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高震寰_評介黎明釗,《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

Transcript

早期中國史研究 December 2014

第六卷 第二期 .頁79-90

評介黎明釗,《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

社會研究》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460 頁

高震寰

《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集結漢代地方社會的

多篇論文,性質嚴格來說近乎論文集。作者在序中點出本書的主

題:漢帝國如何將政治秩序普及到地方社會?基於對此課題的關

懷,本書將原先並未緊密相扣的論文安排為不同章節。各章常圍

繞漢代豪族的主題而展開,這是因為豪族是漢帝國與地方社會中

間的重要環節。

本書介紹豪族對於帝國以及地方社會的重要性,描繪漢帝國

如何壓制地方豪族,使之擔任鄉官等地方官僚,成為帝國與地方

社會的中介。透過這些官僚,帝國對地方社會施行什伍、戶籍制,

以達成個別人身支配。以下謹介紹本書內容,之後評價其貢獻,

最後在本書的基礎上,展望未來研究的方向。

第一章回顧學界對漢代豪族的研究成果。藉由作者全面、詳

實的回顧,可以看到自 1936 年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提出豪族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80.高震寰

的概念開始,學界就豪族的定義、政經影響力,及其與國家的關

係等方面不斷深化,逐漸建構出完整的豪族發展史。楊聯陞首先

提出豪族概念,本欲以之解釋東漢末年的清濁流之黨爭,以及東

漢的衰亡。其後勞榦、許倬雲等始措意於戰國、西漢豪族之發展,

及其與國家的互動。唐長孺、毛漢光等,則討論漢代豪族作為魏

晉士族的前身在魏晉南北朝的發展。這些討論建立了戰國到魏

晉,豪族發展史的基本框架。此後,學界就豪族如何士族化,如

何擴張政經影響力,最終成為地方社會領袖等課題,有許多精采

的討論。

在總結諸家成果後,作者也提出了自己對豪族的看法,認為

漢代豪族基本可以分為四類:經濟大地主型、官吏型、學術型、

其他類別如豪右、游俠等,以前三種為主要類型。而且,豪族往

往兼具兩到三種屬性。作者並定義豪族大姓是以宗族為其有機體

核心,外附以非血緣依附者。他認為豪族大姓是以同姓宗族為中

心,互相照顧彼此利益,故在地方社會上有強大影響力的血緣團

體。

第二章介紹豪族的類型與分佈。作者承第一章末提出的分

類,將文獻與碑銘史料中的豪族大姓歸為四大類型,探討這四大

類型豪族在漢代的分佈狀況。作者發現豪族的分佈區域多集中於

司隸地區,其中以關中及河南的政治核心區最為集中,其次為南

陽及潁川。關東雖有大量的豪族大姓,但分佈較為分散。從《華

陽國志》統計可知,當地大姓多數集中在廣漢、蜀郡等區域性的

政治核心區。其他地區如荊、揚兩州的南部、北邊地區,豪族大

姓不多。這結論似乎顯示豪族大姓普遍成長於政治核心區。當

評介黎明釗,《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81.

然,由於取樣的文獻有其視角局限,碑刻出土亦有隨機性,因此

作者聲明,這只是基於不完全材料的暫時結論,僅是一種參考。

第三章〈豪族大姓、豪強與三老〉論述西漢中期的漢帝國,

如何壓制威脅帝國秩序的地方勢力,培植鄉官擔任政府與民眾間

的橋樑。作者認為西漢武、昭、宣三朝是豪強發展史的重要時期,

自戰國以來的六國遺裔,至此已經衰弱,新的豪族由社會的中下

階層崛起,在帝國政治力量薄弱的區域把持政治、社會與經濟利

益。漢朝鎮壓此種妨害秩序的地方勢力,並培植地方的鄉官:三

老、有秩嗇夫、游徼為地方領袖。其中德高望重的三老尤為培植

重點。漢廷藉由以三老為首的鄉官系統,偵察與打擊地方豪強,

樹立以漢廷為中心的地方秩序。

被漢朝打擊的地方豪強,有些是憑聲望叱吒一時的布衣游

俠,但更多是具有強宗背景的豪富家族。豪族藉由商業活動或武

力兼併土地,役使鄉曲。無論是游俠因個人信條以武犯禁,或是

豪族橫行鄉曲,都與官方所提倡的儒家價值背道而馳。作者強

調,就漢朝之立場,絕不能容忍游俠與地方豪強領導地方社會,

而必定要培育官方的代表為領袖;但這不代表豪強不能改過為

吏,有許多鄉官原本出自地方豪強。

第四章根據江蘇尹灣漢墓出土簡牘中的〈東海郡下轄長吏名

籍〉與〈贈錢名籍〉,嘗試探討墓主師饒生前的人際網絡。墓主

師饒曾在西漢晚期擔任郡中功曹之職,可說處於郡吏之極位,其

交往圈可能反映當時東海郡內的實力者。

作者指出,記有東海郡百石以上長吏資料的〈東海郡下轄長

.82.高震寰

吏名籍〉中,有許多是來自不同地區的豪族大姓,由於漢代嚴格

的避籍制度,從帝國的晉陞途徑分散至東海郡境內任職。他們趁

此良機延伸在地方上的政治影響力,但同時漢朝也透過這批已經

在中央受過儒家道德薰陶,以及帝國文法訓練的屬吏,將統治力

量擴展到地方。

〈贈錢名籍〉記錄了數次墓主的親友同僚對墓主的饋贈。當

時社會普遍有在朋友同僚出遠門或喪事時贈錢的習慣,在互相幫

助的同時也強化彼此的情誼。作者認為〈贈錢名籍〉中的許多同

姓者,很可能來自於東海郡中的幾個大姓,例如王氏、薛氏及于

氏,在文獻中都是東海郡的豪族,如薛宣、于定國等甚至官至丞

相。至於墓主的同姓師氏,推測可能與鄰郡琅邪郡的大族師氏有

關。

第五章討論漢帝國控制地方的手段:什伍制的淵源問題。作

者歸納商鞅所施行連坐制的淵源為三:其一是李悝的《法經》。

根據明人所引《法經》之佚文,其內容有連坐家人的規定。商鞅

可能參考了李悝以及同時代六國夷三族的家內連坐制,發展成令

民為什伍,相牧司連坐的告姦之制。其二,在《周禮》中曾提到

「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等編制,要求編制內的人民互相救濟、

勸導。類似的辦法亦見於《管子》以及春秋鄭國子產的施政。這

顯示在春秋戰國時已經有什伍制,但主要是為了徵發兵源與貫徹

統治。商鞅的什伍制吸收了列國編伍的施政經驗,而更強調連

坐。其三,什伍制原本是軍隊的編制,見載於《左傳》、《孫子》、

《尉繚子》等文獻。戰國時代,軍隊的組織與連坐制度逐漸被應

用到民間組織上,而為商鞅取法。漢承秦制,大量的漢簡顯示,

評介黎明釗,《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83.

漢朝仍然施行什伍制,且施行地域廣及邊郡。

繼第五章探討控制手段的淵源後,第六章討論漢朝控制編戶

齊民的方法,也就是戶籍制度。張家山漢墓出土的《二年律令》

中收有〈戶律〉的條文,展示漢朝支配編戶齊民的具體辦法。其

內容除申明「比地為伍」相察相司外,還強調防盜賊及流亡者,

體現漢朝仍繼承秦朝對基層社會的嚴格控管。不過,〈戶律〉中

也有不許強迫寡夫、寡婦及老病者之家分異,且允許分異之子還

養的規定,體現漢朝的重孝精神。同出的《奏讞書》中記載了幾

起與戶籍登記的案例,其中有獄吏因藏匿沒有名數的成年男子而

被判罪,也有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娶亡人為妻而被判罪重者。這些

案例顯示,漢初政府亟於透過戶籍制度重新掌握人口。漢朝在施

政上或許有不同於秦的精神,但其透過戶籍制度支配人民,則大

抵相同。

第七章討論地方社會之內部結構。作者在本章利用記載大量

漢末長沙郡佃農姓名的〈嘉禾吏民田家莂〉,證實基層社會確實

聚族而居;但也發現單個姓氏的丘里絕少,大多是一里之內有數

個優勢族姓。這是因為同姓聚族不受行政區域限制,而按耕地、

職業、婚姻等需求決定;部分同姓雖犬牙交錯居於不同丘里,但

距離並不遠。臨湘縣內約莫有十個主要族姓,遍佈縣內各鄉里。

可以說基層社會確實聚族而居,但不一定是符合基層行政單位的

聚族里居。

第八章在第七章的基礎上,檢討文獻中的同鄉觀念,不一定

是同姓兄弟或同血緣的群體,而指同一行政區劃。雖然同一行政

.84.高震寰

區劃中很可能有同姓血緣團體,但更多的例子說明同鄉里的人物

屬於不同姓的群體。這顯示秦漢社會結構趨於複雜,儘管地緣與

血緣有重疊現象,但不是單純以血緣群體為中心。漢時編戶民因

各種原因,移徙頗為頻仍,可能是眾多雜姓同住一里的原因。

第九章探討豪族大姓與地方盜賊,實際上是和第二章的對話

與補充。在第二章,作者曾統計文獻與碑刻,發現豪族大姓多出

現於政治核心區。但作者認為可能有更多地方土豪大姓因失載而

未被統計,或者以其他形象出現。像是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的大

姓,文獻可能以「盜賊」稱之。文獻中常記錄地方大姓包庇盜賊,

甚至是盜賊的幕後主腦,有土豪、游俠背景的漢代亭長也常為非

作歹,與地方官及掾吏以權謀私,目無法紀。作者據此認為漢代

土豪大姓早已滲透進郡縣成為地方吏,文獻雖不稱此輩為大姓,

實則其人脈與政治壟斷足以橫行地方。

至此不厭其煩的介紹本書內容,希望有助於讀者把握全書,

也作為接下來評論的基礎。首先談談本書的貢獻,鄙見以為本書

的第一個貢獻,在於提供了一幅漢代地方社會發展的歷史圖像:

漢帝國繼承秦制,企圖以嚴格的戶籍與律令制度支配人民,但帝

國在武、昭、宣時期,面對橫行地方的新興豪強。漢政府運用酷

吏鎮壓豪強,並培植地方社會中有聲望,且符合官方道德標準者

為三老等鄉官,透過鄉官系統貫徹帝國的統治。被壓制的豪強向

帝國效忠,成為地方掾吏協助統治,但是也藉著職務之便,多方

擴展人脈與政治力量。豪強中地位較高者士族化,致力提高政治

地位;而地方土豪、游俠則滲透地方亭長等低級職位,運用其武

力與人脈橫行鄉曲。這個解釋或許還有可以修正或補充的地方,

評介黎明釗,《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85.

但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框架,對認識或研究漢代豪族的形成與發展

都有很大幫助。

其次,本書考察聚族而居的實際型態,指出行政單位與血緣

群體有重疊但不完全重合,也是對過去研究的重要補充。在此之

前,邢義田已就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的鄭里廩簿,與河南偃師所

發現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指出漢代基層社會有宗族聚居

一里的情況。1當時該文已經指出,鄉里只是行政組織,或不宜

用血緣或地緣理解其性質,但礙於史料限於一里之內,難以更全

面的論證。本書第七章透過分析統計〈吏民田家莂〉,部分還原

了當時臨湘縣內的聚落結構,將研究視角自里提高到一縣的範

圍,證明了行政組織與同姓族群不完全重合,深化了我們對漢代

基層聚落的認識。

此外,本書還運用量化方式處理史料,提供了豪族分佈地

域、東海郡著姓及長吏分佈等統計資料,供之後的研究參考。當

然,這些統計有其弱點:由於史料限制,選材的範圍不一定能反

映歷史整體的實況。此外,選材與分類的標準也很難判定。本書

統計時,大體選擇仕宦較高,以及史冊直稱其豪富的族姓為豪

族,故統計很可能忽略那些不被文獻注意,仕宦較低的土豪。但

儘管有這些作者自己也承認的缺陷,量化數據仍然有一定參考價

值。畢竟能夠載入文獻與碑刻的豪族,理應具備較好的政經實

力,才會被當時文化精英注意,或有能力參與立碑活動。統計結

果顯示豪族多集中於政治與經濟中心,亦屬合理。在穩定的統一

1 邢義田,〈漢代的父老、僤與聚族里居〉,收入邢義田,《天下一家── 皇帝、

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 436-466。

.86.高震寰

政權下,靠近政治或經濟中心的家族本有較多機會取得資源,成

長為影響力較高的豪族。故就高層級,影響力大的豪族而言,本

書所呈現各地豪族的分布,仍有一定的準確性。

在上述貢獻之外,本書也存在一些弱點。由於本書為論文

集,各章關心的課題雖然相關,但內容並不連貫,閱讀起來容易

予人斷裂之感。如果將本書與瞿同祖的名著《漢代社會結構》相

比較,同樣是討論漢代社會,瞿同祖在階級上從皇帝到奴婢,在

時代發展上從西漢到東漢,整體看來問題明確,概念清楚,條理

分明。即便是不熟悉漢代的讀者,也很容易掌握其主旨。2本書

雖然在史料範圍與研究方法上都有所超越,但各章的研究主題不

盡相同,整體結構不夠緊密。尤其第四章以統計方式分析東海郡

的豪族大姓後,第五章卻沒有在第四章的結論上繼續發展,卻轉

而討論什伍制的淵源問題。這不但將討論時代從西漢末跳回戰國

至漢初之間,也使研究主題也與前幾章的豪族研究脫鉤。考慮第

五、六章研究的時代與問題都在漢初以前,也許可將這兩章移到

全書的最前面,作為背景鋪陳會更適合。

本書各章以論文形式在過去發表時,各有其關懷關心或欲揭

示的現象。本書將之安排為不同章節,希望藉由序賦予各章新的

意義,以回答新的問題。但這些論文畢竟不是為序中提出的問題

專門書寫,對這些問題未必能完滿回答。例如第五、六章旨在於

論述什伍制的起源,以及戶律的規定與實行。作者在序中則以此

2 瞿同祖著,邱立波譯,《漢代社會結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全書共

分五章:「親屬」、「婚姻」、「婦女地位」、「階級」、「豪族」,前三章說明當時家

族的運作,第四章介紹社會所有階層,第五章論述在社會上扮演主要角色的豪

族及其發展史。

評介黎明釗,《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87.

二章探討帝國如何深入控制地方社會。然而,什伍制與戶律等規

定早在戰國至漢初就實施。而第三章指出,地方豪強一直到武、

昭、宣時期仍然把持地方。這似乎給讀者一個暗示,什伍制與戶

律的規定並沒有成功讓漢朝控制地方社會,關鍵在於政府如何突

破豪強的地方勢力以貫徹統治。由此考慮,以第五、六章來回答

帝國如何深入控制地方社會,恐怕不夠充分。此外,本書使用的

材料都有其特定時代,而序中企圖以之回答整個漢朝的情況,也

有將整個漢朝的動態發展扁平化的疑慮。例如第四章運用的主要

史料,是西漢晚期的尹灣漢墓簡牘。此材料確實是西漢晚期豪族

發展的重要參考,使讀者窺見西漢晚期的發展狀況,但序中以此

個案總括整個漢朝,不免讓人懷疑解釋效力是否足夠。

除結構缺陷外,本書提供的歷史圖像偏重國家與豪族的關

係,就整體漢代地方社會而言,也稍嫌不夠全面。全書提供的歷

史圖像,似乎漢朝社會只是各種實力不等的豪族大姓,控制郡

縣,支配鄉曲。第九章〈漢代亭長、盜賊與地方大姓〉甚至將治

安問題也都歸咎於地方豪族。但文中所討論的案例,部分有其特

殊背景,不一定與豪族大姓有關。例如山陽鐵官徒蘇令攻殺長吏

的事件,過程中「經歷郡國十九」殺傷長吏甚多。考慮到地方土

豪為盜的目的,不過漁侵鄉里,謀取財物以自快,沒有理由支持

跨郡攻殺長吏的行動。因此,此事恐怕只是鐵官徒不堪重役的反

抗。又文中引武帝時期「常使死罪人入五十萬錢減死罪一等,豪

彊吏民請奪假貸,至為盜賊以贖罪。其後姦邪橫暴,群盜並起,

至攻城邑,殺郡守,充滿山谷,吏不能禁。」認為「社會上有哪

些人有財富和勢力能拿得出 50 萬錢,不是富商、豪強大姓又是

.88.高震寰

誰人?」(頁 409)認為盜賊的背後是豪族大姓。可是,從這段史

料看來,許多希望贖死的豪彊吏民用各種辦法籌錢,為此甚至不

惜為盜賊,結果盜賊勢力壯大,地方政府無法對抗。循此脈絡,

為盜賊的應是那些出不起五十萬錢贖死者,與豪族大姓未必有

關。

筆者以為,作為現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豪族大姓平時雖然

運用勢力漁侵平民,但恐怕亦不樂見威脅鄉里的大規模亂事。本

書認為各種亂事的領導,應當不是泛泛之輩,故懷疑有豪族的背

景。但是從王莽末年赤眉軍的領導階層被斥為「老傭」,就可以

知道這些渠帥在起事前的社會階層極為低下,甚至可能沒有田

產。當然,地方豪族會視情況參與盜賊與反政府動亂,但將所有

的盜賊與動亂都視為豪族活動的結果,恐怕過度誇大了豪族的影

響力。應該考慮漢代社會除了豪族外,還有大量編戶民、奴婢、

客、流民等人群。這些社會階層有部分依附在豪族之下,但也有

如成丹、張卬一般,認為「大丈夫既起,當各自為主,何故受人

制乎?」拒絕與豪族勢力合作的渠帥。漢代豪族只是社會勢力的

其中一種,雖然在與帝國秩序結合上有醒目表現,但不應該忽略

當時社會有其多元面貌。以上吹毛求疵,進行了一些不成熟的批

評,並非要否定本書的貢獻,只是認為以漢代地方社會專著的標

準,還有一些可強化、補充之處。

最後,談談在本書的成就上,如何延展對漢代社會史的研

究。首先是「豪族」的實體。本書在第一章明確定義豪族是:雖

然也包括非血緣人物,但核心是同血緣或有姻親關係的血親為主

評介黎明釗,《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89.

之大族。不過,前賢已經指出,漢代是以小家庭為主的社會。3那

麼漢代豪族究竟是像明清一樣,有組織、制度的宗族,還是相對

前者來說較鬆散的小家庭聯合呢?筆者認為漢代豪族的情況比

較接近後者,即各個自主性強的小家庭,藉由血親關係聯合,在

經濟與政治上互助。但這種聯合關係並無絕對與強制性,豪族往

往是以幾個貴盛的家庭為中心,被其他有姻親或門生故吏關係的

家庭攀附。一旦貴盛家庭失勢,攀附家庭往往會離開,轉而攀附

其他貴盛家庭。由於當時聚族而居的習慣,以及「宗族」觀念的

普遍化,同盟的家庭往往有血緣關係。在旁人看來,儼然是一巨

大血緣團體,故名之以「豪族」。4如果這樣理解不誤,漢代「豪

族」其實是諸小家庭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聯合現象。這樣的理

解是否正確,或者當時其實有更多元的情況,還有待未來更多研

究。

其次,以本書基本框架為基礎,未來研究或可更加注意漢代

社會的複雜性。本書明確定義豪族為血緣團體,認為這是漢代最

具影響力的結合,但也指出漢代已經進入複雜社會,基層已經有

超越血緣的地緣結合。例如第八章指出的「同鄉」關係就不一定

有血緣因素。除同鄉關係外,學界也指出當時有像是「父老僤」、

「衛彈」、「街彈」等為了祭祀、互助、分攤賦役等不同因素的結

3 參見許倬雲,〈漢代家庭的大小〉,收入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

業公司,1982),頁 515-541;杜正勝,〈傳統家族試論〉,收入杜正勝,《古代

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1992),頁 779-853。

4 高震寰,〈漢代地方大姓與政府的依存〉(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11)。

.90.高震寰

社與契約。5可見漢代雖然血緣關係仍然被重視,但各種血緣外

的結合也正在蓬勃發展。顛覆了東漢政權的黃巾之亂,正是以宗

教為號召的社會力量。在往後的歷史過程中,宗教成為許多基層

民眾叛亂的號召。

顯然,漢代社會存在著豪族以外的社會勢力。只是在傳統文

獻的視角下,這些社會勢力留下的資訊較少。如第九章所示,被

當時史家視為盜賊的群體與豪族往往有關。但是,這些群體也包

括出於崇拜心理、宗教、利益等非血緣因素而隨機結合的人群。

這些非血緣,甚至帶有一定隨機性的結合,在複雜的漢代社會中

已經開始滋長,並在之後的時代發揮重大的歷史作用。目前學界

對此已有不少成果,如果能夠更加深化,並與如本書一般優秀的

豪族研究相整合,不但能增進對漢代社會的全面理解,相信也有

助於中國社會史的前後貫通。

整體而言,本書以細緻的史料解讀,與真誠自省的治學態

度,為讀者揭示漢政府究竟如何統治帝國,以及帝國基層社會之

面貌。對於秦漢史,乃至於中國社會史都有相當貢獻。雖然整體

上有缺乏系統的問題,但在個別問題的討論上,文字淺白易讀,

邏輯清楚明確,無論是單純對中國社會史感興趣,或是有志於研

究的讀者,本書都值得參考。

5 參見羅彤華,〈漢代的民間結社〉,《大陸雜誌》,82:6(臺北,1991),頁 12-29;

邢義田,〈漢代的父老、僤與聚族里居〉,收入邢義田,《天下一家── 皇帝、

官僚與社會》,頁 436-466;杜正勝,〈漢「單」結社說〉,收入杜正勝,《古代

社會與國家》,頁 953-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