.5 【什】 以因三1受故,而生於渴愛,因愛有四取。

〖吕〗 受緣有愛者,爲受而成愛。有愛則有取,而爲四種取。 【今】 以受为缘而有爱,于受而生渴爱故。 值于渴爱生起时,是则执取四种取。 26.6 1 北7260:於。 【什】 因取故有有,若取者不取,則解脫無有。

〖吕〗 初二句:有取則取者,有亦得生起。

【今】 如果有取是则会,转起取者之有体。 因为如果无有取,即当解脱无有体。 26.7 【什】 從有而有1生,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憂悲諸苦惱。

〖吕〗 有復是五藴,從有而有生,老死及憂愁,悲傷及苦痛。 【今】 此有体亦即五蕴,从有体而转起生。 转起老、死苦等者,以及忧虑与悲伤。 26.8 1 北7260:生。

Dvādaśāṅgaparīkṣā nāma ṣaḍ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72

daurmanasyam upāyāsā jāter etat pravartate | kevalasyaỿvam etasya duḥkhaskandhasya saṃbhavaḥ || 26.9

yid mi bde dang ’khrug1 pa rnams || de dag skye2 las rab tu ’byung3 || de ltar sdug bsngal phung po ni || ’ba’4 zhig po5 ’di6 ’byung bar ’gyur ||

1 PSPN ’khrugs。 2 PPPN误作skye ba。 3 PP byung。 4 MKP误作’ga’。 5 MKDC, BP, PP, PPṬ pa。 6 PPDC ni。 saṃsāramūlaṃ 1-saṃskārān avidvān-1 saṃskaroty ataḥ | avidvān kārakas tasmān na vidvāṃs tattvadarśanāt || 26.10 1 ABh, BP, PP, PPṬ的梵文底本似为 saṃskārān na vidvān。 ABh, BP, PP, PPṬ:

de1 phyir mkhas rnams ’khor ba yi2 || rtsa ba’i ’du byed ’du mi byed || de3 phyir mi mkhas byed po4 yin || mkhas min de nyid mthong phyir ro ||

1 BPPN de’i。 2 PP 误作 ni。 3 PPPN de’i。 4 ABhPN, BP, PP, PPṬ pa。 MK, PSP:

’khor ba’i rtsa ba ’du byed de1 || de phyir mkhas rnams ’du mi byed || de phyir mi mkhas byed po yin || mkhas min2 de nyid mthong phyir ro ||

1 PSPN te。 2 MKPN, PSP 误作 pas。

第 26 品 十二支之考察

473

【什】 如是等諸事,皆從生而有, 但以是因緣,而集大苦陰。

〖吕〗 初二句:意不樂、擾亂,是皆從生起。 【今】 以及愁怨与苦恼,此皆从生而转起。 此即唯是苦蕴聚,即如是而得生起。 26.9 【什】 是謂爲生死,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智者所不爲。 【今】 行乃轮回之根本,1-是故无明者造作-1, 故无明者是作者,智者见真实故非。 26.10 1 据现存《明句》梵本翻译。《无畏》、《般若灯》的偈颂藏译以及注

释似另有所本(参左梵文注 1),据之应译作:是故智者不造作。

Dvādaśāṅgaparīkṣā nāma ṣaḍ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74

avidyāyāṃ niruddhāyāṃ saṃskārāṇām asaṃbhavaḥ | avidyāyā nirodhas tu jñānasyâsyaỿva bhāvanāt || 26.11

ma rig ’gags1 par gyur na ni || ’du byed rnams kyang2 ’byung mi ’gyur || ma rig3 4-’gag par ’gyur ba-4 ni || shes pa5 de nyid bsgoms6 pas so ||

1 PSPPN ’gag。 2 PSP 误作 kun。3 BPC 误作 rigs。 4 ABhPN ’gags par gyur pa; PPPN ’gag par gyur na; PPDC, PSP ’gags par gyur na。 5 MK pas。 6 BPPN bsgom。 tasya tasya nirodhena tat tan nâbhipravartate | duḥkhaskandhaḥ kevalo ’yam evaṃ samyag nirudhyate || 26.12

de dang de ni 1-’gags gyur pas-1 || de dang de ni mngon2 mi ’gyur3 || sdug bsngal phung po 4-’ba’ zhig pa-4 || de ni de ltar yang dag ’gag ||

1 ABhPN, PPC ’gag ’gyur bas; PPPND ’gags ’gyur bas。 2 MKPN sngon。 3 MK, BP, PP, PSP, PPṬ ’byung。 4 MKP 误作’ga’ zhig po; MKN ’ba’ zhig go; PSPDC ’ba’ zhig po。

第 26 品 十二支之考察

475

【什】 以是事滅故,是事則不生1。 〖吕〗 無明若滅者,則諸行不起,即此滅無明,智者所修習。

【今】 若于无明灭尽时,诸行是即不生起, 即由此智之修习,无明是即得灭尽。 26.11 1 罗什略译两颂为一颂。这里对应梵本将其译文拆分排列。 【什】 但是苦陰聚,如是而正滅。 【今】 由彼彼之灭尽故,彼彼即不得现起。 即此唯有之苦蕴,如是而得正灭尽。 26.12

第 27 品 见之考察

478

导 读

该品与前一品情况有些类似,除最末两颂之外,都是

在破斥与人我相关的种种见解(dṛṣṭi),其内容在部派佛教的

典籍中也有类似段落,例如《俱舍论》的“破执我品”(《藏

要》,卷8,第654页)。 《无畏》的开篇是对方祈请,“现在请您依据声闻乘的

经典解说诸见不成”。由此可知《无畏》是将本品视作随顺

小乘理论而说。《般若灯》则认为该品是为显示见之空性而

作:敌方认为五蕴是见之依处,有见则有蕴。而若阐明诸

见不生,自然无其依处。《安慧》的理解大致相同。《明句》

的理解则与前一品保持一致,认为该品对诸见的破斥,就

是缘起正见的树立。 27.1−2 (27.1)《无畏》言略,据《般若灯》,有八种见解依属

于前际:我于过去世曾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世

间(loka,此处特指有情世间)是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

常非无常。“前际”(pūrvānta)指过去世生起的诸蕴。这八种

见解都是以前际为对象而产生的执着。 (27.2)还有八种见解依属于后际:我于未来世将有、无、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世间是有尽、无尽、亦有尽亦无尽、

非有尽非无尽。“后际”(aparānta)指未来世生起的诸蕴。

第 27 品 见之考察

479

27.3−4 据《无畏》,(27.3)我曾存在于过去世的说法是不合理

的,因为前世的生命体不同于现世之我。(27.4)如果认为前

世的生类就是现世之我,那么前后世的取蕴就不会有区别。

而既然取蕴有区别,这种观点就会导致离蕴而有我的过失。

离开了取蕴,这个所谓的“我”又是什么呢?无论以何种方

式都是无法建立的。《般若灯》对27.4颂的解释同上,《明

句》却认为这里的区别是指取蕴与取者的区别,笔者认为

不可取,此处不赘。 27.5−8 (27.5)如果认为我不是离蕴而有,所以说取蕴就是我,

然而这样的我根本就不可能存在。(27.6)因为取蕴有生灭,

不同于我之相。而且,既然是所取之蕴,又怎么会是取者

呢?这会造成很多过失。(27.7)作为取者的我离取蕴而别有

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二者相异,在没有取蕴的情况下,

取者也应该能为眼等根所感知,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27.8)综上所述,我既非异于取蕴,也非即是取蕴,也不是

无有取蕴的事物,也不是某者决定为无。 27.9−12 (27.9)认为我于过去世不曾有,也是不合理的。因为现

世之我并非异于前生而别有。(27.10)如果别有现世之我,

就应该离前生而有。而且,前生之我就会常住自体而不死,

前世不死也应有现世之我生起。(27.11)这样还会造成更多

过失,例如断灭、业失坏,以及他人造业此者受报等等。

Dṛṣṭiparīkṣā nāma sapt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80

(27.12)我也不是先无而后有,因为这样的我就是造作而成,

而且是无因而生,这些都是不被认许的。由上述考察可知,

我于过去世非有之说是不合理的。 27.13−14 综上所述,无论是说我于过去世有还是无,亦有亦无

还是非有非无,四种见解皆不合理。关于我于未来世是否

存在的四种表述,当知与过去世同理。 27.15−18 (27.15)某人由于善业而生为天人,如果这个天人就是

那个人,他就是常,那么天人就不会得生,因为常则不生。

(27.16)如果那个人异于此天人而别有,那么他就是无常。

然而此天人是以彼人为因的相续,不能说是另外一个人,

因此也不是无常。(27.17)如果某人一分为人一分为天人,

则可以说他是亦常亦无常,然而体性有二是不合理的。

(27.18)只有亦常亦无常可以成立的情况下,非常非无常才

可以成立。前者不成立,后者自然也不成立。 27.19 据《无畏》,轮回之中如果某个实体(bhāva)从某处来,

又以同样的生命形式向某处去,则可以说他是无始而恒常,

然而稍加思考就会知道,这样的实体根本就不存在。因此,

无始而常之体是没有的。《般若灯》与此解释一致,《明句》

的梵文底本可能有异,参今译及注释。

第 27 品 见之考察

481

27.20 经上述考察可知,根本没有恒常之体,那么谁是无常?

谁又是亦常亦无常和非常非无常?因此,与前际相关的常、

无常等四句表述都是不合理的。 27.21−24 (27.21)下面讨论与后际相关的有尽、无尽等问题。无

论说世间有尽,还是无尽,其后都不会有他世。而他世又

是有的,所以有尽和无尽的说法都不合理。原因如下。 (27.22)五蕴的相续就像灯之光焰,在因缘和合的作用

之下而得生。因此世间既不能说是有尽,也不能说是无尽。

(27.23)这是因为,如果前世诸蕴坏灭,而且以此等蕴为缘

的后世诸蕴也不生起,则确实可以说世间有尽。然而事实

并非如此,所以有尽是不合理的。(27.24) 如果前世诸蕴不

坏灭,而且以此等蕴为缘的后世诸蕴也不生起,则可以说

世间无尽。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无尽也不合理。 27.25−28 (27.25)如果世间一部分是有尽,另一部分是无尽,则

可以说是亦有尽亦无尽,然而体性有二是不合理的。(27.26)首先,取者一分坏灭一分不坏是不合理的,因为常性与无

常性不可并存。(27.27)其次,取蕴也不可能一分坏灭一分

不坏,道理同上。因此,不能说世间亦有尽亦无尽。(27.28)在亦有尽亦无尽这种二合体成立的情况下,非有尽非无尽

才能成立。而前者不成立,后者自然不成立。因此,与后

际相关的有尽、无尽等四句表述都是不合理的。

Dṛṣṭiparīkṣā nāma sapt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82

27.29 据《无畏》,由于一切事物皆空,有什么常等见解,在

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属于什么实体、由于什么原因,而

能生起呢? 《青目》指出该颂由随顺声闻教法转向依大乘空性。

其他诸家则未见类似论述。笔者认为,这一颂是由破斥见

的合理性,转向了破斥见的存在性。小乘认为诸见虽然错

谬,却不是无有,因此诸见所依的五蕴也还是有。大乘则

主张一切法空,根本没有诸见生起,更不用说其所依。 27.30 为了断除一切见,依于悲愍而说正法,乔达摩(Gautama)佛、世尊是第一希有、不可思议、无等无量,我向他致敬。

483

Dṛṣṭiparīkṣā nāma sapt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lTa ba brtag pa zhes bya ba ste rab tu byed pa nyi shu bdun pa

【什】 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今】 第27品 见之考察

Dṛṣṭiparīkṣā nāma sapt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84

abhūm atītam adhvānaṃ nâbhūvam iti dṛṣṭayaḥ | yās tāḥ śāśvatalokādyāḥ pūrvāntaṃ samupāśritāḥ || 27.1 ABh, BP, PP, PPṬ:

’das pa’i dus na byung1 zhes dang || ma byung ’jig rten rtag sogs2 par || lta ba gang yin de dag ni || sngon gyi mtha’ la brten pa yin ||

1 BPPN ’byung。 2 ABhDC stsogs。 MK, PSP:

’das dus byung ma byung zhes dang || ’jig rten rtag pa la sogs par || lta ba gang yin de dag ni || sngon1 gyi mtha’ la brten pa yin ||

1 MKDC 误作 mngon。 dṛṣṭayo na bhaviṣyāmi 1-kim anye-1 ’nāgate ’dhvani | bhaviṣyāmîti cântādyā aparāntaṃ samāśritāḥ || 27.2

ma ’ongs dus gzhan ’byung 2-’gyur3 dang-2 || mi ’byung ’jig rten mtha’ sogs4 par || lta ba gang yin de dag ni || phyi ma’i mtha’ la brten pa5 yin ||

1 dJ, LVP kim anyo; Ms. O kimmanye。据藏译改作 kim anye,另参MacDonald 2007, 51。 2 PP bar ’gyur。 3 MKPN gyur。 4 BPDC stsogs。 5 BPPN 误作 ma。 abhūm atītam adhvānam ity etan nôpapadyate | yo hi janmasu pūrveṣu sa eva na bhavaty ayam || 27.3

’das pa’i dus na byung gyur ces1 || bya ba de ni mi ’thad do || sngon tshe rnams su gang byung ba || de nyid ’di ni ma yin no ||

1 MK, PP, PSPDC zhes。

第 27 品 见之考察

485

【什】 我於過去世,爲有、爲是無, 世間常等見,皆依過去世。 【今】 所谓即于过去世,我曾有及我非有, 以及世间常等等,此等诸见依前际。 27.1 【什】 我於未來世,爲作、爲不1作, 有邊等諸見,皆依未來世。 【今】 所谓另于未来世,我非有及我将有, 以及有尽等诸见,悉皆依属于后际。 27.2 1 北7260、《要》:無。

【什】 過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不作今日1我。

〖吕〗 過去世已起,是說則不成。前時諸所起,非即彼爲此。 【今】 谓过去世我曾有,此说即是不容有, 彼者于诸前生有,非是[现在之]此者。 27.3 1 《石》、《丽》、北 7260、S.5663、《正》:世。

Dṛṣṭiparīkṣā nāma sapt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86

sa evâtmêti tu bhaved upādānaṃ viśiṣyate | upādānavinirmukta ātmā te katamaḥ punaḥ || 27.4

de nyid bdag tu ’gyur snyam na || nye bar len pa tha dad ’gyur || nye bar lan pa ma gtogs par || khyod kyi1 bdag ni2 gang zhig yin ||

1 MKPN, PPC kyis。 2 MKPN 误作 nyid。

upādānavinirmukto nâsty ātmêti kṛte sati | syād upādānam evâtmā nâsti câtmêti vaḥ punaḥ || 27.5

nye bar len pa ma gtogs pa’i || bdag yod ma yin byas pa’i tshe || nye bar len nyid bdag yin na || khyod kyi bdag ni med pa yin ||

na côpādānam evâtmā vyeti tat samudeti ca | kathaṃ hi nāmôpādānam upādātā bhaviṣyati || 27.6

nye bar len nyid bdag ma yin || de 1-ni ’byung dang-1 ’jig pa2 yin || nye bar 3-blang ba-3 4-ji lta bur-4 || nye bar len pa5 yin par ’gyur ||

1 MK, PSP ’byung ba dang。 2 MKPN 误作 ma。 3 PSPPN, PPṬ blangs pa。 4 MKPN 误作 nyid du lta。 5 MK, BPDC, PSP po。 anyaḥ punar upādānād ātmā naỿvôpapadyate | gṛhyeta hy anupādāno yady anyo na ca gṛhyate || 27.7

bdag ni nye bar len pa las || gzhan du ’thad pa nyid1 ma yin || gal te gzhan na2 len med par || gzung3 yod rigs na gzung4 du med ||

1 ABhN 误作 byed。 2 MKPN la。 3 ABhPN, PSPPN bzung。 4 PSPPN bzung。

第 27 品 见之考察

487

【什】 若謂我即是,而身有異相, 若當離於身,何處別有我? 【今】 若谓此者即是我,[而]取[蕴]是有区别, 是则若离于取[蕴],何为汝所谓之我? 27.4

【什】 離1-身無有-1我,是事爲已成2, 若謂身即我,若都無有我。

〖吕〗 末句:汝執我則無。 【今】 如果认为[此]我者,非是离取[蕴]而有, 是则取[蕴]即是我,而无汝之所谓我。 27.5 1 《正》:有無身。 2 《石》:度;北7260:滅。 【什】 但身不爲我,身相生滅故。 云何當以受,而作於受者? 【今】 取[蕴]不能即是我,彼有生起、坏灭故。 [而且]既然是取[蕴],又如何能成取者? 27.6 【什】 若離身有我,是事則不然, 無受而有我,而實不可得。 【今】 又若异取[蕴]有我,此说即是不容有, 若异,无取应得[我],而实则为不可得。 27.7

Dṛṣṭiparīkṣā nāma sapt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88

evaṃ nânya upādānān na côpādānam eva saḥ | ātmā nâsty anupādāno nâpi nâsty eṣa niścayaḥ || 27.8

de ltar len las1 gzhan ma yin || de ni nyer len nyid kyang min || bdag ni nye bar len med min || med pa nyid du’ang de ma nges ||

1 BPDC 误作 nas; PPDC, PSPPN 误作 pas。 nâbhūm atītam adhvānam ity etan nôpapadyate | yo hi janmasu pūrveṣu tato ’nyo na bhavaty ayam || 27.9

’das pa’i dus na ma byung zhes || bya ba de yang mi ’thad do || sngon tshe rnams su gang byung ba1 || de las ’di gzhan ma yin no ||

1 PSPDC la。 yadi hy ayaṃ bhaved anyaḥ pratyākhyāyâpi taṃ bhavet | tathaỿva ca sa saṃtiṣṭhet tatra jāyeta câmṛtaḥ || 27.10

gal te ’di ni1 gzhan gyur na || de med par yang ’byung bar ’gyur || de bzhin du2 ni gnas ’gyur zhing || der3 ma shi bar skye bar ’gyur ||

1 PPDC 误作 na。 2 MK, PSP de。 3 MKPN de。 ucchedaḥ karmaṇāṃ nāśaḥ kṛtam anyena karma ca | 1-pratisaṃvedayaty anya evamādi-1 prasajyate || 27.11

chad2 dang las rnams3 chud za dang4 || gzhan gyis5 byas pa’i las rnams6 ni7 || gzhan gyis so sor myong ba dang || de la sogs par thal bar ’gyur ||

1 dJ °vedayed anya evam ādi; LVP 缺此颂。参 MacDonald 2007, 48。 2 PPṬ误作 cha。 3 MKPN 误作 dang。 4 PP bar。 5 BPPN 误作 gyi。 6 BPPN dang。 7 PSPDC kyi。

第 27 品 见之考察

489

【什】 今我不離受,亦不即1是受, 非無受、非無,此即決定義。

〖吕〗 末二句:我亦非無受,無性亦不定。 【今】 如是我非异取[蕴],我者亦非即取[蕴], 亦非无有取[蕴]者,亦非此者决定无。 27.8 1 依《丽》、《正》。《中》、《石》、S.5663、北 7260、《要》:但。 【什】 過去我不作,是事則不然, 過去世中我,異今亦不然。 【今】 谓过去世我非有,此说即是不容有, 非异前生之有者,而有[现在]此者故。 27.9

【什】 若謂有異者,離彼應有今。 我住過去世,而今我自生。

〖吕〗 末句:彼不死而生。 【今】 若此今者为别异,无彼前者亦应有。 前者亦应如是住,于彼不死亦有生。 27.10

【什】 如是則斷滅,失於業果報, 彼作而此受,有如是等過。 【今】 则致断灭、业失坏,以及业由此者造, 而由他者受[果报],如是等等之过失。 27.11

Dṛṣṭiparīkṣā nāma sapt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90

nâpy abhūtvā samudbhūto doṣo hy atra prasajyate | kṛtako vā bhaved ātmā saṃbhūto vâpy ahetukaḥ || 27.12

ma byung ba las ’byung1 min te2 || ’di la skyon du thal bar ’gyur || bdag ni byas par 3-’gyur ba-3 dang || ’byung4 ba’am5 rgyu6 med can du ’gyur ||

1 MKPN, BP, PSP byung。 2 BPPN ste; PSPPN 缺。 3 PP gyur pa。 4 ABhPN, BPPN, PP, PPṬ byung。 5 ABhPN, BP, PP, PPṬ ba; MKPN, PSP ba’ang。 6 MKP 误作 rgyun。 evaṃ dṛṣtir atīte yā nâbhūm aham abhūm aham | ubhayaṃ nôbhayaṃ cêti naỿṣā samupapadyate || 27.13

de ltar bdag byung bdag ma byung || 1-gnyi ga gnyi ga-1 ma yin par || ’das la lta ba gang yin pa2 || de dag3 ’thad pa ma yin no ||

1 MK gnyis ka gnyis ka。 2 PPDC par。 3 PSP ni。 adhvany anāgate kiṃ nu bhaviṣyāmîti darśanam | na bhaviṣyāmi cêty etad atītenâdhvanā samam || 27.14

ma ’ongs dus gzhan ’byung ’gyur dang || ’byung bar mi ’gyur zhes bya bar || lta ba gang yin de dag ni || ’das pa’i dus dang mtshungs pa yin ||

sa devaḥ sa manuṣyaś ced evaṃ bhavati śāśvatam | anutpannaś ca devaḥ syāj jāyate na hi śāśvatam || 27.15

gal te lha de mi de na || de lta na ni rtag par ’gyur || lha ni ma skyes nyid ’gyur te || rtag la skye ba med phyir ro ||

第 27 品 见之考察

491

【什】 先無而今有,此中亦有過, 我則是作法,亦1爲是無因。 【今】 亦非先无而后起,此中导致过失故。 我即成为所造作,亦即成为无因生。 27.12 1 《石》:方。 【什】 如過去世中,有我、無我見, 若共若不共,是事皆不然。 【今】 所谓即于过去时,我曾有及我非有, 合二以及二俱非,如是见解不容有。 27.13

【什】 我於未來世,爲作爲不作, 如是之見者,皆同過去世。 【今】 所谓即于未来世,我将有或我非有, 如是此等之见解,皆等同于过去世。 27.14 【什】 若天即是人,則墮於常邊, 天則爲無生,常法不生故。 【今】 若此天人即此人,如是则成为恒常, 天人亦成未生起,由恒常则不生故。 27.15

Dṛṣṭiparīkṣā nāma sapt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92

devād anyo manuṣyaś ced aśāśvatam ato bhavet | devād anyo manuṣyaś cet saṃtatir nôpapadyate || 27.16

gal te lha las mi gzhan na1 || de lta2 na ni3 mi rtag ’gyur4 || gal te lha mi5 gzhan yin na6 || rgyud7 ni ’thad par mi ’gyur ro ||

1 PSPPN ni。 2 PSPDC ltar。 3 PP yang。 4 PPPN gyur。 5 PPDC 误作 min。 6 BPDC 误作 no。 7 BPPN 误作 rgyu。 divyo yady ekadeśaḥ syād ekdeśaś ca mānuṣaḥ | aśāśvataṃ śāśvataṃ ca bhavet tac ca na yujyate || 27.17

gal te phyogs gcig lha yin la || phyogs gcig mi ni yin gyur na || rtag dang mi rtag ’gyur1 2-ba’i phyir-2 || de yang rigs3 pa ma yin no ||

1 PSPP 误作’gyur ’gyur。 2 MK, PSP ba yin。 3 PPPN 误作 rig。 aśāśvataṃ śāśvataṃ ca prasiddham ubhayaṃ yadi | sidhyen1 na śāśvataṃ kāmaṃ naỿvâśāśvatam ity api || 27.18

gal te rtag dang mi rtag pa || 2-gnyi ga-2 grub par gyur na ni || rtag pa ma yin mi rtag min || ’grub3 par ’gyur bar4 ’dod la rag ||

1 = Ms. O, 与藏译相顺。dJ, LVP, Ms. C, T, R, K siddhe。 2 MK gnyis ka。 3 PSP grub。 4 MKPN, BP ba。

第 27 品 见之考察

493

【什】 若天異於人,是即爲無常, 若天異人者,是則無相續。 【今】 若人异于彼天人,是故则成为无常, 若人异于彼天人,是则相续不容有。 27.16 【什】 若半天半人,則墮於二邊, 常及於無常,是事則不然。 【今】 如果一分为天人,而另一分即是人, 是则亦常亦无常,然而此说不合理。 27.17 【什】 若常及無常,是二俱1成者, 如是則應成,非常非無常。 【今】 如果亦常亦无常,二者之合可成立, 所谓非常非无常,是则方可得成立。 27.18 1 北7260、S.5663:共。

Dṛṣṭiparīkṣā nāma sapt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94

kutaścid āgataḥ kaścit kiṃcid gacchet punaḥ kvacit | yadi tasmād anādis tu saṃsāraḥ1 syān na câsti saḥ || 27.19 1 ABh、BP、PP, PPṬ的梵文底本似为 śāśvataṃ (= rtag pa)。参 Lindtner 1982, 26, n. 79。 ABh, BP, PP, PPṬ:

gal te gang zhig 1-gang nas-1 ’ongs || ci zhig gang du ’gro ’gyur na || de2 phyir de la thog med pas || rtag par ’gyur3 na de yang med ||

1 PPPN误作nas ni。 2 BPPN, PPṬ de’i。 3 ABhN, BP, PP gyur。 MK, PSP:

gal te gang zhig gang nas gar1 || 2-’ong zhing-2 gang du’ang ’gro ’gyur na || de phyir ’khor ba thog med par3 || ’gyur na de ni yod ma yin ||

1 MKPN gang。 2 PSP ’ongs shing。 3 PSPDC pa。 nâsti cec chāśvataḥ kaścit ko bhaviṣyaty aśāśvataḥ | śāśvato ’śāśvataś câpi dvābhyām ābhyāṃ tiraskṛtaḥ || 27.20

gal te rtag pa ’ga’ med na || mi rtag gang zhig yin par ’gyur || rtag pa dang ni mi rtag dang || de gnyis bsal1 bar 2-gyur pa’o-2 ||

1 BPPN, PP, PSPPN, PPṬ误作 gsal。 2 PSP ’gyur ba’o。 antavān yadi lokaḥ syāt paralokaḥ kathaṃ bhavet | athâpy anantavāṃl lokaḥ paralokaḥ kathaṃ bhavet || 27.21

gal te ’jig rten mtha’ yod na || ’jig rten pha rol ji ltar ’gyur || gal te ’jig rten mtha’ med na || ’jig rten pha rol ji ltar ’gyur ||

第 27 品 见之考察

495

【什】 法若定有來,及定有去者, 生死則無始,而實無此事。

〖吕〗 据《无畏》、《佛护》译末句:成常是亦無。 【今】 若某者从某处来,又以某体去某处, 1-因此轮回无有始-1,然而此者不存在。 27.19 1 据现存《明句》梵本翻译。《无畏》、《佛护》、《般若灯》梵本似有

不同(参左梵注 1),据之应译作:故此无始而恒常。 【什】 今若無有常,云何有無常? 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 【今】 若无任何者为常,谁者当成为无常? 谁者亦常亦无常?谁与此二俱相离? 27.20

【什】 若世間有邊,云何有後世? 若世間無邊,云何有後世?

〖吕〗 第2、4句:云何有他世? 【今】 如果世间为有尽,其他世间则何有? 又若世间为无尽,其他世间则何有? 27.21

Dṛṣṭiparīkṣā nāma sapt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96

skandhānām eṣa saṃtāno yasmād dīpārciṣām iva | tasmān nânantavattvaṃ ca nântavattvaṃ ca yujyate || 27.22

gang phyir phung po rnams kyi rgyun || ’di1 ni mar me’i ’od dang mtshungs || de2 phyir mtha’ yod nyid dang ni || mtha’ med 3-nyid kyang-3 mi rigs so ||

1 BPPN, PP ’dir。 2 PSPPN, BPPN de’i。 3 PPṬ pa yang。 pūrve yadi ca bhajyerann utpadyeran na câpy amī | skandhāḥ skandhān pratītyêmān atha loko ’ntavān bhavet || 27.23

gal te snga ma ’jig1 ’gyur zhing || phung po ’di la brten byas nas || phung po de2 ni mi ’byung na || des na ’jig rten mtha’ yod ’gyur ||

1 PPPN ’jigs。 2 BP, PPPN误作’di。 pūrve yadi na bhajyerann utpadyeran na câpy amī | skandhāḥ skandhān pratītyêmāṃl loko ’nanto bhaved atha || 27.24

gal te snga ma mi ’jig cing || phung po ’di la brten1 byas nas || phung po de2 ni mi ’byung na || des na ’jig rten mtha’ med ’gyur ||

1 BPP rten。 2 BPDC 误作’di。

antavān ekadeśaś ced ekadeśas tv anantavān | syād antavān anantaś ca lokas tac ca na yujyate || 27.25

gal te phyogs gcig mtha’ yod la1 || phyogs gcig mtha’ ni med gyur2 na || ’jig rten mtha’ 3-yod mtha’ med-3 ’gyur || de yang rigs pa ma yin no ||

1 MKPN na。 2 MKDC ’gyur。 3 MKP med mtha’ yod。

第 27 品 见之考察

497

【什】 五陰常相續,猶1-若如燈-1炎, 以是故世間,不應邊、無邊。 【今】 此即诸蕴之相续,如同灯火之光焰, 无尽性及有尽性,是故皆为不合理。 27.22 1 《石》、《丽》、北 7260、S.5663、《正》:如燈火。

【什】 若先五陰壞,不因是五陰, 更生後五陰,世間則有邊。 【今】 若先前者成坏灭,以此诸蕴为缘之, 他[世]诸蕴亦不生,是则世间成有尽。 27.23 【什】 若先陰不壞,亦不因是陰, 而生後五陰,世間則無邊。 【今】 若先前者不坏灭,以此诸蕴为缘之, 他[世]诸蕴亦不生,是则世间成无尽。 27.24 【什】 若世半有邊,世間半無邊, 是則亦有邊,亦無邊不然。 【今】 若世一分为有尽,而另一分为无尽, 是则亦有亦无尽,然而此说不合理。 27.25

Dṛṣṭiparīkṣā nāma sapt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498

kathaṃ tāvad upādātur ekadeśo vinaṅkṣyate | na naṅkṣyate caỿkadeśa evaṃ caỿtan na yujyate || 27.26

ji lta bur na nyer len pa1 || phyogs gcig rnam par ’jig ’gyur la || phyogs gcig rnam par 2-’jig mi-2 ’gyur || de ltar de ni mi rigs so ||

1 MK po’i; BP, PSP po。 2 PSP mi ’jig。 upādānaikadeśaś ca kathaṃ nāma vinaṅkṣyate | na naṅkṣyate caỿkadeśo naỿtad apy upapadyate || 27.27

ji lta bur na nyer 1-blang ba-1 || phyogs gcig rnam par ’jig ’gyur la || phyogs gcig rnam par ’jig mi ’gyur || de ltar de yang mi 2-rigs so-2 ||

1 PSPPN blangs pa。 2 BPP 误作’gyur。 antavac câpy anantaṃ ca prasiddham ubhayaṃ yadi | sidhyen1 naỿvântavat kāmaṃ naỿvânantavad ity api || 27.28

gal te mtha’ yod mtha’ med pa || 2-gnyi ga-2 grub par gyur na ni || mtha’ yod ma yin mtha’ med min || ’grub3 par ’gyur ba4 ’dod la rag ||

1 dJ, LVP siddhe; Ms. O 缺此颂,据 27.18 颂改之。 2 MK gnyis ka。 3 ABhPN grub。 4 MKPDC, PP, PSP bar。

第 27 品 见之考察

499

【什】 彼受五陰者,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是事則不然。 【今】 且说云何于取者,唯有一分成坏灭, 而另一分不坏灭?如是此说不合理。 27.26 【什】 受亦復如是,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是事亦1不然。 【今】 又复云何于取[蕴],唯有一分成坏灭, 而另一分不坏灭?此说亦是不容有。 27.27 1 《要》:則。

【什】 若亦有無邊,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無邊,是則而1應成。 【今】 如果亦有亦无尽,二者之合可成立, 所谓非无非有尽,是则方可得成立。 27.28 1 《石》、《丽》、北 7260、《正》、《要》:亦。

Dṛṣṭiparīkṣā nāma saptaviṃśatitamaṃ prakaraṇam

500

atha vā sarvabhāvānāṃ śūnyatvāc chāśvatādayaḥ | kva kasya katamāḥ kasmāt saṃbhaviṣyanti dṛṣṭayaḥ || 27.29 ABh, BP, PP, PPṬ:

yang na dngos po thams cad dag || stong phyir rtag la sogs lta ba || gang du gang la gang dag gis1 || 2-ci phyir-2 kun tu3 ’byung bar ’gyur ||

1 BP, PP, PPṬ ni。 2 = PP, PPṬ; BP ci’i phyir; ABh ji ltar; 而其长行中释

作 rgyu ci’i phyir,可知 ji ltar 为刊误。 3 BPPN, PPDC du。 MK, PSP:

yang na dngos po thams cad dag || stong phyir rtag la sogs lta ba || gang dag gang du gang la1 ni || ci las kun tu2 ’byung bar ’gyur ||

1 PSP 误作 las。 2 PSPDC du。 sarvadṛṣṭiprahāṇāya yaḥ saddharmam adeśayat | anukampām upādāya taṃ namasyāmi gautamam || 27.30

gang gis1 thugs brtse2 nyer bzung3 nas || lta ba thams cad spang ba’i phyir || dam pa’i chos ni ston4 mdzad pa || Gau5 tam de la phyag ’tshal lo ||

1 MKPN, ABhPN gi。 2 MKPN rtser; PPPN brtses。 3 MKPN, BPPN gzung。 4 PP, PSP, PPṬ bstan。 5 PPPN Go。

第 27 品 见之考察

501

【什】 一切法空故,世間常等見, 何處、於何時,誰起是諸見? 【今】 而今一切事物空,是故何处、属何者, 复由何故有何等,常等诸见得生起? 27.29

【什】 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是法, 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

〖吕〗 第3句:斷一切見故。 【今】 为了断离一切见,彼乔达摩说正法, 皆依悲愍[而宣说],于彼我致恭敬礼。 27.30

502

503

引用文献 中文:

郭和卿 1986 郭和卿译,布顿著《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

出版社。

叶少勇 2010 《新发现的梵文贝叶写本〈中论颂〉与〈佛护

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7 卷第 1 期,第 99−107 页。

2011 《〈中论颂〉与〈佛护释〉——基于新发现梵

文写本的文献学研究》,中西书局。

张建木 1988 张建木译,多罗那它著《印度佛教史》,四川

民族出版社。

日文:

岸根敏幸 2002 「『プラサンナパダー』第24章「聖なる真理

の考究」校訂テキスト(3)」『福岡大学人文論

叢』34(1):197−232。

斎藤明 1982 「『中論頌』解釈の異同をめぐって-第13章「真実の考察」を中心として-」『仏教学』

14:65−88。

1987 「根本中論テクスト考」『高崎直道博士還暦

記念論集:インド学仏教学論集』, 東京: 春秋

社, 764−755。

山口益 1944 「中論偈の諸本對照研究要論」『中觀佛教論

攷』,京都: 弘文堂書房,3−28。

西文:

Goshima 2008 Kiyotaka Goshima. “Who was Ch’ing mu (‘Blue-Eyes’).”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11: 325−334.

504

Hahn 1982 Michael Hahn, ed. Nāgārjuna’s Ratnāvalī: Vol. 1. The basic texts (Sankrit, Tibetan, Chinese). Bonn: Indica et Tibetica Verlag.

Jayaswal and Sāṅkṛtyāyana

1937 K. P Jayaswal and Rāhula Sāṅkṛtyāyana. “Vigrahavyāvarttanī by Ācārya Nāgārjuna with the Author’s Own Commentary.” Journal of the Bihar and Orissa Reasearch Society 23: Appendix.

Johnston and Kunst

1948−1951 E. H. Johnston and Arnold Kunst. “The Vigrahavyāvartanī of Nāgārjuna with the Author’s Commentary.” Mélanges chinois et bouddhiques 9: 99−152.

Kajiyama 1964 Yuichi Kajiyama. “Bhāvaviveka’s Prajñāpradīpaḥ (1. Kapitel).” Wiener zeitschrift für die Kunde Süd-und Ostasiens und Archiv für Indische Philosophie 7 (1963): 37−62; 8 (1964): 100−130. Reprint, Yuichi Kajiyama, Studies in Buddhist Philosophy. Edited by Katsumi Mimaki et al. Kyoto 1989, 417−474.

Kragh 2006 Ulrich Timme Kragh. Early Buddhist Theories of Action and Result: A study of Karmaphala- sambandha, Candrakīrti’s Prasannapadā, Verses 17.1−20, Wiener Studien zur tibet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 64. Wien.

Lindtner 1982 Christian Lindtner. Nagarjuniana: Studies in the Writings and Philosophy of Nāgārjuna. Copenhagen: Institute for indisk filologi.

1988 “Review of Saigusa Mitsuyoshi 三枝充悳, Chūron geju sōran 中 論 偈 頌 総 覧 , Tokyo: Daisan Bummeisha 第 三 文 明 社 , 1986.” Cahiers

505

d’Extrême-Asie 4, Special Issue on Taoist Studies 1: 244−247.

MacDonald 2000 Anne MacDonald. “The Prasannapadā: More Manuscripts from Nepal.” Wiener Zeitschrift für die Kunde Südasiens 44: 165−181.

2007 “Revisiting the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Text- Critical Proposals and Problems.” Studies in Indian Philosophy and Buddhism インド哲学仏教学研究 14: 25−55.

2008 “Recovering the Prasannapadā.” Critical Review for Buddhist Studies, Nonsan, Korea, vol. 3: 9−38.

Pradhan 1967 P. Pradhan, ed.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of Vasubandu, Patna.

1975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of Vasubandu, 2nd ed. Patna.

Saito 1984 Akira Saito. “A study of the Buddhapālita- mūlamadhyamaka-vṛtti.”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85 “Textcritical Remarks on the Mūlamadhyamaka- kārikā as Cited in the Prasannapadā.” 印度学仏教

学研究(Indogaku Bukkyōgaku Kenkyū) 33, no. 2: 846−842.

1995 “Problems in Translating the Mūlamadhyamaka- kārikā as Cited in its Commentaries.” In Buddhist Translations: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Delhi: Manohar, 87−96.

2006 “Is Nāgārjuna a Mādhyamika?” In 蓮華経と大乗経

典の研究, edited by Kaishuku Mochi-zuki 望月海

淑, 東京: 山喜房仏書林, 153(662)−164(651).

Schayer 1931 Stanisław Schayer. Ausgewählte Kapitel aus der

506

Prasannapadā (V, XII, XIII, XV, XVI). Einleitung, Übersetzung und Anmerkungen. Cracow.

Winternitz 1933 S. Ketkar and H. Kohn, trans. Maurice Winternitz.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vol. 2 Buddhist Literature and Jaina Literature. Calcutta. Reprint,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3rd ed. 1991.

Wylie 1959 Turrell Wylie. “A Standard System of Tibetan Transcriptio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2: 261−267.

Ye 2007 Ye Shaoyong. “A Re-examination of the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on the Basis of the Newly Identified Sanskrit Manuscripts from Tibet”,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10: 149−170.

Yonezawa 2008 Yoshiyasu Yonezawa. “Vigrahavyāvartanī: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 and Tibetan Translation.” Journal of the Naritasan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31: 209−333.

术语索引

说 明 (1) 本索引仅收录各品导读中出现的术语,导论和文本校勘部分不

在收录之列。 (2) 对应梵语词为笔者添加,并不一定出现在导读的行文中。 (3) 为避繁复,所列页码并未涵盖该词所有的出现位置。选列标准

为:该处有对该术语的解释(以“*”表示),或者该术语在该处议题中颇为

重要。另外,如果同一论题延续多页而该词多次出现,则仅录首页。

汉梵索引

507

阿毗达磨论师 Ābhidhārmika 4 本性 prakṛti 2, 231, 233 变异性/异性 anyathābhāva

205, 206*, 231, 233 补特伽罗/人 pudgala 190*, 244, 412 不从他知 aparapratyaya 296* 不空 aśūnya 65, 207, 343, 367, 410, 444 不失法 avipraṇāśa 261* 不实显现/颠倒显现

vitathapratibhāsa 202*, 203* 不相应行 viprayukta 262 刹那 kṣaṇa 4, 246, 261, 294, 311, 343 缠缚 bandhana 246* 常 nitya 244*, 345*, 384, 412 常 śāśvata

233*, 259, 297, 345*, 367, 448, 478

嗔恨 dveṣa 218, 382 成为实有/实有 sadbhūta 30*, 132*, 163 初[有] prathama 346* 处 āyatana 51, 86, 244 触 sparśa 53, 218* 促显 ajyate 29*, 147 大种 mahābhūta 76 道 mārga 262, 406*, 412 等无间缘/无间缘 anantarapratyaya/samanantarapratyaya 4*, 8 颠倒 viparyāsa/viparyaya 344, 382*, 384* 颠倒显现/不实显现

vitathapratibhāsa 202*, 203* 犊子部 Vātsīputrīya 99, 146, 244, 246

508

断 uccheda 2, 233*, 244, 259, 297, 345*

法无我 dharmanairātmya 205*, 293

法性 dharmatā 231, 296 烦恼 kleśa 86, 218, 245, 265, 293, 382 梵行 brahmacarya 264 非法 adharma 406*, 413 非造作 akṛtrima 230 甘露 amṛta 297 根 indriya 52*, 146, 218, 322 共相 sāmānya 98, 219 归谬否定 prasajyapratiṣedha 3* 过去 atīta 103, 310, 322, 478 和合 sāmagrī 320 和合 saṃsarga 218 后际 aparānta 367, 448, 478* 坏灭 vibhava 342 幻化 nirmita 266, 383 幻像 māyā 106 会合 saṃgati 322 集 samudaya 406, 412 寂灭 śānta 103, 295*, 296*, 367, 385 假托 upādāya 367, 409 见道 darśanamārga 262 见者 draṣṭṛ 53, 147, 218

《教迦旃延经》Kātyāyanāvavāda 232 结生 pratisaṃdhi 263*, 345 结生相续 pratisaṃdhibandha 345*

解脱 mokṣa 181, 232, 246, 293, 446 界 dhātu 244, 262 尽 anta 367, 448, 478 经量师/经量部 Sautrāntika 4, 5, 259 净/净妙 śubha 382 境 viṣaya 52*, 218, 296, 383 俱有 sahabhāva 87 空 śūnya

65, 202, 205, 207, 323, 343, 367, 384, 410, 482

空性 śūnyatā 65*, 202, 231*, 234*, 263, 292, 295, 367, 407, 409, 464, 478

苦 duḥkha 64, 190, 406, 412 老死 jarāmaraṇa 105, 180, 444 乐 sukha 384 离自性 niḥsvabhāva 205 轮回 saṃsāra 180, 244, 260, 263, 345, 447 梦境 svapna 106, 266, 383, 465 灭 bhaṅga 98* 灭 nirodha 406, 412 名言所诠 abhidhātavya 295 能见 darśana 52, 218 涅槃 nirvāṇa

2, 78, 99, 202, 245, 293, 295, 345, 367, 407, 444

毗婆沙师 Vaibhāṣika 4, 5, 259, 261, 364 譬喻部 Dārṣṭāntika 260

509

《七十空性论》 Śūnyatāsaptati 343 前际 pūrvānta/pūrvakoṭi 180, 367, 448, 478* 乾达婆城 gandharvanagara 106, 181, 266, 383 取/取[蕴]/所取 upādāna

53, 64*, 146, 160, 245*, 293, 366*, 479

取者 upādātṛ 146*, 148, 160*, 366, 479 人/补特伽罗 pudgala 190*, 244, 412 人无我 pudgalanairātmya 205*, 293 如来 tathāgata 364, 447 色 rūpa 52, 64*, 295, 383 色因 rūpakāraṇa 64* 蜃景 marīci 181, 266, 383 生 jāti 180, 293 生 utpāda 2, 98* 生成 saṃbhava 342 生起[之事] utpatti 102* 胜论 Vaiśeṣika 292 胜义(谛) paramartha(satya)

2, 202, 233, 247, 265, 295, 344, 367, 407*, 464

圣谛 āryasatya 406* 施设 prajñapti/prajñapyate 146, 365, 383, 409, 444, 447 十二支/十二因缘 dvādaśāṅga

53, 245, 293, 464*

十四无记 caturdaśāvyākṛtavastu 367, 447 时间 kāla 24, 310, 320, 342 识 vijñāna 6, 52, 64, 218 实 tathya 295 实体 bhāva 146*, 480 实有/成为实有 sadbhūta 30*, 132*, 163 世间 loka/laukika 368, 406, 413, 447, 478 世俗(谛) saṃvṛti(satya) 106, 133, 293, 295, 407*, 464 事/事件 kriyā

5*, 24*, 29, 102, 132 事物 bhāva 2*, 76, 98, 203, 206, 230*, 295, 444

受 vedanā 53, 64, 146 受者 bhoktṛ 147, 265 数论 Sāṃkhya 292, 294 顺世论 lokāyatika 294 说一切有部 Sarvāstivādin 4, 6, 52, 98 思[业] cetanā 258* 思已[业] cetayitvā 258*

《四百论》 Catuḥśataka 65 四句 catuṣkoṭi 3*, 447, 481 所计执自性 vikalpitasvabhāva 202 所见 draṣṭavya 52*, 78, 218 所取/取/取[蕴] upādāna

53, 64*, 146, 160, 245*, 293, 366*, 479

所贪 rañjanīya 218

510

所相 lakṣya 77* 所行 gantavya 24* 所缘缘 ārambaṇapratyaya 4*, 8 他性/他体 parabhāva 4, 231*, 365 贪着 rāga 86, 218, 382 贪着者 rakta 86, 218 未来 anāgata 103, 310, 322, 478 未行处 agata 24* 我 ātman

148, 160, 180, 205, 218, 263, 292, 365, 382, 384, 479

我所 ātmīya 206, 292* 无/无有 abhāva 77, 231*, 344, 445 无表 avijñapti 258* 无常 anitya

105, 244*, 342, 345*, 384, 412 无分别 nirvikalpa 296*, 407 无记 avyākṛta 262 无间缘/等无间缘 anantarapratyaya/samanantarapratyaya 4*, 8 无漏 anāsrava 263 无明 avidyā 180, 265, 386, 465 无生 anutpanna/anutpāda 2, 99, 104, 265, 295, 407, 411

《无始终经》 180, 265 无为法 asaṃskṛta 99*, 106, 444, 446 无我所执 nirmama 292 无我执 nirahaṃkāra 292

无义 asadartha 203 无馀否定 prasajyapratiṣedha 3* 无质碍 anāvaraṇa 76 无自性 niḥsvabhāva

9, 103, 203, 205, 231, 233 265, 295, 323, 365, 368, 410

无自性性 niḥsvabhāvatva 2*, 65*, 202, 231, 411* 五种推求 pañcadhā mṛgyamāṇaḥ 163, 244*, 364, 383 戏论 prapañca

2, 181, 293*, 295*, 296, 368, 407, 411

现在 pratyutpanna 103, 310 相 lakṣaṇa 76*, 98*, 292, 296, 311, 407, 444 相续 saṃtāna/saṃtati 246, 259*, 345, 364, 382, 481 想 saṃjñā 64 心所 caitta 146 心所行境 cittagocara 295 行 saṃskāra 64 行/行动 gati/gamana/gamikriyā 24 行为[业] viṣpanda 258 行者 gantṛ 24 性欺诳者 moṣadharman 202 修道 bhāvanāmārga 262 虚空 ākāśa 8, 76*, 295 虚妄 mṛṣā 202 言说 vyavahāra

264, 293, 295, 406, 407*, 409, 413, 464

511

言语[业] vāc 258 业/业行 karman 29, 132, 258* 业道 karmapatha 260 业果联系 karmaphalasambandha

258, 263 依取 upādāya 365*, 445 已行处 gata 24* 异熟 vipāka 262, 265 异性 anyatva 219 异性 pṛthaktva 88 异性/变异性 anyathābhāva

205, 206*, 231, 233 异有 pṛthagbhāva 88 意[业] mānasa 258 因 hetu 320 因 kāraṇa 64 因和缘 hetupratyaya 230 因缘 hetupratyaya 4*, 7 映像 pratibimba 181, 383, 465 有 bhāva 77, 231*, 344, 445 有/有体 bhava 245*, 293, 345, 364, 382, 446 有漏 sāsrava 263 有为法 saṃskṛta/saṃskāra 98*, 202, 244, 368, 444, 446 有馀否定 paryudāsa 3* 愚痴 moha 344, 382 欲乐 kāmaguṇa 260 元素 dhātu 64, 76*, 148 缘 pratyaya 4, 6*, 230, 266, 320

缘起 pratītyasamutpāda 2*, 103*, 234, 407, 409*, 413, 414, 464, 465*, 478

缘生法 pratītyasamutpanna 266, 410*, 413 缘所成/缘组成 pratyayamaya 9 远离 asaṃsarga 297 蕴/蕴聚 skandha

64*, 160, 190, 244, 292, 364, 406, 444, 478

造作 kṛtaka 230 增上缘

adhipateya/adhipatipratyaya 4*, 8 增益 samāropa 247, 295 真如 tathatā 231, 407 真实(性) tattva 232, 265, 292, 382, 407, 465 正量部 Sāṃmitīya 99, 146, 261 正行处 gamyamāna 24* 中道 madhyamā pratipat 78, 233, 409 中有 antarābhava 245 终[有] carama 346 种子 bīja 258, 260 住 sthiti 98* 自身见 svakāyadṛṣṭi 383 自性 svabhāva

2, 4, 9, 103, 202, 206*, 230*, 264, 295, 323, 343, 364, 382, 408, 412

作者 kartṛ/kāraka 29, 132, 160, 265, 385, 409, 413

梵汉索引

512

akṛtrima 非造作 230 agata 未行处 24* ajyate 促显 29*, 147 atīta 过去 103, 310, 322, 478 adharma 非法 406*, 413 adhipateya/adhipatipratyaya 增上缘 4*, 8

anantarapratyaya/samanantarapratyaya 无间缘/等无间缘 4*, 8

anāgata 未来 103, 310, 322, 478 anāvaraṇa 无质碍 76 anāsrava 无漏 263 anitya 无常

105, 244*, 342, 345*, 384, 412 anutpanna/anutpāda 无生 2, 99, 104, 265, 295, 407, 411 anta 尽 367, 448, 478 antarābhava 中有 245 anyatva 异性 219 anyathābhāva 变异性/异性

205, 206*, 231, 233 aparapratyaya 不从他知 296* aparānta 后际 367, 448, 478* abhāva 无/无有 77, 231*, 344, 445 abhidhātavya 名言所诠 295 amṛta 甘露 297 avijñapti 无表 258* avidyā 无明 180, 265, 386, 465 avipraṇāśa 不失法 261*

avyākṛta 无记 262 aśūnya 不空 65, 207, 343, 367, 410, 444 asaṃsarga 远离 297 asaṃskṛta 无为法 99*, 106, 444, 446 asadartha 无义 203 ākāśa 虚空 8, 76*, 295 ātman 我

148, 160, 180, 205, 218, 263, 292, 365, 382, 384, 479 ātmīya 我所 206, 292* Ābhidhārmika 阿毗达磨论师 4 āyatana 处 51, 86, 244 ārambaṇapratyaya 所缘缘 4*, 8 āryasatya 圣谛 406* indriya 根 52*, 146, 218, 322 uccheda 断

2, 233*, 244, 259, 297, 345* utpatti 生起[之事] 102* utpāda 生 2, 98* upādātṛ 取者 146*, 148, 160*, 366, 479 upādāna 取/取[蕴]/所取

53, 64*, 146, 160, 245*, 293, 366*, 479

upādāya 假托 367, 409 upādāya 依取 365*, 445 kartṛ/kāraka 作者 29, 132, 160, 265, 385, 409, 413

513

karman 业/业行 29, 132, 258* karmapatha 业道 260 karmaphalasambandha 业果联系

258, 263 Kātyāyanāvavāda 《教迦旃延经》 232 kāmaguṇa 欲乐 260 kāraka/kartṛ 作者 29, 132, 160, 265, 385, 409, 413 kāraṇa 因 64 kāla 时间 24, 310, 320, 342 kṛtaka 造作 230 kriyā事/事件

5*, 24*, 29, 102, 132 kleśa 烦恼 86, 218, 245, 265, 293, 382 kṣaṇa 刹那 4, 246, 261, 294, 311, 343 gata 已行处 24* gati/gamana/gamikriyā 行/行动 24 gantavya 所行 24* gantṛ 行者 24 gandharvanagara 乾达婆城 106, 181, 266, 383 gamyamāna 正行处 24* Catuḥśataka 《四百论》 65 caturdaśāvyākṛtavastu 十四无记 367, 447 catuṣkoṭi 四句 3*, 447, 481 carama 终[有] 346 cittagocara 心所行境 295 cetanā 思[业] 258*

cetayitvā 思已[业] 258* caitta 心所 146 jarāmaraṇa 老死 105, 180, 444 jāti 生 180, 293 tattva 真实(性) 232, 265, 292, 382, 407, 465 tathatā 真如 231, 407 tathāgata 如来 364, 447 tathya 实 295 darśana 能见 52, 218 darśanamārga 见道 262 Dārṣṭāntika 譬喻部 260 duḥkha 苦 64, 190, 406, 412 draṣṭavya 所见 52*, 78, 218 draṣṭṛ 见者 53, 147, 218 dvādaśāṅga 十二支/十二因缘

53, 245, 293, 464* dveṣa 嗔恨 218, 382 dharmatā 法性 231, 296 dharmanairātmya 法无我

205*, 293 dhātu 界 244, 262 dhātu 元素 64, 76*, 148 niḥsvabhāva 离自性 205 niḥsvabhāva 无自性

9, 103, 203, 205, 231, 233 265, 295, 323, 365, 368, 410

niḥsvabhāvatva 无自性性 2*, 65*, 202, 231, 411* nitya 常 244*, 345*, 384, 412 nirahaṃkāra 无我执 292 nirodha 灭 406, 412

514

nirmama 无我所执 292 nirmita 幻化 266, 383 nirvāṇa 涅槃

2, 78, 99, 202, 245, 293, 295, 345, 367, 407, 444

nirvikalpa 无分别 296*, 407 pañcadhā mṛgyamāṇaḥ 五种推求 163, 244*, 364, 383 parabhāva 他性/他体 4, 231*, 365 paramartha(satya) 胜义(谛)

2, 202, 233, 247, 265, 295, 344, 367, 407*, 464

paryudāsa 有馀否定 3* pudgala 人/补特伽罗 190*, 244, 412 pudgalanairātmya 人无我 205*, 293 pūrvānta/pūrvakoṭi 前际 180, 367, 448, 478* pṛthaktva 异性 88 pṛthagbhāva 异有 88 prakṛti 本性 2, 231, 233 prajñapti/prajñapyate 施设 146, 365, 383, 409, 444, 447 pratītyasamutpanna 缘生法 266, 410*, 413 pratītyasamutpāda 缘起

2*, 103*, 234, 407, 409*, 413, 414, 464, 465*, 478

pratibimba 映像 181, 383, 465 pratisaṃdhi 结生 263*, 345

pratisaṃdhibandha 结生相续 345* pratyaya 缘 4, 6*, 230, 266, 320 pratyayamaya 缘所成/缘组成 9 pratyutpanna 现在 103, 310 prathama 初[有] 346* prapañca 戏论

2, 181, 293*, 295*, 296, 368, 407, 411

prasajyapratiṣedha 归谬否定/无馀否定 3*

bandhana 缠缚 246* bīja 种子 258, 260 brahmacarya 梵行 264 bhaṅga 灭 98* bhava 有/有体 245*, 293, 345, 364, 382, 446 bhāva 实体 146*, 480 bhāva 事物 2*, 76, 98, 203, 206, 230*, 295, 444

bhāva 有 77, 231*, 344, 445 bhāvanāmārga 修道 262 bhoktṛ 受者 147, 265 madhyamā pratipat 中道 78, 233, 409 marīci 蜃景 181, 266, 383 mahābhūta 大种 76 mānasa 意[业] 258 māyā 幻像 106 mārga 道 262, 406*, 412 mṛṣā 虚妄 202 mokṣa 解脱 181, 232, 246, 293, 446

515

moṣadharman 性欺诳者 202 moha 愚痴 344, 382 rakta 贪着者 86, 218 rañjanīya 所贪 218 rāga 贪着 86, 218, 382 rūpa 色 52, 64*, 295, 383 rūpakāraṇa 色因 64* lakṣaṇa 相 76*, 98*, 292, 296, 311, 407, 444 lakṣya 所相 77* loka/laukika 世间 368, 406, 413, 447, 478 lokāyatika 顺世论 294 vāc 言语[业] 258 Vātsīputrīya 犊子部 99, 146, 244, 246 vikalpitasvabhāva 所计执自性 202 vijñāna 识 6, 52, 64, 218 vitathapratibhāsa 颠倒显现/不实显现 202*, 203*

viparyāsa/viparyaya 颠倒 344, 382*, 384* vipāka 异熟 262, 265 viprayukta 不相应行 262 vibhava 坏灭 342 viṣaya 境 52*, 218, 296, 383 viṣpanda 行为[业] 258 vedanā 受 53, 64, 146 Vaibhāṣika 毗婆沙师 4, 5, 259, 261, 364 Vaiśeṣika 胜论 292

vyavahāra 言说 264, 293, 295, 406, 407*, 409, 413, 464 śānta 寂灭 103, 295*, 296*, 367, 385 śāśvata 常

233*, 259, 297, 345*, 367, 448, 478 śūnya 空

65, 202, 205, 207, 323, 343, 367, 384, 410, 482 śūnyatā 空性

65*, 202, 231*, 234*, 263, 292, 295, 367, 407, 409, 464, 478 Śūnyatāsaptati 《七十空性论》 343 śubha 净/净妙 382 saṃvṛti(satya) 世俗(谛) 106, 133, 293, 295, 407*, 464 saṃsarga 和合 218 saṃsāra 轮回 180, 244, 260, 263, 345, 447 saṃskāra 行 64 saṃskṛta/saṃskāra 有为法 98*, 202, 244, 368, 444, 446 saṃgati 会合 322 saṃjñā 想 64 sadbhūta 成为实有/实有 30*, 132*, 163 saṃtāna/saṃtati 相续 246, 259*, 345, 364, 382, 481 samanantarapratyaya/anantarapratyaya 无间缘/等无间缘 4*, 8

516

samāropa 增益 247, 295 samudaya 集 406, 412 saṃbhava 生成 342 Sarvāstivādin 说一切有部 4, 6, 52, 98 sahabhāva 俱有 87 Sāṃkhya 数论 292, 294 sāmagrī 和合 320 sāmānya 共相 98, 219 Sāṃmitīya 正量部 99, 146, 261 sāsrava 有漏 263 sukha 乐 384 Sautrāntika 经量师/经量部 4, 5, 259 skandha 蕴/蕴聚

64*, 160, 190, 244, 292, 364, 406, 444, 478

sthiti 住 98* sparśa 触 53, 218* svakāyadṛṣṭi 自身见 383 svapna 梦境 106, 266, 383, 465 svabhāva 自性

2, 4, 9, 103, 202, 206*, 230*, 264, 295, 323, 343, 364, 382, 408, 412

hetu 因 320 hetupratyaya 因和缘 230 hetupratyaya 因缘 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