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宜、林慧芬_第八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會議」紀要

Post on 26-Apr-2023

1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楊曉宜、林慧芬_第八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會議」紀要

早期中國史研究 December 2014

第六卷 第二期 .頁 105-124

第八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

國際會議」紀要

楊曉宜 林慧芬

一、前 言

二、會議內容

三、結語暨展望

一、前 言

「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會議」旨在提供青年學者國際交

流平臺,進而展開中國中古史各領域研究的分享與討論。本會議

始自 2007 年,於每年 8 月舉行,直至 2014 年已舉辦 8 屆。今年

移師到北京,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北京大學中國古代

史研究中心協辦,於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 228 教室舉行。會議期

間(2014 年 8 月 23-24 日)集結臺灣、中國、日本、韓國、歐美

等各地青年學者進行研討。此會議共分為 8 個場次,每場次約 2

至 3 位發表人,發表論文總數共計 19 篇。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106.楊曉宜、林慧芬

本次會議主題為「制度與權力」,綜觀各篇論文性質,涉及

政治、社會、法制、民族、宗教等領域,也因此主辦方代表劉後

濱提到,將此一主題貫穿各篇論文,希望在傳統的歷史議題上,

開創新的研究視角與詮釋,顯現出豐富多元的研究概況。

圖 1 會議現場

影像來源:蔡長廷先生

二、會議內容

會議的開幕式由黃興濤(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以下敬稱

略)致詞。第一場發表論文為楯身智志(早稻田大學)〈西漢推

恩令再考〉與馬孟龍(復旦大學)〈荊州松柏漢墓簡牘〉等二篇。

第八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會議」紀要.107.

楯身智志探討西漢推恩令的歷史發展背景。漢皇帝之所以根

據推恩令關照諸侯,乃因高祖嫡子孫後代已斷,劉氏旁支成員皆

具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至文帝以降,為了保障自身的地位,不

得不透過推恩令來改變皇室與諸侯王家之間的關係,亦可看出彼

此之間的變化與互動。評議人胡川安(麥基爾大學)認同發表人

重新檢討漢武帝推恩令的觀點,可藉此反思過去學界對於此議題

的學術討論,可謂一新突破點。但反思武帝的作為與實質效益,

都是對諸侯王壓抑政策的層面,並非「懷柔」,建議發表人可再

思索諸侯與皇帝之間的政治關係。

馬孟龍(復旦大學)以荊州松柏一號漢墓出土簡牘為例,說

明漢武帝早期南郡轄有顯陵,並以此作為南郡行政規劃的研究基

礎。此外,從顯陵的人口訊息切入,推論顯陵可能是陵園奉邑的

封地,大約三百戶,且在原有地改名,又設置長和丞,已經具有

縣級政區的規模。他進一步推論顯陵為西漢臨江王的陵園奉邑,

於景帝四年(154 B.C.)設立,至元帝永光四年(40 B.C.)廢除。

評議人金垌吾(首爾大學)提出三點問題:一、發表人從顯陵人

口推論此為陵園封邑,但其他縣的人口也有不到千戶,難以論證

顯陵就是陵園封邑。二、建議補充顯陵與臨江王的統屬關係。三、

應考慮劉瑞的看法,如皇帝陵邑與諸侯王園邑在建制上的差異,

設置園邑不代表就是縣級政區。馬孟龍針對第三點回應,關於陵

邑與園邑的稱呼,顯陵是邑名,而非園名。邑是由縣改制,隨時

可能改為縣級,故「邑」字經常省略,園邑仍是縣級政區。

第二場論文為梶山智史(明治大學)〈北魏墓誌銘的出現〉

與岡田和一郎(佛教大學)〈關於前期北魏國家民眾支配的基礎

.108.楊曉宜、林慧芬

性考察〉等二篇。

梶山智史認為南朝宋顏延之撰的〈王球墓誌銘〉是墓誌銘的

起源,此風氣不僅在南朝宋開始流傳,之後也逐漸帶到北魏,為

北魏開啟撰寫墓誌銘的風氣。北魏墓誌銘在遷洛以後主要集中於

洛陽地區,以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撰寫的〈馮熙墓誌銘〉

為濫觴。而將墓誌銘知識由南朝帶入北魏,並影響孝文帝的重要

人物之一當為王肅。評議人梁鎮誠(延世大學)提出,發表人以

北魏時期墓誌銘的流行背景為例,並利用考古學成果,透過文獻

資料中的情況證據進行闡釋,更見本文的價值之處。徐冲(復旦

大學)提問北魏墓誌的形制格式,在南朝是否已產生?或是到北

魏以後才出現?婚姻狀況是否也要列入考量?此外,羅新(北京

大學)認為北魏墓誌的形制發展,不一定要侷限特定人物的貢獻

外,也應考慮多元文化的因素。

岡田和一郎認為北魏早期統治人民的方式,與學界認為的

「胡漢二元體制」說法並不吻合,強調種族不是統治方式的主要

參照點。儘管存在著帥、領民酋長等,但北魏可以直接掌握其下

的兵力與軍權,否認這些帥和領民酋長擁有對人民的「支配權」,

且中央可透過侍從關係和空間管理加強中央與領民酋長之間的

關係。評議人王萬雋(東吳大學)認為發表人批判「胡漢二元體

制」的說法,提出北魏可直接掌握兵力與軍權,否認帥和領民酋

長擁有對人民的支配權。但其中仍存在著許多複雜性,因相關史

料能提供的多是個別案例,要推衍普遍現象不易,宜持保留態

度。又提問人羅新認為領民酋長制度早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已存

在,此政治結構是以接收為前提,進而改革,再納入國家制度中。

第八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會議」紀要.109.

對於部落離散等詞,並不能以我們現在認識的角度去看待。

第三場發表論文,分別為金珍(成均館大學)〈唐後期經濟

重案的出現和刑罰體系的變化〉、張雨(北京聯合大學)〈唐宋

間「子司」詞義轉換與中古行政體制轉型〉、周曲洋(中國人民

大學)〈從「籍帳」到「帳簿」──《天聖令》所見唐宋間戶口

賦役管理文書形態的演進〉等三篇。

金珍以杖刑為核心,認為杖刑一方面作為徒刑、流刑和死刑

的一種加強懲罰效果的刑罰,另一方面則是作為正式死刑的一種

類型。此刑罰體系的變化,透過經濟重案的處罰予以具體呈現,

其根本原因在於相關案件與國家財政危機相吻合,並推進新刑罰

體制的發展。評議人小尾孝夫(大手前大學)指出,發表人應多

與前輩學者刑罰史研究產生對話,並考慮流刑與勞役刑發展過程

的基礎,可藉此闡發出更多的研究創新點。提問人古怡青(淡江

大學)認為須參考《天聖令》資料。

張雨透過「子司」一詞轉換的過程,進而探討中古行政體制。

子司詞意的轉變,是尚書省新體制的開端,從而為尚書省─ 寺監

關係調整帶來新契機。在此機制下,六部與寺監雖在某環節構成

下行與上承關係,但就國家政務處理而言,兩者間未必構成直接

的政務運作環節。至宋代取代原先體制,改為使職差遣體制下的

「使司─ 子司」關係。評議人黃玫茵(東吳大學)認為,題目使

用「唐宋間」或可再商榷,因本文宋代部分的討論不多,其中也

牽涉到多方因素,具體例證可再加強。

周曲洋根據《天聖令》與唐代出土文書的比較,討論唐宋間

.110.楊曉宜、林慧芬

由籍帳轉變為帳簿的過程。首先,討論籍與帳的關係,唐代籍帳

入宋後,籍類文書常稱為帳,發揮了向上申報人口報稅數據的作

用。其次,唐代的簿成為州縣和基層行政組織管理中最常用的文

書,至宋代,戶口賦役管理上體現出權責分野的現象。籍和帳的

互動與籍和簿的整合,構成了從籍帳走向帳簿的演變,此也反映

在《天聖令》的宋令記載上。評議人林昌丈(武漢大學)認為發

表人在籍帳的學術研究回顧,可再補充並清楚羅列其他前輩學者

的看法。此外,以僧帳的書寫形式來直接論證籍帳到帳簿的變化

過程,是否可行?提問人孟憲實(中國人民大學)指出應要討論

唐代如何使用籍帳,並對照出土文書與宋令,其間也包含了唐代

的實行層面。因此,籍和帳的界定變化應不是在宋代,而是在唐

代後期,如貞元年間就有相關資料可引以為證。提問人徐暢(北

京師範大學)建議可參考走馬樓吳簡,以補充戶籍資料的研究,

戶籍是以相當原始的面貌呈現。

第四場發表論文,為黃文儀(麥基爾大學)〈先秦至六朝信

仰世界研究── 以人名與鬼神之名為考察中心〉,與陳志遠(北

京大學)〈晉宋之際的皇權與僧權── 以「沙門不敬王者之爭」

為中心〉,以及吳南森(Nathan Woolley,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唐代儒者與地方神祠〉等三篇文章。

黃文儀透過先秦至六朝時期傳統文獻的梳理與出土資料的

輔助,針對人名與鬼神之名提出初步觀察,顯示先秦至六朝鬼神

觀念改變,也反映了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

方人口南遷,經開墾後,原本不可知變成可知、可控制,並進行

命名、分類,因此當時劾鬼文書著重鬼怪名字的記載。評議人三

第八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會議」紀要.111.

田辰彥(南京大學)指出本文具有發展性的見解,但仍些許部分

可再商榷。首先,可再補充關於人名信仰變化的背景;其次,應

明確論證「北方人口往南遷」與「認識上的變化」作為信仰背後

的社會及文化背景;最後,考慮到簡牘主要與戍邊士兵相關,可

能就無法單純表現出信仰流傳廣泛的結論。此外,蔡宗憲(中興

大學)認為六朝時的人名命名有些具有宗教性意義,其資料可再

廣泛蒐羅,《藝文類聚》中亦有史料可補充,且題目斷限建議可

改為先秦到兩漢。

陳志遠透過文獻的梳理,指出桓玄《與八座書》中的「八日

垂至」是指四月八日,佛陀誕生之日。又沙門必須禮敬王者,從

其理論的提出與執行至廢止,約莫有將近一年多的時間,然而佛

教史家對此議題多語焉不詳,並刻意誇大慧遠抗辯的功效。而桓

玄在爭論中的立論,具有明顯的玄學色彩,並將王權論述為「成

為生命和自然之性的源頭和根基」,堪稱晉宋之際的「新君權

說」。評議人劉永中((新竹)清華大學)認為,就王權與僧權

而言,僧權是前所未聞,是一種特權。桓玄雖然以道家的概念提

出新君權說,但有可能是被曲解的,並非稱揚道教。孟憲實也提

出就王權與教權的關係來看,如何解釋僧權的問題。

吳南森聚焦於儒者在文獻中對地方神祠單方面的表態,透過

唐代地方官撰寫的碑文、祭文,呈現官員因水旱災而必須祭祀地

方神祠時,作為所謂儒者與守境護民的地方官兩種角色之間,自

身理念與現實需求的折衝。此外,在儒者撰寫的碑文、祭文中,

可看出他們必須兼顧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的要求,進而呈現神明的

存在,履行作為地方官的行政職責。評議人許凱翔((新竹)清

.112.楊曉宜、林慧芬

華大學)認為本文的問題涉及祭祀者、祭祀對象、祭祀情境三個

面向。作者對儒者定義及儒者與祭祀的關係未做說明,對地方神

祠的分析亦不足夠,同時沒有考慮到水旱災性質的差異。上述問

題,一則導因於使用史料類型與數量的局限,使部分討論僅為於

現象的呈現;二是因為作者對楊俊峰、評議人的既有成果掌握不

足,與雷聞的研究少有深入對話,以致在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上

未能有所突破。

第五場發表論文為戶川貴行(日本學術振興會)〈中國古代

國家禮儀的基本構造── 以東晉南朝為中心的觀察〉與呂博(武

漢大學)〈頭飾背後的政治史:從「武家諸王樣」到「五代僭越

樣」〉二篇文章。

戶川貴行認為劉宋孝武帝為鞏固中國新的正統王朝,勵行國

家禮儀政革,但此時東晉禮儀並非繼承曹魏、西晉傳統,故檢討

陳寅恪的淵源論。此外,郊祀、宗廟和元會的結合,使東晉南朝

的雅樂政革加以強化,構成音樂式的帝國,以達到江南為天下帝

國秩序的目的。評議人王靜(中國人民大學)提出幾個問題:一、

題目與主題是否相符的問題。二、在國家禮制改革中,可能存在

其他方面的制度與西晉傳統的斷裂。

呂博認為北朝末年至隋唐五代,著名政治人物的頭飾引領著

服裝時尚,成為政治權力的象徵,由此探討唐代政治演進過程中

的歷史意義。包括唐前期「平頭小樣」到「武家諸王」的變化,

天授二年武則天利用輿服制度,推動武家諸王,宣揚自身的政治

地位。以及開元中後期,玄宗推行羅頭巾和官樣圓頭巾子,藉此

第八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會議」紀要.113.

彰顯皇權。可說頭飾如時局,因不同的政治形式,具備不同的特

色。評議人會田大輔(日本學術振興會)指出,本文巧妙的融合

政治史和服飾史,勾勒出不同時代的歷史意義。但建議發表人須

於文中補充唐代常服制度,正因為這些頭飾為日常所用,故頒賜

頭飾的行為才會產生影響,以及注意唐宋頭飾與權力之間關係的

變化。又提問人陳侃理(北京大學)提到,必須釐清政治史與服

飾史之間的界定,並強調新的政治史研究,用新方法重新思考老

問題。

第六場發表論文分別為蔡長廷(政治大學)〈東漢至西晉時

的幽州── 烏桓的發展與變遷〉、李基天(首爾大學)〈唐代高

句麗、百濟蕃將的特徵── 以任用背景與武官號為中心〉與藤野

月子(九州大學)〈唐朝和吐谷渾的和蕃公主〉共三篇文章。

蔡長廷認為烏桓因長期混雜在漢民族與其他非漢民族之

中,產生雜胡化的傾向。但依據地域的不同仍有所差異,在雁門、

朔方等地,雜胡化的傾向較明顯;上谷等地,則凝聚力較強。在

曹操破三郡烏桓後,仍保有勢力,持續影響幽州局勢。東漢到西

晉期間,護烏桓校尉的治所一直維持在上谷寧縣,也表示此地對

控制烏桓勢力的重要性。評議人永田拓治(阪南大學)指出發表

人如何看待胡人與漢人之間的「雜處」?畢竟這個詞彙難以定義

與理解,與其說是融合,不如說是導致混亂的印象。

李基天檢討高句麗、百濟系與粟特系的入仕過程,蕃將的武

官號意義和晉升過程,以及唐朝對蕃將的管理方式。在唐朝建立

之前,高句麗、百濟系並沒有移居中國定居的現象;粟特系則在

.114.楊曉宜、林慧芬

其聚落地以薩寶或地方軍府的背景入仕於唐。遊牧系蕃將帶領自

己手下的部落民歸附或投降,並得到唐朝的優待;高句麗、百濟

系蕃將則沒有機會對其部落民有指揮權。評議人徐暢(北京師範

大學)對此提出幾點與發表人商榷。本篇論文將蕃將區分為遊牧

系、粟特系、高句麗系、百濟系,但又使用東夷、西戎、南蠻、

北狄,建議須釐清其間相對應的關係及游牧系區分的標準。此

外,文內對於蕃將的語源須再確認。

藤野月子對唐代最初降嫁吐谷渾的和蕃公主一事再行考

察,並分析唐朝考量吐谷渾的內外狀況及其與吐蕃的關係,以和

蕃為手段,試圖掌握國際事務的主導權。由此可知,和蕃政策作

為唐皇帝向周邊國家惠施恩寵的一面,可謂對北方外交的重視。

評議人仇鹿鳴(復旦大學)認為唐與吐谷渾的和親,可能帶有扶

弱抑強的政治目的,而非恩寵式;且建議發表人需再增加對出土

墓誌材料以及相關研究的掌握。

第七場發表論文為林慧芬(臺灣大學)〈《隋書‧鐵勒傳》

的書寫及其延續與斷裂〉與古怡青(淡江大學)〈唐代馬政與傳

驛的交通運輸命脈── 以西北為重心的考察〉二篇文章。

林慧芬指出鐵勒部族雖來源久且廣,直至《隋書》才為其立

傳,主要建立在對北方形勢了解的基準上,對於北方遊牧民族有

更進一步的認識,在遊牧民族與中原政權的互動具有指標性的意

義。此外,可根據此傳觀察隋唐鐵勒的形勢與變化,並藉以分析

《隋書》到《舊唐書》、《新唐書》中對鐵勒記載的延續與斷裂。

評議人安部聡一郎認為,史書中有〈鐵勒傳〉不一定是隋朝對北

第八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會議」紀要.115.

方的控制力變強,而是因為突厥崛起,加上與鐵勒各部動態的關

係密切,促使隋唐政權關注鐵勒的形勢。《隋書》是唐太宗擊敗

突厥第一汗國後成書,可能因此注意到鐵勒在突厥興亡中扮演重

要角色,可再重新思索《隋書‧鐵勒傳》在整體《北狄傳》中所

佔的位置。提問人胡鴻指出,在〈鐵勒傳〉之外仍舊要注意到〈高

車傳〉,因為北史同時有〈高車傳〉和〈鐵勒傳〉,應該把這部

分還原至《魏書》,對於鐵勒的撰述應早在北魏就出現了。

古怡青以馬匹為例,使用《天聖令》分析西北地區的驛與交

通制度,討論唐代馬政管理與調度。此外,西州為唐朝西北馬匹

的集中地,再運送到安西、北庭都督府的集散地。馬匹在維持唐

前期西域安定的政治形勢,保證中央與西域之間政令信息的傳

遞,長行馬具有重大的功用。評議人李芳瑤(首都師範大學)認

為馬政和交通的聯繫不夠緊密,或許可加重傳驛部分的討論,以

傳驛為中心,進而展開各層面的探討。在馬政機構方面,也須釐

清各機構之間與傳驛的關係,以及養馬與監牧機構之間的關係。

第八場發表論文為韋建心(Pauli Wai Tashima, 北卡羅來納

大學綠堡分校)〈大道多歧:談《左傳》「華元羊斟」漢晉四家

注的多元詮釋意義〉與楊曉宜(臺灣大學)〈杜佑理想社會之建

構── 以《通典‧食貨典》為中心〉二篇文章。

韋建心針對漢晉四家—— 東漢的賈逵、鄭眾、佚名注家與晉

杜預—— 對於《左傳》同一史事之註解進行論析與詮釋,提供在

唐代以後《左傳》學中獨尊的杜預《注》以外更多的觀點。評議

人童嶺(南京大學)認為發表人對於《左傳》注釋的文本解讀,

.116.楊曉宜、林慧芬

在中西學術對話下,提出許多新穎的看法。但在文本的詮釋方

面,建議要補充《五經正義》的討論、深入分析《左傳》的服虔

解釋,以及適時加入「文章學」的研究,以補充中、西學界經典

詮釋的全面性。

楊曉宜以《通典‧食貨典》為例,探討杜佑對理想社會的構

想以及反思中唐以來的制度問題,並指出《通典》的深層意義是

建構國家富強、民心安定的理想社會。文章聚焦於田制、賦稅和

錢幣三面向,說明杜佑對當時社會的反思:一是建構理想社會,

二是安定社會秩序。杜佑本身對於理想社會的建構樣貌與期待,

透過「以古鑑今」的方式反思秩序重建,以建構另一尚古又符合

現今狀態的理想秩序。評議人趙璐璐(中央黨校文史部)指出,

發表人應當釐清杜佑對理想的追求藍本是上古制度,亦或是唐代

前期行之有效的一套體制,並深論如何透過「變通」,重建一符

合現實社會的體制。又提問人呂博認為,杜佑和兩稅法之間的關

係亦須再說明,比對不同的史料,以突顯財政制度的全貌。提問

人徐暢也建議比較杜佑的「理想社會」與中唐官員的看法,以呈

現當時經濟社會的樣貌。

大會綜合討論的主題是「制度與權力」,由游自勇(首都師

範大學)主持,津田資久(國士館大學)、蔡宗憲(中興大學)、

鄭勉(漢陽大學校)、葉煒(北京大學)、孟憲實(中國人民大

學)、沈睿文(北京大學)擔任發言人,最後為劉後濱(中國人

民大學)作會議總結。各發言人主要根據本次會議發表主題與內

容,進行討論與交流,以及分享各國學界的研究概況與成果報告。

第八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會議」紀要.117.

圖 2 綜合討論

影像來源:蔡長廷先生(右起:津田滋久、蔡宗憲、葉煒、游自勇)

首先由葉煒提出對於制度與權力研究取向的想法,他認為制

度是由「規則、程序和安排」構成的各種框架。許多學派指出一

個事實,若要理解不同社會在發展方面存在的重要差異,社會或

經濟結構變量不是關鍵原因,但政治制度卻是最重要的解釋性因

素,且影響與啟發人的思維與行為。在中古史研究領域與分類方

面,應將制度和權力、組織結合起來,進而討論皇帝運用權力干

涉制度的運作,以及皇權發展的舞台。

其次,日本學界由津田資久代為發言,並簡述目前的研究概

況。津田資久指出,日本史學雜誌有一個「魏晉南北朝史的回顧

與展望」之專題,其前提正是中古時期的貴族政治。日本學界以

.118.楊曉宜、林慧芬

六朝貴族論互為表裡,並以此作為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框架,從

1930 年代開始興起貴族制的研究,至 1970 年代以後逐漸停止。

2001 年著手整理六朝貴族制研究,對此可發現幾個現象:一、以

貴族來討論歷史問題。二、貴族社會化論。三、此研究架構具有

侷限性。四、須考察當時的社會狀況,以討論貴族制的問題。鑒

於研究的停滯,六朝貴族制的新研究問題開始出現,如川合安認

為魏晉南朝時期沒有門閥制度,只能承認「任子」制度的存在。

關於這個研究的特徵和觀點,顛覆了原先的研究框架,否定原先

的六朝貴族制,現階段應當重新界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研究範

疇。

再者,孟憲實以唐代政治和武則天為例,討論武則天稱帝的

基礎。唐朝前期有兩段:武則天與安史之亂。以往對於武則天研

究多歸結為個人問題,陳寅恪則結合制度、文化、社會等面向的

觀察,說明關中本位政策之確立,直到武則天及玄宗時期才打破

關隴集團,建立新制度與新興階級,社會階層的因素也被列入考

量。此外,男尊女卑的文化問題也須重視,即武則天如何突破父

系的框架,並結合佛教,藉此為女皇的成立鋪路。建議應重新審

視女性稱帝一事,透過武則天的切入點,綜合分析政治、權力鬥

爭的問題。

結合幾位發言人的論點,不論是從政治制度、權力關係或是

性別史角度,皆開創了新的研究視角。在此大框架下,鄭勉根據

「皇帝權力與邊郡、國之間的關係」之主題,分析中古時期以中

國為中心的天下秩序,其間皇帝權力、郡縣制及國的問題。秦始

皇的天下統一和皇帝概念的出現,使「國際關係」從中國為中心

第八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會議」紀要.119.

轉向東亞諸國。漢武帝也繼續朝統治天下而努力,將邊郡所設的

稱為屬國。屬國與國的存在,說明當世皇帝的國家理想。漢代皇

帝持續存在多個國的情況,也存在著矛盾。新的「國」際秩序開

始出現,以邊郡掌管、進行統治,主要緣於以爵為媒介的冊封到

以官職為媒介,隨之出現冊封朝貢體制。在「國」的研究和討論

中,對於中國中古史之邊疆探討,產生有效的補充。

隨後,蔡宗憲延續「制度與權力」的核心概念,認為制度雖

看似完美,但在落實層面仍有所變動,須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研

究成果。並提出幾點看法:首先,就制度形成而言,漢帝國透過

察舉,將權力深入地方社會,東漢鄉里崩解後,漸而產生名望家,

這就是制度的形成。就制度敗壞的一面而言,時間運行久了之

後,至唐代中期舊制度的崩解,其間崩解的過程與應變方式都可

多加深論。至於制度的形式化與空洞化、行政怠惰,權力控制的

手段有哪些?例如祠廟各別發展的研究,其實並沒有中央力量介

入的狀況,反而是地方官吏對於祠廟的干涉,還須審視朝廷對制

度的管控狀況。

除了中央、地方權力制度的權衡與互動之外,也要關注行政

制度與運作的實質效益。劉後濱透過「文書─ 律令─ 權力」框架

的制度史研究,分析權力的運作,即制度並非僅於字面上的規

定,而是體現在政務文書。文書或許無法完全反應制度本身,但

仍有其聯繫關係。在此框架下,文書是制度的展現與依託,以及

程序的層面,權力一定要制度才能運行,但往往會超過制度的規

定,這就構成制度演進的動力。因此,劉後濱認為「政務文書」

是探討制度運作的重要切入點,這反映了三大要點:一、透過文

.120.楊曉宜、林慧芬

書復原政務處理程序,進而探討政務運行的機制。二、從政務文

書復原實體的制度,以及國家治理的具體方式。三、從文書形式

的變化探討制度演變的方向與軌跡。

最後由沈睿文發言,以「從隋唐考古材料看制度與權力運作」

為題,結合考古資料作一全面性的討論,對此可分為四大面向:

一、都邑制度與權力等秩,中央政權透過對都城模式的刪減、縮

寫,得以建立中央政權的無上權威,如隋大興城可得到體現。二、

墓葬制度與權力等秩,唐代社會墓等級制度已成熟,依等差序可

分為帝陵、詔葬、別敕葬墓、單室磚墓、單室土洞墓、土坑墓。

三、墓主利用墓葬制度體現自身權力。中晚唐後,品官與墓葬的

對應逐漸破壞;玄宗後,皇帝親信勢力增加,宦官的勢力隨之增

強,此時墓主利用墓葬以展示自己的政治權力與地位。四、墓葬

建制的使用與墓主政治立場之關係,如陝西潼關稅村的隋廢太子

楊勇墓,帶有北齊風格。沈睿文認為制度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此

基礎是與政治權力成正比,隨著個人力量的介入與影響,使得它

的運行呈現出權力各異的情狀。

在自由討論時間裡,與會者討論熱烈。針對武則天稱帝、權

力與性別政治之討論,蔡宗憲提出陳弱水的觀點,即武則天有意

提高女權的地位,對於女性角色的轉變,以及母親喪服制度的變

動、參與封禪等,皆可看出武則天刻意地提高女性的地位。陳志

遠補充武則天在宗教方面的努力,由此基礎擴展至政治、文化的

視角,得出「權力是擺動的,制度是可以積累的」結論。

會議進入尾聲,劉後濱總結提到,中國史研究主要語言是中

第八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會議」紀要.121.

文,本次會議集結各國青年學者,透過語言間的碰撞,在各界觀

點的交融與分享過程中,進而產生國際間的討論典範。藉由「中

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提供此平臺機制,促進各國學界之間

的交流與互動。並希望日後若有機會,中國人民大學能繼續和聯

誼會合作。

三、結語暨展望

本屆聯誼會以「制度與權力」為主軸,結合中、臺、日、韓、

歐美等學者的觀點與研究成果,充分展現新生代研究者的努力與

熱忱。筆者針對本次會議提出幾個觀察點:

(一)對政治制度與權力關係的重視

此部分在綜合討論已有多位前輩學者提出見解,就如劉後濱

先生所述,青年學者試著從傳統課題出發,結合新的研究觀點與

資料,加以檢討與詮釋,在中國史學界開創另一新的面貌。楯身

智志反思西漢推恩令,檢討過去學界論點,從不同的觀點詮釋推

恩令與諸侯的權力關係。戶川貴行結合禮制研究與政治秩序,展

現中古時期禮儀的建立與變革。在國家支配民眾方面,岡田和一

郎討論北魏前期的支配基礎,重新檢討北魏統治的基本認識。楊

曉宜結合社會經濟史的視角,分析杜佑對於當時政局與社會秩序

的反思,在理想社會與秩序觀中,重新建構治國藍圖與典範。以

上幾位發表人皆反思過去研究論點,再次詳細檢討史料內容,並

經由不同的視角進行全面性的討論,符合「舊課題、新研究」的

.122.楊曉宜、林慧芬

特色。

此外,新政治史的發展亦是焦點,呂博透過唐代頭飾史之研

究,分析武則天王朝與李氏王朝在政治地位上的表徵,而此政治

體現甚至形成當時的社會風尚,頗具新意。最後,政治史研究也

結合出土文獻的討論,馬孟龍以簡牘為例,說明漢代行政體制的

運作模式;梶山智史從墓誌銘的流傳,分析中古時期政權與文化

的傳播關係。本次會議論文多與中古政治史相關,且各從不同以

往的觀點,反思過去研究成果與多元化的闡述,在學術成果方面

頗具意義。

(二)民族史研究與政治制度

本次會議有不少論文觸及民族史研究,且多著墨於外交與北

亞民族。蔡長廷以烏桓為例,分析民族的互動與變遷。林慧芬著

重於鐵勒的探討,從史籍的記載內容闡述民族的分布與互動關

係。李基天聚焦於唐代蕃將之任用與身分,比較高句麗和百濟的

特色,及唐朝廷與他國的政治外交。藤野月子透過性別與政治婚

姻,討論唐代和蕃公主在外地的政治作用。結合各種分析角度,

可充分展現中古時期中原政權與邊疆民族、屬國的政治互動,其

間涉及權力運作、婚姻關係、史書記載等,具有相當的啟發。

(三)法制史與行政體制

近年來法制史研究漸興,隨著唐律研究基礎的發展與《天聖

令》的發現,目前學界已產出不少論著,吸引青年學者與研究生

投入此研究領域。本次會議有幾篇文章多集中於唐代法律與宋代

第八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會議」紀要.123.

《天聖令》的綜合探討。金珍從唐代後期的刑罰角度切入,分析

決杖、杖殺的刑罰制度。張雨與周曲洋以文書行政為中心,說明

制度與運作的差異,甚而分析唐宋制度面的變革。古怡青討論唐

代馬政管理,雖是交通運輸史的研究,但內容多與法令相關,透

過制度與法令的規範,使唐代馬政運作更顯其特殊性。在研究政

治與行政制度方面,必定會牽涉到法律的規範與實施,這也使得

法制史的研究範疇逐漸受到重視。

(四)宗教史與政治社會的聯繫

目前宗教史研究已逐漸脫離義理的討論,並擴及政治、社

會、地方勢力等領域的綜合分析。宗教已不僅是單純的經典詮釋

與法理的深究,它也被運用在歷史學領域,甚而作為研究的史料

基礎。本次會議發表人黃文儀分析古代至中古的信仰世界,其中

涉及到「名」的考察與社會風俗的關係,展現宗教信仰在社會史

研究的意義。陳志遠則是結合政治因素,探討晉宋僧權與皇權的

矛盾,重新詮釋中古政治史研究另一面向。吳南森透過地方儒者

與地方官的視角,綜合討論民間信仰與地方治理的多重互動。以

上三篇論文皆結合了宗教、政治、社會三大面向,且發表人來自

臺灣、中國、歐美學界,可知宗教史研究在世界各地興起一股新

風潮,學界著重於新領域的開發與深耕。

.124.楊曉宜、林慧芬

圖 3 會後合影

影像來源:蔡長廷先生(前排右起:韋建心、蔡宗憲、許凱翔、楊曉宜。後排右

起:劉永中、王萬雋、胡川安、黃文儀、蔡長廷、黃玫茵、林慧芬、

古怡青)