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法務部調查局

112
月刊 第 14 卷 第 4 期 時 評 「解放軍」觀察的誤判與盲點.......................................................... 林中斌 ...........1 第四屆核安保高峰會促成全球聯手反制核恐怖主義 ....................... .........16 為什麼「黨媒必須姓黨」?.............................................................. 宋國誠 .........23 2016 年「兩會」評析大陸海洋戰略動向.................................... 唐開太 .........29 專題研究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孟維德、黃翠紋 .........36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 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 連玉蘋 .........75 論 壇 中共對臺工作會議類型探析.............................................................. 郭瑞華 .........99 105 年法務部調查局調查人員特考簡訊

Transcript of 目錄 - 法務部調查局

月刊第14卷 第4期

目 錄

時 評

「解放軍」觀察的誤判與盲點..........................................................林中斌 ...........1

第四屆核安保高峰會促成全球聯手反制核恐怖主義 .......................鍾 堅 .........16

為什麼「黨媒必須姓黨」?..............................................................宋國誠 .........23

從 2016年「兩會」評析大陸海洋戰略動向....................................唐開太 .........29

專題研究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孟維德、黃翠紋 .........36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連玉蘋 .........75

論 壇

中共對臺工作會議類型探析..............................................................郭瑞華 .........99

※ 105年法務部調查局調查人員特考簡訊

PROSPECT & EXPLORATION Vol. 14 No. 4

Contents

News Commentary

PLA Watching: Biases and Blind Spots ................................... Lin, Chong-Pin ............. 1

2016 Nuclear Security Summit Contributing to a Global Alliance

against Nuclear Terrorism ..................................................... Chung, Chien .............. 16

Why Must Party Media be Surnamed “Party”? ........................ Sung, Kuo-Chen ......... 23

The Tendency of Mainland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Based on

2016 “Two Sessions” ............................................................ Tang, Kai-Tai ............. 29

Monograph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Adaptation and Needs of New ....... Mon, Wei-Teh

Immigrants with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 Huang, Tsui-Wen ....... 36

The Impact of TPP’s Rules of Origin on the Supply Chain of

Taiwan’s Textile Industry ..................................................... Lien, Yu-Ping .............. 75

Forum

An Analysis of Types of CPC’s Conferences on Taiwan

Affairs ............................................................................................Kuo, Jui-Hua ................. 99

1

「解放軍」觀察的誤判與盲點 時  評

PLA Watching: Biases and Blind Spots

林中斌(Lin, Chong-Pin)前華府喬治大學 (Georgetown University) 外交學院講座教授

前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曾任國防部副部長、陸委會副主委

「解放軍」觀察的誤判與盲點

壹、前言

2013 年 11 月,中國大陸首艘航母遼寧號率領 4 艘驅逐艦與護衛艦下南海進行訓練。

1 2015 年 2 月,大陸官方首度證實第 2 艘航母將進行建

造。2 但是十多年前,許多「解放軍」觀察家質疑大陸能造航空母艦?甚

至質疑大陸有意願造航空母艦?因為 1998 年從烏克蘭拖回大陸的「瓦雅格號」,即遼寧號前身,是被稱為「破銅爛鐵」的空軀殼,

3 而且即使大陸

造出航母,也被認為將是個海上的「移動棺材」,和很容易被敵方火砲打

中引爆的彈藥庫。4

2011 年 4 月,當 2005 年起進行改裝的「瓦雅格號」,透過官方媒體首度證實即將完工出航時,長久報導「解放軍」硬體發展的《漢和防務評

論》雜誌創辦人平可夫,感嘆:「改裝的速度實在超乎想像。這顯示中國

1 「大陸首艘航母下南海」,聯合報 (臺北 ),2013年 11月 27日,第 A1版。2 黃忠榮,「建第 2艘航母 陸官方首度曝光」,旺報 (臺北 ) ,2015年 2月 2日。3 「《漢和》:瓦良格航母的『欺騙』內幕」(2012年 7月 17日),《大紀元》。4 Andrew Erickson & Andrew Wilson, “China’s Aircraft Carrier Dilemma” , Naval War College

(59:4) Autumn 2006 ,pp. 13-45.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2

PROSPECT & EXPLORATION

當局對航母投入的能量之大,連我都得對原本的判斷自我批評 (檢討 )。」5

半世紀以來,外界對北京發展「解放軍」硬體的能力,一直傾向低

估。但是進入廿一世紀,外界對北京實際使用軍力與他國進行武裝衝突的

意願又高估。

這些失準的看法主要來自西方,而亞洲尤其是華人觀察家也顯然受影

響。

對於占了事後之明便宜的我們來說,這些當時的看法顯然是誤判。而

誤判來自於觀察的盲點。至於誤判和盲點何在?它們的根源為何?這篇論

文將就那些問題提出筆者的淺見,敬請賜教。

在 1979 年鄧小平啟動改革之後,從 1980 年代開始,美國學界和官方開始重視「解放軍」研究。而筆者,人在美國,從 1980 年代開始便參與各種「解放軍」研究會議,直至 1995年返臺。

在 1984 年秋,於華府附近的羅斯林 (Rosslyn) 由史丹福研究中心(Stanford Research Center) 召開一次「解放軍」研究會議,當時美國東岸研究「解放軍」的學者多半出席。

6 但它並無後續,而未發展成年度聚

會。重要的是,於 1990 年 9 月,在美國維京尼亞州的斯丹頓丘 (Staunton Hill, Virginia),由美國國防部軍情局啟動,在陸軍上校博士林典舜 (Col. & Dr. Denny Lane) 籌劃召集下,邀請美國「解放軍」研究學者及官員,召開第一屆「解放軍」研究會議 (PLA Conference)。

7 其地點數年後移出

斯丹頓丘,最後固定在卡萊爾的美國陸軍戰院 (Carlisle, Pennsylvania),而年度會議至今未斷。在 1990 年代初期,臺灣的智庫「高等政策研究中心」(CAPS) 開始邀請各國學者召開年度的「解放軍」研究會議,多年後演變成與美國智庫蘭德公司 (Rand Corporation) 合辦,也至今未斷。以上

5 「中國航母就位『威脅臺灣』」(2011年 4月 8日),《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10408/33304113/ accessed November 16, 2015。

6 筆者受邀提出論文 “China’s Strategic Tradition”,之後成為專書: Chong-Pin Lin, China’s Nuclear Weapons Strategy:Tradition within Evolution (Lexington Books, 1988)中第二章。

7 林典舜邀筆者參加第一屆及後續數屆「解放軍」研究會議的原因,據他說是我在專書中強調孫子兵法對「解放軍」的影響。雖然我持中華民國護照,並非美國公民。林中斌,「透視臺海危機成因及西方『解放軍』研究」,李潔明、唐思編,臺灣有沒有明天 ? (譯自 James Lilley ed.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and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98)(臺北:先覺出版社,1999),頁 39。

3

「解放軍」觀察的誤判與盲點 時  評

三種會議,筆者皆受邀躬逢其盛。8 這些一年一度的「解放軍」會議帶動

了西方其他國家和亞洲國家研究「解放軍」的風潮,以至於今。

貳、千禧年之前:誤判與盲點

1995 年 7 月至 1996 年 3 月爆發臺灣海峽危機。但是在此事件之前,臺海軍事危機的可能性不被西方主流觀察家重視。

在 1995 年 7 月 14 日,筆者參加一次「高等政策研究中心」在香港舉行的「解放軍」研討會,並提出「解放軍」對臺灣進行軍事演習的可能

性。與會一位英國學者 (M.Y.)提出質疑:「但這並沒有任何跡象 (But there is no evidence)。」

9 數天後,7月 19日,北京《新華社》發布將於 7月 21

日對臺灣海峽進行飛彈演習,於是引發了臺海飛彈危機。

一、低估「解放軍」現代化的誤判

在 1995 年 2 月 出 版 的《 國 際 防 務 回 顧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中,筆者警告:「一個現代化的『解放軍』( 對付臺灣 ) 有許多選擇,包括發射帶空包彈頭的飛彈到臺灣水域⋯⋯。(A modernized PLA now has many options, such as firing a dummy warhead missile in Taiwanese waters.) 」

10 這是筆者於 1994年 11月受邀撰寫有關「解放軍」

現代化專文作為那期封面故事中的小插註。但是,如此觀點當時顯然未受

重視。

更早在 1994 年 6 月 18 日的「斯丹頓丘會議」中,筆者提出「解放軍」現代化的進展實際上超過西方認知的程度,而且此發展將對臺灣海峽

產生威脅。與會一位有實務分量的美國人士 (J.L.),部分基於對臺灣的支持和情感,說那是:「胡說 (BS)!臺灣軍事夠強。」

1993 年左右,在一次「解放軍」會議中,一位美國軍情局有博士學位的上校學者 (D.L.) 半開玩笑的說:「中斌又在浪費會議時間 (Chong-Pin is

8 林中斌,「美國年度「解放軍」會議:源起及參與」,偶爾言中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公司,2008),頁 209-227。

9 此文中數位英美人物之姓名用字母簡稱,因此文以論事為主,避免無必要的事後對人批評。10 “A Hypothetical Formosa Strait Crisis”(box) p. 34 in Chong-Pin Lin, “Red Fist: China’s Army

in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Volume 28 (February 1995), pp.30-34.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4

PROSPECT & EXPLORATION

wasting our conference time again)!」他所指的是筆者不斷強調「解放軍」現代化比西方認知的成功,尤其在某些特殊領域中 (pockets of excellence)更是如此,將對臺海造成危脅。但這看法與大部分觀察家不同。

的確,在 1980 年代,大部分美國學者並不看好「解放軍」現代化。有一位在美國東岸的中國問題專家 (R.S.) 經常表示:「解放軍」落後我們太多,雖然北京努力軍事現代化,但是「解放軍」進步,我們也進步。他

們永遠趕不上我們。

在 1993 年 12 月出版的《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 中一篇拙文講到,「解放軍」在臺灣海峽附近頻頻軍事演習可能會衝擊到臺海穩定。

11

那個觀點與主流看法牴觸,數次被編輯寄回要求修改。1992 年編輯換成我的朋友沈大偉 (David Shambaugh),拙文才有翻身的機會。文稿一共花了3 年 9 個月才登出,打破出刊本來就慢的有名的《中國季刊》審查時間的紀錄。

12

在 1992 年 7 月由「高等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的「解放軍」會議中,筆者便提出「解放軍」可能對臺灣採取的 11種軍事作為。其中第 4種是:「空包彈飛彈試射 (unarmed missile testing)。」

13 這個想定或劇本在 3 年

後臺海危機中的確發生。而「解放軍」試射飛彈所用彈頭沒裝炸藥只是筆

者當時的常識判斷:所射的飛彈反正要掉入海峽,為何要浪費裝火藥的彈

頭?那個判斷並不需要「敏感情報」佐證。可是一般人所認為的狀況是:

在飛彈危機期間,臺灣政治領袖公布「敏感情報」以安定人心,結果使得

北京破獲了潛伏在「解放軍」將領中的臺灣間諜。

筆者當時有兩個看法皆與主流不同。(一)「解放軍」現代化比西方認

知北京的成功。(二)「解放軍」現代化會影響臺海軍力平衡,而西方認為

不會。而事後看來,低估「解放軍」現代化進展應該是當時西方主流的誤

判,而結果的確嚴重的影響臺海軍力平衡。這誤判的來源為何?

11 Chong-Pin Lin,“Beijing and Taipei:Dialectics in Post-Tiananmen Interactions”, China Quarterly 136 (December 1993), pp. 789-799.

12 拙文於 1990年 3月送《中國季刊》審查。13 Chong-Pin Lin, “The Role of the PLA in the Process of Reunification: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 China’s Military: The PLA in 1992/1993 (Taipei:Chinese Council of Advanced Policy Studies 1993),pp. 161-179.

5

「解放軍」觀察的誤判與盲點 時  評

二、低估「解放軍」現代化的盲點

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學者研究「解放軍」有許多優點:包括系統化分

析、資源豐沛、人才濟濟、研討頻繁、出版不斷、客觀公開、辯論熱烈但

不傷友誼等。雖然最後一點,在前蘇聯解體以及「中國威脅」的看法上升

後,發生戲劇性的改變。政治意識形態侵蝕了融洽的學術氣氛,不同看法

的陣營壁壘分明,甚為可惜。即使如此,其他優點仍然保留下來。

然而,如之前所述,1980 年代至 2005 年左右,西方研究「解放軍」有低估的誤判瑕疵。它們來自 6種盲點:

14

(一)時間的盲點。從 1980 年代到 2005 年左右,西方「解放軍」專家習慣往後看,而不願意向前看。他們雖然不說,但心中對「解放軍」似

乎總不能擺脫「土八路」紅軍時代「小米加步槍」落後的印象。他們喜歡

提 1979 年「解放軍」「懲越」戰役裡,「解放軍」差勁的表現。可是,不知不覺中十多年過去了,「解放軍」已非吳下阿蒙。你若問西方專家將來

何時「解放軍」會成氣候,他總避而不答,只說:「現在還不行」。15

(二)空間的盲點。西方專家直覺的把「解放軍」和自己國家的先進

軍隊比較,於是說「解放軍」很落後。其實這是空間的錯置。因為一個龐

大而在當時仍落後的「解放軍」,還可以威脅一個較小而不先進的鄰居。

「解放軍」進攻歐美大陸?脫離現實。

(三)歷史的盲點。中國近代史裡鴉片戰爭之後被列強侵凌的痛苦記

憶,使得中共奮力強國建軍。這種整軍經武的企圖心很旺盛,其熱血沸騰

的性質超過西方的想像。如果分析者以西方冷靜思維下精打細算的利弊評

估來預測中共軍力之發展,會常犯低估的錯誤。1960 至 1962 年,幾千萬的人民餓死;1964 年,中共成功的爆出原子彈菌狀雲。這是理性的行為嗎? 1998 年,「解放軍」總參謀長遲浩田說:「別人有的,我們要有。別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有。」

西方專家說中共發展航空母艦既昂貴又不實用,但中共從未放棄獲

取航空母艦的計畫。西方專家說中共發展「導能武器」(directed energy

14 六 種 盲 點 大 部 分 參 考 Chong-Pin Lin, “The Power Projec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C. Dennison Lane, Mark Weisenbloom, and Dimon Liu eds,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New York: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1996),pp. 100-124.

15 Tony Walker, “The Waters Beyond Mischief Reef” , Financial Times, March 15, 1995, p.13.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6

PROSPECT & EXPLORATION

weapons,(如鐳射槍)吃力又不討好,但中共全力發展這種我稱之為「點穴戰」能力。

16 1998 年,據美國五角大廈說,中共可能已獲得用鐳射反制

美國衛星的能力。17

在 2014 年,中共承認,已可展示鐳射防空系統有效護衛空域 12 平方公里。

18 後者跟 1998 年美國五角大廈所宣稱中共已獲得

的能力比較,是有限的。原因是中共故意對外貶低自己的實力,還是實況

實說?無法確定。但中共發展導能武器的事實是不能否認的,而之前專家

說中共不會發展顯是誤判。

(四)文化的盲點。中國傳統戰略思想重「隱藏」,而西方傳統戰略

思想重「示威」。孫子 ( 武 ) 說:「兵者詭道也」。詭者密也。又說:「能而示之不能」。但沒有說:「不能而示之能」。老子說:「國之寶器不可以示

人。」中國人最厲害的一手,是不給人看的。必要時,出招便致命。西方

剛好相反。歐美的嚇阻理論建立在讓敵人清楚的相信你有能力,你不好

惹。西方專家一再引述他們親眼看到中共的武器多麼粗糙,修護多麼邋

遢。他們不太能接受的是,中共刻意使外人低估其戰力,而從敵人誤判中

獲取利益。例如中共可以積極發展某種能力,外人不知。等到能力發展成

形,外人想干擾阻止已來不及了。

(五)心理的盲點。中共常用它的軍力做心理戰的工具。當北京把軍

事和外交、統戰、經貿等配合運用時,「解放軍」能力便有加乘放大的效

果。如果只像數豆子 (bean-counting) 般計算中共的武器,便會忽略北京所運用的綜合力量。西方專家常用顯微鏡來分析「解放軍」的硬體設備,卻

很少用廣角鏡來看北京的整體戰略。

(六)資訊的盲點。在廿世紀末前,美國研究「解放軍」的學者主

要依賴中央情報局所提供的「國外廣播消息服務」(Foreign Broadcasting Information Service,簡稱 FBIS),是中文資料的英文翻譯。其中有「中國每日報告」(Daily Report-China)。來源選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的媒體文字和新聞廣播。內容固然豐富,然而那是中文資料經過篩選而成的英文

16 林中斌,「點穴戰爭:中共研發下世紀的戰略武力」,核霸 (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頁1-32。

17 Paul Richter, “China May Seek Satellite Laser, Pentagon Warns”,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28, 1998 ,p. A1.

18 「中國展示鐳射防空系統 有效護衛空域 12平方公里」(2014年 11月 3日),2014年 11月 3日下載,《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4-11/03/c_127170332.htm。

7

「解放軍」觀察的誤判與盲點 時  評

翻譯,便不可能涵蓋所有的訊息。許多未選入的中文訊息便遺漏了。

一些筆者從中文期刊報章所獲得有關「解放軍」的訊息,若美國觀察

家沒在 FBIS 中讀到,便質疑訊息的可靠性或不予重視。而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內為 FBIS 篩選東亞中文資訊的人,可能遺漏望之平凡而實際重要的訊息。而且,所篩選的文件不可避免的反應篩選者個人的看法,或偏見。

也可能反映篩選者上司對「解放軍」現代化輕蔑的看法。

1992 年,筆者經由臺灣情報界的朋友處得知北京將從俄羅斯購買蘇愷27 戰機。但當筆者在美國「解放軍」會議提出此訊息時,參加「解放軍」會議的美國學者和中情局專家都認為不可能而未重視,因為他們自己沒有

看到證實的訊息。1995 年「解放軍」會議上,以色列研究「解放軍」的著名學者 Ellis Joffe 告訴筆者:「關於北京將從俄羅斯購買蘇愷 27 戰機的訊息是你最早提出來的,現在事實證明你對了。」

當「解放軍」研究接近廿一世紀時,在美國低估其現代化發展的狀況

逐漸受到修正。新一代的美國「解放軍」學者漸露頭角。如石明凱 (Mark Stokes) 及毛文杰 (James Mulvenon) 不須英文翻譯便可深入閱讀「解放軍」出版品。又如辛勤跑航空展覽並收集「解放軍」硬體資料的費學禮 (Richard Fisher),因並非「中國研究」出身,不受原來主流思維的束縛。當世界穿越過千禧年時,西方「解放軍」研究進入另一個階段。

參、千禧年之後:誤判與盲點

在千禧年之後,西方「解放軍」學者,對「解放軍」現代化不敢再掉

以輕心,但校枉過正,而且過度解讀。他們的看法影響西方流行以軍事為

主的「中國威脅論」,同時帶起了「中」美必有一戰 –– 或稱「修昔底德陷阱」(Thucidides Trap) 的言論。但他們忽略了北京「不戰而主東亞」的大戰略。其根源來自中國兩千年以上的戰略文化。孫子兵法強調的「不戰

而屈人之兵」和今日西方戰略主流如克勞賽維茲所強調的「戰爭暴力必要

性」,是截然不同的。

一、高估北京用兵意願的誤判

以下為兩實例說明外界判斷與中共實際戰略行為之差距。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8

PROSPECT & EXPLORATION

2015 年 10 月 7 日,美國宣布派遣拉森號驅逐艦巡弋南海,並將通過中國大陸人工島渚碧礁附近,以挑戰北京號稱的 12 海里領海。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 8 日表示,「絕不允許」任何國家以維護航行自由為名侵犯「中國」在南沙群島的領海和領空 。一時情勢緊張,媒體報導標題是「美艦將闖造礁 12浬 恐起戰端」。

19 拉森號 10月 27日接近人工島礁前後

10 天內,大陸驅逐艦一直尾隨在其後。那時拉森號距離附近的中國大陸島礁最近達 6 到 7 海里。中方不但沒有動武,而且水兵還用英文與美方水兵話家常,離開時說:「祝你們有個愉快的旅程,期待下次再相逢。」

20

這件事凸顯了外界高估北京對外用兵作戰的意願。而此種誤判和西方

學者研究「解放軍」領域時所患的盲點不無關係。

2015 年 3 月,北京正式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或 AIIB)。這顯然是戰略上與美國要成立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TP) 較勁,所以華府雖未明說,而對「亞投行」基本態度是抵制,也不樂見其盟友加入。但是美國百年來最重要的盟友英國領頭宣布加

入,帶動美國其他盟友—法國、德國、義大利—像骨牌效應般的跟進。

此事大出美國意料之外。然而,其跡象在 15 個月前已顯露,卻未受華府注意。

2013 年 12 月初,英國首相卡麥隆率領有史以來最大海外商務團訪問北京,並說:「英國將做中國在西方世界最強的支持者。」未被人注意的

是,卡麥隆訪問北京之前的 18 個月內,中國大陸在英國的投資超過以往30 年的總和。

21 北京顯然早有計畫鋪陳英國向「中國」傾斜,並以經濟實

力強力推動。

2013 年 10 月,習近平在印尼宣布將成立「亞投行」時,華府乏人注意。而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 (G.Osborne) 立刻飛往北京,為親「中」外交進行鋪路。

這件事凸顯美國戰略上對付「中國」的誤判—只注視「中國」軍事的

19 「美艦將闖造礁 12浬 恐起戰端」,旺報,2015年 10月 13日,第 A4版。20 “In the South China Sea, US and Chinese navies chatted about pizza and chicken wings”( November

6, 2015), accessed Nov. 21, 2015,《News Yahoo》, http://news.yahoo.com/hope-see-again-china-warship-u-destroyer-south-020643330.html。

21 黎夢舟,「卡梅倫在中國能找到什麼」,北京青年報,2013年 12月 5日,第 A2版。

9

「解放軍」觀察的誤判與盲點 時  評

危脅,而忽略了其「超軍事」(extra-military)手段的挑戰。22

「超軍事」指超越但不排除軍事層面。也就是說以軍事能力作為後盾,儘量不用,而以

經濟、外交、文化、心理等軍事以外的手段作為前鋒。而注重「超軍事」

手段的運用,或稱「超軍事手段優先」(extra-military emphasis) 正是北京大戰略的一環。

二、大環境背景

這些誤判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千禧年之後,大陸衝破了 1990 年代關鍵軍事技術發展的瓶頸,開始展現一連串軍事能力的突破。令外界驚訝不

斷。在檢驗中國大陸軍事科技突破之前,請先看烘托出此種誤判的大環境

背景。其層面有三:

(一)蘇聯的崩解。1991 年後,隨前蘇聯軍事威脅的消失,世界唯一超強的美國頓時失去維持強大軍力的正當性。大陸「解放軍」自然成為

美國軍事戰略的假想敵。也因為如此,以前和睦相處的美國「解放軍」學

者,嚴重分裂為所謂紅隊 (Red Team) ——傾向淡化「中國軍事威脅」——和藍隊 (Blue Team)——傾向強調「中國軍事威脅」兩派。學術的辯論變成政治理念之爭,甚至淪為惡毒的攻訐。

(二)「解放軍」對外提高姿態。1995、1996 年臺海危機打破美國官員和學者之前輕忽「解放軍」對周邊影響的心態,也打破了他們低估「解

放軍」能力的認知。同時,「解放軍」部署在大陸東南沿海的短程彈導飛

彈東風 9 及 11 數量逐年增加。臺海危機之後,下一次危機何時再來?這成為美國越發關切的問題。2001 年 4 月,「解放軍」空軍殲 8 戰機擦撞美國 EP-3。2009 年 3 月開始,北京在中國大陸周邊的東亞海域——包括釣魚臺 / 尖閣列島和南沙群島——展現強勢作為,與各國爭端迭起。這些發展加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大陸軍事能力上升的戒心。

(三)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三十多年來,大陸持續快速的經濟成長使

它從一個大而落後的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自然使美國感到威脅。

22 “extra-military”一詞是筆者 1988 年所創。請見 Chong-Pin Lin, China’s Nuclear Weapons Strategy, pp. 22-25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10

PROSPECT & EXPLORATION

從 2006 到 2013 年,大陸年度國防預算增加一倍。23

2012 年 9 月,相對多數 (26%) 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未來最大的威脅,遠高於第二位的伊朗 (16%)和第三位的北韓 (13%)。

24

三、軍事科技突破

冷戰結束,美國之前軍事的威脅消失,「中國」自然成了美國新假想

敵,以合理化美國龐大軍力的存在。同時,「解放軍」在發動臺海危機

後,對外更為活耀。支持軍力提升的經濟發展,也令人意外的快速成長。

這三項趨勢使得以下大陸軍事技術的邁進更令美國感到威脅。

(一)「八六三計畫」:

1986 年 3 月,北京秘密啟動軍事高科技研究的「八六三計畫」。在千禧年後,計畫的成果逐漸顯露,其令美國人相當意外。

(二)核子武器:

美國前駐北京武官伍茲爾 (Larry Wortzel) 博士在 2006 年 5 月透露:2005 年,「中國」已下水的 093 商級核子動力潛艇和 094 晉級核子動力彈導飛彈核潛艇,其進展令美國情報界大為驚訝,而將來美國海軍追蹤這些

潛艇會有困難。25

到 2015 年,更先進的 095 隋級核子動力潛艇及 096 唐級核子動力彈導飛彈核潛艇應都已下水。

26

2015 年秋,美國雜誌報導:「中國」的兩艘 093 及四艘 093G 商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艇,可以一共發射 120 枚「海鷹 3」及「鷹擊 18」反艦巡弋飛彈,重創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

27 這個「航母殺手」的能力是 1995 至

1996 年臺海危機後,「中國」發展出嚇阻美國前來干預的能力,所謂「殺手鐧」之一。

23 Tony Capaccio, “China Has World’s Most Active Missile Programs, U.S. Says”( July 11, 2013),accessed July13, 2013, 《Bloomberg News》,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3-07-10/china-has-world-s-most-active-missile-programs-u-s-says.html.

24 Bruce Stokes and Richard Wike , “How China Became The US Election Bogeyman”(September 22, 2012), accessed November 23, 2015 ,《BBC》, http://www.bbc.com/news/magazine-19676202.

25 Larry M. Wortzel, “Risk and Opportunities of a Rising China”, Heritage Lectures ,June 22, 2006, p.4.

26 「中國新潛艇可攜 24枚飛彈攻美本土」, 自由時報, 2015年 1月 5日,第 A9版。27 「陸核潛群百彈齊發 可重創美航母」,旺報,2015年 11月 3日,第 A9版。

11

「解放軍」觀察的誤判與盲點 時  評

2015 年 5 月,美國官方再度表示驚訝,因為「中國」已成功的把核彈頭小型化,使長程彈導飛彈已可至少帶上 3 至 4 個核彈頭。

28 更早在 2015

年 1 月,《俄羅斯軍事觀察網》報導,「中國」正在研發 096 唐級核子動力彈導飛彈核潛艇將可攜帶 24枚射程 1萬 1千公里的潛射彈道飛彈。

29

早在 1992 年享有學術地位的《International Security》期刊就曾報導中國大陸在研發的洲際飛彈東風 31及 41,

30 終於在 2014年正式出現。

2014 年 9 月,射程 8,000 公里的東風 31B 首次試射成功。31

同年 12 月,射程 10,1000 公里、覆蓋全美並可攜帶 10 個分彈頭 (MIRV) 的東風 41 試射成功。

32

根據一向保守的倫敦國際戰略研究院 2015 年《軍力平衡》(Military Balance) 報導,中國大陸現有 66 枚洲際彈導飛彈 ICBM。

33 根據美國國

家空間及太空情報中心 (National Air and Space Intelligence Center) 估計,在未來 15年,大陸將擁有 100枚洲際彈導飛彈 ICBM。

34 這些發展令

美國擔心,並設法在加州和阿拉斯加以外增設第三個在東岸的飛彈防禦中

心。35

(三)其他軍事能力:

千禧年後,令美國不斷驚訝也愈發擔心的是,中國大陸核子武器的快

速發展。其他最令美國憂心的中國大陸軍事能力突破,還包括: 1. 反衛星能力:另一項令美國驚訝與擔心的中國大陸軍事能力突

破,是反衛星 (ASAT) 的導彈和以導彈太空攔截敵方來襲的導彈 (space interceptor) 的能力。到目前為止,共 3 次試射都成功,時間是 2007 年 1

28 David Sanger and William Broad, “Beijing Adds Power to Ballistic Missiles”, 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 May 18, 2015, pp.1,3.

29 「中國新潛艇可攜 24枚飛彈攻美本土」。30 John Lewis & Hua Di,“China's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s: Technologies, Strategies, Goal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7:2 (Fall 1992), pp. 5-40.31 「陸首試射東風 31B震撼美國」,旺報,2014年 10月 4日,第 A9版。32 「東風 41成功試射覆蓋全美」,旺報,2014年 12月 20日,第 A3版。33 The Military Balance 2015 (Lond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ategic Studies, 2015), p.237.34 Constance Baroudos, “Build Third Missile Defense Site” , Defense News, April 13, 2015 ,p,29.35 Baroudos, “Build Third Missile Defense Site”.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12

PROSPECT & EXPLORATION

月、2010 年 1 月、2014 年 7 月。36

2013 年 7 月,大陸成功發射裝有機械手臂的小衛星,可用以捕捉他國衛星,而不會產生衛星碎片。

37 根據美

國和日本專家觀察,2014 年之前 9 年,中國大陸進行 6 次反衛星飛彈實驗。

38 2006 年美國五角大廈低調透露,中國大陸已有能力用高能雷射光射

擊飛過中國大陸領土上方的美國的間諜衛星。39

雖然北京直至目前從未證實它是否擁有此種能力,但是大陸習慣上不宣揚自己新獲得的軍事能力。

2014 年 11 月大陸報導,其所擁有的「低空衛視」雷射 ( 中國大陸稱激光 )槍成功的打下低空的小型固定翼航空器、和直升機。

40 這可能是北京用打

折扣的方式,低調承認自己在這方面發展的成就。

2. 反航空母艦彈導飛彈:號稱「航母殺手」(ASBM 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射程 1,700 公里的東風 21D,於 2011 年前後已部署,是當時全球唯一反航空母艦的彈導飛彈。

41 2014 年,另一「航母殺手」中程導彈東

風 26 也已部署,射程 2,200 公里,可達關島,並於 2015 年 9 月 3 日北京閱兵時出現。

42 這是中國大陸發展出嚇阻美國前來干預的能力,所謂「殺

手鐧」之二。這些發展,加上之前所提 093 核動力潛艇發射反艦巡弋飛彈,意謂美國未來將喪失在西太平洋軍事干預的能力。1996 年 3 月,華府派航空母艦來臺灣海峽馳援的行動,將來不會重演。

3. 太空探索:2003 年 10 月,中國大陸首次送人往返太空。43

2013 年12 月,中國大陸續美、俄之後發射探測器成功登月。

44 從 2003 年至 2013

年底,中國大陸 5 次送人進太空,但是沒有一次發生意外或喪失生命,超36 Wendell Minnick, “China Developing Capability to Kill Satellites, Experts say”, Defense News,

August 4, 2014 p.28.37 「衛星捕抓衛星 中國星戰新武器」,自由時報,2013年 10月 5日,第 A16版。38 「隱形戰爭 大陸發展太空武器」,旺報,2014年 7月 21日,第 A6版。39 Vaco Muradian, “China Tried to Blind U.S. Sats with Laser” , Defense News ,September 26, 2006

pp.1&6.40 「中國展示鐳射防空系統 有效護衛空域 12平方公里」(2014年 11月 3日),2014年 11月 3日下載,《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4-11/03/c_127170332.htm。

41 Wendell Minnick, “China Builds First 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 Base?”, Defense News, August 5, 2010.

42 「『解放軍』已有航母殺手為何還造東風 26:因南海現異動」(2015年 11月 23日),2015年11月 24日下載,《中國青年報》,http://mil.news.sina.com.cn/2015-11-23/0918844537.html。

43 「神舟今升空繞地球 14圈」,蘋果日報 (臺北 ),2003年 10月 15日,第 A16版。44 Chris Buckley, “China Joins Exclusive Club by Landing Rover on Moon”, 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6, 2013 pp.1,5.

13

「解放軍」觀察的誤判與盲點 時  評

過美國送人至太空探索頭 10 年的安全紀錄。45

4. 衛星導航:2015 年 7 月,成功發射第 19 顆北斗導航衛星。

46 預計

在 2020 年左右,完成由 5 顆靜止軌道衛星和 30 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實現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功能。中國大陸成為繼

美、俄之後,世界上第 3 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不再依賴與美國 GPS 和俄國 GLONASS系統。

其他軍事能力也陸續展現突破,包括海軍遠洋能力和隱形戰機等。

以上的發展,不只翻轉了西方「解放軍」研究在千禧年之前低估「解

放軍」現代化的主流思維,尚且加強西方對「中國威脅論」和「中美必有

一戰」的想法。

四、高估北京用兵意願的盲點

回顧 2000 年後,中國大陸處理對外領土爭議的實際的行為,會發現「解放軍」至今尚未發射過一顆子彈。1979 年,大陸越界的「懲越戰爭」和 1988 年「中」越赤瓜礁海戰之後,「解放軍」尚未發動過有規模軍事攻擊。但是西方自從新世紀開始,似乎越發擔心中國大陸將對外用兵。

千禧年後,西方高估北京用兵的盲點有兩個來源:

(一)忽略北京的大戰略

2004年 11月,筆者提出看法:北京的大戰略是「不戰而主東亞」 47——

以快速現代化的軍事能力作後盾,以超軍事手段做前鋒,成為主導東亞

的力量。超軍事手段包括經濟、文化、外交、心理、媒體等軍事以外的工

具,但運用時,有不必明說的軍事力量作為背景。此大戰略雖非北京官方

宣示的政策,北京對外的行為,至今未曾與其違背。

北京大戰略的根源,是中國古時的兵法。其中,儘量避免用暴力取勝

的精神,尤其重要。它對「解放軍」的影響,在千禧年之後更為明顯。

就在 2004 年 11 月,「解放軍」中央軍委會前副主席張萬年說:「孫子兵法⋯⋯尤其值得我們今天珍重與弘揚⋯⋯主張不戰、慎戰、和勝戰,強

45 Jeffrey Kuger, “Under a Chinese Moon”, Time, September 16, 2013, p.50.46 楊家鑫,「陸一箭雙星 北斗導航添新血」(2015年 7月 27日),2015年 11月 24日下載,《中

國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7000400-260108。47 葉鵬飛,「中國新戰略:不戰而主東亞 林中斌專訪」,聯合早報, 2004年 11月 7日。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14

PROSPECT & EXPLORATION

調先勝、全勝、和戰勝⋯⋯。」48

至於「全勝」的觀念為何,大陸軍科院前副院長及 38 軍軍長李際均中將解釋道:「孫子兵法的精髓⋯⋯是萬不得已而開戰時,要設法使雙方的損失都減少到最低限度。」

49 但這些思維並未被

西方重視。

2006 年,北京政府委託研究出版的《大國崛起》歸納過去五百年 9 個興起大國的衰落的共同原因,是過度用兵。

50 這個教訓在中共決策者見證

美國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用兵陷入困境後應該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北京對美國儘量避免軍事衝突以攫其鋒。「新大國關係」和「太平洋

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的說法,是此觀念的運作化。中共相信美國遲早力

有未逮,而不得不退出西太平洋。

從北京大戰略衍生出來北京對臺灣的戰略原則,是「買臺灣比打臺灣

便宜」:北京對臺灣用經濟逐漸整合的力量,比用軍事猛然征服的方式更

能達到統一的目的,而付出的代價更低。

(二)忽略國際經濟互賴

進入廿一世紀後,世界上主要國家間——尤其是大國間——經濟上相

互依賴的程度超過人類歷史以往。51

所以主要國家之間打仗的代價太高,而戰爭發生機率趨近於零。由千禧年至今,戰爭都是大國與小國之間的衝

突,或小國的內戰,大國之間直接的軍事衝突沒有發生過。

在廿一世紀,經濟掛帥。民主國家領袖國內經濟政策失敗便要下臺。

非民主國家如前蘇聯,經濟政策失敗,會影響國防經費跌落,最後政權也

不保。因此主要國家領袖之間為保護自己政治地位,避免直接與另一個主

要國家作戰。

如果主要國家之間有利益衝突,他們採取「鬥而不破」的作法。在廿

一世紀之前,國家領袖對外態度強硬,通常是對外用兵的先兆。進入廿一

世紀後,國家領袖對外態度強硬是對內表態,以減低國內政敵的批評,或

增加國內人民地支持。

1982 年 5 月,鄧小平指示手下如何接待將來訪的美國副總統老布希,

48 第六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議論文,2004年 11月,深圳。49 第六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議論文。50 唐晉,大國崛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51 大國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其他主要國家包括日本、澳洲、德國、英國、法國等。

15

「解放軍」觀察的誤判與盲點 時  評

而華府剛宣布對臺灣軍售,這是北京不樂見的。如何接待美國的貴賓,應

軟?應硬?成為北京負責官員的難題。鄧小平於是指示:「對美鬥爭要立

足於不怕,也要講策略,注意方法,在堅持原則下爭取不破。」52

從此之後,北京對外持續遵循鄧的指導原則。而「鬥而不破」,也被與中國大陸

折衝較勁的其他國家採用,雖然不明說。因為「鬥而不破」最符合目前的

國際主要國家間經濟相互高度依賴,而利益互有衝突的現況。

肆、結論與建議

以上的回顧產生以下的的論點:

一、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對「解放軍」發展持續誤判。而誤判來自於觀

察的盲點。千禧年之前的誤判,是低估「解放軍」現代化的進步。千禧年

之後的誤判,是高估北京對外用兵的意願。

二、前階段的盲點有六——時間的、空間的、歷史的、文化的、心理

的、和資訊的——其中以文化的最重要:即忽略中國戰略傳統中重視「隱

藏實力」的特點。後階段的盲點有二:忽略包含中國古兵法中儘量「不

戰」的北京的大戰略,和國際經濟互賴上升至人類歷史中前所未有的程

度,因而限制了主要國家領袖間兵戎相見的意願。

三、只觀察「解放軍」武器發展,不能掌握北京的大戰略。但了解北

京的大戰略,可以掌握「解放軍」武器發展的趨勢。

四、如果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只準備與「中國」遲早必有一戰,會對於

北京「超軍事」如經濟戰、文化戰、心理戰、和外交戰缺乏警覺和準備。

五、「鬥而不破」是 21 世紀主要國家對處理與其他主要國家間矛盾常有的行為。它雖然來自鄧小平,並被他繼任者所遵行。但其他國家領袖也

無言的採用,因為主要國家間史無前例的經濟互賴程度,已改變了千禧年

之前的基本國際關係。

52 王立,回眸中美關係演變的關鍵時刻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頁 142。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16

PROSPECT & EXPLORATION

2016 Nuclear Security Summit Contributing to a Global Alliance against Nuclear Terrorism

鍾 堅 (Chung, Chien)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第四屆核安保高峰會促成全球聯手反制核恐怖主義

壹、前言

反制核恐怖主義之攻擊,是各國國家安全的新挑戰;為此,由美國領

導、率先舉辦首屆「核安保高峰會」(Nuclear Security Summit),邀集各國領袖共商反制核恐怖主義大計,唯歷經三屆高峰會的宣示與承諾,全球

反制核恐怖主義的效果依然不彰;今(2016)年 3 月 31 日,第四屆也是最後一屆為期兩天的「核安保高峰會」,回到美國華府舉行,全球各國在

高峰會中,方正式聯手向核恐怖主義宣戰。

貳、歷屆「核安保高峰會」

早在 2009 年,歐巴馬(Barack Obama)於就任美國總統不到兩個月後,在捷克布拉格演說公開呼籲「核恐怖主義是國際安全最緊迫的威

脅」。歐巴馬刻意選在布拉格演說,係因核恐怖組織常利用捷克管制鬆散

的邊境,將竊取輻射物質走私過境進入歐洲其他國家。核恐怖主義攻擊類

型,包括竊取核物質、破壞核設施、輻射謀害、惡意輻射污染、製造並使

用輻射髒彈、粗製核彈遂行恐怖攻擊。為反制核恐怖主義,歐巴馬率先於

2010 年 4 月 12 至 13 日在美國華府舉辦首屆「核安保高峰會」;第二屆高峰會由南韓大統領李明博主持,於 2012 年 3 月 26 至 27 日在首爾舉辦。

17

第四屆核安保高峰會促成全球聯手反制核恐怖主義 時  評

第三屆高峰會由荷蘭內閣總理兼總務部長呂特 (Mark Rutte)主持,於 2014年 3 月 24 至 25 日在海牙舉辦;第四屆也是最後一屆為期兩天的高峰會,又回到美國華府舉行,由歐巴馬總統再度主持。

一、首屆「核安保高峰會」

首屆高峰會有 47 位國家領袖及聯合國、歐盟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參與,高峰會聚焦在共同宣示反制核恐怖主義,草擬「華盛頓高峰會執行規劃」(Washington Work Plan),據以管控全球核物質,以免遭核恐怖組織竊取。首屆高峰會會後公布的《華盛頓高峰會公報》(Washington Communiqué),與會國領袖咸認同核恐怖主義威脅的嚴重性、全球核物質的管控不能懈怠、各國須各自管控好境內核物質、要跨國合作方能提升核

安保能力。

二、第二屆「核安保高峰會」

第二屆高峰會有 53 位國家領袖及聯合國、歐盟、IAEA 與國際刑警組織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下稱:ICPO) 參與,高峰會聚焦在反制核恐怖主義的執行成效。為強化執行力所草擬的《首爾

高峰會公報》(The Seoul Communiqué),將核安保、核子保防 (Nuclear Safeguard)與核能安全 (Nuclear Safety)三合一,藉串聯以整合資源提升執行力。此外,《首爾高峰會公報》亦將武器級以外的輻射物質納入核安保

範圍,防杜核恐怖主義竊取輻射物質製作輻射髒彈。

三、第三屆「核安保高峰會」

第三屆高峰會的與會者,有上屆與會成員另加歐盟執委會;這屆高

峰會首次移往核恐怖組織最活躍的歐洲舉行,故歐盟執委會也與會。會

後公布的《海牙高峰會核安保公報》(The Hague Nuclear Security Summit Communiqué),與會國領袖均一再重申須將武器級可製作核彈彈心的鈾與鈽減量並全數回收、請由 IAEA設置專案經常稽核會員國之核安保措施、各國須各自管控好境內高強度輻射物質及醫用輻射源、強化民用核工業之核安保

措施、各國須各自將核安保措施透明化以昭公信。

參、近年發生的核恐怖活動

2015 年 12 月 7 日,IAEA 秘書長天野之彌 (Yukiya Amano) 大使在菲律賓參加會議時警告︰「恐怖分子正積極籌獲輻射物質製造輻射髒彈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18

PROSPECT & EXPLORATION

RDD(Radiological Dispersal Device, RDD, Dirty Bomb),各國應加強核安保,反制核恐怖主義。」這說明了歷經三屆高峰會的宣示與承諾,全球反

制核恐怖主義的效果依然不彰。

冷戰期間,核彈道飛彈與核巡弋飛彈、核戰略潛艦、核戰略轟炸機三

位一體保證互毀的嚇阻兵器,維繫東西陣營兩極對抗年代亂中有序的均勢

與平衡。前蘇聯解體後,由於對輻射物質管控不周,加諸恐怖主義漫延至

全球,致使非政府型態的恐怖組織等次級團體,將魔掌伸向輻射物質。核

恐怖活動,已成為當下全球各國安全之首要威脅。

「談核色變」是民眾先天排斥輻射的本能反應,也被恐怖組織運用民

眾對輻射的恐懼心理,以核恐怖活動方式妄圖得逞。成型中的核恐怖主

義,係指非法、刻意使用輻射物質,造成無辜民眾恐慌、傷亡,以達成該

組織之策略目標。核恐怖分子,係指恐怖組織為達成其意識形態、宗教信

仰、政治主張、商機暴利甚至反核訴求,所納編執行核恐怖活動之成員。

核恐怖活動的衝擊,從受害者個人終生疑懼遭輻射傷害,到政府與社會於

核恐怖攻擊大規模毀傷後,導致社會癱瘓,甚至政權崩解,國際政治與經

濟均蒙受毀滅性的打擊!

恐怖組織先要籌獲輻射物質,方能進行核恐怖攻擊,惟境內偷竊或跨

境走私輻射物質,均為非法之罪行。雖歷經各屆「核安保高峰會」的承諾

與努力,核恐怖活動並未被有效遏止。自 1993 年初至 2014 年底的 22 年間,ICPO跨國合作計破獲 2,734件竊取走私、販售輻射物質的刑案;報了案仍未偵破的案件,則數倍於此。然而,同一期間推定約有數以萬計的竊

取輻射物質得逞事件,卻從未報案。在已偵破的刑案中,有 1,156 案的核恐怖分子都非法持有極高劑量的輻射物質,罪犯企圖脫贓的證據鑿確。另

有 27 案起出超過 50 公克的可裂物質鈾與鈽,足以製造技術密集、高精度千噸級當量 (1 kT)的內爆型核彈彈心。

上揭的核恐怖活動樣式,絕非危言聳聽,真實的案例,在前蘇聯解體後

迄今,都是「現在進行式」;自 2015年起,已發生 5個核恐怖活動案例:核恐怖活動案例一:2015 年 1 月,伊拉克 / 黎凡特伊斯蘭國 (ISIS) 的

勝利軍在攻陷第二大城摩蘇爾後,陸續起出並取走摩蘇爾 (Mosul) 大學物理學院約 40公斤含鈾 -238的輻射物質,揚言製造輻射髒彈攻擊英、美。

核恐怖活動案例二:2015 年 3 月 6 日,波蘭波茲南 (Poznan) 鎮的檢測公司報案,有 22枚鈷 -60密封射源在庫房遭竊,每枚射源的輻射強度高達 5 毫居里;隨後波蘭警方陸續追回 15 枚已遭撬開的射源,現場全被輻射污染。其餘 7 枚射源迄今仍未尋獲,波蘭警方研判已遭核恐怖分子針對

19

第四屆核安保高峰會促成全球聯手反制核恐怖主義 時  評

性地竊取,作為不法之用。

核恐怖活動案例三:2015 年 6 月 30 日,法國波爾多 (Bordeaux) 大學無意中偵測到某教室的儲物間內,藏有兩枚輻射源,表面劑量是背景輻射

的 5,000 倍!輻射源完全沒有帳籍資料可追查,是典型的「孤兒輻射源」;擺在不該置放的教室內有多久,校方也無從推估。法國官方回收這兩枚

「孤兒輻射源」並封鎖教室除污,還拒絕透露射源的毒性以免家醜外揚、

校友驚恐。數名無辜的資深教職員長期遭受輻射傷害,正由法國官方強制

健檢,追蹤受害者後顯性的輻射病變。本案突顯「孤兒輻射源」被居心叵

測的罪犯惡意布放於公共場所,其衍生的後果與衝擊。

核恐怖活動案例四:2015 年 11 月,位於伊拉克巴斯拉港的美資油管檢測公司報案,該公司的輻射檢測儀遭竊,迄今尚未尋獲;輻射檢測儀內

含十萬居里高劑量的銥 -192同位素,站立在側數分鐘就足以致死。據信銥輻射源已遭 ISIS同黨取走,用以製造輻射髒彈。

核恐怖活動案例五:2016 年 3 月,比利時遭 ISIS 恐攻後,警方於兇嫌住宅搜獲 ISIS 監視核電廠主管行程動線影帶,研判係為強攻核設施搶奪輻射物質預作準備。美國總統於本月 1 日高峰會閉幕致詞,公開說明 ISIS正網購無人機,企圖將氣態輻射髒彈噴灑於人口稠密區,污染大地。

肆、今年最後一屆「核安保高峰會」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第一任任期 (2009 年至 2012 年 ) 內,率先提出反制核恐怖主義而主導「核安保高峰會」,原意為運用主場優勢掌控全球核物

質,以消弭核恐怖攻擊潛因,務求在任內達陣。意外的連任任期 (2013 年至 2016 年 ),給歐巴馬更多的時間運用延長賽,使高峰會在今年美國大選熱身前圓滿收尾,成就歐巴馬個人的豐功偉業,圖使全球永遠免除核恐怖

攻擊之夢魘。故第四屆也是最後一屆的高峰會,已在本月初於美國華府的

「華盛頓會議中心」(Walter E. Washington Convention Center) 召開並圓滿結束,作者針對一、高峰會目標;二、高峰會主題;三、高峰會與會成

員;四、高峰會結論,研析最後一屆高峰會的成效。

一、高峰會目標:

第一屆高峰會由美國倡議在華府舉行,最後一屆高峰會由美國收尾,

也在華府舉行;美國在過往 6 年的連串高峰會期間,完全掌握核安保的主場絕對優勢,後高峰會時期,美國依然是全球核安保的領頭羊。當然,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20

PROSPECT & EXPLORATION

核恐怖組織的終極攻擊目標,始終還是美國本土及美國公民在海外的聚集

處。

二、高峰會主題:

一反過往只守不攻、被動防禦性的核安保策略,最後一屆高峰會的主

題,翻轉成攻守兼備的「強化全球核安保體系」,具主動攻擊性之核安保

策略。高峰會攻擊型策略的主題,計有摧毀核交易黑市、緝捕竊取走私核

物質、監控核恐怖組織、嚇阻核恐怖活動、阻撓核恐怖攻擊。高峰會防禦

型策略的主題,計有持續防止核物質遭竊、集中控管武器級鈾與鈽、防制

網路癱瘓核設施。

三、高峰會與會成員:

美國依例邀請歷屆與會成員參加,包括聯合國、歐盟、IAEA 與ICPO,各國代表團有五千人受邀,另有三千媒體記者採訪。唯擁有全球半數以上武器級鈾與鈽的俄羅斯,總理普丁會前表態:「高峰會已無新意,

俄羅斯不再與美國合作,僅與 IAEA洽商核安保相關措施。」故婉拒親自出席本次會議。在核安保議題上,美國是主人,而俄羅斯是主賓,加諸兩國

因烏克蘭事件交惡,故普丁率先表態反抗美國掌控的最後一屆高峰會。美

國沒有俄羅斯的支持且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又再度親自出席,故高峰會中

52 位與會的國家領袖,習是唯一與歐巴馬在高峰會外,單獨密談的國家領導人,美國企圖轉藉中國大陸遏制北韓與伊朗協助核恐怖組織的活動,以

彌補俄羅斯抵制所留下的缺口。

四、高峰會結論:

會中有 102 國的代表簽署批准《核物質戒護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hysical Protection of Nuclear Material, CPPNM) 的修正版,高峰會後,循例發表五項「行動方案」(Action Plan),強調將摧生核反恐國際公約、把核設施安保法制化、由美國協助各國加強核物質戒護、把全球各國武器

級鈾與鈽集中在美國控管、把消滅核恐怖組織列為聯合國首要任務。美國

並不會因歐巴馬今年底卸任而人去政息,既然核恐怖組織視美國為首要目

標,無論誰出線擔任下屆美國總統,遏止針對美國的「核爆 911」恐怖攻擊,始終都攸關美國國家的重大利益。若美國能完全控管全球民用武器級

鈾與鈽,將可從源頭阻斷核恐怖組織的武獲;強化核設施安保措施,將可

從後端切斷核恐怖組織的攻擊。唯美國從頭到尾只談民用核物質,而占全

球核物質 83%的軍用核彈材料,美國自始至終根本不願碰觸。

21

第四屆核安保高峰會促成全球聯手反制核恐怖主義 時  評

伍、核安保的安全指數

「核安保高峰會」涉及跨境合作的主權敏感議題,故歷屆參與高峰會

的各國代表團,均以領袖或領袖之代表來率團,職業外交官為代表團班

底,核安保專家隱身在代表團內輔佐。為高峰會而暖身的會前會,則有

「核安保專家峰會」與「民用核工業峰會」,兩個會前的峰會,主要係替

銜接在後的高峰會預擬結論。

「核安保高峰會」並非由國際組織主導,我國即便不是國際組織的會

員國且又有外交困境,但仍有參與高峰會的機會。首屆高峰會因舉辦匆

促,我國未及主動向主辦國美方反映,故無緣參加。隨後各屆高峰會諱於

主辦國的「一中原則」,雖經我政府積極爭取,主辦國婉拒我派官員組團

正式參與,唯經我外交部駐外單位一再據理力爭,主辦國均邀請我官員以

個人身分參加歷屆高峰會所有的會前會。

我國即便無法派官員組團公開參與歷屆高峰會,臺灣也非核恐怖組織

主要的攻擊地區,唯高峰會並未忽略我國的核安保業務。今年初,高峰

會的承辦幕僚單位「核威脅反制倡議智庫」(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下稱:NTI,為美國能源部駐在華府的智庫機構 ),今年初公布第三版的「建構核物質控管品保、稽核、安保 3A 制度:竊取核物質與破壞核設施之全球核安保指數」(Building a Framework for Assurance, Accountability, and Action: NTI Nuclear Security Index of Theft and Sabotage),就將我國視為「主權國家」,檢視我政府在 2010至 2016年間的核安保成效。

一、民用核設施遭核恐怖組織破壞的安保指數:我國有進步但仍須改善

在全球 45個擁有可產製輻射物質之核設施的國家中,我國核設施遭核恐怖組織破壞的安全排名 ( 名次越前,風險越低 ),2016 年得分 60% 為第33 名,第 1 名優等生是芬蘭得分 95%,第 45 名劣等生是北韓得分 21%,大陸排名在我國後面為第 34 名。我國安保指數各細項之評比 ( 上標是超過66% 為優等,下標是低於 34% 為劣等 ) 成績為:核安保意識指數 100%、核設施網路安全指數 100%、核設施輻射物質帳籍稽核指數 86%、禁絕核武擴散指數 80%、核設施保全指數 80%、核設施安保應變指數 71%、國內政情穩定指數 70%、政府清廉指數 70%、核安保法制化指數 67%、社會治安指數 63%、核設施位置隱密指數 60%、國際武檢品保指數 50%、核設施之機關保防指數 33%、核安保之國際承諾指數 29%、核安保之自主管理指數 28%、國內核安保之獨立稽核機制指數 0%。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22

PROSPECT & EXPLORATION

二、民用核物質遭核恐怖組織竊取的核子大國安保指數:

NTI 將各國擁有武器級鈾與鈽的存量分成兩類,1 公斤以上的武器級鈾與鈽為一類共 24 個核子強國,1 公斤以下的武器級鈾與鈽為一類共 152國,如我國。NTI 以 1 公斤作為劃分類別,係因全球庫存多達兩百萬公斤的武器級鈾與鈽,核恐怖組織只要竊取 1 公斤,即可粗製內爆型廣島級當量的核彈;過少的鈾與鈽,核恐怖組織無科技能力去組裝微當量核武。

核子強國民用核物質遭核恐怖組織竊取的安全排名 ( 名次越前,風險越低 ),2016 年安保指數最優者首推澳洲,墊底的依然是北韓,大陸排名第19,在 24個核子強國中算是吊車尾的後段班。

三、�民用核物質遭核恐怖組織竊取的安保指數:我國在前段班但仍有進步空間

我國民用核物質遭核恐怖組織竊取的安全排名 ( 名次越前,風險越低 ),2016 年安保指數得分是 73% 為第 35 名,在 152 國評比中算是前段班;第 1 名優等生瑞典得分是 99%,墊底的第 152 名劣等生索馬利亞得分是 3%。我國的安全排名在 2014 年為第 40 名,在 2012 年為第 43 名,很明顯我國在緩步改善中。

陸、我國對全球核反恐的有效作為

我國核能相關科研與核電工業在全球名列前段班,以我國在核安保業

務的過往表現,甚至比中國大陸還要好,故有必要也有義務參加「核安保

高峰會」所有的會前會。核恐怖組織有企圖、有能力、有準備運用輻射物

質進行大規模毀滅性攻擊;反制核恐怖主義的戰爭才剛啟動,何時可贏戰

殊難預料。處於本世紀最嚴峻的核恐怖攻擊威脅下,我國應秉持「全球和

平締造者」國策,國內輻射物質僅得用於和平用途,且遵循國際規範防制

核武擴散,以建構我國和諧的國際關係。

反制核犯罪及瓦解核恐怖組織,是我國國安重大議題;核罪犯無論竊

取輻射物質、輻射謀害、破壞核設施、惡意輻射污染、引爆輻射髒彈,

今後將不斷地發生。因此,我政府要配合全球反制核恐怖主義行動,須在

國內執行以下專案:一、加強核犯罪偵防國際交流與跨境合作;二、向先

進國家學習改善核設施安保措施;三、減少輻射物質庫存以降低遭竊取機

率。我國有了萬全應變制變的整備,才能達致「全球和平締造者」的國策。

23

為什麼「黨媒必須姓黨」? 時  評

Why Must Party Media be Surnamed “Party”?

宋國誠(Sung, Kuo-Chen)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為什麼「黨媒必須姓黨」?

2016 年 2 月 19 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之後,主持召開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

會」,消息一出,引起海內外的關注與熱議。習近平在會上提出了「黨和

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的指示,提出了黨媒

必須姓黨、愛黨、護黨、為黨的精神。在習近平來巡視時,《央視》在大

廳螢幕上打出了「央視姓黨、絕對忠誠、請您檢閱」的大字以示表態,隨

後,《人民日報》發表「黨管媒體的原則和制度不能變」的評論文章,稱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媒體格局如何變化,黨管媒體的原則和制度不能變。

文章稱「山無脊樑要塌方,人無脊樑會垮掉,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挺起

精神脊樑」。《央視網》22 日晚間也發表署名「國平」的評論,指出「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是旗幟鮮明、理直氣壯的」,評論還

說,「共產黨人是從來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的。要擔負起新聞輿論工

作的職責和使命,就必須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人民日報》社長楊振武也在《環球網》撰文指出,「輿論與政權安危

密不可分。任何政黨要奪取和掌握政權,都要用好輿論這個武器;任何政

權要實現長治久安,都要守好新聞輿論陣地」。於是,在習近平的談話之

後,「黨媒姓黨」乃成為今後中國大陸黨營媒體發展的指導原則,其對未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24

PROSPECT & EXPLORATION

來中國大陸黨營媒體的影響相當重大。這是一次中共中央對媒體進行政治

壓制的又一次重演?是處於市場邊緣化的黨營媒體的自我激勵與重振?還

是對媒體腐敗的整頓與清洗?是國家對媒體「政治淨化」的改革與塑造?

均有待分析與觀察。

壹、重申「黨管媒體」的意識形態領導作用

習近平在會上強調了三個基本方針,一是「黨對新聞輿論的思想領

導」,強調黨營媒體要恪守黨性、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

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二是「黨對新聞輿論

的組織領導」,各級領導幹部要做到講政治、強黨性、敢擔當、勇創新、

嚴律己,踐行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的「三管」原則,以鞏

固和壯大主流輿論的責任。三是「黨對新聞輿論的責任領導」,黨營媒體

要強化能力與溝通能力,要善用媒體宣講政策主張、瞭解社情民意、發現

矛盾問題、引導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群眾、推動實際工作。黨要引導媒體

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

正義的守望者。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媒體大多「姓資不姓黨」,除了少數獨立媒體之

外,大多數媒體是由大型企業集團所經營和主導,官方、政黨少有介入媒

體的政治立場與經營展方向。「姓資媒體」固然以新聞自由、公正客觀為

號召,但媒體本質上是「業主私產」,往往以公眾利益 ( 知情權 ) 之名義,實際上是為資本家、企業主、高階管理、廣告商或資助商等等特定階級的

利益服務。

中國大陸則不同,從中央到地方,主流媒體都是「官營黨辦」,一向

受到黨的指揮、領導和控制。1942 年 5 月 2 日,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提出,「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

於一定的階級,屬於一定的政治路線的」、「文藝是從屬政治的」、「文藝是

整個革命事業的齒輪和螺絲釘」等等。歷史上,「黨管媒體」一直被視為

中共優良的革命傳統,是爭取政權、保衛政權的利器,中共也一直把新聞

傳播、媒體輿論提到國家安全、民族利益、政黨存亡的高度。實際上,黨

媒一直以黨為姓,從未改名換姓,黨媒和中宣部的關係,始終是「領導與

25

為什麼「黨媒必須姓黨」? 時  評

被領導」的關係。但既然是一向「黨管媒體」,為何在此刻又重申「黨媒

姓黨」的原則?這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媒體生態的多元化、民眾知權意識的

高漲以及媒體市場化轉型與功利主義導向的衝擊。

貳、「黨管媒體」,管得住,管不住?

人類的資訊傳播經歷了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分眾傳播、個人傳播的

四個階段,人類的資訊生活也已經歷了從客廳 ( 電視 )、書桌 ( 電腦 )、手掌 ( 手機 ) 到數位助理 (PDA) 的形態,傳播方式也由單向灌輸、雙向互動到多向滲透的發展,在媒體科技上,數位匯流 (digital convergence)、三網合一,已是當前電信、廣播及各類資訊產業的發展方向與經營形態,

出現了媒體生態上「媒體共棲」(media symbiosis) 和「媒體混雜」(media hybridization) 的特徵。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媒體生態急速發展和變化,各種「新媒體」如雨後春筍,新聞傳播呈現人人傳播、多向傳播、海量傳播

的特徵,失序、脫序、無序的現象,層出不窮。在此情況下,以革命傳統

和意識形態喉舌為支撐的「官營黨媒」,必然面臨一種「眾聲喧嘩」的挑

戰,也面臨市場調節與受眾淘汰的壓力,黨媒逐漸由主導者演變為競爭者

的角色。例如在《新浪》、《微博》、《騰訊》等互動媒體的興起之後,黨媒

在一個急速多元化的媒體世界中,充其量只能是一個競爭者、配音者、伴

唱者,難以回復過去「統包統管」的老闆角色。簡言之,在媒體生態的多

重變化下,黨和新聞媒體的關係應是「越來越管不住」。

參、「黨管媒體」,為民服務,還是為黨服務?

依據 2014 年 10 月出版的《大視頻時代——中國視頻媒體生態考察報告》統計,截至目前,電視、網路、手機、戶外視頻媒體複合使用者規

模達 20.7 億,視頻消費量至少爆炸性增長 50%-70%,海量視頻消費已成為新的全民生活方式。面對當前以報紙、雜誌、網站、網路電視、網路廣

播、電子屏、手機報、微博、微信、用戶端等十多種載體所構成的「資訊

超級爆炸」的新時代,閱聽人對資訊的需求已產生了區隔化、個性化和選

擇性的特徵。在「多點對多點」的海量資訊世界中,什麼人看什麼新聞或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26

PROSPECT & EXPLORATION

不看什麼新聞,往往取決於年齡、性別、職業之不同階層的「用戶端」,

形成所謂「受眾主權」的時代。例如公務員或黨幹部,關注的是中央文

件、政策政令或領導談話,因而選擇官方文件或官營媒體,白領階級關注

的是商業資訊、市場趨勢,因而選擇專業性的報紙或雜誌,司機則依賴廣

播以掌握交通狀態,家庭主婦選擇的是電視劇,青年學生則愛好手機和網

路,形成了不是媒體選擇受眾,而是用戶選擇媒體的情況。這雖然是媒體

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象徵,但同時也意味民眾「知權意識」的抬頭和高漲。

在媒體多元、受眾主導的資訊環境下,「一言堂」的官式傳播不再具有主

導輿論的絕對優勢,也難以引導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群眾的立即效果。換

言之,即使黨管得住官營媒體,但已管不住越來越分殊化,甚至是不聽話

的社會大眾。

例如北京地產商,人稱「任大砲」的共產黨員任志強,在習近平提出

了「黨媒姓黨」的原則之後,就在個人微博上「公開叫板」,發表了與習

近平不同的意見,認為新聞媒體是靠納稅人的錢運營的,應該為公眾服

務,而不是為領導服務。此舉立即引來官方宣傳部門的批判和圍剿。北京

市委宣傳部主管的《千龍網》,指任志強是「妄議中央」,散播反黨思想、

黨性淪喪。大陸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2 月 28 日責令《新浪》、《騰訊》等社交媒體關閉任志強的微博帳號,並明文禁止任志強用別的網名註冊新

帳號。雖然「批任」之風並沒有擴大,也有效遏制了反黨言論的擴散,但

也引起社會的反感和噓聲。特別是網路上的「匿名反調者」,形成了一種

「網異中央」的氣候。許多所謂「網民」( 匿名公民 ),感到官辦媒體沒有真話、缺乏公正,便利用網路虛擬世界,表達不滿和洩憤,這都說明了官

營媒體已面臨「為官」還是「為民」的角色壓力,也給「黨管媒體」的政

策增添雜音與變數。

然而,既是黨員又是北京政協委員,卻又不支持黨中央的政策,這是任

志強不能說服社會大眾的立場問題。西方媒體把習近平的作風寫成「習獨

裁」,把「批任事件」說成「新文革」,把任志強的微博發言視為「新文革的

第一張大字報」,實際上既是誇大不實,也是不懷好意。若真是所謂「新文

革」,任志強可能早已成為「地牢大亨」,而不是「地產大亨」,「批任事件」

也不會在上演短短幾天之後,因習近平親自下令叫停而緩和了批鬥。

27

為什麼「黨媒必須姓黨」? 時  評

肆、市場功利主義導向—媒體的低俗化

早在 2010 年起,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等七部門聯合部署開展「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對網路上的圖片、相冊、健康、兩性、女

性、娛樂、性知識和博客、播客等網站頻道和欄目進行清理,但截至目前

效果並不顯著。這說明在市場趨動、利潤掛帥的現實之下,中國大陸媒體

( 特別是網路和視頻直播 ) 為了取悅受眾、爭取贏利,盲目追逐收視率、點擊率和網路流量,以致出現媚俗化、下流化、腐敗化的趨勢,已是普遍

和不爭的事實。在今日的媒體報導中,「明星取代了模範,美女擠走了學

者,緋聞頂替了事實,娛樂覆蓋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莊」,說明了中國

大陸媒體倫理的下降與沉淪。其中,低俗之風、有償新聞、虛假報導、不

良廣告,嚴重腐蝕公眾的道德觀與價值取向,已被公眾列為中國大陸傳媒

界的「四大公害」。經常瀏覽大陸網站的人都有共同經驗,一些正規的網

站往往不時彈跳出不堪入目、低級污穢、造假篡改、欺瞞詐騙的視窗,且

揮之不去,備受困擾。最近一期的《遠東經濟評論》即以「低俗泛濫」來

形容中國大陸互聯網的無序與亂象。

在這種「集體媚俗」的媒體環境中,官營黨媒已受到邊緣化的威脅和

挑戰,以致黨性疲軟、黨意不彰、黨權滑落。幾年前,一位清華大學教授

就指出,黨報上刊載的主流聲音和嚴肅話題(屬主流文化產品),需要其

子報上刊載的第二層次的新聞,如娛樂醜聞、情色話題、明星隱私、驚慫

駭人的新聞來賺錢支撐,出現了「子報養黨報」、「低俗新聞養主流新聞」

的現象。一方面,在「用戶主權」和市場化轉型過程中,媒體受到市場利

益的誘惑和驅使,早已不知「黨性」為何物;一方面,以「官方侯舌」為

角色的黨營媒體,逐漸在公眾中失去閱讀市場,官方政策宣導與互聯網海

量傳播之間,已形成一種「不對稱戰爭」,甚至受到市場大潮的邊緣化、

泡沫化。各級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對於不良網路雖然號稱嚴密監管、逐條查

核,實際上是疲於奔命、力不從心。這些都使中共高層出現失去輿論陣地

的危機感,對媒體幹部離心偏道的不信任感,以及公眾不再愛黨、護黨、

為黨的焦慮感。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28

PROSPECT & EXPLORATION

伍、綜合評析

不能簡單地把習近平的「黨媒姓黨」的談話,看成是中共當局對媒體

的監控與壓制,因為,黨媒本來就姓黨,從來沒有改變,億萬中國人早就

知道黨媒姓黨,是黨的喉舌,習近平只是再次重申與提醒。海內外大作文

章,其實是小題大作。另外,習近平全篇談話,除了提出「姓黨」問題之

外,也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強化能力意識、溝通意識、民意意識,擔負

政策傳播、時代記錄、推動社會進步、守護公平正義的職責,以發揮媒體

工作者的正能量。

實際上,近期以來,習近平對官方媒體幹部的腐敗,已經進行了毫不

留情的清洗,對濫用傳媒機器以行個人貪腐的傳媒高幹進行了整肅。在

習近平眼裡,有三種傳媒工作者人最不可諒,一是任職於黨媒機構卻在個

人微博或互聯網發表反黨言論,此為「吃裡扒外型」,例如發表要求習近

平下臺已遭受扣押的媒體人賈葭,就是在一個官辦的網站《無界新聞》發

表這封公開信,內容還涉及威脅習近平的家人。二是記者為了冒尖、出

頭、爭鋒,而對國家事務進行負面誇大的報導,例如把股市下跌寫成「股

災」,把股民心情寫成「哀鴻遍野」、「屍骨無存」,把中國大陸經濟進入

常態化寫成「中國末日」、「指日崩潰」等等,此為「唯恐不亂型」;三是

對黨的政策敷衍了事、漫不經心、偏離軌道,例如《南方都市報》一個地

方版編輯,把習近平有關「黨媒姓黨」的新聞,跟一則中共大老袁庚海葬

「魂歸大海」的圖片上下並列,予人「黨媒姓黨 魂歸大海」的聯想,因

而遭到連坐處分。雖然這是地方編輯「版面誤置」的疏失,組織處分亦嫌

過度,但既為黨報編輯,這種粗心和疏漏,就被視為漫不經心、對黨無感

而被稱為「政治麻木型」。

在中國大陸,黨媒本來就姓黨,習近平在一個非正式式談話中,只是

重申、要求、提醒和激勵,這是在外環境與內體制的雙重挑戰和衝擊之

下,習近平「回歸黨媒角色」的一次訓令。中國大陸的國情與體制不同,

以西方「私媒姓資」來批評中國大陸的「黨媒姓黨」,不過是「以己之

尺,丈人之身」,不過是雞兔相比、風馬牛不相及。

29

從 2016年「兩會」評析大陸海洋戰略動向 時  評

The Tendency of Mainland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Based on 2016 “Two Sessions”

唐開太(Tang, Kai-Tai)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

從 2016 年「兩會」評析

大陸海洋戰略動向

壹、前言

地球表面上有 70% 的面積是海洋,海洋對人類的生存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提供了做為人類食物的海洋生物資源,也蘊藏了豐富的礦

藏,人類在海洋上的生活孕育了重要的文明,海洋的週期性律動調節了氣

候,潮汐、洋流更可能是未來可再生能源開發的重要方向。加上世界人口

增長,牽動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增加導致的氣候變遷,以及海洋資源的日益

匱乏,人類在海洋資源與權益的競逐上日趨白熱化,除了傳統的海上領土

爭端外,包括海上重要地緣戰略節點乃至海洋法上的利益,都成為新時代

的國際政治焦點。因此,在國際政治上,主要強權的海洋戰略一向是學者

與政治人物關注的焦點。作為歐亞大陸重要強權的中國大陸也不例外,尤

其近年中國大陸綜合國力的崛起,以及其在海洋領域的政策作為,更是牽

動區域安全的重要因素。1

然而,純就學術觀點而言,中國大陸是否有真正的海洋戰略,仍然存

有若干爭論。或謂中國大陸作為大陸型國家的歷史傳統與文明傳承,要轉

1 中國軍科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研究員王曉彬即曾指出,海洋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和強盛,海洋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仍然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中國現實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海上。參閱王曉彬,「中國海洋戰略與國家安全」(原載 : 2009年 8月 12日,《中國青年》),《新浪網》,http://magazine.sina.com/bg/spark/200912/20090812/220887678.html。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30

PROSPECT & EXPLORATION

型為現代開放的海洋文明,有其難度,雖然中國近二百餘年經歷西方文明

的衝擊,使其產生建立海洋戰略需求,然「重陸輕海」的心理狀態仍可能

根植於大多數的人民心中。不過,我們可以發現,大陸在海洋的作為上,

從早期偏重防範海上威脅的國防戰略布局,延伸到海上執法隊伍的成立與

執行,海洋資源的保育,海洋資訊的研究、測繪與探勘,海洋相關法律的

立法,國際法的研究與規範,以及海上與他國互動行為準則等,已經使大

陸在近數十年間,建設起了一支現代化的海軍,在海洋事務的經營,也趨

於繁複多元,且累積了豐富的經驗教訓,若要說中國大陸已經慢慢發展出

自身的海洋戰略,並不為過。如果我們把大陸近年政府對海洋事務所採取

的作為、發表的政策宣示與官方文書,我們仍可以建構出大陸海洋戰略的

大致輪廓,並研析其可能動向與影響。

2016 年 3 月初,大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和全國政協第十二屆四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其中一如往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大會議發表

《政府工作報告》,會議中並且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三五」規劃綱要》),以昭示 2016年到 2020 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與方向。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罕見地出現和海洋建設相關的部分,因此,我們或

可從中研析中國大陸海洋戰略的可能發展,本文也試圖評估其對區域情勢

以及對臺灣的可能影響。

貳、從兩會報告看中國大陸的海洋建設新方向

從諸多文件中可以看出,大陸對海洋戰略的規劃,最初的著眼點是軍

事性的,尤其是要走出被其他強權圍堵的不利局面,大陸官方也常設定目

標,要在若干年內確立在某特定範圍內的制海權,最常被設定的地理範圍

是第一島鏈、第二島鏈,最終希望海軍投射能力可以及於整個太平洋,或

延伸至印度洋,若再保守些,也至少希望能夠遏制或遲滯美國或其他區域

強權海軍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支配權的力量。這也就是為何我們近年常聽及

大陸要建立「反介入 / 區域拒止」(Anti-Access/ Aerial Denial, 或簡稱 A2/AD)能力與戰略的原因。在防禦體系建構上,我們也不斷看到大陸逐步由「沿岸防衛」走向「近海防衛」體系的建構,而且還視情況將海上防衛

範圍適當前伸。

這種海洋戰略的思維,反映了大陸對周邊海域受到美日等強權的戰略

掐制,有嚴重的威脅感。尤其美國為因應區域安全情勢的變化,不定期

31

從 2016年「兩會」評析大陸海洋戰略動向 時  評

強化前沿軍事部署,包括在關島等戰略要衝部署戰略核潛艇、戰略轟炸機

等遠程打擊力量,甚至在日韓也進行盟軍裝備與戰略戰術調整,且不斷進

行演習驗證其戰鬥能力,讓中國大陸存在於長期的憂慮中。加上近年中國

大陸和美國發生過幾次海上摩擦與意外事件,且和周邊海上鄰國在海洋劃

界、海洋權益及島嶼歸屬問題上存在著爭端,更刺激大陸在海軍建設和海

洋建設上的迫切感。以下僅就大陸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中相關政策宣

示,做簡要的研析。

一、《政府工作報告》

根據 2016 年李克強所做《政府工作報告》,其中關於海洋的部分僅有短短幾句:

「制定和實施國家海洋戰略,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生態環

境,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建設海洋強國。」

但是,該工作報告所揭示的目標,尤其是要回應「世界經濟深度調

整、復甦乏力,國際貿易增長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不定,地緣

政治風險上升,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經略海洋是其中重要政

策方向的一環。

該報告中也提及要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國內區域發展上要

支援陸海統籌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及商簽,區域

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加快日「中」韓自貿區等談判,推進美「中」、

歐「中」投資協定談判,加強亞太自貿區聯合戰略研究等。我們看到大陸

提出要「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共同構建均衡、共贏、包容的國際經貿體

系」。這裡已經可以看出,大陸近年因為國家綜合實力的崛起,更看重於

國際規則的協調與創設,以突破國際體制長期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局面。事

實上,國際經貿自由化是海洋文明的特色,大陸在該報告中宣示要更開放

與自由化,其實已經看到海洋文明的衝擊是無可避免的潮流,與其被動因

應,不如勇敢面對,所謂「陸海統籌」的意義,除了是要面向海洋外,相

信是要提醒自己仍有相當濃厚的大陸國家特性,二者必須兼顧。

當然,大陸也未曾稍忘經略海洋的重點工作是要強化國防力量,在

該報告中除再次強調要「緊緊圍繞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更要

「統籌推進各方向各領域軍事鬥爭準備,嚴密組織日常戰備和邊海空防管

控。加強後勤保障和裝備發展」。相信在大陸當前軍事改革工作如火如荼

地推行當中,必將更重視海軍力量的建設。

最後,該報告也要不斷昭示要「踐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維護國家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32

PROSPECT & EXPLORATION

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與地區國家持久

和平相處、聯動融合發展。深化南南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維護發展中國家

正當合法權益。」這些宣示更是近年大陸回應國際社會擔憂其國力崛起對區

域安全可能衝擊,經常發表的觀點,其中除涵蓋大陸慣常提及的「和平共處

五原則」核心內涵外,也顧及近年常宣示的「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

交作為,最後當然是要避免國際社會對其「國強必霸」的擔憂。

二、《「十三五」規劃綱要》

大陸甫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關於海洋建設的部分依舊

只有寥寥數語:

「要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

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壯大海洋經

濟,加強海洋資源環境保護,維護海洋權益。」

和《十二五規劃綱要》相較,「十二五」僅提到要維護海洋領土主權、

制訂國家海洋政策、維護海洋權益、及發展海洋經濟,「十三五」似在此

一主軸上,略有增加。和《政府工作報告》不同的是,這裡更加突出對海

洋在經濟與環保領域上的努力方向。相同的是,該規劃綱要亦要追求確保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該規劃綱要同樣宣示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但更重視要健全合作

機制,暢通經濟走廊,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

新格局。而這裡所謂的合作機制,其實也就是綱要中所及的「堅持共商共

建共用原則,開展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換言

之,大陸既想要推動新國際規則或典範的建構,但是大陸更希望外界了

解,這種典範的建構不是單方面的,更是思惟相通的(like-minded)國家大家一起來參與,從另角度觀之,這也是利潤與義務共享的機制建構,由

於是強調多邊的機制,一則可分散其可能風險,一則可緩和國際社會對其

戰略意圖的疑懼。至於綱要中說要「共創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大

概也是想要跟周邊國家甚至其他利害相關人建立起「心靈契合」的關係。

因此,規劃綱要提出,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國際經濟治

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維護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促

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

戰。」也就不脫《政府工作報告》的主軸了。

有趣的是,規劃綱要雖是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為核心,但仍提及要

33

從 2016年「兩會」評析大陸海洋戰略動向 時  評

「加強後備力量建設,突出海上動員力量建設,增強基於打贏戰爭和服務

國家大局需要的組織動員、快速反應、支援保障能力。」這裡是否也帶有

強調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必須為軍事建設服務的意涵,也是值得進一步觀

察與驗證的。

參、中國大陸海洋戰略發展研析

鑒於文前大陸「兩會」對海洋戰略的論述有限,無法全面體現其海洋

戰略的全方位內涵,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將最新政策宣示和過去各項政策文

件及具體作為,做一完整比對,方能見其梗概。

觀察大陸的海洋戰略發展,可發現大陸最早僅有海軍戰略,而無海洋

戰略。到 1991 年 1 月,中國大陸召開首次全國海洋工作會議,會中通過《九○年代中國海洋政策和工作綱要》,作為中國大陸在 1990 年海洋工作的指導方針,此可謂大陸海洋政策的濫觴。1995 年 5 月,大陸國務院進一步批准《全國海洋開發規劃》,大陸在 1996 年又制定《中國海洋二十一世紀議程》,並於 1998 年提出《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白皮書,大陸對於海洋政策工作之應有內涵,才開始有比較清晰的方向。該白皮書提及要

「維護國際海洋新秩序和國家海洋權益、統籌規劃海洋的開發和整治、合

理利用海洋資源,促進海洋產業協調發展、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

同步規劃、加強海洋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建立海洋綜合管理制度、及積

極參與海洋領域的國際合作。」事實上,大陸對海洋的政策思考均以此為

藍本。但是,大陸官方文件中,具體體現出海洋戰略思考者,應屬 2013年 5 月大陸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3)》。報告中指,未來 20 年,海洋工作將立足資源、超越資源,確立中國大陸在國際大洋事務中的強國地位。易言之,該報告先將國家目標

訂立下來,然後再提為了達成此目標,必須實現立足太平洋、開拓印度

洋、挺進大西洋的大洋戰略布局。所以,在具體工作上,就必須推動深海

科技,進行國際海底區域科學活動,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拓展國家戰略發

展空間,增加國家戰略資源儲備,同時要關注區域外大國亞太戰略調整,

並關注島嶼主權爭端所帶來的主要安全威脅,以及其可能導致的軍事衝

突。當然,報告中仍要帶上「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和平解決海上爭端,加

強建立海上信任機制,積極開展海洋安全合作。」等語,同樣也有緩和周

邊國家疑懼的用意。

在具體作為上,我們發現大陸在海軍建設上,和世上許多國家相較,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34

PROSPECT & EXPLORATION

是屬於比較快速的,近年大陸除了改造完成第一艘航母遼寧號外,並已

開始著手自行設計建造第二艘等,其他艦隻艦種的建造亦頗為新穎快速,

海軍艦艇也頻頻跨出第一島鏈進行演練及遠赴他國訪問,包括完成環球航

行,遠赴印度洋亞丁灣海域執行反海盜護航任務等。此外,大陸也採取珍

珠鍊(string of pearls)戰略,援助緬甸、巴基斯坦等國家改善港口設施以提供其使用,甚至在非洲的吉布地租借港口作為海軍後勤補給基地。這

些在一、二十年前,都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在其他海洋建設方面,大陸也針對海洋生物資源保育、海洋礦物資源

開發、水文與洋流的探勘、水下地形地貌的考察等,進行不同層次的立法

與執法。

近期引起最激烈爭議的是大陸在南海的島礁建設。爭議焦點在於菲律

賓、越南等周邊國家不滿大陸對南海的劃界原則(九段線)、在若干島礁

進行大規模的吹填工程與興建機場,以及在西沙群島永興島設立飛彈陣地

等,而美國做為區域外國家,也針對若干問題表態及採取行動,簡言之,

南海問題涉及了強權的權力競逐、主權爭議、資源開發、國際法原則適用

的歧異等。問題核心尤其是美「中」兩國的權力角力。然而,雙方在衝突

的過程中,仍維持相當程度的克制,包括美軍行駛航行自由時,與大陸軍

方維持相當程度的溝通,也包括雙方不斷透過海空軍事遭遇準則等信心建

立措施的建構,將摩擦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內。在可預見將來,這種既對峙

又溝通的局面預計仍將維持。

肆、小結:未來展望

中山大學前社會科學院院長林文程教授曾指出,中國大陸的海洋戰略

的目標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項:一、成為真正的強權,二、捍衛領土主

權,三、保護沿海經濟重鎮,四、維護海上生命線,五、開採海洋資源。2

關鍵是,中國大陸在追求這些目標的時候,必須要顧及國內外政經環境結

構的制約與挑戰。不少學者認為,中國大陸推動海洋戰略及維護海上安全

之最大挑戰是美國,既存霸權視崛起的強權為一種挑戰和威脅,導致兩國

相互敵對甚至衝突,這種論述的基礎是國際政治的「權力轉移」(theory of power transition),或者歷史學家常用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但是這種論述已經被過度討論,大陸官方也不斷在為此種論述進

2 林文程,「中國全球布局中的海洋戰略」,全球戰略評論,第 36期,2011年 10月,頁 14-92。

35

從 2016年「兩會」評析大陸海洋戰略動向 時  評

行消毒,此種辯論背後的真正驅動力是美「中」雙方都想避免朝向衝突而

行,但在表面上又都想保持強勢,以增加己方的談判籌碼。

日本和印度則被認為是制約中國大陸走向海洋之另外兩個重要國家,

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國家實力和美國不在同一個層次上,他們能對大陸產生

的制約能力較為有限。然而,美國近年採取「亞太再平衡」戰略,積極和

日印兩國,甚至菲律賓、越南等國針對亞太地區的海上活動進行協調,這

對大陸的海洋戰略產生了壓力。從某種角度而言,美國採取的戰略方針其

實是偏向「權力平衡」的作為,美國採取這種作為的本身就顯示其片面採

取行動的主導能力在下降,或者是成本在提高,過去美國動輒片面採取行

動,有極大的不同。所以,大陸是否已經看出此一蹊蹺,或者評估美國在

若干年後必將撤出亞洲,而寸步不讓呢?這有待進一步驗證。

但是,「中國威脅論」仍是東亞國家心中的陰影,「和平」和「崛起」

這兩個概念要能夠並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當前中國大陸在經濟增

長放緩,且亟需和平發展環境的前提下,避免衝突仍是重中之重,加上中

國大陸刻正推行「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海洋是大陸「海上絲路」的重

要平臺,如果成功推動,區域和平發展的可能性即將大增。

以當前大陸周邊的海域情勢來看,日「中」在釣魚臺海域的領海爭議

方興未艾,兩國在東海海域的油井開發迭有摩擦,漁業糾紛亦層出不窮,

大陸劃定飛航情報區亦曾遇美日兩國質疑,目前衝突潛能遭受擱置,但並

未完全移除。南海地區的爭議議題複雜,所涉行為者亦頗眾多,各方都在

進行合縱連橫,希望累積最大談判籌碼,目前東亞仍缺乏集體安全體系,

東協區域論壇所提供的對話機制功能亦屬有限,近期南海在國際法庭的

仲裁可能會有若干結果,勢必牽動各方後續動作,美國和盟邦採行的「自

由航行行動」(OPFON)能產生多大效果,以及是否會不慎和大陸爆發衝突,都是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在臺海地區,大陸的戰略構想仍將臺灣視

為突破第一島鏈被美日封鎖的重要支點,但目前兩岸關係仍屬混沌不明,

雙方針對「九二共識」應否成為未來互動的基礎,仍有不同堅持,過去 8年臺海和平發展的現狀應以何種方式繼續維繫,也是區域國家關注之處。

簡言之,若東海、南海、臺海局勢生變,則有可能造成「三海連動」

而不利和平發展的環境,甚至於,若朝鮮半島所處的黃海橫生變數,「四

海翻騰」可能更是國際社會均不樂見的結果,這些都有賴相關各方運用智

慧來解決。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36

PROSPECT & EXPLORATION

摘要

目前臺灣新移民數量已達五十萬餘人,成為另一新興族群。然而跨國婚

姻常因感情基礎薄弱,家庭環境不佳等因素,致易衍生各種個人適應與家庭

問題,亟需政府介入輔導與協助。近年來,政府推動一連串的輔導措施,然

而是否有助於新移民的生活適應?就新移民占縣市現住人口的比率而言,桃

園市新移民所占比率居全國之冠,因此,其新移民的生活適應與需求是頗值

得觀察的。考量過去研究並未針對不同國籍別的新移民生活適應需求進行比

較分析,加以新移民研究樣本接觸不易,過去研究多以質化訪談方式進行,

往往缺乏外在效度,若是能夠有大樣本的調查,將對新移民的處境與需求有

更為客觀的瞭解。因此,本研究乃以設籍在桃園市的新移民為對象,資料蒐

集方法兼採質化與量化取向,針對不同國籍別的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進行

比較分析,最後則分別從新移民的家庭生活、工作及就業、生活適應、生活

環境整體感受等四個層面,提出政府的施政建言。1

關鍵詞:新移民,生活需求,外籍配偶,輔導政策

1 本文實證資料主要源自「104年度桃園市新移民生活適應需求與服務資源調查研究」,作者為該研究主持人,對於研究委託部門提供之協助特申謝忱。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Adaptation and Needs of New Immigrants with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孟維德(Mon, Wei-Teh)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教授

黃翠紋(Huang, Tsui-Wen)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教授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

與需求之實證研究1

37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壹、前言

過去卅年來,臺灣地區隨著經濟活動發達,教育水準提高,使得女性

經濟獨立,促成擇偶條件大幅提升。但在臺灣工業化的過程中,農業衰

退,使得許多以工、農、漁業為主的鄉村男子,多方面條件較不如都會

青年,在學歷與經濟能力普遍偏低的情況下,追求婚姻伴侶相對缺乏競爭

力,較難獲得在地臺灣女性的青睞,驅使他們成為跨國婚姻的一員。另一

方面,自 1994 年政府積極推動南向政策,除與東南亞國家在經濟上發展

出互惠的關係外,臺灣亦成為東南亞國家民眾嚮往發展的地方,尤其帶動

了東南亞部份國家民眾希望與臺灣民眾聯姻的現象。東南亞民眾因結婚而

移民至臺灣的趨勢,與臺灣資本外移趨勢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亦即當臺

灣與某國簽有投資保障協定,或資本外移投資至東南亞某國家時,該國婚

姻移民便有增加趨勢。2在此同時,隨著海峽兩岸關係之轉變,政府亦開

放大陸配偶來臺政策,政府與民間在不斷激盪中,逐漸有較明顯的共識,

在許多法令與制度之設計上,朝向了更符合當事人需求的方向發展。然而

當這些新移民排除萬難、遠渡重洋來到臺灣時,一切夢想就如願以償了

嗎?由於幸福的婚姻必須植基在夫妻雙方皆能相互體諒、包容、接納,及

以仁慈和真心相待,但許多跨國聯姻之婚姻並不是植基在感情基礎下,加

上文化適應上的問題,容易因為婚後的種種適應問題,而衍生其他社會問

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間紛紛經歷人口遷徙問題,而且有愈

演愈烈趨勢,故各國在面對如潮而來的移民社會問題時,普遍修改原有的

移民政策和法律。然而臺灣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先以國安機制下軍警管

理,因應臺海兩地政局平穩下,逐漸開放移民政策,至今轉而朝向人權、

人道為出發點之移民輔導。二十一世紀起,政府開始推動一連串的移民

輔導政策,包括:於 2003 年內政部開始規劃「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

2 夏曉鵑,「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 -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第 39期(2000年 9月),頁 47。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38

PROSPECT & EXPLORATION

措施」;於 2005 年設置「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分十年每年籌措 3 億

元,加強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工作;於 2006 年內政部考量新移民各類照顧

服務常因主辦機關不同而顯得分散與片段,無法立即而有效地滿足新移民

及其家庭之多元需求。為建構符合新移民及其家庭需求,並以其家庭為中

心之社會福利資源服務網絡,乃訂頒「內政部設置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

實施計畫」補助各地方政府設立「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以建構新移

民資源服務網絡,提供整合性之全方位服務;於 2007 年,經濟部商業司

經由行政院婦權會多位民間委員推動與要求下,刪除公司行號營業項目中

的「婚姻媒合業」,不再接受公司行號以婚姻仲介為業登記,且已登記有

案的業者也不能再以婚姻仲介作為商業經營,更不能有人口販運之嫌。然

而政府所推動的一連串輔導政策,是否能夠改善臺灣新移民的處境?是否

可以減少買賣式的婚姻?政府輔導政策有無改善必要?是頗值得關注的議

題。

相較於本國籍婦女,女性新移民獨自來到臺灣缺乏娘家支持系統,加

上語言的隔閡,甚或遭受監控等不利因素導致其生活層面窄小,許多新移

民不易形成支持網絡以累積與運用資本,協助其適應臺灣的生活。其社會

處境是「弱勢中的弱勢」,「社會資本」往往較本國籍婦女來得匱乏,對政

府所提供的保護與輔導需求則往往比本國籍婦女來得強烈。因此,了解新

移民需求並提供其需求之輔導措施,將有助於提升其婚姻品質,降低因生

活適應不良而衍生的社會問題。而在臺灣各縣市中,桃園市是一個相當獨

特的縣市,由於鄰近大臺北都會區,工商業發達,不但吸引許多外來人口

遷入,同時亦是新移民及外籍勞工集中之城市。官方統計顯示,2014 年

底臺灣外籍勞工計有 55 萬 2,000 人,與前一年底相較,增加了 6 萬 2 千

人,成長率達 12.8%,其中桃園市外籍勞工數居全臺之冠,高達 92,555

人,占外籍勞工總數的 16.78%;而新移民的數量,根據內政部統計資

料,至 2015 年 11 月底累計已高達 55 ,576 人(見表 1-1-1),桃園市新移

民人數僅次於臺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3但若以新移民占縣市現住人口

3 內政部,「縣市外裔、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2015年 12月 10日瀏覽,《戶政司全球資訊網》,http://www.ris.gov.tw/346。

39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的比率而言,則桃園市新移民所占比率居全國之冠。4因此,其新移民的

生活適應與需求是頗值得觀察的。其次,所謂「新移民」包括:東南亞籍

配偶、大陸與港澳地區配偶以及其他國籍的外籍配偶。但來自於不同地區

與國家的新移民應有不同程度的生活適應與需求,然而過去研究並未針對

不同國籍別的新移民生活適應需求進行比較分析。第三,由於新移民研究

樣本接觸不易,過去研究多以質化訪談方式進行,往往缺乏外在效度,若

是能夠有大樣本的調查,將對新移民的處境與需求有更為客觀的瞭解。因

此,本研究將以設籍在桃園市的新移民為對象,資料蒐集方法將兼採質化

與量化取向,針對不同國籍別的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進行比較分析,最

後則分別從新移民的家庭生活、工作及就業、生活適應、生活環境整體感

受等四個層面,提出政府的施政建言。

表 1-1-1 桃園市人口結構

2014 年底

類別 總計 男 女

桃園市總人口 2,058,328 1,032,625(49.83%) 1,025,703(50.17%)

外籍勞工 92,555 50,108(53.36%) 42,447(46.64%)

新移民(外裔 、外籍配偶)

大陸港澳地區 34,997 2,410(6.82%) 32,587(93.18%)

越南、印尼、泰 國、 菲 律賓、柬埔寨及其它國家

19,266 2,124(22.96%) 17,142(77.04%)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網站 ( 2015 年 12 月 10 日瀏覽,http://www.ris.gov.tw/346 );內政部

移民署網站 ( 2015 年 11 月 25 日瀏覽 ),http://www.immigration.gov.tw/ lp.asp?ctN

ode=29699&CtUnit=16434&BaseDSD=7&mp=1 。

貳、文獻探討

夏曉鵑研究指出,臺灣農村青年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不僅邊緣化他們

的經濟地位,更邊緣化了他們在國內婚姻市場的競爭地位。5傳統婚姻受

4 桃園市的比率為 2.64%,其餘依序為:新北市占 2.49%、臺北市占 2.12%、高雄市占 2.13%。5 夏曉鵑,「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 -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頁 47。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40

PROSPECT & EXPLORATION

到「上嫁婚配」與「門當戶對」的影響,女性在選擇婚配對象時,通常會

以社經地位比自己高的男生作為選擇對象。因此,處於臺灣社會結構轉型

下,經濟、教育條件較差的男性,已形成一群社會階級弱勢的族群,在其

學歷與經濟能力普遍偏低的情況下,於國內的婚姻市場相對缺乏競爭力,

較難獲得女性的青睞,在本國婚姻市場難以尋找合適的對象,跨國婚姻焉

然形成。6大量移入的婚姻移民已成為臺灣一員,也對臺灣社會原本存在

的「四大族群」(原住民、臺灣客家人、臺灣閩南人、外省人)組合,注

入了新元素。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的統計,自 1987 年 1 月至 2015 年 3 月

止,臺灣婚姻移民之人口已達 500,468 人,其中大陸、港澳配偶人數最

多,計 337,998 人;東南亞外籍配偶則以越南籍為多數,加上其子女人

數,在臺灣已達一定人口百分比。7這股數量龐大的婚姻移民有其結構特

性,不僅造成臺灣地區人口結構、人口數量與婚姻、家庭之重大變化,更

對未來發展造成持續性的影響。8

但婚姻移民常因社會制度、價值觀等差異,加上有相當比例的婚姻移

民與其臺灣配偶感情基礎較薄弱,家庭環境不佳等因素,以致容易衍生各

種個人、家庭與社會問題,亟需政府介入輔導與協助。隨著跨國婚姻熱潮

的逐漸趨緩以及因應個人與家庭不同生命歷程而來的適應難題,使得跨國

婚姻現象及其所可能衍生出來的各種衝擊影響,已經蛻變成為某種隱含著

集體性質的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而有嚴肅看待的必要。大量

的婚姻移民亦可能引發人們對國家與社會安全、就業機會、社會資源和社

會治安的不安與焦慮感,但面對此等不可擋的世界趨勢,政府應該採取理

性和同理心的態度來輔導移民,積極規劃婚姻移民之輔導政策。9

新移民因婚姻而遷徙,在移居至一個與自身的生長背景完全不同的新

6 劉珠利,「婦女主義理論的觀點對大陸及外籍配偶現況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臺北),第105 期(2004年 3月),頁 48。

7 內政部移民署,「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配偶人數」,2015年 11月 25日瀏覽,《內政部移民署》,http://www.immigration.gov.tw/ lp.asp?ctNode=29699&CtUnit=16434&BaseDSD=7&mp=1。

8 黃翠紋、孟維德,「大陸籍女性婚姻移民者觸法行為影響因素及其輔導對策之研究」,內政部委託專題研究報告(2007年),頁 4。

9 黃翠紋、周坤寶,「我國婚姻移民輔導之實施現況評估」,警學叢刊(桃園),第 42卷第 3期(2011年 11月),頁 79。

41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環境中生活,必定會因環境改變而產生社會上的適應問題。10新移民入境

後,首先面臨語言障礙與文化衝擊,接著亦將產生其它適應上的問題。相

關研究發現,新移民的年齡、教育程度及對跨國文化背景的瞭解等,對其

在國內社會的適應問題有相當大的影響。11以下參考過去新移民的相關文

獻,分別針對新移民適應上的問題以及臺灣婚姻移民輔導政策現況與課題

等二大面向。

一、新移民適應上的問題

新移民的是映問題主標包括:語言障礙與溝通問題、文化差異與人際

關係的調整、教育程度偏低與子女的教養問題、社會的負面評價與歧視及

社會支援網絡薄弱與就業困難等。

(一)語言障礙與溝通問題

新移民因跨國婚姻離開原鄉來到陌生的臺灣,最需要適應的便是語言

的表達。語言的學習是進入另一個異國文化生活最先面臨的必要過程,也

是深入異國社會的工具。由於語言及文化的共通性,會讓人聚居在一起,

也會讓人感到安全感。12因此,新移民來到臺灣首先要克服語言的障礙,

通常要花一些時間來承受並克服有口難言而造成的種種壓力和沮喪後,才

有能力提昇自身之自信心,才能更進一步進行人際關係的拓展。而過去研

究亦顯示:新移民最希望上的課程以識字與語文教學為主,可能由於她

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語文不同,為求生活適應良好,便於和家人鄰里溝

通,與增進親子關係,認識中文與學說中國話乃為最主要關鍵。同時,新

移民普遍有學習臺灣語言的需求,卻因為不識字,無法得知各補校或識字

班的招生訊息,加上部分家庭不願她們讀書識字或接觸外界,造成語言學

習課程需求者眾,參與者寡的情形。13儘管是來自大陸及港、澳地區的新

移民,仍需面對臺灣在地語言溝通的問題,如臺語、客家語、甚至原住民

10 Renzetti, C., “Economic stress and domestic violence,” Harrisburg, PA: VAWnet: National Online Resource Center on Domestic Violence(2009), pp. 77-80.

11 孟維德,跨國犯罪(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頁 47-49。12 徐榮崇,「跨國的移置與鑲嵌 -談加拿大臺灣僑民的移民動機與居住地選擇」,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學報(臺北),第 39 卷第 2期(2008年),頁 44-45。13 毛兆莉,「外籍新娘婚姻暴力被害人特質與警察處理經驗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頁 106-107。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42

PROSPECT & EXPLORATION

語言等。由於「溝通」是婚姻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部份,故新移民來臺灣遭

遇到最大的困難,便是語言溝通的問題,也間接產生許多逃婚的例子。對

於新移民而言,學習母國以外的語言是一件比較困難卻也是極為重要的

事,但是更多的新移民都是來到臺灣才慢慢開始學習國語,更何況是屬於

臺灣地方的方言「臺語」,對於與配偶家人語言不通,容易成為引發衝突

的原因,彼此不甚了解說話的意思,多半的情況都是用猜的或是自我解讀

彼此的語意,往往造成誤會與猜忌。14

(二)文化差異與人際關係的調整

新移民雖然都期望能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想要獲得新的舒適、愉悅

的生存空間,但來自文化血緣上的天性,成為其間不可逾越的障礙。15方

維保、曾豔(2005)在其論文中提到:文化衝突是進入另一個文化的必然

過程,以及必然會面臨到各種在心理適應、價值觀念以及社會中的人際關

係調整。因此,容易造成新移民來到新環境時種種壓力的增加,例如:情

緒緊張、過多疑慮、心情低潮,以及害怕因長期無法改善會遭人批評或拒

絕、因此可能會形成自我孤立,退縮不願面對社會,甚至導致心理疾病的

產生。16而新移民來到臺灣後,由於遠離親朋好友或拋棄原有的工作,原

有的地位當然隨之瓦解,意味著與舊有關係的疏遠,失去長期以來所建立

關係網絡的支持,同時也喪失他們所熟悉的社會價值所支持。加上她們有

著與臺灣配偶不同的語言、生活習慣、風俗文化及環境適應問題,除了要

面對新建立的家庭,還有不同於原鄉的文化習慣,使得文化差異和生活適

應等問題隨之產生,其中以人際關係困擾為最主要困擾。長期下來,產生

情緒困擾,如想家、想哭、睡不著、寂寞、生氣、焦慮、後悔等等,對其

子女行為表現會有較負面影響。17更嚴重的是,臺灣配偶往往因為擔心新

14 林冠儀、游琇雅,「探討父權結構下之社會建構:以臺灣新移民女性為例」,家庭教育雙月刊(嘉義),第 41 期(2013年 1月),頁 76-77。

15 Chesney-Lind, M. & L. Pasko, Girls, women, and crime(Los Angele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13), pp.89-91.

16 方維保、曾豔,「文明衝突中的身份追認—論嚴歌苓的小說創作」(2005年),2015年 5月 9日瀏覽,《中國安徽師範大學》,

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China/fang-wei-bao/ fang-wei-bao_02.htm。17 薛雅惠,「東南亞新移民之原鄉文化」,在林彩岫主編,多元文化教育 : 新移民的原生文化與

在地適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頁 67-68。

43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移民交到壞朋友、不易控制,常侷限他們的生活圈,造成他們與整個社會

的疏離,最終將導致他們負面情緒與壓力的產生,而無法良好地與社會環

境互動,進而適應於臺灣社會。18

(三)子女教養問題

許多新移民剛來到臺灣不久,即馬上懷孕。但因為她們無法於短時間

內適應在臺生活,加上有些新移民的年齡很輕,對於擔任親職角色缺乏充

分準備,衍生對其下一代之語言學習、學業發展、生活習慣、人際關係及

人格發展等教養問題。而他們的子女由於受到父母社經地位較低、管教態

度較放任或疏忽、家庭成員溝通困難、家庭衝突頻繁及主要照顧者在語言

和文化認知上的弱勢,加上忙於家務生計等不利因素影響,致使新移民子

女在行為表現上可能有負面表現,學業成績低落,語言程度較差的現象。19

(四)社會負面評價與歧視

新聞傳播媒體為追求能引起社會大眾注意或是搏取同情的新聞,偏好

報導少數特殊負面的消息,因此常用聳動的標題來報導一些有關新移民的

內容,而其措辭與用語都偏向以弱勢者或社會問題製造者的角度來描繪他

們,加上過去多數新移民透過婚姻仲介居中安排而來到臺灣,婚姻成了買

賣行為。由於過去存在此種現象,讓他們被物化當成商品來交易,導致社

會大眾會以偏概全地用異樣眼光來看這些新移民。因此,女性新移民往往

被污名化,標籤為社會問題的製造者。20

(五)社會支援網絡薄弱與就業困難

新移民擁有愈多的個人資源、配偶及家庭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

源,則愈有助於在臺的生活適應。反之,社會資源的缺乏,讓新移民在

親職的實踐過程中經常遭遇無力和無助感,易發生生活適應困擾,造成家

18 黃逸珊,「臺灣地區大陸女性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 47-48。

19 李瑞金、張美智,「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臺北),第 105期(2004年 3月),頁 103;潘淑滿,「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臺北),第 105 期(2004年 3月),頁 34。

20 黃翠紋,婦幼安全政策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8月),頁 265-267。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44

PROSPECT & EXPLORATION

庭及社會問題發生。21尤其許多臺灣男性對於所娶的女性新移民,年齡多

半為二十出頭,在年齡差距大的情況下會有綠帽焦慮與逃妻恐懼,也常

以「保護」之名來限制他們的行動,「保護」的背後,常常是臺灣男性的

「逃妻」或「綠帽」恐懼症。儘管是用保護的論述在包裝自己對妻子的限

制,仍可以清楚的看出他們害怕的是妻子會拓展社會網絡。此時就須仰賴

政府有關部門以公權力來輔導新移民,為新移民擬訂管理制度,為其創造

資源、建立人際支持網絡,以彌補資源不足,使其能盡早適應融入生活與

文化。

經濟獨立將有助於提升新移民的適應能力。然而在新移民就業方面,

過去許多研究均發現,新移民家庭多集中於農業與勞工的社會階層,新移

民在來臺的初期就需負擔生養子女、分擔家務或需急於就業或工作以補貼

家用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即使「就業服務法」已放寬工作規定,但對於東

南亞籍新移民而言,仍可能因為語言溝通能力及識字力的限制,加上學歷

認證操作的困難,而讓許多東南亞籍新移民無法找到適當的工作,只能靠

家務勞動、幫傭、苦力工作、擺地攤或自己開商店等方式,賺取金錢以貼

補家用。這些新移民來臺後組織的家庭,大都是屬於經濟弱勢的家庭,配

偶所從事的行業也都屬於非主流經濟範圍,不是留在家鄉中務農或捕魚,

就是從事較低階的藍領工作,工作的穩定性也不高,因此很容易落入經濟

弱勢的族群。22

二、臺灣婚姻移民輔導政策現況與課題

若未先對移民問題進行深入了解,提出的政策勢必將只會流於表面

化,空泛而不實際。綜合目前臺灣對於婚姻移民適應臺灣社會所採取的

輔導措施大可分為三大面向:協助婚姻移民生活適應、辦理宣導以及成立

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其具體工作內涵包括:開設課程、電話關懷、個案

連繫、初次入境個案訪談與提供在臺生活資訊袋⋯等。然而研究卻發現,

雖然近年來政府對婚姻移民的輔導措施與政策已發揮某種程度的作用,但

21 Hamby, S., Battered women’s protective strategies (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 pp. 34-39.;

22 辛炳隆、鄭津津、林淑慧,「我國婚姻移民勞動工作權益保障及促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14年),頁 165-170;潘淑滿,「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頁 35。

45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由於在實施上輔導與協助措施不夠深入落實,以及無法讓婚姻移民普及的

參與輔導與協助措施等問題,使得部份婚姻移民在適應臺灣社會的腳步,

無法跟得上現實所面臨的需要;也因為並非所有的婚姻移民皆能夠接受到

政府部門相關的協助,更突顯出目前仍有相當比率的婚姻移民有社會適應

的問題存在。婚姻移民常因文字語言不熟悉,加上婚姻移民剛面臨到陌生

環境的不適應與不信任,使其在運用政府或社福團體協助就業措施或資源

時,常來自其家人或親友鄰居的訊息傳遞,必須藉由與相同背景的親友或

同鄉串起資源的互通管道,才有辦法接近資源。23另根據桃園縣政府針對

其外籍配偶社區服務據點輔導經驗發現,據點所推動之服務存在諸多問

題,諸如:據點幹部與志工不易接近與服務婚姻移民家庭,導致服務量非

常少,服務效果不張;在服務過程中,由於據點並無補助經費可聘請專職

人力推動婚姻移民服務工作,僅能運用志工提供服務,然志工則常因專業

能力不足而有諸多挫折;以及,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與服務據點連結情

形不佳,據點無轉介個案能力,而服務中心亦無輔導、整合與連結社區服

務據點之能力,致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之服務個案量不如預期等。24因

此,在婚姻移民的輔導政策規劃上,最迫切且應慎重考慮的具體措施與政

策建議包括:居留與工作權、去除社會歧視、強化親職教育、重視優生保

健、統籌管理機制,以及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可見政府在服務與輔導婚姻

移民時,仍有許多可以突破之處。25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軸,在於探究桃園市新移民的生活適應情形及其需求。文

中所指「新移民」係指外籍及大陸、港澳地區配偶。為順利達成研究目

的,本研究除先蒐集與分析相關文獻,以做為本研究的概念架構外,並蒐

集有關桃園市新移民生活需求的系統性量化資料,在輔以深度訪談方式。

23 孟維德、黃翠紋,「女性新移民家庭暴力被害人警政系統服務之實施現況、困境與分析」,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2011年),頁 215-216。

24 桃園縣政府,「外籍配偶服務專案報告」,桃園縣政府九十八年度第二次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報告(2009年),頁 4-5。

25 黃翠紋、周坤寶,「我國婚姻移民輔導之實施現況評估」,頁 78-79。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46

PROSPECT & EXPLORATION

一、次級資料分析

本研究的量化次級資料蒐集自內政部於 2014 年底所完成的「外籍與

大陸配偶生活需求調查報告」。惟該報告所呈現者係全國整體性資料的分

析結果,並未針對個別縣市進行分析,本研究乃在桃園市政府的委託和協

助下,從全國資料中萃取出桃園市的原始資料(raw data),繼而對該資

料進行較細部的分析。桃園市的原始資料,為 1,416 個樣本經成功面訪而

獲得的資料。該 1,416 個樣本源自分層系統抽樣過程,首先依全國縣市別

分為 21 個副母群體(金門及連江縣因母體數較少,合併為金馬地區),每

個副母體下以「國籍別」做為分層變數,含東南亞國家(印尼、越南、泰

國、柬埔寨及緬甸)、其他國家(日本、韓國、歐美及其他各國)、大陸地

區、港澳地區等 4 層,各副母題分層後,依層內國家別及性別排序後採系

統抽樣方式進行。樣本配置採比例配置法,總計至少完成 13,340 份有效

樣本。該全國性調查研究,最終共計成功訪問 13,688 份有效樣本 。

原始資料的蒐集採訪員實地訪問調查法,研究工具為結構性問卷,

問卷內容包含以下構面:(一)新移民(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基本資

料:包含國籍、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在臺居住時間、在臺

身分資格等。(二)家庭生活情形:包含家庭收入、與配偶認識方式、配

偶教育程度及健康狀況、婚姻次數及狀況、結婚年數、生育子女狀況等。

(三)工作及就業情形:包含是否就業、工作性質、平均月薪、工作滿

意度、工作困難等。(四)生活適應情形:包含中文溝通能力、在臺生活

困擾、與家人溝通狀況、生活照顧輔導接觸情形。(五)生活環境整體感

受:包含居住在臺灣感到自由民主、臺灣社會是平等對待符合社會公益、

居住環境安全、臺灣有良好的教育環境、良好的醫療照顧、居住在臺灣感

到幸福等面向的同意度等。

二、深度訪談法

在進一步了解新移民需求與其對政府輔導措施的期待時,常面臨新移

民語言溝通不易以及個別差異相當大等問題,為能避免研究上的偏誤,研

究者輔以桃園市新移民服務據點、新移民專業服務團體等有與新移民實際

接觸經驗的實務工作者進行深度訪談,藉由其服務經驗,了解桃園市外籍

47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與大陸配偶需求、生活適應狀況與對生活環境的整體感受和對政府輔導措

施的期待。目前桃園市新移民服務據點和登記有案的專業團體為 23 個,

但在進行研究時,有 2 個專業團體無法取得聯繫,加上目前亦無承接桃園

市的方案,因此不予訪談。本研究總計成功訪談的團體為 21 個。此外,

「知情同意」與隱私的保密為最重要的研究倫理。有關前者,本研究在進

行訪談前,皆讓每位受訪者瞭解訪談目的,待其願意接受訪談並簽署同意

書後,才進行訪談工作;而在後者的部分本研究在分析資料時,均以代碼

呈現受訪者意見不披露其原始身份。最後,在本案訪員部分,原則上由計

畫主持人與協同主持人分別帶 1 至 2 位研究助理共同訪談,以提升訪談的

信度與效度。

肆、資料分析

一、樣本資料

本研究的樣本資料詳如表 4-1-1,分析內容如下。

(一) 受訪者的國籍以大陸籍最多(64.48%),其次為東南亞國家

(31.78%)。

(二)受訪者以女性居多(95.83%)。

(三)受訪者中有 73.73%集中在 25 ∼ 44 歲的年齡層。

(四) 受訪者在原屬國取得的最高教育程度,以國中或初中畢業所占

百分比最高(36.58%),其次為高中或高職畢業(32.27%),

值得注意的是大專畢業及以上者接近 10%。

(五) 大部分受訪者來臺後並未取得學歷證明(占 86.23%),8.69%

的受訪者選擇自修方式,3.60% 的受訪者來臺後完成小學學

歷,完成其他學歷者均甚少。

(六)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98.02%)。

(七) 受訪者在臺居住滿 8 年以上者占 69.50%,70.62% 的受訪者已

取得定居資格。

由於港澳地區新移民的樣本甚少,基於統計合理性與可行性的考量,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48

PROSPECT & EXPLORATION

以下的關聯性分析將大陸地區與港澳地區的新移民樣本合併,以大陸及港

澳地區新移民代表之。

表 4-1-1 樣本結構分析

變項 百分比(%) 變項 百分比(%)

國籍

 東南亞國家 31.78 其他國家 2.90 大陸地區 64.48 港澳地區 0.85

性別

 男 4.17 女 95.83

年齡

 15~24 歲 1.98 25~34 歲 38.84 35~44 歲 34.89 45~54 歲 13.70 55~64 歲 7.77 65 歲以上 2.82

在原屬國取得的最高教育

 不識字 3.67 自修(含小學在學或肄業) 2.33 小學畢業 15.75 國中或初中畢業(含五專 1~3 年級肄業) 36.58 高中或高職畢業(含五專 4~5 年級肄業) 32.27 專科畢業 4.03 大學畢業 5.23 研究所畢業及以上 0.14

在臺灣取得的最高教育

 不識字 0.07 自修(含小學在學或肄業) 8.69 小學畢業 3.60 國中或初中畢業(含五專 1~3 年級肄業) 0.78 高中或高職畢業(含五專 4~5 年級肄業) 0.07 專科畢業 0.14 大學畢業 0.42 研究所畢業及以上 0 在臺灣未取得學歷證明 86.23

健康狀況

 健康狀況良好 98.02 患病或傷殘但不致影響家居生活 1.98 生活起居困難需人照顧 0 長年臥病在床 0

在臺居住時間

 未滿 1 年 0.99 1 年至未滿 2 年 3.04 2 年至未滿 4 年 7.77 4 年至未滿 6 年 10.24 6 年至未滿 8 年 8.47 8 年至未滿 10 年 10.81 滿 10 年以上 58.69

在臺資格

 停留(團聚) 0.21 短期居留(外僑或依親居留) 17.23 長期居留 11.94 定居 70.62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49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二、不同國籍新移民家庭生活情形分析

表 4-2-1 顯示國籍別和受訪者家庭月收入之關聯性。本表顯示:國籍

別和受訪者家庭月收入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69.96;

df=16;p<0.001),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家庭

月收入。當進一步觀察百分比分布情形可以發現,原籍為東南亞國家的新

移民家庭月收入以 5 萬元至未滿 6 萬元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24.10%,其

次為 4 萬元至未滿 5 萬元,占 16.10%。而原籍為大陸及港澳地區家庭月

收入以 7 萬元至未滿 10 萬元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14.50%,其次為 4 萬元

至未滿 5 萬元、5 萬元至未滿 6 萬元及 10 萬元以上,三者均占 14.10%。

而原籍為其他國家的新移民家庭月收入以 7 萬元至未滿 10 萬元所占百分

比最高,占 21.60%,其次為 5 萬元至未滿 6 萬元,占 18.90%。可以發

現,以其他國家的新移民家庭月收入較高,以東南亞國家的新移民家庭月

收入較低,而大陸及港澳地區的新移民家庭月收入分布較廣。

其次,本研究針對桃園市新移民服務據點和專業團體的訪談資料顯

示,「家庭經濟問題」是新移民家庭生活上常見的另一個的問題。換言

之,儘管桃園市新移民家庭每月總收入普遍高於全國新移民家庭,家庭經

濟問題仍舊是新移民家庭生活方面的主要問題。

新移民家庭生活上常見的問題,第一是家庭經濟問題。(1-4-1,受訪者

代碼,以下皆同 )

家庭經濟問題,普遍上來說,新移民家庭大多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很好,

加上有些家庭丈夫有能力卻不願意出去上班也是有,所以變成是都是這些外

配姐妹在上班賺錢。(2-4-1)

第一是經濟狀況都不是很好,共同的特點是先生是傷殘人士,約佔總數

的一半左右,即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人,新移民嫁來臺灣原本以為是很美好

的,結果來臺灣才知道不像自己所期待的,既要上班又要服侍丈夫,又還要

照顧家庭小孩,相當吃力。(6-4-1)

是經濟問題,一般來說,新移民家庭的經濟狀況普遍都不好,而我們這

邊上課的多半家庭經濟還過得去,才有辦法來上課,沒辦法來的通常是迫切

需要錢生活的根本沒有時間來上課,這是我們必須要去關注的,這些家庭加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50

PROSPECT & EXPLORATION

上有的先生又不工作,變成經濟壓力都在新移民的身上。(14-4-1)

普遍來說大多新移民的家庭經濟狀況都不好,因為本身先生的社會經濟

地位就不高,賺的錢不多,會娶外籍配偶,目的只是為了傳宗接代,而養小孩

是很花錢的,而新移民在家庭經濟不佳的情形下自己還要出去工作協助家計,

如果雙方不能好好溝通的話,常常會為了家庭經濟問題發生爭執。(15-4-1)

表 4-2-1 受訪者國籍與其家庭月收入之關聯分析

收入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未滿 2 萬元次數 46 62 1 109

百分比 10.50% 6.90% 2.70% 7.90%

2 萬元至未滿 3 萬元

次數 52 111 3 166

百分比 11.80% 12.40% 8.10% 12.10%

3 萬元至未滿 4 萬元

次數 62 115 4 181

百分比 14.10% 12.80% 10.80% 13.20%

4 萬元至未滿 5 萬元

次數 71 127 2 200

百分比 16.10% 14.10% 5.40% 14.50%

5 萬元至未滿 6 萬元

次數 106 127 7 240

百分比 24.10% 14.10% 18.90% 17.50%

6 萬元至未滿 7 萬元

次數 35 106 4 145

百分比 8.00% 11.80% 10.80% 10.50%

7 萬元至未滿 10 萬元

次數 20 130 8 158

百分比 4.50% 14.50% 21.60% 11.50%

10 萬元以上次數 13 37 5 55

百分比 3.00% 4.10% 13.50% 4.00%

不知道次數 35 83 3 121

百分比 8.00% 9.20% 8.10% 8.80%

總和次數 440 898 37 1375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69.96;df=16;p<0.001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表 4-2-2 顯示國籍別與受訪者和配偶認識方式之關聯性分析。本表顯

示:國籍別與受訪者和配偶認識方式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51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χ2=141.28;df=10;p<0.001),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

而在和配偶認識方式上有所差異。當進一步觀察百分比分布情形可以發

現,原籍為東南亞國家的新移民和配偶認識方式以經由婚姻介紹所認識所

占百分比最高,占 40.40%,其次為透過網路認識,占 29.10%。而原籍為

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和配偶認識方式以經由婚姻介紹所認識所占百分比

最高,占 54.30%,其次為工作關係認識,占 18.70%。而原籍為其他國家

的新移民和配偶認識方式以工作關係認識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65.90%,

其次為經由婚姻介紹所認識,占 14.60%。

表 4-2-2 受訪者國籍與配偶認識方式之關聯分析

認識方式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工作關係認識次數 91 173 27 291

百分比 20.20% 18.70% 65.90% 20.60%

透過網路認識次數 131 114 2 247

百分比 29.10% 12.30% 4.90% 17.40%

經由婚姻介紹

所認識

次數 182 502 6 690

百分比 40.40% 54.30% 14.60% 48.70%

母國親友介紹次數 40 107 2 149

百分比 8.90% 11.60% 4.90% 10.50%

臺籍同事 / 朋友介紹

次數 1 20 1 22

百分比 0.20% 2.20% 2.40% 1.60%

其他次數 5 9 3 17

百分比 1.10% 1.00% 7.30% 1.2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141.28;df=10;p<0.001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表 4-2-3 顯示國籍別與受訪者配偶教育程度之關聯性分析。本表顯

示:國籍別與受訪者配偶教育程度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χ2=88.64;df=16;p<0.001),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

在其配偶教育程度上有所差異。當進一步觀察百分比分布情形可以發現,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52

PROSPECT & EXPLORATION

原籍為東南亞國家的新移民配偶教育程度以高中(高職)所占百分比最

高,占 50.40%,其次國中(初中),占 27.30%。而原籍為大陸及港澳地

區新移民配偶教育程度以高中(高職)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46.10%,其

次國中(初中),占 16.20%。而原籍為其他國家的新移民配偶教育程度以

高中(高職)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48.80%,其次為大學,占 24.40%。可

以發現,相較於其他國籍別新移民,以其他國家的新移民配偶教育程度相

對較高,而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配偶教育程度分布較廣。

由於有相當高比率的新移民是經由婚姻介紹所認識配偶的,夫妻間在

婚前較缺乏感情基礎,導致婚後家庭出現一些生活適應問題。因此,本研

究針對桃園市新移民服務據點和專業團體的訪談資料也顯示:新移民與配

偶、配偶家人所存在的常見問題之一是彼此間的信任問題。

家庭觀念的傳統保守封閉,認為新移民外出參與活動與他人接觸可能會

學壞或者被拐跑,使得不願讓新移民外出與他人交往,因為他們不走出來,

相對的我們也走不進去。-----因為他們的婚姻是建立在某種對價的關係上,

感情基礎並不穩固,無法互相信任。(1-4-1)

親子問題上國人會比較強勢地認為新移民沒有能力教養小孩,不信任的

結果導致新移民會覺得不舒服,雙方的不協調也會讓子女產生困惑,所以經

濟、婆媳等都是基於信任問題產生的,尤其經濟問題常會惡性循環。(4-4-1)

外籍配偶嫁來臺灣,主要的目的就是傳宗接代,且大部分都生兩個以上,

家中長輩又怕新移民會嫌棄丈夫而跑掉,所以都管得很嚴,甚至會禁止他們

外出與人交往,怕他們被教壞。(6-4-1)

我認為新移民家庭生活上常見的困境是新移民走不出來的問題,像是來

我們這邊參加訓練的,多半是家庭功能較完整的新移民家庭,而那些走不出

來的家庭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關心的,因為這些走不出來的家庭,生活上其實

都會有遇到很多問題。(14-4-1)

常見的困境就是新移民走不出來,是最大的問題。因為他們走不出來,

相對的我們也無法幫助他們,問題主要的原因是在於先生和家中長輩阻止他

們與外界交往,認為他們如果與外界的人交流的話可能會變壞,使他們逃離

這個家。(20-4-1)

53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表 4-2-3 受訪者國籍與配偶教育程度之關聯分析

配偶教

育程度

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不識字次數 2 49 0 51

百分比 0.40% 5.30% 0.00% 3.60%

自修(含小學

在學或肄業)

次數 1 18 0 19

百分比 0.20% 1.90% 0.00% 1.30%

小學畢業次數 24 69 0 93

百分比 5.30% 7.50% 0.00% 6.60%

國中(初中)次數 123 150 1 274

百分比 27.30% 16.20% 2.40% 19.40%

高中(高職)次數 227 426 20 673

百分比 50.40% 46.10% 48.80% 47.50%

專科次數 25 97 9 131

百分比 5.60% 10.50% 22.00% 9.30%

大學次數 36 94 10 140

百分比 8.00% 10.20% 24.40% 9.90%

研究所以上次數 4 12 1 17

百分比 0.90% 1.30% 2.40% 1.20%

不知道次數 8 10 0 18

百分比 1.80% 1.10% 0.00% 1.3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88.64;df=16;p<0.001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表 4-2-4 顯示國籍別與受訪者配偶健康狀況之關聯性分析。本表顯

示:國籍別與受訪者配偶健康狀況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χ2=21.69;df=8;p<0.01),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在

其配偶健康狀況上有所差異。當進一步觀察百分比分布情形可以發現,

雖然各種國籍別的新移民配偶健康狀況均以健康狀況良好所占百分比最

高,但其中又以其他國家的新移民配偶健康狀況良好所占百分比最高,

占 95.10%;而以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配偶健康狀況良好所占百分比最

低,占 85.20%。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54

PROSPECT & EXPLORATION

表 4-2-4 受訪者國籍與配偶健康狀況之關聯分析

配偶健

康狀況

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健康狀況良好次數 415 788 39 1242百分比 92.20% 85.20% 95.10% 87.70%

患病或傷殘但不

致影響家居生活

次數 24 65 1 90百分比 5.30% 7.00% 2.40% 6.40%

生活起居活動

困難需人照顧

次數 9 67 1 77百分比 2.00% 7.20% 2.40% 5.40%

長年臥病在床次數 2 3 0 5百分比 0.40% 0.30% 0.00% 0.40%

已死亡次數 0 2 0 2百分比 0.00% 0.20% 0.00% 0.1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21.69;df=8;p<0.01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表 4-2-5 顯示國籍別與受訪者認為子女最基本應該接受到何種教育程

度之關聯性分析。本表顯示:國籍別與受訪者認為子女最基本應該接受

到何種教育程度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15.55;df=8;

p<0.05),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對子女最基本應該接受

到何種教育程度之認知上有所差異。當進一步觀察百分比分布情形可以發

現,雖然各種國籍別的新移民均以認為子女最基本應該接受到大學或技術

學院畢業此一教育程度所占百分比最高,但其中又以其他國家的新移民

認為子女最基本應該接受到大學或技術學院畢業此一教育程度所占百分

比最高,占 94.10%;而以原籍為東南亞國家新移民所占百分比最低,占

72.80%,但其認為子女應該接受到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者所占百分比亦

最高,占 10.40%。

表 4-2-5 受訪者國籍與其認為子女應接受何種教育程度之關聯分析

期望子女 教育程度

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高中職畢業次數 34 82 2 118百分比 9.30% 13.20% 5.90% 11.50%

專科畢業次數 28 32 0 60百分比 7.60% 5.10% 0.00% 5.90%

55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期望子女 教育程度

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大學或技術 學院畢業

次數 267 458 32 757百分比 72.80% 73.60% 94.10% 74.00%

碩士畢業次數 4 8 0 12百分比 1.10% 1.30% 0.00% 1.20%

博士畢業次數 34 42 0 76百分比 9.30% 6.80% 0.00% 7.40%

總和次數 367 622 34 1023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15.55;df=8;p<0.05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過去研究普遍顯示:新移民家庭有較低的家戶收入、新移民與配偶認

識方式大多係透過婚姻媒合、有較低的教育程度。而本研究針對設籍在桃

園市的新移民家庭生活情形雖有類似發現,但本研究更進一步發現,新移

民家庭並不一定均為弱勢家庭,亦不乏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另外,根據

行政院主計總處於 2014 年所進行的「臺灣地區收支調查」,桃園市平均家

戶年收入為 1,327,962 元。因此,整體而言,相較於本國籍家庭,桃園市

新移民的家庭社經地位得確有偏低的現象。最後,本研究進一步針對不同

國籍別新移民進行比較分析,則有以下重要研究發現:(一)國籍別和受

訪者家庭月收入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 2=69.96;df=16;

p<0.001)。同時,以原籍為其他國家的新移民家庭月收入較高,以東南

亞國家的新移民家庭月收入較低,而大陸及港澳地區的新移民家庭月收入

分布較廣。(二)國籍別與受訪者和配偶認識方式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

的顯著水準(χ2=141.28;df=10;p<0.001)。同時,以原籍為東南亞國

家和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的新移民二者與和配偶認識方式均依序為:經

由婚姻介紹所認識、透過網路認識。但原國籍為東南亞國家新移民和配偶

認識方式經由婚姻介紹所認識的百分比低於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而透

過網路認識的百分比則高於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此現象可能是因為早

期的新移民透過婚姻介紹所認識的百分比相當高,而晚進的新移民則是有

相當大的百分比係透過網路認識所致。而原籍為其他國家的新移民和配

偶認識方式依序為:工作關係認識、經由婚姻介紹所認識。(三)國籍別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56

PROSPECT & EXPLORATION

與配偶教育程度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88.64;df=16;

p<0.001)。同時,相較於其他國籍別新移民,原國籍為其他國家的新移

民配偶教育程度相對較高,而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配偶教育程度分布

較廣。(四)國籍別與配偶健康狀況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χ2=21.69;df=8;p<0.01)。同時,雖然各種國籍別的新移民配偶健康

狀況均以健康狀況良好所占百分比最高,但其中又以其他國家的新移民配

偶健康狀況良好所占百分比最高,而以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配偶健康狀

況良好所占百分比最低。(五)國籍別與受訪者認為子女最基本應該接受

到何種教育程度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15.55;df=8;

p<0.05)。同時,雖然各種國籍別的新移民均以認為子女最基本應該接受

到大學或技術學院畢業此一教育程度所占百分比最高,但其中又以原國籍

為其他國家的新移民認為子女最基本應該接受到大學或技術學院畢業此一

教育程度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94.10%;而以東南亞國家新移民所占百分

比最低,占 72.80%,但其認為子女應該接受到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者所

占百分比亦最高,占 10.40%,顯示東南亞國家新移民對子女教育程度認

知存在較大歧異。

三、不同國籍新移民就業情形分析

表 4-3-1 顯示國籍別與受訪者目前是否就業之關聯性分析。本表顯

示:國籍別與受訪者目前是否就業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χ2=41.48;df=20;p<0.01),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

在目前是否就業上有所差異。當進一步觀察百分比分布情形可以發現,原

籍為東南亞國家的新移民就業狀況以從事有報酬工作者所占百分比最高,

占 58.20%,其次為無工作料理家事,占 37.30%。而原籍為大陸及港澳地

區新移民就業狀況以從事有報酬工作者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44.40%,其

次為無工作料理家事,占 47.70%。而原籍為其他國家的新移民就業狀況

以從事有報酬工作者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56.10%,其次為無工作料理家

事,占 36.60%。可以發現,相較於其他國籍別新移民,以原籍為東南亞

國家的新移民目前從事有報酬工作百分比相對較高,而以大陸及港澳地區

新移民目前從事有報酬工作百分比相對較低。

57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表 4-3-1 受訪者國籍與是否就業之關聯分析

是否就業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從事有報酬工

次數 262 411 23 696

百分比 58.20% 44.40% 56.10% 49.20%

從事無酬家屬

工作

次數 9 24 2 35

百分比 2.00% 2.60% 4.90% 2.50%

有工作未做但

領有報酬

次數 0 1 0 1

百分比 0.00% 0.10% 0.00% 0.10%

有工作未做沒

有領報酬

次數 1 2 0 3

百分比 0.20% 0.20% 0.00% 0.20%

沒有工作正在

找工作

次數 1 1 0 2

百分比 0.20% 0.10% 0.00% 0.10%

想工作但還沒

找工作

次數 1 13 0 14

百分比 0.20% 1.40% 0.00% 1.00%

無工作升學次數 2 5 0 7

百分比 0.40% 0.50% 0.00% 0.50%

無工作料理家

次數 168 441 15 624

百分比 37.30% 47.70% 36.60% 44.10%

高齡或身心障

次數 2 21 1 24

百分比 0.40% 2.30% 2.40% 1.70%

不想工作次數 4 1 0 5

百分比 0.90% 0.10% 0.00% 0.40%

已退休次數 0 5 0 5

百分比 0.00% 0.50% 0.00% 0.4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41.48;df=20;p<0.01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當進一步了解國籍別與受訪者從事工作數之關聯性(參閱表 4-3-2),

發現:國籍別與受訪者所從事的工作數之關連程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χ2=2.71;df=2;p>0.05),顯示:不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

在所從事的工作數量上有所差異。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58

PROSPECT & EXPLORATION

表 4-3-2 受訪者國籍與從事工作數之關聯分析

工作個數 次數百分比 東南亞國家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1 個工作次數 271 432 25 728

百分比 100.00% 99.10% 100.00% 99.50%

2 個工作次數 0 4 0 4

百分比 0.00% 0.90% 0.00% 0.50%

總和次數 271 436 25 732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2.71;df=2;p>0.05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表 4-3-3 顯示國籍別與受訪者從事主要工作平均月薪之關聯性分析。

本表顯示:國籍別與受訪者從事主要工作平均月薪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

的顯著水準(χ2=50.46;df=14;p<0.001),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

之不同,而在其從事主要工作平均月薪上有所差異。當進一步觀察百分比

分布情形可以發現,原籍為東南亞國家的新移民從事主要工作平均月薪以

1 萬元至未滿 2 萬元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43.60%,其次 2 萬元至未滿 3

萬元,占 41.00%。而原籍為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從事主要工作平均月

薪以 2 萬元至未滿 3 萬元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56.20%,其次為 1 萬元至

未滿 2 萬元,占 22.40%。而原籍為其他國家的新移民從事主要工作平均

月薪以 2 萬元至未滿 3 萬元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57.10%,其次為 1 萬元

至未滿 2 萬元,占 23.80%。可以發現,相較於其他國籍別新移民,以原

籍為東南亞國家的新移民所從事主要工作平均月薪相對較低,而大陸及港

澳地區新移民所從事主要工作平均月薪則分布較為分散。

表 4-3-3 受訪者國籍與從事主要工作平均月薪之關聯分析

平均月薪 次數百分比 東南亞國家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無報酬次數 9 24 2 35

百分比 3.40% 5.60% 9.50% 4.90%

未滿 1 萬次數 11 17 0 28

百分比 4.10% 4.00% 0.00% 3.90%

59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平均月薪 次數百分比 東南亞國家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1 萬元至未滿2 萬元

次數 116 96 5 217

百分比 43.60% 22.40% 23.80% 30.30%

2 萬元至未滿3 萬元

次數 109 241 12 362

百分比 41.00% 56.20% 57.10% 50.60%

3 萬元至未滿4 萬元

次數 15 35 1 51

百分比 5.60% 8.20% 4.80% 7.10%

4 萬元至未滿5 萬元

次數 0 5 0 5

百分比 0.00% 1.20% 0.00% 0.70%

5 萬元至未滿6 萬元

次數 1 4 0 5

百分比 0.40% 0.90% 0.00% 0.70%

6 萬元至未滿7 萬元

次數 0 2 0 2

百分比 0.00% 0.50% 0.00% 0.30%

7 萬元以上次數 1 0 1 2

百分比 0.40% 0.00% 4.80% 0.30%

不知道次數 4 5 0 9

百分比 1.50% 1.20% 0.00% 1.30%

總和次數 266 429 21 7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58.87;df=18;p<0.001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當進一步了解國籍別與受訪者對於目前工作的滿意程度之關聯性(參

閱表 4-3-4),發現:國籍別與受訪者對於目前工作的滿意程度之關連程度

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12.94;df=8;p>0.05),顯示:不會因

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對於目前工作的滿意程度上有所差異。

表 4-3-4 受訪者國籍與對目前工作滿意度之關聯分析

工作滿意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非常滿意次數 13 19 1 33

百分比 4.80% 4.40% 4.00% 4.50%

還算滿意次數 96 161 12 269

百分比 35.40% 36.90% 48.00% 36.70%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60

PROSPECT & EXPLORATION

普通次數 152 223 12 387

百分比 56.10% 51.10% 48.00% 52.90%

不太滿意次數 7 32 0 39

百分比 2.60% 7.30% 0.00% 5.30%

非常不滿意次數 3 1 0 4

百分比 1.10% 0.20% 0.00% 0.50%

總和次數 271 436 25 732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12.94;df=8;p>0.05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當進一步了解國籍別和受訪者求職時是否遭遇困難之關聯性(參閱表

4-3-5),發現:國籍別與受訪者求職時是否遭遇困難之關連程度沒有達到

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1.31;df=2;p>0.05),顯示:不會因為受訪者

國籍別之不同,而在求職時是否會遭遇困難有所差異。

表 4-3-5 受訪者國籍與求職時是否遭遇困難之關聯分析

求職困難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沒有遭遇困難次數 248 393 24 665

百分比 90.80% 89.50% 96.00% 90.20%

有困難次數 25 46 1 72

百分比 9.20% 10.50% 4.00% 9.80%

總和次數 273 439 25 737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1.31;df=2;p>0.05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有關新移民就業所遭遇的困難,本研究針對桃園市新移民服務據點和

專業團體的訪談資料亦有類似的發現。

在母國是有一技之長的,例如從事美髮業等,但是來到臺灣之後,雖然

普遍都有就業意願及就業機會,但是缺乏創業資金及中文語言能力,使得在

就業上面臨困境。此外,普遍雇主在聘僱時常希望新移民能夠讀寫中文,

更使得新移民的就業機會受到限制。再來是,新移民家庭大多數有小孩,在

61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需要照顧小孩的前提下,新移民普遍希望能夠是正常班的,能夠方便接送小

孩上下學,但往往較為低技術性的工作都是輪班制的使得新移民無法工作就

業。-----政府所設置職訓地點交通便利性仍不足,使得新移民往往無法前往。

-----目前政府提供的職訓課程多為技術層級低、服務性高的課程,未能全盤

考量新移民的母國教育程度或專業技能。-----再來是新移民就業會遇到「職

場歧視」,雇主多以沒有身分證不願雇用或僅給予外籍勞工的薪資 (同工不

同酬 ),甚至未給予權益保障,如勞健保。(1-4-2)

我認為新移民在就業現況上,因為受限於他們的學歷不被承認,且又沒

有專業的能力,因此在工作上只能找一些非技術性的工作。-----我認為政府

在這方面應該要針對這些新移民的需求,像是可以開辦烹飪班、電腦班協助

他們取得證照,電腦班可以教這些新移民一些電腦的基本文書處理,讓他們

可以從事公司或工廠的會計,而不是開設美容、美髮班,這些班雖然對他們

也有幫助,但她們還是需要一筆資金才可以開店。(11-4-2)

目前我們所服務的新移民案例,她們目前約 80%有工作,所面臨的困

境是家中年幼或就學的小孩無人照顧的問題。-----新移民認為政府所提供的

職業訓練認為不符合她們的就業需求,目前有開設的是美容班、美甲班,這

些課程雖然可以讓新移民學得專業技能,但是在就業方面,卻沒有這麼容易,

她們通常還必須有一筆創業的資金。(13-4-2)

近幾年來,在相關法令與政策不斷地修改下,臺灣婚姻移民形式上在

勞動權益所享有的利保障幾乎與人無異26。而本研究則發現,可能由於政

府的輔導作為奏效,求職時遭遇困難的新移民僅佔約一成。而本研究針對

不同國籍別新移民的差異分析,則有以下更進一步的發現:(一)國籍別

與受訪者目前是否就業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 2=41.48;

df=20;p<0.01)。同時,相較於其他國籍別新移民,以原國籍為東南亞國

家的新移民目前從事有報酬工作百分比相對較高,而以大陸及港澳地區新

移民目前從事有報酬工作百分比相對較低。(二)國籍別與受訪者從事主

要工作平均月薪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50.46;df=14;

26 辛炳隆、鄭津津、林淑慧,「我國婚姻移民勞動工作權益保障及促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14年),頁 165。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62

PROSPECT & EXPLORATION

p<0.001)。同時,相較於其他國籍別新移民,以原籍為東南亞國家的新移

民所從事主要工作平均月薪相對較低,而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所從事主

要工作平均月薪則分布較為分散。(三)不同國籍新移民所從事的工作數

量及主要工作的性質並無顯著差異,不同國籍新移民對目前工作滿意度亦

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情形分析

表 4-4-1 顯示國籍別與受訪者中文能力之關聯性分析。首先,在中文

聽力部分,國籍別與受訪者中文聽力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χ2=138.72;df=4;p<0.001),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

在其中文聽力上有所差異。當進一步觀察百分比分布情形可以發現,雖

然各種國籍別的新移民中文聽力均以好者所占百分比最高,但其中又以

大陸及港澳地區的新移民表示自己中文聽力不錯者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90.90%;而以原籍為其他國家新移民中文聽力不錯者所占百分比最低,

占 65.90%。第二,在中文口說能力部分,國籍別與受訪者中文口說能力

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158.87;df=4;p<0.001),顯

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在其中文口說能力上有所差異。當

進一步觀察百分比分布情形可以發現,雖然各種國籍別的新移民中文口說

能力均以好者所占百分比最高,但其中又以大陸及港澳地區的新移民表示

自己中文口說能力不錯者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90.30%;而以原籍為其他

國家新移民中文口說能力不錯者所占百分比最低,占 58.90%。第三,在

中文閱讀能力方面國籍別與受訪者中文閱讀能力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

顯著水準(χ 2=416.86;df=4;p<0.001),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

不同,而在其中文閱讀能力上有所差異。當進一步觀察百分比分布情形

可以發現,原籍為東南亞國家新移民中文閱讀能力以尚可者所占百分比

最高,占 46.00%;其次為不好者,占 37.60%。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以

表示自己中文閱讀能力不錯者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68.90%;其次為尚可

者,占 25.90%。原籍為其他國家新移民中文閱讀能力以尚可者所占百分

比最高,占 46.30%;其次為不好者,占 36.60%。最後,在中文寫作能

力方面,國籍別與受訪者中文寫作能力的關連程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

63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準(χ2=416.86;df=4;p<0.001),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

而在其中文寫作能力上有所差異。當進一步觀察百分比分布情形可以發

現,原籍為東南亞國家新移民中文寫作能力以不好者所占百分比最高,

占 56.40%;其次為尚可者,占 32.90%。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以表示

自己中文寫作能力不錯者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57.50%;其次為尚可者,

占 25.60%。原籍為其他國家新移民中文寫作能力以不好者所占百分比最

高,占 56.10%;其次為尚可者,占 29.30%。

表 4-4-1 受訪者國籍與其中文能力之關聯分析

中文

能力程度

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聽力

好次數 300 841 27 1168

百分比 66.70% 90.90% 65.90% 82.50%

尚可次數 141 83 12 236

百分比 31.30% 9.00% 29.30% 16.70%

不好次數 9 1 2 12

百分比 2.00% 0.10% 4.90% 0.8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138.72;df=4;p<0.001

口說

能力

好次數 287 835 24 1146

百分比 63.80% 90.30% 58.50% 80.90%

尚可次數 151 85 15 251

百分比 33.60% 9.20% 36.60% 17.70%

不好次數 12 5 2 19

百分比 2.70% 0.50% 4.90% 1.3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158.87;df=4;p<0.001

中文

閱讀

能力

好次數 74 637 7 718

百分比 16.40% 68.90% 17.10% 50.70%

尚可次數 207 240 19 466

百分比 46.00% 25.90% 46.30% 32.90%

不好次數 169 48 15 232

百分比 37.60% 5.20% 36.60% 16.4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64

PROSPECT & EXPLORATION

中文

能力程度

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卡方值 χ2=416.86;df=4;p<0.001

中文

寫作

好次數 48 532 6 586

百分比 10.70% 57.50% 14.60% 41.40%

尚可次數 148 237 12 397

百分比 32.90% 25.60% 29.30% 28.00%

不好次數 254 156 23 433

百分比 56.40% 16.90% 56.10% 30.6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337.64;df=4;p<0.001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表 4-4-2 顯示國籍別和受訪者與家人溝通上是否存在困擾之關聯性分

析。從本表可以發現:國籍別和受訪者與家人溝通上是否存在困擾之關連

程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7.04;df=6;p>0.05),顯示:不會因

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在與家人溝通上是否存在困擾有所差異。

表 4-4-2 受訪者國籍與和家人溝通有無困擾之關聯分析

家人溝通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非常有困擾次數 3 5 0 8

百分比 0.70% 0.50% 0.00% 0.60%

有點困擾次數 16 45 2 63

百分比 3.60% 4.90% 4.90% 4.40%

普通次數 57 90 1 148

百分比 12.70% 9.70% 2.40% 10.50%

沒有困擾次數 374 785 38 1197

百分比 83.10% 84.90% 92.70% 84.5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7.04;df=6;p>0.05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65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有關新移民與家人溝通困擾的原因方面,本研究進一步透過桃園市新

移民服務據點和專業團體的訪談資料顯示:由於文化及風俗習慣上的差

異,加上語言溝通障礙,導致新移民與家人溝通上的困難。

因為新移民來自於國外,與臺灣的風俗、文化有很大的差別,致使他們

在與丈夫、家中成員溝通上會出現許多問題,像是婆媳問題、親子教養問題

等。(2-4-1)

婆媳問題比較常見,語言方面也會出現障礙,可能生活上家人間的溝通

會不太方便。(5-4-1)

不論是外籍或是陸籍配偶,我覺得文化差異比較會產生問題,-----主要

都是家庭成員的溝通問題。(10-4-1)

各國文化及風俗習慣差異性大是最主要的問題,因為新移民初來臺灣,

語言上無法溝通,加上文化上的不同,致使很多新移民出現適應不良的現象,

另外會娶新移民的大多是家庭經濟比較弱勢的男性,在溝通不良的情況下,

容易造成隔閡及磨擦。(16-4-1)

當進一步了解國籍別和受訪者目前在臺生活面臨重大困擾類型之關聯

性(參閱表 4-4-3),發現:國籍別與受訪者在臺生活上所面臨重大困擾類

型之關連程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37.59;df=28;p>0.05),顯

示:不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在其生活所面臨的重大困擾類型上

有所差異。

有關新移民在臺生活的重大困擾問題,本研究針對桃園市新移民服務

據點和專業團體的訪談資料亦有類似發現。

第一是經濟問題,-----需要賺錢養家或者是小孩還小需要照顧又或者是

公婆需要照顧。-----第二是婚姻問題,像是丈夫外遇、夫妻間溝通不良等。

-----第三是法律相關問題,像是新移民的身分證或居留證遭詐騙集團利用作

為人頭帳戶的問題,大部分被詐騙的原因是容易相信他人,不懂法律上的規

定。(1-4-1)

婆媳問題比較常見,語言方面也會出現障礙,可能生活上家人間的溝通

會不太方便。 (5-4-1)

主要的問題是新移民生活適應的問題,因為新移民來自於不同的國家,

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風俗民情及環境適應等,有太多的不同,因此在家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66

PROSPECT & EXPLORATION

庭溝通相處上一定會遇到很多的問題 -----。第二是就業問題,因為新移民語

言及身分的特殊,致使在臺灣從事的工作較低階,像是在工廠當作業員、飲

食小吃部當清潔工等,為了賺錢生活,兼差多份工作的情形很多,導致的情

形就是目前我們主要關心的對象,小孩教育的問題 -----。第三,家庭暴力的

問題,普遍來說,因為新移民家庭的男性生活適應能力不佳,在缺乏自信心

的情形下,有些會有家庭暴力的情形發生,而家庭暴力發生對於小孩的人格

成長有很深遠的影響。 (13-4-1)

表 4-4-3 受訪者國籍與目前在臺生活有何重大困擾之關聯分析

生活困擾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自己健康問題次數 4 40 2 46百分比 0.90% 4.50% 5.30% 3.40%

夫妻相處問題次數 5 8 1 14百分比 1.20% 0.90% 2.60% 1.00%

自己工作問題次數 19 28 0 47百分比 4.40% 3.10% 0.00% 3.40%

家人工作問題次數 0 4 0 4

百分比 0.00% 0.40% 0.00% 0.30%

經濟問題次數 58 96 2 156百分比 13.40% 10.70% 5.30% 11.40%

人身安全問題次數 0 1 0 1百分比 0.00% 0.10% 0.00% 0.10%

家庭暴力問題次數 0 3 0 3百分比 0.00% 0.30% 0.00% 0.20%

公婆妯娌問題次數 1 2 0 3百分比 0.20% 0.20% 0.00% 0.20%

家中兒童照顧

問題

次數 6 8 1 15百分比 1.40% 0.90% 2.60% 1.10%

家中老人照顧

問題

次數 1 2 0 3百分比 0.20% 0.20% 0.00% 0.20%

子女教育或溝

通問題

次數 40 44 1 85百分比 9.20% 4.90% 2.60% 6.20%

居住問題次數 0 1 0 1百分比 0.00% 0.10% 0.00% 0.10%

在臺生活權益

問題

次數 1 7 0 8

百分比 0.20% 0.80% 0.00% 0.60%

其他次數 0 1 0 1百分比 0.00% 0.10% 0.00% 0.10%

沒有困擾問題次數 299 651 31 981百分比 68.90% 72.70% 81.60% 71.70%

總和次數 434 896 38 1368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37.59;df=28;p>0.05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67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表 4-4-4 顯示國籍別和受訪者沒有參加過照顧輔導措施主要原因之

關聯性分析。從本表可以發現:國籍別和受訪者沒有參加過照顧輔導

措施主要原因之關連程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15.29;df=10;

p>0.05),顯示:不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在其沒有參加過照顧

輔導措施的主要原因上有所差異。

其次,本研究針對桃園市新移民服務據點和專業團體的訪談資料亦有

類似發現。他們常因經濟上的需求,一來到臺灣大部分就會馬上去找工作

賺錢,導致沒有多餘的心力在學習上,或是因為需要照顧子女或家人而無

法參加照顧輔導課程。此外,也可能因為家人對其不信任,限制他們的行

動不讓他們出來。

新移民生活中最大的困境是新移民走不出來,有可能是需要賺錢養家或

者是小孩還小需要照顧又或者是公婆需要照顧,另一方面家庭觀念的傳統保

守封閉,認為新移民外出參與活動與他人接觸可能會學壞或者被拐跑,使得

不願讓新移民外出與他人交往。(1-4-1)

像是在客家區的話,因為他們的家庭比較保守,會限制他們的行動不讓

他們出來。(2-4-1)

新移民家庭的經濟狀況普遍都不好,需要馬上工作而無法去參加課程。

除非像我們這邊上課的多半家庭經濟還過得去,才有辦法來上課,沒辦法來

的通常是迫切需要錢生活的根本沒有時間來上課。(14-4-1)

絕大數的新移民來臺灣後,在經濟負擔上有迫切的壓力,還擔負起照顧

母國家人的責任,因此他們一來到臺灣大部分就會馬上去找工作賺錢,把錢

寄回故鄉,變成是說她們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在學習上。(16-4-1)

表 4-4-4 受訪者國籍與未參加照顧輔導措施主要原因之關聯分析

未參加

原因

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料理家務及照

顧家人、小孩

次數 254 509 25 788

百分比 82.20% 78.20% 83.30% 79.60%

家人不同意參加次數 5 5 0 10

百分比 1.60% 0.80% 0.00% 1.00%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68

PROSPECT & EXPLORATION

要工作次數 37 70 2 109

百分比 12.00% 10.80% 6.70% 11.00%

不知道有照顧

輔導措施

次數 5 40 1 46

百分比 1.60% 6.10% 3.30% 4.60%

沒有興趣次數 8 25 2 35

百分比 2.60% 3.80% 6.70% 3.50%

其他次數 0 2 0 2

百分比 0.00% 0.30% 0.00% 0.20%

總和次數 309 651 30 990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15.29;df=10;p>0.05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過去研究顯示,對中國籍女性新移民而言,語言溝通比較不會影響日

常生活的適應;但對絕大部分的東南亞籍新移民婦女,在移居臺灣之前可

能只會幾個簡單生字或輔以比手畫腳,進行簡單的溝通而已,來臺灣之後

如果沒有進入「識字班」或學習語言的機會,將會讓許多婚姻移民婦女孤

立無援,而與整個社會的互動疏離。27而本研究針對新移民的中文能力進

行分析亦有類似的發現,均以大陸及港澳地區的新移民中文能力最好。再

就東南亞國家與其他國籍的新移民而言,其他國國籍新移民在中文聽力與

口說能力的程度最差;而東南亞籍新移民則在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最差。

比較特殊的是,本研究發現,有超過 80% 的新移民表示與家人溝通沒有

困擾,而且不同國籍新移民並無顯著差異,這是與過去研究較為不同的地

方。究其原因,除了很多新移民來到臺灣多年,已經能夠適應在臺的生活

以及政府輔導作為以發揮部分功能外,也跟本研究對象多,較能看到新移

民普遍的現象,而非僅侷限於少數個案。

五、不同國籍新移民對生活環境整體感受之分析

表 4-5-1 顯示國籍別和受訪者對生活環境整體感受之關聯性分析。首

先,國籍別和受訪者是否認同居住在臺灣很自由民主之關連程度未達統計

上的顯著水準(χ2=10.56;df=6;p>0.05),顯示:不會因為受訪者國籍

27 潘淑滿,「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頁 33。

69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別之不同,而在其對於居住在臺灣是否很自由民主的認知程度上有所差

異。第二,國籍別與受訪者是否認同臺灣是平等對待、社會公益地方達到

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12.48;df=6;p<0.05),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

籍別之不同,而在其對於臺灣是否為平等對待、社會公益地方的認知程度

上有所差異。當進一步觀察百分比分布情形可以發現,原籍為其他國家的

新移民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者占 95.10%,所占百分比最高;其次為原籍

為東南亞國家新移民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者占 94.00%;而以大陸及港澳

地區新移民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者所占百分比最低,占 88.90%。第三,

國籍別和受訪者是否認同居住在臺灣很安全之關連程度未達統計上的顯

著水準(χ2=11.93;df=6;p>0.05),顯示:不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

同,而在其對於居住在臺灣是否很安全的認知程度上有所差異。第四,國

籍別與受訪者是否認同居住在臺灣有良好教育環境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χ2=15.30;df=6;p<0.05),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在

其對於居住在臺灣是否有良好教育環境的認知程度上有所差異。當進一

步觀察百分比分布情形可以發現,原籍為東南亞國家新移民表示非常同

意和同意者占 98.70%,所占百分比最高;其次為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

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者占 95.60%;而以原籍為其他國家的新移民表示非

常同意和同意者所占百分比最低,占 92.70%。第五,國籍別與受訪者是

否認同居住在臺灣有良好醫療照顧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χ2=31.73;

df=4;p<0.001),顯示: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在其對於居住在

臺灣是否有良好醫療照顧的認知程度上有所差異。當進一步觀察百分比分

布情形可以發現,原籍為東南亞國家新移民以表示非常同意者所占百分比

最高,占 56.70%;其次為同意者占 42.7%。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以表

示同意者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55.10%;其次為非常同意者占 41.80%。原

籍為其他國家的新移民以表示非常同意者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53.70%;

其次為同意者占 43.90%。整體而言,以原籍為東南亞國家新移民認同程

度最高,以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的認同程度最低。最後,國籍別和受訪

者是否認同居住在臺灣生活很幸福之關連程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χ2=8.10;df=6;p>0.05),顯示:不會因為受訪者國籍別之不同,而

在其對於居住在臺灣生活是否很幸福的認知程度上有所差異。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70

PROSPECT & EXPLORATION

綜合本表可以發現,有超過九成的新移民對於臺灣生活環境整體的感

受感到滿意,其中又以「居住臺灣有良好醫療照顧」滿意度最高,感到滿

意者計有 97.70%;而以「臺灣是平等對待、社會公益地方」的滿意度稍

低,表示滿意者計有 90.80%。

表 4-5-1 受訪者國籍與對生活環境整體感受之關聯分析

項目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居住臺灣很

自由民主

非常同意次數 119 240 14 373

百分比 26.40% 25.90% 34.10% 26.30%

同意次數 321 635 27 983

百分比 71.30% 68.60% 65.90% 69.40%

不太同意次數 10 49 0 59

百分比 2.20% 5.30% 0.00% 4.20%

非常不同

次數 0 1 0 1

百分比 0.00% 0.10% 0.00% 0.1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10.56;df=6;p>0.05

是否認同臺

灣是平等對

待、社會公

益地方

非常同意次數 103 176 11 290

百分比 22.90% 19.00% 26.80% 20.50%

同意次數 320 647 28 995

百分比 71.10% 69.90% 68.30% 70.30%

不太同意次數 26 96 2 124

百分比 5.80% 10.40% 4.90% 8.80%

非常不同

次數 1 6 0 7

百分比 0.20% 0.60% 0.00% 0.5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12.48;df=6;p<0.05

71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項目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臺灣是安全

的地方

非常同意次數 117 181 13 311

百分比 26.00% 19.60% 31.70% 22.00%

同意次數 316 692 27 1035

百分比 70.20% 74.80% 65.90% 73.10%

不太同意次數 17 50 1 68

百分比 3.80% 5.40% 2.40% 4.80%

非常不同

次數 0 2 0 2

百分比 0.00% 0.20% 0.00% 0.1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11.93;df=6;p>0.05

居住臺灣有

良好教育環

非常同意次數 156 263 15 434

百分比 34.70% 28.40% 36.60% 30.60%

同意次數 288 622 23 933

百分比 64.00% 67.20% 56.10% 65.90%

不太同意次數 6 39 3 48

百分比 1.30% 4.20% 7.30% 3.40%

非常不同

次數 0 1 0 1

百分比 0.00% 0.10% 0.00% 0.1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15.30;df=6;p<0.05

居住臺灣有

良好醫療照

非常同意次數 255 387 22 664

百分比 56.70% 41.80% 53.70% 46.90%

同意次數 192 510 18 720

百分比 42.70% 55.10% 43.90% 50.80%

不太同意次數 3 28 1 32

百分比 0.70% 3.00% 2.40% 2.30%

非常不同

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總和次數 255 387 22 664

百分比 56.70% 41.80% 53.70% 46.90%

卡方值 χ2=31.73;df=4;p<0.001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72

PROSPECT & EXPLORATION

項目次數

百分比東南亞國家

大陸及港澳

地區其他國家 總和

居住臺灣生

活很幸福

非常同意次數 53 94 4 151

百分比 11.80% 10.20% 9.80% 10.70%

同意次數 387 786 37 1210

百分比 86.00% 85.00% 90.20% 85.50%

不太同意次數 9 42 0 51

百分比 2.00% 4.50% 0.00% 3.60%

非常不同

次數 1 3 0 4

百分比 0.20% 0.30% 0.00% 0.30%

總和次數 450 925 41 1416

百分比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卡方值 χ2=8.10;df=6;p>0.05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伍、結論與建議

針對桃園市新移民的生活適應與需求,本研究分成四大部分歸結研究

主要發現並提出建議:

一、家庭生活層面

在三類國籍新移民當中,以其他國籍新移民的家庭收入最高、配偶教

育程度最高、與配偶認識的方式多經由工作關係(婚前感情基礎較深)、

與配偶結婚年數最長、離婚情形最少,顯示此類國籍新移民的家庭生活情

形較佳。反觀東南亞籍新移民的家庭收入最低、配偶教育程度最低(高

中職以下所占百分比最高)、與配偶認識的方式多經由婚姻介紹、與配偶

結婚年數較低、離婚情形最多,顯示此類國籍新移民的家庭生活情形較不

佳。東南亞籍新移民的家庭需要較多的照顧輔導資源,協助其提升家庭生

活品質,強化其家庭功能。

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不是首度結婚的比率最高、配偶不是首度結婚

的比率最高、配偶健康狀況不良的比率也是最高,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

的家庭可能需要較多的醫療保健資源。而其他國籍新移民的生育子女數較

多(2 個及以上子女百分比最高)、期望子女的教育程度最高,大陸及港

73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專題研究

澳地區新移民沒有生育子女的百分比最高,東南亞籍新移民的生育子女數

居中、期望子女的教育程度相對較低。顯然,不同國籍新移民家庭所需要

的教育資源並不相同,此問題亟待後續研究澄析,以提供適切的教育資源。

二、就業層面

在三類國籍新移民當中,以東南亞籍新移民從事有報酬工作的百分比

為最高,但平均月薪卻是最低,家庭收入亦是最低,顯見東南亞籍新移民

有較強烈的就業意願和就業需求,對其提供適切的職業訓練、就業訊息及

職業介紹與輔導,亟具重要性和急迫性。

而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可能因為非首度結婚比率最高、生育子女數

最少、配偶健康不佳的比率最高(需較多時間照顧配偶)、年齡較年長,

以致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從事有報酬工作的百分比為最低。惟針對有就

業意願和需求的大陸及港澳地區新移民,可考量其中文聽說讀寫能力均

佳、文化和風俗習慣較相近等條件輔導其順利就業。

其他國籍新移民認識配偶的方式有相當高的比例是經由工作關係,換

言之,許多其他國籍新移民在結婚前已從事工作,而且其配偶的教育程度

也是三類國籍新移民配偶中最高者,顯見其他國籍新移民具有相對較優勢

的就業條件。惟從國籍別與工作性質的關聯性分析中發現,三類國籍新移

民所從事的工作性質並無顯著差異,顯示其他國新移民雖具較優勢的就業

條件,但所從事的工作在性質上卻與東南籍和大陸籍新移民相似。未來針

對其他國籍新移民的就業輔導內容宜著重開發其工作潛能,提升其原屬技

能在臺運用的機會。

政府也應擬定相關政策,透過節稅、行政作業簡易化等措施,鼓勵事

業單位聘僱新移民,積極創造新移民友善就業環境與氛圍。

三、生活適應層面

超過 80% 的新移民均表示與家人溝通沒有困擾,而且三類新移民並

無顯著差異。顯示不論是東南籍、大陸及港澳籍或其他國家籍新移民,平

時與家人溝通並無困擾,大多數的臺灣家人對於新移民有相當程度的接受

和包容。惟在中文溝通能力方面,除大陸及港澳籍新移民的聽說讀寫能

力均佳之外,東南亞籍新移民的中文讀寫能力相對最差,其他國籍新移民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74

PROSPECT & EXPLORATION

的中文聽說能力相對最差。因此對於不同國籍新移民的生活適應輔導措施

應有不同的內容,東南亞籍新移民可多加強中文讀寫課程,其他國籍新移

民可多加強中文聽說課程,大陸及港澳籍新移民可多加強中文以外的課程

(如健康照顧、婚姻經營、職業訓練等)。

有關新移民目前在臺生活的重大困擾問題,雖平均超過 70% 的新移

民表示沒有重大困擾問題,但有較高百分比的東南亞籍和大陸港澳籍新移

民表示有經濟問題,尤其是東南亞籍新移民。因此,對於經濟較弱勢的新

移民實有必要提供適切的協助與輔導措施。

四、生活環境整體感受層面

不論原屬國是何國籍,超過 90% 的新移民均認為均住在臺灣很自

由、很民主、很安全、教育環境良好、醫療照顧品質良好、生活很幸福。

惟有幾點生活感受,值得注意與深思。

對於婚姻來臺的新移民,過去的政策思維大多聚焦在提供輔導、協

助,使其能夠學習進而融入臺灣社會。然而隨著跨國婚姻夫妻雙方的素質

愈趨接近,跨國婚姻所組成的家庭在結構和性質上出現了改變,過去所強

調協助新移民融入臺灣社會,這樣的觀點面對目前和未來的跨國婚姻家庭

以及多元化的臺灣社會,是否有其適當性,亟待研究。

在三類國籍新移民當中,統計顯示,顯然有較多的大陸及港澳籍新移

民不同意臺灣是平等對待、具社會公益的地方,以及不同意居住臺灣有良

好的醫療照顧。另外,顯然有較多的其他國籍新移民不同意居住臺灣有良

好的教育環境。換言之,隨著新移民教育程度、原屬國社經背景的改變,

跨國婚姻逐漸呈現不同以往的樣貌。不論是在意識形態上、醫療及教育資

源分配上,須兼顧公平與合理。總之,未來建構臺灣成為一個真正多元文

化、平等對待的社會,亟具重要性與急迫性。

75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專題研究

摘要

隨著全球自由貿易協定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數目大幅成長,臺灣面臨被邊緣化壓力。研究區域整合對各國影響的學術文獻並不缺乏,不過

相關文獻多以區域整合所產生的「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效果及「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切入,多著重於「GTAP模型」以及「重力模型(Gravity model)」,無法看到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對於一國產業鏈的影響。本論文將由全球產業鏈分工的角度,觀察自由貿易協定對一國產業發展的影

響,以臺灣紡織產業為例,解析其可能面臨之衝擊。本研究發現,未來「跨

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以下簡稱 TPP)生效後,目前由臺灣輸出紗、布到越南進行加工,再由越南出口至美國的垂直分工型

態,將因為嚴格的原產地規定而直接或間接地對臺灣紡織產業鏈造成斷鏈

的負面效果,對臺灣非常不利。另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以下簡稱 RCEP)若生效,以目前東協對外洽簽 FTA之原產地規定相對美國 FTA之原產地規定較為寬鬆的情形觀察,臺灣過去的垂直分工模式尚可以運作,對於臺灣紡織產業鏈的影響較不

如 TPP之衝擊大;但未來若是 RCEP採取較嚴格之原產地規定,加速區域內紡織產業的上中下游整合,臺灣對於印尼的出口亦將受到影響。

關鍵詞:區域整合、臺灣產業鏈、紡織業、跨太平洋夥伴協議

The Impact of TPP’s Rules of Origin on the Supply Chain of Taiwan’s Textile Industry

連玉蘋(Lien, Yu-Ping)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 對臺灣

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76

PROSPECT & EXPLORATION

壹、緣起

近年來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興起,FTA 數目大幅成長。以亞洲為例,

中、日、韓三國已於 2012 年底啟動三國自由貿易協定 (FTA) 談判。中、

日、韓、東協十國,外加紐西蘭、澳洲、印度等十六國,更進一步共同

發起成立 RCEP,已於 2013 年 1 月展開談判。以東協及中國大陸為首

的 RCEP 十六國、35 億人口,GDP 總額逾 23 兆美元,占全球 28.4%。

RCEP 若整合完成,將是亞洲最重要,也是世界最具成長潛力的區域市

場。

另一方面,由美國領導發起之 TPP,包括美、加、墨、智、秘,以及

澳、紐、星、馬、越、汶萊、日本等,共計十二國、8 億人口,GDP 總額

達到 28 兆美元,占全球 35%,已於 2015 年 10 月達成共識。

以臺灣的角度來看,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之興起,對於出口產生排擠效

果,而使臺灣逐漸有被邊緣化的危機.但是相關的研究僅限於貿易面向,

或是分析臺灣出口產品在各出口市場市占率的下降,對於以代工為主要生

產模式的臺灣而言,卻無法看到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對於臺灣產業鏈的影

響。因此,本論文將由國際產業鏈分工的角度,解析臺灣在面對未來全球

區域經濟整合所可能面臨的衝擊。

貳、文獻回顧

如前所述,本論文採取的視角是從區域整合對臺灣「產業鏈」的影響

為主,這與過去區域研究整合文獻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較過去的研究更為

全面。以往研析區域經濟整合對臺灣衝擊,主要是由傳統之「貿易創造

(trade creation)」及「貿易移轉 (trade diversion)」1效果切入,例如過去相

1 貿易創造效果是指,在區域整合之下,關稅同盟內部取消關稅,實行自由貿易後,關稅同盟國國內成本高的產品被同盟內其他成員國成本低的產品所替代,從成員國進口產品,從而創造出過去所不可能發生的新的貿易。另一方面,貿易轉向效果則是指,在區域內互免關稅的情況下,原本由非成員進口之產品被成本較高的成員進口品所取代。所以由效率觀點而言,貿易創造效果可以增加福利,而貿易轉向效果則會使福利水準下降。

77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專題研究

關研究討論之中國大陸 - 東協 FTA、美韓 FTA、歐韓 FTA 等對臺灣之影

響,均是採用此種面向之分析,而貿易效果的分析也是一般對區域整合影

響常見的分析方式。

關於區域整合 ( 或自由貿易協定 ) 造成貿易移轉效果的文獻相當龐

雜,研究學者橫跨政治學家以及經濟學家,甚至延伸至國際公法等領域。

在政治學方面,著名的政治經濟研究學者包括基歐漢 (Keohane 2002)2

、德斯特勒 (Destler 2005)3 、米爾納 (Milner 1988)

4 、吉利根 (Gilligan

1997)5 以及德斯特勒與奧德爾 (Odell) (1987)

6 。在國際公法方面,主要

則是以傑克森 (Jackson 1997 & 2000)7 還有查諾維茲 (Charnovitz 2002 &

2005)8做為代表。

在經濟學方面,相關的文獻包含針對大眾與公共政策所撰寫的文

獻,包括比爾 · 伊瑟爾 (Bill Ethier 1998a and 1998b)9 針對單邊主義

(unilateralism)、區域主義 (regionalism) 以及多邊主義 (multilateralism)

2 Keohane, R. D., (2002). “Power and Governance in a Partially Globalized World” . London:Routledge.

3 Destler, I. M., “American Trade Politics,” 2005, 4th ed.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 Milner, H. (1988). “Resisting Protectionism: Global Industries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 Gilligan, M. (1997). Empowering Exporters: Delegation, Reciprocity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Trade Policy.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6 Destler, I. M. and J. Odell (1987), Anti-protection: Changing Forces in US Trade Politics.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7 Jackson, J. (1997).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Law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Jackson, J. H. (2000).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atershed Innovation or Cautious Step Forward? in J. H. Jackson (ed.), The Jurisprudence of the GATT & the WTO: Insights on Treaty Law and Economic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Charnovitz, S. (2002). Trade Law and Global Governance. London: Cameron May.Charnovitz, S. (2005). The WTO in 2020,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 1–2, 167–90.

9 Ethier, W. J. (1998a).“Reciprocity, Nondiscrimination, and a Multilateral World ” , Pen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1999-2001). Ethier, W. J. (1998b), “Regionalism in a Multilateral World”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 (1214–1245).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78

PROSPECT & EXPLORATION

相關主題所發表的相關文獻。此外,溫特斯 (Winters 1996)10、帕納格裏

亞 (Panagariya 1999)11以及世界銀行 (2000)

12 的作品也對區域經濟整合

有詳盡研究。總之,相關研究基本上都與「競爭性自由化」(competitive

liberalization)文獻息息相關。

「競爭性自由化」是指同時透過多邊、區域及雙邊層次的貿易自由化

談判來積極達成全球自由貿易的目標。13

依柏格斯坦之見,隨著全球經濟

相互依賴遽增,外來投資將相當有限,國家競爭將因此趨於激烈,競相爭

取外國市場。

經濟學界對區域(或雙邊)整合所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果及「貿

易轉移」效果的爭辯並無定論。相關文獻主要運用各種計量經濟的重力

模型(gravity models)14

模擬估算。不少學者認為,自由貿易協定的貿

易創造效果有限,反倒是其貿易轉移效果卻相當明顯(Frankel 199715

;

Tinbergen 196216

; Bhagwati and Panagariya 199617

; Bhagwati 200218

)。相關經濟學家發現,若當自由貿易協定簽約國皆屬已開發的經濟體,

10 Winters, L. A. (1996), “Regionalism versus Multilateralism ” ,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1687). The World Bank.

11 Panagariya, A. (1999), The Regionalism Debate: An Overview, The World Economy, 22, 4, 455–76.

12 World Bank (2000), Trade Blo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3 「競爭性自由化」 最早是由國際經濟學家柏格斯坦(Fred Bergsten)所提出.美國前貿易談判代表及前任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更進一步,將之作為美國小布希總統對外自由貿易政策之核心,因而廣受各界矚目。

14 重力模型是研析國際貿易流向的重要分析工具,主要是指出貿易規模主要受到國家經濟規模之大小與空間距離的影響。

15 Frankel, J. A. (1997), Regional Trading Blocs. Washington, D. 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6 Tinbergen, J. (1962),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Suggesti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New York, NY: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7 Bhagwati, J. & Panagariya, A. (1996) , Preferential Trading Areas and Multilateralism-Strangers, Friends, or Foes? In The Economics of Preferential Agreement, eds. J. Bhagwati, and Panagariya, A. Washington D. C.: AEI Press.

18 Bhagwati, J. (2002), The Wind of the Hundred Days: How Washington Mismanaged Globalizati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79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專題研究

則自由貿易協定的貿易創造效果幾乎為零;其貿易轉移效果則是非常明顯

地歧視非簽署國。不過,若重力模型僅列入開發中國家為分析樣本,自由

貿易協定的貿易創造效果是正向的(Schiff and Winters 2003)。19

長期而言,若所有國家都列入分析,則自由貿易協定之貿易創造效果

大於轉移效果(Scollay and Gilbert 2001)。20即便如此,貝爾與伯格斯

史特安 (Baier and Bergstrand) 運用較精確的重力模型控制時間及許多內

生因素,發現 FTA 貿易創造效果在 10-15 年後僅增加 114%(Baier and

Bergstrand 2006)。21

若將研究重點從世界轉移到臺灣,可以發現臺灣受到區域整合貿易

轉移效果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多以全球貿易分析模型 (GTAP 模型 ) 為

主。GTAP 模型是根據新古典經濟理論設計的多國多部門應用一般均衡模

型。22

目前用 GTAP 模型研析區域整合對臺影響的文獻不少,包括林祖嘉

(2006) 研究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臺灣的影響;23朱浩與黃兆仁 (2008) 則是

針對中國大陸與東協經濟整合對臺灣影響進行研究;24顧瑩華等人 (2010)

也是運用 GTAP 模型,不過研究的對象是以東協 (ASEAN) 為主軸的東亞

區域整合 ( 包括東協加一、東協加三、東協加六等 ),對亞洲產業分工及

19 Schiff, M. & L. A. Winters. (2003),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 Scollay, R., & J. Gilbert. New Regional Trading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 Pacifc? Washington, D. 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

21 Baier, S. L. & Bergstrand, J.H., Do free trade agreements actually increase members’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6, 71 (1): 72-95.

22 GTAP模型是由美國普渡大學教授 Thomas.W. Hertel所領導的全球貿易分析計劃 (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GTAP) 發展出來的。在 GTAP模型架構中進行政策模擬時,可以同時探討該政策對各國各部門生產、進出口、商品價格、要素供需、要素報酬、國內生產總值及社會福利水平變化等。

23 林祖嘉,「東亞經濟整合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影響與衝擊」,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 (第 13期,2006年春季號 ),頁 15-20。

24 朱浩和黃兆仁,「中國 +東協自由貿易區成立對東亞經貿的影響」,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2008年 )。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80

PROSPECT & EXPLORATION

臺灣總體經濟與產業之影響。25

區域整合對臺灣個別產業的影響,也是學者的研究對象,舉例而言,

吳曉慧 (2007) 研究區域整合下臺灣紡織業生存之道;26顧瑩華和劉大年

(2009) 研究東協 - 韓國 FTA 以及東協 - 日本 FTA 對臺灣產業衝擊影響之

研析;27劉大年和史惠慈 (2007) 則針對亞洲產業版塊重整對臺灣機械產業

的影響做深入的研究。28紡織業的研究方面,顧瑩華 (2010) 的研究包含東

協 (ASEAN) 為主軸的東亞區域整合 ( 包括東協加一、東協加三、東協加

六等 ) 對紡織業的衝擊。

綜言之,以上相關研究在研析區域經濟整合對臺灣衝擊時,主要是由

傳統之貿易創造及貿易移轉效果切入。此種評估模式固然可以看出 FTA

成員因調降關稅產生之貿易變化,可能會直接取代非 FTA 成員之出口,

但卻忽略了 FTA 形成對生產供應鏈的影響。相較於單純的貿易效果分

析,包括重力模型、GTAP 等研究,探討生產供應鏈的變化,將會對區域

整合對產業所造成的影響,有更全面的視野。尤其對於生產分工緊密的亞

洲國家而言,由於 FTA 的形成使得區域內分工更加緊密,致使供應鏈產

生變化,對於非締約國所衍生之影響,相對更形重要。而在未來區域經濟

整合走向大型化及貿易區塊 (trading block) 的模式下,隨著締約國產業型

態的多元,對產業供應鏈的影響程度也益發顯著。

以目前全世界最大之 FTA- TPP 為例,即強調藉由貿易自由化、關務

合作、規格統一,以強化區域內之供應鏈之完整,進而強化區域內之產業

分工。再加上未來 TPP 之原產地規定會更趨嚴格,將進一步深化 FTA 會

25 顧瑩華等人,「區域整合論壇研究─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0年 )。

26 吳曉慧,「區域整合下我國紡織業生存之道」,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 30卷第 12期 (2007年 ),頁 35–40。

27 劉大年和顧瑩華,「亞洲區域產業競爭研究及政策規劃計畫 -東協 -韓國 FTA以及東協 -日本FTA對我國產業衝擊影響之研析」,經濟部工業局 (2009年 )。

28 劉大年和史惠慈,「亞洲區域產業競爭研究及政策規劃計畫 -亞洲產業版塊重整下臺灣的機會與發展(二)」,經濟部工業局 (2007年 )。 研究產業包括紡織業、成衣業及汽車零組件。

81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專題研究

員國之分工及供應鏈連結,對於非 FTA 締約國影響更大。另外由東協 10

國及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印度形成之區域全面經

濟夥伴協定 (RCEP) 也力主強化區域內之供應鏈完整。區域經濟整合對產

業鏈分工的影響將越發重要,實有必要深入研析,從產業鏈面向探討區域

整合對產業的影響,此亦為本論文之主要貢獻。

如前所述,目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已走向大型 FTA 的模式,對於

未能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國家所產生之壓力更大,此已非傳統貿易移轉效

果可以解釋。特別是目前國際 FTA 強調區域內供應鏈整合,再加上嚴格

之原產地規定,對於區域外的國家影響更大。本部分擬由貿易資料及原產

地規定的觀點,研析臺灣的產業鏈未來在面對全球區域經濟可能受到之衝

擊。

在研析方法上,將由全球進出口貿易資料,由產業鏈的角度分析區域

經濟整合對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之影響。本研究將針對臺灣的重點產業 - 紡

織業,分析臺灣與中國大陸、東協、美國與歐盟間的紡織業各類型產品

( 原物料、中間財和消費財 ) 間的貿易往來型態,以了解臺灣此等重點產

業在東亞區域內的產業連結與分工流向,以及臺灣在此產業鏈中扮演的地

位。

過去在研析區域經濟整合對臺灣貿易影響,主要仍是以直接的貿易移

轉效果為主。而後在大型 FTA 進展迅速時,開始有相關研究重視供應鏈

的問題,但一直沒有搭配原產地規定,進行完整的分析,本文則嘗試補足

此一空缺。

本文假設由於臺灣紡織業的出口受到多項因素的影響,所以在研析

TPP 原產地規定對臺灣紡織業的影響,必須先假設各種因素不變。例如在

總體經濟方面,全球景氣的變動,會對紡織業有直接的影響。其次,由於

本文是由供應鏈出發,所以最終端的美國成衣市場的需求亦會影響到本文

分析的結果。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82

PROSPECT & EXPLORATION

另外由於未來越南成衣出口必須檢具相關原產地文件,提供給美國海

關,以證明其可享受 TPP 優惠關稅,此會增加管理成本與貿易之交易成

本,降低優惠關稅的利用率。另外雙方海關的效率,亦會影響到本文所顯

示的效果。

參、臺灣紡織產業現況

臺灣紡織產業具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包括人造纖維製造、紡紗、織

布、印染整理、成衣及服飾品等涵蓋完整。29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及經濟

部統計處資料,2014 年臺灣整體紡織產業產值為新臺幣 4,392 億元,較

2103 年微幅下降 0.9%。若以三大次產業人造纖維業、紡織業及成衣服飾

業資料來看,人造纖維業產值較 2013 年下降 2.2%;紡織業產值較 2013

年下降 1.6%,成衣服飾業較 2013 年成長 1.6%( 如表 1)。依據經濟部統

計處資料,紡織產業工廠家數共計 4,272 家,從業人數超過 14 萬 3 千

人。臺灣紡織產業多集中在北部及中部區域,包括彰化縣、新北市及桃園

市等。

表 1 臺灣紡織產業產值表

單位:新臺幣 / 億元

年份

產值

產業

2013 20142014/2013成長率 (%)

人造纖維業 1,386 1,355 -2.24

紡織業 2,954 2,939 -0.51

成衣及服飾品業 226 229 1.33

總產值 4,566 4,523  

資料來源: 經濟部統計處,http://dmz9.moea.gov.tw/gmweb/advance/AdvanceQuery.aspx,本研

究整理。

29 紡拓會,「臺灣紡織工業產值、營運家數及受僱人數」 (原載 :《2014年紡織工業概況》,104年 7月刊,頁 2-30),104年 11月瀏覽,《紡拓會》,http://ttf.textiles.org.tw/Textile/TTFroot/overview-chinese.pdf。經濟部統計處,「『工廠校正暨營運調查 -統計結果資料庫』-臺灣紡織工業分布情況」(原載 :《工廠校正及營運調查》,104年 3月發布 ),104年 11月瀏覽,《經濟部統計處》,http://dmz9.moea.gov.tw/gmweb/investigate/InvestigateG.aspx。

83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專題研究

在臺灣的紡織產業供應鏈的發展,係以上中游產業為主力,下游則因

低工資、勞力密集或環保要求等,已進行全球布局。其中人造纖維以供應

國內為主,而織布業部分則相對具有競爭力,尤其在近年來,臺灣紡織產

業面臨國際間中國大陸新興紡織國家興起的趨勢,持續投入機能性、差

異化及特殊規格產品的功能性機能布料開發,包括「多機能組合」布料

如通氣性、吸濕撥水、內吸外撥、抗菌除臭及高延展性等,已成為國際品

牌機能性布料主要供應者,其中在全球戶外衣著布料的供應上更是將近八

成,深受國際品牌客戶的認同。未來在此基礎上,將持續進行舒適性及機

能性的研發,並強化設計及美學,才能提高臺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區隔

性。30

從全球進出口貿易資料,按照紡織產業供應鏈原物料、中間財及消

費財各類型產品來看,2009-2012 年臺灣各類紡織品及成衣產品平均出口

合計達 112.94 億美元,以中間財產品居多,占 86.46%(97.65 億美元 );

消費財產品僅約占 13.37%(15.10 億美元 )( 表 2)。中間財產品中,如以出

口對象來看,中國大陸 (23.53%)、越南 (15.18%)、香港 (12.53%)、印尼

(5.36%) 及歐盟 27 國 (4.96%) 為臺灣前五大出口市場,五國合計占臺灣紡

織及成衣中間財產品出口總額的六成 ( 表 3)。

如以產品種類而言,臺灣出口有八成集中在紗、布產品,平均出口金

額達 85.29 億美元,主要銷往中國大陸及越南,分別占臺灣紗布總出口的

25.13% 及 14.69%;而纖維產品將近一成,與紗、布產品合計為紡織業的

上游產業,占臺灣各類紡織品及成衣產品出口將近九成,下游的紡織成衣

及雜項則占不到一成,主要銷往越南。整體而言,臺灣紡織成衣業的出口

以上游的產品為主,尤其紗、布為出口導向的產品,因競爭力強,是臺灣

的主要出口品項。至於紡織成衣業的下游產業,需要人力較多,技術較

低,隨著臺灣人力成本上升、環保意識的興起,使臺灣下游成衣業外移至

30 王冠翔等編著,紡織產業年鑑 2014 年 (新北市: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2014年 )。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84

PROSPECT & EXPLORATION

人力相對便宜的國家。

表 2 2009-2012 年臺灣各類紡織品及成衣產品出口情況

產品類型 平均出口金額 比重

臺灣紡織品及成衣產品

(HS50-63) 出口合計112.94 100

中間財 97.65 86.46

消費財 15.10 13.37

原物料 0.19 0.17

註: 產品分類標準來自 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 (WITS),其中中間財為廣義的中間財,

包含中間財及資本財等兩種。產品分類請見 http://wits.worldbank.org/wits/data_details.

html。

資料來源:臺灣海關資料,本研究整理。

表 3 2009-2012 年臺灣對全球出口中間財紡織品及成衣概況

單位:百萬美元,%

中間財紡織品及成衣

臺灣對

全球出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前五大

合計

全部

產品

貿易對象 世界 中國 越南 香港 印尼 歐盟 27 國

貿易金額 9,764.94 2,297.85 1,482.73 1,223.88 523.68 484.57 6,012.71

出口比重 100 23.53 15.18 12.53 5.36 4.96 61.57

紡織

纖維

貿易對象 世界 越南 歐盟 27 國 中國 美國 伊朗

貿易金額 1,059.50 190.43 184.73 125.92 59.27 50.50 610.87

出口比重 100 17.97 17.44 11.89 5.59 4.77 57.66

紡織

、布

貿易對象 世界 中國 越南 香港 印尼 美國

貿易金額 8,529.47 2,143.69 1,253.26 1,189.41 463.36 354.54 5,404.27

出口比重 100 25.13 14.69 13.94 5.43 4.16 63.36

紡織

成衣

及雜

貿易對象 世界 越南 中國 香港 印尼 美國

貿易金額 175.97 39.03 28.24 17.27 15.24 15.23 115.01

出口比重 100 22.18 16.05 9.81 8.66 8.66 65.36

註:中間財成衣及雜項類產品主要為成衣附件、破布、繩索製品等。

資料來源:臺灣海關資料,本研究整理。

85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專題研究

肆、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研析

一、背景

所謂「原產地規定」(Rules of Origin, RoO),係指一國 ( 或關稅領

域 ) 為區分貨品來源地,而用以認定該等貨品國籍 (nationality) 之相關規

定。事實上如果一國給予所有進口產品均適用相同關稅,由課徵關稅的角

度而言,原產地的規定並沒有實際需要,主要作用可能是在於貿易統計分

類,不過在針對特定國家進口品實施進口配額 (import quotas) 或課徵反傾

銷稅 (antidumping duties),此時原產地認定就有其必要。

不過近來由於區域經濟整合興起,FTA 數目大量增加,FTA 成員與

非 FTA 成員適用的關稅不同,就必須有不同的原產地規定。事實上,各

國參與區域整合或簽署 FTA 的基本目的,在於透過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

礙的排除,達成區域內貨品及服務貿易自由化,享受區域內貨品貿易的優

惠關稅或服務市場開放的利益。但是為了確保這些優惠確實為 FTA 成員

所享有,則必須訂定優惠性原產地規定,透過嚴格的原產地認定標準,避

免第三地產品搭便車享受優惠。這也促使第三地業者為了取得原產資格

而必須到簽約國區內進行投資生產;或在區內的業者為符合原產地認定

標準,要求位於區外之上、中游供應鏈的業者到區內投資,如此便改變

產業全球供應鏈的樣貌,也讓 FTA 成為各國吸引外人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的重要利基。

就優惠性原產地的主要內容,可分為以下幾層面界定原產地:31

1. 完全取得或生產 (Wholly Obtained or Produced)

亦即產品完全在單一特定國家生產製造,則以該國為原產國,此原則

多數適用於農林漁牧產品。

31 Inama, S. (2009), Rules of origi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86

PROSPECT & EXPLORATION

2. 實質轉型 (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

若一產品並非完全取得或生產,製造生產過程涉及兩國或兩國以上

時,則該貨品之原產地為最終使其商品產生實質轉型變更的所在國。在實

務上決定貨品實質轉型的原產地認定準則,包括有下列三種方式:

(1) 關稅稅則號列變更 (Change in Tariff Classification)

所謂關稅稅則號列變更,主要是指貨品雖然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非原

產材料,但在區域內加工後,使得最終產品關稅稅則號列發生改變,因而

符合原產地之條件。

依其稅則號列變更的條件不同,可以分為 HS 2 分位之章別變更

(change in chapter, CC),HS 4 分位之節次變更 (change in tariff heading,

CTH) 以及 HS 6 分位之目次變更 (change in tariff subheading, CTSH) 的

型式。

(2) 區域價值含量 (Regional Value Content; RVC)

除了關稅稅則號列變更為主要產地的認定方式外,區域價值含量為另

一種認定產地之方式,通常是規定取得某地區原產地資格的標準,是在該

地區的所產生價值必需占產品總價值之某一比例。

(3) 特定製造加工程序 (specified manufacturing process; SP)

係指依照產品製造過程,必須滿足特定製造加工程序,以作為原產資

格的認定準則。

上述三種認定產地之方法,有時也會採取搭配的方式,較常見的可在

以關稅稅則號列的變更與區域價值含量兩種方式中擇一使用;或是兩者必

需同時滿足。另外也會針對特定產品類別制定特定製造加工程序,例如紡

織成衣類產品之原物料來源常具有限制,並要求符合特定的加工處理程

序,方能滿足原產資格。

目前紡織成衣業之原產地規定,主要國家多採取嚴格的原產地認定標

準。美國為保護其上游紡織品產業,對外所洽簽的 FTA 皆嚴格要求 FTA

對手國的成衣製造業須完全使用區域內原產之紡織原料,如 NAFTA 要求

87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專題研究

墨西哥必須使用「北美纖維」、美 - 韓 FTA 也採取「完全製程」(wholly

formed and finished),要求從纖維開始到布料,全部生產製造加工程序

須於區域內完成。TPP 亦應美國要求,越南成衣製造須使用「從紗開始」

(yarn forward) 規則,即成衣製造所需使用的原料,從紗的製造開始必須

使用區域內原產原料。

東亞國家對外所洽簽之 FTA,針對紡織成衣也採取嚴格的原產地認定

標準,如東協 - 韓國 FTA、東協 - 日本 FTA,針對韓國與日本的紡織敏感

項目亦採取嚴格的認定標準以保護日、韓敏感的紡織產業。由於東協的越

南、泰國、印尼、柬埔寨及中國大陸均是成衣生產國,為避免區內國家使

用區外原料,在區內加工取得原產資格,而享受 FTA 優惠,造成區內國

家紡織業的競爭壓力,所以日、韓針對紡織品的原產認定皆採取謹慎的態

度。以下分析對臺灣影響程度高的主要 FTA 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

二、TPP 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

TPP 由美國主導,強調是高品質、全面性、一次到位的 FTA。除了

市場開放、法規鬆綁外,透過原產地規定亦將在區域內形成完整的生產供

應鏈,對於亞洲供應鏈亦將帶來重組的可能性,例如嚴格的「從紗開始」

(yarn forward) 原產地規定將造成越南成衣製造的原料供應鏈重組,對非

會員國影響重大。

由於 TPP 雖已於 2015 年 10 月 5 日完成談判,其原產地規定以

NAFTA 及美 - 韓 FTA(2012 年生效 ) 的原產地規定為主要參考指標,按

照此二 FTA 的原產地規定顯示,TPP 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應是採取嚴格

之認定標準。32

1.NAFTA 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33

因為墨西哥及加拿大紡織上游原料並不發達,NAFTA 為強化上游原

料競爭力,要求締約國所製造的成衣必須從上游的纖維就使用「北美纖

32 https://aric.adb.org/fta/trans-pacific-partnership-(tpp).33 https://www.nafta-sec-alena.org/Home/Legal-Texts/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88

PROSPECT & EXPLORATION

維」,亦即使用區域內纖維製成紗再製成布料後,裁剪縫製成衣服回銷美

國,才能享受美國的關稅優惠,透過限制使用區域外的紡織原料的原產地

規定,達到保護美國的上游紡織產業的目的。NAFTA 紡織品原產地認定

標準主要採取關稅稅則號列變更 (Change in Tariff Classification, CTC)

之規則,上游原料採嚴格的章別轉換 (Change in Chapter, CC),中游原料

採取節次轉換 (Change in Tariff Heading, CTH)。

2. 美韓 FTA 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34

美 - 韓 FTA 紡織成衣之原產認定標準基本原則均源自 NAFTA,如同

美 - 星 FTA、美 - 智 FTA、美 - 澳 FTA 皆採用嚴格標準,要求從纖維開

始到布料,全部生產製造加工程序須於區域內完成,包括布料紋路、鉤

織、針車、毛織、紡織、製氈、纏線、漂白、染色與印刷等。成衣製造則

須符合章別轉換標準及襯裡等部件要求,及剪裁、縫製等特定製程必須在

區域內完成及符合原料特定規格清單要求,才有可能享受 FTA 的優惠。

基本上其原產認定精神與 NAFTA 一致,延續 NAFTA 針對紡織成衣所採

之嚴格認定標準。

整體而言,TPP 針對成衣採取「從紗開始」(yarn forward) 之原產地

規定,相對 NAFTA 之「北美纖維」及美 - 韓 FTA 之「完全製程」寬鬆,

但是臺灣紡織業仍是以紗、布產品為主力,且多數是以外銷為主。過去臺

灣將紡品中間財銷往越南經過加工處理後為成衣後輸往美國,由於未來

TPP 之成衣原產地規定,係在越南進行成衣製造的所有原料必須是區域內

原產,故此種加工製程,將導致越南成衣無法享受輸往美國及其他 TPP

成員國之優惠關稅。

由此可知,臺灣如未參加 TPP,臺灣紡織中間產品將會因 TPP 嚴格

的原產地規定,造成成衣供應鏈重組而被邊緣化。越南成衣製造必須改由

區域內會員國進口紗製成布料後,再加工製造成衣服,才符合此嚴格標

準,取得原產地資格後才可以享受 FTA 優惠關稅,出口成衣到美國。原

34 https://aric.adb.org/fta/korea-united-states-free-trade-agreement.

89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專題研究

來臺灣所供應之紡織原料將由日本、美國等其他 TPP 國家的紡織品所取

代,產生臺灣從越南成衣製造供應鏈中直接斷鏈的危機。

三、RCEP 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35

東協對外洽簽 FTA 之原產地規定相對美國 FTA 之原產地規定較為寬

鬆。東協為避免 FTA 利用率低,針對原產地規定主張採具彈性且較簡易

的認定標準,以降低中小企業及經濟發展程度較緩慢國家的負擔。以下分

析東協 - 中國 FTA、東協 - 韓國 FTA 及東協 - 日本 EPA 之紡織成衣原產

地規定,進一步評估 RCEP 未來完成談判可能採取的紡織成衣原產地規

定。

1. 東協 - 中國大陸 FTA 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

東協 - 中國大陸 FTA 之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是三個 FTA 中認定標準

最寬鬆的 FTA。紡織成衣原產認定採「替換原則」(Alternative Rules),

即區域價值含量 (Regional Value Content, RVC)40%,並搭配特定原產地

規定的特定製程,符合其中一項標準就具原產資格。特定原產認定範圍項

目並不多,共計 527 項產品,大多數產品仍適用 RVC40% 之單一標準。

非原產原料只要經過區域內特定加工程序,於區域內經過實質轉型,即具

原產資格。

但東協 - 中國大陸 FTA 針對羊毛的原產認定則採較為簡單,出口商

只能用締約國境內所飼養的綿羊、羔羊或其他動物獲得之原料,採完全取

得標準 ( 僅 6 項 HS6 位碼產品 )。

2. 東協 - 韓國 FTA 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36

紡織成衣原產認定較東協 - 中國大陸 FTA 嚴格,採取 RVC40% 搭配

CTC 之 CC 標準或 CTH 標準;或印、染、剪裁、縫製之特定製造加工程

序須於區域內完成,符合其中一項標準就具原產資格。

35 https://aric.adb.org/fta/asean-peoples-republic-of-china-comprehensive-economic-cooperation-agreement.

36 https://aric.adb.org/fta/asean-korea-comprehensive-economic-cooperation-agreement.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90

PROSPECT & EXPLORATION

成衣部分,僅規範剪裁與縫製須於締約國境內完成,此外,也須滿足

CTC 標準或 RVC40% 其中一項標準;針對特定敏感項目則依清單項目限

制原料來源。

3. 東協 - 日本 FTA 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37

紡織成衣原產認定較東協 - 中國大陸 FTA、東協 - 韓國 FTA 嚴格。

主要要求除特定項目非原產原料之紡紗、印染製程須於區域內完成外,且

同時須符合 CTC 之 CC 標準或 CTH 標準,方具原產資格。由於東協中的

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諸國為成衣生產大國,而日本則為成衣淨進

口國,過於寬鬆的原產地規定勢必會造成大量的產品輸入,造成日本本土

紡織業必須與東協國家紡織業的高度競爭,故在東協 - 日本 FTA 中,有

上述之相關規定。

其中,若使用涉及紡織業中游所涵蓋的布類產品大多要求非原產原料

之梭織、針織或鉤編製程須完全於出口國或 FTA 成員國國內進行,且完

成品之染、印製程亦須完全於出口國或 FTA 成員國國內進行;若使用涉

及紡織業中游所涵蓋的紗類產品,則大多要求非原產原料之紡紗、染、印

等製程須完全於出口國或 FTA 成員國國內進行;而若使用涉及紡織上游

所涵蓋的纖維類產品,則通常採取 CTC 中嚴格的 CC 標準。

整體而言,RCEP 之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無論是採何種方式,皆是以

保護洽簽對手國的敏感紡織產品為重,主要由於東協的越南、泰國、印

尼、柬埔寨及中國大陸均為成衣生產國,為避免區內國家利用區外原料加

工,再出口到區內國家,造成區內國家紡織業的高度競爭壓力,所以針對

紡織品的原產認定採取謹慎態度。東協紡織成衣的原產認定標準以東協 -

中國大陸 FTA 最為寬鬆,而東協 - 韓國 FTA、東協 - 日本 EPA 的原產認

定較為複雜,也較為嚴格。RCEP 的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應會繼續採用以

上三個重要 FTA 的原產認定標準。

37 https://aric.adb.org/fta/asean-japan-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

91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專題研究

綜合而言,TPP 與 RCEP 的紡織成衣原產地規定,針對競爭性高的上

中游紡織產品皆會採取嚴格的認定標準,達到貿易保護效果。相關規定整

理如下表 ( 表 4)。

表 4 TPP 以及 RCEP 紡織成衣產業參考貿易協定

TPP 紡織成衣產業

相關規定參考對象

RCEP 紡織成衣產業

相關規定參考對象

NAFTA 美韓 FTA 東協 - 中國大陸

FTA

東協 - 韓國 FTA 東協 - 日本 FTA

1994 年 1 月 2012 年 3 月 2010 年 1 月 2007 年 6 月 2008 年 12 月

- 締約國所製造

的成衣必須從上

游的纖維就使用

北美纖維。

- 紡織品原產認

定標準主要採取

關稅稅則號列變

更 (CTC) 標準。

- 上游原料採嚴

格的章別轉換

(CC)。

- 中游原料採

取節次轉換

(CTH)。

- 完全製程,要

求從纖維開始到

布料,全部生產

製造加工程序須

於區域內完成,

包括布料紋路、

鉤織、針車、毛

織、紡織、製

氈、纏線、漂

白、染色與印刷

等。

- 紡織成衣原產

認定採區域價值

含量 (RVC)40%

搭配特定原產地

規定的特定製

程,符合其中一

項標準就具原產

資格。

- 採取 RVC40%

搭配 CTC 之 CC

標準或 CTH 標

準;或印、染、

剪裁、縫製之特

定製造加工程序

須於區域內完

成,符合其中一

項標準就具原產

資格。

- 針對紡織成衣

主要採取混合

式,要求除特定

項目非原產原料

之紡紗、印染製

程須於區域內完

成外,且同時須

符合 CTC 之 CC

標準或 CTH 標

準。

資料來源:一、本研究整理。

二、 關於 FTA 生效時間,參考雙邊組織 (bilateral.org) ,Available at: http://www.

bilaterals.org/。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92

PROSPECT & EXPLORATION

伍、影響分析

一、TPP 原產地規定對臺灣紡織業的影響

臺灣在東亞紡織生產鏈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臺灣紗布產品銷往中

國大陸及越南之後,在「中」、越兩地進一步加工生產,所製成的成衣、

雜項產品再進一步外銷。中國大陸、越南均以美國為最大市場,分別占

「中」、越成衣及雜項產品出口的 19.24% 及 49.09%( 表 5)。

然而,隨著 TPP 的整合,此一垂直分工的情勢,在未來 TPP 生效,

且臺灣未能及時加入後,將會產生變化。因為目前 TPP 的紡織品原產地

規定,若參考過去美國領導簽訂的 FTA,可以推測為「由紗開始 (yarns

forward)」之規定。未來 TPP 生效後,締約國成衣銷美可以享受優惠關稅

之前提條件是必須使用區域內之紗。

如前所述,臺灣紡織成衣業出口以上游產品為大宗,主要為紗、布

產品。未來 TPP 生效,越南若自臺灣進口紗,在越南加工生產輸美之成

衣就不符合原產地為越南的條件,越南便無法享受 TPP 之優惠關稅。因

此,與美國同屬 TPP 成員國的越南,未來為了成衣輸美能享有優惠關

稅,必須自行生產紗或向其他 TPP 締約國採購,此會使目前臺灣→越南

→美國之垂直分工產生斷鏈的情況,對臺灣非常不利。

表 5 2009-2012 年中國大陸、越南成衣及雜項消費財產品出口情況

中國大陸出口 越南出口

出口對象國 比重 出口對象國 比重

紡織成衣及雜項

1,517.54 億美元

美國 19.24%紡織成衣及雜項

125.94 億美元

美國 49.09%

歐盟 20.07%

日本 14.77% 13.42%

資料來源:WTA 資料庫。

93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專題研究

除了直接的斷鏈效果外,由於中國大陸不屬於 TPP 成員國之一,TPP

整合之後美國成衣自越南進口增加,將取代中國大陸輸美成衣,此種貿易

移轉效果,也會影響到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之紗及布,因而產生另一層次

之斷鏈效果。有關上述之影響,可以進一步綜合於圖 1。

圖 1 TPP 下可能之影響

資料來源 : 本研究整理。

綜合以上的分析,TPP 對紡織業之衝擊可以彙整如表 6: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94

PROSPECT & EXPLORATION

表 6 TPP 對臺灣紡織業之可能影響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RCEP 原產地規定對紡織業的影響

除了 TPP 外,臺灣紡織產業也將會隨著 RCEP 的形成,而產生更深

層的影響。由於目前「中國」- 東協 FTA 中,成衣的原產地規定非常寬

鬆,該 FTA 對於針織或鉤織的服裝及其他紡織品之原產地規定為:「使用

未經加工或未漂白的織物或是經整理的區域外織物,經過以下製程則視為

原產:裁剪和部件縫製。」

依表 3 所述,臺灣紡織品及成衣中,中間財之出口前五大市場之一的

印尼,2009-2012 年平均出口金額 5.2 億美元,占紡織品及成衣中間財出

口比重 5.36%,在此寬鬆之原產地規定下,目前臺灣→「中國」→東協或

貿易移轉效果 臺灣對美出口成衣被 TPP 成員(如越南)出口所取代

產業斷鏈效果

(直接影響)

臺灣出口到越南及其他 TPP 國家之紗及布,在嚴格之原產地規定

下,紗及布必須在 TPP 區域內生產。

產業斷鏈效果

(間接效果)

中國大陸輸美成衣被越南所取代,間接影響到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

之紗及布。

╳臺灣 越南 美國紗、布 成衣

╳╳臺灣 中國大陸 美國紗、布 成衣

95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專題研究

是臺灣→東協→日本之垂直分工模式尚可以運作,但未來若是 RCEP 採

取較嚴格之原產地規定,加速區域內紡織產業的上中下游整合,除了上述

TPP 生效後的產業斷鏈直接與間接影響外,臺灣對於印尼的出口亦將受到

影響。

陸、結論

臺灣與中國大陸在 2010 年 6 月 29 日完成《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

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 Agreement, 以下簡稱 ECFA),依據

協議第七條雙方同意按照談判達成共識的早期收穫產品清單及降稅安排,

以及適用早期收穫產品的臨時性原產地規則,自協議生效後六個月內開始

實施降稅。ECFA 早期收穫清單雙方的協商結果,中國大陸同意給予臺灣

539 項農工產品進口免關稅,以 2009 年中國大陸自臺灣進口金額計算,

計 138.4 億美元,占臺灣出口至中國大陸金額 16.1%;臺灣則給予中國

大陸 267 項工業產品進口免關稅,以 2009 年臺灣自中國大陸進口金額計

算,計 29.2 億美元,占臺灣出口至大陸中國大陸金額 10.8%;雙方並約

定以早期收穫清單開始實施降稅後兩年內分三階段降稅。若以 2009 年雙

方的海關進口稅則及進出口貿易資料比較兩岸納入 ECFA 早期收穫清單的

項目及金額,可以看出中國大陸給予臺灣零關稅的早期收穫產品項目為臺

灣給予中國大陸的兩倍,以貿易金額看,中國大陸給予臺灣零關稅的早期

收穫產品項目之貿易金額為臺灣給予中國大陸的將近 5 倍。

在 ECFA 早期收穫清單中,中國大陸對臺灣降稅產品清單項目部分,

紡織產業共計 136 項,以紡織中上游為主,也是臺灣較具競爭力的項目,

包括人造纖維紗線、聚酯長絲布、不織布等,另外亦有多項內需導向的下

游中小企業產品,包括針織成衣及服飾品、內衣、毛巾、襪類及袋包箱

等。對於臺灣較具競爭優勢的中上游紡織品,臺灣原本就較日本及韓國具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96

PROSPECT & EXPLORATION

競爭優勢,納入早期收穫清單降稅後,有助臺灣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競爭

力,搶佔日韓在中國大陸市場的佔有率;而內需型的敏感傳統中小企業,

則可藉由中國大陸關稅的調降,拓展臺灣產品在大陸的商機。

臺灣對於中國大陸降稅的紡織產業早期收穫清單項目共計 22 項。多

數為臺灣生產所需要的原料,如高支棉紗、絲製其他針織品及鉤針織品

等;以及屬於雙方互惠開放的不織布,但中國大陸不織布關稅較高,雙邊

相互降稅對臺灣產業競爭力較有利。

兩岸的紡織產業均為外銷導向之產業,臺灣主要強項為中上游之紗線

及布料,而中國大陸主要出口強項為下游之成衣服飾品。兩岸紡織業各有

所長,臺灣著重設計及創新等應用領域,中國大陸則強於基礎研究與生產

效率,兩岸簽署 ECFA 可以促成兩岸紡織產業透過垂直整合以提升全球競

爭力,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

由於 ECFA 的後續協議—貨品貿易協議尚在協商中,若僅就 ECFA 早

收清單看兩岸紡織品降稅的效益而言,依據顧瑩華、高君逸研究指出,紡

織產業的早期收穫清單產品相較其他產業,例如農產品與機械及零組件,

出口中國大陸的成長率及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其效益並不明顯。在 2013

年中國大陸自臺灣進口紡織產業早期收穫產品項目成長率為 2.05%,尚低

於中國大陸自全球進口同類產品的成長率,另外在中國大陸市佔率的部分

亦表現不佳,究其原因,除了中國大陸的紡織品市場需求改變、臺灣的出

口隨廠商的布局基地改變而轉移外,亦有利用率偏低的問題,此亦與兩岸

紡織產業早期收穫清單多數為上中游產品有關,一般而言加工出口的免稅

優惠,亦會減損優惠關稅的運用情形。38

由本文對紡織產業的原產地規則之研析可知,未來在大型 FTA 的趨

勢下,搭配嚴格的原產地規定,區域內產業上中下游的整合將更加緊密,

38 顧瑩華和高君逸,由 ECFA 到 TPP:臺灣區域經濟整合之路,「第四章 ECFA 之整體回顧與早收效益評估」(臺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103年 12月 ),頁 57-87。

97

從原產地規定研析 TPP對臺灣紡織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專題研究

對於在區域外的臺灣產業,將會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產業鏈斷鏈之衝擊,影

響更為全面。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尚在談判中,TPP 已在 2015 年 10 月達成

共識,以中國大陸為首的 RCEP 談判亦正在積極地進行中,如何強化紡織

產業核心競爭力並積極融入區域整合,以進一步提升臺灣紡織產業全球產

業供應鏈地位,建議政府應妥為因應,預作規劃 :

一、設計與品牌加值,強化紡織產業核心競爭力

雖然臺灣已成國全球紡織產業供應鏈中機能性布料主要供應者,然而

在產業價值鏈中,掌握品牌與通路,才是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的關鍵。近年

來臺灣已逐漸孕育出不少的設計師品牌或自有品牌,也有少數因為掌握網

路商機所發展的網路服飾品牌。未來可透過這些新銳設計師或服飾品牌,

向上整合紗、布進行差異化材質開發與織染加工技術的提升,打造產業鏈

合作的策略聯盟,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同時,亦應協助國內中小型

紡織服飾品牌進軍國際,包括提升美學設計的國際接軌,提升品牌形象

並拓展海外市場通路,以推動成為國際品牌,進一步擴大臺灣紡織產業規

模,才能因應臺灣未能立即加入區域整合不利的不利影響。

二、積極加入區域整合,制定前瞻性區域整合戰略及路徑圖 (roadmap)

臺灣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落後,除了已對臺灣近期的貿易及成長表

現造成衝擊,長期而言,對於臺灣產業的全球供應鏈地位以及臺灣作為外

人投資的區域中心地位,皆有非常不利的影響。在未來巨型貿易協定的發

展趨勢下,原產地規定將使臺灣產業供應鏈面臨危機,例如 TPP 及 RCEP

涵蓋成員眾多,在區域內之供應鏈相對完整,為了滿足嚴謹的原產地規

定,區域內成員國可能減少自臺灣原材料的進口轉而向其他成員國採購,

此時將弱化臺灣原本位居全球供應鏈關鍵者的定位。

在紡織產業中,可以看到 TPP 成形的確使得臺灣紡織品陷於價格不

利地位,但短期而言,臺灣紡織品相較越南紡織品仍頗具競爭力,越南成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98

PROSPECT & EXPLORATION

衣商仍難以完全脫離對臺灣的依賴,尤其在 TPP 嚴格的原產地規定下,

越南紡織產業必須進行結構轉型,因為越南紡織品所需紗、布等中間材前

五大進口來源地,其中涵蓋約 68.7% 之中間財進口來自中國大陸 ( 含香

港 )、韓國及臺灣,而這些國家皆不是 TPP 成員國,未來這些產品的出口

將不能符合原產地規定之要求。

不過,長期而言,看準 TPP 與 RCEP 整合後的商機,近年已有許多

外商在越南投資設立紡織成衣廠。即使因為南海主權爭議,而導致一連串

緊張對峙的局面,甚至在去 (103) 年因為中國大陸在南海設置鑽油平臺,

演變為「越南 513 暴動事件」,該事件對於在越南之臺商及外商投資造成

極大之傷害,然此亦未影響外資與臺商到越南布局的腳步。假若臺灣遲遲

不能加入相關區域整合,越南透過外資建立其上游纖維生產之能量,臺灣

將無法參與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對於以代工為主要生產模式的臺灣產業而

言,影響將相當重大。

因此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快速發展的趨勢下,臺灣應建立前瞻性的區

域整合大戰略,除應積極表態加入 TPP、RCEP 等亞太巨型貿易協定的意

願外,也應制定參與策略及路徑圖 (roadmap) 作為具體指引,以有效統合

協調國內公、私部門資源,切實執行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政策。並及早就

敏感產業 ( 如農業部門 ) 進行調整,擬定因應措施與輔導轉型方案,以逐

步克服前述各種可能挑戰。同時加速國內自由化程度,將推動法規革新視

為重點改革項目,提高臺灣整體自由化程度,向國際表達臺灣積極參與區

域經濟整合之決心。

99

中共對臺工作會議類型探析 論  壇

壹、前言

中共「2016 年對臺工作會議」於今(2016)年 2 月 2 日在北京召

開,會議由國務委員楊潔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與會發表重要講

話,中臺辦、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作工作報告,大陸中央黨政軍有關部門和

各地有關負責人員出席會議。1 對於這項年度對臺工作會議,國內外不少

媒體報導及學者分析,將之稱為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議」,2有些甚至指

該項會議為中共最高層級的對臺工作會議。惟事實不然,雖然該項年度對

臺工作會議確實屬於中央層級,但卻難以稱之為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

議」。因為真正冠有「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議」名稱,確屬中共最高層級

的對臺工作會議,但卻並非每年召開,而是數年才舉行一次。中共的對臺

工作會議,不僅區分中央和地方層級,更有不同類型,本文擬就此說明探

析,以饗讀者。

1 「俞正聲出席 2016年對臺工作會議並作重要講話」,人民日報(北京),2016年 2月 3日,第1版。

2 惟國臺辦編印的臺灣工作年鑑 1989-2002(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4月),在兩岸關係大事記中,稱之為「中央對臺工作會議」。

An Analysis of Types of CPC’s Conferences on Taiwan Affairs

郭瑞華(Kuo, Jui-Hua)展望與探索月刊研究員

中共對臺工作會議類型探析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100

PROSPECT & EXPLORATION

貳、中央(全國)對臺工作會議

關於最高層級的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議的召開,依據現有資料,總計

舉行 3 次,分別是 1990 年 12 月的「全國對臺工作會議」,以及 1998 年 5

月和 2004 年 7 月的「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議」。

1990 年 12 月 6 日,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對臺工作會議」, 為期 7 天,

會議由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簡稱對臺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學謙主持,中共領導人江澤民(中共中央

總書記)、喬石(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李鵬(中央政治局

常委、國務院總理)、楊尚昆(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主席、中央軍委第

一副主席、對臺領導小組組長)、丁關根(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統戰部

部長)、楊白冰(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等出席會議。江澤民、

楊尚昆、李鵬分別在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據瞭解,該次會議,是中共

建政以來,召開的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次對臺工作會議,會中除研究和分

析臺灣的政治情勢之外,也確定此後對臺的政策方針。3 目前所能看到的

1991 年 1 月 22 日,中共中央發出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對臺工作

的通知》〈中發(1991)三號文件〉,就是楊尚昆在會中的講話全文。4

在江澤民擔任對臺領導小組組長之後,也曾於 1998 年 5 月 11 日至

13 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議」。除江澤民在會上發表重要講

話,5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對臺領導小組副組長錢

其琛也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出席會議者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鵬、朱鎔

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政治局委員丁關根、李長春、吳

邦國、吳官正、遲浩田、羅幹、賈慶林、黃菊、溫家寶,政治局候補委員

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貳冊(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7年 8月),頁 49-51。

4 該文件可參閱郭立民編,中共對臺政策資料選輯 (1949-1991)(下冊)(臺北:永業出版社,民國 81年),頁 1138-1146;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貳冊(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 87年 8月),頁 53-62。

5 江澤民在會中講話部分內容,以「新形勢下對臺工作的任務」為題,收錄在《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8月)。

101

中共對臺工作會議類型探析 論  壇

曾慶紅、吳儀,中央統戰部部長王兆國,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

中央有關部門,國務院各部委和有關單位,各人民團體,共軍有關部門和

海協會的負責幹部等。6 這次會議係在香港「回歸」大陸及中共十五大之

後召開,顯然希望藉此動員加強對臺工作,全面發展兩岸關係,為實現兩

岸統一創造有利條件。

相對於江澤民時期,兩次「中央(全國)對臺工作會議」均發布新聞

來看,胡錦濤顯得非常保守,其主政並擔任對臺領導小組組長後,雖在

2004 年 7 月召開「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議」,但並未發布相關新聞,惟經

其他訊息,確認有此會議。7 據瞭解,會議召開目的,顯然係在因應陳水

扁連任總統後的兩岸新政局,會中討論如何加強貫徹執行對臺經貿工作及

「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政策,會後成立「做臺灣人民工作協調小組」及

「對臺經貿工作協調小組」。8

參、中央年度對臺工作會議

除了上述會議之外,中共每年定期舉行中央層級、全國性的對臺工作

會議,先後計有「全國臺辦主任會議」及冠以年度名的「○○年對臺工作

會議」二類。

1992 年 3 月 2 日至 6 日,中共在北京召開「1992 年對臺工作會議」,

由時任國臺辦主任王兆國主持並做工作報告,國家主席楊尚昆、國務院副

6 「中共中央召開對臺工作會議強調加強對臺工作領導全面發展兩岸關係」,人民日報(北京),1995年 5月 14日,第 1版。

7 經查 2004年 7月 23日中共中央統戰部召開情況通報會,部長劉延東向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通報「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議」精神;另 2005年 1月 13日,時任大陸國家旅遊局局長何光暐在同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致辭時也提到「在去(2004)年的中央對臺工作會議上」等語。經由這兩則訊息,幾可確認該會議的召開。

8 有關「對臺經貿工作協調小組」,可查到「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成立對臺經貿工作協調小組的通知」(國辦發〔2004〕54號)此一文件名稱,可供佐證;該小組於 2008年 3月 21日經大陸國務院公布撤銷,工作由商務部承擔。另在大陸教育部題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育與普及」文章中也提及「同年,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將涉臺語文政策工作納入了做臺灣人民工作協調小組機制內加強領導和推動」,顯示「做臺灣人民工作協調小組」此一機制確實存在。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102

PROSPECT & EXPLORATION

總理吳學謙分別以對臺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身分與會講話;大陸部分省

市及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及海協會負責幹部出席會議。從會議「總結

自一九九○年底『全國對臺工作會議』以來工作發展情況,並部署該年工

作」的報導來看, 9 這次會議似乎就是中共對臺工作會議年度例會的開端。

惟於次年未見冠有年度的對臺工作會議舉行,但國臺辦於 1993 年 12

月 1 日至 5 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全國臺辦主任會議」(實際名稱為

「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臺辦主任座談會」),由國臺辦主任王兆國主

持,國務院副總理、對臺領導小組副組長錢其琛到會,就國際形勢和對臺

工作發表講話。10

本次會議應該就是「全國臺辦主任會議」的首次。

「全國臺辦主任會議」一般每年年初在北京舉行一次,但在兩岸關係

情勢有重大變化時或重大人事宣布時,則另外召開。11

年初舉行的「全國

臺辦主任會議」基本上是一項對臺工作部門的例行會議,旨在傳達對臺領

導小組關於對臺工作的指示,並總結前一年的工作,以及在分析當時兩岸

關係、臺灣局勢的基礎上,部署當年度的對臺工作。會議一般都由國臺辦

主任主持並做工作報告;對臺領導小組副組長到會,除就國際形勢和對臺

工作發表講話,並和出席會議人員進行座談。12

參加會議的人員,除了以

大陸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政府的臺辦主任,國務院各部委臺辦主任、計

劃單列市政府臺辦主任,以及港澳涉臺事務負責人都參與這項會議,甚至

共軍負責臺灣事務的有關部門負責人也與會。由於每次會議幾乎都在 2 至

3 天,甚至長達 5 天,因此不僅是上級的政策宣達而已,同時也是基層工

作經驗交流的務實會議,甚至是一項學習會議。例如,1993 年 12 月在廈

門召開的「全國臺辦主任會議」,與會者就研讀討論《鄧小平文選》第三

9 「全國對臺工作會議在京結束海峽兩岸關係保持發展勢頭」,人民日報(北京),1992年 3月 7日,第 1版。

10 「全國臺辦主任會議在廈門舉行」,人民日報(北京),1993年 12月 7日,第 3版。11 2000年 8月,國臺辦副主任唐樹備、王永海去職,來自上海外事辦的周明偉、總參的王在希接任,中共即在同月 10日舉行「全國臺辦主任會議」宣達,並為未來對臺工作定調。

12 「全國臺辦主任會議在京舉行」,臺灣工作通訊(北京),1997年 2期(1997年 2月 10日),頁 4-5。

103

中共對臺工作會議類型探析 論  壇

卷的相關內容和江澤民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報告會上的講話,以

及當年 8 月底發表的《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1997 年 11 月 12

日至 14 日的「全國臺辦主任座談會」,主要是在學習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

報告中有關對臺工作的論述,研究全面貫徹落實十五大精神。

至於目前冠以年度的對臺工作會議,則始於 2009 年 2 月 6 日至 7 日

中共在北京召開的「對臺工作座談會」。該次會議係在要求各地各部門深

入學習、全面貫徹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

30 週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題目為「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般稱為「胡六點」)精神,進一步重視和加強

新形勢下的對臺工作。會議由時任國務委員戴秉國主持,中臺辦主任王毅

做工作報告,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與會講話。出席會議

計有中共中央黨政軍各有關部門、人民團體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副

省級城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負責幹部,以及各地各有關部門對臺工作機

構負責人,共約三百人。13

從次年開始,該項對臺工作會議名稱都冠有年份,並在 1 月底至 2 月

底間舉行,如「2010 年對臺工作會議」於同年 1 月 28 日至 29 日舉行,

2011 年為 1 月 29 日至 30 日,2012 年為 2 月 29 日至 3 月 1 日,2013 年

為 2 月 19 日,2014 年為 1 月 24 日,2015 年為 1 月 26 日至 27 日,2016

年為 2 月 2 日。

「年度對臺工作會議」係由國務委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

國政協主席與會講話,國臺辦主任做工作報告;同時出席會議的,除了省

部級臺辦主任、社團、共軍對臺工作機構負責人,尚包括部分省委分管副

書記、統戰部長及部委分管領導等。因此,在規格上,顯然比「全國臺辦

主任會議」高一些。

13 「賈慶林出席對臺工作座談會」,人民日報(北京),2009年 2月 8日,第 1版。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104

PROSPECT & EXPLORATION

肆、中央專門性對臺工作會議

除了「全國對臺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議」,中共也曾召

開過一些中央層級的專門性對臺工作會議,包括對臺宣傳工作、對臺經濟

工作會議。

中央層級的對臺宣傳工作會議,已知有四次:1982 年 4 月,中央對

外宣傳小組召開「全國地方對外對臺宣傳工作會議」,會議由時任組長朱

穆之主持。中共領導人胡耀邦(時任中央主席)、鄧穎超(中央政治局委

員、對臺領導小組組長)、廖承志(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對臺領導小組副

組長)等到會講話。中共官方宣稱,這實際上是歷史新時期大陸第一次全

國性的對外宣傳工作會議,它為構建大外宣格局打下了初步基礎。14

1984 年 11 月 24 日至 12 月 3 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對外宣傳小

組和共軍總政治部聯合在北京舉行「全國對臺宣傳工作會議」。1985 年 1

月 21 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對臺宣傳工作會議紀要》,指出實現臺灣回

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國共產黨 80 年代乃至 90 年代

的三大任務之一。15

會議期間,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先念(國家主

席)、胡耀邦(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國務院總理)等還接見與會代表合

影。

1995 年 2 月 15 日至 18 日,中共「中央對臺宣傳工作會議」在北京

舉行。中臺辦主任王兆國在會上進行工作報告,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

副總理錢其琛出席會議並講話;參加者包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

劃單列市、中央、國家機關對臺工作機構和海協會的負責幹部,中央新

聞、宣傳單位的有關負責幹部。這次會議任務是以學習貫徹江澤民總書記

《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重要講話(「江八點」)為主

題,總結近年來對臺宣傳工作的經驗,分析當前對臺宣傳工作的新形勢和

14 「"有力只顧往前走 "--朱穆之的激蕩人生與外宣貢獻」(2011年 6月 24日),2016年 2月 26日下載,《人民網》,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41180/225296/14992701.html。

15 「全國對臺宣傳工作會議」,2016年 2月 26日下載,《知識貝殼》,http://www.zsbeike.com/cd/42103263.html。

105

中共對臺工作會議類型探析 論  壇

新特點,進一步明確在新形勢下對臺宣傳工作的指導方針和任務。16

2001 年 5 月 22 日至 24 日,中臺辦、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簡稱外

宣辦)共同召開的「中央對臺宣傳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近年

的對臺宣傳工作,深入分析對臺宣傳工作面臨的形勢,明確當時和今後一

段時間對臺宣傳工作的指導方針和工作任務。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

總理錢其琛與會並講話。中臺辦主任陳雲林、外宣辦副主任李冰在會上

做工作報告。外宣辦主任趙啟正做會議總結。部分省、市黨委負責人,各

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臺辦、外宣辦負責

人,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和中央新聞單位負責人,中央政府駐香港、

澳門聯絡辦負責人以及部分駐外使領館負責人等出席會議。17

中共中央層級對臺經濟工作會議,似乎只有一次:1994 年 4 月 11 日

至 15 日的「全國對臺經濟工作會議」。同年 3 月 5 日,大陸八屆全國人

大六次會議通過《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將保護臺商投資納入法制化軌

道,為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遂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專門召開

該對臺經濟工作會議,全面總結十多年來海峽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經驗,提

出對臺商投資的領域、項目實行「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要求各

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對臺經濟工作,採取切實措施保護臺商在大陸的合

法權益,改善臺商的投資環境。18

該次會議規格相當高,時任中共中央政

治局常委江澤民、李鵬、喬石、胡錦濤、李嵐清,政治局委員鄒家華、錢

其琛、羅幹,中央統戰部部長王兆國等出席會議。江澤民以中共中央總書

記兼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鵬以國務院總理、李嵐清以分管經貿

的國務院常務副總理、錢其琛以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副

組長身分做重要講話。會後,下發《國務院關於進一步發展海峽兩岸經濟

16 「對臺宣傳工作會議(1995年 2月 15-18日)」,2016年 2月 26日下載,《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151935/176588/176597/10556502.html。

17 「中央對臺宣傳工作會議在京召開」(2001年 5月 25日),2016年 2月 26日下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http://www.scio.gov.cn/zxbd/nd/2006yq/Document/95609/95609.htm。

18 「三、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爭取實現和平統一」(2011年 5月 25日),2016年 2月 26日下載,《中國共產黨歷史網》,http://www.zgdsw.org.cn/BIG5/218994/219014/220570/222734/14738567.html。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106

PROSPECT & EXPLORATION

關係若干問題的決定》文件(1994 年 8 月 1 日國發〔1994〕44 號)給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文件指出,

對臺經濟工作必須堅持集中統一領導的原則,全國性對臺經濟工作的規

劃、政策和方針,由國務院制定。為進一步加強對臺經濟工作的領導和綜

合協調,國務院決定建立「對臺經濟工作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通

報對臺經濟工作情況和動態,協調解決對臺經濟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研究

制定對臺經濟政策。19

此外,還有其他部委舉行的涉臺工作會議,如大陸司法部 1997 年召

開的「全國涉臺公證工作座談會」;20

外經貿部於 1998 年 4 月 9 日至 10

日,在廈門舉行「加強對臺經貿工作座談會」,大陸 15 個省市外經貿部門

和專業進出口商會的負責人出席會議;國臺辦曾於 2003 年 7 月召開名為

「對臺網絡宣傳會議」。另外,文化部為了進一步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深入

發展,2003 年 12 月在福建廈門召開「對臺文化交流工作座談會」,全國

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文化廳(局)和有關單位對臺文化交流工作的負

責人與會,交流對臺文化交流工作的經驗。21

2000 年 6 月,國務院僑務

辦公室召開「全國僑務對臺工作會議」。

2007 月 1 月 30 日,大陸成立「臺商權益保障工作聯席會議」,這是

設在國臺辦,專責處理臺商權益保障工作事宜的工作機制,有 33 個中央

和國務院部門參加。該聯席會議不定期舉行全體會議,由國臺辦常務副主

任主持,成員單位部級領導及聯絡員出席,負責對臺工作的國務委員及國

臺辦主任與會講話。此外,國臺辦每年定期召開「對臺經濟工作和臺胞權

益保護工作會議」,國臺辦分管經貿的副主任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

副省級城市臺辦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19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發展海峽兩岸經濟關係若干問題的決定」(1994年 8月 1日),2016年 2月 26日下載,《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zixun/flfgk/item/dwjjf/falv/1/1-4-3.html。

20 「全國涉臺公證工作座談會在黔召開」,臺灣工作通訊(北京),1997年 4期(1997年 4月 10日),頁 23。

21 「文化部對臺文化交流工作座談會在廈門召開」(2003年 12月 19日),2016年 2月 26日下載,《文化信息網》,http://www.ccnt.com/ZXZX/ZiXun/2003Nian/2003-12-19/10513.html。

107

中共對臺工作會議類型探析 論  壇

伍、地方及部委對臺工作會議

當中共「中央(全國)對臺工作會議」、「全國臺辦主任會議」、中央

「年度對臺工作會議」及各項對臺專門工作會議召開完畢後,各省(直轄

市、自治區)委相繼舉行對臺工作會議,部署未來一年的對臺工作。開完

省級對臺工作會議,接踵而來的是地市級對臺工作會議的舉行,甚至也曾

發現有縣級對臺工作會議。

以今年為例,「2016 年對臺工作會議」於 2 月 2 日在北京召開之後,

中共吉林省委隨即於 2 月 5 日召開常委會議,由省委書記巴音朝魯主持,

會中傳達中央 2016 年對臺工作會議精神;同月 15 日,中共湖南省委召開

常委會議,會議由省委書記徐守盛主持,傳達學習中央對臺工作會議精神

及研究該省貫徹落實意見;同月 18 日中共天津市委召開常委會議,會議

由市委代理書記、市長黃興國主持,會中傳達學習貫徹 2016 年中央對臺

工作會議精神。在中共各省級委陸續開會傳達學習貫徹中央的對臺工作會

議精神後,各地也次第召開「省(區、市)對臺工作會議」,依據公開資

料顯示,天津市在 2 月 24 日召開「2016 年全市對臺工作會議」,係本年

度大陸第一個舉行的省級地方,會議由副市長趙海山主持,市委常委、市

委統戰部部長王宏江及相關人員參加,會中傳達貫徹全國對臺工作會議精

神和市委代理書記、市長黃興國對天津市對臺工作的批示精神。22

而從上

述地方對中央召開「2016 年對臺工作會議」的稱呼來看,有的稱「中央

對臺工作會議」,有的稱「全國對臺工作會議」,顯示大陸內部對此會議的

稱呼用法相當不一致。

在地方之外,部分涉臺工作較多的國務院所屬部委,亦會舉行對臺工

作會議,部署未來工作。如 2013 年 3 月 13 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主

持召開交通運輸部對臺工作專題會議,傳達貫徹中央對臺工作會議精神;

副部長徐祖遠總結 2012 年交通運輸對臺工作,部署 2013 年交通運輸對

22 「天津市召開對臺工作會議」(2016年 2月 25日),2016年 2月 26日下載,《國務院臺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local/201602/t20160225_11395345.htm。

第14卷 第4期 中華民國105年4月

108

PROSPECT & EXPLORATION

臺工作。23

就專門對臺工作會議來看,地方召開對臺經濟工作會議的頻率似乎比

中央高許多。如 2010 年 1 月 8 日,四川「全省對臺經濟工作會議」在成

都召開,副省長黃小祥主持,省委副書記李崇禧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安

排部署該省對臺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

議精神。24

由此可見,中共中央每年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會討

論涉及對臺經濟工作,而讓地方據以召開年度對臺經濟工作會議。2015

年 7 月,四川又在內江市召開「全省對臺經濟工作座談會」,15 個市臺辦

分管領導和有關人員參加,省臺辦副主任張軍主持會議,省臺辦主任周敏

謙出席並講話。張軍指示各地臺辦要按照《四川對臺經濟工作 2015-2020

年規劃》相關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完成各項任務。25

同年 6 月 9 日,河

北省也召開「對臺經濟工作會議(座談會)」,由省臺辦副主任郭若定主持

會議,河北省委副秘書長、省臺辦主任吳曉林與會;河北各地級市臺辦主

任、省垂管縣臺辦主任、重點園區、臺企協會負責幹部、臺企代表等六十

餘人參加會議。26

陸、結語

綜上所述,真正冠有「全國對臺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

議」,並有中共中央總書記及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參加的,才是中

共最高層級的對臺工作會議。相對於前三任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組

長楊尚昆、江澤民、胡錦濤分別在任內舉行過最高層級的對臺工作會議,

23 「楊傳堂:交通運輸要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夯實基礎當好先行」(2013年 3月 20日),2016年 2月 26日下載,《中央國家機關理論武裝線上網站》,http://wzzx.71.cn/2013/0322/707130.shtml。

24 「全省對臺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今後一段時期對臺經濟工作」(2010年 1月 11日),2016年 3月6日下載,《四川投資局》,http://www.scinvest.cn/html/events/detail.aspx?id=1684。

25 「四川召開全省對臺經濟工作座談會」(2015年 7月 10日),2016年 3月 21日下載,《華夏經緯網》,http://www.huaxia.com/jxtf/ctjl/jldt/2015/07/4478988.html。

26 「河北省召開對臺經濟工作會議」(2015年 6月 11日),2016年 3月 21日下載,《國務院臺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local/201506/t20150611_10015562.htm。

109

中共對臺工作會議類型探析 論  壇

現任組長習近平面對臺灣再度政黨輪替的兩岸關係新變局,是否可能於今

年內召開「中央對臺工作會議」,值得關注。

其次是例行的中央「年度對臺工作會議」,其實係由對臺領導小組召

集的會議,因此,開會的時候,除了組長外,全體成員在主席臺就座。不

過,透過電視畫面呈現的也只是部分主要領導而已,無法讓人一窺全員;

惟今年較特殊,出現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郭聲琨在座的畫面,顯示其

確實為小組一員。由於出席該項會議的小組成員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委

員、國務委員,說明其規格相對較高,所以地方黨委才會稱其為「全國對

臺工作會議」、「中央對臺工作會議」。

至於「年度對臺工作會議」的前身「全國臺辦主任會議」,在規格

上,相對較低,它是由國臺辦召集,主任主持並做報告。在國務院副總理

擔任對臺領導小組副組長時代,都與會講話,惟由全國政協主席出任副組

長之後,就改由國務委員出席會議講話;不過,全國政協主席仍會接見部

分與會代表並合影留念。值得注意的是,「全國臺辦主任會議」並非一年

只舉行一次,只要在兩岸關係情勢有重大變化或重要人事宣布時,就會另

外召開,經觀察在兩岸關係越趨於緊張時期,其開會的頻率就越高。

有關各項對臺專門工作會議,觀察其規格高低,也是從中共黨和國家

領導人出席的情況,作為判準。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幾年來,雖未見中央

層級中共對臺宣傳、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但地方還是經常舉行。尤其是

從地方對臺經濟工作會議部分資料可以看出,中共每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

濟工作會議,其實也議論到對臺經濟工作方面。

105 年法務部調查局調查人員特考簡訊報名日期:105 年 5 月 10 日至 19 日 ( 網路下載報名表 / 紙本寄件 )考試日期:105 年 8 月 13 日至 14 日 ( 第一試筆試 )考試主辦機關:考選部 (02-22369188 轉特考司 )報名書表 ( 應考須知 ):請於報名期間利用考選部網站下載

職組

職系

組別

第一試

備 註普通科目( 三、四等 )

專業科目

三等 四等

調 查工作組

一、 綜合法政知識與英文

二、 國文 ( 作文、公文與測驗 )

三、 社會學四、 政治學五、 刑法與刑事訴訟

法六、 外國文 ( 詳附註 )

三、 社會學概要四、 政治學概要五、 刑法與刑事訴訟法概要

一、應考資格:中華民國國民,18 歲 至30 歲,三等考試須大學以上,四等考試須高中以上學歷;男性須役畢或經核准免服兵役或現正服役中。

二、考試預定錄取名額以考選部正式公告為準。

資 訊科學組

一、 綜合法政知識與英文

二、 國文 ( 作文、公文與測驗 )

三、 系統分析與設計四、 資料庫應用五、 電腦網路六、 資訊安全實務

三、 系統分析與設計概要四、 資料庫應用概要五、 電腦網路概要

財 經實務組

一、 綜合法政知識與英文

二、 國文 ( 作文、公文與測驗 )

三、 經濟學四、 財務管理五、 中級會計學六、 證券交易法與商

業會計法

第 二 試 第 三 試

體 能 測 驗( 三、四等 )

口 試( 三、 四 等 )

測驗項目:1200 公 尺 跑走及格標準:男性:5 分 50 秒女性:6 分 20 秒

個別口試,視應考人之儀表、言辭、才識及專業知識評定之。

化 學鑑識組

一、 綜合法政知識與英文

二、 國文 ( 作文、公文與測驗 )

三、 生物化學四、 有機化學五、 分析化學六、 儀器分析

醫 學鑑識組

一、 綜合法政知識與英文

二、 國文 ( 作文、公文與測驗 )

三、 生物化學四、 有機化學五、 分子生物學六、 遺傳學

電 子科學組

一、 綜合法政知識與英文

二、 國文 ( 作文、公文與測驗 )

三、 電子學與電路學四、 計算機概論五、 工程數學六、 通信與系統

法 律實務組

一、 綜合法政知識與英文

二、 國文 ( 作文、公文與測驗 )

三、 刑法 四、 刑事訴訟法五、 行政法六、 商事法

營 繕工程組

一、 綜合法政知識與英文

二、 國文 ( 作文、公文與測驗 )

三、 結構分析四、 營建法規五、 施工法六、 政府採購法

附註調查工作組第一試筆試專業科目六、外國文 ( 英文、日文、德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法文、俄文、韓文、土耳其文 ),視任用需要選擇舉行,並依不同語文分定錄取名額,於考試報名時公告之。

各項考試資訊請參考考選部 (http://www.moex.gov.tw) 或法務部調查局 (http://www.mjib.gov.tw)網站,並以考選部正式公告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